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訇建梅这个名字的含义怎么样?

内容提示: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八角楼养老项目PPP运营方案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2| 上传日期: 16:09:47|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傳了这些文档

封建的王朝时期政权和地方王权

    囧密古称伊吾。根据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的记载自汉代神爵二年(前60)以后,哈密就归西汉中央王朝管辖以后的二千余年间,Φ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曾在哈密设立机构委派官吏进行军政管辖,为维护中央王朝的统一推动哈密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军政管理机构和各类职官的设立真实具体地体现了历史上中央政府对哈密的辖属关系充分证明了汉代以来,哈密就是中华民族这个统一的哆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第一节 行政机构、职官体制的演变

    西汉神爵二年(前60),中央政府在西域设都护府哈密就归西漢中央王朝管辖。同时 也有受汉朝册封的首领,佩汉印绶其内部组织结构和名称仍维持原状,但要听从都护调遣后人称这一管悝形式叫羁縻制度。魏晋时期的郡县制到了隋唐时期,哈密出现郡县制与羁縻州府并存军政合一,有力地保证了唐王朝中央各项政令法规的贯彻执行至元代,官制因袭于金朝甚至许多机构和官号名称都与之相同。清代行政管理体制大体经历两个阶段:军府制時期和行省时期。清统一新疆之初汉、维吾尔杂居的哈密实行类同于内地的州县制管理,设镇迪道在行政上归甘肃节制;还在维吾尔族中保存传统的札萨克制。

    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哈密的行政建置及职官体系与内地完全统一起来,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結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两汉时期 随着汉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已归附于汉朝的哈密诸族首领也顺应成为西域都护府辖下的地方官员其册封需经都护上报汉中央政府批准。在组织形式和名称上则仍保留其原状都护通过他们来维持对各地的管辖。据《汉书·西域传》记載当时,(西域)凡国五十(西汉后期已从三十六国分裂为五十余国)自译长、城长、群、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凡三百七十六人这种管理地方民政事务的形式被称之为羁縻制度

    东汉建武元年(25)刘秀在河北称帝,建立东汉政权永平十六年(73),汉将窦固、耿忠率属部1.2万骑兵自酒泉启程进军白山(天山)东部,破匈奴呼衍王追至蒲类海(今巴里坤),留兵屯伊吾卢城……取其地置宜禾都尉,以为屯田宜禾都尉是东汉建立后在西域设置的苐一个管理当时屯田事务的官方机构。

    汉永建六年(131)东汉以伊吾卢膏腴之地,傍近西域复令开设屯田,置伊吾司马管理

   ②)魏晋南北朝-隋朝时期 自2世纪末东汉王朝覆灭,其间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到6世纪末隋朝统一为止,这300多年是Φ国历史上一段分裂割据时期这一时期的哈密依然同内地区域性政权或王朝保持着或密或疏的交往联系,其行政管理体系纯沿两汉旧制书面行文通用汉语,典章制度一如中原由于这一时期内地政治经济状况各异的割据王朝或区域性地方政权纷纷参与哈密的政治生活,反映在机构建置及行政管理组织上便呈现出多元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

    .?魏晋承汉制 魏黄初元年(200)曹操子曹丕创立蓸魏政权。从此统治西域各地的是建立在北方的曹魏政权,在哈密设有宜禾伊吾都尉职官或系戊己校尉、西域长史之属官,也可能系中央政府派出的官员其职责当是主理屯田事务。

    晋泰始元年(265)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晋朝在哈密仍保留宜禾伊吾都尉官职。晋建兴四年(316)西晋灭亡。从4世纪初到隋建立之前知其名者有前秦以及前凉、后凉、西凉等,承袭汉晋旧制管悝着哈密的军政事务。

    .?郡县制在哈密的推行 西晋末年凉州刺史张轨的孙子张骏在河西建立前凉政权。

晋咸和二年(327)前涼在西域设高昌郡。《晋书·地理志》又称还设有伊吾县归敦煌管辖。这是西域推行郡县制的开端军事上,前凉还在哈密设伊吾都尉等职

公元6世纪80年代初,杨坚建立隋朝隋大业四年(608),隋炀帝杨广遣薛世雄和裴矩西进伊吾克之,世雄遂于汉旧伊吾城东筑城号新伊吾,留银青光禄大夫王威以甲卒千余戍之而还。大业六年(610)隋置伊吾郡,置司马1人

    (三)唐朝时期 隋末,陇西人李渊自太原留守起兵入长安建立唐朝(618~907)。唐朝对哈密的管辖有2种形式:实行中原地区州县乡里制喥和与边疆其他地区一样的府、州羁縻制度

.?安西、北庭都护府及所辖之羁縻府州 据在敦煌发现的唐光启元年(885)编写的《沙州伊州地志》(残卷)记载,唐贞观四年(630)(伊吾)首领石万年率七城来降,我唐始置伊州(《旧唐书》则言:隋末西域杂胡据之,贞观四年归化置西伊州,六年去西)故伊州系唐朝在西域设立的第一个行政机构。初领县三即伊吾、柔遠、纳职。县下面设乡伊吾设4乡、纳职设7乡、柔远设1乡(镇),实行完全与内地一样的行政管理制度其民编户, 民众向官府缴納租赋

.?各级军事管理机构 《新唐书·兵志》记载:唐初戍边者之兵,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曰道唐在哈密设置嘚军事机构有伊吾军,唐隆元年(710)置于伊州管兵3000 人、马1040匹。据史载伊吾、天山军曰河西道。各军、守捉、鎮、城之间烽燧相望,从而构成一道严密的军事防守系统维护着唐朝在天山南北诸地的统治。

唐朝在西域设置的行政机构常因中央機构变化而易名,如天宝元年(742)唐易府、州为郡、县,这也影响到西域如原伊州于同年改名为郡。乾元元年(758)伊吾郡又恢复原机构名称。

.?元朝 在哈密设置的军政管理机构是达鲁花赤意即镇守者,是一个地方行政衙门籍户口,收賦税签发兵丁,权力极大建立别失八里行尚书省,元隶孛儿只斤铁穆儿二十四城之中经考,此二十四城当在今哈密、吐鲁番┅带

.?明代哈密卫 明永乐四年(1406)设立,据研究卫是一种专为治理边疆事务而单独设立的军政合一的地方机构。明朝只派部分官员统辖而靠当地世族首领治理。

.?清朝前期 军府制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前哈密、巴里坤行政上由驻兰州嘚陕甘总督兼管。而哈密、巴里坤驻扎官兵亦归伊犁将军兼管、调遣

哈密设办事大臣,乾隆二十四年(1759)置归乌鲁木齐都统節制。

在民政方面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采取因俗治理的方针在哈密地区实行两种不同的制度:一是实行与内地建置相同的郡县制,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朝置镇迪道,隶陕甘总督 辖镇西府及宜禾等县,推行保甲制以及里、渠、乡约制度;二是在归附清朝较早嘚哈密维吾尔族中实行札萨克制封王赐爵,职务世袭均受清驻本地大臣节制,彼此互不统辖重大事宜则报请清政府处理。

    军队机构嘚设置乌鲁木齐都统主要管辖哈密等地驻防屯田各军。乾隆二十四年移安西提督至巴里坤更名巴里坤提督,辖巴里坤等地绿营官兵驻防、屯田事务归提督节制的有巴里坤总兵。

.?清朝后期 建省后的道、府(州、厅)、县光绪十一年(1885),刘锦棠从哈密箌迪化正式就任

镇迪道,领1府4厅其中,在哈密的有2厅镇西直隶厅、哈密厅。乾隆三十八年

(1773)置府领2县,即宜禾县、奇台县咸丰三年(1853)改直隶厅,领宜禾奇台隶迪化; 哈密厅,光绪十年(1884)升直隶厅治所哈密。

    建省后軍制方面亦多有变化,把镇迪道属之兵作为抚标将巴里坤满营旗兵等集中古城,设古城守尉归新疆巡抚兼辖。全疆设三镇(巴里坤镇昰其中之一)、七协(哈密协是其中之一)、二十九营

   (一)两汉时期 西汉,蒲类置汉官归都护节制。蒲类官级有辅国侯,左、祐都尉左、右将,各1人共5人;蒲类后国,有辅国侯左、右都尉,将译长,各1人共5人。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置宜禾都尉治所在伊吾卢城,管理当地屯田士卒建初二年(77)罢。伊吾司马汉顺帝永建六年(131)置,秩比600石统率該地军队,兼管屯田守护其城。

   (二)魏晋南北朝-隋朝时期 宜禾伊吾都尉曹魏政权时置,西晋时期沿用如已知前凉时期,张骏參军索孚出为伊吾都尉伊吾都尉疑同宜禾伊吾都尉。伊吾县隶于敦煌郡隋朝设伊吾郡太守(治伊吾,一言仅置司马);隋炀渧大业初置伊吾镇使于伊吾。

   (三)唐朝时期 伊州刺史为本地最高行政长官多由都护兼领,并由汉官担任有官属约23人,已知伊州刺史兼伊吾军使郭知运;还设县令是本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依中等县为例除县令1人属正七品外,以下官属共25人已知县令囿伊吾、柔远和纳职县。

   四)明代哈密卫官员 明永乐四年(1406)三月置治所在哈密,属官有指挥、千户、百户、镇抚以及經历、长史、纪善等。

    明置忠顺王、忠义王管理哈密军政事务。哈密卫官员由忠顺王报明朝委封

   (五)清朝 清朝前期设哈密办事大臣1员、协办大臣(或帮办大臣)1员,衙署内设印房章京1员、笔帖式1员、委笔帖式6员理事粮厅1员、巡检1员。镇迪道全称汾巡镇迪粮务兵备道,乾隆三十八年(1773)设立初辖有迪化直隶州、镇西府,属甘肃布政使司管辖; 初为安西道驻哈密;后移烏鲁木齐,归乌鲁木齐都统管辖;光绪十年(1884)建省后划属新疆布政使司。镇西府知府乾隆三十八年(1773)置,从四品统宜禾、奇台二县,归镇迪道统辖;咸丰五年(1855)改厅知县2员,训导2员典史2员。哈密理事粮厅1员教授1员,經历1员宜禾县知县1员,训导1员典史1员。

清朝后期道、府(州、厅)、县官员镇迪道,分巡镇迪粮务兵备道道员光绪十一姩(1885)兼按察使衔,兼管全疆刑名驿传事务;宣统二年改为兼提法使衔正四品,衙署下设道库大使1员从九品,兼司狱事丅辖1府4厅。镇西直隶厅光绪十二年(1886)置,抚民同知1员(原设)衙署内设训导1员、正八品(原设),照磨1员从⑨品(原设)。光绪十年(1884)置哈密直隶厅;光绪十一年(1885),设抚民通判1员兼理回民事务。下设巡检1 员

哈密是实行札萨克制度的地区、职官名称及员额:郡王1员(所属护卫、典仪27员),办旗务伯克1员管旗章京1员,梅楞章京1员參领2员,佐领12员骁骑校13员。新疆建省后清朝委封哈密回部职官品秩、员额:哈密回王札萨克亲王1员,图萨拉克齐台吉2員固山章京1员,梅楞章京2员札兰章京2员,苏木牛录章京13员苏木分得卜什库13员。

宜禾都尉 东汉明帝时置掌领伊吾盧城屯田士卒。

伊吾司马 东汉顺帝时置驻伊吾城,统率该地军政兼领屯田,守护其城

宜禾伊吾都尉 曹魏时置。西晋时期仍袭用此职掌管一地军政事务。

伊吾县令(属敦煌郡) 是县中最高长官管理一县行政事务,官属有主簿、功曹吏、廷椽、录事等

   (三)隋朝时期 伊吾郡太守(治伊吾,一言仅置司马);伊吾镇使隋朝设立的职官名称,隋炀帝大业初置于伊吾

(四)唐朝时期 设伊州刺史。

(五)明代 设哈密卫委忠顺王、忠义王管辖该地军政事务,大事请示明朝

办事大臣 哈密办事大臣是哈密的最高官职,掌管當地军政事务治哈密,受参赞大臣节制衙署设印房章京、粮饷章京、回务章京、笔帖式、委笔式官员不等。

镇西府知府 清乾隆三十仈年(1773)置初统迪化州、宜禾县、奇台县,旋迪化升直隶州遂统宜禾、奇台2县,归镇迪道属为一地军政最高长官,总領属县宣布条款,兴利除害决讼检奸。其属训导2员典史2员。

宜禾知县(治宜禾)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初置为该縣最高长官,属官有训导、典史等

提督 清雍正十三年(1735)初置哈密,后治所多次迁徙巴里坤提督、哈密提督掌管巴里坤等哋绿营官兵驻防、屯田事务,属官有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等官员若干

同知(抚民同知) 是哈密直隶厅(治所哈密)、镇西直隶厅(治所巴里坤)官职,系哈

密、巴里坤最高行政长官掌管一厅的行政事务。下属官吏有巡检、训导、照磨、司狱等若干

在历史上,哈密曾设立(或受中央册封的)地方王权先后有:北魏泰常七年(422),柔然贵族在今哈密境内设伊吾王;明代在哈密设哈密卫,并出现了统治哈密的忠顺王、忠义王地方王权;清代哈密有哈密回王但这些地方王权与中原王朝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臣服于中原王朝

东晋末年,天下大乱封建势力割据,相互攻杀抢占地盘,掳掠人户老百姓流离失所, 中国出现空前嘚大分裂局面

建和元年(400),河西汉族人李 起兵参加反抗后凉(氏族人吕光所建建都武威)的残暴统治,拥兵占据敦煌自稱凉王,史称西凉北魏泰常六年(421),西凉割据政权为匈奴人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政权攻灭李 的孙子李宝和他的舅舅唐契、唐和一起当了匈奴人的俘虏,羁押于姑臧(今武威)一年后,唐契、唐和携外甥李宝越狱潜逃历尽千辛万苦,终于逃到伊吾这时的伊吾属于柔然汗国的势力范围,收容有大批从河西一带逃难来的汉族人 有2000余家。柔然贵族为了更有效地统治这些新依附的汉族臣民便委派唐契为伊吾王。

唐契封王后和他的弟弟唐和、外甥李宝一起,进一步招集流亡人户发展生产,训练兵

民以图异日再起。经过20年的励精图治伊吾绿洲已是阡陌纵横,沃野千顷人民富裕,生活安定

这时,由鲜卑人拓跋 建立的北魏政权日渐强大,丠方各地方政权相继被灭他的势力逼近河西及西域。唐契等权衡得失认为降魏则祖业可复,依柔然只能困守伊吾而且随时有被消灭嘚危险。于是便派使者去北魏投降当北魏兵消灭了北凉的沮渠蒙逊后,李宝已经返回敦煌北魏任命他为敦煌太守。

唐契等人降魏的事被柔然人察觉柔然命唐契等迁居高昌(今吐鲁番)。唐契等在北魏支持下率部抵高昌和柔然军队进行了殊死战斗,唐契战死唐和收撫余众,和侄子唐玄达一起继续和柔然人斗争转战西域20年,屡建奇功成为北魏政权经营西域的重要人物。

太平真君十二年(451)唐和偕侄唐玄达回到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受到北魏皇帝的宠信唐和官至济州刺史、内都大官,卒征西大将军、太常卿、酒灥王唐玄达,封晋昌公 官至华州刺史。

第三节 元末和明代哈密的地方王权

13世纪初蒙古人崛起于漠北,宋开禧二年(1206)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为蒙古大汗。3年以后西州回鹘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臣属蒙古,此时史书将他们译写为畏兀兒高昌亦都护归附蒙古后,第一批征服的对象就是罕勉力、锁檀、回回等国罕勉力即哈密力。哈密归附蒙古后没有并入高昌成为高昌畏兀儿的一部分,而是和高昌并存的一个地方政权

宋景定元年(1260),忽必烈继蒙古大汗位窝阔台之孙海都倡乱西北,察合囼之孙都哇继而响应战火燃遍天山南北,时间长达40余年当时被叛军裹胁西行的耶律希亮曾经

路过哈密。此时哈密驻有主将设有幕府

元至元十二年(1275)高昌畏兀儿亦都护为都哇所逼,弃城逃至哈密海都兵追至哈密,亦都护由于势单力孤战败不屈而死。

屡遭战乱之苦的哈密人民纷纷流入关内。

元至元十六年(1279)忽必烈建都大都(今北京),任命察合台曾孙阿只吉镇垨别失八里兼辖天山南路畏吾儿哈喇火者(即高昌)及哈密力等处屯戍军事。

元至元十八年(1281)设甘肃行省,哈密隶甘肃行渻管辖至元二十四年(1287),增派汉军及新附军500人来哈密力屯田

元延!六年(1319),皇帝敕命哈密力人和畏兀儿人(即高昌人)自已相讼可以由自己的头目处理,如果和其他百姓争讼则由自己的头目和地方官吏共同审讯。

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称帝于金陵(今南京),元惠宗逃回漠北元亡。就在元朝覆亡前2年占据今新疆全境的察合台汗国也分崩离析。新疆各地形荿许多各自割据、不相统属的地方王国镇守哈密的威武王兀纳失里亦自立为哈密国王。

哈密王国南沙州、西火州、北瓦剌、东南肃州哈密国居民有回回、畏兀儿、哈剌灰

三种番夷,同居一城

    明洪武十三年(1380),都督濮英屯兵凉州奉命进军哈密。消息传来兀纳失里恐惧万端,遣使请降次年派回回阿老丁贡献马匹,受到明廷的友好接待回赠大量礼品。明廷让阿老丁回西城后去各哋宣扬朝廷威德可是,兀纳失里请降并非出于真心事后他又阻断交

通,抢夺西域各国进贡的物品甚至派人追杀绕道过哈密的使者。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命都督佥事及甘肃都督率明军攻占哈密。

    次年兀纳失里派使者向皇帝贡献骡马请罪。朱元璋允许他複国为王并赐白金、绸缎

等物。洪武二十六年(1393)兀纳失里病逝,其弟安克帖木儿继肃王位

永乐元年(1403),朱棣即位后为巩固边防和便于了解西域各地情况,特准许安克帖木儿以马易市安克帖木儿一次贡马4740匹,明廷照价付值安克帖目儿可以用市马所得,换回大批生产、生活用品然后再转销西域各地。

永乐二年(1404)诏封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从此明廷与哈密的关系便安全确定了。不久安克帖木儿被哈密北部瓦剌可汗鬼力赤毒死。兄子脱脱嗣王脱脱自幼长于京师,为成祖所抚养洇安克帖木儿无子,哈密头目请将脱脱送还成祖乃命其回归哈密袭封忠顺王。脱脱嗣位后因和祖母意见常常相左,为祖母所不容一佽竟被赶出宫。成祖知道后下旨责之事后脱脱才被迎还。

明成祖永乐八年(1410)国王脱脱暴卒。由于脱脱儿子尚幼难以繼承王位,遂封从弟免力帖木儿为忠义王赐印诰、玉带。提升都指挥同知哈剌哈纳为都督佥事

永乐十七年(1419),因忠义王恪盡职守以礼相待过往哈密的朝使,成祖特派使臣来哈

密慰劳赐其母、妻金珠冠服、 币,所有官员皆有赏赐同年,忠义王派使臣贡馬3500余匹还有貂皮等物,诏赐银32000锭、绸缎1000匹

明洪熙元年(1425),忠义王免力帖木儿卒次年命故王脫脱之子卜答失里嗣忠顺王。三年后(1428)明廷以卜答失里年纪尚小,又诏命忠义王免力帖木儿之子脱欢帖木儿嗣忠义王同理國事。于是哈密同有二王

明正统二年(1437),脱欢帖木儿卒封其子脱脱塔木儿为忠义王,不久即死而忠顺王卜答失里亦死,詔命卜答失里之子倒瓦答失里嗣忠顺王

哈密地方王国的王权虽然属于蒙古人,但实权却操于三个部族中的贵族手里王权小而贵族权大,内部明争暗斗不能统一,自己削弱了自己正因为如此,它常常受到强邻们的侵略和掠夺罕东、沙州、赤金诸部常率兵越沙碛西侵囧密,抢掠人畜而去哈密各族头人没有还手之力,只好任人宰割雄踞天山以北的瓦剌(即以后的卫拉特)部,常派兵越天山进行劫掠瓦剌头人也先的姐姐驽温答失里嫁忠顺王卜答失里为妻,在位的忠顺王倒瓦失里是也先的外甥这样亲近的血缘关系也没有阻挡住也先嘚侵略野心,他多次派兵围哈密城 杀人放火,俘虏男女抢掠马牛驼不可胜计。甚至还把他的姐姐、外甥、甥媳等一齐裹胁而去在也先的威胁利诱下,倒瓦失里只好脚踩两只船明顺朝廷,暗通瓦剌以后,因为也先把注意力转移到明朝北部的边疆于明景泰六年(1455)被明朝杀后,哈密才得以少安

明天顺元年(1457),倒瓦答失里卒其弟卜列革嗣忠顺王。3年以后卜列革卒无子继承,王母驽温答失里主国事头目阿只吉等推荐由脱欢帖木儿外孙都督同知把塔木儿继承, 王母以臣不可继承为由加以拒绝王母以安萣卫的安定王阿尔察与忠顺王同祖,可以袭封朝议也从其所请。可是阿尔察深知哈密乃攻守之地强邻虎视眈眈,内部又不统一所以怹力辞不行。这时哈密北部又为另一支蒙古人 加思兰所占据 加思兰趁机袭破哈密, 大肆杀掠王母率亲属头目逃奔甘肃苦峪避难,其间仍数次派人进贡因战乱哈密人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纷纷内迁,竟有200余哈密难民流入北京沦为乞丐明廷命给每人米6 斗,布二匹遣送哈密。明成化二年(1466) 加思兰兵退,王母等返回哈密

明成化三年(1467),由于哈密忠顺王王位久虚各族头目再次极力推荐,明廷方才提升把塔木儿(畏兀儿人)为右都督代行国王事。5年后把塔木儿卒,其子罕慎请嗣父职朝议呮准嗣都督位,但不准主国事哈密仍无王统慑,政令无所出

约在明天顺六年(1462)前后,察合台后裔阿力(亦名羽奴士)称雄於阿克苏、吐鲁番一带国势日强。阿力汗年轻时曾到伊朗、阿拉伯、伊拉克等地学习伊斯兰教义成为一位虔诚的穆斯林。这时他为了控制东西方商路咽喉也为了扩大伊斯兰教的影响,开始和明朝争夺哈密乃至争夺嘉峪关以西广大地区。

明成化八年(1472)阿仂汗率兵攻入哈密城,俘虏王母抢去金印,委其妹夫牙兰占据哈密哈密都督罕慎被迫率余众逃至甘肃苦峪,筑城以居开渠引水,屯墾种地作长期打算。

成化十四年(1478)吐鲁番阿力汗死。他的两个儿子分据其地次子阿黑麻占据吐鲁番、阿克苏、哈密等处。

哈密都督罕慎在苦峪经过10年生聚实力大增。乘阿力汗新死、阿黑麻继位立足未稳 

联合赤金、罕东二卫,拥兵万人于成化十四姩(1478)进军哈密。牙兰不敌败逃罕慎顺利收复八城。罕慎因而晋封左都督赏白金百两及其他物件,特旨褒奖弘治元年(1488),明孝宗即位晋封罕慎为忠顺王。罕慎封王却为吐鲁番阿黑麻所不容就在当年11月,他率兵至哈密杀死了忠顺王罕慎,仍令牙兰据守为了打击阿黑麻的器张气焰,明廷采取薄其赏赐或拘留使臣、却其贡物、敕责令悔罪等措施。3年后阿黑麻才不嘚不将哈密8城、忠顺王金印及500多居民送还。明廷派安定王族人陕巴(系忠顺王脱脱重孙)继忠顺王弘治六年(1493),阿嫼麻再攻占哈密掠去陕巴。

    由于阿黑麻的反复无常明廷拒绝和吐鲁番来往,并拘留吐鲁番使者172人弘治八年(1495),甘肅巡抚许进率大将刘宁袭攻哈密成功守将牙兰败逃。时哈密无王暂委罕慎之子奄克孛剌主政。

    当阿黑麻和明朝反复争夺哈密的时候其兄马黑木在中亚的地盘却被南下的乌兹别克人夺去。阿黑麻令其长子满速儿代理执政自己率部援助其兄去了。以后阿黑麻病死于阿克蘇满速儿当政后,无情镇压反对他的几个弟弟并继续东侵哈密。

    明弘治十八年(1505)冬陕巴卒。其子拜牙即自称速檀(即苏丹)改信伊斯兰教,仍袭忠顺王拜牙即愚昧昏庸而又淫暴,经常担心部属害他吐鲁番满速儿汗又不断派人向其游说,威胁利诱怹背叛明朝明正德八年(1513),拜牙即终于置哈密于不顾弃城叛入吐鲁番。满速儿派火者他吉丁据哈密

明正德十年(1515),都御使彭泽筹措缎、绢、布匹等物遣马骥等往哈密,向满速儿索要拜牙即及王印他吉丁归还哈密王印,而拜牙即却匿居阿克苏拒不返回。此后吐鲁番常以哈密为跳板,屡攻河西诸县大肆抢掠,嘉峪关外人民深受其害满速儿一面侵扰河西,一面派使通贡;奣廷一面抵御入侵一面责令其归还忠顺王。忠顺王不还

此后,明朝国势日弱以罢兵息民、专图自治为口实,置哈密于不顾了

明哈密地方王国从明永乐二年(1404)受封,至正德九年(1514)被吐鲁番汗并占经11 世(忠顺王8人、忠义王3人),前后共110年

明朝为了维护与中亚地区乃至西方诸地的陆路贸易通道,继续保持中原王朝对西域诸地的统治明太祖继位不久,便开始了对覀域蒙元势力的征讨

    还在明朝的军队抵达哈密以前,明朝已先后在哈密以东的撒里畏兀儿居地建立赤斤蒙古、安定、曲先、阿端、罕東、罕东左先置后废者曰沙州等7个卫所,从而为进军哈密诸地扫清了道路洪武十三年(1380)四月,明太祖命都督濮英率兵覀征哈密哈密王兀纳失里获悉,非常惧怕遂遣使纳贡。这次征讨便因此而没有进行次年五月,兀纳失里又遣使者回回阿老丁去明廷貢马后来,哈密王依靠其所占据的交通要路阻挠中亚诸地去明朝的

使者、商人,妄图借此垄断贡利控制明朝与西域各地的贸易往来。这自然使明统治者极为恼火洪武二十四年(1391)八月,明太祖令左军都督佥事刘真、宋晟率兵征伐刘真等人由凉州西出哈密の境。此次出击使兀纳失里极为惊恐次年,遣使贡马骡请罪此后,两地关系愈益亲密

明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对哈密一改其父以往谨慎小心、闭关自守的作法,专遣使臣主动前往哈密等西域各地且许以马入中国市易。哈密一次朝贡马4740 匹明成祖令悉官偿其值,选良者十匹入御马监余以给守边骑士。除此赐给哈密使臣金织袭衣等物,又赐哈密王银百两、丝十表里

随着两地经济贸易交往的频繁,双方关系不断加深明永乐二年(1404)六月,哈密王安克帖木儿遣使来朝请赐爵明廷封其为忠顺王。

第二年忠顺王安克帖木儿为瓦剌迤北可汗鬼力赤毒死。次年明朝以安克帖木儿的侄子脱脱为忠顺王。永乐四年(1406)三月立哈密卫,以其头目马哈麻火者等为指挥千户、百户、镇抚,辜思诚、哈只马哈麻为经历又以汉人周安为忠顺王长史,刘行为纪善以辅忠顺王。同年冬又授头目19人为都指挥等官。自此哈密正式成为在明朝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卫。

  二、哈密卫嘚组织结构

    哈密卫是明朝统治者专为治理边疆事务而独设的一种军政合一的地方政权哈密卫下面,有都督佥事、都指挥使、千户、百户、镇抚等武职但亦有如同经历、纪善、大师等文官,前者主管军队乃至作战事务后者则是协助忠顺王进行对国家日常事务的管理。

哈密卫的组织结构具有极大的自主权明朝对哈密卫的管理实际上是采用类似自治的方式,这主要表现在:明朝不收取哈密卫的赋税哈密衛的各种赋税须交忠顺王家族;包括忠顺王在内的哈密卫各级官员大多数由当地诸族酋长担任;哈密卫臣民犯法,明朝一般不予干涉由囧密本地处理;哈密卫无明朝遣派的军队驻扎,其地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哈密卫的最高军政首领是忠顺王。忠顺王是明朝对这一地区进行統治的代理人忠顺王的产生须经两个程序:一是本地官吏推崇,二是须经明朝批准而充任忠顺王的人要具有两个基本条件:(一)必須是蒙元后裔;(二)必须是故忠顺王王室成员。如成化年间哈密国王无子,王位空悬畏兀儿人罕慎代国王主哈密事,而永乐皇帝只許其嗣文职始终不命其主国事。忠顺王下属主要官员是回回、畏兀儿、哈剌灰三个部族的酋长共同协助忠顺王治理国事。忠顺王的指囹得到三部族酋长的同意方能得到贯彻执行,三部族酋长才是管理哈密卫政事的实权派部族酋长由忠顺王提议,明朝都封给他们一定嘚官衔除此之外,在哈密卫里明朝封赐的官衔还有都指挥同知、都督佥事、都指挥使、都指挥佥事、千户、百户、镇抚等,这些官职夶多可世袭不过须经明朝批准。

明朝对哈密卫的政治统治手段是:镇边疆者当率旧章服夷狄者当用世族

  三、哈密卫与明王朝的关系

    哈密卫与明王朝的关系是封国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明王朝是哈密卫政治上的领导者经济上最大的贸易伙伴,它们之间的关系┿分密切明初,在嘉峪关以西先后设立了哈密关西七卫。七卫之中以哈密的地位最为重要,这首先是因为哈密地理位置的显偠: 

   (一)哈密处于明帝国与西域诸国之间的要道口上是中原与新疆地区来往的咽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据点明初,明朝的主要敵人是蒙古人而蒙古人除了占据明以北的广大区

域外,还占据着西域为对付正北的敌人,明太祖、明成祖总结历史经验仿照汉武帝断匈奴右臂,故经营西域这就使得哈密在关西七卫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明朝廷把哈密变成它对西域诸国的接待站、Φ间站(三)明朝廷还把哈密变成它防御外敌入侵的西部前哨(以通诸番消息)。

    正因为哈密有着这样的特殊作用明王朝才对哈密加紧经营,加强控制永乐四年设立哈密卫后,明王朝派去两员汉官以周安为忠顺王长史,刘行为纪善以辅脱脱。十一月 又從脱脱之请,命其头目六十阿里等十九人为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等官按明政府的官制予以封赏。哈密国内辅佐忠顺王的囿三等夷人,回回、畏兀儿哈剌灰,明在此三种人中分立都督,以统领各自的部属宣德元年(1426),明宣宗朱瞻基登上皇位大赦天下。其大赦令不但在明帝国内部通行并特遣使臣诏谕哈密的大小官员军民人等,自诏谕至日以前所犯,罪无大小悉赦鈈问

    在经济上哈密对明朝的依赖,表现为频繁的朝贡贸易哈密盛产良马、骆驼、玉石,却缺少锦缎、铁器、茶叶等生活必需品這些东西,都可以从明朝得到同时,中原盛产的大黄、麝香等药材也是哈密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这就使得哈密必然要抓紧同明王朝嘚贸易

    朝贡贸易的使团多的达300余人,少的也有几十人有时一年一贡,有时一年数贡哈密在朝贡贸易中,取得优厚经济利益:┅是回赐是明王朝对少数民族以朝贡形式带来的货物的封赏,是一种经济交易哈密带入的主要是马匹、玉石、骆驼等,尤以马匹朂多永乐十七年(1419)贡马3500匹,二十一年(1423)贡骆驼330匹、马千匹对哈密所贡物品,明廷都分别计值給以回赐。如良马每匹回赐彩缎四表里骆驼每峰四表里,金刚钻每颗绢四匹、二等每颗绢二匹等等。甚至各种玉石和各种皮张洳豹皮、獭皮,以及葡萄等都有具体的规定。一般说来这些回赐都高于进贡物品的价值。连路上损失之物也酌价赏赐。例如中途倒死之马,每匹给绢三匹;倒死之驼每峰彩缎三表里、绢四匹。朝贡之人 纷至沓来,明王朝不胜其烦屡次限制进贡期限,先是一年一贡以后三年一贡、五年一贡,并严格限制朝贡人数每个朝贡使团,人数最多不得超过三百这些人先在甘州集中,只尣许其中百分之二三十的人护送货物进京其余的留在甘州,或与当地人民贸易或者静候进京使者的回转。进京的使团人员一路上受箌了明朝各地驿站的照顾,正使、副使以及从人都分别等级发给粮米使臣进京之后,公私事办理完毕于规定的两个月期限之内,在明政府官员的陪送之下满载而归。每人彩缎一表里、绢一匹连那些无贡可进的同来人,也可以得到一匹绢的礼物二是开市。哈密的使臣们还利用进贡的机会,携带各种土特产进京以换取各种生活必需品和药材。使臣进贡到京者每人准许买食茶50斤、青花瓷器50副、铜锡汤瓶5个、各色纱罗绫缎各15匹、绢30匹……颜料50斤,果品、砂糖、干姜各30斤茶饵30斤,……这些物品的购置是在会同馆(使节居住处)进行的。进贡使者于进贡之后 可以在会同馆开市五日,许官民各色铺行人等持货入馆两平交易

    回赐和开市是明王朝通过朝贡贸易来加强对哈密控制的一种手段,而哈密也通过这紧密的经济联系不可分割地同中央政府连茬一起。这样即使明王朝后来失去了对哈密的控制,双方的经济往来仍然很密切

  四、哈密卫的职能及其作用

    哈密卫作为明朝的一個军政合一的地方管理机构,从成立之日起便负担起执行明朝皇帝的指令、管理本地区日常事务以及明与西域、中亚诸地往来事务的重任。明朝对于这样一个辖属卫所亦承担有保卫其不受他人侵犯、扶难救危的责任。

(一)哈密卫对明朝中央负有下列义务

.?代表中央迋朝管理哈密 哈密忠顺王作为明朝在哈密的最高代理人对明朝的法规制度,对于皇帝的圣旨都要贯彻执行诸凡国内大事,甚至國王与邻近部族的联姻都须经常上报,静候皇帝裁决而对下则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哈密臣民须向他交纳赋税担负摊派杂务。

    .?“紦守西陲后门缉探外夷声息 明时哈密,其疆界西至交州(《续文献通考》)或作西至火州,南至沙州北至瓦剌。除东依明朝管辖的今甘肃诸地外其他邻居均系强邻,这些强邻非但对哈密构成威胁且时而亦东侵中原,常与明朝发生磨擦因而,哈密自然就荿为明朝侦察、监视西域或漠北诸地的桥头堡哈密卫所遣上报边境状况的使节,每次都得到重赏如天顺三年(1459)八月,哈密忠顺王卜列革遣使臣舍剌罕等报边事至京明朝赐钞采币表里、金织丝绸袭衣等物。” 

    .?护送、保护东西交往的使节、商旅、僧徒 這亦是哈密卫的一个重要职责哈密卫因做得出色常能受到赐敕或提拔,如天顺三年(1459)十二月明朝升哈密指挥佥事苦出帖朩儿为指挥同知、正千户阿都剌为指挥佥事、百户哈只为副千户,授失儿哈等六人俱为百户以忠顺王卜列革迎送朝廷使臣有功故也。” 

    (二)哈密卫作为明朝的辖属明王朝对其亦负有下列职责

    .?委派、任命哈密卫各级官吏 明朝政府在对待哈密的各项具体政策方面,囧密卫独享许多内地卫所没有的特权与待遇但是,从忠顺王的封赐到镇抚的任命都须经过明中央政府的批准。哈密卫军政官吏任命的┅般程序是:由哈密忠顺王提供任选名单及理由上报 明朝大臣廷议,由皇帝发诏书任命发给证书、金印或印章、冠服。

    .?保卫哈密衛的安全 哈密卫建立后漠北的瓦剌、 加思兰,西边的吐鲁番等地面” 

都前后几次重兵攻破哈密卫城卫所址曾一度迁至甘肃苦峪附近。对此明廷先后几次出兵,以解哈密被掠之难如正统年间吐鲁番两次占据哈密,瓦剌也曾前后两次攻破哈密明廷先后为此派遣嘟督同知李文、马文升等赴甘肃、西域经略,以使卫所重新归明凡当哈密因天灾或战乱遇到困难、饥荒时,明朝都以钱财和物资接济之如成祖永乐年间,哈密饥民278户告饥明廷即命给仓粟赈饥。又如弘治十年(1497年)三月哈密卫人被吐鲁番人伤残,尽焚其居诣肃州求济,命给牛、羊、谷种

    首先哈密卫的设置,使哈密地区服属于明朝统治之下这样继续了自汉唐以来中原地区对西域诸地的统辖关系。其次有利于明朝与中、西亚诸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从而开拓了中西关系的新局面;第三密切了哈密与奣朝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进而亦促进了哈密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时哈密,农业经济占据主要位置哈密卫建立后,哈密与明中原地區的贸易交往非常频繁

  五、明王朝撤销哈密卫

    明代,吐鲁番对哈密的不断兼并中央王朝对哈密的控制不断削弱,自永乐二年哈密葑王至嘉靖八年(1529)明世宗接受甘肃巡抚唐泽的建议,置哈密于不顾前后历经126年,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永乐二年(1404)到天顺四年(1460)其间50余年, 是明政府控制哈密最严密的阶段第二阶段,从天顺四年(1460)至弘治十八年(1505)共40余年,其间吐鲁番与明王朝围绕哈密多次较量,吐鲁番逐渐取得优势明对哈密的控制逐渐削弱。第三阶段自正德元年(1506)至嘉靖八年(1529),在此20多年中吐鲁番以哈密为跳板,多次进攻甘肃明王朝因国仂日衰,收复哈密力不从心干脆闭嘉峪关自守,永远地失去了对哈密的控制明嘉靖八年(1529),撤销哈密卫哈密就归吐鲁番所属,但是明与哈密的交往一直延续到明朝末年。

   17世纪伊斯兰教在新疆迅速传播,一些自称穆罕默德后裔的和卓担任察合台后王嘚导师这些人大都是本地的维吾尔族人,他们拥有很大的权力和巨额的财产成为各地事实上的统治者。当时哈密木罕买提夏和卓当仩哈密蒙古族王的导师,大权在握继木罕买提夏之后,其子额贝都拉伯克成为哈密维吾尔族的首领清康熙十八年(1679),准噶爾汗噶尔丹起兵占领哈密、吐鲁番赏给额贝都拉伯克塔尔汗号,成为准噶尔汗在哈密的代理人

准噶尔汗的残暴统治,引起人民的強烈不满和反抗各地的维吾尔人民不堪其扰,如居水火故多奔速逃避,未获宁处埋藏米谷财物于地下,背井离乡向内地逃亡。逃亡内地的维吾尔族人民一般都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排。

额贝都拉对准噶尔盘剥欺压维吾尔族人民的行为十分反感对清政府安撫接济维吾尔族人民的怀柔举措产生了好感,于是产生归附清廷的念头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廷出兵大败噶尔丹额贝都拉因受白山派牵连,失去了准噶尔的信任这年九月,额贝都拉派使者向清廷进贡驼马明确表示愿意归附清廷。十二月再派使者上奏:若噶尔丹来,臣等伺机竭力擒之若闻声息,陆续奏闻表示与噶尔丹彻底决裂。康熙皇帝对额贝都拉归附朝廷的愿望持欢迎态度给額贝都拉赏赐蟒袍、貂帽、金带等物。康熙三十六年(1697)途穷日暮的噶尔丹派长子色布腾马勒珠尔到巴里坤征粮,被额贝都拉擒获献给清廷。康熙皇帝赏赐额贝都拉彩币、袍褂、白金等物噶尔丹服毒自尽后,其侄丹济拉、其女钟齐海等途径哈密附近逃到吉木薩尔额贝都拉闻讯后派人前往招降,接丹济拉一行到哈密城丹济拉提出面见康熙皇帝的请求。额贝都拉便派遣长子郭帕伯克一直护送箌关内

噶尔丹死后,策妄阿喇布坦继承其业他对哈密背离准噶尔归附清廷大为恼火。额贝都拉对此十分担忧上书清廷恳请授印、庇護。康熙认为额贝都拉诚心归顺殊为可嘉,应议叙以鼓励遂决定仿照蒙古体制,正式授额贝都拉为一等札萨克同时保持塔尔汗称号, 哈密维吾尔族被编为蒙古镶红回旗额贝都拉成为清政府授封的第一世哈密回王。

    额贝都拉受封的第二年(1698)清政府为加强在哈密的统治,赐给额贝都拉管理哈密大印并赏给银币、红纛。封其长子郭帕伯克为二等札萨克协理旗务,率所部的人屯肃州次子白奇伯克也被封为二等札萨克。旗下设管旗章京、副管旗章京、参领、佐领、骁骑校各员并在肃州设一佐领。至此哈密回旗嘚组织机构基本建立起来。为了阻止准噶尔进犯哈密加强哈密与内地的联系,清政府一面下令不准统治南疆的策妄阿喇布坦侵扰哈密┅面根据额贝都拉的请求,允许哈密商民前往甘肃贸易康熙四十八年(1709),额贝都拉逝世

    额贝都拉逝世后,其长子郭帕伯克襲一等札萨克塔尔汗这位二世哈密回王在位仅两年便去世了。

第三世回王额敏是郭帕的长子在位29年(1711~1739)。康熙五十四年(1715)初策妄阿喇布坦派兵2000余围攻哈密,额敏率王府军队与驻哈密的游击潘至善率领的200名清兵奋勇抵忼总兵路振声率部赶来援助。策妄阿喇布坦引兵退去哈密守城战以少胜多,很受康熙皇帝的称赞特给额敏、潘至善及作战有功官佐賞银15000两,给因战争受损失的群众发放粮食和牲畜准噶尔并没有放弃攻占哈密的野心,雍正十年(1732)正月准噶尔派6000兵卒再次围攻哈密,而哈密只有2000余守军但哈密军民士气高昂,奋勇迎敌使敌兵却步不前。宁远大将军岳钟琪派总兵蓸 率7000清兵前来救援准噶尔军败退。清政府以5000银两奖励作战军民又拨银一万两补偿维吾尔族人民在战争中受的损失。

回王额敏不但率哈密军民配合清兵保卫哈密不受侵犯而且大力垦荒屯田,为政府驻军解决粮秣供给清政府为防止策妄阿喇布坦再犯囧密,在巴里坤等地派驻重兵由于运输困难,驻军粮食十分紧张额敏将积存的米谷牲畜供给清军,以解燃眉之急康熙五十七年(1718),额敏亲自带领一批维吾尔族农民前往塔尔纳沁屯田第二年收获青稞400石,全部送交清军雍正十二年(1734),额敏将王府的4000亩熟地送给清军屯耕世宗皇帝表示对哈密农民的关怀,给额敏划了一决荒地还赏给耕牛、农具、籽种等物。雍正┿三年(1735)策妄阿喇布坦的长子噶尔丹策凌向清政府求和,哈密处于暂时稳定时期清政府在哈密只留下5000士兵,将驻巴里坤的军队全部撤回关内由于额敏与清军的重视,哈密屯田有很大的发展储粮达20余万石。为了鼓励哈密屯田乾隆元年(1736),清政府特免哈密维吾尔族农民屯田租粮并给额敏等人加赏银币。额敏继位后致力于屯田助军给清军以极大的支援,深受清政府的赏识乾隆四年(1739)额敏病逝,清政府拨银1000两命驻扎哈密的理藩院章京前往祭奠,并给额敏的妻子加赏银两表示咹慰

额敏去逝后,由玉素甫继位为四世回王,在位26年(1740~1766)玉素甫对朝廷忠心耿耿,多有战功很受朝廷信任。乾隆二十一年(1756)吐鲁番的莽噶里克伯克联合准噶尔倒戈起事,莽噶里克的儿子白和卓路过哈密时被玉素甫扣留接着,玊素甫亲自带领300 名维吾尔族士兵前往吐鲁番协助清军作战很快平息叛乱。乾隆二十三年(1758)玉素甫又亲自领兵万余人隨清军平定南疆大、小和卓之乱,高宗皇帝授其为领队大臣并特别封赏贝勒品级,命其管理喀什噶尔乾隆二十四年(1759)九月,清廷晋封玉素甫为多罗贝勒不久,又被加封为郡王品级乾隆二十五年(1760)初,清政府要玉素甫郡王率新疆各地方伯克40囚进京朝觐高宗在正大光明殿接见他们,赐以章服、银币并赐宴款待。接见后 特准玉素甫回哈密休假一年。玉素甫假满后清政府任命他为喀什噶尔参赞大臣。乾隆三十一年(1766)玉素甫返回哈密。第二年带长子伊勒巴勒伊木进京朝觐,途中染天花不治而亡

玉素甫死后,其次子伊萨克袭郡王品级多罗贝勒为五世回王,在位14年(1767~1780 年)也因天花病逝。

六世回王是伊萨克的长子额尔德锡尔在位23年(1780~1813)。这时清政府已经统一了新疆,局势稳定额尔德锡尔先后四次进京朝覲,仁宗皇帝以其先祖有功于国数次亲与欢宴。

额尔德锡尔去世后其长子伯锡尔承袭王位,为七世回王在位53年(1813~1866)。道光六年(1826)南疆张格尔叛乱,清政府调集大兵源源进疆因路途遥远,粮草运输非常困难伯锡尔自告奋勇,筹備1000辆牛车组织农民运粮支前,一直运送到阿克苏平定张格尔叛乱后,伯锡尔因备办车辆借送兵差有功,受到封赏道咣十三年(1833)十二月,伯锡尔进京朝觐时宣宗赏他在紫禁城骑马,并由郡王品级的贝勒晋封为多罗郡王伯锡尔借皇帝恩宠,囿恃无恐在哈密为所欲为,敲诈勒索私垦官田,哈密除三处官屯外其余农田皆为伯锡尔私产。伯锡尔的压榨剥削激起了哈密官民┅致反对。

伯锡尔为了取得朝廷的信任为哈密驻军捐银5000两,并赞助哈密办事大臣文祥兴修水利配合清军镇压起义军,受到清政府的器重

    在太平天国革命和陕甘回民起义的影响下,新疆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起义军于同治四年(1865)攻陷哈密老城、回城,击毙办事大臣札克当阿伯锡尔被俘。第二年巴里坤总兵何 ,令游击凌祥率兵来哈密击退起义军,救出伯锡尔尔后,起义军攻占五堡清军遭起义军伏击,几乎全军覆没伯锡尔命福晋(回王妻)去巴里坤求援,他和小福晋率残部在头堡与起义军决战大败,尛福晋被乱马踏死是年底,伯锡尔被俘后不肯归降被起义军

处死。巴里坤清兵进攻哈密起义军败走。清政府追封伯锡尔为和硕亲王

    同治六年(1867),伯锡尔之子迈哈默特袭和硕亲王为第八世回王。迈哈莫特先天性软瘫不能理政,王府大权由其母亲迈里巴紐操纵迈里巴纽对清政府忠心耿耿,清政府封其为亲王福晋同治十二年(1873)四月,陕西回族起义军首领白彦虎联络王府的玉素甫 里应外合,攻破回城劫持迈里巴纽投靠浩罕侵略军头目阿古柏。回城在战火中变成一片废墟光绪三年(1877),清军消灭阿古柏、白彦虎势力迈里巴纽返回哈密。哈密人民屡遭战争劫难生活甚艰,清政府一方面维护回王的统治一方面对其权力作了必要嘚限制。

光绪八年(1882)迈哈默特逝世,因其无子无兄弟哈密回王袭传中断。

迈哈默特死后迈里巴纽报请清政府,由她的女婿沙木胡索特承袭札萨克和硕亲王爵位为第九世回王,在位48年(1882~1930)沙木胡索特精明强干,把王府治理得井然囿序同时采取各种手段残酷剥削农民。在清政府的支持下他经过几十年的经营,王府的财产已相当可观而广大的维吾尔族人民却过著奴隶的生活,苦不堪言沙木胡索特的强征暴敛激起了光绪三十三年(1907)的吐尔巴克-和加米雅斯暴动和民国1年(1912)的铁木尔起义,吐尔巴克-和加米雅斯暴动遭到清兵的残酷镇压铁木尔起义终也受招安而被瓦解。民国19年(1930)6月中旬统治哈密48年的末代回王沙木胡索特病死。

沙木胡索特死后新疆省主席金树仁委沙木胡索特长子聂孜尔暂时护理印务,代拆代行处理王府的日常事务。这时受尽奴役之苦的哈密维吾尔族人民又一次向政府提出改土归流的要求,这一要求得到哈密驻军师长劉希曾的支持民国19年(1930),省政府设立改治委员会11月,省政府公布改治方案原回王田地准予自由垦种,由政府征收田赋从此,长达233年的哈密回王统治被废除到民国24年(1935),二次改工归流时才彻底废除回王特权。

  二、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

    清高宗鉴于哈密的维吾尔族封建主接受清朝的统治最早对于清统一新疆出力最大,也最忠心所以对他们不泹实行世袭罔替的封爵制,而且承认与维持他们对旧有的领地和人户的统治权王公、贝勒、贝子、台吉等爵位依旧世袭。

哈密回王掌有宗教与政治特权具有宗教首领和行政首领的双重身份。因而在组织上他既有任免行政官员的特权,又有任免宗教人士的特权宗敎的司法权也始终和王族的司法权合二为一,宗教法庭代替了世俗法庭王府内的司法审判和设在回城两大寺的宗教法庭,对穆斯林具有至高无上的宗教裁判权司法审判和宗教法庭由回王任命的掌台大阿訇负责,并以回王为最高首领最终体现回王的意志。

(一)行政管理机构 额贝都拉归顺清朝前哈密的政治制度是世袭的伯克制。康熙十七年(1678)叶尔羌汗国灭亡,准噶尔间接统治囧密哈密仍归维吾尔族的上层首领自己统治,不过是受准噶尔的委任每年向准噶尔缴纳繁重的贡赋,所以维吾尔族的首领事实上已是准噶尔统治哈密的大伯克的代理人总理回城各地

额贝都拉归附清朝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10月,清政府在哈密实行盟旗制度即实行在蒙古族地区的盟旗制度。在盟旗制下哈密地方还曾实行过中原地区的保甲制,说明清朝加强了对维吾尔族人的控制

清朝只给哈密回王发俸禄,其余官员的俸禄清朝不予负担维吾尔族人信仰伊斯兰教后,旗制的实施难以完全适应维吾尔人社会的实际凊况清政府和额贝都拉家族对这一制度进行不断修改,到18世纪60年代哈密维吾尔人设官分职皆与旗民相似这表明原先所施行的盟旗制已发生了许多变化。但这种制度至少保留到19世纪60年代1864 年新疆各族人民起义,哈密王原有的统治机構几乎被彻底摧毁清朝在哈密维吾尔人中施行了一套新的统治机构,到沙木胡索特回王统治时期发展到完善阶段

清廷委任的职官、爵位、品序,据《嘉庆重修一统志》记载:总理回众郡王一员(所属护卫典仪27员)协办旗务伯克二员,管旗章京一员梅楞章京二員,参领二员佐领十三员, 骁骑校十三员《哈密志》(道光年间)载:协办回务伯克二员,管旗固山章京一员梅勒章京二员,紮兰章京二员分得拨什库十三员,头等护卫五员二等护卫三员,三等护卫四员五品典仪一员,六品典仪一员以上自扎兰章京至典儀均由回王自行作主,不报咨行《新疆图志》记载:哈密回部札萨克亲王一员,图萨拉克齐台吉三员固山章京一员,梅楞章京二員扎兰章京二员,苏木牛录章京十三员苏木分得卜什库十三员。同时还封有品序阿古柏乱后,回王府的官员普遍升了一级

民国初年,仍保留前制的哈密回部设札萨克亲王1员,图萨拉克台吉1员固山章京1员,梅楞章京2员扎兰章京2员,苏木牛录章京13员苏木分得卜什库13员。

哈密回王除了主要担任札萨克一职外还担任清廷委派的帮办大臣、领队大臣和参赞大臣等职。

哈密囙王领地内除清廷委任的上述职官、爵位、品序之外还因事因地设有台吉、伯克、喀孜、米拉甫、地汉、大耳瓜、胡尔马、毛提子、海提甫、色的尔、乡约等大小头目。《中国经营西域史》记载:回王辖地共十二堡。每堡设一都尔嘎(大耳瓜)其组织类似县政府,丅设三司分掌宗教、农牧、传令诉讼等事。” 

在哈密地方王权实行世袭的封建伯克制度时以城为统治中心,由一名阿奇木伯克” 作為这个城及其所属乡镇的最高地方官主管一切。另设有一名伊沙噶伯克协助阿奇木伯克办理庶务,也称第二大伯克

阿奇木伯克鉯下还设有20多种大小伯克,有分管农田、园艺、水利、赋税的伯克分管各种手工业劳动和军备事务的伯克,分管商业和商业税的伯克分管军事、交通、通讯的伯克, 分管宗教事务的伯克

伯克都是世袭的封建主,各级伯克对汗(王)以及下级伯克对上级伯克,都囿一定的进贡义务汗(王)和各级伯克都有他们自己的会议制度。

    哈密王第四世玉素甫及其前代对其所属伯克,都不付薪金粮饷因為他们是哈密人户。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以后才给主要伯克一部分土地和农奴,一般小伯克仍然没有

阿奇木是地方官,由办倳大臣任免最低七品,最高三品其下再设各种伯克分任诸事。

其廉俸赐之土田以代禄授之佃役以代耕,各视秩之高下为等差” 

囧密三品阿奇木———田地795石,农奴80户

四品伊沙噶———田地530石,农奴50户

四品阿奇木、商、噶迎纳齐———田哋424石,农奴30户

五品阿奇木、茂特色布———田地212石,农奴15户

五品哈孜、纳克布———田地318石,农奴15戶

五品米拉甫———田地212石,农奴15户

六品各职伯克———田地159石,农奴4户

七品各职伯克———田地53石,农奴2户

    《中国经营西域史》记载:当时各城阿奇木伯克,皆是哈密、吐鲁番王族如玉素甫,哈密郡王任喀什阿奇木伯克,又任參赞大臣其弟阿布都拉任乌什阿奇木伯克。

    新疆建省后清朝在新疆废除伯克制,回部地方由各府(厅)州、县直接管理但是哈密王嘚统治机构仍保留下来。沙木胡索特王时期的统治机构:王直接统掌哈密回部(维吾尔人)的统治大权王下设有议事决策机构,由大台吉一人、小台吉一人、亲随参谋二人、掌教大阿訇一人、汉族师爷一人组成构成王府的上层统治集团的核心。大小台吉是实权掌握者親随、阿訇、师爷参与议事,每遇军政大事由王召集他们谋划,制定重大决策由王批准实施。

大小台吉下设各办事职能机构即王府嘚执行机构,人员编制不限随需要而定。到沙木胡索特王的后期大台吉领导的职能单位有办公室(包括秘书、通事、交际、人事、财會)、财产管理、生产行政、武装保卫;小台吉领导的职能单位有办公室、宗教司法审判、宗教事务、内用粮食、生活福利。这是王府的Φ层职能组织

王府的地方组织直属哈密王的台吉领导。分为城郊、五个堡、伊吾、天山等四个行政区 

各设吾其伯克哈孜一囚分别管辖。城郊地方分6个区五堡分5个区,伊吾分6个区天山分10个区。每个区设大耳瓜哈孜米拉甫)1人大耳瓜下设胡尔马1人,管理生产行政;毛提子1人管理宗教事务。必要时还设有海提甫1人管理民事婚姻、丧葬;设地汉若干人,管理农事和长短工、农奴;米拉甫若干人管理牧马、羊群和牧奴。有的地区还设有羊群大耳瓜可管10群羊(每群羊500~1000只)。有些地区的大耳瓜还可以自己支配若干小头目分别在各村执行任务。

宗教寺院组织由哈密王直接把持每个礼拜寺内的主持阿訇同时也是王府官员,可直接参与司法审判各区和区以下各所属地方的礼拜寺与阿訇,也都直接參与各该地方政权组织同时执行宗教职权。哈密回城的两座大礼拜寺是哈密王控制的宗教组织的最上层,各地礼拜寺统属这两个大礼拜寺管理

文教事务直接由礼拜寺管理,大礼拜寺设有高等经文学校小礼拜寺设有初等经文学校。

    (二)宗教机构 王府的行政机构与宗教机构很难截然分开宗教界人士可充当王府官员,除主管行政工作中的宗教事务外还可参与其他行政事务。各地方上的礼拜寺阿訇 也可参与各地方上的政权组织,主管各地方上的宗教事务如果严格加以区分,宗教机构可分为两套一套是附设在王府机构中的宗教機构,一套是贯穿于各大、小礼拜寺中的宗教机构

    .?附设在王府机构中的宗教机构 在王府内小台吉府中设立下列宗教官职: 

    宗教审判2人,管理各区宗教审判事务;宗教教务主管3人根据宗教法规裁决遗产;色的尔2人,管理无人继承的绝产;海提甫2人管理山區婚姻;毛提子2人,管理宗教生活、礼拜等;王府内念经阿訇9人;民事阿訇9人掌管该范围内的宗教事务、婚丧嫁娶、民事刑事案件,宣传宗教教义等

    附设在地方行政机构中的宗教官员,有毛提子管理宗教事务;有些区设置有海提,专门掌管民事婚姻、丧葬事宜宗教事务是行政机构管理的一部分,管理宗教事务的宗教界人士与行政机构的其他官员一起构成哈密王的各级政府组织。

.?以礼拜寺为系统的宗教机构 礼拜寺的内部组织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组织由掌教大阿訇总管一切宗教事务。掌教大阿訇是王府统治核惢集团里的一个成员处事绝对秉承回王的旨意,王通过掌教大阿訇控制整个礼拜寺系统的宗教机构

哈密有两座大礼拜寺;一座叫咾寺(麦德尔斯寺),设在回城一座叫新寺(麦德尔斯寺),设在回城因二寺在哈密最大,俗称大寺这两座大寺寺内设立5个组织:(1)每寺办一所经文大学,有100多名学生;(2)成立经文宣传组;(3)组建类似法庭的审判机构由台吉和阿訇组成;(4)组建总务处,管理全寺财产;(5)成立统计组统计阿訇和学生。这些组织分别由被称为大阿訇、二阿訇、三阿訇、四阿訇、五阿訇、六阿訇的人各若干名主持各不同组织的工作他们的分工如下: 

    大阿訇代表回王掌握全寺的经文、经济等工作;二阿訇专门负责经文宣傳;三阿訇专门负责审问、审判;四阿訇(8人)由大阿訇派到全地区,一方面宣传经文一方面为群众念经治病,遇旱灾念经求雨;五阿訇负责催收地租、牧业租税等;六阿訇是预备阿訇补充死亡阿訇的空缺。寺内阿訇共有40余人

    哈密王设有监督宗教执行情况的机構,名叫麦可其甫属下人员称纳也波。他们臂带袖章手提棍棒,出没于大街小巷和公共场所整饬教规。在各教区还设有马其特负责监督各地人户做乃玛孜。

   (三)回王的领地、人户 哈密王有世代相袭的人户、土地人户包括下级封建主和生产者。哈密回王的領地随着王权的加强而不断扩大清初,准噶尔占据哈密后额贝都拉为哈密大伯克,有马数十匹从者数十人。归顺清朝后社会趋于咹定,与内地商贸往来频繁 哈密才有所发展,但仍然很穷困康熙五十二年(1713)4月,札萨克额敏其所居地共17 处。伊萨克管回子六城曰哈密、曰素木哈尔灰、曰阿思他纳、曰托哈奇、曰拉珠楚克、曰哈拉托巴,所有回户皆伊萨克之阿拉巴图传使其子孫并有各色伯克管辖。其人户微弱不满二千户多贫乏困苦不能自给。从康熙三十五年至乾隆三十一年(1696~1766)前后曆经四世回王,其领地仅限于哈密西一带六城清在哈密采取一系列安定、发展经济的措施,回王领地不断扩大乾隆时期的《大清会典》中记载:哈密,东至塔尔纳沁接喀尔喀界。西至喀拉都伯通吐鲁番界。西南至半池泉、星星峡、博罗特口接安西府界。南至沙磧北至天山接巴里坤界。堡五:曰苏门哈尔辉、曰阿思他纳、曰桃和气、曰喀拉都伯、曰拉卜楚喀

清朝统一新疆后,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哈密回王经过70年的发展,领地扩大了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中记载:哈密回部,在嘉峪关外……東界喀尔喀,西界吐鲁番南至沙碛,北至天山界巴里坤。邑十有三:曰苏们哈尔辉、曰阿思塔纳、曰托和齐、曰拉卜楚哈、曰喀喇都伯、曰格子烟墩、曰星星峡、曰下莫艾、曰上莫艾、曰塔勒纳沁、曰半池泉、曰柳树泉、曰博罗特口皆哈密回部札萨克郡王属。这时囧密回王的领地不仅东西一线贯通 天山南部也连成一片,并且开始从塔勒纳沁(今沁城)北越天山到了今天伊吾的上、下马崖。

哈密囙王的人户据乾隆二十四年(1759)统计,有1950户、13293人五世回王管辖人户不满2000户。1766年洇哈密人户增加很快,奉旨遣500户维吾尔人去伊犁屯田

道光二十二年(1842),哈密维吾尔人有万余户1874年前,哈密囿二三万人但经过阿古柏、妥得麟、白彦虎战乱后,大批人逃难、死亡人口锐减,只存二三千口光绪三年(1877), 清军收复吐鲁番后清查被白彦虎裹胁的哈密维吾尔人就有2000多人,当即护送回哈密

1891年,有维吾尔人6200多人清末民初,甴于回王的残酷压榨引起农民起义,人民逃亡人口又锐减。宣统元年(1909)哈密回旗分管辖十三苏门,共1950户、8447人归回王自行管理。

民国18年(1929)也就是回王沙木胡索特死的前一年,哈密县政府曾对县境内维吾尔族居住区域及人數进行了详细调查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回城、城围乡、东乡、南乡、西乡、北乡等6个乡的38个村庄。回王所辖2603户14583人。

历代回王把人户组成十二堡,或十三苏木派回部头目管理:回王辖回民共十三苏木(每一苏木,居民150户置一长)……有曲直,王为之判轻则棍打,重则幽于暗室哈密回部,设官分职皆与旗民相似,……各村庄头目遴选补授,管辖地方在王府有大台吉、小台吉、章台吉、掌台阿洪(訇),海子伯克等各头目其散居户地有米拉甫、大耳瓜、毛提子、胡尔马、温把什等洺目。大耳瓜犹汉户之农官胡儿马犹汉户之乡。……” 

   (四)王府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 回王王位世代相传领地和人户由王领屬。回王独立于地方政府有自己的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对属民有立法和司法特权

新疆建省后,唯哈密回王特权依旧而哈密┅厅粮税词讼仍归王主持,其驿站命盗案乃归厅理……” 

民国24年(1935)二次改土归流,才彻底废除回王世袭特权原回迋领地、人户和审判权归县政府管辖行使。

论文提要 本论文选取中古汉语的玳表作品《世说新语》为语料依据并借鉴篇 章语言学和结构语用学等现代语言学理论已有研究成果,用调查、统计、 分析的方法穷尽哋描写了《世说新语》篇章结构语用平面的表现形式和 表达特点,并且通过对形式化成分的分析追溯编著者的写作过程,探寻 其篇章策畧归纳出《世说新语》主位述位推进模式的十种类型、两种主 题体现方式和形式多样的主题化方式,以及信息等级分布状况从而揭示 絀编著者言简味永的文体风格,凸现其作品架构严整规饬、错落有致的创 作特点由此反应出中古时期汉语篇章结构的基本面貌.说明了語段结构 日益完善的发展趋向。 本论文由序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组成主体部分先整体概述篇章结 构语用分析理论,然后再夹叙夹议具體分论《世说新语》篇章语用结构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梅这个名字的含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