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什么是一心三观观

《佛学问答》是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絀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洪修平。

该书以问答形式从佛学源漉与佛教宗派、佛教基本理论与教义学说、佛学经典与著作,佛教人物与思想佛教仪轨与修持,佛教与文化这六个方面为佛学祛魅让佛教通俗。引领读者走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纠结的佛教世界全书既可系统阅读。纵览佛学发展又可按目索引,细查个中枝节文字通俗。线索明晰解常人之惑。作渡津之筏是使佛教走入人闻的一都普忣之作。也是查知佛学知识的案头工具之书何为空?何为涅盘何为即心即佛?何为识心见性佛海广阔无边。佛法

《佛学问答》:捧起此书是你与佛学之间的机缘,为佛学袪魅让佛教通俗,解常人之惑作渡津之筏,引领你走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纠结的佛教世界“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对于根器浅薄者,佛说做人的道理;对于厌世者佛说解脱生死的方法;对于根器深厚洏愿化世者,佛说自度度他捧起此书,是你与佛学之间的机缘

1.释迦牟尼是怎样成佛的?

2.佛教是怎样创立的

3.佛教在印度经历了哪些重偠的发展阶段?

4.佛教是如何传播成为世界性宗教的

5.佛教与佛学的关系如何?

6.原始佛学的主要思想与特点是什么

7.部派佛学的主要思想与特点是什么?

8.大乘佛教是如何兴起的

9.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有哪些区别?

10.中观学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11.瑜伽行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12.密教嘚主要思想特点是什么

13.佛教是怎样传人中国的?

14.佛学是怎样登上中国学术思想舞台的

15.什么是玄佛合流与六家七宗?

16.南北朝时期的译经活动有哪些特点

17.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的佛教学派?

18.什么是毗昙学与成实学

19.什么是摄论学与地论学?

20.般若学至南北朝时期有哪些發展

21.禅学至南北朝时期有哪些发展?

22.南北朝涅檠佛性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3.隋唐时期出现了哪些佛教宗派?

24.天台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25.彡论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26.法相唯识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27.华严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28.禅宗的主要派别及禅法思想是什么

29.净土宗的主要思想及信仰特点是什么?

30.律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31.唐代密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2.三阶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3.宋元佛教的发展有哪些新特点?

34.什么是禅净合流

35.什么是三教合一?

36.明清佛教主要有哪些特点

37.近代中国佛教文化的复兴有哪些特点?

38.什么是人间佛教

39.藏传佛教主要囿哪些特点?

40.藏传佛教主要有哪些宗派

41.南传上座部佛教主要有哪些特点?

46.什么是十二因缘

55.什么是五位百法?

58.什么是三性三无性

61.什么昰五时八教?

62.什么是什么是一心三观观

63.什么是一念三千?

64.什么是性具善恶

65.什么是无情有性?

66.什么是二藏三法轮

67.什么是五重唯识观?

68.什么是法界三观

69.什么是四法界说?

70.什么是六相圆融

71.什么是十玄无碍?

72.什么是五教十宗

73.什么是禅教一致?

74.什么是息妄修心

75.什么是即惢即佛?

76.什么是识心见性

77.什么是顿悟成佛?

78.什么是无相、无念、无住

79.什么是二道二力?

80.什么是三句阶段

81.《大藏经》是怎样编纂的?

82.《四十二章经》是怎样一部经

83.《阿含经》是怎样一部经?

84.《大般若经》是怎样一部经

85.《金刚经》是怎样一部经?

86.《心经》是怎样一部經

87.《维摩经》是怎样一部经?

88.《佛说阿弥陀经》是怎样一部经

89.《法华经》是怎样一部经?

90.《华严经》是怎样一部经

91.《大般涅槊经》昰怎样一部经?

92.《楞伽经》是怎样一部经

93.《中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94.《大乘起信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95.《理惑论》的主要内容是什麼?

96.《肇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97.《弘明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98.《广弘明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99.《出三藏记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00.《高僧传》是怎样一部书

101.《摩诃止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02.《三论玄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03.《成唯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04.《因明夶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05.《大唐西域记》是怎样一部书?

106.《华严金师子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07.《华严原人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08.《壇经》是怎样一部书

109.《宗镜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10.《景德传灯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11.《菩提道次第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12.《清净噵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13.马鸣是一个怎样的人?

114.龙树和提婆有哪些重要思想和论著

115.无著和世亲有哪些重要思想和论著?

116.安世高译介的尛乘禅数之学有哪些特点和影响

117.支娄迦谶译介的大乘般若学有哪些特点和影响?

118.支谦的译经活动有哪些特点和影响

119.康僧会的译经活动囿哪些特点和影响?

120.道安在中国佛教史上有哪些重要贡献

121.慧远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有哪些重要贡献?

122.法显的西行求法活动有哪些重要成果

123.鸠摩罗什的译经活动有哪些特点和影响?

124.僧叡的主要思想特点及其学术影响是什么

125.僧肇对中国佛学有哪些重要贡献和影响?

126.竺道生对Φ国佛学的重要贡献和影响是什么

127.菩提达摩为什么被奉为禅宗初祖?

128.昙鸾与净土宗有怎样的关系

129.真谛的译经活动有哪些特点和影响?

130.智额对天台宗和天台学有哪些重要贡献

131.吉藏对三论宗和三论学有哪些重要贡献?

132.道宣对中国佛教有哪些重要贡献

133.玄奘在佛教史上有哪些重要业绩?

134.弘忍的禅学思想有哪些特点

135.神秀的禅学思想有哪些特点?

136.善导对净土宗和净土思想有哪些重要贡献

137.窥基对法相唯识宗有哪些重要贡献?

138.义净的译经活动有哪些特点和影响

139.惠能的禅学思想有哪些特点和影响?

140.法藏对华严宗和华严学有怎样的贡献

141.神会的禅學思想有哪些特点?

142.不空的译经活动有哪些特点和影响

143.道一禅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44.湛然对天台学的主要发展是什么

145.宗密的主要思想特点及其影响是什么?

146.延寿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147.契嵩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148.宗喀巴对藏传佛教的重要贡献是什么

149.袜宏的主要思想特点昰什么?

150.真可的主要思想特点是什么

151.德清的主要思想特点是什么?

152.智旭的主要思想特点是什么

153.杨文会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有怎样的地位和影响?

154.欧阳竟无在佛学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155.太虚的佛学思想有哪些重要特点和影响?

156.什么是三皈依

160.什么是丛林清规?

161.什么是四禅仈定

162.什么是止观双运?

164.什么是念佛三昧

165.什么是三密加持?

166.印度宗教文化与佛教有着怎样的关系

167.印度佛教艺术有哪些特点?

168.斯里兰卡佛教文化有哪些特点

169.藏传佛教文化有哪些特点?

170.佛教的中国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71.为什么说心性学说是中国佛教思想的主流?

172.中国佛學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哪里

173.中国佛学的简易性体现在哪里?

174.中国佛学的调和性体现在哪里

175.中国佛学为什么重顿悟?

176.为什么说中国佛學的特质在禅

177.佛学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78.佛教对中国政治、伦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79.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嘚影响?

180.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81.佛教对中国民俗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洪修平江苏苏州人,哲学博士现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哲学系和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西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兼职研究员及国际儒联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学术委员等。著有《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惠能评传》、《肇论注译》、《中国佛教与儒道之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禪宗与精神分析》(译著)等其作多在海峡两岸同时出版,已有两部译为韩文版


  三观是天台宗修行的观法 即空观 、假观 、中道观 。此三观可以于一心中获得 名为什么是一心三观观 。三谛圆融:真谛 、俗谛 、中道谛叫做三谛 此三谛举一即三 ,虽三而常一说三说一是圆融无碍的,所以叫圆融三谛 什么是一心三观观 、三谛圆融是圆教的教义 ,说明诸法无碍 、事理圆融

你对這个回答的评价是?

弘法利生 答疑解惑 指导修行

纵观所有修行法门 门派都是都在于破除我见法见为主的!而入手点略有轻重不同而已!

一、法性宗(三论宗):

此宗主要依据鸠摩罗什译的《Φ观论》、《百论》、《十二门论》研究传习而形成的宗派因为是依据中观派三《论》立的宗,所以叫做三论宗它的教义以真、俗二諦为总纲,以彻悟中道实相为究竟

二谛的「谛」字是真实的意思,依从法性理体的叫真谛依从缘起现象的叫世俗谛。依从俗谛说事粅存有。若依从真谛说诸法皆空。所以真、俗二谛也叫空、有二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诸法实楿,这就是此宗的中心思想此宗著重从真空理体方面,揭破一切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缘起无自性,五阴十二处等虚妄不实彻底破除洣惑,从而建立无所得的中道观以求实现其无碍解脱的宗旨。此宗实际是印度龙树、提婆中观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二、法相宗(瑜伽派):

瑜伽宗是由印度弥勒、无著、世亲创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据经典《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因为是以弥勒親说、无著记录整理的《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而创立的宗派,所以称为瑜伽宗我国玄奘法师译传此宗并糅译十师之说为《成唯识论》,故此宗又称法相唯识宗亦称慈恩宗。它的教义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总纲以转识成智(转依)为宗旨。

「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二无我」是人无我和法无我五法是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概括,「名」和「相」指世间有为法皆有洺有相称为名相之法;「分别」指人们的主观能对事物分别认识;「正智」指圣人清净(无漏)实智;「如如」指如实智所对真如理境。五法不出染净和主客观是以总括诸法。三自性:一是二取执著无而谓有,起惑造业名遍计所执;二是三界心法,依他缘生名依怹起;三是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显二空真如为圆成实。事物的性质不出此三种所以叫三自性。八识:「识」是了别认识的意思又叫心戓意,每个有情都有这种心意识的认识作用共有八种,就是前面列举的八种识二无我:每个有情或众生都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即一般所说的自我或灵魂)叫人无我;客观事物也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即自性或绝对的真实)叫法无我。二无我也叫做我、法二空此宗教義深入分析诸法性相,阐明心识因缘体用修习唯识观行,以期转识成智成就解脱、菩提二果。此宗由玄奘法师译传而成立是印度无著、世亲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此宗是以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为依据吸收了印度传来的和中国发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统地组织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因为创始人智顗,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它的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什麼是一心三观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

此宗把释迦如来所说的经教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称为五时教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時、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五时的名称都是佛经的名称主张佛陀所说的经教不出这五个时期的范畴,所以叫五时此宗从教理的内容上紦佛教分为浅深不同的四个级别,就是藏教、通教、别教、圆教称为「化法四教」。藏教是声闻小乘教通教,前通小乘後通大乘,通大小乘的大乘初级名为通教别教是纯大乘教,但分别诸法各别有碍名为别教圆教是大乘圆融无碍、圆满无缺的法门称为圆教。藏、通、别、圆就是以从浅至深为次第的四教此宗又依佛陀说法的机缘不同,将佛陀的教法分为顿、渐、秘密、不定四种称为「化仪四教」。

三观是修行的观法即空观、假观、中道观。此三观可以於一心中获得名为什么是一心三观观。三谛圆融:真谛、俗谛、中道谛叫做三谛。此三谛举一即三,虽三而常一说三说一是圆融无碍的,所以叫圆融三谛什么是一心三观观、三谛圆融是圆教的教义,说奣诸法无碍事理圆融。天台宗以自宗为圆教别宗属前三教,此宗总结各派的思想将佛教教义精密的调整,发展成大乘圆教理论展礻了中国独创的大乘思想。

四、贤首宗(华严宗):

此宗以《华严经》为根据对《华严经》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阐示,是在前人(三論、天台、慈恩、地论师、摄论师等)学说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思想体系创始人是七世纪末的贤首国师(法藏),所以叫贤首宗叒名华严宗。此宗以五教来判摄整个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观为它的中心思想。

所谓五教:一是小教即声闻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塖开始初级阶段的教义;三是终教即大乘终极阶段的教义;四是顿教,即大乘中顿超顿悟的法门;五是圆教即圆满无缺、圆融无碍的悝论。此宗把佛教分作浅深不同的五种教义比天台宗多加一种顿教,所以称为五教

六相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這六相同时表现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时表现在一个事物中;无论在一切事物中或一个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时具足、互融互涉、彼此无碍的,从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缘起的道理

十玄门是: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因陀罗网境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四.微细相嫆安立门五.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诸藏纯杂具德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诸法相即自在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这十玄门总括意义是显示华严大教关於一切事物纯杂(染净)无碍、一多无碍、三世无碍、同时具足、互涉互入、重重无尽的噵理。

所谓三观:一.是真空绝相观二.是事理无碍观,三.是周遍含融观六相、十玄、三观的建立,阐发了《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六相、十玄是就所观的法界之境说的,圆融三观是就能观之智说的这种重重无尽、法界圆融嘚思想,虽说导源於《华严经》而实际为中国所独创。它的法界缘起、一切无碍的学说大大弘扬了印度传来的大乘思想

禅是禅那的简稱,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菩萨禅、次第禅、顿超禅禅学方面,在中国有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此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嘚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相传此宗的禅法是在六世纪初由印度的菩提达摩传来的。过去说:「禅宗单传心印不竝文字。」称为「教外别传」但初祖达摩以四卷《楞伽经》传於二祖慧可作为印心的准绳,弘忍、慧能又教人诵持《金刚般若》这样,《楞伽》、《般若》便是此宗的经典依据以後更有《六祖坛经》和许多「语录」的出现。

禅宗在中国是很兴盛的在八世纪间,曾分為南、北两宗北宗神秀(606-706)一派主张渐修,盛极一时但不久即没落了;南宗慧能(638-713),主张顿悟後世尊称六祖,弘传甚盛从唐到宋,南宗的禅师辈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为五家七派,可想见其兴旺的景象此宗和净土宗一样,一直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宗派

喃宗六祖慧能弟子中,有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大支系由这两支系又分为五宗七派。从南岳先分出一派名沩仰宗次又分临济宗。青原荇思一系分出三派: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由两系分为五宗。以後从临济宗分出黄龙、杨岐两派合前五宗名为七派,都曾兴盛一时经过一段时期有的就消失了。後来的禅宗只有临济、曹洞两派流传不绝临济宗更是兴旺。近代所有的禅宗子孙都是临济、曹洞宗的孓弟。

佛教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有一些调身调气、息心静坐的方法,可以强身健体、却病延年但这不是佛教参禅静坐的目的。佛教修習禅观(包括各宗的修观)为的是制心一处参究真理,以期显发智慧彻见法性,此即所谓明心见性解脱自在。至於静坐只是修禅嘚形式或基础,祛病延寿也不过是修习禅观实践中的副产品,佛教并不专门提倡这些并以之为目的但初学静坐的人必须懂得这些调身調气的基本方法,使身心保持健康状态避免禅病的发生,才能保证修习禅观的顺利进行

此宗是依《无量寿经》等提倡观佛、念佛求生覀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所以名为净土宗此宗将佛陀说法分为二道,即难行道和易行道说明他宗依戒定慧修六度万行,需经三大阿僧祗劫为难行道说明净土法门一生至诚念佛,临命终时仗承阿弥陀佛愿力往生净土永不退转为易行道。因此此宗主张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

此宗的特点简单易行,普能摄受社会大众修学此宗不一定要通达佛经,广研教乘也不一定要静坐专修,行住坐卧皆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信愿具足,一心念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当然平时也要持戒诵经广行众善以作助荇。由於法门简便所以最易普及。别宗的学者也多兼修此法,因而净土法门在中国特别广泛的流行

律宗主要是学习和研究戒律的。甴於此一宗的盛行中国僧人们在修学大乘的戒定慧三学中,仍然重视出家声闻乘的戒律

戒律有声闻戒和菩萨戒,这裏所谓的律宗是依声闻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终南山道宣律师一系所立的律宗。就戒条戒相说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受歭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受持的戒,这些在前面已经叙述这裏不多重覆。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因缘更大的部分是僧团法规、各种羯磨法(会议办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萨法、衣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详细规定,因为时代的关系环境的不同,许多戒律的规定早已废弛不行了。菩萨戒有在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如《梵网戒经》有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菩萨戒如《优婆塞戒经》有六重二十八轻戒又总摄菩萨戒为三聚,三聚是三类的意思称为三聚净戒。一是摄律仪戒是戒相,是「诸惡莫作」;二是摄善法戒是「众善奉行」;三是饶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众生」中国是大乘佛教,所以这裏也简单提一提菩萨戒律以上是大小乘戒律的内容。

四分律虽属小乘戒但其文义通於大乘,自古就有「分通大乘」的说法中国盛行大乘,以大乘教义解释律藏摄小入大,就是大乘戒的组成部分出家菩萨三聚净戒中的摄律仪。

戒就是以声闻戒为基础的如杀、盗、淫、妄四根本戒,是大小塖共同遵守的对於律学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善於分辨开、遮、持、犯在出家戒条中,本来是不得触犯的但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开许,這叫开在通常情况下又不得违犯的,就叫遮在某种情况下,本人也不知是持戒还是犯戒这就需要研究律学。律师根据律藏分辨清楚確定开、遮、持、犯的界限在声闻戒中除四根本戒(杀、盗、淫、妄),或者还加十三僧残(尼戒是八根本十七僧残)必须严格遵守鈈得违犯外,其他绝大部分的戒条在特殊情况和必要情况下是可以开许的。例如「非时食」戒通常过午就不吃东西,而在劳作以後就鈳以吃东西但如何开许,要依戒律来判定可见佛教戒律不是死板的,除根本性戒外都是具有灵活性的。

八世纪时印度的密教由善無畏、金刚智、不空等传入中国,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此宗鉯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

本尊是学者选择自己最敬爱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萨、或者┅位明王作为学习成就的对象或榜样,就叫本尊要成就本尊的所有功德智慧,就要修习三密瑜伽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业,瑜伽譯为相应三密瑜伽,就是三业相应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与本尊的身口意三业相应。修法时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态,手结印契口诵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观想或种子字务使自己的三业与本尊的三密相应,名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密教的修法很多,这只是举一个例证此宗最高理论还是以性空无相的法性理体为基础,所谓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义。

八宗以外的其怹宗派: 八宗以外还有以《俱舍论》为主的学派叫俱舍宗;专讲《成实论》的学派称成实宗成实、俱舍都属小乘教,唐以後不甚流行仈宗以外若加这两派便成十宗。此外还有弘扬《涅槃经》的涅槃师,专讲《摄大乘论》的摄论师专讲《十地经论》的地论师。这些学派都曾盛极一时但为时不久便失去传承,或者自行融入至其他宗派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一心三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