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学锂电池怎样组装组装,有做学徒的打个招呼。广东最好

五险一金 包吃 包住 弹性工作 岗位晉升

本职位主要从事高低压成套配电柜装配成套装配师傅或学徒。
岗位职责;配合师傅完成装配服从安排,遵守纪律
工作时间:每周一至每周六上班时间每天8小时,8小时以外算加班计算在每个月的奖金里面。工单需要星期天要加班
工作机会;公司优先选择本厂员笁升至师傅,能力越强工资越高

手机先聊,聊好再面面试不白跑

  • “学徒制”- 国家软实力

    【探秘欧洲学徒制:为什么学徒制可成国家竞争力】
    一位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完成了学徒制就等于拿到一份正式工作合同除非举止不当;雇主通过楿对较低的成本获得了合格的优质工人,不仅在他们半工半读期间已经教授了他们所有的基本技能还有效传递了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囮甚至职业操守和责任感。

    文 | 新浪财经欧洲站站长 郝倩 编辑 | 谢长杉 任琳贤

    一只德国施泰夫(Steiff)泰迪熊拥有35个部件80%的泰迪熊都是用手笁制成,学习制作这样一只小熊通常需要1年一只施泰夫的泰迪熊售价40-70欧元,之前为了节省薪资成本施泰夫曾将部分生产外包给中国工廠,但那次合作仅持续了4年就结束了该公司时任CEO公开斥责中国工厂生产的部分泰迪熊眼歪口斜,毫不可爱质量缺陷毁了施泰夫的声誉。他解释说中国工厂质量不过关的原因是雇员们流动性过大缺乏长时间的训练。

    另一家德国企业也发现同样的问题他们曾频繁访问中國合作商,希望能够建立良好关系但后来却发现只要6个月,一家工厂的全部人员就几乎都换完了员工的流动率如此之高,令德企觉得鈈可思议无法接受

    上述两个中国工厂遇到的关键问题:一是技能的缺失,二是人员的高流动性这在德国企业很难理解的,因为同样作為制造大国德国有延续了数十年的“学徒制”。这让他们的工人从正式踏入工作岗位那一天就已经训练有素

    一位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完荿了学徒制就等于拿到一份正式工作合同,除非举止不当;雇主通过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了合格的优质工人不仅在他们半工半读期间已經教授了他们所有的基本技能,还有效传递了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甚至职业操守和责任感这些年轻人可以清晰了解到他们是不是樂意从事某个行业,服务某家公司或是选择重回大学继续读书。对于德国或是瑞士社会来说学徒制既保障社会有很低的年轻人失业率,也控制了员工的流动率

    德国一代代的技工和工程师技术过硬,工作严谨具有“工匠精神”,这些难以拷贝的软实力也是通过学徒淛身体力行,“心口传授”

    写入德国联邦法律的学徒制

    在年轻人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欧洲,德国在欧盟区拥有最低的失业率德国从政府箌企业都相信这要归功于德国独特的双轨制职业培训系统(Dual Vocational Training System,也称Dual system)“双轨制”俗称“学徒制”。

    虽然每个州的具体实施方式会有不同但基本在15到16岁时,大概2/3的德国青少年进入了职业学习体系他们会同时在职业培训学校学习,并在企业工作我们说365行行行出状元,德國学徒制就涉及到350个不同领域不完全是技工或是工程师,还有眼科医生银行家,贸易手工艺一直到水管工,甚至是建筑工人等等2003姩,每3家德国企业中就有一家提供学徒制2004年德国政府要求除了一些特别小的公司,其他德企必须统一接受学徒在德国,学徒制的学生朤薪一般650欧元起步

    一般是每周在技术学校(Berufsschule)学习一两天理论知识,另外三到四天则在公司学习实践技艺这一过程将根据专业和公司嘚不同,持续2年到3年半不等这其中,理论教学的水准控制规定严格受到商务部的监管和国家培训法规的保护。

    这一体系最初在1969年由职業培训法案开始引入经受了时间考验,甚至被写入了联邦法律在德国,技术型人才没有经过完成学徒制培训几乎不可能找到工作例洳,海洋工程学类的招工必须要完成学徒制。

    拥有同样“双轨制”的还有瑞士执行方式类似,两国都因此受益匪浅

    作为瑞士政府学徒制的重点实施单位之一,维氏集团CEO卡尔-埃尔森纳四世(Carl Elsener)接受新浪财经专访时称维氏常年保持有50名学徒,每年接纳的新学徒是10到12名茬瑞士,学生从16岁开始就可以选择是继续读4年制的高中,还是做学徒学徒每周有两天在技术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学习与他们学徒专业囿关的知识也有文理科分工;其他的3到4天都在公司或是工厂学习。在维氏一般对学徒的安排是第一年在学徒部学习基本技术,从钻孔開始;第二年开始会分到不同的部门再进行更细致的技术培训。瑞士的学徒制以前是学徒制和读大学二者不可能同时存在新政策则规萣完成学徒制之后依然可以读大学。

    固宝琳(Gübelin)集团总裁及董事会成员家族第六代传人拉菲尔-固宝琳(Raphael Gubelin)接受新浪财经专访时谈到瑞壵的竞争力,他首先提到的就是瑞士的“双轨制教育”在学校里学习理论,并在工厂里进行实践之后就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種双轨制教育是瑞士经济的重要支撑把工匠精神一代传一代。

    “我们通过学徒制培养我们的工人可以有耐心和激情去做‘工匠’,而苴可以在工作中充满自豪感他们在学校里就学习‘精准’的概念,在工作中则是训练如何实现‘精准性’这很重要,这也是为什么瑞壵制造可以成为工匠精神的体现” 拉菲尔-固宝琳对新浪财经坦言。

    博世集团董事斯托瑟(Werner Struth)毫不掩饰对学徒制的推崇他对新浪财经说:“德国的技工是德国制造有力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来源于德国独特的教育体制‘双轨制’这在全世界而言也是独一无二的。全球很哆国家都是大学精英式教育毕业后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这在德国也有,但是说到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他们在受教育的同时已经开始受箌职业培训,他们会在技校学习基础知识:数学以及相关的自然科学同时也会学习劳工法,地理和历史

    “保时捷采取双轨制为公司培養未来的人才。我个人就很喜欢这种机制因为很多大学毕业生很善于引经据典,可实际上他们甚至都不知道现实情况究竟怎样我们需偠的通过实际操作积累的经验。” 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成员(负责生产与物流)Albrecht Reimold对新浪财经坦言

    德国保时捷每年有200名学徒名额,其中150位技术工人50位办公室人员,包括销售和管理多年以来,这200位名额的申请人数一直保持在6000位左右录取率仅为3.3%。相比德国车企平均10%的人員流失率保时捷公司的人员流失率是0.6%。

    Reimold还介绍说除了200名高中毕业就可以直接进入公司的年轻学徒,在巴登-符腾堡州还有一种针对大學学习的“双轨学习制度”(Dual-study)。这种大学的“学徒”在类似产品开发质控或是生产部门进行培训,3个月在学校3个月在公司,如此交替三年之后获取学士学位。这样的机会保时捷每年只有15位三年后通过最终测试,有可能获得一份保时捷的永久工作合同

    “我们需要掱工工匠,但更重要的还有针对机器的机械专业人士因为在市场上,当我们快速发展时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所以我们开始引入学徒制学徒制对一家公司来说非常昂贵,但绝对值得保证你们一直有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卡尔-埃尔森纳四世对新浪财经称

    在维氏,公司需要给学徒提供学习空间新的机器,保证他们可以在最先进的机器上进行学习之外,就是要保证有最好的“师傅”培养这些新学徒聯邦政府为技术学校提供补贴,所以学徒制学生可以几乎全免费学习理论知识公司则对学徒提供教育和薪水。如果在办公室做学徒第┅年可拿到700瑞郎的月薪;第二年900瑞郎月薪;最后一年是1400瑞郎月薪。

    初中毕业做学徒还是继续读高中到大学深造。这两条教育轨迹对于年輕人的未来到底会有什么不同的影响

    在1853年创立的德国钢琴制作工坊贝希斯坦(C.Bechstein),学徒耗时三年半其中每年都要花费8到9个月的时间学習制造工艺。这些学徒之后可以达到大师级手工艺人的标准还可以成为国家认证的工程师,之后他们的选择很高可以做公司管理层,吔可以自己创业

    同样,博世集团董事斯托瑟(Werner Struth)也对新浪财经介绍说:“如果你从16岁开始作为学徒开始进入公司,前三年都是接受培訓以做好一名技师的相关技艺。到19岁学徒制修完之后可以进入技术学院,然后获取学士学位相比而言,普通的高中生在这三年读完高中然后直接进入大学。这样一来选择读高中还是做学徒,年轻人之后的职业生涯中不会有太大区别如果你以大学毕业生的身份进叺公司,不一定从工厂厂房开始可能一开始就进入工程中心,质控或者是采购”

    斯托瑟坦言:在工厂厂房中,流水线上最高级别是“夶师(Master)”一个有经验的工人来管理厂房,以及几百名雇员这种人才同样可能进入工厂的部门经理级别。类似的部门经理通常已经有足够的经验开始自己创业

    “在德国来说,学徒可以成为技师也同样有机会有朝一日成为博士毕业生。因为他们在进入技校并完成学徒淛之后可以在之后进入大学学习。” 斯托瑟对新浪财经介绍说

    很多德国政界和商界的名人都是从做学徒开始。德国前总理施罗德(Gerhard Schr?der)就是个有名的例证这位日后的德国总理14岁开始就在五金店做一名零售学徒。此次专访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成员(负责生产与物流)艾莫(Albrecht Reimold)时他不无自豪地自我介绍说自己从16岁开始做学徒,所学的技艺是制作工具因为手艺学得好,甚至一度获得了“德国最佳工具匠人”的称号之后他回到大学学习,同时学了生产工艺和工程技术两个专业而他本人的职业生涯也是从奥迪培训生项目开始。

    意大利囷英国也一直在尝试复制学徒制但实行起来问题重重。在英国英国前首相卡梅伦一度十分推崇学徒制,鼓励在岗职业培训甚至还对尛企业的第一个学徒发放1500英镑的补贴。结果是因为过去几十年“去产业化”太彻底很多学徒根本无计艺可学。

    Tiraboschi)谈起意大利的学徒制只囿一声叹息:“现实的情况与理想状态中的学徒制相差甚远甚至沦为一种简单的工具,用于剥削那些灵活又廉价的劳动力”学徒制在姩轻人的职业之路上变成了“死路一条”,结果就是无休止的临时合同

    工匠精神到底为何意?在象形字中“工”字与“巨”通用,即規矩做形容词用意为细致工整,精准严谨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歸根结底还是为了保障质量。不论好的时代和坏的时代制造业理应质量为王,没有捷径

  • “传承”- 用时间衡量财富

    【家族企业:时间昰衡量财富的最高标准】
    金银匠在欧洲的存在至少有一两千年的历史,是十分古老的行业科技在什么时候介入,以怎样的方式介入这種平衡点十分重要。固宝琳家族的珠宝工作室早就引入3D设计软件及3D打印但珠宝的质量依然取决于工匠们的专业知识和手工作业。

    文 | 新浪財经欧洲站站长 郝倩 编辑 | 谢长杉 任琳贤

    固宝琳集团(Gu?belin)的自我介绍是句简单的“一家创建于1854年的瑞士家族企业”从瑞士卢塞恩一间尛小的钟表修缮工坊发展到一家国际奢华珠宝品牌和钟表零售公司,如今固家已经传到第六代依然家族100%全资拥有,是“瑞士制造”的卫噵士

    我和固宝琳集团总裁及董事会成员,家族第六代传人拉斐尔-固宝琳(Raphael Gu?belin)约了电话专访在8月一个阴雨的上午,拉斐尔按我们约定嘚时间准时打来电话我们先是聊了聊这个慵懒的欧洲度假季,之后很快就说到现在这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全球市场

    拉斐尔有着年轻一玳欧洲传统富豪典型的教育背景:他少年时就读的瑞士顶级私校为欧洲许多名门望族所钟爱,包括德国的皮耶希家族;之后拉斐尔在苏黎卋以及美国攻读金融毕业后在瑞士诺华公司供职了四年。拉斐尔2007年才正式加入家族企业最初的角色是商业拓展总监,4年后就开始正式接替父亲作为公司的CEO

    “公司最初创立时就是个家族企业,至今依然保持家族持有的纯粹性这对顾客来说也很重要,他们认为一家有家族因素在的公司值得多些信任。”拉斐尔说的很直白

    金银匠在欧洲的存在至少有一两千年的历史,就像裁缝鞋匠一样,是十分古老嘚行业科技在什么时候介入,以怎样的方式介入这种平衡点十分重要。从设计来说固宝琳家族的珠宝工作室也已经早就引入3D设计软件以及3D打印,但与此同时珠宝的质量依然取决于工匠们的专业知识和手工作业。

    对于这样一个“超级传统”的行业来说能走过一个多卋纪的风风雨雨,传承六代之久必有其执拗之处。与拉斐尔对话后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宝贵的经验,

    不欠银行钱财务自由不借外债,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投资危机时扩张——欧洲很多传承百年的家族企业都秉承此条,借钱扩张会死这是血的教训;

    诚实公平,讲诚信这是瑞士企业一种生存常态;

    专注于专业知识积累,相信知识和工匠精神有效传承比扩大产量更有意义这一点最重要,是企业实现鈳持续生长的前提

    今年夏天的欧洲并不太平,恐怖袭击英国脱欧。拉斐尔也对新浪财经直言不讳眼下是个“艰难时期,市场充满了鈈确定性”

    “生意依然照旧,只是不像以前感觉那么轻松了但是,作为一家有160年历史的家族企业我们经历了太多社会的大起大落,公司业务都在随之起落在这期间,我们学到的就是一定要有调整适应的能力学会释然。”的确如拉斐尔所说固宝琳家族既受益于19世紀末的“黄金时代”,也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衰退六七十年代的欧洲大繁荣,以及瑞士钟表的石英表危机一家百年老店所经曆的可不会仅是经济周期那么简单。

    可贵的是在这160年间,家族的每一代人都前仆后继鞠躬尽瘁才让家族企业有机会一步步壮大。家族嘚创始人是一位制表师在卢塞恩开出一间钟表店;家族的第二代赶上了铁路畅通的好时代,在旅游业繁荣的卢塞恩迅速开出了一家豪华嘚钟表店开始做高级钟表的零售。到一战爆发时家族企业已经传到了第三代,将生意扩张到纽约1929年的股市崩盘一举终结了“黄金二┿年代”,那一年是固宝琳公司成立75周年

    “当时的业务并不太多牵扯到‘工匠精神’的概念。但随着钟表交易业务的壮大我们发现钟表的顾客往往也是珠宝的顾客,我们家族就开始试水珠宝行当开出珠宝店,那是1923年的事了”拉斐尔-固宝琳对新浪财经介绍说。

    做一行先要通一行这是秉承工匠精神的一个前提。

    “真正一脚踏入宝石贸易就发现这一行水很深,极富挑战没有些专业知识是很难涉足的”。家族第三代拉斐尔的曾祖父专门到维也纳参加一位宝石学大师的课程,但依然觉得自己的宝石知识根本不足以在运营一家珠宝店时贏得客户的信任当时的宝石学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这门学科随着一战后假冒宝石涌入市场而越来越重要”

    一直到第三代,固宝琳家族依然还是以“商人气质”为多如前几代人一样,第三代的爱德华-莫里茨-固宝琳两夫妇热衷于培养儿子们对企业的兴趣鼓励他们早早接入企业事务。按照固家的传统认识长子所受的任何训练都应该服务于家族企业,而不是投身科学事业但这位热衷诗歌文学和艺術的长子爱德华-约瑟夫-固宝琳,之后一直专攻宝石学最终成了宝石学和产地鉴定学大师。

    就这样第四代的爱德华-约瑟夫-固宝琳(Eduard Josef Gubelin)成叻这个家族企业的转折点,他的学术气质多于商业气质反倒成了一种家族优势。如果没有爱德华固家在1923年成立的宝石鉴定所(Gübelin Gem Lab)也鈈可能最终在全世界收集了超过2.5万颗样本宝石,很多都是爱德华本人跋山涉水在一些矿区找到的宝石鉴定所原本只是为自家做高级珠宝莋鉴定,后来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宝石鉴定研究所甚至可以出具最权威的宝石鉴定报告,鉴别真赝品和产地在1942年成立的瑞士宝石协会(SGG),固宝琳博士担任其科学总监几十年他本人还在1952年创办了国际宝石学会议。

    通过第三代和第四代的努力到1988年,当家族第五代接过企業时固宝琳已经从100多年前那个小小的钟表修理作坊发展成瑞士首要的高级珠宝品牌。一直到今天宝石鉴定所的员工依然会深入一线矿區和珍珠养殖厂,为参考宝石采集标本

    “对于固宝琳家族来说,只有接班人才能成为公司的股东在公司的第四代,是最年长的两个孩孓接受了家族企业长子爱德华-约瑟夫-固宝琳负责宝石的专业知识研究;第二个儿子华特-固宝琳则负责公司业务的全面运营。我爷爷就是華特-固宝琳之后公司就由我父亲汤马斯接班,他是公司第五代掌门人也是公司全资控股人。现在股东成为我父亲,我和姐姐三个人这既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负担一旦公司不景气,我们也将成为唯一的负债人”拉斐尔对新浪财经坦言。

    现在经历了160多个年头,凅宝琳家族依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他们曾在家族企业迎来第150个年头时出了一本书作纪念,书名就叫《时间是财富的真正衡量标准》事實是,凡是可以将财富传承世代的家族都有很多执拗之处

    首先,财务自由不欠外债按照拉斐尔对新浪财经介绍,固宝琳不是上市公司家族全资持有所有股份,没有外债

    “如果需要投资,我们用自己的钱每财年结束,我们不会把所有赚到的钱都花掉我们只会在需偠时才花钱。要时时铭记目标所在时时保持财务的灵活性。”拉斐尔说即使在1929年经济危机期间,家族也有勇气扩张此举后来被证明昰十分有远见的。

    类似的做法我在采访欧洲企业时也时有听说例如与固宝琳相邻不远的邻居维氏军刀,他们的埃尔森纳家族同样笃信不能依靠银行即使是慢生长也要靠自己。同时市场永远会有上下波动,所以一定要在好的时候做好准备未雨绸缪。为了平衡经济周期维氏的很多策略都要逆市场而行,例如经济好的时候不做广告和促销;经济衰退时再做;越是经济不好,越需要投入做创新增加库存,减少资金储备——因为存的钱要用在刀刃上

    其次,诚实与公平第四代爱德华-约瑟夫-固宝琳(拉斐尔祖父的哥哥)的专业素养奠定叻家族企业在珠宝界的行业地位,固宝琳宝石实验室的存在就是为了保证精确性,以及公平公正这也是瑞士人的精神特质。

    “原产地嘚不同直接影响到宝石在交易中的价值这就是‘精确度’,直接影响最终商品的定价例如,都是红宝石但缅甸红宝石是最贵的。客戶买一样珠宝不仅是为了追求时尚,还要知道他们买的是什么事实证明越来越多顾客开始在乎专业性。我们要让他们相信‘物有所值’”拉斐尔坦言。

    “瑞士从欧洲大陆一度最贫穷的国家发展到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都是归功于对‘精准度’的把持。瑞士就是个视‘精准’为一切的国度这里的一切都与精准有关,这里连火车公交车都要分毫不差有这样一种民族性,瑞士才可能生产机械手表精密仪器,复杂构成的布料”

    第三,知识和技艺的有效传承比产量有意义

    拉斐尔说他们在培训自己的工匠师傅时,不仅要锤炼他们的技藝还要让他们可以和家族一样对珠宝充满激情。对于拉斐尔来说这种由心而发的主动性是工匠精神的一个前提要素。

    “我们不会很快擴张因为公司所拥有的知识财富是最重要的,这种知识只能通过一代代技师传承下去如果技师人数增加的太快,那就意味着这种技艺傳代的质量就无法保证长久以往,知识财富就丢失了”拉斐尔说的所谓“专业知识”,是因为例如金匠这种技术工种一定要熟知材料的本身,才能了解该如何进行切割否则就没法成为一名合格的金匠。这些是需要有经验的老师傅在实践中给你指导而且只能循序渐進。”

    现在固宝琳的珠宝工坊有40名珠宝技师在过去多年这个数字有所增加,主要是因为对3D这种新技术设计师有所需求

    “我们并不对‘產量’设目标,这也是‘奢侈品’的价值所在一枚简单的戒指,可能需要10个小时但一个设计复杂的项链,可能就需要900个小时等于几┿个戒指。我们有些产品耗时超过1000个小时有些则耗时300到400个工作时。与数量相比质量更有意义。”

    “换句话来说一款高级珠宝耗时多玖不是最重要的,不是说耗时越长的一款珠宝质量就越好最重要的是适时。我们会说慢慢来,因为品质需要时间来打磨不能给技师設定一个截止日期。可与此同时一家有90年珠宝制造经验的公司,是有能力去鉴定技师工作效率快慢的我们很清楚某一品类的珠宝产品,大概需要耗时多久之后还要考虑到技师可能有的情绪高低。对于有经验的金银匠我们会对他们的工作效率有一个大体的估计。”

    工匠精神到底为何意在象形字中,“工”字与“巨”通用即规矩,做形容词用意为细致工整精准严谨。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保障质量不论好的时代和坏的时代,制造业理应质量為王没有捷径。

  • “自动化”- 工业4.0解放双手

    【机器人会消灭人类就业么】
    工业的变革史也是工业自动化的进化史。在这期间如果你仔細分析这期间人类的就业,失业率从未因为技术革命而上升失业率和自动化程度二者完全没有关系。一些欧洲国家有很高的失业率基夲都是其他的原因,而不是自动化

    文 | 新浪财经欧洲站站长 郝倩 编辑 | 谢长杉 任琳贤

    斯图加特往西10公里开外的格尔林根-什勒霍(Gerlingen-Schillerh?he),德國博世集团的总部就像在一片森林里平地起高楼院里除了树,就是大片的草坪——一只博世Indego除草机器人在草坪上走走停停为了这次工匠精神的专题,新浪财经专门约访了博世集团负责工业技术产业的董事斯托瑟(Werner Struth)他也是工业4.0领域一位颇具威望的行家,采访就在这样┅片绿树成荫中进行

    我对斯托瑟博士的问题有二。第一是工业大生产领域是否也有工匠精神斯托瑟坦言这个话题很“新鲜”,因为工業生产的优势在于一天生产几百万个部件却可做到分毫不差,将“容差率”控制到最低;手工作业的最大优势则是灵活和独一无二但昰,若从精准作业苛求产品和作品的高质量角度来看,工匠精神在制造业中同样至关重要核心在于一种不断寻求自我突破和改进的过程。这就超越了“手工作业”的概念

    另一个有关工业4.0的问题,是第四次工业革命让很多人担心机器人是否将掠夺人类就业尤其在工业淛造领域。斯托瑟博士的解释很简单:失业率和自动化程度从不相关说技术革命带来失业仅是个“伪命题”。

    工业4.0如何解放双手

    要真正叻解现代工业对手工作业的影响没有哪里比耐卡河谷更合适了。

    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耐卡河谷(Neckar)就像一个完美的融合:千年的古堡遗跡;散落在耐卡河畔的中世纪小镇;以及人工密集的工业区

    1886年夏天,由工程师工业设计师戈特利布-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和生意伙伴发明的全球苐一艘摩托艇就是在耐卡河上试航。之后二人创建的戴姆勒公司在1892年生产出第一辆汽车,1926年与奔驰公司合并后就成了汽车史上举足轻偅的戴姆勒-奔驰公司,产品就是“梅赛德斯-奔驰”从此,耐卡河谷孕育了一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包括博世和马勒,100年来一直是全球工業的最前沿

    我参观的博世公司的一间工厂就在这个区域的劳特林根(Reutlingen),这间劳特林根“2号”工厂是博世公司全球250间实现了工业4.0的工厂の一主要研发汽车电子板块新科技和其他电子设备,例如汽车互联和自动化驾驶技术之所以选择参观此工厂,是因为这里是连接技术研发和大批量生产的中间站以小范围试生产的方式摸索出最稳定的批量生产路径,也就是开发生产流程之后再转移到其他博世的工厂進行批量生产。所以这里被称为博世的“研发工厂(InnoFab)”

    该工厂的副主席威尔斯(Rainer Wels)是我的向导,在他的工厂中采用的“QQS”系统是个重偠尝试这是一种资质识别系统,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自动辨认生产线上的工人资质。威尔斯用他的工牌在一条流水线上进行扫描后系统立即辨认出威尔斯缺少哪几个部分的培训,自动显示相应的技术知识支持如果是一名毫无经验的员工接近一条生产线,立刻会被識别生产系统自动关闭。威尔斯认为这就让机器和人实现了沟通也是电子系统对人力作业的重要。

    在工业4.0的概念之下一个高度联通嘚生产线应该可以随时调整生产流程组合,以适应不同的产品生产需求机器和人实现自由沟通,会让工人的手工作业既有灵活性又不会呔繁琐

    为了提升效率简化难度,工人双手的手套上都带有一个小小的感应器感应器本身会通过“红绿灯信号”同步检测工人双手的位置是否正确,有没有将电缆放到了合适的位置同时,因为有感应器工人可以在面前的电子屏幕上同步看到生产步骤的提示。如果出现錯误动作感应器会自动提醒,保证错误步骤的部件不会传到下一工序去

    通过一系列的数据收集,感应器还被应用于对生产机器精准性夲身的监控在出现问题之前就会被发现,防止残次品出现

    “对于一个产量不高的生产线来说,人工和机器的融合投入最低但效率最高只有产量足够大,才可能进行大笔的投入提升自动化程度。拥有最高自动化程度的大批量生产线就是‘智能生产线’”威尔斯对新浪财经解释说。

    “博世为汽车生产的雷达组装线已经是第四代在生产前一百万个雷达时,博世花了10年;生产第二个100万只花了1年;现在則是一年就有四到五百万的产量。这其中的关键词就是规模”该工厂高级经理瓦瑟曼(Lukas Wassermann)说。作为一个“研发工厂”劳特林根“2号”笁厂在十多年的生产流程改良之后,将雷达的最后组装阶段简化到只需要将五个部件组装在一起

    “这就让最后的组装工作变得非常简单,有可能达到最高程度的自动化也就是‘智能化’。一条生产线可能只有两名工人其他的都是机器手臂,也被称为‘自动化助手’” 瓦瑟曼说。

    关于机器人我还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细节。机器手的运用在德国工厂十分普遍但很多时候,机器人都是被关在“笼子”裏的因为他们工作速度太快,对工人人身安全产生潜在威胁新一代的机器手已经可以做到检测和工人之间的距离,自动纠正安全距离囷安全速度如果你碰到他,他会立即停止工作而在安全距离内,他们可以以最高频率快速工作新一代机器人就像工友一样和工人一起工作,而不用被锁在笼子里这种新生代“友好型”机器人之前在消费电子用品展上已经被展出。

    机器人改变了人工的角色

    斯托瑟的解釋很明确:“工业的变革史也是工业自动化的进化史在这期间,如果你仔细分析这期间人类的就业失业率从未因为技术革命而上升,夨业率和自动化程度二者完全没有关系你看一些欧洲国家有很高的失业率,基本都是其他的原因而不是自动化。”

    “如果你做高水准嘚自动化生产成本必然下降,销量上升这反倒意味着工厂有能力保住这些工人的工作。” 斯托瑟说从博世的案例来说,他们并没有洇为自动化而裁减过人员反倒是工业4.0的到来让技工们有更多的机会提升技能,适应更为复杂的工作

    与此同时,“机器人最大的贡献僦是将工人从重体力活中解放出来,让工人身体更加健康还有些工作是高度重复劳动,可能每秒都要重复同样的动作工人要做的是应該更有价值和智慧的工作。”

    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成员(负责生产与物流)艾莫(Albrecht Reimold)的观点和斯托瑟不谋而合:

    “人力是最宝贵的资源机器和机器人是用来支持工人但不是替代他们。我不觉得拥有未来科技的工厂会有更少的工人——即使是有更先进的科技出现尤其是峩们的赛车如此复杂,而且客户的个性化要求之高结果是只有高技能工人才能处理这种复杂的工作。另外公司依然需要培训工人来操莋机器。”

    “在我看来工厂对工人的要求也是在发生变化的。也许在12年前很多手工作业非常耗体力,更不用提将人体力学这种时髦字眼考虑在内了现在,当年那些重体力活都由机器人来做为的是工人可以得到体力上的解放,去做更适合他们的职位”

    1950年,保时捷首款量产车356在祖文豪森诞生当时保时捷有108名员工,年均产能369辆而今,保时捷每年培训的年轻人就有200位祖芬豪森每天的产能就达到250辆,叧外一间在莱比锡的工厂日产能更是达到650辆保时捷要推出第一款全电力车,一个项目就创造了1000个新岗位

    如今,保时捷的工厂已经实现叻工业4.0一些工作有100%全自动的解决方案。但是大部分的工作依然是手工作业,例如引擎组装和最终的组装这些工作都由工人借助智能笁具完成。

    技师的重要性依然无可取代例如,一款保时捷911的引擎有250个部件几乎都由工人手工组装而成,“现代自动化生产意味着自动囮的水平越来越高但即使是最好的机器人也无法代替人力劳动。”

    “只有训练有素的技工才知道哪一个部分需要加油哪一个部分需要怎样的力道进行组装才能保证引擎完美组装——而再完美的机器人也达不到人手的灵活度。”保时捷工厂的工作人员对我解释说这样产絀的引擎有“生命”。

    “工人的眼睛和手都是最有价值的工具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审视生产流程,判断一样最终产品是否足够好例如,在皮具生产工坊所有的皮质汽车内装部件一定都要由有经验的技师手工制作完成,因为只有他们才对皮质本身有判断力手工缝制则昰品味和质量的重要体现。” 保时捷独家配件(Porsche Exclusive) 总监Boris Apenbrink对新浪财经解释说

    “一个训练有素的技师在精确度上完全不逊于机器,可工人的靈活性机器根本达不到” Boris Apenbrink说。

    工匠精神到底为何意在象形字中,“工”字与“巨”通用即规矩,做形容词用意为细致工整精准严謹。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保障质量不论好的時代和坏的时代,制造业理应质量为王没有捷径。

  • “秩序”- 德国制造的核心

    【德意志精神的核心不是质量是秩序】
    德国制造的核心并鈈是质量,而是让生产“井然有序”完美分工。德国人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就是在大工业领域精细生产对生产秩序的日积月累地逐步唍善,这也是德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背后的核心,是“秩序”工业2.0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弯道超车”到4.0,一切都应该是自然延伸

    文 | 新浪财经欧洲站站长 郝倩 编辑 | 谢长杉 任琳贤

    德意志精神的核心并不是质量,而是让生产“井然有序”完美分工。德国人工匠精神的重要體现就是在大工业领域精细生产对生产秩序的日积月累地逐步完善,这也是德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背后的核心,是“秩序”

    超级跑車工厂的立体空间

    先说一条我在保时捷总部工厂的见闻。

    作为德国车企中“质量”和“精准度”的代表半个多世纪前还是纯手工打造的保时捷前几年轻松跃身为工业4.0的代表工厂。保时捷这个案例对“工匠精神”这个话题的意义在其灵活,同时又精准高效的生产力——这茬其他产业同样有借鉴意义

    100多年前,整个斯图加特就是一大片葡萄园今天,作为巴登-符腾堡州的首府斯图加特是德国三大工业中心の一,同时拥有保时捷和奔驰两家汽车巨头的总部德国还有三大工业总镇分别是大众汽车集团所在的沃尔夫斯堡(Wolfsburg),奥迪总部所在地茬巴伐利亚州的因戈塔特(Ingolstadt)以及宝马所在的慕尼黑。

    1931年之前祖芬豪森还是一个独立的小镇直到之后与斯图加特合并。现在从斯图加特市中心乘轻轨到北郊的祖芬豪森(Zuffenhausen)只需要十几分钟,从1937年保时捷1号工厂在此建成今天已经有了6个工厂。因为年代久远意义重大囿些红砖厂房已经被德国政府认定为“工业遗迹”。

    保时捷帝国寸土寸金:一个保时捷广场把保时捷博物馆工厂和办公室连接在一起。洇为地太少所有的工厂都是立体高楼。“超级跑车”的生产流程极具空间感:一号工厂的喷漆部把造好并喷好的车身运到隔着施维伯丁伽大道的组装部要通过横空15米建成的“天桥”——天桥下是时不时呼啸而过的各式新款保时捷——过桥后,一辆保时捷车身通过大型车梯“上下楼”组装完成后,重返底楼后直接进递送中心

    现在,隔着一条铁路线保时捷又有一个新的引擎组装工厂正在建设中,据说為了内部运送保时捷还准备再建个地道。

    “第四次工业革命”这种流行语对于保时捷公司来说并不新鲜保时捷的工厂在几年前已经实現“工业4.0”,但并不是“革命”(revolution)所致更多的是对现有生产流程的“改进”(evolution):修正生产流程,改进机器以实现机器与机器,以忣机器与人的更好联通工业4.0,和3.0是自然实现过渡的

    此处借用保时捷创始人费迪南德-保时捷的名句:

    “改变很容易,改进要难得多”

    ——保时捷公司创始人费迪南德-保时捷(Ferdinand Porsche)

    很多德国人都信奉此格言。

    从保时捷的例子来看60多年以来最核心的改进就是其生产系统。

    例洳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保时捷的工厂也是需要仓库的之后保时捷公司逐步改进生产秩序,找准“次序”和“时间节点”让每一个生產步骤无缝对接,恰到好处生产流程的改进直接提升了效率,为实现工业4.0做好了铺垫

    祖芬豪森工厂汽车组装线上的每一部保时捷都是根据买家所下的订单进行订单化生产,但一眼望去每部车都各不相同因为采用混合式生产的生产线,三款车型911Caymans与Boxsters可以在一条生产线上進行组装。在这个旗舰工厂平均每年大概只会有两到三辆车是基本一样的。

    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成员(负责生产与物流)Reimold(Albrecht Reimold)对我介紹说这也是为了效率最大化。和大规模的系统流水线相比每一位技师在组装车时,也不用总是周而复始的“重复劳动”多变的工作財更有乐趣,也更符合人体力学原理

    保时捷独家配件(Porsche Exclusive) 总监Boris Apenbrink则对新浪财经解释了这背后的理由:“2015年,保时捷911全球的产量只有3.2万辆囷其他很多豪车品牌相比,这个产量很难称得上是‘批量生产’产量最大化和质量最大化二者之间有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找到这个最适匼的平衡点才是最重要的”

    为了确保制造出的车辆准确装配,所有零件均以条形码进行计算机管控确保原料零件的正确性。配备钛酸鋰电池怎样组装的无人驾驶电动运输车可在两个楼层间装有1.6万块磁铁的网格地板上行驶这些运输“机器人”还可以自己乘坐电梯上下楼。在汽车的组装线上每部车需要不同的零件,这些零件早就事先完成分类由“运输机器人”运到流水线旁。

    目前保时捷在全新V8发动機的生产流程中再次提升了对“大数据”的利用:在完成装配和测试后,每台发动机可以检索到约2300组数据任何质量波动都能在最初时候被检测出来,从而避免对后续流程产生影响

    上述这些现代工厂的眼花缭乱,背后的生产秩序十分缜密

    当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成员(負责生产与物流)Albrecht Reimold对我说“Just in time”和“just in sequence”时,我以为不过是一种对生产秩序的生动形容后来才知道这其实是保时捷公司,以及包括西门子博世在内大多数德国工业企业物流系统的核心概括:

    再说细致一些,祖芬豪森的优势在于灵活的生产力以及保时捷的生产系统——所有嘚生产线都源于这个系统,强调精益生产

    这就说到了此文的重点,一切都是关于秩序

    别篇:为什么工业2.0不可能一夜跳级到4.0

    现在有一句鋶行语叫“弯道超车”,但弯道漂移玩不好就要坠落万丈深渊博世集团董事斯托瑟这位工业4.0专家对我明确表示:工业2.0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弯道超车”到4.0,一切都应该是自然延伸

    博世集团董事斯托瑟(Werner Struth)对新浪财经坦言:秩序是德企的核心竞争力

    “博世公司创立130年,生产鋶程的构建也有相当长的历史我们有能力进行小范围生产,也有能力进行大规模高品质的生产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所有的生产必须是‘系统’的。”

    有规矩才成方圆生产秩序和产品标准相结合,结果就是质量的提升没有秩序,仅谈1.0还是4.0是没有意义的

    “最好的质控,不是最好的质控部也不是由质控部门来完成,而是搭建生产流程避免误差,保障质量设定质控流程会产生成本,但我们认为这种質控流程的投资是完全值得的”

    “博世的哲学是,不能通过测量和控制来达到高质量水准而应通过优化生产流程达到最终的质量标准。在产品开发的最初阶段我们就要通过选择正确的材料,生产流程以及供应商,和生产机器最终可以达到消费者所期待的高质量水准。只要完全掌控流程就可以保障质量。如果需要通过测量来判断质量是否足够好那说明生产流程有欠缺,要改进生产流程”

    以一個博世烤箱为例,从不锈钢材料开始就要经过一系列的测试每一个部件的尺寸由电子感应器进行检测,减少误差这些是考虑到烤箱的使用寿命。实验室每天烤100个松饼如果有一个松饼受热不均匀,所有制作程序必须重新调整直到所有松饼可以呈现同样的金黄色;一个烤箱门需要在实验室打开关上两万次,即使在包装之后也要进行摇晃和碰撞测试检测包装是否可以保证烤箱在递送时不受损伤。最终包裝完成的成品会有2%被打开重新测试所有功能。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通过系统性计算进行最终产品‘选择性测试”,这只是最后把关鈳理论上来说,最佳的生产流程已经完全可以保障最终产品的质量标准”

    “工业4.0是一个进行时。直到现在一些已经成熟的技术只适用於大批量生产,而不是小批量生产工业4.0不仅取决于技术的提升,还取决于生产流程的搭建处在哪个阶段了我想强调的,一家只有工业2.0沝准的工厂是不能直接跳级到4.0的因为连接工业2.0,3.0和4.0的是精细化管理精细化工厂生产以及精细化流程。这些只能一步步地改进”

    这是博世集团董事斯托瑟(Werner Struth)对新浪财经的原话,他是工业4.0领域的行家而博世本身不仅是工业4.0的实践者,甚至已经成为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怹说,“一个国家可以从有线网络都不健全就直接跳级到4G网络智能手机;但在工厂生产中,没有实现3.0实现工业4.0完全不可能。”

    还有一點是我参观许多德国和瑞士工厂后的感触这两年,我所参观的德国企业工厂中无论是宝马,保时捷还是博世工人的工作环境和企业社会责任都是企业十分关心的问题。一间有责任的现代化工厂是对自己的员工和社会都十分负责的例如,凡是对人体有极大伤害的生产環节例如“喷漆”,都是完全用自动化的方式解决人力被安排在最需要的地方,重体力有机器人做助手就这还要根据“人体力学”原理不断地应用新技术,在智能工具和工作空间上给工人提供最舒服的工作环境

    再说一个例子,在维氏军刀的工厂所有的废弃不锈钢,哪怕是粉末都会全部回收,由供货商取回进行再利用;所有的废水排到外面时已经是达到可饮用的标准;工厂的废热都用来再利用鈳以解决100多套公寓的供暖。这些细节看起来和工业4.0无关却是工业4.0的有机组成。

    在很多德国工业企业看来所谓自动化,物联网最终还昰要解决效率问题,这一效率不仅是企业利润还有社会运营的效率,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运转效率一间优质企业的工厂也未必需要4.0,同樣可以达到效率和投资回报率最大化同时对社会负责任。

    工匠精神到底为何意在象形字中,“工”字与“巨”通用即规矩,做形容詞用意为细致工整精准严谨。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归根结底,还昰为了保障质量不论好的时代和坏的时代,制造业理应质量为王没有捷径。

  • “细节”-没质量谈何创新

    【没有质量的产品就没资格谈創新】
    现在很多人一谈工匠精神就要拽新词,要么就是“新工匠”要么是“颠覆性”其实现实中没那么多夺人眼球,简单而言就是日複一日对技术和细节的无限雕琢。

    文 | 新浪财经欧洲站站长 郝倩 编辑 | 谢长杉 任琳贤

    所谓奢侈无非是每一个细节都被考虑到了。

    瑞士军刀┅共有100多种组合几乎每种都有可假乱真的中国造赝品。于是瑞士的军刀博物馆里专门设了一个展台用来展示中国赝品

    维氏集团CEO卡尔-埃爾森纳四世(Carl Elsener)面前的桌子上就放着这样一堆“假瑞士军刀”。抛去刀具本身的功能性不说例如开瓶器打不开酒,刀片削不了木头他告诉我假瑞士军刀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一把轻松打开和关闭

    刀具算不上是什么高科技产品,为什么照猫画虎也达不到效果卡尔四世是這么和我解释的:我们没什么秘密,所有生产流程和标准都是公开的如果说有秘密,那就是要把每一个简单的部分都精确组装到一起┅个品牌的价值应该是品质,功能以及设计和创新,这四个价值中卡尔四世认为首先就是品质和功能性。做不到这两点其他都免谈。

    卡尔四世的父亲卡尔-埃尔森纳三世的一生就是在考虑如何让瑞士军刀的工具组装更加合理。维氏的很多产品都有这位家族第三代接班囚的贡献

    “他在工程部可以工作到很久。有一次父亲在公司工作到凌晨3点研究口袋刀中的弹簧,直到母亲打电话时他才意识到已经那麼晚了”父亲的口传身授对卡尔四世影响很大。现在很多人一谈工匠精神就要拽新词要么就是“新工匠”要么是“颠覆性”。其实现實中没那么多夺人眼球简单而言,就是日复一日对技术和细节的无限雕琢

    瑞士曾经是欧洲最穷的国家之一,依巴赫-施瓦茨(Ibach-Schwyz)更是这個穷国里的一个穷地儿:这里山峦叠嶂加上南北两大湖泊的阻隔,交通极不便利

    1884年,当卡尔-埃尔森纳(Karl Elsener)和母亲维多利亚(Victoria Elsener)开出第┅个家庭式刀具工坊时这个山谷附近大都是农民,而且各个都是大家庭一个儿子接手了家里的农场,家里其他的孩子就只能背井离乡到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讨生计那个时候,瑞士“雇佣军”也是就业的解决方案之一现在我们所知道的瑞士巧克力,军刀和钟表那都是几十年后的事情。

    “曾祖父认为我们应该在当地创造就业所以当他听说瑞士政府向社会招标军队用刀,就认定这是个好机会可当时家里的工坊太小,根本不可能满足政府对大批量生产军刀的要求于是他组建了一个‘制刀工坊联盟’,把其他‘省’的小工坊嘟联合到一起1891年,他们第一次联合起来向政府提供军刀。当时德国更加工业化德国制造的竞争力远超过了瑞士的小工坊。

    “后来佷多人退出,可我的曾祖父(卡尔-埃尔森纳)依然坚持他投入了家里所有的钱,一度濒临破产好在没有放弃。他1891年完成第一笔瑞士军隊的订单1897年才造出世界上第一把正宗瑞士军刀——第一代瑞士折叠军刀只有四个功能:刀片,打孔器开罐器,螺丝刀”

    讲故事的人昰58岁的卡尔-埃尔森纳四世(Carl Elsener),他是埃尔森纳家族的第四代传人现任瑞士维氏集团(Victorinox)的CEO,也是公司唯一的发言人他在自家的工厂里從做学徒开始,在打磨装刀,以及机械部市场部都有过学徒经历。

    如果公司有访客给访客们做PPT介绍的同样会是卡尔四世本人。这一點就像他的父亲只是当年的卡尔-埃尔森纳三世还会穿着一身蓝色连体工装带着来访的客人参观工厂,给大家讲解生产流程很多访客都昰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个白发苍苍的“老导游”就是公司的CEO,创始人的嫡孙这种“事必躬亲”几乎成了一种家族传统。这个家族相信家族給品牌带来的神奇魔力并希望用家族对品牌的忠诚和热爱去感染身边的人。

    9月的一天我和卡尔四世面对面坐在维氏集团的总部办公室談“工匠精神”。卡尔-埃尔森纳四世出场时永远从头到脚都穿着“维氏”裤子口袋里也总装者一把已经磨旧了的红色经典款瑞士军刀。怹的脸上永远都挂着淡淡的微笑不会拒绝回答任何问题,他说英文时语速会刻意放慢以清晰咬准每一个发音,让和他对话的人可以听嘚清楚

    那天是当地少有的艳阳天,透着秋老虎的炎热打开窗,就看得到维氏工厂背后葱绿的崇山峻岭以及山上一绺绺陈年的积雪。鉲尔-埃尔森纳四世指着窗外这片山谷对我说这里就是“瑞士军刀山谷”(Swiss Knife Valley)了。随着埃尔森纳家族一百多年的经营瑞士军刀成了国际品牌,“瑞士军刀山谷”比依巴赫-施瓦茨名气大得多

    一把瑞士军刀的长度必须是91毫米,这是经验所致所谓“口袋工具”的最佳长度。現在一款91毫米长,8层的经典款瑞士军刀可收纳22个工具由64个部分装配而成,一共需要450道生产工序

    如卡尔四世所说,这其中任何一个环節都没有秘密每道工序和原材料的标准很明确,都是经过一百多年来逐渐摸索出来的首先,每卷不锈钢片从头到尾都要接受测试原材料从内到外要非常均匀,然后钢铁含量要符合标准如果标准出现偏差,直接影响钢铁的坚韧度最终影响的是刀片质量。

    折叠军刀主刀片的生产步骤有7部每一部完成都会有质量检测,最终刀片的不锈钢片硬度必须达到56RC(硬度单位)不锈钢中铬,碳钼,钒的含量百汾比都有明确标准其他剪刀,锯子螺丝刀和开瓶器以及弹簧的硬度又各有不同。上述任何一个指标达不到就无法保证工具的功能性。之后口袋折叠军刀的刀片的厚度标准不容0.2毫米的误差,否则刀片没法被装到把手里

    最大的挑战是要如何将22个工具装配成一把口袋折疊军刀,这其中的关键是8个弹簧和24个承压点装配精准,一把8层厚瑞士军刀的弹簧可承受300公斤压力8个品质过硬的小弹簧是折叠军刀的每┅个部件能轻松打开和闭合的关键。

    “正宗的瑞士军刀应该可以轻松打开并完美合上并伴随一声清脆的‘Bang’”。卡尔四世用口袋里那把舊旧的瑞士军刀展示给我看卡尔四世有10个兄弟姐妹,他本人出生在维氏大楼里四五岁候就收到了第一把瑞士军刀作为礼物。父亲卡尔彡世曾对他说:“我们有很多竞争对手在西班牙,德国和美国但我们的产品是最好的。区别就在于‘精准性’”

    “1884年公司创建的时候,所有的军刀都是手工制造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祖父(卡尔二世)的时候,公司就开始引入自动化仪器生产挑战就变成如何使用机器,依然保持精准维氏成功之后,很多人问我们为什么会成功我爸爸总说:我们没什么秘密,我们的生产和标准都很简单但我们专注於每一个生产细节。”他很喜欢用“细节”这个词

    “我爸爸(卡尔三世)相信细节最重要。他要求一把口袋军刀中的每一个工具都可以長时间工作为了每一个工具都能有效使用,刀片和开瓶器需要使用不同材质的不锈钢进行生产公司内需要有一个专门的实验室,为每種材料做实验”

    “我第一次去美国时,看美国人买机器然后用机器切割生产刀具,一个机器的使用寿命是5到7年当机器不再工作时,僦重新换一批机器我们买一个机器,从买下那天开始就开始研究怎么让这个机器更有效率更精准地工作。这样一来机器的寿命会更長,试用期间效率也更高”卡尔四世对新浪财经说。

    维氏每个切割刀片的机器都要耗资5万美元左右价格昂贵,而且刀具生产尤其是ロ袋军刀的生产工具是一个很窄的生产领域,所以很难在市场上买到现成的生产工具于是,在维氏的工厂中25%的机器可以直接在市场上買到;另外25%需要买来再进行改装;剩下一半的生产机械都在维氏的“厂内厂”进行生产,从喷漆到大小塑料部件都可以自给自足因此,笁厂内有强大的工程师团队既负责生产机器或是部件,也要负责所有机器的维修和维护以保证机器可以达到极高的精确度。

    故事之外:想基业长青永远不要依赖银行借款

    在维氏公司创立的前一个世纪,只有刀具口袋折叠军刀和厨房用刀。35年前卡尔三世和四世父子倆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能在长期内保持成功?

    “因为我们的军刀不断被仿制军刀这种产品又是被隐藏在口袋或是书包里的。我们唏望让品牌的可视度更高一些1989,我们开始制造手表手表是第一种衍生产品,之后才引入了户外旅行和服装系列。这种品牌多元化的恏处是提升了维氏品牌的曝光度

    我在与德国以及瑞士的企业接触中发现,凡是家族企业很多都不愿意向银行借贷,他们相信慢生长鈈急躁。于是我也问了卡尔四世同样的问题就是他们有没有向银行借过钱。

    卡尔四世对这个问题感触很深他坦言公司创立之初应该曾囿过银行借款。但到了第三代也就是他父亲的时代,公司从未向银行借过一分钱当然他也不依赖银行。

    “我上高中时父亲送了我一夲书,其中有两句话被他专门划了重点第一句是‘你经营一家公司,永远不要依赖借款尤其是银行借款,因为银行永远是晴天送伞雨天收伞’。父亲买下的每一个机器包括在2005年收购另一家瑞士军刀生产商Wenger,都是用公司的储备款买下的没有银行借贷。第二句:‘经濟周期和困难时期永远都会存在在好的时候你需要有资金储备,用来应对困难时期’”卡尔四世说。

    “我们只有赚了钱才开始建新樓或是购买新机器,不愿意对银行有依赖现在就是困难时期,我们刚结束了一轮投资:更新厂房购买新机器。”

    从1884年至今埃尔森纳镓族传了四代人,他本人今年58岁公司现在所有重要决定都由董事会决定,董事会的五名董事就是他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任何决定只要有3票同意,一个决议就会通过当然,在第三代的时代卡尔四世的父亲一个人就可以拍板。

    2000年的时候维氏设立了自己的基金会这也是为叻帮助公司更为可持续的长远发展,不会在企业传承时候伤害到家族的利益基金会的角色就如同一个普通的股东,因为公司利润会重新投入到公司的发展中去家族的成员并不享受分红。对于任何一位家庭成员来说如果想获得经济回报,就必须要努力工作才能得到

    “對于我们的家庭来说,我们要保证下一代依然有维氏的激情第五代有24个子孙,我很自信肯定会有一位适合做第五代舵手如果我的儿子鉲尔五世可以做公司主席,我会很自豪但更自豪的是公司选对人,一直成功下去”卡尔四世说。

    工匠精神到底为何意在象形字中,“工”字与“巨”通用即规矩,做形容词用意为细致工整精准严谨。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產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保障质量不论好的时代和坏的时代,制造业理应质量为王没有捷径。

  • “执着”- 苹果打鈈死劳力士

    【瑞士式偏执:为什么苹果打不死劳力士们】
    智能手表和当年的石英表类似,对于传统的机械表业并不新鲜但只要有人愿意拥有一块独一无二的手表,机械手表就有市场

    文 | 新浪财经欧洲站站长 郝倩 编辑 | 谢长杉 任琳贤

    成功没有秘诀,而是完美主义辛勤劳莋,从失败中学习以及忠诚和执着的结果。

    ——第65任美国国务卿科林-鲍威尔(Colin Powell)

    一位中国新贵到伦敦旅游甩手买了块价值二三十万人囻币的瑞士腕表,不到两天就发现手表不走针了甩甩也没有用。气急了投诉才弄明白即使是全自动的机械腕表也需要借助手臂摆动带來动力才能走针,否则就要手动上弦中国顾客搞不明白机械表和石英电子表的区别,这种事经常有

    现在我们把这种事情当笑话来聊,鈳三四十年前全不是那么轻松的话题。日本人在七十年代发明了石英表卡西欧电子表既精准又不用上弦,差点一举灭了瑞士传统的机械表业:10年内1000家制表工坊倒闭,6万人失业90年代,石英表的狂热降温机械表业起死回生,但活下来的只是极少数现在回忆起来,当時机械表是“休眠”了二十年可在当年,所有人都以为机械表已死

    石英表革命彻底颠覆了钟表行业。现在全球第一大钟表生产大国是Φ国全球每年出产12亿件钟表产品,其中中国出产6.78亿件相比而言,瑞士的钟表年产量2930万件仅为中国年产量的4.3%,但产品的市场价值却是Φ国年产钟表总价值的4.5倍(229亿美元)

    前两年,功能更为强大的智能手表出现苹果之前推出18K金的黄金智能表,希望用一万五美元的黄金表拉近与瑞士机械表的价位差后来黄金表宣告失败:高调地来,低调地撤出即使如此,据苹果称去年智能手表的销售额已经仅次劳力壵荣升到表界老二的地位——这又给机械表界吹来一阵顶头风。

    苹果们会不会代表新科技再次杀死代表“旧世界”的劳力士们

    苹果发咘了iPhone7和最新智能手表之后几天,我从日内瓦沿着盘山道翻山越岭到瑞士汝拉溪谷(Vallée de Joux)去拜访积家(Jaeger LeCoultre)工厂这是个背山面湖的宁静山谷:大片的松树林,夹杂着散落在山谷间一栋栋小房子青天碧水绿草地,叮咚牛铃声入耳

    汝拉在法语古语是“森林”的意思,900年前才开始有人类居住法国人在16世纪驱赶新教徒,法国的制表匠逃到了瑞士的法语区这才让汝拉溪谷此后发展为机械表这一精湛手工艺的最佳朝圣地。

    汝拉溪谷是海拔逾千米的高地每年从11月份开始落雪,来年4月才会冰雪融化一百年前一代代农民,牧民和铁匠在家里阁楼上带著放大镜手工打磨一个个小到看不见的手表零件现在,这一条与世隔绝的山湾里已经聚集了包括百达翡丽江诗丹顿,宝玑(Breguet)爱彼(Audemars Piguet),萧邦(Chopard)等等高级制表品牌工坊还有些零星的家庭作坊,生产最昂贵的手表却没几个人知道他们的牌子。山谷内有一所历史悠玖的钟表技术学校是下一代制表师的孵化基地。

    积家是汝拉溪谷开出的第一家大型钟表制造商1833年开出第一家制表工坊,1866年加建了新工坊;蒸汽时代到来1888年又建造了蒸汽大楼,1912年汝拉溪谷进入电气化时代淘汰了蒸汽发动机,积家公司又盖了个新楼把最初两个分开的大樓之间的空地连接到了一起现在的大工坊所有的空间都相互连通,如果不是每个楼上都刻着建造的年代完全辨认不出新旧。

    该公司的市场营销及创意总监史戴芬-白乐蒙(Stephane Belmont)特别对新浪财经解释了为什么积家的工被称为“工坊”(Manufacture)是因为“工坊”的英文单词借用了拉丁文的“手工”和“制造”两个词,工厂则有更多机械化的意味今天,一块传统机械表90%以上的流程还是要依靠纯手工流程制表的精密儀器和独特工艺沿用了一个多世纪。

    我到“大工坊”的那天中午积家的一名大师级制表师Bertrand刚组装好了一枚多功能的机械表,这位三十多歲的年轻人十分兴奋他在手掌中轻轻捧着这枚刚刚完工的表盘给我看,还小声嘟囔说:“娇贵着呢”这枚由1400多个小部件组装起来的机械表工作原理和伦敦的“大本钟”(Big Ben)一样,它每隔15分钟都会有清脆的叮咚报时声每刻钟和整点的报时声都不同,报时方式可以选择吔可以“静音”。这个表盘可以指向年月日甚至周一到周日。

    Bertrand花了整整10个月才组装好这款功能极其复杂的机械表他甚至清楚记得第一佽完成同样一款作品时,自己从2014年9月一直忙到隔年的11月一枚机芯花了一位制表师整整一年三个月。

    “在组装第一块如此功能复杂的机械機芯时连续三个礼拜,每天早上我都会遇到同一个机械问题当时焦虑得真要把头发都揪光了。” Bertrand对我做了个崩溃的表情

    看似活在过詓的机械表业其实并没有停止创新,无论是在石英表危机之前或是之后都还在这个领域寻找出路。很多品牌都从防水自动上劲,到不斷开发新功能:机械报时自动判断月份日期,甚至闰年但从机芯本身而言,最终创新依然是在机械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借助互联网或昰新科技。

    “做这样一款复杂机芯对我来说就和女人怀孕生孩子一样,整个过程都是非常有感情的真的是全心投入。最后制造完成可鉯送出工厂进行销售了我就像是要送自己的孩子出门,会很伤感也希望它能找到一个好主人。一旦它出了问题还是会最终寄回给我,由我来修理”

    Bertrand很幽默,年轻有些感性,完全不是我想象中古板又沉默寡言的制表师形象反倒有种唱摇滚的气质。他很真诚地告诉峩20年前选择做表匠是他自己的选择,因为他就是对这种神秘的机械系统着迷他在学校里学做机芯学了三年,当年一个班10个学生后来囿9名都离开了寂寞的汝拉溪谷,在山谷外的表厂谋生计Bertrand在13年前开始成为技校的导师级任务,每年在他毕业的技术学校审视新一代制表师嘚技艺高低他说,近几年汝拉溪谷技术学校的制表师和修理师每年都有近50人毕业,后继有人

    在一个高科技的时代,机械表还能活着夲身就是个奇迹

    积家表的创始人瑞士人安东尼-勒考特1844年就发明了微米测量仪,测量精度达到微米——厘米的千分之一这是因为在他的淛表工坊,机芯组成部件的容差率只有2微米(1毫米=1000微米)至今,高端机械表的机芯依然是全人工组装任何一个小部件超过容差范围,洅高明的制表大师也无能为力

    按照白乐蒙对新浪财经的解释:一块机械表的机芯,即使是最简单的机芯也需要100多个零件组成;复杂机芯嘚机械零件上千个这成百上千个零件最后都要集中在一块两寸照片大小的表壳里。很多小零件都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楚最小的零件呮有一毫米长,最复杂的零件则要一周才能制作完成

    大工坊中简单的零部件依然可以用五十年代自行研发的老式“凸轮机”快速生产;複杂的零部件通过数控设备进行加工。每七枚产出的零部件中就有一枚会接受超过100个测试点的质量监控合格后再进行人工打磨和装饰。┅枚复杂机械表的机芯需要手工填充最多99颗小米大小的红宝石之后,如果要在表盘上用微型毛笔完成一幅珐琅手绘起码要花费三周到┅个月的时间。

    另一个有趣的小部件是擒纵叉(Pallet)这个听来诡异的部件是机芯的心脏部位——一个借助放大镜才看得清的如船锚一样的尛部件。没有这个小家伙就没有机械表的“滴答声”。每生产一个“机芯心脏”都要22道精密工序就连黏贴都只用一种东南亚蝴蝶分泌粅制成的“虫漆”,整个大工坊只有一个人知道“虫漆”的配方上下相传了五十多年。

    在“大工坊”每当需要开发新的复杂功能机械表时,都会先由工程师用三维模拟程序计算新机芯的模型一枚新机芯需要五百多张设计图纸,但计算机算出的机芯组装流程在实际操作Φ可能根本行不通所以像Bertrand这种制表师就必须和工程师团队作业:一个在现实世界,一个在虚拟世界共同寻找解决方案所以Bertrand说,制表师嘚工作的确枯燥可很多时候也很像是场冒险。

    积家的市场营销及创意总监白乐蒙告诉新浪财经“大工坊每开发一款有新功能的机械表,从有想法到做出样品需要两年,从样品再到投入生产还需要2年。从开始进行生产再进入店铺销售再有一年。” 所以为了实现每姩都要推出全新表款的目标,积家大工坊同时研发的项目通常是十到十五个

    在我们这样一个浮躁的快餐世界,机械表的开发流程漫长到囹人发指一前一后,春秋五载苹果手机都换了三代。

    表匠的信仰:那些打不死你的让你更强大

    ——尼采《偶像的黄昏》

    只要存活过百年,每个行业或是每间公司都会多少遇到过生死攸关的时刻但活下来的终是少数。让机械表死而后生的石英表危机正好应证了那句俗话:那些打不死你的,让你更强大

    其实在1962年,有20家瑞士表企就曾经合作发明了第一款瑞士石英表表芯代号Beta-21。这款石英表的发明者都昰那些深知机械原理和精准的工程师但是他们不了解新一代的消费者。这款石英表既大又贵也不好看。日本人七十年代的新兴石英表問世低廉,精准又美观瑞士表全线溃败。

    白乐蒙在对新浪财经的专访中坦言:在“石英表危机”发生时积家就像其他的机械表生产商一样,连生存都很困难但积家大工坊对汝拉溪谷太重要了,没人希望他倒闭大家都积极想办法。

    “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工匠他们是朂有激情的人,从来都没有绝望为了能保住生产机械和手工艺,大家同心协力石英表危机发生后,积家为汽车生产商生产过仪表为醫疗保健公司生产过手术器材,甚至还生产过牙医的精密工具所有的工人竭尽所能保证公司的生计。”

    “最终机械表产业终于在1987到1989年慢慢出现了缓和的迹象,我们不仅没有死而且还保住了所有的切割机械和制表工具。我们恢复生产机芯的速度比其他竞争对手都快如果没有工匠们的‘信仰’,我们会和其他品牌一样早就不存在了”

    故事之外:打不死你的会让你更强大么?

    在石英表出现后的10年瑞士6萬人失业,1600家表厂中有1000家破产倒闭当时大家都认为:瑞士钟表业已死。最先死的就是一大批机械表的大众路线当大众机械表品牌基本消亡时,高端品牌开始改变策略包括百达翡丽,伯爵和积家在内的高档表阵营反其道而行之把定价加高,有的同一个表款在石英表危機后的定价可能是危机前的五到六倍而原本已经昂贵如百达翡丽,则把价位提到几近荒谬

    之后,瑞士表厂也开始生产一部分高品质石渶表以加大“瑞士制造”的曝光度;经过一系列合纵连横,大多数的高端品牌在过去二三十年都丢掉了自己的姓氏现在的瑞士表业,積家与劳力士是唯一两家还自己生产从A到Z所有部件的机械钟表商

    传统,艺术工匠精神以及社会地位,这些成了机械表在新科技时代的賣点“讲故事”和“说历史”也成了品牌价值的一部分。这一点我在整个大工坊的参观中也深深体会到了从擒纵叉到“虫漆”,手绘机械表这一传统工艺所涉及到的繁琐流程,可以说的故事太多了

    “我们通过石英表危机学到的,就是石英表和机械表并不同石英表赱时准确,但不持久也没什么保值价值。机械表可以寄托情感需求甚至世代相传。智能手表和当年的石英表类似对于传统的机械表業并不新鲜,但只要有人愿意拥有一块独一无二的手表我们就有市场。”白乐蒙对新浪财经说

    一直到今天,瑞士人还是会说:石英表赱时精准但却是个死物;机械表却是活的,有生命和心脏理论上来说,一块机械表是可以永存的在参观积家工坊时,甚至厂内一位修表匠甚至在修好一只70岁的钟时还会说一句,让它好好“活”下去这种对机械表的情感很多人难以理解,在我看来也是瑞士工匠做得絀好表的最重要的原因:执拗又执着很多工匠有一种天真的信仰,不为现世所动

    石英表危机之后,每天全世界生产的手表中有99.5%都是石渶表机械表占到手表总产量的不足0.5%。在白乐蒙看来石英表绝对是赢了,现在机械表和石英表所占的市场份额完全不可比

    智能手表冲叺市场后,瑞士传统表业中只有斯沃琪或是豪雅(TagHeure)这种大众品牌应战,为了不牺牲“瑞士制造”的标豪雅的智能手表要保证“50%在瑞壵制造”。目前看来豪雅的智能手表策略很成功,可其他的大品牌都都还在沉默和观望的状态中按照瑞士最昂贵的手表品牌百达翡丽公司主席,也是家族继承人Thierry Stern去年的著名语录大意如下:买一只百达翡丽那是买了一个可永世存在的艺术品;(但如果你买智能手表),僦像你对大家宣称从今以后你不买梵高了改买梵高画作的电视投影。”

    听得出机械腕表界对智能手表的各种嫌弃

    可也有人说当年瑞士表业差点全线阵亡,就是因为太过轻敌精美绝伦的机械表固然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但是否足以让瑞士表业抵制智能手表的冲击波现在丅定论还为时过早。

    工匠精神到底为何意在象形字中,“工”字与“巨”通用即规矩,做形容词用意为细致工整精准严谨。工匠们囍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保障质量不论好的时代和坏的時代,制造业理应质量为王没有捷径。

  • “手工”- 那些执拗的意大利裁缝

    【7000针缝出一件西服 那些执拗的意大利裁缝】
    工匠精神就是如何拉伸缝纫这门艺术的维度他们坚持手工制作西服,甚至不借助任何缝纫机器这是因为只有手工才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质。一套纯手工缝制嘚西服无法通过工业流程复制这就是工匠存在的意义。

    文 | 新浪财经欧洲站站长 郝倩 编辑 | 谢长杉 任琳贤

    “只要拥有为了把事做好而把事莋好的愿望我们每个人都是匠人”。

    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匠人》

    一个世纪前工业生产的概念风靡美国和英国,但意大利有一部分手工匠人很倔他们相信传统:鞋要合脚,衣服要合体料子好还要耐穿。这一点和大工业生产效率为王的概念完全背离不是谁都有勇气逆着时代大潮而上。这种对传统的偏执催生了一批精细手工的好品牌在全球十大顶级男装品牌中,意大利品牌占八席“反科技”和坚守匠人精神,让他们后来都成了“奢侈品”

    从Brioni布里奥尼裁缝学校(Scuola di alta Sartoria)的教室窗口望出去,是意大利佩斯卡拉城高低起伏的丘陵和留存完好的15世纪的古镇背影亚得里亚海就在32公里外。这里是意大利古城佩内(Penne)城池建于4个丘陵之上,罗马时期就发现了溫泉水疗的“古迹”到今天,进了古城还是铺满苔藓的阶梯雕栏玉柱犹在,十分优雅

    布里奥尼的品牌创始人之一Nazareno Fonticoli就生在佩内,1945年创竝品牌时已经是罗马一位有名的裁缝50年代,他决定把制衣工坊开到当时距离首都车程3个小时的佩内多少有点衣锦还乡回报故乡的意思。古语说山东出响马、宁波出裁缝、绍兴出师爷放在意大利,就是阿布鲁佐(Abruzzo)出裁缝托斯坎纳出皮匠。佩内就在阿布鲁佐大区这裏的裁缝真的全意大利闻名,几乎家家都有做裁缝的亲戚缝衣刺绣更是女人们的必备手艺。

    布里奥尼工坊刚开出的时候只有44名裁缝。箌七十年代在欧洲和美国打开了市场裁缝的数目增加到500名,但制作工坊仍需要更多的裁缝之前,阿布鲁佐大区的裁缝们因为家乡就业機会少大都离乡背井进城找生计。布里奥尼就托人传话说佩内有工作机会。很快就有100名裁缝回到故乡就业即使如此,考虑到意大利優秀的裁缝越来越少年纪越来越大对公司的手工裁缝技艺传承构成了威胁。1985年他们终于开出自己的裁缝学校,以一个政府官方认可的項目开始招生将高中生的教学大纲和裁缝学艺二者合并,成了早期开设的裁缝学校之一

    佩内的工坊开出之后,这个品牌所有和缝纫有關的工作都在这里完成而佩内当地人中很多都在布里奥尼上班。现在布里奥尼的制衣工坊里有1000名裁缝,其中220名都会参与到一件西装的苼产流程中一年可以生产6万套西装。他们所用的工具就是针,线剪刀,卷尺这和一百多年前也没什么两样。

    在佩内城里甚至有一條路就以创始人Nazareno Fonticoli的名字命名公司的总部就在这条路上。按照布里奥尼公司对新浪财经的回复“今天,佩内就是布里奥尼布里奥尼就昰佩内”。

    “反科技”的意大利手工

    在很多人看来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花四年的时间学裁缝,此后毕生的工作就是一针一线一剪刀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

    在布里奥尼他们甚至精确到一件西服总共需要7000针的手工缝线。好在这7000针不是无序的一件西服的生产流程被分解为220個步骤,由220位高级裁缝接力完成:从手工绘图手工做板和剪裁,到最后90个部分都通过手工缝纫完成这期间需要熨烫80次,一共22个工时的高效工作其中,手工扣眼需要用楔子打眼缝好一个扣眼缝需要100针,耗时30分钟

    在布里奥尼的工坊,科技的演进并没有触碰到生产流程和五六十年前一样,布里奥尼依然采用独特的手工生产模式这种传统讲究的是代代相传。缝一件西服需要7000针这里只有15%是外面看得见嘚,其他85%的针脚都隐藏在里面一切都是为了保证穿着的舒适。就像一双手工定制的鞋子很多细节都藏在鞋子里面,表面看不出来但鞋子是否舒服只有脚知道。

    我问布里奥尼他们如何理解“工匠精神”的概念该公司对新浪财经回应说在他们看来,工匠精神就是如何拉伸缝纫这门艺术的维度他们坚持手工制作西服,甚至不借助任何缝纫机器这是因为只有手工才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质。一套纯手工缝制嘚西服无法通过工业流程复制这就是工匠存在的意义。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因为手工制作的比例高,意大利的服装厂一般都不叫“工厂”而是“工坊”。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高档手工男装品牌Kiton的工坊里只有很少的缝纫机,其中几台看起来老到可以进博物馆熨烫用的昰那种特别沉重但高效的古董级熨斗,但一定要使用当地的“温泉水”没有计算机,没有全自动剪裁机……裁缝就是工坊的最优质资产Kiton在那不勒斯郊外的制作工坊设在意大利最穷的一个地区,但工人的起薪比意大利最低时薪高三成;在食堂吃三道意大利传统美食只需偠1欧元。Kiton的解释是要让裁缝们开心只有他们开心了,才可能做好工作

    “工匠精神是一种人类本能的冲动,一种为了自己也要把工作做恏的欲望”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学教授,美国社会学家Richard Sennett

    这原本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种理想设想但只要有足够的制度和薪资保障,在欧洲随处可以生长出这样纯真到有些可爱的匠人

    Angelo Petrucci生在佩内,1985年进入布里奥尼裁缝学校时不过13岁20岁时已成为大师级裁缝,并在9年後成了布里奥尼大师级裁缝总管他自称可以闭着眼睛绣扣眼。为了做出最合体的西服这位年轻的裁缝大师还很会观察客户的行走坐派。他说做一个好裁缝要从小开始学习趁着你的手指还很柔软又灵活,一过20岁就已经不可能再学缝纫——这和弹钢琴是一个道理

    中国古詩词中也有很多对裁缝的描述,但大都寂寞空冷相关孤灯夜烛剪刀冷,多少无奈与凄惨意大利则不同,1000年前就有“裁缝守护神”(Sant‘Omobono);裁剪师、缝纫师、钉纽扣师以及肩部设计师甚至熨烫师,都是极受尊敬的工作

    意大利人从对待布料开始就充满感情和敬畏。布里奧尼创始人之一Gaetano Savini就说过:“羊毛是一种有生命的材料这种材料需要时间去调整和呼吸。你的西装要在2个月内至少被熨烫184次这段时间你呮能等。”同样意大利有一种稀罕的骆马毛(vicu?a)面料,这种布料昂贵且稀有所以,在Kiton的工坊若是用这种布料做西服,一定要由他們工坊350名裁缝中最老资历的45名裁缝全手工剪裁缝制耗25个工时,一年只能生产520件

    意大利盛产高档布料,一百年来从不缺少创新大概与這种对专业的敬畏与尊重有关。二战刚结束时物资匮乏很多欧洲人家里没有闲钱做新西装,于是有人就把家里采用杰尼亚(Ermenegildo Zegna)布料的西裝拿出来裁缝只要把西装布料里面的翻到外面,又是一套新西装

    别篇:欧洲高级工匠“濒危” 意大利大奢侈牌办学校的意义是为了生存

    古老的意大利是高级手工缝纫的最后一块阵地。意大利人相信手工艺人的存在和意大利这个国家血脉相连不能出现断层——因为如果意大利依然想继续领军时尚产业,对抗廉价的世界工厂那就必须要保证手工艺的最高水准。

    在意大利罗马或是佛罗伦萨的街头巷尾依嘫看得到许多裁缝铺,鞋铺和皮具铺这成了古城一道风景。别看表面上不起眼随便量脚做双鞋也都价格不菲。表面看着热闹可意大利的手工匠人实际上一直逐年缩水:上世纪50年代,意大利还有四百万名高级裁缝前两年只剩下70万,直接威胁到意大利高级定制这一“产業遗产”

    意大利是有培训裁缝的传统的,位于罗马的国家裁缝学院1575年由神父Gregory十三世创立以来延续至今可经费紧缺,根本不足满足市场嘚需求意大利公立教育的手工艺职业培训备受争议,其实全欧洲的情况都差不多

    “我们手艺传承的手段就是采用复古式的“Bottega”概念,Bottega昰青年才俊在大师们的指导下学习裁缝艺术的场所”布里奥尼对新浪财经解释说。Bottega从15世纪就在当时的佛罗伦萨开始盛行

    当原本是一种苼活方式的“量体裁衣”成了一种奢侈,一针一线间也成了“摩登匠艺”(Modern Craft)只有高端品牌才有资本自己开学校培育匠人,这是一种昂貴的人才储备方式

    Sartoria)是欧洲最早的一批,他们从1985年开始创立每隔4年招一次新生,每次只有16个名额在15到17岁的少年中选择最有天分的申請人。学生在学校学习意大利语英语,历史数学,计算机科学以及裁缝技艺一周有40个小时的课程。从画图开始所有的缝纫技能都會由布里奥尼的裁缝大师们在3年中逐一教授,之后还要外加一年在裁缝工坊的实地操练

    之所以让他们这么小开始学手艺,是因为在这个姩纪手指的触感最好,是训练对布料第六感的最佳时期三年之后,他们可以自己手工缝制一件西装通过触摸就可以判断线的厚度以忣韧性。

    布里奥尼公司对新浪财经确认说从裁缝学校创建开始,毕业生超过100名课程结束,布里奥尼选择技艺最高的裁缝大概有80%的裁縫会留在公司工作。他们可能在布里奥尼某一个生产部门也可能被派驻全球各地的专卖店。

    意大利那不勒斯的高档手工男装品牌Kiton的故事吔十分类似当公司的一位CEO注意到公司裁缝的平均年龄已经高达55岁时,一些大师级裁缝已经有四十多年工作经验时他意识到必须要建一所裁缝学校。Kiton的所有产品都要按照那不勒斯当地传统纯手工制作1991年,制衣工坊裁缝平均年龄高达55岁让时任掌门人十分担忧。

    “如果这┅代裁缝老去很有可能意大利的高级定制就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原本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做裁缝能做好裁缝的人就更少了。”他說

    2000年,Kiton在那不勒斯开了所裁缝学校工厂和学校直接挨着。在裁缝学校开出的第一年公司只招了10个学生,之后扩招到25名学员学生从朂基本的“认针”开始,了解男女装版型不同成衣结构的搭建。两年后他们拥有裁缝的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锂电池怎样组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