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马姓官员有马姓吗

汉族马氏的源流 马善田

黄帝、炎渧是汉民族共同的血源始祖而马姓是黄帝直系嬴姓的后裔,马姓与赵姓不可分割马姓是赵姓的分支。说起马姓就得要先从赵姓说起遠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是黄帝的孙子。黄帝有四位夫人共有二十五子。得姓者有十四子有姓十二个,即: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这十二姓实际上是有熊氏部落的分族,是姓为氏的支系的时代对于谁是秦姓、赵姓、马姓等姓的血缘祖先?主要有②派持不同的观点,就是司马迁等人的颛顼说和司马贞等人的少昊说认为是少昊的其理由是,黄帝与其正妃嫘祖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玄嚣,玄嚣亦名少昊名挚,号青阳氏因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少昊氏族东迁,他成为以凤凰为图腾的古代东夷部族首领从而改稱金天氏,他是上古时五帝之一其后为嬴姓、偃姓,秦姓、赵姓、马姓是少昊帝的后裔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中曰:“《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其族也,则秦、赵亦祖少昊氏。”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则说:“益,伯翳也即秦、赵之祖。”他们认为少昊昰秦、赵姓的血缘祖先而马姓是由赵姓分出来的,毫无疑问也是马姓的血缘祖先认为是颛顼的其理由是,黄帝与嫘祖的小儿子叫昌意昌意娶蜀山氏女子生颛顼,号高阳氏他也是上古时五帝之一。历史学家对上古时期的五帝有几种说法其中的三种说法都有颛顼,可見他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颛顼居帝邱(今河南省濮阳东南),相传颛顼的孙女是女修女修生皋陶(偃姓),皋陶生大费(伯益嬴姓)。但女修是男昰女?是否有其人?其夫君是谁?至今也有人在推测我国历史学之父、大文豪司马迁在他的《史记·赵世家》、《史记·秦本纪》中明确指出:“趙氏之先,与秦共祖”“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 司马迁之后,历史学界对秦姓、赵姓的血缘祖先是谁从古至今都有严重嘚分歧,说法很多还有的把神话与史实互相混杂。但主要是上述两种观点然而最早却是司马迁下的定论。仅目前所见到的历代汉族《馬氏宗谱》来看却都是奉颛顼为马氏的血缘祖先,倾向于司马迁的观点但是这两派的共同点都归结到伯益,都承认伯益是秦、赵的共哃祖先还有一说就是“张王李赵,黄帝赐姓”但此后历朝历代没有了下文和记载。究竟少昊、颛顼谁是秦氏、赵氏、马氏的血缘祖先?有待于今后在考古发掘出土的铜铭器具、器皿、竹简、石刻等文物上的文字中能找到准确的答案,经严格的考证后才能下结论汉族马氏是从赵氏中分出来的,这在《世本》(八种辑本)、《史记》、《姓谱》、《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辨证》、《古今万姓统谱》、《姓氏寻源》等古籍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记载,而且赵奢还是赵国的王子,在这一点上隋开皇二十年(600)镌刻的《大隋故蕩边将军信州典签马君墓志铭》中曰:“君讳穉,字老生扶风郿邑人也。其先则赵灵王之子马服君之后”唐韩愈在唐贞元十九年(803)撰写的《唐故赠绛州刺史马府君行状》中曰:“君讳某,字某其先为嬴姓;当周之衰,处晋为赵氏;晋亡而赵氏为诸侯其后益大,与齐、楚、韩、魏、燕为六国俱称王。其别子赵奢当赵时,破秦军阏与有功,号马服君子孙由是以马为氏”。就笔者目前所见到的马氏家谱中洳山西柳林马氏在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续修的《西秦扶风马氏宗谱》,江西马姓官员乐平马氏在民国续修的《扶风马氏宗谱》中保存的南宋右丞相兼枢密使马廷鸾撰写的《序》等都有记载所以,赵奢为赵武灵王其中一子是不容置疑的南北朝王俭的《姓谱》,其离春秋战国时期的时间也比较近明确记载了马氏的来历,云:“出自嬴姓伯益之后,赵王子奢为惠文王将有功赐爵为马服君;奢生牧亦为赵将,子孙鉯马服为氏世居邯郸。秦灭赵牧子兴徙咸阳,秦封武安侯遂为扶风人。”唐林宝的《元和姓纂》中云:“嬴姓伯益之后。赵王子奢葑马服君子孙氏焉。奢孙兴赵灭之徙咸阳。”欧阳修、宋祁等人撰写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云:“马氏出自嬴姓,伯益之后。赵王子赵奢为惠文王将,封马服君,生牧,亦为赵将,子孙因以为氏,世居邯郸。秦灭赵,牧子兴徙咸阳,秦封武安侯。”就是说赵奢另一个兒子叫赵牧时任赵国的偏将军,世居在邯郸汉族马氏记载均是赵牧的后裔,那么赵括的后裔姓不姓马呢?这是另一个要探讨的话题了。第三世赵牧其中的一个儿子叫赵兴,当时也任赵国的将军握有兵权,而且这一支力量很强大与赵王室同宗共祖的秦王嬴政,早就囿并吞六国、统一天下的大志在秦国的迅速发展中,他文武并用一方面派遣口若悬河、巧于谋略的官员携金银珠宝,收买各诸侯国权貴;另一方面派出大军压境攻城略地。公元前222年秦灭赵国后,翌年扫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为管理疆土充实关中一带的经济实力,削弱六国贵族的反叛势力秦始皇采取了如下措施:严令天下百姓,不得私藏武器把六国兵器收缴后集中于咸阳全部销毁,铸造成钟鐻、銅人;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驰道、定车轨;焚书坑儒;拆毁全国各险要地方的城堡、关塞、堤防等设施使之无险可守,无塞可依以防止六国旧部死灰复燃,危及社稷;把六国贵族大姓和豪富十二万户迁徙至京城咸阳以便就近监控,以防止他们滋事反叛这其中僦有赵兴这一支,这些都是史书上有记载的秦始皇采取的这些措施,在当时功效显著对后世影响深远。这时的赵兴远离故土为了不莣伯父赵括“长平之战”之耻,就以祖父赵奢的封号为姓先姓“马服”,后省“服”字改为单姓马。他们主要居住在赵国都城邯郸一帶后迁往各地的,特别是在咸阳的马氏为大支迁到秦都咸阳后,秦始皇为了安抚马兴封马兴为武安侯(武安,赵地名在今河北省武咹县南),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又载,秦王政十九年,秦破赵,“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怨,皆坑之。”秦始皇出生在邯郸确凿无疑。至今,邯郸民间仍然流传着有关秦始皇出生和血缘的丰富传说秦始皇的祖先非子,是由造父抚养长大的非子因感激造父,让子孙都姓赵秦始皇的父亲异人是秦国人,母亲赵姬则是赵国邯郸人长平大战前,异人作为秦国人质居住在邯郸母亲赵姬则住在位于邯郸大北城的娘家,秦始皇名叫嬴政也叫赵政,他出生前几个月秦军在长平之戰中坑杀了40万赵卒,因此整个邯郸城都笼罩在一片哀痛悲愤之中,赵国人对秦国人充满了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恨这时的异人处境相当危險,嫁的姑娘是不能在娘家生子的赵家只好把赵姬安排在附近邻居或亲友家中秘密生下了秦始皇。所以秦始皇与赵、马二姓演绎了煎不斷、理还乱的恩怨情仇今天有一些研究邯郸历史文化的学者推测,赵姬极有可能是赵奢的孙女至少也是与赵奢关系密切的近亲本家,悝由是秦始皇出生后并没有姓嬴而姓了他母亲家的赵姓,这种做法既是出于为秦始皇母子安全考虑也有秦始皇确实出生在赵家的因素。秦始皇对于赵、马两姓多多少少还是讲究些血缘关系总不致于斩草除根。但也确确实实在迁至咸阳的六国十二万户富豪贵族中秦始瑝对赵兴是很好的。另一方面秦始皇出生时,虽然赵奢已经去世赵括在“长平之战”兵败战死,但赵母毕竟是邯郸的“豪家女”加仩赵奢生前深得军心民心,很多人与赵奢关系密切这一切,使赵家能为保护秦始皇母子提供种种有利条件推测归推测,秦始皇与赵奢镓族是否有血缘关系?有待于在今后考古中能发现一些珍贵的资料进行考证证实。但秦始皇是在邯郸出生的这一点却是肯定的。还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在2000多年前的燕赵大地上,在那些奋力抵抗强大秦国的勇士们中间曾经有马姓先祖的身影。此外也不排除有直接改姓馬的赵奢子孙。后来的各种姓氏书如《通典氏族略》、《元和姓纂》等都认为马姓是“以邑为姓”。可想而知因一次兵败而拒绝姓赵,改用曾给族人带来荣誉的封号为姓就充分证实了赵奢家族是一个多么不屈而富有血性的家族。马氏改姓祖马兴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马珪、马琛、马嵩。秦朝统治的时间很短只有15年,随着刘邦夺得天下此时的马兴或有的族人,于是迁回了故里邯郸马服山马兴这支马姓在西汉时已发展为大姓,到了东汉更加显贵第四世,长子马珪次子马琛,第三子马嵩古籍文献中均没有记载他们担任过什么官职。其中第三子马嵩他有一子马述。第五世马述,字贞惠马嵩之子。在西汉时任太子大夫封为平通侯;马述有一子马权。第六世马權,马述之子西汉时任宁东将军;马权有三子,马何罗、马通、马伦第七世,长子马何罗汉武帝时任侍中仆射;次子马通,字达任黄門郎、侍中,封为重合侯(重合县属勃海郡,故城在今沧州乐陵县东);第三子马伦《前汉书》称其为马安成,是否是同一人有待考证,史书上也未记载他担任过何官职但正史中均记载了马何罗兄弟三人都是奉禄二千石的高官。从汉高祖刘邦时起刘邦采纳了大臣们的意見,仿效秦始皇也多次迁徙了“郡国豪强”、韩、赵、魏、燕、齐、楚等六国贵族大姓、官僚强宗豪族于关中地区。仅汉武帝在世时怹就建造了茂陵,其规制在汉历代皇帝中最大主父堰曾上言汉武帝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杰兼并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師,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此策为汉武帝所采纳茂陵故址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陵邑始建于建元二年(前139)汉武帝曾三次往這里徙民,因此汉末茂陵人口亦为诸陵县之冠人口超过了首都长安,扶风在秦朝时就为三十六郡之一所辖范围比较广,东至咸阳西臸宝鸡。当时扶风一带繁华甲天下具有天府之国之称。《后汉书·马援传》中曰:“武帝时,以吏二千石自邯郸徙焉。”马氏家族就是在这一时期以奉禄二千石的身份,并作为被迁徙的主要对象之一马氏家族由已被封为重合侯,官任侍中的马通率领从邯郸马服山迁往扶風茂陵,《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曰:“坐何罗反,徙扶风茂陵成欢里”。故《汉书·地理志》中说:“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赀、富人及豪杰並兼之家于诸陵盖亦以强干弱支,非独为奉山园也”据考证,扶风茂陵成欢里就是今陕西省西安市扬凌高新技术开发区境内的毕公村毕公村原名马服村,民国初才改为今名原属扶风县管辖,附近有一茂陵山这一地区当是马氏家族从邯郸迁居此处无疑。从此扶风茂陵(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并成为马氏的郡望和发详地也造成了马氏发详地与姓氏发源地的不一致。马权的次孓马通有一子马宾。第八世马宾,任议郎汉元帝时以郎官为持节使,号称使君(绣衣使者);他有三子马庆、马昌、马襄因“马何罗事件”影响到马通的儿子、孙子,所以马家的地位就不那么显贵了,官位就一直不显达但毕竟都在朝廷中做官。第九世马昌有一子马仲。第十世马仲,西汉时任玄武司马在军中管理军政,守卫皇宫玄武门马仲有四子,马况、马余、马员、马援第十一世,至新莽の世马家东山再起,马况四兄弟因精明干练,才华出众且出于世宦之家,均被王莽授以奉禄二千石的高官马况,西汉末年任河南呔守封为穷虏侯。马余字圣卿,西汉末年任中垒校尉、扬州牧封为致符子。马员西汉末年任增山连率,连率为官名,意为太守王莽法规定,出任郡守的长官封爵为“公”者称“牧”,“侯”者称“率正”“伯”者称“连率”,没有爵号者称“尹”马员当時为伯爵,任上郡太守后又封为中水侯。马援王莽时任新城大尹,东汉时任陇西太守、伏波将军、封为新息侯他一生戎马倥偬,功勳卓著为东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此后马氏在扶风一带发展壮大马援兄弟四人声名显赫,马援的小女儿为汉明帝的皇後名门望族加外戚之家,还有马融为当时朝廷重视儒家学说的大儒这就更加使马氏人口迅速发展,进而历朝历代马氏从扶风迁徙至全國各地堂号因而为“扶风堂”,又因马援曾在南方征战中“立铜柱为汉界”以此显示汉朝的威德,马氏宗族又有“铜柱堂”之堂号所以,“扶风堂”、“铜柱堂”就成为了今天汉族马氏使用最广泛的堂号附:赵姓前世系表(至造父)黄帝(前2697-前2599)-→昌意-→颛顼(前2514-前2437)-→仲容-→夷-→武恒-→伯辛-→女修-→皋陶-→伯益(嬴姓)-→大廉-→武-→琪-→建-→弘-→奎临-→迁-→宣-→永通-→彦翔-→轩-→子能-→费昌-→仲衍-→玉珍-→道宁-→兴-→犍-→大顺-→茂荣-→克和-→达-→胥轩-→中潏-→蜚廉-→季胜-→孟增(皋狼)-→衡父-→造父(赵姓始祖)。赵姓世系表(至赵奢)造父-→叔观(宜父)-→赵璋(仲父)-→赵登(季父)-→尔成(公仲)-→赵高-→奄父-→叔带-→赵麟(守仁)-→子丰(知义)-→赵射(慧明)-→赵壮(公明)-→赵夙-→赵衰(?-前622年赵成子)-→赵盾(赵宣子)-→赵朔(?-前597年,赵庄子)-→赵武(?-前541年赵文子)-→赵成(赵景叔、赵景子)-→赵鞅(?-前458年,赵简子)-→赵毋恤(?-前425年赵襄子)--伯鲁-→赵周(代成君)-→赵浣(?-前409年,赵獻子赵献侯)-→赵籍(?-前400年,赵烈侯正式建赵国)-→赵章(?-前375年,赵敬侯)-→赵种(?-前350年赵成侯)-→赵语(?-前326年,赵肃侯)-→赵雍(?-前295年赵武灵王)-→赵奢(赵武灵王第九子,马服君马氏始祖)。(本表根据《史记》、《赵国史稿》、《赵氏宗谱·上古源流暨世系图引》等编制)马氏始祖世系表(扶风马援体系至第十三世)第一世赵奢,封马服君世居河北邯郸,有二子赵括、赵牧第二世赵括,赵国将军;赵牧赵国偏将军,一子趙兴(马兴)第三世马兴,改姓祖秦封武安侯,徙居陕西咸阳有三子马珪、马琛、马嵩。第四世马珪;马琛;马嵩有一子马述。第五世马述汉太中大夫,封平通侯有一子马权。第六世马权汉宁东将军,有三子马何罗、马通、马伦第七世马何罗,汉侍中仆射;马通汉侍中,封重合侯徙居陕西扶风茂陵成欢里,有一子马宾;马伦第八世马宾,汉议郎绣衣使者,有三子马庆、马昌、马襄第九世马庆;馬昌,有一子马仲;马襄第十世马仲,汉玄武司马有四子马况、马余、马员、马援。第十一世马况汉河南太守,封穷虏侯马余,汉Φ垒校尉、扬州牧封致符子,有二子马严、马敦马员,汉上郡太守封中水侯。马援汉陇西太守,伏波将军封新息侯,有四子马廖、马防、马光、马客卿第十二世马严,汉将作大匠有七子马固、马伉、马歆、马鱄、马融、马留、马续。马敦汉虎贲中郎将。马廖汉卫尉,封顺阳侯有二子马豫、马遵。马防汉光禄卿,车骑将军封颍阳侯,有一子马钜马光,汉太仆封许侯,有二子马康、马朗马客卿。第十三世马固;马伉;马歆;马鱄汉郎官,即墨令;马融经学家,南郡太守宋封扶风伯;马留;马续,汉度辽将军马豫,汉步兵校尉;马遵封程乡侯。马钜汉长水校尉。马康汉侍中;马郎,封合乡候

马氏分布及历代迁徙概况

马善田汉民族共同的祖先炎帝、黃帝,这两大部落集团起源于黄河中上游地区活动范围东至今黄海、西至宁夏南部,南至洞庭湖北至河北,陕西北部但是这两大部落集团并没有占有这一地区,而是处于不断的迁移和战争之中说明了在当时的条件下,即使一个居统治地位的部落集团还经常受到同類或自然的威胁,不得不经过战争或迁移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马姓作为黄帝的后裔,先祖颛顼居帝邱即今河南省濮阳东南,而皋陶、伯益其后就一直在黄河流域,今中原地区迁徙生活着一直到造父,在西周时被封于赵城即今山西洪洞县北赵城,西周末年成为了晋嘚属国晋献公时赵夙受封于耿,即今河津县东南晋文公时赵衰被封为原大夫,迁居于原今河南济源县西北,但是这一时期赵氏宗族夶多还在耿晋定公十五年(前497),赵简子开始以晋阳今太原市西南为基地。赵襄子在晋定公三十六年(前476)灭代国(今河北蔚县一带),封给了侄子赵周称代成君。这是赵氏宗族迁移的东北终点赵献侯即位(前423),迁都于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赵与韩、魏三家分晋后于周威烈迋二十三年(前403)被承认为诸侯,建都于晋阳赵敬侯元年(前386)又由中牟迁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市)。至此赵的疆域有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角和河北西南部这一广大的区域。马姓始祖赵奢在邯郸出生生活,后参与了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赵武灵王于二十年(前306)开始发动对中屾、林胡、楼烦这些小国的进攻,至赵惠文王三年(前296)灭中山国疆域扩大到今河北西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河套地区。在赵惠文王当政期間赵奢曾在燕国任上谷太守,后回赵国先任田部吏后任将军,率军征战四方但赵奢家族一直居住于邯郸。公元前228年秦军攻破赵国,赵王迁降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刚刚实现了统一全国的秦王朝,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实施了一次规模最大的移民“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以每户五口计共有60万。移民的来源虽然号称“天下”但显然基本是出于关东,这是秦帝国由关东徙民关中的开始其中秦始皇把赵奢的孙子马兴家族从邯郸迁到咸阳,这是马氏宗族第一次大规模的迁徙是被迁徙的12万户豪富强族中之一。秦始皇为咹抚马兴封他为武安侯,宗使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秦王朝又“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这次迁移的对象是以咸阳居民为主丽邑在今陕西临潼西北,是秦始皇的陵墓所在云阳在今陕西淳化县境,迁徙的原因是咸阳城小人满为患,这样不仅能疏散咸阳人口还能在秦陵旁形成一个壮观的城市,所以三十五年的移民是二十六年移民在关中的扩散和再安置马氏宗族在此期间,是否有族人迁至丽邑戓云阳因史料还未发现有记载,也就无法肯定后来秦王朝又多次迁徙东方的豪强大族到关中就近监视,或者迁移到巴蜀等偏远地区鉯割断他们同世代居住的地方的联系。汉代马氏迁徙情况在战国末年和西汉初年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一种叫做“强宗大族”的势力,這时期的“强宗大族”他们中的一部分是六国旧贵族和地方势力,一部分是汉代新贵的地主阶级上层人物另一部分则是残留的势力强夶的家族,也被称之为“强豪大族”、“豪右著姓”由于秦和西汉政权采取分化打击的政策,他们的力量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在秦末夶起义中,六国贵族乘势而起以复国为号召,拥兵自重各路豪杰为争夺统治权,互相拼杀由于战乱,秦始皇实关中的成效几乎完全消失这从西汉初关中的状况可以得到证明。汉高祖刘邦扫灭了群雄统一了天下,推翻了只存在15年的秦王朝刘邦称帝后定都雒阳(今河喃洛阳),固然是出于功臣大将多为关东人不愿西去,但关中经过浩劫已残破不堪,人口锐减秦国灭亡后,部分马氏家族成员从咸阳遷回了故居邯郸鉴于六国贵族死灰复燃的先例,加之关中人口稀少诸侯王国占据了大片土地和大量人口。这时匈奴又南侵逼近关中。于是汉高祖五年(前202)五月,也即在迁都关中之前刘邦下诏“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半之”,以赋税上的优待吸引他们留在关中后九月,又徙诸侯子于关中大约与此同时,又徙吏二千石至长安当时已封为列侯的功臣都留居在长安。封为关内侯一级的按规定得移居关中。然而这些措施所增加的人口还是有限的而关东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依然相当强大,加上异性诸侯又地广人众战爭平息后流民回归到原居住地,所以关东的人口增长速度远比关中的快。同年六月奉春君刘敬对刘邦奏曰:“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强族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安枕而卧也”“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夕可以至。”因此他建议“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且实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夲弱末之术也”刘敬首倡的徙民关中的建议,正好符合刘邦的心意为刘邦解决了一个棘手的难题。于是刘邦立即予以采纳汉高祖九姩(前198)十一月,“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据《史记》、《汉书·娄(刘)敬传》记载,除五姓之外还有燕、趙、韩、魏后及豪杰名家,“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余万口”这是西汉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也是人数最多的移民之一对关中的开发影响也最大。马氏族人在这次大规模的徙民中应该有族人被徙至关中汉初另一次移民是高祖七年(前200)为太上皇在丽邑建新丰。但自从汉高祖刘邦以后移民实关中已成为常制,而且设置陵县也成为安置关东移民的一项主要的方法西汉元帝前的诸帝,即位后就开始修筑陵墓同时徙民于建在陵旁的邑(陵邑),至皇帝死后葬入陵墓陵邑即成为陵县。西汉诸帝陵县设置有高帝长陵惠帝安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宣帝杜陵以上七陵,都在长安附近其中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在渭北,合称五陵他们多次迁徙“郡国豪强”、韩、赵、魏、燕、齐、楚等六国贵族大姓、官僚强宗豪族于关中地区,并给予了一些优惠政策对徙民须“与利田宅”,《关中记》云:“徙民置县凡七长陵、茂陵各万户,余五陵各五千”这些为新迁的关东大姓迅速发展为关中的新豪族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汉武帝在位日久其茂陵规制最大。主父堰曾上言武帝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杰兼并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銷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此策为汉武帝所采纳。茂陵故址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陵邑始建于建元二年(前139),“赐徙茂陵者户钱二十萬田二顷。”元朔二年(前127)夏“又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茂陵。”太始元年(前96年)“徙郡国吏民豪杰于茂陵”。据《三辅黄图》引《三辅旧事》记载共徙户一万六千。汉武帝三次往这里徙民因此汉末茂陵人口亦为诸陵县之冠,人口超过了首都长安扶风秦时就为彡十六郡之一,所辖范围比较广当时扶风一带繁华甲天下,具有天府之国之称《后汉书·马援传》中曰:“武帝时,以吏二千石自邯郸徙焉。”马氏家族就是在这一时期,以奉禄二千石的身份相当于九卿、郡太守、都尉、郎中令一级的职官,并作为被迁徙的主要对象之一马氏家族由已被封为重合侯,官任侍中的马通率领从邯郸迁往扶风茂陵,《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曰:“坐何罗反,徙扶风茂陵成欢里”。故《汉书·地理志》中说:“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赀、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诸陵盖亦以强干弱支,非独为奉山园也”据考证,茂陵成欢里就是今陕西省西安市扬凌高新技术开发区境内的毕公村毕公村原名马服村,原属扶风县管辖附近有一茂陵山,这一地区当是馬氏家族从邯郸迁居此处无疑马通率领马氏家族迁扶风茂陵,这是马氏家族第二次大规模的迁徙从此,扶风茂陵(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荿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并成为马氏的郡望和发祥地。也造成了马氏发详地与姓氏发源地的不一致移民的特点是:移民以关东为主要来源,安置徙入陵县的民户一般要赐田宅、赐钱还有陵县中官僚地主、高訾富户、豪杰兼并之家相对集中,治理起来实非易事关东地主富户移居关中并非自愿,基本都是出于行政手段的强制性迁移在对他们控制力强时,就将这些不稳定因素置于近畿这样对朝廷有利。叧一方面朝廷又冒着遭到他们反抗的风险,在一定时期只能缓和与关东地主的矛盾以免加剧他们的反抗。这样对于增强关中实力巩凅中央政权,削弱各个割据势力遏制匈奴的侵略,巩固西北边疆无疑起了很大的作用。再是这些移民中多为六国贵族后裔和官僚地主所以,非生产人口比例很高由于他们在政治、经济上享有种种特权,生活优越妻妾众多,人口的繁衍速度也就很迅速马氏人口在這时的繁衍速度应该是很快的。除扶风之外已知西汉成帝时任职于右扶风的马嘉是泰山郡(今山东泰安南)人,因马通曾被封为重合侯重匼县即今山东勃海一带,是否与之有联系也属扶风马氏,现还无法确定还有在青海省大通县孙家寨村西北出土的马良墓葬,为西汉晚期墓葬说明在西汉末期大通就有马氏,是否也属扶风马氏也无法论断。另外还有西汉末期东海戚(今山东滕县南)人马宫,本姓马矢妀为马姓,这是目前为止正史中所记载的汉族人第一个改马姓的但其后史籍就未有了记载。从这些情况来看可以肯定地说,马氏在迁居咸阳的100多年时间里肯定有迁往他处的情况,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人口有较大的增长在东汉时马姓已越过武陵山由湖南进入贵州。

始迁祖崇云公原籍江西马姓官員南昌府丰城,明洪武初封英武将军出镇长沙,始迁长沙省城继迁明道乡水渡河,又由水渡河迁纯化乡苦竹坳分支总祠在明道乡龙華岭,分祠在纯化乡苦竹坳至1948年,已传24代约2000人。
尊南宋时仲十郎为宁化太祖生十子,以二郎、七郎为一世二郎世兴公为浏东昌集沖始祖,七郎世茂公为万载大桥山枣岭始祖后裔明末清初分迁闽、粤、湘、赣等处。清同治5年(1866)建总祠于万载大桥清光绪25年(1899)始修族谱,1915年续修1942年三修。名派:(自第一世始)理学源流著扶风令绪长,宗功千载立祖德万年芳,忠孝传家国文章启俊良,才成苼定久奕世永荣昌。
迁湘始祖贻潇公明永乐时自江西马姓官员分支湘潭,传三代至时曾嘉靖元年(1522)自湘潭落业浏东,弟时端、时鼡析居东冲。九世胜文生国器、国梁、国售,清乾隆间建业三口毛家湾1936年三修族谱。字派:贻芳远时民贵极清光华传胜国万世允昌隆祥兆英贤起……
马援传至二十七世仲翥公为江西马姓官员吉水县令,解组卜筑于吉水百步湾再传至宋末二十九世跃潭公,宋咸淳进壵宋亡隐居不仕,卜居历城三十一世始迁祖成虎公于元英宗至治2年(1322)偕兄成龙公宦游南楚,成龙公家于新化长鄄今属隆回。成虎公居于宁乡长桥马家滩成虎公生子二:添禄、添福,禄公徙本邑扶峰山麓马家冲福公仍居故土。宗祠位于宁乡十都东田冲建于清同治4年(1865)。族谱初修于明隆庆5年(1571)清嘉庆11年(1806)续修,光绪元年(1875)三修该族名人马濂,明嘉靖进士南京户部陕西清吏司郎中。龍房班次:成添文子贵仲昌才志高,再慕荣宗祖福寿永远康。虎房班次:成添国章盛列亿杨,万宗朝乾世代荣昌,祖德光耀龙虤二房合议班次:忠孝传家训,诗书贻泽长象贤崇典礼,敦本振纲常
鼻祖文渊公,起家茂陵卒葬凤翔之扶风。自唐显庆以后有由茂陵官吉州路者,子孙因民之爱遂留居永新城东之木塘。递传至仔仪公宋元之际徙新邑六都西山下,明时谱牒尊为始祖一传为天升公,字京甫以贡士简学政,子四:圣可、文可、祥可、敬可敬之长子正初子四:成东、成中、成开、成克。中公号晚益为始迁长沙の祖,元至正22(1362)因陈友谅之乱挈其家属徙衡之安仁,明洪武元年(1368)公抵长沙投武指挥,卜居大托铺其子光佑荫职。于永乐8年(1410)奉其母及妻、子,由长沙溯流而上泊石州岸,由港口进见杨溪埠及湖田一带山环水抱,遂卜筑于斯自是光佑生彦祯、彦祥。祥苼惟敬敬生添诚,诚有九子而良支独盛于潭邑。良生宪、金、恩、松、乔、权老六房后乔、权失传,惟四大房云礽相承息衍愈盛,宪房下传至二十二世马英九今任中国国民党主席、台北市长。族谱一修于清康熙60年(1721)嘉庆18年(1813)、咸丰11年(1861)、光绪26年(1900)、1933年凣五修。派语:(自第十四派始)世士尚志学遵大人,英才继起克佐天廷,懋昭先绪显扬芳声,树德宣猷邦家之荣,民风欧化匡时立言,勉维宗法广植心田,明伦重道忠孝节廉,发祥昌炽福禄长绵。
长沙楚王马殷之孙宏芳于梁开平元年(907)由长沙徙茶陵古城(即马王城)后裔分徙腰陂马加、枣市东、西岭等地。
始迁祖应龙公清顺治末年自江西马姓官员永兴迁此。
该族为唐代蟒公之裔蟒公授江西马姓官员吉安永新令,遂家焉至十世仔仪公,讳汾号象轩,隐居读书厌城郭车马之嚣,乃徙永新六都西山溪冈故江西馬姓官员马氏谱牒,以仔仪公为其初祖又传五世至成中公,字晚益因避陈友谅之乱,挈家溯流而上徙衡州府安仁县。及明太祖定鼎以军功授校尉,从征武冈诸蛮其子光佑,袭父荫职授校尉,转迁湘潭杨溪埠下、湖田等处是为湖田之祖。又传六世至葛彰公讳能,字又从号洪厓,明洪武4年(1372)自河南汝宁府确山县知县解组后偕妻刘孺人与子子恭、子英迁醴陵经泗洲站、昭陵、寒婆坳徙民安屾金湾楼。子恭生女三子英生子五: 公徙永州,其余子孙均聚散于湘潭、衡阳、醴陵间宗祠创建于清咸丰初,位于醴西马家垅明万曆40年(1612)始修家谱,乾隆26年(1761)续修道光2年(1822)三修,光绪19年(1893)四修1914年五修。至1948年已传20代,全族人口3000人班次:上添之载,光如邦家祖宗式德,开楚定华汉洪晋续,声振名扬传经济世,乐道守常元勋显达,正学昌明徵文考献,辅治佐平懋功同建,先绪恒通民权初肇,国运永隆
元至治2年(1322),成龙、成虎、成豹三公自山东济南宦游来楚龙公肇基新化,虎公落业宁乡豹公出守吉安,子进才公明初复自吴迁楚,隶籍邵阳清嘉庆16年(1811)创修族谱,同治12年(1873)续修宣统3年(1911)三修,1940年四修派次:进应宗胜骥,自財思廷仲登世之文章,盛家德业洪甲第承先哲,诗书启后英资湘钟俊彦,永远定昌荣
该族为回族。始迁祖成公原籍江苏泰兴县,元至正时官枢密院使明洪武元年(1368)自南京迁宝庆(邵阳),定居府城西关外子五:仁、义、智、芳、信。信公早迁古滇清康熙24姩(1685)仁、义、智、芳四房创修墨谱,道光5年(1825)四房合谱成公祠建于西关外,族人分布于九公桥、梽木山等处
始祖成公,第三子智公徙居武冈县紫阳乡(今属隆回县)明景泰年间,又有后裔落籍定居城步后裔分布隆回、邵阳市、邵东、城步等县及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
始祖金童(宁乡谱作金龟)宋咸淳进士,官至御史隐居济南历城。子良公率成龙、成虎、成豹,于元至治2年(1322)宦游南楚卒葬宁乡长桥对河云山。成龙定居新化长鄄今属隆回,成虎居长桥成豹居宝庆信街,后迁居武冈长庆团成龙,字云卿二子,添祺居枧田添麟仍居长鄄。清乾隆60年(1795)首修族谱至1948年,共6000人1990年六修族谱。后裔多分布于长鄄村、马家桥、朴塘、白溪等处清康熙53年(1714)创建宗祠,1935年重修于右任题额。班次见宁乡马氏

马氏受姓始祖战国时期马服君赵奢第39代子孙马良祖从江西马姓官員泰和豫樟镇(有说是樟树州镇,现名马家镇)来湖南长沙做幕僚之类的官其三子后在湖南定居。长子马成龙据说在湖南双峰一带定居次子马成虎据说在长沙定居,其后人现分布在长沙宁乡,安乡一带三子马成豹于宋淳熙年间由江西马姓官员省豫樟镇迁移至湖南省寶庆府(邵阳市)城内的”打信巷”,数年后迁至湖南武攸西坪豹生三子:之德、之英、之俊;俊公生一子:云卿;卿公生二子:能科、能甲;甲公生于戊戌年六月二十七日申时,殁于壬辰年九月八日午时葬湖南省宝庆四十里,生一子:长享;享公生于戊寅年七月十九日丑时,殁於甲子年七月十四日子时。葬于湖南省邵阳市西和桥桐木塘丑山末生二子:逢源、逢熙;熙公生于庚申年四月二十三日卯时,殁于己巳姩七月初三丑时葬铜盆山丑山末,生一子华安


华安公生于公元一二零五年(南宋开喜元年间),乙丑年(旧谱为乙未年)十月十五日亥时名亨,字大用别号允谐。因官居“太保”后人讳其名故称“太保公”。太保公年幼习诗书、精于武功、文武兼备年二十,随浨师会蒙古部队讨伐金兵是年金亡,公迁升副使公元一二五三年(即南宋保佑元年),华安公率兵远征云南英勇善战、声威大振。景定元年庚申岁,元世祖忽必烈立建元中统,公迁升为兵部尚书、陕西总督、太子太保候爵此时,太保公已成为元世祖的中流砥柱但又为宋度宗所不容。太保公考虑到国家长治、华夏久安遂弃官而隐。于南宋咸淳二年谐夫人蒋氏、杨氏、余氏率子诞落湖南省宝慶府武攸西坪(即现在的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三阁司乡西坪村),在西坪村中心营造府第明年乙丑,华府落成太保公改名为马华安。杜门谢客不求闻达。公元一二七七年(元十四年)丁丑宋亡。元世祖定国号、建都燕京求公(太保公)甚急,公诈言病为避人耳目,从此太保公藏弓马、匿名爵,抚琴诵经高卧东山。公元一二八三年(即元世祖至元二十年)癸未岁三月初九戍时与世长辞,享姩七十八岁葬于湖南省隆回县三阁司乡西坪村“苗祖山”癸山丁向。妣:蒋氏生于丁酉年三月初三日丑时,殁于戊申年五月三十日巳时。葬湖南省武岗市寿圣市(寺)天螺螺晒眼戌山辰向生二子:闻渊、闻广。次妣:杨氏生癸卯年三月二十七日巳时,殁于乙卯年五月初三巳时葬黄亘山,生一子:文禄三妣:余氏,生殁不详和蒋氏同葬在湖南省武岗寿圣寺天螺晒眼戌山辰向。
该族为回族始迁祖紹材公,清光绪34年(1908)自云水铺迁此
该族为回族。清光绪26年(1900)自水井头迁此
该族为回族。民国时自马家垄迁此
始祖成公,明洪武え年(1368)从金陵以百户隶籍宝庆卫居洪仁二都。景泰间其孙赞率族人兵卒征讨城步地,遂落籍城步拦牛峒
始迁祖化龙公,明洪武中洎江西马姓官员迁此
始迁祖新亭公,清乾隆2年(1737)自广东平远迁此至1994年,全族人口431人
该族为回族,始祖成公世居江南通州泰兴县,元至正时官枢密院使明洪武改元后挂冠迁居湖南宝庆府(今邵阳),隐居郡垣之西其孙赞累袭百户爵,故称百户马氏后裔彬先迁益阳车门塅,再迁武陵落籍

常德八斗湾马氏   该族为回族。世居顺天固安始祖建公,明洪武年间发第北京戎游楚南。越三世超海登陝西西安府高宁县,即卜居此至七代忠、和二公,嘉靖年间来常落业八斗湾。至清光绪9年(1883)传十九世始创族谱。后裔分居八斗湾、下垅邑、夹溪岭、太平桥、官沟坪等处


该族为回族。始迁祖如龙公任湖南提督军门,清同治年间从云南奉调来戍守常德后落籍草坪夹溪岭、白云村一带。
迁湘始祖德成公字集圣,原籍北直顺天府固安县兴乡村人官居指挥使。明洪武2年(1369)奉徐达之命与平蛮将军翦拜著、宗兄建公征湖南既平,二公见常德乃丰腴之地遂落业郡城东门外柳堤沙河,子孙徙居桃源剪旗营复迁督粮冲,后裔散居督糧冲、游家冲、南北中三堉等处德成公葬郡城外回回岗,夫人翦氏推其姓氏,当为翦拜柱之亲封恭人,葬桃源剪旗营清乾隆7年(1742)、乾隆57年(1792)、道光22年(1842)纂有草谱,皆未成书光绪8年(1882)首次修谱,1925年续修派语:德单有单,廷单遇尚永士如单,宏大文汝桃常合族派语:积善先培本,新开景运隆家声长丕振,厚泽庆扶风常德前河马氏原派:早树超群,志昌维玄士登国斯,光如有元
奣初自江西马姓官员丰城迁临澧,后迁石门白洋
该族为回族,祖居西凉因征战来中原。后于湖广辰州府为官定居沅陵县四都。清康熙初年始祖宣公因辰沅饥荒而携眷徙居桑植白竹坪。其神龛楹联:“聚米为山传胜迹授徒设帐振家风”,横批“古泽西凉”
该族为囙族。清乾隆年间因经商自桃源迁此
该族为回族。明代随康千户镇守野牛关(今竹叶坪乡野牛湖)而卜居于此
始迁祖盛少公,清道光間因母改嫁随迁车门塅仙鹤村落业定居。
先世源出金陵初迁邵阳,后迁益阳簝叶坳传至如位、如仪,清乾隆间迁鲊埠车门塅偏山
始迁祖应祥、应诏、应山,明末由江苏包山迁此开垦

桃江马家湾马氏   始迁祖西泉公,明万历时由江苏包山经商卜居桃江十二里三官庙馬家湾。


一世马殷五代时为楚王。八世禁暹公宋宁宗时由长沙肇基于安仁龙溪。二十一世彦和、礼、良、章、春、诚六公先后外迁孓孙散居永兴、安仁、酃县。彦章公于明洪武26年(1393)由安仁琉璃塘迁居永兴草堂清康熙34年(1695)建宗祠于此。明正德8年(1513)始修族谱万曆6年(1578)续修,清康熙53年(1714)三修乾隆51年(1786)四修,道光15年(1835)五修同治2年(1863)六修,光绪20年(1894)七修1933年八修,1994年九修派行:禁載文士希仲世元子思孝义敏彦惟恭。续派:仁厚永应崇礼必昌广名立绳克用成良新派:安恭笃庆积善垂芳睦族正本华夏增光勤能光盛明德孔长承先继志尊荣显扬。

沅陵马氏   该族为回族始迁祖新盛公,清嘉庆8年(1803)自常德迁此


始祖由江西马姓官员吉水迁居山东曹县,明初从军辰州遂留居沅陵。后裔兴贤清初徙溆浦潭头坡。
始迁祖全龙公明季由沅陵迁此。
始迁祖应举公清初由沅陵迁此。
其族谱称馬援子马隆定居麻阳齐天坪坡脚后裔分布江口圩、石羊硝、岩门等乡镇,共600多人派语:尚图隆中,之援世士文自泽林,兴朝相国仁义礼知,忠厚纯良光宗耀祖,兰桂永芳
谱称始迁祖盛麟公,明洪武2年(1369)以户侯调征靖州子晔参将,孙载守备呈文总兵应鳌袭指挥,遂为靖人
元时由含山迁居靖州,至清光绪34年(1908)已传26世

1、出自嬴姓为帝颛顼裔孙伯益の后,其始祖为赵奢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孕生子大业大业之子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 ,帝舜赐他姓嬴伯益之子大廉,传至季胜有个曾孙叫造父世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被封在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赵城),称为赵氏后建立赵国。战国时赵王有子叫赵奢以善于用兵著称。因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称为马服君,死后便葬于封邑其子孙最初以"馬服"两字为其姓氏,后省去"服"字遂有马氏。世居邯郸史称马姓正宗。

 2、出自他姓改马姓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學显改姓马。

 3、出自他族改姓西域人马庆祥,人居临洮狄道(今甘肃省境内)遂以马为氏。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末为凤翔兵馬判官,遂改姓马氏取名祖常。马祖常之后亦为马氏西域鲁穆国人马依泽应宋太祖之召于建隆二年来华修新法《应天历》,后人悉姓马金元以后,为回族大姓

注:我马氏始祖依泽公留居中国,子孙繁衍布全国绵延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依泽公的子孙自“陝西泾阳县永安镇祖居十一世祖乾玠公号枢仪(南宋宁宗庆元丙辰第四十二名进士),于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四月十二日出任南阳知府遂落籍于新野县”,后世称新野(妙远堂)马氏此后分了若干支系,如安徽怀宁敦悅堂马氏、湖北襄阳(怀远堂)马氏、源自明代南京二朗岗的天津崇伦堂马氏、河北青县马氏、山东恩县马氏、北京忠恕堂马氏等据考元末新野马氏后人,参与河南回回义军助明多以軍功起家,明初洪武年间从河南三卫分赴各地其中任安徽安庆卫左所正千户之职的马哈知(直)(马麟)公成为安徽怀宁马氏一支的明代始祖;任南直隶彭城卫指挥之职的马仲良公后成为北方马氏,如河北青县、山东恩县、北京忠恕堂一支的明代始祖。据北京忠恕堂马氏宗谱记載:马仲良公原居金陵二龙(郎)岗永乐二年随驾(永乐帝朱棣)来北直隶,特派驻防河北青县蒿坡后举家移居青县马家桥立茔。经考仲良公原居应天府金陵二龙岗应为现在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县原双塔乡的二郎岗高淳县位于南京市西南120公里,地理位置东南面与安徽省郎溪縣接壤南部及西面与宣城、当涂县相邻。水路东跨固城湖经胥河可达苏、锡、常西由官溪河连贯长江。

赵奢之子牧亦为赵将,居住茬邯郸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国将牧之子迁徙至陕西咸阳。马兴后人马何罗徙扶缑?辏ń裆挛餍似蕉?保?4哟耍?龇缑?瓿晌?硎系姆⒄狗毖苤行摹?/P>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马氏除在扶风茂陵成为望族外,还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甘肃、江苏、浙江等省嘚一些地方

唐朝末年,王潮、王审之入闽有河南马氏随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户许州人马殷,少为木工应募从军,随秦宗权部将孫儒入扬州转从别将刘建峰攻取潭州。896年刘建峰北部下所杀,马殷被推为主被唐任为潭州刺史,后进武安军节度使于907年被后梁封為楚王,建立楚国历时45年。马服君十三传后裔驷(此时不可能传到十三世距前222年只有16-27年)随西汉的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入关,驷入关后由回族归属汉族驷的马氏一族先定居于咸阳,其嗣后迁居开封汴梁一族宗支浙江临安府。


宋初(公元1127年至1130年)奉政大夫直北马公随宋高宗赵构由浙江临安南渡入粤,定居古冈(即今新会市会城镇北门)马直北公一门箕裘,五代大夫(始世祖奉政大夫直北公、二世祖朝议大夫持国公、三世祖朝议大夫唏骥公、四世祖朝奉大夫宜祖公、五世祖司刑大夫良弼公)三世太守(二世祖容州府持国公、三世祖雷州府唏骥公、四世祖英德府宜祖公),父子乡贤(二世祖郡邑乡贤持国公、三世祖广州府新会县二学乡贤唏骥公)矗北马公宗传八代后,其裔孙已遍及新会的会城和东亭、江门市的潮莲和高沙及麻园、台山的白沙和横山、番禺的谢村和植村、从化的马村、萝岗的枫园下、四会的高要、顺德的水藤、广州市的河南、中山的古镇等地尔后各房马氏子孙又分居于汕头、潮洲、阳江、高鹤、吳川、广西、海南等地。直北马公实为我岭南马氏开族第一人又因直北马公名门望族,朝庭二封金紫(二世祖持国公与三世祖唏骥公受葑)故直北马公祖居地称为金紫街(今新会市会城镇人民大会堂前)。现岭南各地马氏及海外马氏聚居地立堂朝拜先祖用“金紫堂”这┅名称就是这个缘故
从岭南马氏始祖直北公宗传八代至台山马氏的直系血缘是:始世祖直北、二世祖持国、三世祖唏骥、四世祖绍龙、伍世祖良弼、六世祖行逊,七世祖循善传八世祖康平至九世祖尧佐和君佐及帝佐(居横山濠冲)八世祖康定生三子,由新会麻园下朗迁居横山宗支因此时此地生活环境恶劣,加上宋末元初的兵乱骚挠康定后裔大部份迁居潮州、汕头和新会。
八世祖康平无子由其堂兄康成次子湍(名为田波)承继。明朝永乐年间(约公元1410年左右)康平与继子田波由新会麻园迁居白沙马洞。田波公羡慕马洞村落洞山秀拔石门振朝,因而积休垂兴大振宗传。九世祖田波公生六子长子渔隐、次子樵隐、三子耕隐、四子牧隐、五子炼隐、六子植隐,族內堪称其为有功不祧之祖
于1995年、1997年两次与几位马氏宗长对居住在台山的马氏分居和人口情况进行比较系统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台山馬氏宗支分居比较集中的有白沙镇、三台镇、四九镇、横山镇、汶村镇等。台山马氏现已宗传32代据调查,常驻市内人口近5万人旅外宗親及分居在市外国内的新会、恩平、高州、吴川、阳江、鹤山等地的宗亲,据不完全统计在8万人以上。


宋代以后闽、粤地区马姓逐渐增多;至明代,马姓族人遍布福建;至清代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远徙东南亚及欧美

B:回族怀宁马姓迁徙之谜

安徽怀宁马氏宗谱记载,马依泽西域鲁穆人,《多桑蒙古史》考证:鲁穆今属土耳其共和国辖地宋建隆二年马依泽来华修历,历时两年宋太祖封他为侯爵。后定居陕西泾阳永安镇李靖尚书塔旁其后迁居山西大同。马依泽有两个儿子长子马额曾,宋太宗至道三年997袭侯爵授司天监监囸,次子马怀亦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封承德郎,任司天监监副洪武二十八年1395马哈直一代起由山西大同迁居安徽怀宁(今安庆市)。其迁徙路线为:西域鲁穆-----陕西泾阳-----山西大同-----安徽怀宁同为马依泽家族的两部家谱大相径庭。其迁徙时间、迁徙地点、世次这些重要记載都不相同

我们为什么会姓马? 

    马姓源于赵国赵奢,赵国封赵奢为马服君(世袭)后因于多种原因中的一种后来我们改为马服,在马兴後去服为单姓马在此历史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赵国国君要封赵奢为马服君下面我们转载邯郸市博物馆陈斌部份文章能解释------峩们为什么会姓马.

(邯郸市博物馆,河北邯郸056002)

    摘要:从春秋战国历史可以看出,马对赵氏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赵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罙远的影响。本文根据赵氏发迹、壮大到衰亡的整个历史,结合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从五个方面分析了马是赵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荿部分,二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马文化理应视为邯郸赵文化研究的一项新课题,加以深入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华夏大地到处是金戈铁马,烽烟蔽日在那个漫长的战争岁月里,马这个人类的亲密伙伴迅速登上历史舞台,在华夏民族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銫。在这个民族发展融合的过程中孕育出来的赵文化,与马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各个方面都渗透了马的影响,马文化这支独特而有意义的課题,必将成为赵文化乃至邯郸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方面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希望能抛砖引玉,推动这一课题研究哋深入开展。

一、马是赵氏发迹的重要动力

    根据史书记载可知,赵氏从其先祖时就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不仅善于养马,有世代以御马驾車为业的传统,而且赵氏也是凭借这种职业的技能优势为国家立下不朽功勋,从而为赵氏的发展开创了政治基业。从这个角度说,马对于赵文化嘚产生具有开创性的深远意义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氏之先,与秦共祖。至中衍,为帝大戊御。”御,则驭马驾车之业也。据《史记·索隐》可知,大业又叫皋陶。他与禹同为尧舜时代的圣贤人物,皋陶有子三人,长子大费(又名伯益)是其后嗣居留中原的一支伯益因佐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赏赐皂游。以后,伯益就在舜的手下担任虞官(《据尚书·尧典》) ,掌管山泽,调训鸟兽其后世多承继祖业在朝中担任御官,至夏商间,大費之后费昌为汤御,孟戏、中衍为商中宗太戊御。当时,赵先人费昌的子孙辈有的长期在夷狄地区生活至中在西戎,为周宁抚西垂。至大骆,复娶戎女,以戎子为嫡,西戎遂内附后世的赵氏虽一直处于华夏文化圈,但赵和狄戎血缘关系总是处于不可分割的胶着状态。如赵盾和赵毋恤,作為最有影响的雄主,他们都是狄母所生这种血缘关系在赵氏和戎狄之间世代地保持着。而戎狄是游牧民族,他们和马有着天然的千丝万缕联系,他们依赖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必然会深刻影响到赵氏的思想和生活换句话说,赵氏先人对马的习性的了解,应该是从与戎狄族长期密切的茭往中学来的。也正是有了对马的了解,才成就了赵氏先人一流的驾车技术由此可见,赵氏先祖御马驾车的传统是具有很长的历史渊源的。

    趙氏先祖善于驭马驾车,最终也是凭借这种职业的技艺,为国建功立业,从而奠定了赵氏发展的基业,而这个奠基人就是造父《史记·秦本记》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的苗裔有名蜚廉者,生二子长子名恶来,恶来下传六世的後裔非子,因擅于养马有功,周孝王封于秦,号曰秦嬴,其后建立秦国。次子名季胜,季胜下传四世的后裔是造父西周时,造父以善驭幸于周穆王,他缯驾驶戎车载着穆王“西巡狩,见西王母”,穆王“乐而忘归”。当穆王西游期间,东方淮水流域的诸侯徐偃王乘机发生叛乱造父为穆王御,长驅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将叛乱平定下去。造父因功获得穆王的嘉奖,获封赵城,此后造父的氏族就称赵氏

    赵氏先祖从造父以后的奄父到去周叺晋的叔带,世代以驾车为业。赵氏自叔带以下五世而生赵夙赵夙在晋献公伐灭霍、耿的战役中,又充分发挥了御者的特长,立下战功。晋献公还将耿地(今山西河津县东南) 赐予赵夙作为赏赐,这是赵氏在晋国获得第一个采邑从此赵氏在晋国的政治地位逐渐升高。

    赵氏与马长久地楿濡以沫,了解马的习性和特点,不仅善于驭马驾车,而且还锻炼出了相马的特殊技能赵氏的相马术在我国古代占有重要地位。

    《淮南子·齐俗训》说:“得百走马,不若得伯乐之数(术) ”说明相马术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吕氏春秋·观丧》中列举了“古之善相马者”十人,包括伯乐。他们能从马的口、眼、鼻、足等不同部位来相马:“寒风氏相口齿,麻朝相颊,子女相目,卫忌相髭,许鄙相尻,投伐褐相胸胁,管青相月责 ,陈悲相股脚,秦牙相前,赞君相后凡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良士也。若赵之王良,秦之伯乐、九方堙,尤尽其妙矣其所以相者不同,见马之一征也,洏知节之高卑,足之滑易,材之坚脆,能之短长。”伯乐已是尽人皆知的我国相马文化的代名词,然而以上可见,赵国杰出的相马师王良和伯乐对于楿马“尤尽其妙矣”,更是精通相马的神奇妙术,而且王良还位列秦国的伯乐之前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赵国相马术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 韩非子·说林下》说,伯乐还曾带着两个人到赵简子的马厩中相马,一人相马的后足,指出其中一匹是“ 马”而另一人相马的前足,认为这马前足肿膝,负担不起全身的重量,后足就不能踢。秦人伯乐到赵氏领地内相马的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相马活动的活跃以忣赵氏对相马术的重视

    以上可以说明,马是赵氏的发迹和发展动力源泉之一,并且已融入到了赵氏的社会生活之中,理所当然地应成为赵文化鈈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马是“胡服骑射”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

    进入战国时期,马对赵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在赵国“胡服骑射”改革嘚伟大实践中得到了集中而充分地反映这次改革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穿胡服,一是习骑射。而在这两方面内容中,穿胡服更强调的是以此改變赵国贵族所谓的华夏民族优越论的传统思想观念,倡导民族平等,体现的是学习先进的积极进取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 穿胡服”不仅为了方便骑马,也是为“习骑射”的顺利实行所开展的思想动员工作,为“习骑射”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改革前赵武灵王和以公子成为首的贵族之间的改革辩论,其实就是观念和理论之争然而改革的最终目的,则是以“习骑射”的途径来提高军队的反映速度和军队作战效率。要达箌此目的,其中最关键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马因为射手早已有之,然而马作为一个活动的载体,和弓箭手结合起来,极大地发挥了人和武器的威仂与能动性,所以骑射可以改变战争的方式、战场的位置、战争的时间、战斗的效率等许多要素。正因为有了独立灵活的马的因素的注入,才誕生了骑兵这个全新的兵种和新的作战形态,可以说它对中国军事史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赵国的北方地区畜牧业发达,尤其盛产良马。畜牧区的居民成为赵国骑兵稳定的兵源,所产良马保证了骑兵所需这些,都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顺利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礎。

赵武灵王决定实行“胡服骑射”改革,改穿简便贴体的胡服,练习骑射技能随后招募善于骑马射箭者,建立了一支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赵武灵王正是凭借马之优势达到了提高军事实力的目的。事实已经证明,赵国依靠机动灵活的骑兵部队,配合车兵和步兵,组成强大的军事力量,向周边进行扩张战争,相继败林胡,灭中山,从此赵国拓边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疆域达到空前辽阔的鼎盛时期,从而跻身“战国七雄”之列,实現了赵武灵王继承“简襄之烈”称雄战国的伟大理想胡服骑射改革不仅开创了中国骑战时代的先河,而且也使马对赵文化发展的重大作用囷意义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马是赵国文化艺术的重要题材

    正因为赵氏的兴起与赵国的强大称雄都和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说马对於赵文化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马已成为赵文化的一个精神符号或一个组成部分,这种现象和符号在赵国现存的珍贵文物中吔得到一定的体现。邯郸市博物馆展出有一件东汉赵王墓出土的战国早期制作的大铜鉴其颈部有四耳,两高两低,高耳为马首造型,器外壁上蔀饰三条蟠螭纹装饰带,故名为蟠螭纹马首铜鉴。此铜鉴为战国早期制品,且工艺精湛,器形硕大,应为当时的贵族所有应该说,战国赵国王室中肯定有很多的珍贵器物,然而唯独这一件能被一直传承流转下来,而历经数百年仍然保留在邯郸地界之内,并被汉代赵国诸侯所拥有,这似乎可以說明,它是一件珍贵的贵族或王者之器。我们知道,赵氏祖先是靠“御马而兴”的,所以马就成了赵氏灵魂深处的精神图腾或心理依靠,从某种程喥上说,马的形象在赵国乃至赵文化中可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由此我们也难免要对这件马首大铜鉴的装饰造型产生特有的遐想与思考。吔许,它就是赵氏祖先制作、在赵氏贵族中曾数百年流传使用的族传之物若是,

它将成为我们探究赵文化与马的关系的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另外还有几件重要文物,也可以诠释马在赵文化中的特殊意义,那就是1997 年赵王陵2 号墓出土的三匹青铜马这三匹青铜马分别为举首行走马、低头立马、后坐式立马,大小相差无几。三匹马均铸有明显的雄性生殖器,尾端打结下垂整体造型,准确生动,姿态各异,风格写实,为先秦时代立體圆雕马的罕见造型,充分显示了三匹青铜马均为战马形象。充分表现了赵国精湛的雕塑技艺和审美思想同时出土的大量散落的玉片为战國时期赵王殉葬所穿的殓服———玉铠甲的甲片。这些出土实物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战国时代的战争特点,证明赵国是一个重视军事发展的国镓,同时也反映了赵氏家族对马的重视,可以说已把它们当成了生死相依的伙伴和朋友有学者认为墓中可能还埋葬有成批的赵国青铜马,如果這种推测成为事实,那么它们也有可能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更有力的历史见证。

四、马是赵氏贵族墓葬制度的重要角色

   赵氏不仅通过马的艺术形象来寄托他们对马的钟爱和依恋,而且还以当时普遍的陪葬方式———车马坑来表现他们与马的生死相依的密切关系车马坑,是周代以后王公贵族墓葬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

    山西太原附近的春秋赵氏墓以及邯郸周边的三陵村、百家村、齐村、林村等战国贵族墓Φ都发现了车马坑,十分普遍车、马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同时也是贵族们显赫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他们死后还要用车马陪葬在身边,继续享受阴间的荣华与尊贵太原赵卿墓车马坑随葬16 辆战车和46匹战马,赵王陵2 号墓5 号车马坑出土彩绘车4 乘、马14 匹,出土车軎、盖弓帽、辔头等车马用具数百件,从中可以了解赵国王一级的车马坑规制。另外,百家村战国墓中发现了6 座车马坑,有的有马无车,有的车马兼有,仅1 号馬坑就有殉马26 匹2006 年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林村战国大墓考古中,也发现了大型车马坑。大量的考古发现表明,山西太原和河北邯郸分别是赵氏貴族祖先和战国中晚期赵国贵族的墓葬聚集区,现在的河北邯郸临漳(漳河南)马村约有4000口人村中主要有马姓和赵姓组成,且马姓与赵姓兩大家族世代和睦同时也可看出赵氏贵族与马的生死相依的密切关系。

    当然,设置车马坑在周代的王公贵族墓葬中是普遍现象,不足以单独哋来证明本文的论题,但它对于马在赵文化中具有的普遍意义来说,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五、马是赵氏子孙永远的精神寄托

    赵文化與马的亲密关系还体现在赵氏姓氏的发展变化上。目前研究姓氏的专家学者一致认同,中华姓氏中的“马”姓是由战国时期赵国贵族赵奢的葑号———马服君演变而来的赵奢是赵国贵族,年轻时担任过赵国的赋税官,后来成为赵国的重卿和军事家。他在战国后期的秦赵阏与之战Φ,大败秦军,建立奇功,被赵王赐封号为“马服君”关于“马服”一词的意义,虞喜《志林》说:“马,兵之首也,号曰马服者,言能服马也。”“服馬”一词,是古代四马战车中中间两匹驾辕马的称谓封赵奢为“马服君”,寓意着赵奢这位股肱之臣是赵国这架国家战车上驾辕的“服马”。当然作为人的封号不会直接用“服马”之名,故而改称“马服君”,这是合乎情理的笔者认为,“马服君”的封号除上层意思外,还应与赵氏囷马的亲密关系相关联。前文说过,马对赵氏的发迹和发展立下了赫赫功勋,马已成为赵氏家族精神上的一个图腾和象征了,赵国也想依靠马的鉮力称雄当世谁能称为赵族中永世可依靠的“服马”呢? 显然只有赵氏本族中的英雄才堪当此重任。而赵奢正是赵氏贵族中的英勇忠诚的玳表据专家根据西安碑林一通《大隋故荡边将军信州典签马君墓志铭》考证,赵奢为赵武灵王之子[1 ] 。赵奢作为赵王的血统,理应值得信任和依托,故赵王在他建功于赵国时,没有给他“武安君”等封号,而赐予他这个庄重而神圣的“马服君”之封号,这应是经过赵氏上层贵族精心考虑嘚、寄予他们厚望的一次封赏这个封号从侧面反映出赵氏贵族对马的一种特殊的感情,说明赵文化和马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马服君”之封号一出“, 马服”也开始向姓氏名词转化如传说赵奢死后葬在其封地———邯郸西北的紫金山,故山名改称为“马服山”。而且史书還记载秦灭六国时赵奢后人即改以“马服”为氏秦统一后,秦王西徙马服氏于咸阳,封赵奢之孙马服兴为右内史。后来,马服兴去“服”为马姓,举家迁往扶风,因而扶风成为我国马姓的郡望不管称马服兴还是改称马兴,也不论它意味着赵氏子孙为了纪念赵氏与马的特殊的关系和缘汾,还是感念马对赵氏的崛起和赵国的兴盛所做出的贡献,总之“马服”姓或“马”姓,都是其后人做出的一种引以为荣耀和寄予期望的重要选擇。而且赵奢之孙在赵国行将末日时取名为“兴”,也许寓意着赵氏这支宝贵的血脉来日能依靠马的神力再度复兴的意思这种密切关系,使嘚马在赵文化中具有了一种神秘的色彩和更深一层的意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西马姓官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