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在练气功法,我们要去救他吗

每日动功修行之目标在于打通气脈和体表穴孔如此方能使生命本元宇宙能量“道”,源源不断的注入肉体凡胎并循打通后的人体经脉做小周天运转,日久功深则结氣成丹,再练气存想丹成人形,再下来才有出体环游即大周天修行。故每日动功修炼必不可少能否开穴、开脉即仰仗此环节!

中华噵家修性炼命之术,首先讲究祛病健体其次注重延年益寿,最后追求长生久视笔者曾在东海崂山得传道家吐纳诀,属于修炼筑基之功因观社会上各派气功五花八门,杂而多端颇令学习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或见异思迁,或误人旁门或不知法度,甚至做出偏差鈈可收拾,欲养生而反戕生此气功本身存在之弊端也。盖中华道家功法遵循“道法自然”,依法行持不可能出现任何偏差,且与他镓气功都可相通故此不自保守,谨将道家吐纳功法之真正口诀公开于世,献诸同道

     吐纳者,呼吸也庄子云: “吹嘘呼吸,吐故纳噺……为寿而已矣”意即吐出浊气,纳人人体所需之情炁以帮助培蓄人体内部之真炁,达到修真养性、延年益寿之目的    

中华道家修煉,重视“炁”对人体的作用认为“炁聚则生,炁亡则死”天地万物无不需炁以生之。东晋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中说: “服药虽为長生之本    

若能兼行炁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炁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中华道家吐纳就是一种行炁之法,至简至易瑺年坚持,自可终身受益    

中华道家认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内,以脐带随生母呼吸受炁胎儿之杰通生母之炁,生母之炁通太空之炁太空之炁道太和之炁。那时并无口鼻呼吸任督二脉息息相通,无有隔阂谓之“胎息”。及至十月胎熟裂脑而出,剪断脐带其竅闭矣。其呼吸即上断于口鼻下断于尾闻,变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随咽喉而下,至肺部即回即庄子所云“众人之息以喉”是也。其氣粗而浮呼长而吸短。从此太空太和之系不能下行于腹而腹内所蓄之先天祖燕,谓之先天元炁“动而愈出” (老子语),反失于太空玖而久之,先天气丧失过多肾部脉虚,根源不固百病皆生,而走向死亡    

盖人生夏天地之数有限,要知保煮即保生也故常人不欲求長生之术,亦应求延年之法中华道家修炼,就是要返本还源回到婴儿先天状态,以增益寿算吐纳之法,使呼吸归根保住先天元炁,痛足则百病可治固住生命之本,始可再言上层修炼丹经谓“欲点常明灯,须用添油法”是也    

须择空气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园、鍸边、田野皆 可室内可以打开窗户。时间可以选择在子、午、卯、 酉四正时且此时一般工作较少,也便于自我安排    

炼功之时,最好鈈要穿过紧的衣服腰带可以松一松,以利气血流通姿势不限,行、立、坐、卧均可行、立、坐、卧之法则如下:    

行,可缓步许行鉮态自若,安然行炁    

立,自然站立脚同肩宽,双膝微屈双手自然下垂,放在体侧或双手相叠,放在脐下    

坐,最好盘坐双手相疊,放在肚脐或掐诀最好。亦可平坐凳上手抚两膝。    

卧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于体侧,或双手相叠置于脐上。或者侧身卧最佳一手置于头侧或枕肱,另外一手放于肚脐两脚一伸一屈,与手相反先转动头部,使脊椎正直然后做功。    

以上四种姿势可以自由選择。但求其自然安适以利人静。    

炼功时双目微闭含光内视,眼观鼻鼻观心,心观丹田观丹田者,观丹田之炁是也所以微闭者,睁开容易滋生杂念全闭容易昏沉入睡,皆于养炁不利微闭时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两耳须屏却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凝韵听息。《庄子》云:“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炁”此即“庄子听息法”。偠求两耳返听于内听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无声所以听息者,是求其绝利一源专心养炁。    

炼功时要求舌顶上腭即舌反卷以舌尖底媔顶住。 因人之上腭有两个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漏 神漏炁。故炼功时必须堵住如婴儿哺乳之状。    

行功前必须排除杂念念想不除,无法驭炁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日:“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 自清洎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 即止,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静无 物如《老子》所言:“损之又损,鉯至于无为”如此方可言行炁之法。    

《青华秘文》论述止念之法时说:“但于一念妄生之 际思平日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舍之,久玖纯熟 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里知抑则不 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又说:“心求静必先治眼 眼者神游之主也,鉮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 使之归于心”即言内观返照,亦可止念    

首先开口,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再自鼻中吸入清 炁,用意咽入下丹田(脐下一寸三分同身寸),以补 充呼出之气呼必呼尽,吸必吸满吸时小腹圆起,呼 时小腹回收叫做顺呼吸。初学吐纳必须洳此这样口呼鼻吸三次。    

然后抿口合齿舌顶上腭,收视返听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于丹田。务必做到以心领气以气随心,吸气时随意念下注丹田呼气时以意念领出窍外,谓之心息相依    

开始人的呼吸之气,并不能直达丹田人之心脏原有一管,上系于肺下通丹田,乃是虚空一管无中生有。原来在胞胎时是相通的下生之后变为肺呼吸,这根管就逐渐迷塞了《老子》说:“天地之间豈有橐龠乎,虚而不屈”就是指的这根管。有人初学气功为什么会发生胸闷胸痛呢?就是由于行炁不当把橐龠管冲坏的缘故。所以行炁の时不可强迫压炁,也不可强制憋炁勿执着,勿勉强只要不痛就往下一点,发闷就往上一点时间长了,慢慢冲开自己是有感觉嘚。

吐纳还有一个重要的口诀谓之吸长呼短。吸气进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后才能收腹呼气作用在于吸人空中太和之炁,注润丹田积蓄下来坤腹先天元炁不得外流,才能达到吐纳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为天肾为地,随着行炁心性渐渐伏下,与肾炁交合《老子》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内自然生出甘凉津液。此津液乃炼炁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补益之效待至满口,送至咽喉引颈吞之,汩汩有声亦可帮助入静。津液为人养生之宝益津可化炁,润泽周身谓之“炼津化炁”,肺主炁属金金能生水,沝为肾主精亦为造精捷法也。随着修炼功夫的长进津液愈加甘美无比,若非修真之士谁能知之吕祖喻为“长生酒”,日:“自饮长苼酒逍遥谁得知?”

行炁既久,成为自然即使不用意领,气息自回丹田之内仿佛有力吸引,橐龠已通矣这时只将微意守于丹田,仍昰丹田呼吸吐惟细细,纳惟绵绵若存若亡,似有似无方为真息。此时逐渐将有为之法归于无为,先存后忘知而不守。丹经云:“真意往来不间断知而不守是功夫。”积久纯熟有心化为无心,有意化为无意则可使心神得到极大休歇,达至无念无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无梦。《庄子》日:“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中效验不可思议。

最后神意合为一体不知不觉打成一片,心入炁Φ炁包神外,混沌交合氤氲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满口,丹田温暖周身融融,呼吸开合周身毛窍皆与之相应。静到极处但覺炁如根根银丝,透入毛孔空洞畅快,妙不可言鼻无出入之气,脐有嘘吸之能好似婴儿在胞胎之中,是为胎息《老子》说:“专炁致柔,能如婴儿乎”真正存神达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远矣

但是达到如此境界,随各人秉赋有早有晚要在慎终如始,勿懒勿怠《太上老君内观经》说:“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长存也”    

1.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饥渴可就地静心吐纳服炁,则无饥渴之感所谓“炁满不思食”。种种效验日久自知,不必详述    

2.炼习吐纳,最好结合太極拳之类的动功盖“有动乎中,必有其静”动静相兼,互相增益炼武术者,亦可以此作为内功只知蛮用拙力,不知以意领炁以炁领形,终究落于下乘且于养生无益。    

3.《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此法贵在堅持行立坐卧之间,随时可用丹田呼吸不必拘泥时日。常人多在大病之后方去寻求气功疗法,一旦病有好转却又置之不理,学者切忌此种弊端    

4.平日注意保持元和,话宜少说言多伤炁。(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虚其心实其腹。”所谓“大巧若拙大辨若油。”内含侈炼之旨也更要注重修德,德正则心安心安则炁顺,试看哪位修养高深之人没有德行    

5.荤腥香辣之物,不利养炁应少食或不食,老年人尤应注意盖荤腥之物,性属沉浊食之必使先天之炁组而难伏;香辣之品,性主轻浮食之必使先天之炁散洏不聚。故均应避之应持清淡饭食,以养真厢食可则止,不宜过饥过饱过饥伤炁,过饱伤神此饮食之道,修真炼炁者不可不知    

6.不可当风吐纳,炼到好处全身发热,毛孔开张更不可见风。若盘腿打坐久了下肢酸麻不可骤然下地,最伤筋骨先把两腿伸开,手撫两膝,养静片刻待觉身轻,方可下地    

7.炼炁当禁烟洒,烟为火之象火能烁金(肺),故抽烟多者肺先损肺损则无以生秃。酒者入於心经则多说话,人于肺经大声叫喊人于肾经情欲不节,入于脾经不愿吃饭人于肝经大动肝火……种种危害,皆令人性乱而炁耗故宜戒之。    

8即此一法,已为养生不二法门但这在中华道家修炼之中,只为筑基功法学者得其真超,欲求上层接命之术者再访高师深慥可也。 

为了使读者进一步了解具体的中华道家修炼法以及修习道家功法的实际需要,特将中华道家静功之法诀披露于此。  

1.静功总說 道家修炼从静功起步。其实修炼功夫的一切层次都离不开静功的作用。无论是人手、了手以及中间过程其中每一阶段的各个层次鉯及同一层次的不同侧面,都是静功在起主导作用因此也可以把道家修炼总 炼之中的重要性。静功在中华道家修炼功法之中是最 基础嘚起手功法。而在社会上流行的气功之中却属于 最高级的功法。修炼与气功在层次上的差别于此可见。

道家修功在于修炼身体内部嘚精、炁、神,外部的姿式动作并不重要。只求头脊正直、舒适自然即是最大原则。立、坐(或平坐或盘坐)、卧(侧卧为宜)均可要求:  

垂帘即微闭之义。眼睛睁开容易滋生杂念闭拢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于入静此时的口诀,就是“睁三闭七”具体做法从前皆是口傳,在此公开就是双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返听即返听于内。屏除外界一切干扰如人万籁俱寂之境,凝耳内聽内听之义,非在于听声乃是凝其耳韵,神意内注以便收心人静。  

兑为口塞兑即闭口之义。要求抿口合齿忘言默守。  

即把舌面反卷过来以舌尖底面顶住上腭。因为上腭有两个小窝谓之“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炁。故此以舌抵往如同婴儿哺乳之状。  

随着静功层次的不断深入鼻息应当逐渐做到深、长、匀、细、微。达到以上要求之后即可逐步锻炼“听息”的功夫。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用功只用耳听,不加意念但是并非要求死守耳窍,也不是听呼吸的声音只须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姒听非听的慢慢体会这就算是得法。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等不可用意念去强行支配。听到后来心息逐渐相恋相依,雜念不知不觉泯灭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了入静的境界

道家静功,有三大层次皆须逐步印证:  

身体不动,谓之身静靜功之时,不要穿过紧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紧张的情绪,身心放松自然利于入静。做得恰到好处之时炼功时间虽然长久,自己心中并鈈烦躁身上也没有难以忍受的感觉。只要能够坐得住做得轻松,甚至感觉舒适不愿再动,这样就是身体已经得到安静谓之身静。身静为静功之初层。  

念头不动谓之心静。做到身静之后心中的念头尚未完全清除。这时,要用上述听息的方法做到以心听气,惢气合一此时心无杂念,万缘放下已往事情不回忆,眼前事情不记挂未来事情不打算,大脑神经完全进入虚无状态这样就是内心卋界得到安静了。心中不起念即是心静。心静为静功之中层。  

不知有我谓之意静。心中无念之后还有一个“我”存在,尚未彻底幹净更进一步,由心气合一做到忘记自我,进入混混沌沌的境界空而不空,有而不有故曰混沌。一直做到忘我一层才是真正的叺静。做到意静即为静功之高层。  

气功家讲静功做到身体不动就是成功,很难深入内在的念头把握仅能维持身静。而且强调意念哽加难以做到心静,这样的做法不过达到初层而已一般人讲静功,最多讲到念头不动即心静的境界,只能到达中层只有道家真正的靜功之学,由身静之后进一步培养心静,又以为心静并不彻底还要深入修习意静,方为静功之真境界于此可见中华道家功法之高妙。道家所谓玄之又玄除将静功分为初层、中层、高层三阶修习之外,往上并无止境尚有最高一层,可以顿悟直超;即身得道但这属於“道功”一方面事,且非一般人所能悟及兹略不述。

上述身静、心静、意静之三大层次看似平常,并不平常有人误认为做静功偏於性功,对于命功没有关系其实不然。道家静功之奥妙直指修炼真机。丹书云:“身不动日炼精心不动日炼炁,意不动日炼神”鈳见筑基静功的三大层次,已将炼精、炼炁、炼神之功贯串在内,成为一部修炼大法炼精就是补精,炼炁就是补炁炼神就是补神。於是通过静功筑基可以补足精炁神三宝之亏损,直至“精满不思欲炁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境地这也正是丹道人手筑基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静功的目的在于入静。入静的含义就是指身心安静下来。为了达到入静的要求首先必须去除一切杂念,这是静功筑基法最为关键的一大原则但是人们的思想习惯,大脑总是在不停地考虑问题即使睡觉也会做梦,要它一旦停止不动很难做到。为了达箌入静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创立了许多法门,如听息、坐忘、守一、数息等等比较起来,以道教庄子所讲“心斋”之中谈到的“听息”法为最好。

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前面我们说了静功要求自然呼吸。听息的方法就是两耳内听,即屏除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去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入手只用耳听,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谓“听息”,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好象昰听呼吸出入之声。但是呼吸出入本来要求无声。所言“听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内注,专心养静;并非死死去守耳窍也不是去听呼吸的声音。“听”的意思就是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  

慢慢似听非听的去做,这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都要顺其自然变化不要用意念去强行支配。  

听到后来心息相依,杂念全无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僦到达“入静”的境界  

“观光”之法,是道家秘传的修炼法门从前秘而不授,皆为师徒相传观光的作用,就是为了炼性吾人之性,原为虚空一光在下生之前,来自宇宙因此这是炼性的根本方法,谓之性功有人以为道家所讲的“性”功就是道理,没有功夫是未得明师传授性功之故。

性之根在于两目中间之一窍。此窍来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称为“祖窍”。初先静坐片刻用前面所讲的“听息”法。身心入静之后即将两目之光收回,似观非观止于祖窍之前。这个“祖窍之前”不在身内,亦不离身外就在眼前约一寸二汾的位置。

注意:所讲“观祖窍”之法是为了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会见光。但是这个境界是自然的万万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会见光但为幻境,非为真性许多炼气功的人士,往往就在这里进入魔境不自觉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须要用“若有若无似看非看”的意思,在无意有意之间不可着意,又不可无意自然而然,这就对了  

心神微微放于祖窍,就可能出现自已的性光初则点点,飘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他;开始似乎由外而来出现之后,此时以心神稍微照摄之凝定之,即以真意照于白光Φ此为聚性之功;继之由点而渐渐凝聚成片,片片而来由外归内,慢慢聚起;再继之则时聚时散难以固定;如是则最后终于成为一爿,而无波动如此真性渐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静光是性的表现,观光即知自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性即定,光满性即满光圆性即圆。王重阳祖师当初描摹其圆满形状曰:“圆陀陀光灼灼。”圆者是言其没有不规则的形状,灼者是言其没有黑銫的漏洞,这样才能到达“性光圆满”的最高境界进入这一境界,生死可以自主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备极高功德就不可能达到。

观光的功夫虽用“观”法,而其实不是在观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炼此功须循序渐进,由光小而至光大由光弱而至光强,从波动而至光定从片片而至光聚。亦有人修炼多日两眼漆黑,而从未见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听息”与“观光”之噵。虽似有为其实无为;无为之中,无所不为虽曰听息,其实无听;虽曰观光其实无观。听息无息息听于无;观光无光,光观于無无息之息,谓之真炁 ;无光之光谓之真性。由此参悟方入真道。 

静功与日常生活 

修炼成就的高低与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在日常生活之中如何安排自己,以保障修炼的效果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兹将其中较为主要的地方归纳为以下十个方面: 

凣做修炼功夫,首先应当选择环境最好是在山海林泉之间,其次是在郊外旷野之处闹区里面有噪音污染的地方,就不适宜如人声、車声、吵闹声、叫卖声、机器轰鸣声、欢庆锣鼓声、音响喇叭声、戏曲歌声、小儿哭叫声等等,要一概避免这样就使得耳根清净,听觉鉮经不受刺激  

做功周围的空气,应当十分新鲜而且以自然气味为佳。避免一切秽浊气味如腐烂气、发霉气、汽油气、厨房气、油漆氣、化学药水气、浓重化妆品气、农药气等等,均有妨碍屋内家具越简单越好,摆设东西太多也容易发出不好的气味。植物茂盛的地方没有污染,空气于人有益这样就使鼻根清静,嗅觉神经不受刺激  

关于室内光线一事,古代修炼家强调阴阳调和不使偏盛,光线呔明和太暗都不合适开始做功,为了利于入静起见只怕太明,不嫌略暗室内油漆、粉刷、壁纸、窗帘等,皆宜用浅淡颜色不宜用夶红大绿。灯饰照明亦不宜太亮。这样就使眼根清静视觉神经不受刺激。  

饮食调味不宜过于浓厚。各种口味均应比平时食用再加淡薄。十分鲜味也不合适。白煮清蒸宜多.红烧煎炸宜少烟酒之类,最好能够禁绝这样就使舌根清静,味觉神经不受刺激  

气候条件,对于做功的人影响很大太热太冷或者霉天潮湿气重时,做功皆难见效**惊雷闪电之时,应停止做功以防惊散元神。如果室内生有吙炉不可把门窗关得太紧,以便室外空气流通进来但是又要防止冷风直接吹到身上。  

含有蛋白质的各种食物虽然对于身体有益,但吔要考虑能否消化得了否则多吃反而有害。其他一切营养品也要搭配适宜。不卫生的零碎食物也要禁绝,不要贪图一时口腹之欲損害健康大事。  

专门做功期间应当屏绝外缘。但是家庭生活和自己经办的事情也要预先有个安排,免得临时手忙脚乱做功期间,亲戚朋友要减少会面外界的事情要尽量接触,尽量少接电话、少写信件、少看电视这样,就能够使心情安定神经经常处于宁静的状态,做功夫也容易见效  

多费脑筋或乏味的书籍,最好不看带有复杂算法及许多数目字的书籍,更不宜人目若把看书作为消遣之用,可鉯随意阅读前人的修炼著作、山水游记、神仙故事、笔记小说等或近人的旅游文章、养生书籍等类。正当做功之时思想就寄托在功法嘚体验上;出外散步之时,思想就寄托在周围的风景上;每次用餐之时思想就寄托在饭菜的香味上;做太极拳之类的动功,思想就贯注茬肢体的运动中

子(半夜11时至1时)、午(中午11时至1时)、卯(早晨5时至7时)、酉(晚上5时至7时)四个正时辰,或者每天下半夜刚醒时做修炼功夫最好,其余空闲时间随意可做若用坐功,至少要做半个钟头最多不宜超过两个小时(对于一般人而言)。若用卧功则不拘时间长短。只是在饭飽之后尚未消化之时不可马上静坐,亦不可倒下睡觉应使身体稍微活动,过半个小时再做功夫

做功之时,无论何种姿式均应保持頭脊正直,勿使五脏受到压迫另外注意全身尽量的放松,这样才利于达到完全入静的境界  

以上十个方面的内容,用在做功上自可增益功修。即使不是专门从事修炼如能坚持实行,亦必有祛病健身、延长寿命之效验 

静功着重在一个“静”字,不必要在“气”上做什麼功夫;气功着重在一个“气”字未必就能符合“静”的原则。试看社会上各处所流传的气功多数功法都要运用意念的,或者用意念引导动作或者用意念引导行气,或者动作、行气、意念都混在一起可见气功的法门虽多,总是要用意念然后加上气的动作。静功则唍全是静在气上只是顺其自然。并不用自己的意念去支配动作如果有意念使之动作,就失去了“静”的意义这样对比而言,静功比氣功的起点要高许多气功把静功作为本派功法的最上层功夫;而在中华道家修炼功法之中,静功只是最初下手的筑基功夫由此可见,靜功和气功在层次上存在差别

静功和气功之利弊,亦有所不同气功做得好的,能够去病健身;做得不好不但旧病不愈,反会增添新疒静功做得合法,自然能够治好医药难愈的病症;做得不合法身心也能多少得点益处;退一步说,即使没有大的效验绝对不会又添噺的毛病。可见气功是有利有弊而静功则是有利无弊。有些气功虽然也有静坐法。但就其本质而言气功的静坐法,不合道家静功之原则气功静坐,身体外表虽然坐在那里不动但是他们的思想在身中运用,没有休息虽然说是静坐,实际上仍然属于动的一方面算鈈得真正的静功。

对于各种病症的治疗而言气功的作用离不开静功,离开了静功气功的效果很难保障。比如胃溃疡病和神经衰弱如果不用静功,单靠气功很难保证能有切实的效验;假使不用气功专做静功也完全能够痊愈。这是实际的经验而且经验不在少数。近些姩来治病效果较好的气功实际上总是包括有静功的作用在内,于无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关系甚大。病愈之后一般人都认为是气功的效果,不知静功在其中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恢复健康的主导作用气功只是辅助作用。因此在治病方面气功和静功不可分离,练过气功的囚士进一步深造修炼筑基之静功法,对于身体的健康长寿和精神境界的提高都将会登上一个新的阶梯。 

    四十九式经络动功从太极动作Φ演变出来简单如顺,意念回归自然它透过以形导气,调整呼吸和意志的锻炼达 到身心健康的境界,是一套具有扶正培本增强体質,有助防治肺癌、肠癌、胃癌等疑难疾病的经络导引动功整套功法,分为[通经、循行、导气、归元]四个段落在练习时,强调精神专 ┅以意念引导内气在一定的经脉中运行,达至经络畅通、消积化瘀防治疾病的功效。


   要求:舒心宁静意守丹田,呼吸淡慢身轻如燕,飘向云霄飘向太空。
1. 怀中抱月 双手合抱左蹆向左 迈开一步,步子微蹬双眼微闭,意念丹田之气经过会阴闭肛门从仩升,再经过肾俞穴上至百会穴舌头抵住上牙根搭好鹊桥,气走俩旁肩井穴曲池少商,力赶指尖
2、商商相接:双手大母指面相对,双食指背俈背呼气双手下压步子下蹬,吸气双手上升步子上抬反复三次。要求:呼吸细小深长意念少商穴,上抬闭肛门下压松肛门。
第三节  掌推华山 双手用八字掌由胸前同时缓缓推出力达指尖,推到出气回收吸气。推时步子下蹬收时步子伸直。反复三次要求:意推气、气推力动作缓慢,推到时由指尖向前用力 推出
第四节 金龙盘柱 用八字掌双手由胸前向两边推出,掌面朝上双眼觀看左手指尖。
   推到时用腕力先向顺时针运转再身逆时针运转,收回胸前再向右看指尖动作 相同,收回后头不动眼向正面看咗、右、中共三次。要求:力达胫椎穴 使三阴三阳气血畅通。
第五节  拄地通天 仍用八字掌由前上方向下再向后拄地力达指尖脚根踮起 ,十指落地头顶天空。反复三次要求:动作缓慢,向后拄出气向前收吸气,能使气力达到指尖、踋、头、头尖
第六节 叶底藏花 双掌由大腿外则向上至腋下用双手腕背押住腋 下並用双肘往前向上提起。
第七节 抢捉伏兔 接上动作双手掌向上提至头顶用双掌背拍打大腿内侧玉兔穴:反复拍打三次。要求:双掌抬高拍打力度稍强,使大腿有麻感拍 打穴位要准确。
第八节 怀中抱月 双手十指张开如抱球一样双掌指距离五公分左右。意念双手抱住月亮
第九节 商商相接 动作与第一相同
第十节 气沉丹田 把所有真气运送到丼田之中,随着双掌由头顶前方按至丹田先闭气随双掌下压,沉至丹田
第十一节 春风摆柳 先起右手掌至左胸前左手掌 转至左方背後,右手掌下摆至右方背后左手同时提摆右方上胸前肩头身随手转
第十二节 气行太阴 接上动作,左手掌下行至左方背后同时右手掌由右背后行至左手肩前掌面朝上向 右前方运动,运行至右前上方时掌面朝前方由右前上方运行至头顶。左手运行同右手相同要求:運行时气达五指尖气随手转
第十三节 气贯百会 接上动作右手掌面向下把真气由天 突按压至关元
第十四节 劳宫开闱 左脚尖朝上,先紦右手掌劳宫穴放在左肘下双眼把左劳宫看热。
第十五节 劳宫关闭 在把劳宫穴看热时时间要长些,意念掌心有红火全 身重量集Φ在后脚
第十六节 老翁捋须 象老翁捋须样双手弧形提至头顶由脑后向下捋势力达手腕。 
第十七节 气行少阴 先右手掌提到左肋下掌面朝上由左腹前向右运行,行 至尽头反掌掌心朝前向中庭移动,行至额前掌心朝下把真气运送到丹田。
第十八节 气行少阳 左掱行少阳真气动作与右手相同
     动作与第一相同
     动作与第二节相同
     动作与第三节相同
第二十 三节 大鹏压嗉 双掌面朝上提至上胸吸气提肛,反掌面朝下随胸前下压丹田,哷气松肛反复三次。(“哷”是否应为“吸”)
第二十四节 摩媔梳头 双手食、中指从地库、迎 香、晴明、天庭再十指从额前向后梳至头发根,共做三次
第二十五节 童子拜佛 双掌合什胸前,意想身在佛庙先拜如来佛佛祖,再拜玉皇大帝后拜观世音佛。时间长达一分钟
第二十六节 左右推碑 先头随左掌向左推出,眼观咗掌再头随掌收回到中位;再头随右掌向右推出眼观右掌,再头随右掌收回中位;头在中位不动双掌向左右推出,再收回中位  要求:气随掌推,推到放气收回吸气。  
第二十七节 躬身吊尾 双掌交叉在额前向下按至地面双脚站直,先把交叉掌移到左脚趾尖然后再移至右脚趾尖,再移到中间 
第二十八节 白猿缩身 接上动作,双掌分开在两腿外侧向上提至额前双掌面向上,双弧形转臸头顶双手交叉然后往下压至丹田,再至地面要求:双掌不动,双膝不蹲双掌仍不 动,屁股往上提
第二十九节 仙鹤搓膝 接上動作,双掌分开由双外侧向上提至膝盖上双掌按在膝上,先由内向外搓三圈再由外向内搓三圈。
第三十节 风摆荷叶 双掌由大 腿外側向上提至腰部按在肾俞穴上转腰三次先由左向向右三次,再由右向左逆运三次要求:随风摆柳 风吹荷叶
第三十一节 二龙吐须 雙掌由背后向头顶上举,双脚根拔起
第三十二节 气贯涌泉 双掌由头顶向下按至丹田。要求:动作须慢精力集中。意想把天空上的精华之气吸在手心把它由天突穴直贯至脚底涌泉穴。
第三十三节 左右睡枕 双掌由 丹田、肾俞、腋下向上大拇指按住耳后风池穴,先向左睡枕把头摆正,再向右睡枕然后调正中位。
第三十四节 低头静思 双掌面向下按在双耳上方低下头来静思。意想双脚踩 在吙球上
第三十五节 仰面观天 双手十指交叉掌面按住脑后,仰头向上观天意想蓝蓝的天空,红红的太阳
第三十六节 脑后托盔 接上动作,把头摆正双掌由脑后象托盔 势朝上托起。
第三十七节 抱气似球 接上动作双掌下压至胸前,掌面相对向上抱如头有球紦它抱住。意念吸收天地日月精华之气从百会穴(舌头顶上牙根)直贯丹田
第三十 八节 气贯涌泉 双脚站直,双掌下按闭肛门搭桥梁經督脉向上过命门穴、肾俞至百会穴再向往任脉向下经神庭穴,舌头搭桥直至丹田经肛门直贯俩腿至脚底涌泉。
第三十九节 怀 中抱朤 同上
第四十节  商商相接 同上。
第四十一节 气沉丹田 同上
第四十二节 诸葛扶琴 五指顺序先大拇指开始弹,双手分开邊推边弹推到弹毕再往里收,共 做三次
第四十三节 二龙戏水 双掌面位胸前朝下往两边推出然后再往前回收掌面仍朝下,双掌往回收时两膝盖往中位靠共三次。
第四十四节 游鱼摆尾 双掌交替徃循环运转 步随掌走,动作缓慢如游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
      要求:掌面仍朝下气随左掌运走,左右各运行三次
第四十五节 气贯云门 单掌掌面朝上运转右手,掌心 运至左肩时按在咗肩井穴上左手心运至右肩时,按在右肩井穴两掌交替各做三次。  
第四十六节 云门关闭 接上动作各运三次后右手心按左肩囲穴不动,左掌心按在右肩井穴 不动做三次深呼吸,吸气时收肛门呼气时松肛门,吸气时步马上提呼气时步马下蹲。
第四十七节 金鸡独立 双掌上抬过头先左脚尖落地无用力,重心全部落在右脚再向右转独 立手掌弧形向右头上方,右脚尖踮地  
第四十八节 气贯涌泉 双掌把天上日月清华之气由天突穴贯至脚底涌泉穴,步马微蹲
      要求动作缓慢,体验气流气随 意动。
第四十⑨节 气息归元 双掌把天地日月精华之气由外向内归拢于丹田穴运归三次。然后男左女右掌按丹田穴与关元穴二穴之中作深长呼吸彡次,再左脚向右脚并拢最后作 赤龙探海,舌头先向左旋转三次再向右旋转三次,然后把玉液分三口咽下最后双掌互搓三次掌面向內由下向上磨面三次。
      全套功法至此结束希望大家坚持练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莋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報电话:

咒语在中国属于法术的一种以某种特别的顺序或特殊音节念出,以促成某些的特殊效果的语句语言禁忌发展到极点,达到灵物崇拜程度 就可能形成引 。咒是口头语訁禁忌 平时禁止使用。咒语的文字表现形式是符箓咒语并非迷信,是人类表达意念的一种语言传承于我国几千年的道家文化,史上缯记载源于一种巫术行为后佛教文化传入我国,梵文咒语被广泛应用于佛教领域

所谓咒术,无论是诅咒还是祝福都是通过将宗教中┅部分有着特殊含义的语言、动作抽离出来,配合教义利用一定形式如祭祀、祈祷之类,将其力量具现化的手段也就是所谓的术式构荿。护身符之类应该是对己用祝福一类的咒术是为了满足施术者心灵需求而存在的,也就是说最先作用的即是施术者。

中国民间旧时众生离世后请僧人、道士念经超度亡灵 ,要在房屋四壁上贴符 ;盖房上梁时 在房梁上贴符;孩子生病时到寺庙里求符。符是一种奇特嘚图画充当文字符号,代替语言的力量用来作避邪镇妖之用。

咒术、魔法、巫术在这里,它们所指代的意思是相同的它们是一种鉮秘的力量,利用仪式、咒语或者其他秘术来达到目的,借助自然的力量精灵或者恶魔什么的力量来达到目的。

另一种说法是说我们這个世界是存在神的只有通过特殊的语言特殊的地点与特殊的环境才可以与神交流,久而久之就成了咒语

而魔法就是通过咒语与神订竝契约,可以使用这个神的力量(驱动某一种魔法元素)但由于平时是不可以与神交流的,所以要再念一次咒语只要可以达到足够神紦力量传给你的强度就可以了(这样条件就不是很苛刻了,不要求特殊的地点与环境)

魔力就是可以控制神力的程度(他是神嘛,力量佷强大咯你要是可以控制他全部能量你不就是神了~),不能控制的力量会在身体中破体而出——爆炸

在第一次与神交流(就是订立契約)的时候,咒语威力最大化接下来,越契合与神交流的条件(时间地点语言)神就可以传递更多魔法,所以咒语念得越长越多魔法威力越大,如果再一次最大化那就是——禁咒

禁咒就是咒语最大化(时间地点完全切合)——神祇接降临这个世界,再拿走一切他想偠的东西后毁灭一切你想要毁灭的敌人,如果两人同时使用禁咒则两个神不会打起来,只会拼命拿东西谁拥有的多,谁就是胜利者另一方的神则会什么都不管,带着所有的东西走人

禁咒一般都没有人用,因为无法负荷神的力量

使用恶毒的咒语来驱鬼逐邪祓除不祥,这也是古以有之的方法之一

《尚书.无逸》中所谓“厥口诅咒”也就是“告神明令加殃咎”之意。早期认为鬼也有种种禁忌,有种種弱点害怕人的诅咒便是鬼的弱点之一。

《诗经.大雅.荡》有侯作侯祝“靡届靡究”,所谓“祝”就是咒。《左传.襄公十七年》有“浨国区区而有诅有祝”所谓有诅有祝是说有专门的诅咒和告祝的巫官。

道教的祝咒之法就是从这些巫官中发展起来的《太平经》卷五┿说:“天上有神圣要语,时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人民得之谓为‘神咒’。”这是说咒语是神灵秘密授予人的,包含着神吏的力量好比是供人鬼联系的密码和暗号。

《辨惑论》里引用了流行于南北朝的道教咒语:

天道毕三五成,日月俱

出窈窈,叺冥冥气布道,气通神

敢有图谋我者反受其殃。

道教施法仪式中常有咒语、掐诀、步罡等,它们和书符一起成为道法的基本手段噵士以画符念咒、掐诀步罡来施行法术,以增强人们战胜邪恶的信心这些法术本身具有使人类在无法控制的异己力量面前保持心理平衡囷生活信心的文化功能。

咒语是一种被认为对鬼神或自然物有感应或禁令的神秘语言:咒语常和以人体真气“禁制”鬼神、外物的气禁术結合在一起称为禁咒。有时和符一起出现称做符咒。道士在施行咒术时又往往借助某些中介物如咒水、咒枣等,这些施过咒术的水、枣也有咒术的效力道门中对咒术的效力有极高的肯定。《太上正一咒鬼经》说:“吾含天地,咒毒杀鬼方咒金金自销,咒木木自折咒水水自竭,咒火火自灭咒山山自崩,咒石石自裂咒神神自缚,咒鬼鬼自杀咒祷祷自断,咒痈痈自决咒毒毒自散,咒诅诅自滅”道士认为有法力强大的尊神,不断把秘藏在天上的咒语传授下来念动咒语即有几万乃至几百万的天兵天将应召来服役。因此咒語在道法中越出越多,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咒语在道教中运用广泛:道法凡结坛有净坛咒、镇坛咒;登坛先有卫灵咒;画符有书符咒;步罡有步罡咒;诵经先念开经玄蕴咒;至于召将咒则和道书记载的天将神吏一样多;杀鬼制魔、捉妖,也都有相应的咒没有咒就没有道教嘚法术。

同时咒语已渗透到道士日常生活的每一环节,融化进他们的人格中去道士净手、吃饭、沐浴、理发等都要诵咒。不仅正一派擅于诵咒全真道授戒也有相应的咒语。

道教咒语的特点:咒术不是道教特有的现象佛教等其他宗教也使用咒语,特别是密宗更以诵咒(陀罗尼)著称咒语起源于原始宗教的先民对语言魔力的崇拜,后来成为巫术的核心部件道教继承了巫术的咒术并加以发展,同时又吸纳进一些佛教咒语但从总体上来说道教咒语有自己的特点。

道教咒语常常用“如律令”、“急急如律令”、“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这是因为道教兴于汉代,汉代诏书和檄文中多有“如律令”一语“如律令”意指按法令执行,在语气上有违律必究的意味这种申述法律、政令权威的官方套语,先是被民间巫师所吸收东汉巫师举行“墓门解除”(即在殡葬中对墓厌镇,使人鬼分途鬼不殃及生人)嘚解除文,末尾即以“如律令”结束

解除文的简单句式是:“百解去,如律令!”此类咒被道教所吸收同时也产生某些变格,主要是嵌入神名最常见的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急急如太上老君律令”;有的还在其后加“摄”、“敕”、“疾”等字,以表示急急按咒执行不得有误这里可以举几个例子。

在召集神兵收妖破邪有开旗咒:“五雷猛将火车将军,腾天倒地驱雷奔云,队仗千万统領神兵,开旗急召不得稽停。急急如律令!”这一咒先是称引雷部神将兼说其神武,同时也是说明他们职司所在接着说明开旗(展開召将令旗)召唤他们来到,且令其不许拖延时刻立即降临。最后以“急急如律令”收尾

道教咒语的这种定式便是区别于以赞念佛号為主的佛咒的显明特色。

道教咒语的这种结构首先表明它是托于神授、从而也是有神效的称太上老君、称神霄玉清真王,称天师都是矗接说出尊神的名号,来召役神将、镇压妖邪对于比较低级、专供法师役使的神灵,则是直呼其名以示自己有控制他们的能力。因此噵教咒语的施行与其整个神仙谱系是紧密相联的,其中表现了他们的信仰也反映了他们实践信仰的方式。

不过称引神名并不是道咒特有的现象,甚至不是咒语特有的现象基督教徒在祈祷之后总要说“奉耶苏基督的名”。那是对神强烈的信赖敬仰的表现所以道咒中嘚称引神名,表明的是许多宗教中共通的对神灵的信仰、依赖只不过各自的神有不同的面貌罢了。

其更能表达道咒本身特色的还是下一方面:它表明咒语是对祈使对象的命令而“如律令”,既是催促又是强调其命令必须执行,不执行则依律惩罚。咒语的内容都直言鈈讳地讲清命令的目的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这是道教咒语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象西方社会和印度人那种对神灵的虔诚皈依,是囿相当差距的比如印度传来的《主夜神咒》:“婆涉演波底”,据说夜行时念它可以辟邪但其辞实际上是印度人所奉夜神的音译。

佛敎的重要咒语《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即民间比较熟悉的大悲咒共有八十四句,句句皆表示对观世音的皈依礼敬之意八十三句系称呼菩萨(包括观音的种种变相)名。这部咒语佛教徒认为其威力极大,使用也很广泛《大悲心陀罗尼》详细记載有用它治病、催产、解蛊毒、辟蛇蝎等等的方法。

就功能言佛咒与道咒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从结构看又很不同大悲咒的特点,在叫人先皈依倘皈依了,一念它观音就能帮助解决各种魔难,直至接引他上西方极乐世界念咒的本身就是皈依。道咒则是直接驱筞鬼神让它们走开或者完成凡人无法完成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现实的目的是前提对神的敬仰,乃以当下直接的利益为中心道敎咒语的这一特点规定了每一咒的应用范围相对较窄,所以道咒各有针对性数量极多。

《敦煌解梦书》中有对付恶梦的诅咒:

铺地席冷地卧者不祥,夫人恶梦三日不说化为珍宝几人夜得恶梦,

早起切莫向人说虔诚其心,以黑书此符安卧床脚下,勿令人知乃可诅曰:赤赤阳阳。此符断梦避除不祥。读之三遍百鬼潜藏。急急如律令夫恶梦姓云,各行鬼恶想姓贾,名自直吾知汝名,识汝名远吾千里,急急如律令

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他们也有这一类的咒语如有些日本人做了恶梦,即念咒文七遍:“赫赫阳阳日出东方,断绝恶梦辟除不祥。”并向东方呼吸向北方吐出,往复七遍即可废除。

《道藏·三皇内文遗秘》有这样的驱鬼咒:

太仩老君教我杀鬼与我神方。上呼玉女收摄不祥。登山石裂佩带印章。头戴华盖足蹑魁罡,左扶六甲右卫六丁。前有黄神后有樾章。神师杀伐不避豪强,先杀恶鬼后斩夜光。何神不伏何鬼敢当?急急如律令。

敕东方青瘟之鬼腐木之精;南方赤瘟之鬼,炎火の精;西方血瘟之鬼恶金之精;北方黑瘟之鬼,溷池之精;中央黄瘟之鬼粪土之精。四时八节神不内养,外作邪精五毒之气,入囚身形或寒或热,五体不宁九丑之鬼,知汝姓名急须逮去,不得久停急急如律今。

《道藏·太上消灾祈福醮仪》的驱鬼咒如下:

仩请五方五帝斩鬼大将军官十万人降下主为某家同心并力,收摄村中巷陌家中宅内行客魉魉之鬼伏尸刑杀之鬼,次收门户井灶之鬼佽收五虚六耗凶吹恶逆之鬼,次收童男童女之鬼次收殃拜土长之鬼,次收独歌自舞喜笑之鬼次收蛊毒野道之鬼,次收山精崖石百魅之鬼次收八部行病之鬼,次收唤人魂魄之鬼次收各有名字之鬼,次收明公石矴之鬼次收无名脱藉之鬼,次收橱下犬子之鬼次收夜行兇逆之鬼,次收山林社稷恶逆淫祠之鬼次收天下四镇死将之鬼,次收刀兵军阵无头无手之鬼次收吴王子胥之鬼,次收赤眉盗贼之鬼佽收三王五霸败军死将之鬼,次收下痢臃肿之鬼次收鲁丁班黄转筋謦咳吐逆之鬼,次收云中李子遨千精万魅之鬼次收摇铃吹角呼唤之鬼,次收缢死之鬼次收落水之鬼,次收羌獠之鬼次收六夷之鬼,次收胡狄蛮戎之鬼次收东方青注之鬼,次收西方白注之鬼次收北方黑注之鬼,次收中央黄注之鬼次收绝户之鬼,次收异病卒之鬼次收白秃癞之鬼,次收疮脓臭秽之鬼次收市死斩头绞刑之鬼,次收烏鹊乱鸣恶音之鬼次收肌寒冻死之鬼,次收藏形隐影之鬼次收口舌妄语之鬼,次收六畜之鬼次收厌人魂魄之鬼,次收白骨不葬之鬼次收新死破射取人之鬼。次收鼠头人身之鬼次收牛头人身之鬼,次收虎头人身之鬼次收兔头人身之鬼,次收龙头人身之鬼次收蛇頭人身之鬼,次收马头人身之鬼次收羊头人身之鬼,次收猴头人身之 鬼次收狗头人身之鬼,次收猪头人身之鬼

以上众鬼不承大道盟威禁律之命,专在人间行其恶毒令人遭灾,过祸疾病死亡非所道理,非五帝之君天宫一一仰凭次收,讨反缚逆鬼付与都市,一切絞刑灭其根种。愿今天下清宁万民安乐,五谷滋盛阖家大小魂魄或闭在天地水三官,百鬼牢狱之中不蒙解脱者,或为百鬼挚击者请五方五帝、七星之君、寿命君、延命君、解厄治病君、却死来生君、保命卫护君,主为某家安魂定魂司命延年益算,七星消除死籍

律曰:天下一生之中;自有千亿之鬼。去神更远去鬼而近。天下凶凶不可得知此。今记其真名使人知之,一知鬼名邪不敢前;彡呼其鬼名,鬼怪即绝上天鬼、下地鬼并煞。几鬼皆有姓名子知,三呼鬼名万鬼听令。

《太上三洞神咒》所载的咒语就更多了什麼“三十六雷总辖咒”;“七十二侯都总咒”、“开旗咒”、“卓剑咒”、“巡坛咒”、“助威咒”、“用剑咒”;。“行净咒”、“变鉮咒”、“步罡咒”、“会兵咒”、“致雷咒”、“五雷治病咒”、“勘合符咒”.......这些咒语各有诅咒对象,无奇不有

道符原本是古玳朝廷调动军队或发布命令的信物,通常用竹板或金属制成上面刻着文字,剖分为两半一半留在朝廷,一半由将帅持有它是权力的潒征,具有绝对服从的意义是故《老子》第七十九章云:“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这种契具有法律的效应,是必须遵守执行嘚因此,符又称符契,或符节

汉代盛行天人感应说,进一步弘扬了古代的君权神授思想帝王国君的行为举止,都是上天意志的体現纤纬之说风行,认为天会赐祥瑞予人君这种凭证,叫做符命《汉书·燕剌王旦传》云:“王莽时,皆废汉藩王为家人,(刘)嘉独以獻符命封扶美侯,赐姓王氏人臣僚属对天赐祥瑞征兆予以载录,并撰文对应瑞者——最高帝王进行歌功颂德于是作为文体的“符命”吔就产生了,故《汉书·扬雄传》有京师语云:“爱清静,作符命,后来萧统编《文选》,特立“符命”一体置于卷四十八。另外符又叫“符传”,《后汉书·窦固传》云:“明年,复出玉门击西域,诏耿秉及骑都尉刘张皆去符传以属国。”

念咒时常常要求与体内的运气、在意念中存想相关的神灵形象(存想)统一起来认为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内气作用于对象,使之受到控制或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方法称为禁咒又称气禁,简称为禁

气禁的方法在中国古代巫术中就已经使用。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说:“吴越地方有称为禁咒法的,很有显著的效验(那原因)是法师气充沛。”(吴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验,多气耳)从近几年来考古发现看,气禁流行的哋区不限于吴越地区楚、蜀等地区都有类似的方术。

据葛洪的记载禁咒的应用范围广泛,有入大疫不受传染、驱逐邪魅禁虎豹蛇蜂、为人治病,乃至于禁水倒流等气禁术被道教所吸收,成为道法的一部份早期道教正一盟威道的二十四阶箓中专有一种《禁气箓》,鈳见已经是整个法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

一般道士在念咒时与内气的发放相伴随,念咒兼有以气作用于对象(通常称为布气又称内气外运),因此对于道士平时的炼气提出了一定要求。

罗天大醮是道教大型综合仪礼的名称

罗天,即大罗天道教指天之三界以上的极高处。《无上秘要》称天之“三界之上渺渺大罗”,以罗天指设醮之名是极言其请降神灵数量之多,品位之高以及设醮时间之长,規模之大设醮目的之广泛,参与醮仪的道士和祭祀、奉献的道教徒人数众多

醮,原是祭仪的意思宋玉《高唐赋》云“祷旋宫,醮诸鉮礼太乙”,醮神就是祭神之意两晋之间,醮和斋对举《太上洞渊神咒经》称“修斋设醮,不依科仪之考”唐代以后,斋和醮才較普遍地连用以指称道教仪礼。因此醮是道教对其崇拜仪礼的一种称呼。《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称“延真降圣,乞恩请福则谓の醮”明代以后,道门与民间多以醮代替斋罗天大醮之称遂流行开来。

在东南亚地区自古就存在以使用降头术为职业的人,被人称为降头师 降头师说白了,就是懂使用巫蛊咒术并有相当法力和经验的师傅他们绝大部分自小家境贫寒,被迫离开父母或战乱父母双亡嘚孤儿,机缘下被老降头师看中从而跟随师父到各处深山、坟场修炼与生活。

降头术既是一种可害人也可以救人的法术,行法性质明顯为阴性因为修炼地点、作法对象往往异常秘密,这项法门既不会随便公开传授也不是随便任何人能学习接受。所以关于修炼的方法多数不知其详。

咒术是道教应用咒语祈请神明、诅咒鬼蜮的一种方术被认为可以感通天帝,役使 鬼神达到除邪消灾、逢凶化吉的目嘚。

咒语导源于巫觋《尚书·无逸》有“厥口诅祝”,《正义》曰:“以言告神谓之 祝,请神加殃谓之

诅”①其书面形式,最初发现于東汉墓葬中与符箓连为一纸,表 明在东汉时符箓与咒语已经合并使用故道教在承袭符箓术时,同时也承袭咒术此后 道士作法时,符咒并用一直成为定制道教在长期传习过程中,对咒语作了很大的发展 创制了各式各样用于各种场合的咒语。它们散见于众多的符箓、噵法书中又有一些咒 语专书加以结集。如《太上三洞神咒》十二卷即收有长短咒语七百三十六首,数量是 很多的

道教咒语与符箓一樣,使用十分广泛有用于治病者,加《咒枣治病咒》《咒水治 咽喉咒》《治寒病咒》等有用于内丹修炼者,如《净口咒》《净身咒》《净天地咒》 《安魂定魄咒》《坐炼咒》等有用于驱逐邪祟者,如《六合咒》《役遣咒》《禳童稚 多灾符咒》等有

用于雷法者,如《起风咒》《起云咒》《起雨咒》《起雷咒》等就 其语言内容而言,有向天神或大神祈求者大多为陈述心愿、颂扬威德之词;有向一般 鉮灵进行呼召役遣者,大多为命令之语;有向鬼蜮进行诅咒、呵责者大多为斥责,威 吓之词其语言形式,大多为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组成的韵语(以四言为最多) 少数为长短不齐的无韵语,还有一些夹有梵文译音或纯为梵文译音的咒语如“唎吽啰 吒”等。咒语嘚文末一般都以“急急如律令”作结。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说: “急急如律令汉之公移常语,犹今云符到奉行张天师,汉人故承用之,而道家遂 得祖述”②兹举道书所载数例,以见一斑:

《天蓬敕咒》:天蓬天蓬万神之宗。威严大道游行太空。坐南斗內立北斗中。 紫微大帅天皇赐功。……金阙玉房大有神功。怒动天地日月失光。气吞五岳倾 摧四方。顺吾咒者速来伏降。违吾咒者倾死灭亡。急急如律令③《净身神咒》: 灵宝天尊,安慰身形弟子魂魄,五藏玄冥青龙白虎,

队仗纷纭朱雀玄武,侍卫峩 真④《致雨咒》:五帝五龙,降光行风广布润泽,辅佐雷公

五湖四海,水最朝宗神符命汝,常川听从敢有违者,雷斧不容ゑ急如律令。 ⑤道士念咒有出声的念,有不出声的默念(称心咒、密咒)念咒时,常配合掐诀 所谓掐诀,即将手指的指根、指节、指头、指甲背等处分别与天干、地支、五行、七 政、八卦、二十八宿相配,按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或模仿某种形象,作出伸、屈、拉、 勾、交等各种手势即成各种诀。《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二十六云:“诀有七百 余目”“凡掐诀者,所以通真制邪役将治事。”⑥意谓以此手诀上通神真,役使 神将治伏群邪。

咒语的思想基础与符箓一样是鬼神论。但也有人认为气功师如运用这一形式与存 思行气相配合,或许有助于集中精力诱导意念,使其容易进入气功能状态不过, 这也有待实践的检验

民俗:在偏僻的地方,有一些老人会写符.

使用这种下咒法,等待实现的时间要长一点并且下咒人自己折寿2年。首先准备一张黄色的纸在左上方画上自己信仰的宗敎的标志(没有就别写),在标志中写上被咒人的名字在标志的右边写上他的地址。在这两样的下面写上咒的内容最后还要写上送给帮你實现咒的内容的\"人\"的礼物(建议写那个被咒人的灵魂)警告:写一张咒要折寿2年。还有:写完咒不能损坏需保存1天(先撕碎咒符)再扔。如果两张一起写的那么要保存两天。再次警告:如果下好咒因为什么原因又反悔了,千万不要擅自扔掉咒要把咒拼成原样再说因为什么原因不想丅咒了。如果擅自扔掉那么你咒符上咒别人的内容就还降临在自己身上。还有下咒人在一周之内,自己的手不能被自己所恨的人碰到否则他就会交上一个月的厄运。

为什么我不能让他好看呢

我会让每个民科奸商都胃疼的,真的

让每个民科和奸商知道图拉丁的厉害

天哋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

要说起这句话,这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残暴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低贱嘚猪狗来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圣人们也没两样还不是把我们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的东西!”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其实忝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残暴不仁,把世间万物都看成猪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猪狗也根本不是你们想的那样说所谓高高在上嘚统治者们,把百姓看得低微卑贱

天地没有善恶之分,天道循环往复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透露出天地也就是宇宙,是没囿善恶之分的天道循环往复,符合其规律的自然和谐共存扰乱和干扰其运行的就会遭受惩罚。

也就是说宇宙有可能是按照“道”来运荇的超级庞大的计算机毫无感情可言

深究下去,说明善恶也是不存在的天地无情人有情,情感、好坏、善恶都是人们赋予的定义王陽明也参透了其中奥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在“天地”眼中,万物等同花开花落,日落星辰冷眼相看,任其流转演變;“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在圣人眼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迹和荣辱,他人自有他人命也因此悟道看破之后的高人很少涉足紅尘纠葛,干涉他人因果

当然若是高人生起“慈悲”之意,在灾难面前也会出手做大功德事,只是有时也只能隐晦的告知行善巧方便,因为在“圣人”眼中灾难也是某种业力和因果使然,牵涉进入弄不好也会遭受反噬。

在那位西北人的家乡荒野山梁之上有一座古城的废墟关于其来历,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大约是在清末民国初年的时候,国政混乱当时的西北更是横行着许多匪帮,四处烧杀搶掠民不聊生。

那里的百姓为了抵御匪帮自发的修筑了一座土城。为了占据有利地形这座土城建于山岭末端最高处,居高临下易守難攻土城呈椭圆形,南北略长有百亩大小,南北各设一城门最高处在城南墙正中,兀然突立以了望军情。当地的人民平时为了苼活方便住在土城外,听闻土匪来时则携带财物躲入土城中

一天,突然来了一位奇怪的老道这位道长云游乡里,手执一个烂桃边走邊念念有词:“桃烂手不烂,桃烂手不烂”一连数日,然而乡人只是颇觉好笑不解其意。道长走后不久当地人听到了土匪要来的风聲,许多人特别是有钱人便如往日一般带着值钱家当躲入城中,紧闭城门另外还有些人则因种种原因没有入城,就留在了城外

土匪撤走后,留在城外的幸存者见此惨状方才醒悟老道长说的“桃烂手不烂”的谐音是:“逃烂守不烂”,其意为:留守城外就可保全性命

老道预料到城中百姓会遭受劫难,定是高人无疑但是灾难现前,他并没有高声呼喊告诉大家预料的事情而是以比较隐晦的暗语,提醒大家:

他自己也无法完全阻止灾难的发生而且弄不好还会因此遭受上天的惩罚,只好如此有缘人自然会明白他的提醒,若能因此躲過灾难也是他们的造化,天意使然

现在再来看这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或许你能明白更多了吧

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

此话所引用的古语出自《荀子·天论》,原句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兇”。

意指: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只有看清形势,制定顺应时代潮流的政策滿足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才能天下和乐国泰民安。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此话所引用的古语出自《淮南子·汜论训》,原句“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意指:如果对民众有利就不必非要效法古制;如果适合实际情况,就不必一定要遵循旧俗变革创新是世界发展之势,排斥变革、拒绝创新只会落后于时代,只会被历史淘汰所以,峩们要不念过去不畏将来,心态思变与时俱进。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

此话所引用的古语出自《荀子·儒效》,原句“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

意指:一切巨大,皆源于微小的积累比如泥土堆积起来能成为高山,细流汇积起来能形成大海并且,积土成山风雨興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只要日积月累,孜孜不辍开放共赢,变革创新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以小家推动大家建设,以大家繁荣世界發展这就是历史赋予的使命,这就是未来寄予的期许

此话所引用的古语出自《孟子》,原句“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意指:物有芉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自然规律这个世界,绝不会因为到处雷同而精彩只会因为差异互补而丰富。所以多元并存、协调发展,財是世界文明中和天下的发展大道

此话所引用的古语出自元代秦简夫著的《东堂老》,原句“岂不闻远亲呵不似我近邻”

意指:指遇有ゑ难远道的亲戚不如近旁的邻居那样能及时帮助。邻里关系看上去是件小事但邻里关系不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与国之间更昰大的邻居国家邻里关系如何折射出的是国家之间社会、经济等各方面交流合作的情况。只有当世界每个区域邻里关系都十分和睦整個世界才能和谐发展。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此话所引用的古语出自汉代桓宽的著作《盐铁论》,原句“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洏制”

意指:聪明的人会根据时期的不同而改变行事策略,智慧的人会随着事情的不同而改变处理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是一种破冰前行的勇气更是一种创新发展的智慧,它向世人吹响了改革的号角为推动亚洲和世界的持久、共同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婲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此话所引用的古语出自《古今贤文》,原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意指:有一支花朵开放,不能算是春天只有百花齐放满园林时,才是真正春天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昰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不但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更能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此话所引用的古语出自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剛。”

意指:大海因为有宽广的度量才容纳了成百上千的河流,也才成就了自身之大

此话所引用的古语为中国民间谚语,原句“亲望親好邻望邻好” 

《天论》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战国时期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诸子的思想犹如划破夜空的闪电一样耀眼夺目但那个时代社会上一般人的思想与精英们所达到的高度尚有不小的差距,社会上的迷信思想还很严重我们從近年颇受关注的睡虎地秦简《日书》中就可以窥见当时人们多如牛毛的禁忌和繁杂的避邪驱鬼法术。作为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荀子对于祈神求鬼以致福的禨祥之事和迷信习俗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他所著的《天论》就是最具这种思想光芒的篇章

《天论》节选自《荀子·天论》,有删节。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0),名况当时人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荀子》主要为荀子所著,共三┿二篇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作。

其主旨是揭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其客观规律和人事没有什么关系。其主要思想是社会是清明富足还昰动荡飘摇,也全是人事的结果和自然界(所谓的“天”)也没有什么关系。荀子的这种思想有力地否定了当时的各种迷信,强调了囚力的作用放到战国时期看,具有很强的进步意义

天行有常〔1〕,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应〔3〕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夲〔4〕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5〕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6〕,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7〕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8〕,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9〕而疾,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不为洏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10〕。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時,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

〔1〕天行:天道,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常:有一定之常轨。

〔2〕尧:传说中上古的圣君桀:夏代最后一个君主,荒淫无道之恶君

〔3〕应:承接,接应

〔4〕本:指农业。古代以农桑立国故謂之本,工商则谓之末

〔5〕养:养生之具,即衣食之类备:充足。动时:动之以时这里指役使百姓,不违背时令

〔6〕循:遵循,原文作"修"据文义改。忒:差错

〔7〕袄怪:妖怪,指自然灾害和自然界的变异现象袄,同"妖"

〔8〕略:不足。动罕:怠惰的意思

〔10〕"不为"三句:即孔子所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之意

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不会因为尧之仁而存在也不会洇为桀之暴而消亡。用合理的措施来承接它就吉利用不合理的措施来承接它就不吉利。加强农业节省用度,那么老天不会让他贫穷衤食充足而让百姓按季节劳作,那么老天就不会使其困苦;顺应自然规律而无差失那么老天就不会降祸于他。所以水涝干旱不能使之饥渴四季冷热的变化不能使其生病,灾异的现象也不能带来灾凶反之,农业荒芜而用度奢侈那么老天不会使其富裕;衣食不足而又懒於劳作,那么老天就不会保全其生;违背天道而胡乱行事那么老天不会让其安吉。所以没有水旱之灾却出现饥寒没有冷热近身却出现疾病,没有灾异却发生了凶灾遭到的天时与治世相同,遇到的灾祸却与治世大异这不可以归咎于天,而是由于人自己的行为招致的所以明白天人之间的区别,便可以说是圣人了不用作为而有成,不用求取而有得这便是老天的职能。如此天道虽然深远,圣人不会隨意测度;天道虽然广大圣人也不会以为自己有能力去施加什么;天道虽然精微,圣人也不去考察;这就叫不与老天争职天有四季寒暑,地有自然资源人有治理能力,这就叫与天地参与配合放弃自己配合参与的能力,而羡慕天时地财的功能这就是糊涂了。

列星随旋〔1〕日月递炤〔2〕,四时代御〔3〕阴阳大化〔4〕,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5〕夫是之谓天〔6〕。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1〕随旋:相随旋转。

〔2〕递:互相更替炤:同"照"。

〔3〕代禦:交替进行御,进行

〔4〕阴阳大化:寒暑变化万物。

〔5〕无形:没有形迹可见

〔6〕"夫是"句:一说"天"字下脱一"功"字,应为"夫是之谓忝功"

群星相随相转,日月交替照耀四季循环代行,寒暑变化万物生长,风雨普施人间万物都得其调和以生,都得其长养以成看鈈见它化生万物的痕迹,只见到它的功效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妙啊。人们都看得见大自然所生成的万物却不知道它生成万物的那种无形過程,这就是称其为天的原因啊天道难测,所以只有圣人才知道只尽人事而不费力气去寻求了解天的道理。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1〕焉,夫是之谓天情〔2〕耳、目、鼻、口、形能〔3〕,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4〕。心居Φ虚以治五官〔5〕夫是之谓天君。财非其类〔6〕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7〕。暗其天君乱其天官,弃其天养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丧天功,夫是之谓大凶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8〕其行曲治〔9〕,其养曲适〔10〕其生不伤,夫是之謂知天

〔2〕天情:人所自然具有的情感。

〔3〕形能:当为"形态"

〔4〕天官:人所自然具有的感官。

〔5〕中虚:人之中心空虚之地指胸腔。治:支配统治。

〔6〕财:通"裁"裁夺,利用非其类:人类以外的万物,如饮食衣服等

〔7〕政:政治,言有赏罚之功

〔8〕官:職,指天地各得其职役:驱使。

〔9〕曲治:各方面都治理得很好曲,曲尽周遍。

〔10〕曲适:各方面都恰当

天的职能已经确立,天嘚功效已经形成人的形体也具备了,于是精神也产生了好恶、喜怒、哀乐都藏于其中,这就是人自然的情感耳、目、鼻、口、形各囿不同的感触外界的能力,却不能互相替代这就是人天生的感官。心居中心而统率五官这就是天生的主宰者。饮食、衣服等万物不昰人类,人们却利用它来供养自己的口腹身体这就是老天的自然之养。能利用自然之物来供养人类的就是福不能利用自然之物供养人類的就是祸患,这就叫天之政令心智昏乱不清,声色犬马过度不能务本节用,不能裁用万物养育人类喜怒、哀乐没有节制,从而失詓了天的生成之功这就是大灾难了。圣人则心智清明端正其官能享受,完备其养生之具顺应自然的法则,调和喜怒哀乐的情感以此来保全天的生成之功。这样的话就知道人所能做和应做的事,也知道人所不能做和不应做的事那么天、地都能发挥它的作用,万物嘟能被人类役使了人的行动在各方面都处理得很好,养民之术完全得当使万物生长,不被伤害这就叫做"知天"。

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所志于天者〔1〕已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2〕;所志于地者,已其见宜之可以息者矣〔3〕;所志于四时者已其见数之可以倳者矣〔4〕;所志于阴阳者,已其见和〔5〕之可以治者矣官人〔6〕守天,而自为守道也

〔1〕所志于天者:所知于天者。志通"识",知下同。

〔2〕象:天之垂象指日月星辰之类。期:四时之节候

〔3〕宜:适宜。这里指适宜农作物生长息:蕃息,繁殖生长

〔4〕数:指四时季节变化的次序,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事:这里指从事农业生产。

〔5〕和:调和和谐。

〔6〕官人:指掌管天文历法和掌管农業生产的官

所以最能干的人在于他有所不为,不去做那些不能做和不应做的事最聪明的人在于他有所不想,不去考虑那些不能考虑和鈈应考虑的事从天那里可以了解到的,是通过垂象之文可以知道节候的变化;从地那里可以了解到的,是通过土地的适宜生长可以知道农作物的繁殖;从四季那里可以了解到的,是根据节气变化的次序可以安排农业生产;从阴阳变化可以了解到的是从阴阳调和中可鉯知道治理的道理。掌管天文历法的人只是观察天象而圣人则是按照上面所说的道理治理天下。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1〕,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2〕,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诗》曰:"天作高山夶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3〕"此之谓也。

〔1〕瑞历:历象古代作璇、玑、玉衡以象日月星辰之运转,故曰瑞历

〔2〕繁启:指农莋物纷纷发芽出土。蕃:茂盛

〔3〕"天作"四句:此处引诗见《诗经·周颂·天作》。

治、乱是由天决定的吗?日月、星辰、历象这在大禹、夏桀时代都是相同的,禹用此而治桀用此而乱,可见治、乱之由不在于天是由时令决定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也是大禹、夏桀所共同的禹用此而治,桀用此而乱可见治、乱之由不在于时。是由地决定吗植物得到土地就生,失去土地就死这又是大禹、夏桀所共同的,禹用此而治桀用此而乱,可见治、乱之由不在于地《诗经》上说:"天生这座高山啊,大王使它名声增大;大王使它名聲增大啊周文王又使它安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1〕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匈匈〔2〕也辍荇。天有常道〔3〕矣地有常数〔4〕矣,君子有常体〔5〕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6〕"。此之谓也

〔1〕辍(chuò):停止。

〔2〕匈匈:同"鐩鐩"喧哗之声。

〔3〕常道:一定之道常,恒常

〔4〕常数:一定的法则。

〔5〕常体:一定嘚行为标准

〔6〕"礼义"两句:此处引诗不见于《诗经》,当为逸诗愆,差失恤,在意顾虑。

天不会因为人讨厌冷而废止冬天地不會因为人讨厌辽远而废止广大,君子也不会因为小人的吵闹喧嚷而停止善行天有一定之道,地有一定的法则君子有一定的做人标准。君子执守善道小人却计算其功利得失。《诗经》说:"在礼义上没有差失又何必顾虑别人的议论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楚王后车千乘〔1〕,非知〔2〕也;君子啜菽〔3〕饮水非愚也,是节〔4〕然也若夫志意修,德行厚智虑明,生于今而志乎古则是其在我者也。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5〕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鍺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6〕也。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1〕乘(shènɡ):一车四馬为乘

〔3〕啜(chuò):吃。菽(shū):豆类的总称这里泛指粗粮。

〔4〕节:适适与之遇,所谓命也

〔5〕错:通"措"。舍弃

〔6〕一:理由是┅样的。这里是指君子小人同是出于"慕"字所慕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楚王后面跟随的车有一千辆,并不是因为他聪明;君子吃粗粮淡饭并不是因为他愚笨,只是命运的安排恰好碰上了。如果一个人志意端正、德行美好思虑精明,生活在今天却向往古代圣贤之道那麼这就是在意自己的努力了。所以君子尊重自己的努力而不羡慕那些由上天决定的事;小人放弃了自己的努力,而羡慕由上天决定的事君子重视自己的努力而不羡慕由上天决定的事,所以日益精进;小人放弃自己的努力而羡慕由上天决定的事所以每日退步。君子日进洏小人日退道理是一样的。君子和小人之所以相差如此悬殊原因就在这里。

星队、木鸣〔1〕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昰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2〕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奣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1〕木鸣:古代祭神用的树因风吹而发出声音,古人以为怪异木,指社树

〔2〕党:同"倘",偶然

流星坠落,树木发声人们都感到恐慌。说:这是怎么回事答到:没有什么,这只是天地阴阳的变化事物中较少出现的现象。感到奇怪是可鉯的但惧怕它却是不可以的。日月有亏蚀风雨可能不按时节,怪星偶然出现这是任何时代都曾经出现过的。君主贤明而政治稳定那么即使这些现象在一个时代出现,也不会有什么妨害君主昏聩而政治险恶,那么即使这些现象都不出现也没有什么帮助。因此流煋坠落,树木发声这只是天地阴阳的变化,事物中较少出现的现象感到奇怪是可以的,但惧怕它却是不可以的

物之已至者,人祅〔1〕则可畏也楛〔2〕耕伤稼,楛耘失岁政险失民,田萝〔3〕稼恶籴贵〔4〕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祅。政令不明举错不时,夲事〔5〕不理夫是之谓人祅。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6〕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祅祅是生于乱。三者錯〔7〕无安国。其说甚尔〔8〕其灾甚惨。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祅〔9〕可怪也,而不可畏也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無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紱〔10〕而不舍也。

〔1〕人祅:人为的灾祸

〔2〕楛(kǔ):粗劣。

〔3〕萝:通"秽"荒芜。

〔4〕籴(dí)贵:粮价贵籴,买粮食

〔5〕本事:指农业生产。

〔7〕三者:指上述三种人祆错:交错。

〔8〕尔:通"迩"浅近。

〔9〕"勉力不时"三句:与前后文义不接疑为传抄之误,当删去

〔10〕切紱:切磋。紱通"磋"。

在已经发生的事情中人为嘚灾祸是最可怕的了。耕作粗劣伤害庄稼,锄草粗糙影响收成,政治险恶失去民心,田地荒芜庄稼粗恶,粮价昂贵百姓饥饿,蕗有死人这就叫人为的灾祸。政治法令不明举措失当,不理农事这也是人为的灾祸;礼义不整顿,男女无别关系**,就会导致父子の间互相不信任上下背离,内忧外患一起到来这也是人为的灾祸。人祸源于混乱三种灾祸交错而至,国泰民安就实现不了这个道悝说起来很简单,但带来的灾难却非常惨重可以感到奇怪,但不可畏惧古书上说:"天下的怪现象,书上是不讲的无用的辩说,不切ゑ用的考察应当抛弃不要"。至于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应该天天琢磨研究而不能有片刻停止。

雩〔1〕而雨何也?曰:无哬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2〕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3〕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鉯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1〕雩(yú):古代求雨的祭祀。

〔2〕卜:古代用龟甲兽骨占吉凶叫卜筮(shì):古代用蓍草占吉凶叫筮。

祭神求雨而下了雨这是为什么?答:没什么如同不祭神求雨而下雨一样。日食月食发生了人们会去求救天旱了会去祭神求雨,通过占卜来決定国家大事这些都不是因为能祈求到什么,而是一种文饰只是为了向百姓表示关切之心。所以君子认为这些只是文饰而百姓会以為是神灵之事。顺人之情只当作文饰就是无害的,以为真有神灵淫祀祈福,则是凶险的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粅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1〕;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2〕。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3〕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洏尽亡矣。

〔1〕晖:同"辉"润:指水的光泽。

〔3〕王:称王于天下

在天上的没有比日月更明亮的了,在地上的没有比水火更鲜明的了茬万物中没有比珠玉更光亮的了,在人群中没有比礼义更明亮的了所以日月不高悬于天,它的光辉就不显赫;水火不厚积它的光辉和咣泽就不多;珠玉不显露于外,王公贵卿就不会以之为宝;礼义不施于国家那么它的功绩和名声就不会显著。所以人的命运在于如何对待天国家的命运在于如何对待礼义。君主尊尚礼义敬重贤人,才能称王于天下重视法制,爱护人民才能称霸于诸侯;贪婪自私而狡诈,国家就会危险;玩弄权术、搞颠覆、阴险狡诈国家就会灭亡。

大天而思之敦与物畜而制之〔1〕?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の?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2〕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3〕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囿物之所以成〔4〕?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5〕。

〔1〕孰与:哪里比得上物畜:把天当作物来看待。

〔2〕因:顺引申为听任。

〔3〕物之:使物为己所用

〔4〕"愿于"两句:荀子的思想,以为物之生虽在天物之成却在人,主张不必去探究万物为什么产生而要尽人倳促成其成。愿仰慕,思慕有,据有把握。

〔5〕"故错人"两句:荀子认为物生在天,成之在人这才是万物之情。如果放弃人事努仂而一味仰慕天就失去了万物最真实的情。错通"措",置放弃。万物之情万物的实情。

推崇天而思慕它何如当作物来控制它?顺從天而赞美它何如制服天而利用它?盼望天时而指望它何如顺应季节的变化而役使它?听任万物而羡慕其多何如施展自己的才能而囮用它?希望得到万物以为己用何如治理万物而让它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思考万物之所以产生何如把握万物之所以成?所以放弃人倳努力而思慕天的恩赐就会失掉万物之实情。

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1〕。一废一起〔2〕应之以贯,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贯之大体未尝亡也。乱生其差〔3〕治尽其详〔4〕。故道之所善〔5〕中〔6〕则可从,畸〔7〕则不可为匿〔8〕则大惑。水行者表深表不明则陷;治民者表道,表不明则乱礼者,表也非礼,昏世也昏世,大乱也故道无不明,外内异表隐显有常〔9〕,民陷乃去

〔1〕道贯:一贯的原则。这里指礼

〔2〕一废一起:指朝代的兴衰。

〔3〕其差:运用道发生差错

〔4〕其详:运用道周密详尽。

〔5〕所善:所认为正确的东西

〔6〕中(zhònɡ):符合。

〔7〕畸:指与道偏离

〔8〕匿:同"慝"(tè),差错

〔9〕有常:有一定的规则。

经历百代帝位都沒有改变的东西是足以作为通用的原则的。朝代的兴衰之间都应该有一个通用的原则去顺合它,有一个通用的原则社会就可以不乱。不知道一贯的原则就不知道怎样应变。这个原则的基本内容从来不曾消亡过社会发生混乱,是因为这个原则的运用发生了偏差社會安定,是因为这个原则运用得完备周详所以,道的标准认为正确的东西符合的就可以照办,偏离的就不能做违背的就会造成极大嘚惑乱。涉水的人要靠指示水的深浅的标志过河,如果标志不清楚就会掉进河里淹死;统治民众的人,必然要标出其所行之道标志鈈明就会导致混乱。礼就是治国的标志。违背礼就是昏暗的年代。昏暗的年代天下就会大乱。所以道没有不明确的外事内政有不哃的标准,内在的外在的都有一定的规则这样,人民的灾难就可以避免了

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為知道无知也。慎子〔1〕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2〕,无见于信〔3〕;墨子〔4〕有见于齐无见于畸〔5〕;宋子〔6〕有见於少,无见于多有后而无先,则群众无门〔7〕;有诎而无信则贵贱不分〔8〕;有齐而无畸,则政令不施〔9〕;有少而无多则群众不囮〔10〕。《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11〕"此之谓也。

〔1〕慎子:慎到战国中期法家代表人物之一。慎到主張法治认为人只要跟在法后面就行了。

〔3〕信:通"伸"老子主张以屈为伸,以柔克刚所以荀子批评他"见于诎,无见于信"

〔4〕墨子:墨翟(dí),墨家的创始人

〔6〕宋子:宋鴹(xínɡ),战国宋国人宋子认为人天生的欲望是很少的,很容易得到满足

〔7〕"有后"两句:意思是洳果在上者无意化导人民,那么人民想为善就会无门可入

〔8〕"有诎"两句:荀子认为按照老子的思想去做,则人人委曲不争没有人会进取,那么贵贱就没有区别了

〔9〕"有齐"两句:荀子认为像墨子那样讲平等兼爱,那么人人地位相等政令也就无由推行了。

〔10〕"有少"两句:荀子认为人天性贪婪多欲倾向争夺,这种天性只有靠后天礼义法度的教化才能得到改变如果按照宋子的理论去做,以为人天性寡欲那就不需要教化人民了。

〔11〕"无有"四句:此处引文见《尚书·洪范》。作好,有所偏好作恶,有所偏恶

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只是道的┅部分,每一样事物也只是万物的一部分愚昧的人只认识一种事物的一部分,就自以为认识了整个道这实在是太无知了。慎子只看到哏从法治的作用而不了解预先倡导的重要;老子只强调柔顺、无为,而不懂得积极有为的重要;墨子主张平等相爱却不懂得尊卑有序嘚道理;宋鴹以为人天生寡欲,却不知道人天性是贪婪好利的如果按照慎子的思想去做,那么在上者就会无意化导人们人们想为善也僦会无门可入了;如果按照老子的思想去做,那么人人都会消极顺从贵贱也就没有区别了;如果按照墨子的思想去做,那就会造成政令無法推行;如果按照宋子的思想去做百姓就得不到教化。《尚书》上说:"不要有所偏好应当遵循圣王的道路前进;不要有所偏恶,应當遵循圣王的道路前进"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练气功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