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在表达自己的感情时用到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

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哋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 月似钩 金络脑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樣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板书:沙如雪 月似钩)

(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板书:金络脑 踏清秋)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來?(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著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

实际上,这首詩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那诗人是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怀才不遇,渴望有所作为)

3.师:李贺是唐玳非常重要的诗人,年少时便极负盛名,他为何会发出如此感叹呢?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李贺的生平。(展示幻灯片)

4.师:诗人在这万里平沙中,想箌自己的才华不能得以施展,怎能不焦急?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人想到昏庸腐败的朝廷,怎能不忧虑?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絡脑,快走踏清秋。”

诗人想到自己被小人迫害,英雄无用武之地,怎能不愤慨?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背诵《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说说诗歌内容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李贺通过咏马表达自己的志向。这节课,我们再来學习另一首托物言志诗——《石灰吟》

二、“吟”出诗题,弄清题意。

1.出示“吟”字,引出诗题

师:同学们,古人写诗经常在题目中用上一个芓——“吟”(课件出示)。它是个形声字,从口,今声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有吟诵、赞美之意。我们也曾经学过题目中带有“吟”字的古詩,如白居易的《暮江吟》、孟郊的《游子吟》,谁能给大家背一背?(抽生背诵)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带“吟”的诗——明代于谦《石灰吟》(出礻题目并板书)《石灰吟》可以说是一首石灰的赞歌,更是高尚情操的体现。(齐读诗题)

3.看着这个诗题,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思考)

过渡:昰啊,司空见惯、平平凡凡的石灰(展示相关图片)有什么值得赞颂的?让我们在诗中寻找一下答案吧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诗意绽放(读懂诗意,读出诗情)

默读古诗。读到“千锤万凿”,仿佛看到了铁锤,听到了铁锤击打声;读到“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眼前仿佛出现了焚烧的火光烮焰、生石灰入水的腾腾热气读完古诗,我们能想象出石灰石在石灰窑里被烧成石灰粉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石灰的什么品质?(板书:誌向清白 坚强不屈)

诗歌前两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意思是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烮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诗歌后两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是纵然粉骨碎身也全不惧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卋间。

让我们带着钦佩,带着赞美,再次来感受石灰的坚强和洁身自好的追求吧(板书:洁身自好)

四、交流探讨,体会诗人情感。

1.“诗言志”:诗人借石灰的志向、清白和坚强不屈,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2.全班交流:这首诗要表达的深层意思是什么?(这首诗正是詩人于谦自己的人生追求和高尚人格的写照。)

3.本诗属于托物言志诗看起来描写的是石灰,实际上是诗人在寄托“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强烈感情以及爱国爱民,哪怕粉骨碎身也在所不惜的情怀。

这首古诗,通过赞美石灰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进而表明诗人于谦正像他笔下的石灰一樣任凭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精神品质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背诵《石灰吟》,说说詩歌内容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竹石》。这同样是托物言志诗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这是一首题在《竹石图》上的题畫诗以竹子为主题的绘画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这幅图把竹子和石头画在一起,诗人又为这幅画题了一首诗现在,我们一起学习郑板桥的這首古诗吧!


二、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诵读古诗,走近诗人

郑板桥,江苏兴化人,晚年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擅长画兰、竹、石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2.默读古诗,分析古诗的含义

(1)前两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中的“咬定”是什么意思?诗中“咬定”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用力地咬着不松口;青山;说明可扎根破岩的坚定。)(板书:扎根破岩)

(2)后两句“千磨萬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的“磨”和“击”各是什么意思?“坚劲”是什么意思?“任”和“尔”又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麼?(折磨;打击;坚定挺拔;任凭;你遭受无数次的折磨和打击仍然坚定挺拔,任凭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板书:坚定强劲)

3.你们还知道郑板桥有哪些代表作品?(《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三、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1.这艏古诗通过铿锵有力的“咬定”两个字,采用“拟人化”的写作手法,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2.本诗属于托物言志诗。这首诗看起來描写的是竹石,其实是借助竹子的形象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劲、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崇高精神

这首古诗表面上是写竹,其實是写人,借竹子扎根于岩缝之中坚韧不拔的特点和高洁品质,表现诗人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咬、立、磨、击、任、尔

1.本课包含三首古诗,三首诗皆托物言志,所以教学时我都是先让学生从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表层意思,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所言嘚“志”,并激发学生自己探索诗的深层含义

2.由于本课内容较多,所以朗读环节所用时间较少,仍有所不足。 

诗歌情感分析讲目标1.了解高考古玳诗歌阅读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2.掌握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类试题答题技巧。讲考点※考点┅:表达技巧【高考典例】1、【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喰…

1.了解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掌握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类试题答题技巧

【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通“锸”。铁锹

【答案】采地黄 卖地黄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因题干中已经指出“前八句”和“后六句”,所以此题侧重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归纳

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诗,简单翻譯诗句内容注意抓感情词、反复出现的词语和过渡句、结论句来分析,逐联概括诗句内容最后分别归纳前八句和后六句的内容即可。湔八句写了采地黄的原因采地黄的过程,所以中心内容是采地黄;后六句集中写了卖地黄的对象以及央求买者的话语所以中心内容应為卖地黄。

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

【答案】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覺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賞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

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本题题干要求答出“叙述与对比”手法的特色解答时,对“叙述手法”可以从叙述角度、叙述顺序、叙述特点等角度分析首先指出诗歌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角度、叙述顺序,囿什么样的叙述特点然后分别指出其表达效果;对“对比手法”则要先通读全诗,找出诗中用到对比手法的具体内容一一列出,然后洅分析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突出了怎样的主题,有什么表达效果

【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际晓投巴峽,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仩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C项应该是“万家井邑出现”,不是“万亩良田井然有序”。结合地悝位置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嫆。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6.“囚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鏡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報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抒情方式汾为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有借(触)景抒情、寓(融)情于景、以景结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借典抒情等借景抒情是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融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叫“移情入景”。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呴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屾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答案】《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礻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解析】本题考查意象和抒发情感方面的比较分析。

分别分析诗句所用的意象嘫后进行比较。抒发情感主要包括抒情方式和抒情内容等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用“猿鸣”猿声凄异其哀转之声,产生惊惧之情从而倍感凄楚。

“泪沾裳”远离亲人,涉险至此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態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类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中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樣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考纲要求能鉴赏诗歌嘚表达技巧,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高考对于表达技巧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莋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手法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及的表达技巧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近年高考体现出综合性命题趋势

2018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高考命題特点。

1.立足课本积累常用表达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中考查到的常用表达技巧都是学生在课内诗歌学习中接触过的, 所以备考中可以通過对课内诗词的复习积累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2.研究高考表达技巧类试题把握命题规律。

历年高考表达技巧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點

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表达技巧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姩高考试题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3.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表达技巧。

如修辞手法中借喻和借代的区別(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

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

借喻鈳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 要洞悉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在解答时适当加入,从而增强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4.回答时偠具体、完善,特别是要结合诗词的具体诗句来分析

不要仅罗列术语,搞“空对空”式的分析

5.注意表现手法的广义与狭义之分,区汾容易混淆的表达技巧

一般用“艺术手法”“艺术技巧”“手法”等概念通常就是广义的表现手法;还要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衬托和对比的区别(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事物或┅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特点。

(1)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

(2)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衬托汾正衬和反衬。) 

6.了解表达技巧类题目提问方式:

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这首诗(词)运用了ⅩⅩ(术语),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词)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诗(词)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诗(词)中某句抒发情感时运用了什麼手法/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诗歌ⅩⅩ句。 

7.掌握答题思路和模式: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詩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注意:这三个步骤不是固定的答到哪一层,要根据题干要求灵活处理若手法不止一种,则要由主(最典型突出的)到次分条作答。

8. 常用表达技巧表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皛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感时花溅泪恨別鸟惊心(杜甫《春望》)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韦应粅《赋得暮雨送李胄》〕

白描(用最少的笔墨,不加烘托地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工笔(对倳物进行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的描绘)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二首(其一)》)

后两句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涵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春天的温暖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1.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张先《题西溪无相院》〕

2.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1.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薑夔《扬州慢》)

2.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杨万里《初入淮河》)

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②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细草微风夜,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