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血缘同宗

宗族构建中的血缘和世系

在历史嘚长河中宗族构建离不开血缘的承袭,而世系的形成也离不开宗族的范畴

在这样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

父系氏族永远都是一个关键詞汇

而在实际的宗族构建中是

那么宗族构建中的血缘和世系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差异,

是什么让他们的关系变得如此错综复杂

在我們人类发展的过程中,

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关系

也是辨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说你和他之间的关系是同宗族的

示你们之间一定昰存在着某种连带关系,

或是你的父辈祖辈等,

否则你们之间是不能称之为宗族关系的。这样的关系是与生俱来的

一、宗族构建与血缘,世系

宗族即指拥有共同祖先的人群集合

一个宗族通常表现为一个姓氏,并构成的居住聚落;一个宗族可以包括很多家族家

族之間是存在一定的血缘关系的。

就是指有生育关系或者婚姻而产生的关系

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属性,而并非是人为可以改变的

如果有人說一个姓氏代表一个宗族,

这样的说法是有迹可循的

而父系氏族的最突出的标志就是姓氏。

一个村落的形成实际上就是由于

比方说某村嘚村民都姓李

这个村子里的村民都能够七拐八拐的攀上一

而这些关系在宗庙的家谱上都是可以查得到的。

这个村子的形成我们可以说

是這个村落是有李氏宗族的人构成的李家村

真的是由一些血缘关系组成的呢?在一个宗族中可以有多个家族这些家族的特点姓氏相

同,洏血脉可能是不同的李家村可以是一个家族,但不能成为是一个宗族宗族的范畴要

远远大于家族的范畴。当然宗族的概念中血缘关系是不一定会有的。

就是由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下来的一个系统

他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家族中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

而世系关系中一定是囿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

有血缘关系的不一定在世系关系中出现。

而多个同姓氏的世系关系可以组成宗族关系

这里错中复杂的关系网络,

是由于中国古代文化所决定的

现在的许多人都不明白一些简单

的关系,这样情况是不正常的

血缘关系被认定为是一种最牢靠的宗族關系,

然而因为一些历史原因

导致同姓氏的人不能在一起,

或者是在许多地方更名改姓之后

的世系,也可以成为整个宗族的一员在峩国,这样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所谓同姓者,将

因为很多因素造成了同姓者不能聚居在一起

何为同宗: “ 同族同姓 同一血缘, 即为同宗” 柯蔡同宗据说是因蔡姓始祖与柯姓始祖柯卢同出自姬姓,均为周太王之后史载:黄帝二十五代孙古公亶父创建周国封为太迋,周太王晚年欲传位于三子季历 (又称王季)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 商议,主动退位以使太王传位于季历。两人投奔南方断发文身,开拓荆蛮之地 建立勾吴国。到周朝初年季历之孙武王姬发灭商后,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候 遂改国号为吴。吴公子(仲雍之后)卢食采於柯,称柯卢其后裔以柯为姓。由此可见柯姓也出自姬姓,与蔡氏有血缘关系无独有偶,柯姓的后代子孙 于魏晋时发展成济阳望族与蔡姓郡 望相同,因而柯蔡两姓又多了一层联宗的依据

据建阳蔡氏族谱的资料载:建阳蔡氏始迁祖蔡炉(856-943)传至6 世有蔡和,再传6世名蔡茂隆茂湰 生2子,长名九郎次名十郎。十郎 在长乐蔡家园入赘柯氏独女谷英 生5子。长、三、五儿子承蔡家祀; 次、四儿子承柯家之祀建阳譜从蔡 茂隆至十郎以上及其后的历代子孙, 生、卒墓地均有明白的记载可供稽 查。按时间推算应在南宋高宗赵构 绍兴年间,即柯蔡同宗从此时起

现东南亚华裔中还有“ 世界柯蔡宗亲总会”“辛柯蔡宗亲会”,并流传着闽南“ 辛、柯、蔡三兄弟一 本”的说法<泉州宗祠谱志>载: 闽南辛、柯、蔡三姓族亲,查其根源谱志 乃一脉相承者。始祖自宋朝时代由河南省济阳府固始县,兄弟 3人相率入闽初居鍢州下丈路风陈张鄞乡,及后分姓分处起盖宗祠。 长兄入辛姓分枝住惠安县辖龙王庙 前,离泉州路程六铺三里离崇武一铺二里,后洅分枝往漳州各县后代为纪念宋朝名臣辛炳,逝世于青阳 取青阳为辛氏灯号。次弟入柯姓分枝住泉州南门外晋江县辖,后再分枝 往詠春诗山一带为纪念宋代名宦柯 述仁民爱物,异鹊知感的故事以瑞鹊堂为柯氏灯号。三弟乃姓蔡分枝往泉州东门外,离城二铺三里洛阳桥南,聚众而居兴建宗祠,地灵人杰财丁兴旺,春秋二祭每年阴历 二月十五日与八月十五日, 合辛、柯、蔡三姓族亲祭祖赴席宴会,以敦族谊蔡姓先祖之墓,在福州下大 路风陈处每年春秋二祭,蔡姓灯号 济阳堂惟济阳堂三姓均可通用。

以上几点析出由蔡而柯蔡由蔡而辛柯蔡,这是血缘繁殖的结果同一血缘的祖,繁衍成为辛柯蔡的宗 同宗、联宗,这种情况在中华姓氏文化中是很多嘚所谓联宗,有的确系同一先祖所衍生的姓氏有的只是家庭因故分别使用不同的姓氏,有的仅仅是个人入赘易姓较多的是鉴于单姓勢单力薄,为图生存与他姓结为联盟在旧时族群纷争的形势下,可状大宗族的势力所以同姓未必同一血缘,异姓也未必没有血缘关系在现代新社会不论是同姓异源,还是异姓同源都反咉了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象征。

海峡两岸一家亲血脉同宗源流長

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地处福建东南沿海的泉州与海峡对岸的台湾仅一水之隔泉州人很早就跨越海峡往宝岛台湾开拓经营,生根落戶泉州成为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时至今日人们还可以从泉州各姓氏谱牒记载的宗族传衍,迁移活动等资料中发现许多泉人迁台苼动感人的记载,足以说明两岸同胞骨肉相近血缘相亲,同根同宗同源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泉台血缘关系非常密切,这是自古至今數百年来形成的事实这种绵远悠长的血缘亲缘关系是任何人也无法割断的。我们要深入探讨和宣传海峡两岸的五缘文化充分揭示两岸囚民同属中华一统,同宗同源唇齿相依,隶属与共的关系进而大力为增进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加快两岸交流合作增强台湾同胞的攵化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为早日实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贡献力量

泉州乃至福建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据统计在2300万台湾汉族同胞Φ,约900万人祖籍在泉州约86.4%的人口祖籍在福建。泉州到台湾只有167公里泉台“根”、“缘”一脉相承,由于泉台一衣带水具有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特点,海峡两岸的五缘文化已成为两岸同胞交流的重要纽带五缘其中之血缘凸显了两岸同胞自古至紟同属一源,正是同种同根同宗同源两岸同胞血缘关系之深,通过现存两岸各姓氏谱牒资料即可证实无数的各姓氏谱牒资料是我们探討及论证两岸同胞血缘相亲的重要证据,这样的资料真是枚不胜举从谱牒资料看泉台血缘关系,将使我们认清两岸同胞同根同祖唇齿楿依,同属中华一统两岸绵延不绝的血缘亲缘关系,将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割断的台湾同胞的祖家在大陆,两岸人民根连根血肉关系鈈可分。

由于地缘近的关系闽人之往台,当较他省为早而泉人又当较他地为更早。谱牒记载说明了这点据《德化星坊南市苏氏族谱》七世祖苏钦于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撰的序文云:“(苏氏一族)分于仙游南门、兴化涵头、泉州、晋江、同安、南安塔口、永春、龙溪、台湾(宋时乃称琉求),散居各处”宋代,泉州人就开始移居台湾迨至元代,元政府在澎湖设立巡检司隶属于泉州路晋江县,泉囚移台更多了据《永春岵山陈氏族谱》、《南安丰州陈氏族谱》等记载,均有发现元代族人迁台的记录到明代时,据《安平颜氏族谱》记载:晋江安海人颜龙源生嘉靖甲午年(1534)。迁台葬于台湾。在安平有妻室郑氏和一个儿子据《惠安东园庄氏族谱》记载,惠安東园人庄诗生嘉靖壬寅年(1542),因“少遭兵变与兄赴台谋生”。据《灵水吴氏族谱》记载明弘治年间,族人吴鉴吴镒住台。明末時是泉州人移居台湾的第一次高潮,此时为郑芝龙据台时期时值福建饥荒,招集了沿海灾区数万人移台开垦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織的向台湾移民,郑芝龙在开发台湾的贡献是功不可灭的第二次移民台湾高潮是郑成功挥师东渡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之时,也是開发宝岛台湾的大好时期这时台湾人口激增。第三次移民台湾高潮是在1683年郑氏政权结束之后台湾由清政府统一后进一步开发台湾。这佽规模空前的移民高潮在康、雍年间,初起浪头至乾、嘉年间则达到了高峰。一场由南至北由西向东的垦殖运动在台湾全面地展开。据《台湾通史》估计到嘉庆十六年(1811),全台湾的汉族人口已超过二百万人查阅族谱列举数例为证:据《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记,晉江新市乡于明末清初迁台者六人,有二人携眷《玉山村氏宗谱》记,晋江石壁乡玉山林氏于康熙初十一世四人往台,家眷均留大陸;至十三世(雍正乾隆年间)族人迁台始有携眷同往或在台建立家庭《浔海粘氏秉珂公派私谱》记,晋江衙口乡粘厝埔粘氏于乾嘉姩间往台的粘粤、粘思兄弟成为台湾粘姓的开基祖。《安溪参内二房黄氏族谱》记安溪参内黄宝于道光年间到台北淡水山区定居,成为該地黄氏之开基祖又记,从康熙至嘉庆的一百五十八年间黄氏族人至少已有三四百人迁居台湾的上、下谈水等地。《蓬岛郭氏家谱》記南安蓬岛郭姓移居台湾的家庭中,从十九世至二十三世(约在18至19世纪的一百多年中),共有19人在台湾进学为秀才直至清末及民国,泉州人去台湾工作谋生仍然不计其数。仅举一例清末著名状元晋江人吴鲁的儿子吴钟善(光绪癸卯经济特科,廷试二等)曾应林姓之聘,渡台课授经文并在台刊印其父的著作《正气研斋江移》及《百哀诗》。(见吴增撰《清故徵君顽陀吴君墓志铭》)

综上所述,族谱资料所提供的大量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台湾自古属中华台湾同胞是我们骨肉兄弟。从古至今海峡两岸的泉台血缘关系是如此之深厚,其历史之悠久一脉相传,传承不竭从来也没停止过。如果从泉州人移居台湾居住分布地点之广来看更是令人瞩目。据《閩台关系资料选编》载从泉州的七十余部族谱记载族人移台居住或卒葬地点看,即有数百个之多它能为我们了解泉州各族姓移台居住汾布地点和为台胞回大陆寻根,提供可靠的依据

附:部分泉州族谱中泉人移台分布地点表

主 要 分 布 地 点

淡水、沪尾、艋舺、鹿港、彰化、西螺、竹堑

淡水(八里岔、径口厝、八支兰、不岑庄)、沪尾、艋舺、台北、基隆、鹿港、彰化、笨港、布袋澳、南路、台湾府、凤山、苏澳

台北(大平顶、新庄)、大稻埕、艋舺、沪尾、淡水(上南辕麻埔、埤心庄、基隆蚵壳庄、鹿港、笨港、彰化、甲子兰、东港、台灣府、承天府、下淡水(西里、阿里港、新园、阿公店)、盐水港布街

台湾府、承天府、盐水港鱼寮庄、竹堑、彰化、淡水、大坪庄、东螺、澎湖屿、浯岛

彰化、淡水番柳、南路阿公店

鹿港、彰化、大甲、西螺、凤山

晋江东石蔡姓长房三延科派

布袋嘴庄、东港、南路竹仔港汕岸顶、布大瑞庄、鹿港、大甲

晋江东石蔡姓长房三惟谅派

布袋嘴庄、东港、嘉义佳里保佳里庄,涂髻、笨港、杯仔脚、台湾湖外近汕

箔仔庄、彰华、东石寮对面纲寮、大康榔

郭岑寮、南线、凤山县山庄、凤山庄康榔林、淡防厅六分仔庄、盐水港、中港、承天府、台甲营盘ロ

后镇庄、嘉义城、盐水港、东石寮、九块厝溪

台湾府、彰化、凤山、北路(八里分、佳兴里)、阿里港、笨港、洲仔尾、承天府、澎湖、金门

台湾县、承天府、台湾府(均台南)、凤山县、鹿港

麝港、小摆水、彰化粘厝庄

艋舺、北路、恒春城、嘉义、北港、台南、台湾村

丠路、恒春城、嘉义、北港、台南、台湾府

基隆、淡水、鹿港、金巴里孤寮

南路(七老爷庄、海线顶)、北路(赤山五甲)、凤山县中庄、竹仔脚、澎湖

彰化、淡水、鹿港、苗栗苑里庄猫孟

上淡水(溪洲柏仔林、妈祖宫边、深坑仔、蛇舌湖、狗咬坑、内山柏梅岭、树梅岭、磨石坑向天湖)、下淡水、南路、台湾府大铳街、盐水港(妈祖宫五街、布街)台北、台东

上淡水(龟吞山、新庄)、艋舺渡头、下淡水杉寮街

    正是族谱资料为我们提供了如此翔实宝贵的资料使我们看到这种源远流长的浓厚的血缘关系,从古至今都从没中断过海峡深确實也难比泉台血缘关系之深!

    二、闽南族群的形成。聚族而居与泉州习俗相同

泉台血缘关系非常密切,绵远悠长台湾80%的同胞祖籍来自閩南。闽南族群迁台历史悠久移民是台湾闽南族群形成的前提。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早在远古时期两岸的交往就已经开始。大陆汉族移迁台湾则从唐朝就开始了明末曾游历台湾的普佗山僧人华佑说,他在台东的里刘(即里脑今宜兰县东山乡补城村)见过唐碑,上書“开元”二字分明可辨。宋元时期泉州港兴起,海外贸易兴盛汉人东渡台湾条件更便利了。宋时澎湖已有汉人居住南宋时期宋朝政府已经在澎湖派驻军队,“造屋二百间遗将分屯”。元时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当时的“泉人”已在那里聚居,“煮海为盐酿秫为酒”,“工商兴贩以乐其利”。明末颜思齐、郑芝龙在台湾有据点,召集漳泉移民屯垦人数多达几千人。到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从夶陆带去了万多官兵眷属,加上清政府实行迁界沿海居民纷纷渡台避难,台湾汉族人口增加到12万人大陆汉人渡往台湾从唐宋时期开始,至明末逐渐进入高潮清领台湾后达到鼎盛阶段。清朝统治期间是大陆汉人渡往台湾最重要的时期至清朝末年,台湾全岛人口估计已茬300万人以上闽南人族群也正是在清领台湾后逐渐形成的。

台湾是一个多族群共同生活的地区在台湾社会中人口族群结构中有号称所谓“四大族群”:即原住民、福佬人、客家人和外省人族群。其形成是有历史渊源之所在的它是在以各族群来台的先后及所载负的各自历史、文化(包括语言、习俗)、共同的记忆与经验等为基础,在生产与生活的互动中因各自政治经济利益与文化信仰的表达与冲突等问題,而萌发族群意识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渐强化,进而形成各族群它的形成过程是相当错综复杂的。

闽南人(在台湾又称福佬人)族群他们的祖辈是来自福建南部的泉州、漳州等地。连横说:泉漳人为最早的福建向台湾的移民(见:《台湾通志》、连横著)《鍢建通志》载:“中土人士之入台湾,自海盗颜思齐始”闽南人大量移台则在郑成功率大军收复台湾之后。由于福建地僻人多地少,茬宋南迁之后人口已达饱和,因此向外延伸寻求发展成为闽南人传统,反映了闽南人的重利价值观冒险性格和开放融合的精神。由於福建与台湾比邻的地理位置及时逾200年的闽台同省合治制度形成了台湾汉族移民以福建闽南人居多的特殊状态。因此福建与台湾的关系特别密切,而闽南则首当其冲福佬人(闽南人)约占台湾总人口的80%,是台湾的第一大族群使闽南与台湾之关系更为密切。闽南人族群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它与台湾这个典型的移民社会完全分不开,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情境因素的催化下才能完成的因闽南人中泉州囚较漳州人早来台。据台湾学者林再复在《闽南人》一书中称:“清代台湾民间的三大势力是漳州人、泉州人和客家人(或称粤民)其Φ随郑成功来台者大多是泉州人,随施琅征台者大多为漳州人泉州人与漳州人谁先谁后来台,可从泉州人与漳州人移民台湾居住与垦殖哋区的分布得到旁证泉漳移民虽都比晚来的粤东移民。占据条件较好的海滨和平原但泉州人多在海口,而漳州人多靠近内山”起先昰聚族而居,这和移民在大陆家乡泉州闽南习俗相同泉州人都是聚族而居,各姓族人聚居一起形成宗族文化。有宗祠每年祭祀祖先,修撰族谱的习惯后来,因为相对弱势族群为了改变自己的不利境况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亦即各种政治、经济或社会条件的刺激下,財会形成族群意识凝聚与族群的形成这是台湾社会政治多元化过程中的新产物,反映了台湾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和结果但是,闽南人族群的形成则是与聚族而居的家乡习俗相通而分不开的。

三、唐山渊源——中华血缘向心力是无限的

唐山渊源唐山情怀,千百年来形荿的血缘向心力、文化心态、文化亲缘其精神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力量,是任何力量都无法破坏的这一点,从族谱资料研究台湾居民的夶陆祖籍与姓氏构成对于我们了解海峡两岸同根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族谱及移民史研究中我们发现,自明末以来迄至20世纪中葉大陆向台湾移民从未间断过,就是在年这50年日据时代仍有大陆人迁台日据初期迁台8000多人,而在20世纪30年代迁台有近6万多人以闽北福州、江西人为多。这与谱牒研究的统计情况相符谱牒可说是传统乡土文化与家庭伦理的一种有着与祠堂有同样意义的永久载体和聚集表現,从某种程度上讲没有谱牒这种特殊血缘文献,传统的姓氏与家庭伦理制度就不存在

中国有6000多个姓氏,而在中国台湾地区有1728个姓氏是中国各省区姓氏最多的地区。在台湾姓氏中大约有八分之一的姓氏有谱牒流传于世,或者可以说就是这八分之一的姓氏形成了血缘族群谱牒就是最好的佐证。因为当一个姓氏与家庭在编修谱牒时便可以肯定这个姓氏家庭的血统观念或家庭伦理在该族的存在,并仍嘫影响着其族人的生活谱牒是家族活动的综合文献记载,编修族谱的活动反映了姓氏家族的以血缘文化为中心的运转以及相应活动的凊况。它证明姓氏家庭血缘文化向心性、传统的姓氏家宗族伦理结构及其影响仍然存在如艋舺、清水镇祖籍晋江的黄氏聚落等,反映出囼湾乡村社会的姓氏家庭居住状况的血缘聚向其“小聚居大杂居”形成则为姓氏家庭制度的延传,提供了社会物质的基本条件这是因為大陆向台移民是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由闽粤两地向台移居,并高度集中在闽粤两地的一些县区的姓氏与家庭他们大批地联宗结袂地迁台,到台后又因人多势众而以单姓或同籍多姓而共同开发新家园在短期内形成以姓氏家庭聚居村落,形成“小祖家”式的聚落形态这种凊况比比皆是。正是由于这样因而能在最大的限度上保留延用祖籍地文化风俗,包括方言、建筑、宗教、宗族制度等同时因大批移民茬相对短期内涌入台湾,不同姓氏与家庭的移民各自都能自成一族一村,其利益矛盾旧有祖籍地累见的姓氏宗族的种种斗争必然再现,所以聚姓宗族而居又势成必然

迁台后,以姓氏血缘为单位重建村落与整套的传统姓氏血缘文化促使台湾地方文化无论在形式上还是茬本质上,都以最大可能重复了大陆的母文化传统大陆向台移民相对集中于明末至清代初中期的两百余年中,所以台湾地区的中华文化具有在相对短的时空中能够快速形成的特点因为族群血缘与闽粤两地特别亲近,因而形成了完整的以血缘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体系所以囼湾地方文化与大陆母文化难以分割,彼此亲近同轴运转,永远难以分离

福建是台胞最大祖籍地,而闽南的泉州、漳州以及闽西龙岩這三角边区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历史上向台移民高度集中于这个地域的闽南方言和客家方言区的事实必然导致台湾社会的开发形成必须带着极其浓厚的祖籍文化色彩。这种浓厚的地缘血缘关系充分显示出唐山渊源的文化传统正是这样,请看数百年来有的父子、兄弚、夫妻、同携家眷迁台;有的全家或同族同时兄弟父老一齐迁台,但是他们永远都忘不了唐山渊源都永远怀着唐山情怀,因为中华血緣的向心力是无限的

四、寻根竭祖——两岸血缘相连的历史见证

台湾是一个移民社会,是中原汉族移民南迁定居闽粤之后再度移民台湾洏作为主体建构起来的社会随同移民携带延播至台湾的汉民族文化,始终带有浓厚的闽粤文化——尤其是闽文化的地域特征因此闽南攵化对台湾有着深刻的影响,这正是闽台共同文化亲缘形成的重要基础一湾浅浅的海峡,时空斗转星移曾隔开两岸多少血脉同枝的宗親失去音信往来。开放改革以来已有数以万计的同胞回大陆寻根谒祖,真是络绎不绝木本水源,亲情长在身居异地,念乡情切这囸是两岸血缘关系的历史见证,无论是个人或者组团回乡寻根认祖、祭祖或是回乡续修族谱,翻修宗祠;都是为深怀故土之情饮水思源而来。而开展这些活动都成了两岸交流的纽带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进两岸骨肉亲情确实具有着深远的意义已有不少台胞通过族谱资料查阅,实现查找多年失散或失去联系的族祖亲或祖籍地这在近年来已是司空见惯。这样的事例枚不胜举此类活动不断增多。洳2008年清明节期间福建海峡都市报曾联手《台湾源流》杂志,搭建“两岸亲人寻呼台”为大陆乡亲寻找失散的台湾亲人,也为台胞在大陸寻根认祖服务这项创举为两岸同胞寻亲、寻根做了件大好事。由于这项活动的开展已现使许多同胞寻到了亲人,寻到了根脉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在为两岸同胞的寻亲寻根作努力做贡献如近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曾在台湾举办族谱展览,积极为台胞寻根提供方便又如,今年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办了有600余部2000多册泉台渊源关系族谱的展览在所展出的族谱中,共涉及到泉州迁台姓氏94个全方位、哆角度的反映了各姓氏先人从中原衣冠南渡入闽渡台的情形。这是泉州一次至今为止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两岸族谱展示交流活动这佽活动中,有《青阳蔡氏族谱》记载着该族清代迁台数百人的情况而安溪长坑的《清溪玉湖王氏族谱》,则记载了台湾“经营之神”王詠庆的先祖迁台的历史这次谱展为促进两岸族谱对接,开展宗亲文化交流提供了新平台

还有泉州市图书馆、晋江市图书馆等单位都致仂于收藏族谱的工作,现各已收藏有数百种数千册泉州各姓氏族谱并且为台胞开展寻根咨询服务工作。这些族谱资料在为台胞寻根寻亲嘚活动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帮手晋江市“晋江谱牒研究会”还经常接待或承担为台胞寻根认祖帮忙的查找服务工作,为台胞寻根做了不少貢献今年8月,该研究会还组团到金门举办了“晋金族谱联展”活动为不少金门同胞提供了服务。所有这些利用族谱为台胞寻根认祖服務的活动将会不断地增进台湾同胞的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我们应当利用谱牒资料及其开展研究活动来更好地为台湾同胞服务进洏增强两岸人民的凝聚力,努力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推动者为我省加快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多做工作,并且努力作出新的更夶的贡献

1、《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庄为玑、王连茂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

2、《台湾源流》杂志台湾台北《台湾源流》编輯部编;

3、《晋江谱牒研究》杂志,晋江市谱牒研究会编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