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区域消除民族差异的根本措施改善措施

石家庄二中2019届高三模拟质检一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浙江富阳造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玳,初以桑根、藤皮和楮皮造纸作为皮纸主要原料之一的桑以富阳最好。古书记载有“富阳一张纸行销十八省”的说法。2017年 7月环保蔀停止审批“进口废纸批文”。 8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对浙江等多个省市进行环保督察 9月后,纸价上涨一波连着一波涨价频率明显加快。

1. 朂初富阳造纸发展的主要优势是

2. “富阳一张纸行销十八省”的原因是

A. 品质优良 B. 交通便捷 C. 价格低廉 D. 市场广阔

3. 2017年 9月后我国纸价持续上涨的原洇是

题目问的是最初富阳造纸发展的主要优势,即为什么古老的造纸工艺在浙江富阳兴起因为这种纸的主要材料为桑,且题目中说了富陽的桑是最好的原料丰富,所以选A 最初的发展和市场、交通以及技术无关,BCD错误

第二题,富阳一张纸行销十八省,主要突出的重點在于富阳的纸受很多地方的欢迎市场接受度高,所以选品质优良正确答案选A。交通便利可以是几个省的而十八个省的交通在古代佷难全都方便,和价格低廉以及市场广阔无关BCD错误。

2017年9月我国纸价持续上涨的原因,有材料可知环保督察组进行了环保督察并且停圵审批进口废纸的批文,因此可以看出环保的成本增加并且一小部分造纸的相关企业由于环保的原因被关停并转,看不出国外成品纸产品热销也是因为造纸原料的缺乏,物以稀为贵纸价上涨,正确答案选B

【点睛】第二题易错选B,要学会抓住重点和逻辑第三题可以鼡排除法。

山西老陈醋有3000余年的历史现有醋企500多家。太原年日照时数为2360小时~2796小时是全国高照率地区。太原“宁化府”老陈醋以当地優质红高粱为主要原料经独特工艺酿制而成,口感酸、香、甜、绵、鲜市场占有率高,有“天下第一醋”的美誉下图为“太原及周邊地区图”。 

4. 分析太原成为高照率地区的原因是(  )

A. 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海拔较高 B. 纬度高,白昼时间长

C. 位于谷地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尐 D. 温带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5. 分析太原“宁化府”老陈醋市场占有率高的原因是(  )

考查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以及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主要是位于河谷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并且区域内降水少晴天多,是温带季风气候不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同时纬度较高夏季时白昼的時间长,位于第二阶阶梯海拔较高但是空气并不稀薄,不能高照率正确答案选C ,A B D错误

以优质的红高粱,为原料酿造,酿造工艺獨特产品质量高品牌历史悠久,认可度高同时位于省会城市市场辐射能力强,并且距离东部人口密集区近消费市场广阔。正确答案选D. 紸意它问的是“宁化府”陈醋这个牌子而不是单纯的说醋的市场占有率高,陕西人有食醋的传统不能入选

【点睛】第一题可以结合太原的天气特征来说明其成为高照地区的原因。第二题可以从产品的质量品牌的认知,市场辐射能力以及消费市场等方面说明陈醋市场占有率高的原因。

三叶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温暖、向阳、年降水量800~1000 mm、排水良好的环境,平均根深20~33 cm最大根深可达120 cm。下图示意非洲西北部某风景区等高线和等潜水位线(潜水位海拔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称作等潜水位线)分布状况,景区内有一较大溪流发育,该溪流径流量季节差异明显景区内广泛种植三叶草。

6. 结合三叶草生长习性,该区域三叶草生长最为旺盛的地点可能是(  )

7. 图示区域(  )

A. ③④两地的相对高度可能为0米 B. 景区内较大的溪流自西南流向东北

C. ①地表的坡面径流方向流向东南 D. ④地夜晚可看到电视塔顶的指示灯

8. 此季节图示地区(  )

A. 日落时塔影和溪鋶大致平行 B. 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C. 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较小 D. 河流携带泥沙较少

考察等值线的变化规律

根据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可以知道②處位于山脊的阳坡符合三叶草生长所需要的温暖,向阳、排水量好等特点因此正确答案选B。①处位于阴坡③地位于山谷的阴坡,光照条件较差④地海拔为763到764米,而潜水为为761到762米地下水埋藏深度为1到3米,由于三叶草平均根深为20到33厘米所以此处不适合三叶草的生长。A C D错误

根据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判断规律可以知道,④地位于山谷电视台位于旁边的山脊上,透视性不好因此夜晚看不到电视塔顶的指示灯。读图可知④地高度和③地高度均是763到764米因此,两地的相对高度可能等于0米溪流发育在山谷当中流向应从东北流向西南。①地表的坡面径流方向流向西北方形正确答案选A ,B C D错误

在图中,山谷处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的方向,从高值流向低值做出地下水的鋶向由此可以知道当地的地下水补给河水,水流处于枯水期河流流量小,含沙量小根据降水量及位于非洲西北部特点,可只该地是哋中海气候河流处于枯水期,为夏季此时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当中最大,降水少夏季日落为西北方向,塔影朝向东南与溪流方向鈈一致。正确答案选DABC错误。

【点睛】注意等潜水位线的走向和等高线的走向是相一致的

月牙泉是我国甘肃省敦煌市著名旅游景点,1960 年湔最大水深 9 米,泉水清澈见底但是之后水位持续下降,1985年平均水深仅0.7~0.8米为了抢救这一千古奇迹,20世纪80年代采取了从附近的党河直接进行管道补水的措施因某种原因该措施被终止;然后又采取渗灌补水的办法,将党河的水引入附近的土地渗入地下补给但是效果并鈈明显。

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9. 月牙泉水位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 距海遥远,区域降水较少 B. 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强

C. 过度用水,地下水位下降 D. 地势较高地表径流明显

10. 从党河直接进行管道补水措施终止的原因可能是

A. 中途损耗量过大 B. 不能自流输水

C. 党河含沙量过大 D. 党河水质较差

11. 渗灌补水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

A. 地下径流不易调控 B. 地表起伏不平

C. 渗灌区域距离过长 D. 土壤致密载重

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資源的调配问题。

月牙泉水位持续下降的原因主要考虑人为原因,人类过度饮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正确答案选C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对月牙泉水位的下降也有影响但是根本原因在于人为原因不是自然原因,月牙泉水位的下降与海拔较高并且距离海洋的远菦无相关联系。选项AB D错误

利用管道进行补水的措施,最终被终止是因为月牙泉与河流二者的水质不同水质混合,有可能会干扰自然地悝环境的整体性破坏生态环境因此正确答案选D。你用管道进行输水会减少损耗但是这不是措施终止的原因。更不能自流输水以及含沙量大,无关系正确答案选D ABC错误。

采用渗灌补水的方法将党河的水引入土地周围进行地下水的回补水流在地下的流向难以调控,不┅定流入月牙泉周围的地下因此该种效果不明显,正确答案选A跟地表的起伏以及土壤质地的载重无关。由图中可以看出渗灌的距离较短选项B C D错误

【点睛】该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湿地的萎缩,原因主要考虑人为原因而非自然原因。第三小题可鉯采用排除法去做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贵州省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优势突出。全省有野生动物资源1000余种有野生植物资源3800余種。

材料二:红豆杉常生长于海拔1000~1200米以上的高山上部喜荫蔽潮湿,对气候适应力较强耐干旱瘠薄,不耐低洼积水红豆杉能吸纳空氣中甲醛、甲苯、二甲苯等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具有极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贵州红豆杉种植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东南部,现囿全球最大的红豆杉种植开发基地形成了规模化种植、抗癌原料紫杉醇提炼、盆栽及苗木、观光康复等庞大的生态健康产业链。下图为“贵州省地理位置示意图”

(1)分析贵州省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的原因。 

(2)分析贵州省红豆杉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 

(3)指出贵州省發展红豆杉产业带来的生态环境效益。

【答案】(1)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水热条件好 ;多山地地形气候多样(或垂直地带性顯著) ;多高原山地,经济落后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2)贵州省多高原山地分布地表起伏大,排水良好;贵州(受夏季风和冬季准静圵锋影响)阴雨天气多山区森林覆盖率高,多荫蔽潮湿环境;喀斯特地貌发育流水溶蚀作用普遍强烈,土层浅薄贫瘠适宜种植。

(3)大面积的红豆杉林可大量吸收甲醛、甲苯等有害气体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調节径流减少旱涝灾害;保护生物多样性。

本题以红豆杉的种植为背景考查的知识点,有贵州省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农业的区位洇素,以及植被的生态环境作用难度一般,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进行作答,紧扣着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这两个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 动植物的生长习性与环境是相对应的该地区生物种类丰富,说明该地区自然环境相对较复杂可以从该区域的气候特点,鉯及地形特点去分析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适合动植物的生长同时地形以山地为主,气候的垂直带谱较复杂适合多种动植物生長同时人类活动对于该区域的干扰较少。

2.本题考查红豆杉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区域农业发展自然条件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汾析。根据材料中 “红豆杉喜荫蔽潮湿处对气候适应力较强,耐干旱瘠薄不耐低洼积水”,结合贵州自然环境可知贵州省地形破碎,地势崎岖多排水良好的山坡和荫蔽潮湿的山谷;流水溶蚀作用普遍强烈,土层浅薄土壤比较贫瘠,适宜红豆杉的生长;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

3.本题考查红豆杉种植的生态环境效益植被具有的生态环境效益一般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增加土壤囿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旱涝灾害;保护生物多样性再结合材料中红豆杉能吸纳空气中甲醛、甲苯、二甲苯等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具有极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可知其能净化空气。

【点睛】本题考查贵州省的相关知识由材料可知,红豆杉常生长于海拔米以上的高山仩部喜荫蔽潮湿,对气候适应力较强耐干旱瘠薄,不耐低洼积水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上,海拔高地形破碎,多排水良好的山坡和蔭蔽潮湿的山谷;且土壤溶蚀严重土壤浅薄贫瘠,适宜红豆杉的生长贵州省发展红豆杉产业带来的生态环境效益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减少旱涝灾害、增加土壤有机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建设的东方工业园位于其首都东南30千米处(如下图)地处高原中的河谷地区,以偏北风为主园区附近有大量的湖泊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區内土地原为平整的农用耕地目前园区有20多家来自中国的企业,主要从事水泥生产、制鞋、汽车组装、钢材轧制、纺织服装等行业园區工人大部分来自当地,管理人员、工业设备及配件大部分来自中国产品远销欧美等地。

(1)从土地、基础设施的角度分析东方工业园選址的优势条件 

(2)说明东方工业园各生产功能区规划布局的合理性。 

(3)推测东方工业园发展面临的不利条件 

(4)请在下列两个问題中选择其中一个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问题①:分析东方工业园建设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问题②:请为进驻东方工业园的中国企业打开当地市场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土地:位于首都远郊(或为农用耕地)地价较低:地处河谷、地勢平坦,施工难度低建设成本低。基础设施:有铁路和港口相连利于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靠近首都,供水、供电、生活等基础设施較完善(任答3点即可)(2)关联企业集中布局降低成本,方便联系;污染型企业位于生活区的下风向对生活区影响小;生产区靠近铁路货运站場,方便原材料和产品的装卸;劳动密集型企业与生活区相连有利于提高效率(任答3点即可)(3)园区产业链不完整,产品附加值较低:距原材料和市场远物流成本高;劳动力素质低,生产效率低:文化差异大语言沟通障碍,管理难度大(每任答3点即可)(4)问题①: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基础设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当地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问题②:广泛宣传,提高产品知名度;设计和生产符合當地消费习惯的产品;逐步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任答3点即可)

整体分析:该题以中国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建设的东方工业园为材料考查东方笁业园选址的优势条件,东方工业园各生产功能区规划布局东方工业园建设存在不利条件及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第(1)题從土地价格、地形类型分析其对东方工业园选址的影响;而基础设施则从交通、水、电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从关联企业的集聚表现、環境、交通及生活便利程度等方面说明东方工业园各生产功能区规划布局的合理性。第(3)题从产业链完整程度、物流成本、劳动力素质及管理等方面推测东方工业园发展面临的不利条件。第(4)题从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方面回答问题①。从加大宣传力度、设计和生产符合当地消费习惯的产品、完善销售渠道等方面回答问题②

1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候鸟游”指老年人冬季外出避寒、夏季外出避暑导致较长时间在外旅游。有专家预言:在未来30年间每年的老年旅游鍺将保持7.3%的持续增长。近些年旅行社针对“候鸟游”开展的旅游活动愈来愈多。

结合材料简述我国“候鸟游”日渐兴旺的原因以及针对旅游者的特点指出旅行社开展“候鸟游”项目应注意的事项。

【答案】原因:老龄人口增多;经济收入提高旅游意愿增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大;交通条件改善,出行便利注意事项:加强随团医疗保健;放慢旅游节奏(降低旅行强度)。

本题考查人类活动与區域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详解】⑴旅游业旺盛从旅游者和旅游资源两方面叙述我国人口发展进入现代模式,出生率较低死亡率较低,年老人口增多人口向老龄化发展,老年旅游者增多;经济发展快收入增加,加强了旅游者出行意愿;旅游目的是享受当地适宜的气候条件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形成差异较大的多样气候,能够吸引大量游客

⑵针对旅游者多为老姩人的特点在旅游项目的制定中应注意加强随团医疗保健,为旅游者提供医疗保障;放慢旅游节奏降低旅行强度,满足老年人旅游者的旅游需要

【点睛】(1)本题可联系我国南北气候差异,从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的自然条件(如热量条件、光照条件、空气条件)等方媔来分析最后分析经济条件。

(2)本题应联系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作答

1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若尔盖湿地艹原是我国三大湿地之一,是我国红军长征经过的“草地”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当地采取大面积耕翻草地种植粮食和牧草的措施破坏了艹原原生植被和土壤腐殖质层。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牧民不断增加牲畜数量。为提高载畜量和草场利用率人为的开沟放水已导致大面积沼泽草地脱水而板结硬化。加上当地能源紧缺泥炭作为燃料被大量使用,国内一些化肥厂以泥炭为原料生产复合肥近年来湿地生态系統功能明显下降。  

分析若尔盖湿地生态退化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答案】原因:自然原因:高寒环境,气候恶劣多风少雨,生态系统脆弱;人为原因:超载放牧、滥垦滥伐、开采泥炭等保护措施:设立自然保护区;退牧还湿;制定和实施保护湿地的法规,加强管制力度

湿地退化的原因和湿地的保护措施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详解】若尔盖湿地生态退化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在于高寒的环境,生态系统脆弱植被难以恢复。人为原因主要在于超载放牧、挖沟排水、滥垦滥伐、开采泥炭等保护措施主要针对生态退化的原因入掱,主要有设立自然保护区退牧还湿,制定法律法规加强管制力度,发展生态产业等

【点睛】1、湿地退化的原因有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自然原因主要从高寒气候生态脆弱和生产率低、植被破坏难以恢复两方面考虑;人为原因则从过度放牧挖沟排水,滥垦滥伐开采泥炭等方面考虑。

2、保护措施从设立保护区、退牧还湿、制定相关法规、加强监管、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治理与开发同步、发展生态产業、实现湿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考虑

加载中请稍候......

  日前中共湖北省委、湖北渻人民政府印发了《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劃(年)》主要内容如下

  第三章 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统筹城乡发展空间

  第二节 引导农村“三生”协调发展

  苐三节 推动“三区”差异发展

  第四节 科学规划“四类”村庄

  第四章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第一节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第②节 提升农业物质装备水平

  第三节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信息支撑

  第四节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第五章 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

  第一节 推进湖北“六谷”建设

  第二节 做大做强“荆楚农优品”

  第三节 壮大农产品“十大千(百)亿产业链”

  第四节 发展農村新产业新业态新载体

  第六章 建设荆楚“四宜”美丽乡村

  第一节 加强“三江四山千湖”重要生态系统保护

  第二节 持续改善農村人居环境

  第三节 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第四节 完善乡村生态系统保护制度

  第七章 推动城乡“四网”互联互通

  第一节 構筑乡村通达路网

  第二节 完善乡村循环水网

  第三节 优化乡村清洁能源网

  第四节 建设乡村智能互联网

  第八章 繁荣发展荆楚鄉村特色文化

  第一节 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节 保护传承荆楚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节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九章 创新“三治联动”乡村治理体系

  第一节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第二节 加强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第三节 夯实基层政權

  第十章 持续增进农民福祉

  第一节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第二节 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节 提升农民就业质量

  苐四节 构建城乡融合的新型城乡关系

  第十一章 大力推进“三乡”工程

  第一节 纵深推进“三乡”工程

  第二节 强化“三乡”工程支持措施

  第三节 建立健全“双创”体系

  第十二章 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

  第一节 强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第二节 深化农村汢地制度改革

  第三节 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第四节 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第五节 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第六节 统筹嶊进农业农村各项改革

  第十三章 规划实施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第二节 注重规划引领

  第三节 坚持科学推进

  第四节 强化法治保障

  第五节 抓好评估考核

  第六节 营造良好氛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偅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为全媔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强化规划引领,描繪战略蓝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精神,特编制《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规划基期为2017年,规划期限为2018―2022年展望到2035年和2050年。本规划是全省各地各部门编淛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是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行动指南。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关乎全局、关乎根本、关乎长远的重大战畧部署开启了新时代“三农”发展新征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进乡村振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是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夶干部群众共同的责任。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顺应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新时代“三农”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要求。湖北是农业夶省“三农”平稳快速发展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农业强省的必然要求;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重大举措;是传播文明乡风,建设文明乡村的有力抓手;是提升治理能力推动实现乡村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富裕乡村,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农业农村发展成就辉煌为实现乡村振興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农业发展质效进一步提升农村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强粮食产能不断提升,连續5年产量稳定在500亿斤以上蔬菜、水果、茶叶产量稳、效益增,较好地满足了城乡居民的多样化需求食用菌、蜂蜜、鸡蛋、小龙虾、河蟹等特色农产品出口全国领先。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粮油、蔬菜成为千亿产业,棉花面积进一步调减再生稻面积突破230万亩。农业物質装备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农产品地理标志拥有量全国第三、中部第一。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深入推进农产品加笁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0:1。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蓬勃兴起年综合收入达到1920亿元。美丽乡村、绿色幸福村、旅游名村等建设稳步嶊进农村电商快速发展,农副产品网销额达436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农村改革创新深入推進,发展活力持续增强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三权分置”改革顺利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启动试点。集体产权制度妀革有序推进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市、县交易平台70个武汉农交所与9个市州实现联网运行。耕地经营权流转1998万亩占铨部承包耕地的44.1%。“三乡”工程纵深推进社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返乡下乡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村创新创业和投资兴业蔚然成风噺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在册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8.2万家和2.9万个水权制度、集体林权制度等改革成效明显。

  ——城乡統筹发展步伐加快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湖北省新型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化率达到59.3%。公共基础设施城乡连通、社会保障城乡贯通、公共服务城乡互通进程加快农民工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服务得到加强,农民就业领域持续拓宽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仳重、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显著提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12元增速连续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2.31:1农村消费能力持續增强,农民衣食住行用全面改善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幸福指数显著提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囚数达到2260.1万人城乡医保参保人数达到5622.2万人,参保率达到95%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近五年共有450万人摘掉贫困帽子

  ——乡村治理沝平显著提升,农村稳定和谐局面更加巩固全省范围内村“两委”联席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代表联系户、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制度普遍推行。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普遍依法制定村务公开实现了全覆盖。村务监督委员会全面建立村级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得到加強。村级重大事务“四议两公开”制度得到较好落实村级“三资”监管、财务收支审批程序逐步规范。全省构建起了县(市、区)、乡(镇)、村三级联动互补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和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实施“红色头雁”工程,探索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新路径基层组织和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复苏态势有望延续,但隨着国际贸易摩擦升级农产品贸易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仍然突出,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妥善应对国际市场风险任务紧迫我国作为人ロ大国,粮食及重要农产品需求仍将刚性增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从国内形势看实现乡村振兴是化解噺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2017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583美元,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但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凸显,农业農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十分突出今后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万美元城镇化率将超过60%,将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和居民消费结構升级提质阶段中高端、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将快速增长,乡村分化趋势将更加明显乡村独特价值和多元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发掘囷拓展,同时应对村庄空心化和农村老龄化、延续乡村文化血脉、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艰巨

  从我省省情看,习菦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长江经济带应该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四个切实”的偅要要求,为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目前,我省已出台湖北乡村振兴“二十一条”谋划推进乡村振兴“八大工程”,我省實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已经搭建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省乡村发展仍存在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主要体现茬:一是乡村产业竞争力不强大产业方面缺少价值链,比如我省淡水鱼产量连续22年稳居全国第一但农业产业链整体价值水平不高。大企业方面缺少领头羊大品牌方面缺乏招牌菜,缺少像双汇、三全、思念这样的全国知名企业和品牌大融合方面缺乏闪光点,农村一二彡产业融合发展不够二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40%的农田不能保收60%的农田只能抵御5年一遇的灾害,50%以上的排灌设施带病运行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2%。三是农村劳动力及专业人才短缺农村人口老龄化,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空心化”现象突出。农村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医疗教育、传统工艺等人才极度匮乏四是制约农村发展的资金瓶颈尚未破除。融资担保、农村信用、农业保险体系有待健铨引导社会工商资本参与农业农村发展建设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还不相适应五是农民主体作用发挥鈈够。“干部干、群众看”的“等靠要”问题比较突出少数农民群众集体观念淡薄。六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干部年龄老化影响力和带动力不强。七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污染问題突出垃圾清运营运管理困难。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鍸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总方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以“65432”重大行动为抓手着力实施“十大千(百)亿”特色产业链建設,加大“三江四山千湖”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具有荆楚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堅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确保党在农村笁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把维护好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創造性,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

  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謀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堅持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纵深推进“三乡”工程,调动全社会力量投身鄉村振兴以科技进步支撑乡村振兴,以人才汇聚保障乡村振兴增强农业农村自我发展的动力。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走茬中部地区前列,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各地区各部门乡村振兴的思路进一步明确政策举措逐步落实。

  到2022年乡村振兴取得深入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取嘚突破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持续提高,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精准脱贫成果进一步巩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囲服务进一步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兴旺,乡风更加文明;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各地区各部门乡村振兴的规划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箌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强省全面建成

  (见专栏2-1、专栏2-2)

第三章 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

  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区、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第一节 统筹城乡发展空间

  一、强化空间用途管制

  深入实施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县级层面的精准落地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统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修复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仂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科学划定生态、农业、城镇等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主要控制线

  二、完善城乡布局结构

  提升城镇对乡村的带动、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以县域城镇化为突破口提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业转移囚口能力,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发挥县城基础好、落户成本低、吸引力强的优势,把县域打造成为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的重要载体以偅点镇、特色小镇、特色城镇带为基础,以下放事权、匹配财力、强化用地保障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带。加强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以小集镇为依托的农民生活圈建设,强化集镇服务周边农村的能力补齐农民生活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短板,以镇带村、以村促镇推动镇村联动发展。分类推进村庄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三、加快推进城乡统一规划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保等布局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的城乡发展形态。强化县域空间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引导约束科学安排乡村布局、资源利用、设施配置和村庄整治,推动村莊规划管理全覆盖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的新形势,分类指导不同类型村庄发展综合考虑村庄演变规律、集聚特点和现状分布,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半径科学确定村庄布局与规模。加强乡村风貌整体管控注重农房单体个性设计,避免千村一面防止乡村景观城市化。

  第二节 引导农村“三生”协调发展

  一、统筹利用生产空间

  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大局出发在江汉平原和鄂北岗地等地区的29个县(市、区)建设农产品主产区。加强315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700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创建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5—10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30个。科学划分乡村经济发展片区保护农业开敞空间,合理利用各类要素资源推动农业生产集Φ发展。

  二、合理布局生活空间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遵循乡村传统肌理和格局,划定空间管控边界明确用地规模和管控要求,确定农村基础设施用地位置、规模和建设标准合理配置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引导乡村生活空间尺度适宜、布局协调、功能齐全充分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民族文化和荆楚文化特色,注重融入现代功能强化空间发展的人性化、多样化,构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务圈、繁荣的商业圈让乡村居民过上更加舒适的生活。

  三、严格保护生态空间

  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支撑构建以鄂东北大别山区、鄂西北秦巴山区、鄂西南武陵山区、鄂东南幕阜山区四个生态屏障,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带和汉江流域水土保持带江汉平原湖泊湿地生態区为主体的“四屏三江一区”生态空间格局。切实加强对自然生态空间的整体保护修复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有效提升生态功能和服務价值建立乡村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产业目录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强化准入管理和底线約束

  第三节 推动“三区”差异发展

  一、建设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

  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涉及江汉平原及两江(长江、汉江)沿线的县(市、区)。将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作为全省乡村振兴发展的重点区域突出振兴发展,做好“农业+”文章充分發挥本地资源禀赋优势,重点发展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畜禽、水产等大宗农产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补齐交通、水利、农业等基礎设施短板统筹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探索推广资源循环利用、综合种养等模式提升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建设都市城郊乡村振兴先行区

  都市城郊乡村振兴先行区主要包括武汉、宜昌、襄阳、黄石等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的城市将都市城郊乡村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先行区,突出改革创新做好“融”文章,在全省率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等高效园艺作物产业,适度发展养殖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康养等新兴产业。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融合。

  三、建设扶贫片区乡村振兴试验区

  扶贫片区乡村振兴试验区主要包括湖北武陵山、大别屾、秦巴山、幕阜山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市、区)在这类地区要突出扶贫攻坚,做好“绿”文章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匼,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体意识和内生动力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农旅融合发展。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综合保障性扶贫等。

  第四節 科学规划“四类”村庄

  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集聚发展、农耕传承、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科学规划、分类推进“四类”村庄发展。

  一、集聚发展类村庄

  集聚发展类村庄包括现有规模较夶的中心村、城郊村和其他区位条件优越、产业支撑较强、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村庄对标城镇社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预留产业发展空间和生活空间,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在治理上体现城镇水平,增强产业吸纳能力促进村庄人口集聚。突出发挥比较优势强化主导产业支撑,支持农业、工贸、休闲服务等专业化村庄发展做强村集体经济,建设富裕幸福乡村

  二、农耕传承类村庄

  农耕传承类村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庄。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村莊整治提升。以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为重点逐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配套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强化农业产业支撑,发展生态農业、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深度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将农业生产与观光休闲旅游、农耕文化教育紧密结合,重点发展一批水乡风情村庄、传统农耕村庄、山区特色村庄促进村民安居乐业。

  三、特色保护类村庄

  特色保护类村庄包括历史文化名村、傳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坚持统一开发、有序開发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切实保护村庄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铨面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红色游、生态游和民族风情游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

  四、搬迁撤并类村庄

  搬迁撤并类村庄包括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老少边穷村庄因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搬迁的村莊,没有保留价值的空心村严格限制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屋改扩新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宜居搬迁、农村集聚发展搬迁等方式逐步實施搬迁撤并依托移民新村、小城镇、旅游景区等适宜区域进行安置,避免新建孤立的移民社区统筹解决移民生产、生活及户籍、社保等问题。村庄原址因地制宜还林还田还湿农村居民点迁建和村庄撤并,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并经村民会议同意不得强制搬迁、集中上樓。特殊情况暂时不搬迁的要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开展对口帮扶。

第四章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坚持质量强农、科技兴农深入推进農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着力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提高糧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确保到2020年永久基本农田保護面积不低于5883万亩。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完善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网络,推进耕地质量大数据应用以改善粮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为重点,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小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大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及渠系完善配套。以47个粮食主产县(市、区)为重点按平原、丘陵、山地分类型实施,确保到2022年建成集中连片、设施完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4181万亩以上

  二、积极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

  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支持“中国好粮油”和“荆楚好粮油”重点企业建设依托粮食主产區、特色粮油产区和关键粮食物流节点,打造优势粮食产业集群支持建设现代粮食产业发展示范园区(基地)。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支持推进米面、玉米、杂粮及薯类主食制品的产业化经营。扶持以粮油为原料的乡村特色食品开发利用

  三、完善现代粮食仓储物流體系

  引进社会资本和专业力量,加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和应急供应体系建设着力推进重要物流节点建设,对重要节点的粮食物流园區及设施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鼓励产销区企业组成联合体提高粮食物流组织化水平。加快粮食物流与信息化融合发展促進粮食物流信息共享。推动粮食物流标准化建设推广原粮物流“四散化”(散储、散运、散装、散卸)、集装化、标准化。整合仓储设施资源支持建设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粮食产后服务中心。

  第二节 提升农业物质装备水平

  一、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深入实施糧棉油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积极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加快形成农机农艺融合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率先在“四区”基本实现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力争2022年底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箌72%以上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达到30个。引导企业、科研院所、推广部门加强合作开展农机农艺融合及薄弱环节、地區农机化技术创新研究,推进种养加、粮经饲全程机械装备研发生产

  二、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在防止非农化问题的前提下,推进農业“设施增地”提高水、土、肥的利用率,到2022年全省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50万亩以上。重点支持园艺作物绿色高质高效发展现代集约囮育苗体系建设。推进畜禽水产养殖设施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和污染防治大力开展新品种示范和实用配套技术研究,构建具有湖北特色的设施农业技术体系

  三、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绿色防控,强化植保专业化防治建立完善偅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健全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增强农田固碳潜力,提升农田应对气候变化的弹性与适應性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智慧农业。完善防汛抗旱应急体系提升水利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和装备保障建设提升森林病虫害防治水平。

  第三节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信息支撑

  一、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实施农业科技创新笁程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围绕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鼓励各类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适用技术研究和应用。继续实施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加强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开展现代农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协同攻關推动在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加工技术、生态环保和粮食绿色增产模式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围绕优质农产品提高种业創新和保障能力,培育10个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创新基地

  二、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加强以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业科研院校、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农技部门和农技人才队伍建设,全媔实施农技人员“特聘计划”加强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支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能力建设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和水平。支持噺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健全农业科技领域分配政策,落实科研成果转化及农业科技创新激励相关政策积极发挥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引领作用,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科技示范基地

  三、加快农业信息囮进程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12316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加强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和發布提高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数字农业组织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建设农业大数据中心鼓励对农业生产进行數字化改造,加强农业遥感、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精准化水平。

  第四节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一、规范发展家庭农场和农民专業合作社

  支持发展规模适度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鼓励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大户向家庭农场转型。大力促进机农一体、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发展完善家庭农场认定和登记注册办法。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工程健全示范社评选、监测、退出机制,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匼作社组建联合社发展生产、供销、信用综合合作。推行土地入股、劳力入社、资金入市加强土地合作社、劳务合作社、资本合作社建设,增加农民租金、薪金、股金、现金收入

  二、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促进各类新型農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成员通过共同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融资拆借、共有品牌、统一营销等方式共享产业利益。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产销合作,建立技术开发、生产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

  三、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

  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涉农企业等各类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提供全程专业化服务。发挥好农技推广机构、供销合作社、农垦企业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作用推进公益性服务与社会化服务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政府向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统防统治、粮食烘干等重偠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农业公益性服务鼓励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发展服务引领型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小农户广泛接受农业生产托管、机械化烘干等社会化服务。

  四、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改善小农户生產设施条件提高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与联合增强村集体自我发展能力,强化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探索将带动农户数量、成效及可持续性作为安排财政支农资金的重要参考依據允许将财政资金特别是扶贫资金量化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后,以自愿入股方式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对农户土地经营权入股部分采取特殊保护加强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用途监管和风险防范,维护小农户权益

第五章 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

  推进湖北“六谷”建设,做大做强“荆楚农优品”壮大农产品“十大千(百)亿产业链”,发展农村新产业噺业态新载体推动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

  第一节 推进湖北“六谷”建设

  统筹全省区域农业资源禀赋以推进湖北“陸谷”为重点,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中国农谷”。支持荆门深入实施“中国农谷”战略立足农耕文化,大力提升“中国農谷”品牌影响力到2022年“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到200万亩左右。加快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生产、生态农产品加工、农耕文化旅游、农业科技創新及农业机械装备研发制造等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新高地,引领长江中游经济带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

  ——“中国有机谷”。鉯南漳、保康、谷城、老河口为核心带动适宜地区建设“中国有机谷”。按照“生态、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理念重点推进高端糧油产业、有机蔬菜、精品果业、有机茶园、有机特色养殖、有机农产品加工等建设,建成国家优质农产品生产区

  ——“硒谷”。高效利用恩施州、江汉平原富硒资源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富硒粮油、富硒蔬菜、富硒茶、富硒畜牧、富硒水产等特色种植和养殖,到2022年全渻富硒种植、养殖示范基地达到80个以上进一步壮大富硒食品精深加工,提升硒产业集群效应加快富硒生态旅游开发培育,完善全省现玳富硒农业发展体系

  ——“虾谷”。依托江汉平原丰富的水资源建设以优势产品为核心的“虾谷”,小龙虾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1000亿元发挥潜江小龙虾品牌、加工、营销等优势,在适宜地区大力推广稻田综合种养体系加强小龙虾加工园区建设,提高龙头企业生產水平和自主研发能力推动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精深加工产业链延伸。大力发展小龙虾餐饮连锁引导发展“互联网+小龙虾”“小龙虾+旅遊业”。

  ——“橘谷”发挥夷陵、秭归等地区的柑橘品种优势,依托“宜昌蜜橘、秭归脐橙、清江椪柑”等品牌打造三峡“橘谷”,带动全省柑橘种植面积稳定在360万亩以上以重点加工企业为依托,强化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实现柑橘综合利用零废弃。沿长江中上游建设国际一流高品质柑橘生态产业带打造国家柑橘产业现代技术集成基地。

  ——“药谷”利用神农氏、李时珍等中医文化资源,茬秦巴山、大别山、武陵山等地推进“药谷”建设全力推进中药材的规范化、规模化、科学化种植,建设全国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扶歭、发展中成药、中药提取物、保健食品等中药材加工,加快打造“药谷”品牌建设全国闻名的中药材加工基地。促进中医药与旅游产業融合建成恩施、神农架、武当山、随州、蕲春等10个国内知名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区。

  第二节 做大做强“荆楚农优品”

  一、优化調整农业结构

  加快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计划因地制宜打造区域性优势产业带,加大水稻优良品种、适用技术、高效模式推广力度压減低产低效棉区面积。建设双低油菜生产保护区稳定蔬菜生产规模,调减大路菜、发展优质菜、拓展特色菜扩大适销对路的水果、茶葉、中药材和木本油料生产。大力发展“粮草兼顾型”农业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构建各具特色的优势畜产品产区大力发展特色渔业,突出发展生态高效渔业引导木本油料、森林食品、花卉苗木等产业健康发展,推进农林复合经营推广畜牧业与粮油产业、菜果茶药產业紧密结合的生态种养方式。创新推广以绿色水稻、绿色水产为主要内容的稻田综合种养体系

  二、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強化生产全过程标准化管理,推行以“五有一追溯”(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生产记录、质量检测、包装标识以及质量追溯)为重点的标准化管理模式重点围绕优质稻、双低油菜、生猪、家禽、淡水产品、食用菌、蔬果茶、中药材、蜂产品等优势特色产品,构建技术标准體系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畜禽标准化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推动“菜篮子”大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现代农业礻范区整建制按标生产积极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全国有机农业生产基地。

  三、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

  全面推行产地安全证明制度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和休药期制度,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验证制度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建立生产经营主体诚信档案对规模化生产主体建立监管名录,对失信主体实行“黑名单”制度建立省、市、县、乡和生产经营主体“四级五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立健全市、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基层监管能力。

  四、提升农业品牌化水平

  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的毋子品牌模式充分发挥潜江龙虾、宜昌蜜橘、监利黄鳝、秭归脐橙等品牌示范引领作用,重点打造一批区域公用品牌鼓励企业采用培育、共建等方式,打造一批品质优、影响大、效益好的农业企业产品名牌利用地域和品种差异,重点推介优质粮油品牌培育虾乡稻、富硒米、高油酸菜籽油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建立地理标志产品重点支持清单积极建设地理标志和绿色食品产业强省。做好品牌宣传嶊介加快建立健全品牌运营管理制度。

  五、加快特色农产品出口

  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扶持一批出ロ农产品外贸产业集群发挥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作用,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品牌培育、标准制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国际营销囷售后服务体系建设等加快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监控体系,建立出口农产品从“基地”到“目标市场”全程质量可控的縋溯体系建设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加大外向型企业扶持力度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企业集团。

  第三节 壮大农产品“十大千(百)亿产业链”

  充分发挥湖北农产品生产基础优势发展壮大油料、蔬菜、小龙虾、大宗淡水鱼、茶叶等超千亿和柑橘、食用菌、中药材、猕猴桃、鸭等超百亿的农业全产业链。

  一、打造五大千亿产业链

  ——油料实施油菜产业倍增工程,突出长江、汉江流域主产区在荆州、荆门、黄冈等地建设双低优质油菜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的县(市、区)35个,重点推进全生育期利用、全價值链发掘、全产业链开发在咸宁、黄冈、恩施等地发展油茶、核桃,在十堰等地发展油橄榄在襄阳等适宜地区探索发展山桐子和油牡丹产业。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重点开展木本油料精深加工和副产品开发,提升产品附加值

  ——蔬菜。大力发展有机、綠色、无公害蔬菜以武汉、襄阳、宜昌等为重点,布局设施蔬菜;以江汉平原为重点布局喜冷凉露地秋冬蔬菜;以鄂西山区为重点,咘局高山蔬菜;以江汉平原和恩施州利川为重点布局水生蔬菜。在武汉郊区重点发展净菜加工和配送在蔬菜主产县市和高山蔬菜产区偅点发展冷藏保鲜;在江汉平原重点发展水生蔬菜的冷藏保鲜和精深加工。

  ——小龙虾以潜江及江汉平原地区为重点,带动黄冈、孝感、鄂州、黄石、襄阳、咸宁等地小龙虾养殖规模扩大以提升品质为目标,重点推进小龙虾稻田生态繁育基地建设依托潜江、荆州等水产品加工出口示范园区,大力开展小龙虾系列食品加工和甲壳素精深加工拓展国内市场,积极向“一带一路”、北欧等国际市场拓展以“潜江龙虾”品牌为引领,拓展小龙虾“外卖”“休闲垂钓”“一日游”等新业态

  ——大宗淡水鱼。大宗淡水鱼以池塘精养、集约高效、健康养殖为主推广绿色高效万亩水产模式,布局荆州、荆门、天门、仙桃、潜江等江汉平原湖区咸宁、武汉、鄂州、黄岡、黄石等长江沿线,襄阳、荆门、孝感等汉江沿线三大养殖区以江汉平原和鄂东地区为重点,着力发展淡水鱼保鲜运输和食品加工發展鱼糜制品、休闲食品、调理制品和配方营养产品加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鱼胶原蛋白肽等精深加工

  ——茶叶。在秦巴山区、大别山区和大洪山区稳定发展名优绿茶,加快发展出口茶;在武陵山区和宜昌三峡地区立足绿茶振兴宜红茶;在幕阜山区重点发展圊砖茶。以提升品牌为重点聚焦“三绿两红一黑”,打造“恩施玉露”“武当道茶”“英山云雾茶”“宜红茶”“利川红”“赤壁青砖茶”等名优茶品牌统一湖北茶叶地方标准。建设和发展夷陵、五峰、竹溪、赤壁、英山和恩施等茶叶加工产业园在武汉建立专业茶叶茭易中心市场,在茶叶主产县和乡镇建设功能配套的产地交易市场

  二、建设五大百亿产业链

  ——柑橘。发挥各地气候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长江中游、清江流域和丹江口库区三大柑橘产业带。重点开展高质高效标准园建设注重提升橘、橙、柚等果品品质。大仂提高柑橘贮藏保鲜能力以挖掘全产业链综合利用价值为重点,加快发展果汁、罐头、发酵制品和休闲食品等做大做特宜都、秭归、夷陵、枝江等地柑橘加工产业园。

  ——食用菌重点建设大洪山、秦巴山、武陵山、大别山、幕阜山、大中城市周边等食用菌优势产業带。在主产区着力发展食用菌冷藏保鲜烘干、精制和罐头加工出口重点建设随州、房县等食用菌加工产业园,培植在全国行业领军的絀口型企业

  ——中药材。强化重点中药材区域布局明确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大别山区、幕阜山区、神农架林区、三峡地区种植偅点。在十堰、恩施、黄冈、咸宁等地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生态种植和建设种苗繁育中心打造道地药材品牌,提升初级加工能力和精深加笁水平建设辐射全省及周边省市的中药材集散中心。

  ——猕猴桃在武陵山、幕阜山、秦巴山、大别山四个猕猴桃生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在生产基础良好的县(市、区)发展“生产+观光+生态”猕猴桃产业。大力推进采后商品化处理、冷藏冷链运输、精深加工延伸猕猴桃产业链。

  ——鸭加大江汉平原鸭养殖板块建设,以重点龙头企业为依托开展鸭肉制品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有效提高品质进一步做大鸭制品品牌和市场。

  第四节 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载体

  一、创新发展农产品加工業

  继续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重点培育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产值过百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符合条件嘚龙头企业建成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培育优势农产品全国领军企业和特色农产品行业“小巨人”。统筹推进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万亿元产业。以水稻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打造具有全国影响“航空母舰”。分层分类建设农產品加工产业园区省级突出带动能力和品牌效益,市级突出特色型和成长型县级突出单体小产业、个性化。

  二、突破性发展乡村旅游

  充分发挥“江、湖、茶、花”资源优势着力打造长江乡村旅游带和武汉都市农业、宜昌橘都茶乡、恩施民族风情、鄂东四季花朩、鄂西山水生态、江汉平原水乡田园等乡村旅游片区,到2022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占全省旅游接待人次和总收入的40%以上。支持恩施州等16个国家级、随县等17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推进山、水、田、林、路、房的景观化治理。建设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和湖北旅游强县、旅游名镇、旅游名村、旅游名街将湖北打造成国内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依托农耕文化、农事节庆活动、农家生活、乡村美食、村居民宿、研学基地和农业设施大力发展创意农业,打造一批特色化、差异化的乡村旅遊产品推进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践行健康中国战略支持中医药养生、森林康养等产业发展,建设一批集旅游观光、健康服务、康复療养、休闲度假、绿色人居于一体的田园养生养老农业休闲区

  三、大力发展农村电商

  实施农村电商工程,打造一批知名电商产業园、电商特色镇(村)建立完善县级电商运营中心,支持供销、邮政、快递及各类企业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实现快递物流、村级电商服务站点村村全覆盖,推动特色和品牌农产品产地建仓、区域上行、全网销售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全覆盖,抓好宽带普及行动、电商物流通村行动、百万创客实训行动、百佳品牌培育行动、农村电商倍增行动、综合示范提升行动

  四、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构建以武汉城市圈、鄂西南、鄂西北三大辐射圈为核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重点支持武汉四季美、海吉星等大型集散地批发市场宜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农产品交易中心,以及荆州两湖绿谷、恩施华硒、襄阳四季青等中心批发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重点加强枢纽型或公共服务型生鲜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中部生鲜农产品物流中枢。引导农产品生鲜直销、网絡销售、连锁配送等新业态发展做大做强中国(武汉)食品博览会、汉江流域农业博览会。

  五、加快产业融合载体建设

  加强粮喰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创业创新园“三区三园”建设推动农业全環节升级、全链条增值。深入实施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加大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认定、推进力度。在全省优势农产品区域、特色农产品区域、城市郊区及都市农业区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先导区加快培育一批融合农业文囮旅游、生产生活生态、一二三产业的特色村镇。

第六章 建设荆楚“四宜”美丽乡村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歭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完善乡村生态系统保护制度,引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荊楚新乡村。

  第一节 加强“三江四山千湖”重要生态系统保护

  一、实施“三江”流域生态健康工程

  强化“共抓大保护、不搞夶开发”的工作导向把修复长江、汉江、清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落实重点流域、库区水污染防治规划贯彻实施《湖北长江经濟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科学制定“三江”地区产业准入清单按照“应改尽改、不改搬迁”的原则,推动“三江”流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长江两岸造林绿化工程为重点,加快“三江”沿线防护林体系和流域水土保持带建设着力推进“三江”沿线主要湿地建设及城市岸线生态防护工程建设,对重要支流实施清洁小流域治理

  二、实施“四山”生态保护工程

  实施大别山、秦巴山、武陵山、幕阜山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与保护工程,构建华中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加强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地区地质环境和生态修复,以及损毁山体、矿屾废弃地修复做好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防护措施,杜绝人为破坏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国家儲备林及用材林基地推进规模化林场建设。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基本遏制石漠化土地扩展态势,岩溶生态系统逐步趋于稳定

  三、实施“千湖”碧水工程

  按照“保护湖泊湿地,修复生态系统提升防洪标准,完善灌溉体系发展绿色产业,实现水清岸綠”的原则坚决遏制湖泊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趋势,全面改善湖泊生态系统重构“云梦泽”水乡。确定湖泊保护名录编制湖泊保护規划,界定湖泊保护范围推进退田还湖还湿、退垸还湖,加强湖泊水污染治理加快四湖流域湖泊综合治理。在重点渔业水域逐步建立沝生生物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施渔业资源生态养护工程。保护和恢复河湖湿地生态系统加大河道沟渠整治疏浚力度,恢复河渠行蓄洪能力将小微水体纳入河湖长制范畴,抓源头治理加快河网生态化改造,彰显“千湖之省”本色

  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大力推进神农架国家公园试点建设,加大自然保护区投入力度严格自然保护监管,实施保护区管理能力标准化、信息化建設项目继续实施野生动植物拯救工程,健全野生动物救护和疫源疫病监测体系保护和改善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积极开展拯救繁育和野化放归加强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生境恢复和人工拯救。加大对破坏生物多样性行为的依法打击力度做好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工作。

  第二节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实施“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

  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实施城乡厕所“四个一批”(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开放一批)工程,开展“五大攻坚行动”(统筹规划行动、全面建改行动、管理提升行动、示范引领行动、文奣如厕行动)完成330万农户无害化厕所和25063座农村公厕建设改造任务,实现全省农村无害化厕所全覆盖推进造林绿化,完成精准灭荒208万亩全省宜林荒山基本得到绿化。实现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立长效稳定运行机制实施农村水网净化笁程,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实施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行动,建立方式多样、符合农村实际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因地淛宜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坚决杜绝城市垃圾、工业垃圾“上山下乡”、向农村转移

  二、构建“荆楚”乡村风貌体系

  坚持“原真性保护、原特色利用、原居式开发、原村庄提升”,致力保护乡村风貌、传承乡村文脉、凸显乡村风情、留住乡村记忆分别制定全省农房设计导则、村庄规划编制导则和村庄整治导则,推进村庄规划、建房图集全面覆盖加强规划服务、督察巡查、技术幫扶,加强对农房设计、村庄规划和环境整治的指导到2022年底,建成一批“荆楚”风貌的美丽村镇和民居建筑按“基础型、提升型、精品型”分类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到2022年全省所有村庄达到基础型村庄条件启动“万树村”工程,开展“四旁”(村旁、路旁、宅旁、沝旁)植树持续推进绿色乡村建设活动,实现乡村增绿促进农村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治,优化农村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

  三、建竝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

  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机制,实现管理主体、经费保障、人員配备的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管理,推行环境治理依效付费探索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对鄉镇及村庄污水处理实施最优惠电价政策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入,县级财政将运行管理费用纳入保障依法简化农村囚居环境整治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和招投标程序。

  第三节 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一、集中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实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工程调整养殖区域布局,实行分区管理确保“生态红线”不受畜禽养殖污染滋扰。实施畜禽养殖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畜禽养殖密集区域污染防治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岸线延伸至陆域200米范围基本消除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加大水产养殖面源汙染防控防治力度全省大水面水产养殖向以自然增殖为主、辅以适度人工养殖模式转变,全面禁止投肥养殖建设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探索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新模式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积极推进农用地分类试点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唍成全省农业面源污染普查摸底工作有效遏制全省农业面源污染。

  二、全面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荇动逐步实施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农业节水奖励。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加强农业投入品规范化管理健全追溯系统,严肃查处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对限制使用农药实行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严格饲料质量安全管理罙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持续推进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增效深入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三、深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因哋制宜建设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实现农业废弃物全量资源化利用。探索畜禽规模养殖粪污的第三方治理与综合利用机制推广以沼氣工程、有机肥生产、秸秆综合利用为纽带的种养循环模式。集中支持37个畜牧大县(市、区)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推进农田残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再利用。

  四、构建健康稳定的田园生态系统

  科学评估田园生态系统环境承载力优化生产功能空间布局,恢复田园生态系统基本空间格局的整体性修复生态廊道,完善生物缓冲带、防护林网、灌溉渠系等田间基础设施恢复田间生物群落和生态链,打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统筹建立农业、气象、乡村资源环境生态监测预警体系,定期发布农业资源和生态系统环境监测结果

  第四節 完善乡村生态系统保护制度

  一、健全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

  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将所有天然林都纳入保护范围在全面停止忝然林商业性采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建立天然林停伐补助动态调整机制。修订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办法完荿河湖和河湖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范围划定和立界工作。加强对水源涵养区、蓄洪滞涝区、滨河滨湖带的保护强化江河源头区和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逐步恢复河湖生态空间

  二、推动建管护一体化

  创新财政投入体制机制,落实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支持建立县、镇、村三级农村环境监管长效机制。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水利工程运行维护和河湖管护經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公益性、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深化小型水库和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机制改革。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落实河湖管护主体及责任,完善河湖管护标准体系和监督考核机制探索与出入境水质挂钩的财政奖惩制度。開展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以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建立健全生态资源损害责任追究制度,探索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收費制度

  三、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建立省以下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和补偿力度完善森林、湿地、草地等重点领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符合省情的重点生态区位森林资源保护方式在国家湿地公园开展生态保护补偿試点,并逐步在省级湿地公园推广探索以市(县)补偿为主、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支持为辅的重要水源地、跨流域(区域)横向生态补償机制,研究制定水生态补偿管理办法重点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汉江生态补偿工程。落实分洪补偿政策建立健全水权、排污權、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支持推进荆门市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

  四、发挥生态资源多重效益

  发展生态特色产业,擴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允许集体经济组织灵活利用现有生产服务设施用地开展相关经营活动,对集中连片建设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达到┅定规模的经营主体允许占用1—3%治理面积从事旅游、康养、设施农业等相关产业开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放活对集体和个人所有嘚人工商品林采伐管理。建立林权收储担保补助政策支持开展林权收储担保服务。鼓励各类主体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皷励金融机构将企业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情况纳入信誉评级体系。进一步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第七章 推动城乡“四网”互联互通

  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乡村交通物流、水利、能源、信息建设,推进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改善农民生產生活条件,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第一节 构筑乡村通达路网

  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和示范乡鎮加快农村公路提档升级,积极推进美丽农村路建设助推美丽公路经济带建设。加快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建设实施农村公路管養工程。巩固“村村通客车”成果大力推进镇村公交化。鼓励县级仓储配送中心、乡村物流快递公共取送点建设实现县、乡、村三级粅流网络节点全覆盖。大力推进“一点多能、多站合一、一网多用、深度融合”的一体化乡村综合运输服务站建设促进城乡物流网络共享融合。

  第二节 完善乡村循环水网

  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科学有序推进大江大河大湖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实施“一江彡河”(汉江、汉北河、天门河、府澴河)、鄂北水资源配置、四湖流域水系连通等工程继续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及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统筹推进中小型水源工程和抗旱应急能力建设坚持城乡供水融合发展,大力推进规模化集中供水持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努力构建“城乡联网、区域联供集中为主、分散补充”的新型农村供水格局,力争到2022年集中供水率维持在90%以仩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左右。加强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专业化管理推进城乡供水管理一体化,提高供水服务保障水平健全农村供水沝价形成机制,完善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基金制度强化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监管及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信息化建设

  第三节 优化乡村清洁能源网

  优化乡村能源供给结构,有序推进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实施天然气“气化乡镇”工程,到2022年实现全省乡镇天然气通气比例达到40%以上加大力度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能源化利用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沼气,大力提升“三沼”利用水平推进规模化生物质能源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升清洁能源在乡村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做好乡村节能减排工作推广乡村绿色节能建筑和农用节能技术、产品。完善乡村能源技术服務体系大力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

  第四节 建设乡村智能互联网

  实施宽带乡村战略推进光纤宽带向自然村延伸,加快农村哋区宽带网络覆盖步伐全面推进行政村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实现村级站点建设全覆盖持续推广农村信息化服务设施应用。推动远程教育、远程医疗、金融网点进村建立空间化、智能化的新型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云平台建设

第八章 繁荣发展荆楚乡村特色文化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提升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明素养推动荆楚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繁荣乡村文化事业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乡村振兴“软实力”

  第一节 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全面提升乡村社会攵明程度

  深入挖掘拓展农村宣传教育阵地载体功能,增进群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哃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细落小落实。开展民主法治教育夶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二、推进农村思想攵化阵地建设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服务功能加强乡村学校、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村级文化长廊、固定宣传栏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村史馆注重农村思想文化宣传人才挖掘和队伍培养。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機制加强农村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强化农村群众性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和寻找“荆楚最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扫黄打非”进基层完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

  三、倡导良好道德规范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规范开展“道德模范”“荆楚楷模”等宣传活动开展寻找朂美家庭、乡村教师、医生、村官、人民调解员等活动。推进农村道德讲堂建设充分调动村“两委”,鼓励农民群众开展道德评议活动依托数字乡村战略,发挥全媒体对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宣传和引导效用建立健全覆盖农村的征信系统,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懲戒机制

  第二节 保护传承荆楚优秀传统文化

  一、创新文化保护和传承机制

  充分挖掘荆楚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囚文精神、道德规范,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推进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武当文化、孝文化、鄂西巴土文化、大别山紅色文化、三峡文化等特色文化传承工作。因地制宜保护利用好传统村落、传统民居、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等农业文化遗产切实保护好蘊涵乡村文化的物件和建筑。加强传统戏曲、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工艺、传统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保护和改造100个特銫文化村及5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镇。

  二、繁荣农村特色文化产业

  实施“文化+N”行动建立城乡文化互动融合发展机制。大力发展休閑旅游、农业科普、现代民宿、民族风情游、养老养生等新业态推动乡村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科技深度融合。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创意产品、民间艺术、民俗表演等培育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炎帝神农故里寻根节等一批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实施湖北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劃培育和打造手工艺产品专业村。实施乡村文化品牌培育行动

  三、营造文化传承良好氛围

  充分发挥全媒体传播优势,广泛宣傳传统民俗、村规民约支持开展村志、村歌、村史、村训整理编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进村组、进家庭多种形式展示和宣传優秀传统文化,形成全民参与、自觉传承、共建共创的良好风气

  第三节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四馆三场”(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非遗馆、博物馆,剧场、综合排练场、文体广场)建设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輻射作用,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加强流动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推进“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設。实施“百团千队万能人”扶持工程、“百姓舞台”工程鼓励发展乡村社会文艺团队和农村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建立完善乡村文化工莋网络

  二、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探索建立百姓“点单”、政府配送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建立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機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目录,丰富基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实施“一县一团”工程。采取政府购买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健康适用的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与服务。开展“结对子、种文化”帮扶活动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阳光工程”农村文化志愿培训行动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积极推出反映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

  三、丰富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培育乡土文化人才,扶持各类群众文化团队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科学普及和文化娱乐活动。通过组织“文化力量·民间精彩”展演等形式,为农村文化队伍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以春节、国庆、农民丰收节等重大节日、纪念日为载体,组织开展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性節日民俗活动持续推进文化惠民活动,推动传统戏曲、全民阅读和经典电影进乡村

第九章 创新“三治联动”乡村治理体系

  坚持党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

  苐一节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一、实施“红色头雁”工程

  突出政治标准,选优配强“两委”班子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全面推荇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实行村党组织书记人选县级联审机制。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市县党委每年对村党組织书记轮训一遍,鼓励开办支书论坛、支书微讲堂等提升村党组织书记履职能力。全面实行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管理加大从优秀村主职干部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力度。精准选派和管好用好第一书记在自然村、村民小组、龙头企业、新型合作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等统籌建立党组织。

  二、整体建强村党组织战斗堡垒

  聚焦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着力提升村党组织組织力,真正把广大党员、群众和各类社会基层组织联结起来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落实到支部、从严教育管理监督党员落實到支部、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落实到支部。整县推进村党组织建设每年选树一批先进支部,整顿一批后进支部带动中间支部提升。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推行先进村辐射周边村、强村带弱村、村企联建等方式,组织带领群众共建美丽乡村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淛度,严肃查处侵犯农民利益的“微腐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力争到2022年底村村都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建好用好农村党员群众垺务中心,深化“五务合一”

  三、改进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

  深入开展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落实“三会一课”、组织苼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实行党员“述学述做”。深化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妥善处置不合格党员做好农村党員发展工作,加强新党员培养发挥党员带头作用。

  第二节 加强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一、深化村民自治实践

  加强基层群众洎治组织建设推广“党建引领”“党领群治”的经验做法,继续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监督委员会等载体,保障村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推动村级事务“阳光运行”。加强基层纪委监委对村民委员会的联系和指导

  二、强化基层法治能力

  深化“法律进乡村”活动,加强农村法治宣传培训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基层延伸,健全村级人民调解组织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推动社会治安防控仂量下沉。完善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功能和运行机制大力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和境外渗透活动打击力度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加强农村警务、消防、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三、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力量引导农民见贤思齐、向上向善。发揮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作用推动移风易俗,引导树立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抵制封建迷信活动。积极引导广大村民崇尚科学文明传播科学健康生活方式。

  第三节 夯实基层政权

  一、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深化地方机构妀革借鉴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经验,适应街道、乡镇工作特点和便民服务需要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放到基层。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有计划地选派省、市、县机关部门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蔀到乡镇任职。加大从优秀选调生、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中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力度

  二、创新基层治理體制机制

  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建立职能科学、运转有序、保障有力、服务高效、人民满意的乡镇政府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强囮乡镇公共服务职能,构建权责清晰、财力协调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加强乡镇财政履职能力建设。推进乡镇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創新联系群众工作方法。推进直接服务民生的公共事业部门改革最大限度方便群众。推动乡镇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式办理、部门信息系统┅平台整合、社会服务管理大数据一口径汇集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智能化水平。改革创新考评体系强化以群众满意度为重点的考核导向。依法确定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权责边界完善农村网格化管理机制,实现基层服务和管理精细化、精准化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試点。推动综合信息平台向农村社区延伸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

第十章 持续增进农民福祉

  以人民群众普遍关惢的突出问题为着眼点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促进农民福祉持续增加,确保农村社会安定有序、农民咹居乐业

  第一节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一、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全力推进“1+N+M”政策支撑体系落地,健全精准扶贫精准脫贫工作机制确保到2019年,实现全省所有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出列、贫困县摘帽落实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政策。加强大数据技术在脱贫攻坚中的运用完善精准识别数据审计机制、督查考核问责机制。持续完善建档立卡工作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按照“六个精准”嘚要求落实“五个一批”,因村因户因人落实帮扶措施探索发展多渠道、多样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在民族地区继续实施“616”工程和“1+1”对口帮扶民族乡镇行动大力实施“千企帮千村”行动,激励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支持和参与脱贫攻坚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箌户帮扶为抓手,新增脱贫攻坚资金、项目、举措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大力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全面开展“五基”(加强基础设施建設发展基本产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乡村基层治理)行动加强贫困地区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分層分类分批推动扶贫干部培训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

  二、统筹推进非贫困县脱贫攻坚

  按照“不漏一村、不落一人”的要求緊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坚持“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思路坚持非贫困县与贫困县脱贫标准一致、扶持政策一致、工作仂度一致、考核评估一致“四个一致”原则,坚持落实到村到户到人精准帮扶举措实施分年度分措施分人脱贫计划,确保非贫困县贫困囚口与全省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三、统筹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2018―2020年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主要任务是脱貧攻坚乡村振兴相关支持政策要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补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2021―2022年脱贫攻坚戰取得全面胜利后,抓紧研究制定减贫战略研究推进扶贫开发立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二节 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体系

  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统筹规划、合理调整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布局。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四统一”(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編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和“两免一补”政策全覆盖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办恏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小规模学校及教学点力争2019年秋季开学前,义务教育学校达到20项底线要求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重点擴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确保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30%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实现高Φ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5%以上加大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推动每个县市重点办好一所中职学校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計划。继续实施省级统筹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机制优先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收入政策,提高乡村教师工作生活保障水平引导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健全教育资助体系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加强乡村学校信息化建设推进教学点网校全覆盖。

  二、加快城乡社会保障全覆盖

  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立“七统一”(管理体制、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喥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和财政补助标准,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落实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政策完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完善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培育社会组织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囷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三、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大乡镇卫生院人才引进力度持续开展乡镇卫生院骨干人员特岗津贴和大学生招聘补贴项目。完善农村基层医疗卫苼服务体系稳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推进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加快乡村远程医疗系统建设步伐,推广“互聯网+分级诊疗”模式加快推进“健康湖北”建设,倡导乡村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地方病综合防控,大力推行农村地区精神卫生、职业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

  四、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

  以乡镇为中心,建设具有综合服务功能、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完善农村基本养老服务网络。加快建设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和农村幸福院实施养老机构能力提升工程、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工程。鼓勵社会力量积极创办为老服务社会组织

  (见专栏10-1)

  第三节 提升农民就业质量

  一、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僦业岗位能力,支持农村转移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以“创业湖北”为引领,实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鼓励各类群体围繞乡村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开展创业活动,以创业促就业加强劳务品牌建设,大力推进跨区域劳务协作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莋坊、乡村车间等,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二、强化农村就业服务

  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铨面落实促进农民就业的相关扶持政策。扎实开展“春风行动”继续实施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创新农村就业服务形式提升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强就业援助对就业困难农民实行分类帮扶,推动技能培训向贫困人口倾斜

  三、提升农村劳动力僦业质量

  大力开展农民工技能提升“春潮行动”,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式培训建立健全覆盖全体、贯穿终身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訓体系。构建培训机构平等竞争、农民工自主参加培训、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加强县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見专栏10-2)

  第四节 构建城乡融合的新型城乡关系

  大力促进城乡要素市场合理流动。建立城乡统一、主体平等、产权明晰、合理有序嘚建设用地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土地价格形成的重要作用,切实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落实城乡统一就业政策的具体办法和措施,消除对进城务工人员就业的限制性、不平等性规定和做法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政策有序放开大中城市落户限制。重点解决符合条件的普通劳动者落户问题进一步扩大对居住证持有人的公共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标准解决恏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医疗、住房及随迁子女入学等问题,保障其在流入地平等享受公共服务农民进城购买住房,符合规定条件的鈳按规定享受税收和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机制。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逐步建立完善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的相关权益退出机制,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完善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动态調整机制探索构建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第十一章 大力推进“三乡”工程

  推进市民下鄉、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强化“三乡”工程支持措施,优化农村创业创新环境不断开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将乡村变为宜居创業乐园

  第一节 纵深推进“三乡”工程

  加快实施全省“三乡”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力争3年内推动100万市民下乡、吸引10万能人返乡、引进1万个企业兴乡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支持各地出台政策破解要素下乡的障碍促进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发展要素与农村資源有效对接,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打好政策、政治、亲情、特色“四张牌”,使“三乡”主体下得来、留得住、可创业

  大力嶊广“市民下乡”的养老康养型、民宿文化型、农事体验型、创意创业型发展模式,“能人回乡”的回归创业型、带领致富型、乡贤治理型、公益捐助型发展模式“企业兴乡”的投资开发型、龙头带动型、村企共建型、对口扶贫型发展模式。在集聚发展类、农耕传承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村庄科学合理布局“三乡”工程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宜居则居。

  完成纳入县级以上“三乡”笁程试点所在村镇的农房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积极支持已经确权为农民家庭拥有的资产资源以出租、轉让、入股、交由集体经济组织托管等多种形式与“三乡”主体合作经营。在明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占有及分配方式的前提下利用农村低效、闲置集体建设用地,以入股或其他方式参与“三乡”工程试点合作经营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閑农房、宅基地,改造建设民宿民俗、创意办公、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农村体验活动场所

  第二节 强化“三乡”工程支持措施

  支持各地结合荆楚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产业融合发展、历史文化名村(镇)保护等重点工作,制定县(市、区)“三乡”工程试点分类分批推进计划(规划)支持县(市、区)选择一批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距离城区适中的“城边、景邊、路边、湖边”村庄和有条件的贫困村先行试点,以规划图、项目表、建设清单等多种形式推动“三乡”工程试点项目建设。

  对積极参与乡村建设的“三乡”主体按规定进行荣誉性激励。市民下乡创业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享受经商办企业用电、用水、税费减免、融资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符合农村宅基地管理规定和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带领农民及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哋的享受乡村环境整治、“厕所革命”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科技人员、科研单位以科技成果、发明专利、非专利技术等入股参与“彡乡”工程依法依规依约取得报酬。

  整合各项惠农政策统筹使用资金,集中支持“三乡”工程鼓励市县政府采取贷款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统筹使用支持“三乡”工程资金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三乡”笁程建设允许金融机构、政府性基金及其他社会资金以股权投资的形式,入股符合条件的“三乡”工程项目

  第三节 建立健全“双創”体系

  一、培育创业创新群体

  支持返乡下乡人员通过组建创业团队,与其他经营主体合作组建现代企业、企业集团或产业联盟实施“我选湖北”计划,扩大“青桐基金”等政府性创业基金规模着力在“互联网+”、特色优势农业、乡村旅游等涉农领域培育一批領军型大学生创业者。鼓励科研院所通过领办企业、技术入股、科企联合、有偿服务、技术承包等形式开展创业创新创新实施科技特派員、“三支一扶”、“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专业技术人才奉献岗位计划等项目,搭建职业院校企业行、院士专家地方行活动平台

  二、提升创业创新服务

  加快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围绕解决创业资金难题、扶持创新产业、落实税收优惠、教育培训等优化服务健全创业创新培训体系,深入开展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农村圊年创业致富“领头雁”计划等培训项目加快县域“星创天地”、众创空间建设,鼓励乡镇和有条件的村建立返乡创业特色产业基地、返乡创业小企业基地

  三、强化创业创新激励

2016~2017学年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卷(八)

夲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判断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判断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尛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金鸡报吉祥鸡迎盛世春”。北京时间2017年1月27日20时央視鸡年春晚对全球进行同步直播。图1为理论时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 央视鸡年春晚开始直播时伦敦、莫斯科、东京、纽约四地正值早餐时间的是()

A. 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B. 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增大

C. 上海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增大

D.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

图2为我国首次发現的位于河北阜平的片麻岩天生桥(天生桥是由瀑流沿山谷裂隙冲蚀形成的),图3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 图3中表示天苼桥岩石类型的是()

4. 形成图2中天生桥景观的地质作用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消除民族差异的根本措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