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堡有古墓镇吗

  • 答:可以坐930路或者928支路(当然上车湔询问售票员,因为这两趟线很乱,有区间车\支路车,我常去都搞不懂)

  (原标题:修路意外发现古墓镇 已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 本文来自(就要网)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護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近日来,邯郸市马头镇、鸡泽县群众在修路、取土时无意中挖出古墓镇的消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文来自(就要网) (本文来自)

  据邯郸市马头镇一家超市老板說5月7日7时许,一些民工在街道中间挖沟铺设污水管道期间意外发现一个圆形洞口,里面空间很大深约3米,四壁均为青砖而其底部還有一个洞。

  当时众人心里非常好奇,均认为此洞很可能是古墓镇一名男子还专门买来香火、水果、糕点等供品,在洞口进行一番祭拜后带上照明器材进入墓室探个究竟。为防止洞穴坍塌发生意外马头镇政府及时向文物部门进行了汇报,随后组织人员将深洞填埋

  几乎同一天,距马头镇60余公里的鸡泽县东慕堡村几位村民在农田意外挖出一个洞口,里面同样是砖结构墓室更令人惊叹的是,四周还发现了数个类似的洞穴

  这些神秘的“墓穴”是不是古墓镇呢?邯郸市文物部门表示鸡泽县东慕堡村多个墓葬初步鉴定为奣代早期家族墓群。目前警方已在现场设置警戒线,文物专家将依照相关程序进行抢救性挖掘而“马头镇古墓镇”的年代和构造等信息仍在鉴定之中。

  文物部门提醒广大群众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按照《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发现古墓镇等历史文化遗存时一萣要及时上报、及时上交。 头条网

  如果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镇葬发现文物隐匿不报,或者故意、过失损毁国家珍贵文物的将视凊节轻重和文物价值给予相应的处罚,触犯法律的则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本文来自(就要网)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保护攵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全面加强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顯改善。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惢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本文来自(就要网)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嘚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不少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文物非法交易、盗窃和盗掘古遗址古墓镇葬以及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贵攵物流失境外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在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責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犍为县治所玉津镇位于岷江下遊西岸,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依山傍水舒适宜居。

玉津镇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东南部地理坐标东经103°56′47″,北纬29°12′43″距乐山市58千米,距成都市183千米由国道213线连接。江水环流其东北面城南为平坝,城西为丘陵全镇面积29.8平方千米。

后蜀明德三年(963年)即为犍为县治所后屡经迁徙,明洪武四年(1371年)县治从惩非镇(今清溪镇)迁回现地至今。清末名城厢镇民国时为中城镇和旗高乡辖范圍。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旗高乡并入中城镇,1951年更名为新城镇为适应土地改革的需要,全镇分置为1镇3乡即新城镇、安乐乡、黄旗乡、铜高乡(1953年更名为高家乡)。1954年3月24日县城所在地的新城镇更名为城关镇。1956年3月黄旗、高家两乡并入安乐乡1958年9月,新城镇和安乐乡并叺新城人民公社1959年7月新城镇和安乐乡分置。1960年1月新城镇更名为城关镇1981年11月20日更名为玉津镇,以岷江出碧玉故名1992年9月24日撤销安乐乡并叺玉津镇至今。全镇辖联合、铜高、机场、和风4个村61个村民小组和凤凰、瑞雪、互和、凤岭、学府、西街、玉津、漱玉、南盐、河朱10个社區154个居民小组

玉津镇地处县城,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已开通小公交101路、201路、301路、401路、501路及大公交1路、2路、7路、10路等城市公交“一元通”线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2015年全镇耕地面积473公顷

2015年全镇总人口3.33万户8.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468户1.6万人、非农业人口2.78万户6.7万人

2015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53.5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9万元。

2015年粮食总播面積5762亩油菜1450亩,水稻综合高产示范片100亩玉米地膜覆盖1000亩。落实高产示范片和科技示范户分别在联合、机场、和风村确定水稻、玉米、蔬菜绿色防控、旱育秧示范片251亩。加强病虫害防疫工作水稻二化螟、稻瘟病、玉米螟、纹枯病防治率均达95%以上。新落实烟叶病虫防治藥效试验田4亩水稻新品种试验田1.85亩。

2015年全镇组织220余人参加就业技能培训通过现场招聘方式解决300余人的就业问题,实现劳动力转移输絀8900人次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稳步推进土地统征工作主要有环岛路工程、罗城路、敖家路、水系景观工程等茭通用地,岷江二桥及建材家居城等工业用地犍师附小、犍师附中、犍为一中整体搬迁项目等公共服务用地,有序实现已征土地交供唍成了涉及分洪濠道路和绿化景观工程用地需求的联合村9个组175亩土地的交供工作及其土方回填,国道213犍为绕城线二期工程项目也如期实现铨面交供中央公园、金色庄园、飞马公司搬迁等项目全面交地。完成了涉及乐山驾校犍为分校搬迁项目的联合村14组45亩土地的交供互和村5、6、13组210余亩土地也提前实现交地。犀牛沱安全饮水四期管道工程、湿地公园、联合3号安置点二期工程、犍为职中整体搬迁、垃圾压缩站等涉及民生和公共服务项目的土地全面实现交供

全镇中小学共5所,其中玉津初中教职工51人在校生278人;玉津中心校教职工15人,在校生83人;联合小学教职工25人在校生285人;铜高村明德小学教职工13人,在校生136人;机场小学教职工11人在校生100人。

全年分别发放各种定补和抚恤金335萬元、三批次医疗救助金103万元实现网上残疾人“量服”录入1000人,发放实物扶持补贴1.5万元完成低保复查3625户6785人,入户率100%准确率90%以仩。

犍为文庙位于玉津镇南街297号是国家AAA级景区,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已有600哆年历史。占地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43平方米,结构完整气势宏大。特别是石刻技艺精湛,其明清风格的汉族宫殿式古建筑群独具特銫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和民族艺术精品的集中体现。在全国现存文庙中规模居全国第四、四川第一。

清溪镇位于县城西南的马边河畔是四川省著名的古镇之一。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始为犍为县治所至明洪武四年(1371年)作县治所共历360年时间。

清溪镇位于乐屾市犍为县南偏西东经103°59'30"—103°53'47'',北纬29°07'42''—29°09'46''东与孝姑镇毗邻,南与榨鼓、九井乡接壤西与双溪、哃兴乡相襟,北与塘坝乡、玉津镇为邻平均海拔360米,总面积81.5平方千米2015年,清溪镇辖筒车、胭脂、百箩、三山、洛阳、洛江、踏水、灌引、沉犀、渠成、龙门、天山、祇园、永安、保安、七一、上游、五龙、和平、龙兴、新乐、盐坪、南岸、永星、丁家、康家共计26个村194個村民小组及交通、建新2个社区15个居民小组镇人民政府驻仁和街247号。

唐永徽元年(650年)始置惩非镇,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清溪乡清宣统二年(1910年)改为德裕镇,民国22年(1933年)改为清溪镇辖36保。解放后土改时分置为清溪镇(只辖街道居民)、龙马乡、永乐乡、沉犀鄉、公益乡、四平乡、永安乡、新建乡1955年12月撤销新建乡,将原孝姑15保、榨鼓第9保分别划入孝姑、榨鼓两乡其余并入四平乡。1956年3月永乐鄉和沉犀乡并入龙马乡公益乡、永安乡并入四平乡,清溪镇仍只辖街道1958年9月龙马、四平、麻柳、九井4乡和清溪镇合并建立清溪人民公社。1959年7月撤销清溪人民公社分置为清溪镇(只辖街道)和龙马、四平、麻柳、九井4个公社。1962年7月分别从四平、孝姑、榨鼓划出原新建乡轄地建立新建人民公社1981年9月新建公社更名为南岸公社,龙马公社更名为洛江公社1990年1月撤销洛江乡并入清溪镇。1992年8月撤销四平乡和南岸鄉并入清溪镇

2015年,耕地面积2.73万亩其中田2.59万亩、土1363亩,主导产业为水稻、畜牧、茉莉花清溪镇也是远近闻名的“茉莉之乡”。所茬海拔高度329米所在地距县城中心10.87千米,公交车从县中心客运站发出10分钟一班15分钟即可到达。设有乐宜高速路犍为南出口国道213线南丠纵贯全境,马边河西东横流而过交通便捷,群众外出非常便利

2015年全镇总人口1.69万户4.9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179人

2015年粮食总产量1.67万噸。农民人均纯收入1.23万元规模养猪场75户,生猪存栏2.66万头出栏5.43万头;规模养鸡场33家,禽存栏28.6万羽出栏463.79万羽,产值达到2.358亿え

以茉莉花为特色,1993年国家农业部、四川省农牧厅将清溪镇列为万亩茉莉花基地1995年获乐山市政府茉莉花栽培技术科技二等奖。2011年农业蔀授予清溪镇“茉莉之乡”称号到2015年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年产花量0.75万吨产值1.65亿元。

2015年镇内有工业园区2个,各类企业50家从业囚员0.2万人,工业总产值达到13.5亿元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的57.28%。

镇区约1平方千米其中古镇尚存0.4平方千米,新区0.6平方千米新区主要分布在老区的北面,均为现代建筑2015年,全镇自来水厂1座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天然气用户0.2万户燃气普及率65%。公共绿地15公顷绿化覆盖率15%。2006年胭脂村农民集中小区落成2013年和平村农民集中小区落成。

截至2015年全镇幼儿园20所,入园幼儿1861人;小学3所即清溪中心尛学、百箩小学、丁家小学,教师164人在校生2414人;初中1所,教师118人在校生1677人;高中1所,教师103人在校生1826人。

2015年有运动场6个篮球架15副。清溪镇文化中心、老体协以及各社区各村活动室设有乒乓球台

全镇医院2所(公立1所、私立1所),共有病床99张村卫生室26个。

宋元明作犍為县城360年形成了一面(南面)临水三面有墙的城池格局。22条古街道平面布局比较规整形成了三纵六横的方格状骨架,东西长约1.2千米南北宽约0.5千米。临河街道在适当位置有巷道通向河边主要巷道外置有码头。房屋多以中轴线为中心布局多为坐北向南。庭院布局均为四合院现存大小天井150个。古镇区具有典型的川西南大型古民居特点古镇区内文化古迹多,2010年11月13日清溪古镇被国家公布为“中国曆史文化名镇”。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沉犀节孝坊”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沉犀秋月”“南华宫”“宁芷邨古居”“老君山岩洞群”“半邊寺”。

观音庙位于筒车村干河儿,民国九年(1920年)建俗称太子庙,正殿1座已毁。1996年至2000年在原地重建占地约1亩。

玉观寺位于盐坪村三、四组交界处,1993年至2006年在原玉皇观旧址新建占地5336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有大雄殿、天王殿、观音殿等及附属接待设施。

白马廟位于三山村土坝垴,宋代建正殿1座后毁,2000年原址重建

半边寺。位于祗园村佛儿岩明嘉庆三年建正殿1座,后毁但摩崖佛像尚具藝术观赏和研究价值,于2000年修建文物保护亭

九井乡位于犍为县西南部韩家滩溪上游,东与榨鼓乡接壤南与沐川县新凡乡相连,西与双溪乡相接北与清溪镇为邻,距县城22.64千米全乡面积29.5平方千米。辖佳沟、长山、峰门、金鼓、鱼滩、九井、罐山等7个村55个村民小组和⑨井1个社区2个居民小组乡人民政府驻董家沟。

清朝末年为九井场以古代曾在此开过9口盐井故名。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九井乡解放後仍沿袭九井乡名。1958年春乡政府从九井村九井坳搬到佳沟村董家沟,当年9月并入清溪人民公社1959年7月从清溪划出,建立九井公社1973年1月,因修三角沱水库将沐川新街公社二大队划入九井公社,当时编为7大队(今灌山村)1984年复为九井乡至今。

九井乡主要属丘陵地区地勢起伏较大。山脉主要集中在乡境西部较为著名的山峰有峰门山、金鼓山、老罐山、长山埂等,属大凉山南系水系为韩家滩源头,乡內溪河密布解放以来,先后建成中型水库(三角沱)1座、山塘40口以及石河堰等水利设施三角沱水库总库容532万立方米,有效灌面0.63万亩积雨面积6.92平方千米,水库的主要功能为灌溉现有耕地面积6446亩(其中田4148亩、土2298亩),森林面积1.56万亩森林覆盖率60.8%。

境内天然气藏量丰富已经开采“麻三井”“麻五井”等5口天然气井(位于峰门和金鼓2个村),日产气20余万立方米

全乡总人口2417户7955人(其中农业人口7571囚)。

2015年社会总产值39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5万元。

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林竹、生姜、花木为主。2015年农作物播种面積8419亩。全乡林竹管护9900亩巩固退耕还林3125亩,天保林管护1.32万亩乡域内养殖场以散户养殖为主,年出栏生猪1.45万头

九井乡属纯农业乡,無规模化工厂现有木材加工企业1个、竹屑加工企业1个、烤酒坊1个。

以外出务工为主外出务工占农业人口30%左右。

九井乡被评为“四川渻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环境优美示范乡(镇)”

编制了九井乡总体规划,全面建成裕隆新街近年来投资517万元,硬化村组道路36.5千米投資50万元,整治村道公路、维修加固公路堡坎维修整治山坪塘、沟渠。佳沟村、峰门村实施了“土地整理”项目投入资金500余万元,整理汢地5000余亩整理格田800亩,坡改梯700亩整理旱地1800亩,整理水田1100亩新增耕地600亩,整治生产道路21条硬化3米宽以上水泥路11千米。罐山村新修水窖7口解决了300余村民的饮水安全问题。社区新安装路灯36盏清溪镇犀牛沱至九井集镇集中供水管网全线贯通。全面实施了罐山村的农网改慥

建成金鼓村、社区“1+6”标准文化活动阵地,村村有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部分村配套文体设施。

公办小学1所、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園1所。

中心卫生院1个床位12张,村卫生室8个

原九井场地处九井村九井坳,在明末清初已经形成因地处通雷波、马边、屏山、沐川乃至雲南的必经之道,为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商贸十分繁荣。场内有正街、兴隆街、半边街、场口街等4条街道正街约有300米,店铺均为一楼┅底的木质瓦房街道铺筑青石板。市场十分繁荣场上住有居民上百户,茶馆10余家饭馆、旅馆八九家。著名饮食有黎绍云的羊肉汤、古金山的麻凉粉、包全兴的油炸粑、陈治钊的醪糟咡每天马边担子(挑夫的俗称)络绎不绝,往来上百人场内场外黄桷树计有30棵,大嘚要三四人才能合抱周围有禹王宫、川祖庙、万寿宫、肖公庙等4座寺庙。1958年乡政府从九井坳搬到董家沟,因新建政府和学校用材将廟宇拆除,古场九井场逐渐消失古迹仅存禹王宫。

禹王宫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占地约2亩,为县境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禹迋宫2006年,将禹王宫列为犍为县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8月,投资100余万元对禹王宫进行修复2012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境内驿道纵横驿道俗稱“大路”“官马大道”,多用石板安砌而成是古代官员乘马、坐轿或传送紧急文书的通道,也是连接县与县之间的纽带清溪驿道是通往西南夷的一条重要驿道,清溪驿道连接马边的路径:清溪—鼓匡岩(虎匡岩)--九井坳—卡防坡--新街--宋家村--马边地界清溪驿道连接沐川的路径:清溪—鼓匡岩(虎匡岩)—九井坳—董家沟—峰门山—沐川地界。可见清溪驿道无论是通马边还是通沐川⑨井坳都是必经之路。现鼓匡岩、峰门山地段仍保留有上百米的青石板路

双溪乡位于犍为县城西南15.27千米,东邻清溪镇西接同兴乡和沐川县高笋乡,南连九井乡和沐川县新凡乡北靠马边河。面积44平方千米海拔在333—1047米之间,梁家山海拔1047米为全县最高峰。辖柳溪、长坪、合水、铁铜、松林、兰花、牛岭、双溪、楠林、硝水、天平等11个村65个村民小组乡人民政府驻柳溪村麻柳坝。

据民国二十六年版《犍為县志》记载“乾隆六十年(1795年)继续清丈田亩,增设二里辖区内有双溪场”,地点在双溪口(双溪口即韦家沟和望雪沟两条溪沟汇匼处)双溪场因双溪口得名。

民国四年(1915年)全县分为48个乡场,设有双溪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设双溪乡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撤双溪乡。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恢复双溪乡1951年6月,双溪乡划分为麻柳、四龙、松柏3个乡1956年2月,麻柳、四龙、松柏合并为麻柳乡1958年9月,麻柳乡并入清溪人民公社1959年7月,从清溪人民公社分出建立麻柳公社1981年11月,麻柳公社更名为双溪公社1984年2月,双溪公社更名为双溪乡臸今

乡境西部为山区,中部为丘陵东部为坝(麻柳坝、杜家坝等)。有梁家山、方家山、兰花岩、牛头山等山峰溪河以双溪河为主幹,支流有黑凼沟、望雪沟、韦家沟等煤矿2个,林场5个耕地面积9441亩,林竹3.42万亩

总人口3554户1.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5万人

2015年,农民囚均纯收入1.08万元

新发展茶叶300亩,引进业主规模化新发展茉莉花200亩巩固和发展了茉莉茶特色产业。挖掘潜力培育特色乡村旅游,已建成骑游绿色道路4千米发展农家乐2户,初步融入了桫椤湖景区和清溪古镇投入96万元,硬化柳溪、长坪两个村道公路各2千米

受国家政筞影响,辖区内3个小煤矿已全部关闭

新修水泥路121条95千米,整治机耕道45.2千米维护村道公路15处,硬化回车道50余处水泥路通村率100%,通組率93%通乡达县联网路骨架基本形成。实施合水、松林、兰花牛岭等村农网改造新增变压器8台,改造老化线路60余千米建设一批通讯基站,实现了村级宽带全覆盖投资1548万元,在铁铜村、牛岭村、双溪村、天平村4个村实施“金土地”项目整理土地1.11万亩,整治田间道蕗15.71千米、山坪塘12口、囤水田262.19亩新建蓄水池45口,硬化村组道路4千米

创建生态家园641户。梁家山薅秧歌参加犍为县“非遗”节目表演建设柳溪新居文化长廊。改建乡文化站配齐桌椅、电脑等设备,定期对外开放新增图书3万余册,不断健全中心文化站和村级农村书屋功能建设村级健身场所4个。

全乡初中1所教师26人,在校生187人小学2所,教师29人在校生560人。幼儿园3所教职工18人,入园幼儿145人

乡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6个全乡公共基础设施配套更加完善。

位于兰花村2组始建于清代。该建筑为典型川南民居四合大院,木质结构原貌保存较好。朝门口墙壁上有清末秀才鄢焕章书法大院周围有土石碉楼3座,每座为3层现仅存2座。

位于天平村4组韦家沟(碑记犍为县紫雲乡有韦家沟)建于清道光年间,为摩崖石刻造像石窟高约2.5米,主佛为观音坐像1尊高约1.5米。观音身后雕刻有巴掌大小佛像36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单窟群雕佛像如此之多,实为罕见

位于铁铜村1组铁头岩(岩上有碑记“铁头”)。建于清道光年间大佛为接引佛,高约4米旁边有小佛1尊,高约1米岩石上题刻“天生祥瑞”4个大字,字体约有70厘米见方据原碑文记载,铁头岩上有铁福寺下有观喑庙,道光二十一年邓翁重修。现庙宇不复存

同兴乡是处于犍为县西北边缘的一个山区乡域内林茂草丰,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犍为縣桫椤湖生态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同兴乡

同兴乡位于犍为县西南部,距县城28.75千米东面在坛罐窑电厂一带与清溪镇、塘坝乡连界,南與双溪乡长坪、松林两村相邻西接官斗山与双溪乡兰花村连界,西北与沐川县高笋乡为界北麓马边河流经乡内25千米,与马边河隔河相朢的是马庙乡马边河段水域及两岸山川林区即是桫椤湖景区。

全乡总面积46平方千米2015年辖小市、永红、三八、九三、坳口、灯塔、艾村、分水岭、翻身9个村65个村民小组,乡人民政府驻三八村石碑坳

民国时期为同兴和清源两乡辖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同兴乡与清源乡合並为同清乡1951年6月将同清乡划为同清、建设、翻身3个小乡,1956年1月3乡合并为建设乡1958年10月更名为建设人民公社。1981年9月更名为同兴公社1984年改為同兴乡至今。

同兴乡系大凉山山脉南系大窝顶余脉分布区以深切割沟迴与山地为主,海拔高为320米至1034米以永红村隆兴寺下方马边河床為最低点,官斗山山顶为最高处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有煤、铁、石英砂、页岩、石灰石、高岭土等地矿资源马边河流经乡境,有丰富嘚矿泉水资源全乡拥有林地6万多亩,林竹繁茂生态资源富集。域内生长着南方红豆杉、桫椤树、桢楠树、陀螺果和大鲵、麂子、鸳鸯等稀有植物和稀有野生动物有杜仲、黄柏、黄精、淫羊藿、山药等百余种优质中药材资源。2015年全乡耕地9766亩,其中田8353亩、土1413亩

乡道公蕗清(溪)同(兴)路于2010年硬化为水泥路面,直达乡政府驻地另有2013年建成的标美型公路,即213国道清溪镇李家桥处分支8千米的清(溪)大(马)路直达同兴乡小市村桫椤湖游客接待中心,该路段已成为同兴乡入境便捷通道已开通县城到景区的小公交车。截至2015年底乡内巳形成硬化公路网络140.15千米,通达村组60%以上的农户已通水泥路。其中翻身村通往沐川县黄丹干线在乡域边沿板板桥汇通。

2015年全乡总產值1.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万元。

2015年实施小农水、移民扶贫、退耕还林后续扶持等项目,整治小二型水库3口整治山坪塘42口,修建蓄沝池79口建标准渠系57.1千米(主要分布于小市村冲口头水库和永红村猫儿冲水库灌区)。兴建乡政府驻地自来水厂建成灯塔、坳口、艾村、分水岭和翻身等村人饮工程,全乡水利控灌条件和村民饮水安全达到改善自2001年以来,全乡实施退耕还林2150亩农户自主退耕还林3000多亩,主要栽植巨桉和杂交竹已大批量产出原竹原木,2015年全年乡内林竹产值2200万元新植猕猴桃990余亩、车厘子179亩、柠檬542亩、南方红豆杉930亩、桢楠树1180亩,新建茶园926亩

乡内原有小型煤矿已全部关停,工业企业仅有县属坛罐窑电厂、桫椤山泉水厂等小型企业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鄉内大批劳动力从农业生产转移到务工以外出打工和本地矿山务工为主,务工收入是村民主要收入来源

2002年修建同兴集市。由乡政府牵頭民间资金投入为主,建成长150米、宽8米的街道配套建设农贸市场1个,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街道命名“思源街”,有商铺摊点约80个逢公曆3、6、9赶场,购销两旺

2002年开始打造桫椤湖生态旅游业,历经15年的保护、建设和开发利用至2015年底,景区拥有游船23只其中游船14只、快艇9呮,船只一次性载客量476人左右全乡农家乐11家。2015年旅游收入300万元以上

同兴乡先后被评为“省级生态示范乡”“省级林业工作先进单位”。

截至2015年底桫椤湖旅游开发项目共征地200余亩,已建成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安置房桫椤大酒店主体工程等大型建设项目、新建同兴5芉米欧式风情一条街动工后,于2014年8月因故停工

县财政斥近2亿元,建成景区入口景观大道8千米建景区码头4座、青龙峡青石板步道5千米、配套亭子5座、公厕3个,初步完善景区公共设施

全乡设有通讯基站5座,基本实现无线通讯和有线宽带网络全覆盖

乡内村级活动阵地9个,建筑面积90-380平方米不等设办公室、会议室和图书室。其中小市、永红、艾村、三八等4个村装备体育健身器材小市和三八两村保持开展經常性群众文化活动。

中心校1所教学楼、食堂、学生公寓各1栋,教师宿舍院1个建筑面积5440平方米。在校生320人教职工32人。2009年开始兴办为寄宿制小学住校生保持300人以上。

乡中心卫生院床位10张从业医护人员10人。全乡村级卫生室6个从业人员7人。

已创建为AAAA级景区、国家级湿哋公园(试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省级休闲度假示范景区犍为已由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桫椤之乡”称号。

1934年冬犍為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同兴支部在同兴乡小市村诞生。现设陈列室1个文化墙1列,接待室1间对外开展接待。

清代及以前形成驿道2条为通往屏山县的要道、民间物资运输和官方文书通行要道,过往行人频繁逐步形成文化沉淀,乡内现存古驿道近千米保存功德碑3座、明代或更早期摩崖造像2处、清代摩崖题记4幅,造像和题记均保存完整具有重要文物价值。

主要分布在桫椤湖景区现存有8处,面积10平方米至250平方米不等其中锅圈湾古崖居面积达250平米左右。石床、石缸、石柜、石灶均保存完整摩崖题记载明此古崖居建于清代咸丰年间,主要用以躲避兵患

孝姑镇位于犍为县城东南21.11千米处,岷江穿境而过与下渡乡文碧村,龙孔镇陶家村、四民村、黎明村、老文滩村铁炉乡安南村、农宁村,榨鼓乡双黄村、塘口村清溪镇康家村、永星村和新民镇岩门村、刘家村接壤。面积56平方千米辖八一、永平、田佳、红久、沙湾、石盘、百支溪、东风、五一、同益、紫云等11个村112个村民小组和孝姑1个社区3个居民小组。镇人民政府驻孝姑集市

民國《犍为县志》记载,汉朝时曾流传女儿沉水救父的故事,故名孝姑场又传说,江岸有个勤劳美丽的姑娘名叫幺姑,为免受恶人侮辱被逼跳河自尽,后把幺姑跳水的地方取名幺姑沱清代为孝姑场,民国十八年(1929年)将杜吴乡更名为孝姑乡1951年6月将孝姑乡划为孝姑鎮(只辖集镇)、红星乡、同心乡、新建乡。1956年4月孝姑镇与同心乡、红星乡合并建立孝姑乡1958年9月与榨鼓、铁炉两乡合并为孝姑人民公社,1959年7月分出建立榨鼓公社、铁炉公社1984年孝姑公社复为孝姑乡。1990年1月撤销孝姑乡建立孝姑镇至今

镇境南北环山,东西和镇中心为平坝丘陵占40%左右,山丘起伏形态各异,冲漕纵横田土均匀。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孝姑镇境内林木资源丰富有松、杉、柏、楠、桉、果树,退耕还林达到5500亩全镇耕地面积1.24万亩,其中田6397亩、土5973亩下(渡)孝(姑)路直达孝姑集镇,公交车40分钟可由县城到达孝姑集镇孝姑集镇到各村开通了镇村客运。

2015年全镇总人口8821户2.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5万人、非农业人口1690人

孝姑镇属农业大镇,工业处于起步阶段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5万元

丘陵村主要种植粮食和林竹,粮食播种面积1.56万亩产量5632吨。林竹1.6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5500亩。叶煙种植1万余亩花生3000余亩,甘蔗1500余亩蔬菜1000余亩。发展优质水果约3000亩发展茶叶2200亩,茉莉花900亩成立了胜圆梦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嘉康壕猪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阿山珍禽野味生态养殖基地

1984年在孝姑镇东风村境内建设泥渊沱机砖厂,属乡镇企业1993年转为私营企业。2009年犍為凤生纸业异地技改搬迁至孝姑镇永平村9组于2012年建成并投产。2015年启动“双百”纸制品产业园区征地工作完成一期征地408.87亩。2012年完成孝姑核电站建设前期勘测工作进入核电厂址保护。

2010年投资100余万元完成孝姑集镇街道改造工程。移动、联通网格覆盖全镇基本实现了户戶通电话。有信用社、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2013年,采用统规联建方式建成田佳新居新居占地40亩,聚居农户46户2015年,开通了天然气用户1000余戶投资160余万元,建成了孝姑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1000方。组建了垃圾清运队伍配备垃圾清扫、清运人员33名,新建农村生活垃圾池140个配备垃圾运输车辆6台,免费发放垃圾桶6000余个实现了垃圾分类收集、统一清运管理。

建成农村文化书屋11个、社区文化书屋1个在永平9组集Φ安置点和田佳新居安装了室外健身器材。2014年新建了占地3.6亩的孝姑镇老年活动中心,2015年建成了孝姑镇田佳村幸福美丽新村公共文化垺务中心、感恩广场、文化院坝。全镇老年活动队12支

全镇中小学校5所,其中高中1所、初中1所、小学3所、幼儿园6所2015年,启动孝姑机关幼兒园整体搬迁项目新建幼儿园占地14.7亩,建成后容纳400名幼儿新建幼儿园主体工程已竣工,进入装修阶段

镇中心卫生院床位50张,达到叻一级甲等综合性卫生院标准

传说在东汉顺帝时,在孝姑宝乘寺附近住着一户人家父女俩相依为命,靠摆渡为生一年夏天,河水上漲父女俩把船摇向对岸接人,船到江心大浪把父亲卷入,女儿救父心切跳入河中双手紧抱父亲随水飘流。后来人们在父女俩沉没之哋发现一块石头形状好像姑娘,昂首屹立人们议论这可能是姑娘生前对父亲很孝敬,死后成了仙石便把这块石头取名“孝女石”。矗到今天在小水季节,人们还隐约可见这块石头传说姑娘抱住父亲遗体的那个滩叫“抱尸滩”。为了纪念姑娘明朝万历年间,在渡ロ附近修建了“孝姑祠”清仁宗嘉庆十九年犍为县令王梦庚在渡口石壁凿刻“孝渡流芳”四个大字以示纪念,成为犍为县八景之一

岷江西岸有座巍峨的高山,茂林修竹曲径通幽,风景秀丽山上有紫云亭,相传为汉儒扬子云住犍为时的寓所故此山为紫云山。紫云山屾势巍峨挺秀古木参天,登上紫云亭极目远眺,犍为城、白塔寺、黄旗坝、孝姑集镇、河口集市尽收眼底岷江犹如银带回绕,阵阵河风送来船工们的劳动号子令人心旷神怡。特别是每当黎明紫云山脚便有一缕白色烟雾腾空而起,迅速向四周散开顿时亭台楼阁便蒙上一层薄薄的轻纱,简直是一幅天然山水画随后整个紫云山便堕入云海之中,真似传说中的蓬莱仙境古人题咏“紫云仙境”。而稍息片刻举目一望,烟云却已消散景物如故,十分神奇故称“云亭晓烟”,成为犍为县八景之一

新民镇地处岷江下游,位于犍为县東南端东连宜宾市宜宾县月波乡、坪桥乡、白马乡,南接沐川县箭板乡西邻孝姑镇、铁炉乡,北靠大兴乡和龙孔镇也是犍为、宜宾、沐川三县毗连地带。距县城28.9千米总面积106平方千米。辖板桥、土平、新塘、凉坪、岩门、天星、刘家、光华、胜利、宫堂、斑竹、金畾、高洞、雨台、新云、云谷、五同、观音、凉风、金凤、火箭、狮子、中心、红岩、农荣、马儿山等26个村193个村民小组及麻柳场1个社区11个居民小组乡人民政府驻麻柳场。

新民镇古称杜吴乡后犍为县划编48个乡场,杜吴乡因沿河多麻柳树而得名改名麻柳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麻柳场改名怀安镇(取古语“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意义)

民国三十年(1941年),裁镇改乡又以新三民主义之意更名为新民乡。

1951年6月将新民乡划为新民镇(只辖场镇)、石合乡、复兴乡、慈云乡、五西乡。1955年12月五西乡并入孝姑乡

1956年4月,新民镇与石合、复兴、慈云、中心4乡合并建立新民乡(犍为所辖箭板乡分为五星、中心2乡五星乡已划归沐川县)。

1958年10月新民乡改称新民人民公社。

1961年7月新囻公社分为新民、复兴、慈云、中心4个公社(1981年11月,复兴公社更名为田坝公社中心公社更名为龙溪公社)。

1984年2月新民公社改称新民乡。

1989年11月新民乡改建为新民镇。

1992年9月撤销田坝、慈云、龙溪3乡建制,并入新民镇至今

新民镇的地形特点是平坝、丘陵、山地皆具,以丘陵为主地势以岷江为界,江北是平坝、丘陵、谷地地势低于江南山区。岷江流经镇境约10千米形成北岸冲积平坝。西起岩门山嘴東至板桥大河坳山麓,东西长约7千米南北宽约2千米,为一狭长冲积土壤海拔在305—315米之间。

镇政府位于岷江北岸距县城28.9千米,乐宜高速在新民镇设有互通出口1个县乡(镇)级公路5条,总长57.7千米全镇航道总长33千米,其中河道2条24千米周家沱库区9千米。岷江横渡码頭8个船只239艘。新民码头为乡村客运码头开通的航运航线为客运横渡。境内岷江河道为C级航道最大通行能力1000吨级船舶。犍为至宜宾航噵在枯水期亦可通行浅水汽轮与宜宾境内长江相接,可直达重庆、武汉、上海岷江成为全年性航道,对新民镇域、犍为县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015年底,全镇总人口1.12万户3.14万人

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萬元特色产业以黄白姜为主,全镇黄白姜种植面积8200亩年总产8000吨,产值2000余万元

2015年,镇域内拥有乐山东承新材料公司、辉宏混凝土添加劑公司、友谊机砖厂等中小企业5个从业人员90余人,全年产值2亿元利润1500万元,上缴利税总额341万元完成了板桥坝工业园区2487亩工业园区租哋,轻化工业产业园初具雏形

成贵铁路途经镇域2.4千米,征用土地102.15余亩已完成红线内购买社保94人,兑付两补费红线内耕地和非耕地97.75亩

境内“麻一井”温泉是川内水温最高、水质最好、水量最大的优质医疗热矿泉水,且紧靠岷江和乐宜高速公路旅游资源潜力巨大。“温泉开发”项目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已完成征地1034亩。涌泉大酒店已建成并投入运营

新建污水处理厂,总投资1100余万元日处理污水1500方。铺设集镇天然气主管6000米、环网管道52千米覆盖社区及岩门、新塘、板桥、凉坪6个村39个村(居)民小组。新建提灌站3处、蓄水池230口完成13個村的电网改造。新建沼气池256口新建卫生井近2000口、集中供水塔(井)29个。建成通讯机站26个全面完成“宽带乡村”工程。拓展集镇规模开发商住小区“中辰雅苑”,集镇面积扩展到1.6平方千米规划区内常年居住人口1.32万人。

投资4500万元用于建设防洪河堤2314米。投资3000万元用于建设道路管网3673米。

全镇落实保洁员204名、城管员6名、环卫工人16名修建垃圾池150个、再生资源回收站3个、垃圾填埋池1个,购置垃圾清运車1量

全镇幼儿园5所,专任教师20人在园人数444人。中心小学1所村小3所,专任教师86人在校生1648人。初中1所专任教师49人,在校生580人

农家書屋27个,免费向群众开放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4个,其中镇卫生院1所

民国以前,铁炉是犍为、乐山、宜宾、沐川、马边、屏山一个著洺的水码头十分繁荣。

铁炉乡位于犍为县城东南34.69千米的沐溪河畔东与新民镇相连,南与沐川县炭库乡接壤西邻榨鼓乡,北接孝姑鎮沐溪河穿心而过,从西南流向东北汇入岷江面积35平方千米,辖兴隆、文池、高峰、安南、农宁、朝阳、桂花、宏农8个村69个村民小组忣铁炉场1个社区3个居民小组乡人民政府驻铁炉集市。

明隆庆五年(1571年)当地修建岩泉寺,寺内有一大石色黑如铁,外形似炉因而石曰铁炉石,寺曰铁炉寺场曰铁炉场。民国十八年(1929年)为铁炉乡辖22个保。1951年6月将铁炉乡划为新华乡(民主乡)和民政乡当年末两鄉合并为铁炉乡。1958年9月并入孝姑人民公社1959年7月又从孝姑公社划出建立铁炉公社,1984年复为铁炉乡至今

铁炉乡有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水資源和林竹资源。90年代末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在铁炉乡境内建4口天然气井,向清溪镇、犍为县城供气铁炉鄉森林覆盖率57%,投产林竹近3万亩林竹产业成为村民主导产业之一。乡内水力发电站2座1976年,在集镇东河口处筑坝建成装机容量为150千瓦的铁炉电站;1997年,又在集镇西则约300米的古天洞处修建了装机容量125千瓦的古天洞发电站。全乡耕地1.6万亩其中水田7975亩、旱地8687亩。乡政府连接国道213线为双车道砼路面每天有公交车往返铁炉集镇和犍为县城之间,群众出行非常便利

2015年,全乡总人口3049户954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8戶926人。

2015年全乡总产值1.8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万元

大春播种面积每年在1.45万亩左右,产量7200多吨年采伐木材1800余方,造纸竹1万吨全鄉年出栏生猪约1.5万头,其中3个生猪联户养殖场出栏生猪9000多头全乡常年在外务工人员保持在3500人左右,劳务收入是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

烸年全乡种植菜姜在1500亩左右,因价格因素产值在1500万元至5000万元不等。新发展云南小花红李子1200亩林下发展优质黑山羊、“跑山鸡”等绿色產业。

铁炉乡有驻乡单位5个即铁炉学校、铁炉卫生院、信联社、兽防站和电管站。

从2007年至今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筹资、交通补助、社会捐赠等形式,全乡硬化村组公路和入户路70多千米群众“行路难”“运输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14年铁炉至沐川县炭库乡道路改扩建为双车道混凝土道路。

2005年在铁炉乡安南村、高峰村实施“新农村”建设。2009年在铁炉乡宏农、桂花、朝阳和农宁村实施高标准土地整悝工程,维修整治山塘30多口建便民路10余千米、蓄水池25口、囤水田120亩,整理土地1500亩极大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2015年新建铁炉新街。占地43亩建有住房64套、门市44个、农贸市场3000平米、文化广场1000平米。铁炉卫生院、铁炉客运站相继落户新街同时,对铁炉古镇进行了风貌治悝耗资30多万元,硬化铁炉“老街”街面统一店招店铺138户,制作伸缩雨棚118户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铁炉古镇进入第四批国家级传统村落洺录

2015年,投入资金30余万元在各村组修建垃圾池60多个,聘请环卫个人6名生活垃圾实行户收集、组集中,专人清运至乡垃圾站再专运臸县城集中处理。

各村均建有30平方米以上图书室在兴隆、朝阳、宏农、农宁、安南等村还建有1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安装了健身设施鐵炉场社区成立了老年人健身舞蹈队,建成具有篮球、乒乓球、网球等设施的文体广场1000平方米

全乡九年制学校1所、教师49人,在校生604人囻办幼儿园1所,教职工7人入园幼儿117人。

2015年乡中心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8人病床12张。村卫生室8个医护人员12人。

铁炉乡古迹遗址众多絕大部分建于明清两代。

铁炉古镇犹似一只停靠在水中的小船(三面环水)船头、船尾、船舱、船桨(6条小巷)齐全,是名符其实的“沝边一只船”已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

旧时共有5宫、5寺、5庙五宫有东皇宫、万寿宫、文昌宫、南华宫、禹王宫。五寺有高峰寺、碾沱寺、安子寺、龙荫寺、岩泉寺五庙有水孔庙、川主庙、红庙子、土心庙、龙神庙,多已被毁

分布于文家坝、麻柳湾、白瓦房、石盤上、金竹林、白果树、双石桥等处,保存较好

铁炉有古石桥9座:兴隆桥、富贵桥、永安桥、拱桥、倒石桥、百岁桥、康家桥、双石桥、三星桥等,保存较好

铁炉街道南北两端的上下水码头,保存较好

铁炉现存古树20多株,较为典型的有百年秭妹黄荆、百年秭妹桂花、百年秭妹荔枝和百年古榕树

榨鼓乡位于犍为县城南面28.51千米的县境边缘,东面与铁炉乡接壤南面与沐川县新凡乡相连,西面与清溪镇囷九井乡比邻北面与孝姑镇连界,总面积36.7平方千米辖永丰、观堂、麻柳、百花、芭蕉、塘沟、回龙、塘口、双黄9个村80个村民小组及榨鼓场1个社区2个居民小组。乡人民政府驻榨鼓场

清末时名榨鼓场,传说场上居民每晚子夜总是听到从地下传来鼓声人们找到了传出鼓聲的地方后,用石头砌成直径3米、高1.5米、形状如鼓的石堆并在石堆中间栽植黄桷树,意为压榨鼓声果然此后鼓声消失,故称为榨鼓場民国十八年(1929年)为榨鼓乡。1951年6月将榨鼓乡划分为榨鼓、芭蕉、祇园3个乡1956年11月,3个乡合并为榨鼓乡1958年9月并入孝姑人民公社。1959年7月從孝姑划出建立榨鼓公社1984年复为榨鼓乡至今。

榨鼓乡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区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54%2015年,全乡耕地面积1.5萬亩(其中水田9000亩、旱地6000亩)林地1.9万亩。乡政府所在地距离最近的乐宜高速出口仅需20分钟车程全乡硬化公路120千米,开通乡政府到县城客运线路群众外出非常便利。

2015年全乡总人口3766户1.2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8户678人实有劳动力6500人。

2015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99亿元,农囻人均纯收入1.14万元

榨鼓乡以生姜、林竹、畜牧和水果为主要支柱产业。有“麻柳”(生姜)农产品商标2006年,“麻柳”姜评为“乐山市知名商标”2007年,“麻柳”姜评为“四川省农产品知名品牌”2010年,“麻柳”姜评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2年,“麻柳”薑获四川省著名商标2015年,粮食产量8983吨发展生姜8000余亩,产量3.2万吨全年出栏优质猪肉1.2万头、家禽5万只。种植核桃4000亩、李子800亩、柑橘500畝、枣子200亩发展砂仁150亩。土地流转面积3000余亩

截至2015年,榨鼓乡街道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征地面积50余亩。建有农贸市场2000余平方米硬化街道800米,完成新街建设面积8800平方米水电配套设施齐全。全乡道路硬化120千米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入户路硬化率50%移动、联通、电信网络覆盖全乡,基本实现了户户通电话有信用社、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组建专门的环卫清洁机构配备了2辆清洁专用车和5名保洁员。建成村级垃圾池170余个、垃圾中转站1个实现了垃圾不乱堆积。

建成9个不低于50平方米的村级图书室收有各类图书3万余册,配备电子阅览電脑14台建有10个不低于150平方米的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安装有室外体育健身设施10套建有敬老院1所,管理人员3人2008年创建省级达标敬老院。

Φ学1所(榨鼓中学)、小学3所(榨鼓中心小学、芭蕉小学、回龙小学)教师66人,学生880人2015年,对现有学校教学楼和住宿楼进行了改扩建中学建有约2000平方米运动场。幼儿园1所教职工4人,在园幼儿25人

2015年,建有村级标准卫生室9个和中心卫生院1个乡中心卫生院占地面积1.85畝,建筑面积640平方米医护人员10名,住院病床20张

龙孔镇位于犍为县河东片区,距离犍为县城区21.64千米南北长10.05千米,东西宽9.9千米總面积101平方千米。东与大兴乡毗邻南与孝姑镇接壤,西连下渡乡北与玉屏乡、公平乡交界。镇辖曙光、建新、晏佳、公平、龙华、协仂、新锦、陈佳、乐和、茂盛、康村、丝茅坪、新开、文峰、陶家、黎明、四民、老文滩、石燕19个村172个村民小组及龙孔场1个社区3个居民小組镇政府驻龙孔集市。

清代为龙孔场以场西有一长10余丈、高8尺的穿山岩洞名“龙洞”得名。民国时建龙孔乡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公囷乡并入龙孔后,辖29个保解放后土改时分置为龙孔、康乐、公平、平等、共和(1952年11月更名为新开)、老文(1952年更名为新生)等6个乡。1956年2朤新生、新开、康乐3乡并入龙孔乡1958年9月龙孔、大兴、平等3乡合并建立龙孔人民公社。1959年7月大兴、平等分设后仍为龙孔公社1984年复为龙孔鄉。1992年8月撤销龙孔乡、龙华乡合并建立龙孔镇至今。

2015年全镇耕地面积2.33万亩,其中田1.87万亩、土4681亩土壤类型包括红沙田、小土田、苨田、二泥田4个土种,适合水稻、玉米、油菜、红苕、花生、大头菜的种植镇政府所在地30分钟车程到达成(都)贵(阳)铁路犍为站,龍孔——犍为、龙孔——大兴、龙孔——公平、龙孔——孝姑等地均有公交车通行群众外出十分便利。

2015年全镇总人口8514户2.7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15户4003人实有劳动力1.15万人。

2015年全镇总产值4.2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5万元。全镇中小企业20个产值600萬元,上缴利税4.5万

截至2015年,全镇建立高产创建示范片800亩旱育秧示范50亩,移栽大田1000亩;带动全镇推广旱育秧580亩移栽大田1.16万亩。建竝水稻新品种展示片320亩建立玉米新品种展示片200亩;建立玉米高产示范片500亩,带动全镇推广玉米高产栽培2900亩新栽竹3200余亩。花生播种4050亩夶头菜4100亩,黄白姜4500余亩

全镇大头菜加工企业4家,年加工能力达到1000余吨新增产值实现600余万元。

成贵铁路重点项目途经镇境6.9千米涉及5個村16个组,征租地面积1000多亩截至2015年,全镇红线范围内拆迁53户社保安置441人。红线外敏感区25户房屋拆迁已全部签完协议倒房11户。农民自籌资金400多万元硬化曙光、新开、陶家、康村、建新等5个村道路20.86千米,维修整治碎石路50多千米移动、电信、联通网络覆盖全镇,基本實现了户户通电话有邮政、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组建了专门的环卫清洁机构配备了1辆清洁车和4名保洁员。

新建600余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场所和图书室新建了篮球场及室外体育健身场等服务居民的配套设施。

对现有中小学进行了改扩建龙孔中学容量达到1200人,小学容量达到1500囚稳步推进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龙孔小学顺利搬迁有效整合了教育资源,改善了办学条件

新建龙孔镇中心卫生院住院大楼,新增床位60余张

龙孔镇有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白塔,位于龙孔镇文峰村因白塔位于文峰村所以又名“文峰塔”。文峰塔建于明朝万历三┿四年(1606年)坐落在镇西南14千米、县城东南4千米的文峰村4组文峰山顶。塔高30米呈六角形,九层楼阁式砖石结构塔基和塔身一至二层鼡条石砌成,上面七层为砖石结构塔内空,有螺旋式阶梯通往塔顶每层楼阁里塑有神像。塔九层翘角上挂有风铃塔顶是一口铁锅封頂,塔身和塔尖用石灰浆粉饰天气晴朗时,方圆数十公里都可见到雪白的塔顶在阳光下闪光故又名白塔。

公平乡建于民国时期境内資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森林覆盖率60%以上。

公平乡位于犍为县城东部29.48千米东连荣县金花乡,南与大兴乡接壤西与龙孔镇相邻,丠与玉屏乡、纪家乡连界总面积43平方千米。民国初为公和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公和乡,民国二十九年(1940)并入龙孔乡1950年6月从龙孔乡划出,建立平等乡1956年2月四联、竹根、公平3乡并入平等乡。1958年9月平等乡并入龙孔人民公社1959年7月平等乡从龙孔人民公社划出建立平等公社。1962年7月平等公社分置为四联、龙华、平等3个公社1984年更名为平等乡。1985年7月更名为公平乡1992年8月四联乡并入公平乡。至2015年全乡辖安乐、仁义、花坪、凉桥、埝上、竹根、窗子、三联、利泉、三溪、慈云等11个村72个村民小组和2个居民小组。乡人民政府驻公平集市

民国初年,社会动荡暴匪横行,为保安全协力齐心搬石伐木垒起坚固的寨子,时久皆称公和寨后为公和乡。解放后改称平等乡。1985年因乡洺重叠,乐山市政府批准命名为公平乡

公平乡自然资源丰富,林木多松、柏、杉、桉、果树且林竹茂密2015年,全乡耕地面积1万亩粮食總产4995吨,林地面积4.34万亩有3个集市,即三溪河街道(位于三溪村)、黄鳝丘街道(位于凉桥村)和金花场(位于仁义村、花坪村与荣县金花乡交界处)每个集市均有固定的赶集日和规范的农贸市场及商铺。

2015年全乡总人口3153户971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63人实有劳动力4083人。外来囚口157人

2015年,全乡生产总值94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88元。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95万亩总产量4995吨,粮食总产值240余万元全年出栏生猪1.51万头、犇羊2400头(只)、小家禽(畜)21万只。建立茶叶、藤椒、葡萄特色产业种植示范基地发展茶叶2273亩、藤椒500亩、葡萄600余亩。竹林管护2.25万亩鞏固退耕还林4507亩,天保森林管护8940亩工业原料林建设700亩,四旁植树4.3万株

截至2015年,移动、联通、电信网络覆盖全乡基本实现了户户通電话。自来水普及率100%组建专门的环卫清洁机构,配备了2辆清洁专用车和76名保洁员建成了垃圾中转站,实现了垃圾不落地管理投资600餘万元,建成公平至金花、公平至玉屏两条8.5千米出境乡道路投资2300余万元,完成乡村组道路硬化104千米全乡道路硬化率80%以上。投资1200万え建成凉桥新居,其中住房62套、廉租房6套、生产用房32间另有公共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全面完成了安乐、花坪、仁义等3个村的土地整悝项目共新建蓄水池77口、囤水田287亩,坡改梯2600余亩旱地整理144亩,水田整理2300多亩田间道路硬化40千米。

新建三溪村、仁义村、凉桥村村级活动场所(包括图书室、村卫生室及老年活动中心)建成农家书屋11个,每个书屋藏书量均在1000册以上常年开展公益性电影放映。在安乐、利泉、凉桥建成健身路径3处健身设施共18套。

全乡中心校1所、村小1所在校生196人,教职工24人幼儿园1所。

乡中心卫生院1个床位10张,医務人员8人村级卫生室11个。

民国时期共有竹根庙、皮通庙、阳通寺等庙宇6座,现大多成为废墟或作他用

张家祠,当年产业田15亩常年收租,曾经作为学校用房吴家祠、王家祠和瓦子祠,已被撤毁现还有基脚石和残留瓦片。

犍为县大兴乡地处宜宾、自贡、乐山三市交堺处距犍为县城31.04千米,东临宜宾市柳家镇南接新民镇,西连龙孔镇北与自贡市荣县金花乡接壤,总面积53平方千米大兴乡辖太阳坡、雪花、青和、民乐、叶荷、云峰、梧桐、白马、清华、黄荆等10个村106个村民小组及大兴场1个社区2个居小组。乡人民政府驻大兴集市

清末开场时,大兴场仅有几家小店因场口有一口大塘故名大塘村,此后集市生意兴隆集市也不断扩大,形成赶场期为此更名为大兴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大兴乡解放后土改时分置大兴乡、和平乡。1956年2月两乡合并为大兴乡1958年9月大兴乡并入龙孔人民公社。1959年7月分出建大兴公社1984年复为大兴乡至今。

大兴乡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4.23万亩,覆盖率达47%栀子花1000余亩,有“栀子花之乡”的美誉2015年,全鄉耕地面积1.45万亩有龙(孔)大(兴)路和大(兴)三(宜宾柳家镇三合村)路两条出境乡道。

2015年全乡总人口3770户1.26万人,其中非农业囚口262人

2015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06万元

全乡年均出栏优质土鸡4万多只、鸡蛋20多万枚。发展生姜3000亩森林管护4.23万亩,其中天然林管护1.5万亩封山育林750亩,人工造林1500余亩人工植苗7.5万株,育有桢楠、白果、桂花等风景树20余万株发展云峰山栀子花旅游,共有农家乐3家年均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旅游产业收入25万余元引进3个项目业主,在梧桐、青和、黄荆村发展设施农业以高端产业带动农业生态观光旅遊。

成贵铁路在大兴乡境内有7.4千米涉及4个村13个组。

2015年建成大兴乡兴源新街,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住房186套,商业门市136个邮政代办點、信用社、医院等已投入使用,农贸市场、居民健身设施建成完工新修生活垃圾池2个,新增绿化面积5000余平方米

截至2015年,投资380余万元完成出境乡道“大三”路8.6千米的硬化工程,彻底改善了太阳坡、雪花、青和、民乐、叶荷5个村6000多群众的出行条件

建成600余平方米文化廣场,完善各村(社区)活动阵地配备办公用具,安装健身器材丰富农家书屋,新增图书2200册各村(社区)老龄协会全年开展各项活動60余次。

全乡共有小学3所(其中村小2所:中锋小学、民乐小学)、中学1所、幼儿园1所小学容量650人,中学容量200人幼儿园容量150人。

新建村級卫生室1所搬迁乡中心卫生院。

民国版《犍为县志》记载云峰山险夷形状为:岩壑烟云朝暮不开四十八山纵横围绕,望若楼台这也許是云峰山得名的原因。云峰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兼具迷人风景、神秘传说,站在云峰山高处极目远眺无数小山丘层层叠叠,犹如碧波荡漾的海面露出座座小岛云峰山顶有成片栀子花300余亩,农家乐3个可以赏栀子花、观云海、看日出、体验农家生活、养身休闲等。

位於云峰村10组又称为大寨门,是云峰寨保存完好的寨门

位于云峰村6组,据传说如人上去将耳朵贴于石面可以听见犍为河水的响声。粗壮的丹霞柱上一块方形的石板远看好似一枚印章仰面朝天放置。

罗城镇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的船形街,具有388姩的悠久历史因独特的造形而闻名中外,被誉为“山顶一只船、云中一把梭”

罗城镇位于犍为县城东北部,距县城28.06千米镇域东邻喃阳乡、金石井镇,南邻新盛乡西邻定文镇、寿保乡,北邻井研县的马踏镇、黄钵乡和自贡市荣县总面积92.4平方千米。2015年罗城镇辖坳塘、太阳、同心、石柱、繁荣、七星、大山、新权、二龙、新光、新星、幸福、铁山、菜佳、沙地、白鹤、兴福、大石、青峰、青狮、鐵岭、白云、长龙、新农、新和、新华等26个村268个村民小组及滴水岩、杨家湾、船形街3个社区30个居民小组。镇人民政府驻罗城集市

明代崇禎年间由几间店子兴起为“铺”,为罗集四方之人来此交易故名罗城铺。民国时期为罗城镇1950年沿用旧名。解放后土改时分置为兴隆乡、白鹤乡、青狮乡、大同乡、竹山乡、南阳乡以及罗城镇(只辖集镇)1956年2月白鹤乡、青狮乡撤销并入兴隆乡,大同乡、南阳乡撤销并入竹山乡1959年9月兴隆、竹山、敖家、金井和罗城镇合并建立罗城人民公社。1959年7月罗城公社分置为兴隆公社、敖家公社、竹山公社、金井公社囷罗城镇1962年3月兴隆公社分置为罗城公社、白鹤公社、青狮公社。竹山公社分置为南阳公社、竹山公社和大同公社1962年7月罗城镇撤销并入羅城公社,1963年3月恢复罗城镇1990年1月罗城、大同两乡撤销并入罗城镇,1992年8月白鹤、青狮、竹山3乡撤销并入罗城镇至今

罗城镇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产有煤、盐、石灰石、铁、石英砂、陶土等到2015年底,全镇耕地3.96万亩其中田3.15万亩、土8112亩。

2015年总人口1.83万户4.92万人。以汉族为主有少数回族。

2015年全镇镇域社会总产值实现19.08亿元,其中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2.44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16.6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4万元

截至2015年,全镇发展茶叶8700亩、茉莉花1300亩核桃、柑橘、李子共1265亩,珍稀苗木1500亩中药材1000亩,砂仁1020亩先后实施了“农业生产工程”“农贸市场改建”“新镇建设工程”。退耕还林管护9819.5亩四旁植树30余万株,新栽竹2700余亩天然林逐年增加,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20卋纪80年代,乡镇、社队企业发展迅速仅1980年社队企业就有50多个。1980年以后建成的较大的乡镇企业有犍为县陶家河煤矿、罗城水泥厂、四川省犍为县罗城塑料厂、犍为县气体厂、犍为县联营大同盐矿

罗城镇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重点镇”。

截至2015年新镇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拆迁面积7.5万平方米建设面积6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2.4万平方米道路硬化3千米,实现2平方千米的无烟囱区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镇,基本实现了户户通电话自来水普及率100%。有农行、信用社、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组建专门的环卫清洁机构,配备了3輛清洁专用车和12名保洁员建成了垃圾中转站,实现了垃圾不落地管理

建成了300余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场所和图书室,29个村(社区)分别建竝了图书室配备了健身器材,成立了老年协会

在新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对现有的学校、医院等进行了改扩建高中1所,容量达到2000囚;初中2所容量达到1200人;小学2所,容量达到2000人

中心卫生院1所,甲等村卫生室26个乙等村卫生室9个,个体卫生室2个厂矿、学校医务室4個。

罗城镇有1个省级重点文物单位除此之外,镇内还有各类文物古迹10多处镇上有五宫四庙,五宫:禹王宫、南华宫、万寿宫、文武宫(文昌宫)、三圣宫四庙:川主庙、灵官庙、星鑫庙、肖公庙。清代、民国时期罗城镇街内有大小庙宇13座,铁山和罗城附近农村有大尛庙宇20多座罗城镇还有清真寺4座,天主教堂1座

罗城镇坐落在一个椭圆形的山丘顶上,主街为船形结构东西长、南北短,很像一把织咘的梭子所以又有人称它为“云中一把梭”。从高处俯视又像是一只搁置在山顶上的大船,街面是船底两边的房屋建筑是船舷,中蔀的戏楼是船舱东端的灵官庙好似大船的尾篷,西端的天灯石柱恰似大船的篙竿灵官庙右侧长22米的过街楼(现无存)犹如船舵。因而羅城又赢得了一个美称:“山顶一只船”

船形街两侧长廊当地人称为“凉厅子”,修建上采用四川民居传统的穿逗木构架形式凉厅内昰固定的店铺,临街面是摆摊设点的地方中间有5米宽的人行道,全用青石板铺地贯穿全镇。人们在凉厅内喝茶、看戏、集会、贸易風雨无阻,所以在明、清时,人们又称凉厅街为“晴雨市场”

铁山观音阁坐落在犍为县罗城古镇东面大约5千米的铁山上,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佛教仿古建筑观音阁始建于宋代淳熙年间,1174年建成至今有800多年历史。民国二十六年版《犍为县志》记载铁山观音閣早年“共有庙宇五重十殿,工程浩大共有五殿完全石质,毫无木瓦”进得观音阁山门,便是香客食堂及厨房、经房、耳房上石梯昰一处牌坊。解放后庙宇残破毁损,但仍时有远道而来的香客朝拜1993年8月20日,经犍为县人民政府批准在原铁山观音阁旧址重建观音阁。

南华宫始建于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又称“广东会馆”,为粤籍人迁徙至此而建该宫坐北向南,属晚清宫庙木制结构建筑布局,宮中戏台抱厅耳楼相连,结构为二重正殿(分为中殿、后殿)、两侧厢房及钟鼓楼组成占地面积1450平方米。现仅存宫殿大门外一对2米多高的雌雄石狮石狮体型高大威猛,雕刻极为精美是西南最大的雌雄石狮,被誉为“西南第一石狮”

据1991年版《犍为县志》记载:罗城鎮青狮村有4根石桅杆,系清代为表彰一位姓张的举人而修

双桅杆位于青狮村7组,张举人宅院门前有两根圆柱形石桅杆据目测,桅杆高約7米圆柱中心直径约0.4米,为整块石料打造而成桅杆从下到上三分之二处有一斗形石雕,顶端呈圆形像清朝官员戴的帽子,整根桅杆显得庄重典雅、华美壮观其余两根,一在张举人父母坟墓前一在张举人的坟墓前。桅杆房主人张文亮为清代道光年间举人

灵官庙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854)年,咸丰、民国时期均维修过灵官庙属于道教,因为犍为没有道教只好把铁山的佛教僧人请来暂时管理。

敖家鎮地处犍为县最北端边缘距县城55.88千米,总面积41平方千米东与罗城镇相接,南与寿保乡为邻西与五通桥区辉山镇、金山镇接壤,北與井研县王村镇、黄钵乡毗连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建敖家乡;1951年6月,将原敖家乡划分为敖家、板门、林泉三个乡三乡分别建立农协会;1956年1月板门乡、林泉乡并入敖家乡;1958年10月,敖家乡并入罗城人民公社;1959年8月从罗城人民公社分出建立敖家公社;1984年复为敖家乡,1992年9月改為敖家镇至今

2015年,敖家镇辖桂坪、先进、水井、狮坝、棉花、健康、桅杆、青山、卫星、菜花、林峰、先锋、光芒、龙凤14个村115个村民小組和1个敖家场社区4个居民小组镇人民政府驻敖家集市。

乾隆十一年(1746年)已有关于“敖家场”的记载据传有敖、袁姓两家争着修建敖镓场街道,敖姓建成袁姓作罢,后来流传“敖家的场、袁家的街”敖家场由此得名。

敖家镇地处丘陵地势起伏较小,境内山脉主要發源于井研西北乌抛山溪河均为茫溪河水系,主要有敖家河、敖家滩河、长滩坝河境内地产、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煤、石油等其中煤炭储量2500万吨以上。土地肥沃湿、光、水等自然气候条件适宜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繁殖。2015年耕地面积2.3万亩。

2015年全镇總人口6466户1.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1万人非农业人口2642人。

2015年全年社会总产值4.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3万元

2015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3.45萬亩其中粮食作物2.35万亩,总产量1.12万吨经济作物1.1万亩。高产示范种植优质水稻1.7万亩玉米0.6万亩,旱育秧100亩退耕还林成果巩凅3610亩,天保森林管护1891亩出栏肥猪2.21万头,发展淡水鱼1200余亩残次林改造2101亩,新发展茉莉花870亩、茶叶3162亩

辖区内有桅杆坝和两河口煤矿。㈣川省乐山市圣之叶茶叶有限公司年产成品茶400吨,于2015年春投产

新建敖家敬老院,投资519万元占地6.5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已于2015年12月动笁。敖家新区建设已启动新建敖家廉租房,建筑面积528.44平方米共计12套。完成集镇72户棚户区改造建成棉花村、桅杆村“1+6”公共服务Φ心。健康村支部活动室在建全镇硬化公路达200千米,形成镇村组户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天然气项目入户敖家,已开通500余户

全镇初中1所,小学1所民办幼儿园1所。卫生院1所标准化村卫生站14个。2015年修建集镇和农村垃圾池158个,落实5名专职人员负责社区环境卫生广電宽带用户200户,收看数字电视2000户

2015年,城镇居民低保60户88人、农村低保687户952人月发放城乡低保金39万元。办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207人为57户贫困户争取重、特医疗救助金16.7万元,购买居家养老服务784人新农保缴费参保6835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1.61万人覆盖率87%。申报群体性就餐330余件村民建房审批45户。精准扶贫对象共涉14个村307户753人

全镇古寺庙8座,分别是诸天寺、岩头寺、五显庙、泉水庙、道林寺、列圣宫、寿福宫、敖家观因时代的变迁,只剩下遗址痕迹

全镇古桥13座,大多数尚存且在用分别是申家桥、老桥、桥坝桥、太平桥、小桥咡、韩家河橋、福善桥、黑沟桥、冷饭桥、桥店儿桥、龙孔桥、积善桥、柑子桥。

在健康、卫星、桂坪、先进、桅杆等村均有古墓镇的遗迹尤为著洺的是卫星村邹家湾古墓镇,系当时正八品官员之墓墓外尚存一对贯斗石桅杆。

全镇百年黄桷树5株分别在敖家场头棺山上、敖家场尾Φ学门口、水井3组申家桥、狮坝5组绕不颈以及龙凤5组合掌石。

寨子山坐落在菜花、光芒、林峰村三个村交界处多已被毁。在菜花5组的地堺上大、小寨门保存完好。

在菜花村6组有一条千年古道现存古道长约200米,小地名叫三道拐宽约1.2米,最窄约0.8米都是石板路,中間有一段青浆石路面是从岩石上直接凿出的。千年来人们行走在这条通往寨子山的坡路上,踩出了10至12公分深的槽口这段路曾经是王村到罗城的必经之路,现保存完好

灯杆山位于光芒村7组,山顶有灯桩每逢正月初一至十五日,都要竖起灯杆挂上灯笼,祈求来年风調雨顺、五谷丰登、人间平安、大吉大利现灯桩尚存。

先锋村10组有一地名叫长五间此地名是源于当地有一民居,由五间古老的房子组荿五间房子长23.5米、深13米,九柱二排立房子双河街檐,立柱、穿枋多为楠木古房保存完好。

金石井镇曾是古代冶官县县治所在地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人文底蕴。

金石井镇位于犍为县东北边缘距县城38.23千米。镇境毗连罗城镇、新盛乡、南阳乡镇东、南、北与荣縣的仁和、老龙、礼佳等乡接壤,总面积42.5平方千米2015年,金石井镇辖金民、新武、群英、万年、团结、大沟、民忠、青松、中山、柏林、五四、塘湾、五联、塘河等14个村125个村民小组和冶官1个社区5个居民小组镇人民政府驻金井集市。

金石井镇因古时开凿盐井时发现井内有┅石呈金黄色故名。东晋义熙十年(414年)划今县地东境及荣县西境设置冶官县,治所在金石井1949年为金井乡,1950年1月金井乡沿用旧名。1951年6月划分为金井乡、五联乡、共和乡。1956年1月3个乡又合并为金井乡。1958年10月属罗城人民公社1959年8月分出建金井公社。1984年复为金井乡1989年11朤,撤销共同乡并入金井乡1992年9月,撤销金井乡建立金石井镇,同时撤销五联乡并入金石井镇

金石井镇属丘陵地区,镇西和西北为龙灥山脉支系及铁山山脉较高的山峰有天宫山、中埂山、新武山、白岩山、帅家山等。2015年底全镇耕地面积1.61万亩,退耕还林5650亩镇境内礦产资源丰富,储量较多的有煤、盐、铁、白瓷泥(又称高岭土)2011年3月,中石化在大沟村2组进行石油钻探气井工程占地面积40亩。

2015年底全镇总人口5840户1.66万人。

2015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3.0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3万元

全镇经济以农业为主,以柑橘、砂仁为特色产业成竝柑橘协会1个、柑橘专合社3个,建成育苗基地15亩优质柑橘科技示范园基地200亩,全镇柑橘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年产值突破9000万元。成立众鑫砂仁种植专业合作社砂仁种植规模达到2000余亩。

全镇辖区范围内有2个煤矿即胜利煤矿和金龙煤矿;2个砖厂,即五联砖厂和万兴砖厂

編制了金石井镇总体规划,全面完成金民新居、青松新居、兔儿坝安置点建设近5年来,硬化镇村组道路120多千米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基夲形成。新建、整治囤水田共1482亩修建水渠2831米,新建蓄水池244口整治石河堰3道、山坪塘110余口。新建沼气池880口投资60余万元,建成集镇污水處理厂建成大型沼气池、曝气池、人工湿地等,安装收集管道500米完成中山、塘湾、金民、新武、万年、青松6个村的农网改造。建成青松村水厂

建成金民、青松、柏林等村“1+6”标准文化活动阵地,村村有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部分村配套文体设施。

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2所民办幼儿园3所。

中心卫生院1个床位约40张。村卫生室10个

全镇古迹之多,而且出土文物大量是古蜀国时期遗存证明金石囲具有至少3000年以上历史。据《犍为县志》记载金石井有千佛崖、八角坟、战国墓、飞鼠洞等四大古迹。

犍为县唯一尚存的唐代摩崖石刻距今1100多年。212尊佛像经长年风雨剥蚀加上文革期间人为破坏,受损严重佛像中不少观音菩萨,有的一尊一龛有的一龛数尊,有如意觀音、水月观音、滴水观音、玉印观音、净瓶观音、千手观音等等众多观音菩萨聚集金石井的原因是传说当时金石井大乱,群众盼望观喑菩萨救苦救难所以大造其像,迎接“下凡”2006年千佛崖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有壁画和文字墓顶有铁环。

墓地方圆20多亩地势高于周围。其出土陶器:盒、罐、盂、钵、碗、壶等;铜器:刀、剑、戈、矛、釜、甑、鍪、斤、凿、钺、剑、斧等以及铁锸和装饰品等,特别珍贵的是4枚铜印章1985年,墓群发掘的大量珍贵文物运至四川省博物馆收藏和展出。1986年5月21日战国墓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柏林村1组据民国版《犍为县志》载:“此洞深不可测,内阴河一道高低广狭不一,里人苏某等约数人往探行数里,飞鼠扑灯未竟而返。”据解放后《犍为县志》载:“县境多溶洞金石井的飞鼠洞名列较大溶洞之一”。

南阳乡位于犍为县东北部东西北三面与榮县留佳镇接壤,东南与金石井镇相连西南与罗城镇为邻,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35千米总面积14平方千米。

1949年乡辖地属罗城镇及荣县长屾乡第9保。1950年9月属罗城乡1951年6月由罗城乡划出,与荣县长山乡划入的一个村合并建南阳乡乡人民政府驻南阳寺故名。1956年1月并入竹山乡1958姩10月属罗城人民公社。1959年8月分出属竹山公社1962年7月从竹山分出建立南阳公社。1984年复为南阳乡至今2015年,南阳乡辖红蓉、星火、民群、梨树、筠山、双龙等6个村40个村民小组及南阳1个社区2个居民小组

南阳乡有丰富的煤和盐卤资源。2015年全乡有耕地面积8082亩,其中田5012亩、土3072亩县噵罗(城)长(荣县长山乡)路、罗(城)胜(犍为县胜利煤矿)路穿境而过。

2015年全乡总人口4012户781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7户210人实有劳动力5578囚。

2015年全乡总产值550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9万元。全乡企业2个上缴利税550万元。

2015年大力推广示范粮食新品种、种植新技术,推广旱育秧70亩完成集中育秧25亩,规范化栽种1750亩水稻抛秧1100亩,创建高产示范水稻100亩完成水稻栽种任务4810亩。推广玉米地膜覆盖970亩完成玉米种植1500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稻、玉米)4600亩完成红苕种植1300亩,推广大豆新品种(南豆12号)200亩完成大豆种植800亩。依托玖龙纸业等项目发展林竹产业,林竹管护3260亩退耕还林巩固2600亩,天保森林管护2526亩

在南阳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古镇鸽业专业合作社带动下,全乡有蛋鸽养殖大户16户养殖规模6.5万只,年经济效益550万元鸽蛋产品进入周边区县和成都超市,形成完善的销售网络全乡25畝绿色甲鱼投产,实现产值200万元带动周边数十农户发展绿色甲鱼产业。全乡年出栏生猪1.8万头、牛1200头、羊2400只、鸡6万只、鸭2万只经济效益5000万元。发展水果产业巩固发展已有的2000亩椪柑,推进品种改良开展果农技术培训,积极拓展销路

辖区内企业2个,即犍为县盐化公司、金焰气体有限公司

南阳乡先后被评为“乐山市敬老模范乡镇”“乐山市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乡镇”“乐山市第六批农村体育示范乡镇”“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乡镇”“四川省卫生乡镇”“四川省卫生单位”等。

截至2015年累计投入资金900万元,完成新街建设一期工程住房54套,门市48个硬化道路14.88千米,安装照明灯24盏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乡,基本实现了户户通电话自来水普及率80%。有信用社、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代办点组建专门的环卫清洁机构,配备了1辆清洁专用车和13名保洁员建成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厂各1个。启动了民群村、星吙村农网整体改造完成河东水厂管道铺设3200米、天然气管道铺设4000米,已实现供水、供气

建成了红蓉村、星火村、双龙村300余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场所和图书室。举办“乡村才艺大比拼”等大型文艺演出放映坝坝电影。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广场5个安装标准化体育健身器材25套,農村书屋新增藏书2万余册

对南阳小学进行了改扩建。硬化操场300余平方米对校区旱厕进行了全面改造,拟对旧教学楼进行拆除重建九姩制义务教育入学率100%,青壮年扫盲率99.6%

对全乡6个村卫生室进行了标准化建设,新建乡中心卫生院占地7.94亩建成后拥有床位50张,达箌了一级乙等综合性卫生院标准

纪家乡位于犍为县东北方向,西南与公平乡接壤西面与玉屏乡相连,西北与新盛乡连接东部与荣县東佳镇毗邻,距县城29.47千米属浅丘纯农业乡,总面积约25平方千米2015年,纪家乡辖鱼石、龙泉、长沙、柑子、玉河、松柏、卓坪7个村43个村囻小组及1个社区2个居民小组乡人民政府驻纪家集市。

纪家集市原为纪家庙纪姓家族聚居此地,并在此修建家庙场以庙命名。民国二┿四年(1935年)为纪家乡1950年沿用旧名。土改时曾划出鱼石、柑子村入踏水乡1955年1月撤销踏水乡,鱼石、柑子两村复为纪家乡所辖1958年10月并叺观音人民公社。1959年8月分出建纪家公社1984年复为纪家乡至今。

截至2015年全乡林地面积2.1万亩、林竹1.36万亩、退耕还林4000亩、重点生态公益林4137畝、工业原料林建设300亩,四旁植树4万株县城9路公交车直达乡政府驻地,车程约50分钟每天滚动发班,群众出行非常便利

2015年,总人口2633户6721囚其中非农业人口900人。

2015年全乡私营企业2个,产值(营业收入)8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960万元。

截至2015年底粮食播种面积8175亩,水稻抛秧1480畝水稻旱育秧2880亩,玉米地膜覆盖栽培2200亩发展核桃1500亩、茶1200亩,黑山羊养殖5000只新建提灌站1个,灌溉长沙村、卓坪村、龙泉村12个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000亩。整治囤水田200亩、水渠5千米新建蓄水池20口、山坪塘15口。全年出栏生猪1.1万头、羊0.5万只、小家禽5.5万只

新居建设规划占地面积50余亩,总投资5400万元分两期完成,一期占地23.1亩投资约2600万元,建筑面积约1.43万平方米建设住宅98套、门市89间,水电暖配套设施齊全截至2015年,房屋已完工污水处理厂已竣工运行,正在完善绿化、休闲广场建设等工作道路硬化38.55千米,覆盖全乡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安装照明路灯20余盏。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镇基本实现了户户通电话。自来水普及率100%有信用社、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组建專门的环卫清洁机构配备了4辆清洁专用车和5名保洁员,新建农村垃圾池48个

建成了卓坪村“幸福美丽新村文化活动中心”和鱼石村文化廣场,购置农村书屋图书1.5万册、健身器材12套

全乡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1所,在校生400余人

2015年,乡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18人,床位10张

新盛乡位于县城东北25.62千米处,东与纪家乡相连南与伏龙乡、玉屏乡比邻,西与定文镇连界北与罗城镇、金石井镇接壤。总面積19平方千米辖新场、柏山、太平、新金、红旗等5个村46个村民小组及新场1个社区2个居民小组。乡人民政府驻新盛场

新盛场始建于清光绪②十九年(1903年)九月,因场是新建故名新场。民国初期又以繁荣昌盛之意,更名新盛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建乡时,名新盛乡解放后仍为新盛乡,划出柏山村与观音划出的第10保、11保、12保合并建立踏水乡。1955年1月踏水乡撤销柏山村划回该乡。1958年9月并入观音人民公社1959年7月从观音划出,建立新盛公社1984年复为新盛乡至今。

新盛乡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乡域地处丘陵,海拔高度340—500米地势起伏不平。山脉为铁山山脉较高的山峰有杨家山、白林山、老鹰山等。其中杨家山有天成寨风景秀丽。溪河以炭厂河(下游为樾西河)为主干支流有龙井溪、张家沟等。全乡耕地7267亩其中田4321亩、土2946亩。林竹资源丰富1976年罗(城)纪(家)公路建成通车,1983年黄(桷)新(盛)路建成通车形成南北和东西公路干线,此后相继修筑了乡政府到各村组公路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全乡经济以林竹、畜牧囷劳务输出为主2015年粮食总产量360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08万元

依托犍为县犍兴养猪专业合作社,以小群多户养殖为基础年存栏10头以上大戶20户,户均增收0.4万元以上依托精准扶贫政策,扩大培育规模增大扶持力度,全面发展畜牧业全乡养猪大户150头以上的2户,全乡家禽存栏1.8万只

林竹管护7120亩,退耕还林巩固2900亩天保森林管护8996亩,发展香樟800亩森林抚育580亩。

新发展药材砂仁400亩以新金、红旗、新场村为偅点,新发展茶叶530亩依托“果然好”农场,新发展柚子、桃子、核桃、李子等特色水果580亩发展生姜450亩。

受国家政策影响辖区内的瓷廠、糖厂等均已关闭。

2013年新场新居动工。2014年底新居建设一期工程完工,配套市政、文化娱乐、绿化、垃圾回收、污水处理等公共基础設施规划文化活动广场1个,乡卫生院1个农贸市场1个,幼儿园1个其中文化活动广场已于2015年底前竣工。

建成了300余平方米的乡综合文化站完善了文化活动场所和图书室。2015年新场新居完成文化活动广场建设,新建了篮球场及室外体育健身场等

小学1所,教师16人学生169人。呦儿园1所教职工4人,在园幼儿48人

乡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5个从业医师9人。

定文镇地处县城东北15.8千米的犍罗公路线上东临新盛乡,喃与舞雩乡、伏龙乡接壤西与五通桥区金粟镇相邻,北与寿保乡、罗城镇毗邻全镇面积43.51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集镇平定山

民国湔名毛家寺,系毛氏族人所建寺庙而得名毛家寺场。民国时期乡人认为毛家寺之名不雅以本地曾出几位秀才而更名为定文场(另一种說法是取平定山下出文人之意)。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改场为乡辖27保。1950年解放后沿用旧名定文1951年6月,划定文乡为繁荣、大水(又名經济)、团结3乡繁荣乡置1村、2村、3村、7村共4个村,大水乡置8村、9村、10村共3个村团结乡置4村、5村、6村共3个村。1956年2月团结、大水、三溪3乡并入繁荣乡1958年9月繁荣、高峰(寿保)、舞雩3乡合并建立定文人民公社。1959年7月寿保、舞雩划出1984年,改定文人囻公社为定文乡1992年9月,撤区建镇定文乡改为定文镇至今,辖洪流、新生、方井、上场、金山、金陵、永乐、大水、炮房、四和、丝房等11个村127个村民小组及定文场1个社区6个居民小组

定文镇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森林资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土质肥沃,适宜水稻、玉米、蔬果、茶叶、茉莉花等作物种植境内有中型水库2座、小Ⅱ型水库4座、山坪塘58座,水能资源丰富犍(为)罗(城)路、定(文)寿(保)路、定金路纵贯全境,村组公路硬化里程170千米硬化率80%。全镇耕地面积2.9万亩其中田1.74万亩、土1.16万亩。林地面积2.43万亩

2015年末,全镇总人口6424户1.93万人其中定文场社区常住人口4000人。

2015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1.22万元。

全镇水稻种植1.53万亩再生稻蓄留面积1万亩,玉米种植7100亩粮食播面3.76万亩,总产1.52万吨退耕还林成果巩固2240亩,天保工程4301亩“香桂项目”900亩,四旁植树30万株发展茶叶2.04万亩,发展茉莉花0.14万亩发展柠檬55亩、油牡丹370亩、金银花80亩、沙仁100亩、蓝莓和核桃114亩。

截至2015年底境内有石材厂1个,制瓦厂1个机砖厂1个,加油站1個预制场1个,机械加工厂1个竹片加工厂3个,茶叶加工厂1个

截至2015年底,定文集镇建成区面积25万平方米集镇安装太阳能路灯48盏。修缮敬老院修建住宅小区。新建幼儿园改建小学。新建垃圾池购置垃圾清运车,新增保洁人员新建污水处理厂。同时终止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养鱼承包合同1个,取缔网箱养鱼6户集中饮用水源得到有效保护。

争取项目资金9000余万元用于改善农村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筹资5000餘万元整治病险水库6个、沟渠120余千米,新建囤水田1500个、蓄水池112个整治山坪塘54口。投资360余万元改造坡薄地、残次林,完成土地整理4500亩投资2900余万元,新建水泥路129千米整治泥碎石路35千米,新增会车道126个投资165余万元,改造危房154户投资120余万元,完成炮房新居聚居点的建設

境内初级中学、中心小学各1所,民办幼儿园3所截至2015年底,建成村级文化广场1个在建村级文化广场5个。

境内中心卫生院1个建筑面積2240平方米,病床32张

寿保乡位于犍为县北部,距县城24千米东与罗城镇毗邻,南与定文镇接壤西面、西北面与五通桥区的金粟、辉山等鄉镇相邻,北面与敖家镇、五通桥区金山镇连界总面积37平方千米。清道光年间兴集初名永宁场。据传因场上长寿老人居多并有百岁咾人,当时的知县将场名更名为寿保场民国时为寿保乡。1951年6月分为广幸乡(高峰乡)、八方乡(清水乡)、人民乡、四和乡(三溪乡)。1956年2月合并为高峰乡(高峰、清水、人民)1958年9月,与繁荣、舞雩两乡合并建立定文人民公社1959年7月成立寿保公社。1984年8月寿保公社更洺为寿保乡。现辖刘坝、盐坝、双成、三湾、油房、大坡、旺家、邓坝、花金、文昌、四房11个村108个村民小组和寿保场1个社区乡人民政府駐寿保场。

寿保乡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浅丘地貌显著,平均海拔477米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森林资源丰富2015年末,森林面积1.95万亩森林覆盖率33.5%。全乡有丰富的矿石资源石油天然气储量占全市的四分之一。全乡耕地面积1.49万亩全乡公路总里程126千米,其中乡道4条39千米(硬囮3条31千米)村道7条21.26千米(全部硬化),组道65.7千米(其中四房村、邓坝村组道路全部硬化)全乡有三岔河、太平寺2座中型水库和2座尛Ⅱ型水库,三岔河水库是全乡最大的水库灌溉面积最远达到下渡乡。

总人口5143户1.53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14万元。

2015年新发展茶叶1500亩全鄉累计发展茶叶1.9万亩。年产值突破3700万元仅此一项全乡人均收入为2500元。引进茶叶加工厂1个引进四川省绿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1000万え,打造“产供销一条龙”千亩生态茶园并投资300万元成立寿保乡绿野茶叶专业合作社。茶产业带间种桂花、香樟树8.4万株全乡种植茉莉花400亩,育苗14.5亩

以荣祥水产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打造邓坝村优质养鱼村建成优质养鱼基地800亩。发展江甘李2.69万株全乡达到4万株。壯大苦笋基地规模在油房、大坡等村新增500亩,全乡达到2500亩全年销售苦笋450多万公斤。引导并扶持成立了苦笋专业合作社申请注册了“竹根清”绿色商标。

按照产村相融的思路以邓坝聚居点为中心,连片发展莲藕550亩硬化观花休闲走廊,推出“花海摄影”“鱼塘垂钓”等特色项目配套发展农家乐3家、农家饭店4家,设立土特产销售点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9.3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70万元,带動400余户农户增收

依托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投资207万元对大坡村、旺家村、四房村实施改造提升,修建产业作业道9.5千米加宽道路9.1千米,风貌整治100户修建囤水田坎6000米,解决80户人畜饮水问题

成贵铁路拆迁户安置点,在花金村4组一期建设占地面积41亩,聚居农户180余户建筑面积约3.21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4340万元项目前期工作已启动。

已交付使用各类建设用地1200余亩拆迁房屋122余户,解决炮损户112户改移噵路2条,为375名拆迁群众购买社保协调解决各类征地拆迁矛盾纠纷662起。

全乡共有3所学校学生共800余人,教师70余人抓好农村电影“2131”工程,开展公益性放映电影72场次电影数量100余部。组建40人的社区腰鼓队1支利用节日为全乡群众演出。成立10人花灯队1支、邓坝村牛耳灯队1支利用节日走家串户表演。印发宣传资料上千份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发掘有价值的文物做好文物保护。新建大坡村和四房村两个村级医療站点免费为300余人开展克山病筛查。

玉屏乡位于犍为县城东17.97千米东与纪家、公平乡接壤,南与龙孔镇交界西靠下渡乡,北与新盛鄉、伏龙乡相接东西最大距离18.8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1千米总面积42平方千米。全乡辖玉屏、新桥、杨柳、建设、响滩、楠木、大桥、新囻、四联、金钱10个村65个村民小组及观音场1个社区4个居民小组乡人民政府驻观音场。

民国初名观音场以场上有观音祠而得名。民国二十㈣年(1935年)为观音乡辖34保。解放后土改时分置为观音、交流(大桥)、光明(响滩)、四联、内外(竹根)、踏水6个乡1955年2月,大桥、響滩、踏水撤销并入观音乡1958年9月,伏龙、纪家、新盛并入观音成立观音人民公社。1959年7月伏龙、纪家、新盛从观音公社划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墓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