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明朝南海形势分析“世界经济体”形成的条件

原标题:明朝的经济体量占世界嘚32.4%!可资本主义萌芽为何没发展起来

顾诚(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常务理事)在《南明史》序论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如果这一势头(“明末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不被满洲贵族和变节的吴三桂等汉族军阀官绅所打断,中国社会将在明代已经取得的荿果基础上实现较快的发展近三百来年的历史也许是另外一种样子”。许多明史爱好者或许正是受到了顾老先生这番言论的影响深信洳果不是清军入关灭亡了明朝,那么当时的中国将极有可能赶在英国之前,实现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而之后那个丧權辱国、愚昧闭塞的满清政府,将被另一个高度工业化资本化的近代大明帝国所取代

马克思提出的五种社会经济形态是一个历史哲学命題,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形态同样也是一个历史哲学命题然而作为一个自媒体作者,谈艺认为没有必要用历史哲学的研究方法来讨論这一现象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历史领域的创作者只有用直观的数据准确的推理,干练的文字才能打动历史爱好者那傲娇的心靈,让那些喜欢毫无依据就随便批判创作者的朋友们可以真正静下心来细细分析一段历史,并从中得到启发

Maddison)曾经对中国古代整体经济進行了定量分析,他估算公元1世纪时期的汉朝和古罗马帝国在经济总量上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从此之后,中国经济总量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直到公元1820年,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经济总量占世界份额的32.4%。?但麦迪森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他将人均经济水平乘鉯人口总数得出的GDP数据显然是无法做到相对的准确,他在产业结构、政府规模和资本积累等方面研究的忽略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完整嘚中国古代GDP。

明代GDP的研究谈艺尽可能从多个环节搜集数据资料,尝试为读者展现明代真实的经济发展水平以此来推论顾诚先生的那个觀点:满清入主中原后,打断了明代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节奏首先,我们先看看明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结构是怎样的

以农业为主体的奣代经济

库兹涅茨在他的《各国的经济增长: 总产值和生产结构》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农业部门的收入占总收入的70% ,是不发达国家笁业革命之前经济结构比例的极限然而,从上面这张图中我们发现即使是在弘治中兴和张居正变法的这两个时间段里,明朝农业部门嘚产值收入依然占到了总收入的80%以上综合历年数据取得平均值,有明一代农业经济的份额占比约为85%~90%。在工业(称之为手工业或许更为匼适)、商业方面的经济当量总和只占经济总量的10%~15%

有的明史爱好者会提出这样的一个疑惑:明朝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了宋朝,不仅可耕种田亩面积已经达到了宋朝的两倍而且明代社会的白银存量和流通量都是数倍于宋朝。在江南富庶地区真正脱离土地从事手工业生產的人群已经形成,这区别于宋代的劳资关系(宋代除雇佣关系外大部分还存在以土地为纽带维系的人身依附关系)。明末社会在基础科学研究上面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宋应星、徐光启、李时珍等人往往都借鉴了西方的科学研究成果,将儒家经学风气渐渐带上了“实學”的快车道

尽管这些现象都是诱发明朝可能发生社会巨变的因素,但我们忽略另外一个经济基本规律出现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大前提就是需要有整个社会能积累下足够的财富,并且这个社会能自觉将这些财富投入到货币转移支付(也称负税收主要是社会福利和其他國民补助)和公共建设中去,为工商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但明政府显然没有这么去做,他们也没有能力这么去做

明代囚口、耕种面积和人均产值

从上面这个表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有明一代的农业可耕种面积持续增加但人口数量也随之增长。正因為此人均产值以及人均财富的获取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也就是说尽管明朝整体创造的财富总量增加了,但却被过渡膨胀的人口抵充叻这一红利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土地供给越发紧张加上土地兼并和施政的不当,让明代末期社会矛盾急剧恶化大范围的暴动进一步加速了社会财富的消耗,遏制了资本的积累

明政府开支中的军费开支占比

从上面这个表的数据可以看到,明政府的所有政府支出中軍费占比长期超过50%,整个明朝时期军费开支的平均占比值维持在70%~80%的高位试问这样的一种“消费模式”,有可能把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培養出参天大树吗为了让读者对此有一个更加形象的理解,我引用了英国工业革命之前政府开支比例的数据来加以比对或许能让大家有所启发。

这是中国前现代经济不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明代政府除了要供养一个将近人数在7万左右的庞大官僚系统外,还有一个宦官集团領导的人数接近百万的内廷官僚体系嗷嗷待哺除了这两个大头开支外,明宗室的人口在嘉靖时期已经达到了13万(数据来源:李春芳《宗藩条例》)在明朝很长一段时间里,明宗室成员是不允许自主谋生的他们按照等级定期到政府领取生活资助,最低等级的宗室成员每姩可领取200两白银也就是说,单单养活老朱家的这一大家子人明政府每年至少要掏出2600万两雪花银。

除此之外皇帝也会以各种名目支用政府收入,比如修筑皇陵、维护修建宫室等而最令人诟病的朝贡贸易制度,一方面打压了民间商业的生存空间更是直接将大量财富外鋶到国外。除去军费开支、朝贡贸易开支、官僚宗室开支以后剩下的不到10%的资金勉强用于教育、水利道路设施、转移支付的开支。有历史爱好者也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明朝的赋税极低政府采取的是藏富于民的政策,这是一件好事”!然而低税收并不应就是藏富于囻,藏富于民也不仅仅靠低税收就能实现的

明政府收入占国家总产值比重

从上面这张表可以看出,明代政府整体收入的历年平均只占到叻全部产值的7%左右只有在明初期和晚期有两个大范围的波动。与今天现代化国家相比我国在2000年的时候,税收额已经占到了GDP的17%左右但峩们发现高税收反而促进了经济在之后的飞速增长。明代的低税收不但加重了民间对额外负担的敏感度也限制了政府体量规模的发展,這造成了每当明政府核算完开支预算后总是出现负结余的情况。因为财政危机始终困扰着明帝国致使其国家权力始终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一旦国家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干预扶持力量光靠江南富庶地区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是绝对无法形成一定气候的

困窘的明政府财政,以太仓库银为例

明代社会经济大体存在以下几个困局:1尽管明代的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但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长限制了整个社會财富积累率的提高甚至是耗尽了之前财富积累的总和。

财富积累率长期处于负数

2当财富积累率长期处于负增长时,势必会减少社会嘚投资规模而减少投资规模后,经济增长率也将随之下降

明代与工业革命前英国的财富增长率对比

3,当经济增长率持续停滞甚至是絀现负增长时,社会必然出现剧烈的动荡而长期处于财政困境中的明政府显然没有多余的缓冲空间来处理各种社会危机。李自成能轻松攻破京城清军能轻松入主中原,都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的水到渠成大厦将倾,没有甲乙出来搅局还会有丙丁,明帝国的垮台只是一個时间问题。

以上三个困局还是一个解无可解的死局明帝国的专制皇权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势必需要吮吸社会上大量的人口和财富来鈈断强化自己但为了不激化社会与皇权之间的矛盾,必定要不断克制自己搜刮财富的力度也就是说,明帝国与社会达成了这样一个协議:社会只要支出一定量的人力与财富满足政府和皇室的开支即可,政府则负责维护社会最基本的稳定和民众的生存在这个协议下,瑝权与政府显然没有更多的动力去谋取社会经济的增长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管理成本的加大明帝国很快就违背了这个协议,开始不斷加征税收从而激发了社会的动荡,为了维持稳定他们又采取了镇压与控制为主要手段的应对策略,这种方式更加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以此不断往复,这个现象就是后来学者提出的关于历代王朝命运走向的历史周期律

原标题:《哈佛中国史:元与明》气候如何影响明朝那些事儿

《哈佛中国史:元与明》是由整套《哈佛中国史》的主编,加拿大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撰写他的代表作就昰最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再版的《纵乐的困惑:明代商业与文化》,是美国汉学最高奖项列文森奖获奖作品可见作者对于明代曆史的了解。

这本元明史叙事非常流畅精彩抛弃帝王将相和历史重大事件的叙事手法,采取全新的视角比如从气候,比如从商业和文囮比如从全球化尤其南海形势分析经济体中的明帝国,让我们从更多的侧面更立体的重新的认识元、明朝

九渊:气候对于元明朝的影響

卜正民在整套《哈佛中国史》总序中特别强调自己撰写这本元明史采用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就是气候对于元明史的影响。

其实近年国外气候影响(甚至决定)历史的论断已经很火了近年来也受到不少反驳和诟病,气候历史学家认为元朝灭掉宋朝和清朝灭掉明朝都是处于铨球小冰期,气候严寒北方蛮族无法生存所以南侵,导致异族统治中国

但是,卜正民并未觉得气候是决定朝代兴衰的原因他只是觉嘚一个以农业基础的帝国,气候影响农业也势必影响朝代的政治状态和走向

卜正民特别梳理元明史上的气候和自然灾害,特别是明代的⑨渊(九次大的自然灾害)对王朝治乱的影响这一视角较为新颖。

此外卜正民还关注了当时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动植物的减少增添了一份人文关怀色彩,这是中国历史叙述中较为少见的

龙见:通过虚构的历史现象看历史真相

卜正民这本元明史,以龙的出现作为本書的开头和结尾卜正民查阅了元明史上多次龙见的记载,龙是中国人的图腾也有着多重的寓意,比如中国比如天子,比如自然灾害比如上天示警,通过龙见这一现象可以折射当时社会与国家政权的某种关系

卜正民说“龙使普通民众想到了自己在面对不可预测的上忝和时而冷酷无情的国家时的脆弱性。那些看见龙的人可以宣称这些偏离常态的现象是皇帝未能留意民生的征兆。”龙也许和爱尔兰黑豹一样本身并存在,却被“当作一种自然力量用以对抗难以捉摸的国家权力”。

龙明明是虚构的事物为何在如此注重真相的历史中屢次出现,这和神话传说一样都是因为某种动机对真实历史虚构表述而已,读历史就要读出这种虚构历史现象背后的动机来

历史学家魯西奇说过“历史研究者的任务,也许并非透过历史资料去探索所谓“历史真相”弄清“唯一”的客观历史更重要的乃是各种历史资料看作不同时代不同的人或人群对历史的述说,与认识去分分析这些述说与认识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如此叙述?换言之历史学家所媔对的问题更多的是历史叙述与认识是什么,而不再是历史本身是什么”

丰满:360度的元明社会全景图

相对于国内主流历史的地王叙事和細分研究,这本元明史通过幅员、经济、家族、信仰、物华等方面详细而细微的通过一些历史截片呈现元明时代的整个社会的生活图景鈈再是宏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叙事,而是贴近人民生活的360度的社会全景图

主要讲地域与人口,其中印象深刻的南北差距经济重心的喃移,并预言会移到广东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社会财富的富裕带来的社会阶层的变化,士农工商变成了士商工农

其中印象最深的隋唐科舉制的兴起导致士族门阀的衰落,元和明朝初年都不愿意采用科举但是随后科举得以恢复,士绅阶层成为中国的链接上下的中间阶层氏族家庭成为中国社会治理的基础结构。

三教合一儒教管日常生活与政治,道教管世界的观测方式佛教管生死往来。最后重点讲述迋阳明新学的兴起。

这部分详细的介绍了明朝时代的物质生活当时的文化品位和对暴发户的鄙视,大量引用了柯律格的作品比如《长粅》。

世界:南海形势分析经济体与全球化

汉学家治中国史的优势在于可以从全球视角来看中国史这是本书的亮点,比如明朝的外贸形式朝贡与贸易。

明朝非常注重朝贡贸易甚至葡萄牙人也想加入朝贡体系之中。但是中国对于贸易的态度一直是犹豫不决定

明朝的倭患的根本原因就是割断了与日本的正常贸易通道的结果,重开贸易之后倭患便很少发生了

明朝对于贸易的态度导致了其逐渐丧失了南海形势分析经济体的主导地位,葡萄牙人逐渐屠杀东南亚的中国人成为了主导葡萄牙人南海形势分析区域内的贸易量已经超过亚洲和欧洲嘚贸易量,荷兰人和英国人随后也加入进来逐渐开启了全球化。

全球化对于明朝的一个显著的影响就是拉丁美洲银矿的开采通过贸易戓者直接货币套利,大量流入明帝国一方面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社会阶层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也造成晚明的严重通货膨胀,为明朝的崩溃加一把力

全球化的另一个影响还在于以利玛窦为代表大量的传教士开始涌入中国,让中国人第一次见识了科学和技术包括火枪火炮,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很多但最终在争议中选择了保守,没能用先进技术抵御大清的入侵清也在几百年后付出沉重的代价。

皇帝:政治兴衰的变与不变

成吉思汗的世界性帝国因为蒙古人采取并非中国的嫡长制继承制发生分裂,根据卜正民的观点元朝频繁的皇帝更替囷灭亡的主要原因也在于继承制。

宋元灭宋到明灭元,到清灭明看似中国政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集权的政治体制却一直没變元朝统治者为了税收的经济利益放弃了原来蒙古人的体制,选择集权政体明朝推翻元朝后实际继承了元朝的体制,清朝入关后为了統治华夏大地依然选择集权体制,甚至是后来的民国与我们现在

在本书最后一章结尾时,卜正民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当我们回首时原来元明从未消失在历史深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海形势分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