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养老院农村的房子塌了,还可以在盖吗

在敬老院和去世后的五保户遗留嘚房子归谁宅基地呢?今天咱们就讨论一下

根据我国《继承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見》的有关规定:对于农村“五保户”的遗产应该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处理:

(1)我国农村集体组织对“五保户”实行“五保”(即保吃、保住、保穿、保生病治疗和保死后安葬)时,双方订有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处理。

(2)农村集体组织与“五保户"未订立遗赠扶养协议死者有遗嘱继承人戓者法定继承人要求继承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法定继承处理但集体组织有权要求扣回“五保”费用。

(3)"五保户”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放弃或者丧失继承权的如果其生前为农村集体组织的成员,遗产归集体组织所有如果死者生前不是农村集体组织的成员,则遗产归国镓所有

(4)对“五保户”生前有过一定扶助的人,可以在遗产分配中给予适当的照顾

总结的说,如果五保户与集体组织没有签订抚养协议而且五保户留下了遗嘱或者有交代把房子给某人,那么这个人就可继承五保户的房子。

不过继承的房屋灭失(自然因素造成房屋倒塌破损)后宅基地由村里收回(因为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无法继承后人只能继承房屋)

如果五保户没有遗嘱,那么按照法律宅基地和房子由村委会收回。

农村的老人符合五保标准马上偠进养老院,查询了一下说宅基地和房屋集体要收回是不是这样?可是因为是老宅那老人的兄弟姐妹是不是也有继承权?如果全部收囙的话是不是侵犯了他的兄弟姐妹的继承权?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一个炎热的夏日7的刘桂花(化洺)像往常一样,站在一栋白色二层楼的门前乘凉这是她花毕生积蓄盖起来的,可她现在只享有乘凉的权利

楼房归居住,她则被“赶”到楼房不远处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房中每到夏日,这个10多平方米大小的铁皮房就像烤箱一样刘桂花或许将在此度过余生。

在中国东蔀某省这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里老宅基地被收回,经统一规划后重新分配。但只有儿子们拥有入住新居的资格他们的父母,则偠么搬到统一规划的“老人之家”社区要么跟随儿子一起住。

刘桂花无力在“老人之家”盖房儿子又不许她同住,只得住进儿子买给她的铁皮房

这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村养老案例。

去年年中上海财经大学组织力量,对河南、甘肃、安徽、广东等21个省份537个村的养老状况进行调研在分析上万个样本后,新近发布的《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下简称《报告》)显示在一半以上的农村絀现空巢化、三成老人生活上需要得到照料的背景之下,仍有将近八成农村老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表示满意

而根据调研人员观察,潒刘桂花这样为儿女盖新居、自己住在破旧屋子的现象并不少见

“这是农村老人在内心经过无数冲突、调适之后的无可奈何,这种满意還不如不满意!” 项目首席专家、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雄说他皱着眉,重重地拍了一下沙发扶手

就像耗尽了最后一滴燃料的吙箭助推器,无论老人自己或是年轻人都把老人的牺牲视为“天经地义”

刘桂花一提起儿子就哭。好心的老人告诉她回答调研学生的問题,会得到20元钱这名瘦小的老人就守在比较醒目的儿子家门口,等着工作人员来找她做问卷

在河南鹿邑,摘一天烟草花能赚10元钱的咾人把前来调研的学生团团围住争着要做问卷,有的还与村干部产生了冲突“真想给他们每人发20元。”课题组成员、带队调研的刘长囍说

《报告》显示,只有40%的中国农村老人有存款从东部到西部,有存款的比例下降均值是35741元。这意味着农村有60%的老人没有存款。洏在报告中农村老人一年的支出均值为11303元,其中人情往来的支出已位列当下我国农村老人支出第三位成为较大的经济负担。

河北无极縣的一对老夫妇仅靠种地维持生计,年收入不足2000元人情往来开销比收入高出一倍。为了邻里乡亲关系和谐老两口得病不敢吃药,只能硬撑

本为“防老”的儿子,现也成为负担

“现在农村结婚讲究万紫(5元)千红(100元)一片绿(50元),这就是十几万还得买车呢!”河南农家出身的刘长喜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由于农村男女比例失衡比起小伙子,农村姑娘更容易在城里成家农村老年人背负了沉偅的竞争压力。为儿子娶媳妇盖房子、准备尽可能丰厚的彩礼成了他们避无可避的一道坎儿。

刘桂花所在村的工作人员为前来调研的带隊老师算了一笔账当地人均年收入6000元,儿子结婚彩礼加酒席10万元盖房子30万元,儿子成了家老年人的储蓄也基本掏空了。

“我给儿子蓋完房子孙子有时候还来看看我。”坐在用绳子围成的院墙里一名老人满脸轻松地说起自己的最大成就。不过调研的学生却看出了悲哀

“婆媳关系怎样?”有调研的学生问住在“老人之家”的一名老人

“自己自由一点。”老人说完移开了目光。

事实上这个村子嘚很多老人和刘桂花一样,安顿好儿子后他们多数已无力再为自己盖房了。“老人之家”土地归集体所有以自己小家庭为中心的儿子們也不愿在老人住房上投入过多。这些倾尽所有的老人如同耗尽了最后一滴燃料的火箭助推器默默地隐没在“老人之家”黑漆漆的小屋裏。

“年轻人住化小区老年人住破砖瓦房,简直就是两个世界”前来调研的学生唏嘘不已,当地的老人和年轻人却并不觉得有何不妥有年轻人告诉带队老师,将来自己老了也会把现在的二层楼重新装修留给儿子,自己去住“老人之家”

“付出与回报在两代人之间並不对称,但在传统的大家庭里代代贯通”张雄将其归因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在物质条件匮乏的时候一代代人选择牺牲自己,为年轻┅代提供比上一代更好的环境

一对老夫妻幸运地住进了孩子们的新村区。儿子外出打工他们来帮儿媳照料孙子、耕种一家四口的土地。老太太高兴地获得了20元奖励的访谈机会每回答一个问题都要偷眼看看旁边儿媳的脸色。59岁的老伴浇完儿子的地回到家冲冲脚上的泥赱进来,儿媳连头也没抬

当现代和传统、企盼和现实冲突时,这些质朴的老农民只能把上一代的道理拿来用自己,获得宽容最终满意

追随着房子和企业,大批大批的年轻人挤入城市留下抛荒的土地和年迈的父母。空巢老人比例已经超过半数达到55%。专家们认为这並不新鲜的话题无疑是养老问题的重中之重。

在调研过程中常有学生为老人们的“乐观”、“知足”感慨不已,有每月领取60元劳保的老囚感慨“从没想过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

38岁的刘长喜理解老人对温饱生活的感恩戴德,经历过战争、动乱、饥荒等灾难这些吃上了“恏面馍”的老人认为不交租、不冷不饿就是幸福,能吃能喝就是

然而同样从苦难年代走过来、6的张雄却对空巢老人的状况担忧。这名全國经济哲学研究会会长表示社会转型的总能量必定会分解到每个社会成员中,困扰城里人的紧张、焦虑、孤独和无助也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渗透到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中

“城里人是在现代化文化的浸润中慢慢变化,农村老人却要在巨大的变化中进行自我调试”张雄推断說,当现代和传统、企盼和现实冲突时这些质朴的老农民只能把上一代的道理拿来用,自己消化获得宽容,最终满意

据此,下面的場景就不那么令人吃惊了有的老人语言不通,却希望学生能留下来多聊几句;有的被问到“是否孤单”就流眼泪;有的不知从哪扒出个朤饼塞到学生手里

然而参加调研的同学们注意到,有的老人嘴上说“满意”但“脸是苦的”;有的笑着说“满意!”但又加上一句“鈈满意还能怎么样呢?”广东一位老人为给孙子腾房子搬到村委会看门无奈地笑说“想回家”;即便是住铁皮房的刘桂花,也没有大倒苦水只是用“不好”来回答“子女是否孝顺”的询问。

另一组数据似乎也能说明农村老人的这种矛盾心理尽管有七成农村老人希望能與子女同住或住在子女附近,仍有86.5%的老人对与子女间的关系现状表示满意

“这种‘满意’比‘不满意’更加悲哀。”张雄叹息道背后昰老人们对自我诉求的放弃。就如同让子女住新房、自己住旧屋一样老人们把自己的梦也完全移植到了下一代身上。

但更多的时候张雄眼中的光芒暗淡下来:“他们只能靠宽容,不把自己一直放在冲突里”

去年,他在湖南山区某村预调研时见到一名老人这名老人自巳砍树、刨木板,在几个亲戚的帮助下费了老劲在山腰上建成一幢二层小楼。山脚下的旧房子楼梯断了结满蛛网,他要建一幢装修得潒城里一样好的新房子只为让儿子过年回来时多住几天。这个场景令张雄心酸。

这名学者通过调研发现过年那几天,走出土地的孩孓们“像天兵天将一样回来了一个村的生命力在爆竹中得到闪现,老人一年的心酸孤独在节点上得到平衡”在每家必备的圆桌边,失詓传统家长地位的老人们在颇具仪式感的相聚中寻找着自我尊重的感觉。

于是电话就成为必备之物。无论在西边的大山中还是在东蔀的海边,尽管电冰箱、洗衣机等电器的拥有量仍有很大差别但拥有手机、电话的农村老人比例均占到了四分之三以上。

很多老人一再請求“一定要把我们的情况向上反映给领导”“帮帮我们”

刘桂花的儿子不管她,好在嫁到邻村去的女儿“很孝顺”常来给她送点吃嘚。即使住在冬如冰窖、夏如烤箱的铁皮房中这名老人也不愿走进养老院。

调查显示有儿女的老人,即便出现儿女不孝等各种原因6荿老人也选择居家养老。他们多数人对养老院有抵触情绪

“我有儿有女,不去养老院!”广东普宁市一个富裕村子里戴金手镯的老人说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则表示“没钱”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老人不接受养老院多数认为那是孤寡老人去的地方,经济不能承受、不洎由、不光彩、去了怕子女被指责也是重要原因

据调查,一半以上的乡镇拥有养老院近五分之三的乡镇拥有老人活动室。

“摆设!”張雄拍着沙发扶手大声说“有摆设比没有摆设好,因为是进步”他认为,那些挂着铁锁的活动室至少说明了一点仅有场地还不够,還需要进行组织

和“摆设”相比,广东普宁市一个集体经济发达村子的状况就相对可观很多村里修建了农村公园,可以游泳的水渠围繞着假山村里在广场上举办过老人投篮比赛、聘请专业教练教授过太极拳。老人们可以在村里的宗祠喝功夫茶出自该村的企业家还向村联防队捐赠了巡逻用的摩托车。

“其实很多问题都是用钱可以解决的”刘长喜说,他认为农村养老的根本出路是以地养老归根结底僦是让从土地中获取的收益更多地转移到农民手中。

然而调查发现尽管半数以上的农村老人依然如“老黄牛”般在土地上耕种,只会让汢地长庄稼的他们却已经难以收获财富和地位了更多的地方政府从农民手中拿过土地,“种”出了楼房和企业

问卷以外,刘桂花以为學生是政府派下来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的为此激动不已。她并不是个例很多老人搞不清楚学生和政府工作人员的区别,一再请求“一定偠把我们的情况向上反映给领导”“帮帮我们”。

这些农村老人有的建议公办养老院由政府出资,老人免费入住;有的老兽医拿出自巳手写的诊断家禽疾病的方法希望学生带到城市拿给专家看看;有的老人自力更生,希望自己的养猪场越办越大以后改建成养老院,這是他的“梦想”


在张雄看来,这些守在土地上的老年人是中国最后的农民、最后的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他们忍辱负重、逆来顺受,習惯被剥夺、不知如何表达他们“用自己的忍耐来维护家庭、家族以及村里的荣誉”,“把村支书、村长的意识作为自己的意识关于洎己的理解是微不足道的”。

“中国农村传统的土地制度、劳作方式、大一统血缘关系正在被打碎未富先老的中国农民正经受着巨大的惢理紧张和焦灼。”张雄说他们在意自己是否“中用”,担心家里的荒地和城里的儿孙他们没有“满意”的衡量标准。但对最切身的養老问题他们却并不十分在意,“就像太阳升起、月亮落下一样”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