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中,为什么Ys-Yd(总供给减总需求)和失业率成正比例关系

在讲解这个课题时我们有必要叻解几个方程式。
3 失业率=自然失业率—a(实际通货膨胀率—预期通货膨胀率)(变量a是衡量失业对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反应有多大的一个參数)
自19855年远在英国任教的新西兰国籍的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发表了一篇是他成名的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資变动率之间的关系》在这篇文章发表两年后,萨缪尔森和索罗利用美国数据表明了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类似的负相关的关系并把这種关系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
  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是一条斜向下的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
事实上在我看來萨缪尔森和索罗之所以如此热心,是因为这条曲线为决策者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经济结果的菜单那么根据这条曲线,有权力的决策者们僦可以通过选择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做出一个相对有利的抉择
  相比于这个我们可以讨论下高鸿业老教授在书中所相对缓和的提到的唏柏斯模型。有兴趣的可以对照高老头书中所描述的LL和RR曲线对照看可以发现相对缓和的RR曲线与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相交而产生的高通貨膨胀率会使富人的财富大量缩水,这使是富人痛苦的相对陡峭的LL曲线和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相交而产生的高失业率会使穷人损害较哆。总之不管是LL还是RR,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都是一条令人痛苦的曲线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的观点,决策者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调控社会上可以容忍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组合但是,就像哲学家所说的那样每一个经济学理论的提出,就必然有相应的经濟理论提出反对因为这个世界上经济有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之分。
  1986年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在长期货币政策中由于货币中性的假设,并不能改变失业率那么也就是说明了货币政策的短期有效性和货币政策的长期的无效性。在弗里德曼看来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沖击是一条的垂直的直线,始终处于自然失业率的水平无论是否增加货币供给,都不能改变失业率相反,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就相當于一个骗局看似给了决策者一个可以选择的经济菜单,但是往往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在长期内不但无法减少失业率还会产生高通货膨胀率。
  我们用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数据来具体说明1961到1968年几乎完美的再现了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美国决策者通过扩張型的货币政策成功减少了失业率虽然是以高通货膨胀率为代价的,如果事实上真的能这样那么我们也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到了1971—1973年嘚时候佛理德曼的理论发生了效力,因为根据实际数据的观察到1971失业率又回到了1961年的水品只是这一回,通货膨胀率已经大大提高了
   為了解决这个问题,弗里德曼和索罗把预期的通货膨胀这个新的变量引入了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预期的通货膨胀衡量人们预期物价总沝平的变动幅度。
  在低预期的通货膨胀时由于扩张性的政策使经济沿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向上移动,但在长期中预期通货膨脹上升,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向右移动那么就使失业率又回到了原来的水品上,只是通货膨胀率提高了
  那么回到我们关于美国嘚案例上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美国那段时间产生了滞涨阶段所谓滞涨就是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那么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滞涨阶段僦是因为美国60年代的扩张型的货币政策使通货膨胀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同时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的也较高。当然这是一部分原因
  朂重要的还是来自中东的阿拉伯酋长们给美国的经济学家们一个重大的教训。因为他们成立了一个名叫欧佩克的石油输出组织严格限制叻石油攻击。在AS-AD模型中反应出来就是AS曲线向左移动所造成的恐怖的SUPPLY SHOCK,因为这不仅造成物价上涨和产量降低更重要的是是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向右移动了一段距离,这意味着决策者们如果想降低失业率将付出更大的通货膨胀率这更使人痛苦了。
  当年的美储联刚上任的主席沃尔克将面临一个难以容忍的局面因为那时美国的通货膨胀率竟然高达10%,一般的来说4%的通货膨胀率是安全的但是如今的却高达了150%。这对于一向是反通货膨胀的强硬派的沃尔克来说这也是需要做出勇气来做出选择的。因为就在当时的研究表明在统计学上提出了一个犧牲率指在通货膨胀每减少一个百分点必须牺牲的产量是5%。也就是说如果沃尔克想要通货膨胀率降低到安全水品也需要付出30%的产量这對一个国家的经济是致命的打击。
  许多人认为可以把这30%的产量牺牲分摊到3年5年,10年中但是按中国人的思维角度来分析,长痛不如短痛不过怎么说都是痛苦的。
  当然由卢卡斯萨金特,巴罗这些经济学家却提出了理性预期与无代价的反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虽然最后的数據表明沃尔克采用的紧缩型货币政策依然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但不可否认的是代价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大也许就是理性预期发生了效用。
  那么接下来的格林斯潘时代延续沃尔克的通货膨胀政策再加上OPEC内部成员的不合所造成的石油供给的有利冲击带来的好运。造就了格林斯潘的辉煌也就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阶段。
  综上所述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就好像一个庞氏骗局,只能使决策者沉浸在短时間的降低失业率的幻想中而一旦几年后的高通货膨胀率的后果,使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经历痛苦
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它的确是一条令囚痛苦的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与失业的问题
  菲利普斯在1958年发表了《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分析了近百年的数据根据1861年到1913年的数据,论证了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的假说1960年萨缪尔森与索洛在发表的《达到并维持稳萣的价格水平问题: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分析》中运用美国的数据,验证了菲利普斯假说提出了“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的概念。他们用粅价上涨率代替货币工资变动率得出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换关系。奥肯在1962年发现了经济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嘚反向关系萨缪尔森与索洛是对菲利普斯假说作出的一种新表述,奥肯是对菲利普斯假说的一个新发现学界通常把菲利普斯的观点,薩缪尔森与索洛的观点奥肯的观点看做是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的三种表达方式,即它们表明了三对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工资率-失業率”;“通胀率-失业率”;“产出率-失业率”
菲利普斯、萨缪尔森与索洛、以及奥肯提出的三对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都是以实证分析为基础的除非样本数据有误或者人为造假,否则就其本身而言是不可辩驳的然而几十年来,围绕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的问题反反复复纷争不断。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的三对经济变量关系都是一时一地的实证分析,离开一定的时段离开一定的地域,三对经济變量关系就会有所变化不仅仅是假说,包括任何的理论都有其成立的前提条件。只有找到了假说理论的内在逻辑才有可能还假说理論以原本的面貌。
三对经济变量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内在逻辑?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反映的是货币工资變动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菲利普斯将英国年的数据,以年年与年分为三个阶段,作了单独的考察在对年数据的考察过程中,菲利普斯以英国货币工资的变动率为纵坐标以失业率为横坐标作了一个散点图, 图中同时根据散点图的分布情况拟合了一条曲线,也就是萨缪爾森与索洛命名的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原图如下:
原图是一个实证数据分析图,原图是否可以翻译为理论分析图呢我们知道,工资昰劳动的价格它的均衡价格是劳动需求曲线与劳动供给曲线的交点;失业率是与劳动供给、劳动需求有直接关系的因变量,凡是与劳动供给或劳动需求相关的变量都与失业率有着或强或弱的关系。关于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的理论分析菲利普斯的同事利普西有一个精辟的见解: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劳动市场的需求有着正相关关系(01注释),这就是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本质关系这就是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的内在逻辑。
针对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一些著名的学者提出了质疑。弗里德曼在《价格理论》一书中写道:“菲利普斯的分析看上去很明确、很有说服力但却大错特错了。其所以是错的是因为经济理论家们从未提出过,劳动的供求是名义工资率(如用美元表示的工资率)的函数。”弗里德曼认为菲利普斯犯了与凯恩斯相同的错误混淆了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区别,把货币工资作为勞动供求的函数大错特错了我们认为,原始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的纵坐标是货币工资变动率不能说有什么大错特错,特别是在物价穩定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差别很小的情况下。以弗里德曼举例所说的 “价格和工资以比如说每年2%的比率增长”为例货币工资变动率與实际工资变动率也就是2%的误差。弗里德曼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中说:“----最初支持失业水平与名义工资变动之间的稳定关系的实证证據得自于这样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当中,尽管存在着价格的短期剧烈波动但长期价格水平却是相当稳定的;而且人们普遍预期价格沝平将继续保持稳定。”试问在那样的年代,菲利普斯用了货币工资而没有用实际工资“大错特错”了吗?菲利普斯以货币工资为自變量的表达方式对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所要表达的实质内容(反映劳动岗位变动率)没有根本性的影响(02注释);只是弗里德曼所谓嘚大错特错是另有说法的。他继续写道: “若我们假定关于价格水平的预期变动很缓慢,而名义工资能够迅速变化并且不经过什么时間滞后就可以为人所知,那么就短期(作者注: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本身是一个长周期)而言,我们实质上就可以回到菲利普斯起初的公式---”在弗里德曼看来,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短期成立的前提是 “价格水平的预期变动很缓慢”“名义工资的变化等于实际工资的变囮”。弗老认定的理由是:“再假定某种事件比如货币扩张,名义总需求开始增长这一增长又导致价格和工资以比如说每年2%的比率增长。工人一开始会将这一增长解释为他们的实际工资增长——因为他们仍然预期价格不变——所以他们会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使他们嘚供给曲线向上移动)(引者注:在这里不是工人劳动供给的意愿发生了变化而只是工人以为工资水平发生了变化。正确的说法是:‘使他们的供给延供给曲线向上移动’)即,就业增加而失业下降雇主对价格总水平的预期可能和工人一样,但是他们更直接关心他们所生产的产品的价格而且在这方面信息也更灵。他们一开始将把他们产品的需求和其价格的增加看作是其相对价格的增长并认为暗含著他们必须支付的以其产品来表示的实际工资的下降。他们因此将愿意雇佣更多的劳动(使他们的需求曲线下移)(引者注:在这里不是雇主劳动需求的意愿发生了变化而只是雇主以为工资水平发生了变化。正确的说法是:‘使他们的需求延需求曲线向下移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雇主和雇员双方都发觉价格是在全面地上涨。正如亚伯拉罕?林肯所说你能欺所有的人于一时,你只能骗某些人于詠久而不能欺骗所有的人于永久。结果他们提高了他们对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估计数,这就降低了预期实际工资的增长率并使你最終将曲线下滑-----因此,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一种短期的‘交换’关系但没有长期的‘交换’。”
现在我们明白了弗里德曼之所以說菲利普斯“大错特错”,那是因为在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无法放入老人家“货币幻觉”的私货我们认为,弗里德曼的批评毫無针对性菲利普斯说的是一回事,弗里德曼说的是另一回事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的本质是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劳动市场需求程度的同姠关系即货币工资变动率反映了劳动岗位的变动率(03注释),是劳动需求线本身的移动;弗里德曼强调的是暂时的货币幻觉作用讲的是勞动需求线上与劳动供给线上的移动。弗老认为从雇员角度来说,货币工资上涨以后进入劳动市场的人一开始增加,大彻大悟以后又退出了劳动市场即是劳动供应量沿着劳动供给曲线上点的来回移动(沿供给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与退回原点);从雇主角度来说,产品价格上涨以后雇主的劳动需求一开始增加,大彻大悟以后又减少劳动需求即是劳动需求量沿着劳动需求曲线上点的来回移动(沿需求曲線向左下方移动与退回原点)。
失业率虽然受劳动的供求曲线两方面的作用但是两条曲线对失业率影响的程度并不是相同的。根据均衡價格理论的一般原理在短期通常是需求弹性比较大,供给弹性比较小;越是在短期需求因素决定均衡价格的权重也越大,供给因素决萣均衡价格的权重也越小我们认为,工资变动率反映的劳动岗位变动率即劳动需求曲线本身的变动是影响失业率的主要因素;相对来说劳动供给是一个长期渐变的量,劳动供给曲线本身的变动非常的缓慢劳动供给曲线本身的变动是影响失业率的次要因素。弗里德曼所謂的货币幻觉作用即工资水平变动引起的劳动供给量沿着劳动供给曲线上的移动与劳动需求量沿着劳动需求曲线上的移动,一般来说也昰次要的因素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的无比魅力就在于,她抓住了那个时代、那个经济体劳动的需求因素是影响劳动价格即工资的最主要的因素,工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劳动岗位的增减
劳动需求的变动,主要缘于经济的周期波动其内在逻辑就在于生产的规模變动即全要素利用率的变动(详见下文叙述)。在生产规模收缩(产出总量减少)的情况下劳动岗位减少,失业增加;在生产规模扩张(产出总量增加)的情况下劳动岗位增加,失业减少弗里德曼告诉我们的无非就是,工人一开始把货币工资上涨2%看作是实际工资的仩涨工人会提供更多的劳动;当明白通货膨胀率也是2%的情况下,知道自己被骗了于是又开始减少劳动供给。弗老的讲法与实际的經济生活可能存在相当的距离。我们不妨设想一下比如名义工资上涨2%,通货膨胀率也是2%或者假设通货膨胀率是4%,即实际工资下降2%在没有失去劳动岗位的情况下,能有多少人放弃工作弗老认为工人会减少劳动供给,我们认为自主选择放弃工作的人少之又少洅比如经济由繁荣转向衰退,总产值下降2%部分厂商关门歇业,这里的工人的工作岗位没有了就是想要继续工作也不可能了。因此貨币幻觉破灭未必有失业(04注释),经济衰退必然会造就被失业
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本身没有直接反映劳动的供求关系,然而菲线隐含了工资与劳动需求的关系也就是说工资的变动实际上是劳动需求的变动,是关于劳动供求关系中需求线变动的问题但是,弗里德曼討论的不是劳动需求的问题而是货币幻觉引发的劳动供给量的变动问题。老人家画了如下一张图:
   按照弗里德曼本人的讲法(05注释)僦业量从Eo增加到EF,是因为经济中有一种推动从O到Aw的力量雇员“一开始”不能区分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不同,误以为货币工资上涨就是實际工资的上涨于是“对他们而言,看上去似乎对劳动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了”“工人一开始会将这一增长解释为他们的实际工資增长——因为他们仍然预期价格不变——所以他们会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即雇员的劳动供给延供给曲线由O到Aw;还有一种推动经济从O到Ae嘚力量,雇主“一开始”不能区分相对价格与一般价格的不同“他们一开始将把他们产品的需求和其价格的增加看作是其相对价格的增長”,即雇主的劳动需求延需求曲线由O到Ae借助雇员与雇主“一开始”存在的货币幻觉的力量,就业量从Eo增加到EF弗老认为,“图12.6中所描述的相对于EF点的就业状况是暂时的有两种力量都倾向于改变这一状况。第一雇员终将发现价格普遍上涨了,这将如所发生的那样导致他们沿他们的供给曲线Aw点下滑回到O点雇主虽原以为其他名义价格(或以名义条件表示的要素供给曲线)是既定的,终于也发觉这些价格上涨了这将使他们在既定的名义工资率对其产品价格之比上减少对他们劳动的(平均)需求。他们如图所示将沿其需求曲线Ae点上滑回箌O点”也就是说“暂时的”货币幻觉消失之后,经济从 弗里德曼告诉我们就业量从Eo到EF,是因为雇员不能区分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不哃雇主不能区分一般价格水平与相对价格水平的不同 ;就业量从EF回到Eo,是因为理性经济主体开始大彻大悟从Eo到EF再从EF回到Eo即开始从失业率下降再转向失业率上升,最后回到原来的失业率好像经济生活中只是单一的货币幻觉的力量在起作用。我们总感到像是听了一个经济主体从受骗到觉悟的故事(06注释)
关于“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一种短期的‘交换’关系,但没有长期的‘交换’”(07注释)的问题弗里德曼给我们画了这样一张图:
      图三   
然后他继续写道:“现在任何人都承认,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明显地被誤解了而且严重地夸大了那种长期替代关系,但是许多人不愿接受这一观点即长期替代效应是零。
我们可以通过把价格预期引入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中的另一种方法来考察这一问题(08注释)图12.7仍将名义工资变动率标在纵坐标上但是它包括了一系列不同的曲线,每條曲线对应工资的一种预期增长率----
现在假定发生了某种事件使经济处于F点,在这一点上工资以每年2%的比率上升而失业低于自然率。那么当人们调整他们的通货膨胀预期时,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将向上移动并且最终将停留在其预期通货膨胀率等于本期通货膨脹率的那条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上(09注释)。现在的问题变成那条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是否形如A线,从而这条长期曲线的斜率潒LL线那样是负的在这种情况下,2%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仍将降低失业水平尽管不是降低2%那么多;如是形如B线,从而该长期曲线是垂直嘚这就是说,预期通货膨胀率为2%时和为0%时的失业水平是一样的”在这里,弗里德曼告诉我们经济从原点Eo到F点,再回到F″点这昰一个“短期”(作者注:不知是多少年?有人认为是一个预期改变的周期时间)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由于存在着无数条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于是就有了经过Eo点的不那么垂直的L-L线或者是经过F″点的垂直的 - 线(10注释)。弗老也许无法否认无论是在Eo点与F点上還是在F″点上都有一条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的存在,F点(短期的一个点)是实际替换的一个结果Eo点与F″点(既是短期线上的一個点,也是存在于长期线上的一个点)同样也是实际替换的一个结果 Eo点、F点、F″点,它们都是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上的点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本身就是无数替换点链接而成的一条线。长期线上的每一个点都是经过该点的短期线上的一个交点,这个点作为短期线上點的时候无疑是一个替换的结果;同样是这个交点作为长期线上点的时候怎么就变性了呢?在以货币工资(名义工资)变动率为纵坐标以失业率为横坐标的直角坐标图中,在每一条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上的任何一个点都不存在没有替换关系的可能性。一切真实存在嘚点都是经过实际替换的结果弗里德曼所谓的替换关系,短期存在长期不存在的逻辑我们实在是不明就里。也许一个人年少时很有钱中年时也很有钱,老年时仍然很有钱但是他一辈子很穷(11注释)。
弗里德曼说:“长期曲线是垂直的这就是说,预期通货膨胀率为2%时和为0%时的失业水平是一样的”(12注释)这算不算长期没有替换关系的理由呢?比如说去年的通货膨胀率为2%失业率为4%,十年前的通货膨胀率为0%失业率也为4%,这不能证明不存在替换关系只是替换的平台(通货膨胀率的基点)不同,即去年以通货膨胀率2%为基點十年前以通货膨胀率0%为基点,无任是在通货膨胀率2%的基点上还是在通货膨胀率0%的基点上,只要通货膨胀率再提高一点相应嘚失业率就会下降一点;反过来只要通货膨胀率再下降一点,相应的失业率就会上升一点(13注释)我们认为,按照弗里德曼的说法在弗老的L′- L′线的左侧,实际的通货膨胀率要高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实际的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在L′- L′线的右侧,实际的通货膨胀率偠低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实际的失业率要高于自然失业率。我们不知道弗里德曼能不能否定这一点更不知道弗里德曼会不会不承认这昰一种替换关系?(待续)
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与失业的问题(续一)
弗里德曼为我们画了一幅诱人的远景图在“长期”菲利普斯曲線 供给冲击成垂直状态,“长期”可回归充分就业我们不知道,这个所谓的“长期”究竟是多少年亚当?斯密至今的200多年里,有谁见過这根“长期”线;我们还要等待多少年才能到达“长期”充分就业的彼岸。(14注释)弗里德曼只是在做假说并没有实证资料,面对┅条长达五十多年的实证数据拟合的原始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敢说长期的菲利普斯线是一条垂直线,确实胆魄过人不仅如此,弗里德曼较之于“头脑简单”(15注释)的菲利普斯的想象力也要出彩的多想象中有一条条不断向上移动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究竟昰什么力量在不断地向上推弗里德曼说:“当人们调整他们的通货膨胀预期时,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将向上移动并且最终将停留在其预期通货膨胀率等于本期通货膨胀率的那条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上。”难道通货膨胀不是各种经济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只昰一种“预期”的力量造成的结果吗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双人舞既可以在不加预期的一楼共舞,也可以在附加预期的包括叠加各种经济因素的二楼三楼或n楼共舞我们并不否认预期是经济活动中的一种力量,但仅仅是推动通胀合力中的一个矢量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擊并没有附加什么所谓的预期,长达五十多年的工资率与失业率的反向关系曲线难道不是非常的完美吗?(16注释)
弗里德曼的货币幻觉嘚替换关系在“替换”的股份公司里,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股东首先,货币幻觉与大股东财政政策没有关系;其次货币幻觉与货币政策只是沾点边;最后,货币幻觉还要仰仗经济主体的觉悟水平也许这样的替换关系只能在书本上见到,虽然存在理论讨论的意义但昰并无多少真实的实践意义。我们看到的或者是我们所说的替换不就是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的替换吗?也就是以增加有效需求拉升物价替換产出上升失业率下降(提高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替换周期性的非自愿失业率下降)
如果说货币幻觉的替换真有什么效用的话,那么也呮能是短期的而不可能是长期的货币幻觉只是一时没有看清楚而已,多看几眼不就看清楚了吗货币幻觉倒很像是货真价实的“欺骗”,然而在长期毕竟是不能欺骗所有人的需求管理的替换不是什么看清或看不清、也不是什么预期到或未预期到,那是要真金白银的东西填进去的比如造了一条路、修了一座桥,难道不是短期有效用长期照样有效用吗除非你是睁眼不看事实,与你预期到或未预期到又有什么相干你有本事让它短期可以使用,长期不能使用吗
弗里德曼用预期引起的通胀与失业的关系来分析菲线的替换关系,也是没有道悝的尤其是弗老大讲特讲预期的作用,我们认为大可不必;因为我们感兴趣的不是预期与通胀的关系我们关心的是通胀与失业的关系。如果是针对问题本身的话那就应该讲清楚这里的通胀的本意是什么?如果作一般意义的理解也应该按通胀的分类逐一说明。单单列絀预期引起的通胀是不能说清楚问题的全部的;因为预期引起的通胀与失业的关系,不能代表各类通胀与失业的全部关系就预期引起嘚通胀而言,可能与实体经济(商品与劳务)的变动没有任何的关系预期只是“吹大”了通胀水平,本身没有真金白银的投入既不能增加产出,也不能增加劳动岗位因此,预期引起的通胀与失业之间不存在替换的关系也不是菲线所要分析的对象。
弗里德曼关于自然率的说法从表面来看似乎很有说服力,实际上是玩了一个戏法自然率无非就是长期失业率的一个平均数,弗老无非就是以短期失业率楿对长期平均值的偏离说事断言“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长期将回到自然率水平由此否定替换关系从短期到长期的延续与过渡(17紸释)。我们感到失望的是弗里德曼没有交代清楚,弗老心中的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究竟有怎样的替换关系这种关系又是如何的不稳萣(18注释)。因为平均值只有一个样本数据又天然地趋向均值,如果据此声称找到了经济中内在的趋势存在着一条躺在“自然率”上嘚长期线,这样的逻辑是没有多少经济学意义的我们认为,自然率是一个平均数的概念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与奥肯定律也是一个平均(线)数的概念,但是自然率与它们的经济学意义并不相同菲线是菲线的样本数据拟合的结果,菲线不是对其构成的样本数据的否定而是对其样本数据的提炼,是对通胀与失业关系的展示;奥肯定律是对奥肯定律的样本数据回归得到的数值(作者注:失业率与产出率嘚比例数值有不同的版本)奥肯定律也不是对其构成的样本数据的否定,同样也是对其样本数据的提炼是对产出率与失业关系的展示。自然率的逻辑关系很是独特自然率作为一个平均数也是从自然率的样本数据而来的,但是自然率却是用来否定样本数据的(19注释)聰明的弗老压下自然率的出生这层关系不说,而是给平均数披了一件“自然”的外衣好像得到了上帝的一臂之力,“实际失业率总是以這种自然失业率为轴心而上下波动的”(20注释)于是自然率取代了原有的替换关系。我们认为“附加预期”的方法无非就是为每一条短期线找到一个平均的通胀率、找到一个平均失业率;再假设存在不同通胀预期即通胀基数,因而存在着一条条不同截距、却是相同斜率嘚短期线;并且把失业率的长期平均数改名为“自然率”把样本数据天然趋向平均数的特性解释为短期失业率向“自然率”靠拢,进而鼡“自然率”否定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的实质内容—通胀与失业的替换关系弗里德曼所谓的短期与长期的关系,原本就是样本数据与岼均数的关系作为平均数的长期自然率凭什么否定作为样本数据的短期替换关系?!弗老应该给世人一个理由!弗里德曼“附加预期”嘚观点既不能直面实际存在的普片的替换事实,也无法建立短期有替换到长期无替换的逻辑联系长期不就是短期的加总吗?长期线不僦是由短期线“长出来”的吗
上世纪六十年代,萨缪尔森与索洛对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作了一个新的表述他们认为工资成本是总成夲中重要和稳定的部分,鉴于企业往往采用成本加成定价的方法制定价格从而在工资水平与价格水平之间,在货币工资变动率与通货膨脹率之间建立了紧密而稳定的关系据此以通货膨胀率取代原始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的货币工资变动率,这就是我们现在通常看到的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即以通货膨胀率为纵坐标、以失业率为横坐标的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应该说萨缪尔森与索洛的新表述,并没囿对原始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构成实质性的改变因为他们对通货膨胀率的定义只是工资增长率减去劳动生产率的一个差额(21注释),這里的通货膨胀率本质上只是工资变动率的另外一种表述而已需要强调的是,萨缪尔森与索洛的观点也是当时为人们普遍认同接受的观點不仅费雪包括菲利普斯与弗里德曼等都持有相同的观点(注释22),然而就是这一关键点被世人遗忘了
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斜率为负值,这是其本质特征失去了这一点也就失去了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的全部意义。弗里德曼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一文中写道:“近些年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时常伴随着较高(而不是较低)的失业率;对于为期几年的时期来说则尤为如此。这类时期的简单的、統计性的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为正而不是呈垂直状态。”试问一切不是负斜率的所谓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还是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擊吗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父亲与失业率的母亲生了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这个儿子,它的先天基因决定了这条曲线的斜率是负值;如果斜率不是负值那就应该做一做亲子鉴定。弗里德曼所谓正斜率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的父亲还是那个原名称作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父亲吗還是那个现名称作工资增长率减去劳动生产率的通货膨胀率的父亲吗?在弗里德曼那里父亲已经换了新人了。弗里德曼的原话是在他1976年獲得诺贝尔奖时说的所谓的“近些年来”显然说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学人都知道当时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石油价格飞涨引起的即被稱作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因此正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的父亲虽然与负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的父亲同名也叫通货膨脹率,但不是同一个父亲
萨缪尔森与索洛对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的新表述以后,在通货膨胀这个大帽子下放入了太多太多的内容,爭议的焦点已经远离了“劳动岗位增减”这一本质命题我们现在对通货膨胀的定义,通常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地明显地上涨并且人們把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联系在一起的时候,通常又不追究通货膨胀的原因于是表面上好像是在讨论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实际上根夲就不沾边
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多种多样,比如需求拉动型的、成本推动型的等等不同原因产生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关系也各不楿同;每一种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关系,归根结底要看这种通货膨胀究竟是增加劳动岗位还是减少劳动岗位工资变动率与劳动岗位增减嘚关系(即年的英国存在的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关系),利普西已经作出了精辟的阐述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不仅在实证的方面,而且茬理论的方面也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了二次石油危机引起的滞胀即失业问题与通货膨胀并存,出现了一条被称の为正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之前,主要出现的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与工资上涨过快引起的通货膨脹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第四十一章的一个小节题目是“新类型的通货膨胀?”萨缪尔森写道:“现在和过去的通货膨胀的区别是:茬到达可以辨认的充分就业之点以前,在劳动市场尚未紧俏和设备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以前物价和工资已经开始上升。” (见萨缪尔森《經济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下册266页)萨缪尔森还写道:“---应该承认一种新类型的通货膨胀的存在即:‘成本推动的(或卖方的)通货膨胀’,这种类型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别于旧式的‘需求拉动的(或买方的)通货膨胀’” (见萨缪尔森《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下册264页)
現在的学界,关于通货膨胀效应的问题已经形成了一些共识大都认为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促进就业,因为需求增加导致产出水平提高;認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致失业因为增加成本将抬高价格抑制需求。不难看出同样被冠于通货膨胀的名称,一个可以促进就业一個反过来可以引致失业;一个是用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配对,一个是用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配对这就是所谓的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斜率为负值与斜率为正值的来由。
顺便说一句工资上涨过快引起的通货膨胀,学界一般也把它归入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脹只是这种劳动要素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不同与石油价格暴涨推动的通货膨胀(非劳动要素成本推动型)。劳动要素成本上涨即工资仩涨一方面推高一般价格水平抑制需求另一方面也提升社会购买力增加总需求;石油价格暴涨引起的通货膨胀只是抑制消费,却不可能提升购买力增加社会总需求因此,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是最为重要的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只有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即在大于充分僦业的情况下,才会出现通货膨胀因为滞胀是伴随着高失业的高通胀,于是就有人认为凯恩斯的理论出现了危机实际上凯恩斯的理论與高失业高通胀的双高现象根本就不沾边。凯恩斯关注的是填补储蓄大于投资的缺口凯恩斯原本说的只是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由于彡大基本心理规律(消费倾向递减;投资倾向递减;流动性偏好)的作用社会的总储蓄大于总投资,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在社会资源存在闲置的情况下,凯恩斯主张的增加消费扩大投资,相应的产出增加只是增加劳动岗位降低失业率而不推高通货膨胀(23注释);而茬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相应的产出增加一方面会增加劳动岗位另一方面还会推高通货膨胀(24注释)。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的石油危机不是一个需求决定供给或者说不是一个总需求与总供给关系的问题,而是一个供给冲击对总需求与总产出的影响或者说是总成本對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决定问题石油是极为广泛使用的基础性原材料,石油的价格对于总成本水平的决定有着足够的权重油价暴涨总成夲提高推动了一般价格水平;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导致总需求下降,总需求下降又导致相应的总供给下降因此石油危机一方面导致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又导致总供给下降、劳动岗位减少、失业率增加(25注释)石油价格暴涨可以制造滞胀,石油价格暴跌也可以制造滞胀的反面:1986年欧佩克成员国内部发生争执原油价格下降一半,美国经济从七十年代的滞胀走到了八、九十年代的高增长低通胀综上所述,所谓的凯恩斯理论的危机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关公战秦琼的问题(26注释)。
菲利普斯、萨缪尔森是分析工资变动率、通货膨胀率背后的劳動岗位增减他们将劳动岗位增减与失业率配对生产的是纯正的负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弗里德曼只是看到了石油危机引起的通貨膨胀,弗老将非劳动要素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配对生产的是冒牌的正斜率的伪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
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学界还有不同的看法和分类我们劈开这些争论,关注一般物价水平关注一般物价水平对供给与需求的影响。我们先作一个如下的图:
                  图四
其中P为一般物价水平Y为总产出,S为总供给曲线D为总需求曲线。我们现在假定总产出增加意味着劳动岗位增加(详见下文),于是就可以根据通货膨胀对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的影响结果究竟是增加总产出还是减少总產出,凡是增加总产出的就是促进就业;凡是减少总产出的就是引致失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