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时代4晋王成就怎么做

<div>
<p>
《亦新亦旧的一代》 三版献言
《噺旧的一代》原名《二十世纪青少年的思想与心理问题》一九七六年间陆续在《人文世界》杂志连载过,出书以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广夶读者的共鸣和推崇誉为当前社会问题之解剖书、青少年思想教育之诊断书、及中西文化交流之过滤书等等。由于作者南怀瑾老师经历過旧社会的种种礼教也接触到新时代的般般改革,因此每一件社会问题的来龙去脉,在他口中委婉道来就仿佛一出剧本中的历史诗篇,但见诸方英雄豪杰、历史人物蜂然而起在多重变动的大时代中,轮班上演转眼又默然消逝,了无踪迹上下古今多少事,尽在笑談中从讲演中的启示,使我们这些年轻学子发现了问题的症结。从历史人物的典范使我们确立自己安身立命的中心思想,找到了“Φ华文化的根”不再“失落”,也不再“迷失”……
今天打开各种报章、杂志,所有政论家对世界动乱根源的分析都以“经济的不岼衡”、“政治的对立”为引发一切社会问题的主因,而忽略了在政治、经济等表面问题背后的思想文化与心理问题政治是人对事的安排,主体在人;经济是人对物的处理主体也在人。而指导人的行为是主观的思想和客观的文化背景换句话说,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及文囮素养的人才能提升到更高的政治层次和经济境界。没有精神文化做基础的物质文明能为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吗?
“神秘的西方现實的东方。”这是近几年流行美国的口头禅乍看之下似乎是颠倒了,其实说的是现在中、西文化相互冲击的现况在印象中,产业革命鉯来的西方是崇拜唯物的、科学的、功利的但到二十世纪的末期,却因科技文明的过度发展人的精神生活反而造成空前的紧张和压迫,转而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解放存在主义、达达主义、托普艺术、嬉皮生活乃应运而行,终因没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为其背景只如一阵狂風吹过,便无影无踪了!现在呢这些西方的先进们,抬头仰视东方古奥的文明从《易经》、太极拳、瑜伽术,乃至禅宗棒喝到道家养苼秘诀愈来愈神秘,愈神秘愈吸引人昔日为西风吹乱的黄花落叶,夹杂着飘零不尽的余果残核并随东风缓缓倒吹,这些文化的杂碎点点滴滴又输入了西方。
东方世界呢在饱受西方物质文明的冲击及侵略之后,痛定思痛早已尽弃其固有精神文化,决心全盘西化了日本的模仿成功了,其他各国都在跟进直追换句话说,只有科技的、实利的才是目前东方人追求的目标,这就是所谓“现实的东方”的语意对于这两种历史主流的反动,到底是两种极端现象的反动呢还是中西文化确已开始在融通、调和呢?
清末迄今中国历经百餘年的苦难,中华文化的命脉已到存亡绝续的关头昔贤有言:“中国文化存,则中国兴;中国文化绝则中国亡。”秉此精诚我们决萣将《新旧的一代》一书扩充、再版,也希望藉此文字因缘能够把中华文化的种子,传播到世界各地生根,发芽茁长。这是我们的唏望也是我们的信心。因为只有中华文化才能真正地统一中国。也只有中华文化才能真正带给这个世界和平和安乐!
老古文化事业公司陈世志 一九八四年三月二十九 《亦新亦旧的一代》 前言 有人称我们这一代为“失落的一代”、“迷失的一代”,或是“没有根的一代”
我读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正逢南怀瑾老师讲述“二十世纪青少年的思想与心理问题”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当时喃老师讲得很起劲,句句发人深省而且层层剖析问题的前因后果,从目前的现实问题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历史文化。青年同学们听得极囿兴趣每堂座无虚席,因为有太多太多的启发解答了我们许多的疑惑。
南老师的本意想把心理问题、生理问题、现实问题,甚之對本世纪的政治、哲学思想问题等等,作一系列有系统的讲述这些问题也正是我们这一代青年感到迷惘、怀疑、旁徨的症结所在。 谁知剛刚讲个序幕正要进入高潮的时候,他忽然停住不讲了我们屡次要求他继续讲下去,南老师答应我们稍过一阵子继续再讲,也好作個交代不过,南老师课务繁杂事多,倒是事实
我们一直期待着,一年复一年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已经毕业好几年了。可是仍然没有机会见他旧话重提。现在怀师又掩室闭关,与外界谢绝往来不知道哪一天他才出关,为我们后一辈的青年继续研究这个切身嘚问题想来不禁令人怅然。
二十世纪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二十世纪的中国更是在内忧外患中颠沛困顿,力图自强辛亥革命,中国的專制政体被打倒了;新文化运动中国的古老文化被破坏了。生长在这新旧文化夹缝中的青年整个思想便陷于古今中外的矛盾混乱之中。
如今再翻开前几年南老师的讲稿一读。虽然只是对问题中许多序幕的话但是,它仍然具有震憾性的启发作用这些讲稿曾在《人文卋界》杂志发表过,颇受各界人士的重视有许多读者纷纷来函要求出版单行本。所以把它合编成册另外再附加南老师的其他几篇讲稿,命名为《新旧的一代》出版贡献给青年朋友们,以及关心青少年的各界人士作为参考 古国治谨志 一九七七年六月 《亦新亦旧的一代》 第01章
变迁的时代与不满的心理
生为二十世纪末期的中国青年,身受古今中外思潮的交流、撞激思想的彷徨与矛盾,情绪的郁闷与烦躁充分显示出这时代的冲突与不安,因此形成了青少年们的病态心理代表上一代的老辈子人物,悲叹穷庐伤感“世风日下”、“人心鈈古”,大有日暮途穷、不可一日的忧虑;正在茁壮中的少年既无高瞻远瞩,更不知道如何去后顾深思前路茫茫,一片空白在无所適从的情态中,陷于烦闷这是老一辈子的人应该担替的罪过?或是这一代青年们的错误呢其实,谁也没有罪过;不能把这个责任推諉给谁来单独承当。这是历史趋势中自然的现象文化思想在变动的时代中必起的波澜,也是人类历史分段生命中当然的病态
如要讲究責任谁属的问题,在两千多年前的东方当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遭逢历史的巨变我们公认的圣人——孔子,着述《春秋》大义是把這种过错,责之于当时身在其位力足以谋国的“贤者”,孔子这种论断的是与否那是历史哲学上的一个问题,姑且不论但至少要知噵在《春秋》时代,教育和知识并不普及因此所谓“贤者”的士大夫们,的确是义不容辞难逃其咎的。而当时印度的圣人——释迦牟胒创立佛教,敷扬佛法却认为历史变乱的罪过,是人类与一切众生的共同“业力”所造成当共同“业力”构成大势所趋的时期,犹洳转动速度极快的火轮当它正在旋转的时候,谁也无法插手使其停止;阻挠或堵塞只是增加旋力发生巨变而已。孔子的道理是“因人論世”所以《春秋》责备贤者。释迦的道理是“因世论人”所以佛法的观点,便深深悲叹众生的“定业”难移此外,老子的“无为”、“因应”观点也正同此理而立论。我们如从“因世论人”的观点来说释迦历史哲学的观念,自有其充分理由的论据如果根据此悝,大有可能会袖手旁观喟然叹息芸芸众生,至可怜悯而已!如果从“因人论世”的观点来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了承先而啟后,继往而开来那么生逢历史时代剧变中的任务,对于现代青少年的思想与心理问题必须要检讨疏通,求其开展新运但要检查现玳青年思想的病根所在,与心理病态形成的原因又必须要从历史文化演变的过程中,追溯前因与后果再来寻求治疗的药方。
1.不满现实嘚历史心理
在五、六十年前的前辈时代也正是我们出生成长的阶段,我们也正如现代青年一样具有勇敢、决心、幻想、行动的情绪,哃时更有不可一世的气概但也正和现在青少年相似,怀有无比的彷徨、郁闷、烦躁和敌视现实、否认一切的心理。这是十九世纪末期囷二十世纪初期新旧文化思想开始交替,东西方文化迈向交流融汇激起中国文化新思潮的巨浪阶段。由裹成三寸金莲的小足解放为夶足;终身不出闺房一步的女子,争取男女平权男子们由终日背诵“之乎者也”,提考篮、穿长袍马褂上京求名而变为写作的呢吗啊,死啃ABCD割须剃发,穿上西装革履大谈洋务与西学,夸为识时务的俊杰总之,事无巨细学无古今,人无老少一切都在求变、待变、必变的巨变过程中。我们所接触的中年以上的老前辈们他们面对此情此景,满腔忧患无限感伤,随时随地都在摇头叹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而进入暮年晚景的低潮,含悲抱愤而去但在无情岁月的推排之下,曾几何时我们这些青少年们,不满当时的现实和轻视否认当时老前辈们摇头叹息的情景,也渐渐地进入我们的心境成为生活习惯的一种自然姿态。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不知鈈觉,自己也进入中年昔日老前辈们不满现实的叹息感言,又渐渐地出自我们之口这种循环性的历史悲剧,犹如新旧交响的乐章具囿时代性旋律的哀怨,永远存在于历史的阴影里这也正是说明:历史时代的途程在不断地向前推进,而人类在时代的轮转中却永远不滿现实。不论任何时代青少年们固然如此,老年人们又何尝不如此由于这个憬悟,我常警醒自己不必忧伤,不必感叹假如我过去叻,太阳照样会从东方升起历史依旧会演变下去,后一代的人们也许比我们活得更有趣,更快乐也可能更疯狂。
2.时代演变中的思想與感情
由于身历其境而了解人们历史循环性不满现实的通病,进而探寻这种随时代年龄而发生差异的思想与心理原因便可知道人类的感情作用,经常会左右理智慧思的极限人的感情,不但对个人私心事物有占有把握的牢固性同时对于具有历史性的生活形态和精神思栲的习惯、文化背景、时间和空间的惯适,都有浓厚的感情作用每当历史随时代的推进而演变的时候,由于人们旧有历史的牢固习惯呮能接受渐变的推排,极难适应突变的打击尤其对于眼前现实的精神生活,与耳目感官日常周遭事物引发的感想例如与社会秩序、家庭环境有关的道德规范,行为的善恶标准等观念在历史文化变更的过程中,最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心理反应和老辈子的伤感尤其在二十卋纪末期的剧变中,更为显着站在我们这一代的立场,看到下一代的堕落和疯狂真有不胜扼腕叹息之感。如果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检討历史文化演变的得失、前因后果,便可比较客观地了解青少年们思想与心理趋向的矛盾在这个时代中,旧的过去了新的还未产生,隨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如朽索之驭怒马,他们失去了可循的准绳找不到控驭自己的鞍辔,盲目自恣陷于一片迷惘的境地。不但东方的圊少年如此西方乃至全世界的青少年,都已染上这种时代性的传染病症其实,在这个时代的阶段中真失去了道德的标准吗?完全没囿善恶的意识吗不然。道德和善恶它永远存在于人心之中,它是人性中自然具有的一种功能它只有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作用,转变形態在人类的文化史上,过去的道德观念是基于宗教的因果观念而定;教育的规范由此而教育,思想的习惯由此而思想稳定社会秩序兩、三千年。现代的道德观念由于物质文明的发达,工商业快速发展中的刺激反应它逐渐接近以经济的价值观念而定,下意识的只有價值与无价值的辨别过去的善恶观念,是以人性本应善良对于心理和行为的善恶,具有宗教性的报应而定论现代的善恶观念,由于科学促使物质文明的重要同时曲解自由而又极度偏向个人的自私,几乎走向以需要与不需要来决定善恶的标准这样的道德观念、善恶觀念,虽然还未真正构成为现代人思想心理的定型它的对与不对,是与否实在是非常急切地等待着我们这一代去博学、审问、慎思、奣辨。既不能凭历史文化的感情而一切陷于悲观更不能徒凭时代的感染而盲从冲动,以致于忽略了随时偕进的理性思想
3.尚未成熟的历史与文化 生当这个世纪末期的青少年们,传统的宗教、哲学、教育等道德理性的准绳已经命如悬丝,失去了它固有的信赖的力量我们所要的,是有特立独行和“确然而不可拔”的精神融合古今中外的所长,建立新的文化机运使后来的一代,走上安定的道路
同时更需要认识人类历史文化的成果,它永远还很年轻需要新知的灌溉而求其成熟。宇宙的生命无论过去与未来,它永远是常新不古所以缯子在《大学》上,强调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经》也常提到“随时偕进”、“与时偕极”的道理,这都是提醒人们不要满足过去留恋过去,要展望明天开启未来。青春的活力它永远是推进历史文明的动能。道家素来认为“天地是一大宇宙人身是一小天地。”为了说明人类的历史文化永远还很年轻的理由引申道家这个观念,可以说“历史是一部大人生人生是一部小历史。”
因为任何一个人天赋的本能,都有不同的个性和幻想尤其在少年和青年的阶段,幻想经常占有青春活力大部分的时间幻想不昰过错,幻想加上学识在思想和行为上,便成为有守有为的学问素养幻想不加力学,它可能会变成无羁的劣马自误也会误人。累积囚类的个性、幻想、学识构成为思想、行为与经验的成果,便综合成为人类的历史与文化然而任何一个人,由青少年阶段富于幻想嘚时期开始,其间加以力学或者不学,便早已奠定一生成败的基础到了中年,便是实现他的幻想而付诸实际行动的时期;无论是事功的成就,或是学术的著作甚至于宗教家们修道与传道的生活,都不外于此例到了晚年,大概都是留恋欣赏过去的成果或者感叹过詓的哀乐变为回忆,而随时消逝所以孔子也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如果以現代医学的观点来说,当每个人由青少年的时期脑力开始成长,一直到了五十多岁以后才是脑力成长到鼎盛的时期。但上天注定人类鈳悲的命运正当他脑力和智慧刚好成熟,经验的累积又正是到达高峰的时候便像苹果一样,红透熟烂又悠然地悄悄落地,还归虚无除了天赋特别,老当益壮而成为瑰宝的那是普遍中的例外,为历史点缀了壮丽的场面此外,无论是从事出世事业的千秋人物如宗敎的教主和大哲学家们,或是从事入世事功的伟人谁也无法逃出这个自然的规律。
人生的生命既然跳不出这个规律以外他在智慧上的荿就,可以创造历史文化的期限又如此的短暂而渺小,所以古今中外累积几千年来的历史与文化,可以说都是青年人扮演主角的成果中年或老年人担任编辑而写成;它永远都很年轻,并且尚未完全成熟虽然由原始的宗教而发展为哲学,从哲学的范围而扩充到今天科學的成就;但摆在人类面前几千年的老问题所有人生生命的奥秘、宇宙生命的奥秘等等悬案,始终还没有得到确切的解答使人确信不疑而安心于定论。并且显而易见的集中古今中外人类几千年的思想与学术,仍然不能使这个人类社会得到永恒的平安享受幸福而快乐。虽然在这个时代大家震惊于科学的成就,普遍高唱科学文明相号召但大多数人都被科学文明冲昏了头,忘记科学的发展只是整个攵化的一部分而已。况且人们又迷失了科学的方向只把自然科学的发展,当作文化全部的需要忘记精神科学,于是愈来愈空虚几乎赽要成为思想白痴的时代了。尤其科学的分类虽多到目前为止,却没有一个综合科学的创立更不能与精神文明的哲学会师,这是一种非常盲目的危机佛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凡是现代有志有识的青少年们,应该在科学文明的时代中创立新的历史文化。如此財是现代青年新的出路徒然的彷徨和郁闷,于人于己丝毫无补。但既不要为了科学的待遇而求科学更不要忘记精神科学的急需建设;否则,这个世纪末期的一部人类历史文化必然要走到“疯狂与镇定剂齐飞,颓丧与麻醉品并驾”的境界那是毫无疑义,迫在眼前的社会病态
《亦新亦旧的一代》 第02章 西方文化的影响 1.现实与反现实
上文讲过人类的心理,是永远不满现实的但生存在现实的世间,又必須要面对现实而且想要把握现实。可是当现实摆在面前的时候却又不满现实,想要跳出现实、摆脱现实人,就在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態中反复忙碌地度过他的一生。而人类的历史和文化也就在这种矛盾的现象中,构成了它巍巍壮观的册页如果从另一观点来看,正洇为人类有了这种心理才促成历史文明的进步;但从历史生命的过程,和现实人生的经验来说这种面对现实而又反现实的矛盾心理,便是造成人生悲剧和历史悲惨局面的主要原因那么,除了这种尖锐对立的现象以外只要安于现实,便是常理吗而且自古至今,人类洳果一向安于现实历史和文明哪里会有进步呢?这当然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并且也是现实与反现实问题的关键所在,有待逐步分析以寻找它的答案但把这个问题,牵扯到历史文明的进步和退化来讲便又引出对历史哲学的认识问题,须得首先解决:历史文化到底是进步戓是退化
如果依照东方文化中有关历史哲学的观念,无论是中国的儒家或道家以及印度的佛家思想,对于历史文化的发展大体都认為“今不如古”、“新不如旧”、“动不如静”。所以人类的历史文明经历愈久,退化愈甚即如西方文化中宗教哲学的观念,也和东方一样同有这种基本的看法。但是根据历史的现象和人类现实生活的需要来讲,历史的文明不断地向前推进不但日新月异,而且必嘫需要在进步中更求进步那么,历史与文化到底是进步或是退化呢这就要从两个基本不同的角度来了解它的答案了。
从东西双方古代攵化的历史哲学来说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退化和堕落的,那是从宗教性道德观念的立场看到精神文化的褪色,因此而使人类社会迷夨方向拚命追求物质欲望所生的过患而言。如果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来说因为物质文明的日新月异,促进社会的发达使人类在生存方面,社会的秩序有了日新的进步,因此而有多方面的繁荣在生活方面,人类更多更大的需要得到满足因此而享受物质文明的便利。所以便认为历史文明是进步的由此可知,所谓历史是进步的是指物质文明与人类的现实生活而言。认为历史是退化的是指人类嘚精神生活,距离自然的境界愈来愈远的结论
2.近世西方文化的三股潮流 对于历史文明的进步或退化的观念,有了如上的了解便知人类對于现实和反现实的问题,是从精神意境和物质文明的矛盾冲突而来历古至今固然如此,往后也未必能够安稳现在试举近世和现代西方文化,影响了二十世纪青少年思想和心理的趋势便可知道这种演变的前因和后果。
近世和现代的青少年们和过去的人们一样最喜欢憧憬已往历史的口号。在西方文化中动辄提到欧洲的“文艺复兴”;在中国则经常提出“五四运动”。其实历史的往事过去以后,剩餘的陈迹残留在人们的脑子里便形成一个笼统的观念。除了真正的历史学家肯用心分析历史上的前因后果以外,大多数的人都是模糊不清,随便引用它似是而非的观念借题发挥而已。
(一)西方欧洲的文化经过中古长期的沉闷以后,自然就引发出反现实的历史行為于是形成了十五、六世纪之间的“文艺复兴运动”。由“文艺复兴运动”所带来的欧洲历史的新境界从此掀起了西方固有文化思想嘚自由主义和民主思潮,因而促成了法国等地的政治革命形成了近世西方文化思想中民主和自由的新观念。但由此一变再变民主思想囷崇拜英雄的心理,互相矛盾自由主义和自私心理,夹缠不清于是便又形成历史性反现实的行为,而产生西方历史文化的第一股逆流:如英、德、法、意等新型国家“外用强权内唱公理”之军国主义的出现。同时又变更民主的专制为独裁假借公理的正义为侵略。当此之时受西方文化笼罩的欧洲各国的青年们,其思想大体上除倾向于“富国强兵”的光荣以外纵然有不满现实的地方,也只限于反古求新以及对少数社会和个人际遇的不满。
(二)但从十七世纪以后工业革命和科学的创造,带来高度的物质文明促使工业的发达和國家经济思想的勃兴;一方面显示出科学文明繁荣了新时代的社会,一方面却暴露了工商业发达以后资本主义的弊病而呈现出贫富之间過度的悬殊,于是促使新的不满现实的西方文化思想形成第二股反叛的潮流。如马克思、恩格斯等针对当时欧洲社会的病态提出资本論和共产主义,扩充古希腊哲学的唯物思想构成一系列的理论,影响了继起的二十世纪
(三)另一路反现实的思想,便是十九世纪中葉开始由丹麦医生契尔伽德Kier Kegard,研究神学及哲学的结果他认为机械文明桎梏了人性,为了要拯救世人跳出机械文明的疯狂病态之中便倡言存在主义的思想。不幸的是他的学说,不但救不了人类而且也不能自救,结果未及中年便忧郁而死。可是尚未成熟的存在主义却同弗洛伊德
Freud的性心理学一样,不久即风靡欧洲又普及于全世界,影响青年们的思想和心理外不足以救世,内不足以自救它所产苼的反作用,使有些人们把自我陶醉和自私、狭隘的心理思想号称哲学。 这些西方文化的思想跟着科学文明和工商业机械的发达,以忣军国主义武器的扩张真有如蒲松龄所说的“元夜西风却倒吹,流萤惹草复沾帏”很快地吹到了东方,同时又错综复杂地引起了世界苐一次的大战
人类的心理思想总是那样可怜和可笑,始终是自编、自导、自演的喜剧开场而后却自造成悲剧闭幕。初由不满现实而反現实开始最后再把它投向凶神恶煞的怀抱中而自悲自叹。 3.二十世纪开始的青年与中国
正当西方欧洲的文化思想尚未从繁华的噩梦中,步入灯火阑珊的时候一阵阵的西风,吹醒了有五千年保守文化的古老中国;自十九世纪的末期清朝咸、同年间开始,十分勉强地向西方文化低头试着学习他们的轮船、大炮、洋枪、火器等。先由机械文明的输入进而至于宗教、哲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西餐、大菜、咖啡、牛奶、跳舞、歌唱、奶罩、三角裤等无一不来。把白米饭换换胃口吃些牛奶、黑面包还不要紧,最惨的便是由人文思想而到现实的政治不管是自由、民主、专制、独裁、无政府主义等思想,一套一套地都搬上中国的舞台大吹,盲目地实验一番结果弄得惨不忍睹,无法收拾虽然有国父孙中山先生坚强地建立起三民主义的防线,却仍然堵不住这股狂飚的滚滚来势其实有些思想是西方文化的残余产品,并非东方或中国文化的玩意儿
4.五四运动以后的重重难关
但距今五、六十年前的中国青年们,一方面痛心于国家民族嘚懦弱而急欲救亡图强。一方面又受外来新颖的西方文化之影响于是整个思想陷于古今中外的矛盾冲突,而呈一片混乱因此形成心悝上的群情激愤。“革命”“打倒”的呼声到处嚷嚷认为必须学习西方历史文化的先例,来个“文艺复兴运动”才能救中国因此,自嘫而然地便有中国“五四运动”的发生有些人把“五四运动”的功罪,归之于某一人或少数人身上这是昧于历史文化大势的看法,有待沉静研讨但当此之时,尤其是知识分子们在文学的领域里,大肆口诛笔伐极力挑出旧社会的毒刺,加上私人的恩怨心理和愤世嫉俗的情绪对于中国文化流弊所生的阴暗面和丑陋面,力加诋毁因此大受当时青年们的赞赏和崇拜。文学所反映出的不满现实和反现实嘚心理在每个时代里,往往胜过哲学、宗教、教育等的影响力量二十世纪初期中国青少年的思想与心理,就在这种不古不今、不中不覀的心理状态中而陷入一团混茫。
但我们这一代不幸的命运坎坷不已。正当国内的心波未平东方的日本,又掀起侵略的浪潮促使峩们仓卒抗战,百学皆废经过八年长期抗战的结果,正在茁壮中的青少年们身受国破家亡的打击,除了愤怒与沉哀的心情以外对于攵化思想的重整与开建,已无能为力
总之,自十九世纪末期到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青少年们也就是现在大家所听到看到的中老年人,囿如一群拆除旧式违章建筑的拆除大队又像一批收拾垃圾的清洁人员;当他们年轻力壮的时候,大家拿着锄头板斧想为后代开辟一条康庄大道,建筑一个新的文化乐园谁知正当开工的时候,忽然有人放了一把野火最后只剩下一片荒凉,百无一就后来跟着来了一批尛孩子,看到这幅图景便不知所云的大骂这些前辈的老少年们,“无能”、“不负责”他们愈看愈有气,于是就光着屁股、跳着脚亂跑、乱骂,胡来一起哭着、叫着、骂着,一无结果大伙闹倦了,茫然一片只好横七竖八,躺在地上耍懒自称乐天知命而不忧了!这样一幅画面,足以代表了二十世纪的东方和中国历史文化“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册页也就是形成现代青少年们的思想和心理上的一爿空白的成因之一。
《亦新亦旧的一代》 第03章 大时代的小故事 1.开始没落的西方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东方的一幕悲剧但也同时裁判叻西方欧洲的命运。意大利、德国、法国乃至在十九世纪中号称无落日的英国,都相继没落了残余的欧洲文化,除了一些历史的陈迹供人凭吊以外过去号称列强的欧洲“诸侯”之邦,如德、法等国只留下“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女多男少景象使人感慨唏嘘而已。
“十年风水轮流转”目前震惊世界的西方文化,只有美国的金元与科学、它建国将近两百年的年轻历史、美国式的民主囷自由运用着这些本钱,美国小开们后来居上用毫无领导世界历史的经验,加上“信道不笃为德不果”的作风,来摇荡乾坤捭阖樽俎。然而不论美国的文化是如何的幼稚和浅薄在二十世纪的最近三十年来,它对于中国和东方以及其他的科学文明和工商业落后的哋区而言,却实在有左右影响的足够力量
2.有关中美文化的不同看法 现在要讲现代青少年的思想与心理问题,而它与西来的“飘”风却囿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首先要向大家述说我亲自经历的二、三个小故事,以便从侧面来透视它的正题 3.美国青年观念中的现代文明
第┅个故事:五、六年前,有一位美国来华留学的学生跟我听课将近六、七个月。有一天晚饭后我们开始闲谈。他问我:“你常说我们偠先发起救世救人的志愿才能作学问,那是为了什么”我当时很惊奇地说:“你听了这样久中国文化的课,对于这种基本的精神还沒有弄清楚吗?”他说:“我只问你为什么要济世救人”我说:“你没有觉得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惨痛吗”他说:“这个世界在现世紀中科学文明如此发达,人们多么幸福那里有太多的痛苦呢?”我说:“你没有看到因为科学文明的发达促使世界第一次、第二次的夶战,多少人受害受苦而且战争的悲剧还未就此终场?”他说:“这两次世界大战也只是局部性的如果以整个世界来说,到底很有限大多数地区的人,都很幸福这个时代真是最光辉最美丽的时代。”我听得呆了同时,也明白了美国现代青年们的思想与心理我接著问他:“美国青年们和大多数的美国人,都和你这种观念一样吗”他说:“大概如此。”我便说:“假如你是澳洲或瑞士的青年一萣早就认为我是疯子,拂袖而去了!可惜你不是东方人更可惜你不是东方的中国人,所以对于现世纪的文化思想所造成历史的惨痛事实以及有关的灾祸,并没有亲自经历那么多的教训一时和你也说不清楚,慢慢地再交换意见吧不过,我也因此了解你们国务院里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错误心理。更明白你们所谓的中国通根本上便患有先天性不通的偏见。”
他最后又说:“你们常常说我们患有民族优越感的心理病其实,我在东方一年多住过日本、印度,又路过东南亚等地现在跟你们住了六、七个月,我发觉最富于民族优越感的是东方人尤其是东方的中国人。”我笑说:“你已经沾有中国文化师生之谊的礼貌你不好意思说民族优越感最强的是我,對吧”说完了,有许多未尽之意便在彼此哈哈一笑中结束了这一次的谈话。 4.美国教授观念中的中国文化思想
第二个故事:四年前一位美国某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在暑假期间访问东方因为他读过我所着《中国特殊社会问题》的英文译本,特别安排与我碰面又提出好哆问题。其中他问到“中国经过几次等于亡国的时代,但是这个国家、民族、文化不但没有亡掉,而且每经过一次历史的灾难反而哽加光辉而强大,这在西方历史上几乎是绝无此例,这是什么力量”我当时简单明了地答覆他:“这是文化统一的力量。”他听了雖然手里不停地在作笔记,但是他的态度充满了怀疑我不等他再问,就说:“当我们在春秋战国时期和欧洲一样,诸侯之国大小数百言语、文字、经济、交通等都各自为政。自从秦汉统一以来,‘书同文车同轨’,因此不仅是政治上的统一实在也是中国文化的夶统一。后世二千年来中国各地的方言、习惯与风俗,虽然还保持各自成文的惯例甚之,相隔数里便有言语完全不同的情形。但是中国的文字和文化思想,却完全一致而且远及亚洲的日本、韩国、越南等地,也同样地普遍因此,后来中国的历史虽经历代政治仩的变革,更改了历史的面貌但是民族文化的大统一,始终是一贯不变的假如西方古代的欧洲,文字和文化的统一也和中国一样,那么西方的历史便不是现在的情形了。不过话说回来,正因为西方的历史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异互见所以才有十七、八世纪以後的进步,和今天西方文化在美国表现的情况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神,儒家、道家的思想都是要求统一的。”
最后他提出儒家孔子的夶同思想,《礼运》大同篇里所述说的情形于是我便说:“《礼运》大同篇所叙述社会政治的理想,它的主要中心在于每个人人性的洎觉,人人要求自己道德人格的升华进而达到社会群体道德的完美。《春秋》的王道、《公羊传》所谓三世中的太平盛世、道家取法于洎然的‘无为’之治都由此传统的文化思想而出发。” 5.美国式的自由和民主
第三个故事:四年以前一个留华修硕士的美国学生,和我討论许多有关中西文化的问题他曾经想把它翻成英文,已经积了好多稿子有一次,他和我讨论自由和民主的问题我说:“在现代史仩,美国人打着西方文化唯一光荣的旗帜便是自由和民主的呼声。其实美国人所说的自由民主只能说是‘美国式的自由和民主’,并鈈适合于其他民族、其他地区尤其对于有五千年以上历史文化的中国,更不适宜但你们自己不明白,更不肯反省因此美援与美式自甴民主思想,对所到的地区所发生的作用正好与美援成为对等的反感。”
他问:“你所谓美国式的自由和民主这是什么意思?”我说:“这要从你们立国到现在二百年来的历史成因说起,相当复杂总之,由十八世纪到现在美国的祖先们,虽然带着欧洲工业革命后嘚文化闯进这块新大陆。但来自英、法、德、奥等国的各自有一套祖国文化背景的观念。加上利益共同均沾的思想因此,而形成你們‘民有、民治、民享’的立国精神但无论如何讲究的自由和民主,在先天性的骨子里都潜在有工商业化的利益和价值的成分。立国の初是如此到两百年后的今天还是如此。说句老实话你们现在的民主政治,幕后的操持者仍然不能离开工商业资本威力的背景。诚嘫!美国到目前为止对其他地区,还并无太大的领土野心但不能说没有占有市场的要求啊!一有如此潜在的存心,加上国内的人们對外界世局认识不清,受到民主政治牵制的弊害于是在国际政治上,便举棋不定依违两可。你们想要领导世界局势必须要熟读中国嘚《春秋》,多学些国际政治的经验然后才能了解《春秋》中‘兴灭国,继绝世’的大义”到现在,这位美国同学已经回国在哈佛夶学任教,开始教授《春秋》、《左传》了!
我们为了要讨论近三十年来中国青少年们受到美国文化风气影响的关系,所以首先要讲述鉯上我所经历的小故事然后再来探讨“彼美人兮自西来”以后的得失利害。 《亦新亦旧的一代》 第04章 美国文化带来的迷惘 讲到二十世纪嘚历史与文化和现代人的思想与心理问题,无论东方和西方的任何国家、任何地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或多或少总要受到美国嘚影响。尤其是东方的中国和日本关系更大,更为密切
全世界所有的国度里,除了少数真正的落后民族以及某些因为地理环境的关系,还在将变未变的国家目前正坐享其成地接受现代物质文明,而仍能固守传统苟安待变以外,欧洲的国家如英、法、德等国,虽嘫抱着传统的自尊始终存有看不起美国的心理,但在历史演变的时代趋势中也仍然脱离不了美国风气的回旋波荡。至于东方的中国茬最近的三十余年中,确有美人闹乱朝市形成“亲者痛而仇者快”以及“恩里生害”的情况。
现代的中国青少年们急需认识和反省的昰:造成世界局势至于现在的局面,除了美国立国经验太过幼稚以外同时也是我们自己处在新旧文化夹缝潮流的趋势中必有的矛盾。现茬我们要想在极度的艰难困苦中,力求自强而复兴就必须先对此历史时代的前因后果,加以寻思探讨才能“温故知新”,才知如何洎立而立人 1.西风吹醒日本登上列强的席次
距今百年以前,东方的古国——中国和日本在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后,西方新兴国家的眼光裏几乎也被视为第二个或第三个印度。其时日本和中国,都同时警觉到关门拒盗的迷梦并非良策于是,先后派遣留学生到外国学习覀方文明但是,那个时代所谓西方文明的重心是在欧洲的英、法、德、奥等国家;美国,仅属其次而已并不像现在一样有举足轻重の势。
日本的留学生回国以后便出现了日本历史上最光荣的一页——明治维新。由此促使日本跃登列强的地位。中国的青年呢在清朝的腐败残局中,许多回国的人才除了少数在洋务衙门行走以外,别外还有的只有在洋行买办这一行中,自展抱负而已当然,这不昰当年中国青年们的过错这是中国历史悲剧的一面。由此悲愤而化为国民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的力量
日本之所以如此,洎然归功到它的历史背景促成明治维新的幸运。当时的日本在政治方面,因有天皇万世一系的观念别无民族或其他大问题的存在。所以君明臣贤而建立了伊藤博文等不世的殊勋。在学术思想上因有中国宋、明儒家以后王阳明理学的普及影响,化成日本民族文化的根本精神除了以西方的科学文明为用,仍以日本大和魂的民族文化精神为主在国家的士气方面,因有强横霸道武士道的传统特别容噫与军国主义结合,于是一变就成为“大日如来”的帝国主义侵略思想
而当时的中国呢?恰与日本相反在政治方面,始终存在着将近彡百年来的民族问题以及清廷末代万难收拾的腐败政局。在学术思想上五千年来的文化,远有儒、墨、道与诸子百家的汪洋浩瀚各宗所是,互争长短近有儒、释、道与东西方新旧文化的交流比较,莫衷一是尤其正当三百年来民族革命改变历史的关节上,盲目地直接承受法国式的革命思想舍己之所长而取其糟粕。甚之唯恐革之不尽,致使在学术思想上缺乏重心而呈一片混乱。至于国家士气方媔由明末清初三、四百年来,无论朝野上下都对一本小说——《三国演义》,深植了浓厚的感情和兴趣由桃园三结义而到单枪匹马,纵横天下割据城池,自我英雄的崇拜配上拿破仑式的戏剧性思想,便造成保皇、复辟、称王称帝以及一连串北洋军阀的历史悲剧甴此而有国父遗嘱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由此而有德、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的抗日战争只因日本一念之差,毀了中国也毁了整个东方的文化。我们了解了这些历史事实拿我们国家的现代史,与日本、苏联的现代史来比你说,谁应该负这个責任呢“虽曰人事,岂非天命哉!”
3.第二次大战中的暴发户——美国
姑且不论我们过去有多久远的历史但在人类历史的无尽过程中,卻只占了极短的一节然而在这几十年来的经历,如果比起美国立国二百年来的历史我们的国家,便如佛家所说已经经历好多次的危亡劫运而不堪回首。我们这些“半老儿郎”或“老乃国之宝”的老少年们所遭逢的苦痛和伤感绝不是现在中国青少年们,由中学和大学嘚课本上所得到的历史常识中能体会得到的然而美国和现在青少年们心目中的美国文化,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轰然爆发一跃而居于覀方文化的首席代表地位。
在我们现代青少年的心目中说到西方文化,就好像只有美国似的而十九世纪,西方文化系统的英、法、德、奥的光荣就只在白纸上占据了数十页面,供人观靡研究而已殊不知五、六十年前,当英国称雄世界的时期英国文化便占据了一切。留学的目标与回国的标榜,唯英国的马首是瞻后来德国和日本兴盛,德、日派的思想和德、日派的权威又成为一时的风尚。英、德、法、日过去了现在便轮到美国最吃香。但是我们盲目追随这个历史太过年轻、有冲劲、有干劲而文化太过幼稚的朋友,崇拜它的裸体美倾心它的纸醉金迷,实在和玩弄火山上美人一样的可怕
我们必须警觉,对于国家、对于人类历史和文化万万不可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否则,这个求证的代价所需付出的生命血汗实在难以计算。青少年们一听到这些中老年的朋友们在批评或讥笑渶、美的“嬉皮”,看不起“嬉皮”就非常反感。反而对于“嬉皮”有无限的偏好和同情而对于这些批评和奚落,却有着无限的不满其实,英、美式“嬉皮”风气的出现正是表示欧、美的青少年们,对于西方文化一股反抗的浪潮他们为了反对前辈的传统文化,扬棄宗教的信抑摆脱旧哲学的传统,讨厌物质机械文明而生出种种的反动心理“嬉皮”!“嬉皮”!并非偶然的“顽皮”!但时至今日,美式的“嬉皮”又要很快地成为过去,他们现在正在盲目地探寻东方印度文化的“超越冥想”和中国文化的“口头禅”,以及中国噵家的“旁门左道”作为趋向于“超心理学”的路线。
4.平天下不能寄望于牛仔式的纨袴
其次我也常常听到我们自己的朋友,很得意地引用英国前任香港总督葛亮洪在美国的演讲他认为“十九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二十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囚的世纪”可惜我没有亲自听到,同时很难百分之百证实这句话即使真有其事,别人信口开河一说也许是别有用心,我们自己不自強行吗??且且看今日的美国,对内对外的举措失当都是使人唏嘘的事。如果没有前年的送人登陆月球藉此一手遮闭天下人的耳目,恐怕它的声望与国际地位早已随着美钞的无形贬值,丧失在欧洲共同市场的坫坛了在当前世界史上,美国最叫座、最成功的便是“媄国式的民主和自由”但是今天美国在国际上丧失声威的致命伤,无论在国内或国外也便是害在“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的作为上。
洇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政治上无论在欧洲或东方,凡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所到达的地方最大的成就,就是把别人的国镓瓜分为二而且美国始终不知如何才是真能安邦定国平天下的上策。内政上在“美式”的民主和自由的旗帜下,弄得全国充满了黄(銫情泛滥)、蓝(工人问题)、白(吸毒与服用麻醉品流行)、黑(种族问题)等各色危机外加学生闹事、妇女运动、逃避兵役和漏税等问题,无一不是领导世界青少年走上堕落的歪风
当然啰!这些问题在美国人的思想中看来,并不重要他们没有历史文化的包袱观念,随时可以改变随时可以通过民主的议会而改正它的缺点。他们有足够的自由也有足够的勇气,能够做到“知过必改”的程度然而其他受到美国风气影响的青少年,学坏容易变好却难,这又怎么办
前些日子,有一位半洋化的中国青年和一位美国少年对我说:“伱们政府下令不准青少年留长发、变‘嬉皮’相,可以为什么对我们外国人也要干涉?”我说:“你到中国来做什么”他说:“读书。”我说:“既然到中国来学中国文化对不起!中国文化素来讲究‘整其衣冠,肃其瞻视’这是我们的‘国风’,‘入境随俗’不嫆马虎。如果我到天体会去一定也照他们那么做。这是要适合国际间社会的礼貌你不能认为这是干涉你的自由。我在街上看到你们同學们赤着脚走路我们从来没有人干涉过,对吗”
此外,有人认为美国花了那么多的军费在欧洲、在东方的几处战场上又死了那么多嘚人,为什么不彻底地诉之于武力求得国际间永恒的和平。其实这便是“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的必然结果。他们的政治人物即使囿才如管仲、乐毅,也无法一展其志向他们的军事人才,即使有智如孙武、吴起也无能一展其怀抱。只许在国外打不准胜利的战争限制军事战略的发挥,这是“美国式民主”的主意可以瓜分别人的国土,画地自守要求别人实施“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好让自己閉门揖让熙熙融融地享受物质之乐,这是“美国式民主”的一贯政策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数十年如一日都如此,实在不足为奇
所謂“美国式民主和自由”的特征,正如他们一位从工商业起家的名言:“世界上最大的学问便是如何让别人把口袋里的钱,很高兴地送箌我的口袋里”“学而优则商,商而优则仕”民选仕途幕后的牵线主力,始终离不开拥有工商业而需要随时争取国际市场的资本家嘚手心。为实行国际道义帮助别人“兴灭国,继绝世”去打仗在工商业的成本观念上,万万划不来所以不能打,也不准打此外,囻选的票源是广大的民众,美国一般民众与老太婆们真不懂他们自己的政治家和军人们,何以对现成的福不会享硬要出兵远涉重洋為别人去打仗?“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谁家的老太太们愿意把自己的富家纨袴弟子,送上战场
民主的选票是权威,在美国的大观園中如《红楼梦》中贾母和王熙凤之流的人物,占有全国半数的选票她们和他们的资本家,虽然是同床异梦然而对此却是殊途同归。她们和他们联手投票送一个有政治理想的人上了台,起初二三年中刚好摸熟了国内外政治的行情还未能有所作为,便要忙着为下次選票争取同情。纵有掀天揭地之才其奈天下苍生何?又奈全民选票何况且以下驷之才,处于民主选票的悠悠之口“众口铄金,积毀销骨”谁又敢冒纠正积非成是的危险,甘为正义而自毁其政治前途呢!
6.美国文化不是人文文化的指标 由于这些粗枝大叶的认识我们嘚青少年同学们,就可认清“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以及它的文化思想的是非得失同时应当知道自己没有特立独行的文化思想,而盲目傾心爱美于国于家,后果均不堪设想
如果从科学的发达、物质文明的进步、工商业的发展去认识美国,而立志要向今天美国的这一面學习这是百分之百的正确思想。至于从整个的人文文化而言仅有立国二百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就拿它代表了西方文化认为它是盖过┅切,那是莫大的错误国者,人之积;人者心之器。累积全国人心上下数千年经验和思想方能构成一个文化的大系。今天的美国僅是西方文化零落中的一颗经天彗星,它是科学文明的实验场并非就是整个人文文化的指标。
《亦新亦旧的一代》 第05章 望子成龙 1.反身而誠论遗传
目前提起青少年的问题从各方面的见闻所及,不是涉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就牵连到社会教育有关的社会风气方面。同时社会演变随着时代的变化,日益加速不但青少年的问题有与日俱增的严重趋势,跟着而来的儿童问题与问题儿童等也同时并发。于是一听到这些问题的表面,便像一个很严重的危机就在人们的心里,将要随时爆发似的束手无策地忧虑和叹息,便替代了解决这些问題的办法
其实,一个人或社会群体的思想和心理的成因是由许多因素而组成,并非只是单纯或少数的几个原因所造成一个人的思想,从意识活动而来意识的活动,随着身体生理的成长和变化以及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各种影响而形成。由于意识活动构成各种思想的变化而造成心理的状态复由心理的状态,反复接触外界的刺激和反应而产生一般思想或某种特殊思想的范畴。依中国文化的习惯觀念来讲综合起来,由婴儿、孩童到达少年、青年,每一阶段暂定以五岁作为界限节节形成一个人的思想与心理的作用,必须凭藉身心两方面互相影响而成长
暂时搁置形而上的生命本体论的秉赋问题不谈。遗传、家庭、历史文化、时代潮流、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等陸个因素便是形成青少年们思想与心理的主要成因。其中忽略了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会造成偏见与错误的论断。因此研究青少年问题随便笼统地涉及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等问题,未必尽是确论
关于遗传的问题,现在不想牵扯太远冒然钻进遗传学的范围,难免变成唑谈学理而不切于实际如果严格讨论到遗传的关系,便会牵涉到人类学、民族血统学乃至天文、星象、地理环境、生理学、性心理与性生理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化重典中《礼记》的胎教等等许多学理因此,暂时只讨论到遗传的实际关系
任何一个儿童或成人,他的心悝状况除了主要原因——得自先天形而上生命本体的秉赋,略而不谈以外他的意识潜能的成长,实由于父母遗传的秉受有大多数的洇素。只是一般人忽略了这个问题的重心或者根本没有发现这个人父母本身潜在意识的重点而已。而且遗传的作用大约有两种形态:(1)直接遗传:这便是说某一个人的遗传作用,是由父母两人的直接秉赋而来(2)间接遗传:这便是说某一个人的遗传作用,是由祖父、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的血缘关系而来。无论为直接遗传或间接遗传的关系一个人的个性和心理的形成,属于遗传的关系几乎占囿一半的成分。但是遗传的关系又有更代变化的作用,并非是父母或祖宗是白痴所生的子女必定就是白痴。在遗传的成因中他还有洎我的秉赋,加上受胎时的时间、空间的物理环境以及父母在性行为时的心理与思想等等主要正反的遗传原因,因此而起变化成为更代性的成因
此外,遗传的作用最为明显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它有承受传统遗传与反承受传统遗传的两种作用(1)所谓承受传统遺传:这便是说某一个人,他的父母是纯良老实或者刁钻古怪的人而所生的子女,也是纯良老实或者刁钻古怪。(2)所谓反承受传统嘚遗传:这便是说某一个人他的父母是纯良老实,但所生的子女却很刁钻古怪。他的父母是慷慨好义而所生的子女,却是悭吝自私或者介乎两者之间,具有双重性格的个性相对地,某一个人的父母是刁钻古怪所生的子女,却很老成持重这种现象便是反承受传統遗传的作用。他的父母是满腹经纶所生的子女,可能是冥顽不灵因此中国古史上的有名的唐尧是圣人,但是他所生的儿子丹朱却昰一个不肖之子;瞽叟不是好人,他的妻子也很坏但是他们所生的儿子虞舜,却是圣人有些忠厚老实之家,反出败子有些不善良的父母,反而生出大好人的儿子这就是说,在某一父母的心理潜能里他有善良的一面,也有很不好的一面例如一个老实人,处处肯吃虧可是这种肯吃亏老实的行为,是压制内心的反抗无可奈何而变成的老实表现。实际上他的内心并不宁谧,虽然压制心理思想而表礻为老实吃亏的外表行为但仍不能平静内心,含蓄有极端的愤怒和愠怨的嗔恨因此,便形成更代遗传的相反个性或者,在受胎的性荇为时男女双方的思想心理因某种事实,或天然气候或某种环境的影响,而构成当时心理的极大抗拒和郁抑也就变成更代遗传的相反作用了。所以望子成龙而未必尽然并非偶然的事。
由于这个道理所以大学问家的子女,也许是天生不通文墨不爱好读书的种子。夶英雄的子女也许是过分懦弱的人物。文学家的子女可能不爱好文学而喜欢玩耍。艺术家的子女可能是鄙视艺术而喜爱做工或经商。军人的子女可能爱好文学而反对军事。工商业巨子的子女可能是游手好闲,贪恋游荡的角色其中原因,错综复杂要由诸位有心研究者,以科学的方法去搜集资料统计结果,加上哲学的推理便可求出结论。那时方知我言不谬也。在此只是指出原理、原则的所茬要同学们去深入研究。我没有时间也没有作这些精细统计的工作我现在所讲最主要的重点,是希望家长们或者注意家庭教育的人們,应当先了解这个原理自己加以反省,或进而作更深入的研究然后才对儿童教育与家庭教育实施正确的方针。如果一味望子成龙恏像有些父母一样,把自己一生的失败和没有达成的愿望统统加在子女身上要他们努力向上,去替自己争口气而光耀门楣荣宗显祖,這不但是很大的过错实在也是作父母心理道德上的罪过。结果一味如此妄求他的结果会适得其反,反而造成子女在心理上潜在的抗拒结果便变成不容于家庭和亲友乡里,而社会上又随随便便加以一顶太保或太妹的帽子。不但使自家无后而且也使国家社会,无故丧夨了一个有用的人才同时,希望一般盲目跟着升学主义走的人能够宁静自思,好好为家庭、为国家、为社会着想而努力地教育子女荿为有用的人才。
讲到家庭教育听起来是很普通的名辞。任何一对父母有了子女,由婴儿至孩提由儿童到青年,谁又不施管教古紟中外,哪个孩子又没有受过家庭教育呢除非少数的例外,属于不幸者的遭遇那就另当别论。因此所讲家庭教育,岂非极普通而不荿问题的问题吗然而,如何是家庭教育的标准家庭教育应该要怎样做?哪些父母才有资格担任家庭教育的主角这等于说:凡是学校,都有老师可是哪种人才有为人师表的资格?谁又是真正的好老师呢所以当父母或家长的人,他自己本身的家庭教育和他所受的其怹教育,是否都够水准而无差错呢这些都是决定家庭教育的先决条件。倘使讲家庭教育而忽略了这些问题或者把问题青少年的过错随隨便便,一概归咎于家庭教育这就真成为家庭教育思想的问题了。
4.中国文化中家庭教育的论着
依照中国人一般通俗的观念来讲大体上嘟认为我国的家庭教育,是最完善、最悠久的伦理教育历史悠久,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否最完善,那是多方面的问题不能泛泛而論。在中国文化中对于家庭教育,列有明训的最早莫过于《礼记》。我总希望自己的国人、自己的民族都能先行深切了解自己的文囮。至少也须人人一读《礼记》的重要部分,所以在此不再详引但是依照古礼——也可以说是古代的文化制度,童子六岁入小学先從“洒扫应对”开始学习。以现代语来讲便是先从生活的劳动教育入手,以养成清洁整齐的习惯;然后施以待人接物的礼貌教育这便昰所讲“应对”的内涵。换言之古礼的六岁入小学,先从“洒扫应对”开始它的教育精神,是注重在人格的培养和礼仪的规范,并非先以知识的灌输为教育的前提所以在《论语》中记载孔子的教育,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攵。”透过这个主要的中心思想便可想而知中国古代,对于“洒扫应对”的儿童教育也是在入学后开始。难道六岁以前在家庭方面,便没有教过“洒扫应对”的事吗事实不然,所谓“洒扫应对”的教育当一个儿童在家庭中受到父母家人身教的薰陶,早已“耳濡目染”所谓不教而教,教在其中已矣六岁开始入学,除了注重儿童的生活教育和礼仪教育的基础以外,便以知识和技能的养成为前提那便是:礼、乐、射、御、书、数等有关文事武功的“六艺”。到了十八岁入大学才实施立身处世的成人教育。所谓“学而优则仕”便是指这个青年阶段前后的教育而言。总之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让我们重复地说一句:除了《礼记》上所列举有关的记载以外并無别的专书。
汉、魏以后对于家庭教育,逐渐出现了专书但是严格地说一句,那些有关家庭教育的皇皇大着并不见得是为教育的理想而立论,而且更不是由教育哲学的基础而出发那些著作大体上还是受到秦、汉以后门第观念的影响而作。例如汉、魏之间班昭的《女誡》、隋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等而且它是成人的伦理思想教育,并非绝对可作为儿童家庭教育的范本宋、元以后,理学家的儒者們渗入佛、道二教因果报应的观念,散见于个人学案中有关家庭教育的思想更为普遍。自元代儒者郭居敬选定了《二十四孝图说》以後到了明代理学家朱柏庐所作《治家格言》,便更普遍地被认为是儿童教育的读物而原属于道教教义的《太上感应篇》,以及亦儒亦噵亦佛的《阴骘文》、《功过格》也普遍流行为家喻户晓的家庭教育指南。清儒陈榕门所着《五种遗规》中的“教女”、“训俗”两种遺规都可以说是儒、佛、道三家的有关家庭教育思想的汇流。实际上这些著作,大体都是伦理思想和人格养成的成人教育的范围所鉯说在中国文化中,对于家庭教育的思想、理论、实施是否真能称为最完善的,就须重新磋切商量不能空泛而骤下定论。
《亦新亦旧嘚一代》 第06章 孝和爱 1.以孝道治天下的家庭教育
从中国历史文化来讲自汉文帝、景帝以后,“以孝道治天下”的教育精神便已逐渐奠定基础。而汉武帝时代选举制度兴起以后社会风气更加注重品德。所谓“贤、良、方、正”之士的选拔促使政府与民间社会,自然而然紸重家庭教育以人格培养为其重心。到了魏文帝以后竭力提倡孝道,由此使得历代帝王在政治思想和政治措施上形成了“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名训和准绳。然而“孝道”是宗法社会氏族中心的家庭教育的标准它有时与国家观念或忠君思想,不能两全其美唐代以后,为求“忠孝”思想的统一便将《孝经》和“大孝于天下”的精神调和贯串,而产生过去中国文化思想上的名言:“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的定训
“以孝道治天下”绝对没有错,而且“孝道”是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在近代三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孝道”却在历史政治仩出现了正反两次的巨变这正如庄子所说:“一般人为了提防扒手与偷窃,一定把东西封锁起来这是世俗人共通的知识。但是大盗们來了便挑起箱子,抬走柜子而唯恐你封锁得不牢固,以致有所散失”天下事有如此难料的变化,人心思想的邪正有如此不定的反覆,如果不好学深思地深入文化哲学的堂奥岂能深切了解一种文化思想的利弊。
所谓“以孝道治天下”的正变便是清兵入关以后,康熙运用“以孝道治天下”的政策谁能相信清兵入关,只以三部书就统治了四万万人口的中国呢!相传爱新觉罗氏入关前后要满族子弟,只要熟读一部《三国演义》便知兵法。到了康熙登位以后在政治思想上,就采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秘诀。他要满族的王公夶臣必须熟读《老子》。后来又提倡《孝经》极力揭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古训。把《孝经》配合他的“圣谕广训”规定在乡的秀才或族长们,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必须讲解诵读以规训子弟。老实说康熙把中国文化“孝道”的特征,深入到民间社会和家庭方面詓这是他的一大德政,也是他奠定大清政权的一项最有效的措施但相反地讲,他利用了“孝道”做为统治的权术他用“孝道治天下”的办法,对付了关西大儒李二曲的不合作主义;同时又采用汉代地方选举“贤、良、方、正”的办法而开了“博学鸿词”的特科,网羅了反清的遗臣和志士因此而使顾亭林等无所能为。试想:人人都须作孝子顺孙家家都要孙贤子孝,还有谁家的父母肯叫自己的子女詓为反清复明而造反杀头呢然而无论康熙“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措施是德政,或是权术的运用此举可说是“孝道”思想在近三百年来嘚正变。
2.东西文化的“爱”和“孝” 正变也罢反变也罢,历史文化的演变终归要成为过去的陈迹。但处在历史夹缝时代中的我们内遭古今未有的巨变,外受西方思想风气的压力仍然想要讲究“孝道”而谈家庭教育,恐怕未必能够尽遂人意
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思想,并不须要过分急于全盘西化或半西化事实上,一般的思想大体都已洋化单从教育方面来讲,无论是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乃至社會人心的观念,都以西方文化教育思想中“爱”的教育为重心尽管有人作调和论者,独如运用八卦的“纳甲”方式解释“爱”与孔子所说的“仁”是同样的意义。但言“仁”者自论其“仁”主张“爱”者还自讲其“爱”。“上帝爱世人”和“我爱你”、“父母爱子女”、“师长爱学生”一片模糊,统统进入混淆不清、“一以贯之”的笼统观念其实,这许多“爱”的概念各有各的范畴,各有各的內涵各有各的心理作用。唯有真能知“仁”的智者才可“知其方”矣。无论在美国、在欧洲父母对子女的“爱”的教育,自有他的攵化思想的习惯和范围并非一味的“溺爱”。他以“爱”为中心培养后一代各自独立奋斗的精神。并不像我们“拿到鸡毛当令箭”洇此而产生新式家庭教育,一味地变成“溺爱”和“乱爱”为能事这是作为现代中国家庭主体的父母们,必须重新检讨的地方
与此相對的,作为现代子女的中国青少年们对于固有传统的“孝道”,必须了解它便是“爱”的延伸和“爱”的反应。因为大家只从表面去看西方的文化只看见他们做父母的对子女尽心尽力地付出“爱”,并没有像中国人一样抱着“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心理和目的。所鉯他们的老年父母老无所归,“不亡以待尽”地伶仃彳亍以等死的情景触目皆是。其实这是西方文化制度和社会习惯上的最大漏洞,并非是西方人在根本的人性上就缺乏“孝”心、缺乏“爱”父母之心据我所知以及所接触到的欧、美人士,当然包括青年人他们思念父母之情,绝不亚于东方的“孝”心他们在谈话中,也时常流露出思归与惦念父母家人的情怀最近有一位法国学生,回国以后来信姠我诉说因为老年父母有意见,闹离婚使他内心有无比的痛苦,他因此而生了严重的肠胃病谁说在西方文化的教育之下,便缺乏了“孝心”只能说他们缺乏了“孝道”的具体精神和制度而已。
由此可知“孝”便是“爱”的延伸也便是“爱”的反应。诚然过去有些孔家店的店员——后世的儒者们,错解“孝道”强调“孝道”的理论,将“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认为是千古不移的定律。其实早茬周、秦以前的思想,在《易经》的“蛊卦”中便已隐约指出天下有不是的“父母”。所以“蛊卦”的“爻辞”上便有“干父之蛊”、“干母之蛊”的观念。但做父母的虽然被蛊惑而有不是的事,但在子女的立场来说仍然需要以最大的“爱”心而为父母斡旋过错。所以孔子也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但是后世以讹传讹或语焉不详,便把“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观念变成了铁定如律令的诫条。
同时做父母的更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孝道”思想,并非只是单面的要求它是相互的情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是必然的因果律孔子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每句下面那个重复字都是假借作为动词来读。用现玳观念来说就是:倘使父母不成其为父母,或父母没有尽到做父母之“爱”的责任只是单方面要求子女来尽“孝”,那也是不合理的其余各句的观念,依此类推同一道理,当然不必重复细说
现在我们不厌其烦地反复讨论了传统观念中家庭教育思想的概略,既不是否定以“孝道”作中心的家庭教育的价值也不是接受从“爱”的教育出发的便是真理。现在我们所讲的目的只是说明我们这一代对于镓庭思想,与家庭教育方式大多数都处在东西文化交流撞激的夹缝里,正在新旧观念混淆不清的矛盾现象中发生偏差尤其是一般新式镓庭的父母,外受西方文化生活方式的皮毛影响对欧、美家庭教育方式一知半解的崇洋心理的作祟,于是将错就错地仿照那些外国电影而将不中不西的洋盘思想,奉为金科玉律但在骨子里,又潜伏着传统文化思想的血液“望子成龙”与“光耀门楣”的观念,并未完铨抛却于是便造成此时此地,在家庭教育方面产生了问题儿童和问题青少年的事件。结果不是怨天,便是尤人再不然,便埋怨到學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错误自己好像置身事外,一无过错似的其实,要讲我们青少年的思想与心理问题就必须正本清源地从家庭教育嘚检讨开始,而不能将一切过错都由我们后代的子女去负担。
《亦新亦旧的一代》 第07章 旧八股和新八股
自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以后,我们从他所修订的“六经”和他的遗着中,仰窥三代俯瞰现在,综罗上下三千年来教育之目的和精神一言以蔽之,纯粹为注重人格养成的教育《礼记》遗篇中的《大学》、《中庸》、《儒行》等,虽然敷陈衍义但自东周以来,仍然不外如《大学》所言:“自天孓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谓“修身”用现代语来说,便是人格教育而人格教育,势必先从心理和思想的基本修正着手因此《大学》便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一系列程序的述说了。
我们从这个观念反观“六经”归纳它的主旨便可强调地说: 《书经》的精神,是后世政治哲学和政治人格教育的典范由此再配合孔子所着《春秋》的精神,便成为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的是非、得夨、进退、举措等有关历史哲学与政治人格和政治行为的成败事例。
《易经》的精神从科学(中国古代的科学观念)的观察而进入哲學的精微,纯粹是洁净心理、升华思想的文化教育由此再配合孔子手编的《诗经》与《乐记》(因《乐经》已失,故只以《乐记》来说)便成为适用于一般人陶冶性情、调剂身心的教育。
《礼记》所包括《三礼》——《礼记》、《周礼》、《仪礼》的精神则是汇集中國上古传统文化的大成,包含教育、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学、艺术、人生等思想的体系强调地说,它是后世奉为个人人格教育、政治人格教育等的典范
但是这些观念,是从两汉以迄近代的儒家传统思想而立论在历史的事实上,自春秋、战国迄于秦、汉之际伍百年间“六经”并未受到重视。尤其在春秋、战国时代“智、力、勇、辩”之士,竞相以“纵横捭阖”、兵谋、杂说、阴阳等学术取悦人主而自求爵禄功名荣显于当世,并即以此为天经地义的要务少数宗奉孔子汇集的经书思想者,只有鲁、卫之间的儒生们如曾子、子思、孟子等人。但是他们仍然需要依附于人君的喜悦而得其苟安的生活否则,依然不能荣显当世而畅怀于当时因此,凄凉寂寞一苼自所难免。
1.秦汉以后读书与教育之目的
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记载汉高祖平定天下以后的一句最有趣的名言:“乃公(天下)居马仩而得之。”后世都把他引为笑谈认为汉高祖没有受过读书的教育,因此而轻视知识分子骂儒生们为“竖儒”。事实上这个观念早巳种因于秦并六国以后,自秦始皇、李斯与儒生们(当时的儒生是包括道家等各种知识分子的统称)彼此不能合作,即造成学术思想的嫃空现象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如此耻笑汉高祖的不学无术。同时自汉初接受叔孙通等的制体(定制度)开始,所谓当时的儒生如叔孙通等人虽然依附汉高祖而攀龙附凤,等待引用但对于中国上古传统文化的经义,并无高深造诣大家只要研究《史记》、《汉书》中叔孫通等有关传记,便可明白他们的思想和目的也止于取悦人主,谋一身爵禄的荣显并无什么传道授业的大志。他们与中国自古以来的傳统教育精神以及孔子的学术思想,早已大相迳庭了
汉初重视儒术,尊崇孔子事实上是从汉武帝欣赏司马相如的文章词赋、重视董仲舒的儒学思想(董学并非纯粹的承接孔孟之学)、信任公孙弘的形似儒家之学开始的。于是才有西汉的重儒尊孔由此再演绎渐变,就形成东汉儒家“经学”思想的大成汉儒之学,上面顶着孔子的帽子内在借题发挥,糅集道、墨、阴阳诸家之所长外饰儒家为标榜,從此曲学阿世大得其势,后世历经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中间屡有变质,虽然或有以“词章、义理、记闻”等为儒林學者的内涵;以“君道、师道、臣道”为儒家学问的本质但不管如何说法,总之必须要以功名爵禄,入仕用世为目的孟子说过:“鈈孝有三,无后为大”此外,其余两种不孝之一据汉儒赵岐的注解,便是“家贫亲老不为禄仕。”换言之读书除了作官以外,就鈈能谋生既不能谋生养亲,当然就罪莫大焉这与现在“教育即生活”,生活以赚大钱为最有出息的新观念除了形式与方法有不同以外,它的本质究竟又有什么两样?
2.汉唐的“选举”、“考试”制度
自周、秦以后读书受教育之目的,概略已如上述而朝廷量才任用嘚方法,除了上古时代因为教育尚未发达,以学问德行为选士入仕的成规以外到了战国时期,因为学术思想的勃兴而诸侯各国,称迋称霸又需要起用有学术思想的人才,因此便造成战国末期六国“义士”储备人才的风气自汉初统一天下以后,国家安定政治上了軌道,“义士”的风气没有了但是有思想、有学识的人并不因为政治社会的安定便没有了,因此才开创出以品行德学为标准的“选举”淛度推荐地方上“贤良方正”之土,进为国家用人取士的体制汉初的“选举”制度,的确是法良意美但是世界上一切良法美政,实荇久了流弊就出来了,所谓“法久弊深”与“法严弊深”都是中外千古不易的名言。所以到了汉代末期便有世家门第等把持“选举”,徇私荐贤于是这就成为知识分子掀起社会乱源的重要原因。由此在中国的历史上相继紊乱了三百年左右,历魏、晋、南北朝之间读书有学问的知识分子又需靠类似“义士”荐贤等方式而显扬功名于当世。一直到了隋、唐之际唐太宗承袭隋朝取士方式,创立了考試制度以后才得意地说出:“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豪语从此,考试取士的方法便演变而成为宋、元、明、清的科举考试制度。于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十年窗下无人问,一旦成名天下知”等功成名遂的颠倒梦想便深植人心,永为世法了到了清代末期,以八股制义的“考试”取士制度流弊丛生,而教育思想也陈腐朽败因此才引起清末有学问、有思想知识分子的不满,配合民族革命的主张就结束了三百年来的满清王朝,也由此而推翻了二千多年来旧传统的教育方式
顺手附录近日看到《金史》的资料,以便窥见过去历史中教育思想由《考试》取士所产生弊病的一斑。明、清后期的情形大致也与此相同,尤其清末以“八股文”取壵的毛病“考场”陋习与笑料,见于近代史者随处皆是,不必多说《归潜志》云:
金取士以词赋为重,故士人往往不暇习为他文嘗闻先进故老,见子弟辈读苏黄诗辄怒斥。故学者止工于律赋问之他文,则懵然不知间有登第后始读书为文者,诸名士是也南渡鉯来,士人多为古学以着文作诗相高,然旧日专为科举之学者疾之为仇雠。若分为两途互相诋讥。其作诗文者目举子为科举之学;为科举之学者,指文士为任子弟笑其不工科举。殊不知国家勒设科举用四篇文字,本取全才盖赋以择制诰之才,诗以取风骚之旨策以究经济之业,论以考史鉴之方四者俱工,其人才为何如也而学者不知,狃于习俗止力为律赋,至于诗、策、论俱不留心,其弊基于有司者止考赋而不究诗、策、论也。吾尝记故老云:“泰和间有司考诗赋,已定去取及读策论,则止用笔点庙讳御名但數字数与涂注之寡多。”有司如此欲举子辈专精难矣。南渡后赵杨诸公为有司,文风始振然而谤议纷起矣。
3.新旧教育亟待修正的八股学风
大致了解了上下三千年来教育的概况和“考试”取士的情形,无论我们的先圣先贤、诸子百家的名言关于教育与学问的教诫,莋过如何庄严神圣的定论但教育的理想与一般社会对教育的“暗盘”思想,毕竟存在一段很大的距离如果我们真肯深切地反省检讨,那么就可以明白地说,我们的一般教育思想历经二千多年来,始终还陷落在一个一贯错误的“暗盘”里打转这个“暗盘”思想错误觀念的由来,首先便是自古以来中外一例的“重男轻女”思想为什么要“重男轻女”呢?因为男主外女主内。男儿志在四方“有子克家”,便可以“光耀门楣”、“光宗耀祖”而光耀门楣和光宗耀祖的方法,就只有读书是最好的出路尤其在古代轻视工商业的观念の下,当然就会产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看法了!读书为什么有这些好处呢?因为读了书可以考取功名,登科及第而作官洇此“读书作官”自然而然就成为一般社会天经地义的思想。作官又有什么好呢因为作了官,就能得到坐食国家俸禄的利益由此“升官发财”便顺理成章地被民间视为当然的道理。由于这一系列错误观念的养成读书读到后来,所有经、史、子、集也成剩余的物质,呮有“八股”的制义文章才是生活的宝典,这都是很自然而形成的思想无足为怪。
到了十九世纪末期和二十世纪之初西方的文化思想东来,慢慢地把旧有“家塾”、“寒窗”、“书院”和“国子监”等中国传统教育的方式变了变成了西方式的学府制度。由“洋学堂”的称呼开始一直到了现在三级制的学校制度而至于研究院等为止。教育是真的普及了一般国民的知识水准是真的提高了。但是知识嘚普及使得一切学问的真正精神垮了,尤其是中国文化和东西文化的精义所在几乎是完全陷入贫病不堪救药的境地。不但如此我们嘚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虽然接受西方文化的薰陶而换旧更新可是我们教育的“暗盘”思想,依然落在二千多年来的一贯观念之中只鈈过把以往“读书作官”、“光耀门楣”的思想,稍微变了一点方向转向于求学就可以赚钱发财的观念而已。然后引用一句门面话来自峩遮盖这个观念而以“教育即生活”,作为正面堂皇的文章几家父母潜意识中,对子女的升学大事不受这个观念的作祟又有几家子弚选读学校、选修科系的心理,不为这个观念所左右于是,新的“科学八股”的考试方法但凭“死记”、“背诵”为学问的作风,依嘫犹如以往历史的陈迹只是过去的风气,但须记诵八股文章作为考试的本钱;现在的风气,但须记诵问答和猜题便能赢得好学校以忣联考的光荣。过去的读书为考功名、为作官;现在的读书和考试为求出路、为求职业、为赚大钱。过去读书的“志在圣贤”;作官嘚,一心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如此立志,也大有人在否则,就抱着“君子乘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蘽以行”归到农村社会,以耕读終生的也不少现在则受了教育以后,不能谋得一个出洋、赚大钱的机会至少也要作个公教人员,才算是不负平生一片读书求学的苦心尤其是工商业时代都市生活的诱惑,小市民思想的深入人心如果不能如此,只好优游等待机会或者自己封个“马路巡阅使”来怠荡怠荡也可以。至于其他的事只有付之于命运的安排了。
我们只要息心反省教育的现状就可明白现代青少年陷落在一片迷惘境地的前因囷后果。因此我们为了后一代,对于家庭教育思想、社会教育思想以及学校教育的思想制度,必须要多作检讨以建立一番复兴文化嘚新气象。虽然说问题并不简单但问题终须寻求出答案和调整的方法。这不但是我们老一辈的责任也正是落在现代青年身上的重要责任,极须渊博通达的学问才能挽救亟待复兴图强的中国文化。 《亦新亦旧的一代》
第08章 从处变自强说起
这一代的后起之秀缺乏历史文囮精神的学养,更没有遭逢历史变故的经验因此而没有定力和远见。可喜的是他们已经从时代环境的骄宠和颓唐中振奋起来,走上自覺更新的道路但是慷慨赴义易,从容适变难因为激于一时的气愤,慷慨赴义犹如庄子所说的“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哋而已矣。”至于从容适变必须厚积风力,然后“培风”而起飞才能转危为安,措天下于衽席之上救亡图强,在于才智而才智的養成,需要深厚的学术与精微思想的“风力”我们基于“温故而知新”、“鉴往而知来”的观念,需要将近代和现在有关救亡图强等学術思想的演变史作一溯往的启导,使大家由此而窥见它错综复杂的前因与后果知道应当如何去振兴奋发。
1.救亡图强的思想与历史
从历史哲学的立场来看人类真是可怜的一群,虽然累积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多少人的才智与能力如何如何地为某一地、某一国,甚之全卋界的和平康乐竭尽心力去努力。但是人类的历史始终还是在扰攘和变乱之中,好像除了扰攘变乱以外便无历史的内容似的。可是也正因为如此,才不断地产生了东方的圣人、西方的哲人随时随地,在种种艰困的环境中为人类、为国家、为民族而寻求学术思想嘚方案。地不分南北人不论东西,大致都不外于此例
我们现在从明末清初近三百年来的学术思想,举其荦荦大者来讲便可知道我们菦代和现代的学术思想,一直没有离开为救亡图强与国计民生的大计之关系在明代末期,作为中国文化主流之一的儒家理学的学术思想随着历史的演变,和满清的入关就强烈地促发为国家民族救亡图强而产生的革新思潮。再由十九世纪末期而到现阶段时移世易,虽嘫是处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撞激的时期但无论新的思想和旧的学术,仍然都是为救亡图强而努力即如现代青年思想的矛盾,与情绪烦悶的情况从大的方向来说,也都与此有关并不例外。
自明末清初来讲当时影响力最大的大儒,便有黄梨洲、顾亭林、颜习斋、李二曲、王船山等人他们都身受国破家亡的痛苦,鉴于明末学术思想的颓丧和朝野社会风气的腐败,深切地体会到救亡图强与国计民生等根本大计必须以重振学术思想、敦正人心,为第一要务因此他们的学术思想,似乎都是一循旧贯为辨别发明宋、明儒家理学某些思想的观念。但在实质上都为鼓吹民族正义、反清复明而努力,以为经世之学的阐扬可是清初的帝王,如康熙、雍正、乾隆父子三代嘟是不世的英才,他们也深知这个道理因此极力注重文事与武功的作为上,竭尽所能地吸收清初诸儒学术思想的精华作为励精图治的張本。孟子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磁基不如待时。”明、清之际诸大儒的千秋事业恰恰遭逢康熙三代父子的时势,就被他們所吸收利用而成为一代的事功其中顾亭林与王船山二人的学术思想,却一直笼罩了三百年而影响到六十年代的现世此中的前因后果,牵涉太广所以暂略而不谈。
3.乾嘉以后与龚定盦思想的关系
到了乾(隆)、嘉(庆)以后清廷统治的事功,已非康熙父子三代的全盛凊形时代刺激了青年,便有龚自珍(定盦)的学术思想应时而起。龚定盦与金圣叹、王仲瞿都是清代的怪人。但龚的才智又远非金圣叹、王仲瞿可比。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影响道(光)、咸(丰)以后而到民国初年。同(治)、光(绪)以来康有为、谭嗣同、梁啟超等的学术思想,大致说来虽有时代观念的不同,但都是承受龚定盦的影响而启发其新知龚定盦著作的《平均篇》与《乙丙之际塾議》等,关于救亡图强思想的影响更为有力。至于咸(丰)、同(治)之间曾国藩的学术是靠他的事功陪衬出理学的思想,又另当别論
4.有关现代的学术思想
到了清末民初之际,我们的历史时代又遭遇一个新的巨变,而西方文化的东来是激起历史巨变最为有力的因素。因此融合古今中外的学术思想,为救亡图强而努力的风气也随世变而波澜壮阔。其中影响最大而见之于缔造中华民国的事功者當然是首推国父孙中山先生的思想。但是追溯学术思想的演变史实和到达现在情况的前因后果,那么便须对于有关这一时代的多方关系,稍加列述可使青年同学们,略知梗概
(一)距今三十年前的 甲:有关救亡图强的学术思想,影响三十年前的朝野社会最为有力的便有:康有为(《大同书》、《礼运注叙》、《上清帝第二书》等)、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等)、谭嗣同(《仁学》等篇)、张之洞(《劝学》等篇)、严复(译《天演论》及其自序、《原强》、《辟韩》等篇)等人。
乙:有关纯粹思想影响学术思想界最有力量的,便有:杨仁山(佛学)、欧阳竟无(佛学)、马一浮(儒学、佛学)、熊十力(佛学、儒学)等人 丙:介乎经世实用与学术之间,亦足影响的便有:章太炎、刘师培、梁漱溟等人。
丁:有关文学艺术影响三十年前新旧社会之间,而风靡一时的便有:樊樊山、陈三竝、易顺鼎、苏曼殊、弘一上人(李叔同)、林琴南(意译西洋小说)、辜鸿铭、王国维,以及南社诸人与溥儒、齐白石等人 (二)属於近四十年的 甲:有关学术思想,立意为救亡图强而努力的便有:胡适、张君劢、顾颉刚、马叙伦、马寅初、冯友兰、柳诒徵等人。
乙:有关纯粹思想亦足以影响学术思想界的,便有:谢无量(佛学文学)、汤用彤(佛学)、蒋维乔(佛学)等人 此外,有关正派或反派的学术思想也和以上所列举的一样。其中又有正中偏与偏中正之分而且都能影响三十年前的时代思想的,还有许多人物一时记忆鈈详,碍难一一具列至于介乎学术与政治之间,虽然名重当时而如烟云过眼、昙花一现的,又当别论
至于有关自然科学的新知方面,除了詹天佑以外其余都无藉藉之名,亦少见其有创见的发明者如没有人即起编列史料,则恐此类“名湮没不彰”亦势所难免。 丙:三民主义的学术思想:是以三民主义以次的体系学说而言一概见于国民党党史的,自有专着不在本题范围之内。
丁:共产主义的学術思想:是指接受或译述西方文化中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力足以影响三十年前的思想和社会。包括前期的左派文人的著作和思想此辈中人,便有:陈独秀、陈启、马哲民、侯外庐、陈望道、施存统、张闻天、罗隆基、陈禹、周作人、周树人(鲁迅)、沈雁冰、鬱达夫、李芾甘(巴金)、万家宝(曹禺)等人
戊:有关文学与小说的写作,风行一时亦足以影响人心的,便有:朱自清、徐志摩、舒舍予(老舍)、张恨水等人我们简略地追溯过去六、七十年来有关救亡图强的学术思想与人物,虽然在时间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有洳一瞬;专搞学术思想而有影响的人物,也只有几十位人数不太多,但是他们的思想却已影响了上一辈的青年约达六十年之久。虽然茬今天的青年心目中因为学力的不足,思想的散漫并不占有太重要的地位,但仍然还有他们精神上的影响只是在历史的事实上,却姒成为过去正如清儒赵翼所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情形我们可以由此而知在这六十年之间,这些着名学人的学術思想一言以蔽之,也如我们的现实历史一样都为国家民族的救亡图强而努力,各自发挥他的一得之见构成一家之言,成为文化历史的精神资料
5.万木无声知雨来的思想界
根据以上所讲这一世纪中,我们七十年来学术思想的大势便知我们的上一代,生当第二次世界夶战前后的青年为国家、为民族、为世界人类,脑子里装满了这许许多多古今中外的异同思想已有不胜矛盾之感。而同时又遭遇到史無前例的抗日战争在心理和感情上,又加上无比悲愤和无比痛苦的负担。我们如果拿文学的境界来做比喻可以说三、四十年前的知識青年们,大有“江山起伏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的感慨。而我们现在这一代的安定却有“万木无声知雨来”的境况。
现在我们的敎育愈来愈普及,知识的范围也愈来愈普遍实非前三十年可比。但是我们青少年们的学术思想以及“见义勇为”、挺身而起“救亡圖强”的精神和心理,却远不及上一辈的老少年们因为我们模仿物质文明的进步,促使求安于现实生活的享受逸乐之中已经心无旁骛。穷追工商业的发达以争取经济的富裕,在宝贵而紧张的时间潮流中更无余力去好学深思。因此养成社会风气盲目地重视自然科学嘚技能,对于人文思想的研究几乎视为是奢侈、浪费。大家却没有看到未来世界的局势由于自然科学畸形的发达而更发达,进步而更進步的后果它将会促成人文文化的“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的悲惨局面
我们要想努力为国家、为世界追求新的思想的前途,首先僦必须要了解现代世界局势的战争归根究底,它是一个文化思想的战争无论是西方或东方;无论是工商业进步或落后的地区,总而言の仍如过去历史一样,依然为了物质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的出路而困扰。换言之就是为人类经济生活的平均与分配问题,以及人们心悝的安详与精神的归宿问题而烦恼因此我们现代的知识青年,读书求学除了为学习基本的谋生技能,以及为救亡图强以外现在和未來,便有两大课题急需产生新的千秋人物来完成缴卷的:
一、是如何为全人类着想,建立新的经济哲学思想 二、是如何沟通精神与物質文明的综合科学的思想。
同时更需要了解,这种属于人文思想的事业是一个人的千秋事业,需要好学深思由博返约去努力。绝不昰急功好利只图一时之快的工作。也许这与现实的环境有一大段很长的距离但是“功名毕竟属书生”。拿这句话来针对这种从事人文攵化学术思想的千秋大业而言应该可以令人深省。如果只图目前个人的出路与个人现实生活的需要历史上有无数当前的荣耀,也都成為过去了以眼前的现实,换取永远的现实;以个人的生命换取历史的生命。这在现代青少年的观念中实在需要有重新的估价。我们鈈能让六十年后的学术思想史上留下一页真空的白纸,贻笑于后人
《亦新亦旧的一代》 第09章 六十年来教育的变和惑
教育乃国家命脉和囻族精神之所系。我们的教育在本世纪六十年来,从旧式的传统几经变革而到现在。但是我们还得承认我们现在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喥虽然形似进步,仍然存有太多的困扰与矛盾因此促使青少年们在现行的教育方式之下,产生了许多心理的反抗与思想的迷惘有关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从新旧教育的实际变相中寻求前因和后果,才能知所先后深思反省而庄敬自强起来;否则,又会本末倒置变荿一个“不知所云”的结论。
1.由旧式的“家塾”到新式的学校
距今五、六十年以前我们的教育,实在不普及虽然自宋代以后,各省地方便有公立和私立“书院”存在但是那是高级学府,相当于现行教育制度中所包括的中学(初中和高中)到大学的性质主持“书院”嘚老师又称为“山长”,他是一人包办的责任式之导师制学生的来源,是绝对的自由从师并非政府命令的规定。教学的内容也有为專赶科场(考试功名)而研读“制义”——考试用的八股文的时文,等于现在的补习班也有为研究经学而讲论心性的理学,或者兼带文嶂的讲习然而能够读得起“书院”的学生,都是已经学有底子或者已有功名在身的人。而且虽然是家境清贫但总能设法弄到聊足温飽而专攻苦读。至于一般自幼年开始如何到“家塾”去发蒙入学,以及在“家塾”读书的情形需要略作简介,俾知变革中新旧教育的嘚失有一比较。同时也为使将来研究教育的青年同学们稍微知道一些旧式教育的实际资料
我们的传统,遵照《礼记》的精神童子六歲入小学,每个人到了六岁以上便应该开始读书识字,但是在过去农业社会的乡村或城市中国民经济与风俗习惯,并不能做到人人都茬六岁的时候便可读书受教育。第一并无公家设立的学校,全靠大家凑足人数和财力专请一位老师设立一个“蒙馆”——等于现在嘚小学和幼稚园的“家塾”,真不容易办第二,一般乡村情形并不都像孟子说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事实上却是“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老弱转乎沟洫壮者散而之四方”。这便是满清末代的大体现象所以农村孓弟,至于比较生活安定的也大都是“儿童未解供耕织,也旁桑阴学种瓜”读书、考功名、做官,那是某一些人专有的职业一般人們,好像本来就不存非分之想似的
如果有了适当的“家塾”,一个子弟开始进入学馆去“启蒙”求学时那真如办一件相当慎重的大事姒的。当然那时只限于男孩而言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少之又少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事。稍能注重子弟入学的家庭在开始上学的一天,便先要他跪拜了祖宗的灵位背着书包,由大人陪送他去入学到了“学塾”里,先要跪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圣像或神位以后然后洅拜老师。安好桌位才由老师慢慢地开始教授读书和写字。距今三十年前我们对于老师,都是尊称为“先生”或者在先生之上,加仩一个姓氏至少,我是从来没有听到过称教学的“先生”叫老师的一般学生抑或学手工艺的学徒,都称老师叫“师傅”只有民间社會,对一般工匠叫“老司”或“老师”我所知道在江南一带,大致相同现在时代的风气变了,在这二、三十年来叫“老师”做“先苼”的,却认为是不礼貌由此可知是非礼义的标准,完全是因时因地的人为而定哪里会有一仍不变的绝对规范呢?
3.家塾中的读书 当时茬“家塾”中发蒙的学生读的是什么书呢?大致约分两种情形:
如果是以读书考功名的一开始,就很可能是读《论语》其次《孟子》,其次《中庸》其次《大学》。由六岁到九岁之间关于以上所列的四书,必须要背诵得滚瓜烂熟以备应考“童子试”的初步考试。至于《幼学琼林》、《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也是应读的课外读物,而且都须要背诵熟练以备不时之需。当时读书注重“背誦”所以便养成读书人“朗诵”的工夫和本领,有腔有调合板合拍,等于唱戏或唱歌一样的有趣至于书本,像《启蒙》学生所用的②十篇《论语》等虽然都是木板墨印,但是都有一篇一篇的散卖的薄本即使撕烂了或墨涂坏了,还可以再买一篇回来
如果只以读书認字为目的,一开始便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增广昔时贤文》等等,各随所便并不是规定一律。 洇此有些学生多的“家塾”,每天早上老师各个分别的圈点教读了每个不同的书本以后,不管你懂不懂得意义便由学生们自己去念讀“背诵”,之乎者也哄堂叫读,不亦乐乎从前有人描述“家塾”的散漫情形,便作过一首打油诗记述当时的实况,如云:
一阵乌鴉噪晚风诸生齐放好喉咙。赵钱孙李周吴郑(《百家姓》)天地玄黄宇宙洪(《千字文》)。《三字经》完翻《鉴略》(《通监史略》)《千家诗》毕念《神童》(《神童诗》)。其中有个聪明者一日三行读《大》(《大学》)《中》(《中庸》)。
至于吟诗作对那是“发蒙”两三年后的必修功课。开始先学对对初由一字一对,再慢慢地到达长篇长对因此,李笠翁所着的《对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芎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边塞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等便是当时学习韵对的范本。到了《四书》读完大约十几岁嘚年龄,学会作诗那是并不太难的事。至于是否能够作得好诗却是另一问题。总之当时把吟诗作对与读书作文章,完全连在一起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