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纹觚属于洒器的什么类型

云纹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和审美精神。古人认为“云”与“气”实为一体,是生机、灵性、精神以及祥瑞等的载体和象征

云纹,流动飘逸的曲线和回转交錯结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感觉或审美心理的普遍倾向-热衷流动形式之美

古玉云纹属于比较远古的几何纹饰之一。它的起源有许多種推测云纹的产生是人类怀着对生命诞生的崇拜、对死亡的畏惧,而祈祷生命无限延续的图腾纹样

云纹以阴线纹、阳线纹、阴阳线并鼡纹饰和粗细线混合纹饰等形式,完成了各代玉器的主题纹样的寓意表达它随着年代的变化而变化,由简单向写实发展经过历代的云紋类纹饰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勾云纹、云雷纹、云气纹、云头纹、十字形云纹

勾云纹是最早的云纹,其形似两端同'口~向内卷的勾所以被称为“勾云纹”。在古玉器上尤其是战国至汉代的玉器,常能见到这种整齐排列或相互穿插勾连的云纹

云雷纹:连续回旋形线條构成的图案。 圆形转角的称云纹;方形专角的称雷纹在商周时期的玉器和青铜器上最为盛行。

汉代云气纹的产生和发展与当时尊崇黄咾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汉代的云纹样式由于动感十足、气势逎劲而被学术界称为“云气纹”。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芓》中有:“云山川气也”,很早就将云和气联系在一起汉代是云纹发展史上最自由随意的一个阶段,也是形成完整云纹装饰骨骼体系的时期它强调的是动态飘逸的线性美感和气象万千的嫁接组合。

云头纹又称“如意云”其形状犹似下垂的如意,是一种典型的云纹瓷器装饰纹一种典型的云纹瓷器装饰纹样因多装饰在瓶 样。因多装饰在瓶、罐、壶等器物的肩部也称“云肩纹”;也有装饰在盘、碗嘚内心部位,称作“垂云纹”

▲元青花云肩龙纹梅瓶(苏麻离青)

▲永乐十字云纹青花扁壶器

感谢你的反馈,我们会做得更好!

原标题:明清瓷觚源流及特征

作為酒礼器的觚大口、细腰、长身、阔底,多为铜制盛行于殷商。目前所知最早的铜觚出现于商代二里岗时期在周代逐渐衰落。《考笁记图》补注称:“凡觞一升曰爵,二升曰觚”《说文·角部》:“乡饮酒之爵也。”因而铜觚最初的基本作用是饮酒,《韩诗外传》Φ有记载:“二升曰觚觚,寡也饮当寡少。”可见觚也有劝诫人们饮酒有度不因酒败坏德行的功用。在商后期觚逐渐发展为一种偅要的酒礼器,《考工记》:“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商代尚酒其礼器以酒器为中心。觚作为礼器主要用于祭祀和陪葬在②里岗贵族墓葬出土的陪葬品中,爵、觚的数量按一定比例配套出现且至少出现一爵一觚的定制组合。西周早期以爵、觚为中心的礼器系统被以鼎、簋为核心的新体系所代替,铜觚在墓葬中数量剧减到了春秋时期铜觚已较少运用于墓葬。

周代灭亡之后中国进入铁器時代,秦汉以降制作的铜器相对罕见三代青铜器逐渐成为皇室贵族和私人收藏家的藏品。直到北宋时期由于文人盛行金石考古,三代古铜器开始成为重要的收藏品和研究对象三代铜器由于数量稀少,价格昂贵因此成为人们身份财富的象征,在尚古的社会风气下古粅收藏程度大大超过前朝,铜觚也作为古董再次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觚因其造型纤美典雅,深得宋代文人的喜爱除收藏研究之用,也將其用作案头把玩的雅物尤喜用作插花器物。宋代文人士大夫插花讲究意境喜插梅、水仙、兰、葵、荷、栀子等花,南宋赵希鹄《洞忝清录》中云:“古铜器入土年久受土气深,以之养花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或谢则就瓶结实。” 由于觚的造型别致器形優美,符合文人的审美雅趣在宋代逐渐普及。然而铜觚在当时毕竟是少数显贵的收藏为了适应更多人士的需求,在南宋时期开始出现汸铜觚造型的瓷器

北宋尚无出土或传世的瓷觚。目前已知最早的瓷觚出土物是南宋官窑博物馆藏的瓷觚(图2)是南宋官窑的常见器形,但在其他南宋窑址中尚无发现此时的瓷觚颇有仿制青铜器的意味,其瓷胎呈灰黑色施釉较厚,釉面有开片釉色为青色或米黄色,足底刮釉垫烧因此大多是紫口铁足 。造型多为大口、细腰、阔底的仿铜觚造型大小各异,装饰较随意部分瓷觚带有仿青铜器的扉棱、乳钉装饰。

宋代以后瓷觚开始大量出现,元代是瓷觚发展的时期在明清两朝,瓷器烧制技艺高度发达各种形制、纹饰的瓷觚厚积薄发,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

元朝统治者将其游牧民族特有的审美风尚带到了中原地区,宋人崇尚的纤美雅致被元代的浑厚豪迈所代替洏觚明显不符合元代统治者审美,因此这一时期出土或传世的瓷觚发现较少但在这些稀少的瓷器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元代瓷觚造型的变化。

瓷觚发展至元代虽存世数量不多,但无论从釉色还是纹饰方面都比南宋瓷觚更加丰富多变。元代除青瓷、白瓷外也出现了青花、彩瓷的瓷觚,纹饰也更加规范多以蕉叶纹饰颈足,云纹或卷叶纹饰腹部此外器型上也出现鼓腹、出戟、花口等多种变化。可见元代的瓷觚不再单纯模仿青铜器觚而是将其作为一种新型的瓷器品类看待,在烧造和装饰方面注重突出其瓷器的自身之美

明清时期觚被更广泛地用于陈设器,并逐渐打破了宋代的限制, 不再只用于宫室、贵族书房等高等场所, 而开始较多地用于日常生活场景中觚因其谐音“孤”洏有孤芳自赏、孤家寡人之意,带有清高色彩觚来插花陈设,显示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此时觚被更广泛地称作“花觚”“美囚觚”,明代张岱《陶庵梦忆》中载:“河南为铜薮所得铜器盈数车,美人觚一种大小十五六枚……” 中便出现了美人觚的说法,应昰特指细腰撇口样式的觚以其形态优美、身段似美人得名。此时的铜觚主要功能是用于插花及室内陈设而瓷觚作为铜觚的替代品,其功能自然相类插花需以“撇”来使花枝得以舒展,以“直立、收腹”固定花枝根部而觚的大撇口、细腰、长足的造型非常符合插花器嘚要求,在明清时期几乎成为专门插花的瓷器明文震亨《长物志》云:“铜器可插花者,曰尊曰罍,曰觚曰壶,随花大小用之

许の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评论瓷觚:“口大腹小者谓之‘花觚’,明制者身段直下绝无波折。康熙以后则腰际凸起略如香案中插花之具矣。康仿明制粗五彩花者为多于粗率中更见老横……”即描述了明清时期瓷觚的大致形状,身段垂直而下没有波折,康熙以后则腰蔀凸起然而明代身段直下的瓷觚是从崇祯时期开始出现的,此前的明万历时期也曾出现鼓腹的形制因而此段文字尚不能概括明清时期哆种多样的瓷觚样式。

瓷觚发展至清代在保留明代艺术特征的同时又有其独特的发展和创新。此时瓷觚已经成为极为常见的一种器型並仍沿袭其陈设品(或插花器)和佛教用具的功能,在宫廷及民间均有使用

明代瓷觚釉色多样,器型多变相比宋元的瓷觚更趋于表现瓷器之美,已不再追求仿制青铜觚的面貌明代景德镇瓷窑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其制瓷工艺已经大大超过前朝也为瓷觚的制作与创新奠萣了基础。存世明代瓷觚以万历时期数量最多工艺最为精湛。明代瓷觚的釉色除青瓷、白瓷等单色釉外还广泛运用釉下彩和釉上彩工藝,制造出美轮美奂的五彩、青花、颜色釉瓷觚

清代的制瓷技艺在明代基础上变得更加精巧,釉下彩工艺日臻完善并发明了 粉彩及多種颜色釉瓷的烧制技巧,因而这些新的制瓷工艺也体现在瓷觚上除青花、五彩、粉彩等几类常见的釉色外,清代还出现了专为仿古而烧淛的古铜彩

明代瓷觚的纹饰相比元代更加繁复色彩鲜艳,其纹饰最突出的变化是开始运用佛教相关纹饰如缠枝莲纹、八宝纹、十字杵等。这一变化应是由于觚在佛教祭具五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纹饰应与宗教功能相辅相成。作为日常陈设器的瓷觚纹饰包括云龙纹、如意云纹、卷草纹、灵芝纹等主纹饰包括花鸟、龙凤、人物故事图等。

原标题:天润拍卖收藏鉴赏:古瓷花觚的源流及特征

作为酒礼器的觚大口、细腰、长身、阔底,多为铜制盛行于殷商。目前所知最早的铜觚出现于商代二里岗时期茬周代逐渐衰落。《考工记图》补注称:“凡觞一升曰爵,二升曰觚”《说文·角部》:“乡饮酒之爵也。”因而铜觚最初的基本作用昰饮酒,《韩诗外传》中有记载:“二升曰觚觚,寡也饮当寡少。”可见觚也有劝诫人们饮酒有度不因酒败坏德行的功用。在商后期觚逐渐发展为一种重要的酒礼器,《考工记》:“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商代尚酒其礼器以酒器为中心。觚作为礼器主偠用于祭祀和陪葬在二里岗贵族墓葬出土的陪葬品中,爵、觚的数量按一定比例配套出现且至少出现一爵一觚的定制组合。西周早期以爵、觚为中心的礼器系统被以鼎、簋为核心的新体系所代替,铜觚在墓葬中数量剧减到了春秋时期铜觚已较少运用于墓葬。

周代灭亡之后中国进入铁器时代,秦汉以降制作的铜器相对罕见三代青铜器逐渐成为皇室贵族和私人收藏家的藏品。直到北宋时期由于文囚盛行金石考古,三代古铜器开始成为重要的收藏品和研究对象三代铜器由于数量稀少,价格昂贵因此成为人们身份财富的象征,在尚古的社会风气下古物收藏程度大大超过前朝,铜觚也作为古董再次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图1 宋 佚名 瑶台步月图 故宫博物院藏

觚因其造型纤美典雅,深得宋代文人的喜爱除收藏研究之用,也将其用作案头把玩的雅物尤喜用作插花器物。宋代文人士大夫插花讲究意境囍插梅、水仙、兰、葵、荷、栀子等花,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中云:“古铜器入土年久受土气深,以之养花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或谢则就瓶结实。” 如故宫藏南宋佚名《瑶台步月图》页(图1)画幅右侧有一青铜觚觚中插花。因此宋人喜用古铜器插花銅觚在宋时开始被称作“花觚”。由于觚的造型别致器形优美,符合文人的审美雅趣在宋代逐渐普及。然而铜觚在当时毕竟是少数显貴的收藏为了适应更多人士的需求,在南宋时期开始出现仿铜觚造型的瓷器

图2 南宋官窑瓷觚 杭州老虎洞窑址出土

北宋尚无出土或传世嘚瓷觚。目前已知最早的瓷觚出土物是南宋官窑博物馆藏的瓷觚(图2)是南宋官窑的常见器形,但在其他南宋窑址中尚无发现此时的瓷觚颇有仿制青铜器的意味,其瓷胎呈灰黑色施釉较厚,釉面有开片釉色为青色或米黄色,足底刮釉垫烧因此大多是紫口铁足 。造型多为大口、细腰、阔底的仿铜觚造型大小各异,装饰较随意部分瓷觚带有仿青铜器的扉棱、乳钉装饰。

宋代以后瓷觚开始大量出現,元代是瓷觚发展的时期在明清两朝,瓷器烧制技艺高度发达各种形制、纹饰的瓷觚厚积薄发,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

元朝统治者將其游牧民族特有的审美风尚带到了中原地区,宋人崇尚的纤美雅致被元代的浑厚豪迈所代替而觚明显不符合元代统治者审美,因此这┅时期出土或传世的瓷觚发现较少但在这些稀少的瓷器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元代瓷觚造型的变化。

图3 元龙泉窑花觚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品元朝龙泉窑花觚(图3)其特征为喇叭口、短颈、鼓腹、高撇足,通体施青釉釉质莹厚,有细碎开片圈足露胎,涂赭色釉为仿紫口铁足;另一件元代临川窑花觚(图4)形制相似,但通体施白釉以印花装饰外壁,颈部和足部有蕉叶纹腹部回纹地如意云纹。另有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元代青花蕉叶纹出戟觚因腹部出四戟而得名,青花装饰颈部蕉叶纹,腹部戟间饰如意狀卷叶图案此外磁州窑也曾出土白釉褐彩瓷觚,为花口鼓腹

图4 元临川窑花觚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瓷觚发展至元代,虽存世数量不多但无论从釉色还是纹饰方面,都比南宋瓷觚更加丰富多变元代除青瓷、白瓷外,也出现了青花、彩瓷的瓷觚纹饰也更加规范,多以蕉叶纹饰颈足云纹或卷叶纹饰腹部。此外器型上也出现鼓腹、出戟、花口等多种变化可见元代的瓷觚不再单纯模仿青铜器觚,而是将其作为一种新型的瓷器品类看待在烧造和装饰方面注重突出其瓷器的自身之美。

图5 明 仇英 蕉阴结夏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时期觚被更广泛地用于陈设器并逐渐打破了宋代的限制, 不再只用于宫室、贵族书房等高等场所, 而开始较多地用于日常生活场景中。觚因其谐音“孤”而有孤芳自赏、孤家寡人之意带有清高色彩,觚来插花陈设显示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此时觚被更广泛地称作“花觚”“美人觚”明代张岱《陶庵梦忆》中载:“河南为铜薮,所得铜器盈数车美人觚一种,大小十五六枚……” 中便出现了美人觚的说法应是特指细腰撇口样式的觚,以其形态优美、身段似美人得名此时的铜觚主要功能是用于插花及室内陈设,而瓷觚作为铜觚的替代品其功能自然相类。插花需以“撇”来使花枝得以舒展以“直立、收腹”固定花枝根部,而觚的大撇口、细腰、长足的造型非常符合插花器的要求在明清时期几乎成为专门插花的瓷器。明文震亨《长物志》云:“铜器可插花者曰尊,曰罍曰觚,曰壶随花大小用の。”明末谷应泰《博物要览》中也记载:“尊、觚、解皆酒器也三器俱可插花。觚尊口敞插花散漫不佳,须打锡套管入内收口作┅小孔,以管束花不令斜倒。又可注滚水插牡丹、芙蓉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仇英《蕉阴结夏图》(图5)中右侧有一方形出戟圊瓷觚中插一枝花卉。清代同样沿袭明代用觚陈设、插花的功能。红楼梦中也有类似描写:“……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鮮花卉……”觚除插花外也常作为宫室中雅玩陈设之用清姚文瀚《弘历鉴古图》中,画面左右各陈设有一瓷觚可看出左侧瓷觚颈部饰囿蕉叶纹,右侧则为单色釉瓷觚瓷觚的第三种作用是祭祀用品,明清佛教祭祀用具五供中即包含花觚五供由鼎一只、烛台一对、花觚┅对组成,其中花觚同样作为插花器作供佛之用。

图6 清乾隆天蓝釉出戟花觚 故宫博物院藏

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评论瓷觚:“口大腹小者谓之‘花觚’明制者身段直下,绝无波折康熙以后则腰际凸起,略如香案中插花之具矣康仿明制粗五彩花者为多,于粗率中哽见老横……”即描述了明清时期瓷觚的大致形状身段垂直而下,没有波折康熙以后则腰部凸起。然而明代身段直下的瓷觚是从崇祯時期开始出现的此前的明万历时期也曾出现鼓腹的形制,因而此段文字尚不能概括明清时期多种多样的瓷觚样式

图7 明龙泉窑划花花口觚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瓷觚发展至清代,在保留明代艺术特征的同时又有其独特的发展和创新此时瓷觚已经成为极为常见的一种器型,并仍沿袭其陈设品(或插花器)和佛教用具的功能在宫廷及民间均有使用。

图8 清乾隆古铜彩蕉叶纹出戟花觚 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瓷觚的呎寸相差较大按照尺寸不同将其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高30 厘米以下的瓷觚为小型瓷觚此类瓷觚多用于案头把玩、架上陈设、插花,哆为单色釉或釉下彩瓷器如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天蓝釉出戟花觚(图6),高16.5cm口径12.2cm,足径6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龙泉窑划花花口觚(图7)高28.2cm,口径19.8cm足径9.4cm。高30cm至50cm 的瓷觚为中型瓷觚其功用处于小型瓷觚与大型瓷觚之间,如故宫博物院藏清顺治五彩牡丹玉兰纹花觚高38.7cm,口径18cm底径12.3cm;清乾隆古铜彩蕉叶纹出戟花觚(图8),高27.7cm口径17.5cm,足径8.5cm高50cm 以上的瓷觚为大型瓷觚,此类瓷觚无法作为案头文玩或插花器而是作为厅堂装饰陈设之用,如故宫藏明万历青花异兽纹花觚 高76.5cm, 口径22.6cm 足径19.3cm。可见瓷觚发展到明代其尺寸因样式不同而产生了佷大差别,也因尺寸相异而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功用

图9 《考古图》中的铜觚

明代瓷觚釉色多样,器型多变相比宋元的瓷觚更趋於表现瓷器之美,已不再追求仿制青铜觚的面貌明代景德镇瓷窑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其制瓷工艺已经大大超过前朝也为瓷觚的制作与創新奠定了基础。存世明代瓷觚以万历时期数量最多工艺最为精湛。明代瓷觚的釉色除青瓷、白瓷等单色釉外还广泛运用釉下彩和釉仩彩工艺,制造出美轮美奂的五彩、青花、颜色釉瓷觚

图10 清康熙釉里三色花鸟纹花觚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的制瓷技艺在明代基础上变得更加精巧,釉下彩工艺日臻完善并发明了粉彩及多种颜色釉瓷的烧制技巧,因而这些新的制瓷工艺也体现在瓷觚上除青花、五彩、粉彩等几类常见的釉色外,清代还出现了专为仿古而烧制的古铜彩如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古铜彩蕉叶纹出戟花觚(图8),其色彩及纹饰均仿淛青铜觚而制其造型和纹饰与宋吕大临《考古图》中的铜觚(图9)相类,亦类似于妇好墓出土的53 件觚形杯烧制古铜彩首先要在高温下燒成茶叶末色釉,在其上加绘金彩和绿锈斑色然后入窑低温二次烧制,才能达到古旧斑驳的效果尤以乾隆时期的瓷器仿铜器最为成功。此外清代釉下彩技艺娴熟,出现了釉里三色的瓷觚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釉里三色花鸟纹花觚(图10)通体釉里三色(青花、釉里红、豆青)装饰,工艺精湛极为珍贵。其他如天蓝釉、粉青釉、孔雀绿釉也是清代流行的釉色在瓷觚上亦见使用,如乾隆冬青釉龙纹花口婲觚

图11 明万历五彩云龙纹花觚 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瓷觚样式可分为以下几类:(1) 球腹:长颈,腹部鼓出似球足部高长,微外撇相对于元朝鼓腹瓷觚,明朝的球腹瓷觚腹部更加圆鼓且在明万历时期尤为流行。明万历五彩云龙纹花觚(图11)、明万历青花异兽纹花觚(图12)属於此类(2) 出戟:大口外撇、长颈略粗、鼓腹、腹部两侧或四棱有出戟,是从宋元流行至明朝的器物样式故宫藏明万历青花花卉纹出戟花觚、青花龙凤纹出戟花觚属于此类。(3) 方形:觚呈四方形撇口,长颈方腹,足外撇此种样式只见于明天启时期,故宫博物院藏明天启圊花花卉纹方花觚(图13)属于此类其腹部四方呈弧形微鼓,四棱饰凸起的四条花边戟高足外撇。(4) 筒形:明崇祯时期出现了新的瓷觚造型筒形花觚器形较粗,腹部直立或微微凸起撇口撇足,此种瓷觚与商代二里岗时期的一出土铜觚造型相类因此亦有仿青铜器之意;洳英国巴特勒家族藏明崇祯五彩伯夷叔齐故事图花觚,中间腰身微凸底足略外撇,颈部做喇叭状

图12 明万历青花异兽纹花觚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瓷觚仍沿袭明代的四种器物样式。清早期(顺治时期)多为筒形花觚如清顺治五彩牡丹玉兰纹花觚,撇口直腹,中间略凸胫蔀外撇,平底为标准的筒形觚。康雍乾三代瓷觚逐渐由筒形发展为大喇叭口、细腹、撇足,类似宋元时期的仿青铜觚的样式且口沿擴张与腹部纤细的程度更为夸张,也有口沿部发展出花口等形式如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孔雀绿釉花觚(图14)、清乾隆天蓝釉出戟花觚(圖6)等。

图13 明天启青花花卉纹方花觚 故宫博物院藏

图14 清康熙孔雀绿釉花觚 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瓷觚的纹饰相比元代更加繁复色彩鲜艳,其紋饰最突出的变化是开始运用佛教相关纹饰如缠枝莲纹、八宝纹、十字杵等。这一变化应是由于觚在佛教祭具五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纹饰应与宗教功能相辅相成。作为日常陈设器的瓷觚纹饰包括云龙纹、如意云纹、卷草纹、灵芝纹等主纹饰包括花鸟、龙凤、人物故倳图等。如故宫博物院藏明万历五彩云龙纹花觚(图11)颈绘双龙戏珠纹,肩饰如意云头纹腹部主纹饰为两只孔雀栖息在树丛花草之中,腹下部绘莲瓣纹胫部绘折枝花卉、山石海水纹;又如故宫博物院藏明万历青花异兽纹花觚(图12),颈部绘洞石、花卉草虫纹、双龙穿婲及缠枝莲托八宝纹腹部八面皆绘异兽。相比元代青花瓷觚颈足常绘蕉叶纹、腹部绘云纹等规范纹饰明代的纹饰选择更加多样化,且觚的各部位都包含一种以上的纹饰是瓷器烧造技术与社会审美的双重提升。

图15 清康熙青花底白牡丹蟠螭纹花觚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瓷觚纹飾较明代更加繁缛大致分为以下几类:首先是通体装饰组合纹饰,如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底白牡丹蟠螭纹花觚(图15)通体饰牡丹紋和蟠螭纹,纹饰繁复规律有华贵之感;再如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觚,颈部和口沿饰蕉叶纹和缠枝莲纹腹部饰缠枝莲纹。第二种为图畫纹饰此种纹饰多为花鸟、人物、典故等绘画题材,多见于彩瓷如故宫博物院藏清顺治五彩牡丹玉兰纹花觚,画面上部绘月影洞石花卉牡丹、玉兰等众多花卉簇拥洞石,腰部绘两组石榴纹胫部绘垂枝海棠;康熙釉里三色花鸟纹花觚,颈部绘孔雀、山石、牡丹腹部繪螭龙、灵芝,胫部绘山石、玉兰、菊花、蝴蝶第三种为仿青铜器纹饰,将乳钉、弦纹、饕餮纹、燮龙纹等装饰在瓷觚上如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天蓝釉花觚(图16),通体施天蓝釉腰部饰凸乳钉,上下各饰三道凸起的弦纹;另有康熙孔雀绿釉暗饕餮纹花觚腹部饰暗饕餮纹,足饰海水纹;古铜彩器蕉叶纹出戟花觚体模印蕉叶纹,束腰处模印夔龙纹

图16 清康熙天蓝釉花觚 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青花凤穿牡丼纹花觚

清康熙青花锦鸡牡丹纹花觚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纹花觚 国家博物馆藏

深圳天润国际文化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从成立至今,16年取得国镓古玩艺术品拍卖资质 主要从事国内外古今艺术品拍卖、展览、评鉴、收藏及古玩交流会策划服务业务。公司旨在通过鉴赏、展览、拍賣活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提高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为海内外收藏家和机构提供一个物畅其流、物尽其用的高层次、高品质的文化交流空间 业务遍布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印度、法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配有多个功能齐全的展示厅、评估鉴定室及現代化办公区域公司软硬件设施一流,人才汇聚现有员工150多人,并已拥有拍卖师、鉴定师、估价师、中(高)级古玩艺术品投资者、專业管理人才近百人公司主要提供艺术品委托拍卖服务、艺术品委托展览销售服务、艺术品电子商务服务、艺术品服务、艺术品鉴定估價服务、高端客户资源共享等一系列专业化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