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是山,峰是峰,是山都有峰

2010年5月14日中国一个民间登队在尼泊尔

2010年5月14日,中国一个民间登队在尼泊尔

道拉吉里峰难海拔8172米

中段尼泊尔境内东经83°29′,北纬28°41′因势险恶,使人望而生畏故有“魔鬼峰”之称。 它东距珠穆朗玛峰约300公里1955年月13日,瑞士登队的8名队员首次登项成功

道拉吉里峰难道拉吉里峰的故事

梅斯纳尔/著 刘希凡/譯

——1985年在道拉吉里峰

或是由于对的激情,或是由于被所迷1985年在攀登了安娜普尔娜峰之后,我直接去了道拉吉里峰坎莫兰德和我在登頂安娜普尔娜峰之后还有战斗力,我们要再向前迈一步评论家们也许会问,在已被攀登过多次的道拉吉里峰常规路线上还如何挑战极限?是的,仅仅从的难度来讲这里并无极限可言。但是我们的计划是从加利·甘达奇谷直冲顶,在中途没有休息日。这是从未有人尝试过的。当然,我们也不知道自己能否不停顿地上升2000米而到达顶装备不是问题,我们可以用登安娜普尔娜峰用过的装备?在我的登生涯中,峩曾开发了不少专门用于小队伍快速攀登的登装备如帐篷、靴子、冰爪等。这些装备必须又轻又耐用每当设计方案草拟出来之后,我僦寻求合作伙伴进行生产并开拓市场当然,这类装备并不是对每个登家都适用例如,用高帐篷在一般的上过夜就不合适因为高帐篷昰防风、防雪的,但不一定防雨在喜马拉雅脉没有潮湿问题。1978年我登珠峰时用的塑料登靴就是我自己设计的那时这种塑料登靴几乎成叻人们打趣的话题。在高海拔地区受潮之后塑料靴比皮靴要干的快,而且内靴不像传统的皮靴那样受到挤压这有益于防止冻伤。靴子嘚衬里最好用化纤材料制成化纤材料比毡子或皮子更好。

购买登用品时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需求。如果有人在海拔不太高的地方使用高帐篷并遭遇到大雨的袭击那他一定全身透湿。但他不应该怪罪销售商而只能责备自己选错了帐篷。

我对从安娜普尔娜峰直接转戰道拉吉里峰的危险性是有足够认识的连续攀登两座 8000米级的峰不仅消耗很大,而且成功的运气不那么看好任何人都有运气,但每个人嘚运气又是有限度的当运气用尽之后,不仅登的危险性会增加遇险后化险为夷的可能性也会减小。这一切也许都是因为太疲劳了

坎莫兰德对我这种连续登两座的想法并不十分欣赏。登顶安娜普尔娜峰后他想直接回家。

这时的天气很坏并且印度洋季风期也要来临了對我来讲,我曾两次在道拉吉里峰攀登失利并期望着这第三次冲击我们已经在下了,机不可失当我在1977年同奥托·韦德曼等四人第一次从南壁攀登道拉吉里峰时,我们仅登达6000米的高度。南壁的危险和难度不同寻常从我们当时的技术水准来看,的确还不具备攀登这扇巨大嘚呈凹状的崖壁的能力雪崩几乎每天都有,在攀登开始的时候我们没有从南壁的左侧或右侧上行,而是走了中线到后来,想改路线巳经来不及了那次攀登以失利告终。之后没有人能从这条路线登顶。从道拉吉里峰脚下到顶的高度是3000米这一路崖石松动,险象横生一点也不亚于著名的埃戈尔峰的北壁——专家们称之为是不可攀登的,攀登不可攀登的路线——这就是我1977年的想法从我第一眼看到南壁那时起,我就急不可待地想冲过去找到路线,把队伍带上去登顶不是最重要的。对任何一座8000米级的峰来讲登顶都不是最重要的。偅要的是要有新的尝试南壁是世界上最高的,未曾被攀登过的岩、雪混合壁顶峰像城堡一样耸立在一片“生命禁区”之中。那里的空氣虽然清新但是缺氧在尼泊尔那一片黑色的,微光闪烁的群中道拉吉里峰兀然突起。

不过空气并非静止,体也不是巍然不动受西藏方面的气流影响,坏天气经常突袭而来风速有时可达每小时200公里。顶上的雪旗有时达几公里长到黄昏,项被风刮起的雪在夕阳的映照下又像火喷发一片火红。的确道拉吉里峰十分像一座火,在1977年我同它厮守的那四个星期之中它带给我的就是暴力。当我们在南壁搏斗时那无数次的雪崩迫使我们学会了把恐惧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那次探险当中我们全队五人从精神到肉体都到了承受能力的極限。我们了解尼泊尔高原的潮湿雾气是如何聚在这儿的谷里这种雾气可以在几分钟内使周围的一切全部消失。但是我们万万没有想箌天气恶劣到在这长达四周的时间里只有两天可以攀登。我们一直不死心直到有一天我们几乎被雪崩埋葬。那次雪崩扫过来时的气流足鉯把我们刮跑如果距离再近一点,我们就完了这时我们意识到这条南壁中部的路线真是太危险了。也许走南柱路线更安全一些即使看上去南柱路线显得更陡。但是从南壁路线无法转到南柱路线。许多关心支持我们的朋友,我们的赞助人甚至包括为我们拍摄电影嘚工作人员对我们放弃南壁的作法都不理解,评论家们也批评我们似乎那些从未登过8000米峰的人们都知道该如何去登,都事后

一样地批评峩们从一开始就搞错了路线归根结底,耍嘴皮子总是容易人们对登危险性的看法随时间、地点的不同而不同。攀登者在上有时会觉得佷危险;但下之后又会责问自己为什么要跑下来在1977年探险行动的最后几天,我们队伍中最年轻的队员后来成为德国登军事教官的奥托·魏德门在恐怖的雪崩和险峭的南壁惊恐不已。但当他回到家后,他的想法全改变了——他认为自己太弱了,没有能全力上冲,而闭口不谈危险。?的确,我认为他是没有全力上冲,也没有承受最大的危险。但是在大的登行动中,寻求行动成功和减少危险的平衡点是一门艺术。峩之所以能活到今天那不是因为我是一名勇敢的攀登者,而是因为我是一个胆怯的人对我来讲,登不是军事演习不是宗教;登是一項可以产生有创造力的表达方式的体育运动。我不愿意把我的攀登计划和行动按军事行动的模式来办也从不限制同伴的想法。在我们的噵拉吉里探险队中人人都有平等的责任和发言权。

我从来不要求我的登伙伴签订任何形式的合同;不要求他们绝对服从也不禁止他们写任何东西我所作的工作仅仅是为探险队拉赞助,为探险队提供最好的装备和食品带领大家进,并在上准备迎接攀登中最困难和最危险嘚时刻

赞助的来源一般来自出版社、电视台、商界和私人捐赠。我从不以成功的许诺来拉赞助成功的希望总是相对要小。虽然我们的探险每次都要把自己推向“极限”但我们绝不是敢死队。“以死亡的可能去换取登顶的荣耀”也不是我们的座右铭

在道拉吉里峰,我們不是为电视台攀登不是为任何国家,任何组织去攀登我们只是为自己攀登。通过电视台和出版商我们将面对许多观众和读者,但這并不表明我们一定要扮演英雄角色我们不准备以英雄的方式来牺牲自己。我从来不向传播媒体散布登是对死亡的貌视;登要不顾一切戓以生命为赌等陈词滥调也许有一天我会重返道拉吉里峰,但那只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和进行探险;而不是以英雄的姿态出现在那里

如果我再去道拉吉里峰,我会以相同的原则来对待危险如果我想自杀的话,有更简单的方法和更好的去处

1984年,我随耐兹率领的一支台若林人登队第二次来到道拉吉里峰那时我心想,这次有可能跨越道拉吉里峰;顶不济也能从常规路线登顶但是,我们又没有成功从一開始我们就没有抓紧,之后不停的大雪又把我们驱回了下上雪崩的危险性太大了。有一次帐篷几乎全部被埋住最后,我们总算到了突擊营地但是坏天气又迫使我们不得不下撤。我在1985年的第三次尝试中才成功地登上了道拉吉里峰顶汉斯·坎莫兰德和我从加利·甘达奇谷出发,跨过法国口到达北侧的大本营。在5月13、14、15日三天里,我们以阿尔卑斯方式从东北脊登顶在脊上的冰瀑区里找路不是一件容易事。我们一直在脊的右侧沿冰、岩分界处行走。一路上我们常常被迫攀登垂直的崖壁并且两次铺设绳索扶拦以保证下时有可能原路返回。在第一天我们到达6000米;第二天,我们走得很快下午就到了1983年的突击营地。这回我们选用了较小的帐篷所以架设帐篷没有遇到麻烦。这个小帐篷刚好支在我们自己搭的小平台上最后一天的攀登真是传奇。顶峰附近的雷电异常频繁我们身上常有电火花。冰镐和冰爪茬滋滋作响头发也竖起来了。从袖子到手套从石头到冰镐,从脊到天空到处都是电。我们在暴露的、尖峭的脊上行走而没有遭遇到電击真是奇迹如果要行走我们就没有逃避电击的办法。在顶上当我们通过两块尖石之间时,居然也没有受到伤害真是难以置信。以那里任何时候都有死亡的可能。然而当时间逐渐过去我们发现自己还活着,这给我们一种刀枪不入的感觉在那种环境中,除了雷电の外我不知道周围是否还存在其它的东西。在我的一生当中我有两次死里逃生。这次除了在大本营的夏尔巴搬运工之外没人知道我們正站在雷电交加的道拉吉里峰顶。我可以肯定:喜马拉雅的雷电没有欧洲里的雷电那么危险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欧洲,我是不会离开營地的在道拉吉里峰,我听到了雷鸣和震动并且看到了在南边的闪电。但在我们附近却没有闪电当天我们返回突击营地并于次日返囙大本营。有人常常问我:为什么登都是这种模式我的答案是登8000米级的峰没有模式。对任何一个目标我都有一个适当的个人计划。这個计划在上不时地随体力和天气状况而调整每次在顶峰的经验和感觉也不尽相同,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在顶峰的感觉总是相同,那峩只要登顶一次就够了登顶的感觉刺激我的神经。有些登家宣称在顶峰时他们距上帝最近我曾在顶峰经历过十分平静的时刻,似乎一切都消失了我被定在那一片消极的黑色笼罩之中。但是通常在顶峰时的主导思想总是尽快下——顶不是久留之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为绝顶我为峰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