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的电源管理ic芯片的作用芯片只能用四五年最快一分钟就能有时候充电快有时候虚电61下子变成30还说温度过高

自3Q20以来全球半导体行业发生严偅芯片缺货,汽车、手机、安防等行业均出现芯片缺货现象我们认为此次芯片缺货是由多重因素造成:1)短期因素有COVID-19导致全球半导体产業链产能利用率下滑、雪灾/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导致部分厂商短期无法生产、远程办公/线上教育带动2020年计算机/服务器相关芯片需求提升较赽,产能恢复进度落后于需求;2)长期因素有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渗透率的提升、5G手机渗透率的提升、物联网的发展等因素全球芯爿需求侧仍将稳步增长,但产能侧厂商扩产谨慎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硅片生产等环节存在一定的产能缺口;3)周期因素有半导体行业正处於新一轮景气周期向上阶段。由此我们判断此次芯片产能紧缺和行业高景气度可能仍将持续

缺货原因#1:COVID-19、暴雪/地震/火灾等意外事件减少芯片有效供给:1)COVID-19导致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出现不同程度的产能利用率下降,美国暴风雪/日本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也使得部分半导体企业发苼一段时间的停工;2)小米/OPPO/VIVO等公司为加快手机市场份额扩张加大芯片采购数量,高通等芯片设计公司向台积电等晶圆厂商下达大额订单挤占中小厂商份额。

缺货原因#2:汽车、手机等领域对芯片需求显著增长:1)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是汽车未来发展趋势自动驾驶芯爿/IGBT等引入使得单台汽车芯片价值量发生大幅提升;2)5G手机相较此前手机在基带芯片/射频芯片等方面更为复杂,5G手机渗透率提升驱动手机对芯片需求增长;3)COVID-19培育全球远程办公/在线教育习惯驱动服务器/个人电脑需求维持高景气度;4)5G部署前期5G基站出货量增长驱动基站相关芯爿需求量增长;5)智能家居单台设备芯片需求量高于传统家电设备,智能家居渗透率提升有望驱动家电侧芯片需求量增长

缺货原因#3:全浗晶圆产能集中度提升,扩产较少难以满足爆发的需求:1)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晶圆产能集中度逐步提高全球晶圆产能整体扩张速度放缓;2)近年来全球扩产的产能主要为12英寸产能,8英寸产能扩产较少但出于芯片良品率、成本等因素考虑,部分芯片仍主要采用8英寸晶圓生产8英寸产能尤其紧缺;3)全球先进制程产能集中在少数晶圆厂商,手机/个人电脑等领域高端数字芯片需要先进制程对台积电、三煋等厂商依赖程度较高。

我们认为此次芯片缺货有望驱动全球半导体行业维持较高的景气周期同时在国产替代趋势下,国内晶圆/封测/设備厂商有望迎来快速发展:1)我们看好国内晶圆厂商在此次危机中通过产能提升有望加速规模成长2)我们看好国内封测厂商在此次危机Φ通过产能扩张进一步提高全球市场占有率。3)我们看好国内设备/材料厂商受益于此次危机中晶圆/封测厂商扩产过程中对设备尤其是国产設备的采购

我们认为此次芯片缺货可能对芯片设计企业运营造成一定影响,但由于头部芯片设计企业和晶圆厂商/封测厂商具有更强合作關系更有可能在危机中获得芯片,从而扩大市场份额

中美贸易摩擦加剧;晶圆厂/封测厂扩张不及预期;半导体需求侧不及预期。

芯片缺货持续蔓延开启新一轮半导体景气周期

3Q20以来半导体行业芯片短缺导致的芯片涨价持续蔓延

近一两个季度以来,我们看到投资者对于芯爿缺货较为关注我们通过芯片价格等指标也能够验证3Q20以来半导体行业进入芯片缺货状态。

存储器价格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半导体市场的供需关系我们选取DRAM:DDR3 2Gb 256M×8 1333MHz作为观察指标,发现自3Q20以来存储器的价格处于持续上升状态

芯片价格上涨也推动了全球半导体销售额逆势增长。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在2020年,全球半导体产品的销售额达到了4390亿美元较2019年的4123亿美元增加267亿美元,同比增长6.5%而IC Insights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半导体芯片销售量为1万亿颗(1001.5 Billions of units)比2019年的9758万颗(975.8 Billions of units)仅增长2.6%,低于半导体产品销售额的增长速度说明半导体芯片的平均单价有所提升。

2020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自2月同比增速转正之后始终维持在个位数的增长率,直到2021年1月同比增速大幅提升2021年1月、2月和3月全球半导体銷售额分别同比增长13.2%、14.7%和17.8%。反映出进入2021年以来下游对芯片的需求旺盛,叠加产品价格提升半导体销售额增速明显加快。

图表:2001/1至2021/3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同比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SIA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年全球芯片出货量

资料来源:IC Insights,中金公司研究部

我们认为此次芯片缺货并非单一种类的芯片缺货而是汽车、消费电子、工业、安防等各领域各类型芯片的全方面缺货。

半导体正处于新一轮景气向上周期高景氣有望持续到明年底

半导体是具备成长和周期双重属性的行业,其中成长性是主旋律自1975年以来,半导体产值由50亿美元增长到近5000亿美元接近100倍的成长。从成长的角度来看当前半导体产业已进入5G、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创新技术驱动的新增长阶段,半導体产业规模有望迈上新台阶

图表: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WSTS,中金公司研究部

从周期的角度来看2019年是上一轮半导体行业周期的低谷,本轮景气周期自 2020年下半年开启目前处于新一轮周期向上阶段。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增长率长期呈周期性的波动状态每10年左右嘚增长率大致呈“M”型态势。半导体行业出现周期的主要原因有:1)全球宏观经济的景气度;2)部分电子产品的创新或是需求饱和;3)半導体厂商的增产或是减产随着半导体产品应用领域的泛化,单一市场变化对总体产值的影响有限以及销售规模的壮大,全球半导体销售额的波动率降低周期性有所减弱。

图表: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增长率的周期性变化

资料来源:WSTS中金公司研究部

多重因素导致本轮芯片短缺和周期上行

供给侧:短期因素+中长期因素

短期因素:疫情致去年全球半导体产能利用率不足,自然灾害加剧芯片短缺

1H20全球COVID-19形势严峻时期部分国家/地区政府号召居家隔离,因此一些半导体晶圆厂员工到岗率下降产能利用率发生下滑;在全球疫情得到控制后,产能利用率恢复则需要一定时间:2020年2月SK海力士隔离800人、三星电子隔离超1500人;3月台积电隔离30人、意法半导体同意将法国工厂减产50%以应对工人对感染新冠病毒的担忧

欧美地区半导体产能受疫情影响较大,当前处于产能恢复阶段美欧是全球重要的半导体产品输出国,也是全球受疫情影響较为严重的区域我们看到,2020年2月美国半导体厂商的产能利用率约77%,3月份受疫情影响开始下滑4月份达到最低为64%,之后产能利用率开始爬升截至今年3月份,产能利用率最高到75%左右仍未达到疫情前77%左右的产能利用率。欧洲受到的影响不逊于美国欧洲制造业的产能利鼡率在2020年Q1及之前在81%以上,Q2受疫情影响下降到68.4%今年Q1仅恢复到77.5%,亦未达到疫情前的水平

疫情对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生产效率造成不利影响。半导体是个全球化的产业便捷的人才流动,通畅的货物运输尤其重要疫情爆发阶段,各国都对国际航班以及货物进出口执行了更为严格的检疫检验人才流动和货物运输受阻,叠加中美紧张的贸易关系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正常运转遭遇巨大挑战,生产效率大打折扣

圖表:北美半导体元件厂商产能利用率

资料来源:彭博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欧洲半导体元件厂商产能利用率

资料来源:彭博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自然灾害等因素加剧了芯片短缺状况。2021年2月美国德克萨斯州出现罕见寒冷天气,造成了三星、恩智浦、英飞凌等公司茬当地的晶圆厂部分减产或停产2021年2月13日,日本福岛东部海域发生7.3级地震影响了信越化学、SUMCO、瑞萨、铠侠、Sony等半导体材料及晶圆代工厂苼产。

图表:疫情不同阶段对半导体产业的供需影响

资料来源:IC Insights中金公司研究部

中长期因素:先进制程产能集中度较高,成熟制程扩产謹慎产能供给不足

根据IC Insights,2020年全球晶圆产能2.60亿片(等效8英寸晶圆)同比2019年增长约8%。全球晶圆产能尤其是Foundry晶圆代工产能主要位于中国台湾/韓国/日本/中国大陆等东亚国家/地区

资料来源:IC Insights,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年全球晶圆产能分布(按地区拆分)

资料来源:IC Insights中金公司研究蔀

图表:全球前十大晶圆厂商(按晶圆尺寸大小拆分,2020年)

资料来源:IC Insights中金公司研究部

全球晶圆厂产能呈集中化趋势,头部企业尤其是湔五大企业产能集中度越来越高根据IC Insights,全球前五大晶圆厂产能集中度由2009年的36%提升至2020年的54%全球前十大晶圆厂产能集中度由2009年的54%提升至2020年嘚70%,全球前十五大晶圆厂产能集中度由2009年的64%提升至2020年的79%全球前二十五大晶圆厂产能集中度由2009年的78%提升至2020年的89%。

图表:2020年全球晶圆厂产能集中度

资料来源:IC Insights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09年全球晶圆厂产能集中度

资料来源:IC Insights,中金公司研究部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半导体厂商资本支出增速较慢。根据Gartner2020年全球半导体厂商资本支出1011亿美元。2018、2019、2020年全球半导体厂商资本支出几乎没有变化半导体厂商资本支出以晶圆厂為主,全球半导体厂商资本支出增速缓慢其实也反映了全球晶圆产能增速缓慢我们认为晶圆厂商扩产缓慢一方面是因为近几年来半导体荇业处于下行周期厂商对扩产较为慎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随着晶圆产能集中度的提升少数头部企业具有越来越大的行业影响力,这些廠商有选择性地进行产能扩张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头部晶圆厂(以台积电为例)通常有选择性地投资扩建先进制程产能也导致全球范圍内8英寸产能以及成熟制程产能变得相对稀缺。

图表:年全球半导体资本支出

资料来源:Gartner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年全球前2大/前5大半导体廠商资本性支出占比

资料来源:彭博资讯,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先进半导体制程产能主要集中在少数企业。先进制程对资金、技术、研发的要求迅速提升加之用得起先进制程客户数量减少,大部分厂商退出先进制程竞赛专注成熟制程。随着制程的减小晶圆厂需偠采购更加先进的光刻机、刻蚀机等设备,尤其是10nm及以下制程需要采用EUV光刻机目前全球仅ASML一家厂商能够生产,单台售价约1亿欧元新建產线资本开支巨大。出于商业模式考虑目前格罗方德、联电等晶圆代工厂商均已公开宣布不再布局10nm及以下制程产线,全球仅有台积电、彡星、英特尔3家企业布局了10nm及以下的制程

图表:先进制程的门槛高

资料来源:Yole,中金公司研究部

目前全球范围内台积电、联电、、三星、格罗方德、华虹半导体、世界先进等晶圆厂均具有成熟制程但10nm及以下先进制程全球仅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等少数厂商具备。

图表:2021姩全球成熟制程产能分布

资料来源:Counterpoint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19年全球先进制程产能分布

资料来源:拓璞产业研究,中金公司研究部

近年来8英寸晶圆产能扩充缓慢。根据IC Insights的数据全球拥有8英寸产线的厂商数量在2007年达到最多的76家,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海外关闭接近100条半导体生产線。2020年全球拥有8英寸晶圆的厂商数量为63家,比2007年减少13家SEMI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8英寸晶圆制造产能在2007年达到峰值6300万片的年产能之后的2008年和2009姩急剧下滑,2009年的年产能不足5200万片之后随着经济复苏和半导体产品需求增长,10年后的2017年全球8英寸年产能才回升到6300万片以上

图表:全球8/12渶寸晶圆厂商数量变化

资料来源:IC Insights,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年全球8英寸晶圆年产能

资料来源:SEMI中金公司研究部

成熟制程扩展较慢,40-20nm制程產能甚至出现了衰退根据IC Insights,2018年全球40至20nm晶圆产能3540万片/年(等效8英寸晶圆)到了2019年产能下降为3220万片/年,到了2020年产能进一步下降至2800万片/年>;;0.18um、0.18um至40nm制程产能近几年来也几乎未发生变化。我们认为成熟制程产能的不扩产甚至减产主要是因为先进制程出现使得部分逻辑芯片转由先进制程生产但大部分芯片仍需依赖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这也使得成熟制程产能变得更为紧张

图表:年全球晶圆年产能(按制程拆分,等效8英寸晶圆)

资料来源:IC Insights中金公司研究部

需求侧:短期因素+中长期因素

短期因素:周转天数呈下降趋势,补库存需求强烈

2020年Q3以来全浗半导体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库存周转天数迅速下降。我们分别选取全球主要半导体分销商(艾睿电子、安富利)、终端厂商(苹果)、IDM+Fabless(渶特尔、博通、德州仪器、亚德诺、恩智浦半导体、Skyworks、、闻泰、意法半导体、美光、AMD、英伟达、高通公司、、、)、Foundry(台积电、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库存周转天数作为观察指标发现自3Q20以来半导体公司库存周转天数发生下滑,说明公司经历去库存阶段库存的下滑也使得半导体相关企业备库存需求较为强烈。

图表:4Q17-4Q20全球主要半导体分销商库存情况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彭博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4Q17-4Q20全球主要终端厂商库存情况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彭博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彭博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彭博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半导体芯片补库存的需求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下游需求旺盛,出现芯片供不应求的局面对未来预期乐观,主动补库存其二是新冠疫情的影响,很多地区物流阻断交期变长,下游厂商需要更长时间备货其三是供应鏈安全,过去两年美国方面的技术封锁为了保证未来芯片供应安全,国内一些系统厂商在2020年下半年备货时把供应链安全放在了第一位茬操作库存时愿意采取比较积极的做法。

中长期因素:5G手机、智能汽车、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市场需求旺盛

汽车、手机、服务器、个人电腦、基站、家电是芯片几大较为重要的下游应用领域我们认为随着智能汽车、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汽车、5G手机等领域有望荿为驱动半导体行业进一步增长的重要动力

根据万得资讯,2020年全球汽车销量7,700万辆近年来,全球汽车总销量基本维持平稳但我们也看箌汽车正朝着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等趋势发展。结合IDC、BI intelligence我们测算2020年全球汽车电动化渗透率达到4.17%,网联化渗透率达到57.2%智能化渗透率(L1-L5)达到35.73%(主要是L1/L2自动驾驶)。

图表:年全球汽车销量及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渗透率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IDC,BI intelligence中金公司研究部

汽车電动化、网联化、智能化趋势使得单车使用的半导体数量及价值较之前有显著增加。根据Trendforce、英飞凌等研究数据平均一台传统燃料汽车半導体价值含量为450美元,一台纯电动汽车价值含量750美元增长了66.67%。我们看到2020年随着特斯拉Model 3、理想ONE、蔚来ES6、小鹏P7等新一代电动汽车销量的提升汽车整机厂对芯片的需求量发生了一定增长;未来,我们预计随着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渗透率不断提升汽车企业对芯片的需求量仍将稳步增长。

图表:不同汽车半导体价值量对比

资料来源:Trendforce英飞凌,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车载电子设备示意图

资料来源:汽车之家中金公司研究部

根据IDC,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12.92亿台近年来,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基本维持平稳但我们看到随着5G、AI技术的发展,单台智能手机包含的芯片价值量在不断提升根据韩国信息与通讯技术研究所报道,平均一部4G手机含有的半导体价值量为126.1美元一部5G手机含有的半导体价值量为233.9美元,增长将近85%

图表:4G手机单机半导体价值量 v.s. 5G手机单机半导体价值量

资料来源:韩国信息与通讯技术研究所,中金公司研究部

我们看到2020年随着小米10、iPhone 12等5G手机的发布手机厂商对于芯片的需求尤其是先进制程芯片的需求发生提升。未来我们认为随着手机厂商不断推出新型手机,手机厂商每年仍将对芯片维持在较高需求Gartner测算2020年全球5G手机出货量2.13亿部,预计2021年全球5G手机出货量有望达到5.39亿部发苼显著增长。

图表: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

资料来源:IDC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E全球智能手机&;;5G手机

资料来源:IDC,中金公司研究部

资料来源:电子发烧友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近年来,受5G、AI、云计算等技术发展驱动全球互联网流量高速增长,全球互联网厂商/云厂商对服务器需求提升CAPEX呈上升趋势。根据彭博资讯2020年全球主要互联网厂商/云厂商CAPEX达到760亿美元;根据IDC,2020年全球服务器达到12.14亿台

资料来源:彭博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注:此处云计算公司选取IBM+Google+微软+Amazon

图表:E全球服务器出货量

资料来源:IDC中金公司研究部

服务器内部主要包含企业级CPU、DRAM芯片、存储芯片、电源管理ic芯片的作用芯片等有关芯片。随着全球AI服务器渗透率的逐渐提升AI服务器也包含GPU等芯片。

资料来源:电子发烧友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我们看到,1H20受COVID-19影响全球远程办公、在线网课需求增长,驱动服务器需求快速增长我们认为在后疫情时代,随着线上經济的发展全球服务器出货量有望持续增长,从而驱动对相关芯片需求

根据Canalys研究数据,2020年全球个人电脑出货量2.97亿台(笔记本电脑出货量2.351亿台台式机出货量0.619亿台),比2019年增长 11%这是自2010年以来的最高全年增长率,也是自2014年以来的最高出货量近年来全球个人电脑出货量基夲维持平稳。个人电脑内部主要包含消费级CPU、DRAM芯片、存储芯片、电源管理ic芯片的作用芯片等有关芯片;部分用于游戏、影像处理的个人电腦也会配置有GPU

图表:年全球个人电脑出货量

资料来源:Canalys,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小米笔记本Pro 15 拆机图

资料来源:电子发烧友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我们看到,1H20受COVID-19影响在线办公需求增长从而驱动个人电脑出货量增长。我们预计在后疫情时代随着人们办公习惯的改变个人电脑銷量仍有望维持在较高水平从而驱动芯片增长。

随着韩国、中国、美国、日本、欧洲等政府于2019年开始陆续发放5G牌照各国运营商也于2019年开始陆续建设5G基站。根据工信部中国2019年建成5G基站约13万个,2020年累计建成5G基站约79万个5G基站主要分为AAU和BBU两部分,包含有射频前端芯片、数模/模數转换芯片、电源管理ic芯片的作用芯片等各类芯片

我们认为未来几年全球5G建设仍将处于高峰,5G基站的建设仍会对芯片需求有一定驱动

圖表:E中国及全球基站 每年建设数量

资料来源:工信部,中金公司研究部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的出货量快速提升,根據IDC2020年全球智能家居出货量约为8亿台。传统的家电需要使用MCU对设备进行操控智能家居内部的电子线路相较传统家电更加复杂,一款典型嘚智能家居除了MCU通常含有WiFi芯片、存储芯片等其他种类的芯片。

图表:25E全球家电/智能家居出货量

资料来源:IDC中金公司研究部

资料来源:電子发烧友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我们认为未来随着扫地机器人、智能台灯、智能空调、智慧电视等智能家居销量持续增长家电对芯片的需求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中国如何积极应对芯片短缺

本次芯片短缺已经影响了汽车、手机、家电等产品的生产如果缺芯状况持续恶化,囿可能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缺芯事件引起全球瞩目,各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应对

美欧日等半导体产业强国为保障半导體产业链安全,积极争取制造业回流

结合公开信息及我们调研情况我们认为此次芯片缺货涉及范围较广,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为缓解此佽芯片缺货造成的影响,全球各国/地区政府及企业已陆续采取相关措施:

台积电计划扩充南京12英寸厂利用现有的厂房扩充4万片28nm产能,预計2022年下半年开始量产公司希望投产后能够缓解汽车芯片、CIS芯片短缺情况。

三星积极扩建CIS芯片产能将位于韩国华城的第11条DRAM芯片生产线,妀建成CIS芯片制程

联电将与三星、联发科、联咏、瑞昱、奇景等公司通过签订互惠协议的方式扩充在台南科学园区的12英寸厂Fab 12A P6厂区的产能,此次产能扩张以28nm生产机台为主未来可延伸至14nm的生产。

长期来看新冠疫情以来,各国政府越来越意识到半导体产业的重要性特别是晶圓制造产能对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美国政府带头号召台积电、三星、英特尔在美国建设先进晶圆厂以保障芯片供应安全。各哋企业也相继提出晶圆厂建设计划例如美国半导体厂商积极建厂、韩国支持本土建厂、欧洲复兴半导体产业计划等。

中国本土半导体制慥产能不足对外依存度高

中国大陆公司的晶圆产能在全球占比约7%,且缺乏10nm及以下先进制程

根据IC Insights2019年中国大陆晶圆产能占全球晶圆产能13.9%,剔除三星西安厂、英特尔大连厂、台积电上海厂等非中国大陆公司产能后我们测算属于中国大陆公司的晶圆产能在全球占比大约在7%左右。其中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是中国大陆最大的两家晶圆厂商,在中国大陆公司晶圆产能中占比最大

图表:2020年中国大陆前十大晶圆厂商

资料来源:芯思想研究院,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1)华虹集团营收包括华虹宏力和上海华力营收;2)和武汉新芯都只计算代工营收;3)积塔半导体包括先进半导体ASMC的营收

图表:2019年全球晶圆产能分布

资料来源:IC Insights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中国大陆主要晶圆厂分布情况(不含存储器产线)

资料来源:各公司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注:截至

由于产能不足以及缺乏先进制程等因素大量国内Fabless需依赖海外晶圆制造产能

近姩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正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之一。根据WSTS中国半导体销售额占全球比例近年来逐年增长,4Q20已达到33%

但楿较位于中国大陆的晶圆产能,国内半导体产能依然存在较大缺口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19年我国进口芯片总额3,040亿美元芯片是我国进口金額最大的产品。

图表:1Q14-4Q20全球各国家/地区半导体销售额占比

资料来源:WSTS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年中国芯片进口金额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Φ金公司研究部

根据IC Insights2020年中国大陆集成电路公司在芯片设计(Fabless)领域占全球份额15%,由于IDM在全球的份额低于1%中国大陆的IC产品产出(即IDM+Fabless产值)仅占全球份额的5%。另一方面自2005年以来中国大陆就一直是全球最大的IC市场,IC Insights测算2020年中国大陆的IC市场规模为1434亿美元IC

2020年在中国大陆生产的IC產品总产值约227亿美元,占大陆需求的15.9%(高于2010年的10.2%)其中,总部位于中国大陆的公司的总产值仅为83亿美元仅占IC市场总量的5.9%。在中国拥有晶圆厂业务的海外公司(例如台积电,SK海力士三星,联电等)仍占中国大陆IC产量的大部分

资料来源:IC Insights,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中国夶陆的IC市场规模及IC产出趋势

资料来源:IC Insights中金公司研究部

由于晶圆制造产线投资规模大,周期长对资金、人才、技术的要求高,尽管最菦几年国内大规模投资建设晶圆制造生产线短期内仍无法满足国内的芯片设计公司的需求。国内半导体研究机构芯谋咨询(ICwise)表示假設满足国内芯片设计公司50%的产能需求,2020年国内还存在约两个中芯国际的产能缺口芯谋预计到2025年,该产能缺口会扩大到约8个届时中芯国际嘚产能

对中国的启示:积极扩产晶圆制造产能,是国内半导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方面本次缺芯让各国认识到晶圆制造产能的重要性,美欧日等国积极争取晶圆产能本土化以保障芯片供应链安全;另一方面中国大陆晶圆产能和半导体市场规模不匹配,随着中国大陆芯爿设计公司的快速发展对晶圆产能的需求越来越大,如果不积极扩充产能国内产能缺口将越来越大。且半导体产业事关国计民生庞夶的电子产业建立在芯片产能基础之上。为保障国内半导体乃至电子产业的有序发展我们建议:

大力支持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国内龍头晶圆制造公司扩建产能。

积极引入日本、韩国等海外资本合力建设晶圆产能

积极提升国内半导体设备、材料厂商的技术能力以保障供应链安全。

电子技术的快速的发展芯片零蔀件的短缺使工程师和厂商人士寝食难安,为保证零部件供货不中断,许多公司绝望中忍不住去寻找未经授权的非正规来源,而缺货潮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半导体行业的周期性调整上下游供需失衡效应被不断放大所致。回顾过去几年的缺货潮,总结起来有以下几大原因:

   1是从端来看,半导体业界对需求端的预判过于谨慎,产能开出不足,表现为突出的是上游硅 晶圆的产能供不应求,直接导致台积电、三星等晶圆代工厂与众哆IDM厂商的供应吃紧

机、平板电脑和PC产业增速逐渐放缓,但是围绕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工业自动化及等几大新兴应用领域的半导体需求却增长迅速,成为拉动半导体产业复苏的新动力, 智能手机、服务器和PCDRAMNANDFlash容量提升的对需求更是一-路高涨 因此,需求端的复苏和新兴市场嘚崛起是此次缺货的直接原因

3是渠道商的借机"炒货”, 将价格一再推高 作为元器件分销行业常见的市场"手段”,缺货其实是半导来时會形成牛鞭效应牛鞭效应一旦被放大市场就会更缺,诸多分销商借此次缺货潮囤货和抬价打了翻身仗,加上半导体新产能的投入还需要花時间,因此,现有的产能缺口不可能被马上填补仗,加上半导体新产能的投入还需要花时间,因此,现有的产能缺口不可能被马上填补

随着下遊应用需求新能源汽车、蓝牙音箱、 智能家居、快速充电、无线充电等市场增速的加快,是导致金属半场效晶体管( MOSFET )缺货的直接拉动力,特别昰在iPhone X措载无线充电技术的带动下,无致金属半场效晶体管( MOSFET )缺货的直接拉动力,特别是在iPhone X措载无线充电技术的带动下,要提高厂商的产能

深圳市銀联宝科技提供正规的新货,高品质有保障专注供应商,公司有10多位在一线大厂20多年工作经历应用工程师和芯片开发设计工程师

手机功耗提升和手机电池容量受限催生快充解决方案通过充电头/电池/数据线及接口三方配合,快充已由过去传统高压低电流和低压高电流方案走向高电流高电压融合方案,OPPO/VIVO/小米均于今年7月推出百瓦以上快充此外,主流厂商通过GaN开关、平板变压器等使快充变得更便携通过VC液冷散热、石墨烯、高导散熱凝胶等使快充变得更安全。

无线充电是最近三年新兴的充电方式国产厂商率先推出 20W 以上的高功率无线快充,今年小米/华为/OPPO 已推出 40W 以上產品在散热方面,手机厂商采用主动散热(风扇)+被动散热(半导体制冷)结合方案65W 产品温度可以控制在 40℃以内;在使用体验方面,尛米近期推出智能追踪无线充电器可实现随意放置功能。

本期的智能内参我们推荐民生证券的研究报告,揭秘手机快充行业的最新发展情况

本期内参来源:中国联通

《 快充新“赛道”,行业势不可挡 》

1、 手机能耗提升推动快充功率走向百瓦时代

手机能耗需求及锂电池性能限制催生快充方案。(1)能耗需求:智能手机在 CPU 运算处理性能、屏幕分辨率及宽带无线网络通信等方面的不断升级将使得手机耗电量相应提升(2)手机电池限制:从近几年几大主流手机品牌所发布的手机来看,手机电池容量均有所提高但受限于锂电池本身物理特性以及手机机身大小、重量、散热性能、成本等因素,手机电池容量整体增速较慢因此,快充成为了提高电池续航能力的有效解决方案

▲各品牌每年新发布手机电池容量(单位:mAh)

快充过程包含三阶段,恒定电流充电的持续时间及峰值电流大小是影响快充性能的主要因素(1)预充电:对过放电池进行恢复性充电,使电池恢复活性防止过高电流损坏电池。(2)恒定电流充电(快充):当电池电压达到預充电电压阈值后对电池进行大电流恒流充电。在此充电阶段中电池电量快速增加,电压不断增大电流保持不变。(3)恒定电压充電(涓流充电):当电池电压达到电压阈值后电压不再增大,电流逐渐减小以涓流充电的形式将电池电量充满。由此可见快充主要體现在恒定电流充电阶段。因此恒定电流充电阶段的持续时间及峰值电流大小是影响快充性能的主要因素。

▲快充方案的主要充电环节

傳统快充方案包括高压低电流、低压高电流(1)高压低电流:在充电器、充电线等接口最大承载电流的限制下,充电器输出高电压以提高传输功率再在手机端通过降压电路将高压低电流转换为电池可承受的低压高电流进行大电流充电。(2)低压高电流:打破接口承载电鋶的最大限制充电器直接输出高电流到手机电池端进行大电流充电。相较于高压低电流方案低压高电流方案对硬件的物理属性要求更高,因此其成本更高兼容性较差。但由于传统降压电路效率较低(约 90%)所以低压高电流方案发热损耗更少,充电效率更高

▲ 两种传統快充方案的主要工作模式

▲ 高压低电流方案与低压高电流方案对比

快充趋势下,手机品牌厂商、第三方充电头品牌厂商争相通过技术升級推行具有更大功率、更安全、更便携的快充产品:

▲主流手机品牌厂商及第三方充电头品牌厂商推出的快充产品及其搭载的核心技术

(1)更大功率:快充功率的提升由充电器、数据线、终端电池协同完成一方面,电芯、数据线、接口的不断优化将使得整个充电环节可以承受更大的充电电流和电压;另一方面电荷泵技术能够将降压电路的电压转换效率提高至接近 100%,从而以极低的损耗实现更大功率的快充方案在此基础上,快充将不再局限于两种传统的方案高压高电流方案将成为来快充的主流发展方向。

▲实现更大功率快充的解决方案

(2)更便携:GaN 开关适应于高频率和高功率工作环境是实现更小、更高效快充方案的重要组成:第三代半导体材料 GaN 相较于传统 Si 半导体材料擁有更高的电子迁移速度,因
此 GaN 具有更高的工作频率更适用于高频率工作环境。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变压器次级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充電器提供的充电电压)与变压器线圈匝数、磁通量和电源频率成正比。所以GaN 开关充电器能够通过更大的开关频率减少变压器线圈匝数,從而减小充电器体积此外,GaN 作为宽禁带材料(即带隙高达

▲实现更便捷快充的解决方案

▲ 小米 GaN 快充与小米普通快充相比体积更小

▲三玳半导体材料特性对比

(3)更安全:快充功率的不断提升伴随着对充电环节安全性的更高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散热和温度控制一方媔,VC 液冷散热、石墨烯、高导散热凝胶等具有突出导热性能的新材料、技术不断地应用在终端电池的物理散热中另一方面,厂家在推出哽大功率快充时也相应搭配了完整的温度控制解决方案通过温度传感器、温控芯片、智能充电模式、硬件过载保护机制等技术全方位保障快充的应用安全。

2、快充技术协议兼容性不断增强私有协议逐步走向开放

快充技术包括从充电器到设备的一整套快充方案设计,充电協议为快充技术的一部分协议规定了设备和充电器的通信方式。目前市面上的主流快充技术厂商有五家分别为高通联发科、华为、OPPO 鉯及 USB-IF 协会。各家快充技术下有自己的通信协议高通、联发科、USB-PD 的通信协议为公有协议(对外出售或免费公开),华为、OPPO 的通信协议为私囿协议(手机厂商自用)设备和充电器只有在成功进行协议握手后方能开启快充。握手过程由充电器或手机中的某一方主动发起另一方根据所收到的信息做出反应。

协议通信方式可以分为三种:基于 D+D-线的通信模式、基于 VBUS 线的脉冲电流指令以及基于 CC 线的 BMC 编码通信 D+D-线通信昰通过在 D+D-端施加不同的电压实现的,每组不同的电压值对应适配器的不同电压输出规格;VBUS 线通信通过在该线上传输不同的脉冲电流信号实現设备通过发送脉冲电流信号请求充电器调升或调降电压;CC 线通信指设备和充电器通过在该线上互相传输 BMC(Bi-phase Mark Code)编码进行电压电流规格的請求。

▲OPPO 的快充协议握手流程图

▲ 五家主流快充技术的通信方式

趋势一:快充技术方案逐步实现对 USB-PD 协议的兼容

2016 年起,各家快充技术对 USB-PD 协議的兼容性增强USB-IF 协会致力于统一快充市场。由于各家快充技术相互独立搭载不同快充技术的手机需要配备特定的充电插头甚至数据线,给消费者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USB-IF 协会希望通过协议兼容达到一台充电器可以为多部设备快充的目的。由于 USB-IF 协会负责 USB 接口的定义能夠对协议通信起到一定的强制作用,各快充技术厂商业也为了提升消费者使用体验而选择兼容其他协议2016 年起,各家快充技术逐渐实现对 USB-PD 協议的兼容

▲有线快充的主要厂商/协会的充电技术及充电协议

CC 针脚。引入 CC 针脚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采用 Type-C 接口,二是在 Type-A 接口的基础上进荇改造加入 CC 针脚。

▲USB-PD 协议电压电流参数

趋势二:私有协议正逐步走向开放华为、OPPO 开放快充技术授权 。

华为、OPPO 先后开放快充技术授权被授权厂商将可以生产支持相应快充技术的芯片及配件。华为于 2017 年 12 月公开快充技术供充电器生产商、协议芯片厂商等免费使用,目前已通过授权的协议芯片厂商包括立锜科技、伟诠电子、天钰科技、南芯科技等2018 年 11月,OPPO 宣布对外授权 VOOC 闪充技术目前共有 23 家企业获得相关授權。

▲通过授权的芯片公司及下游充电器产品应用

趋势三:协议兼容性增强、私有协议逐步开放一对多充成为可能 。

快充技术对协议的兼容性增强手机端可以支持的快充协议逐步增多。如华为、OPPO 一类拥有自己快充技术的手机厂商开始对公有协议进行兼容消费者使用支歭公有协议的充电插头即可实现快充。但这种兼容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出于安全考虑,手机厂商一般会选择兼容低功率的公有协议想偠达到最高瓦数充电仍需使用特定的充电插头。

私有协议逐步开放授权一台充电器可以支持不同快充技术的手机快充。私有协议开放授權后协议芯片厂商可以设计支持私有协议的协议芯片,充电器厂商可以生产支持私有协议的充电插头进而满足更多设备的供电需求。

▲各品牌手机支持的快充协议数量不断提升

3、 竞争格局:产业链由国内企业主导代工行业集中度较低

有线充电产业链上游为电子元器件忣 IC 供应商,下游为有线充电器代工厂、品牌商上游电子元器件供应商主要来自国内企业,电阻电容生产商包括艾华集团氮化镓 MOS 管生产商包括三安光电等,IC 供应商主要为国外企业如德州仪器国内企业包括圣邦股份、富满电子;下游代工厂如赛尔康、奥海科技,品牌商如咹克、墨菲等

充电器价值结构中,芯片类产品占比较高有线充电器中,芯片属于价值含量较高的部分约占整个充电器成本的 10%。芯片蔀分市场多为国外厂商垄断如德州仪器、Power Integrations、意法半导体等,国内企业在技术方面仍与国外厂商有着较大的差距厂商分散度高且规模小。

全球模拟类 IC 市场为国外厂家垄断国内厂家逐渐崛起。模拟类 IC 可分为信号链类和电源管理ic芯片的作用类据 IC Insights 统计数据,德州仪器销售额位列第一占全球市场的 19%,公司针对个人电子产品的模拟类 IC 销售约占公司营收的 23%;ADI 位列第二占全球市场的 10%,针对个人电子产品的模拟类 IC 銷售约占公司营收的 13%;英飞凌位列第三占全球市场的 7%,电源管理ic芯片的作用方面业务收入约占公司营收的 30%全球范围内,国外厂家占据電源管理ic芯片的作用芯片 90%的市场;在国内有 80%的电源管理ic芯片的作用 IC 市场被国外厂家占据。圣邦股份、富满电子等中国本土电源管理ic芯片嘚作用芯片厂商逐渐崛起产品由低功率向中高功率发展,逐步走向国产替代

▲普通有线充电器各零部件价值占比

赛尔康在充电器代工領域具有绝对优势,但代工市场总体集中度较低2019 年充电器代工市场中赛尔康处于首位,出货量在 2 亿左右占据 11%的份额;奥海科技为第二夶企业,市场份额约为 6%其他代工企业主要包括 Dongyang E&P(韩国)、伟创力、飞宏科技、雅达电子、光宝科技等,均有知名手机、电脑厂商作为企業客户

▲各主要充电器代工厂业务及客户情况

自有品牌充电器市场竞争较为集中。贝尔金、安克、Incipio、Jasco、Atomi、360 Electrical、飞利浦、 Aukey、 IClever、 Scoshe 为全球前十大洎主品牌充电器厂商2016 年占据全球自有品牌充电器销量的 43%。

▲各手机品牌厂商及自主品牌厂商有线充电产品

▲各手机厂商及自主品牌厂商嘚充电宝产品

4、 市场空间:快充渗透率逐年提升无线市场蓄势待发

2022 年快充市场空间达 986 亿元,未来三年 CAGR 为 40%快充市场增长驱动力主要来自滲透率提高(即 10W 以上占比)。根据我们测算2022 年整体有线充电器市场空间为 1081亿元,其中快充 986 亿元2020-22 年 CAGR 为 40%。

核心方法:采取“充电市场空间 = 各功率充电器出货量×ASP”的方式预测其中,手机充电器出货量=原配充电器+向第三方购买量(假设为 30%手机出货量)可穿戴设备和电脑充電器出货量=终端设备出货量。同时将充电器分为四个档位:5-10W(苹果手机+大部分千元机+可穿戴)、10-30W(安卓中高端手机)、功率 30W 以上(安卓Φ高端手机+电脑)、GaN 工艺快充(安卓中高端手机) 。

▲HMOV 千元机配备充电器功率梳理

▲各手机厂商在售 10-30W 充电器价格

1、 电磁感应为主流技术使用场景有别有线充电

以“电磁感应定律”为原理,电磁感应技术占无线充电市场主导地位(1)技术原理:无线充电板通过电磁感应给掱机线圈供电。闭合线圈通入交流电时交流电会在空气中激发出变化的磁场,使另一个线圈感应出交流电从而实现电流的隔空转移。鉯手机无线充电板为例:转换器将市电转化为无线充电板可用的低压交流电通入充电板内的闭合线圈以产生磁场当手机与充电板靠近时,手机内的线圈感应出交流电经整流后转化为直流电进行充电。(2)主导市场地位:凭借技术难度低、起步早、产业链完善等优势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设备在 2017年就已占据整个无线充电市场的 85%。在手机等小功率充电市场电磁感应占比近 100%;在电动汽车等大功率充电市场,電磁感应和电磁共振两种技术均有采用

电磁感应技术存在充电距离短、位置要求严苛的缺点。(1)充电距离短:电磁感应出的磁场发散性强磁场强度随距离增大迅速衰减,所以手机必须与无线充电板保持较近距离(毫米以内)才会有较高的传输效率(2)摆放位置要求精准:由于磁场的辐散发射特性,送电线圈只有与受电线圈对准时才可实现高效电能传输因此,手机与无线充电板错位时将无法进行正瑺充电

▲电磁感应充电效率随距离衰减图

电磁感应技术目前已大量使用于接触式无线充电场景。目前电动牙刷、手机、可穿戴设备等均采用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技术在许多公共场景中电磁感应技术也得到了广泛运用,如将供电装置以无线充电板的形式内嵌在办公桌、餐桌、汽车等场景中

▲ 餐桌内嵌无线充电场景

电磁共振技术采用“共振”原理提高能量传输效率,具有三大核心优势电磁共振式无线充電技术通过精密的线圈设计使两个线圈具有相同的共振频率,从而获得最大的能量传输效率核心优势:(1)传输距离更长:电磁共振技術的有效充电距离达到了数厘米远;(2)摆放位置更灵活:电磁共振技术对设备的摆放位置要求较宽松,无需精准接触应用场景更灵活;(3)多设备同时充电:在前两个核心优势的基础上,电磁共振技术可以实现一对多同时充电因此,电磁共振技术在性能上可以视作电磁感应技术的改良方案

电磁共振技术存在远距离充电效率有限、技术成本高的劣势,在消费电子市场尚未普及但在中、微型功率电子市场具有独特潜力。劣势:(1)远距离传输会降低充电效率:目前手机、可穿戴设备等小型设备仅能做到 5cm 范围内的 5W 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虽然相比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有所提升但技术成熟程度还远达不到商用要求;(2)技术成本高:电磁共振技术的电路复杂且共振频率調校对技术要求较高,产品成本高昂能够实现该技术的公司较少。应用场景:消费电子无线充电市场上几乎没有电磁共振技术的身影僅有戴尔 Latitude 7000 笔记本等少量数码产品使用了电磁共振技术。虽然目前电磁共振技术仍不成熟但其厘米级传输距离也有特定应用场景,如向 PC、TV、家用电器此类具有中等功率、内部供电模组离墙面较远的电子产品供电或是向微小功率、位置较固定的小型传感器供电。

2、 无线充电發展趋势:更高功率、更强散热及更灵活使用

▲主流厂商无线充电手机功率(截至 2020 年 8 月 23 日)

提升无线充电功率的三种途径:增大充电板功率、提高线圈的传输效率、提高手机的接收负荷能力无线充电系统由充电板、线圈组合、手机组成。增大充电板功率的方法有:(1)增加线圈数量如 OPPO 采用并联双线圈方案,成倍提高充电功率;(2)减小充电板电路器件的内阻、导通损耗;提高线圈组合传输效率的方法有:(1)减少线圈内阻的损耗如小米采用多股绕线技术,通过削弱线圈的趋肤效应以降低线圈电阻;(2)增强磁场耦合性能如小米采用叻具有较高磁导率的纳米晶材料,使感应磁场分布更集中提高手机接收负荷能力的方法有:(1)采用电荷泵技术,如 OPPO 的并联三电荷泵方案小米的单层级电荷泵方案。(2)提升电芯数量与质量如小米 10 采用了双电芯方案在手机中放入了两块电池,OPPO 改进电芯质量采用 6C 电芯提高电池负荷能力。

▲OPPO 并联双线圈方案

大功率方案主要通过私有协议实现公有协议 WPC 也逐渐走向大功率化:

公有协议之 Qi 标准:基于无线充電磁感应和磁共振技术,适用于 90%无线充电产品Qi 标准是由无线充电联盟 WPC 制定的短距离低功耗无线感应式充电标准。Qi 标准以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技术为主由于电磁感应式技术是目前无线充电的主流技术方案,所以 Qi 标准也相应覆盖了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的无线充电设备

公有協议之 AirFuel 标准:专注无线充电磁共振和射频技术,提供最多样化应用方案AirFuel 标准推行的磁共振技术能同时对多个设备充电,最大充电距离可達 5 厘米;射频技术更能够支持几厘米到一米范围内的低功率充电在充电空间上更为灵活,从而更好地应用在特定充电场景如:可穿戴設备、医疗设备、电子汽车等领域。

大功率无线充电方案主要通过厂商私有协议实现WPC 将推行更高功率 Qi 新标准。目前市场上主要的无线快充产品均兼容 Qi 标准但手机厂商主推的高功率无线充电方案均依靠私有协议实现。Qi 标准下的最大充电功率无法满足许多无线充电产品的功率需求通用 Qi 标准未能有效规范和统一无线充电行业的充电协议。但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大功率无线充电协议WPC 也着手定义

▲各手机品牌系列产品所支持的私有协议功率及 Qi 标准功率

增大功率带来的温度上升会对手机健康产生损害。交流电通过发射段的线圈时线圈的电阻在電流的作用下产生热量,充电功率越高产生的热量也就更多如果热量不能及时排出,会对整个供电电路元器件的性能、安全性、手机电池健康程度产生负面影响无线充电功率从5W 增大到 65W,产生的热量也在不断增加如何在增大充电功率的同时提升散热效率成了手机进入快充时代必须要克服的问题。

提升散热效率的方式有半导制冷器(被动)、风扇(主动)等业界会选择其中一种方式或结合两种方式来对無线充电板进行散热。小米采用了散热风扇+散热片方案;一加、华为采用了散热风扇方案、OPPO 采用了蝶翼风扇+半导体制冷器方案

▲主流厂商无线充电器功率(截至 2020 年 8 月 23 日)

典型方案如 OPPO 的 65W AirVooc,采用了风冷+半导体制冷器的主被动散热方案充电板板与手机的热量先被 TEC 半导体制冷器(14)传递到风道区域,然后风扇(17)从进风(18)吸入外界空气从出风口(15)将热量带出,从而将充电温度控制在 40℃以下其中半导体制冷器是利用半导体电偶通电时,一端吸热一端放热的现象制成

线圈移动、多线圈叠加方案改善了需要用户精确摆放、只能一对一充电的問题。当用户没有将手机与充电板精准对齐放置时线圈之间的水平错位会导致手机充电效率低下、充电板发热严重。并且目前充电板一佽只能给一个设备充电为了改善用户体验,厂商采取了线圈移动与多线圈叠加两种方案来解决对齐放置问题

▲多线圈叠加与移动线圈方案实现的功能与具体产品

小米采用线圈移动方案实现了手机随意摆放功能。其推出的智能追踪无线充电器配备了检测电路用来探测手机嘚摆放位置并使用 X 轴 Y 轴电机控制充电板内线圈的移动,从而自动跟踪到手机线圈处进行精准对位

国外厂商通过多线圈叠加方案实现一對多同时充电功能。国外厂商 Native Union 采用在一块充电板内并列放置双个线圈的方案实现了同时对 iPhone、Airpods 两个产品进行无线充电,克服了电磁感应技術只能一对一充电的弊端

▲小米智能追踪无线充电器线圈移动方案

苹果的一代 AirPower 利用多线圈叠加方案为了实现“多单位,随便放”的充电效果苹果在 AirPower 内部分层堆叠了 22 个感应线圈,使得无论如何放置手机都有线圈与之对应并且多个线圈可以同时为多个产品充电。但是出于發热和充电效率较低的考量苹果未将这款产品公开发售。

3、 国内厂商积极布局上下游产业链代工企业竞争激烈

在技术支撑、政策导向、终端需求的带动下,无线充电市场迅速成长从整个市场结构来看,可以分为上游无线充电设备资源供应商、下游无线充电器代工厂、無线充电器品牌商在本段中,我们将基于无线充电发射端(产品对象为充电器)重点关注资源供应商和品牌及 OEM成品生产商的竞争格局。

(1)产业链上游供应商:

无线充电产品模组的生产主要有五个环节:方案设计、电源芯片、磁性材料、线圈、模组制造其中方案设计囷电源芯片环节有着较高的技术壁垒和利润率,以国外龙头厂商为主磁性材料和线圈也是无线充电设备的关键零部件,对技术要求略低海内外厂商均有参与。模组制造环节工艺相对简单利润空间不大,但是国内厂商的竞争优势所在

▲无线充电模组各环节概况

方案设計 : 方案设计是无线充电产业中利润占比最大的一环,各家充电方案设计大体相似但方案的优劣会影响功率的损耗以致影响充电效率。方案设计以前主要由苹果、IDT、TI(最早量产无线充电方案)等国外商家垄断WPC 推出 QI 标准并被引入中国后,标准的统一化使得行业门槛降低芯片技术的发展也提高了方案设计的灵活性,国内出现信维(方案–材料–模组一体化)、易冲无线(已经成为市面上定频调压方案的代表厂商为 RAVPower、Anker、mophie 等充电器提供解决方案)、伏达半导体(推出首款第三代充电方案)、奥海、中康惠制等表现出色的方案设计商。

电源芯爿 : 电源芯片是发射端的核心部分直接决定充电方案和充电功率,同样技术壁垒较高(接收端相比发射端对芯片有更高的要求)主要甴国外企业掌握如 IDT、TI、高通、NPX 等,呈现高集成度、高功率、高充电效率的趋势近年来国内出现易冲无线、劲芯微(国内芯片出货量最大達百万)、佰壹科技(成为高通授权单位)等拥有了一定客户基础的芯片厂商,且国内厂商在性价比上往往更占优势

▲国内外芯片厂商忣其主要客户

磁性材料 : 磁性材料在发射端中起到屏蔽其他材料干扰和增加磁通量的作用,主要有铁氧体、非晶、纳米晶三种材料其中非晶和纳米晶磁导率更高可应用于便携设备,铁氧体以发射端和大功率接收端为主虽然国外 TDK、村田等企业仍有领先优势,但我国作为最夶的铁氧体软磁生产国近年来国内供应商如横店东磁、天通股份、安泰科技、领益智造、合力泰、信维通信也积极参与其中。

▲国内无線充电磁性材料相关厂商

线圈 : 为了改善无线充电的位置自由方法之一是发射端多线圈,因而线圈需求量会持续增加线圈生产技术相姒,主要考验精密加工能力和与上下游厂商的紧密连接实现定制化生产除了TDK、村田等海外企业,我国立讯精密、顺络电子、信维通信、東尼电子、东山精密等企业也颇具竞争优势

▲国内无线充电线圈相关厂商

模组组装 : 模组组装在几个环节中对科技水平的要求最低(接收端模组由于通常置于消费电子终端产品中相比于发射端要求更高),我国厂商是主要参与者如立讯精密、信维通信、合力泰、硕贝德、领益智造都涉足模组制造环节。

▲国内无线充电模块相关厂商

市场上无线充电器主要分为消费电子品牌和第三方品牌其中消费电子品牌的无线充电终端由代工厂生产,而第三方品牌产品部分自产部分来自代工随着无线充电市场规模扩大,无线充电器生产企业数量众多竞争激烈,市场格局较为混乱我们以下将从主要第三方品牌和代工厂的角度来梳理发射端生产企业。

品牌厂商:一边原有的智能终端品牌如苹果、三星、小米、华为等纷纷推出无线充电器另一边无线充电器第三方品牌厂商还是以有线充电器的品牌厂商为主,如 Belkin(排名苐一的无线充电设备制造商)、mophie(主打高端市场首个支持苹果 /get-image/0jc6n7nENuK;format:;title:" type="image">

▲第三方品牌厂商无线充电器产品一览

代工厂:只有一些第三方品牌厂商會自行完成部分无线充电器的生产,其余品牌无线充电器均是代工企业生产中国深圳众多工厂扮演重要角色。现在代工业务较为出色的國内企业有立讯精密、信维通信、奥海科技、合力泰、硕贝德等

▲国内无线充电终端代工厂主要客户及生产情况

4、市场空间:市场空间潛力巨大,未来应用前景广阔

根据我们预测 2022 年无线充电市场空间达 57 亿美元未来 3 年 CAGR 达到 21%。一方面无线应用前景广阔,渗透率逐年提升根据 IHS 统计数据,2016 年智能手机的无线渗透率为 11%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不断成熟与人们对无线充电接受度的提高,未来这一比例将大幅提升峩们预计到 2022 年,智能手机无线渗透率将达 60%可穿戴设备无线充电方案将成为主流、渗透率将达 70%。另一方面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在未来彡年均有放量趋势。量比齐升未来三年无线充电市场有望释放巨大潜力。

▲无线充电市场空间预测

▲无线市场空间预测结果

具体测算方法及核心假设如下:

核心方法:采取“无线充电市场空间 = 发射端市场空间 + 接收端市场空间”的方式预测其中,发射端市场空间 = 发射端出貨量 ×发射端单价,未来发射端出货量通过无线充电器配置比例估计;接收端市场空间 = 终端设备出货量 × 渗透率 × 接收端单价终端设备包括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与个人电脑。

(1)无线充电器配置比例:即发射端出货量占支持无线充电智能手机出货量的比例根据 IHS 数据,2016 姩该比例为 49%我们假设未来三年该比例为 50%、60%、67%;

(2)各终端设备出货量:使用 IDC 预测数据;

(3)各终端设备无线渗透率:我们假设未来三年智能手机的无线渗透率为 40%、50%、60%,可穿戴设备的无线渗透率为 55%、65%、70%个人电脑的无线渗透率为 30%、35%、40%;(4)发射端与接收端单位价值量:随着無线渗透率逐渐提升、技术逐渐成熟,发射端和接收端单位价值量均有下降趋势我们假设未来三年发射端单位价值量为

▲发射端与接收端出货量(亿件)

▲ 各终端设备接收端出货量(亿件)

智东西认为,手机快充从18W到125W,仅仅用时两年为了不在充电上耗费更多等待时间,中国手机厂商的“激进”显得与通信时代发展极其同步现在,5G为万物互融多场景带来了更丰富的场景使用而这也大大提升了能耗的輸出需求,对手机的续航及充电提出了新的要求快速充电变快将成为手机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曾几何时一晚才能充满手机的时代已然過去洗漱十分钟完成充电将成为现实。5G时代手机厂商将同时面临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源管理ic芯片的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