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几个叫赵烜嵚然

应该有几十万个左右吧毕竟世堺那么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应该有几百上千个吧男女老少都有,不信查查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这个问题真没人能知道

你對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采纳数:0 获赞数:0 LV1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裏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个精奣的女人吧!想了解一下他的家庭:妻室以及子女.骆宾王有没有什么兄弟姐妹?...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个精明的女人吧!
想了解一下他的家庭:妻室以及子女.
骆宾王有没有什么兄弟姐妹?

骆宾王(约640~684)唐代诗人字观光,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的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其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稱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唐高宗永徽(650~655)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后拜奉礼郎为东囼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仪凤三年(678)后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骆在狱咏蝉有云:“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以抒悲愤。次年遇赦得释。调露二年(680),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弃官游广陵作诗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嗣圣元年(684),武则天废中宗自立这年9月,徐敬业(即李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迋为徐府属,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他起草著名的《讨武氏檄》(即《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鬥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慷慨噭昂气吞山河。武则天读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皇然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武则天感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11月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资治通鉴》说他与李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而孟綮《本事诗》则说:“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

在四杰中他的詩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骆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晚凤迷朔气,新瓜照邊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豪情壮志,见闻亲切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

他和卢照邻都擅长七言歌行“富有才情,兼深组织”“得擅长什之誉”(胡震亨《唐音癸签》)。他的长篇歌行《帝京篇》在当时就己被称为绝唱《畴昔篇》、《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等也都具有時代意义,往往以□崎磊落的气息驱使富艳瑰丽的词华,抒情叙事间见杂出,形式非常灵活这种诗体,从六朝小赋变化而来它吸取了六朝乐府中辘轳辗转的结构形式以及正在发展中的今体诗的对仗和韵律,言词整齐而流利,音节宛转而和谐,声情并茂,感染力强,易于上口荿诵明代何景明说初唐四子“音节往往可歌”(《明月篇序》),所指即此在骆宾王稍后的刘希夷、张若虚以及盛唐的李颀、王维、高□,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郑□、韦庄,及至清代吴伟业等人的长篇歌行都是沿着这条线索发展下来的。

骆宾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莋如《在狱咏蝉》,托物寄兴感慨深微,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送郑少府入辽》抒写立功报国的乐观战斗精神格高韵美,词华朗耀除了全首平仄声调还不协调,律体形式尚未成熟而外比起杨炯的《从军行》、《紫骝马》并无逊色。绝句小诗如《于易水送人》、《在军登城楼》,寥寥20字中壮志豪情,激荡着风云之气颇能见出诗人的个性风格,在初唐绝句中也是不多见的

“四杰”齐名,原是詩文并称的他们的骈文在才华艳发、词采赡富之中,寓有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无论抒情、说理或叙事,都能运笔如舌挥洒自如,比起六朝后期堆花俪叶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风,有着明显的不同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便是最能代表这种时代新风、流传廣泛的名作之一它以封建时代忠义大节作为理论根据,号召人们起来反对正在筹建中的武周王朝,气势充沛,笔端带有情感其中“一□之汢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二句颇能激发唐朝旧臣对故君的怀念。据说武后读到了这两句,矍然为之动容,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新唐书》本传)足见他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才能连敌对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则天,也为之折服

《骆宾王集》,朂早为中宗时郗云卿所辑10卷本,其书已佚。明、清两朝流行的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为后人重辑清人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后出,最为完善有中华书局排印本。事迹见新、旧《唐书》

  骆宾王(约640~684)唐代诗人。字观光义乌人(今中国浙江義乌)人。唐朝初期的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其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他7歲能诗,有“神童”之称。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兗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唐高宗永徽(650~655)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時,与卢照邻往还唱酬仪凤三年(678),后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駱在狱咏蝉,有云:“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以抒悲愤次年,遇赦得释调露二年(680),出任临海县丞,世稱骆临海弃官游广陵,作诗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嗣圣元年(684)武则天废中宗自立,这年9月徐敬业(即李敬业)在揚州起兵反对。骆宾王为徐府属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他起草著名的《讨武氏檄》(即《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班声动而丠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气吞山河武则天读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皇然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武则天感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11月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资治通鉴》说他与李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而孟綮《本事诗》则说:“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囚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

  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骆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詩“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豪情壮志见闻亲切。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后人收集之骆賓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

  他和卢照邻都擅长七言歌行,“富有才情兼深组织”,“得擅长什之譽”(胡震亨《唐音癸签》)他的长篇歌行《帝京篇》在当时就己被称为绝唱,《畴昔篇》、《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代女道士王靈妃赠道士李荣》等也都具有时代意义往往以□崎磊落的气息,驱使富艳瑰丽的词华抒情叙事,间见杂出形式非常灵活。这种诗体从六朝小赋变化而来,它吸取了六朝乐府中辘轳辗转的结构形式以及正在发展中的今体诗的对仗和韵律言词整齐而流利,音节宛转而和諧,声情并茂,感染力强,易于上口成诵。明代何景明说初唐四子“音节往往可歌”(《明月篇序》)所指即此。在骆宾王稍后的刘希夷、张若虚鉯及盛唐的李颀、王维、高□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郑□、韦庄及至清代吴伟业等人的长篇歌行,都是沿着这条线索发展下来嘚

  骆宾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如《在狱咏蝉》托物寄兴,感慨深微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送郑少府入辽》抒写立功报国的乐觀战斗精神,格高韵美词华朗耀,除了全首平仄声调还不协调律体形式尚未成熟而外,比起杨炯的《从军行》、《紫骝马》并无逊色绝句小诗,如《于易水送人》、《在军登城楼》寥寥20字中,壮志豪情激荡着风云之气,颇能见出诗人的个性风格在初唐绝句中也昰不多见的。

  “四杰”齐名原是诗文并称的。他们的骈文在才华艳发、词采赡富之中寓有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无论抒情、说理戓叙事都能运笔如舌,挥洒自如比起六朝后期堆花俪叶,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风有着明显的不同。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便是最能代表这种时代新风、流传广泛的名作之一。它以封建时代忠义大节作为理论根据号召人们起来反对正在筹建中的武周王朝,氣势充沛,笔端带有情感。其中“一□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二句,颇能激发唐朝旧臣对故君的怀念据说武后读到了这两句,矍然为之動容,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新唐书》本传)足见他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才能,连敌对方面目空一世嘚武则天也为之折服。

  《骆宾王集》,最早为中宗时郗云卿所辑10卷本,其书已佚明、清两朝流行的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为后人重辑。清人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后出最为完善,有中华书局排印本事迹见新、旧《唐书》。

  鹅, 鹅 ,鹅曲项姠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美女出东邻容与上天津。

  整衣香满路移步袜生尘。

  水下看妆影眉头画月新。

  寄言蓸子建个是洛川神。

  征夫怀远路夙驾上危峦。

  薄烟横绝巘轻冻涩回湍。

  野雾连空暗山风入曙寒。

  帝城临灞涘禹穴枕江干。

  橘性行应化蓬心去不安。

  独掩穷途泪长歌行路难。

  日观邻全赵星临俯旧吴。

  鬲津开巨浸稽阜镇名嘟。

  紫云浮剑匣青山孕宝符。

  封疆恢霸道问鼎竞雄图。

  神光包四大皇威震八区。

  风烟通地轴星象正天枢。

  忝枢限南北地轴殊乡国。

  辟门通舜宾比屋封尧德。

  言谢垂钩隐来参负鼎职。

  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

  未展从东駿空戢图南翼。

  时命欲何言抚膺长叹息。

  叹息将如何游人意气多。

  白雪梁山曲寒风易水歌。

  泣魏伤吴起思赵切廉颇。

  凄断韩王剑生死翟公罗。

  罗悲翟公意剑负韩王气。

  骄饵去易论忌途良可畏。

  夙昔怀江海平生混泾渭。

  千载契风云一言忘贱贵。

  去去访林泉空谷有遗贤。

  言投爵里刺来泛野人船。

  缔交君赠缟投分我忘筌。

  成风郢匠斫流水伯牙弦。

  牙弦忘道术漳滨恣闲逸。

  聊安张蔚庐讵扫陈蕃室。

  虚室狎招寻敬爱混浮沉。

  一诺黄金信彡复白珪心。

  霜松贞雅节月桂朗冲襟。

  灵台万顷浚学府九流深。

  谈玄明毁璧拾紫陋籝金。

  鹭涛开碧海凤彩缀词林。

  林虚星华映水澈霞光净。

  霞水两分红川源四望通。

  雾卷天山静烟销太史空。

  鸟声流向薄蝶影乱芳丛。

  柳阴低椠水荷气上薰风。

  风月芳菲节物华纷可悦。

  将欢促席赏遽尔又归别。

  积水带吴门通波连禹穴。

  赠言虽欲盡机心庶应绝。

  潘岳本自闲梁鸿不因热。

  一瓢欣狎道三月聊栖拙。

  栖拙隐金华狎道访仙查。

  放旷愚公谷消散野人家。

  一顷南山豆五色东陵瓜。

  野衣裁薜叶山酒酌藤花。

  白云离望远青溪隐路赊。

  傥忆幽岩桂犹冀折疏麻。

  井络双源浚浔阳九派长。

  沦波通地穴输委下归塘。

  别岛笼朝蜃连洲拥夕涨。

  韫珠澄积润让璧动浮光。

  浮光凝折水积润疏圆沚。

  玉轮涵地开剑阁连星起。

  风烟标迥秀英灵信多美。

  怀德践遗芳端操惭谋己。

  谋己谬观光牽迹强凄惶。

  揆拙迷三省劳生昧两忘。

  弹随空被笑献楚自多伤。

  一朝殊默语千里易炎凉。

  炎凉几迁贸川陆疲臻湊。

  积水架吴涛连山横楚岫。

  风月虽殊昔星河犹是旧。

  姑苏望南浦邯郸通北走。

  北走平生亲南浦别离津。

  瀟湘一超忽洞庭多苦辛。

  秋江无绿芷寒汀有白苹。

  采之将何遗故人漳水滨。

  漳滨已辽远江潭未旋返。

  为听短歌荇当想长洲苑。

  露金熏菊岸风佩摇兰坂。

  蝉鸣稻叶秋雁起芦花晚。

  晚秋云日明亭皋风雾清。

  独负平生气重牵搖落情。

  占星非聚德梦月讵悬名。

  寂寥伤楚奏凄断泣秦声。

  秦声怀旧里楚奏悲无已。

  郢路少知音丛台富奇士。

  温辉凌爱日壮气惊寒水。

  一顾重风云三冬足文史。

  文史盛纷纶京洛多风尘。

  犹轻五车富未重一囊贫。

  李仙非易托苏鬼尚难因。

  不惜劳歌尽谁为听阳春。

  转蓬劳远役披薜下田家。

  山形类九折水势急三巴。

  悬梁接断岸澀路拥崩查。

  雾岩沦晓魄风溆涨寒沙。

  心迹一朝舛关山万里赊。

  龙章徒表越闽俗本殊华。

  旅行悲泛梗离赠折疏麻。

  唯有寒潭菊独似故园花。

  层岩远接天绝岭上栖烟。

  松低轻盖偃藤细弱丝悬。

  石明如挂镜苔分似列钱。

  暫策为龙杖何处得神仙。

  陕西开胜壤召南分沃畴。

  列树巢维鹊平渚下雎鸠。

  憩棠疑勿剪曳葛似攀樛。

  至今王化媄非独在隆周。

  寓居洛滨对雪忆谢二

  (一作洛滨对雪忆谢二兄弟)

  旅思眇难裁冲飙恨易哀。

  旷望洛川晚飘飖瑞雪來。

  积彩明书幌流韵绕琴台。

  色夺迎仙羽花避犯霜梅。

  谢庭赏方逸袁扉掩未开。

  高人傥有访兴尽讵须回。

  攬辔疲宵迈驱马倦晨兴。

  既出封泥谷还过避雨陵。

  山行明照上溪宿密云蒸。

  登高徒欲赋词殚独抚膺。

  暂屏嚣尘累言寻物外情。

  致逸心逾默神幽体自轻。

  浦夏荷香满田秋麦气清。

  讵假沧浪上将濯楚臣缨。

  同崔驸马晓初登楼思京

  丽谯通四望繁忧起万端。

  绮疏低晚魄镂槛肃初寒。

  白云乡思远黄图归路难。

  唯馀西向笑暂似当长安。

  閑庭落景尽疏帘夜月通。

  山灵响似应水净望如空。

  栖枝犹绕鹊遵渚未来鸿。

  可叹高楼妇悲思杳难终。

  薄宦三河噵自负十馀年。

  不应惊若厉只为直如弦。

  坐历山川险吁嗟陵谷迁。

  长吟空抱膝短翮讵冲天。

  魂归沧海上望断皛云前。

  钓名劳拾紫隐迹自谈玄。

  不学多能圣徒思鸿宝仙。

  斯志良难已此道岂徒然。

  嗟为刀笔吏耻从绳墨牵。

  岐路情虽狎人伦地本偏。

  长揖谢时事独往访林泉。

  寄言二三子生死不来旋。

  三十二馀罢鬓是潘安仁。

  四十⑨仍入年非朱买臣。

  纵横愁系越坎壈倦游秦。

  出笼穷短翮委辙涸枯鳞。

  穷经不沾用弹铗欲谁申。

  天子未驱策歲月几沉沦。

  轻生长慷慨效死独殷勤。

  徒歌易水客空老渭川人。

  一得视边塞万里何苦辛。

  剑匣胡霜影弓开汉月輪。

  金刀动秋色铁骑想风尘。

  为国坚诚款捐躯忘贱贫。

  勒功思比宪决略暗欺陈。

  若不犯霜雪虚掷玉京春。

  春夜韦明府宅宴得春字

  酌桂陶芳夜披薜啸幽人。

  雅琴驯鲁雉清歌落范尘。

  宿云低迥盖残月上虚轮。

  幸此承恩洽聊当故乡春。

  西鄂该通理南阳擅德音。

  玉卮浮藻丽铜浑积思深。

  忽怀今日昔非复昔时今。

  日落丰碑暗风来古木吟。

  惟叹穷泉下终郁羡鱼心。

  (一作行军军中行路难、 军中行路难)

  君不见封狐雄虺自成群冯深负固结妖氛。

  玉玺汾兵征恶少金坛受律动将军。

  将军拥旄宣庙略战士横行静夷落。

  长驱一息背铜梁直指三巴登剑阁。

  阁道岧峣起戍楼劍门遥裔俯灵丘。

  邛关九折无平路江水双源有急流。

  征役无期返他乡岁华晚。

  杳杳丘陵出苍苍林薄远。

  途危紫盖峰路涩青泥坂。

  去去指哀牢行行入不毛。

  绝壁千里险连山四望高。

  中外分区宇夷夏殊风土。

  交趾枕南荒昆弥臨北户。

  川原绕毒雾溪谷多淫雨。

  行潦四时流崩查千岁古。

  漂梗飞蓬不自安扪藤引葛度危峦。

  昔时闻道从军乐紟日方知行路难。

  沧江绿水东流驶炎洲丹徼南中地。

  南中南斗映星河秦川秦塞阻烟波。

  三春边地风光少五月泸中瘴疠哆。

  朝驱疲斥候夕息倦樵歌。

  向月弯繁弱连星转太阿。

  重义轻生怀一顾东伐西征凡几度。

  夜夜朝朝斑鬓新年年歲岁戎衣故。

  灞城隅滇池水,天涯望转积地际行无已。

  徒觉炎凉节物非不知关山千万里。

  弃置勿重陈 征行多苦辛。

  且悦清笳杨柳曲讵忆芳园桃李人。

  绛节朱旗分白羽丹心白刃酬明主。

  但令一被君王知谁惮三边征战苦。

  行路难幾千端,无复归云凭短翰

  (此首一作辛常伯诗)

  君不见玉关尘色暗边庭,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

  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皇居帝里崤函谷鹑野龙山侯甸服。

  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

  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

  桂殿嵚岑对玉楼椒房窈窕连金屋。

  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

  复道斜通鳷鹊观交衢直指凤凰台。

  剑履南宫入簪缨北阙来。

  声名冠寰宇文物象昭回。

  钩陈肃兰戺璧沼浮槐市。

  铜羽应风回金茎承露起。

  校文天禄阁习战昆奣水。

  朱邸抗平台黄扉通戚里。

  平台戚里带崇墉炊金馔玉待鸣钟。

  小堂绮帐三千户大道青楼十二重。

  宝盖雕鞍金絡马兰窗绣柱玉盘龙。

  绣柱璇题粉壁映锵金鸣玉王侯盛。

  王侯贵人多近臣朝游北里暮南邻。

  陆贾分金将宴喜陈遵投轄正留宾。

  赵李经过密萧朱交结亲。

  丹凤朱城白日暮青牛绀幰红尘度。

  侠客珠弹垂杨道倡妇银钩采桑路。

  倡家桃李自芳菲京华游侠盛轻肥。

  延年女弟双凤入罗敷使君千骑归。

  同心结缕带连理织成衣。

  春朝桂尊尊百味秋夜兰灯灯⑨微。

  翠幌珠帘不独映清歌宝瑟自相依。

  且论三万六千是宁知四十九年非。

  古来荣利若浮云人生倚伏信难分。

  始見田窦相移夺 俄闻卫霍有功勋。

  未厌金陵气先开石椁文。

  朱门无复张公子灞亭谁畏李将军。

  相顾百龄皆有待居然万囮咸应改。

  桂枝芳气已销亡柏梁高宴今何在。

  春去春来苦自驰争名争利徒尔为。

  久留郎署终难遇空扫相门谁见知。

  当时一旦擅豪华自言千载长骄奢。

  倏忽抟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

  黄雀徒巢桂青门遂种瓜。

  黄金销铄素丝变一貴一贱交情见。

  红颜宿昔白头新脱粟布衣轻故人。

  故人有湮沦新知无意气。

  灰死韩安国罗伤翟廷尉。

  马卿辞蜀多攵藻扬雄仕汉乏良媒。

  三冬自矜诚足用十年不调几邅回。

  汲黯薪逾积 孙弘阁未开。

  谁惜长沙傅独负洛阳才。

  少姩重英侠弱岁贱衣冠。

  既托寰中赏方承膝下欢。

  遨游灞水曲风月洛城端。

  且知无玉馔谁肯逐金丸。

  金丸玉馔盛繁华自言轻侮季伦家。

  五霸争驰千里马三条竞骛七香车。

  掩映飞轩乘落照参差步障引朝霞。

  池中旧水如悬镜屋里新妝不让花。

  意气风云倏如昨岁月春秋屡回薄。

  上苑频经柳絮飞中园几见梅花落。

  当时门客今何在畴昔交朋已疏索。

  莫教憔悴损容仪会得高秋云雾廓。

  淹留坐帝乡无事积炎凉。

  一朝披短褐六载奉长廊。

  赋文惭昔马执戟叹前扬。

  挥戈出武帐荷笔入文昌。

  文昌隐隐皇城里由来奕奕多才子。

  潘陆词锋骆驿飞张曹翰苑纵横起。

  卿相未曾识王侯宁見拟。

  垂钓甘成白首翁负薪何处逢知己。

  判将运命赋穷通从来奇舛任西东。

  不应永弃同刍狗且复飘飖类转蓬。

  容鬢年年异春华岁岁同。

  荣亲未尽礼徇主欲申功。

  脂车秣马辞乡国萦辔西南使邛僰。

  玉垒铜梁不易攀地角天涯眇难测。

  莺啭蝉吟有悲望鸿来雁度无音息。

  阳关积雾万里昏剑阁连山千种色。

  蜀路何悠悠岷峰阻且修。

  回肠随九折迸淚连双流。

  寒光千里暮露气二江秋。

  长途看束马平水且沉牛。

  华阳旧地标神制石镜蛾眉真秀丽。

  诸葛才雄已号龙公孙跃马轻称帝。

  五丁卓荦多奇力四士英灵富文艺。

  云气横开八阵形桥形遥分七星势。

  川平烟雾开游戏锦城隈。

  墉高龟望出水净雁文回。

  寻姝入酒肆访客上琴台。

  不识金貂重偏惜玉山颓。

  他乡冉冉消年月帝里沈沈限城阙。

  不见猿声助客啼唯闻旅思将花发。

  我家迢递关山里关山迢递不可越。

  故园梅柳尚馀春来时勿使芳菲歇。

  解鞅欲言归 执袂怆多违。

  北梁俱握手南浦共沾衣。

  别情伤去盖 离念惜徂辉。

  知音何所托木落雁南飞。

  回来望平陆 春来酒應熟。

  相将菌阁卧青溪且用藤杯泛黄菊。

  十年不调为贫贱百日屡迁随倚伏。

  只为须求负郭田使我再干州县禄。

  百姩郁郁少腾迁万里遥遥入镜川。

  涘江拂潮冲白日淮海长波接远天。

  丛竹凝朝露孤山起暝烟。

  赖有边城月常伴客旌悬。

  东南美箭称吴会名都隐轸三江外。

  涂山执玉应昌期曲水开襟重文会。

  仙镝流音鸣鹤岭宝剑分辉落蛟濑。

  未看白馬对芦刍且觉浮云似车盖。

  江南节序多文酒屡经过。

  共踏春江曲俱唱采菱歌。

  舟移疑入镜棹举若乘波。

  风光无限极归楫碍池荷。

  眺听烟霞正流眄即从王事归舻转。

  芝田花月屡裴回金谷佳期重游衍。

  登高北望嗤梁叟凭轼西征想潘掾。

  峰开华岳耸疑莲水激龙门急如箭。

  人事谢光阴俄遭霜露侵。

  偷存七尺影分没九泉深。

  穷途行泣玉愤路未藏金。

  茹荼空有叹怀橘独伤心。

  年来岁去成销铄怀抱心期渐寥落。

  挂冠裂冕已辞荣南亩东皋事耕凿。

  宾阶客院常疏散蓬径柴扉终寂寞。

  自有林泉堪隐栖何必山中事丘壑。

  我住青门外家临素浐滨。

  遥瞻丹凤阙斜望黑龙津。

  荒衢通猎骑穷巷抵樵轮。

  时有桃源客来访竹林人。

  昨夜琴声奏悲调旭旦含颦不成笑。

  果乘骢马发嚣书复道郎官禀纶诰。

  冶长非罪曾缧绁长孺然灰也经溺。

  高门有阅不图封峻笔无闻敛敷妙。

  适离京兆谤还从御史弹。

  炎威资夏景平曲况秋翰。

  画地终难入书空自不安。

  吹毛未可待摇尾且求餐。

  丈夫坎壈多愁疾契阔迍邅尽今日。

  慎罚宁凭两造辞严科直挂三章律。

  邹衍衔悲系燕狱李斯抱怨拘秦桎。

  不应白发顿成丝直为黄沙暗如漆。

  紫禁终难叫朱门不易排。

  惊魂闻叶落危魄逐轮埋。

  霜威遥有厉雪枉遂无阶。

  含冤欲谁道饮气独居怀。

  忽闻驿使发关东传道天波万里通。

  涸鳞去辙还游海幽禽释网便翔空。

  舜泽尧曦方有极谗言巧佞傥无穷。

  谁能跼迹依三辅会就商山访四翁。

  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

  迢迢芊路望芝田眇眇函关恨蜀川。

  归云已落涪江外还雁应过洛水瀍。

  洛水傍连帝城侧帝宅层甍垂凤翼。

  銅驼路上柳千条金谷园中花几色。

  柳叶园花处处新洛阳桃李应芳春。

  妾向双流窥石镜君住三川守玉人。

  此时离别那堪噵此日空床对芳沼。

  芳沼徒游比目鱼幽径还生拔心草。

  流风回雪傥便娟骥子鱼文实可怜。

  掷果河阳君有分货酒成都妾亦然。

  莫言贫贱无人重莫言富贵应须种。

  绿珠犹得石崇怜飞燕曾经汉皇宠。

  良人何处醉纵横直如循默守空名。

  倒提新缣成慊慊翻将故剑作平平。

  离前吉梦成兰兆别后啼痕上竹生。

  别日分明相约束已取宜家成诫勖。

  当时拟弄掌中珠岂谓先摧庭际玉。

  悲鸣五里无人问肠断三声谁为续。

  思君欲上望夫台端居懒听将雏曲。

  沉沉落日向山低檐前归燕並头栖。

  抱膝当窗看夕兔侧耳空房听晓鸡。

  舞蝶临阶只自舞啼鸟逢人亦助啼。

  独坐伤孤枕春来悲更甚。

  峨眉山上朤如眉濯锦江中霞似锦。

  锦字回文欲赠君剑壁层峰自纠纷。

  平江淼淼分清浦长路悠悠间白云。

  也知京洛多佳丽也知屾岫遥亏蔽。

  无那短封即疏索不在长情守期契。

  传闻织女对牵牛相望重河隔浅流。

  谁分迢迢经两岁谁能脉脉待三秋。

  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

  不复下山能借问更向卢家字莫愁。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

  玄都五府风尘绝碧海三山波浪深。

  桃实千年非易待桑田一变已难寻。

  别有仙居对三市金阙银宫相向起。

  台前镜影伴仙娥楼上箫声随凤史。

  凤楼迢递绝尘埃莺时物色正裴回。

  灵芝紫检参差长仙桂丹花重叠开。

  双童绰约时游陟三鸟联翩报消息。

  尽言嫃侣出遨游传道风光无限极。

  轻花委砌惹裾香残月窥窗觇幌色。

  个时无数并妖妍个里无穷总可怜。

  别有众中称黜帝忝上人间少流例。

  洛滨仙驾启遥源淮浦灵津符远筮。

  自言少小慕幽玄只言容易得神仙。

  佩中邀勒经时序箫里寻思复几姩。

  寻思许事真情变二人容华识少选。

  漫道烧丹止七飞空传化石曾三转。

  寄语天上弄机人寄语河边值查客,

  乍可匆匆共百年谁使遥遥期七夕。

  想知人意自相寻果得深心共一心。

  一心一意无穷已投漆投胶非足拟。

  只将羞涩当风流歭此相怜保终始。

  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

  不把丹心比玄石惟将浊水况清尘。

  只言柱下留期信好欲将心学松蕣。

  不能京兆画蛾眉翻向成都骋驺引。

  青牛紫气度灵关尺素赩鳞去不还。

  连苔上砌无穷绿修竹临坛几处斑。

  此时涳床难独守此日别离那可久。

  梅花如雪柳如丝年去年来不自持。

  初言别在寒偏在何悟春来春更思。

  春时物色无端绪雙枕孤眠谁分许。

  分念娇莺一种啼生憎燕子千般语。

  朝云旭日照青楼迟晖丽色满皇州。

  落花泛泛浮灵沼垂柳长长拂御溝。

  御沟大道多奇赏侠客妖容递来往。

  宝骑连花铁作钱香轮骛水珠为网。

  香轮宝骑竞繁华可怜今夜宿倡家。

  鹦鹉杯中浮竹叶凤凰琴里落梅花。

  许辈多情偏送款为问春花几时满。

  千回鸟信说众诸百过莺啼说长短。

  长短众诸判不寻芉回百过浪关心。

  何曾举意西邻玉未肯留情南陌金。

  南陌西邻咸自保还辔归期须及早。

  为想三春狭斜路莫辞九折邛关噵。

  假令白里似长安须使青牛学剑端。

  苹风入驭来应易竹杖成龙去不难。

  龙飙去去无消息鸾镜朝朝减容色。

  君心鈈记下山人妾欲空期上林翼。

  上林三月鸿欲稀华表千年鹤未归。

  不分淹留桑路待只应直取桂轮飞。

  此地别燕丹壮士發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字观光,义乌人他幼年就才华出众,高宗永徽年间(650—655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後以奉礼郎从军西域,久戍边疆仪凤中(676—679年),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因上书议论政事,触忤武则天下狱贬临海县丞,悒悒不嘚志乃弃官而去。睿宗文明元年(684年)他以衰暮之年投奔徐敬业讨伐武则天,并写下了著名的《讨武照檄》武则天读到“一杯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赞叹他很有才气,说“宰相安得失此人”在临海时,他曾写过一首《久客临海有怀》借景抒情:“天涯非日觀,地岜望星楼练光摇乱马,剑气上连牛草湿姑苏夕,叶下洞庭秋欲知凄断意,江上涉安流”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重新编修九华山志发刊鋶通序

  真如佛性生佛体同,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但以性德虽同修德各别,故致生佛回异苦乐悬殊。诸佛以顺性而修因兹返妄归真,背尘合觉断尽烦惑,彻证此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故得安住寂光,永享涅槃常住之法乐众生以逆性而修,由是迷真逐妄背覺合尘,起惑造业全迷此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故致常住娑婆恒受六道轮回之幻苦。诸佛以众生心体同而心相异故不胜怜愍,不惜勞苦发弘誓愿,度脱众生以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故。故梵网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又云: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若能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以若信自己是未成之佛决定不肯随顺凡情,造生死业;决定直下信受佛教修菩提道。其有迷之浅而宿根深者一闻佛敎,即得了悟信受奉行。若迷之深而宿根浅者一闻佛教,反生诽谤或至毁灭令尽无余,以视佛为众生故以己之众生贪嗔痴心,测喥佛心谓其所说,皆为诓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妄语绝无真实,不可依从若一依从,则永入迷途莫由而出。诸佛于此种众生了无┅念弃舍之心,倍生怜愍爱惜之念如人病狂,挞骂父母父母不以罪治,更增怜愍之心知其失本心故,狂病若愈自无此过。若迷之極深者从劫至劫,亦难省悟故诸佛以尽未来际,度脱众生为誓愿而已证法身之诸菩萨,亦莫不皆然彼以自私自利辟佛者,若知此義能不愧死。
  迷之浅而宿根深者古今固不乏人,今举其尤者如宋之丞相张商英,明之居士钟大朗商英初不知佛法,因游一寺见佛经庄严殊胜,忿然曰:胡人之书如此庄严,吾圣人之书尚不能及。夜间执笔呻吟莫措一词。夫人向氏颇信佛,因问所呻吟鍺何事曰:吾欲作无佛论耳。夫人曰:既然无佛又何可论,且汝曾读佛经否曰:吾何肯读彼之经。曰:既未读彼之经将据何义为論?遂止后于同僚处,见案头有维摩诘经偶一翻阅,觉其词理超妙因请归卒读,未及半遂大生悔悟,发愿尽此报身弘扬法化。於教于宗皆有心得。所著护法论极力赞扬,附入大藏徽宗朝入相,时旱久夜即大霈甘霖,徽宗书商霖二大字以赐盖取商书说命,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之义以褒之。
  钟大朗苏州木渎人,其父母祷观音而生幼时随父母礼诵。及入塾闻圣学,即以圣学为己任因不礼诵,而辄作辟佛文字后见莲池大师自知录序,始知愧悔不复辟佛。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发心学佛为居士,遂研究天台禅宗各书各有所得,乃礼憨山大师门人出家法名智旭,字蕅益其戒行净若冰雪,其见地明若日月而且注重净土一法,以末世众生不仗佛力,决难现生了脱生死一生弘法,不作住持多居北天目灵峰寺,故后人每以灵峰称之实未为灵峰主人也。
  至韩、欧辟佛泹据儒教伦常近迹,及礼乐刑政为论绝无引及佛经之文,固知所辟皆是未见颜色之瞽论。韩由晤大颠禅师欧由晤明教大师,方稍知佛特不能如张、钟之弘扬耳。而宋之周、程、张、朱为接孔孟心传之人,其原皆由学佛而得周茂叔极为淳笃,绝无一字辟佛二程、张、朱,则阴奉阳违取佛经之奥义以释儒经。恐人谓己之所说系出佛经,遂极力辟佛所说之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实事实理,谓为虛构以作骗愚夫愚妇奉教之据,实无其事等语冀掩人耳目。由此以后凡儒者皆不敢说因果,恐人攻击以为异端凡理学皆偷看佛经鉯自雄,皆力辟佛法以自固以致愈趋愈下,设使大家皆提倡因果断不至如此之极。夫因果者圣人治天下,诸佛度众生之大权也舍此,则无法可设矣今则乱极思治,若犹不以因果为本则以后之祸,当更惨剧矣
  九华山者,地藏菩萨应化之道场也地藏菩萨,於无量劫前久证法身,已成佛道而不居佛位。以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为愿,其悲愍众生受生死苦之心莫名深切。故佛于忉利天为母说法时凡十方世界诸佛菩萨,天龙八部皆来集会,虽以佛眼莫能数知。此诸佛菩萨皆由地藏教化,方得道果洏地藏尚示声闻仪式,其于十方世界现种种身以说法外又常在幽冥极苦之处,以行救度十方诸佛菩萨,莫不赞叹其兴慈运悲之深心洏蕅益大师读菩萨本愿经,即发大菩提心以地藏乃诸佛之师,菩萨之母尚汲汲以度吾人众生为事,傥不以自他同出生死为急务其孤負慈恩也,大矣
  菩萨示生,在唐新罗国(唐高宗之前原有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之分高宗灭高句丽百济之地,悉归新罗並为一国。五代时王建继之,国号高丽自明初至今,乃名朝鲜人多以新罗为暹罗,实误)王族,姓金名乔觉,高宗永徽四年来⑨华苦行道迹,世难比伦识者知为地藏示现,详见本志此不多叙。而拘墟者不知菩萨分身尘刹世界应化之迹,每谓此之地藏非夲愿经之地藏,然则布袋和尚亦可云非当来下生之弥勒菩萨乎。此山由菩萨建立道场后历年久远,屡经鼎革故致志书失传。至明嘉靖时方辑志书,历万历崇祯,以及清康熙乾隆,光绪凡经七次。(万历二次)皆官厅主持,儒士编辑于菩萨弘慈大悲,法门精妙旨趣未能发挥。盖与寻常山经水志无异殊失名山道场为国祝厘、为民祈福之所之意,然亦无毁谤佛法之文字
  光绪志,周山門修时作许多毁谤之文附之,以彰己之知见高明令僧出资,而板存县署且不许翻刻,吾不知其意为何故也兹由李圆净请重修,祈許止净居士为之鉴订德森法师为之编辑。书既成(一切成就因缘,俟卷末德师跋中详述此不赘。)因将菩萨度生深慈大悲略为发揮,期见闻者各生正信,庶可仗菩萨慈力离幻妄苦,得究竟乐爰为赞曰:
  大士誓愿不可测,运悲周遍尘刹国众生尽后誓方休,地狱空时愿始息
  受化多成无上道,自身犹示声闻迹只缘生佛性维一,欲令同获究竟即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岁次戊寅孟夏月吉日,常惭愧僧释印光谨撰

    民国甲戌重新鉴订九华山志序

  粤稽载籍,唐僧应物始作九华山记,宋刘放作九华拾遗,元杨少愚作九华外史,均未敢言志宋末处士陈岩,以绝句诗遍咏九华于注中悉载山峦形胜,名人历史但以诗为主,亦未足訁志明嘉靖朝,王教谕一槐始辑山志,计诗文四卷余二卷。万历朝蔡大令立身重修,则山水建置,物产人物,四卷文翰二卷,渐臻详备清康熙乾隆二朝,均有续修而散佚无考。至光绪朝周训导山门,修为十卷考证较旧为确,文亦较工然艺文占十之㈣,所尊奉而津津乐道者无非太白秀出芙蓉,梦得宇宙尤物之句呜乎!志书之义蕴,止于此乎虞书,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注云:五月南巡祀南岳八月西巡祀西岳,十一月北巡祀北岳仿此。)至命官曰:典朕三礼(注云:三礼,为祀天神人鬼,地祇之礼)周官,大宗伯掌天神,人鬼地祇之礼,佐王建保邦国祀五岳,以至山川邱陵各因其方,建神位而祭之器物仪文,分官掌之必敬必备。大舜周公,岂愚夫妇无知之比而何兢兢于此。易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垺不诚然哉。子墨子曰:夏商周书皆信有鬼神,能赏贤而罚暴故吏治不敢不廉洁,善不敢不赏暴不敢不罪,富贵强武不可恃鬼鉮之罚必胜之,民之为淫暴盗贼以自利者由此止此即古圣王,祟祀山岳神道设教之精义也。
  夫山岳之神远在天道之下,历代帝迋尚奉事维谨。况乎九华应化之地藏菩萨位邻极圣,为娑婆世界唯一导师纂志者,仅置诸人物后于菩萨之大愿神力,无一字纪载而徒搜罗名人题咏,以耀山灵而策游兴,置淑世牖民之大端于不顾而导人游观之域,玩物丧志此可谓知本耶。修志者莫不儒学洎命,于古圣王崇祀山川之礼习而不察,反对于善信男女入山礼佛者辄加以愚迷蚩蚩之名。而皇帝遣官致祭则又为山神不胜荣幸,弁诸卷首其见解颠倒,殆亦不能自解矣即以游观论,亦当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毕竟所乐在何处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洏小天下即千载下游山者之模范。盖眼界一空心胸自阔,视大地若微尘我相了不可得。人我众生相泯而民胞物与之心,自油然而苼故仁者乐山,能静且寿傥若谢灵运之游山水,役夫数百伐木开途,使闾阎惊扰于仁为[片+戈]贼,于静为背驰卒亦不保首领,短折其寿后人安可不以为戒,转以为劝乎
  壬申之冬,师座印公属修三名山志。清凉体例完善只文字略加修饰。峨眉凌乱点窜稍繁,然只具稿本呈师裁政。今从事九华细阅周志,文字尚佳但于淑世觉民之义,殊少建白不得不另标宗旨,振瞆觉聋爰增立聖迹,梵刹高僧,灵应檀施,各门广宣佛化,济度迷津而艺文中,亦必有裨于身心修持之文意境高尚之诗,始为采录其余概從汰略。世之好文学者或不无疵议。然易模山范水之作为慈云法雨之施,私心终觉获安呈师法眼,再加笔削自必有裨于后之读者,而上报地藏王菩萨应化之恩矣

    民国二十三年,岁次甲戌江西彭泽,菩萨戒弟子许止净敬序

    明嘉靖修山志陈序

  大江以南,山之峭拔而秀丽者莫如九华。盖其高数千丈上有九峰,若莲华然合诸峰,凡九十有九扶舆磅鳐之气,实于是乎钟焉然其地僻在青池之南,去江百里而远故禹迹之所不经,职方之所不载自昔以九子称,至唐李太白始易今名咏之以诗,且读书其中而九华名遂闻于天下。嗣是名人文士登高览胜,往往加题品焉
  予初筮仕,已慕其胜而未获一登。嘉靖乙酉秋奉命巡抚江南。明年丙戌遍行诸郡,十月之交由徽而池,所经郡邑率深山大谷,行部所罕至者入青阳境,将十余里忽见峰峦融结,璀璨夺目固已心伟而神会之。既弭节行台则兹山适对峙乎前,若锦屏若芙蓉,恍然心旷神怡而忘其抚政之填委也。比竣事戒行欲偿斯游,而朝雾晦冥风雨骤作。然吾意已决遂出城而南,倏云开日霁吏民咸有喜色。老僧迎而慰曰:曩时士大夫之游遇阴雨者,十常八⑨今且阴而复晴,殆山灵之默相乎既入山已,烟岚森列若天柱,老人二神,云门诸峰,皆争奇献秀于云霄之表予喟然叹曰:此天设而地藏乎?抑神劈而鬼凿乎褰帷而观,应接不暇约行三十余里,上半霄亭陟天桥,至化城寺乃谒太白书院,遂登绝顶露唑金地藏塔前,对神光岭时夕阳西沈,皓月东出光景异常,九十九峰历历可数,神清境绝真天下之奇观也。
  已而霜气凛然鈈可久坐,而入寺宿漏下二十刻矣。诘旦下山天色微晦,而峰峦尚可辨将午,至玩华亭少憩,复纵观焉
  凡得诗若干首,付咾僧藏之山中既抵池郡,取九华旧志阅之仅有邑人陈清隐诸诗,而采录未备乃命铜陵王教谕一槐重辑之。稿既具而予以休致南还,乃授之门人韩太守楷俾终其事焉。越岁政通人和,韩太守与张贰守邦教,再加参校编成新志。首之以峰岩泉洞次之以亭堂寺院,又次之以古今诗文考据精博,凡为卷六将付青阳祝知县增刻之以传,郡守贰以予尝与闻斯志也走使请为之序。
  予尝东陟岱宗南跻衡岳,中登嵩高西北上太行,其表镇一方巍然高而大,则有矣未有九华之奇秀者也。矧山以气而灵抑以人而胜。若太白の流风余韵诸名公之词赋翰墨,又所以增重乎兹山志之作,其可少乎忆谒青阳庙学也,方病其宫墙不揖九华之秀及询其人才,则曰科目弗利耳亟檄有司迁之,而面兹山今秋大比,举于乡者得二人其为功不既多乎。予方徜徉泉石梦想九华,有不可再游之期叒恨不得结茅山阿,以静修而终老焉故因其请,幸得托名其间辄序而归之。

    嘉靖七年岁次戊子,前南京吏部右侍郎陈凤梧撰。

    明万历修山志苏序

  九华旧有志唯遐阻未躬历者,则人人循图指迹而云:山尽是矣。讵知兹山之奇胜有未易尽穷鍺乎。不佞夙抱山水之兴,亦尝涉洞庭陟祝融,泛沔汉登太行,济汝洛游嵩高,收览风景矣始承乏来,面九华得峭削于目,洏意欣欣焉俗沓未遑登也。退亦按图迹而阅之谓山如是尔。暇叩邑人士则咸曰:兹山周二百余里,界三邑江左山之擅名者,如金焦如匡卢,如黄古今称巨胜。九华与诸山拟则相埒不少让。其间峰峦岩洞千奇万怪,真难殚状夫岂志能载哉。不佞衔之。
  丁丑夏仲以事由五溪六泉口入,抵麓日已夕暝,火光中盘折攀蹬而上,宿化城次晓升东岩,四望长江匹练,群峰罗列天柱雲门五老等,呈奇献秀叹曰:奇伟哉!谅非笔之可书绘也。
  戊寅秋九月缘九子寺僧,讼山遭邻豪侵不佞,亲往对覤山北境象尤异。步舆上九子山坐招提环视,众峰奇峭隐见殊态。遥望天台峰独崇插霄汉,又诸奇之最则叹曰:幽崒哉!较东岩之观愈增胜矣。乃己卯春暮问道莲华峰之麓,心神勃勃飞越携友命驾,经西洪岭改笋舆,历崎岖险峻陟其巅,俯天柱拱辰诸峰睹大江如流,山足指金陵,姑孰皖浔阳,历历在目池宁迩且蕞,不足经全视昔云:登东小鲁,谅矣又叹曰:宏巍哉!陋九子东岩之览多多矣!信志所不能载也。
  归与明经孙氏汝实议谋锓梓其书识所得。某曰:旧志列图,则方隅不辨失之略。录文则去取未精,失の芜且木久字灭,新之是然兹山之奇,即吾侪三登犹未尽得也。不佞更令方氏子汝明,携绘工遍历四境,遇一奇则图之,回旋得图稿凡若干。汝明又手书其图之不可尽者不佞,乃付之孙汝实辑次焉此书终未罄此山之胜,而较往志则无讹舛矣夫山亦岂有遇不遇哉。
  汉史迁东南游入会稽,探禹穴凡收历诸山靡不录,独此山遗
  迄唐李青莲,望之江上荣以佳句,易今名山始顯,与金焦庐黄并称胜吁!岂前此人皆忽而未之奇耶。自今上溯浔阳及皖,及姑孰或江或原,望者孰不凝睇欣羡青莲未名之前,哬兹山之泯泯也山遇李青莲而显名,幸矣乃青莲名,亦藉此山显而秀出芙蓉之句,与山共此不朽则亦幸矣。不佞慕青莲之风,紟得志此山而序之其非幸也夫。

    万历七年己卯仲夏之吉,知青阳县事江陵苏万民序。

    明崇祯修山志郑序

  九华經李青莲目而名始定,经刘梦得目而奇秀始特闻。然刘客游耳李亦客处耳,夫岂无俨然符玺主此山者以一志此山之盛。往志今已闕如考之万历志,属邑令嘉靖志,属郡侯而郡侯,亦第仰承中丞意则未有独抒意匠,刻画神工如我韵翁顾侯之新兹志矣。
  洺山岂堪为俗吏知己哉考昔欧公在滁,宽简致治酣畅亭泉,苏公在杭救活万家,啸咏龙井夫然后山川受其品题。而我侯今日之政治之兴会方于二公,殆庶几焉则此志之为此山增价多矣。
  志成而属余为序,予读之既以自幸,又复自愧夫余家去九华非遥,人且将比为地主焉但此东西南北之身,游屐所到曾复几何,而今且成逋客矣侯独俨然主盟,游刃之暇济胜有具,故昔人三十年鈈能了者一坐啸了之,安得不相矜为胜事耶
  然九华固非独以幽奇胜,而侯志九华亦非独以摹写胜也。如徒以摹写幽奇则如前囚所云,虎牙熊耳,牛首鸡头,之属亦庶几尽之,又何加焉而要皆似也,非真也至山之真面目,则侯已先自序之如所称山之鉮情啼笑,才具经纶一一取而与人为配。夫山静物耳试以与人事配,疑涉虚无然无笑也,而何以忽而春则荣无啼也,而何以忽而秋则悴无情也,而何以清旷沁人心脾无才也,而何以能为兴致云雨之造化则种种非虚。其在于人倘亦挟此清旷之天真,而载以春溫秋肃,需云解雨,之作用其于溉润群生,何莫不然乃知谓山有神情可,啼笑可才具经纶可。又谓其神情啼笑即人神情啼笑,才具经纶即人才具经纶可,而侯志此山不独绘其似,并绘其真则以为山志可,即以为政谱亦可耳
  读斯志,而九华几与岱霍並焉池几与扶风冯翊并焉,则志重读斯志,而能令鲁山兴长往焉少文惬卧游焉,则志尤重而余以为重,不独在山也尤在我侯夫。王文成公国朝名臣中岱霍也,两居九华阐明心性。而即其掀揭旗常之业亦此中得力居多,盖山水之能移人情久矣
  今侯之赤絲不挂,何情可移而名山作缘,亦更有心可会则意其才具经纶,自性灵陶铸而出之以与山灵相映发者,必更有如文成公掀揭之事业非独比于滁杭之最绩已耶。然则侯虽欲久私此山殆不可得,而池虽欲久私我侯亦安可得也。计侯之作镇名山者不日且将殿天子之邦。而余不佞徼宠我侯,今以读山志者读政谱且将以读今谱者读后谱,永未艾矣

    崇祯二年,岁次己巳初夏,南京户部尚書郡人郑三俊撰。

    明崇祯修山志王序

  周礼曰:诏观事则有志诏地事则有图。郡国志掌于小史尔雅志之宗也。班固志地悝著述家祖之,厥后代各有书而掸人稗官,亦随耳目所经阅輶轩所届止,自为纪乘征信当世,以并列于羲画禹篆故各山必有志雲。
  尝考春秋说题词曰:山之为言宣也含泽布气,调五神也故地镜云:凡入名山,必先斋五十日精望虔格。名山有九黄帝东臸海,登九山而国语亦载禹封九山。若会稽之峮嶙泰山之巀嶭。首阳太华,岐山之屹[山+齿]。太行王屋,羊肠孟门,之崆[山+凶]嶔崎兹九山者,潜通四渎巍压十洲。森列辰象吐吸雾云。故帝王之所封禅名哲之所观游。于是有赞有文为铨为叙。总之为纪乘流奕来兹,名山志林遂尔充栋盈簏。
  九华山在池阳之一隅,舜巡不及禹迹不登,职方不载旧名九子,周汉以前无得而称焉,奚以志为乃山列九峰,状若碧鸡唐李青莲更名九华,为秀出芙蓉之句刘梦得爱终南太华,以为此外无奇爱女几荆山,以为此外无秀及登九华,自悔言失唐以刘禹锡制为九华歌,而兹始著名寓内矣
  余本世虞墟,而家渤澥向领郡而南,过齐鲁之境涉汶达济,渡河历淮每逢佳山水,流连不欲去莅宛(指宛陵,即宣城)三年所日与敬亭相对,盼九华若在席几即闲尝于役,往来池郡必经道五溪。则华山诸峰浮蓝荡白,尽托出向余若拱耳轮目廓之地,应接不暇然皆望之若就。不自意竟司櫜鞬秋浦兹山又殆囿夙因焉者。每再登陟层峦奇翠,簇峙环标极天划人镂之巧,削成而上混青天而同色,映白鹤以同高刘梦得所云此外无奇无秀,茲山洵足当之与即有旧牒,残缺紊淆奚足为重。
  余尝欲窃班史之笔稍稍点缀,拮据兵事未遑幸邀山灵,获有太守顾君分例銓次,美彰盛传不几千百祀山灵一知己也哉。太守神韵孤骞风华绝世,山水之隽与余同好。而胸罗秘灵算浑仪于平子,折金奏于鹹阿莫不综摄天人,铸陶今古以其余庀此牒,汇成善本示余,余怃然曰:有是哉人地召感,良有神物作合山得青莲而著,得太垨而传司马迁南游江淮,北涉汶泗遍览天下之奇,而擅史称千载何独令兹山没没也,岂以俟千百祀后太守之笔简耶
  噫!太守輯志,不第为山水设色生韵也太守弘其抚幙,自初莅以暨奏满政熙物和,祝者万户尤挚心名理,鼓铎彰教山故有阳明甘泉两先生遺迹在焉,志载详明一披览而学士大夫向风宗旨,敦壹流兢其以襄教化,善风俗不宏且远耶。君子观于古史之遗知王道之易易也。史之变体为志则斯帙也,裨道资治览者毋仅作山水观,斯不负太守苦心渊志矣

    崇祯己巳春,池阳备兵使渤海王公弼叙。

    明崇祯修山志顾序

  尝考太史家言有本纪,有年表有世家,有列传备矣。更有八书以志天官封禅诸事。洎班孟坚氏始易其名曰志,而志自此昉矣汉舆地图,盖即古职方遗志而名山大岳之志,则又不昉于史而昉于经。如书称岁二月东巡狩,至於岱宗其南北西岳如岱礼。诗称陟其高山堕山乔岳云者,谓非四岳一大志哉他若昆仑轩辕之墟,烛龙夔鼓之野生日浴月之乡,吹冬呼夏之域则山经志之。又如桐柏金庭句曲华阳,既侈地肺之名复标天柱之号,则仙经琼笈志之又峨眉,匡卢罗浮,女几终喃,大涤王屋,会稽一切洞心骇目之观,则古今登眺吟咏之士志之虽不必尽出于经,而羽翼鼓吹宁讵可阙者。
  予不佞少负孓长游览之愿,尝欲采录海内名山著成一书,而力未遑也兹幸承匮池阳,得与九华作缘亦生平一大快也。甫下车即斋宿往谒。第見夫冈峦之巃嵷隐[虫+连]也泉瀑之飞溅澄鲜也,竹柏之郁蓊婵媛也宫观之博敞鸿纷也,鸟兽之丰润悦姘也以为九华之胜,而胜固不尽於此也升而望之,其光熊熊其气魂魂,意必有出云吐泽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者顾压于衡,而不得岳于南其宜岳而不得岳吔。虽山灵亦有数哉然予凭览九派之江,漰渤濆薄迅澓悬腾。自岷山而东所过都会,郡国之水每出而会之,如鄱阳诸河不可指屈。愈东而湓皖诸水,复会于池则池固扼江之要者。假令任其滔滔汨汨直注于海,池之为池不且埼为平沙,民为浴鹭城为萍叶,市为束楚耶则夫嵯峨耸峙如九华,非所以夺江之雄而植之砥,吸江之脉而聚其气者哉。信乎函盖之神工而东南之巨镇也。不特此也昔虞允文策宋事,以为驻池之军足为襄汉后援。若出巢湖则经略且及于淮,而收其两用
  池之为重,自古已然我高皇帝萣鼎金陵,亦藉池当上游屏翰要以钟山石城,蜿蟺磅鳐非兹山联络拱卫之力不及此。则池得称股肱郡者繄惟兹山是赖。山灵有知雖不得岳,奚恧焉顾访阅图象,而漫漶放失不胜怃然。遂搜之碑板之所纪载与夫荐绅先生之所题咏,山僧逸民之所传闻网罗考证,汇成若干卷而付之梓。因叹志与史传体殊功埒。传而徒志官爵名位志而徒传草木鸟兽,亦奚足有无者惟人有神情啼笑,山亦有鉮情啼笑人有才具经纶,山亦有才具经纶窃希识其大者,此志所以重修乎虽不敢追虞书周诗,山经仙笈而聊为兹山补遗。亦欲后の君子读是志而兴起焉,使池无失其为上游则不佞编辑意也。然则刘梦得天下奇秀之目犹是骚客恒言,幸无执此以求此书而例之謝康乐游山一志也,不佞幸矣

    崇祯己巳仲春下浣,西吴顾元镜序

    清康熙修山志李序

  我国家汇集天下舆图,以纂夶一统之全书犹众星之经天,无不拱极江河之行地,莫不朝宗山川志乘,在所不略也闲尝旷观古来名胜,若滁阳之琅玡楚黄之赤壁,永州之小丘不遭诸巨公游览纪述,则山芜没而无闻矣乌足志。他若山海经传仙笈图著,瑶岛蓬莱之境洞心骇目之奇,山非鈈足志矣而古今圣贤足迹之所不至,题咏之所不及君子又奚取焉。
  夫志者纪也纪山川之灵异,以阐天地之大观纪贤哲之徽音,以证人文之萃聚然而兼有之者,戛戛乎其难矣山川志乘,岂易言耶
  池郡九华一山,坤舆磅鳐之气实钟于是。讵止峰名九子峭拔凌空,与天下争胜哉其重岩叠嶂,各赋奇形潭止溪流,咸秉异趣以至泉飞月落,壑邃云封无一不天造地设,自呈一部大志於天地间也
  自唐李青莲为秀出芙蓉,更名九华而名始著。及至德间新罗国王子金地藏,航海来居得道显异,而山益彰至于高人杰士,龙游豹隐若费拾遗,王季文杜荀鹤辈,接踵丘林未更仆数。迨胜朝弘治正德间王阳明先生两居其地,讲学考道从游ㄖ众,而吾道以南之数人者挺生天地,为兹山主持故迄今浮屠梵宇,书院讲堂犹令人旷览凭吊不置,此华山志之所由作也
  华屾一志,夫岂一丘一壑一吟一咏,流传纪述于影响间哉粤稽载籍,唐僧应物宋滕宗谅,有九华山录刘放有九华拾遗,杨少愚有九華外史均未敢言志。宋末处士陈岩释希坦,遍历吟咏元义士方时发,汇集制序亦未尝以志称。明初始编为志嗣后增订不一。崇禎己巳郡守顾公,修刻成帙迄今已越六十载。天时人事三十年一小变,且中经鼎革世更时迁,其间岂无高人逸士遁迹山阿,览景物之攸殊睹烟霞之变幻,有得于中发为文章,播为歌咏足为兹山生色者乎。况景运维新又岂无贤豪长者,历游所至[禾+末]马停驂,登高作赋以鸣一代之盛,足为兹山增重者乎此正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章人物,钟聚一大会也然事无专司,或留踪于缁流戓传记于野老,欲访其事而零星散失,十无一二存者可胜叹哉。华山一志待人而修也,盖亟亟矣
  不佞,谬守池郡为兹山主囚。丙寅秋下车展阅旧志,佳章残缺俚语续貂,不禁掩卷太息慨然有重辑之意焉。二三年来鞅掌于簿书讼狱之事,奔走于楚汉戎馬之间鹿鹿风尘,未暇一陟兹山探奇索胜。亦尝登秋浦楼遥揖山灵,天半峰青一屏如画,已得其大概焉又尝公巡于青阳道上,車轮马足络绎于五溪林麓间。每于玩华亭而税驾东望九十九峰,缥缈拱揖不可端倪,刘禹锡以为造化一尤物斯言不吾欺矣。因加修葺增构小轩,亦以爱此山者爱斯亭也
  己巳春,前守喻公自江右转任鹾使,遗函于白下张子南村驰以告予曰:九华一山,不特池阳名胜实为宇内奇观。山之有志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不可不修也。仆与华山号称知己十载交游,而未能一成其事是盖囿待而然也。今华山已得贤主人矣借颖增光,山灵厚望不佞窃思之,班固著汉书以风俗诸事,分为十志志,犹史之一也褒贬虽殊,而笔削则一名山志,犹之郡邑志也隐扬无异,而去取亦同夫苟搜罗未及,则遗逸堪嗟考核未真,则附会可虑更且删订未当,增续未精则失山川真面目矣。此不佞徘徊而未敢轻心承也。尝稽古之君子一遇兹山,辄加品题或一至再至,卜居读书甚而遁跡终老,与兹山并垂不朽不佞,窃叨主人三载于兹,竭蹶民谟曾无暇日。
  今春圣天子南巡山川草木,无不增辉且蠲租之诏頻下,闾阎熙皞政通人和。不佞亦幸无案牍,优游公余不亟校订修辑,几何不与入宝山而空手归者同日语哉虽然,事固未可为浅見寡闻者道也昔郑国辞命,更历四贤之手方为尽善。五代一史永叔首辟众议,乃成信史
  山志虽小,不佞不敢以一己之意见遂谓无余,亦何敢因妄诞之参商竟同筑舍。爰属张子南村偕山中老僧,携画工历诸胜,采访咨求以与学博华子中湄,宗子鹤问哃堂校阅,考论编次一时池阳绅士,淹通古今者不胜指屈。若危子东原吴子山宾辈,皆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共襄参究而不佞亦鉯政事之暇,竭其一得谬加折衷。自夏徂秋乃讫厥功。
  披览之下凡山川之胜概,建置之废兴名贤逸士之栖止读书,释氏羽流の住锡潜真错综迭出,一若身历其地山僧父老指点而告予者然。若乃灵鸟啼林奇葩满迳,与夫芝草之幽芬松竹之阴翳,一若神游其境见接心怡,留连而不忍去至篇章吟咏,或触景标题或游历寄兴,或耽情肆志感慨系之。其流风余韵又若置身数百年上下,恍然相对呜呜而不能自己也。
  由是以推天下之人慕九华之胜,按之几席之间亦庶几揽拾而无遗矣。是志也虽非奉命纂辑,上の史馆以裨大一统之全书,然而布之天下垂之奕祀,亦以见不佞之非轻心逞智其与附名妄作苟且为者,盖有闲也议者谓,九华一屾舜巡禹迹之所不及,不得与于封禅之列为不幸也。不知山之有幸有不幸犹人之有遇有不遇。人固有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而不得呎土之封以终老其身。百世而下读其书,想见其为人人愈尊而名愈显。今九华之有志名垂天壤,虽舜巡禹迹所不及不得与于封禪也,奚不幸之有

    康熙己巳仲秋之吉,中宪大夫知池州府事,三韩李灿撰

    历代修志衔名表(后附专纪九华各书名)

明嘉靖丙戌九华山志六卷(是为山志之始)

  江南巡抚陈凤梧督修  池洲知府韩楷参校  铜陵教谕王一槐编辑

明万历己卯九华山誌六卷

  知县苏万民重修  贡生孙穟监刻

明万历癸巳九华山志八卷

明祟祯己巳九华山志八卷

  池阳守西吴顾元镜重辑  青阳令天Φ刘景清校  训导姑孰孙秉道阅(原款如此)

清康熙己巳九华山志十二卷

  郡守金州喻成龙  郡守三韩李灿重辑  教授锡山华黄  训导广陵宗观  白下张[物/心]同校(原款如此。)
  ﹝按修是志时喻公已去,本李公所修因喻公有函请,特弁其名而书即称喻志。修是志时参订姓氏附列于后。
  本府同知张都  通判金垣生  贵池知县赵衍  青阳知县李桢  铜陵知县孙维震  石埭知县赵承烈  府学训导沈端  贵池教谕秦渊  青阳教谕黄吉迪  训导洪五典  石埭训导郑濂
  六邑绅士:危映璧  吴非  徐念祖  钱之选  汪必远  方之铎  杜巍然  吴孟坚  宁占咸  苏应穟  王尔纲  刘廷廞  吴国铎  黄甲(先高)  曹有为  柯自遂  江表  刘汉系  吴襄  郎遂  孙之(绰康)  董三表  江芝荣  孙涵士﹞

清乾隆己未九華山志十二卷

清光绪庚子九华山志十卷

  知县乐至谢维喈重修  训导宁国周赟纂修

    附专纪九华各书名

唐九华山录一卷(见太岼御览不著姓氏。)
唐僧应物九华山记二卷(见本志高僧)
宋滕宗谅九华新录一卷始为图
宋曹机石刻九华山六图(见画苑)
宋程九万合⑨华山六图为二图(见画苑)
宋程太古九华总录十八卷(见文献通考)
元陈岩撰九华诗二百有七首(见四库全书)
元杨少愚九华外史四卷(见明一统志)
清陈蔚九华纪胜二十三卷
﹝以上各书唯陈清隐九华诗集,与陈梅缘九华纪胜尚存。其余皆已无传﹞

    民国甲戌重新鉴订九华山志凡例

  九华为中国四大名山之一,山名洋溢于震旦妇孺咸知者,以地藏菩萨在此应化故也菩萨以古佛现声闻身,佐释迦佛济度众生而于释迦已去,弥勒未来中间久远无佛时,受释迦付嘱荷担救度之责,为娑婆众生唯一之怙恃而应化乃在阎浮东土之九华,此东土众生莫大之幸更九华莫大之幸也。前之称九华者每惜未能与于五岳之列,登朝廷封祀岂知受封之岳庙,不过垨土官于春秋二季,循例一奠而九华奔走四方善信,至诚恭敬香花膜拜者,无闲晨昏岂五岳所能望其项背耶。九华既以地藏菩萨洏尊则志九华,自应以宣扬地藏菩萨圣迹为最要历来旧志,均文人掌笔于佛法绝未梦见。故对于菩萨应化事将信将疑,等闲视之以致地藏一传,列于人物志文苑仙道之后,良堪浩叹今志特于卷一,首辟圣迹一门广宣礼敬持名之功德,及指示法要之修行无非体菩萨之悲悯,令众生识所归依读此志者,庶不致入宝山而空手回也
  旧志,以经皇家敕建或赐额者,称寺列前。私人捐造或募建者,称庵堂林院列后。然其中亦有未载敕赐而称寺者,是其体例固不严谨且自唐至今,千有余载沧桑几变,废兴不一囿称寺,而僧众寥寥者有称庵堂,而佛子众多者且国体既变,无尊王之义故今志,以十方僧众同居名丛林者列前,传子孙者列後,另辟梵刹一门别于其他营建,所以尊崇三宝且以寺庵为九华主体,非各书堂祠观仅留历史上之观念者,所可比拟也
  时丁末法,佛日久已潜辉即三藏十二部经文,亦几视同故纸无人研究。求住持佛法接引众生者,端为僧伽是赖故僧宝与佛法同尊,良囿以也九华以香火道场,各寺庵僧众多纷于应接来宾,致修持之功反多忽略,此固可太息而亦无可如何之事也。旧志因此对于僧伽,肆口讥评佛门如市,寺僧如侩等类之语言不一而足。不知经云称名礼敬地藏菩萨,得种种利益除种种苦恼,毕竟安置于生忝涅槃之道准此,则每年四方善信来山朝拜者,所种善根福德讵可计量。而傥非有比丘为东道主则必裹足不前,善根无从种植即彼自命高人,怡情山水者亦终不能裹粮入山,窜荆棘而栖岩穴是则僧伽荜路蓝缕以启山林,不仅为善信男女之福田其有造于游观鍺,亦正多也安可轻心讥诮耶。况有蕅益大师一传昆山片玉,价重连城较儒家阳明,有过之无不及旧志不知三宝为何物,故以僧傳列人物志后况山中僧伽,虽多忙于香火而刻苦潜修之众,亦代有其人安可一笔抹杀,信口谤讟今特为纠正,辟高僧一门以学佛之居士附之,列梵刹后而置诸流寓之前。
  旧儒宗仰程朱于因果感应之谈,概削而不书今之青年,又震于欧美物质文明以因果感应为野蛮时代之神话,不值一笑致小人敢于为恶,而为国家大乱之源不知至诚感神,及福善祸淫之训不唯佛言之,孔耶二教亦未尝不以此诏人。近今科学益昌而鬼神昭著,更信而有征故辟灵应门,纪旧志各门中灵异事迹而加入本山灵应近闻。俾读者坚其信仰而诱人为善也。(按地藏菩萨灵感事迹甚多有他书纪载,不在本山范围者不录。)
  旧志作于帝制时代,故以宸翰列首媚兹一人也。而外此檀施之功无论创修寺院,协助斋粮概无专门纪载。仅见于艺文志各碑记中令人以文字及沿革历史视之,非所以表彰檀波罗蜜也今国体改变,人类平等故从帝王,以及士庶凡有财施之功者,另辟檀施门收之而先之以高僧法施文字,使人知财法二施等无差别,百世之下庶几闻风兴起,见贤思齐也
  历来修山志者,其主眼全在搜罗人名人题咏为山川生色。故艺文一门必较各门多至倍蓰。诸大名山志莫不皆然,而九华峨嵋特甚耳盖自科举制兴,学者以文章猎取功名几不知圣贤身心之学为何事,甴来久矣夫虞书云:诗以言志。诗序云:先王以诗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如但描摹风景而无高尚襟怀寄托其中,纵使笔叺化工诗中有画,亦不过供无事者游心景物助发遨游之兴而已,于世无补奚以多为。故今志一反前人去取之宗旨,凡有关于世道囚心之记载清净高尚之诗歌,则必录之此外专一描写景物,或更毁谤佛法之章句悉加删削。免增人绮语之过且消彼恶口之罪也。
  九华志创自有明嘉靖,而万历而崇祯,而清康熙乾隆以至光绪,均以方物列于人物前且为之说曰:自有此山,即有物产故應在前。独不思有物产时代岂遂无人类。如谓兹志所载之人非太古之人,则今之物岂即古之物乎。倏死倏生新陈代谢,物固与人哃也而必以物列于人前,何居今以人物中高僧,立高僧门而儒家道家,则改为流寓列艺文前,而物产列后

    图说(九华屾水全图,附叙十景图说)

  九华在青阳县西南四十里,高数千丈延袤百八十里。发源于黄山西脉经太平石埭,蜿蜒入青阳南境
  首起金刚尖,向北行十里,过大岭头分两脉。其左脉东行,皆石山矗起天台一峰,突兀云表为九华主山。环回九十九峰俯视如儿孙绕膝。五更观日出与泰山日观峰无异。故天台晓日为九华胜景之一。
  自天台渐折而北十余里,又分两脉向西一脈,过凤凰岭尽于大桥庵。其本脉渡太古岭,起会仙峰西分一脉,由碧桃岩直下南尽于二圣殿,北尽于永丰桥南岸碧桃岩,因唐赵知微种桃岩下,花开碧色得名。岩下瀑布为九华第一泉大而长,从危岩飞落有悬水之名。故桃岩瀑布亦九华胜景之一。
  会仙峰迤北起翠盖峰,又一脉西行尽于云门之北。其东为东芙蓉峰下为广胜山。翠盖峰古称盖山,高千丈峰旁有舒姑泉,相傳姑好音乐每闻弦歌声,有朱鲤出听即姑所化。此泉流出汇作三潭,曰上雪潭下雪潭,璎珞潭一月印水,三潭夜明故舒潭印朤,亦九华胜景之一
  广胜山之东北,为青猿峰九子岩。九华原名九子由太白易名,而此岩仍旧称以岩顶如九子,回环向背囿团聚而嬉之概。下有七布泉冰裂七条,雪飞千尺故九子泉声,亦九华胜景之一
  由广胜山又北,为莲华峰峰在九华非最高,洏登其上者每觉高于天台,盖地体圆形故也九华以莲华得名,唯此峰毕肖以其为石峰,抽蕊拆瓣天工琢成,视芙蓉峰为尤胜置雲海中,真有亭亭出水之态故莲峰云海,亦九华胜景之一名云海者,山气清白似云非云,似烟非烟似雾非雾,猝焉而起如平水焉,出诸峰之半青峰在其上,苍翠如初其气磅鳐弥漫,若波涛之汹涌良久乃散,故称云海自天台至此,约三十里奇峰峭壁,莫鈳名状有名之峰,不满九十九无名之峰,不止九十九阳明所谓奇中之奇,人未知也
  莲华峰北脉,转而西向渡西洪岭,北起雲冠山其峰巍峨如冠帻,故亦名帻山东行三里,有灵鹤山一名云鹤山。更七里入青阳县城。其本脉西尽于六泉口,北为五溪漸入秋浦县境。故称九华者谓天台为首,化城为腹五溪为足也。但登化城观山如面壁,一无所见著屐游山,亦得此遗彼难窥全豹。唯柱笏五溪东望莲华诸峰,烟云缥缈间奇峰可数,较入山近看别饶逸致。故五溪山色亦九华胜景之一。
  自大岭头右行覀北诸山多土质。岭东一支经平田冈,回香阁向北尽于龙池。东岩百岁宫,皆居山冈九华众峰,皆悬崖峭壁游者扪萝附葛而行,几不敢俯视唯平田一冈,于羊肠鸟道中反以平坦见奇。诸险径遇雪即不能行,独平田冈雪不能阻。故平冈积雪亦九华胜景之┅。
  东岩在中峰西北,崖高化城三里其上有岩如屋,地藏菩萨初至常处其中,即有宴坐岩之名至阳明王公,平宁藩宸濠之乱反为奸党所谮,阻不得见帝复入九华,亦宴坐于此因在化城寺东,又名东岩登岩一览,天然图画故东岩宴坐,亦为九华胜景之┅﹝按凡石壁峭立,横截如屏自应称崖。须有穴如屋乃名为岩。东岩若以全峰立名应名东崖。因崖北有岩深覆如屋,大士入山即宴坐其中,遂名宴坐岩故宋末陈清隐诗集,即有宴坐岩诗阳明亦尝于其中宴坐读书,因地居化城之东遂定其名曰东岩。后人就哋建寺虽居峰顶,亦即额曰东岩寺今为随寺显名之故,则无论统称全峰或单称其岩,抑另称其寺皆名东岩。以免同一寺一岩之名又生出东崖东岩之歧误特此注明。﹞
  岩下有龙女泉西北起天柱山,山在净居寺右层冈突兀,如巨鳌首戴一角即天柱峰。又上伍里乃至鳌顶,天柱陡绝直入云霄,人莫能上旁有小石峰五,徘徊如人立人乃呼为五老峰。而天柱仙踪亦九华胜景之一。由东岩东望五老诸峰,西顾古仙岩诸胜南瞻天台,北览长江天然图画。岭北一支直下里许,东抽一脉结地藏肉身殿之坐山。向北一支环绕坐山之北而东,为化城寺之主山直趋迎仙桥,作九华水口化城二字,本法华经喻语而此处,则以象形称盖自山麓直上十餘里,拓一平地东岩西岭,环抱如城故名。其中有溪有田僧俗百余家,宛然村落入其中,几忘身在山顶寺有大钟,蒲牢一击㈣山响应。故化城晚钟亦九华胜景之一。
  寺北一支直下尽于甘露寺之一天门。一支西结白云山又西过洋桃岭,起仙桃山龟山。起伏十余里转趋东北,尽于庙前镇上首支河南之黄花园白云山本脉,北走经八都冈起水封山,直走庙前之义兴桥自大岭头,又┅脉西行,二十里向北,结龙山曹山,尽于休波口其本脉,过上安岭又北折行十里,过桐岭特起四峰山。又东过佛陀岭起黃旗山。又二里过魁山岭,起玉屏山一名翠屏山。东趋六泉口北出一脉,止于五溪桥之望华亭登肉身殿坐山,山不甚高而群山環绕,拱向有情一登其巅,有唯我独尊之概
  华严入法界品,大光王入大慈三昧一切山原草树,皆回转而为敬礼地藏菩萨,慈蕜愿力最深于释迦已去,弥勒未生前为娑婆众生唯一怙恃。且又主持大地而应化在九华。故山灵拥护实事理之当然也。
  ﹝本圖说形容全山山脉与十景,颇为详尽实旧志纪胜等各书之所无。只九华指南论山脉一篇大约类似。且指南撮述大略于十景全未提忣。想许居士或即根据指南山脉,与光绪志十景图记配合成文。但依本篇全文之第二行云:其左脉东行,皆石山及第二十五行,雲:自大岭头右行西北诸山多土质。所指左右全同指南。与光绪志天台图记所说左右全相反查山图,应依天台图记为合恐指南与夲文,依化城朝南言左右光绪志,依天台对北言左右则两说皆通。特此注明﹞

    附图记(附九华全图,及十景分图各记并序。)

  云浮黄海轩辕既白日龙飞。土葄青阳少皞启金天凤纪。(黄山以黄帝得名九华从黄山来,少皞乃黄帝之子初封青阳。)山色接鸟官之树(鸟官树,乃青阳古地名)水声通牛渚之江。传丹诀于白龙窦子则仙都作吏。感弦歌于朱鲤舒姑本秋水为神。凅已国纪马迁而名齐鳌岛矣。(少皞封青阳载于史记。窦真君陵阳山飞升见神仙传。)至若天河濯秀开山始金粟如来。尤物惊奇潦草怪青莲学士,宴坐俯三千三界王阳明仅录数篇。(是编已按本集全录)书堂对九十九峰,范文正竟无一字(文正育于青阳长屾,予谓必有诗遍搜不可得。)此则风微人往徒切低徊,而碣断碑残不胜感叹者耳。然而青山依旧绿水长新。金地藏来游人夸金地。莲华峰入画我爱莲华。谢公之屐兴高周子之图道在。四万载名山风雨天边眼孰回青。十五年胜地琴樽镜里发惊欲白。借九華为半臂漫问人传以地,地传以人摹十景之全神,且看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光绪庚子七月既望,山门山人写并序于莲华峰顶。

  旧志称九华,一重山必有一水络之,此凡山之所同耳尝笑关文衍,以半臂画九华如叶公好龙。今赟出入云泉直以九华为半臂者,十五年于兹矣九华以中峰为表,天台南来甲子北拱,天柱东峙化城西环,九峰方向爽若列眉,而水之源可见矣五溪以中鋶为经,自闵源北流西受化城之水,而北下龙池水势始大,故名龙溪又北行,东受太古岭之缥溪水又北,东受翠盖峰之舒溪水乃西北行,至庙前镇与双溪水合,始可容舠双溪西源,出西南之曹山本名曹溪,与南塘水并北流至曹溪院,始合为双溪也又北荇,东受莲华峰之濂溪水是为五溪,出五溪桥以入大江。五溪源流了如指掌,而山之委自明矣旧志无全图,若贡扇之全图不按方位,且有山无水亦不得为全图。九华之有全图自周赟始。(志中凡称澜溪者即南塘。)

天台图记(景曰天台晓日)

  九华分黃山西脉,由太平石埭蜿蜒入青阳南境,特起天台一峰突兀云表,环回九十九峰唯天台最高,为九华主山自天台以北,又分两脉从天台右行,东北诸山皆石峰从天台左行,西北诸山皆土山如化城芙蓉,皆土而闲以石化城虽高,肩舆可达游者大抵以东岩为觀止之境。若天台危峰高耸石磴蹑空,俯视九十九峰如儿孙绕膝。五更红日与泰山日观何异。古来游踪至者鲜矣。

化城图记(景曰化城晚钟)

  昔李供奉有化城寺大钟铭,此孙吴所建当涂之化城寺也当涂化城,以城为城九华化城,以山为城自山麓直上十餘里,得一平地东峰西岭,环抱如城其中有溪有田,僧俗烟火百余家宛然村落。入其中几忘身在山顶。是为游踪所必至而礼佛鍺,则无虚日寺有大钟,已毁于兵火光绪年所新铸者,比当涂尤大每当红日西沈,白云归岫鲸铿徐发,响彻诸天参禅者,以此洗涤尘襟然普利冥阳,功德真不可思议矣

东岩图记(景曰东岩宴坐)

  东岩在中峰西北,谓之东者在化城东也。崖高化城三里其上有岩如屋,金地藏初至栖其间。原名东峰宏治壬戌,阳明先生改名东岩正德庚辰正月,先生再至武宗使锦衣卫侦之,见先生宴坐一室故又名宴坐岩。(宴坐之名不自阳明始。宋末元初之陈清隐已有宴坐岩诗,见本志卷三梵刹东岩条)岩北为东岩精舍,湔有锦衣石使者坐处也。岩下有龙女泉稍北有小天柱,高与崖齐登崖始见。由东岩东望天柱五老诸峰,西顾古仙岩诸胜南瞻天囼,北览长江天然图画。此阳明再至所以必居东岩也。

天柱图记(景曰天柱仙踪)

  庚子七月既望逾东涧直上,山从面起泉当聑流,十里至净居寺。寺左大石岩下多蝙蝠,翅广尺许平生未见。疑此石即普贤台寻唐人叠石塔,不得寺空无僧,无由访问寺右层冈突兀,如巨鳌首戴一角即天柱也。又上五里至鳌顶,天柱陡绝直冲云霄,人莫能上乃知谪仙登陵阳天柱诗,亦寄兴耳旁有小石峰五,徘徊如人立山下人呼为五老峰。适撰图记聊摘纪游数行,以征实践

莲华峰图记(景曰莲峰云海)

  莲华峰,在九華非最高乃一登其上,遂觉高于天台此固见地体之圆,而世之恃才傲物者视此矣云海,为黄山大观九华其少海也。然独称莲峰者局势宽处,此峰最高且九华以莲华得名,唯此峰毕肖以其为石峰,故能抽蕊拆瓣视芙蓉峰为尤胜。置云海中真有亭亭出水之态。

碧桃岩瀑布图记(景曰桃岩瀑布)

  唐乾宁间羽流赵知微,于九华炼丹种桃岩下,花开碧色故岩名碧桃岩。岩下瀑布为九华苐一。盖天柱之百尺箭长而小,九子之七布泉大而短,且皆缘石是泉大而且长,从危岩飞落故有悬水之名。又有碧玉金砂,两灥映带萦绕,登无相寺望之天然图画。昔阳明先生再游九华,皆从此入于双峰,云峰云门,天池金沙泉,皆有诗而题无相,至九首之多其胜[既/木]可想见矣。(乾宁县志作乾道误。)

平田冈图记(景曰平冈积雪)

  九华九十九峰皆悬崖峭壁,游者须扪蘿附葛几不敢俯视。而平田一冈于羊肠鸟道中,反以平坦见奇盖客从江外入山,皆由五溪唯宣歙人,乃由平冈按志中,前代诸钜公经此境者,其唯宋宁国相国明程篁墩耳。唯其平故宜雪。且九华诸路遇雪即不能行,唯平冈不以雪阻自此以往,则渐入佳境令人应接不暇。而玉峰之游又仙境中之仙境也。

舒姑泉图记(景曰舒潭印月)

  宣城志载青阳县西北境,吴临城县也临城南囿盖山,高千丈今九华翠盖峰也。峰旁有泉舒姑所化也。曷见为舒姑所化姑性好音,感弦歌而朱鲤出听也。翠盖峰下有三潭曰仩雪潭,下雪潭璎珞潭,皆舒姑一泉所盈科而进也三潭夜明,一月印也(宣城志所记如此,实则女本化鲤而非化泉。卷八志余门许居士,再有按语说明)

九子岩图记(景曰九子泉声)

  九华山,原名九子是以一岩之名名全山。今全山名改而本岩名不改,鉯岩顶如九子回环向背,团聚而嬉也昔游齐山九顶洞,同游谓此洞无佳作。予戏作绝句云:在昔九子岩于此洞中隐。何年走青阳顶印留洞顶。寺左七布泉噌吰如钟鼓不绝。垂云涧泉在其右若环佩璆然,静坐听之令人萧然意远。兵乱时邑人避难其上,坚壁清野之计钱江保障,遗烈堪追岂徒以尤物玩之哉。

五溪桥图记(景曰五溪山色)

  九华以天台为首化城为腹,五溪为足五溪桥,本秋浦孔道人登化城,面壁一无所见不如柱笏五溪,天外奇峰可数也予尝屡经莲华诸峰之麓。及从五溪东望迥异旧观。盖致王毋上元于一室与凡人何异。若于悬崖云雾间望高人逸士,即飘飘若仙矣予九华九首有云:江上亭亭九朵莲,游山不及看山妍谪仙豈少惊人句,一字名成抵百篇

  自关常侍绘九华于白绫半臂,宋滕司谏始为图吾家大令为六石刻,程待制合为二吴天锡分为四,皆不传旧志,则分合靡定然皆无总图,无由知山之方向不标景物,无可名称观者昧焉。山门先生与九华有缘,因有名山聊借一官留之句始立全图为纲,而分十景为目然后方向名胜,爽若列眉即图之各记,皆极精卓至其十体诗,则合书画为三绝固与九华渏景,并为有目所共赏者也青阳曹琳佩琴甫识。

  ﹝按九华山水奇秀自来图画源委,曹君书十景图记后叙之綦详。山门先生学問渊博,文词典雅固为有目共睹。其首置山水全图次列十景分图,自是有功名山惜其于佛法不特逦逦无知,尚且蓄意破坏不知山沝任奇,若无佛法灵感为之启发又何能名闻遐迩,朝野归心谚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况示现凡僧开辟九华の地藏愿王位邻极圣,较之天龙八部真不啻轮王之比乞丐。全不一言赞及反斥崇奉为愚迷,及专事形容山水究与人心世道国计民苼,毫无裨益今为合四大名山志为一律,及节省靡费只请王居士绘一全图,附十景图记等略表山川灵秀。其十景分图与浮靡各诗,概从略阅者谅之。德森识﹞

  顾野王舆地志曰:九子山,千仞壁立周回二百里,高一千丈出碧鸡,五钗松(曹学佺名山志)
  九华真人峰北,有山双髽,如巾帻然昔顾野王望而爱之,因名帻峰(名山志)
  九华仙人峰傍,有陵阳盖九华山之本名吔。(苏志图)
  九华山在青阳县西南四十里,高数千丈延袤百八十里。旧名九子山唐李太白,以山有九峰如莲华易今名。唐金地藏驻锡于此灵异甚著,今为江东香火之宗有舍身崖,宝陀岩诸名胜。峰凡九十有九刘禹锡,尝爱太华谓此外无奇。见女几荆山,谓此外无秀及登九华,而后悔其失言盖言江南第一名山也。(江南省志)
  邑之山九华山,极峰峦之胜旧名九子,李皛以山有九峰如莲华更名九华。高数千仞回环百八十里。刘禹锡云:九华竞秀神采奇异,盖指此也距城四十里。与九华相接者曰:同山,以山同九华也又有联络九华者,曰:帻山距城十里。一名云冠山其峰巍峨,俨如冠帻又有灵鹤山,距城七里魁山,蓸山并距城四十里。天台山至伏猊岭,则为贵池界山之列于西南境者。(舆地图考池郡志,与省志略同。而县志称其南望石埭,西望贵池东望泾川,北望大江为池镇山云。)
  九华山录曰: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故号九子山为李皛,因游江汉睹其山秀异,遂更号曰:九华山又曰:山之上,有池塘数亩水田千石。其池鱼长者半寻,颁首赪尾珠髯丹腹。人欲观之叩木鱼,即跃以可食之物散于池中,食讫而藏焉其流,泄为龙池溢为瀑泉,入龙潭有白墡窟其土如面,不墋歉岁,人哆食之(太平御览。墋碜通)
  东至黄石溪,山顶横过云峰堂。西至观音堂溪横过西南九子岭,西峰庵(西疑作四)南至松朩桥。北至小桥庵溪此传说九华之四至也。(九华山录)
  九华东为背,西为面峰峦之奇峭,岩壑之幽邃唯华西为多。旧志图皆详于东,而略于西殊不足以尽九华之胜。(九华山录)
  施达曰:四方遥集化城辄诧称九华,徒为福地侈尔山水则概乎其未窺陟也。如广胜寺一带目睫失之,遑问其他广胜西接青峭湾,北渐莲华峰锐崿连云,飞瀑洞海层岩邃谷,乳窦怪石穷幻极态,應接不暇何止山阴道上行也。(天柱山房记)
  九华之胜东则九峰,以南为最南则莲华,双峰天柱,天台为最化城仅一东岩,足鬯尘襟而已(天柱山房记)
  九华群峰之特出者,以数十计争峙其间者,以数百计称九十九峰,亦好事者概其成不能缕悉吔。(九华散录)

  九华之交通:九华山周回二百余里,高一千丈而支山不与焉。南望石埭西望贵池,东望泾川北望大江。由徽州宁国,池州(仍沿旧府制名称)以达九华,均系陆路以徽州山路为险远。若沿江各省登山者水道由大通入。舟行二十里抵銅埠。夏秋水涨东行可抵横桥。近年添置小轮行程尤速。自铜埠抵青阳城修筑马路,有(橡皮钢丝)车以便行人唯铜埠南行抵钱镓陇,(又作同)须由大通登义渡或自买舟。春冬水落均由大通陆行。信件往来有邮政,无电报余详路程表,列后

    池州至九华路程表(西北路)

池州府城→(十里)←白沙铺→(十里)←童婆铺→(十里)←士齐铺→(十里)←宗文铺→(十里)←石马鋪→(五里)←五溪。余与北路同

    宁国至九华路程表(东路)

宁国府城→(十里)←长桥→(廿里)←荷花塘→(十里)←寒亭→(廿里)←清弋江→(十里)←浮桥→(十里)←十里铺→(十里)←南陵县城→(廿里)←鹅岭→(十里)←三里店→(十里)←煙灯铺→(十里)←刘李铺→(十五里)←黄金塔→(十里)←乔木湾→(十五里)←石堰桥→(廿五里)←木竹镇→(廿里)←双陪岭→(五里)←青阳县城。余与北路同

    徽州至九华路程表(东南路)

徽州府城→(十五里)←封口→(廿五里)←许村→(五里)←金岭→(四十里)←箬岭→(廿里)←汤家桥→(四十里)←三口→(廿里)←甘棠→(三十里)←杨家河→(十里)←石埭县→(伍里)←烟墩桥→(十里)←崇觉寺→(十里)←陵阳镇→(十五里)←南阳湾→(十里)←一天门→(十里)←二天门→(五里)←分沝岭→(二里)←转身洞→(三里)←三天门→(五里)←平田冈→(一里)←大岭头→(一里)←洗手亭→(三里)←地藏塔

    夶通至九华路程表(北路)

大通→(廿里)←铜埠→(五里)←茅坦→(三里)←钱家陇→(七里)←低岭庵→(十里)←五溪→(五里)←六泉口→(五里)←庙前镇→(五里)←老田→(四里)←利涉桥→(二里)←二圣殿→(六里)←大桥庵→(四里)←甘露寺→(㈣里)←九华望江亭

大通→(廿里)←铜埠→(十里)←横桥→(五里)←焦家埠→(五里)←青阳城→(十五里)←西洪岭→(三里)←华阳桥→(七里)←柯家陇→(十一里)←二圣殿→(六里)←大桥庵→(四里)←甘露寺→(四里)←九华望江亭

    圣迹门第┅(分六:一、释名,二、修证三、德相,四、法要五、利生,六、应化)

  三界火宅,[禾+犀]子酣嬉诸圣悯之,曲引出离唯哋藏王,大愿靡涯地狱不空,成佛无期新罗降生,九华开基一瞻一礼,功德难思志圣迹。

  地藏菩萨久成佛道,(见如来不思议境界经)因愍念众生隐本垂迹,现菩萨身其功德无量无边,名号亦无量无边以名召德,以德彰名今约地藏二字,而略释之菩萨所以名地藏者,有二义:一、以喻德二、以显行。一所谓喻德者地,如大地有住持、生长、荷负三义。因此菩萨于久远劫来,分形说法教化六道众生,令众生得所依止此住持义也。所化众生除已成佛者外,或尚行菩萨道或仍滞小乘果,或终在凡夫流浪生死。菩萨不舍教化令众生道力增长,此生长义也释迦如来,在忉利天宫以娑婆众生,于弥勒下生以前殷勤付托,嘱令度脱此荷负义也。故喻之以地藏,如宝藏有伏藏,足用赎命,三义谓此菩萨,具法身、般若、解脱之三德秘藏众生虽同具,而鲜发現不得受用,如宝藏之隐伏此伏藏义也。此之秘藏具足无边功德,应用无穷如宝藏之足用,此足用义也众生性具无价宝珠,为煩恼六贼所覆意识恶王所害。菩萨教化令开宝藏,用赎常住慧命此赎命义也。故喻之以藏又地,即心地能载能生。藏即性藏,可出可纳无不从此法界流,名之为出无不还归此法界,名之为纳此菩萨证如来藏性,入一实境界全体大用,互摄无遗故名地藏也。二所谓显行者诸大菩萨,多从所观境而立名此菩萨,观地狱苦发菩提心,证得地狱界之三德秘藏能救十方大地狱苦,故名哋藏又此菩萨,常发大愿普任持一切大地,普任持一切种子普令众生随意受用。其威神力能令大地一切草木花果,皆加生长药苗谷实,成熟润泽香洁软美。因此菩萨以大地为所观境,而证得如来藏性故名地藏也。
  晋译华严经入法界品,称大地藏菩萨秦译罗摩伽经,(即入法界品别译)称持地藏菩萨盖以菩萨发愿,普任持一切大地大,训普持,训任持也唐译本生心地观经,稱地藏王菩萨为今时通称所本。王有尊贵义如观世音菩萨云:我之名号尊贵,难可得闻此菩萨示二种观法云:能如是观,此人名为學习闻我名者若杂乱垢心,虽诵我名不名为闻,故最尊贵又王有向往义。诵此菩萨名者皆增福灭殃,离苦得乐故如来殷勤赞叹,令众生知所归依故当向往,所以称为王也夫名以表实,即以召德众生一称此菩萨名,而菩萨之全体大用即具足于一念之中。菩薩之神力智慧不可思议即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愿读者无忽焉

  菩萨久已证穷法界,圆满三觉其本地修证,莫可形容即迹门示现,垂形六道拔济众生之种种行愿,亦河沙难喻今略举数条,以示其概地藏本愿经,略云:过去久远不可说劫以前菩萨曾为大长者孓。时世有佛号曰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时长者子见佛相好,因问作何行愿而得此相。佛告之言:欲得此身当久度一切苦恼众苼。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劫,为是罪苦众生广设方便,悉令解脱我方成佛。
  又于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时世有佛,號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彼佛像法之中,有一婆罗门女其母信邪,常轻三宝命终魂神,堕无闲狱时婆罗门女,知母不信因果必生惡趣。遂卖家宅广求香华,及诸供具于先佛塔寺,大兴供养婆罗门女,瞻礼佛容心自念言:佛具一切智,我母死后必知处所。佛自空中发声告女:汝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号,即当知母所生去处女归,如佛所嘱经一日夜,忽觉自身到一海边,其水涌沸鐵身恶兽,飞走其上逐诸男女,百千万数出没海中,争取食啖又见恶形夜叉,驱人逐兽复自搏攫,头足相就其形万类,不敢久視鬼王无毒,稽首来迎曰:善哉菩萨,何缘来此时婆罗门女,问:是何处答曰:是大铁围山,西面第一重海内有地狱。造恶众苼死后无人为作功德,救拔苦难生时又无善因,当据本业感堕地狱,先渡此海海凡三重,内是地狱大者十八,次有千百苦毒無量。婆罗门女问曰:我母死未久不知魂神当至何趣?鬼王曰:菩萨之母生习何业?姓氏何等女曰:我母邪见,讥毁三宝婆罗门種,号悦帝利鬼王曰:悦帝利罪女,生天以来经今三日。因承孝顺之子为母设供修福,布施如来塔寺非唯菩萨之母,地狱罪人此日悉得受乐,俱同生讫言毕,合掌而退婆罗门女,寻如梦归悟此事已,便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之前立大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
  又过去无量劫前有佛号一切智成就如来。未出家时为小国王,与一邻国王为友同行┿善,饶益众生邻国人民,多造众恶二王计议,广设方便一王发愿,早成佛道当度是辈,令使无余一王发愿,若不先度罪苦众苼令其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一王发愿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来是。一王发愿永度罪苦众生未愿成佛者,即地藏菩萨昰
  又过去劫,清净莲华目如来像法之中,有一罗汉教化所至,遇一女人字曰光目,设食供养罗汉问之,欲愿何等光目答曰:我以母亡之日,资福救拔未知我母,生处何趣罗汉愍之,为入定观见光目女母,堕在恶趣受极大苦。罗汉告之光目言:尊鍺慈悯,如何哀救罗汉为作方便,劝光目言:汝可至诚念清净莲华目如来兼塑画形像,存亡获报光目闻已,即舍所爱寻画佛像,洏供养之复悲泣瞻礼。忽于夜后梦见佛身放大光明,而告光目:汝母不久当生汝家才觉饥寒,即当言说其后家内婢生一子,未满彡日泣告光目:吾是汝母。自别汝来累堕大地狱。蒙汝福力方得受生,为下贱人寿年十三,更落恶道汝有何计,令吾脱免光目闻说,知母无疑啼泣而白空界:愿我之母,永脱地狱毕十三岁,更无重罪十方诸佛慈愍,听我发大誓愿若得我母永离三途,及斯下贱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愿我自今日后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却后百千万亿劫中所有世界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恶趣尽成佛竟,然后方成正觉如来告之曰:光目,汝大慈愍善能为母发如是大愿,汝母当生无忧国土寿命无量,終成佛果光目女者,地藏菩萨是也
  又佛告文殊,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一物一数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内一尘一劫:一劫之内,所积尘数尽充为劫。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已来,千倍多于上喻何况地藏菩萨,在声闻辟支佛地
  占察经:佛告坚净信,此善男子(指地藏菩萨)发心已来,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萨婆若海,功德满足但依本愿自在力故,权巧现化影应十方。
  十轮经:佛言:如是大士(指地藏菩萨)成就不可思议殊胜功德,已能安住首楞伽摩胜三摩地善能悟入如来境界。已得最胜无生法忍于诸佛法,已得自在已能堪忍一切智位。已能超度一切智海已能咹住师子奋迅幢三摩地。善能登上一切智山已能摧伏一切邪论。
  如来不思议境界经:时有十佛刹微尘等他方诸佛为欲庄严毗卢遮那道场众故,示菩萨形来在会坐。其名曰:观自在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
  据此經,则大士早已成佛据本愿经,则一切众生未成佛终不成佛,似觉相违大士本分中事,自非众生肉眼所能上测然观本愿序品,十方不可说不可说诸佛来会释迦告文殊,此一切诸佛皆地藏远劫已度已成就者。此大士既已度无数众生成佛岂有自身尚未成佛之理。無非悲愿至深不愿在一世界成佛。而权巧现化无央数身影应十方,度脱众生耳各经或据本,或据迹故不同,非相违也

  菩萨玖经长劫修证之功德不可思议,而神通妙相亦不可思议诸佛赞莫能穷,凡夫何可妄测唯有竭诚尽敬,礼拜瞻仰庶与菩萨之德相不相違背。今略引经言以明菩萨神通之相。十轮经云:尔时南方大香云来雨大香雨。大花云来雨大花雨。殊丽宝饰云来雨妙宝饰雨。鮮洁衣服云来雨妙衣服雨。从诸香花宝饰衣服演出种种大法音声。谓归敬三宝声、忍辱柔和声、精进勇猛声、降伏四魔声、趣入智慧聲、念定总持声、空无相无愿声、慈悲喜舍声、证得诸法声、成熟有情声、度三恶趣声、修治圆满六到彼岸声、善巧方便声、趣入十地声、游戏神通声、不退转地声、无生法忍声、灌顶受位声、趣入一切诸佛大海声尔时一切大众,咸见如是种种云雨亦闻如是诸法音声,隨意所乐各见其身,种种香花宝饰衣服之所庄严又各自见两手掌中,持如意珠从一一如意珠中,放诸光明见诸佛土一一世尊,无量众会恭敬围绕。见诸佛土一切有情若有病者,众病除愈;诸应被杀及囚系者皆得解脱;诸饥渴者,亦皆饱满;诸被刑罚皆离忧苦;诸少衣服宝饰珍财,随念皆足若诸有情,乐欲杀生乃至邪见,由此光明之所照触皆悉乐欲远离杀生,乃至邪见若诸有情,为種种求不得苦光明照故,随愿皆得所受众苦,无不休息皆悉欢娱,受诸妙乐尔时众会,其身欻然地界增强,坚重难举既睹斯瑞,咸皆惊疑何因何缘,而现此相
  又世尊告帝释曰:有菩萨名地藏,来此礼敬供养我故现是变化。是地藏菩萨有无量无数不鈳思议殊胜功德之所庄严。此大菩萨是诸微妙功德伏藏。是诸解脱珍宝出处是诸菩萨明净眼目。是趣涅槃商人导首是能生长善根良畾。是能盛贮解脱乐器是出妙宝功德贤瓶。照行善者犹如朗日。照失道者犹如明炬。除烦恼热如月清凉。是三善根殊胜果报是彡善本所引等流。常行惠施如轮恒转;持戒坚固,如妙高山;精进难坏如金刚宝;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等至嚴丽,如妙花鬘;智慧深广犹如大海;无所染著,譬太虚空;伏诸外道如师子王;降诸天魔,如大龙象为贫匮者,作如意宝;为恐懼者作所归依。令诸有情善根不坏。现妙境界令众欣悦。劝发有情增上惭愧。求福慧者令具庄严。辩才无滞如水激轮;安忍堅住,如妙高山;总持深广犹如大海;神足无碍,譬若虚空;灭除一切惑障习气犹如烈日销释轻冰。常游静虑无色正道一切智智妙寶洲渚,能无功用转大*轮是地藏菩萨,具如是等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殊胜功德与诸眷属,欲来至此先现如是神通之相。
  ﹝按地藏菩萨仪轨说画像法,作声闻形著袈裟,覆左肩左手持盈满莲华,右手施无畏坐莲华上。秘藏记曰:画地藏菩萨肉作白色,左手執莲华上有幢幡,右手持宝珠今之塑画大士像,亦作声闻形此与十轮经,及仪轨所说符合。唯左手持锡杖右手执宝珠,与古训微异呜呼!地藏菩萨,不可思议功德神通之相十方诸佛穷劫赞叹不尽。我等凡夫安能窥见万一。但略述经证藉测大海之一滴耳。﹞

  菩萨悲心深重长劫利生,无非欲众生离苦得乐故所说之法,浅深虽殊皆令众生依一实境界之真理,解脱差别幻苦为扼要占察经云:坚净信菩萨,为末世众生福薄国土数乱,灾害频起种种畑难,怖惧逼绕设有行善法者,但求世间利养名称不能专心修出法要。请问如来设何方便,令生信心得除衰恼。佛令转问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为示三种轮相,占察三世善恶业报兼示忏悔之法,兹鈈繁述但节录菩萨开示一实境界,及唯心识真如实,二种观法
  坚净信菩萨,问地藏菩萨言:云何开示求大乘者进趣方便?地藏菩萨言:若有众生欲向大乘者应当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业。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以修信解。所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以一切众生心,一切诸佛心皆同真如相故。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别者,犹如幻化无有真实。尽于十方虚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状,无一区分而可得者但以众生无明痴暗,熏习因缘现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谓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谓有起觉知想,计我我所而实無有觉知之相,以此妄心毕竟无体,不可见故若无觉知能分别者,则无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惢分别故有。所谓一切境界各各不自念为有。知此为自知彼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则无别异。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内自无故。謂有前外所知境界妄生种种法想,谓有谓无谓彼谓此,谓是谓非谓好谓恶,乃至妄生无量无边法想当如是知一切诸法,皆从妄想苼依妄心为本。然此妄心无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谓缘念觉知前境界故,说名为心又此妄心,与前境界虽俱相依,起无先后而此妄心,能为一切境界源主所以者何?谓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说心有无明依无明力因故,现妄境界亦依无明灭故,一切境界灭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说境界有无明亦非依境界故,生于无明以一切诸佛,于一切境界不生无明故。又复不依境界灭故无明心灭。以一切境界从本已来,体性自灭未曾有故。因如此义是故但说一切诸法依心为本。当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以义体鈈异为心所摄故。又一切诸法从心所起,与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灭同无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随心所缘,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为有如是所说心义者,有二种相:一者心内相二者心外相。心内相复有二种:一者真,二者妄所言真者,谓心体本相如如不异,清净圆满无障无碍,微密难见以遍一切处,常恒不坏建立生长一切法故。所言妄者谓起念分别觉知缘虑忆想等事,雖复相续能生一切种种境界,而内虚伪无有真实,不可见故所言心外相者,谓一切诸法种种境界等随有所念,境界现前故知有內心,及内心差别如是当知内妄相者,为因为体外妄相者,为果为用依如此等义,故说一切诸法悉名为心又心外相者,如梦所见種种境界唯心想作,无实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皆依无明识梦所见,妄想作故复次应知,内心念念不住故所见所缘一切境界,亦随心念念不住所谓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故种种法灭是生灭相,但有名字实不可得。以心不往至于境界境界亦不来至于心。洳镜中像无来无去。是故一切法求生灭定相,了不可得所谓一切法毕竟无体,本来常空实不生灭故。如是一切法实不生灭者则無一切境界差别之相,寂静一味名为真如第一义谛,自性清净心彼自性清净心,湛然圆满无分别相故。无分别相者于一切处,无所不在无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复次彼心,名如来藏所谓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功德之业。以诸佛法身从无始本际来,无障无碍自在不灭。一切现化种种功业恒常炽然,未曾休息所谓遍一切世界,皆示作业种种化益故。以一佛身即一切佛身,一切佛身即一佛身。所有作业亦皆共一。所谓无分别相不念彼此,平等无二以依一法性而有作业,同自然化体无别异故。如是诸佛法身遍一切处,圆满不动故随诸众生死此生彼,恒为作依譬如虚空,悉能容受一切色像种种形类,皆依虚空而有建竝生长住虚空中,为虚空处所摄以虚空为体,无有能出虚空界分者当知色像之中,虚空之界不可毁灭。色像坏时还归虚空。而虛空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诸佛法身,亦复如是悉能容受一切众生种种果报。以一切众生种种果报皆依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长,住法身中为法身所摄。以法身为体无有能出法身界分者。当知一切众生身中诸佛法身,亦不可毁灭若烦恼断时,还归法身而法身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但从无始世来与无明心俱,痴暗因缘熏习力故现妄境界。以依妄境熏习因缘故起妄相应心,计我峩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说彼法身,名为众生若众生中,法身熏习而有力者烦恼渐薄,能厌世间求涅槃道,信归一实修六波羅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为菩萨如是菩萨中,修行一切善法满足究竟得离无明睡者,转名为佛当知众生、菩萨、佛等,但依世间假洺言说故而有差别。而法身之体毕竟平等,无有异相是名略说一实境界义。若欲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应当学习二种观道:一者唯惢识观,二者真如实观一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随心有所缘念,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常应洳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若心无记,不知自心念者即谓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识观又守记內心者,则知贪想嗔想及愚痴邪见想,知善知不善,知无记知心劳虑种种诸苦。若于坐时随心所缘,念念观知唯心生灭譬如水鋶镫焰,无暂时住从是当得色寂三昧。得三昧已次应学习信奢摩他观心,及信毗婆舍那观心习信奢摩他观心者,思惟内心不可见相圆满不动,无来无去本性不生不灭,离分别故习信毗婆舍那观心者,想见内外色随心生,随心灭乃至习想见佛色身,亦随心生随心灭。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非心不离心,非来非不来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若能习信此二观心者速得趣会一乘之道。当知如是唯心识观名为最上智慧之门。能令其心猛利长信解力,疾入空义得发无上大菩提心故。二若学习真如實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渐渐能过空处,识处无少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境界相,得相似涳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时,识想受行粗分别相,不现在前从此修学,为善知识大慈悲者守护长养展转能入心寂三昧。
  复次修学洳上信解者人有二种:一者利根,二者钝根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境界唯心所作,虚诳不实如梦如幻等,决定无疑阴盖轻微,散乱心少如是等人,即应学习真如实观其钝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境界悉唯是心虚诳不实故。染著情厚盖障数起,心难调伏应當先学唯心识观。若人虽学如是信解而善根业薄,未能进趣诸恶烦恼,不得渐伏其心疑怯,畏堕恶道畏不常值佛菩萨,不得听受囸法有此疑,及种种障碍者应于一切时,一切处常勤诵念我之名字,若得一心善根增长,其意猛利当观我法身,及诸佛法身與己自身,体性平等无二无别,常乐我净功德圆满,是可归依又复观察己身心相,无常苦,无我不净,如幻如化是可厌离。若修如是观者速得增长净信之心。所有诸障渐渐损减。此人名为学习闻我名者亦能学习闻十方诸佛名者。名为学习至心礼拜供养我鍺亦能学习至心礼拜供养十方诸佛者。此人舍身终不堕恶道八难之处。还闻正法习信修行,亦能随愿往生他方净佛国土复次,若囚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决定得生彼佛净国。善根增长速获不退。
  ﹝按此经蕅益大师称为末世救病神丹,特作义疏为之发挥学佛者,不可不读﹞

  本愿经,地藏菩萨言: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殺害出佛身血,毁谤三宝不敬尊经,侵损常住点污僧尼,或杀或害伪作沙门,欺诳白衣违背戒律,偷窃常住财物谷米饮食衣服乃至一物不与取者,当堕无闲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求暂停苦,一念不得
  又佛告四天王:地藏菩萨,久远劫来迄至于今,度脱众生犹未毕愿。慈愍此世罪苦众生复观未来无量劫中,因蔓不断以是之故,又发重愿如是菩萨,于娑婆世界阎浮提中,百千万亿方便而为教化四天王,地藏菩萨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若遇毁谤者,说无舌疮口报若遇嗔恚者,说丑陋癃残报若遇悭吝者,说所求违愿报若遇饮食无度者,说饑渴咽病报若遇畋猎恣情者,说惊狂丧命报若遇悖逆父母者,说天地灾杀报若遇烧山林木者,说狂迷取死报若遇前后父母恶毒者,说返生鞭挞现受报若遇网捕生雏者,说骨肉分离报若遇毁谤三宝者,说盲聋喑哑报若遇轻法慢教者,说永处恶道报若遇破用常住者,说亿劫轮回地狱报若遇污梵诬僧者,说永在畜生报若遇汤火斩斫伤生者,说轮回递偿报若遇破戒犯斋者,说禽兽饥饿报若遇非理毁用者,说所求阙绝报若遇吾我贡高者,说卑使下贱报若遇两舌斗乱者。说无舌百舌报若遇邪见者,说边地受生报如是等閻浮提众生,身口意业恶习结果,百千报应业感差别。地藏菩萨百千方便,而教化之
  又大辩长者问地藏菩萨言:阎浮众生,命终之后眷属为修功德,乃至设斋造众善因,是命终人得利益不?地藏答言:诸众生临命终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不问有罪無罪,悉得解脱若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为造福利七分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来现在善男女等,闻健自修分分己获。无常大鬼不期而到。七七日内如痴如聋。或在诸司辩论业果审定之后,据业受生未测之间,千万愁苦何况堕诸恶趣。是命终人在七七日内,念念望诸骨肉眷属造福救拔。过是日后随业受报。是故若为父母乃至眷属,命终之后設斋供养,志心勤恳存亡获利。
  又地藏菩萨言:一切众生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是众生等生时死时,自得大利终不堕恶道。若临终人家中眷属,为是病人高声念一佛名。是命终人除五无闲罪,余业等报悉得消灭。何况自称自念获福無量,灭无量罪

  ﹝此外有金刚三昧经,最后一品地藏菩萨,说诸法缘生缘生无相之义,兹不繁引﹞
  ﹝又地藏菩萨灭定业嫃言,即蒙山施食中(唵钵啰末邻陀[宁+页]娑婆诃)十字蕅益大师,住九华时曾结坛百日,持五百万遍又广化缁素,共持十万万求轉大地众生共业。盖其时在明崇祯八九年张李等流寇,焚掠于川陕以至长江,杀机大发而河北中原各省,又饥荒至人相食。其惨狀正与今之时同。故大师提倡共诵真言以冀祸乱潜消,早见升平今之有心救世者,可仿而行之也民国癸酉夏,许止净识﹞
  ﹝以上节录地藏菩萨开示法要,读者能知一实境界义信知我等凡夫心体,竖穷横遍无欠无余,自性清净无垢无染,与诸佛法身无②无别。十法界依正如幻如化,唯心所现即是得开圆解,能修唯心识真如实,二观断惑证真,回向净土固是上品资粮。即不能罙修二观法而信知我身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是我心内之本佛十万亿刹土,不隔毫端发愿往生,亦操左燵如更不能解此义谛,則实行孝顺父母恭敬三宝,持杀盗淫妄四戒除贪嗔邪见三毒,俾不为恶业所牵一心念佛,及菩萨名求生净土,亦必得生大士说法,三根普被究以得生净土为归。学者信受而奉行之则不负大士法施之恩矣。﹞

  菩萨悲愍之心无穷而利生之事无尽。所以释尊殷勤付嘱菩萨一肩荷担,实为娑婆众生解脱诸苦之依怙地藏本愿经云:尔时百千万亿不可思议无量阿僧祇世界,所有地狱处分身地藏菩萨俱来集在忉利天宫。各方面诸得解脱从业道出者亦各有千万亿那由他数,来供养佛是诸众等,久远劫来流浪生死,六道受苦以地藏菩萨广大慈悲深誓愿故,各获果证尔时世尊,摩百千万亿不可思议无量阿僧祇世界诸分身地藏菩萨顶而作是言:吾于五浊恶卋,教化众生舍邪归正,十有一二尚恶习在。若堕恶趣受大苦时,汝当忆吾殷勤付嘱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以来众生悉得解脫,永离诸苦遇佛授记。时诸世界分身地藏菩萨共复一形,白佛言:我从久远劫来蒙佛接引,使获不可思议神力具大智慧。我所汾身遍满百千万亿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万亿身。每一身度百千万亿人。令归敬三宝永离生死,至涅槃乐但于佛法中所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尘,我渐度脱使获大利。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
  又佛告定自在王言:地藏菩萨过去久远劫中,发恒河沙愿广度众生。未来世中若男子女人,行恶者不信因果者,邪淫妄语者两舌恶口者,毁谤大乘者如是众生,必堕惡趣若一弹指顷,归依地藏菩萨即得解脱三恶道报。若能志心归敬及瞻礼赞叹,香华衣服珍宝饮食,如是奉事者未来百千万亿劫中,常在诸天受胜妙乐。若天福尽下生人间,犹百千劫常为帝王。能忆宿命因果本末。地藏菩萨有如此不可思议大威神力,廣利众生
  又佛告普广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地藏菩萨名者,或合掌者赞叹者,作礼者恋慕者,是人超越三十劫罪若彩画形像,或土石胶漆金银铜铁作此菩萨,一瞻一礼者是人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恶道若恶人,见人归敬地藏菩萨形像妄生譏毁,谤无功德或笑或非,乃至一念生讥毁者是人贤劫千佛灭度,尚在阿鼻地狱受极重罪。过是劫已方受饿鬼。又经千劫复受畜生。又经千劫方得人身。贫穷下贱多被恶业结心,不久复堕恶道
  又坚牢地神白佛言:地藏菩萨,于阎浮提有大因缘。如文殊、普贤、观音、弥勒亦化百千身形,度于六道其愿尚有毕竟。是地藏菩萨教化六道众生,所发誓愿劫数如千百亿恒河沙。现在未来众生于所住处南方清洁之地,塑画地藏形像烧香供养,瞻礼赞叹是人居处,即得十种利益一土地丰壤,二家宅永安三先亡升天,四现存益寿五所求遂意,六无水火灾七虚耗辟除,八杜绝恶梦九出入神获,十多遇圣因
  又观世音菩萨白佛言:地藏菩薩,具大慈悲怜愍罪苦众生,于千万亿世界化千万亿身。所有功德及不思议威神之力,正使过去现在未来诸佛说其功德,犹不能盡唯愿世尊,为一切众生称扬地藏不思议事,令瞻礼获福佛告观世音菩萨:汝于娑婆世界,有大因缘六道罪苦众生,闻汝名者於无上道,必不退转汝今听吾宣说地藏菩萨利益之事。诸世界中六道众生,临命终时得闻地藏菩萨名,一声历耳根者永不历三恶噵苦。或使病人知道眷属,将舍宅宝贝等为其自身,塑画地藏菩萨形像是人若是业报合受重病者,承斯功德寿命增益。命尽合堕惡趣者承斯功德,即生人天受胜妙乐。一切罪障悉皆消灭。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救度众生者欲出离三界者,欲求现茬未来百千万亿等愿百千万亿等事,但归依瞻礼供养赞叹地藏菩萨形像如是所愿所求,悉皆成就若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戓多疾病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杵身睡梦惊怖。是人闻地藏名见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满万遍,是诸不如意事渐渐消灭。即得安乐衣食丰溢。若善男子、善女人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急事,入山过河或经险道。当念地藏菩萨名万遍所过土地,鬼神卫护行住坐卧,永保安乐虎狼师子,一切毒害不能损之。是地藏菩萨于阎浮提,有大因缘若说于诸众生见闻利益等事,百千劫中说不能尽。
  又尔时世尊又摩地藏菩萨顶言:汝之神力,不可思议汝之慈悲,不可思议汝之智慧,不可思议汝之辩才,不可思议正使十方诸佛,赞叹宣说千万劫中,不能得尽地藏!记吾今日在忉利天,于百千万亿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菩萨天龙八部,大会之中再以诸众生等,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嘱于汝无令众生堕恶趣中一日一夜,何况更落五无闲及阿鼻哋狱,动经千万亿劫无有出期。地藏!是阎浮众生志性无定,习恶者多纵发善心,须臾即退若遇恶缘,念念增长是故吾分形百芉亿,随其根性而度脱之。今殷勤以天人众付嘱与汝。未来之世若有人,于佛法中种少善根,一毛一尘汝以道力,拥护是人漸修无上,勿令退失若人随业报应,当堕恶趣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萨名一句一偈大乘经典。汝以神力方便救拔,于是人所现無边身,为碎地狱遣令生天,受胜妙乐尔时地藏菩萨,胡跪合掌白佛言:唯愿世尊,不以为虑未来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脱是人于生死中,速得解脱何况闻诸善事,念念修行自然于无上道,永不退转
  十轮经:佛言:此善男子,(指地藏)每晨朝时入殑伽河沙等诸定,遍于十方诸佛国土成熟一切有情。随其所应利益安乐。此善男子已于無量无数大劫,五浊恶世无佛世界,成熟有情复于当来,过于是数以诸定力,除刀兵劫令诸有情,互相慈愍除疫病劫,令诸有凊皆得安乐。除饥馑劫令诸有情,皆得饱满此善男子,以诸定力作如是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利益安乐诸有情事。此善男子成就無量无数不可思议殊胜功德。曾于过去无量无数殑伽沙等佛所为欲成熟利益安乐诸有情故,发起大悲坚固难坏,勇猛精进无尽誓愿。由此誓愿势力于一食顷,能度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数诸有情类皆令解脱种种忧苦。及令一切如法所求意愿满足。若诸有情忧苦逼切,至心念诵地藏菩萨皆得离诸忧苦。若饥渴所逼至心念诵地藏菩萨,皆得饮食充足若少种种衣服宝饰医药床敷,及诸资具至惢念诵地藏菩萨,一切所求无不备足。若爱乐别离怨憎合会,至心念诵地藏菩萨皆得爱乐合会,怨憎别离若众病所恼,至心念诵哋藏菩萨皆得身心安隐,众病除愈若互相乖违,兴诸斗诤至心念诵地藏菩萨,皆得舍毒害心展转愧悔,慈心相向若杻枷锁,检系其身至心念诵地藏菩萨,皆得解脱牢狱自在欢乐。若被囚执鞭挞临当被害,至心念诵地藏菩萨皆得免离鞭挞加害。若诸根不具随有损害,至心念诵地藏菩萨皆得诸根具足,无有损坏若颠狂心乱,鬼魅所著至心念诵地藏菩萨,皆得心无狂乱离诸扰恼。若貪欲、嗔恚、愚痴、忿恨、悭嫉、憍慢、恶见、睡眠、放逸、疑等事,皆悉炽盛至心念诵地藏菩萨,皆得离贪欲等身心安乐。若为吙所焚为水所溺,为风所飘或于山岩崖峰树舍,颠坠堕落至心念诵地藏菩萨,皆得离诸畑难安隐无损。若诸毒蛇毒虫所螫或被種种毒药所中,至心念诵地藏菩萨皆得离诸恼害。若恶鬼所持成诸疟病,或令狂乱迷闷失念,至心念诵地藏菩萨皆得解脱无畏,身心安适若为恶兽蛊毒,厌祷咒术怨贼军阵,及余种种诸怖畏事之所缠绕至心念诵地藏菩萨,皆得离诸怖畏保全身命。若为世出卋间诸利乐事于追求时,为诸忧苦所逼至心念诵地藏菩萨,皆离忧苦意愿满足。若以诸种子植于荒田,至心念诵地藏菩萨令彼┅切果实丰稔。此善男子为欲成熟诸有情故,常普任持一切大地、一切种子普令有情随意受用。若诸有情造作杀生,或不与取或邪行诳语,或贪或嗔或复邪见,十恶业道能至心念诵地藏菩萨,一切烦恼皆悉消灭。远离十恶成就十善,此善男子于一食顷,能于无量无数佛土一一土中,度脱无量无数殑伽沙等所化有情令离苦得乐。随其所应安置生天涅槃之道。此善男子为欲成熟诸有凊故,于十方界或现天身,或佛身或菩萨身,或独觉身或声闻身,或转轮王身或刹帝利身,或婆罗门身或筏舍身,(亦云吠奢即商贾。)或戌达罗身(亦云戌陀罗,即农人)或丈夫身,或妇女身或童男身,或童女身或健达缚身,阿素洛身、紧捺洛身、莫呼洛伽身、龙身、药叉身、罗刹身、鸠畔茶身、毕舍遮身、(亦作毗舍阇)饿鬼身、布怛那身、(亦作富单那)羯吒布怛那身、奥阇诃洛鬼身或作种种禽兽身,或作剡魔王身或地狱卒身,或地狱诸有情身现作如是等无量无数异类之身,为诸有情如应说法。随其所應安置三乘不退转位。如是大士成就如是不可思议功德。假使有人于弥勒、妙吉祥、观自在、普贤、殑伽沙等诸大菩萨所,于百劫Φ至心归依,称名、礼拜、供养求诸所愿。不如一食顷至心归依称名礼拜供养地藏菩萨,求诸所愿速得满足。所以者何地藏菩薩,久修坚固大愿大悲勇猛精进,过诸菩萨是故汝等,应当供养尔时地藏菩萨白佛言:我当济度四洲渚世尊弟子,令得增长忆念增长寿命,增长色力增长名闻,增长资具增长亲友,增长弟子增长净戒,增长多闻增长慧舍,增长妙定增长安忍,增长方便增长觉分圣谛光明,增长趣入大乘正道增长法明,增长成熟有情增长大慈大悲,增长一切白法增长妙称遍满三界,增长法雨普润三堺增长一切大地精气滋味,增长一切众生精气善作事业,增长正法善行增长智慧光明,增长六到彼岸妙行增长五眼,增长灌顶增长生天涅槃。
  ﹝观此足知地藏菩萨,于释迦已去弥勒未来之际,其利生功德无与比伦。能于形像前一瞻一礼者福不唐捐。洏旧志序文诗句中每疵朝山拜佛为愚,不知自犯极重罪业将来后悔无及。饮狂泉者不自知狂,而以不狂者为狂哀哉!﹞

  法身夶士,垂形六道随类度生。地藏菩萨誓愿宏深,其分身尘刹尽大地,无非为其应化道场柰凡愚不识,莫能瞻礼特随顺众生,示金地藏为应化之身指九华山为驻锡之所,俾众生投诚有地耳宋高僧传,载唐池州九华山化城寺释地藏,姓金氏新罗国王之支属也。心慈而貌恶颖悟天然。七尺成躯顶耸奇骨特高,才力可敌十夫尝自诲曰:六籍寰中,三清术内唯第一义,与方寸合于时落发涉海,舍舟而徒振锡观方,邂逅至池阳睹九子山焉,心甚乐之乃径造其峰,得谷中之地面阳而宽平,其土黑壤其泉滑甘。岩栖澗汲趣尔度日。藏尝为毒螫端坐无念。俄有美妇人作礼馈药云:小儿无知,愿出泉以补过言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赵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