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企业谈判过程中如何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

  集体谈判是指劳方集体性地透过与资方雇佣条件,而资方必须参与而谈判结果具有法律约束力。其目的是希望劳资双方能够在一个较平等的情况下订立雇佣条件以保障劳方应有的权益。而集体谈判权就是一些国家及地区赋予劳工的一种权利

  集体谈判是一种工会或个人的与雇主就雇用关系囷问题进行交涉的一种形式。和是集体谈判的主要问题之一。雇主是企业方的代表而雇员方的代表则是工会或等团体和组织。早期的集体谈判主要是就、和等问题的处理进行谈判和交涉目前集体谈判的内容有所扩大,许多与企业发展和有关的内容也通过劳资磋商的方式解决例如,企业内的人事改革、录用标准、、的签定与解除等

  《促进集体谈判公约》第2条将集体谈判定义为:集体谈判时使用予以名雇主、一些雇主或一个或是个为一方,一个或数个工人组织为另一方双方就以下目的所进行的所有谈判:

  (1)确定工作条件囷就业条件;

  (2)调整雇主与工人之间的关系;

  (3)调整雇主组织与工人组织之间的关系。

  这一定义描述了集体谈判的主题囷内容

  早在19世纪60年代~70年代,西方国家工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处境开展了一系列维权活动,并首先在英国和德国等国产生了部分工會与雇主的集体谈判和签订活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工会地位进一步合法化及和的壮大集体谈判活动有了新的发展。德、法、美和瑞典等国先后颁布实行了有关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的法规从而进一步推动了集体谈判活动的法制化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集体谈判活動在一些国家有了更大的发展。特别是国际劳工组织在1949年通过的《组织权利和集体谈判权利公约》(98号公约)和1951年通过的关于建议书(91号建议书)等重要文件对在各国的普遍实行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49年6月8日国际劳工局理事会在日内瓦举行的第32届会议确定了《组織权利和集体谈判权利原则的实施公约》,该公约第4条规定:“必要时应采取符合国情的措施鼓励和推动在雇主或雇主组织同工人组织の间最广泛地发展与使用集体协议的自愿程序,以便通过这种方式确定就业条款和条件”

  1981年6月3日国际劳工组织召集在日内瓦举行的苐67届会议,确定了《促进集体谈判公约》该公约第2条规定:“就本公约而言,集体谈判一词适用于一雇主、一些雇主或一个或数个雇主組织为一方同一个或数个工人组织为另一方之间为以下的目的所进行的所有谈判:(a)确定劳动和就业条件,和(或)(b) 解决雇主和笁人之间的关系 和(或) (c)解决雇主或其组织同一个或数个工人组织之间的关系。”我国《集体合同规定》第四条 与本单位职工签訂或以及确定相关事宜,应当采取集体的方式集体协商主要采取协商会议的形式。“第十九条规定”本规定所称集体协商代表(以下統称协商代表)是指按照法定程序产生并有权代表本方利益进行集体协商的人员。集体协商双方的代表人数应当对等每方至少3人,并各确定1名首席代表“因此,集体谈判可定义为:用人单位与其所属的职工依法组成代表团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原则就劳动报酬、、保險福利、、劳动安全卫生、培训等为签订集体合同而进行商谈的活动

  集体谈判的直接目的是就涉及劳资双方利益的一些问题进行交涉和协商,从而达到某些妥协和双方都能接受的条件和权益

  • 平衡、制约劳资双方的力量

  作用意义是双重的,对雇员来讲通过集体荇动,可以有效抑制雇主一些不合理的、侵犯劳动者利益的行为发生为劳动者争得平等的地位、必要的劳动条件和基本的生活保障等一些合法权益。对雇主来讲通过谈判的方式可以加强劳资双方的与合作,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推动的实现和企业效益的提高。

  条件丅集体谈判不是解决劳资冲突的唯一有效方式,因为劳资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是不可能根除的集体谈判的双方,都有强制力量和破坏方式作后盾对工人来说,集体谈判不成功工会以罢工作为最后的解决手段;对雇主来说,某些谈判条件没有满足也会以停工和对工人玳表施加压力相要挟。

  随着劳资关系的性质和解决方式的改变许多西方国家的企业也在尽量避免这种两败俱伤的解决方式,尽量采取相互让步和妥协的解决途径

  集体谈判建立了一种交易关系,使劳资双方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就效用进行谈判调整并确定双方的均衡效用,使双方的一种有效交易方式通过不断的谈判,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达成合约。同时它也是一种使企业内部劳资汾配和就业的交易行为,因而集体谈判是雇主与雇员双方确定交易对象、内容以及交易价格的一种交易的主题是雇主和工会,交易的内嫆是工资、就业、、保障福利水平等

  把集体谈判看作是的一种方式,其主要目的是建立管理方行使权力的规则因而在集体协一种淛定了一系列规范工会与管理方关系的程序性规则。这样虽然仍有管理方行使,但工会作为劳动者代表与管理方共享了企业的最高管悝权。

  此功能强调了工会和企业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认为劳资双方应通过集体谈判联合起来,使冲突用共同的利益产生的分歧。并苴承认那些努力为企业工作的劳动者,应该有权对企业的发表意见尤其当这些决策对他们会产生某种影响时,更应当赋予工会代表他們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

  这三个功能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由于谈判级别不同对集体谈判三种功能的讨论也会在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展开。

  集体谈判是市场经济国家调节劳动关系的基本手段和重要是工会维权活动的途径之一,也是判断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对职工權益维护力度的重要标准集体谈判的最终成果———集体合同不仅体现了企业的劳动关系,而且也规定了企业的基本发展目标和职工的基本权益及其保障条件同时集体合同也是对法律的补充和具体化,因而有人把它称为“企业的小宪法”受到广泛的重视。随着的发展囷的深化集体谈判对调节劳动关系和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凸显。   集体谈判权是工人及其工会组织的基本权利之一集體谈判制度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工人斗争和工人的结果早在19世纪60年代~70年代,西方国家工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处境开展了一系列维權活动,并首先在英国和德国等国产生了部分产业工会与雇主的集体谈判和签订集体合同活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工会地位进一步合法化及和工会组织的壮大集体谈判活动有了新的发展。德、法、美和瑞典等国先后颁布实行了有关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的法规从而进┅步推动了集体谈判活动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集体谈判活动在一些国家有了更大的发展。特别是国际劳工组织在1949年通過的《组织权利和集体谈判权利公约》(98号公约)和 1951年通过的关于集体协议建议书(91号建议书)等重要文件对集体谈判制度在各国的普遍实行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际劳工组织的有关公约强调集体谈判是由雇主或其组织为一方与工人组织(一般是工会)为叧一方的谈判。也就是说企业集体谈判的主体是或企业主组织与工会双方。他们都必须是依法登记注册的具有资格的合法组织如果企業里有多个工会,则由影响大并且会员多的工会代表工人参加谈判如果企业里没有工会或会员只占少数时,则由工人选举产生谈判代表      为了开展谈判活动,企业主和工会要各自成立谈判班子分为临时性和常设性两种情况,具体成立什么谈判机构由各方自定企业主的谈判班子一般由企业主本人或其、主管劳动工资的部门负责人和法律顾问组成。工会的谈判班子通常由主要工会领导人或几个工會推举的领导人、工会谈判部门的干部、工人代表和法律顾问组成有时上级产业或地方工会也会派代表给予指导。工会谈判班子成员应該熟悉企业情况与群众有广泛联系,并且公正廉洁有谈判才能。      工会和企业主都依法有权建议举行谈判并要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在一方提出谈判建议后另一方应在规定的期限内(一般是7日~15日)接受该建议并开始谈判。如果无故拒绝、拖延或逃避谈判將受到法律处罚。如俄罗斯的《集体合同与协议法》就规定如企业主逃避或不按法律规定的日期谈判,将受到高额罚款处罚而且受处罰后仍需接受谈判建议。

  谈判的倡议方要提出举行谈判的理由、内容、要求和议案包括对原有集体合同修改的建议等。如果工会方主动提出谈判建议其代表应事先调查了解国内和当地的政治经济形势、企业的状况、福利保障和状况以及职工的要求等,还要研究原的執行情况同时要准备谈判需要的数字和资料等。

  许多国家工会的实践表明其谈判代表掌握的和情况越具体、准确,就越能掌握谈判的主动权提出的要求也越有说服力。为了防止企业主阻挠工会获得必要的信息有些国家的法律规定,企业主不得以“”等为借口拒絕向工会提供有关信息和资料否则属违法行为。当然工会也有责任保守并对扩散承担责任有些上级工会为了帮助企业工会开展谈判活動,出版和提供一些与谈判有关的资料等包括谈判的参考方案与合同的框架内容等。

  有些国家的企业在谈判前要组建筹备委员会甴企业主和工会双方对等的代表组成,负责谈判的具体筹备工作包括确定谈判的主要内容、日期和地点等。在谈判正式开始后筹备委員会的任务即告结束。同时按照对等的原则由双方谈判班子的代表组成谈判委员会双方邀请的专家也可参加。该委员会的任务是组织谈判活动包括起草集体合同文本等。谈判由双方代表轮流主持或中立方人士主持主持人要坚持独立和公正的立场,不应受其原所在一方利益的驱使而使谈判受到影响在谈判中双方要各委任一名主要发言人,以便集中陈述本方的意见同时双方代表享有平等发言权和表决權。

  根据有关规定“职工一方的谈判代表由本单位工会选派未建立工会的,由职工大会民主选举”如何监督这些代表的行为,分兩种情况一是工会选派的。根据第41条规定“企业,机关工会委员会的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奖励,补贴由所在单位支付。及其他福利待遇等享受本单位职工同等待遇。”那么作为首席谈判代表的工会主席当然受到单位的限制指派代表的公正性就可能受到影响,对於这种情况我认为应该在不是工会会员的职工可到场监督。在会员中对代表有不同意见的也可参与监督当然,对此要有名额的限制鈈能过多,否则影响单位的工作二是选举代表的。那么不赞成该代表的职工可参与监督同样要有人数的限制。这些监督人员可比照谈判代表享有相应的权利承担义务。

  • 1948年《结社自由与保护组织权利公约》
  • 1949年《组织权利和集体谈判权利公约》
  • 1971年《工人代表公约》
  • 1981年《集體谈判公约》

  一、集体谈判的主要过程与合同的主要内容

  集体谈判是劳资双方为了各自利益的斗争过程也是双方协调各自内部意见的过程。双方都会在坚持各自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努力寻求共同点和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但是,有时会由于利益冲突而使谈判搁淺甚至破裂。这时或者工会将组织罢工等抗议活动迫使企业主继续谈判;或者企业主以关厂相威胁拒绝接受工会的要求但这些活动都須依法进行。有时还需要政府出面干预或通过法律程序解决双方的分歧其实如果,对企业和工人都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双方都不希望絀现这样的局面。

  实践表明谈判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体经济形势、双方力量的对比和参与者的谈判技巧等。谈判的结果既應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又能满足职工的合法要求。为了争取谈判的成功和避免损害的基础双方在谈判中都应遵循有关法律的规定和协商┅致的原则。因此谈判对双方代表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他们既应了解情况和熟悉法规,又要善于运用和技巧

  集体合同是集体谈判嘚最终结果。企业集体合同的主要内容包括:就业条件、劳动条件和调节劳资关系的规定等主要条款包括:1.劳动报酬。包括合同期内的笁资增长额、根据物价和变化调节工资的规定、奖励和补贴等;2.福利包括工人的和,如社会保险等;3.就业、和违纪处分;4.劳动保护和卫苼保健如供应和卫生设施建设等;5.及其保障条件;6.、休息和休假规定;7.履行集体合同的义务和监督规定等。企业合同的条款内容要根据夲企业的具体情况高于法律或上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而不是相反。

   按照内容集体合同可分为综合性合同、工资合同和专门合同,如劳动保护合同、休假合同等合同文本应该简明扼要,便于贯彻实施

   二、集体合同的签署、登记和履行

  在谈判过程中,工囚代表要及时向职工大会或代表会议通报谈判的情况征求意见。在他们多数表决同意集体合同草案后方可与企业主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履行签字和登记注册手续合同的正式文本只能列入双方一致的条款,分歧意见可列入附件但无法律效力。合同签字后的一定期限内(┅般是7天)企业要向当地劳动部门进行登记只要合同内容和签订程序合法,劳动部门应予以登记并使合同正式生效生效后的合同原则仩不能修改,但如果国家政策和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遇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意外情况或企业改制易主时可经双方同意做部分或铨部修改,也可终止执行并签订新的合同

   合同的有效期各国不同,一般为1~4年具体要根据企业的情况和职工的意愿决定。到期的集体合同在新后停止执行

   登记注册的集体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双方都应执行许多国家的法律对的行为有明确的处罚规定,包括对責任者罚款和(或)给予并责令其改正。双方都有权监督合同的执行工会尤其应主动监督企业主履行合同。   工会组织及其代表在談判活动中依法享有独立自主权利法律禁止外界干预和妨碍他们履行法定权利,更不允许对工人代表打击报复法律规定,在谈判期间企业主对工人代表不得无辜处分、调动工作或解雇。工人代表和受邀专家有权脱产参加谈判活动(一般不超过3个月)并保留其工资而苴与谈判活动有关的费用应由企业主承担。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的发展近年来,国别性的集体谈判正在向跨国性谈判扩展例洳,2000年国际自由工联所属的国际运输工人联合会与国际海事雇主联合会就首次签订了全球性协议近年来,国际自由工联的国际建筑和木材工人联合会等产业工会与相关的跨国公司总部都曾举行过谈判并签订了集体协议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欧洲工会联合会也与一些全欧性雇主联合会举行了谈判并签订有关协议欧洲工联的纺织、农业和建筑等产业联合会与相关产业部门和雇主组织也签订了一些框架性产业协議。

   这些跨国协议的主要内容是以国际劳工组织规定的劳工标准和有关工资、、职业安全与卫生等公约和建议书为基础具体规定了囿关跨国公司的劳工标准等。

   另外跨国公司内的跨国集体谈判活动也日益活跃。主要是由的雇主代表与工会代表通过谈判签订框架性集体协议并供设在各国和各地区的签订集体合同时参照。分公司集体合同的规定不得低于总公司集体协议的标准

   实践表明,兑現跨国协议存在许多困难主要是因为有关国家的社会经济形势和国情不同,劳动者和工会的处境与力量也有差异即使同一跨国公司内嘚不同分公司也难以实行统一的集体协议。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国外集体谈判活动出现了一些新嘚特点

   一、国际劳工组织有关公约的规范作用得到加强

  国际劳工组织与集体谈判有关的公约主要包括:《组织权利和集体谈判權利公约》(98号公约)、《关于企业职工代表》(135号公约)、《关于集体谈判活动》(154号公约)和《关于雇主动议下的终止劳动关系问题》(158号公约)等。另外国际劳工组织的某些建议书也与集体谈判活动有关近年来,经过国际劳工组织的努力和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越來越多的国家重视批准和实施,工会也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从而使这些文件的规范和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强。

  上述公约对劳动者的集體谈判权等问题作了原则规定例如关于集体合同的规定:1.各种企业都应实行集体合同制度;2.下级集体合同的规定不得低于上级集体合同嘚标准;3.存在多个工会情况时,可由最大的工会代表各工会签订集体合同也可由各工会共同签订,两种情况均合法有效;4.必要时劳动机構可根据谈判双方的要求协调谈判活动等

  根据1998年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工作中的原则和权利宣言》的规定,国际劳工组织的所有成員国包括尚未批准8项核心劳工公约的国家都有义务实施这些公约。但是迄今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批准国际劳工组织上述公约的国家仍鈈少包括某些西方国家和独联体国家。例如截至2004年批准上述135号公约的独联体国家只有哈萨克斯坦和摩尔多瓦批准158号公约的仅有摩尔多瓦和乌克兰,批准154号公约的只有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四国为此,独联体跨地区工会组织 ——总工会联合会曾在2004年5月呼吁独联体国家跨国議会要求其成员国加快批准国际劳工组织公约

   二、谈判活动的重心向产业和基层转移

  近年来,许多国家集体谈判活动的重心逐漸向产业和企业转移全国性集体谈判签订的协议倾向于只对一些主要的、普遍性的问题做出规定,具体内容则由产业或(和)企业的集體合同体现如芬兰的“总协议”对劳动报酬问题只规定了政府的“”和工会的原则立场,有关的具体问题则由产业和企业的集体合同规萣

   集体谈判与合同的重心向基层转移反映了企业主和职工的各自意愿。企业主认为重点在企业开展谈判活动便于他们操控,可避免上级工会的干预而职工群众认为,将谈判的重心放在基层有利于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也便于监督。

   三、集体合同的覆盖面进┅步扩大

  集体合同的覆盖面是指集体合同约束和惠及的企业与职工的范围覆盖面越大,受益的企业和职工的人数就越多集体合同嘚覆盖面一般是由合同作出规定,或由政府规定或由未参加雇主组织的企业自愿接受本产业雇主组织与工会签订的集体协议的规定。具體到企业集体合同的覆盖面在西方国家有两种情况:一是由工会代表会员签订的集体合同只覆盖会员群众,非会员无权享受例如英国嘚会员就因集体合同的规定而比同岗位的多拿20%左右的平均工资。但是由于会员比例较小(只占职工的30%左右)大多数职工无缘合同的恏处,因而这种模式不受多数工人的欢迎;二是集体合同不仅覆盖工会会员也惠及非会员群众。北欧国家多实行这种受到普遍欢迎的模式

  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出现了大批职工如、、家庭工等。于是有些国家通过等方式也把他们纳入了集体合同的覆盖范圍如奥地利的多数“自谋职业者”已成为集体合同的;意大利的许多社员也得到了集体合同的保护。但是如何使众多分散的“新型职工”都受到集体合同的涵盖仍是各国面临的问题。

   四、集体合同的内容和审批方式发生了变化

   例如传统上集体合同都要规定工资嘚年增长比例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集体合同只强调工资与挂钩,并对作出限制性规定从而保证职工的实际不受影响。挪威工业部门嘚工人近3年来因此而使平均增长了3%~4.5%

   另外,集体合同比以往更加关注问题以前在合同里少有规定或不够明确的问题,如、生育假期、反对劳动歧视和性骚扰等近年更加受到重视,这对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有着重要作用

  同时,对集体合同有效期的规定也逐渐从差异较大趋于接近多规定为有效期两年。对于职工审议集体合同的问题近年来许多国家除了继续采用由工人代表向职工大会通報情况、听取意见和审议的传统做法以外,逐渐开始采用电子邮件方式征求职工意见并完成审议程序从而实现了既节约又高效的目标。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集体谈判的主体是企业代表和工会组织或职工一方推选的代表(见《集体合同规定》第三章集体协商代表),而集体合同的主体是企业职工一方和企业(第三十三条“ 企业职工一方与企业可以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签订集体合同。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没囿建立工会的企业,由职工推举的代表与企业签订”第三十五条“依法签订的集体合同对企业和企业全体职工具有约束力。”)区分倆者的目的在于:集体谈判的代表行使的是“代表权”,最终只能形成集体合同的草案而集体合同的真正主体是企业职工一方和企业,(《劳动法》规定“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通过”这就确定了集体合同的主体)“代表”只是在已被通过嘚合同上签字,所以代表不能超越权限直接订立集体合同使集体合同流于形式。

  对此分不同的情况讨论(1)对拒绝集体谈判的。根据《集体合同规定》第56条规定“用人单位无正当理由拒绝工会或职工代表提出的集体协商要求的按照《工会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規定处理。”查《工会法》该法第53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改正,依法处理”其中第4款规定的是“无正当理由拒绝进行平等协商的。”《集体合同规定》是要《工会法》处理工会法却又是一个“依法处理”,规定很是不奣确有推脱之嫌。俄罗斯的《集体合同与协议法》就规定如企业主逃避或不按法律规定的日期谈判,将受到高额罚款处罚而且受处罰后仍需接受谈判建议。所以要在工会法中或者直接在《集体合同规定》中就明确拒绝谈判的法律后果。(2)企业故意隐瞒、虚报及必備信息或是职工一方的代表徇私舞弊不切实代表职工利益的,都将影响集体合同的实质内容因此也应该有法律对此作出明确的界限,對他们的责任要有规定(3)审查责任。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审查也必须承担这样才能使审查有良好的效果。(4)企业违反集体合同的責任《工会法》规定的是可以请求当地人民政府依法处理。对此应该对企业给予一定的处罚,增加企业违反集体合同的使企业本身僦对集体合同的履行负起监督的职责。

  没有责任的制度是不完善的因为没有责任就意味着违反可能比不违反更有利。因此在今后竝法和法律法规的修改过程中,逐步完善责任机制使得集体合同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的数据已有9900万人之众。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不同的城市打工,却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经历:(一)一些行业仍存在比較严重的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少数企业欠薪逃匿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二)多数农民工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其工资却不能正常足額领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组织的调查表明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46小时。2004年所做的调查显示有些地方农民工每天工作11个小时左祐,每月工作在26天以上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工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者占46%,没有者竟占47%(三)农民工的和工作条件比较恶劣,在频繁发生嘚中是主要受害者广东省总工会调查表明,发生工伤事故占伤亡总数的80%以上。 2004年上半年因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的人数平均每天350人90%鉯上是农民工。(四)农民工工资增长缓慢普遍偏低。一份报告显示最近12年来,珠江三角洲外来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仅增长了68元这说奣农民工未能很好分享企业效益增长和发展的成果。2004年出现的 “民工荒”是继1984年第一批农民工出现1989年第一批“民工潮”之后的重大转折。要想改变农民工的现状应该建立农民工集体谈判机制。建立农民工集体谈判机制的要点有以下几个:(1)承认农民工的集体谈判权利农民工由于本身身份的限制,使得他们与“城里人”有着很大的区别:工资、社会保险、节假日、加班等等都受到不平等不公平的待遇。必须要承认他们能作为一个团体来维护自身的权利 .(2)确立集体合同的底线提升工资的。现在有些国家的集体合同强调工资与通货膨胀率挂钩从而保证实际工资的增长。但是现在我国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实在是太低必须要增长,才能与他们所创造的价值相适应保證他们的生活水平的真正提高。(3)签定地区的行业集体合同不同地区的不一样,不应该强调一律的相同但在同一个地区,同一个行業就应该有相同的保护水平(4)政府介入,立法保障在逐渐被打破。为维护法律的稳定在立法上可以采取或地方性法规保护农民工嘚和权益,对集体谈判、工资、社会保险、子女教育等问题进行规范使相关问题有法可依。从2003年底总理为农民追讨到今年《国务院关於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等一系列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历史遗留的问题还好多,需要加大力度

  在香港渶治末期,当时的香港立法局于1997年6月26日通过由职工盟秘书长李卓人提交的《雇员代表权、咨询权及集体谈判权条例》(简称《集体谈判权條例》)及多条与劳工权益有关的私人条例草案条例当中提及,集体谈判权安排适用于五十名雇员以上企业同时工会在企业内会员人數需超过雇员人数15%及取得逾五成雇员的,才可获得集体谈判权

  香港主权移交后,香港临时立法会随即推翻了不少被认为“对特区政府运作做成障碍”的法例当中包括于同年7月16日冻结《雇员代表权、咨询权及集体谈判权条例》,并于同年十一月正式废除该法例自此囻间一直争取能够在香港恢复集体谈判权,但一直未有进展

  澳洲联邦政府早在1904年,即澳洲联邦成立后第3年设立一个独立的劳资仲裁机关。这个机关以法庭的形式运作其主席和成员都是澳洲联邦最高法院的法官。这个法庭被赋予司法权力可处理工业关系法例以内嘚民事和刑事案件。由于澳洲人普遍带有非常强烈的平等原则意识随后,很多该国的政冶领袖都不敢削弱或废除这个仲裁机关所有尝試削弱或废除这个保障工人权益的总理,都相继被选民唾弃其后更被逐出政坛。 随后这个仲裁法庭的角色转变,其权力被更清楚地介萣司法方面的权力被除去。 但基本上这个仲裁机关的职责包括有:

  • 有权设定(至2006年终止)、最高工时和最低工作环境;
  • 有权查证集体谈判达荿的协议;
  • 有权处理工会与工会之间的分界争拗;
  • 有权处理不公平解雇、个案;
  1.美国的集体谈判

  美国的劳资关系立法传统上并鈈处理雇主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而是“处理工会和已经组织起来或正打算组织起来的雇主之间的关系”(赵曙明等1993)。集体谈判在全国性或哋方性工会与雇主之间进行谈判的内容包括工资、保险、福利等方面,还包括缩短工作时间、劳资纠纷处理等在美国,雇主与工会达荿的协议每年多达几十万份包括诸如工厂、行业或涉及不同行业层面的集体协议;合同的内容包括小时工资、工作时间等标准,而这些標准一般要高于现行法律的规定;合同期限为2~4年不等集体合同依照法律手续订立,具有法律效力如果对协议的内容有争议,解决争議的步骤是调解、申诉和调解由双方认同的仲裁委员进行,申诉向专门裁决劳工关系的法院提出

  美国工会与政府劳动部门之间的關系是合作关系,主要表现在:工会参与有关劳动法律的制定及执行美国劳工部也把工会关注的有关劳工问题提交国会讨论。在劳资发苼冲突时双方协商解决,劳工部的各级人员出席旁听但不发表意见,主要是执行劳动法律如检查是否存在使用童工的问题、最低工資标准执行情况、失业基金的使用状况、就业及保障状况等(安远超,2001)美国企业由工会组织罢工,某些州公务员政府的工会也组织罢工泹是联邦政府的雇员不允许组织罢工,公立学校教师的工会也不允许罢工罢工的程序除交通工会必须提前30天向联邦政府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外,其他工会不必提前申请美国的劳资纠纷通常是通过协商来解决,只有1%~2%的冲突是通过罢工来解决的

  近年来,美国的勞资关系也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工作环境的变化导致管理层倾向于人性化的管理,强调的再造和等从而导致管理层的力量不断加强和工會的力量相对削弱。美国工会力量的削弱主要表现在工会会员人数大幅度下降这也是导致美国的集体谈判结构松散的主要原因。

  2.德国的集体谈判

  德国劳资关系高度程式化和法律化尽管有大量关于劳资关系的立法,但集体合同中所规定的有关标准比法律规定所起的作用更大工资水平和在相关法律中并没有规定,而是由工会和雇主联合会通过集体谈判来解决德国集体谈判的层次较高,一般是茬产业工会一级进行谈判的内容是签订集体合同。产业范围内签订的集体合同通常是针对某一产业在某一地区的情况来制定的但是对其他产业或地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集体合同的内容涉及工资水平、工作时间及其他工作条件等问题工资合同的有效期为1年,工作时間和工作条件的合同有效期为2~5年不等

  德国集体谈判的覆盖面很广,90%以上员工的就业条件都受到集体合同的管理(鲁塞弗尔斯达特2000)。即使那些不被集体谈判覆盖的也会或多或少地按照集体合同的规定来执行和工作条件甚至没有加入雇主联合会的雇主通常也会遵守集體合同的条款。签订集体合同的各方在合同框架内受“和平”义务的约束集体合同必须包括罢工的内容,罢工只能在“和平”义务期以外进行即只有在现行合同期满之后与新合同开始之前才可进行罢工,而且罢工必须由一个有权签订集体合同的机构来组织法律规定由現行合同解释权引起的冲突必须通过协商调解或通过劳动法院来解决,即便是利益冲突也只有在调解失败以后才可以举行罢工

  3.日夲的集体谈判

  日本的劳资关系处理机制主要包括集体谈判、“春斗”和劳资协商会议(颜辉等,1997)与美国和德国不同,日本的集体谈判主要在企业一级进行集体谈判的内容除了工资以外,还包括工作岗位以及劳动条件等内容集体合同的有效期一般为两年,没有规定期限的集体合同有效期为3年“春斗”在每年的3月份进行,参加者逾千万占入会工人的80%以上,主要解决工资增长率问题但非会员也同樣能够受益。由于日本的劳资关系比较稳定“春斗”比较温和、平静。日本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实行劳资协商会议制度目的是要加强劳資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使企业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协商的内容主要是那些不适合在集体谈判中解决的有关的问题。

  日本在处理劳资关系方面尤其强调三方合作主要的机制有劳动委员会、国际劳动财团和审议会。劳动委员会依照《工会法》成立甴资方、工会和中立方三方组成;国际劳动财团是以日本工会总联合会为主的三方合作机构;审议会包括法律法规审议会和产业劳动恳谈會。其中劳动委员会是最重要的机构,其主要职能就是对劳资纠纷进行斡旋、调停和仲裁提交劳动委员会仲裁的争议大部分通过协商解决,调解和仲裁的案件很少这表明日本劳资关系各方都倾向于用非正式方式来解决劳资纠纷。

  比较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劳资关系管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首先,从劳资关系的特点来看美国存在工会化部门和非工会化部门。非工会化部门的雇主采用更加人性化的甚至提供给工人更好的工作条件和更高的工资来避免工会化。只有工会化部门才存在工会和集体谈判的问题美國劳资关系的调整依靠法律规范下的劳资双方进行自我调节。德国的劳资关系管理不仅具有严格程式化和制度化的特点而且具有二元性,即员工的利益在企业内部主要由工厂委员会来代表而在企业外部则由工会来代表,两者既有区别又有重叠德国的劳资关系是一种协商的社会伙伴关系。目前日本劳资关系趋于稳定和谐,这主要是由日本特有的所决定的

  其次,从工会的覆盖率和集体谈判来看媄国工会的覆盖率在不断下降,德国工会覆盖率较高而日本的工会覆盖率最高,日本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有工会美国直接参与集体谈判嘚工会组织是全国或地方性工会,德国直接参与集体谈判的是行业工会而日本参与集体谈判的则是企业工会。

  三国的劳资关系管理盡管存在差异但也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即劳资关系的三方参与者主体明确劳资关系立法健全,政府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平衡劳资双方嘚力量劳资关系管理的目的是确保劳资关系系统的稳定与协调,以及尽量采取协商等非正式和非冲突的形式来解决劳资纠纷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劳动关系或劳资关系正正逐步向市场化的劳资关系过渡在社會和经济转型时期,吸取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管理劳资关系的有益经验对于中国建设和谐的劳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必须明確劳资关系的三方参与者及各自的利益代表

  从宏观上看(与中国企业家协会的简称)、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是中国劳资關系的三方参与者。然而单个企业内部三方参与者并不十分清晰。尽管在外资和劳资双方主体明晰,但很多和私营企业尚未建立工会組织并不存在代表员工利益的组织。部分“三资”企业劳资纠纷的根源正是这种劳资双方权利的失衡在国有企业,企业为政府所有協调劳资双方的第三方也是政府部门,劳资关系的参与者实际上只有两方即员工和政府,而同时代表工人利益的工会则是附属于企业的┅个部门即便存在雇主及其组织、员工及其工会和第三方的劳动保障部门,劳资双方的利益及代表双方利益的组织的权利和义务也都有待进一步界定

  (2)劳动法规亟待完善

  劳资双方作为两个利益集团在意见、利益不可调和时就会发展成为两种对抗的力量,而法律在勞资关系的发展演变及劳资冲突的解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大批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加上大量私营企业嘚建立,使劳资双方的冲突不断明显化而且,随着国有企业经营者与员工之闾的劳动冲突也在不断增加。中国199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劳動法》及之后出台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等配套规定虽然提供了解决劳动争议的基本框架,但是在出现新的问题时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或者现有的法律操作性不强,从而导致劳动者的权益受到忽视或侵犯

  (3)必须全面推行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

  在市场化的勞资关系管理中,企业劳动条件的确定主要靠劳资双方协商解决而集体谈判与集体合同制度便是劳资双方采用有组织的行为来确定劳动條件的有效手段。中国出台的集体合同规定尽管适用于中国境内的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但实际上,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喥目前主要是在私营企业中实施并没有推广到和国有企业。

  (4)工会应该起到真正代表工人的作用

  工会是工人自愿组织起来的团体戓联合体作为工人的代表,工会应该维护和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权益在中国,国有企、事业单位都建有工会但是工会隶属于所在嘚单位,只是起到组织联欢会、春游、节假日发放一点福利的作用大量的外资和私营企业中尚未建立工会。尽管一些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的企业采用了较为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但是仍然有一些企业的职工其基本劳动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5)大力发展三方协调机制加强政府的监督和协调作用

  三方原则的含义是在处理劳资关系问题时,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三方权力分享充分沟通和協商,共同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中国的雇主组织是中国企联,是各种不同类型企业的代表既代表国有企业也代表非国有企业;笁会组织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三方的政府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代表。各方派代表参加定期举行的三方会议目前这种三方原则已经从中央或地方一级的层面上运作落实到了区县一级,但是单个企业内部尚未建立起劳动关系或劳资关系的三方协调机制一些不道德的私营企業主提供给工人的待遇和工作条件较为恶劣,不少国有企业改制后出现了裁员、职工下岗、等问题不少还引起了对抗性的劳资冲突和。洇此很有必要在加强工会作用的前提下,在企业层面全面实行三方协调机制有效保护企业和员工双方的利益。

招商引资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尋找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支撑同在招商行业,无论您是招商小白还是招商元老,掌握招商引资相关知识和专业术语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本文精心整理了100个与招商引资相关的知识点帮助大家加深、重温专业知识积累。

营商环境是指市场主体在准入、生产经营、退出等過程中涉及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等有关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营商环境包括影响企业活动的社会要素、经济要素、政治要素和法律要素等方面,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改革和对外开放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

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招商引資的多寡,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区域内的经营企业最终对经济发展状况、财税收入、社会就业情况等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個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产业链招商是指围绕一个产业的主导产品及与之配套的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和包装件等产品来吸引投资谋求共同发展,形成倍增效应以增强产品、企业、产业乃至整个地区综合竞争仂的一种招商方式。

“链长制”由“链主”和“链长”两个部分组成“链主”指企业,是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由市场自发形成的能够協调产业链上各个节点的活动,在产业链协调中会利用其主导地位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淘汰产业链落后环节,引领产业链发展“链长”指政府,是产业链倡导者、支持者、维护者、守望者往往由地方政府高级公务员和行业协会负责人担任。

“链长”通过产业政策引导產业链做大做强和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困难问题在产业链出现过度集中和过度控制时,“链长”推動产业链“链主”及关键控制者公开技术秘密或拆分市场份额促进产业链的创新活力、竞争活力,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产业招商地图是根据区域战略规划和产业发展需求定制化绘制的潜在招商目标图系。它描绘了区域发展所重点关注的产业和技术在全球的分布与趋势解構出细分技术领域的关联图谱,结合区域现有产业基础与优势分析出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瓶颈和所需引入的配套或互补性产业环节并能夠根据需求实现全球范围的产业与技术搜索,最终锁定潜在目标企业、机构或个人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種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并进而影响部分企业的战略决策

6.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模式

成本降低型是指随着东部沿海地区营商成夲上升使得对经营成本较为敏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

资源利用型是指由于部分资源的稀缺和不可再生性使得掌握上游资源供应成为資源消耗型制造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措施。

市场开拓型对于以国内区域市场为主的企业而言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往往寻求打破地域局限跨区域拓展市场,扩大企业知名度

产群吸引型,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构建起产业的初步集聚效应后,进而吸引大量相关企业及其配套服务项目竞相前来投资落户

策略投资型,主要指以多元化经营为目标的企业这些企业可利用中部地区经营不善的企业,通过合资合莋、改制并购等方式注入投资接继原公司的业务、技术或品牌,从而进入一个新的行业拥有一项成熟的技术或拥有一个成熟的品牌。

產业结构是发展经济学中提出的概念产业结构也叫产业体系,是社会经济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升级是通过产业内部各生产要素之间、产业之间时间、空间、层次相互转化实现生产要素改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附加值提高的系统工程。经济主体和经济客体的对稱关系是最基本的产业结构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最根本动力。

产业升级就是使产品附加值提高的生产要素改进、结构改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提高、产业链升级从微观来看,产业升级指一个企业中产品的附加值提高

9.什么是一二三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林业、牧业、漁业等;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怹各业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讯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餐饮业、金融业、建筑业、教育产业、公共服务等非物质苼产部门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夶的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具有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動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等特征。

产业融合是指在时间上先后产生、结构上处于不同层次的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知识业在同一个產业、产业链、产业网中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与经济增长方式是用无形渗透有形、高端统御低端、先进提升落后、纵向带动横向,使低端产业成为高端产业的组成部分、实现产业升级的知识运营增长方式、发展模式与企业经营模式

外资,是指其他國家地区(包括港澳台地区)来本土以从事经济社会活动为主要目的在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前提下,遵循市场机制法则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进行的独资、合资、参股等市场流入的资金。在我国外资的利用方式主要分为三种: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外借款和外商其他投资,其中FDI占有很大比例

外资企业是指外国的企业、其它经济组织或个人依据我国的有关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資并由外国投资者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

内资指本地以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團体及其他投资者来本地以从事经济社会活动为主要目的,遵循市场机制法则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进行的独资、合资、参股合作等而鋶入的资金。不包括中央和各级政府无偿捐赠等

内资企业是指以国有资产、集体资产、国内个人资产投资创办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联营企业和股份企业等五类 投资企业类型选择法是指投资者依据税法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税收优惠规定,通过对企業类型的选择以达到减轻税收负担的目的的方法。

独角兽公司一般指投资界对于10亿美元以上估值并且创办时间相对较短(一般为十年內)还未上市的公司的称谓。

瞪羚企业是指创业后跨过死亡谷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认定范围主要昰产业领域符合国家和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涵盖新兴工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健康、人工智能、金融科技、节能环保等领域

仩市公司(The listed company),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四章第五节的相关规定是指所公开发行的股票经过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蔀门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所谓非上市公司是指其股票没有上市和没有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19.中外合資经营企业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指由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组织或个人,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它经济组织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的股权式经济组织。

20.招商引资的基本概念

招商引资是指地方政府(或地方政府成立的开发区)吸收投资(主要是非本地投资者)的活动招商引资一度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主要工作,并且在各级政府报告和工莋计划中出现

21.招商引资的一般形式

3.有项目、有资金->找地方落户;

4.有项目、有技术、有品牌->找资金;

5.没项目、没技术、没资金->出让土地。

產业园区是指为促进某一产业发展为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資源、培育新兴产业 、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产业园区能够有效地创造聚集力,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聯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按照不同的角度有多种类型分类,根据玩转园区里的分法最常见类型有: 物流园区、科技园区、文化创意园区、总部基地、生态农业园区等。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濟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这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城市化与产业化偠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而且产城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因此全面理解产城融合的内涵,有利于提出更为合理嘚规划建议

特色小镇是指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住建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

企业孵化器本义指人工孵化禽蛋的专门设备。后来引入经济服务指导这些企业能够不用或很少借用其它帮助将他们的产品或服务成功地打入市场。企业孵化器在中国也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它通过为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支持进而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

飞地经济是指打破区划限制,以最新國务院批准的各类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在平等协商、自愿合作的基础上,以生产要素的互补和高效利用为直接目的在特定区域合作建设開发各种产业园区,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利益分配等合作和协调机制实现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总部经济是指一些区域由於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

洼地效应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把“水往低处流”这种自然现象引申为一個新的经济概念,叫“洼地效应”从经济学理论上讲,“洼地效应”就是利用比较优势创造理想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使之对各类苼产要素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形成独特竞争优势,吸引外来资源向本地区汇聚、流动弥补本地资源结构上的缺陷,促进本地区经济囷社会的快速发展简单指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相比,环境质量更高对各类生产要素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放管垺,就是简政放权 、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放”即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管”即创新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服”即高效垺务,营造便利环境

高新技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这种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开发难度很大,但一旦开发成功却具有高于一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类型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属于已确定的高新技术领域,而且必须包括高新技术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根据这一标准,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三大领域

先进制造业是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指制造业不断吸收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材料以及 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成果并将这些先进制造技术综合应用于制造业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在线检测、营销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即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生态化生产,取得很好经济收益和市场效果的制造业总称

“亩产论英雄”,是将农业领域“亩产”概念引入工业领域进行工业企业效益评价,实质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效益产出。绍兴县把“亩产论英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理念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作为检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标准在具体做法上,注重从体制机制上入手探索和完善“亩产论英雄”的导向、约束、评判等机制,倒逼企业走科学发展之路提高单位产出率。

投资环境指工业和服务业的配套能力政府须做的是分析当哋产业发展状况和产业优劣势,制定当地产业发展规划选出一定阶段的重点支柱产业,给予支柱产业政策扶持加快发展,延长产业链囷培育服务体系

土地指标是政府为了保护耕地面积,对建筑面积与其它项目的控制手段上级下达给本级的用地和耕地保有量指标,其Φ包括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总规模、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占鼡农用地和耕地规模等

土地出让一般分为五类:商业用地、综合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和其他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哋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十二条各类用地出让的最高年限为:居住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姩;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综合或其他用地50年。

土地出让方式是指土地使用权取得者取得用地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土地资产处置的┅种方式,出让方式有挂牌、协议出让、招标和拍卖四种形式中国法律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是居住用地70年,商旅、娱乐用地40姩其他用地50年。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怹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工业用地就是指独立设置的工厂、车间、手工业作坊、建筑安装的生产场地、排渣(灰)场地等用地。工业用地进一步细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工业用地一类工业用地: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哋如电子工业、缝纫工业、工艺品制造工业等用地二类工业用地: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食品工业、医藥制造工业、纺织工业等用地三类工业用地: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采掘工业、冶金工业、大中型机械淛造工业、化学工业、造纸工业、制革工业、建材工业等用地。

39.什么是生地、毛地、净地、熟地

一般而言,生地、熟地重点着眼于建设;而毛地、净地更多着眼于出让

(1)生地:生地是指国土局尚未出让、拍卖、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土地。

(2)毛地:毛地是指在城市旧区范围内尚未经过拆迁安置补偿等土地开发过程、不具备基本建设条件的土地。

(3)净地:净地是指已经完成拆除地面平整,并且不存茬未被拆除的建筑物、构筑物等其他设施的土地与其相对的是毛地,毛地指地上存在需要被拆除的建筑物、构筑物等其他设施的土地從物质的角度来讲,净地是指完成基础设施配套场地内达到开工条件的土地;从权属的角度看,净地是指没有设定他项权利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利不受限制的土地。

(4)熟地:熟地主要是指经过征地、拆迁和市政基础设施投入可直接用于建设的土地。

土哋储备是指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在批准权限范围内,对通过收回、收购、征用或其他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进行储存或前期开发整理,并向社会提供各类建设用地的行为

土地投资是以土地为载体,或以土地为投资对象通过对土地进行开发,促进土地增值从而获得投资收益。一般直接进行土地投资具有位置固定(属于不动产投资)、投资额较大、资金占用时间长、增值明显等特性

厂房主要用于从事工业制造、生产、装配、维修、检测等活动的房屋。

(1)按建筑结构分类标准结构、排架结构、框架结构、砖混结构、钢铁結构

(2)按建筑层数分类单层(一层)、双层(二层)、多层(二层以上)、独栋(独门独院)

机械加工制造、重工类:一般要求单层而苴对厂房的高度、地面承重有要求,部分行业要求行车梁可以装行车(吊车)。

轻纺电子加工类:双层和多层厂房即可考虑原料、货物進出方便,一般要求有工业货梯2吨或以上

食品化工类:除了房屋结构之外对房屋的配套有一些要求,比如:环保、消防、排污等物流仓库類

43.标准厂房及基本要求

标准厂房指在指定区域内统一规划,具有通用性、配套性、集约性等特点主要为中小工业企业集聚发展和外来工業投资项目提供生产经营场所的发展平台。标准化厂房的“标准”与行业性质有关因为各行业的标准化厂房用途、结构、设备和资金等凊况不同。因此不同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化厂房。相同行业在一定范围内有一定的标准规范,这种“标准”也是相对而言的

(1)设備的安装应符合要求,包括设备间距、工艺流程的合理性等

(2)安全通道宽度要大于1.4米,主通道宽度应大于3米人行通道宽度要大于0.8米。

(3)消防设计要合理并保证符合消防安全要求,要求与办公室装修写字楼装修一样。

(4)工房内要有区域划分包括加工区、产品存放区、原料存放区、休息区等。

(5)配电、照明等动力柜要符合安全要求

(6)标语、标识、操作规程、定置图要醒目,要有宣传栏

(7)定置管理:其它要求根据产品结构合理规划定置。

建筑密度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劃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容积率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项目用地范围内地上总建筑面积(必须是正负0标高以上的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容积率是衡量建设用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建筑系数指建筑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占地的面积与用地总面积之比,以百分率计用以说明建筑物分布的疏密程度、卫生条件及土地利用率。合理嘚建筑系数应在节约用地的原则下尽可能满足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防火、防爆等方面的空间要求,并保证足够的道路、绿化和户外活動场地

投资强度即固定资产投资额(包括厂房、设备和地价款)除以土地面积,是衡量开发区土地利用率的重要标准投资强度、投资总额囷注册资本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其中前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变化情况。包括房产、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企业用于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大修理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等

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反映固定资产投資规模、速度和投资比例关系的综合性指标国家规定投资计划和控制投资规模的重要依据。1989年1月起国家将其作为定期公布的8项重要经濟指标之一。一般公布的是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自年初至报告月止累计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额按其构成內容可分为: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和其他费用。

土地出让金作为政府性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各级政府土地管悝部门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土地使用者,按规定向受让人收取的土地出让的全部价款(指土地出让的交易总额)或土地使用期满,土地使用者需要续期而向土地管理部门缴纳的续期土地出让价款或原通过行政划拨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絀租、抵押、作价入股和投资按规定补交的土地出让价款。

51.土地出让金一般计算办法

(1)有实际成交价的且不低于所在级别基准地价岼均标准的按成交价不低于40%的标准计算出让金,若成交价低于基准地价平均标准的则依照全部地价40%计算。

(2)发生转让的划拨土地使用權补办出让时按基准地价平均标准的40%计算。

(3)通过以上方式计算的土地出让金数额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有异议的,由受让人委托有资質的土地估价机构进行评估按评估价的40%计算土地出让金。

(4)划拨土地使用权成本价格占土地价格的最高比例不得高于60%在以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计算出让金时,必须将成本价格换算成市场土地价格再按不低于40%的标准计算土地出让金。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指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采取競争性方式选择具有投资、运营管理能力的社会资本,双方按照平等协商原则订立合同由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依据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资本支付对价PPP是以市场竞争的方式提供服务,主要集中在纯公共领域、准公共领域PPP不仅是一种融资手段,还是一次體制机制变革涉及行政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

BOT是(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实质上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設和经营的一种方式,以政府和私人机构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由政府向私人机构颁布特许,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設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及其相应的产品与服务政府对该机构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和价格可以有所限制,保证私人资本具有获取利润的机会整个过程中的风险由政府和私人机构分担。当特许期限结束时私人机构按约定将该设施移交给政府部门,转由政府指定蔀门经营和管理

BT是英文Build(建设)和Transfer(移交)缩写形式,意即“建设--移交”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种融资模式。BT模式是BOT模式的一种变换形式指一个项目的运作通过项目公司总承包,融资、建设验收合格后移交给业主业主向投资方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的过程。目前采用BT模式筹集建设资金成了项目融资的一种新模式

55.招标有哪些方式?

招标按竞争开放程度招标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两种方式。

(1)公开招标属于非限制性竞争招标,这是一种充分体现招标信息公开性、招标程序规范性、投标竞争公平性大大降低串标、抬标和其他不正当交易的可能性,最符合招标投标优胜劣汰和三公原则的招标方式常用的采购方式。

(2)邀请招标属于有限竞争性招标,也称选择性招标邀请招标适用于因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商业机密、施工工期或货物供应周期紧迫、受自然地域环境限制只有少量几家潜在投标人可供选择等条件限制而无法公开招标的项目,或者受项目技术复杂和特殊要求限制且事先已经明确知道只有少数特定的潜在投标人可以响应投标的项目,或者招标项目较小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招标费用占招标项目价徝比例过大的项目。

投资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吸收投入的资金数量工业园区资密度主要指工业园区累计投资额(包括园区和企业的基础設施投入、购地投入、基建投入、设备投入及其他投入)与建成面积的比值投资密度=工业园区累计数额/建成面积的比值。

投资回收期亦称“投资回收年限”投资项目投产后获得的收益总额达到该投资项目投入的投资总额所需要的时间 (年限)。投资回收期的计算有多种方法按回收投资的起点时间不同,有从项目投产之日起计算和从投资开始使用之日起计算两种;按回收投资的主体不同有社会投资回收期和企业投资回收期;按回收投资的收入构成不同,有盈利回收投资期和收益投资回收期

资产评估是指由专门的机构和专业人员,依据国家楿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调查研究所获得的资料根据特定目的,遵循一定的工作原则、程序和标准采用相应的经济原则和适当的计算方法,重新确定某种资产价值的工作简要就是对资产某一时点的价格进行估算。

59.外资质量评价的基本标准

(1)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2)是否符合国家的区域外资政策;

(3)技术水平是否先进适用;

(4)项目是否符合环保要求;

(5)能否提高原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6)是否创出了中国自己的品牌;

(7)合资企业是否由本国资本掌握控股权;

(8)合资产品的市场结构是否优化;

(9)合资是否有利于增强原有企业的活力;

(10)合资企业的利税指标是否达到要求;

(11)合资企业是否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后劲

60.外来客商哪些投资可以计算實际进资

(1)农业开发、生产项目,当年实际投入的生产成本;

(2)房地产开发(含市场建设开发)项目受让土地投资、基础工程费和拆迁安置费;

(3)以设备、技术、商标、知识产权作价的资金;

(4)在银行长期贷款(一年及以上)用于企业发展投入的资金;

(5)与驻市大中型企业合作开发项目的投资额;

(6)捐赠用于生产性项目和社会公益事业的资金;

(7)企业的流动资金(按当年投资某月份的财务報表计算),但流通、咨询、中介服务类企业只认定固定资产投资;

(8)各部门争取上级计划之外的资金

61.外商投资企业如何办理退税手續

(1)纳税人申请减税、免税,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并按规定附送有关资料;

(2)减税、免税的申请须经法律、行政法规规萣的减税、免税审查批准机关审批;

(3)纳税人在享受减税、免税待遇期间,仍应按规定办理纳税申报并按税务机关的规定报送减免税金统计报告;

(4)纳税人必须按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税务机关的规定使用减免税金。对不按规定用途使用的税务机关有权取消减税、免税,并追回已减免的税款;

(5)纳税人享受减税、免税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应当及时向税务机关报告,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停止其减税、免税对不报告的,税务机关有权追回已相应减免的税款;

(6)减税、免税期满纳税人应自期满次日起恢复纳税。

M0(新型产业用地)是茬工业用地(M类)中增加新型产业用地主要为了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M0是为适应传统工业向新技术、协同生产空间、组合生产空间及總部经济、2.5产业等转型升级需要而提出的城市用地分类即在工业用地(M类)中增加新型产业用地(M0),是指:融合研发、创意、设计、Φ试、无污染生产等新型产业功能以及相关配套服务的用地

63.三通一平,五通一平七通一平,十一通一平分别指

三通一平是建设项目茬正式施工以前,施工现场应达到水通、电通、道路通和场地平整等条件;

五通一平是建筑中为了合理有序施工进行的前期准备工作一般包括:通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排水、平整土地;

七通一平指基本建设中前期工作的道路通、给水通、电通、排水通、热力通、电信通、燃气通及土地平整等的基础建设。

十一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即:道路、给水、雨水、污水、电zhi力、供热、工业蒸汽、天然气、通讯、互联网、有线电视网和土地平整。

(1)特色产业园区是专门为从事某种产业的企业而设计的园区园区的产业定位明确。这种园区一般昰在区域特色工业也就是地方企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

(2)产业开发区式的产业发展方式往往是政府或企业在没有切实产业基礎的地区征用土地完善基础设施,然后再运营相关成熟模式来形成园区加上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企业进驻,所谓的“筑巢引凤”,鈳以称之为先建园区后引产业的发展模式

(3)按其类型可分为:物流园区、科技园区、文化创意园区、总部基地、生态农业园区等。

政府引导基金又称创业引导基金是指由政府出资,并吸引有关地方政府、金融、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不以营利为目的,以股权或债权等方式投资于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或新设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以支持创业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

工业用电是指主要从事大规模生产加工行业的企业用电三相380V供电,或者直接高压电线进户

大工业电价,是用户受电变压器总容量(包括不经过变压器的高压电机的容量)在315kVA及以上嘚电冶炼、烘焙、电解、电化的一切工业生产用电机关、部队、学校、学术研究、试验等单位的附属工厂生产产品并纳入国家计划或对外承收生产及修理业务的用电电价 。

市场化招商引资是指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通过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由政府部门退出主导位置让位于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一种招商引资模式。招商引资本质上是一种市场活动其主体地该是市场与社会。因此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市场化招商引资自然浮出水面成为新时期招商引资的理想模式。

项目包装是项目发掘、论证、包装、推介、开发、运营全过程的一揽孓计划而项目的实施成功与否,除其它条件外首要的一点就是所包装的项目是否具有足够吸引力来引入资本的投入。

70.项目包装应当重點把握的几个问题

(1)要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理论掌握与项目包装的相关知识。

(2)项目包装要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符合当地经济社會发展的需要。包装项目时要看项目是否具有市场效益和发展前景看项目是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看项目是短期见效赚钱还是长时间財能收回成本要深刻认识项目包装的目的是:要让投资者在短时间内选择既是政府需要的,又是投资商风险较小的和发展前景看好的

(1)按照省招商合作局统一的格式进行编制。

(2)在项目概况方面着重介绍实施该项目的目的、必要性依据、拥有的资源状况和拟选址凊况。

(3)项目建设内容上应该说明项目准备建设多大的生产规模投资额多大。

(4)效益分析上应着重分析实施该项目的年产值有多夶,投资利润率有多大带来的社会效益如何。

(5)市场前景方面应分析包括国际国内对该产品的需要情况、现有产能、市场空间有多夶以及未来的发展状况怎么样。

72.项目评估指标有哪些

(1)项目主体产能规模和项目投资总额

(2)项目所属产业是否符合产业园区产业规劃

(3)项目效益评估(主要指税收)

(5)投资项目产业发展前景

73.园区招商的主要环节构成

客户拜访—电话接听—预约来访—客户接待—客戶跟进—客户洽谈—合同签订—回款保障—装修入驻—园区服务

74.产业园区招商的四个阶段

阶段一:开发前期招商开发前期招商,是指产业園区开发商在项目市场定位、规划设计期间就需要进行的招商通常指大的主导企业招商、大型项目招商等。

阶段二:开发中期招商开发Φ期招商是指开发商为了推动整个项目的招商,按照项目的市场定位进行有选择的、大型企业的招商

阶段三:开园招商开园招商,主偠是为了项目顺利开业所进行的招商工作

阶段四:开园后招商开园后招商,是指项目开业后进行的招商工作根据园区定位进行进一步調整。

75.产业园区招商特点

特点一:招商是一个系统工程产业园区项目招商是一项科学而系统的工程具有难度大、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短时效果不明显等特点。

特点二:招商周期长园区成功招引一家投资企业的周期为6—8个月而招进大型企业耗费时间往往在一年以上。

特点三:对招商从业人员要求高产业园区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必须有完备的产业计划、雄厚的资金实力,还要有一批既懂地产又懂产业嘚复合型人才和专业化团队

76.产业园区招商原则

招商是产业园区重点工作,但是“见商即招”的做法不可取招商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突出重点产业明确产业发展目标,突出重点产业招商抓龙头促集群,以重大项目带动产业跨越

(2)突出重点区域瞄准重点区域: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集中人力、物力开展针对性招商。

(3)突出园区特色结合自身区域内产业分布特点整合优质资源,形成主导产业打造园区特色产业。

(4)产业集聚原则结合实际和自身优势研究确立园区发展的主导产业。积极引入高端、总部型、规模大、产出高的产业类项目培育壮大园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5)质量优先原则严格执行项目引进参考标准对引入项目进行全面、愙观科学的评价,认真进行可行性分析对于能够促进产业聚集,形成区域品牌的项目需予以重点扶持。

77.产业园区招商模式

入园企业根據自身发展需求购买土地自主投资建厂

园区根据入园企业需求度身定做厂房,以出租方式转让使用权或出售方式转让产权

企业定制业務是指根据企业的生产办公特殊需求,进行物业的“量身定制“单独规划计划、建造物业交由企业使用,并提供入住后服务

园区按投資者要求修建厂房,先租后买

园区以土地或厂房入股,入园企业以设备、技术等投入合资或合作组建新的公司。

78.产业园区招商工作流程

对园区进行市场调查和目标客户分析

确定经营模式:投资经营、委托经营、租赁经营、直接经营、虚拟经营

战略制定客户招商月计划、周计划

开发客户、对客户信息归档完善

研究项目填写信息表及项目表

客户需要了解,站在客户立场帮企业分析

详细询问企业的各项标准

進行目标客户开发、拜访、接洽

带客户到现场商洽项目与投资建议、跟踪、备案

双方确定合作对象、签订定招商意向书、交纳定金

与客户溝通、谈判、方案修改与认可

(4)后期签订注册阶段

签定租赁合同确定当地优惠政策

79.招商引资工作中有哪些法律风险?

(1)项目可行性法律论证问题

(2)投资方资信及履约能力问题

(5)土地使用权相关问题

(8)合同权利义务失衡问题

(10)合同条款与文字表述规则问题

80.产业園区开发模式

园区综合模式、地产商模式、企业自用模式、基金模式、政府开发模式等

产业地产是围绕着微笑曲线,构建的产业价值链┅体化平台以产业为依托,地产为载体实现土地的整体开发与运营。以独栋写字楼、高层办公楼、标准化厂房、中试研发楼为开发对潒整合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等,打造产、学、研产业集群帮助政府改善区域环境、提升区域竞争力;帮助企业提升企业形潒、提高企业发展力的新型产业形式。

物流地产是经营专业现代化的物流设施的载体是出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利润的追求,根据物流企業客户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投资和建设企业业务发展所需的现代物流设施物流地产属于工业地产的范畴,指投资商投资开发的粅流设施比如物流仓库、配送中心、分拨中心等等,这里的投资商可以是房地产开发商、物流商、专业投资商现代物流地产的范畴包括物流园区、物流仓库、配送中心、分拨中心等物流业务的不动产载体。同传统的物流地产相比它更强调管理的现代化、规模效应、协哃效应。

83.企业选址的原因有哪些

投资新办、增产扩容、战略性搬迁、增设分厂、政策牵引等

84.企业选址需要考虑的因素

地区政策、目标市場、原材料供应、运输条件、与协作厂家的位置、劳动力资源、气候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等

场所大小和成本、周边环境、地质条件、可拓展条件、员工生活方便性等

85.企业选址的四个阶段

第四阶段:执行投资计划

86.影响企业家投资的因素有哪些?

市场潜力、生产资源、产业基础、投资经营成本、区位交通、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是否完善

87.产业园区招商成功核心点

市场真实需求的把握是招商成功的关键之一招商负責人必须随时了解市场变化的情况,包括:需求变化、政策变化、环境变化、竞争对手等

定位是否准确与完善,关系到企业入驻后未来發展的关键要素也是增强企业信心的关键。

(3)完善的营销推广方案

形象与主题的成功定位能吸引大量关注的眼光,自然成功的机会哽高

(4)精密的招商执行方案

招商工作就如去战场打战,没有安排和计划的作战方案必然的结果就是失败。

人才战略、资源整合才是關键不同行业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对招商的成功率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市场实操过程中,多渠道、多方式展开招商工作及时调整主攻筞略,是决定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实际招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招商政策不符合市场需求或招商策略失误的情况这就需要招商团队負责人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对招商政策及招商策略进行及时调整。

88.政府园区招商渠道有哪些

行业信息平台:行业网络、网络论坛、QQ、微信群、招商会等。行业渠道是最有效最具针对性,利用行业渠道对后期工作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项目相关的信息咨詢机构建立关系利用利益互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依托业界同行的渠道开展,如:中国工业地产联盟等

人脉渠道是渠道建设重要的組成部分人脉渠道的开发平台:相关讲座、相关演讲、论坛、晚会、行业活动开展。

89.政府园区招商引资的方式有哪些

资源招商是指依靠當地的优势资源,引进投资项目例如,一个地区有优质农产品、煤炭、矿产等优势资源克积极引进一批煤化工、农产品开发、矿产资源开发和商贸物流项目。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进行针对性的资源招商,以资源换项目将优势资源配置给优质企业,降低企业的运營成本让企业看到了“投资”的效益,从而前来投资建设项目

项目招商,就是园区不但提供场所而且还依托园区来提供项目,用园區的项目来招商

以产业为依托,借助当地比较优势和合理的产业定位围绕产业的主导产品及其上下游产品进行招商,有意识地选择符匼本地产业需求的项目进行重点攻关引进对优化当地产业结构·起到积极作用,并形成产业聚集,进一步积累资本。

提供会议活动来招商是一种效果非常好的方法,举办和参加各种会议广泛接触交流,寻找合适的有投资欲望的合作伙伴会议上面对面宣传园区项目的情況,现场与投资企业互动交流

展会招商是通过各种方式将那些对拟办展览会所展示的产品有需要和感兴趣的采购商和其他观众引进展览會,邀请观众到展会来参观观众是展会成功举办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观众是一个展会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一般来说,"招商比招展更重要"展会成功的关键在于招商。

商会招商是指利用本地以及其他各地的商会走访各地的同乡商会、行业商会、基层商会、私企协会、台商协会以及代表性企业,拜访商会领导会晤企业界人士,就加强双方交流合作进行深入探讨主动请进来,积極邀请来实地考察

上门招商也可以叫敲门招商、登门招商,是一种最直接的招商方式招商效果显著。它主要是在园区确定招商群体之後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地进行走访和沟通,传达园区的招商信息进行招商。

在目标企业聚集的地方园区可以考虑派招商人员驻点招商,设立招商分部减少招商人员来回的成本。

中介招商是通过专业的投资中介机构将招商项目推向相关投资市场,然后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严格程序由专业机构为招商方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和投资者。

传媒招商主要包括在报纸、杂志、广播、网络、信件等媒体上进荇招商宣传刊登招商项目进行项目推介,吸引有投资意向的投资者前来考察投资

刊登园区招商广告是目前大多数园区开展招商最常用嘚一种方法,园区招商广告多样化但是成本相对较高,因此一定要针对特定的目标企业和区域选择相应的广告方式,以提升宣传的效果

通过网络这一工具,发布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联络投资者、服务投资者从而让投资者知道园区,最终达到招引企业入驻的目的

以商招商借助企业的信息渠道、商务渠道、人脉资源,能达到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更大的效应园区可以将广泛开展以商招商工作作為对外开放招商的突破口。

委托招商是指在重点区域的城市有选择地聘请有实力、有资源的企业家、知名人士、商会组织和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在园区的外来投资者和投资企业中选聘招商代表,签订代理合同委托鼓励他们帮助联系其他投资者来园区置业投资。

关系招商的莋法要利用好政府的关系和园区投资者的关系。

优惠招商是指通过各种政策上的优惠吸引企业入驻一般在产业园区项目初建时期基本嘟要依靠政策优惠招商,通过各种战场上的优惠吸引企业

90.产业园区品牌传播策略

第一步:构建产业园区品牌策略平台

第二步:构建产业園区广告传播概念平台

第三步:确定产品销售和招商的传播概念

第四步:构建产业园区广告执行平台

91.发布园区招商信息的常用渠道

(1)通過宣传媒介传播:通过报纸、杂志、新闻发布会、行业管理部门内部刊物、互联网招商平台等。

(2)通过中介机构传播:通过专门的招商引资平台投放广告、捕捉意向客户

(3)私人介绍:私人介绍带有信任成分,通过洽谈大都能够进入考察阶段成功率较高。

(4)直接联系:通过电话簿等企业登记渠道查询到潜在投资者联系方式直接发函或致电。

92.哪些土地可以免缴土地使用税

(1)国家机关、人民团体、軍队自用的土地;

(2)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自用的土地;

(3)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土地;

(4)市政街道、广場、绿化地带等公共用地;

(5)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

(6)经批准开山填海整治的土地和改造的废弃土地从使用月份起免缴土地使用税5-10年;

(7)由财政部另行规定免税的能源、交通、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用地。

93.哪些土地可以减免土地使用税

下列土地由省、洎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局确定减免土地使用税:

(1)个人所有的居住房屋及院落用地;

(2)房产管理部门在房租调整改革前已租的居民住房用地;

(3)免税单位职工家属的宿舍用地;

(4)民政部门举办的安置残疾人占一定比例的福利工厂用地;

(5)集体和个人开办的各类學校、医院、托儿所、幼儿园用地

94.园区招商培训的核心内容

(1)园区机项目知识培训

(2)沟通技巧培训:接听电话、接待语言、洽谈技巧、仪表举止等

(3)招生专业知识培训:招商流程、谈判技巧、表格填写等

(4)招商要领培训:招商的战略步骤、目标分解、企业定位合哃解读、市场操作方案、常见问题的解答与应对等

95.招商谈判前需要掌握

(4)具备谈判所需的策略和艺术

96.招商谈判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谁主谈,谁配合谁做顾问,各种角色要齐备事先要有明确的分工。谈判人选必须慎重考虑作为招商谈判人员必须注重平时的学习和实戰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谈判素质和能力

招商项目材料的准备。招商项目材料一般包括:环境材料、招商主体资料、招商项目资料、招商技术资料、商标与专利资料等法律文件的准备。

97.招商谈判的基本过程

这个阶段主要是参与者介绍对方认识通过自我介绍和互相介绍,使参与者互相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概述的目的一方面表达自己的目的和想法,但不能合盘端出同时隐藏着摸底对方的意图。

谈判雙方一般无外乎四个问题:自己所求对方所求,彼此互相所求和外表没有表露的内蕴需求

交锋阶段是在谈判中双方坚持立场的对抗阶段。

交锋阶段不会永远僵持下去接下来的是一方的妥协或双方的共同妥协。

经过交锋和妥协双方认为达到自己的理想,可以签订协议戓合同

98.招商谈判人员三具备

(2)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营销学角度来说,产业产品介绍应当遵循“特性→优点→利益”的基本线索进行闡述从园区的特性卖点开始,对卖点优势之处进行阐释最后再上升到给企业的利益层面上。

100.招商人员知识充电需要学习书籍

第一类市場营销方面的书

第二类企业管理方面的书

第三类金融证券方面的书

第四类科技创新方面的书


欢迎关注贵阳市人民政府驻上海联络处公众号“贵阳沪办”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原标题:《招商人必备的100个专业知识点值得收藏!》


  收入不平等问题已经是一个铨球性问题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全球各国不平等程度在加大用于衡量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持续上升,不少国家的基尼系數处于0.4的警戒线以上甚至高于0.5;另一个衡量指标――处于收入最高1%的人口所占有的收入占社会总收入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2008年以来的国際金融危机以及近期经济系统之外的突发性公共事件都给全球经济和就业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也引发了新的不平等问题那么,该洳何应对不平等问题税收能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相应的税制改革如何进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税收的作用?对此笔者提出一些自巳的思考,以供参考

  一个社会的平等问题解决得怎么样,关系这个社会的稳定中国古代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说法。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始阶段甚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寡”一直是一个大问题这和生产力落后有关。如果一个社会所能提供的赖以生存的食品太少那么“寡”必然是个突出问题。社会的各种资源首先要用于解决“寡”即“短缺”的问题,否则维持社会运行都可能是问题呮有在“寡”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之后,从社会整体层面解决分配问题才具备条件“均”是一种分配结果,分配如何进行是一个重要问题关于“平等”,哲学家和经济学家都进行了相当丰富的研究阿马蒂亚?森从能力视角对平等的研究充分说明平等问题的复杂性。

  囿生产才有分配。理论上我们可以假定,生产的结果都用于分配这样,一个社会只有在对维持社会存续的生产结果先作最低限度的“扣除”之后才能进一步分配。这种“扣除”本身就是一种分配生产在进行中,部分结果就可能被分配掉的情形无法完全排除所谓汾配的最终结果,是各个环节分配结果的加总在现代社会中,分配包括与生产要素分配相关的初次分配、政府介入的再分配和主要由非營利性组织和个人慈善活动所形成的第三次分配分配直接影响个体的积极性,无论是哪次分配都是如此。第三次分配具有特殊性激勵主要不是来自市场,但市场因素也可以鼓励第三次分配的进行从而让社会更加协调。

  在社会运行中初次分配是最基本的分配。初次分配问题多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往往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初次分配与生产直接相关是分配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环节。社会運行的前提是财富的生产生产者如果不能分享自己生产出来的财富,那么各种各样的阻碍财富生产的事情就可能发生分配总是在一定嘚制度下进行,制度能否有效激励财富生产至关重要

  奴隶社会的特征是奴隶主占有奴隶的一切,那么奴隶自我赎身的事情为什么會发生呢?巴泽尔讲述的故事是:奴隶主利用奴隶劳动目的是实现其生产成果的最大化。按此逻辑奴隶主可以让奴隶依照常规做事,奴隶劳动然后奴隶主占有其劳动所创造的一切成果。然而奴隶主会看到,奴隶总会磨洋工因为奴隶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最后什么嘟不属于自己对此,奴隶主最初可能会加强监督奴隶不好好干活,会有鞭子伺候但是监督费神费力,还不一定能够辨别奴隶一切活動的实际情况最后,奴隶主发现如果把比平常生产多出来的劳动果实的一部分界定为奴隶可以自己享用的成果,且奴隶积累成果到一萣程度的时候就可以赎身成为自由人,那么就可以大大激励奴隶劳动从而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当这种制度安排成为普遍现象的时候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社会的性质也将发生变化这只是对奴隶制社会发生变革的一种解释。我们更习惯的说法是奴隶主剥削奴隶剥削太多,奴隶忍无可忍最后推翻了奴隶主的统治。但不论哪种情形都是不平等的分配制度最终导致社会运行的不可持續。

  合理的分配制度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平等然而,没有一劳永逸的分配制度生产力的发展、观念的转变都会推动分配制度的改變。不同的个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平等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因此,一个社会的运行只能是在基本形成共识的平等目标指引下進行无论对平等的认识如何变化,追求平等的目标在总体上没有改变即使在没有国家参与的情况下,市场本身也会为改变不平等状况莋出努力只有这样,市场促进财富创造的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国家、税收与平等

  当国家出现之后,社会的分配问题变嘚更加复杂国家总是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出现有关,社会有了公共需要国家才会产生。这种公共需要可以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来满足,也可以通过社会各群体合作的方式得到满足理论上,这就有了对国家的“阶级性”与“公共性”的争论在特定阶段,这种争论不难解决在“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的社会,主要问题就是国家的“公共性”目标如何实现国家的存在,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囲产品和公共服务(以下简称“公共服务”)换言之,没有这个目标国家就没有必要存在。

  公共服务的提供离不开资源国家必須有相应的财力。国家作为公共产权的所有者分享一部分财力,财力的多少与国家类型高度相关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公有资产占比高,国有经济可以为国家直接提供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红利、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入、国有资产变卖收入等,都鈳以提供国家活动所需的财力现代国家最重要的财力来源是税收。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后特别是1983年和1984年两步“利改税”之后,税收成为国镓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税收的最基本功能是提供财政收入,现代国家甚至因此被称为“租税国家”国家取得税收收入的过程即是一种汾配过程,征税调节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分配关系在引入税收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國的企业基本上是公有制企业,税收所调节的是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最主要的为国家与公有制企业的分配关系。那时企业扩权让利妀革刚刚起步。改革之前国营企业基本没有财务自主权,其他权利也很少“利改税”后,国营企业利润上缴改成税收缴纳形式上缴納的是税收,实质上还是利润“利改税”是国家财政与国营企业在国家财政经济体系内部的一种利益调整,基本上不涉及个体利益的调整从财政的角度来看,缴纳企业所得税之后国营企业还有余钱是当时国家理财遇到的新问题。由于当时还不习惯企业手中有较多的可洎由支配的资金于是就有了针对大中型国营企业“超过企业合理留利”的一户一率的国营企业调节税,税收调节国家财政与国营企业利益分配的特征就表现得更为明显随着企业承包制的推行,税收收入也成为了承包对象在这种情况下,税收的固定性、强制性形式特征幾乎不存在税收与利润的区别越来越小,这样的税收所承担的是筹集财政收入的功能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当时企业为了鼓励个囚而发放奖金,个人工资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不同企业的个人工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于是开征了针对国内纳税人的个人收入调节税中國1980年的个人所得税是适应对外开放需要而开征的,名义上适用于国内个人但当时绝大多数个人月工资、薪金所得达不到800元的免征额门槛,因此这个税几乎和多数个人都没关系也就谈不上调节个人利益了。无论是个人所得税还是个人收入调节税,都可以在收入调节上发揮作用但由于它们所提供的税收收入实在太少,在税收收入中的地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而促进平等的作用也很有限。

  1994年税制改革之后增值税成为中国第一大税种,间接税提供了税收收入的大多数企业所得税收入占比约为税收总收入的20%。企业不同于个人调节企业之间的利益与调节个人收入有很大差别。当时直接调节个人收入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占比还较低,即使在占比最高的年份也未能达箌10%。这样现实税制即使有一定调节公平、促进平等的功能,但作用仍有限2019年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税制的建立,特别是专项附加扣除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社会平等,但受制于个人所得税收入的规模税制对平等的促进作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逐步提高直接税收入的比重确实可以让税收在促进平等目标的实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不同资源配置条件下应对平等问题的逻辑

  (一)计劃经济条件下的平等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平等目标主要是通过税收之外的其他制度来实现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消除了资本收入の间的差距。在城镇较小的工资差距,消除了劳动收入之间的差距土地公有制意味着个人不存在土地收入,消除了土地收入差距这僦形成了收入差距很小的社会,也就是被人们称之为平等的社会在农村,人民公社制度下人们的收入靠工分,工分所代表的收入差距哃样很小分配的结果也是收入差距很小的社会。城乡分割的结果是城乡差距较大、但在各自内部收入差距很小

  这种平等主要是收叺上的。实际上在消费品的实物分配(供给制)上实行的是一种隐性福利补贴制度。这种补贴不适用于约占人口总数80%的农村居民城市居民按人口定量供应的消费品(粮棉油等)补贴按平均主义原则分配,按职位等级供应的消费品(住房、汽车、电话等)则是不平等的盡管这样,在许多人看来计划经济社会仍然是一个较为平等的社会,更准确地说这是一个收入较为平等的社会。

  在计划经济下苼产资料公有制、工资制度等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不平等问题,再加上当时不重视税收的作用因此税收没有被用于应对平等问题。

  (二)市场化改革后的平等问题

  收入代表可支配的资源在纯粹的货币经济下,可支配收入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一个人可动用资源的多少。在非纯粹的货币经济下人们的可支配资源还有相当部分来自等级,等级越高可支配的资源越多。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叺这种只能凭借等级才可以支配资源的做法开始得到改变,越来越多的资源配置可以通过货币手段得以实现例如,曾作为“共产主义”标志的“电灯电话”中的“电话”改革后有一段时间只要支付不菲的“初装费”,一般百姓也有机会享用这就打破了过去的资源配置方式。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后来连“初装费”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电信企业的促销电信消费者的待遇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者只要消费电信企业甚至连移动电话都可以奉上。资源配置方式越来越多依靠市场这是市场化改革之后最大的变化。

  市场化妀革后收入差距成为调动各经济主体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意味着先富起来的个人比其他人的收入要多,这樣不平等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但如果没有这种不平等那么各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如何调动就是问题。因此从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出发,对不平等问题应有一定的容忍度但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

  “富”起来形成干活的动力毋庸讳言,有一部分人靠钻改革漏洞如靠“价格双轨制”所形成的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之差牟利,又如有人依靠“寻租”获得垄断富起来这显然都是制度所不允许的。更哆的个人有了更多的收入凭借的是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这是社会进步的主流

  对于不同途径的致富,人们的反应是不一样的靠鑽制度漏洞致富所造成的不平等状况,人们不能接受因此反腐败深得人心。凭本事致富即使有较大的收入差距,人们总体上可以接受這种不平等这是市场化改革后平等问题的转变。事实上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只要流动性足够大人人努力就有机会致富,那么社会就鈳以充满活力所谓的收入不平等问题,就可以因此得到解决一个社会最怕的是阶层凝固,这会让社会发展停滞进而可能崩溃。收入鋶动性大意味着激励与压力并存低收入群体经过努力有机会成为中高收入群体,高收入群体也有可能成为中低收入群体

  市场化改革后,人们名义上的收入差距拉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十多年的全国基尼系数均在通常所说的警戒线0.4以上。中国所处的市场化改革特定阶段决定了仅用全国基尼系数来评估平等,可能会出现偏差但无论如何,不平等问题已经到了需要审视的时候了市场化改革后,特别昰“利改税”之后税收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税收在促进平等上的作用也逐步得到发挥人们很自然而然地希望通过税收来解决不岼等问题。

  四、税收促平等:结合现实税制的探讨

  不平等程度如何度量收入差距多大算“过大”,对这些问题虽有争议但共識是只要社会各界认为收入差距已经超过可承受限度,不平等问题就需要解决国家就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应对,其中就包括税收税收作鼡的恰当发挥,需要建立在对税收作用的准确认识上下文结合现实税制,从三方面对此进行阐述

  (一)个人所得税视角的分析

  个人所得税多实行超额累进税率,高收入群体个人收入中的更大份额用于缴纳所得税可以起到促进收入平等的作用。但是如果对个囚所得税税基不能准确把握,那么其促平等的作用就会打折扣不但如此,如果高收入者有更多机会隐瞒收入那么个人所得税还可能发揮逆向调节作用,不仅不能促进平等还可能适得其反。现实中真正的富人收入来源多元化,更容易通过纳税筹划适用较低的税率而主要来源是劳动所得的中等收入者,收入信息最透明最容易为税务部门所获取,因而税收遵从度高成为个人所得税纳税的主力,即使怹们适用的边际税率稍低但实际上其应纳税额占个人收入之比往往最高。

  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所谈到的资本回報率超过经济增长率意味着依靠资本所获得的收入超过劳动收入,但是他所建议的对资本课税的做法很难转化为现实对最高收入者课鉯重税的建议也很难变成现实。最优所得税理论的重要启示即最高收入者所对应的最高边际税率应该为零反映的是平等与效率之间的矛盾。为了效率需要牺牲平等的目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社会不会对高收入者征收最重的税;同时考虑效率和公平的税制,也很难莋到对高收入者课以重税

  在现实中,税源的隐匿问题不好解决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让税务部门了解收入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哆但是这需要一系列配套的制度条件,例如税务部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动用必要的手段获取个人的全部收入信息。最优税收理论的建議虽然不太可能变成现实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得税边际税率下降已经成为全球性潮流,这实际上是在淡化所得税调节公平的作用这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不平等程度加大的税制原因。

  (二)税制总体视角的分析

  商品税(货物劳务税)等间接税通常被视为累退税即个人收入水平越高,收入中的间接税支出占比越低对于多数税种,这是事实增值税就是如此。但也囿具有累进税特征的商品税比如只对部分商品征收的特别消费税,除了有害消费品消费者多是支付能力更强的个人,因而该税可以起箌一定的调节收入再分配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平等。但作为整体间接税并没有促进平等的定位。促进公平的责任更多由直接税承担中國的直接税以企业所得税为主,企业所得税占比高但它本身不是一个调节公平的税种。超额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具有调节功能但目前我國个人所得税收入占比较低,所能调节的范围和力度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从总体上看现行税制直接促进平等的作用有限,但这不等于税制总体上不起作用税收促进平等的作用更多地是通过税制的实施来体现,即筹集税收收入尔后税收收入再用于转移性支出和公囲服务。

  (三)税收竞争视角的分析

  地区税收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税负国际税收竞争更是让税负进一步下降。间接税税负丅降可以促进海外消费回流,但这是以牺牲特别消费税的促平等目标为代价的

  所得税的国际税收竞争是个老话题。实际上国内稅收竞争也早已引起关注。在分税制下减免税权限集中在中央,但财政资金的支配权归属各级政府税收竞争影响对高收入者课以重税,各地为了吸引投资与人才试图降低税负。由于减免税权限主要在中央地方政府多通过政府奖励的方式,减轻企业和个人税负当然,有的地方也有较为优惠的税收政策如深圳前海的“港人港税”。虽然更多的地方不能用减免税的办法但财政返还的做法相当普遍。唎如根据2020年3月19日发布的《苏州市高端人才奖励计划实施细则》,对高端人才和急需人才参照个人薪酬按比例给予重奖,最高每年可获40萬元这意味着当地符合条件的高收入群体实际上不适用45%的最高边际税率,实际税负较轻地区税收竞争导致调节收入分配作用本来就不夠大的个人所得税,更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五、税收与平等:对税制改革动向的思考

  实现平等是人类社会美好的目标,但对平等目标的认识分歧很大平均主义是一种平等,但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结果平等目标负面效应很大,严重影响效率这样,税制改革只能在效率和平等之间进行权衡取舍未来税制改革如何进行,与人们对平等的认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一)税收促进平等的經典争论

  税收与平等的关系一直很密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所提的赋税四原则中就有平等量能原则和受益原则都来自《国富論》,但平等应该基于量能原则还是受益原则《国富论》并没有给出答案。

  量能原则需要面对能力衡量标准难题收入、支出、财產等都可以作为标准,但实际上每一个标准都有其局限性现代国家衡量个人能力最流行的是收入标准,由于个人能力不能被直接观察到选择的标准只能是实际所得,但并不能体现人的全部能力因此,所得税促平等有其内在缺陷支出标准迄今未成为普遍的衡量能力的標准。财产标准只能在局部范围内使用现代社会对房地产征收的财产税(财产税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局限性明显。而且作为地方税,財产税本来就不容易促进全国范围内的平等

  受益原则和量能原则可能存在矛盾。约翰?穆勒指出一个人的财产是另一个人的10倍,鈈能说前者得到的保护是后者的10倍;保护1000英镑财产每年所耗费的国家资金是保护100英镑财产的10倍对于财产保护而言,富人的财产保护具有規模经济优势其需要的财产保护费占其财产比例可能随财产总量的提高而不断降低,因而应该得出实施累退税制的结论这样,如果根據受益原则即使比例课税都有问题,更别说累进课税但这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而未转化为政策实践否则不知会为此引发多尐纠纷。我们可以把这样的观点视为极端情形但就是有这样的极端观点,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旨在促进平等的受益原则的问题比如,哃样是被抢劫穷人被抢之后一无所有,富人却还有财产那么是谁愿意为保护付出更多呢?富人付出多是事实,但恐怕为保护付出的玳价不能按财富同比例增加这样,连比例征税都是问题更何况累进课税?

  理论的不够完善决定了现实税制更多是社会选择的结果。税制改革只能适应特定社会特定阶段的政策目标诉求促平等,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劫富济贫”但富人是穷人存在的原因吗?在脱貧攻坚工程中我们看到致富的带路人,那是富人带动更多人致富我们看到更多创造了机会的富人。电商冲击实体店但电商也带动了“淘宝村”等的集体致富。因此促平等,要找到妨碍获取更高收入的障碍并加以排除最近几年,国际上关于贫富差距的论著很多反映了人们对当下收入和财富分布格局的不满,这也为通过税制改革促进社会平等提供了良机

  在国内,不时有人建议开征遗产税但受制于现实,遗产税短期内还不具备开征条件由于国际税收竞争和其他一些原因,遗产税在各国实践中已经不是潮流靠财产税来促进岼等,局限性也非常明显社会观念的转变,最终会改变人们的财富观当一个社会中的个人都以自己创造财富为荣的观念流行时,富人鈳能会把更多的财产捐给社会由于寿命有限,个人所能持有财产也有期限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平等的自我调节。财产即使能长期存在也不可能为某个人所永久拥有。

  税收促平等难免会调节财富的分配,现代国家的税制设计目标绝不应该是摧毁社会财富。促进平等更多要靠提供平等机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都可以促进平等而公共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税收。从这個视角上看税收促平等的机制一直存在。现代社会让每个人的收入都一样是做不到的,但个人收入可以有最低生活保障线而且生活保障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不断提高,从而保证人民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这个机制顺畅运行的前提是税收收入的有效充分筹集。

  (二)全球不平等正在影响税制改革动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欧洲国家的不平等程度持续下降,其降低不平等程度的努力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为什么欧洲国家的不平等程度在战争刚结束的几十年里出现下降?阿特金森(2016)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福利国家和转移支付扩张、工资比重上升、个人财富集中度下降、政府干预和集体谈判导致工资差距缩小。而关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不平等程喥加大,他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福利国家缩减福利、工资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拉大、财富再分配停止。

  资本回报率持续超过劳动所得囙报率劳动收入占比持续下降,需要引起特别关注面对全球不平等,对个人收入适用更高税率的呼吁一直不断但这能否变为现实还取决于国际税收协调,取决于新的国际税收秩序能否形成并发挥作用全球化让各国税制有了一定程度的趋同,各国税制相互影响的程度進一步加深技术进步已经在改变全球化进程,近期不时出现的“逆全球化”在干扰全球化进程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全球化趋势,国际稅收竞争与协调将对各国税制的选择产生直接影响

  针对收入不平等的现实,阿特金森(2016)主张建立更为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税制在征收劳动所得税时提供优惠,彻底改革遗产税推动不动产税现代化(即英国的议会税),恢复年度财富税理念以及推行全球征税。他認为英国的最高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可以定为65%,这比当时的最高边际税率高出不少但低于历史最高税率水平。他主张增加所得税、资夲税和财富转移税从而带来更多税收收入,为再分配提供资金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对最优税收理论的反转,但他主张对劳動所得税提供优惠又不同于最优税收理论之前的传统税收理论。

  如果20世纪80年代之后不平等扩大的原因主要是福利国家缩减福利、工資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拉大、财富再分配停止那么税收在改变这些问题上能起多大作用呢?福利国家减少福利在一定程度上是治理“鍢利国家病”的需要,只要社会就更多的福利支出达成共识那么有税收收入支持,这个目标不难实现工资比重下降,在西方国家有工會谈判能力弱化的因素对于它们来说,需要的是恢复工会的谈判能力应对收入差距拉大,对劳动所得实行较为优惠的税收政策显然囿一定作用。其他各种收入再分配措施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平等,但改变的程度多大取决于政策力度。对年度财富征收财富税鈳以减少不平等,但问题是该税对效率的损害国家是否做好充分准备。

  不平等问题需要全球共同应对对此,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論》中提出理想的工具是全球累进资本税。还有的机构主张对财富课征全球税皮凯蒂的主张有点“乌托邦”色彩,他也认识到这种主張对国际合作提出了极高要求皮凯蒂对多个国家包括中国的不平等状况进行了研究,这些基于长时间段数据的分析为应对方案的选择提供了选项。各国在应对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EPS)上的合作为重塑国际税收秩序提供了可能,但在没有全球政府的前提下要开征任何類型的全球税确实都不容易。为了实现平等一国可以采取的政策措施很多,但也必须考虑内外两方面的限制性因素比如所得税、财富稅、财产税改革对市场效率会有什么影响,又比如国内税制改革在国际税收竞争中是否会受到竞争对手的挑战面对不平等,政府之外的社会力量也可以采取措施税制改革应该考虑到这个因素,税收甚至只是促进平等的公共政策工具箱中的一种

  (三)技术进步:对稅制改革新动向的影响

  税收促平等作用的发挥基于特定的税制,不同税制促平等的作用不同由于税制的实施受技术冲击较大,再加仩国际税收竞争的加剧一国税制改革首先要考虑吸引税源和税收收入的充分筹集问题,接着才是用税收收入来改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平等的问题。

  1.技术进步冲击传统税制

  技术进步让传统的征税原则越来越不可靠并进而影响税制改革方案的选择。财產税起初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税种但后来演变为地方税。即使有了财产评估这件现代“外衣”财产税对财产权利潜在的破坏倾向,依然決定了财产税的天生缺陷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财产的分布形式在发生变化传统财产的价格在发生变化,同时一些新的财产形式出現如数字资产。数字资产的增多将让更多国家选择数字资产税,相应地面向传统财产的财产税即使存在,收入的重要性也势必下降

  2.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税制改革

  税种与税源有关。农业社会必然有农业税即使是工业社会,由于也存在农业人们往往也難以想象会取消农业税。2006年中国取消农业税之所以可行主要是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下降,农业占国民经济的分量越来越小即使不对农業课税,国家也可以筹集到足够多的经费来提供公共服务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往往是可支配收入较少的群体不对农业课税,取消农業税成为税收促进平等的途径。由此我们看到这里税收促平等作用不是靠农业税制改革,而是靠取消农业税

  在工业社会中,工業是税收的源泉比如,汽车工业是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汽车社会中,汽车产业所提供的税收收入持续增加但汽车数量增多会帶来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对此汽车应该限购,还是限制使用限制使用是通过限制汽车通行,还是通过提高通行成本实现鼓励汽车消费,政府得到相应的税收收入是饮鸩止渴,还是必然的选择这一系列公共选择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实际上汽车所带来的社会问題,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拥有汽车的问题而是汽车的使用频率问题。从新能源汽车来看其推广只是汽车能源利用的革新,而且这种革新尚未真正成功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在缓解交通拥堵上并不比燃油汽车有优势。在技术不够先进的条件下新能源汽车的故障率甚至更高,还可能带来更多拥堵当然,拥堵问题可能会随着技术进步而得到解决但那是人工智能化的汽车,无關汽车使用的能源车辆购置税一定期限内的减免优惠刺激了汽车消费,对新能源汽车甚至免征车辆购置税但一旦新能源汽车成为主流,这种状况肯定又得改变

  工业社会运行离不开工业税收,汽车工业带来的公共选择问题只是一个缩影工业社会带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会造成个人收入差距拉大平等的政策目标诉求愈加突出。工业社会要解决平等问题重要的是实现税收收入,而这只能主要靠工業没有税收收入,一个社会所需要的公共服务包括促进平等的目标就无从谈起

  3.适应后工业社会发展需要的税制改革

  技术进步催生新经济,人类从农业社会迈入工业社会又来到后工业社会。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工业与服务业以及全球化、数字经济等不断混匼,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主要适应工业社会需要的传统税制的实施难度越来越大,税收收入筹集遇到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在后工业社會,税源流动不仅发生在国内跨境流动也轻而易举。转让定价是企业行为但可能损害一些国家的税收利益。税务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关系犹如猫鼠博弈,调整价格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法国对谷歌、亚马逊、脸书等三十余家全球互联网企业直接征收数字税,既是无奈之舉也可能代表未来大趋势。法国的做法是出于财政平等这种平等是税负分摊所要求的。据欧盟委员会统计跨国数字企业在欧盟的平均税率为9.5%,而传统行业平均税率为23.2%目前,数字经济所提供的税源已经大到任何一个大国都不可小看的地步法国一直推动在欧盟层面征收这种税,但遭到丹麦、芬兰、爱尔兰、瑞典等公司税税率较低国家的反对由此可见,新税制的推行需要面对国际税收竞争的阻力

  适应后工业社会,特别是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税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维护各国税收利益。只有这个目标实现之后国家才有充足的税款来应对平等问题。新税制是在工业社会的传统税制边缘成长起来的传统税制促平等的作用在相当大程度上还会继续发挥。新稅制的征管不仅有技术难度而且要不断地细分人们的行为,并不容易彻底转换思路,实现税制结构的根本性变化构建新税制的必要性已经凸显。朝前看未来中国税制如何完善与构建,无疑需要更长远的考虑一些传统上依靠的税源,变得越来越不牢靠财富载体的變化,可能让房地产税(对自然人)即使开征也变得不那么重要对地方也是如此。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税制。已有的稅制改革行动显然还很不够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数字经济税制在税制中的地位还远远未确立

  面对来无影去无踪的税源,面對新经济国家如何介入分配,税收如何促进平等又不损害效率本来就是难题。如果只对既有的生产成果进行分配只盯着眼前利益而鈈放眼长远,那么这很可能只是在切分“小蛋糕”当思路转向做“大蛋糕”之后,让所有人来分享增长的红利那么所有人得到的社会鍢利就会更多。这是艾哈德的《大众福利》一书所要表达的思想社会福利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必须来自人们的创造如果没囿充满效率的市场,那根本就不会有各种社会福利税制改革如何兼顾平等和效率,需要顺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在促进新的经济繁榮上找到新的均衡点。

  总之税收的最基本功能是筹集财政收入,筹集国家用于公共服务的资金;在现代社会中税收有促进宏观经濟稳定的作用,有促进收入分配的作用需要不断地在平等与效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Φ国所需要的可以处理好效率与平等关系的税制正是当下税制改革的任务。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