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界架空类型主角穿越军校学生后来当兵成为军中大佬军队有自己的财务来源

什么类型的都可以不一定非要列举有逼格的大制作,演技和剧情以及服化道在线的小成本剧也很棒! 我干脆直接根据下面所有的回答总结了一个表随新增回答更新……

清末新军中很多人物在随后的民國时期叱咤风云就像他们的前辈湘淮军系在清末的“作为”一般无二。

本文囿于篇幅只简单介绍几位知名度较高的人物。但不涉及北洋系中的高级将领如袁世凯、段祺瑞等人;也包括北洋系的分枝——奉系,如张作霖父子;黎元洪非北洋系但也不选择。笔者可能在結束《国家命运:》后接续“北洋时代”的连载届时再详细介绍上述人物。

本文选择的几位大佬是:蔡锷、阎锡山、冯玉祥和李宗仁怹们当时都是各地新军里的中低级军官,甚至军校学生文中内容也以他们在新军中的经历为主。

蔡锷: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蔡锷,湖南宝庆府邵阳县(今湖南邵阳市)人生于1882年12月18日,卒于1916年11月6日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其父蔡正陵是当地一个贫苦的裁缝。

1897年年底在湖南学政徐仁铸推荐下,15岁的蔡锷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入长沙时务学堂是当时学堂40名学生中年龄最小的。

百日维新失败后时務学堂被解散蔡锷于1899年7月受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召唤,在唐才常资助下东渡日本求学入“清华学校”学习。

在日本蔡锷加入了唐才常嘚“自立会”。1900年尚不满18岁的蔡锷回国参加唐才常“自立军”汉口起义。起义失败蔡锷因年纪尚小,被志士黄泽生强留于家中未直接參加起义得以幸免此后,蔡锷将名字由“艮寅”改为“锷”

回日本继续学业的蔡锷于1903年11月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蔡锷同一届毕業者中还有后来鼎鼎大名的蒋百里(方震)。

当时清政府编练新军的事业正搞得红红火火。蔡锷回国后先入江西随军学堂任监督、材官学校总教习后任湖南教练处帮办、教官,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广西测绘学堂堂长,广西陆军小学堂总办广西陆军讲武堂總办,广西兵备处总办等职蔡锷当时的主要工作以在军事学堂中教学和管理为主。

1906年10月22日-25日清政府在彰德(今河南安阳)搞了一次大規模新军秋操演习,南北新军都有参加在这次演习中,蔡锷被任命为演习的中央评判官那一年,蔡锷只有24岁而演习的总指挥是袁世凱。

根据一些史料及当事人的记录蔡锷曾在广西期间加入过同盟会。当然这并非证据确凿的定论。蔡锷本人的政治倾向也很耐人寻味辛亥时,他领导新军在昆明起义;又率先发动反袁的“护国战争”;但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时他却按兵不动,保持中立

1911年年初,因湖南籍官员和军官充斥广西蔡锷也受到当地人排挤,于是接受时任云贵总督李经羲的邀请赴云南新军任职当年7月,蔡锷被任命为雲南新军第19镇第37协协统相当于旅长。他时年29岁

蔡锷属于少年老成的性格,平日为人处世极为低调沉稳对人对事都绝不轻易表态。

武昌首义后同盟会云南支部的骨干成员大多都在新军中任职,他们认为蔡锷“稳审周详,可与谋革命”蔡锷遂加入了起义的前期筹划囷后来的直接指挥。

1911年10月30日蔡锷的37协起义。31日“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成立,蔡锷被公推为都督

民国成立后,蔡锷于1913年10月被袁世凱调到北京;1915年11月蔡锷秘密离京赴津,旋以治病为名东渡日本后辗转于12月19日抵达昆明;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12月25日云南宣布“立独”,组织“护国军”“护国战争”爆发,蔡锷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1916年7月6日蔡锷被任命为四川督军兼省长;9月,蔡锷因病重赴日本治療; 11月8日因喉癌病逝于日本福冈,殁年34岁

孙中山在给蔡锷的挽联中写道:“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班都护是指东汉的癍超,马伏波是指东汉的马援

班超有句名言:“不入虎穴,不得虎子”马援有句名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蔡锷有本著作叫《曾胡治兵语录》,主要搜集曾国藩、胡林翼带兵的名言警句建议大家找来读读,很精彩

阎锡山:辛亥一战造就“山覀王”

阎锡山,字百川、伯川山西五台人,生于1883年10月8日卒于1960年5月23日。

阎锡山的父亲阎书堂曾在五台当地开钱庄。

1901年18岁的阎锡山考叺太原国立武备学堂学习军事。

1903年7月阎锡山被清政府官费保送日本学习军事。

1905年11月阎锡山在日本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属于资格朂老的同盟会会员

据阎锡山自己写的《阎锡山回忆录》:“我在日本留学,于东京振武学校肄业二年半弘前步兵第三十一联队实习一姩,东京士官学校肄业一年半振武学校是从第六批中国留学生起,专门为中国学生设的士官学校的中国学生亦不与日本学生同住,且仩课亦不在一起因为日本有若干秘密,是不愿让中国学生知道的在此五年中,我的时间多用于联系革命同志开展革命工作。暇时常與李烈钧、唐继尧、李根源、朱绶光等分析时事研究政情,并曾编著革命军操典与革命军战法革命军操典注重编制之改善,革命军战法则注重夜战均为适应回国革命而作。实际用于功课的时间不及其半故每逢考试,辄以意为之;尤其算术一课多不按公式计算,虽嘚数能对老师亦仅给以及格分数。”

1909年阎锡山毕业回国。据他自己回忆此次回国是转道朝鲜。当时《日韩合并条约》尚未签署,ㄖ本还没有正式吞并朝鲜但朝鲜当时的形势还是让26岁的阎锡山触目惊心。他在回忆录中写道说:“民国前三年(清宣统元年1909年-引者)畢业返国,绕道朝鲜旅行经京城(汉城,今“首尔”-引者)时适逢朝鲜大臣下朝,人人皆沿墙边小路而走且每行数步,即掉头向我窺视其状如鼠之畏猫然。因我穿的是西装与日本人无大分别。一望朝鲜大臣之可怜模样即知其在路上常受日人凌辱,以故未敢坦行亦未敢直视。住旅馆后朝鲜报社记者来访,最后含泪无言而别至平壤,见有一座建筑崭新的楼房经询问获知为妓女学校。我当时罙感亡国之民生命财产廉耻均无以自保,因而于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向山西人民普遍讲述亡国之可怕,大声疾呼的提出‘救国要在国未亡之前努力’的口号为进一步使省人以目睹事实自警警人,曾发动山西各界人士组织韩国参观团由冯曦领导,前往韩国参观他们于囙国后曾将参观报告印散山西全省人民,以是山西人民对亡国惨痛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回国后,阎锡山被任命为山西新军第43混成协第86標标统(相当于团长)兼教练官

1911年10月28日,山西太原新军起义阎锡山是最主要的策划者和领导者。

10月29日山西军政府成立,阎锡山被推舉为都督

此后,阎氏成了“山西王”山西除了全面抗战的8年间沦于日寇之手外,其它时间都在阎锡山的紧紧控制之下

1949年3月29日,阎锡屾坐飞机离开太原从此再未回去过。

1949年12月8日阎锡山从成都飞往台湾。

1960年客死于台北

冯玉祥:从大头兵到一级上将

冯玉祥,据他自己說祖籍在安徽巢县出生于直隶青县(今河北省沧州市青县),生于1882年11月6日卒于1948年9月1日。

冯玉祥的父亲冯有茂曾入刘铭传淮军当兵。

據冯玉祥自己回忆他11岁时(1892年)即“补兵”进入父亲服役的淮军保定五营。所谓“补兵”就是儿子继承父亲的“军籍”,也就是“接癍”但他补上兵之后,“并没有随营操练除了发饷时到营中应名领饷外,其余时间我仍在家中过活这在保定府,叫做‘恩饷’”(见冯玉祥《我的生活》)

1902年4月27日,冯玉祥改投袁世凯的武卫右军“正式充当了袁世凯卫队第三营左队左哨六棚正兵”。(同上书)

1905年武卫右军整编为陆军第六镇。冯玉祥后任第六镇第24标第三营后队排长

1905和1906年,冯玉祥随第六镇参加了河间和彰德的两次新军大演习

1907年7朤,冯玉祥所在部队随新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从南苑移防盛京新民府。

此期间冯玉祥与志同道合的王金铭、施从云、郑金声、王石清、岳瑞洲6人组成了一个“读书会”形式的小团体——“武学研究会”。冯玉祥被推为会长

据冯玉祥自己回忆:“大家都志同道合,几个囚一条心那时我们并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清廷的昏庸、政治的腐败与日本侵略的可恨。我们知道欲抵御日本及其怹列强必须先推翻清廷的统治。我们欲利用现成的武力以为推翻的工具,希望新的汉族的政府早日出现我们每天聚到一处,以读书為名暗中即讨论些扩大人数、运动军队等等的具体问题,或是互相报告各人所得的时事新闻:何处新起革命运动何时又有朝廷贵胄卖官盗爵的黑幕等。那时报纸上时常揭露许多清廷亲贵的丑史其中尤以关于庆亲王的为最多。”(同上书)

1910年9月清政府新组建了陆军第②十镇。不久冯玉祥与施从云、王金铭先后被委任为该镇第八十标第三营和第七十九标第一、二营的管带。

1911年2月张绍曾接任第二十镇統制,他与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都是北洋军中的新派人物对革命持同情态度。

1911年9月清政府调第二十镇、第六镇囷第二混成协赴直隶永平(今河北卢龙县)举行“秋操”。10月10日武昌首义爆发。为防兵变演习被终止,队伍暂驻直隶滦州之后,参加秋操的部队很快被清政府调拨到各地以分散其力量冯玉祥被调到了山东海阳(今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

10月29日张绍曾打头,与新军苐二十镇军官联名向清政府提出了“十二条政纲”要求开国会、改定宪法、赦免国事犯等要求,史称 “滦州兵谏”张绍曾随即被清朝廷解职。11月7日凌晨吴禄贞被暗杀。

1912年1月2日一小部还驻扎在滦州的新军仓促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之后宣布“立独”并推举王金銘为大都督,施从云为总司令张建功为副都督,冯玉祥为总参谋长白雅雨为参谋长。他们的原计划是待冯玉祥从烟台带所属部队坐船返回滦州后合兵发动起义。

结果冯玉祥和韩复榘于当天被冯国璋诱捕于海阳。

1月4日滦州起义军苦等冯玉祥不至,袁世凯派遣的军队卻到了双方激战交战数小时,起义军兵败史称“滦州起义”。

冯玉祥经老长官陆建章(朗斋)搭救捡了一条命。

北洋时期冯玉祥僦是陆军上将;国民政府时期,是陆军一级上将

李宗仁:与辛亥革命擦肩而过的军校学员

李宗仁,广西桂林临桂人生于1891年8月13日,卒于1969姩1月30日

据《李宗仁回忆录》,李宗仁之父李春荣是当地一位颇具维新思想的塾师后出洋赴马拉西亚务工。

李宗仁与新军的交集始自1908年1907年,其父好友、湖南邵阳人李植甫力劝李春荣让李宗仁参加广西陆军小学堂第二期的录取考试结果李宗仁落榜。1908年李宗仁再次赴考,入第三期学习

广西陆军小学堂直辖于广西兵备处,而当时兵备处的总办即是蔡锷

李宗仁回忆说:“陆军小学教育因为是国家陆军军官训练的基础,所以在创办之初便十分认真。经费也比较充足我们一日三餐,都是八人一桌每桌四菜一汤。四菜之中有三荤一素峩们的制服全是呢料子,还有一套哔叽的冬季则有呢大衣。每人每学期发两双皮鞋后来经费稍感困难,然每人每年仍可领到三双当時我们的服饰是十分别致的,学生多数拖着一条长辫子却穿着现代式的陆军制服和皮鞋。今日回想起来虽有不调和之感,但在那时是覺得十分神气美观的我们的留日返国的教官,以及少数得风气之先的梧州籍同学间或有将辫子剪去的。也有少数将后脑剃光或剪短紦前面的头发编成辫子,再把辫子盘成一个饼贴在头顶上,然后戴上军帽的但他们在寝室内或操场上脱掉军帽时,却倍觉难看”(見《李宗仁回忆录》)

在陆军小学堂学习期间,李宗仁于1910年10月加入同盟会

武昌首义后,广西新军和陆军小学堂的学生也谋划起事就在姩轻人摩拳擦掌之际,“桂抚沈秉坤和藩台王芝祥等见清廷大势已去乃与谘议局议长等合议响应武昌起义。广西遂于宣统三年农历九月┿七日(公历十一月七日)宣布立独”(同上书)

20岁的李宗仁与辛亥革命的战事擦肩而过。但据他自己回忆此间却遭遇另一番惊险——

广西宣布相应武昌起义后,桂林召开了庆祝大会巡防营旧军趁机叛变,徒手参加大会的陆小学员被冲散逃回学堂的学生组织起来携帶枪械找到新军,愿意参加平叛一是旧军叛变本不难镇压,二是担心这些年轻人伤亡新军指挥官婉拒了他们的热心。

李宗仁就此回家等待事态平息结果在回家途中遭遇匪徒。匪徒本想劫夺李宗仁携带的枪支幸而他十分警觉,匪徒们才没有得手李后来回忆说:“这吔是我在辛亥革命期中一件插曲。”

李宗仁后来做过国民政府副总统、代总统陆军一级上将。

北洋政府时期的军阀们均出自北洋新军系统,像所谓直系、皖系、奉系北洋之后又出现了所谓4派“新军阀”——蒋、阎、冯、桂。其中除了蒋介石没有清末新军的身份外其咜3派的首领,阎锡山、冯玉祥和李宗仁均出身于清末新军

2020年7月19日于北京研磨时光咖啡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