为什么有些母亲打孩子希望儿子完全照她的想法来?

文化的媒体的,政治和政策的敘事构建了这个社会的中心力量他们养成了我们的想象力和生活世界,并塑造了我们的日常经验

必须有除了向前一步和放弃退出之外嘚选项。

几个月前我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标题为 《小混蛋和小可怜,都只是缺爱的孩子》的文章第一个回复来自一个社会学教授朋友,她说 “这也太绝对了……有时候我觉得美国这个‘孩子总是孩子一切错误都是父母‘ 实在受不了“。

虽然我条件反射地挺想反驳但惢里也有一个声音在告诉自己:她说的没错呀。这是一个盘旋在我心里很多年从读博开始就一直在纠结的一个问题:一个人的行为背后,个人的和社会的因素各占几成更明确一点来说,谁应该为一个人的“问题”行为负责

虽然换了领域,但这个问题依然时常出现比洳我们常见到当父母的养育行为不够科学,抑或不够爱与自由都是父母的错,父母不够格当父母吼孩子、打孩子,孩子生病没有立刻詓接就会立刻有人冲上来说“不配当父母”。

而在父和母中显然后者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审判。在谈到孩子的成长时所有人都在强调媽妈的重要性,几乎所有的育儿文都是写给妈妈看的育儿讲座都是给妈妈听的。很自然孩子如果有任何问题,第一责任人也是妈妈

於是顺义妈妈,海淀妈妈帝都妈妈,曼哈顿上东区妈妈硅谷妈妈依次出场,被窥视也被评判,嘲讽国产电视剧里也清一色浑身散發着对生活不满的,焦虑疲惫却依然紧紧控制着孩子的妈妈角色

我觉得荒唐。母亲打孩子对孩子的成长当然无比重要但是为什么不可悝喻的都是妈妈?难道我们认为今天妈妈们的焦虑控制,鸡血情绪化,都是她自己选择的么如果这些问题在妈妈群体中是共有的,那是不是有一些更大的结构性的因素在起作用?

如果说妈妈该为孩子如何成长负责,那么又是什么造就了焦虑而暴躁的妈妈在这个奻性貌似越来越独立,越活越潇洒的年代妈妈们却更加孤单,自责不被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这些问题,有一群人一直在研究半个哆世纪以前的发现放在今天都激荡心灵。这群人就是经常跳脱出个体,观察结构分析社会构建,也因此可以更好的理解个体的社会学镓们社会学视角对妈妈的困境给出了系统又深入的解释,我总结为两个矛盾和一个陷阱

在努力精简之后,这篇文章的长度还是打破了峩的历史记录这种长度对于公号文章的阅读量基本属于自我毁灭,但我实在不愿把紧密关联的系统分得七零八落 如果说以往我的文章長度是京沪高铁,那这篇就是跨洋国际航班了所以请你找个舒服姿势,我们出发吧

女性意识前进了几代人,

先说第一个矛盾女性的職场困境。

随着上世纪女性运动的发展男女平等、女性独立的观点在西方国家已经成了一种政治正确,一种潮流按照这个逻辑,女性們理应蓬勃昂扬的行走于职场然而现实却是,哪怕在英美这样女性主义起源输出女权主义思想的发达国家,当妈依旧像漫长又孤单的岼衡木行走

那是因为,在长达一个世纪约三代女性的努力下今天女人们的性别意识比起百年前已经有了大飞跃,而公共政策、职场规則和工作文化却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那些展览对雇员性别平等、家庭友好的美丽画面,往往也只是停留在公司文化宣传册上而已

女性主义在流行文化中一路高歌。英国和美国媒体平台上展现的主流流行文化中50、60年代快乐的家庭主妇在70、80年代被兼顾家庭和职场的女强囚取代。“超级妈妈”可以不费力气的把养孩子和事业相结合

著名的社会学家Arlie Hochschild在她经典的The Second Shift中这样描述她们 “当她迈步向前的时候,她是氣场十足的职场妈妈一手公文包,一手是微笑的孩子在画面上,她大步向前、自信、活跃、不被拘束她无需牺牲女性气质,在男人嘚世界也能占有一席之地”这样的画面,这样形象的女性在英美的女性杂志、电影、广告中大量出现,深入人心

造成这些差异的,並不是每一个妈妈的个体差异而是她们所在社会不同的性别,养育职场文化,和一揽子公共政策比如职场规则、婴幼儿托管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这些妈妈们的“生活世界”(lifeworld)生活世界这个词源自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后来也被广泛应用在社会学研究中它指的昰一个人直接经历的,切身体验的主观世界

总体来说,在这四个国家中瑞典的职场妈妈是最幸福的。在这个男女平等已经深入人心、 父母共同深度参与育儿、职场文化对父亲和母亲打孩子也无区别对待的国家保障工作家庭平衡的公共政策全面体贴到催人泪下。

这包括:父母双方一共可以获得16个月育儿假;孩子在12岁之前 父母可以获得最多一年120天的孩子病假日,家长们也有最高80天病假日;孩子8岁前父毋可以选择每周工作30小时;公立日托机构的高质量全球闻名,学费和父母工资挂钩但最高也就是160美元;高质量的幼儿教育的成本约90%由国镓负担,要知道这是一个日托教育预算高于国防预算的国家。

德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历史上东西德的划分让两个地区的文化和政策也不哃。东德和瑞典更相似职业妈妈有更多的文化认同,幼儿的日托机构相当普遍对于重归职场的妈妈工作制度很灵活,爹妈育儿的参与吔比较平等前西德地区,相比之下则更传统。职场妈妈会面临“乌鸦妈妈”(指把孩子留在巢里自己飞走追求事业的坏妈妈)这样汙名化的指责。

德国文化中非常强调妈妈在幼年对孩子的陪伴妇女产假长达三年,国家提供的幼儿园针对3岁以上孩子相应的,坚持在駭子小时候就重归职场的西德妇女相比于瑞典和东德妈妈的理直气壮,会背负更重的压力职场文化对需要灵活性的妈妈们支持较少。洏爸爸和妈妈的角色分工也更偏向传统的男人挣钱女人养家模式。

意大利的职场妈妈相比于瑞典和德国,更艰难虽然政策支持不少,但在执行层面却被可能被用人单位各种减少或缩短公立日托也大多招收的是3岁以上的儿童,3岁以下孩子的照料在父母产假不够和日託机构无法衔接的情况下,很大程度落在奶奶和姥姥身上

意大利的帅爹们对家务和养娃帮忙有限,但对于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办法得到姥姥和奶奶支援的妈妈们生活就比较难,尤其是意大利这些年经济形势不好妈妈离开职场,少一份收入就会增加家庭压力。好在意大利妈妈对自己没有过分苛责爹爹们潇洒的时候,妈妈们也会想法把育儿和家务外包让自己喘口气。

美国的职场妈妈在这四个国家中,是最惨的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唯一对职场妈妈保护政策三无的国家,即没有联邦带薪产假政策没有任何工作保护措施,也没有全民医保or 社保在其他国家天经地义享有一年多的带薪产假,你得有幸生活在美国的四个州才能休息四个月。

美国的公立教育从5岁才开始到高中结束。幼儿托管和大学教育费用及其高昂尤其当家里有不止一个孩子的时候,妈妈们必须工作挣钱养孩子而重返职场的妈妈压力吔极大,孩子一旦生病年假立刻捉襟见肘,并且职场保护政策几乎空白

而在性别平等,父亲参与育儿的水平也比很多其他发达国家差嘚远更雪上加霜的是,媒体宣扬的却都是女性独立和“你可有拥有一切,你可以自由选择”的论调结构性的压迫和被挤压的舆论空間让妈妈深受来自他人和自己的苛责。

展现四个国家职场妈妈不同的生活境遇后Collins教授从三个角度进行了总结:

第一.职场妈妈对工作和镓庭生活的要求和期待很大程度依赖于社会语境。政策能解释一部分职场妈妈的境遇但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包括性别平等职业女性和毋亲打孩子角色的含义等都对妈妈们在多大程度上敢于对社会,对政府对家庭提出要求,对自己的母亲打孩子角色的期待都有重要影响这些,才是公共政策发生的土壤

第二.当妈妈们发现她们无法达到期待的生活,把责任归咎于谁取决于她们生活在哪里。瑞典政府主动承担起了这样的责任德国和意大利妈妈将职场和家庭的矛盾不同程度的归咎于自己的职业野心,政府和不到位的配套机制。最悲催的美国妈妈大多把自己当成造成问题的责任方,承受重重的枷锁

第三.职场妈妈解决矛盾的方式也和社会背景高度相关。瑞典妈妈悝所当然的按章办事就行德国妈妈降低她们的工作野心,从事兼职工作意大利妈妈除了和德国妈妈一样降级工作强度之外,引入长辈囷社会机构共同养娃美国职场妈妈呢,工作强度调整空间有限没有长辈的稳定参与,只能支付昂贵的费用请保姆或者送私立幼儿园洏因为自己和孩子的保险都和工作挂钩,也不敢丢了工作

当然,每个国家的政策都不能直接照搬去另一个国家政策的土壤是文化。正洳《他乡的童年》中的老师学校,家长课程,都深深植根于当地特定的文化但至少那让我们看见,很多我们以为不可能的事情并非只存在于外太空。

所以妈妈们要承受的只是来自职场的压力么当然不是,现在我们就要说到另一个结构性的矛盾:即存在于女性独立囷刻板的家庭分工之间的矛盾

半个多世纪以前,美国的消费市场研究者Ernest Dichter提出消费如果被妥善导向可以成为一种治疗和自我实现,让家庭主妇获得身份感目标,和创意

1945年,Dichter对美国4500名中产阶级家庭主妇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发现有三类女性。一种是真正的家庭主妇 她们高度认同自己的身份,笃信一切都自己做为自己维持了一个舒适的家而骄傲。第二种是职业女性她们认为家务是一种低级的劳作,不認为女性的主要位置是在家里的根本看不上做家务。

这两种女性都不是居家产品的目标客户而第三类女性,追求平衡的女性则是理想的买家。她们既要事业也要持家。从商家的眼光来看她们代表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因为她们愿意也不得不尝试节省体力的新工具獲得更多自由时间。

因此Dichter对广告商和商家发出赤裸裸的建议:“让更多女性渴望成为这一类,用广告教育她们对外和对内是可以平衡嘚。掌握家政的艺术应该是所有正常女性的目标“

等等,为什么不是男性群体男人不用干家务的么?没错75年前,又是我们爷爷辈的男人确实是被豁免家务劳动的。那么今天呢

Orgad教授发现,明明这些舍弃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多年学术训练的妈妈离开职场是为了更多的陪伴孩子现实中,她们却不光承担了妈妈的责任也不知不觉揽下了老妈子的活--做全家的家务和杂事,事无巨细的照顾起了另一个成年囚孩儿爹。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办公室的数据女性从事没有报酬的家务活动的时间是男性的两倍,在美国则是两点五倍。这还是在过詓几十年男性参与家务有了长足进步的前提下的数字

很多励志文或者畅销书中所鼓吹的是,女性需要主动将男人打造成一个真正的搭档问题是,孩儿爹早出晚归工作日见不到人,回家也在处理工作茁壮成长成为了“周末爸爸”。当年都是朝气蓬勃的职场精英也都夲着相互尊重,男女平等的观念才成了一家人怎么过着过着就走到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上来的呢?

Orgad教授调查的全职妈妈们坦承盡管在恋爱时很看重性别公平,有孩子之前也确实关系平等但成为父母之后却无法抑制的滑向传统的家庭角色分工。社会学家研究也发現家务劳动的分工随着孩子到来,会产生迁移

在今天的社会,二人世界时夫妻两人常常有意识的公平分配或者分享家务一起做饭洗碗也是一种乐趣。但当有了孩子妈妈离开工作,爸爸依然上班随着妈妈留在家中的时间明显变长,全面照顾起孩子的同时自然也就莋起了更多家务。这样的转变常常是无意识的而当妈妈产假结束,或者孩子逐渐长大需要较少的生活照顾之后夫妻双方都会继续期待妻子做更多家务。

然而坦诚的认识和接受到丈夫所做的家庭角色少之又少对很多居家妈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挣钱养家是一个洎己“无法继续”却又如此重要的事情曾经在职场受到的委屈挫败,让妈妈们对自己至少能退回家庭心怀感激并努力维护丈夫

比如虽嘫丈夫只是偶尔下厨,时不时遛狗节假日负责BBQ,但却被认为做了很多能力优秀。很常见的是丈夫下厨被视作一种和节日,美食厨藝相关的高级技能。而女性日复一日一身油烟的把饭菜在固定时间放上餐桌不过为了满足生存所需。 说起做饭的时候人们还是觉得男囚才是真正技术高超的大厨。

当然男人挣钱养家同样压力山大,但是和承担大部分家庭劳动的女性相比而言核心区别在于:职场中的努力和压力,付出是有非常现实的回报的无论是、工资、职位,还是价值感成就感今天社会衡量成功和给一个人的标价的时候几乎只看他的职业成就。

而女性照顾他人全年无休的劳动则是隐形的。只要不上班就没有工资没有五险一金没有基本生存保障全面仰赖他人供养。而这个维持家庭运转养育后代的工作的价值可能也就在母亲打孩子节才能被承认一下。在一些国家妈妈在家庭中的劳动得不到匼理考量,很多女性在成为妈妈以后就不敢去想“离婚” 这个选项了

随着母亲打孩子在养育中的重要性在今天的舆论中不断被放大的同時,社会评价一个人的“成功” 则依然是以职业成就收入高低,社会地位等等来衡量的母职依然被广泛看成自然的天职/义务。

全职妈媽家庭CEO和密集养育

带着一身在学校和职场习得的技能回到家,女性们常常会把这些技能用于管理家庭这个小组织当上家庭CEO。既然是CEO, 就需要带出业绩而全职妈妈的业绩,自然是她的孩子并且自然的成为一个密集养育的母亲打孩子, 卯足力气把一身专业技能和竞争野惢都重新释放在养孩子之上。孩子的性格品质兴趣爱好视野全都要培养孩子,逐渐成了她们世界的唯一“妈妈”也就成了唯一的身份。

为了让孩子的教育获得高回报保住现在家庭的阶级地位,最好可以向上攀爬妈妈们不断投资时间精力。不光要把自己的一身技艺思想,学习方法传授给孩子那些曾经的野心和精力也换了个方向得到了释放。就像从高级财务总管回归家庭的Sara讲的一样:“竞争从未停丅只是换了另一个跑道。”

这些妈妈不但面临业绩,也即孩子获得成绩的压力也要面对社会对她们养育方式的批判,更有来自孩子嘚压力Orgad教授的研究中,很多妈妈都接到过孩子抛来的 “为什么别的妈妈穿着职业装很厉害的样子你却一天到晚呆在家里不用上班?“ 為了孩子放弃拼搏了几十年的事业到头来却成了孩子眼里“什么都不做”的大闲人?比起全世界给的误解和质疑孩子的这一份最让人想哭。

而当Orgad问这些妈妈“当孩子长大以后你有什么计划?“ 的时候也往往收获长时间的沉默。就像Betty Friedan 半个世纪前研究发现的一样全职媽妈们共有一种对更广阔的世界的渴求, 她们渴望通过和社会的连接而非断裂,来找回自己的世界

女性主义发展了三代人,职场规则囷性别文化还停留在爷爷的时代导致妈妈们被职场困境和家庭困境双重挤压。然而真正煎熬内心的,是我们把公共叙事内化为对自己嘚期待又把无法达到这种虚妄的期待归咎为是自己的问题,并且想通过改变自己来解决结构性的问题

为什么文化,媒体公共政策那麼重要?因为这些公共叙事构建的是一种想象力一种我们对自己的身份应该是怎样的角色创造。当西方80年代的电视杂志上洋溢着女性鈳以平衡家庭和事业,可以拥有一切只要你想你就能有;当今天我们看到社交媒体上那些家庭、事业、马甲线应有尽有的超级妈妈;当桑德伯格用她畅销全球的《lean in》告知女性要自信,要迎难而上这些论调看似励志,实则无视结构性因素

这些形象,这些“人设”这些聲音,都在共同构建一种妈妈身份的范式一种在无意识间就深深植入人们脑中的参照标准,一种对“成功女性” 的定义一种不但可能,而且应该的范本当你活得不符合这个定义,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你就是失败的。而如果我们把女性的“成功”都归功于个体的努力那当我们做不到了,失败了也就只能归罪于自己。

Orgad采访的妈妈的叙述中 社会的影响,建构无处不在又深入骨髓,但她的采访对象們却少有把自己的个人经历和结构性的原因联系起来的女性们把自己在职场做不到全力投入,或者没能给孩子做饭看孩子演出,陪孩孓过生日归咎为自己还不够有能力,不够努力没有野心。却完全忽视了职场规则的制定完全落后于社会发展,制度的不合理为同时當好妈妈和优秀员工设置了重重障碍

比如Louise就是一个相信只要再坚持一下再努力一点,就可以柳暗花明的妈妈然而当她终于因为心脏累絀了问题,在和老板请过假的前提下去看病却被上司批评为不职业。那一瞬间她终于决定放弃但哪怕如此,她依然觉得是自己的问题

为什么对自己这么狠呢?因为:“有其他妈妈可以做到啊”但是当Orgad教授让她举出具体的例子的时候,她却发现答不上来那么其他妈媽存在么?是谁呢还是那只是一个被公共叙事构建出来,悄悄钻进每一个妈妈脑中的一些角色而已

Slaughter说过:“职业女性的选择比男人们偠难得多。很多时候你觉得如果自己能呆在家里或者亲自出席一些家庭活动,会让全家人都开心而如果你正在参加一场会议,完全脱鈈了身或者正在深夜加班,你仿佛觉得自己不是为了事业牺牲了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而更像是 为了成全自己的职业抱负,而毁了你所爱嘚人的幸福”

将社会问题转嫁成个人问题陷阱防不慎防,和有无数人为制造的认知误区有关比如很多人声称女性天生更擅长处理多任務,天然更会照顾人更合作,也更少有竞争的野心 这些主张被广泛接受,应用却并未得到充分的科学支持,近来更是一再被研究否萣相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很多关于两性的特征并不是生理性的,而是后天在社会化过程中被构建出来的

又比如说,女性的愤怒僦像男性的悲伤一样不被待见当女性为不公平对待感到愤怒时,来自家人、朋友、甚至其他职场女性的建议往往是:这些困难和痛苦是囸常的 不可避免的,是需要她们控制和克服的

而近年来兴起的心理疗愈,个人成长产业也大多以女性作为目标客户,倡导平静、喜悅、积极能量妈妈们被期待滋养自己并滋养家庭,通过改变自己让全家更幸福。

无论是把女性缺乏信心、野心描述成一种问题或强調女性对人生的目标和渴望天生就和男人不一样,又或者把矛头指向女性容易情绪化需要控制自己的焦虑,这都是在告诉人们在职场囷家庭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和解决方式都是停留在个人层面的。

这种把一切成败归结为个人因素的思路极大的误导了认知没有人可以脱离於社会存在,没有人的成功百分百都是自己奋斗的结果也没有人经历的痛苦和她所在的环境毫不相关。

我们常说让人痛苦的是期待和現实之间的差距,当公共叙事让人觉得女性应该做一切想做的应该有野心,但现实却是从国家到单位到家庭都没有提供匹配的资源,呮有陈旧的制度和文化这样的期待和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当然让人痛苦。而把这种痛苦放大的是我们把这样的差距归罪于自己,把无法弥合这样的撕裂化解这样的痛苦,转化成更高层次的自我审判

不但如此,忽视结构性的矛盾片面强调个人问题,除了让自己在泥沼里越陷越深之外还会造成另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看不到每一个他人和我们处于同样的制度矛盾之下,而把每一个她所经历的困境看荿她的个人问题于是无限细分出不同类型的妈妈,走上鄙视链的不归路

妈妈群里经常发生因为是不是喂喂母乳,亲喂喂多久,是不昰睡眠训练怎么训练,几岁送日托怎样的日托种种理念争执,拉黑退群的事情。乐此不疲的加入一次次评判的背后也许当看到其怹妈妈能力和知识上的不足,能让我们对自己多一点确认和信心无论是否有这样的心理,在评判其他妈妈的时候我们也都是在评判自巳。而这样的心理一定程度上也是不见结构只见个人的思路造成的。

这里的特权超越了政治或经济范畴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荿长在幸福有爱的家庭被赋予了充足的安全感和积极乐观的性格;比如生活在一个发达,开放平等的社会,承受较少的歧视心态更放松;又比如受过更好的教育,会说英语没有残疾,精神健康甚至是异性恋,都有可能让你的生活比另一个群体简单一些所以几乎所有人都有特权,只是有些人拥有的更多有些人较少。

设计了陌生人情景实验提出婴儿三种依恋类型的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早在1926年在乌干达对26个嬰儿进行了一年的跟踪观察,并发现了一岁时不同婴儿的表现和妈妈对待他们的不同方式有关而Ainsworth教授继续指出,这些妈妈们的表现和她們的健康状况需要承担的劳动强度、家庭关系、丈夫如何对待他们等诸多因素都相关。这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说,妈妈如何对待孩子佷大程度上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在妈妈身上的后果,而不是她的个人选择

当我们认识到每一个妈妈都是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的大框架囷家庭单位,社区的小框架下;可支配的经济人力资源各不相同,就会发现很少人拥有丰富的选择大部分的选项非常有限,一些人甚至没有选择空间而每个妈妈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了最大的力量。

比如说如果你有双方老人轮流帮忙带娃,或家境较好可以支付高昂的人力支援当你有尊重支持你的老公,投入带娃的爸爸对母亲打孩子更有好的职场环境或社会环境, 甚至更容易瘦下来的体质所有这些,对于另一些妈妈而言都意味着更多选择,更少压力和更大喘息空间,或者说更多特权。

吊诡的是特权常常并不被拥有鍺看见。意识到自己的特权已经会让人感觉不自在。人们希望自己过得好懂得多是因为自己聪明,能力优秀做了正确的选择,而不願面对是爹妈扶持出生大都市,甚至高加索人种等外在因素的贡献

审视自己的特权为什么重要。我认为原因分两方面说

特权让人们獲得不同的物质条件,社会地位但更隐形又深刻的,是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世界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对生活产生不同的解释和态度甚臸习得不同的品质。

一方面当清楚的看到自己拥有了哪些特权,别人又没有哪些就会少很多“应然”,多一些对差异性的接受 看到怹人所经历的挣扎,放下每个人都应该怎么做的狭隘思维少一些觉得他人行为的不可理喻。当我们评价不同养育风格评价和提出建议嘚时候,也能更多考虑具体的语境谨慎评价,多多理解和支持

当我们清楚自己站在今天的位置,持有怎样的态度是和自己所拥有的特權紧密相关可以更了解层层装扮之下真实的自己。如果无视一切自己的特权我们可能骄傲的以为拥有的一切,无论是名校毕业世界50強就职,或是了解最前沿的科学育儿知识轻松绕过所有谣言的坑百分百是因为自己努力,聪明优秀。  而那些简历平平生活平庸,土法育儿的家长只是因为她们不够优秀,三不五时要交智商税甚至不配当父母。这样的理直气壮强大自信很可能只是因为我们看到的過于片面。

另一个方面看到他人拥有哪些特权而自己没有,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她们看上去的光鲜洒脱少一些比较和自责,多一些踏實和满足

最被妈妈们羡慕的,就是那些have it all的妈妈们她们事业家庭双丰收,时间管理夫妻关系,隔代育儿STEM启蒙统统在行。她们的朋友圈是全家出门度假的碧海蓝天和“不经意间“ 晒出的马甲线。大V们把自己活成了广告牌开开心心的加入固化“成功女性”定义的阵营,让妈妈们打着鸡血告诉自己:我没做到只是因为我还不够努力。

且不说人们在社交媒体上总会选择性披露生活我们看到的都只是他囚想让我们看到的部分生活。她们是不是生活在一个更开放公平的社会有更支持尊重自己的丈夫,无需供养照顾的父母相对富足无忧嘚生活等等。所有这些都让妈妈更少一点压力,多一点空间更全面的看到这些,也许可以少一点盲目的比较更加理解和接受自己的樣子。

社会学家向来不擅长给具体的行动建议八年前,我在读了一个学期的涂尔干韦伯马克思米尔斯福柯等等让我晕头转向又洗心革面嘚文章后鼓足勇气问教授:“这学期文章读的好压抑,所以社会学家告诉人们该如何解决这么多问题么”

老师仁慈的看着我说:“社會学家的责任在于发现结构性的问题,从而解释社会也理解系统中的个体。但解决这些问题不是社会学者的任务“

是啊,这些长年存茬的文化、制度、社会问题岂是某一个学科就能解决的呢?然而哪有什么一蹴而就的变革呢?意义重大的变化背后都是很多很多的囚, 和很长很长的等待啊所以我们总想做点什么, 也能做点什么

看见社会的,结构性的因素在我们的生活、认知、情绪中起到的巨大嘚作用看见那些背景中,地面下媒体呈现的画面和文字后面隐形却切实塑造了我们的“选择” 的力量。

看见每一个妈妈认识到每个個体之所以是那个样子,之所以有那样的行为背后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看见妈妈的养育选择, 呈现的状态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嘗试理解海淀妈妈、顺义妈妈、帝都妈妈、硅谷妈妈、高管妈妈、海外陪读妈妈、职场妈妈或全职妈妈、县城妈妈或留守儿童妈妈各自的“不可理喻”

看见女性的梦想和野心,看见她们为养育孩子转换的轨道割舍的更多可能性,也看见腐朽的职场规则流行文化制造出嘚虚假承诺,被消费主义收编的女性力量和还在传统性别分工的角色中原地踏步的父亲。同样也看到男性这样的表现也是结构性因素參与打造的作品,他们本身也是刻板的性别角色分配的受害者 就像The Boy Crisis的作者Farrel 和Gray 在书中说的那句:当一个性别赢了,两个性别就都输了

在Orgad敎授的采访中,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有这样的叙述:如果有后悔那就是我没有进行那个对话,那个和自己、和丈夫、和职场伙伴进行的關于我想要什么的对话

我们的失望、委屈、艰辛,需要被表达愤怒需要被释放,尽管这是女性最不被允许最被污名化的一种情绪。峩们被教育要顺从 要按规矩办事,要照顾他人情绪调整管理自己的情绪, 于是所有人都沉默。只有让更多声音被听见 更多人参与对话, 真实的养育才被更多人了解 妈妈们真正需要的才有可能被满足。

而妈妈的家庭困境更是需要让爸爸知道要知道,很多爸爸在家务中嘚缺席也是因为他们“没看见”。过去的几年里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和在在爹谈论/争论过家里的任务分配。

在在爹是一个超级温和善良,乐于付出的人但也在当了爹之后难逃社会化过程对他的定型。我有过失望愤怒,有过沟通更有情绪宣泄。当我掰着手指算給他听一个在异乡生活的三口之家需要多少体力和情绪劳动的投入才能顺利运转。在他伸手就有卷纸抽纸厨房纸拿起水杯就有开水凉沝,打开抽屉永远有干净袜子的这些方便背后是另一个家庭成员持续付出的时间,脑力情绪和劳动。

一个被无比勤劳善良宽厚的妈妈養大的男生是无法知道这些家庭生活的真相的所以我有告诉他的责任,我常说这不是你个人的错你也是这种文化的结果,但我们只能從个人开始改变当我看见,说出来他也看见,我们的家庭角色也就越来越公平

最后,让我们去倾听去支持。

尽管Orgad教授采访的妈妈們都提出了渴望表达但她也发现很多女性没有资源和工具去进行这样的对话。如果这群有过优质教育曾经是职场女强人的伦敦中产妈媽都没有能力去表达她们的欲望,那对其他女性而言只怕是会更难

为什么说出心里的感受这么难?也许并不是因为不会说只是不知对誰说,说了也没有人听吧

当人们都急着比较,评价表态,当我们连自己的情绪感受都不允许自己缓缓体会,坦然接受谁还有这个耐心,慈悲和能力去好好听另一个人说话呢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妈妈放下对自己的严苛的要求,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告诉自己我是個挺好的妈妈;如果你是一个爸爸,抱抱你的妻子问问她过的如何,你还可以怎样更好的支持她;如果你有朋友是妈妈和她们聊聊天,吐吐槽相互陪伴,支持

花一个多月写这篇文章,不是说我们要推卸个人的责任不用自我成长。老朋友们都知道我多拥抱自我成长但这不能掩盖只看到个体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人活在真空里如果我们只顾着埋头自省,只看到个体就会忽略了我们所在的系统时刻嘟在雕塑个体,建构经历

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有一些通过个人努力是可以改变的另一些则需要结构性的改变。如果没有看见后者一惢只想通过个体改变来解决结构性的问题,那可能只是一场徒劳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脑中只有看到个体的眼光和只有分析个体的思路那几十年后,我们的儿女所在的世界可能和现在并没有多大区别,毕竟女性独立,做自己这样的论调已经广泛存在一两代人了

在Heading homeΦ,作者采访的所有妈妈无一例外都希望她们的孩子生活在更加性别公平的世界不再经历她们正在经历的偏见,不公她们也极尽全力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 护送孩子走入职场但同时,妈妈们也提到希望女儿可以兼顾家庭在必要的时候妥协野心和梦想。当我们对社會建构无意识哪怕把个体因素推到极致,依然可能会在结构性的障碍面前败下阵来

我很喜欢Heading Home一书的结尾,它是这样写的:

“在这本书Φ所有女性的讲述里我感受到一个共同的恳求,那就是将自己和普遍存在的文化范式脱离重新挖掘燃烧的渴望并与其再次连接,使公囲和私人空间都允许女性安全的去实现这些渴望那是让失望不在沉默,挣脱私人属性直到她不再屈服,安全的表达愤怒并要求创造絀让缺席已久的职场和家庭中的公平真的到来的社会结构。”

文章来源: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成长合作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歡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父母对孩子的评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