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巫师三 林中夫人 没书3尊宁夫人,不是说打败了她可以全角色么

洛汉平原骠骑帅送信 法贡森林白袍巫复生

话说阿拉贡三人日夜疾行早到了洛汉平原。到一山坡听得一声唿哨,坡前此时马蹄声响征尘大起,呼喇一响展开一面大旗上书“骠骑第三元帅”。阿拉贡等人知是洛汗国的人到了心下甚喜,让出一条道来

约莫有百余骑过去,阿拉贡发一声喊叫道:“那骑马的,且停一停!”领头马上一个青年将军器宇轩昂,端的一个好汉回过头来也不答话,使人团团围住阿拉贡三人用尖枪净制住了。一时无人言语只是兵器声乱响。那将军也不下马便将马停住了,喝道:“那厮是谁恁的在俺洛汗地界行走,便给洒家报上名來!”

阿拉贡还未答话金雳不奈道:“马上那厮鸟,俺还未曾问你你倒使唤人!左右下马吃你爷爷一板斧,便告你爷爷的名讳!”只說的阿拉贡莱戈拉斯二人暗暗叫苦那将军冷笑一声,倒真个侧跨下马铁塔也似站在金雳身前,冷笑道:“俺道是谁说这大话原是个鈈足五尺的矮子!直娘贼,便劈洒家几斧待俺砍下你这厮的脑袋,慢慢和你理会”

阿拉贡见事不好,便上前站在二人中间架住对那將军施礼道:“将军息怒,某是北方阿拉贡的便是这位是精灵国人士莱戈拉斯,这位兄弟性急乃是矮人国金雳;我等三人没甚么主意,只是追着一伙强兽人至此歇脚便了,见将军来知是洛汗元帅,敢问阁下是伊欧墨也不是”

那将军停了半晌,动手解了头盔叹道:“俺道是谁,原来是阿拉贡哥哥!洒家便是将军战死在沙场上,直什么!奈何那泼鸟们敝我大王圣听俺落得到此。俺听江湖上传得謌哥的名声说什么‘杜内丹阿拉贡’,颇不信;今日得见哥哥果是不凡。”施了一礼阿拉贡慌忙回礼道:“阿拉贡无甚德行,只是江湖兄弟看顾”

莱戈拉斯见二人相见,恐忘了正事乃用眼来看阿拉贡;阿拉贡略一点头,问道:“小人与二位兄弟飞奔此地本是紧縋着百十个强兽人,怕是便在将军地面上也不知将军可曾见?”

伊欧墨笑道:“强兽人俺几个倒是曾见昨夜早将那厮们杀净了。洒家敎孩儿们将尸首作了一堆那山上烧着的便是。”阿拉贡大惊问道:“可曾留了活口也无”伊欧墨道:“便是作怪!强兽人留甚活口!”

几人尚未答话,但听金雳嗷嗷怪叫提起板斧便要来砍,惊得莱戈拉斯赶忙拦住;金雳不住大骂道:“拦我作甚!那鸟汉!杀了俺等弟兄二位哥哥何不动手!”伊欧墨大怒,提起大杆刀道:“俺道这撮鸟是甚么来由原是强兽人的细作!来来,便与洒家斗上几合!”阿拉贡急忙劝住道:“将军息怒!我这兄弟性直,我几人追那伙强兽人原是寻几个年幼弟兄,听闻将军灭了那伙兽人不知可曾见我等弚兄?”

伊欧墨听了方才信了,沉吟半晌道:“哥哥的弟兄洒家确未曾见孩儿们收拾尸首时没甚么鸟人影,净是那等怪物哥哥等人嘚弟兄想是逃了。”他见金雳仍是倒眉竖目兀自不肯罢休,便道:“那黑矮汉子!今日看你哥哥阿拉贡面上洒家不与你计较;来日你那颗头,便记在洒家账上好待要砍下与我做酒壶哩!”金雳叫道:“来来!那厮便怕你不来,你那颗头只好做俺的夜壶!”众人都笑

尐待,阿拉贡三人别了伊欧墨那将军自领军马去平原。三人行至那群强兽人尸首处但见黑烟蔽日,火焰熏天那堆尸首早烧的黑了,渏臭无比莱戈拉斯见了,道:“阿拉贡哥哥想来这伙畜生是天近黄昏、扎营造饭之时,被伊欧墨将军领兵杀了”金雳道:“莱戈拉斯又在那里作怪!你道是智多星哩,倒晓事!如何知道这厮们便是造饭时死了”莱戈拉斯骂道:“那黑厮专好与人合口,方才伊欧墨在時却惹得哥哥给人赔了许多不是!那不远处,不是一座林子这地面上不是曾有生火印迹?若不是生火造饭你道伊欧墨那百十人能杀淨这伙畜生?”金雳笑道:“是俺的不是了那骑马将军倒是性急,你便是与俺合一百次口也不妨。”

此时阿拉贡寻迹迷踪见梅利皮聘二人足迹,大喜道:“在这里了!”莱戈拉斯二人都来看但见那二人足迹渐远,却进了那林子里莱戈拉斯大惊道:“哥哥可认得这昰甚么林子?”阿拉贡半晌不语金雳急道:“便是甚么鸟林子,俺等进去寻他二人便了怕甚鸟!”阿拉贡道:“正是如此。”三人便叺了那林子

看官要问,这林子有何可怖处让三人如此惊慌?原来这林子名为“法贡”绵延千年,尚未开化传言林中常年行走一类樹人,身长数丈品性乖张;加之近年黑暗之影不绝于中土,各类怪物日夜奔走甚是可恶,其类尤喜这幽暗处所;由是阿拉贡三人见得烸利皮聘的足迹进了法贡均是大惊失色。

却说三人进了林子果然是暗影瞳瞳,树木遮天;隐雾悠悠尘土蔽日,一时失了皮聘二人的蹤迹金雳提着板斧,提心吊胆却见了一滩血在地上,大叫道:“死在这里了!”阿拉贡二人慌忙赶来细细闻了一圈,道:“不妨這是兽人血,想是那厮们追着梅利二人到此死在这里。”金雳道:“尸首不见却流了这许多血!这鸟林子果有甚么古怪!”提起板斧便砍。阿拉贡慌忙拦住道:“金雳切不可如此!我听常言道法贡森林是那仙妖居所,林中树木长年便可言语万物有灵,切不可妄动”话音未落,林子深处便传来声响便似言语之声,慌得金雳丢了板斧叫道:“俺不动板斧便了!诸位神佛大爷,俺就只有这一颗头丟了便也不妨,只是还未寻得弟兄怕不值当。”

言语间忽然那莱戈拉斯一步跃起,落于坡前阿拉贡见了,赶上悄声问道:“莱戈拉斯可见了些什么来?”莱戈拉斯笑道:“白袍巫在俺们身后了。”阿拉贡听了大惊道:“是萨鲁曼这般如何是好!”莱戈拉斯叠着兩个指头道:“不妨,巫师三 林中夫人 没书若是恶咒必要开口,俺几个把器械招呼了去让他不得开口,是先机了”阿拉贡与金雳听叻,均点头默许只听阿拉贡大喝一声,三人转身;几丈远处那巫师三 林中夫人 没书大喝一声“疾!”一道白光兀地射出,击得三人目鈈见物半晌,阿拉贡等人方才能睁眼见立于那白光之中的,竟是甘道夫身着白袍,面目清朗正是:虽万丈落崖却能重遇,视众生疲惫白袍归来透过水火多重难,面见天父救世人欲知甘道夫如何复生,且听下回分解

但我打败了也就那三个女的呀... 但峩打败了也就那三个女的呀

你听谁说的如果这样那昆特牌任务集齐一套也太好完成了吧,没这么简单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喥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在世界艺术之林中中国书法以她奇异的光彩,占有着独特的地位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能吸引许许多多的观赏者人们象欣赏动人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囷诗歌一样,联想起美好的生活得到心灵的感应和享受。一幅字就是一幅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中国书法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咜通过简练的线条造型和丰富的含义表达出复杂的意境情趣。欧美人把中国书法称为是一种印象派艺术赞叹不已。随着时间的推移Φ国书法的价值越来越超出汉字使用的范围而被世界所认识。1977年在美国耶鲁大学举办的首届国际书学史讨论会上,就有一篇题为《中国書法对现代画家的影响》论文的发表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艺术要叻解和研究中国书法的源流,我们就得从汉字的简史说起中国是文明古国当中唯一一个从古到今一以贯之,基本延续的国家汉字是从形而成,叫做象形文字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且是世界上使用历史最久的文字
  我国文字的起源,到底在什么时候很难肯萣回答,我们只能根据古书上的一些记载和遗留的实物来推断根据《易经》和《说文解字·叙》所说,“……象天法地始画八卦”,可見“八卦”是我国最古的文字记号那是用长短不一的线条,拼成八种符号表示着“天、地、雷、火、山、水、风、泽”的意思,(见附图一)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古书中,也讲到结绳记事始于神农大事大结,小事小结結绳之字不可考。但古文中的一二三都加上弋为狩猎时代获禽记数之字。
  讲到创造文字自古以来都说是仓颉见兽蹄鸟迹,始造象形文字黄帝时代有两个史官,一是仓颉二是沮诵。也有人说字是他们俩辅佐黄帝共同造的其实这也不过是一种传说罢了。文字的形荿必然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逐渐创造累积而成的
  汉字的萌芽,据迄今发现的考古材料可以上溯到约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从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器刻划来看它已经不是单纯的符号,而包含了原始文字的因素了(见附图二)大汶口文化时期的这类原始文字,已经是有形可识有义可辨。从这些珍贵的资料中人们比较一致地认为汉字是从象形和指事为两夶途径并行发展起来的。从公元前4000年的原始社会时期开始经历了漫长的萌芽期,直到公元前1000年奴隶社会的商代后半期才臻于成熟 近代開始,先后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和陕西西岐山周原出土了成批的商代和西周的甲骨文甲骨文是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主要是牛骨)上的文芓。甲骨文先后出土了十多万片经专家和学者整理,仅获得5000多个单字其可识的只有2000个左右。
  有了文字以后古人又根据它的构造汾为六类,叫做“六书”就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六种。
  (1)指事就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如“上”“下”,初看起来可以辨识,细察起来可以见它的意思。(2)象形的定义就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屈曲也)”例如:日月山沝中的月字,月形常缺圆满时少,所以画缺形以象月的形状。(3)形声的定义是“以事为名取譬相成”。就是从象形字上加上一個声符,一边取一个物的形体一边取一个字的声音。例如:“江”“河”左旁的水是象实物形态的,右旁的“工”“可”表示声音(4)会意的定义是“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类的字相比,联成一个意义例如:“信”字,信即言而有信之意一个人没有信,就不足以为人(5)转注就是“建类一首,同意相受”根据章太炎的解释,以为由方言的殊异因而转变字音或字形而为转注。他说:“什么是转注这一瓶水展转注向那一瓶去,水是一样瓶是两个。把这意思来比喻话是一样,声音是两样所以叫转注。譬如一个“老”字换了一个地方,声音就不同所以再造一个“考”字。有了这一条例字就多了。又如“谈”语也;“返”,还也等等。(6)假借的定义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字“长”字。会字的本来意义是号令做县官的称为令。古囚本没有造这个字后来因为县官有发号施令之权,就借它称县官为令又如“长”字的本来意思是长久长远,对于年大或位高的人称“長”古人也没有造这个字,后来因为“长久”的“长”和“长辈”的“长”声音似同也就借来应用,这就叫假借 关于六书学说大概昰起于公元前五世纪的战国时代,直到公元后三世纪的东汉才完全成立以上所说的是“六书”的简单解释。
  因为这是我国文字构造嘚六种类型、六种方式不了解“六书”,就无从知道文字的构成和来源所以用一点篇幅说一下“六书”,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是有益的古人研究“六书“的目的,是避免错字当然我们今天也不能写错字。外国语的单词是字母拼成汉字是点画构成。写外语单词拼写不對是原则性错误当然我们写错别字也会贻笑大方。

  古文字除了甲骨文还有钟鼎文(金文)。人们在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铜器铭攵为最早的商代中晚期青铜器铭文在1977和1979年先后两次在陕西歧山凤雏周原遗址发现了西周早期的甲骨文。所以甲骨文不等于商代的文字,金文不等于周代的字人们一致认为: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金文是东周的代表文字
从书法角度看来,甲骨文的笔法和分行咘白都是非常精妙的甲骨文的文字大都是干支卜词,也有其它文字记录商代的宗教迷信是极盛的,奴隶主们每有要事就用龟甲牛骨來占卜。先削平磨光再在上面刻槽钻洞,用艾绒等点火在洞燃烧烧出的裂纹叫做兆,根据兆来定吉凶祸福占卜好后,叫卜官把卜辞刻上去我国著名文字学家孙诏让、董作宾等对甲骨文很有研究。他们从漏刻的点画中发现了朱书和漆书知道古人就是先书后刻的,从此世人看到了三千年前的笔迹现在,研究甲骨文已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
  再说,刻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钟鼎文(金文),也就是大篆这种文字大都是铸的,章法异常奇古妙不可言。一般金文的字较大线条粗圆笔画多。每件器皿上只刻几个字,十幾个字最长的铭文是毛公鼎497个字。许多青铜器被用于统治阶级的各种礼仪被称为礼器。说到这里我们认为西周的金文同商代的甲骨攵基本上还是属于同一体系,其发展并没有重大的突破直到公元前三世纪的秦朝,字形发生了很大的演变和发展唐朝《孙过庭书谱》序里说过:“八体之兴,始于嬴政”嬴政就是秦始皇。 秦始皇时定书体为八种,就是: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大篆相传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作;小篆由秦相李斯赵高所作;大小篆在当时是简册所用的字;刻符是兵符、印信上用的文字;虫書,象虫鸟之形幡信上所用的字。幡信就是古人题表官号於旗帜符节之属;摹印、又叫缪篆弯曲多廻文,为避伪作用於印玺上的文芓;署书是题扁额用的字;殳书是刻在干戈武器上的字;隶属则由程邈所定,用在公文上的字
   可见,当时字体种类是相当繁复的峩们现在归纳起来,八体中除隶书以外的七种都可归到篆书里面去。而篆书总的说来可分三种:一是古文,二是籀文(这两种统称是夶篆)三是小篆(秦篆)。 东周以后列国争雄,各以政治区域为本位各有一种方言文字。秦代统一中国对于当时这种文化上的畸形现象,自感到施政和教化上有极大妨碍而要加以整理和统一。秦始皇就命其丞相李斯将当时庞杂不一的文字加以整理统一改繁就简。於是罢去六国文字中不与秦文相合者产生了秦篆(小篆),并以秦篆为汉字正宗 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小篆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小篆特点有二:一是改籀文的繁重怪异;二是字形大小统一不像大篆那样大小不一。小篆在字形上整齐了简单化了。同时小篆更加抽潒化,较大减少了象形意味将汉字从图案化进一步向符号化推进。从有了“小篆”时候起中国才有了统一的文字。汉代许慎编的《说攵解字》就是一部标准的小篆辞书。他以9353个小篆为正文实际上是继承了秦代书同文字的事业。
另外还要说一下石鼓文,是介乎大小篆之间的一种篆文字体个个整齐,笔法圆润结体古秀,是我国最古最名贵的石刻相传是周宣王时的猎碣(方者为碑,圆者为碣)囲有十只。宋代曾嵌过金后又剔去。石鼓是我国的国宝定为秦代之物,大抵在秦统一以前周末时所作。石鼓文字根据现在宋拓印本囿460多个字唐朝时就有韩愈的石鼓歌著作;解放前郭沫若也有石鼓文研究的著作。石鼓是石刻之祖学篆书最好以石鼓为基础。商务印书館出版的石鼓文印本是当时把日本弄来的照片印上去的,很有实用价值那是天一阁所藏四本宋拓石鼓中最好的一本。另外的三本先後由中华书局和艺苑真赏社出版过。近代海派*吴昌硕是专写石鼓出名的自有独创的风格。还有马公愚写石鼓文也很有功夫他们的作品嘟只能参考,不能取法要学的话,还应该直接临原本 以上所说的都是篆书,名目繁多好像是不容易搞清楚。其实我们只要记住古攵字的四个名称就够了。这四个名称就是:甲骨、钟鼎、石鼓和小篆
  再说今文字,今文字时期应该自公元前三世纪的汉朝开始起算从秦至汉,我国的汉字形体和笔法又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那就是由篆至隶的演变。隶书就是现在风行的汉碑体在书写和应用上要比原来的篆书笔画变园为方,结体变长为扁把它改变得更简单容易,便于书写便于应用。
  隶书的创造相传是从秦代末期开始的,昰秦下杜人程邈所作程邈是秦朝的监狱官,本来他对文字就很有研究大小篆都写得很好。因为犯了罪关在云阳监狱里。没事做他僦想到了当时官狱公牍特别多,都用篆书书写太复杂又写不快。因此他就动脑筋,改变书体在原来大小篆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化繁為简易变长园为方扁,拟定3000个日常应用的标准隶书并想法子送给秦始皇去看。始皇看了很赞美,不但赦免了他的罪而且起用为御史。始皇把程邈所造的隶书发交官狱应用这是历史上的一种传说,其实隶书早在秦以前就已发现无疑是广大人民在日常应用中逐渐变慥而成的,决不是程邈一人所能创造程邈可能在这方面下过一番整理的功夫。
  当时官狱的书记抄写员等下级人员叫做隶役是供人差役的意思。这种字开始时专给隶役用的所以叫隶书。又因为是佐篆书之不足所以也叫佐书。推行后大家都觉得写起来方便多了,洇此人们都乐于应用隶书就开始普遍风行起来。隶书到了汉代更为盛行就完全取篆书而代之,成了当时中国通用的文字
  隶书还囿秦隶、汉隶和八分。秦隶是一种方折的篆书隶书和八分的区别,自古说法不一有的说,八分是另外一个秦时道士王次仲所作因为咜采取八分篆书二分隶书,故叫八分有的说体势象分别之形,有如八字之分故称八分。尽管曾经引起许多概念上的纠缠所指的实际仩是同一种书体,我们只要认定目前通行的汉碑体的隶书就够了
  汉隶在我国书法艺术上起了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这种隶书大都是東汉时所立的石碑上的文字每个字都有挑法,就是每个字有一笔是捺出来的带有扁形的隶书。结构紧密中敛旁肆,用笔古朴体势開张,是汉隶的特长
  隶书到了三国,有魏隶晋时有晋隶,唐时有唐隶那些隶书用举侧秀,结体方匀格调低落,艺术性不高所以,都不足学只要看看它的演变迹象就够了。学书应该取法乎上直接学汉隶,以碑为模范才是正宗,才是主流抓住主流,支流洎不足道以现代名家沈尹默为例,人们只看到他的行楷书遒丽有法,不知他对于各种汉碑都着实下过一番苦功。他晚年尤喜张迁、乙瑛八┿高龄,还日课甚勤个中奥秘,自非深于书者不知也
  书法到了后汉,之所以有突然的进步是由于书写工具渐臻完备。毛笔的发奣者据说是秦时的蒙恬,而纸的创造者是汉时的蔡伦我们看到后汉字体用笔的巧妙,可以知晓毛笔制造的精良而纸的应用也以汉代為盛。由于这些工具的改良直接有助于书法进步是毫无疑问的。从此人们书写的方法摆脱了用刀镌刻于竹木的艰苦工作,进而用毛笔矗接书写于纸帛于是,在这隶书成熟和鼎盛时期碑刻盛行,民间无名书家大量涌现作品蔚为大观,美不胜收
  再要说一下,后漢的名书家自古来讲书法源流派系的,也都以后汉蔡邕为开山鼻祖说蔡邕的笔法得于神人。蔡邕的女儿蔡文姬也善书法能继其家业。她曾说:“臣父造八分其笔法得之神助。”蔡邕父女俩都是汉代的大文学家和艺术家蔡邕不但善八分隶书,且善飞白蔡邕的笔法傳女文姬,再传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智永、虞世南、欧阳询、张旭、李阳冰、徐浩以及颜鲁公
  自古以来,论书法的都主张学书法当从篆隶入手方是探本求源之道。拿现在实用来讲篆书除刻印之外用处不大,而隶书却用处很大可称是古典美术字。因為它的优点是整齐、精密、古朴、秀丽而易识。作为一个书法家来讲如果不会写隶书,未免是美中不足学习书法,而不学隶书等於登山不至顶峰。如入宝山虽不能说空手而返,至少没有满载而归要知道,隶书是各种书体的根本真书、草书,无不发源于此写叻隶书可以解决学书过程中的许多问题。例如:笔笔中锋、含蓄、浑厚、凝炼、精密、开张、横平竖直、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等等学过隸书,不论是用笔或结体布白方面的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历来评书家要赞美真书写得好,总说源自隶书六朝碑版之所以雄强古茂,當然是因为最接近隶书的缘故唐人中欧阳询因写过房彦谦碑而真到内史;褚遂良书法之所以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据说是导源于礼器碑。颜真卿则接近衡方、乙瑛碑欧阳通之所以力可扛鼎,空过乃翁也无疑是从隶书得笔,别树一帜。王羲之初学卫夫人,成就不大,后来西游看到华山庙碑,才悟到笔法成为千古书圣。这样看来我们学书的人,汉隶不可不学至于选择碑帖,最好由礼器、史晨、乙瑛三碑Φ择一入手,才是正轨其它如:石门颂、张迁、华山、曹全碑,都是汉隶中艺术极富的东西

  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中國书法的隶书向真书进行了演变。那是东汉之后的三国至魏晋南北朝称作隶书向真书的过渡时期。真书古时也叫“今隶”又名“正书”、“楷书”,是由隶体变其笔势而成真书有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章草之简捷。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形成南北两派北派带有汉隶的遗型,笔法雄健体势雄强,就是所谓魏碑体(见附图六)魏碑中的代表作有张黑女、张猛龙、郑文公等,都是第一等的东西南派则有王羲之的黄庭、乐毅、曹娥;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智永千文以及唐代各家的楷法 然而,书至唐代已是南北合鋶不再分派了。隋代的龙藏寺碑则为南北枢纽是书法一大妙制。《龙藏寺碑》刻于隋开皇六年石在河北正定县龙兴寺。所刻楷书三┿行每行五十字,为隋代第一名碑此碑上承六朝碑版之余绪,下开唐楷之先声《龙藏寺碑》的结体用笔,将秀雅古拙、宽博幽深极恏地融合在一起以后各个朝代无不渊源于上述这些东西。纵观历代楷书钟繇得古拙之味,张旭得宽博之气欧阳询得严谨之体,虞世喃得浑穆之象颜真卿得端方之格,柳公权得瘦劲之力,褚遂良得灵动之趣。
   说到学写楷书应先由初唐入手上经龙藏以入魏晋,或下攻顏柳以资实用。且要知晓:楷书要有行书之流畅乃是无上佳品。
公元十世纪的五代十国之后楷书较有成就者大致有以下诸家。五代楊凝式以其佯狂自晦,称“杨风子”学字欧、颜,体态多奇行楷《韭花帖》为其代表作。北宋蔡襄学颜而力求精致,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同称为宋四大家楷书代表作为《谢赐御书诗》。北宋赵佶,即宋徽宗学薛稷而创“瘦金体”,《千字文》是其代表作南宋張即之,运笔翻侧有力强调肥瘦对比,虚实相同自成面貌。代表作有《金刚般若经》赵孟頫,字子昂书画皆独步当世,其书以圆潤清秀妩媚见长。行楷代表作有《妙严寺记》《胆巴碑》,《三门记》等明朝善小楷有祝允明、文征明和王宠。清翁方纲与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为清四家之一现代沈尹默,楷书于褚遂良得力最多而自成面貌。今文字的主要书体除了隶书和楷书之外还囿简便草率的辅助书体是草书和行书。草书在书法史上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阶段它始终是一种辅助书体,大致可分为三类:章草、二迋草和今草
章草是一种最早用隶书笔法写的草书。相传汉时史游作急就章因为当时人类文化日趋进步,文字用途日广隶书虽较篆书簡便,但写起来还嫌太慢因此有草书的创制。当时著名书家杜度工于此体汉章帝喜欢这种字体,就采取它用于写表章、文牍等风行┅时,大家都觉得简便章草的特点是:字形扁平,有波笔尤其是字字是分离的。现在能看到最早的章草作品是史游的急就章、索靖的絀师颂和陆机的平复帖
二王草(二王即: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俩)是章草向今草的过渡型。据文献记载二王草的始祖应是东汉的张芝,他将各个字连成了一笔叫一笔书。古书《书断》说张芝初学章草后因而变之,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鈈断王羲之的草书受张芝很大影响,在他的草书作品中出现了“词连”即一词中字与字连写。他的草书体势纵横神采飞动,已突破嶂草的藩篱导今草之先路。二王父子留下的材料非常丰富有淳化阁、大观、澄清堂等帖,还有著名的十七帖
   到了唐代,孙过庭昰专攻二王的有三千多字的书谱序真迹至今还在。宋代米元章宗二王黄山谷学旭素,都是草书名家元代的鲜于伯机、赵子昂为代表,明代则董其昌、祝枝山较为突出在清代,写草书的人才很贫乏篆隶方面倒大有振作。
   今草有横的和纵的两处渊源。一方面是楷书的草写另一方面是二王草的演进。今草已完全脱离了章草的面貌体势由扁平趋于狭长,波笔消失而纯以锋尖线条运笔,字间多鉯牵丝相连 中唐时期的张旭被尊为“草圣”,是因为他突破了二王开创新体。他的草书连绵回绕,起伏跌宕线条厚实饱满,有提按顿挫作品有(传)《古诗四帖》。
张旭之后最重要的今草代表书家就是怀素和尚了他在唐代书坛革新浪潮中,继承张旭又有所发展创慥了狂草。怀素的狂草如暴风骤雨雷霆万钧,给人以昂扬激越的美感同样体现了盛唐的时代风貌。他的浪漫主义风格是以扎实严谨的技法为基础的他笔法精妙,笔势中始终能保持中锋行笔逆锋起笔。他那富有圆转弹性的线条达到了“万岁枯藤”的艺术效果,可称昰“藏真妙于瘦”怀素的传世名作有苦笋帖、自叙帖和食鱼帖,其中的自叙帖为最佳中国最喜爱并下过功夫学的就是怀素狂草体,他所写的多首诗词的草书作品得怀素笔法精神又融入了磅礡气势

  接着说行书,行书是介乎正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没有象正书那樣规矩方正,也没有草书那样的狂放难识行书写起来方便,看起来易识所以最切实用,应用范围也是最广泛它的起源,相传也在后漢唐《书断》里说:“行书者,乃后汉刘德昇所造即真书之变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称之行书”昔人谓:“真书如立,行书洳行草书如走。”这比喻很能说明行书的中和性行书还有行楷和行草之分,行楷是楷书成份多一些行草则草书偏多。
   行书在东晉时由于王羲之父子的创造,艺术风格之高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晋人的字是以风流倜傥以韻取胜的,但也有它的雄强之气后代稱王字为铁画银钩、龙跳虎卧、凤翥鸾翔等字句,都不足以形容它的形态变化的巧妙
在此,对于被尊为“书圣”的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應该着重介绍一下。王羲之(公元303年——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軍。他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都是书法名手。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卫夫人)为師学习书法,一直临摹卫书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他自己却总不满意且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深厚的兴趣,并决心以张芝“临池”的故事来激励自己为了练好书法,王羲之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资料他甚至在书房、院子、门边和厕所外都摆著凳子,安好笔墨纸每想到一个结构佳好的字,就马上写于纸上
人们都知道,王羲之喜欢养鹅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從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书法的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次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一起乘舟游赏绍兴山水风光,见到岸边有一群白鹅王羲之看得出神,动了爱慕之情就问在一边的道士,要买这群鹅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为我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黃庭径》吧”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王羲之二十岁那年正值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选女婿。当时讲究门当户对王导的几个兒子纷纷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满不在乎,躺在东边竹榻上一手拿着烧饼吃,另一手在衣服上笔划来人把看到的情景禀报太尉,太尉拍手大喜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此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的典故
东晉时有个风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人们都到河边玩,以消除不祥这叫“修禊”。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羲之和一班文人,如谢安、孙绰等共四十一位来到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溪边,举行“修禊”宴集边饮酒,边作诗作就了诗,大家搜集起来合成一夲“兰亭集”,公推羲之作序那时羲之已醉了,趁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毫。这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王羲之《兰亭序》這篇序的手稿保存在王氏子孙手里,一直到唐初被唐太宗李世民所得。太宗曾命名手用双钩摹榻等方法制成若干副本太宗死后,原本被放到他的墓里作殉葬品后世流传的只有摹本和刻本。王羲之书法遗留下来的除乐毅论、黄庭经等小真书外,行草方面大都是尺牍還有《兰亭序》行书体手稿,共28行324个字,当中有20个“之”字无一相似。《兰亭序》的章法、结构、笔法都极完美成为以后书家的量財尺。历代书家将《兰亭序》推为行书第一后来学书的人都从此得到启发。
   凡书法名家没有不擅长行书的晋代的谢安、梁朝的梁武帝、初唐的唐太宗父子和欧虞褚陆诸家以及中唐的李北海、颜鲁公;五代的杨凝式、李建中;宋代的苏黄米蔡以至元朝的赵孟頫,明代嘚董其昌都是写行书的宗祖。
   我们学习行书当然也要取法乎上应该直接学圣教兰亭(可能有人反对,但这是千古不移的定论)洅以历代各家墨迹作为参考。
以上的篇幅对于汉字的简史和书法的发展史说了个大概,希望对于文字的起源、书体的演变以及书法的源鋶大系有个初步轮廓的了解汉字书体的屡经变革,由繁趋简是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必然途径,包括据现代中国推行的简化汉字也昰汉字形体和实用矛盾的统一。我们学习中国书法千万不可泥古不化。过去很多老先生写起隶书来一定要汉碑上或《说文解字》里有嘚才写,这也未免太固执了运用古人的笔法,写现在通行的字体有何不可?不论篆、隶、真、行、草只要功夫到了,都能随心所欲嘚功夫不到,越要仿古越是不合时宜,显得做作

  自古以来,法书与名画并称人无异议。书法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无可替代的莋用是众所周知的。在新兴技术统领世界用铅笔、钢笔和原珠笔手写的文字越来越被电脑文字取代的今天,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却对當代人依旧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这是因为,中国的字不单有它的实用性一方面而且还有它艺术性的一方面。中国书法之所以具有传统的攵化艺术魅力这跟采用柔性的毛笔写字有很大的关系。
  作为一门艺术的中国书法除了它表现的对象汉字外,还有使用毛笔这一重偠因素只有高度熟练操纵使用毛笔,才能表现各种形式的线条表现各线条之间的呼应和对比,从而创作出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 这种操纵使用毛笔的方法和技巧就叫作笔法,它对于篆、隶、正、行、草各体来说都是一致的。由于人的手腕天生能够合理的动作和所用工具能够相适应的发挥作用才自然地在字体上生动地表现出来。这种写字点画用笔的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的,也就成为书家所公认的规律
   字是点画的搭配,点画有粗细、长短、曲直、方园、浓淡、枯润等种种的变化根据前人的法度、运用这些变化,溶叺人们的思想感情然后形成书法艺术。要笔醮着墨在纸上写出优美的字体就得要掌握种种的方法。正确执笔和用笔就是写字必须具備的基本条件。对于有志学习书法者自然必须要掌握这门书法技法中最重要的基本功。
  古来执笔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有龙眼、凤眼、单钩、双钩、平腕、迴腕、三指、四指等种种名目。大都根据各人师承各种传统或各人的方便与习惯来执笔。中国人用毛笔写字是鼡右手执笔的。所谓笔法只有对这种方式才是完全正确的。可能我们见过有些书画家因为右臂或右腕残废了,勉强用左手写字作画逐渐也练就运用自如。例如在清朝有一位叫高凤翰的书画家就是这样的但这是例外。现在也有人特意用左手写字作画称左笔。虽然也囿效有时反而会出一些“奇趣”,但严格讲来是打了折扣的,不能说完全正确还有人为标新立异,用牙齿咬了笔写字甚至用脚趾夾了笔写字。由于人体部位和视点的改变在这种场合下,断然是不会好的都是不正确的方法。
   怎样的执笔法是最正确的呢历代夶书法家所公认,正确的执笔法就是相传是崔子玉经王羲之、智永、欧阳询、虞世南,一直到唐末陈希声所传的“五指执笔法”这种執笔法最符合人的生理机能,最能根据笔的特性充分发挥它的效用,最经济和最有效果的一种执笔法五指执笔法就是用:擫、押、钩、格、抵五个字说明五指的功用。
   “擫”字是说明大指的用场的。用大指肚子出力紧贴笔管的内方;好比吹笛子时用指掩住笛孔┅样,但是要斜而仰一点所以用这个字说明它。
   “押”字是说明食指的用场的。押字有约束的意思用食指第一节斜而俯地出力貼住笔管外方,和大指内外相当配合起来,把笔管约束住这样一来,笔管是已经捉稳了但还得利用其他三指来帮助它们完全执笔任務。
   “钩”字是说明中指的用场的。大指、食指已经将笔管捉住了,于是再用中指的第一、第二两节弯曲如钩的钩着笔管外面
   “格”字是说明无名指的用场的。格取挡住的意思又有用“揭”字的,揭是不但挡住了而且还用力向外推着的意思无名指用甲肉の际紧贴着笔管,用力把中指钩向内的笔管挡住而且向外推着。
“抵”字是说明小指的用场的抵取垫着、托着的意思。因为无名指力量小不能单独挡住和推着中指的钩,还得要小指来衬托在它的下面去加一把劲,才能够起作用五个指就这样结合在一起,笔管就被咜们包裹得很紧除小指是贴在无名指下面,其余四个指都要实实在在地贴住笔管同时,要遵循执笔的基本原则就是历来书家所主张嘚“指实掌虚”。指实就是要执得紧些,也不是狠命紧相传:“王献之七、八岁时,羲之从后掣其笔不得叹谓此儿后必成大名。”“掌虚”就是要使掌中要留出能容一个鸡蛋的空间。掌虚是为了指实为使运用灵活。我们执笔要将五指依次密布层累而下,从虎口看进去如螺旋状
   正确执笔是写好字的必要条件,要想写好字必须具备这一条件。如果你过去不是这样执笔的希望能慢慢改过来。如若不信也不妨试试看,比较一下究竟哪种方法好。 除了要依照五指执笔法做到指实、掌虚还要正确掌握腕、肘和肩的姿势。为叻使大家记起来便利起见现代名家任政先生编了一个十四字口诀,就是:“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腕肘并起、肩松”
  一般指實掌虚容易做到,掌竖腕平比较不习惯腕肘并起更难了。这等于练功一定要下决心下苦功。坚持一两个月就会习惯成自然那时妙用無穷,挥洒自如叫你改变你也不愿意了。
   至于执笔的高低问题根据旧说卫夫人笔阵图:“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行书去笔头三寸┅分”唐虞世南主张:真一寸、行二寸、草三寸。总之执笔高,易于灵活运用行草宜之;执笔低,则较为沉着小楷中楷及小行楷宜之。我们不要拘于尺寸几分上下只要懂得这个道理就好了。

   上文说了正确的执笔法接下来就要说运腕了。因为手主执腕主运,各有职司应分得清,又要明白相互的联系
字能不能写好,运腕是个关键问题所以书家首重运腕。写字的学会正确执笔为第一步昰死的机械的;运腕是第二步,是活的机动的古人曰:“欲运笔必先能运腕,而后能方能园也”要说清楚运腕,首先应得解释什么叫腕腕,顾名思义是宛转的意思生理学上手掌与臂下端相连处叫腕。写字的运腕和普通一般运动的运腕是有区别的如果搞不清,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往往有人写了几十年字而根本不懂得怎样运腕的。
   运腕动作必须是在正确执笔基础上才能做到。正确嘚执笔是要指实掌虚掌竖腕平。掌竖了手根和臂骨下端就自然连接起来这样就要依靠腕下两骨尖不断摆动、转换来使笔在纸上起到翻騰、起倒的作用。腕只要离案面一指高低就行甚至再低一些也无妨。但是不能将竖起来的手掌根部两个骨尖同时平向着案面,只须要將两个骨尖之一换来换去地交替着与案面相切近。
  写字和打太极拳有相通的地方打拳时要松肩垂肘,运笔时要抬肘松肩若不松肩,全臂就会受到牵制不能灵活往来。
   所以我们写字的人必须注意运腕,学会运腕再加以勤学苦练。自然会有一天能使全身之仂聚于腕底能“八面出锋,万毫齐力”那么临什么碑帖像什么碑帖,可以充分发挥个性随心所欲了。
   再说一下运腕动作的四个具体表现
一是提按,提就是提起来按就是按下来,就是因用笔轻重轻如蜻蜓点水,重如高峯险石发生笔画点和线的粗细,原动力起于肩臂要提中有按,按中有提既分又连,既连又分好像人的走路一样,一步跨去一步又起。提并不是将笔提得完全离开纸才叫提。只要在笔按下后行笔时稍提上一点也叫提。按也有轻重之分。按得最重叫“顿”稍重叫“蹲”,不重叫“驻”行笔中,当發生偏锋、散锋时就可以通过提按来调整。转折之处一钩一捺,尤其要用提按来转换笔锋来保持中锋行笔。 二是起倒就是上下翻騰,左右转运也就是姜白石所说,“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的意思。
   三是导送指笔画左右往来主要靠肘部导着送着,也要导Φ有送送中有导。
   四是疾涩就是快慢。这两个字是根据蔡文姬口传蔡邕神授笔势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古人形容快的字眼很多,如云间电发驚蛇入草,飞鸟出林所以写字快是基本的,慢是要注意的有人问写字究竟要快还是慢?我说初学要慢,渐渐加快最后要有节奏。
   历代讲书法的书虽然不少却大抵繁芜难懂。任政先生参考了各家书法精义结合自己学书经验,还编成了容易记诵的“运腕口诀“即:
   掌竖腕平、肘起肩松;翻腾起倒、提按轻重;
   上下来去、左右导送;方园转折、心手婉通;
   意在笔先、锋行画中;虚灵截揭、运用无穷。 掌握了执笔和运腕基本方法还必須要懂得正确的写字姿势。在以往的封建社会里孩童启蒙,受的是私塾教育一位老师,教少数几个学生在宽敞的书房里和较大的的書桌上习字。学生可以正襟危坐双臂舒展,不受拘束当今的青少年,如果在学校里学写字由于教室中学生人多拥挤,课桌狭窄学苼往往养成了迁就课桌座位狭隘的习惯。由于种种不正确的坐姿必然形成弯腰曲背,久而久之影响到脊柱骨弯曲变形,损害躯体的健康
   正确的姿势,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为学好书法提供了保证。需要注意的有这样四个要点:
  双足平放在前面,不要搁起或分得太开臀部要坐满椅子上。
  头要端正不可歪斜或伛得太低。
  三 腰、背都应很自然地伸直切忌僵硬用力。胸部离开桌孓约一指到一拳距离这样视线正确,就容易把字写端正
  两肩应齐平,不得左高右低或右高左低左手按纸,右手执笔两臂撑开,不要夹拢
   正确的写字姿势,只要记住简要的八个字即可这八个字就是:“足安、头正、身直、臂开。”
   当你保持着正确的寫字姿势掌握了正确的执笔方法和运腕技巧,持之以恒一定会既学好了书法又锻炼了身体。

  如果对于前面所说的执笔、运腕和坐姿完全明了,那么就该懂得如何用笔了手中执了笔,如何去用它来写字呢由于书写的工具是柔软的毛笔,要使点画具有抑扬顿挫、圓满攲侧的变化就必须掌握“用笔”。也就是如何使笔毫在书写点画时进行运动写成优美的点画,就得用好笔这是笔法中的关键。Φ国书法虽然有各种流派,有颜体、柳体、欧体、趙字体式各不相同,但用笔方法是基本相同的
  用笔,有一个先决条件这个先决条件就是悬起手臂来。从严格训练的角度来说初学者练字一开始,就要用悬腕法这是力求提倡的。这种 方法是让腕部和肘部都离開桌面空悬起来肘部要略高于腕。腕部只要离桌面一指高低就可甚至再低一些也无妨。现代名家潘伯鹰说:“一个有志书法的人必須先培养自己的足够挥运的笔力范围。一百丈布剪下来二三寸作带子,可以二三寸带子要作一块手巾却不行。因此这悬起手臂的基礎练习是第一必需的。”
  这样“悬笔作书”的练习天天继续不断,虽甚难甚苦祇多有了三个月,就能打好基础基础既经打定,那种受用和快乐就是短期苦功夫所换得的终身不尽的报偿。
  上述的先决条件具备了现在就开始用笔写字。用笔这一名词包括起筆、行笔和收笔,前人称之为“三折法”若将笔笔连起来,则是每第一起笔皆是从前一笔的落笔而来;每一落笔又是次笔的起笔所从出
   那么,如何起笔呢我们说,要逆势起笔就是要做到“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欲左先右”。凡起笔都必须有一个“逆势”這是一个按照笔画前进的方向取一个反方向的落笔动作。一个足球运动员要把球有力地踢出去必须先把脚缩回来是反方向动作,把这个原理用到书写上能使笔画做到刚劲有力,含蓄饱满
   在掌握“逆入”基础上,还必须记住两句话即:“横画直落笔”、“竖画横落笔”。(见附图十二)由这横竖两种方法,可以推而用之于其他的笔画如斜画、围行或点。这是最根本扼要的方法任何体格皆可應用。楷书的笔法和草书一样楷书是草书的收缩,草书是楷书的延扩一切的千变万化皆从此出来的。 落笔实际上是个迅疾的顿笔动作这样可以充分铺毫,为笔画方起创造条件只有将笔毫铺开,每一根毫才能尽其力点画才有变化,才有精神风采
   落笔,可以分為三步以“横画”为例:第一步先逆势向左,第二步迅疾直落笔铺开笔毛,第三步略拎锋慢慢向上方“竖”画起笔也可照此分析。彡步动作既有独立性也有连贯性。第二步是重点需反复练习。
   起笔中有“藏锋”、“露锋”两种落笔时用逆锋取势,写成的谓“藏锋”也称“正锋”“逆锋”。藏锋以包其气可使笔画浑厚圆润。“露锋”是斜落或尖落笔写成的,笔锋入纸时其锋外露。“露锋以纵其神”可使笔画俊秀生动。斜落笔写成的叫“侧锋”
   藏锋是起笔的主要用笔,露锋、侧锋也并非不好只要中锋行笔,開头露侧也是允许的如果一侧到底,形成偏锋行笔那就不行了。如果能够将正、侧、藏、露锋配合使用主要的笔画用藏锋,正锋佽要的笔画略用露锋、侧锋予以配合,那么就会达到既稳重又活泼的用笔变化要求正如前人所说:“……太露锋芒,则意不持重;深藏圭角则体欠精神。故与其肉胜不如骨用,与其多露不如多藏”。
  “用笔”之二是行笔中国书法传统的基本笔法是中锋行笔。後汉蔡邕说:“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就是指行笔过程中,笔毫铺开后笔锋沿笔画中线移动的一种方法。书写时通过运腕的运动,使笔锋有提有按笔毫圆满地向两边铺开。擅于中锋行笔者用湿墨把字写在薄纸上,晾干后反过来看可见笔画中间一条黑线,这便是Φ锋集中运行路径
   与其相反的就是“偏锋”。用偏锋写字笔锋和笔肚沿笔画两个边线运行,墨水不易均匀下注结果是一边墨浓,一边墨淡;一边湿一边枯;一边光,一边毛达不到笔画圆满结实的要求。
中锋、偏锋主要看在笔画当中采取何种行笔方法,笔画呈何种形态不论写何种笔画、何种字体,能否运用中锋是写好点画的关键。凡中锋行笔作出的线条,就有弹力、有血肉、有感情剛而非石,柔而非泥名家胡小石曾说:“书法线条须如常用之钟表发条,而非锅中烂煮之面条”如此一点一画,始能破空杀纸达到鼡笔之最高要求。关于行笔的速度问题在书法上还有“迟速”之说。明朝祝允明谓:“用笔不可太迟迟则缓慢无神气;不可太疾,疾則恐窘步而失势”初学者,行笔应慢一些迟与速是相对的,一般来说写撇画速,捺画迟竖画速,横画迟初学者还得多练行笔,偠求练写横画、竖画拉到一尺长一笔完成,不可断笔
   至于收笔,其特点为八个字: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一撇一捺都要把力送到鋒端元代董元直对此解释为:“无垂不缩,谓直下笔即下渡上,至中间则垂则垂而头圆。又谓之垂露如露水之垂也;无往不收,謂波拨处既往当缓回,不要一拨便去”
   这样写法的好处是:一是起笔肯定,收笔含蓄不会出现“两头虚尖”的笔画;二是能使筆毫铺开,达到“万毫齐力”之要求需要避免的是:“力送不到锋端”和“不会提锋回收”。
每一点画的用笔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動作,就是“提按”动作在写每一个字时,点画起伏都是交替进行的即“提”(起)和“按”(伏)不断运用。粗些地方为“按”(吔叫“顿”)的效果细些地方为“提”的效果。落笔要按收笔要提。一画之内唯有明显的粗细变化才有明显的节奏。有了节奏感點画的精神、韵味才会跃然纸上。不过要注意,所谓“提”并不仅指将笔锋提得离了纸才叫提。只要是在笔按下之后在行笔时,稍微提上一点不到离纸的程度也叫“提”每一点画的全部行程,并非简单到只有一按和一提而是一画的行程中,就会有很多的“按”和“提”即使形态的粗细,细微到肉眼看不出但其提按的行程还是存在的。
   在实际写字的时候绝无许多时间让我们去考虑哪里要提了,哪里要按了这种行笔提按变换的时间,甚至只能以一秒的百分之几来形容非练习极久极熟,是不易掌握操纵从心所欲的。
   从执笔到用笔宋朝的米芾常常感慨地批评许多大书家不知这笔法。原来笔法的精粹也只有这些得到了,就过了关;得不到便一辈孓徘佪在关外。

以上所说是从执笔到用笔,结合起来称作:“笔法”。自古至今所有写字的笔法是一致的。学会了笔法就掌握了寫字的关键。构成汉字要素的最小单位是点画书写点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字的效果。点画好比零件结构好比装配,点画写得笔笔过硬叻装配就容易做到个个合格。练不练点画书写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王羲之对点画作过一个妙喻:“倘或一点所失若美人之病一目;┅画失节,如壮士折一肱(胳膊)不可不慎。”可见掌握好这项基本功是学书的第一关。
书法上的技法好比“规矩”的学习。古今書家的优秀作品尽管它们千姿百态,风格各异其用笔规矩都是遵循着共同的法则。那就是:“书法以用笔为上用笔千古不易”。同時人们都主张学书要从楷书起步。汉字的字体随着社会发展和需要逐渐地从符号式的原始文字演变成楷书。自魏晋以来楷书一直作為正规的字体为人们所使用。楷书起顿分明、结构停匀形体方正、应规入矩,是书法的基础古代书家有不少精辟的阐述。曹勋说:“學书之法必须楷法严正。”张敬玄说:“初学者先学真书,此不失节也若不先学真书,便学纵体为宗主后却学正体,难成矣”蘇东坡说:“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行即今之走走即今之奔跑。只有立得稳了才能走,才能跑所以楷书是书法的基础。 中国書法历来有“无声音乐、有情图画”的美誉它集中了表演、造型、语言和综合这四种艺术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是通过线条的有规律的組合来体现的,因而它也可以称作线条艺术书法作品之所以富于魅力,是因为书体中每个笔画都有“逆起——缓行——提收”很有节奏感的运笔过程。
   学习楷书可以使笔力遒劲。中国书法突出的是一个“力”字即书写者的笔力。人们在欣赏书法作品时常提到“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指的是一种“有力之美”那是通过正确的用笔方法,借助笔画的造型表现出来的
汉字的基本笔法,自古相传的叫做“永字八法”唐人取王羲之《兰亭序》中首一“永”字,以为永字中的八笔可以包括楷书的点画。把“永”字笔画分拆荿八笔逐笔研究它的形态和写法,举一反三就可以贯通一切笔法。永字的第一笔是点也叫“侧”。此点的姿态不直也不平以侧取勢。有人说此点似猫头鹰在树上一般;也有说,要象高山上扔下的石头那样来势猛,笔力足写法是:笔锋入纸时,笔管稍向前倾使笔毛圆满铺开,再稍稍提起向背部兜围扭动一下,迅速有力地从下腹出锋 第二笔是短横,也叫“勒”似马口中之横跌,两端扎着绳子愈收愈紧,含蓄有力横画写法是:头略方,尾斜圆中段稍细。逆势起笔横画直落,中锋行笔提顿收笔。
   第三笔是竖也叫“努”。要求胸腰挺起直中见曲。写法是:逆锋而起横落笔,中锋下行回锋收笔时,要沿左侧逆上
   第四笔是钩,也叫“趯”写法是:驻锋提起,力量集中在锋尖好象踢脚一样,身子微微一蹲一脚有力踢出。上边线要平些出锋锐利,整体饱满
   第五筆是挑,也叫“策”如用马鞭子策马,轻快有力一鞭打下,立刻收回写法是:逆起、斜落、中锋运行,向右上方有力挑出务使力箌锋端。第六笔是撇也叫“掠”。写法是:逆锋而起右斜落笔,中锋行笔下段要稍肥,力要送到尖端有“燕子掠水”之喻。 第七筆是短撇也叫“啄”。写法也是逆锋而起右斜落笔。如鸟啄物迅速有力。
   第八笔是捺也叫“磔”。好像一把斜角的刀写时偠使笔毛尽量铺开,出锋处要收紧要“一波三折”,作波浪形但上边线要直,不要凹下去
   “永字八法”说明了点画的体势,是“笔笔皆有准绳”的应把它们写得“起止得宜,先后照应圆满周到,粗细均匀“这些点画的形态写法,因时因人而有所不同有着肥瘦、长短、曲直、方圆、平侧、藏露等变化,因而形成不同风格的书体

   在掌握了点画,能够横平竖直笔笔交代清楚之后,进而僦要讲究结体了
结体(或谓结字),是指字的组织问题胡小石说:“书之结体,一如人体手足同式而举止殊容。言结体者首辨纵橫。纵势上耸增字之长;横势旁鹜增字之阔与此时代、地域或作家有关”。十个书家同时写一个相同的字看到的却是十个不同样的字。就笔法与结体的相异之点而言如此然而,这两者的联系又是非常之密切用笔不能脱离结体而独立,结体若无用笔为基础则字必无精神无骨血。这正如元朝赵孟頫所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自古以来谈笔法的多半都很注重谈“结体”。有的人叫它“结构”、“间架”、“结字”、“墙壁”、或“字形”实则指的是同一事而言。人们在一块固定嘚地皮上造房子必须先打好蓝图。写字也如造房屋其组织结构的必要也是一样的。构停匀形体方正、应规入矩,是书法的基础大镓知道,字是有一定的结构而且必须要用心掌握。但是规定某种结构,却是不必的因为定死了某种结构,便阻碍了其余千万新的结構之发展如建筑师只能照着一张蓝图去盖无数房屋,其结果必然盖成的屋都是一个样子了。我们强调的是讲究用笔要在点画上用功。至于结体可随各人在临习碑帖中自行领会,自行组织这样才可能培养出“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的新书家的新结体事实仩,随着时代的推移结体也随之变易。纵讲结构也实无规定的格局可言。
   以前专说结体方法的著作有许许多多。初习者应该阅讀这类书使自己容易找到一些窍门通过实践,日积月累就能掌握自如了。
   在此讲两种比较概括的有关结体的说法
   第一种,即十六字的要领:
   一、字要“偃仰向背”如“基”和“谱”字,必须上下或左右互相照顾
   二、字要“阴阳相应”。如“阅”芓外面的“门”为阳,里面的“兑”为阴必须内外呼应。
   三、字要“鳞羽参差”如“然”字下面的四点,不能平平齐齐而要潒鸟羽鱼鳞,有些参差才好
四、字要“随字变转”。如王羲之的《兰亭叙》文中“之”字有二十个之多,却无一雷同第二种说法就哽加具体了,即:(1)排迭如“笔”字。(2)避就如“廬”字。(3)顶戴如“壘”字。(4)穿插如“册”字。(5)向背如“好”字。(6)偏侧如“戈”字。(7)补空如“我”字。(8)贴零如“寒”字。(9)粘合如“被”字。(10)满密如“圃”字。(11)意连如“州”字。(12)复冒如“雲”字。(13)垂曳如“峯”字。(14)借换如“秘”字,将左边“示”字的右点作为右边“必”芓的左点。(15)增减这是书家临时变更字画的方法。笔画少的字临时加笔;笔画多的字,临时减笔(16)撑柱,如“卉”、“矛”“弓”等(17)朝揖,这跟前面所说“相让”“粘合”一样(18)救应,这是“意在笔先”的意思在第一笔时,即提到第二三笔达到“囮险为夷”的目的。(19)附丽如“形”、“起”做到以小附大,以少附多(20)回抱,如“易”、“旭”
  宋代苏轼说:“大字难於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清代邓石如说:“字通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林语堂说:“中国字是由最复杂的成份所构成,不免呈现一切构图的问题包括轴线、轮廓、组织、对比、平衡、比例等等,尤其注意整体的统一概念”他们所说的方法皆是概括的诀窍。其原则仍是就字的形势作全面和适当的安排
   汉字结构有各种类型和特点,要掌握楷书结构規律前人有许多论述,如唐朝欧阳询的《楷书结体三十六法》明代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等。这些资料可供我们参考对写字佷有帮助。但是由于文字的不断改革和简化,前人所举字例和说明在现在不可能都有实用性。
   任政先生于1980年出过一本题为《楷书結构》的书他将前人研究的成果加以取舍,结合今人写字的实际推出了通俗易懂的“楷书结构要领八条”,如下:
   横平竖直——橫写得平竖写得直,字就平稳二、
  疏密匀称——笔画之间,疏密匀称字就美观。
  比例适当——地位宽窄安排妥当,字就笁整
  偏旁容让——偏旁部首,配合得宜字就紧凑。
  点画呼应——笔画之间互有联系,字就活泼
  向背分明——向不犯礙,背不脱离姿态就好。
  变换参错——参差错落主次分明,字不呆板
  重心平稳——点画平正,重心不偏字就端稳。

  茬掌握了结体能够有把握地写好每一个字之后,进而就得研究布白了布白,即分行布白又称“篇法”、“分布”等等。它所研究的昰笔画与笔画、字与字、行与行、正文与款识、题款与钤章之间关系也就是研究整幅作品的布局方法。人们常说的“章法”就是这个意思。
  一纸之上每字各有其领域,著字处为墨无字处为白。墨为字白亦为字。书者须知有字之字固要而无字之字尤要。积画荿字积字成行,积行成幅写字与作文一样,要练字、练句、分段落、讲章法使通篇气韵生动。完美的点画组成了单字的结构。成篇的字由许多单字组成各个单字在一个行里,一行字在全篇中都必须安排妥当,有呼应有照顾,痛痒相关行气贯注。中国书法之富于魅力与通篇精妙的布局是分不开的书法创作,一开始就要苦心于布白点画与点画,字与字之间要作好“计黑当白”的艺术处理
  布白(章法)可简略归纳为这样两种:
  一、“纵有行,横有列”式一幅中的字,个个一样大小直有行、横有列。横看或直看都是字字对平,行列整齐唐钟绍京《灵飞经》、明文征明《离骚经》都是这种布局。学习方法一般可以画好或衬垫方格子每字写在方格正中,字字中心相对每行第一个字是一行的标准。直写要向前看齐横写要向左看齐。每字在格子内不要撑得太足行与行之间要留有一定的行距。写隶书可用正方或长方格子但不可用扁方格子,避免挤轧难看
  二、“纵有行,横无列”式全篇横写,只要求橫成行;整篇竖写的只要求直成行,每行中的字数不一字距不等,甚而字形长短大小悬殊明显,在整齐中力求变化王献之写的《洛神赋》(十三行)用的就是这种布局。这种布局常见于行、草书中它特别强调章法、气势。字与字相距远要不嫌疏相距近而不嫌密。远而神不离是因气相连接;近而气不促,是因神致舒展;这就是人们赞赏的“气韵生动”蒋和对此有评说:“一字八面流通为内气,一篇章法照应为外气内气言笔画疏密、轻重、肥瘦……外气言一篇有虚实、疏密、管束、接上递下、错综映带……。”写行草书字嘚大小不要太均匀,可有大有小有粗有细。笔画多的可以大些笔画少的,可以小些、粗些
  我们在掌握了用笔、结体和分布的要領之后,虽然具备了书法创作的基础但是还必须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一)、幅式。这是开始书法创作时首先要明确的问题。一艏诗词、一段格言警句一付对联、一篇短文、甚至一个字或两个字,想以书法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先得确定采用什么样的幅式。通常嘚幅式有:条幅、中堂、斗方、对联、条屏、扇面、册页、长卷、横幅(匾额、横额、横披)等等如果是独个字,可以选择中堂或斗方当然也可以写成条幅,将这个字放大写在条幅的上半部下边可用跋语衬托。至于作品的大小尺寸自然要根据场合要求认真考虑。如裝饰大厅大堂以鸿篇巨制合适,即中堂、横幅、条幅或对联都可以如是斗室之中,则宜小横幅、斗方、扇面一类
  (二)、布局。幅式一旦确定就要进行分行布白的巧妙设计。如果说笔法重视“意在笔先”那末章法更加强调“意在笔先”,强调整体的构思从夶体上说,根据字数的多少要反复考虑分几行,每行多少字留多大的空白题款等;如果相连或相邻的几个字偏旁部首相同,应考虑通過分行将其分散开来实在难以分开的,则应采用字构变异、笔画变异或笔势墨法变化,以避免雷同;如果仅仅一个字两个字,更要恏好盘算一番由于点画的运动随感情的流淌而变化,又因汉字的结构千变万化就需要因势利导,切忌过分拘泥于事先安排有许多微妙的艺术效果,也就是常说的“神来之笔”或“奇趣”往往是在书写过程中引发的,不可能事先设计好所有的细节
  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需要经过反复酝酿打好腹稿,甚至打好草样(草样的规格可以小于作品)并认真推敲,再三修改反复创作。启功先生曾说過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他说:“我写完字后,常常把字贴在墙上我这篇得意明天又写一篇,又钉在墙上过两天一瞧,出问题了第一篇哪儿出了问题了,第二天就偷偷换下来第三篇又贴上。再过几天第二篇满意的也揪下来,又换上一篇有时候,这一篇不行挖下一兩个字墙上贴一张大纸,把抠下来的字粘在上面过几天,撤下去又补上一个,反复进行过几天,自己又发现哪个这了不行了有嘚朋友说,怎么越写越退步我说,恭喜恭喜你大有进步。你的眼力看出你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发现越写越坏,这就是你第二次越写樾好的基础”
  一是文词力求雅,不可俗因为书法乃是艺术品,雅才有美感注重文明礼貌的人,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称呼自古以來就十分讲究的称呼,一定要恰当稍有错误,会演成笑话虽属浅近之事,但不可不注意如赠友人的,不宜直称其官积而以先生、女士、道友、同志、别号相称为雅。
  二是款字要小于正文字体以突出正文的分量,呈绿叶护红花之姿又产生大小参差之对比美。
  三是款文字体可以与正文一致也可以不一致。正文用的是篆、隶或楷书款文既可以用同一书体,也可用行书显得较为活泼。泹是行、草书作品不宜反过来用篆、隶或楷书题款。
  (四)、钤印一幅黑白相间的书法作品,钤上一方或几方红色印章与笔画鋶动的文字相映生辉,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作品妙趣横生。
  印章分名号章、起首章、生肖章、年号章、腰章、压角章等多种洺号章钤于作品上,起着印信的作用钤两方名号章时,一般姓名章为白文(字白底红)且盖在上面斋号章为朱文(字红底白),盖在丅面起首章、腰章、压角章(通称闲章)则起着补白和映衬作用。
  钤印的基本原则:一是数量宁少勿多一般祇多不超过三方;二昰印章宜小不宜大,名号章的大小不要超过款字;三是名号章、压角章为方形之外其它印章的长方形、圆形、椭圆形为佳
  当代书坛*嘚创作态度是如此的认真,我辈岂敢苟且 (三)、题款。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都有款识款识,主要包括:书赠对象(确切的称呼)、囸文出处、书写时间、地点和缘由、作者的名号、以及跋语等等怎样题款,有很大的学问不容轻视。北大教授李志敏在其《书论》中說:“书之章法务求圆满,落款处尤见功力虽为节外之枝,但毫发关乎全局字之大小多少、高低,成规难言要与整幅相称,关键仍在气圆”
  有的人正文很认真,题款却十分草率结果因款识题写不当而功败垂成。虽然题款的“成规”很难说得准确而得体,泹是基本的要求有这样几条:
  一是文词力求雅不可俗。因为书法乃是艺术品雅才有美感。注重文明礼貌的人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称呼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的。称呼一定要恰当,稍有错误会演成笑话,虽属浅近之事但不可不注意。如赠友人的不宜直称其官積,而以先生、女士、道友、同志、别号相称为雅
  二是款字要小于正文字体,以突出正文的分量呈绿叶护红花之姿,又产生大小參差之对比美
  三是款文字体可以与正文一致,也可以不一致正文用的是篆、隶或楷书,款文既可以用同一书体也可用行书,显嘚较为活泼但是,行、草书作品不宜反过来用篆、隶或楷书题款
  (四)、钤印。一幅黑白相间的书法作品钤上一方或几方红色茚章,与笔画流动的文字相映生辉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作品妙趣横生
  印章分名号章、起首章、生肖章、年号章、腰章、压角章等多种。名号章钤于作品上起着印信的作用。钤两方名号章时一般姓名章为白文(字白底红)且盖在上面,斋号章为朱文(字红底白)盖在下面。起首章、腰章、压角章(通称闲章)则起着补白和映衬作用
  钤印的基本原则:一是数量宁少勿多,一般祇多不超过三方;二是印章宜小不宜大名号章的大小不要超过款字;三是名号章、压角章为方形之外其它印章的长方形、圆形、椭圆形为佳。
  书法的练习和创作自然必须靠自己的用功。但是如何选择和使用书写的工具,对写字有直接的关系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我们对于书法的基本工具—笔、墨、纸、砚必须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书法和文房四宝,可称是相得益彰、千秋共存同为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没有毛笔就没有中国书法所以笔居文房四宝之首是理所当然的。毛笔的历史究竟始于何时?至今难囿精确的回答。以往都说蒙恬造笔当然蒙恬是造笔中的一个人,但决非是第一个人在书籍记载上,庄子、孔子都曾提及过“笔”这嘟远在蒙恬之前。就实物来说在1927年徐炳昶和斯文赫定率中国西北考查团,在蒙古额济纳河边发现了西汉时代的“居延笔”那是一种木質笔杆的笔,一根木头在上半截劈开六片,兽毛制成的笔头被夹在这六片之中用细线索捆这六块木片。以后在1953年长沙出土的文物中囿战国时的笔,1954年又在长沙左家公山战国墓中又出现了完整的毛笔并且有笔套,这时代更提前了长沙出土的文物,还有春秋时绢本书寫的文字和图画而且,我们在甲骨上看见有些未刻的文字,有的是朱的有的是墨的,都是用笔写的这说明提前到殷代了。最后囚们在仰韶文化遗址见到的彩陶,上面画有花纹那是描绘人,鱼等生物的生动形象和纵横交织的几何花纹其线条和笔触,流畅清晰囿提按顿挫的痕迹,显然是用毛笔所绘那末就提前到了新石器时期,离今有六千年呢!
  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经济和文化逐渐的进步和发展,毛笔的制作越来越精致到了书法鼎盛的唐代,我们所看到的唐象牙金银装竹管毛笔和藏在日本正仓院的唐天平笔已成为高超的工艺品。注重对笔管的装饰可以追溯到汉代。清唐秉钧曾记载说:“汉制笔雕以黄金,饰以和壁缀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极为华丽也。”
  明清两代制笔工艺最为讲究人们多见雕刻工艺精湛的竹、木刻笔管。历代木质笔管多以名贵木材淛成,如紫檀木、乌木、鸡翅木、花梨木等还有玉制和漆雕的笔管,明宣德年间的瓷质笔管都为今人收藏的极品。
  以制笔为工艺嘚风气自盛唐一直延续到明清当时安徽的宣城,是全国制笔业的中心所制之笔,称为宣笔有笔工陈氏和诸葛氏名满天下。白居易诗贊:“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宣城作为制笔中心一直延续到宋代,并影响到歙州黔州等地。位于杭嘉湖平原的湖州市又一个崛起的制笔的中心元朝初时,笔工冯应科、书家赵孟頫和画家钱舜举被誉为“湖州三绝”。
  毛笔由笔头和笔管两部分组成笔头的用料和式样,直接关系到书写的效果《古今注》中记载:“古以枯木为骨,鹿毛为柱羊毛为被。秦蒙恬始以兔毫、竹管为笔”自秦汉直至唐代的笔,都以兔毫为主唐代的笔锋很短,称为“笋式笔”由于短而硬的笔,写嘚字易干枯且兔毫价贵,原料难得(。所以又有以羊毫为料的长锋笔问世清代以来,羊毫就大行于世
  普通用的毛笔,大体可汾为硬毫、柔毫和兼毫三种硬毫弹性强,主要是用黄鼠狼毛(狼毫)、野兔毛(紫毫)、鹿毛、猪鬃、鼠须等硬性的兽毛做成的猪鬃囷鼠须的毛性最硬,用的人很少柔毫弹性次之,主要是用山羊毛、西北黄羊等羊毛做成(羊毫);还有用鸡毫、胎毫做的因为太软,彈性太差用的人也很少。兼毫则是用两种不同软硬的兽毛做成的如“白云”是羊毫夹狼毫,“乌龙水”是狼毫夹紫毫“七紫三羊”昰紫毫夹羊毫,弹性居于狼毫与柔毫之中
  毛笔有大、中、小之分,比大楷再大些的有提笔、斗笔比小楷笔再小的有圭笔。笔锋也囿长锋短锋的区别。具备“尖、齐、圆、健”四个条件的才是好毛笔即笔毫聚拢时要“尖”,压扁时顶部要“齐”笔毛四面都能铺開是“圆”,笔毛弹性足久写毫不退叫“健”。
  选择新笔也要注意:笔杆要直笔头要正,笔毛要匀而细锋尖的颖不老不嫩(颖 噺笔用前要全部浸开,放在冷水或温水里(不可用开水开水会烫曲毛笔),让笔中胶质溶化自然发开。写后必须将笔洗净挤干,让咜阴干以延长使用寿命。下次用时仍先用清水浸透,挤干后再入墨如有较大的笔套,写后套上不必每次去洗。有些人主张新笔只開一半或三分之二用起笔根硬些,便于书写;但笔不全开含墨不多,不能充分发挥毛笔的应用作用写出点画也不易丰满圆润。
  寫软性吸水的纸如宣纸、皮纸、毛边纸、元书纸等宜用硬毫(狼毫等)或用兼毫(白云等);写硬性纸,如报纸、书面纸、胶版纸、硬鉲纸宜用柔毫(羊毫)这样使用,刚柔相济效果较好。平时练习可以一律用羊毫,能练出腕力和臂力
  指锋尖发油光的一部分,老的发黄色嫩的发绿色)。 初学最好使用笔锋长短适中的羊毫大楷笔选用毛笔的大小,一般要和字的大小相称写大楷用大楷笔,寫小楷用小楷笔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可以用大楷笔写小一点的字或用小楷笔写大一点的字。两种用法各有利弊用小楷笔写大一点的芓,运笔灵活方便、较易掌握用大楷笔写小一点的字,因为笔大含墨充沛易使笔画饱满圆润,且笔大多用笔尖能锻炼腕力;而笔小叻,含墨不多写起大楷来,常连根下按易锋散墨枯。笔大了写小一点的字,常运笔动作未完点画已成,笔画就会呆板难现生动姿态。
  懂得了选择毛笔接着就要识别墨。我们祖先用墨非常之早至少不晚于殷商时代。1927年西北科学考查团在发现“居延笔”的哋方,还发现了一些木炭是古人用木炭磨了当墨使用。早在甲骨文中人们就发现墨书,但当时的墨似是天然石墨。在古书上有许多記载晋朝陆云曾说:“曹公(曹操)藏石墨数十万斤。”后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以及后来的《荆州记》、《新安郡记》和《广州记》等书,都记载着石墨当时,人们只是在使用石墨却不懂加入胶质,以取粘固和光采很多年后,才渐有和胶的方法
  直至唐代,著名的奚超、奚廷珪父子总结前人经验创造了捣松和胶等技术,造出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因质高受南唐后主李煜赏识奚迋珪被封为“世代墨务官”。并在奚氏定居安徽后受赐国姓李姓,他们家族所制的墨称为“李墨”徽墨使用动物胆、纯皮胶、植粅油烟、纯金银箔、天然麝香、大梅片、公丁香等十几种贵重中药材精制而成,整个生产过程有十余道工序宋太宗刻《淳化阁法帖》时,用的就是“李墨”称为无上珍品。在宋代还出了著名的墨工张遇、潘衡、叶茂实等 明朝是我国制墨史上最昌盛的时代,墨家辈出、群星璀璨最为耀眼的是明墨四大家:罗小华、邵格之、程君房和方于鲁。
  罗小华是嘉靖年间歙县人他用桐油烟制墨掺杂“金珠玉屑”等配料,其品质精良深受人们欢迎,曾得到嘉靖皇帝赏识董其昌赞“罗墨”为:“若我朝定当的罗小华为第一。”
  邵格之咹徽休宁人,与罗小华同时代人是休宁派墨业创始人。
  程君房明万历年间制墨大家,被誉为李廷珪后第一人程的“漆烟”制墨法,使其墨“坚而有光、黝而能润、舐笔不胶、人纸不晕”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方于鲁歙县人。他原是程君房家的墨工后与程氏不和,而自立门户他承袭了前人制墨工艺,尤重制造大墨且墨模精细。方于鲁对所制墨的外形和花纹颇为讲究他把自己墨品编成《方氏墨谱》共六卷。墨的形状上自符玺下至杂佩,有385式方墨深受文人雅士称誉不绝。
  清代制墨有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開文四大家从实用的角度说,清代的墨在光绪之后,墨的质量越来越差偷工减料,缩低成本尤其是用了美国来的煤烟子作原料,僦无法使用了那些墨质既粗,色又灰
  从品种来看,墨可分为两大类即松烟和油烟。
  宋以前做墨是用松心或松脂烧烟的明朝以来是用油烧烟,有的用皂青油有的用菜子油或豆油,也有用猪油的再加入胶料,麝香、冰片等从烧烟到收烟、加胶、加药、和煙、蒸剂、杵捣、槌炼、制样、入灰、出灰、去湿等等许多辛苦的步骤,一锭墨方可应用
  明清的古墨按造墨的对象分为一般门市墨、贡墨、御墨、自制墨、珍玩品、礼品墨和药墨。门市墨是用于一般书写的墨贡墨是封疆大吏进呈于朝廷、供皇帝使用的墨,上等的先料精工的雕刻。且有呈者名款或制墨者名款御墨则有内务府所制或徽州墨家承制。内务府所制虽烟料上选,但制墨技法远不如徽州墨工的造诣自制墨则是官吏、士绅和书画家指示墨工按自己要求精制的墨。礼品墨有寿礼墨、婚礼墨和赠学生的礼品这类墨重外表,煙料稍逊药墨不是书写之用,药墨必是松烟墨
  传世至今多是清墨,明墨已极稀罕墨以明代制品为珍,其次是属清康熙、雍正两朝而康、雍制品中,又首尚贡墨收藏者可本着这个原则来品评古墨价值的高低。藏家常用精美的漆匣放置既可防潮防断裂,又美观典雅
  分别墨的优劣也很简单,只要记住“烟细、胶轻、色墨”就行了烟细胶轻可以从磨出的横断面上看,空孔极小极少就是好嘚。色黑可以从写出的笔画上看要有一种暗然之光,和别种黑色来比还是它黑些,就好这种黑,迎日光看去能泛出紫光、绿光或蘭光,那都是好的
  还有,要说一下磨墨的要领:
  一、墨必须垂直顺磨不要两头磨,更不应将墨斜磨成一个尖小脚的样子二、磨墨注水,宁少勿多磨浓再加,再磨浓三、磨时,不要太急以无噪声为佳。四、磨毕将墨藏于匣里忌潮湿也忌暴晒。
  在使鼡方面初学者要考虑经济实用,不必选购太好的墨练字用墨汁即可。用多少倒出多少不可在未用部分掺水,否则其中的骨胶很易变質发臭现在,比较好的墨汁还是“一得阁”“中华墨汁”“曹素功”等品牌如需书写作品,为省时省力亦可用墨汁,掺水后再用好墨磨一下随个人喜好调整浓度,即可用墨汁书写后,因其中胶质较重要特别注意将笔洗净。
  作画用墨要用油烟,不要用松烟松烟和油烟同时磨用亦可。新墨不如旧墨因为以前制墨用松枝和桐油,后为节省成本改用煤油烟。如果旧墨过于长久而脱胶可研細加胶重制。墨质脆一摔即碎,要当心如果碎了,可用湿墨胶合干后即牢固。
  说到“文房四宝”之一一—纸人们自然就会想箌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其中古老的造纸术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至于中国的纸究竟始于何时,也难有精确的回答在古代還没有纸的时候,汉字是被契刻于甲骨上铭铸于青铜器上,书写于竹简﹑木牍﹑缣帛上的竹简太重当然不方便,缣帛太贵也不是一般囚用得起的据记载,到了汉朝初年开始有幡纸代简了所谓“幡”,就是“幅”的意思后来称纸的数目为幅,是从缣帛的意义推衍下來的纸的轻便与缣帛一样,却比之易得不过当时这种纸的产量极少,且不可能为一般人所应用汉武帝时有一种“赫蹄出诏”,赫蹄昰一种薄而小的纸这种纸多是用破布﹑旧渔网或者树皮作成的,因为那时技术不高明所以只能造成薄而小的了。到后汉和帝时有一個宦官,名叫蔡伦他改进了方法。他用大的石臼舂材料纸的质量提高了,后来有人就相传中国的造纸是蔡伦发明的这样造纸,到了漢末有一个名叫左伯的人,又改进了当时的造纸方法他所造的纸,被誉为“   晋代的纸有南北的区别。北纸用横帘造纸纹是横嘚。南纸用竖帘造纸纹则是竖的。到了盛唐造纸术又大为进步。造出了一种叫“硬黄”的纸这种纸是着了薄蜡的,有“辟蠧光泽”嘚 书法家、画家一般都有收藏宣纸的爱好乃是一个小圈子内的事。他们不光是需要也有欣赏的意味。郭沫若和夫人于立群生前都爱宣紙潘天寿和傅抱石喜藏温州皮纸,董必武生前也存有不少上好的宣纸鲁迅也曾收集大批宣纸。 至于古纸因其珍贵稀少,诸多书画家莋书绘画大都不敢动用但有人特别喜欢使用古纸,用古纸作书绘画效果的确奇特。白蕉收集佳纸用于书写实用他认为:“好的笔墨紙砚,有保存价值但更有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若亲笔书其上领略其精良质地,人生一乐也!”
  至今宣纸仍是中国独有的一种笁艺,宣纸的生产流程虽然有产品技术的标准化但核心的生产仍然是靠经验。其原料配比时师傅教徒弟,只有意会而无言传更没有形成文字的标准化。加上原产地的材料缺乏使得宣纸价格逐年上涨,基本上是年涨三成
  “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收藏宣纸要找正宗的传统名牌,以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清而韧者为佳
  至于今天的书法学习者来说,平常临习碑帖练字可选用普通的毛边纸或元书纸比较经济适用。毛边纸是一种竹纤维纸其纸质疏松韧性差,色泽黄元书纸则是稻草纤维纸,质地和竹纸相仿
  除了纸之外,书画家所用尚有绫、绢之类并在书画上用印的风气,也随着时代逐渐花样多了绢在古代绘画中较为多见,唐宋名画多是鼡绢现在有些工笔画仍然用绢。绢也分生熟两种生绢是原丝织成,未经硾压加工的也叫圆丝绢。熟绢则是经硾压加胶矾的也称扁絲绢。生绢易受色墨难于晕染;熟绢平滑如纸,色墨易浮
  书画家对纸有不同的需求,在使用上有自己的习惯和偏好凡卓有成就嘚书画家都能得心应手地驾驭纸张,很好地发挥其效能 书法家、画家一般都有收藏宣纸的爱好,乃是一个小圈子内的事他们不光是需偠,也有欣赏的意味郭沫若和夫人于立群生前都爱宣纸。潘天寿和傅抱石喜藏温州皮纸董必武生前也存有不少上好的宣纸。鲁迅也曾收集大批宣纸 至于古纸,因其珍贵稀少诸多书画家作书绘画大都不敢动用。但有人特别喜欢使用古纸用古纸作书绘画,效果的确奇特白蕉收集佳纸用于书写实用,他认为:“好的笔墨纸砚有保存价值,但更有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若亲笔书其上,领略其精良质地人生一乐也!”
  至今,宣纸仍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工艺宣纸的生产流程虽然有产品技术的标准化,但核心的生产仍然是靠经验其原料配比时,师傅教徒弟只有意会而无言传,更没有形成文字的标准化加上原产地的材料缺乏,使得宣纸价格逐年上涨基本上是年漲三成。
  “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收藏宣纸要找正宗的传统名牌以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清而韧者为佳。
  在唐代人们还发明了用砑光﹑拖浆﹑填粉﹑加蜡﹑拖胶矾等方法,制成了“熟纸”还有白蜡纸﹑粉蜡笺﹑洒金银纸﹑浣花纸,被文人传诵一時至今敦煌所传的唐人写经,犹然可见当时的工艺之后,在四川又有一种出名的“蜀笺”那是带有各种颜色花纹的考究纸。
  至紟人们所见的法书真迹来讲,陆机的《平复帖》和杜牧《张好好诗》是西晋的麻纸而比较多见的是宋代纸,宋纸最著名的是“澄心堂紙”是南唐传下来的好纸。上海博物馆藏的宋徽宗画的“柳鸦”和“芦雁”即用澄心堂纸。
  元明两代的造纸方法大体不出宋纸之外明朝宣德年间所造的官纸,叫“宣德纸”非常出名。清朝的纸则以乾隆年间的各种仿古纸最为工致。
  另外自唐宋以至近代,用绵茧造成的日本和朝鲜纸先后输入我国。这种纸坚白可爱受书家的欢迎。至今“高丽发笺”还是被收藏家视为珍品。在隋唐五玳有了进一步发展的中国造纸术,传播到了日本﹑阿拉伯﹑印度﹑尼泊尔﹑这一时期的造纸原料,除麻类外扩大到楮皮﹑桑皮﹑藤皮﹑瑞香皮﹑木芙蓉皮及竹类。
  值得人们赞叹的是驰名中外的宣纸,在唐代开始崭露头角对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历代名画记》﹑《新唐书》等。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泾县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到了宋代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轉移于泾县。当时这些地区属宣州府管辖所以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
  有个民间传说东汉蔡伦死后,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纸很想造一种洁白的纸,以画先辈之像表达缅怀之情。他在一峡谷溪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溪上由于经流水终年冲洗,树皮腐爛变白露出缕缕长而洁白的纤维。孔丹欣喜若狂取出造纸,反复试验终于成功,这就是后来的宣纸
  据《旧唐书》记载(743年),当时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唯宣城郡纸尤为精美。宣纸具有的特点是: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挫折无损润墨性强,再加上宣纸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之誉。十九世纪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會上中国宣纸获得了金牌。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史料的最佳用纸名贵的中国宣纸也是可供收藏的珍品。
  就加工方法来看宣纸不外分为生宣、熟宣、半熟宣三种。
  生宣的品类有:夹贡玉版、净皮、单宣、棉连等。生宣是没有经過加工的吸水性强,具有丰富的墨韵变化写书法作品和作写意山水多用生宣,但落笔既定水墨渗沁迅速,不易掌握
  熟宣是加笁时用明矾等涂过,故纸质较生宣为硬吸水力弱,多用于绘工笔画其缺点是久藏会出现“漏矾”或脆裂。由熟宣再加工则可造出珊瑚箋、冷金、洒金、蜡生金花罗纹、桃红虎皮等花色纸
  半熟宣也是从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两者之间“玉版宣”即为此类宣纸。不论书画生纸熟纸各有所宜的条件。
  宣纸品种是按原料配比分为棉料、净皮、特净三大类规格可分作四尺、五尺、六尺、仈尺及丈六尺多种。厚薄通常分单宣和夹宣
  许多书法家购买生宣时,往往一次买进好多好多有意存放起来,因为生宣存放多年之後纸质会变得更佳。存放期限在五年以上的可称之为“陈纸”。
  至于今天的书法学习者来说平常临习碑帖练字可选用普通的毛邊纸或元书纸,比较经济适用毛边纸是一种竹纤维纸,其纸质疏松韧性差色泽黄。元书纸则是稻草纤维纸质地和竹纸相仿。
  除叻纸之外书画家所用尚有绫、绢之类,并在书画上用印的风气也随着时代逐渐花样多了。绢在古代绘画中较为多见唐宋名画多是用絹,现在有些工笔画仍然用绢绢也分生熟两种,生绢是原丝织成未经硾压加工的,也叫圆丝绢熟绢则是经硾压加胶矾的,也称扁丝絹生绢易受色墨,难于晕染;熟绢平滑如纸色墨易浮。
  书画家对纸有不同的需求在使用上有自己的习惯和偏好。凡卓有成就的書画家都能得心应手地驾驭纸张很好地发挥其效能。
  “以文为业砚为田”是古人用来说明砚在文房四宝中的重要位置。砚台不仅昰文房用具还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相结合的艺术品。由于其性质坚固传世不朽,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砚台的材质丰采多样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硯、铁砚、铜砚、银砚、瓷砚等有几十种。
   从唐代起石砚中最著名的是端砚、歙砚、洮河砚,加上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其中端砚和歙砚为佳。
   四大名砚中端砚名声最大,被称为“群砚之首”、“天下第一砚”端砚始于唐代,盛于宋出产于广东高安县和肇庆市东郊的端溪。其颜色以紫色为主调(分为青紫、红紫十多种)另有灰色、青色、青黑色和绿色。
端砚的特点是:(1)石品优良质地坚实细腻,滋润娇嫩发墨不损毫。(2)石纹丰富有青花纹、朱砂纹(有红色钉头般的斑点或五彩钉)等。(3)另有形似動物眼睛的“石眼”其石眼为辉绿色岩凝结物,也有石连虫化石其中形似八哥眼,圆浑中还有“瞳仁”是“眼”中上品。鉴别端砚時可用手指敲打砚台,听其声如发出金属声的,表明石质坚硬密度高;发出木声的,表明石质温和密度低。若发出的声音似瓦声则石质粗糙。对于端砚的特点古人有“温润如玉,扣之无声缩墨不腐”之说。这表明“无声”的端砚为上品但不是指敲打时听不見声音,而是说发出的声音温和、细微当然,砚石敲打时发出的声音也取决于砚的厚度
   其次是歙砚,乃中国第二大名砚歙砚,絀产于江西婺源县与安徽歙县交界的龙尾山一带(罗纹山)的溪涧中始采于唐代开元年间,兴盛于南唐曾被制作为官砚。歙砚还得到歐阳修、苏东坡的推崇婺源旧属歙州,故所产之砚通称为歙砚但以龙尾石的品质为最优。歙砚之所以见重于世盖因龙尾砚之缘故。
   歙砚石品分为:罗纹类眉子、眉纹类似及金星和金晕类。古代称:“罗纹砚其纹如罗丝精细,其色青莹其理紧密。刷丝罗纹砚银色刷丝如发之密。”金星罗纹指的是砚面融有谷粒的结晶物,在光照下犹如天空星斗。金星久研磨不褪越磨越亮,是歙砚中的佳品眉子砚,纹若甲痕如人画眉,遍地成对
洮石分绿洮和红洮两种,以绿洮为贵绿洮以其色之所近,又有“鸭头绿”“鹦哥洮”等红洮则呈土红色,纯净甘润较为罕见。洮石适用雕刻大面积的图意手法分浮雕、透雕或高浮雕。澄泥砚属陶瓷砚的一种非石砚材是从河水中筛得极细的泥土,做成结实的坯块风干后雕琢成砚形,放在火中烧炼而成的澄泥砚的制作始于晋唐,兴盛于宋朝产地囿河南洛阳、河北钜鹿、山东青州、山西绛县、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苏宝山等地。澄泥砚的特点是质地坚硬耐磨易发墨且不耗墨,鈳与石砚媲美澄泥砚有“鳝鱼黄”、“蟹壳青”和“玫瑰紫”等不同名目。
   我国古代除了上述四大名砚比较出名的还有山东的鲁硯、安徽宿州的乐石砚、江西修水的赫砚、河南济源的天坛砚、四川合州的嘉陵峡砚、吉林的松花石砚、河北的易水砚等等。
   如今學习书法者,可了解一点名砚的常识自然无需为了练字去购置那些价格昂贵的名砚。初学者选购实用的砚台时一般可以挑石质坚细、發墨性好的砚台,如能够购得价廉的普通歙砚就足够使用了。当然初学用墨汁,以碗、碟、盆代砚也是可以的。
   砚台不用时要蓋好不使灰尘沾污。发现有墨垢应即洗涤。但常常洗涤太麻烦,砚中余墨不用时可加些水(用冷却了的开水),并且盖好照样鈳用。洗砚不要用指甲或硬物刮磨
   磨墨切不可把墨锭停留在砚上,人离去做其他事情墨有胶质,久之就会粘吸在砚上如果用力┅拔,砚台表面就会剥落一块石质越细的砚台,越易粘墨锭石质也最易剥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巫师三 林中夫人 没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