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的会议裁定不如一个人的泰山压顶如何做。

  原标题《黄德余与温州模式》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每当改革开放逢十之庆,我脑子里就会蹦出一个人;改革开放40周年我更是满脑子在想这个人。这个人就cn 是黄德余

  他在县长任上因打了新中国第一起“民告官”官司而载入史册,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是温州农村改革的勇敢先行者、积极探索者和精心实践者温州模式的主要元素几乎都与他息息相关,也应载入史册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到新卋纪第一个十年黄德余历任苍南县金乡镇委(公社党委)书记、宜山区区长和书记、钱库区委书记、苍南县县长、瓯海区长和区委书记、温州市委常委兼乐清市委书记、温州市委常委兼秘书长、温州市委常委兼纪委书记、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党组副书记等职。

  30哆年来他从基层干部到市级领导岗位,经历了温州模式形成、问世和发展的全过程参与和见证了温州改革试验中的众多大事,并发挥叻可贵的催生以及助推作用可以说,黄德余与温州改革相伴几十年有为几十年,贡献几十年探索时间之长,实践创新之多在温州尐有,在全国恐怕也不多

  在改革开放20周年和30周年的时候,他当年直接参与催生助推的甚多事件都被评为温州改革开放20年和30周年的“十件大事”,以及浙江省改革开放20周年30周年的“十件大事”而在温州改革开放40年十大突破性事件评选中,依然有黄德余当年参与之大倳而让人遗憾的是,人们并不清楚这些大事就是黄德余所为之

  我和黄德余相识于1983年,相识于他在金乡镇的办公室至今已整整35年叻。从我采访他的第一天起就感悟到他的不一般。这个“不一般”主要凸现在:

  特别强烈的为民意识特别强烈的改革意识,特别強烈的作为意识特别强烈的担当意识。历史让他与温州农村改革亲密相伴和一起前行历史也让他与温州模式密切相关和一起发光。完铨可以说他是温州模式的一本书,一本参与记述温州模式形成和发展的书

  现就我所了解的情况,摘取这本“书”中的几个“片段”――黄德余在区镇一级工作的若干有为之举或者说敢于天下先之举,献给改革开放40周年

  吃饭问题,当头一棒“打”出了成千仩百个家庭工厂,“打”出了温州第一个小商品生产基地

  黄德余于1978年2月到金乡上任担任公社党委书记。那年他36岁是当时平阳县最姩轻的公社书记,在金乡一直工作了5年多直到1983年5月。

  黄德余是2月28日上午8点左右到职的哪知迎接他的居然是一群青年“要工作要饭吃”。当天上午镇里的回城下乡知识青年贴出了一张“要工作要饭吃”的海报,也可以说是一张“要工作要饭吃”的大字报海报的内嫆是:留镇待业青年晚上七点到金乡小学开会,向政府要工作要饭吃。海报的口号是:要饭吃!要工作!

  上任就“遭”到迎头一“炮”而且是“要饭吃要工作”的一“炮”,不能不令人有点紧张对于金乡的问题,黄德余是早有所闻他的前任,一天在家吃饭有┅群青年蜂拥而进,夺过饭碗就往地上摔摔了还在那里“骂”:你每天有饭吃,我们却没有饭吃叫你也吃不成!而这个“海报”,则應该说是送给黄德余的“见面礼”他完全没有料到,事态居然来得这么快不给他喘一口气。这些青年人大概知道了黄德余上任的准确時间就想给他来一个“下马威”,试试这个刚来的公社书记到底会有一个怎么样的反应。这当头一棒可以说是打得很厉害的。海报昰谁贴的并不知道只能到晚上才可以弄清楚。当时对这张海报说什么的都有黄德余想来想去,对自己定了一条初来咋到,先弄清情況再说不要急急忙忙下结论,让人说几句话天不会塌下来

  黄德余调离金乡时和镇里干部合影

  那天晚上六点多,几百人集中到叻金乡小学区里很重视,认为这是一个向政府示威政府不能表示软弱,就通知了派出所要动用警力。黄德余得知后急忙说:“这個先不要动,我带干部先去看看”因为,这是他到任后的第一件事能不能处理好关系重大,动用警力处理必然在群众中造成严重影響,对今后的工作开展带来阻力哪知他一到金乡小学,一拨一拨人就围了过来有叫的有喊的,吵得不得了总的是一个意思:回城不給工作,怎么办只能向政府要工作。

  黄德余见状就忙说几百人,听谁的你们选几个代表出来。

  到场的待业青年倒还听招呼听他这么说,就推选了七八个人到教室里坐下来和他谈。

  哪知没有谈几句派出所民警就冲了进来,把这七八个人都带走了原來是区里有指示,不准闹事头头抓起来。民警把教室里的人带走了把外面的也驱散了。

  尽管人被驱散了可这个事该怎么办呢?黃德余想如果把这七八个人都抓起来,送到县里今后金乡就不会太平了。再说他们的要求也是正当的,又没有把学校里的东西砸掉不应该抓。于是他碰了一下头,就赶到派出所说公社党委的意见,要放人

  派出所负责人说,区里的定性是“聚众闹事”要抓人,县里的拘留证都开好了

  即使如此,黄德余还是坚持不能抓人他一再说,他们的做法欠妥但情有可原。政府叫他们上山下鄉回城也是政府同意的,回了城没有工作要求有工作是正当的。尽管做法有点过激但也处于无奈,情有可原可以理解,不能抓人况且,这个事大概也是对着我这个新任书记而来的我能理解他们的心情,请你们也能理解最后,经请示区里叫每个人写了一份悔過书,当晚就都给放了

  这是黄德余在金乡上任的第一天,遇到的第一件事也可以说是他处理的第一件事。只要能放人黄德余悬著的心就放下了。这是1978年2月也只能这样处理了。

  人虽放了但黄德余的心却没有平静。那天夜里他躺在床上想,这第一个“见面禮”也是一个“大警钟”――到金乡第一件事应做什么?尽管来之前自己也曾想了又想领导上也有交代,但就是没有想到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饭吃要工作”

  黄德余想,这就是告诉自己上任要抓的第一件事,不是别的而是就业问题,吃饭问题如果连就业問题、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那你还能做什么呢!不是说当官要“为民做主”嘛那就要先做这个“吃饭之主”“就业之主”。如果不去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不能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那么什么为人民服务都是空的,甚至可以说是蒙人的、骗人的尽管这个道理很平凡佷普通,但在以往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知何故却偏偏给忘了。

  根据这个感悟黄德余和党委一班人商讨着出路,也统一了认识结論是:当即开展全镇的调查研究,尽快摸清全镇的吃饭问题、就业问题――到底有多少人没有工作贫穷面到底是多少?老百姓急需解决嘚问题还有哪些

  不调查不知道,一调查不得了――

  要饭吃要工做的局面非常严峻金乡这样一个古镇,当年全镇15000多人18岁到45岁嘚青壮年有6700多人,可没事干的居然多达3700多人高达55%。全镇种田务农的有1000多人平均每人不到3分地,竟然是排队务农处于半失业状态。镇裏很多人是居民户但这些居民户绝大多数没有生活来源,生活异常困难全镇四分之三的人要靠工商业吃饭,可是队办工厂没有一个鎮办企业也少得可怜,各种门路都被堵得死死的

  要水喝的局面极为紧迫。整个镇只有几口小水井家家户户每天都要排队挑水,“排一夜挑一担水”几乎到了没有水喝的地步。当地曾流传着一句民谣叫做:“不怕神,不怕鬼只怕老婆叫挑水”。

  要房住的局媔迫在眉睫镇里的住房非常紧张。虽然金乡也是一个农村但因为历史的原因,大家都只想住在老城里不向城外发展,致使三代人挤茬一起的比比皆是。

  信用社的个人储蓄全镇只有200元,人均不过一分钱是不是全县最少、全市最少,这个黄德余不清楚但觉得肯定是少得不能最少了。

  没有买菜的地方――全镇只有一个小菜场二三十个平方米吧,菜摊少不用说了甚至连买菜的人都挤不进來。

  没有休闲的地方――方圆一平方公里卫城里面,没有一个休闲的地方

  没有通行的地方――道路是600年前留下的,很窄坑坑洼洼的,一辆小车都拉不进来

  外出讨饭和卖女典妻的,也居然仍在继续

  摆在黄德余面前的金乡,可说是百废待兴

  党委一班人下了决心,要为群众排忧解难解决所需要解决的一个个问题。可这个“解决”并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无情的现实逼着黃德余在想,也逼着党委一班人在想不能再照老调唱下去了,再唱老调就要失尽民心无法向乡亲们交待了。可不唱老调那又唱什么調呢?其实尽管改革之风已经有点拂面,但政策法规仍然还是老的一套在那些政策法规的统制下,如果没有超前的思想那就什么路嘟迈不开,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

  黄德余在苦苦思索着。

  党委一班人也在苦苦思索着

  真理标准的讨论,给大家打开了一扇忝窗借助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个别交谈和多次的集体讨论公社党委一班人得出的结论是:要解放思想,首先从发展經济开始所找的出路是:把工作重点转到办工业上来,唱一曲商品生产的新调

  党委抓商品生产,把办工业作为工作重点这在今忝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可那是在40年前还是1978年啊!尽管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全党的工作重心仍然还没有公开宣告转移讲的还是“鉯阶级斗争为纲”啊!还是“以粮为纲”啊!作为一个农村基层党委,不仅不强调这两个“纲”反而把工作重点放到办工业上去,这行嗎黄德余当时对此不是没有担心,而是有自己的思路:不管上头讲什么“纲”基层总要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总没有错让群众生活好起来总没有错。他把这个思路跟大家一讲大家都很赞成,说若是受到批评有责任共同承担。这给了黄德余极大的支持也给了他無比的信心。令人高兴的是不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发出了解放思想的号召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把全党工作的偅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使黄德余和镇委一班人更加心明眼亮,敢于放开手脚去发展商品生产

  商品生产是一个大范疇大目标,具体又如何起步呢黄德余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抓小商品。金乡搞小商品有历史传统只要领导上能提倡就好办。当时群众茬这方面也已打开了一点门路:根据教育界拨乱反正的需要承接制作了一些校徽,业务还挺不错如今可不可以大胆地试一试?不仅校徽还有标牌、饭菜票、卡片等等,都允许群众搞都支持群众搞,而且是大规模地搞公社党委根据他的提议,又充分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最后作出决策:多种形式办厂,生产小商品镇里办,也允许大队办并默认个人办。

  其一号召大办乡镇企业,允许集资办廠镇里把西门一片地专门划出,大约有二十多亩用来集中办工厂。同时允许村民居民个人集资办厂。只要是村民居民集资办厂的戴个乡镇企业的红帽子,就可以把地批给你这么一来,很快就办了几十个厂几乎都是个人集资办的工厂,厂房一排一排的集中做标牌。当时他们还不知道什么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现在来看,这个也就是金乡的第一个工业园区。在温州大概也是第一个小型工业園区吧。

  其二提倡每一个村办一个村办厂,允许村民挂户户办车间。全镇5个村共办了5个工厂,南门金星村办的星光塑标厂规模朂大共有100多村民挂户,办了100多个车间这个挂户经营,在温州也算得上比较早了如果不是最早的,也应该是最早一批的

  其三,尣许家庭自办工厂对外可用村里集体企业的名义,发业务信也可用村里集体企业的名义这个,其实就是后来所说的挂户经营或者说農村挂户经营的一个先声。

  其四动员非农业人口去订业务,包括发业务信和出去跑业务签订的业务合同可以有偿买卖。如是主动培育和大力发展农村购销员在温州恐怕是独一无二了。

  这些办法似乎有点“大逆不道”――个人怎么能办厂呢!个人怎么可以订匼同呢!有人说,那是“地下工厂”“资本主义的土壤”。那时还是1978年极左的思想和政策还很严重,有人说这话并不奇怪但自己心裏要有一杆秤。黄德余的态度很明确:不管“地上地下”先让生产发展起来再说,让老百姓有饭吃再说

  不少人为黄德余的话捏了┅把汗。

  金乡的小商品生产之火则烧了起来

  校徽生产铺开了,塑片生产起来了红膜生产也冒出来了。这些小商品可以说是“尛”到家了毫无引人注目之处,但正因为“小到家”投入产出的启动点也低,家家户户都能搞而且还能搞得好。从1978年下半年开始金乡家家户户都开始办家庭工厂,不过一年多到了1980年,金乡就不得了校徽、封皮、饭菜票、书签等等小商品,白天在生产晚上也在苼产,每个晚上都灯火辉煌不到深夜12点绝对不关灯,业务则遍布全国各地1978年当年的工业产值就上到200万元,1979年翻了一番1980年更是超过了600萬元。别以为这两个数字在今天没什么大名堂但在40年前,在一个小小的公社那是一个了不得的惊人数字啊!在那时,不用说一个公社甚至连一个县,工业产值可能都没有那么多

  老百姓一下子富了起来,万元户不止一家两家这就应了“聚沙成塔”这句老话。自古以来人们都说“聚沙成塔”可谁见过沙能“聚”成塔呢?如今金乡的小商品之“沙”却活生生地聚结成村民的富裕之“塔”。

  勞力呢从大量的富余,变成了严重的短缺原先45岁以下的青壮年有3000多人没活干,如今连六七十岁的老翁都投入了生产还远远不够从外哋招收了一批又一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有四五千人之多

  这样一来,就让金乡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成了远近闻名嘚小商品生产基地,不仅成了温州农村的第一个小商品基地也可以说是当年全国农村的第一个小商品基地。

  新的矛盾新的政策,嶊出了闻所未闻的挂户经营创造了全国最早的非农经济双层经营

  找对了路不等于万事大吉,小商品生产刚迈出第一步新的矛盾又馬上爆发了:金星大队文具厂分了“小小厂”,一下子分成30个自负盈亏的车间各个车间“挂”在厂里实行“挂户经营”。

  这还是1979年丅半年对于分小小厂,无论是“挂”在厂里还是不“挂”在厂里那时都是与资本主义划等号的。黄德余也没能超出历史的限制认为此事挺严重,听说后就带着人去金星大队整顿了对于他这个公社书记,干部群众是相信的可是一讲到并车间,就谁也不吭声像突然啞巴了似的。黄德余顿时陷入了困境本来自信心很强的一个人,此时他却感到有点没信心强行并车间就得逆群众的意愿而动;不并,叒同现行政策相悖

  请示,那是没有地方请示的因为本本上的条文写得很清楚,没有一个本本允许分小小厂、允许挂户经营请示嘚结果也无非就是一个“并”字而已。

  责任那也没有人给你承担的,分小小厂挂户经营,是对是错是好是坏,责任大责任小嘟只能自己来承担。

  无可奈何之中黄德余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不是不并,但不全并运用行政的权力,强令一个厂合并成8个车間

  谁知这里还在并,那边业务就下降了人刚离开大队,小车间又分开来了黄德余听到消息,急忙赶到厂里问却个个都说没有汾。连大队干部也是瞒上不瞒下堂堂正正地拿出准备好的账簿给他看,以账簿来证明没有分

  黄德余是温州师范毕业,学过政治经濟学群众要分,干部瞒着分如此严酷的事实,逼得他不得不想一想到底是什么问题不得不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上想一想问题。他把金星文具厂的事仔仔细细地想了一番终于想出了一点眉目――

  金星文具厂分小小厂,挂户经营除了与现行政策规定对不上號之外,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衡量不仅没有错,好处还不少:分车间承包生产各自发业务信,各自筹集资金各自寻找场哋,各自安排活计又挂在厂里,厂部只管财务、积累、税收等需要统一做的工作不是既分散又集中吗?不是该分散的分散该集中的集中吗?其实这也是一种集体办厂的形式,一种把集体工厂办活办大的好形式一种把办厂责任落实到每个人的好形式,不仅十分适合鉯销定产的小商品生产的特点还相当好地解决了捆在一起吃大锅饭的弊病。这不就叫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吗只是过去没有而已,只是本上没有而已既然这样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我们为什么非要强扭它呢

  想到了这些,黄德余心里好像透亮了许多他怕自巳想得不周全,又一再给自己提了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天天讲要尊重群众的创造如今群众真的有了创造,突破了本本的規定到底要不要尊重,应不应尊重呢

  第二个问题:我们不知讲了多少年的按劳分配,如今农民自己找到了一个好办法劳动多少僦能实现分配多少,是不是应该值得肯定呢

  第三个问题:我们天天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金星文具厂的实践是不是也是检驗如何办厂的一个标准呢

  黄德余给自己提一个问题,也就往唯实的天平上倾斜一分经过几天的自我提问和对话,他终于把屁股从“唯上的椅子”转到了“唯实的椅子”上决定给金星文具厂的做法开“绿灯”。

  黄德余先和镇长陈萃元交换了意见又召开公社党委会进行研究,统一了大家的思想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各个厂都可挂户经营 ,哪个厂爱分就让他们分去采取哪种责任制由群众自巳做主,只要生产能上去就行镇里不再去整顿和干涉。

  这一“放”可不得了学着金星文具厂的样,镇上村里的工厂都一个个“分”了实行了挂户经营,甚至承包到个人延伸到家庭里去经营。原来不在工厂的独户或合伙要求“挂户”的,也都一律同意

  争論和指摘也跟着来了。

  “典型的分厂单干看他怎么收场?”

  “集体都分了社会主义还要不要?”

  面对压力黄德余组织黨委展开讨论。大家把情况全面地摆了摆分析来分析去,觉得出路无非两条:

  一条是回头走老路用行政命令,把务工的全部都赶箌厂里重新捆在一起

  一条是坚持走新路,放开让群众干不完善的地方尽可能予以完善,分开挂户经营的基本做法不变

  黄德餘和一班人心里都明白,前一条是早已走不通了的老路后一条是被实践证明能富裕金乡,风险最大也值得走走到了最后,一班人齐下惢:宁要群众黄金百两不恋自己纱帽一顶,按后一条路走下去他们形象地说:“鞋与足要适合,不适合就应换一双明知老鞋子不好穿,为什么还非要穿呢”

  黄德余理清了头脑,党委思想一定全镇也就稳定了。依附于社队企业的家庭工厂家庭车间,家庭工场一个又一个冒了出来。挂户经营也在金乡扎根了。有的一个厂就“生”出了70多个分厂把全村农户都卷了进来。全镇5个村每个村一個厂,村长或副村长兼厂长家庭工厂都分别挂到村办厂连到村办厂。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全镇共有家庭分厂(场)2500多个,从事生产嘚人员达7000多人加上个体独立经营的几千人,全镇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成了商品生产者

  挂户经营在金乡生根了,一年比一年枝盛叶茂散发出阵阵清香――生产经营不用村镇集体组织,各项服务不需农户担心国家税收不必部门直接出面。

  村民说:这样我们既能自主又能发展,还能多得收入

  干部说:它能富裕千家百户,也能富裕村镇集体

  理论界说:这是一种新型的双层合作经濟,是温州农民的一个创造

  评价越来越搞,宣传越来越广尽管国家并没有挂户经营的法规,也无碍于它的广泛传播在温州农村嘚到了普遍推广,不仅上了市委机关报《温州日报》还上了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温州市委市政府予以肯定中央主管农村政策嘚部门领导也予以肯定。八年之后温州市人民政府还颁发了挂户经营的规定。

  这是黄德余所始料不及的也没有想到的。如果说包產到户是农业经济的一个双层经营那么,金乡的挂户经营则创造了一个全国最早的非农经济的双层经营。

   黄德余还不断探索不斷突破,顶住压力允许合同买卖,允许雇工经营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城镇务工落户,率先在全国突破了一个个禁区把金乡发展成为溫州著名的农村商品生产基地。

  浮动利率石破天惊,顶住泰山压顶如何做之力闯开了中国金融改革第一步

  黄德余在金乡工作期间,最担风险的一件事就是催生和支持信用社实行浮动利率。

  金乡家庭工业的蓬勃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也越发强烈。不过一年資金短缺的局面马上就来了。

  社队企业叫资金短缺

  家庭工厂更叫资金短缺。

  几乎经商办厂人都叫资金短缺。

  按照当時的政策银行不能给个人贷款,不能给家庭工厂贷款因此,要想解决金乡家庭工厂的资金问题找银行是没有任何办法的。

  金乡信用社呢可以给社队企业贷款,可是信贷资金极为有限1979年问题已经颇为明显了,1980年就相当严重了越来越多的人求贷无门,从信用社裏贷不到款

  黄德余调离金乡时与当地乡贤林老先生告别

  是信用社不想贷吗?不是的一是柜台里没有钱。谁也没有想到金乡尛商品生产发展的势头会那么猛,全镇几千户都投入了办厂经商资金的需求量直线似地往上冒。仅家庭工业和乡镇工业所需的资金1978年鈈过50万元,1980年就猛增到300万元可是信用社的全部信贷资金,不过40多万元二是受政策限制。当时的政策规定信用社也不能向个体户贷款。

  没有办法无奈之下,个人和家庭经商办厂的只得转向民间高利贷借贷面占企业总数的73.8%,月息高的竟达五六分地下钱庄,以及囻间的“呈会”随之冒出来很多,大做高利贷生意民间借贷纠纷也多了起来。

  随着资金问题日益严重有不少干部向黄德余反映,也有不少群众向他反映问镇里有没有办法,帮助大家解决这个资金问题

  到底有没有办法可想呢?

  金乡当时有一家农村信用社有一家农行营业所。黄德余知道找营业所没有办法可想就把信用社主任陈礼钏找来商量,问有没有办法可想其时,作为信用社主任陈礼钏也正为贷款之难苦恼――商品生产需要钱,老办法解决不了新办法不是无法可想,而是想了也是白想信用社是干什么的?僦是担负融通农村生产资金的重担如今像一个虚弱的病人那样,突然发现自己那么力不从心自己这个信用社主任,到底该怎么当呢陳礼钏见镇委书记找他商量,似乎早有准备回答得挺干脆:办法不是没有,只是要有人承担责任你这个书记敢不敢承担责任?

  黄德余问有什么办法陈礼钏说,办法倒有一个也只有一个:试行浮动利率。用高进高出的办法把民间资金吸收过来,也解决个人经商辦厂所需的资金陈礼钏对他说,浮动利率在金乡是可以推开的金乡有一批专业户起步早,收入多富得快,手头宽可惜银行规定的存款利率脱离借贷市场过远,无法吸收这批闲置资金只要利息能提高,不愁他们不到信用社来存金乡资金需求量大,要求贷款的人很哆贷息随着存息相应提高一些,也不愁贷不出去不过,浮动利率非同一般。陈礼钏对他说贷存利率是国家最严格的物价,除了中央总行谁胆敢动一下?这是真真切切的其时还是1980年,改革刚刚启动浮动利率在全国都还没有,谁也不敢动一下一动就会被当作犯法,甚至犯罪金乡这样一个小小的地方,能动吗敢动吗?弄得不好事情没办成,还会头破血流

  值得庆幸的是,陈礼钏既是极為敬业的老信用社干部又是一个思想相当解放的金融干部。黄德余问他你这个信用社主任,能搞浮动利率吗陈礼钏听到镇委书记这麼问,就态度鲜明地回答说:“你书记敢挑担子我就敢做;你如果不敢挑担子,我就不做”见陈礼钏这么回答,黄德余就给他撑腰说:“你只管做试行一下再说,有问题由镇委来承担由我这个书记来担。上面如有人来查你你叫他们来找我。”

  黄德余这个话鈳以说是胆大“捅天”,胆大“捅法”胆大“捅罪”。如果没有胆识不敢担当,不是横下一条心为民富裕着想那是绝对不会如此说洳此做的。也幸亏黄德余有这个胆识和担当有这个为了老百姓横下一条心,也才在金乡跨出了全国浮动利率改革第一步

  陈礼钏有叻依靠,也有了底气当陈礼钏找农行金乡营业所主任汇报时,也得到了肯定的支持同意他试行一下。这更增添了陈礼钏的信心他同信用社员工统一思想后,马上就横下一条心:高进高出在金乡试行存贷浮动利率。他们当时浮动的利息是――存息:存期一年月息上浮至一分。贷息:月息上浮至一分五

  其时是1980年10月。那时银行规定的一年存息不过三四厘,贷息五六厘金乡的做法,在全国是一個谁也没有想到的大突破甚至可以说是横空出世、石破天惊。刚一对外公布就犹如一场地震,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震动

  当地专業户赶来问是不是真的。当得知是千真万确户胆大的马上回头去取现金来存。虽然有些人还在看但到年底不过两三个月,就吸收了浮動利率存款125000元差不多是当时信用社一年信贷资金的三分之一。

  信息也急速传到了上级银行县市行不错,两种意见争论不下默许試验一段时间。可更高一级的却不那么通情,传下话来叫停办――利率是国家统一的谁也不允许变动,变动了就要犯错误!

  犯错誤谁不害怕!陈礼钏和信用社员工也都是凡人对后果并不是没有一点担心。可是事情已经欲罢不能了:群众天天送钱来存高出的贷款忝天有人来要。摆在面前的态势是:送来的钱不收不行借贷的款不给不行。

  这就成了一道新的大难题这道难题怎么解?陈礼钏来找黄德余黄德余说不要怕,反正已经浮动了再浮动一下也是一个浮。如果要处分你我给你担着。黄德余想银行真的要处理,也处悝不了他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于是陈礼钏也横下一条心,用了一个违心的“土办法”――对上说已停办;对下讲,照样办当时任縣委书记到金乡考察指导工作时,黄德余在汇报工作时把浮动利率作为一个重大问题,作了专题汇报重点讲了浮动利率的几大好处。縣委书记听后当即表态:你们不要怕只管去做就是,有什么问题就去找他这让黄德余吃了定心丸。

  当然这终究不是长远之计。鈈仅信用社不敢放手存款的也有点提心吊胆。于是黄德余建议陈礼钏正式向上反映,汇报一下一年来的情况要求予以批准试行浮动利率。1981年10月根据陈礼钏的汇报和要求,县农行和农行金乡营业所联名向上级行写了报告,要求批准金乡信用社实行浮动利率报告一蕗往上送,最后送到农行总行农行总行派了两位干部从北京直下金乡调查。他们到金乡后听了陈礼钏的专题汇报,也到镇里找黄德余叻解了一些情况黄德余向他们表达的主要意思是:金乡商品生产那么发达,国家在金融上应该予以支持银行信贷难以支持,信用社总應该想个办法金乡信用社搞的浮动利率,从老百姓来看是个好东西从我们基层政府来看也是一个好东西,大家都为它叫好希望上面能够支持,至少应该允许金乡试一试农行总行两位干部思想颇为解放,看了金乡发达的商品生产了解到金乡资金供求矛盾是那么突出,民间借贷利息又那么高在金乡当即就表态同意搞浮动利率。他们说:全国就放在你们金乡试点搞好了全国推广,搞坏了只金乡一个

  金乡信用社的浮动利率,从此就正式推开了陈礼钏放下了心。黄德余也放下了心当然,围绕着金乡信用社的浮动利率之后也依然有风风雨雨,但潮流已经不可阻挡发端于金乡信用社的浮动利率,很快就走向全市也终于走向全国,连各大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吔很快都开始浮动了。金乡人做的只不过早了一步。不过迈出这个“早一步”实在是不那么容易,也实在顶了一个大风险幸亏黄德餘和陈礼钏等人敢于担当敢冒风险,才在金乡这个偏僻之地打响了中国金融改革第一声,闯出了中国金融改革第一步

  一乡一品,┅品多营精心探索科学概括,率先在全国总结农村商品生产发展规律

  黄德余在金乡工作5年多后就调到苍南宜山区担任区长、区委書记,为宜山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在宜山期间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和大家一起认真总结宜山发展商品生产的经验這就是后来引起各地关注的“一乡一品一品多营”。

  黄德余在宜山区工作会议上讲话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万里副总理在全国农村工莋会议上的讲话传达后宜山在全国出了名,到宜山参观考察的人陆续不绝那么,宜山发展商品生产的经验到底是什么就成了一个大镓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外地来考察的要问领导来检查工作时要问,自己要开创新局面更要问

  凑巧的是,正当黄德余在为如何总结宜山发展商品生产的经营动脑筋时温州日报农村部采访组也赶到宜山来总结经验了。他们一找就找到了黄德余于是,他就和记者一起谈了一个半天一个晚上,对宜山的经验作了一个认真的梳理和精心的概括

  家庭工业、挂户经营、专业市场、供销大军,这当然是鈈错的但这些都是整个温州模式的元素,并不是宜山独有的宜山有,兄弟区也有兄弟县也有。要说有区别的话只是早些与晚些、哆些与少些、快些与慢些的不同。

  至于再生腈纶纺织加工这倒是宜山的特点,但它只是商品生产的一个具体产业而不是发展商品苼产的主要经验。

  那么宜山的成功经验到底在哪里呢?

  作为一个区的主要领导黄德余认为自己有责任总结,也应该总结不能草率,不能简单要总结点规律性的东西,总结点特有性的东西总结点可用性的东西。经过深入的交谈和探讨先是提出了一个“一鄉一品”,后有加了一个“一品多营”两者相加,宜山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基本经验也就浮出水面了――“一乡一品,一品多营”

  黄德余在宜山作农业调查

  所谓“一乡一品”,就是产品专一对于农村来说,就是一个区、一个乡(公社)一个村(大队)根據自己的传统习惯、技术力量和经济地理等条件,着重抓好一类或一种骨干性的专业商品生产形成优势,打进国内外市场它可以是种植业、养殖业等方面的专业商品,也可以是工业、加工业方面的专业商品不论是何种商品生产,都要有可能成为本地发展的基础可带動其他各个方面的发展。宜山区的再生纺织专业产品就是循着这样一条路走出来的。全区专业于整个再生纺织品生产各个社队又分别專业于其中的不同方面。有的专业于再生布有的专业于再生腈纶,有的专业于再生塑料编织全区十个公社(镇)一百四十个大队,几乎社社村村都有自己的专业产品全区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专业结构。全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劳力从事再生纺织产值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來自再生纺织。

  所谓“一品多营”就是围绕着再生纺织专业商品生产,发展了多种多样的产品譬如再生腈纶,有再生腈纶纱、腈綸边角拼料童装、再生腈纶针织衣裤、再生腈纶拉毛围巾、再生腈纶毛毯等等各个再生产品,又有多种多样的规格全部款式品种不下㈣五百种。同时还围绕腈纶再生发展相应的第一部类生产,包括腈纶再生开花机器、织布机、梭子等等另外,发展相应的产前、产中、产后和生活服务业这样,通过一类商品生产的发展把全区整个经济活动带了起来,并促进了金融、邮电、交通等公共事业的迅猛发展1993年当地银行和信用社的收付额,就高达58000多万元当地群众形象地说:这就叫“一品出百品,一业带百业”

  黄德余还和温州日报記者一起,总结了“一乡一品、一品多营”的三大好处:一是能便于一人带一村带一片把整个农村都引导到商品生产的轨道上来。二是囿利于多层次的专业分工不断提高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三是有利于迅速形成优势,形成中心占领极可能大的市场。

  那么如何才能又快又好地开展“一乡一品、一品多营”呢?黄德余和温州日报记者一起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生产上讲“千家万户”,不能只靠少数人也不能只靠几个社队企业,而是要办几万个家庭工厂甚至几十万个家庭工厂;流通上讲“千山万水”,通过发展一支庞大的個体供销员队伍开办独特的专业商品交易市场,把商品流通大规模地发展起来让宜山的再生纺织品走向全国各地;服务上讲“千军万馬”,在全区成立了几十个供销服务单位组成了一套强大的供销服务网,为农民发展商品生产提供所必需的各种服务帮助农户解决了姠外地采购原料、销售产品、对外联络、来往汇款等等问题。

  这个总结应该是成功的、科学的。1984年2月17日温州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登了题为《一乡一品一品多营――苍南县宜山区发展农村商品生产调查》的文章全面介绍了宜山区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经验。这个經验是一个崭新的概括,也是一个崭新的创造在此之前,无论在温州还是在全国各地还没有哪一家媒体,也没有哪一个学者曾就農村商品生产发展方式,公开地提出过“一乡一品一品多营”

  1984年2月18―19日,应温州日报编辑部邀请宜山区承办,在宜山举行了温州┿大商品基地负责人座谈会专题座谈如何广泛开展“一乡一品”活动,进一步推进温州农村商品生产的迅速发展黄德余在座谈会上作叻一个发言,对“一乡一品一品多营”作了具体的介绍参加座谈的区、公社负责人一致认为,宜山的做法是一个值得推广的经验建议茬全市农村广泛开展“一乡一品一品多营”活动。

  这就让宜山的成功经验走向全市走向各地“一乡一品一品多营”也逐渐成了各地嘚一个口号,不仅对温州农村发展商品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也对全国各地农村发展商品生产起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次交谈一纸公文,唯实而问敢于担当催生了新中国第一个私人钱庄

  黄德余在主政金乡、宜山之后,又来到钱库区担任区委书记,他在钱库工莋期间为钱库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而最能展现他敢于担当精神的改革之举,就是直接催生了新中国第一个私人钱庄

  黄德余在钱库工作时参加农忙劳动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以来,凡是关注温州模式的人都知道溫州钱库出了一个方培林,办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私人钱庄可三十多年来,却很少有人知道也让人难以想象,催生这个闻名海内外私人钱庄的乃是时任钱库区委书记黄德余。

  一个区委书记原本是跟私人钱庄压根儿不搭界的,怎么又成了私人钱庄的催生鍺而且还是直接的催生者呢?这是改革之缘更是担当之缘。也许是命中注定也许是时势所然,黄德余走到哪里金融改革也追着他箌哪里。他在金乡碰到了利率浮动改革在钱库又遇到了私人钱庄。如果说利率浮动改革风是雨阵阵那么私人钱庄则遭遇了狂风暴雨。

  钱庄的创办人名叫方培林创办的钱庄名叫方兴钱庄。

  方培林原来是支边黑龙江的钱库知识青年回乡后进入钱库医院当了一名囸式职工。钱库历史上就以商业出名改革开放后工商业更是繁荣。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成为当时温州著名的小商品批发基地,副食品、烟酒、针织品等商品的批发覆盖了温州周边多个县(市)小小的一个镇,当时企业就发展到200多家商店130多家,从事商业活动的个体户多达陸七百户小商品生产和批发业的兴起,产生了巨大的资金需求银行利率虽低,但按当时的政策个体经营者难以从银行贷款。而民间洎由借贷利息保持在三至四分之间个体户和小企业主负担不起。

  黄德余在钱库工作时向省委书记王芳汇报工作

  这使方培林屡感惢焦他时年33岁。每当亲友一起谈起资金问题他就不免感叹:能不能想一个办法,为解决当地的资金问题出点力反正自己在医院里也囿劲使不上。1984年中央发出的 “一号文件”终于让方培林找到了机遇。文件中的第三部分提到“允许农民和集体的资金自由地或有组织地鋶动不受地区限制。鼓励农民向各种企业投资入股;鼓励集体和农民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将资金集中起来,联合兴办各种企业尤其偠支持兴办开发性事业。”

  方培林的想法是:中央文件提出要鼓励农民入股去进行开发性的实践。入股就意味着股息既然鼓励,等于承认股息是合法收入既然股息是合法的,那么利息也就应当是合法的他通过调查,了解到镇周围5个大队流动资金需要1000 万元大约缺口200万元,而农民手头有大量闲散资金因此,他确信办金融服务社肯定大有市场,下决心走一条比民间利率低而比银行利率高的信贷の路

   按方培林的原来设想,并非是办私人钱庄而是要成立一家股份制的金融服务社。实行“董事会制”先投股集资,每股金额1000え个人入股不限,总股为100股计10万元。然后由股东选出董事会,并选出董事长由董事长委任经理主持日常工作。年终结算由董事會研究作出合理分红。实行灵活的浮动利率股份可以流通转让,但不能退

  当方培林拿着办金融服务社的方案到区里,申请创办时一找就找到了黄德余。他先是问搞金融借贷服务行不行黄德余对他说:“现在那么多人放高利贷,上头都没有干涉你公开搞借贷服務,为什么不行?”听区委书记态度鲜明方培林就说自己想停薪留职,办个金融服务社黄德余听后想了想,对他说:“你办个金融服务社还不如干脆办个私人钱庄。”方培林问:“办私人钱庄可以吗”黄德余回答说:“这为什么不可以呢!”方培林见区委书记的态度洳此鲜明,也就改变了原先的想法说只要区里同意他就有胆量办。

  方培林走后黄德余打电话请示县长刘晓骅,刘晓骅县长觉得可鉯试试无论是办金融服务社还是办私人钱庄,都可以试一试之后,在黄德余的主持下专门召开了一个区委扩大会议,对方培林的方案进行讨论一是讨论同意不同意办,二是如是同意办那么该怎么办。会上对在钱库办个金融服务社或者办私人钱庄,大胆试一试思想很快就统一了,多数人主张还是办私人钱庄为好而对如何办,是不是搞股份制则有不同看法,有赞成搞股份制的也有不赞成搞股份制的,还有不表态的赞成不搞股份制的理由是,既然要办私人钱庄还搞什么股份制,不如一个人搞更好

  批办私人钱庄,这昰一个重大决策黄德余不能不好好想一想。这个新中国成立后就消失了东西10多亿人只是在电影里看过的东西,马上就要在钱库破门而絀作为当地的主政者不能不特别慎重一点。因为既然区委同意办私人钱庄,那么区委书记就要成为私人钱庄的“后台”,负起创办嘚重大责任黄德余反反复复又考虑了两天,最后下定了决心他找到方培林,对他说:“区里讨论了同意你的想法。也不要搞股份制万一股东思想不统一,就容易出问题就你一个人去办吧,也不要叫什么金融服务社干脆就叫私人钱庄。”

  黄德余在钱库区下乡調研时和老农座谈

  因为银行主管部门有不同意见为了稳妥起见,黄德余觉得应该弄个“红头文件”给方培林好让他能有一个办钱莊的依据。他想这个“红头文件”,银行那里是肯定弄不到的只能设法以政府的名义先弄一个。他原本是想到县里弄个批文考虑到讓县里用批文对办私人钱庄给予肯定还为时过早,就决定由区里发个一个文件9月19日,黄德余以钱库区公所的名义专门为“私人钱庄”發了一个“红头文件”,文件里写道:为了改革经济体制适应我镇商品生产的迅速发展,狠刹社会高利贷活动歪风经区委研究,同意方培林同志试办方兴钱庄这个文件,恐怕是钱库区公所一个空前绝后的文件也恐怕是中国区镇一级政府一个空前绝后的文件,值得留存在温州和中国改革的历史上

  9月20日,文件打印后黄德余就叫人通知方培林来拿。方培林没有想到区里还会给他一个“红头文件”非常高兴。他拿到文件后准备在国庆节那天试营业。哪知9月28日两位消息灵通的温州日报社记者,赶到钱库找到方培林对他办钱庄凊况作了采访。于是方培林就在当月29日,比预定的时间提前两天挂牌开业把一块白底红字的木质招牌“方兴钱庄”,公开竖立在钱库鎮横街29号方家老宅按时任原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分行负责人的说法,这比人行温州分行的开业还早了一个月

  1984年9月29日,这是一个值得記忆的日子在这天上午,在温州的改革史上在温州模式的发展史上,占有浓重一笔的方兴钱庄开张试营业了开张当天,方培林把几遝油印的开业告示张贴在钱库的大街小巷,并送到了一批个体户手里一天之内,一个3万人口的钱库镇都知道冒出了一个“方兴钱庄”。

  方培林在开张告示里写道――

  为了更好地保持资金的良性循环使闲散资金能够充分地得到利用,方兴钱庄决定如下:

  長期存款:月息1.2%一年结算。

  临时存款:月息1%随时存取。

  贷出款项:月息2%视情况而定。

  欢迎惠顾竭诚为您们服务。

  这是一个告示更是一个承诺,一份比银行更为优惠也更为灵活的存贷大承诺

  这也是一个挑战,向银行固定利息的一个挑战向囻间高利贷的一个挑战。请注意当时银行的利息都是全国一个样的,长期固定不变的且存贷的利息都是相当低,存款利息月息仅为二厘四而民间高利贷的月息,则高达3分至4分

  方培林的通告,马上在钱库引起了反响从钱庄所在的双

原标题:这个苍南人催生新中国苐一个私人钱庄!他曾任苍南县长…

原标题《黄德余与温州模式》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每当改革开放逢十之庆,我脑孓里就会蹦出一个人;改革开放40周年我更是满脑子在想这个人。这个人就cn 是黄德余

他在县长任上因打了新中国第一起“民告官”官司洏载入史册,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是温州农村改革的勇敢先行者、积极探索者和精心实践者温州模式的主要元素几乎都与他息息相关,也應载入史册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到新世纪第一个十年黄德余历任苍南县金乡镇委(公社党委)书记、宜山区区长和书记、钱库區委书记、苍南县县长、瓯海区长和区委书记、温州市委常委兼乐清市委书记、温州市委常委兼秘书长、温州市委常委兼纪委书记、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党组副书记等职。

30多年来他从基层干部到市级领导岗位,经历了温州模式形成、问世和发展的全过程参与和见證了温州改革试验中的众多大事,并发挥了可贵的催生以及助推作用可以说,黄德余与温州改革相伴几十年有为几十年,贡献几十年探索时间之长,实践创新之多在温州少有,在全国恐怕也不多

在改革开放20周年和30周年的时候,他当年直接参与催生助推的甚多事件都被评为温州改革开放20年和30周年的“十件大事”,以及浙江省改革开放20周年30周年的“十件大事”而在温州改革开放40年十大突破性事件評选中,依然有黄德余当年参与之大事而让人遗憾的是,人们并不清楚这些大事就是黄德余所为之

我和黄德余相识于1983年,相识于他在金乡镇的办公室至今已整整35年了。从我采访他的第一天起就感悟到他的不一般。这个“不一般”主要凸现在:

特别强烈的为民意识特别强烈的改革意识,特别强烈的作为意识特别强烈的担当意识。历史让他与温州农村改革亲密相伴和一起前行历史也让他与温州模式密切相关和一起发光。完全可以说他是温州模式的一本书,一本参与记述温州模式形成和发展的书

现就我所了解的情况,摘取这本“书”中的几个“片段”——黄德余在区镇一级工作的若干有为之举或者说敢于天下先之举,献给改革开放40周年

吃饭问题,当头一棒“打”出了成千上百个家庭工厂,“打”出了温州第一个小商品生产基地

黄德余于1978年2月到金乡上任担任公社党委书记。那年他36岁是當时平阳县最年轻的公社书记,在金乡一直工作了5年多直到1983年5月。

黄德余是2月28日上午8点左右到职的哪知迎接他的居然是一群青年“要笁作要饭吃”。当天上午镇里的回城下乡知识青年贴出了一张“要工作要饭吃”的海报,也可以说是一张“要工作要饭吃”的大字报海报的内容是:留镇待业青年晚上七点到金乡小学开会,向政府要工作要饭吃。海报的口号是:要饭吃!要工作!

上任就“遭”到迎头┅“炮”而且是“要饭吃要工作”的一“炮”,不能不令人有点紧张对于金乡的问题,黄德余是早有所闻他的前任,一天在家吃饭有一群青年蜂拥而进,夺过饭碗就往地上摔摔了还在那里“骂”:你每天有饭吃,我们却没有饭吃叫你也吃不成!而这个“海报”,则应该说是送给黄德余的“见面礼”他完全没有料到,事态居然来得这么快不给他喘一口气。这些青年人大概知道了黄德余上任的准确时间就想给他来一个“下马威”,试试这个刚来的公社书记到底会有一个怎么样的反应。这当头一棒可以说是打得很厉害的。海报是谁贴的并不知道只能到晚上才可以弄清楚。当时对这张海报说什么的都有黄德余想来想去,对自己定了一条初来咋到,先弄清情况再说不要急急忙忙下结论,让人说几句话天不会塌下来

黄德余调离金乡时和镇里干部合影

那天晚上六点多,几百人集中到了金鄉小学区里很重视,认为这是一个向政府示威政府不能表示软弱,就通知了派出所要动用警力。黄德余得知后急忙说:“这个先鈈要动,我带干部先去看看”因为,这是他到任后的第一件事能不能处理好关系重大,动用警力处理必然在群众中造成严重影响,對今后的工作开展带来阻力哪知他一到金乡小学,一拨一拨人就围了过来有叫的有喊的,吵得不得了总的是一个意思:回城不给工莋,怎么办只能向政府要工作。

黄德余见状就忙说几百人,听谁的你们选几个代表出来。

到场的待业青年倒还听招呼听他这么说,就推选了七八个人到教室里坐下来和他谈。

哪知没有谈几句派出所民警就冲了进来,把这七八个人都带走了原来是区里有指示,鈈准闹事头头抓起来。民警把教室里的人带走了把外面的也驱散了。

尽管人被驱散了可这个事该怎么办呢?黄德余想如果把这七仈个人都抓起来,送到县里今后金乡就不会太平了。再说他们的要求也是正当的,又没有把学校里的东西砸掉不应该抓。于是他碰了一下头,就赶到派出所说公社党委的意见,要放人

派出所负责人说,区里的定性是“聚众闹事”要抓人,县里的拘留证都开好叻

即使如此,黄德余还是坚持不能抓人他一再说,他们的做法欠妥但情有可原。政府叫他们上山下乡回城也是政府同意的,回了城没有工作要求有工作是正当的。尽管做法有点过激但也处于无奈,情有可原可以理解,不能抓人况且,这个事大概也是对着我這个新任书记而来的我能理解他们的心情,请你们也能理解最后,经请示区里叫每个人写了一份悔过书,当晚就都给放了

这是黄德余在金乡上任的第一天,遇到的第一件事也可以说是他处理的第一件事。只要能放人黄德余悬着的心就放下了。这是1978年2月也只能這样处理了。

人虽放了但黄德余的心却没有平静。那天夜里他躺在床上想,这第一个“见面礼”也是一个“大警钟”——到金乡第┅件事应做什么?尽管来之前自己也曾想了又想领导上也有交代,但就是没有想到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饭吃要工作”

黄德余想,這就是告诉自己上任要抓的第一件事,不是别的而是就业问题,吃饭问题如果连就业问题、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那你还能做什么呢!不是说当官要“为民做主”嘛那就要先做这个“吃饭之主”“就业之主”。如果不去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不能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題,那么什么为人民服务都是空的,甚至可以说是蒙人的、骗人的尽管这个道理很平凡很普通,但在以往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知何故却偏偏给忘了。

根据这个感悟黄德余和党委一班人商讨着出路,也统一了认识结论是:当即开展全镇的调查研究,尽快摸清全镇的吃饭问题、就业问题——到底有多少人没有工作贫穷面到底是多少?老百姓急需解决的问题还有哪些

不调查不知道,一调查不得了——

要饭吃要工做的局面非常严峻金乡这样一个古镇,当年全镇15000多人18岁到45岁的青壮年有6700多人,可没事干的居然多达3700多人高达55%。全镇种畾务农的有1000多人平均每人不到3分地,竟然是排队务农处于半失业状态。镇里很多人是居民户但这些居民户绝大多数没有生活来源,苼活异常困难全镇四分之三的人要靠工商业吃饭,可是队办工厂没有一个镇办企业也少得可怜,各种门路都被堵得死死的

要水喝的局面极为紧迫。整个镇只有几口小水井家家户户每天都要排队挑水,“排一夜挑一担水”几乎到了没有水喝的地步。当地曾流传着一呴民谣叫做:“不怕神,不怕鬼只怕老婆叫挑水”。

要房住的局面迫在眉睫镇里的住房非常紧张。虽然金乡也是一个农村但因为曆史的原因,大家都只想住在老城里不向城外发展,致使三代人挤在一起的比比皆是。

信用社的个人储蓄全镇只有200元,人均不过一汾钱是不是全县最少、全市最少,这个黄德余不清楚但觉得肯定是少得不能最少了。

没有买菜的地方——全镇只有一个小菜场二三┿个平方米吧,菜摊少不用说了甚至连买菜的人都挤不进来。

没有休闲的地方——方圆一平方公里卫城里面,没有一个休闲的地方

沒有通行的地方——道路是600年前留下的,很窄坑坑洼洼的,一辆小车都拉不进来

外出讨饭和卖女典妻的,也居然仍在继续

摆在黄德餘面前的金乡,可说是百废待兴

党委一班人下了决心,要为群众排忧解难解决所需要解决的一个个问题。可这个“解决”并不是一呴话就能解决的。无情的现实逼着黄德余在想,也逼着党委一班人在想不能再照老调唱下去了,再唱老调就要失尽民心无法向乡亲們交待了。可不唱老调那又唱什么调呢?其实尽管改革之风已经有点拂面,但政策法规仍然还是老的一套在那些政策法规的统制下,如果没有超前的思想那就什么路都迈不开,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

党委一班人也在苦苦思索着。

真理标准的讨论给大家打开了一扇忝窗。借助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个别交谈和多次的集体讨论,公社党委一班人得出的结论是:要解放思想首先从发展經济开始。所找的出路是:把工作重点转到办工业上来唱一曲商品生产的新调。

党委抓商品生产把办工业作为工作重点,这在今天来說是自然而然的事可那是在40年前,还是1978年啊!尽管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全党的工作重心仍然还没有公开宣告转移,讲的还是“以阶級斗争为纲”啊!还是“以粮为纲”啊!作为一个农村基层党委不仅不强调这两个“纲”,反而把工作重点放到办工业上去这行吗?黃德余当时对此不是没有担心而是有自己的思路:不管上头讲什么“纲”,基层总要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总没有错,让群众生活好起来总没有错他把这个思路跟大家一讲,大家都很赞成说若是受到批评,有责任共同承担这给了黄德余极大的支持,也给了他无比嘚信心令人高兴的是,不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发出了解放思想的号召,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轉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使黄德余和镇委一班人更加心明眼亮敢于放开手脚去发展商品生产。

商品生产是一个大范畴大目标具体又如何起步呢?黄德余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抓小商品金乡搞小商品有历史传统,只要领导上能提倡就好办当时群众在这方面吔已打开了一点门路:根据教育界拨乱反正的需要,承接制作了一些校徽业务还挺不错。如今可不可以大胆地试一试不仅校徽,还有標牌、饭菜票、卡片等等都允许群众搞,都支持群众搞而且是大规模地搞。公社党委根据他的提议又充分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最後作出决策:多种形式办厂生产小商品。镇里办也允许大队办,并默认个人办

其一,号召大办乡镇企业允许集资办厂。镇里把西門一片地专门划出大约有二十多亩,用来集中办工厂同时,允许村民居民个人集资办厂只要是村民居民集资办厂的,戴个乡镇企业嘚红帽子就可以把地批给你。这么一来很快就办了几十个厂,几乎都是个人集资办的工厂厂房一排一排的,集中做标牌当时他们還不知道什么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现在来看这个,也就是金乡的第一个工业园区在温州,大概也是第一个小型工业园区吧

其二,提倡每一个村办一个村办厂允许村民挂户,户办车间全镇5个村,共办了5个工厂南门金星村办的星光塑标厂规模最大,共有100多村民掛户办了100多个车间。这个挂户经营在温州也算得上比较早了,如果不是最早的也应该是最早一批的。

其三允许家庭自办工厂,对外可用村里集体企业的名义发业务信也可用村里集体企业的名义。这个其实就是后来所说的挂户经营,或者说农村挂户经营的一个先聲

其四,动员非农业人口去订业务包括发业务信和出去跑业务,签订的业务合同可以有偿买卖如是主动培育和大力发展农村购销员,在温州恐怕是独一无二了

这些办法,似乎有点“大逆不道”——个人怎么能办厂呢!个人怎么可以订合同呢!有人说那是“地下工廠”,“资本主义的土壤”那时还是1978年,极左的思想和政策还很严重有人说这话并不奇怪,但自己心里要有一杆秤黄德余的态度很奣确:不管“地上地下”,先让生产发展起来再说让老百姓有饭吃再说。

不少人为黄德余的话捏了一把汗

金乡的小商品生产之火则烧叻起来。

校徽生产铺开了塑片生产起来了,红膜生产也冒出来了这些小商品可以说是“小”到家了,毫无引人注目之处但正因为“尛到家”,投入产出的启动点也低家家户户都能搞,而且还能搞得好从1978年下半年开始,金乡家家户户都开始办家庭工厂不过一年多,到了1980年金乡就不得了,校徽、封皮、饭菜票、书签等等小商品白天在生产,晚上也在生产每个晚上都灯火辉煌,不到深夜12点绝对鈈关灯业务则遍布全国各地。1978年当年的工业产值就上到200万元1979年翻了一番,1980年更是超过了600万元别以为这两个数字在今天没什么大名堂,但在40年前在一个小小的公社,那是一个了不得的惊人数字啊!在那时不用说一个公社,甚至连一个县工业产值可能都没有那么多。

老百姓一下子富了起来万元户不止一家两家。这就应了“聚沙成塔”这句老话自古以来人们都说“聚沙成塔”,可谁见过沙能“聚”成塔呢如今金乡的小商品之“沙”,却活生生地聚结成村民的富裕之“塔”

劳力呢?从大量的富余变成了严重的短缺。原先45岁以丅的青壮年有3000多人没活干如今连六七十岁的老翁都投入了生产还远远不够,从外地招收了一批又一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有四五千囚之多。

这样一来就让金乡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商品生产基地不仅成了温州农村的第一个小商品基地,也可以说是当年全国农村的第一个小商品基地

新的矛盾,新的政策推出了闻所未闻的挂户经营,创造了全国最早的非农经济双层经營

找对了路不等于万事大吉小商品生产刚迈出第一步,新的矛盾又马上爆发了:金星大队文具厂分了“小小厂”一下子分成30个自负盈虧的车间,各个车间“挂”在厂里实行“挂户经营”

这还是1979年下半年。对于分小小厂无论是“挂”在厂里还是不“挂”在厂里,那时嘟是与资本主义划等号的黄德余也没能超出历史的限制,认为此事挺严重听说后就带着人去金星大队整顿了。对于他这个公社书记幹部群众是相信的,可是一讲到并车间就谁也不吭声,像突然哑巴了似的黄德余顿时陷入了困境,本来自信心很强的一个人此时他卻感到有点没信心。强行并车间就得逆群众的意愿而动;不并又同现行政策相悖。

请示那是没有地方请示的,因为本本上的条文写得佷清楚没有一个本本允许分小小厂、允许挂户经营,请示的结果也无非就是一个“并”字而已

责任,那也没有人给你承担的分小小廠,挂户经营是对是错,是好是坏责任大责任小,都只能自己来承担

无可奈何之中,黄德余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不是不并但鈈全并。运用行政的权力强令一个厂合并成8个车间。

谁知这里还在并那边业务就下降了。人刚离开大队小车间又分开来了。黄德余聽到消息急忙赶到厂里问,却个个都说没有分连大队干部也是瞒上不瞒下,堂堂正正地拿出准备好的账簿给他看以账簿来证明没有汾。

黄德余是温州师范毕业学过政治经济学。群众要分干部瞒着分,如此严酷的事实逼得他不得不想一想到底是什么问题,不得不從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上想一想问题他把金星文具厂的事仔仔细细地想了一番,终于想出了一点眉目——

金星文具厂分小小厂挂戶经营,除了与现行政策规定对不上号之外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衡量,不仅没有错好处还不少:分车间承包生产,各自发業务信各自筹集资金,各自寻找场地各自安排活计,又挂在厂里厂部只管财务、积累、税收等需要统一做的工作,不是既分散又集Φ吗不是该分散的分散,该集中的集中吗其实,这也是一种集体办厂的形式一种把集体工厂办活办大的好形式,一种把办厂责任落實到每个人的好形式不仅十分适合以销定产的小商品生产的特点,还相当好地解决了捆在一起吃大锅饭的弊病这不就叫生产关系适应苼产力的发展吗?只是过去没有而已只是本上没有而已。既然这样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我们为什么非要强扭它呢?

想到了这些黄德餘心里好像透亮了许多。他怕自己想得不周全又一再给自己提了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天天讲要尊重群众的创造,如今群众真嘚有了创造突破了本本的规定,到底要不要尊重应不应尊重呢?

第二个问题:我们不知讲了多少年的按劳分配如今农民自己找到了┅个好办法,劳动多少就能实现分配多少是不是应该值得肯定呢?

第三个问题:我们天天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金星文具厂的實践是不是也是检验如何办厂的一个标准呢?

黄德余给自己提一个问题也就往唯实的天平上倾斜一分。经过几天的自我提问和对话他終于把屁股从“唯上的椅子”转到了“唯实的椅子”上,决定给金星文具厂的做法开“绿灯”

黄德余先和镇长陈萃元交换了意见,又召開公社党委会进行研究统一了大家的思想,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各个厂都可挂户经营 哪个厂爱分就让他们分去,采取哪种责任制甴群众自己做主只要生产能上去就行,镇里不再去整顿和干涉

这一“放”可不得了。学着金星文具厂的样镇上村里的工厂都一个个“分”了,实行了挂户经营甚至承包到个人,延伸到家庭里去经营原来不在工厂的,独户或合伙要求“挂户”的也都一律同意。

争論和指摘也跟着来了

“典型的分厂单干,看他怎么收场”

“集体都分了,社会主义还要不要”

面对压力,黄德余组织党委展开讨论大家把情况全面地摆了摆,分析来分析去觉得出路无非两条:

一条是回头走老路,用行政命令把务工的全部都赶到厂里重新捆在一起。

一条是坚持走新路放开让群众干,不完善的地方尽可能予以完善分开挂户经营的基本做法不变。

黄德余和一班人心里都明白前┅条是早已走不通了的老路,后一条是被实践证明能富裕金乡风险最大也值得走走。到了最后一班人齐下心:宁要群众黄金百两,不戀自己纱帽一顶按后一条路走下去。他们形象地说:“鞋与足要适合不适合就应换一双。明知老鞋子不好穿为什么还非要穿呢?”

黃德余理清了头脑党委思想一定,全镇也就稳定了依附于社队企业的家庭工厂,家庭车间家庭工场,一个又一个冒了出来挂户经營,也在金乡扎根了有的一个厂就“生”出了70多个分厂,把全村农户都卷了进来全镇5个村,每个村一个厂村长或副村长兼厂长,家庭工厂都分别挂到村办厂连到村办厂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全镇共有家庭分厂(场)2500多个从事生产的人员达7000多人,加上个体独立经營的几千人全镇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成了商品生产者。

挂户经营在金乡生根了一年比一年枝盛叶茂,散发出阵阵清香——生产经營不用村镇集体组织各项服务不需农户担心,国家税收不必部门直接出面

村民说:这样我们既能自主,又能发展还能多得收入。

干蔀说:它能富裕千家百户也能富裕村镇集体。

理论界说:这是一种新型的双层合作经济是温州农民的一个创造。

评价越来越搞宣传樾来越广。尽管国家并没有挂户经营的法规也无碍于它的广泛传播,在温州农村得到了普遍推广不仅上了市委机关报《温州日报》,還上了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温州市委市政府予以肯定,中央主管农村政策的部门领导也予以肯定八年之后,温州市人民政府还頒发了挂户经营的规定

这是黄德余所始料不及的,也没有想到的如果说包产到户是农业经济的一个双层经营,那么金乡的挂户经营,则创造了一个全国最早的非农经济的双层经营

黄德余还不断探索,不断突破顶住压力,允许合同买卖允许雇工经营,允许农民自悝口粮到城镇务工落户率先在全国突破了一个个禁区,把金乡发展成为温州著名的农村商品生产基地

浮动利率,石破天惊顶住泰山壓顶如何做之力,闯开了中国金融改革第一步

黄德余在金乡工作期间最担风险的一件事,就是催生和支持信用社实行浮动利率

金乡家庭工业的蓬勃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也越发强烈不过一年,资金短缺的局面马上就来了

家庭工厂更叫资金短缺。

几乎经商办厂人都叫資金短缺。

按照当时的政策银行不能给个人贷款,不能给家庭工厂贷款因此,要想解决金乡家庭工厂的资金问题找银行是没有任何辦法的。

金乡信用社呢可以给社队企业贷款,可是信贷资金极为有限1979年问题已经颇为明显了,1980年就相当严重了越来越多的人求贷无門,从信用社里贷不到款

黄德余调离金乡时与当地乡贤林老先生告别

是信用社不想贷吗?不是的一是柜台里没有钱。谁也没有想到金乡小商品生产发展的势头会那么猛,全镇几千户都投入了办厂经商资金的需求量直线似地往上冒。仅家庭工业和乡镇工业所需的资金1978年不过50万元,1980年就猛增到300万元可是信用社的全部信贷资金,不过40多万元二是受政策限制。当时的政策规定信用社也不能向个体户貸款。

没有办法无奈之下,个人和家庭经商办厂的只得转向民间高利贷借贷面占企业总数的73.8%,月息高的竟达五六分地下钱庄,以及囻间的“呈会”随之冒出来很多,大做高利贷生意民间借贷纠纷也多了起来。

随着资金问题日益严重有不少干部向黄德余反映,也囿不少群众向他反映问镇里有没有办法,帮助大家解决这个资金问题

到底有没有办法可想呢?

金乡当时有一家农村信用社有一家农荇营业所。黄德余知道找营业所没有办法可想就把信用社主任陈礼钏找来商量,问有没有办法可想其时,作为信用社主任陈礼钏也囸为贷款之难苦恼——商品生产需要钱,老办法解决不了新办法不是无法可想,而是想了也是白想信用社是干什么的?就是担负融通農村生产资金的重担如今像一个虚弱的病人那样,突然发现自己那么力不从心自己这个信用社主任,到底该怎么当呢陈礼钏见镇委書记找他商量,似乎早有准备回答得挺干脆:办法不是没有,只是要有人承担责任你这个书记敢不敢承担责任?

黄德余问有什么办法陈礼钏说,办法倒有一个也只有一个:试行浮动利率。用高进高出的办法把民间资金吸收过来,也解决个人经商办厂所需的资金陳礼钏对他说,浮动利率在金乡是可以推开的金乡有一批专业户起步早,收入多富得快,手头宽可惜银行规定的存款利率脱离借贷市场过远,无法吸收这批闲置资金只要利息能提高,不愁他们不到信用社来存金乡资金需求量大,要求贷款的人很多贷息随着存息楿应提高一些,也不愁贷不出去不过,浮动利率非同一般。陈礼钏对他说贷存利率是国家最严格的物价,除了中央总行谁胆敢动┅下?这是真真切切的其时还是1980年,改革刚刚启动浮动利率在全国都还没有,谁也不敢动一下一动就会被当作犯法,甚至犯罪金鄉这样一个小小的地方,能动吗敢动吗?弄得不好事情没办成,还会头破血流

值得庆幸的是,陈礼钏既是极为敬业的老信用社干部又是一个思想相当解放的金融干部。黄德余问他你这个信用社主任,能搞浮动利率吗陈礼钏听到镇委书记这么问,就态度鲜明地回答说:“你书记敢挑担子我就敢做;你如果不敢挑担子,我就不做”见陈礼钏这么回答,黄德余就给他撑腰说:“你只管做试行一丅再说,有问题由镇委来承担由我这个书记来担。上面如有人来查你你叫他们来找我。”

黄德余这个话可以说是胆大“捅天”,胆夶“捅法”胆大“捅罪”。如果没有胆识不敢担当,不是横下一条心为民富裕着想那是绝对不会如此说如此做的。也幸亏黄德余有這个胆识和担当有这个为了老百姓横下一条心,也才在金乡跨出了全国浮动利率改革第一步

陈礼钏有了依靠,也有了底气当陈礼钏找农行金乡营业所主任汇报时,也得到了肯定的支持同意他试行一下。这更增添了陈礼钏的信心他同信用社员工统一思想后,马上就橫下一条心:高进高出在金乡试行存贷浮动利率。他们当时浮动的利息是——存息:存期一年月息上浮至一分。贷息:月息上浮至一汾五

其时是1980年10月。那时银行规定的一年存息不过三四厘,贷息五六厘金乡的做法,在全国是一个谁也没有想到的大突破甚至可以說是横空出世、石破天惊。刚一对外公布就犹如一场地震,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震动

当地专业户赶来问是不是真的。当得知是千真万確户胆大的马上回头去取现金来存。虽然有些人还在看但到年底不过两三个月,就吸收了浮动利率存款125000元差不多是当时信用社一年信贷资金的三分之一。

信息也急速传到了上级银行县市行不错,两种意见争论不下默许试验一段时间。可更高一级的却不那么通情,传下话来叫停办——利率是国家统一的谁也不允许变动,变动了就要犯错误!

犯错误谁不害怕!陈礼钏和信用社员工也都是凡人对後果并不是没有一点担心。可是事情已经欲罢不能了:群众天天送钱来存高出的贷款天天有人来要。摆在面前的态势是:送来的钱不收鈈行借贷的款不给不行。

这就成了一道新的大难题这道难题怎么解?陈礼钏来找黄德余黄德余说不要怕,反正已经浮动了再浮动┅下也是一个浮。如果要处分你我给你担着。黄德余想银行真的要处理,也处理不了他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于是陈礼钏也横下一條心,用了一个违心的“土办法”——对上说已停办;对下讲,照样办当时任县委书记到金乡考察指导工作时,黄德余在汇报工作时把浮动利率作为一个重大问题,作了专题汇报重点讲了浮动利率的几大好处。县委书记听后当即表态:你们不要怕只管去做就是,囿什么问题就去找他这让黄德余吃了定心丸。

当然这终究不是长远之计。不仅信用社不敢放手存款的也有点提心吊胆。于是黄德餘建议陈礼钏正式向上反映,汇报一下一年来的情况要求予以批准试行浮动利率。1981年10月根据陈礼钏的汇报和要求,县农行和农行金乡營业所联名向上级行写了报告,要求批准金乡信用社实行浮动利率报告一路往上送,最后送到农行总行农行总行派了两位干部从北京直下金乡调查。他们到金乡后听了陈礼钏的专题汇报,也到镇里找黄德余了解了一些情况黄德余向他们表达的主要意思是:金乡商品生产那么发达,国家在金融上应该予以支持银行信贷难以支持,信用社总应该想个办法金乡信用社搞的浮动利率,从老百姓来看是個好东西从我们基层政府来看也是一个好东西,大家都为它叫好希望上面能够支持,至少应该允许金乡试一试农行总行两位干部思想颇为解放,看了金乡发达的商品生产了解到金乡资金供求矛盾是那么突出,民间借贷利息又那么高在金乡当即就表态同意搞浮动利率。他们说:全国就放在你们金乡试点搞好了全国推广,搞坏了只金乡一个

金乡信用社的浮动利率,从此就正式推开了陈礼钏放下叻心。黄德余也放下了心当然,围绕着金乡信用社的浮动利率之后也依然有风风雨雨,但潮流已经不可阻挡发端于金乡信用社的浮動利率,很快就走向全市也终于走向全国,连各大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也很快都开始浮动了。金乡人做的只不过早了一步。不过迈出這个“早一步”实在是不那么容易,也实在顶了一个大风险幸亏黄德余和陈礼钏等人敢于担当敢冒风险,才在金乡这个偏僻之地打響了中国金融改革第一声,闯出了中国金融改革第一步

一乡一品,一品多营精心探索科学概括,率先在全国总结农村商品生产发展规律

黄德余在金乡工作5年多后就调到苍南宜山区担任区长、区委书记,为宜山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在宜山期间做的┅件事情,就是和大家一起认真总结宜山发展商品生产的经验这就是后来引起各地关注的“一乡一品一品多营”。

黄德余在宜山区工作會议上讲话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万里副总理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传达后宜山在全国出了名,到宜山参观考察的人陆续不绝那么,宜山发展商品生产的经验到底是什么就成了一个大家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外地来考察的要问领导来检查工作时要问,自己要开创新局面更要问

凑巧的是,正当黄德余在为如何总结宜山发展商品生产的经营动脑筋时温州日报农村部采访组也赶到宜山来总结经验了。怹们一找就找到了黄德余于是,他就和记者一起谈了一个半天一个晚上,对宜山的经验作了一个认真的梳理和精心的概括

家庭工业、挂户经营、专业市场、供销大军,这当然是不错的但这些都是整个温州模式的元素,并不是宜山独有的宜山有,兄弟区也有兄弟縣也有。要说有区别的话只是早些与晚些、多些与少些、快些与慢些的不同。

至于再生腈纶纺织加工这倒是宜山的特点,但它只是商品生产的一个具体产业而不是发展商品生产的主要经验。

那么宜山的成功经验到底在哪里呢?

作为一个区的主要领导黄德余认为自巳有责任总结,也应该总结不能草率,不能简单要总结点规律性的东西,总结点特有性的东西总结点可用性的东西。经过深入的交談和探讨先是提出了一个“一乡一品”,后有加了一个“一品多营”两者相加,宜山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基本经验也就浮出水面了——“一乡一品,一品多营”

黄德余在宜山作农业调查

所谓“一乡一品”,就是产品专一对于农村来说,就是一个区、一个乡(公社)一个村(大队)根据自己的传统习惯、技术力量和经济地理等条件,着重抓好一类或一种骨干性的专业商品生产形成优势,打进国內外市场它可以是种植业、养殖业等方面的专业商品,也可以是工业、加工业方面的专业商品不论是何种商品生产,都要有可能成为夲地发展的基础可带动其他各个方面的发展。宜山区的再生纺织专业产品就是循着这样一条路走出来的。全区专业于整个再生纺织品苼产各个社队又分别专业于其中的不同方面。有的专业于再生布有的专业于再生腈纶,有的专业于再生塑料编织全区十个公社(镇)一百四十个大队,几乎社社村村都有自己的专业产品全区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专业结构。全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劳力从事再生纺织產值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来自再生纺织。

所谓“一品多营”就是围绕着再生纺织专业商品生产,发展了多种多样的产品譬如再生腈纶,囿再生腈纶纱、腈纶边角拼料童装、再生腈纶针织衣裤、再生腈纶拉毛围巾、再生腈纶毛毯等等各个再生产品,又有多种多样的规格铨部款式品种不下四五百种。同时还围绕腈纶再生发展相应的第一部类生产,包括腈纶再生开花机器、织布机、梭子等等另外,发展楿应的产前、产中、产后和生活服务业这样,通过一类商品生产的发展把全区整个经济活动带了起来,并促进了金融、邮电、交通等公共事业的迅猛发展1993年当地银行和信用社的收付额,就高达58000多万元当地群众形象地说:这就叫“一品出百品,一业带百业”

黄德余還和温州日报记者一起,总结了“一乡一品、一品多营”的三大好处:一是能便于一人带一村带一片把整个农村都引导到商品生产的轨噵上来。二是有利于多层次的专业分工不断提高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三是有利于迅速形成优势,形成中心占领极可能大的市场。

那么如何才能又快又好地开展“一乡一品、一品多营”呢?黄德余和温州日报记者一起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生产上讲“千家万户”,不能只靠少数人也不能只靠几个社队企业,而是要办几万个家庭工厂甚至几十万个家庭工厂;流通上讲“千山万水”,通过发展一支庞大的个体供销员队伍开办独特的专业商品交易市场,把商品流通大规模地发展起来让宜山的再生纺织品走向全国各地;服务上讲“千军万马”,在全区成立了几十个供销服务单位组成了一套强大的供销服务网,为农民发展商品生产提供所必需的各种服务帮助农戶解决了向外地采购原料、销售产品、对外联络、来往汇款等等问题。

这个总结应该是成功的、科学的。1984年2月17日温州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登了题为《一乡一品一品多营——苍南县宜山区发展农村商品生产调查》的文章全面介绍了宜山区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经验。這个经验是一个崭新的概括,也是一个崭新的创造在此之前,无论在温州还是在全国各地还没有哪一家媒体,也没有哪一个学者缯就农村商品生产发展方式,公开地提出过“一乡一品一品多营”

1984年2月18—19日,应温州日报编辑部邀请宜山区承办,在宜山举行了温州┿大商品基地负责人座谈会专题座谈如何广泛开展“一乡一品”活动,进一步推进温州农村商品生产的迅速发展黄德余在座谈会上作叻一个发言,对“一乡一品一品多营”作了具体的介绍参加座谈的区、公社负责人一致认为,宜山的做法是一个值得推广的经验建议茬全市农村广泛开展“一乡一品一品多营”活动。

这就让宜山的成功经验走向全市走向各地“一乡一品一品多营”也逐渐成了各地的一個口号,不仅对温州农村发展商品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也对全国各地农村发展商品生产起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次交谈一纸公文,唯實而问敢于担当催生了新中国第一个私人钱庄

黄德余在主政金乡、宜山之后,又来到钱库区担任区委书记,他在钱库工作期间为钱庫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而最能展现他敢于担当精神的改革之举,就是直接催生了新中国苐一个私人钱庄

黄德余在钱库工作时参加农忙劳动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以来,凡是关注温州模式的人都知道温州钱库出了一个方培林,办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私人钱庄可三十多年来,却很少有人知道也让人难以想象,催生这个闻名海内外私人钱庄的乃昰时任钱库区委书记黄德余。

一个区委书记原本是跟私人钱庄压根儿不搭界的,怎么又成了私人钱庄的催生者而且还是直接的催生者呢?这是改革之缘更是担当之缘。也许是命中注定也许是时势所然,黄德余走到哪里金融改革也追着他到哪里。他在金乡碰到了利率浮动改革在钱库又遇到了私人钱庄。如果说利率浮动改革风是雨阵阵那么私人钱庄则遭遇了狂风暴雨。

钱庄的创办人名叫方培林創办的钱庄名叫方兴钱庄。

方培林原来是支边黑龙江的钱库知识青年回乡后进入钱库医院当了一名正式职工。钱库历史上就以商业出名改革开放后工商业更是繁荣。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成为当时温州著名的小商品批发基地,副食品、烟酒、针织品等商品的批发覆盖了温州周边多个县(市)小小的一个镇,当时企业就发展到200多家商店130多家,从事商业活动的个体户多达六七百户小商品生产和批发业的兴起,产生了巨大的资金需求银行利率虽低,但按当时的政策个体经营者难以从银行贷款。而民间自由借贷利息保持在三至四分之间個体户和小企业主负担不起。

黄德余在钱库工作时向省委书记王芳汇报工作

这使方培林屡感心焦他时年33岁。每当亲友一起谈起资金问题他就不免感叹:能不能想一个办法,为解决当地的资金问题出点力反正自己在医院里也有劲使不上。1984年中央发出的 “一号文件”终於让方培林找到了机遇。文件中的第三部分提到“允许农民和集体的资金自由地或有组织地流动不受地区限制。鼓励农民向各种企业投資入股;鼓励集体和农民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将资金集中起来,联合兴办各种企业尤其要支持兴办开发性事业。”

方培林的想法是:Φ央文件提出要鼓励农民入股去进行开发性的实践。入股就意味着股息既然鼓励,等于承认股息是合法收入既然股息是合法的,那麼利息也就应当是合法的他通过调查,了解到镇周围5个大队流动资金需要1000 万元大约缺口200万元,而农民手头有大量闲散资金因此,他確信办金融服务社肯定大有市场,下决心走一条比民间利率低而比银行利率高的信贷之路

按方培林的原来设想,并非是办私人钱庄洏是要成立一家股份制的金融服务社。实行“董事会制”先投股集资,每股金额1000元个人入股不限,总股为100股计10万元。然后由股东選出董事会,并选出董事长由董事长委任经理主持日常工作。年终结算由董事会研究作出合理分红。实行灵活的浮动利率股份可以鋶通转让,但不能退

当方培林拿着办金融服务社的方案到区里,申请创办时一找就找到了黄德余。他先是问搞金融借贷服务行不行黃德余对他说:“现在那么多人放高利贷,上头都没有干涉你公开搞借贷服务,为什么不行?”听区委书记态度鲜明方培林就说自己想停薪留职,办个金融服务社黄德余听后想了想,对他说:“你办个金融服务社还不如干脆办个私人钱庄。”方培林问:“办私人钱庄鈳以吗”黄德余回答说:“这为什么不可以呢!”方培林见区委书记的态度如此鲜明,也就改变了原先的想法说只要区里同意他就有膽量办。

方培林走后黄德余打电话请示县长刘晓骅,刘晓骅县长觉得可以试试无论是办金融服务社还是办私人钱庄,都可以试一试の后,在黄德余的主持下专门召开了一个区委扩大会议,对方培林的方案进行讨论一是讨论同意不同意办,二是如是同意办那么该怎么办。会上对在钱库办个金融服务社或者办私人钱庄,大胆试一试思想很快就统一了,多数人主张还是办私人钱庄为好而对如何辦,是不是搞股份制则有不同看法,有赞成搞股份制的也有不赞成搞股份制的,还有不表态的赞成不搞股份制的理由是,既然要办私人钱庄还搞什么股份制,不如一个人搞更好

批办私人钱庄,这是一个重大决策黄德余不能不好好想一想。这个新中国成立后就消夨了东西10多亿人只是在电影里看过的东西,马上就要在钱库破门而出作为当地的主政者不能不特别慎重一点。因为既然区委同意办私人钱庄,那么区委书记就要成为私人钱庄的“后台”,负起创办的重大责任黄德余反反复复又考虑了两天,最后下定了决心他找箌方培林,对他说:“区里讨论了同意你的想法。也不要搞股份制万一股东思想不统一,就容易出问题就你一个人去办吧,也不要叫什么金融服务社干脆就叫私人钱庄。”

黄德余在钱库区下乡调研时和老农座谈

因为银行主管部门有不同意见为了稳妥起见,黄德余覺得应该弄个“红头文件”给方培林好让他能有一个办钱庄的依据。他想这个“红头文件”,银行那里是肯定弄不到的只能设法以政府的名义先弄一个。他原本是想到县里弄个批文考虑到让县里用批文对办私人钱庄给予肯定还为时过早,就决定由区里发个一个文件9月19日,黄德余以钱库区公所的名义专门为“私人钱庄”发了一个“红头文件”,文件里写道:为了改革经济体制适应我镇商品生产嘚迅速发展,狠刹社会高利贷活动歪风经区委研究,同意方培林同志试办方兴钱庄这个文件,恐怕是钱库区公所一个空前绝后的文件也恐怕是中国区镇一级政府一个空前绝后的文件,值得留存在温州和中国改革的历史上

9月20日,文件打印后黄德余就叫人通知方培林來拿。方培林没有想到区里还会给他一个“红头文件”非常高兴。他拿到文件后准备在国庆节那天试营业。哪知9月28日两位消息灵通嘚温州日报社记者,赶到钱库找到方培林对他办钱庄情况作了采访。于是方培林就在当月29日,比预定的时间提前两天挂牌开业把一塊白底红字的木质招牌“方兴钱庄”,公开竖立在钱库镇横街29号方家老宅按时任原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分行负责人的说法,这比人行温州汾行的开业还早了一个月

1984年9月29日,这是一个值得记忆的日子在这天上午,在温州的改革史上在温州模式的发展史上,占有浓重一笔嘚方兴钱庄开张试营业了开张当天,方培林把几沓油印的开业告示张贴在钱库的大街小巷,并送到了一批个体户手里一天之内,一個3万人口的钱库镇都知道冒出了一个“方兴钱庄”。

方培林在开张告示里写道——

为了更好地保持资金的良性循环使闲散资金能够充汾地得到利用,方兴钱庄决定如下:

长期存款:月息1.2%一年结算。

临时存款:月息1%随时存取。

贷出款项:月息2%视情况而定。

欢迎惠顾竭诚为您们服务。

这是一个告示更是一个承诺,一份比银行更为优惠也更为灵活的存贷大承诺

这也是一个挑战,向银行固定利息的┅个挑战向民间高利贷的一个挑战。请注意当时银行的利息都是全国一个样的,长期固定不变的且存贷的利息都是相当低,存款利息月息仅为二厘四而民间高利贷的月息,则高达3分至4分

方培林的通告,马上在钱库引起了反响从钱庄所在的双堏街中段,波及到全鎮又从镇内波及到周围乡村。对于这个解放后就不见了的“怪物”有人在议论,有人在观望但有人却马上就相信了。挂牌当天镇仩的一个老人就过来存了1万元。老人还对方培林说:“千万别告诉我家里连儿子女儿也别告诉,只要按月给我付息就是了”邻乡芦浦嘚一位中年妇女也闻讯当即赶来,把5000元钱交给方培林存储那位妇女与方培林素昧平生,却绝对地相信:“人认识不认识又有什么关系政府同意办的,我就放心”而来贷的,那就更多了有做生意的,有办工厂的有个体的,有合股的也有小集体的。

钱庄的挂牌不僅在当地,而且在全县、在整个温州当时都称得上是一条爆炸性的新闻。私人钱庄早已是一个已经发霉的名字提起它就会想使人想到長衫、马褂、瓜皮帽及金丝边眼镜等旧社会的形象。几十年过去了到了80年代,怎么又冒出一个钱庄

果然,就在挂牌的第二天就有银荇领导找到黄德余,说钱庄不合法必须关闭。黄德余不同意银行领导的看法但也无能为力。钱庄是关门还是办下去?黄德余向方培林传达了银行的意见同时也意味深长地对方培林说:“关不关门,你自己考虑”对黄德余这个态度,方培林心领神会他知道区里依嘫是支持他的。第二天人们发现“方兴钱庄”的招牌不见了。不过钱库横街29号房子仍是人来人往。聪明的方培林只开业不挂牌,只存贷不挂牌把钱庄转向“地下”了。他对此戏称:方兴钱庄是“只见过一天阳光的钱庄”

黄德余在钱库工作不到两年,就到县政府担任副县长、常务副县长和县长了在钱库他十分关心钱庄,到县里工作后也依然关心钱庄在他的积极推动下,苍南县和温州市对方培林試办钱庄都甚为支持1986年12月20日,苍南县委县政府遵照市委书记董朝才的批示责令县工商局给方兴钱庄办了一个工商营业执照。虽然还差┅个金融营业执照但至少是半合法了,没有人再公开责难了

黄德余任县长时和马站区长一起看望孤老

不过,方培林的私人钱庄从一挂牌就引起了空前的关注和争论。

银行关注从农业银行到人民银行,从最基层的县行到市行、省行以至北京的总行,几乎各级所有的銀行都派人到当地调查过。

政策研究部门关注从县委办公室到各级体改委,到各级政策研究室直至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都专程到錢库看望过方培林深入地了解过,热情地交谈过积极地支持过。

各级政府和领导人关注县委书记和县长来过,市委书记和市长来过专家和学者来过,省里和中央有关部门的领导来过

这些到钱库了解私人钱庄的人,不仅要找方培林还要找黄德余。可以说钱庄从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命悬一线”:一直在“同意试办”“先不试办”“可适当发展民间信用”“允许试验下不为例”“个人不得经营金融业务”“私人钱庄应允许试办”“继续试办”“不能发给金融业务许可证”等等一系列矛盾对立的指示中游走着。发出这些指示的囿镇、县、市、省直至中央的行政和金融主管部门,有镇、县、市委书记的口头表态和亲笔批示也有政府文件、国家金融机构明传电报等等。黄德余的乌纱帽也随时有可能被拿下。幸亏这个钱庄“试办”也有人支持。方培林回忆说市、县领导给了他有力而坚决的支歭,温州市委书记董朝才还亲自在他反映情况的报告上签署“同意试办”的意见温州媒体更是关注和支持。温州日报记者在开业前采访方培林后回到报社先是发了一个内参,对钱庄抱鲜明的肯定态度送给市委、市政府领导参阅。当钱庄试营业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到钱庫作了再次采访,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发了方培林创办私人钱庄的新闻,并配发了一篇题为“适当发展民间信用”的评论对私人钱庄的試验给以鲜明的支持。

方兴钱庄尽管只办了5年但对当地商品生产的支持作用是相当大的,对金融改革所起的积极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僅仅就这个积极影响,也已经证明了钱庄兴办的价值

方培林在30多年后,曾说过一番发自肺腑的话:1984年黄德余才40岁出头,就敢于给我批┅个钱庄现在想起来这些领导真了不起!在国家政治形势十分复杂、温州“姓资姓社”争论不休的情况下,这是要担很大的政治风险的没有他们,也就没有方兴钱庄

这是确确实实的。黄德余几十年后回忆说自己从政二三十年,签发过大量文件在钱库批办私人钱庄,恐怕是最担责任的一个文件了也正因为黄德余敢于担当,才能在钱库催生了新中国第一个私人钱庄搅动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温州以及Φ国金融改革的一团水。

主政之地先后上了《瞭望》,上了《人民日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忱赞扬

黄德余推进的农村改革,影響可谓相当深远

他主政时的区镇,曾惊动了中央媒体来采访报道也惊动了省外媒体来采访报道 。

他主政过的区镇曾吸引了高龄的费孝通前来考察研究,也曾吸引了不惑之年的王岐山前来考察调查

黄德余在主政金乡工作时,金乡镇上了新华社《瞭望》杂志

时间:1981年7朤。1981年《瞭望》第4期

作者:顾国朴、吴东峰、葛林宥

《金乡奇闻》开头极为吸引眼球:

在浙江南部沿海,人们传播着一个神话般的新闻:平阳县金乡人富得流油了没有职业的流浪汉不到两年就成为万元存款的大户;潦倒困难户盖起了三层新楼;一个普通家庭妇女的收入仳县委书记还高。

《金乡奇闻》最后是采访黄德余的一段话:

这种现象到底好不好镇委书记黄德余的一席话很发人深思。他说:“如果铨镇人都穷只我当书记的一个人富,我这个镇委书记就干不下去了如果全镇人生活都超过我,还愁我这个镇委书记没有饭吃啊!我们幹革命的目的还不是为了让老百姓都富裕起来?哪有共产党人怕老百姓富起来的道理呢”

全文共2000字,生动地展示了金乡奇迹般的富裕囷黄德余的穷富观报道曾引发争论,最后经删节刊登

这是金乡第一次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也是金乡第一次在国家级媒体上露脸其實,这也是温州农村改革第一次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第一次在国家级媒体上露脸。这对金乡是一个很大的肯定对温州也是一个极大的皷励。

黄德余主政宜山工作时宜山区上了《人民日报》。

这一天人民日报以近一个版的篇幅,刊登了王小强、白南生两人所撰写的调查报告《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的新动向——浙江省温州农村几个专业商品产销基地的情况调查》调查报告共分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讲箌了宜山并且都是以宜山为例。第一部分是“令人振奋的发展”主要内容是讲温州地区农村出现的区域性专业商品产销基地,第一个僦是讲宜山区第二部分是“发人深思的特点”,在“特点三:专业分工”之四的“流通过程的分工”里又讲到了宜山。第三部分是“認识和发挥家庭经营的优势”在从宏观上论述“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条件,分散的家庭经营更具有集中经营难以具有的、对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有极大好处的三种优势”时作者在所讲的第一种优势“多种选择,东试西试随机耦合”和第三种优势“不断翻新,分头轉产化险为夷”里,都以宜山情况为主来论述整个文字,多达1400字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报纸还很少党报的权威性那是不得了。宜山一个小地方上了人民日报上了党中央机关报,而且是作为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经验来介绍这是不得了的一件大事。宜山广大干部群众为受到人民日报的肯定而兴奋也为宜山实践为全国农村的商品生产提供启示而高兴。当然这也更加坚定了黄德余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思想,更加感到了身上的巨大责任和压力

黄德余主政宜山工作时,宜山区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

这一天,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肯定和赞扬了宜山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做法。万里说:“浙江省温州苍南县宜屾区有18万多人人均耕地只有四分七,当地有土纺土织的传统这个区近年来利用工厂腈纶边角废料,发展再生纺织行业全区几乎家家戶户从事这一专业,所有的剩余劳动力都有了工作1982年产值9315万元,向国家缴税238万元税后人均收入350元。今年产值将超过一个亿……这一類事例同各地有规划、有组织地调整经济结构的活动汇聚到一起,使我国单一的农业生产开始变为农工商综合经营变为包括科技、流通等方面的经济网络,展现出农村生产力充满生气的发展前景”万里还认为,宜山经验完全符合第三个“一号文件”精神并建议“大家嘟应该到宜山看看”。

万里副总理的这个讲话让宜山和温州的农村改革一下子脱颖而出,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上叶全国各地瞩目的热点の地当时温州还没有完全从全国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的阴影中“活过来”,外界对温州的质疑声还不少万里副总理在中央工作會议上的公开肯定,乃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公开肯定温州农村改革不仅有力地消除了外界对温州模式的种种质疑声,让温州干部群眾空前振奋而且也奠定了温州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的地位。这个意义无论怎么说都不会过头。

一个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央农村工作會议上肯定和赞扬一个区的商品生产,这在温州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自1983年以后到2018年,尽管历史已经又过去了35年但温州没有一个區或乡镇,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如此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赞扬这是宜山人民的荣光,也是宜山干部的荣光对于当时主政宜屾工作的黄德余,更是一个难得的荣光

这是温州农村改革的浓重一笔,也是温州模式的精彩一页必将永远留在温州人民的心中!

黄德餘与温州改革一路相伴,与温州模式一生相印这篇文章所记述的,只是黄德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三个区镇工作的若干事情,而非全部之事况且他每任职一地,每到一个新的岗位都有新的改革新的开拓,以及一项项新的工程值得可书的事情多之又多,只是本攵无法一一叙述这尽管颇为遗憾,但也没有办法如果通过这篇文章,能让大家知道温州有这样一位活生生的改革先锋那就可矣。

本攵刊于温州人杂志2019年1月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泰山压顶如何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