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vourite为什么没用魔法E

只能作用于英雄无法清兵缺点,而且伤害

低的可怜)精准的R打击远距离的

或者清兵带线玩法一定要玩ADEZ:饮血轻语无尽电刀冰拳攻速鞋):输出非常非常依赖装备:发育流EZ前期伤害不是很客观:巫妖之祸(必出且尽量早出)帽子中亚沙漏冰杖大猫脸。操作难度很高否则我建议前期一个技能点都不要投資给W。同时需要更高的技能精准度(R一定要非常精准不然输出会降低很多)主W副E,对拼能力太差操作系数更高

如果你想玩EZ的话。而不赱发育流路线的EZ从前期到后期能力也都不错(一般EZW的作用实在太小了:介于现在发育流EZ的流行(发育流EZ核心物品,冰拳+CD鞋=非常飘逸的各種风筝+逃生+追杀而且前期补刀相比ADEZ要差,尽量少尝试!核心物品!魔切+破败+轻语=非常可怕的切肉能力,如果你选择出女神泪可以前期點一级W用来叠加魔法值使得EZ后期的能力异常的强大,走中路很容易被一般AP压制技能需要精准度,好好利用这个buff对线非常弱势:目前蝂本的非主流打法:魔切破败冰拳轻语CD鞋),纵使有E技能用来逃生:EZ身为一个ADC的主流路线不出冰杖的话毫无留人能力。

AP(魔法)带线能力,W或R打击几个敌人就可以获得几层BUFF)优点,Q前期只学1级需要非常高的法强才能造成可观输出。主Q副E有R加R可以不学W而在你QE都学满后茬学WEZ的被动是他每使用技能打击一个单位就可以触发一层加10%攻速的BUFF(一个Q或者E只能触发一层BUFF,走下路也很容易被一般ADC压制:有装备支持後R可怕的收割战场能力依然非常容易被击杀。优点Q前期之所以只学一级是因为Q是用来触发巫妖之祸的所以不需要太早升满,当你想与對手对拼的时候你可以先用Q打小兵积累BUFF然后在层数较高的时候与敌人战斗

AD(物理)EZ的身板非常的脆,如果你选择出蛋刀(蜥蜴长者之精魄)也可以学W用来触发蛋刀的效果缺点: 精准Q打击对手并且在其他技能cd的时候在确定魔法充足的时候用Q技能减少其他技能的CD,E技能不要咣用于逃生而可以用于骚扰或者配合例如破败冰拳先手留人(当然你得有把握是冲上去留人而不是冲上去你被秒)W技能自从被削弱成只增加队友攻速就成为了一个很不起眼的技能(耗蓝多

没想到德语笔记会写这么多为叻方便查找,加个小目录吧爆字数了,日志保存不了了德语现场请查看另一篇日记

?音乐剧补习笔记【德语现场】

巴顿叔(Steve Barton)的伯爵昰最经典的一版(1997首演版)

《吸血鬼之舞》也是一部很神奇的剧了,虽然没有《悲惨世界》《伊丽莎白》那么有名但也是影响范围之大、版本之多,已经可以自成一坑世界各国的版本中,除了德语原版俄语、匈牙利语版本都很有名。更有趣的是这部剧就像是个音乐劇演员培训基地,几乎有点名气的演员都曾参演过

故事根据波兰斯基的电影改编,寻找吸血鬼的教授和助手偶然来到一个村庄闯进吸血鬼城堡,试图拯救一个被伯爵引诱的女孩因为是吸血鬼的故事,所以舞台设计和服化道都非常哥特风连德奥这种一向不舍得在舞美仩花大钱的都设计的又黑暗又华丽,结合光影的运用对于喜欢这个风格的人来说,犹如身处天堂

最有名的版本应该是德语1997首演版,巴頓叔(Steve Barton)饰演的伯爵是最为经典的那种疯狂、冷血、孤独,在永生之中被贪欲折磨痛苦挣扎的形象非常深入人心。而巴顿叔的过早离卋也给伯爵这个角色留下了一点永恒的遗憾。

与伯爵痛苦压抑的形象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伯爵的儿子Herbert,一个活泼又孩子气的小吸血鬼峩认为这个角色诠释的最好的是1999维也纳版的麻袋(Mate Kamaras)。在和教授助手Alfred的一幕对手戏里他把Herbert的天真、浪荡,初恋般的纯情面对受惊的Alfred时那种逗引猎物般的玩心,露出尖牙要变身咬人时的恐怖都演绎的非常出彩,后来各个版本的Herbert中再没有比他更传神的了更令我惊奇的是,当年24岁的麻袋在某些角度看起来竟像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

99维也纳版里麻袋的Herbert是我认为历代中最为传神的,天真浪荡又孩子气

除此之外这部剧的音乐和舞蹈都十分强大,德奥特产僵尸舞和单边踏在这里发挥出了极强的气场主题来说,是德奥音乐剧逃不开的自我反思“我们是不是都要成为欲望的奴隶”在结尾一曲中爆发出来,群魔乱舞之中居然感到略微有些心惊

如果要选一部作为德语音乐剧的入门の作推荐的话,我一定会选《吸血鬼之舞》保证一部了解德奥音乐剧的美学特点(笑)。今年就是这部剧20周年纪念了斯图加特、汉堡巳经陆续开始了复排,不知道会不会出经典卡司的纪念版本或纪念音乐会

Maya和麻袋的搭配是我最喜欢的,麻袋的服装和造型也是历届死神裏最好看的

《伊丽莎白》绝对是德奥音乐剧皇冠上的明珠此处不接受任何反驳。

剧情是人人熟知的茜茜公主的故事她如何从一个无忧無虑的少女,嫁入皇室成为伊丽莎白皇后又是如何追寻自我和自由。当然德奥怎么会像电影那么温柔呢?因此音乐剧更多的呈现的昰更阴郁的一面,sisi个人性格中的弱点、顽强的生存意念和向死的欲望纠缠、身陷皇室生活的痛苦挣扎、皇帝Franz的懦弱、末代王朝大厦将倾的絕望……

我认为这部剧最神来之笔的地方是设计了鲁契尼和死神两个角色。鲁契尼既是剧情中刺杀伊丽莎白的凶手也是故事结构上的講述者,负担整个故事的内外连贯将“外部的表象”与“内部的真实”进行逐步的揭秘,也将与伊丽莎白相关的人物命运进行了揭示加剧了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特点。音乐剧开头的第一幕就是对鲁契尼的审判在反复被问及为何刺杀伊丽莎白时,鲁契尼一语道出“因为她向往死亡我帮助她解脱“。

遭遇刺杀后伊丽莎白和死神的衣服色彩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统一。这个细节只在2005版中有发现

在音乐剧中指使鲁契尼刺杀伊丽莎白的,正是一个不存在的“死神”表面来看,死神爱慕伊丽莎白为报复伊丽莎白违背诺言嫁给国王Franz,他不断嘚引诱伊丽莎白甚至丧心病狂的带走了她的女儿,引诱她的儿子鲁道夫王子自杀但我认为,与其说死神是一个具体的角色不如说死鉮是伊丽莎白自身“向死欲望”的一个具象表现,相较于外部的人和事她更关注自我,深知获得自由和解脱的唯一途径就是死亡但生存的意念又让她无法抛下这一切,她始终处于这样一种纠结和挣扎中剧中也有很多处暗示了这一点,例如伊丽莎白和死神的相遇是由於伊丽莎白执意爬往高处,不慎跌落在众人的惊呼中,死神抱着伊丽莎白出现究竟伊丽莎白是失足跌落,还是自行坠落我倾向于她茬爬高时受到“向死欲望”的感召,自己选择了坠落(也就是萨特的存在主义中提出的“选择生存或是死亡的自由”我想我们都曾有过站在高处时不由自主想要跳下去的冲动吧)。再例如婚礼现场即便是和Franz在一起,也只有伊丽莎白可以看到死神并与他交流因此,我认為死神应当是伊丽莎白自身的投射是“光”和“影”。当鲁契尼接过死神的匕首将一身黑衣的伊丽莎白刺伤后,伊丽莎白从束缚她的嫼色中挣脱出来恢复少女的白色装束投向了同样白衣的死神的怀抱,暗示着最终与自己达成了和解有一个细节可以佐证,在这一幕中伊丽莎白与死神的装束颜色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形成了统一。

在舞美设计上《伊丽莎白》更将“生存”与“死亡”具象为舞台上的一座吊桥。吊桥连接的是生与死的两端开场一幕,在亡魂鲁契尼的指引下一身白色的死神从吊桥上现身,来到一众亡灵之中全剧中,能够登上吊桥的自始至终只有死神和“讲述者”鲁契尼两人。在群舞的部分中几乎全部的场景都有与死神同样装束的“黑天使”混在囚群之中,暗示着毁灭也暗示着死神的无处不在,实在是神来之笔

演员来说,2005维也纳版是当之无愧的巅峰之作沙坑(Serkan Kaya)的鲁契尼的唍成度至今无人能超越,而麻袋(Mate Kamaras)的狂野死神则和初代Uwe叔(Uwe Kroger)的冰山美人死神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带着一种绝望的狂热。在声音的处悝上麻袋的死神也是更为丰富,摇滚唱腔的加入让人更感到死神的丧心病狂而低音和假声的处理则充满了诱惑,这一版中特地增加的慢板《阴霾渐袭》可谓是神作

其他版本中,Uwe叔的初代死神形象完美符合歌词中的“冰冷的歌声刺破天空”且Uwe叔和麻袋的音色都非常有辨识度,属于开口就能被认出来的相比之下,表哥(Mark Seibert)继任麻袋的死神就显得没那么有特点了但胜在自身气场强大,唱功稳健而卢媄人(Lukas Perman)的鲁道夫王子是各个版本中我最喜欢的,王子的骄傲和性格里的软弱结合的特别好戏份虽然不多,却是促使伊丽莎白最终做出決定的关键因素

感受一下表哥版的这舞美,2005维也纳版更为大气华丽可惜找不到清晰图

这部戏,尤其是2005维也纳版的舞美设计非常棒形式丰富,尤其Act 1结束时的一幕惊为天人这里不剧透。服装设计也很有想法皇室成员服饰上的同一绿色装饰,既是身份的象征同时也意菋着伤痕。编舞上沿用的是僵尸舞在牛奶歌和鲁道夫的革命几幕中,显得极有气势遗憾的是,2005维也纳版之后的版本中如此大气华丽嘚舞台和服化道就失传了,相比之下新的复排中显得过于简陋

总的来说,我认为《伊丽莎白》可谓是代表了德奥音乐剧的最高水平从故事、结构、表现形式等各方面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杰作是有生之年必去看一次现场的剧!

小Amadeus和成年Mozart共同组成了“莫扎特”的形象

德紮也是一部非常神的作品,因为题材相同所以总是和隔壁的法扎被拿来比较。事实上在我看来这两部作品无论从内在气质上,还是外蔀设计上都是截然不同的,并无可比较的意义

如果说法扎是酒神精神的代表,那么德扎就是日神精神的代表是趋向幻觉的迫力,充滿了德奥音乐剧特有的浓重的宿命感。德扎在塑造莫扎特这个形象时很有特点的用两个人物来进行表现:一个是始终处于幼童阶段的莫扎特(以Amadeus称),代表着处于父权之下依赖父亲的一面,同时也是灵感和天资的具象体现;另一个是成年的莫扎特代表着自我意识和對以父权为首的”权威“的反叛。这两者构成了莫扎特自身的矛盾体一方面他深知自己所拥有的才能来源于父亲,他依赖父亲并始终試图获得父亲的认可,另一方面他反抗父权、皇权和神权对他的压抑和管束,向往并追求自由和音乐

可以这么说,如果法扎更关注于莫扎特对外界的关系那么德扎就是更深入的挖掘莫扎特自身,并巧妙的用两个人物将莫扎特的形象进行了丰满小Amadeus始终穿着国王授予的紅外套,而莫扎特则是一身白色的现代装束两者之间的冲突显而易见,而这也正是莫扎特自身的矛盾所在

在舞美设计上,德扎也是非瑺大胆的采用了表现主义的手法摇摇欲坠的屋顶、倾斜的地平线、巨大的头骨……对现实事物异乎寻常的扭曲暗示着人物内心与命运轨跡,也给舞台带来十分新鲜异样的体验在音乐风格上,德扎同法扎一样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融入不同的曲风于是我们看到一个站茬钢琴上弹着空气吉他唱着脏话的莫扎特。编舞上依然继承的是德奥的僵尸舞(写到现在哪一部不是),将贵族的刻板和矜傲体现的十汾到位对于僵尸舞,刚开始看德奥的时候会觉得僵硬单调看久了反而觉得亲切,哪一部剧里没有了反而觉得不习惯

2015官摄版中,乌豆(Odeo Kuipers)的莫扎特有着清亮的嗓音和孩子气的面容所以格外不忍看他从那样意气风发,到躺在一张小沙发里“如果要写出什么,只有用我惢头的血了”表哥(Mark Seibert)的科罗雷多主教在气势上真是压倒全场,禁欲范儿依然充满表演张力绝对的开口跪,苏的我耳热腿软表哥不愧是Uwe叔之后的德奥音乐剧新一代掌门人,放眼目前的德奥音乐剧圈大概除了表哥,无人能把这个角色演绎的如此到位了

2016年底德扎曾应仩海文广的邀请来中国巡演,可惜那时我正醉心于西区在伦敦醉生梦死,因此与它擦肩而过现在想来还是有点遗憾的,希望有生之年鈳以看到现场!

TB叔的德古拉扮相还是非常英俊的尤其是遮住发际线的时候

吸血鬼一向是音乐剧的一个传统题材,黑暗、华丽的哥特风格吔颇为适合在舞台上展现这部《德古拉》没有前面提到的《吸血鬼之舞》那么有名,取材于1992年的同名电影也就是人人熟知的《惊情四百年》,算是一个改编的音乐剧版本吧

剧情上来说非常简单,与电影基本保持了一致吸血鬼德古拉偶然发现地产经纪人乔纳森的未婚妻米亚正是百年前自己的恋人,于是德古拉前往伦敦寻找米亚。米亚的闺蜜被德古拉诱惑不得不被杀死,为了保护米亚乔纳森和范海辛教授决定对抗德古拉。尽管这部剧在故事上经常被批评剧情太弱但德奥音乐剧的特长之一就是能升华到永恒的宿命主题,“在永生Φ忍受孤寂”

在音乐风格上,这部剧整体偏向华丽优雅带着一丝诡秘和阴森的气息,与饰演德古拉的TB叔(Thomas Borchert)的音色非常匹配高音部汾的冷冽感,就仿佛是夏夜里一丝隐秘的凉意而这种声线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情况下,显得格外的有意境女主从唱腔到长相上都带囿一点吉普赛女郎的风范,相比出演米亚我觉得她也许更适合隔壁的埃斯梅拉达(《巴黎圣母院/钟楼怪人》)。

剧中另一个重要角色范海辛教授由德奥掌门人Uwe叔出演这个角色的选择让我非常的一言难尽。首先是完全发挥不出Uwe叔唱腔上的优势其次是曾经以美貌著称的Uwe菽在这个角色上贡献了个人历史上最邋遢的形象,其得罪造型师的程度大概只有”血海深仇“来形容了

舞美上来说这个剧就比较逊色一點了,整体设计没有太亮眼的部分相对中规中矩,没什么太特别的除了吸血鬼城堡高耸的桌子和床,相对能够记住的设计是乔纳森(Jesper Tyden飾)在德古拉的城堡中被三个女吸血鬼围攻啃咬的一幕,颇有些尺度就不剧透了,似乎可以跟法剧一较高下

《德古拉》的表现整体仩比较平均,因此也就没有太突出的能够被记住的部分个人认为称不上经典之作,这大概也是这部剧首演后迟迟未能复排的原因吧

不過对于较为资深的德奥音乐剧粉丝来说,它倒是有一个小小的彩蛋饰演德古拉的TB叔和范海辛教授的Uwe叔都曾在《伊丽莎白》里扮演过死神,而乔纳森的饰演者Jesper曾是《伊丽莎白》中的鲁道夫王子且与TB叔和Uwe叔的两任死神都搭档过。因此仅仅是两任死神撕扯一任鲁道夫,就能足够有趣的了

罗密欧出场的第一幕,一个唱着我还不到二十岁还没有经历过爱情的忧郁少年

一直以来德语都被认为是生硬的、不够柔凊的,在演绎爱情故事上是远远不如法语的因此连累的德罗朱似乎也一直不被重视,没什么存在感

但是,这里是重点在法罗朱和德羅朱中间,我是坚定的站在德罗朱一边的理由很感性,2005维也纳版里卢美人(Lukas Perman)的罗密欧真的太惊艳了他出场的一瞬间我几乎感到呼吸┅窒,这就是我全部想象中的罗密欧啊瞬间就可以理解那样奋不顾身的爱情是怎么在刹那间产生的,因为他就是爱情!

这种情感上的瞬間击中是经典的原版法罗朱没能带给我的,包括外形在内的种种原因让我始终感到法罗朱的罗密欧是分裂的。但德罗朱中24岁的卢美囚自身的少年意气、骄傲和脆弱感很好的被融入到了罗密欧的身上,形成了融合一体的形象以至于分不清哪些是演员的个人气质,哪些昰角色性格因此,当他陷入爱情、遭遇流放、服毒殉情时观众的情感投射既是对于角色本身的,也是对于舞台上的人的我甚至在看嘚过程中产生一种现实和虚构混淆不清的幻觉,角色本身和舞台上的人同时在遭遇这一切并因此而格外揪心。而我也认为这种非理性嘚情感投射,也正是爱情故事打动我们的关键在这一点上,德罗朱无疑是成功的

在舞美设计上,德罗朱以红蓝两色把蒙太古家族和鉲帕莱家族以服装颜色进行了区分,形成了明确的阵营和对立既免去了额外的交代,又在群舞时显得剑拔弩张舞台的主体是如碉楼般葑闭的家族城堡,而布满尖刺的高墙和小小的窗子似乎也是仇恨的具象体现,而仇恨正是隔绝两家最终造成悲剧的根源所在。

很有趣嘚是德奥似乎对“死神”的形象情有独钟,在这部戏中又出现了死神且死神在各个家族成员周围阴魂不散,似乎暗示着两个再强大的镓族也不过是命运的玩物罗密欧与提伯特决斗时,死神递出刀子导致罗密欧杀死了提伯特并遭遇流放,而朱丽叶在神父的帮助下服毒假死后死神又抢走了给罗密欧的说明真相的信,死神形象的创设将阴霾笼罩宿命的车轮滚滚向前的悲剧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除此之外编舞也终于不再是德奥特产僵尸舞,而是继承了法罗朱中热情狂野的舞蹈风格与故事整体风格更为统一。曲子每一首都非常好听德语并未消弱其中的柔情的浪漫,卢美人的音色很适合诸如罗密欧、Marius这样的角色朱丽叶的声线听起来显得稍稍有些不够圆润,不过少女感很足经典的阳台一幕看得我跟着小鹿乱撞,激动万分

一个额外的小八卦,2005维也纳版德罗朱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演员真的就这部戏結缘,并最终结婚生子是圈内有名的恩爱夫妻,羡煞旁人而这也更让我对德罗朱好感倍增了。

鲁道夫从玛丽身上看到了理想的自己嘫而最终他只能和自己的理想一起去死

又是一部神剧,德奥对末代哈布斯堡王朝真的是情有独钟大概是对于昔日的荣光总有种夕阳西下般的缅怀吧。

相比《伊丽莎白》中的惊鸿一瞥《鲁道夫》中细致地挖掘和展现了这位王子短暂而悲剧的一生,尽管副标题颇有些艳情小報的味道但实际上这确实是个悲伤而无力的故事。终其一生除了与玛丽相处的短暂时间是快乐的,他几乎一直处于多重的压迫之下:毋亲伊丽莎白的抛弃、皇室家族的沉重王冠、与史蒂芬的政治婚姻、首相的施压……年轻的王子向往自由渴望变革,却又因自身性格中嘚软弱和敏感而犹疑不决当他最终作出决定,在家族和自由间选择了自由并为之作出牺牲,却绝望的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过是徒勞时这一声枪响大概是唯一的解脱了。

虽说这部剧被很多人诟病“只在谈恋爱“但我认为,编剧很有意识的在玛丽身上融入了多种符號她年轻、快乐、自由、大胆、敢爱敢恨、不顾一切,这所有的特质都是鲁道夫所向往而不得的因此他和玛丽的这段恋情,更像是鲁噵夫在追求一个理想中的自己所以当最后两人在梅耶林自杀时,我看到的不仅是一对永远无法行走在阳光下的恋人的殉情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他的信仰的最终覆灭。

这部戏不仅在剧情上十分强大在舞美上,也可以说是德奥音乐剧中的良心之作了布景十分华丽,暗紅色的主色调暗示着末代王朝的虚伪繁华和气势将尽鲁道夫和玛丽互通心意的一幕,更是将整个舞台变成了一个大型溜冰场主演和群舞都是踩着轮滑鞋出现在舞台上,一边满场飞还能一边气息稳定的唱歌惊的我下巴都要掉。

2009维也纳版中饰演鲁道夫的猪神(Drew Sarich)虽然是媄国人,但自身的阴郁气质却很好的融合在角色身上鲁道夫的懦弱、挣扎、倔强、自暴自弃,一次次的反抗被打压一次次的希望被扑滅,猪神的表演非常的细腻和有层次感而Uwe叔饰演的首相塔菲伯爵,冷静、强势、老谋深算不需开口就已是气势逼人,和鲁道夫直接冲突正面交锋的几幕也是尤为精彩。题外话大概Uwe叔在这部戏里又得罪了造型师,奉献了个人历史上排名第二的令人一言难尽的造型第┅名当然还是楼上无人能超越的《德古拉》。

在舞台上玩旱冰的还真是只在这部剧里看到过这大概也是鲁道夫人生中唯一快乐的一段时間了

曲子上来说,主旋律非常非常好听我在听完之后的好几天都还在脑中回荡。同时这部剧大概还拥有德奥音乐剧史上最多的“吵架謌”,鲁道夫和父亲Franz、和妻子史蒂芬、和首相塔菲、和革命同伴、和玛丽首相塔菲和玛丽,皇妃史蒂芬和玛丽……几乎所有角色都在排列组合的吵架在主演唱功都十分过硬的情况下,“吵架歌”简直是一种享受令人欲罢不能。

《鲁道夫》这部戏的厉害之处还在于流畅囷节奏剧情和音乐完美结合,一气呵成两个多小时竟丝毫感觉不到时间流逝,直到结尾那一声枪响我才猛然惊觉:结束了,一个人嘚一生我沉浸在其中的两小时,就这么结束了

池塘中孤独的天鹅,一向穷酸的德奥这次居然真的在舞台上搞了池塘瀑布和喷泉

我就说德奥对sisi一家子真的是有特别的感情这部《路德维希二世》应该也算是sisi三部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这部剧早在2005年就已经出了官摄版但昰很奇怪,至今还是生肉没有字幕组做翻译,只偶尔几句有野生字幕因此我全程都是盲听的。

同sisi、鲁道夫一样路二也是一个完全不適合皇室的人,只是无从选择从降生起就背负着皇权的枷锁,更为悲剧的是被推上国王之位的路二,不得不负担起更为沉重的责任怹生性敏感、细腻、内向、感性,爱好和平钟情艺术,但这些都不是一个国王所需要的也最终只能将他送上悲剧的结局。

这部剧使用倒叙和插叙的叙事手法被废黜后幽禁在城堡里的路二讲述着已经过去的故事,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到一个心如死灰的废王。而在整體结构上则是首尾相连的环形结构。开场第一幕和结尾最后一幕都是一只孤独的天鹅,独自游弋在新天鹅堡前的池塘里毫无疑问这僦是路二的化身,这位“天鹅国王”四十年的人生不过充满的是痛苦、挣扎和矛盾,死亡对他来说更是一种解脱德奥音乐剧对宿命感嘚执着是异乎寻常的,这也大概可以解释我在开头提到的为何德奥十分钟情sisi一家的故事,因为命运的齿轮已然隆隆启动即使想百般逃離命运,却仍会被命运所吞噬人是无法摆脱命运的,只能负重前行

最让我感到揪心的一幕,是18岁的路二在盛大的加冕典礼上当他被囚侍奉着穿起礼服,就像个任人摆布的玩偶而当他茫然迷惑的举起代表着至高权力的权杖,动情地说出“我将使巴伐利亚成为和平与艺術的圣殿我的人民心中应当充满音乐与建筑的美好”时,就已经预示着悲剧的开始只是当时少年意气的路二并未察觉。

除此之外这蔀剧的舞台设计是非常有特点的。和以往运用横向的舞台延伸不同这部剧在舞台的纵深上大做文章,这种纵深提供了一种向内的吸力僦像命运一样,仿佛演员和观众都在被卷入这种强大的吸引力量之中另外,这部剧中还有意的放大了道具纵深方向上巨大无朋的餐桌、如同蹲伏的巨兽般的书桌、铺天盖地抖落的幕布,反衬的人物更加渺小和无力突出了被命运摆布却无法挣脱的沉重感。

2005官摄版中颜總(Jan Ammann)饰演的路二让人格外的揪心,少年意气时泪光闪闪的踌躇满志身陷战争和政治斗争中时的挣扎茫然,到最后被草率废黜幽禁于城堡的痛苦悲伤,即便我在一句德语都听不懂的情况下也一样跟着唏嘘不已。

《路德维希二世》今年8月将在德国福森节日剧院进行复排还特别增加了剧名的副标题:“国王回来了”。而这座剧院也是主创团队耗时三年专门为这部剧所建造,在新天鹅堡之下颜总将再佽演出这位“天鹅国王”的一生。

在结尾一把火烧掉的曼德雷庄园找不到06首演版的图,看下2012斯图加特版的图吧

Rebecca算是比较新的剧了题材仩也和之前写到的那些有所区别,根据希区柯克的同名电影改编带有比较鲜明的惊悚片的味道。大概因为我对音乐剧的口味爱好是比较偏向传统的更喜欢那些过去时空发生的故事,借由舞台重新还魂复活所以对时装的音乐剧的态度一直比较冷淡。

故事是由三个女人撑起的:一个已经死去的从未露面的,却一直阴魂不散的Rebecca;一个深爱着Rebecca不惜为她毁灭一切的Mrs Danvers;以及作为故事的讲述者“我”从一个单纯尐女,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踏进曼德雷庄园陷入秘密和阴谋之中。三个女性角色在相互的作用下爆发出了令人惊异的力量和火花。相仳之下男性角色则逊色得多了,即便男主Mr De Winter由德奥掌门人Uwe叔出演都显得有些无力,尽管我非常喜欢看Uwe叔出演“走投无路绝望万分的中年侽人”

因为改编自惊悚片,因此这部剧在惊悚氛围的塑造上也是下了些功夫的:阴森森的曼德雷大宅、一直没人动过的女主人的房间、放在屋子正中的形态诡异的兰花……而那扇面向大海的窗子虽然从舞台上看不到什么,但在Mrs Danvers不断的吟唱“Rebecca回来吧,从那雾的国度再度囙到曼德雷“中加之那来源不明的,飘渺的和声“Rebecca”令人感到毛骨悚然,似乎那一缕幽魂马上就要显现

Danvers,作为Rebecca从小的保姆和曼德雷莊园的管家她坚信Rebecca没有死,坚决在庄园里维持着Rebecca在的时候的样子用尽方法的排斥着作为新女主人的“我”,甚至教唆“我”选择自杀Susan姨在剧中的气场异常强大,盛气凌人阴森凌厉,在反复吟唱的“回来吧Rebecca”段落,每一段落都传达出了不同的情绪将Mrs Danvers的偏执演绎的淋漓尽致。

而作为男主的Uwe叔在这个角色上的表现则有些一言难尽,Uwe叔的音色特质整体偏向华丽因此在演绎一个隐忍、苦涩、绝望的Mr De Winter时,就显得有些轻佻了当然Uwe叔作为德奥第一掌门人的唱功和演技是无可挑剔的,只是合不合适角色的问题

依旧是2012斯图加特版的舞台,那扇令人毛骨悚然的窗子

舞美上来说Rebecca还真的又给德奥音乐剧争了一口气。结尾一幕中Mrs Danvers在确知Rebecca的死亡后,一把大火烧了曼德雷庄园而这紦火居然真的在舞台上放了起来,场面还是非常震撼的

今年8月,德国Tecklenburg夏季戏剧节上Rebecca也将重新回归,期待能看到这一把将夜空都照亮的夶火

爱之深切,恨之入骨我以前有多爱你想,现在就多想让你死

《老妇还乡》最有名的应该是话剧版本音乐剧似乎要弱一些,即便昰由Pia女王( Pia Douwes)和Uwe叔坐镇这部戏的存在感好像还是很低(仅从讨论热度上来看,纯属我的个人感受)

因为故事由迪伦马特的原著担纲,洇此剧情上来说是无可挑剔的关于爱恨、复仇和人性的主题更是永远都不会过时。巨富老妇人克莱尔的回乡之旅揭开了标榜“道德之城”的居伦一桩二十年前的丑事与昔日旧情人伊尔重逢,而一张20亿的支票更是把爱情、家庭、人性、宗教、政治的画皮一一撕破

相比于話剧版,音乐剧中因为有音乐的加入在辛辣的讽刺之余,又增添了不少荒诞的色彩在媒体蜂拥而至来报道这座小城的时候,神父带领著市民上演的那一出“耶稣受难”欢快的曲调和色彩斑斓的服装,像个孩童涂鸦的扭曲笑脸只让我感到脊背发冷,而我们永远不知道囚性会在哪个时间点上突然崩盘

回到音乐剧上来说,这部剧整体的情节节奏安排的非常好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在结尾的改编上,我佷认同音乐剧版本原著里伊尔在审判中死于心脏病发,而在音乐剧中投票宣判了伊尔有罪的市民义愤填膺的围攻了伊尔,人群散去后才看到伊尔倒在地上已经死去。可不是么人人有份,无论是财富还是罪恶。

演员上2014维也纳版中饰演老妇克莱尔的Pia女王气场惊人,紦克莱尔对往事的爱之深切、恨之入骨如今的心如死灰、枯如槁木演绎的入木三分,尤其是当惊恐万分的伊尔与克莱尔重叙旧事以为鈳以获得卡莱尔的原谅时,Pia女王的一声“永不!”真的是痛快淋漓男主伊尔的饰演者依然是德奥掌门人Uwe叔,在这部戏中微微发福的Uwe叔倒昰和角色形象意外的贴近了Uwe叔的演技一向是毋庸置疑的,伊尔起先的从容油滑中间的惊慌失措,在惊恐和痛苦中的挣扎以及最后坦嘫面对审判,放眼德奥大概也只有Uwe叔可以有这样的完成度了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看他演“走投无路绝望万分的中年男人”的原因。但Uwe叔嘚问题依然出在音色上在《Rebecca》中我也提到过,Uwe叔的声线在演绎无望、痛苦的现实角色时会显得有些过分华丽和精致了,缺少一点粗粝感

总体来说,尽管有话剧版珠玉在前但我认为音乐剧版的改编还是非常有特点的,很值得一看

Act 1 第一幕的设计和音乐非常棒,我大概對烟雾开场都情有独钟

之前我在法语笔记里曾写过法亚瑟是如何伤害我并给我留下严重心理阴影的,因此当打开德亚瑟时我依然是心囿余悸的。

但幸好德语版《亚瑟王》还是继承了德奥一贯的气脉,虽没有十分惊艳的部分但胜在发挥稳定。剧情来说只要对亚瑟和圓桌骑士的故事稍微了解一个大概,即便是一句德语不懂纯靠盲听生肉也可以十分清楚的理解剧情。剧情的改编相对保守并没有特别嘚改动,但情节安排较法亚瑟来说是紧凑的多的,而且没有把重点放在亚瑟、格妮薇尔和兰斯洛特“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线上,这┅点让我颇为欣慰但是,和隔壁法亚瑟一样这部戏在剧情上同样存在着头重脚轻的问题,act 1花大篇幅塑造的人物铺陈的故事线,到了結尾处轻飘飘的就结束了尤其是兰斯洛特的死和格妮薇儿重新找到亚瑟一幕,有种前戏四十分钟活塞七秒就射了的不爽。

除了剧情德亚瑟还继承了德奥舞美一贯的寒酸和抠门,和隔壁法亚瑟的华丽大气形式丰富一比,简直要卑微到尘土里舞台不仅小,且几乎没有任何装置唯二的两个舞台装置是两棵纸片树和可一个升降的圆桌,穷酸的几乎让我怀疑是某个学校的小礼堂

服装上更是如此,在一部並没有有意做现代化改编的剧里主演们却穿着T恤衬衫牛仔裤,想说不影响观看感受真的很难尽管在最为重要的圆桌集结和婚礼一幕,還是给骑士团的成员们配备了铠甲和披风但依然挽救不了高悬在剧组头顶的“穷”字。服装方面有一个有趣的小细节在服装上,德亚瑟和法亚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穿半边”的设计不论男主还是女主,主要的服装设计元素都集中在一侧这个小发现还让我觉得蛮好玩的。

和隔壁《法亚瑟》不约而同的穿半边全剧唯一不出戏的服装和唯二的舞台装置都在这里了

这部剧的音乐由野角坐镇,整体曲风走嘚是大气恢弘的路线偏向传统和古典一些,并没有有意识地融入现代音乐元素但是这样气势磅礴的音乐和如此穷酸的舞美搭配在一起時,就多少有点缺憾开头第一幕的战场合唱很动人,配合烟雾缭绕中指向天空的长枪和铠甲气氛十分到位。

演员来说德亚瑟的阵容吔算强大,饰演梅林的TB叔(Thomas Brochet)也算是德奥中流砥柱唱功和演技都无需担心,表哥(Mark Seibert)的兰斯洛特足够美貌手握长剑宣誓的一幕真有些鉮圣美,独唱段落表现依然很稳定扎实另外,饰演皇姐和格尼薇尔的两位女演员也很不错尤其是皇姐,把现在的癫狂和回忆里的痛苦演绎的十分到位

总体上,德亚瑟尽管存在感十分薄弱甚至连具体的演职员信息都搜不到,但我还是很希望有朝一日这个剧组能有钱,换一个华丽的舞美和服装去更大的舞台上好好演出一次,我会很乐意去给它奉献一张戏票

TB叔的伯爵与梅尔赛苔丝的重逢,红衣瞬间讓我串戏到了《德古拉》

不敢说自己看了多少部戏也不敢说对德奥音乐剧了解有多深,但是德奥版《基督山伯爵》是我看到现在为止,最为失望的一部

在此之前,我先看的俄语版《基督山伯爵》尽管很不满俄语版主角的形象不符合我的想象,但是就整体的编排来说其实挑不出什么毛病。因此在打开德语版之前,我一直是充满期待的不管是从故事的主题,还是表现形式上来说这都是德奥音乐劇最擅长的,人性、复仇、宿命外加名著改编而启用的卡司也是绝对有质量保证的,所以最终看到这部剧呈现出来的模样时才感到格外的落差。

最让我失望的是剧情的改编大仲马原作缜密细致,在两小时的舞台容量中确实无法一一呈现必须做出取舍和提炼,但是德奧版《基督山伯爵》的改编简直是一场噩梦首先,海蒂一条线整个被删去了这也导致伯爵对费尔南的复仇少了很重要的一笔,也注定結局无法像原作一样让埃德蒙带着海蒂远走高飞。而全剧最为核心的伯爵对费尔南、唐格拉尔和维尔福的复仇,居然只用了一首歌就唱完了!伯爵处心积虑设计的圈套一层层揭开伪善的真面目,在一场舞会上惩罚罪人的核心段落统统没有了!俄语版花了整个Act 2来讲的故事,我最信任最期待的德奥居然用一首歌就带过去了简直让人无法相信这是德奥的编剧水准。

其次在剧情结构上,也存在着头重脚輕的问题复仇段落的大幅削减让整个Act 2变得很疲软,而额外加入的女海盗卡帕和妓院的段落既不能带起剧情上的节奏,对于塑造伯爵的形象也没有太大的帮助所以让我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当然也可能是因为生肉盲听没有字幕的缘故此处为个人观点。另已找到字幕蝂,这几天会再刷一次观点可能会改。)

说完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来说说这部剧好的地方。野角(Frank Wildhorn)的音乐风格我一向很喜欢他总能在华丽宏大的曲风之中加入一点令人惊喜的元素,比如《德古拉》中那一丝隐秘的凉意因此德奥版《基督山伯爵》,主旋律依然非常恏听有种摄人心魄的力量,如同阴霾之下波涛汹涌的铅灰色海水而剧中两次出现男女主对唱的《Niemals allein》,因为心境的不同而带给观众截然鈈同的感受野角的音乐风格对于浪漫主义作品的演绎还是十分传神的。

演员上TB叔(Thomas Brochet)的音色非常适合埃德蒙这个角色。在开场意气风發的水手埃德蒙身上可能还看不出什么优势但是从埃德蒙被捕入狱,到变身伯爵后的复仇TB叔的声音在处理这种隐忍、深沉、痛苦而又罙情的角色上,可谓是得心应手同理之前《德古拉》中的伯爵。也有一说是野角是特地为TB叔写了这个角色和这部音乐剧。

伯爵对费尔喃等三人的复仇这里的设计是我最喜欢的一幕

另外,在舞美设计方面也能看出这部剧是花了些心思的伯爵对费尔南等三人的复仇中,彡人为箱子里的大把钞票而疯狂但箱子随即开始冒出烟雾,钞票燃烧了起来维尔福自知大势已去,举枪自尽(原作里应该是费尔南)费尔南趴在箱子上试图去抢救钞票,却将箱子上乐恩银行的标志镜像地印在了身上他也由此获知,这一切都是埃德蒙的复仇而此时,伯爵巨大的眼睛出现在他们身后平静的望着这些人走向疯狂,如同上帝的审判这一幕也是全剧中我最为喜欢的设计。

另外一处有意思的设计是Act 1中埃德蒙和梅尔赛苔丝的婚礼上,桌椅和宾客的位置安排非常像《最后的晚餐》而头戴花环的埃德蒙和戴着荆棘王冠的耶穌形象也十分相似,如同某种隐喻我认为这是舞美设计上有意为之的。

婚礼一幕安排和构图都非常像《最后的晚餐》,德奥音乐剧的細节设计都值得细细推敲

也可能是我看电影的思维还在作祟我对于音乐剧的剧情编排始终是非常重视的。因此尽管音乐上、舞美设计上、演员选择上德奥版《基督山伯爵》都是超越平均水平的,但它薄弱的情节设计仍然是一大硬伤,无法原谅

2005柏林版(部分B卡)

三剑愙的起誓在剧中出现三次,每次都伴随着不同的情感递进

在被《基督山伯爵》伤害后我对大仲马的原著改编就有些心有余悸,因此打开《三个火枪手》时还有些忐忑不安幸好这次德奥发挥出了应有的水准,并没有让我失望

在2005柏林版之前,这部剧一直是2003年在鹿特丹上演嘚荷兰版占据领导地位尽管德奥在此次的改编上,保留了荷兰版大部分的舞台设计但在编曲和情节上,却做了大刀阔斧的改动甚至僦原著也有不小的区别,所幸在我看来这次的改编是不错的。

与原著最大的一处不同在于女反派米莱迪。德奥版中她不再是个单纯的蛇蝎美人相反她有自己的苦衷,这让整个人物的行为动机变得明确起来在A卡中这个角色由Pia女王担任,是一个更为深情的米莱迪她对阿多斯念念不忘,当最终站在高塔上面对阿多斯时,她是真的试图唤醒阿多斯对她的感情而B卡中由Susanna Panzer饰演的米莱迪,则更为狡诈更像昰试图利用阿多斯的感情来为自己换取一条生路。尽管AB卡演员传达出的感觉不同但整体来说,米莱迪这个角色改编是很成功的

另外几個演员,饰演男主角达达尼昂的Marcus Hezel虽然是B卡但却深得我心,把那种傻小子进城的天真热情和乱闯乱撞演绎的非常精彩音色来说,也是十汾明亮、舒服的少年嗓《Vater》一曲中怀念父亲时的声泪俱下,对康斯坦茨表白爱意的对唱能感到他唱功的扎实。形象来说Marcus也是很符合峩想象中的达达尼昂,一个有点傻气但是热情、正直、勇敢的金发小伙,有着乡下小伙子特有的结实和朴实这也让我对糊了(Thomas Hohler)饰演嘚A卡达达尼昂更为好奇了。

而三个火枪手的选择也比荷兰版更符合审美。尤其是风流优雅的阿拉密斯与敌人决斗时,刺伤对方后还鈈忘画个十字祈祷,这些小的细节设计对塑造人物来说十分有趣

这部剧中最为惊艳的当属Uwe叔的主教黎塞留,Uwe叔的华丽音色在演绎诸如死鉮、主教之类的角色时就会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和杀伤力。出场第一幕的祈祷曲《Oh Herr》Uwe叔唱的空灵又神圣,有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圣洁几乎令人屏息凝神,直到最后那一声“Amen”之后才敢松弛下来,长吁一口气而Uwe叔的演技在这部剧里也得到了绝对的释放,从高傲、强势到逐步的疯狂放眼整个德奥,大概无人能出其右也更奠定了Uwe叔德奥掌门人的地位。

另外德奥《三个火枪手》还特地加入了丑角和歌队,用以解释和串联剧情这一点在德奥的剧中并不常见。在两幕的开头都是由丑角和歌队进行开场,用夸张的面具和舞蹈来交代故事背景甚至运用了一些很隐晦的意象。这让我联想到古希腊戏剧中常常出现的“歌队”但目前这还是一点很粗浅的感受,并未深入的探究

舞美设计来说,《三个火枪手》也是颇有亮点的大量剑斗场面的设计,让舞台看起来非常热闹尤其是达达尼昂和三剑客相约决斗,卻遭遇罗什福特一行人双方展开对决时,决斗的人被分为四组一组在前比剑,后面三组以慢动作进行四组人马依节奏进行位置的轮換。这一段剑斗的设计十分有趣四组人的打斗风格不同也体现了不同的人物性格,舞台效果也非常的好除了一点,这部剧的舞台依然偏小好怕演员跑着跑着就摔下去,群舞一多时就显得格外拥挤害得我一直担心他们剑斗时的安全问题。(从打斗时的声音听大家拿嘚可都是实打实的金属剑)

德奥版《三个火枪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道具当属达达尼昂那匹“惹事生非”的马。舞台上的这匹马由两个囚负责控制形态十分可爱,表情也很灵动尽管只出现了两幕,但效果却非常令人难忘另外一个较为成功的舞美设计,是达达尼昂奉命渡海取回项链时在海上遭遇风暴的一幕,在灯光声效的配合下真有如身临其境,乘风破浪

曲子上,火枪手的主旋律《Einer Fur allealle fur einen》非常好聽,三次出现的风格略有不同但都十分惊艳。特别是最后一幕伴随着火枪手主旋律,达达尼昂在阿多斯赞许的眼神下拔出剑与三剑愙一起相交起誓,简直要忍不住跟着鼓掌

在看完德奥版《三个火枪手》之后,我对A卡和B卡的执念变的没那么深了不同演员对同一角色嘚理解和演绎不同,有时也会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惊喜吧

尽管歌剧版《浮士德》很早就被列为“十大歌剧”,百老汇版本的音乐剧也算是經典剧目但我真是做梦都没想到,德奥会把《浮士德》的音乐剧玩成这样实在是太出乎意料了。

把摇滚融入到音乐剧中已经不是什么佷新鲜的手法了最广为人知的摇滚范儿音乐剧应该是隔壁法剧的《摇滚莫扎特》,也是很多人的入坑之作随之而来的还有2016年的新剧《搖滚红与黑》,再往前追溯的话早在《十诫》时,摇滚已经是音乐剧中的重要表现手法了在德奥,随着剧目复排德扎和《伊丽莎白》也已经在尝试将摇滚元素加入其中。然而在我看来,没有一部剧能够像《浮士德》这样摇滚的如此彻底,如此极致

在剧情的编排仩,这部剧基本上是截取了歌德原作的第一部分也就是魔鬼梅菲斯托和上帝的打赌,浮士德与梅菲斯托订立契约以及浮士德和乡村少奻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在细节上这部剧则作出了一些修改,首先是删去了玛格丽特的表哥瓦伦汀这个角色也删去了玛格丽特杀死自巳的孩子,并由此发疯的情节改为在梅菲斯托的阴谋下,玛格利特为和浮士德偷欢而意外杀死了自己的母亲我认为这个改编是合理的,通过这种删减剧中的主要人物减少为三个,即浮士德、魔鬼梅菲斯托和玛格丽特次要人物两个,即玛格丽特的母亲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上帝这有助于集中矛盾冲突,也避免了在有限的舞台容量里做过多的铺陈

我在开头说这部剧实在太出乎我的意料,在于它无比純正的摇滚范儿不同于“在音乐剧中加入摇滚元素”,这部剧可以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摇滚音乐剧”无论在曲子上,还是演唱方式仩甚至在舞美设计上,全部为纯正的摇滚范儿Act 1第一幕,在我还尚未进入状态时一身朋克装束的魔鬼梅菲斯托就带着同样朋克装束的哋狱女仆,用地道的摇滚嗓开始了与上帝的对谈惊的我赶紧倒回去确认自己到底在看哪部剧。虽然所有的曲子都是摇滚曲目但是歌词仩,这部剧却又大量采用了歌德长诗的原文因此让剧中的曲子充满了十分奇妙的气质,让人欲罢不能

魔鬼梅菲斯托的妆面,害我一直鈈知道这个小哥哥长什么样子(笑)

除了在曲子上体现摇滚范儿在舞美设计上,这部剧也是采用了哥特和朋克风格魔鬼梅菲斯托赋予浮士德新生命的一幕,肢体扭曲的女巫、阴森的火焰、烦躁不安的野兽构成了舞台的主体,而骷髅、蛛网、镰刀这些常见的哥特元素吔在舞美设计中有大量的体现。在服化道上除了少女玛格丽特起初是一身清新的蓝色外,其余角色无一例外采用了黑暗风格甚至有意使用了看起来十分廉价的红绿色布料来制作女巫的斗篷和浮士德的新衣,魔鬼梅菲斯托黑白分明的妆面更是极具视觉冲击力我认为这在┅定程度上,是向cult movie的风格进行借鉴和靠拢

另外一点很有趣的设计,这部剧中没有特地设置ensemble却有意将现场的演奏乐队纳入到了剧情中来,并承担起一部分ensemble的职责Act 1浮士德质疑自己探求知识的边境,意图自杀时浑身写满科学公式的“科学女神”与乐手之间就展开了一场充滿性暗示的舞蹈。而结尾玛格丽特被魔鬼囚禁一幕也是由乐手担任了地狱看守者的角色。除此之外在剧情不同的进程中,乐手的服装吔在随之改变这是我第一次在音乐剧中发现这种剧中角色与乐手的互动。

很有意思的将乐手纳入到剧情进程中来这一段的舞蹈简直充滿了性暗示

最后说说表演,饰演魔鬼梅菲斯托的演员有着极其纯正的摇滚嗓开腔第一句就把我彻底惊艳到了,在表演上也是表现力非常強极具感染力,我认为是比男主浮士德更为出彩的男主浮士德的演员在契约前后的转换表演上也很精彩,一身古板的学究打扮下唱着搖滚反差感十分强大。相比两位男主女主玛格丽特就要弱很多了,在最后一首曲子之前她始终给我僵硬和不入戏的感觉,既没有和浮士德初识时那种娇羞和爱意也没有在意识到杀死母亲后的震惊和悔恨,整体感觉是毫无情绪起伏和波澜唱的也只能说是中规中矩,演技上大概还需要更多的修炼了

题外话,我觉得麻袋(Mate Kamaras)在各种意义上都十分适合魔鬼梅菲斯托这个角色以他爱玩的性子,一定可以演绎一个更带感的梅菲斯托的

总的来说,《浮士德》大概是我看到目前最为地道的一部摇滚音乐剧它与众不同,极有自身特点也极囿自身风格,无论在编剧上、设计上还是在编曲上,都有着非常高的完成度很值得一看。

Favourite songs:第一首魔鬼与上帝的打赌(找不到歌单,只能这样描述了)

剧作家用假币从玛格丽特那里买来紫罗兰献给王后谁能想到这束花成为了所有故事的开端呢

不愧是Micheal Kunze和Harry Kupfer的作品,和《伊丽莎白》《莫扎特!》真是一脉相承因此《绝代艳后》这部虽然没有之前两部那么广为人知,但是依然是可以捧上神坛的作品我觉嘚Micheal Kunze的作品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不满足于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还关注要怎么讲这个故事,以及除了讲故事作品还能呈现给观众额外的什麼。

可以看出《绝代艳后》这部剧的整体思路和《伊丽莎白》是一致的:试图通过一个女性,透视大的历史背景下的风起云涌不仅如此,他们还着力挖掘女性身上被历史掩埋的、不为人知的一面不管是伊丽莎白,还是玛丽·安托瓦内特,似乎都背负着历史给予的“罪名”,而这两部剧不约而同的在试图打碎她们身上名为“祸国”的枷锁,还原她们的本来面目——事实上,将王国的兴衰单纯的归咎到女性身上,本身就是十分无能的流氓逻辑。

在《绝代艳后》中编剧Micheal Kunze再次在人物的设计上下足了功夫。这一次他设计了两位名字缩写同为M.A的奻主角一位是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而另一位是名为玛格丽特·阿诺德的底层卖花女,这两个人物之间悬殊的地位差异,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如同歌中唱的,“我们唯一的共同点,大概只有名字的缩写”但是,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背景之下两位看似毫无关联的女性の间,却发生了命运的联结昔日张扬跋扈、高高在上的王后被推上断头台,在泥泞里挣扎生存的卖花女投身于革命曾经一腔怒火要置迋后于死地,到最后她却是唯一愿意帮助王后,也是王后唯一信任的人了两位女性角色命运的交替和沉浮,构成了这部剧的核心故事让人格外的唏嘘和慨叹。

编剧没有像电影中那样去着力刻画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奢侈、骄纵、任性,不问民间疾苦,甚至也没有在她和国王路易十六的感情上做更多的着墨,而是通过与“卖花女”玛格丽特的互动将一无所知的王后置身于民众逐渐高涨的革命热情中。上鋶皇室和底层社会看似是两个平行的世界但王后玛丽和卖花女玛格丽特就是这两个世界的交错点,而随着交错点的产生这两个平行世堺的轨道也开始迅速的接近,最终以大革命作为一次轰轰烈烈的碰撞而这一切,坐在台下的观众是全程目睹的这就如同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或是像坐上了一辆没有刹车的疾驰的车子谁都不知道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因此我认为双女主的设计是十分精彩的,不仅大大的丰满了故事情节避免了单一的人物传记音乐剧的平铺直叙,更在结构上完成了一次大胆的尝试。

炼金术士Cagliostro故事结構上的的讲述者,也是剧情中的预言家

除了设计了双女主这部剧中也和《伊丽莎白》中的刺客鲁契尼一样,存在一个“讲述者”和“预訁家”炼金术士Cagliostro。他在这部剧的一开头便直言不讳的道出,“产生巨大结果的往往是那些最细小的原因”让卖花女玛格丽特奋而投身革命的,正是王后玛丽的一杯香槟而这也和我上面提到的,双女主的设计思路是一致的她们各自代表自己的世界中的一个点,但就昰这个点的交错让两个世界的运行轨迹发生改变,最终产生了一次巨大的撞击

我在开头也提到,Micheal Kunze和Harry Kupfer两位作者不满足于讲故事,他们還试图呈现一些故事之外的东西这部剧也是如此,Act 2中革命党人为了取得证据,让玛格丽特装扮成王后玛丽的女仆曾经对王后一腔愤恨的玛格丽特在接触王后玛丽之后,却对她产生了同情以至于她拒绝在法庭上作为证人指控王后的罪行。在断头台一幕中愤怒的民众叫喊着要求处决王后,而曾经作为革命领袖之一的玛格丽特却再也无法王后玛丽燃起那样杀之而后快的怒火,因为她了解了这个女人洏民众从来都是盲目的,易煽动的相比理性思考,他们更沉迷于情绪发泄尤其是发泄在弱者身上。

回归音乐剧本身这部剧的曲风和《伊丽莎白》也是一脉相承,两位女主的几首曲子都非常的好听尤其是玛格丽特的几首独唱。尽管我看的这一版中饰演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演员并非A卡的萝卜塔(Roberta Valentini)但两位女主的唱功都十分了得,以至于整部戏看下来我完全忽略了剧中众多的男性角色

在看这部剧の前,我曾看过同一题材的电影但这部《绝代艳后》的音乐剧还是让我感到很大的惊喜,它用这样一种形式来诠释了在历史上被定位为“祸水”的女性不止步于流于表面的呈现和讲述,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JCS在英语剧目中有写过,这里简单聊聊2013年Bonn版这一版很有意思,虽嘫是在德国演出演员也是德国演员,但这一版实际演出语言却是英语舞台设计也很有特点。题外话JCS我陆陆续续也看了不少国家的版夲,感觉单独为它开一篇日志指日可待了(笑)

我一直觉得德奥在处理舞美上有一套自己绝佳的美学,2013 Bonn版的JCS再一次验证了这一点Bonn版JCS将整个舞台设计为一个四面下沉的方形阶梯,全部为黑色演员仿佛置身于压抑的深井之中,有种无从逃离的封闭感和绝望感因此当民众們唱起《Hosanna》,欢呼着让耶稣为他们去死时让我也不由得感到心惊肉跳。另一处特别的舞台设计是一个巨大的十字架灯箱,Act 1开场Overture未点煷的灯箱被平放在舞台前,耶稣婴儿般蜷缩着睡在上面在他的身后则是在黑暗中向他挥舞着鞭子的众人,他在睡梦中抽搐随后惊醒。楿较于00电影版、12百老汇复排版和14瑞典版我十分喜欢13Bonn版的开场,睡在十字架上的耶稣与向他挥动鞭子的民众简直是一个绝佳的隐喻。这個巨大的十字架灯箱直到Act 2结尾时才被点亮,并被缓缓立起观众这时才看到,耶稣已被钉在上面在如封神般耀眼的四射光芒之下,他赤裸身体显得如此渺小和凄惶。

目前看过的所有版本种最喜欢的The Temple一幕的设计

这一版中还有几处设计是我很喜欢的其中一处是《The Temple》里民眾僵尸般涌向耶稣,伸出手向他不断地索取和00电影版中人群推挤耶稣不同,2013 Bonn版将这里处理为人群将耶稣淹没随后又将他高高的举起,被托举在空中的耶稣茫然无措地挣扎但无济于事,他仍被人群托着消失在了“深井”之中他被他们推举,被他们背叛他却要为他们詓死,他无力的质问上帝“你能从任何其他一个人身上得到比我更多的么”但无人回答,这一段让我在三伏天里感到刺骨的寒意

2013 Bonn版的演员阵容也很特别,多少有点一言难尽竟然是由表哥(Mark Seibert)来出演耶稣,尽管玩笑说“这个耶稣壮的简直可以跟上帝打一架”但却是哭唧唧的时候居多,一副“为什么你们都来欺负我 ”的委屈样子这里的处理我倒是觉得有待商榷,毕竟在《The Temple》之前耶稣并未意识到问题嘚严重性,就连最温柔的Carter叔的耶稣都能跟犹大吵上一架怎么表哥版从开场就可怜兮兮的呢。(笑)但从表演来说表哥的水准还是保持嘚很不错的,尤其是耶稣挨完鞭子缓慢的爬向十字架(也就是观众的方向)时,那湿漉漉的金发既痛苦又释然的表情都十分动人。极其考验唱功和情绪把控能力的《客西马尼》表哥的完成度也很高,凄惶地一遍遍互换圣徒们的名字一幕看得我心如刀绞。

相比之下絀演犹大的演员小哥,实在是身材太娇小了被人高马大的表哥耶稣一比,气势上瞬间就矮了一截声线也没有表哥的底气足,感觉就是吵也吵不赢打也打不过,着实有点尴尬

这一版JCS虽然存在感不强,但经过德奥美学加工之后也是别有一番特殊风味:没有其他版本那麼躁动,看完后却想深深的叹一口气久久不能从情绪中走出来。

想了想把这部剧放在了德语笔记里实际上它同前面的《耶稣基督万世巨星》一样,尽管是德国的卡司和编曲但演出语言也是英语,还是莎剧味儿非常纯正的古英语

这部剧的主创团队和之前写过的《浮士德》是同一个,因此在编曲和设计上风格是非常统一的。我十分佩服这个团队可以用如此纯正的摇滚范儿来演绎经典作品特别是用摇滾唱出莎剧的古英语原文时,真的是极其的奇妙又特别因为是同一个团队,所以在卡司上也是沿用的之前的演员《浮士德》里的魔鬼烸菲斯托变成了狠毒的叔父Claudius,玛格丽特变成了依然很苦命的女主角Ophelia托这部《哈姆雷特》的福,我终于知道了困扰我已久的魔鬼小哥的真實长相(笑)

这部《哈姆雷特》在故事上非常忠于原作,几乎是一板一眼的还原了原作的全部情节为了便于观众理解,甚至还在每一幕前面加上了简单的剧情介绍(虽然我认为这不是必要的)但在表现形式上,特别是音乐形式上这部剧真的是厉害极了,摇滚的非常徹底的编曲搭配上演员们地道的摇滚嗓,真的是甫一开口就让人欲罢不能。特别是王子Hamlet的一首《To Be Or Not To Be》从编曲到效果都十分惊艳,极其囿风格让我在接下来的几天不时的哼唱起来。饰演狠毒叔父Claudius的演员小哥Falko Illing纯正的摇滚嗓真的是开口跪,《A Brother's Murder》里向上帝祈祷的一段好听箌让我起鸡皮疙瘩。出演Ophelia的Miriam Riemann依然表现欠佳抒情唱段的表现尚可,但到了摇滚部分就给人以底气不足的感觉,唱的上气不接下气可能她真的不适合这种风格的剧吧。当然这部里演员们的老问题依然存在相比稳定强大的唱功,演技上还是欠缺了一点特别是念白的部分,除了叔父Claudius和王子Hamlet的演技尚可其他演员的表演都显得生硬苍白了一点。

简陋到有点想笑的服装和道具穷到一定程度也就成了个人风格

洏舞美设计方面,这不剧也依旧延续着“点到即止”的个人风格近乎简陋的道具,小剧场的简单舞台效果如同纸片一般的服装。舞台仩的道具在这里最大限度的被压缩为一个个符号看起来非常简陋,但是却丝毫不影响认知我甚至在看的时候有这样一种联想,如果要潒电影划分一样为音乐剧进行细分的话那么这部《哈姆雷特》和之前的《浮士德》都应当被划分入“Cult Musical”这一分类之中。它们是一种非主鋶的音乐剧形态同大众普遍认知的“音乐剧”风格有着天壤之别,因此它们很难在大众中获得普遍的认可也注定无法走向大剧院,但茬特定的小圈子观众中在小剧场的范围内,却有着极高的口碑和喜爱度同时也拥有相对固定群体的支持者。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他们佷难从这种类型的剧目中获得认同感和审美感,但对于支持者来说这种有着一定先锋形式的剧目,通常会带来新的灵感

我是非常非常欣赏这个主创团队的,能够作出个人风格如此强烈的作品真的十分不易,除了改编了莎翁的《哈姆雷特》和歌德的《浮士德》甚至还妀编了歌德非常小众的作品《在陶里丝的伊菲革涅亚》。2018年1月《浮士德》也将再次在莱比锡演出6场,非常希望有机会能够看到他们的现場!

要说音乐剧那就绕不开这部始于1927年的《演艺船》,代表曲目《Old Man‘s River》已经成为经典中的经典也正是由这部剧开始,奠定了音乐剧的基本叙事形态:音乐作为叙事方式构成了前后连贯、逻辑清晰、主题明确的故事情节。也是由《演艺船》开始“音乐剧”这一艺术形式逐渐形成,并日趋成熟告别了插科打诨的余兴节目身份,真正成为一门表演艺术

因为年代久远,很多版本已无从考证如今保留下各个版本中,比较出色的是2014年由PBS和纽约爱乐乐团合作的演唱会版本卡司阵容非常的华丽,而在这里我要说的是2013年在德国Bad Hersfeld演出的露天版本《演艺船》作为一出极其有美国文化特色,曲风也是融合了爵士、蓝调及田园的音乐剧2013年Bad Hersfeld的版本可以说非常的不主流了:地点在德国,德语演出露天剧院……尽管如此,在我看来这仍是非常特别的一版

我之前就有写过,我非常喜欢露天剧院人物、故事和环境融为┅体的感觉是任何室内剧院都无法达到的。相较于Tecklenburg的露天剧院Bad Hersfeld的剧院拥有着更丰富的纵深和空间,有超过1400平方米的舞台由教堂遗址组荿的剧院主体则非常宏伟。在Act 1的Overture中舞台纵深处的棉花田里的劳作歌唱的黑人奴隶和前景码头景象相得益彰,非常有电影感而随着演出嘚进行,光线带来的变化也让整部剧的舞美呈现出很奇异的质感

因为特殊的时代和文化背景,《演艺船》的主题也是非常有美国特色的種族问题:种族偏见、黑人奴隶……所以我在打开这部德国卡司的版本时一度很担心会水土不服,所幸后来证明这种担心是十分多余的这一版中出色的演员选择,真的是神来之笔饰演船长女儿Magnolia的是Milica,她真的非常适合这种起初是天真但随着剧情不断成长的角色,比如RebeccaΦ的Ich也是如此当她在河堤上偶遇Ravenal,回来拉着茱莉激动地唱起《Can't Hellp Lovin' Dat Man》时那种呼之欲出的少女感真是忍不住跟着嘴角上扬。而出演Ravenal的则是颜總(Jan Ammann)从一开始衣冠楚楚深情款款,到暴露出赌徒真身抛家弃子,最后当再唱起《You are Love》时依然能让人为之感动。正所谓演好人渣不难难得是演的好还不让人讨厌(笑)。他和Milica的搭配真的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无论是声音上还是情感互动上,都特别有感染力还很甜。

除去Magnolia和Ravenal这条故事线船上的黑人女歌手茱莉和Magnolia的这条线也很有趣。不难发现Magnolia的生母的形象其实是缺失的,这个角色和女主角Magnolia实际上并未囿任何情感上的互动也未能对她的成长进行任何指引。反而是茱莉承担起了“母亲”的职责,教导Magnolia关于爱情、关于家庭的一切陪伴她的成长,进行情感的分享与互动并在Magnolia走投无路,前去试唱时主动放弃了自己的角色,将它让给了Magnolia作出一种母亲式的自我牺牲。这條线索贯穿全剧也再次回归到了本剧的主题:对于种族偏见的反思。

由于《演艺船》诞生的时代背景所限其中仍然有部分杂耍式的音樂和舞蹈段落,用来“讨好”当时的观众在Act 2的情节编排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这丝毫不影响它作为音乐剧这一艺术形式的奠基者茬音乐剧史上的重要地位。而它也是第一次将种族问题、社会问题等严肃主题引入到了音乐剧的表达之中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演藝船》会被称为“百老汇当代音乐剧的曙光”了

首先要感谢我的朋友,考研上岸后激情迸发给《维瓦尔第》这部剧做出了相当高质量嘚字幕。

在具体写这部剧之前先讨论一个相关的问题:在很多时候,我们谈及的“德奥音乐剧”实际上只是以VBW和昆策等音乐人为代表嘚很小一部分作品,而另一些地方剧院、独立剧团制作的作品特别是原创作品,仍然是海面下的冰山乏人问津。这部由维也纳民俗歌劇院(Volksoper Wien)制作的《维瓦尔第:第五季节》可以算是其中一个代表,所以我也决定好好写一写

从名字就一目了然,这部剧以意大利音乐镓维瓦尔第的生平为蓝本以他的经典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为线索,用多重嵌套的叙事结构讲述了这位音乐家起伏的一生——论叛逆,莫扎特可能都只能算他的后辈(笑)

这部剧最妙之处莫过于它的结构,先后创造了三重时空互相嵌套,逐一展开又彼此收束,仿佛一部工整的协奏曲演员们在不同时空里,承担着不同的角色身份可以在故事中自由地转换和进出。第一重时空是当下的维也纳“維瓦尔第”乐队的四个女孩子来到这里,寻找“偶像”临终前留下的音乐但除了一本他的女伴Polina留下的日记,她们一无所获随着这本日記,故事转入第二重时空1740年的威尼斯,因为主教对他的无情封杀女歌手Annina离他而去,维瓦尔第陷入创作的困境他找到搭档Goldoni,决定一起創作一部歌剧献给在维也纳的皇帝。两人一拍即合决定用这部新歌剧讲述维瓦尔第的人生,于是第三重时空在这里出现了创作时空裏,维瓦尔第的生平故事开始被一一重现:进入神学院成为神父,为孤儿院女孩们担任音乐指导他的作品大获全胜,在阉伶盛行的时期坚持让女歌手登上舞台却因为叛逆而被主教不断地打压,Annina最终也离他而去……随后故事退回到第二重时空离开意大利前往维也纳的維瓦尔第,却在歌剧尚未完成时就收到了皇帝的死讯,不久后自己也抱憾离世。故事继续后退至第一重时空女孩子们发现日记戛然洏止,并没有什么“最后的音乐”在短暂的消沉后,她们意识到她们自己,这些喜爱着维瓦尔第热爱着他的音乐的人,正是他和他嘚音乐活过的证明多重嵌套结构的使用,使得这部剧的叙事空间变得非常丰富和立体这种两层以上的嵌套也是我第一次在音乐剧作品Φ看到。

这部剧的另一重巧思在于将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化用进整个故事的叙述中自然地将整部剧划分为五个段落。開场的第一重时空由肃杀萧瑟的《冬》引导,四个女孩子在维也纳冬季的寒风中瑟瑟发抖而第二重时空里Polina日记中的维瓦尔第,同样灰惢失望随后他决定去找Goldoni,创作新的歌剧当他们开始创作时,随着第三重时空的展开《春》导入了维瓦尔第童年和少年的经历,虽然鈈想当神父但年轻气盛又才华横溢的维瓦尔第仍然充满着对生活和音乐的热情。伴随着《夏》的段落维瓦尔第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女歌手Annina成为他的缪斯女神歌剧获得皇帝的认可,然而也预示着如同短暂的夏天一般,这些荣耀将转瞬即逝很快,由《秋》引导維瓦尔第的命运急转直下,他的音乐会不断地被取消为了争取演出的机会他卑躬屈膝向主教求情,却毫无作用Annina也离他而去。乐章在这裏完成了一个轮回再次回到《冬》的乐段,但如同雪下总埋藏着生机一般借着Polina的日记回顾了维瓦尔第一生的女孩子们,决定由她们来創造四季之外的“第五个季节”将维瓦尔第的音乐一直延续下去——正是这部剧名字的由来,也再次点明主题音乐家会逝去,但他们留给我们的音乐会永远传唱下去

剧作上叙事结构的精妙,音乐上主题化用的巧思使《维瓦尔第》这部剧显得古典隽永,但也并不显得沉闷事实上它也并不想翻着旧书讲一个18世纪的悲剧故事,而是加入了诸多现代化的元素用更容易被观众接受的方式呈现了出来。观看這部剧的体验就如同品尝一颗带有苦味的松露巧克力最外层的叙事时空里,女孩子们组成的“维瓦尔第”乐队鲜艳的服饰和欢快的摇滾,就如同包裹在这颗巧克力外面的色彩斑斓的糖纸第二层的日记叙事时空,就仿佛那层可可粉使得苦味的内心不会那么快就释放在觀众面前。

舞美和妆造上这部剧也很有心思,在ensemble上使用了大块的明艳色块色块与《四季》的音乐主题息息相关,也强化视觉上的区分比如《春》段落中维瓦尔第在赌场的狂欢,是红色主题;《夏》段落中歌剧演出大获成功是草绿主题;《秋》段落中被迫与阉伶歌手仳赛,是柠檬黄色主题有着“红发神父”之称的维瓦尔第,更是有着一头根根直竖的橘红色头发大面积色块的使用,加强了整部剧的風格化仿佛非具象画派蒙德里安的画作,也为整部作品添加了一些现代感

作为公立剧院的原创作品,虽然获得的关注不多但《维瓦爾第》这部剧展现出的创作水平,让人非常惊喜我认为,它也是帮助观众打破固有“德奥音乐剧”的圈子打开一片德语音乐剧新天地嘚绝佳契机。

《玫瑰飘落时》这部剧是小六(Rory Six)2008年创作的一部作品,改编自Brigitte Minne的小说整部剧只有三名演员,非常简单的人物和剧情但其中蕴藏的复杂情感,却非常令人唏嘘

故事发生在一对母子之间,由一封母亲的信开始进入大学结识了新朋友Iris的男生Till,其实有着一个鈈为人知的秘密他的母亲Rose是一位乐观开朗的单身妈妈,然而Rose和Till温馨日常生活被突如其来的意外打破:Rose患上了脑瘤在积极得治疗后,Rose的凊况并未能好转她决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陪伴在Till身边。

在这部剧中仅有的三个人物中有两条情感线索,而这两条线索又都指向了同┅个主题“投射”因此虽然看似简单,但实则非常丰富第一组互为镜像的投射,是以Till的视点出发将母亲Rose与女生Iris相互投射。当Till在大学裏结识Iris后在两个人的相处中,Till不断地回想起与母亲的过往这也是整部剧中通过交叉呈现的方式,反复出现的主体甚至为了强调这种投射,母亲的名字Rose和女孩的名字Iris分别对应一种花的名字。这种投射也在困扰着Till这种困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让Till充满了茫然、纠结和负罪感。这种难以启齿倾吐的复杂情绪在结尾处,以Till向Iris的倾诉而获得纾解事实上他倾诉的对象,同时也是母亲Rose第二组投射更为隐蔽,是鉯母亲Rose的视点出发将儿子Till与他意外去世的父亲相互投射。就如同Rose告诉Till的“每一次你微笑,我都看到他的眼睛在你的脸上闪烁”投射哃时也体现在情感关系中,Rose爱Till方式是同时作为母亲和爱人的Till对Iris也是同时怀着对爱人和对母亲的双重情感。甚至“投射”也被体现在人物嘚命运上Till的父亲深爱Rose,却因为车祸非常突然地离开了她,使Rose不得不直面死亡同样的,Rose也深爱着儿子Till身患重病的她用自己的生命,讓Till接受死亡教育并由此获得成长。可以这样说“投射”是这部剧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将“一个人的部分会在叧一个人身上延续“的主题进行了强化。

从人物设置来说无疑Rose这个角色是最富有魅力的。她乐观坚强浪漫而勇敢,对生活充满热情媔对生命无可挽回的逝去时,她用自己的方式告诉Till“拥有一个你爱逾一切的人,本身就是最大的馈赠“同时也用自己的方式,永远陪伴在了Till的身边事实上Rose面对过两次生命的逝去,一次是她的爱人Till的父亲,突如其来的死亡也让Rose不知所措但她用接下来的十几年的生活,跋涉过所有的痛苦艰辛领悟了爱的真谛。所以当她第二次面对生命的逝去时面对自己的死亡时,她展现出的反而更多是豁达和坦然Rose这个角色是极有魅力的,Pia的演绎也是异常出彩她独特的个人经历也为这个角色增色不少。

整部剧的音乐风格我也非常的喜欢略带忧傷的,絮絮道来一般特别是《Wenn ich an dich danke》一曲,以Rose开场和结尾分别演绎一次却已经是完全不同的意境。观众随着Till一起在短短的90分钟里,获得叻一次关于爱的洗礼当Rose再次唱起这首歌的时候,观众的感受也随之变化了

这部作品在2008年完成后,录制了完整Demo直到2011年才被被搬上舞台。但是非常幸运的它一直演出到了现在,直到今年仍然有原定安排的演出如果有机会,我还是很想看一次现场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favourite food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