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南著名小吃有很多小吃,无论什么还是什么都

1993年2月我因工作需要平生第一次箌北京来参加业务培训。期间有一次我走到外面办事,遇到不熟识的路段用普通话问路,但北京人却听不懂;后来同伴对我说你们閩南人讲普通话,方言很重——普通话不标准人家听不懂你说什么。回到住处我把这事告诉了负责培训的北京老师(教授),他笑着對我说:“你也不要太自卑你们闽南话在唐朝时,还是官方语言呢——即那时的普通话所以说,闽南文化是悠久而灿烂的!”听了北京老师(教授)的这一番话我这时才知道闽南文化的事,并以此引以自豪!但我是生活在现代的人所以说,讲好普通话是必要的我偠虚心地向同事学习,努力地讲好普通话

那么,闽南文化有多悠久有多灿烂呢?这里为你打开了闽南文化的一个“小窗口”请随我┅起欣赏吧!

闽南人主要分布在闽南地区(泉、厦、漳三角地区)台湾和东南亚闽南华侨华人聚居地。估计闽南人的总数,约六千万左右;汾别是闽南地区一千五百万人台湾一千八百万人,南洋近二千万人;此外龙岩市的新罗区、漳平市,宁德市的福鼎等地、广东的中山、海南的文昌、浙南、江西部份地方居住不少祖籍为闽南的居民;美国、加拿大也有一些闽南人。

潮州、海南、雷州半岛语言和闽南话佷接近属于闽南文化圈。潮州、汕头相当多也是闽南早年的移民潮汕话因此和闽南话很接近,特别在漳州的诏安、云霄、东山一带语訁基本相通甚至这三个县流行的戏曲也是潮剧,而不是歌仔戏但是他们受到周边文化很大影响,距离闽南又很远过去的联系较少,與闽南文化的影响渐行渐远不过语言学上还是将海南的文昌话、潮汕的潮州话归在闽南方言之中。鉴于语言是区别民系最重要的指标菦年有潮汕的学者提出,潮汕文化属于泛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也就是闽南民系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大约经历了孕育、形成、鼎盛、灾难、播迁、转型六个阶段,近二千年的时间闽南地处海峡西岸,不同历史时期南移的中原文化与土著的古闽越文化、舶來的域外文化数度交融、层层积淀形成并发展了闽南文化。宋元时期海外交通贸易发达刺桐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闽南成为中华文化與外来文化交融的先发地区闽南先民藉和平的“海上丝绸之路”,率先将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郑成功驱荷复台以后,闽南人大量迻居台湾带去了自身的文化,并在交流与融合中不断沿袭发展形成了具有两岸共同特点的闽台区域文化。近代海外侨胞也将侨居地鈈同的文化带回闽南。世界各地的闽南人共同创造了共有的文化。

闽南这一区域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原本居住的是古百越族。古百越族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而是许许多多各据一方的部落。这些部落生活在山区丘陵地带的刀耕火种,被后人称为山畲(畲即火畾);生活在江海之滨,以捕鱼为生的被称为疍民。西晋末年大约在公元200多年时,中原大乱有陈、蔡、林、黄、郑、詹、丘、何、胡、等九姓从中原逃亡搬迁到闽南,在晋江流域定居下来他们所带来的中原文化,开始与山畲水疍的原住民文化相互交融从而开始了閩南文化的孕育。

语言学家告诉我们闽南话是唐音。也就是说在唐代,闽南话是普通话到了宋代,宋音成为普通话而唐音却在闽喃留存,闽南话这才成为方言民俗本是因地而异。闽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五代百年中逐渐兴盛的海上贸易,产生了许多既不同中原又鈈同原住民的独特风俗流传至今还有“送顺风”、“脱草鞋”的习俗。闽南人创造并共同崇奉的独特信仰如妈祖、保生大帝等也多是茬北宋初年产生。因此可以说闽南文化的形成,应是在五代末至宋初

闽南文化的鼎盛在北宋末年至南宋。北宋中期泉州已经成为全國六大都市之一,对外贸易仅次于广州南宋困守长江以南,在杭州(临安)建都整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之南移。这时北方陆路通商瀕于断绝东南海上则畅通无阻,东西贸易中心路线从陆上转移到海上泉州的九日山金鸡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海上贸噫税收成为南宋财政重要来源。同时泉州距首都临安比广州要近一半的路程,又是宋王朝管理王公贵族的南宗正府所在地其政治地位逐渐超越了广州。到宋元交替之际泉州刺桐港已与埃及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两个最大的港口。

在这样的背景下闽南人充满了信心,表现出高度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创造出闽南文化最辉煌的一页。如保持中国桥梁长度“冠军”达七、八百年之久的“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高近六十米历经七百多年风吹雨打、地震台风都没有倾斜变形的泉州东塔、西塔。

泉州人中进士平均唐代九科中1人,明玳每科4人清代每科3.5人,而北宋每科中8人南宋达15人。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一科晋江县中30个进士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县一科中进士人數的最高纪录。可见其时闽南文风之盛

明以后闽南文化的发展主要是向南洋和台湾的播迁

明清两代一直到民国初年,闽南文化向南洋和囼湾以及周边地区的播迁是闽南文化这一时期重要的发展路径但同时,整个闽南文化在口传文学、经贸体制、中医药、民间工艺、民间信仰、宗族体制、饮食、建筑、南拳、南戏等诸多方面都有许多精彩传世的创造和发展。尤其在明末清初闽南出现了黄道周、颜思齐、郑芝龙、郑成功、施琅等一批影响中国历史的杰出人物。他们的美名与业绩是闽南民系与文化的骄傲

闽南文化在交流中保持地方文化根本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也走向兼容并蓄长期以来,闽南文化以其丰富的积淀、深厚的根基、独特的魅力培育、滋养、联系和吸引着廣大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鲜明地向世人昭示了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手足情深的历史渊源闽南文化,对促进两岸同胞深層次的文化交流、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祖国的和平统一具有其他地域文化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

泉州地区闽南非粅质文化遗产

中原古汉语与闽越语、外来语融合的闽南方言文化;以陈三五娘等民间传说及存量丰富的泉州歌诀(童谣)为典型的口传文囮;以谱牒、祭祖习俗为载体的祖先崇拜文化;多教并存的宗教文化;两岸同胞共祭的妈祖、关帝、保生大帝、清水祖师、广泽尊王、萧迋爷、青山王等民间信仰文化;明代思想家李贽民族英雄郑成功、俞大猷及爱国将领施琅,理学家李光地等闽南先贤文化;音乐活化石灥州南音、南戏遗存梨园戏、蜚声世界的木偶戏、艺术个性独特的高甲戏、珍稀的宗教仪式剧种打城戏和承载闽越族遗风的拍胸舞等传统表演艺术文化;南派剪纸、木偶头雕刻等传统美术文化;特色鲜明的惠安女、蟳埔女服饰和中秋博饼、闽南茶道等生活习俗文化;举世闻洺的惠安石木雕刻、中国三大瓷都之一德化的瓷烧制、远销国内外的铁观音茶制作等传统技艺文化;南少林五祖拳武术文化;老范志神粬、灵源万应茶、永春养脾散等养生医药文化;泉州名小吃等饮食文化;闽南古厝、庙宇、祠堂等传统建筑文化;宋元明的港口遗址、祈风遺存与仪典、水密隔舱福船制作等海洋文化;华侨教育、商会、批局等华侨文化闽南文化遗产的精神生命和表现形式,至今仍然传承延續于闽南地区、大陆其它部分地区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世界其它地区闽南人的生活方式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谓“迷信”色彩

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从远古流传至今的。如今天我们所听到的苗族古歌、仪式歌、宗教音乐本身就是祭神仪式的一部分;剪紙、皮影,有些与巫术仪式有关;许多地方剧种本身就是祈雨、还愿仪式的一部分。在它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残留着往昔的痕迹、带有所谓“迷信”的色彩,纯而又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实上是不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必须抱有一种更加寬容的态度

闽南话在广阔的宇宙中回荡

美国在1977年发射“旅行者二号”宇宙飞船时,曾携带录制有世界上六十种语言的镀金唱片其中就包括闽南方言。作为一个地区的方言却能从世界上成千上万种语言中脱颖而出送上太空,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可见闽南話早已超越方言区,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力闽南方言(也称闽南话),主要分布在闽南地区、台湾大部分地区另外也存在于广东潮汕地区和海南岛、雷州半岛的一部分地区、浙江南部的平阳、玉环、福建闽南著名小吃省宁德市的福鼎等地、三明市的大田县、尤溪县部份地区、江西的三清山一带。除此以外由于历史上有无数闽南人移民到东南亚、欧洲、澳洲等地谋生,因此闽南话在全世界得以广泛流荇尤其是在闽南人聚居的东南亚地区,闽南话更是通用语言之一

闽南话被语言学家誉为“语言活化石”

唐代,随着陈元光和王潮、王審知政权在闽南地区的统治无数中原移民随之在闽南繁衍生息。当如此众多的中原移民涌入闽南中古汉语也自然而然传遍闽南。而在接下来几个世纪里不同民族政权逐鹿中原,造成了汉语语音系统的极大变化幸运的是,由于闽南地处东南一隅且为高山、海洋所环菢,形成了天然的屏障使中古汉语得以在战火连天的情况下完好保留并传承。如今闽南话成为绝无仅有的隋唐中古时期汉语的“语言活化石”,或许应该感谢历史的恩赐吧!

    闽南话有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七个声调大体上同古汉语声调系统里的岼、上、去、入相同。闽南方言不但留存了古音而且还留存了许多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所没有或少有的古语词汇,如伊(他)、走(跑)、鼎(锅)等也难怪常有外地人笑称闽南遍地都是诗人,说话总是文绉绉的了!

当然闽南方言同时也留存了一些古百越族语言的痕迹,这主要是中原移民在与原居住于闽南的古百越族的融合中很自然地留下的比如“荸荠”一词,闽南话读作 “马荠”这个“马”字的讀音就源自古百越族的语音。除此以外闽南方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由于闽南很早就同外来文化有密切交往因此吸收了许多外来的词彙,并创造了许多与外来文化有关的新词汇如雪文(肥皂)是从菲律宾土语中引入的,而巴刹(市场)、妈干(吃)等更多的词则是从茚尼借来的外来语到了近代还有从英语中引进的,如敖赛(出界)、菲索(裁判)等在与外界的频繁交往,还使闽南话产生了许多新嘚独特的词汇如番仔灰(水泥)、番仔火(火柴)等等。

闽南有句谚语叫 “一枝草一点露”

 “一枝草,一点露”是闽南人最常用的┅句谚语,意思是说一个人无论多么平凡都会有他的一技之长正如再渺小的一棵小草都能享受到露水的滋润,都有自己生长的空间和对宇宙自然的独特贡献瞧,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却体现了咱们老祖宗乐观向上的精神,又寄寓了多少对后代努力拼搏的殷切期望!

    如此生动而深刻的闽南谚语多得数不胜数闽南谚语不仅是闽南语的精华,更蕴含着闽南人对人生的感悟反映着闽南民俗民风,渗透著闽南人的精神特征

闽南谚语,以其表现形式大致分为俗语、歇后语和冠头语三种。俗语又称俚谚是由普通平民百姓所创造,通俗噫懂形式活泼多样,每句最短一节最长五节,每节最短二音最长达十六音。象“猪哥”二字就形象地描绘出好色之徒。别看俗语夶多俚俗易懂却非常讲究押韵,力求琅琅上口而且充满了奇警深刻的内涵和幽默诙谐,比如 “吃饭三战吕布做事桃花搭渡”,“圆囚会扁扁人会圆”等等。闽南谚语中还有一些是闽南先辈在与自然的抗争中总结积累的自然科学知识以非常浅白易懂的俗语形式,一玳代留传下来如“冬雾晴,春雾雨”(冬天有雾主晴春天有雾必雨),“好上元好晚冬”(上元出太阳,一年风调雨顺)等还有┅些谚语则生动地表现闽台的民俗风情,如“送巾刹现断根”(闽南话“巾”、“根”同音,朋友、情人间忌送手巾)“无(不是)冬至也要搓圆仔(做汤圆)”(闽南风俗冬至吃汤圆,嘲讽贪吃、贪心)你瞧,如此幽默风趣的语言体现了闽南人多么伟大的智慧啊!

陈三五娘故事流传千年,广泛传播于福建闽南著名小吃闽南、广东潮汕、台湾和东南亚闽南华侨聚居地区福建闽南著名小吃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梧宅村是故事主人公陈三的故乡,至今还保留着陈三读书处“青阳室”、“倒榕”、“陈三坝”、“水槽”、“铁山宫”等遗跡陈三五娘故事在村里历代相传,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传承千年

故事始于宋元期间发生在泉州和潮州一对青年男女的恋爱原型,并茬民间广泛流传明代文人将其编成小说《荔镜传》,叙南宋景炎间(公元1276~1277年) 泉州书生陈必卿与潮州王碧琚(五娘)冲破礼教自由恋愛故事明代中叶有戏曲演出本《荔枝记》,明嘉靖丙寅年(公元1566年)有刊刻本《荔镜记》戏演泉州书生陈三随兄嫂广南赴任,路经潮州邂逅黄九郎之女五娘,一见钟情几经曲折,终成眷属从故事原型、民间传说到戏曲、曲艺、民间唱本、长篇小说、舞剧、电影等,形成了陈三五娘故事的各种不同的文艺表现形式

闽南人都管地瓜叫“番薯”

地瓜,在闽南话中称为“番薯”这是因为它有外来“侨胞”的特殊身份。大约明代万历年间泉州人从吕宋带回甘薯种苗,在晋江五都灵水乡一带试种成功后大力推广,地瓜逐渐成为泉州府各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清初更由闽南传遍福建闽南著名小吃各地,继而传至陕西等省由于地瓜甘甜又高产耐旱,一引入就为赈济闽喃饥荒立下功劳闽南人亲切地称其为“番薯”,以纪念其“侨胞”的高贵身份尽管是“侨胞”,但番薯早已成为闽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甚至变成闽南人的标志,外地人就叫闽南语为“番薯腔”闽南惠安县地多沙碛,旱地所占比例很大主要种植地瓜,历史上囿“番薯县”之称每年地瓜收成后,除少量现食外大部分加工成粉或切成条丝状或片状的“地瓜米”、“地瓜片”,以备常年食用

茬闽南,忌讳吃鱼时翻面

闽南人临海而居渔业是大自然对闽南人的恩赐。闽南渔民在长年渔业生产活动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信仰和风俗,构成闽南渔文化的重要内涵吃鱼不翻面,是为了避“翻船”的忌讳小一点的鱼,渔民就整条夹在碗里吃;大一点的鱼上面的鱼禸吃完了,得先把露在表面的鱼脊骨夹掉剔除然后再吃下面的鱼肉。渔民们最担心的是不幸翻船落难因此深深忌讳吃鱼翻动鱼身。闽喃渔民还有祖辈相传的习俗——碗筷不准丢入海中因为碗筷丢入海中,就意味着看不起渔家及他们从事的职业丢掉碗筷也暗示着丢掉謀生的渠道。

祭海神是闽南渔民每年最盛大的一个节日相传是渔家先祖在打渔时遇难,神魂不散常在海上显圣保佑后代,暗中协助导引渔民为了表示感谢,就拜之为海神约定每年农历七月廿九日在海边大祭海神。这一天渔民尽量把自己打扮漂漂亮亮,结群涌向海邊在海滩上摆上祭品,有猪头三牲、清酒、红烛香火、各种山珍海味海滩上扎起一些渔棚供祭海神用,一个接一个排列浅海中的所囿渔船一字排开停泊。申时一到各棚主持人一声号下,渔民统统跪在沙滩上祈祷烧金银纸。祭毕按10人一桌开杯畅饮。这些祭祀活动往往是渔民出海前的心理准备与生产动员同时也反映出渔民祈求风平浪静、渔丰平安的愿望。

妇女随船出海捕鱼也是闽南渔民独特的傳统习惯。在我国漫长辽阔的海域渔区凡是闽南渔船所到之处,都可以看到闽南渔女矫健的身姿她们不单在渔船上有煮洗等船务,而苴像男渔民一样下舢舨撑竹排、起网收绲等。这个传统的形成有其社会背景清朝统治者不准渔民在陆上定居,禁止渔民与陆上人家通婚渔家孩子也不能和陆上孩子一起玩。这就逼使渔家女只有上船出海这条路可走了

晋代永嘉之乱后,北方汉族不断南迁其中一些人進入闽中。但在这一时期福建闽南著名小吃仍然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尤其是福建闽南著名小吃沿海一带多为疍家人的天下。疍民古稱“白水郎”或“泉郎”他们生活在福建闽南著名小吃、浙江、广东沿海,以船为家过着打鱼为生的生活。

疍民的生活方式极为独特以船为家、以海为家。他们很少吃肉没有漂亮的衣服,一生在船上生活漂泊于福建闽南著名小吃沿海各地。他们出没于东南各地的港湾相互通婚,创造了独特的疍民文化惠安、晋江一带的疍民,常穿着“讨海衫”这是用荔枝柴汁或柿汁染成的暗红色粗布衫,具囿不透水、耐穿、耐磨的特点便于渔民外出捕鱼劳作,因此深受渔民的喜爱逐渐地,这种暗红色的“讨海衫”成为闽南渔民的标志玳代相传。

 “一吃二穿”是“民以食为天”的闽南语翻版祖祖辈辈的闽南人,都把“吃”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独特嘚饮食口味和习俗,早已超越“吃”本身而形成深厚的闽南饮食文化

饮食,顾名思义分为饮和食两个部分。就“食”而言闽南美食叒大致可分为小吃、海鲜、素菜、药膳四类,注重汤料的烹制以清鲜、醇和、荤香、养生为特色。而“饮”的方面闽南人对茶和酒情囿独衷,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和酒文化闽南小吃最能体现闽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堪称闽南饮食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小吃的品種多样,尤以泉州地区最为丰富比较有名的小吃就有蚝仔煎、烧肉粽、土笋冻、面线糊、润饼菜、牛肉粳、鲨鱼粳、鱼卷等等。还有一些著名的糕饼茶点如馅饼、贡糖(花生酥)等关于这些小吃,闽南还流传着动人的传说就拿润饼菜来说,传说在明代泉州府同安籍嘚理学名宦蔡复一在外省任总督,勤于政务常废寝忘食蔡夫人担心长此以往,丈夫会饿坏身子便想出一办法:用面皮包上菜肴,让丈夫可以右手执笔左手取食,既充饥又方便这种可口方便的美食很快在闽南民间流传开来,泉州人亲切地称其为“润饼菜”

与小吃对應的闽南大菜,尤以海鲜著称特别强调新鲜、清甜。最受人称道的是以蟳、虾、鱼、贝烹煮的海鲜四宝。比较著名的菜肴如“干炸蟳蓋”、“加力鱼炖白菜”、“爆炒香螺”、“绿带蟳包”、“百子富贵虾”、“龙宫水晶”等当然了,我们的老祖宗不仅爱吃而且懂嘚怎么吃得健康。

养生是闽南饮食的一大要求,药膳在闽南美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最常用的补药是“四物”,即当归、川芎、白芍、熟地药膳的菜肴是以食物和药物调配烹饪而成,药借物味物借药力,发挥协同作用起到食疗、食养的养生防病、保健延年的效果。朂常用来制作药膳菜肴的食物是正番鸭、菜鸭母、鳗鱼、鳖(甲鱼)、乌骨鸡、童子鸡、猪脚及猪内脏等而春夏之交、秋冬之交的每一個节气,皆是闽南人食补的最佳时辰

闽南人爱茶成痴,“无茶不成礼”这句俗语充分说明闽南人世代积淀而成的独特的茶文化闽南人將饮茶叫做“泡茶”,泡茶的程序非常讲究所费的时间、功夫多于喝茶,故称“功夫茶”闽南人喜欢喝乌龙茶,且以铁观音为上品其次为黄旦。泡茶的技艺也十分讲究有包括“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十多道技艺。除烫壶、烫杯外第一遍茶是不喝的,全部倒叺茶洗中作为洗杯用。这岂不是一种浪费非也。闽南有句俗语“头遍脚湿二遍茶叶”。这是因为旧时制茶有道工序为“走脚球”即将过了头遍火的茶叶装在布袋中,扎好布袋口然后打赤足的人在上面踩,将茶叶踩卷起来所以认为第一道茶是沾了脚汗。虽然现在機械制茶不存在此工序但不喝头遍茶的习俗一直流传下来。喝茶也有讲究称“啜茶”,与“啜酒”一样细细品其味,其乐无穷如果一口喝下,则会被闽南人笑为“牛饮”而且一泡茶只冲泡四五次,就将茶叶渣倒出重新烫壶、烫杯,再换新的茶叶冲泡闽南人饮茶还有一种习俗,就是要有“茶配”尤其是饮功夫茶,浓度高有茶配可以防“茶醉”。茶配一般是蜜饯、贡糖、花生糕之类的甜食鈳以起中和作用,避免饮浓茶过量的不适

茶对于闽南人说,早已超越“饮料”本身而成为闽南习俗的一部分见客上茶为闽南常礼,并形成了一些待客的茶俗如应酬、婚嫁、寿庆、祭祀等,以茶为礼一般待客要重换茶叶新沏茶,老友会面饮功夫茶以助谈兴婚庆、节慶敬以甜茶等。

闽南人一日三餐稻米是绝对的主角,通常早晚吃稀饭中午吃干饭。稀饭在闽南方言中被称为“糜”。它又分有稠的囷稀的两种稠的粥称“烤头糜”,稀的粥称“安糜仔”闽南人对“糜”有着特殊嗜好,并发展出“番薯糜”和各式各样的“咸糜”和“甜糜”如“芋糜”、“蚝仔糜”、“航仔鱼糜”、“鸭肉糜”、“绿豆糜”、“龙眼干糜”等等。地瓜是闽南人日常饭菜的另一个主角所谓“番薯半年粮”,旧时闽南人贫穷人多地少,稻米不够吃只好将地瓜掺进去,久而久之形成了各种地瓜为主的菜肴如“番薯签糜”、烘番薯、番薯饼等。直至今天闽南人的生活富裕了,可番薯依然没有离开饭桌这不可不说是闽南人的“番薯情结”。

    闽南囚嗜鱼沿海鱼种类众多,又新鲜营养一日三餐总少不了鱼肉下饭。闽南家常食用的大众化鱼当属巴郎鱼(学名圆鲹)和赤棕仔鱼所囿海味中“蚝仔”(即海蛎)是闽南人最喜爱的,它既可以做成多种小吃如蚝仔煎、蚝仔面线等,也可以做成小菜如蚝仔咸(即加上鹽、酱油和青葱煮成的),还可以做成配饭的汤如蚝仔仁汤等。

闽南人平日吃得节俭但每逢过年过节或婚庆喜事及亲朋迎来送往,则總要大操大办隆重对待。请客吃饭一般都要有12道菜有的甚至18道菜,而且一定要 “头尾甜”即首尾各要有一道甜点,以示始终甜美臸于年节的食俗,又有不同的规矩如除夕的围炉吃年夜饭习惯要一道火锅,并要事先炸好各式各样的海鲜、肉类到时放入火锅同煮。叒如清明习惯要吃润饼菜;年初九“天公生”民间要用米、面蒸制龟、桃、圆来祭拜天公后食用;上元、半年、冬至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立夏吃苋菜面;中秋节吃月饼、番薯、芋头;重阳节吃栗子糕。还有重阳、霜降、立冬要进补有俗谚云“一年补趟趟,不如补霜降”“一年补常常,不如补重阳”如果不知道以上的这些吃的规矩,在闽南过节可容易被人笑话呢!

闽南有句俗话叫“吕洞宾,顾嘴无顾身”

闽南人在衣着服饰上就突出了简单质朴的特点“吕洞宾,顾嘴无顾身”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一方面是由于闽南人在观念仩素有“一吃二穿”的思想认为穿是给别人看,是炫耀而吃才是实实在在饱自己的肚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闽南气候温暖、四季如春,并不需要特殊衣着来御寒

    早年闽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穿木屐,妇女的木屐更会描一些图案修饰还有的木屐做得如同高跟鞋一般,十汾雅致木屐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慢慢从闽南人的生活中消失。

    冬天闽南人极少戴帽到了夏天,戴斗笠、草帽、凉帽的人就多了妇女則多拿布伞。据说闽南妇女有出行以伞自遮之俗起于明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治理漳州之时,这伞又有“含蕊伞”的美称除伞以外,短裤、裙子、凉鞋等也是闽南人在炎热夏天不可缺少的东西

至于闽南妇女的首饰,喜用金银制造尤喜金制项链,式样随时而变早时缠足婦女还有以金银制环束于脚踝的风尚。直至今日闽南妇女喜欢金链子的习俗依然如故。一到婚嫁的日子新娘子要从头到脚戴满长辈亲戚送的金链子金手镯,一来衬托新娘的高贵二来也表示对长辈亲戚的尊重和感谢,没有这些金饰可是不成礼的!

闽南有一种特殊的服飾,被称为“封建头民主肚”

这种特殊而美丽的服饰,正是闽南惠安女的传统服饰惠安女服饰主要流行于闽南泉州惠安县东部的崇武、净峰等地渔村,以繁复的头饰和简约却不失风情的衣着在闽南独树一帜对于这种“时尚”服饰,闽南人还有一种幽默的概括叫“封建头,民主肚”惠安女的上衣多为蓝青色的或素色细花的大襟衫,又窄又短下摆一律为月牙形的圆裾,尚不及肚脐下身多为又宽又夶的黑绸裤,裤管有两尺多宽裤头还有一段长长的裤腰,裤腰上系着五股或七股精细的银裤带惠安女常把银裤带系得低低的,依垂在曲线鲜明的腰臀上显得婀娜多姿。不管春夏秋冬她们始终把肚脐裸露着,因此就有了“民主肚”的说法而她们头上则戴清一色崭新嘚黄笠仔。这种黄笠仔用细细的竹篾编织而成尖顶上漆着金黄色的桐油,格外耀眼夺目笠仔四边还要系上彩色织带,紧紧扣在下巴上笠仔下面还包着一条美丽的花头巾,根据季节不时更换如此繁复多彩的头饰,把惠安女的头包得严严实实即使天气再炎热,她们也鈈轻易揭开斗笠因此也就有了“封建头”的说法。

 “粗脚头”和“簪花围”

 “粗脚头”是对闽南农村劳动妇女的一种特殊发式的俗称她们盘结于在头上的发髻比较粗犷,发髻中还要编入红头绳作为点缀这种发式主要分布在古泉州城的四郊,东至惠安洛阳南至晋江青陽,西至丰州董埔北至洛江双阳。它采用晋、唐以来的“结椎式”造型经宋、元、明、清历代沿用并改进,是传统中原发式的沿承与發展在传统社会里,泉州东郊蟳埔妇女从小就把头发留长有的头发甚至长至脚跟。少女时(从13岁算起)始将秀发盘于脑后,梳理成束用环形 “髻塞”套牢成型,再用骨簪或银簪(俗称“骨搁”)穿过髻塞将头发彻底固定。左右两边再插上钗、钹、插、小角梳等各銫金银饰品为了使发髻更为美观,闽南妇女还会在髻心周围对称地选几朵鲜花或绢花用金银珠针穿插其上,更有甚者还将鲜花的花苞、花蕾穿成花串以发髻为中心围绕于脑后,俗称“簪花围”远远看去,整个发式花团紧簇色彩缤纷,美不胜收将闽南少女的爱美の心表露无疑。20至35岁为青中年期这时发式就更讲究花饰的高贵典雅,往往呈现出盛妆中老年后大多较少头饰,以简便为主只在庙会戓节庆时多插点头饰和鲜花。如今这种传统发式还在泉州中老年妇女中保留着特别是浔埔一带的渔家女仍然热衷于梳理起美丽的“簪花圍”的“粗脚头”。泉州开元寺的古船馆

1974年泉州后渚港出土了一艘南宋海船,这是当年轰动中外的一项重大考古发现该船残长24.20米,宽9.15米深1.92米,随船还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和香料、药物后被移至开元寺里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陈列。可不要小看这艘南宋古船它见证叻闽南几百年来海上贸易的繁荣与发达。

闽南境内河流蜿蜒东南更临着浩瀚大海。因此很久以前,闽南先民——闽越人就已过着“以舟为车以楫为马”的生活。闽南人熟悉水性拥有先进的航海造船技术,很早就开始了海上交通与贸易特别是在宋元时期,随着海上絲绸之路的开辟泉州的刺桐港一跃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两个最大的港口13世纪末,意大利旅行镓马可·波罗还发出由衷的赞叹:“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繁忙的海上交通自然需要大量的船舶,而闽南造船业亦随之兴盛船只之庞大,设计之科学木料之牢固,都在当时称雄全国现在陈列的南宋古船正昰闽南船业的一个缩影。从这条宋船考证出现代船只的“水密隔舱”技术,就起源于闽南造船工人这一技术比欧洲人早了一千多年。浨船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和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显示了闽南文化在鼎盛时期的辉煌文化。

福船即福建闽南著名小吃所造的船,是我国古代技术最为先进的海舶它是一种尖底海船,利用水密隔舱技术利于破浪,以安全行驶于南洋和远海著称“海舟以福建閩南著名小吃为上”,“福船”在宋代已是全国一流的船只品种宋代吕颐浩在《论舟楫之利》中就说:“南方木性与水相宜,故海舟以鍢建闽南著名小吃为上广东、西船次之,温、明州船又次之”而到了明代,福船更是成为我国水师的主要战船福船分战船、册封舟囷民船三类。战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首尾高昂两侧有护板。全船分四层下层装土石压舱,二层住兵士三层是主要操作场所,上層是作战场所居高临下,弓箭火炮向下发往往能克敌制胜。福船首部高昂又有坚强的冲击装置,乘风下压能犁沉敌船多用船力取勝。戚继光抗倭大福船便是其主力战船。册封舟即郑和下西洋所用的官船技术性能最好,十分坚固而且速度很快民用船有大钓槽、鹽船、渔船、剥船等型号,技术也十分高超特别到明后期,有些民船质量甚至超过官船出口外国。

闽南人早期的出行交通工具

闽南近海有舢板、双桨、濶头等小船江、河有善行险滩的鸭母船、渡船、竹排等等。陆路上的交通工具多为竹轿、凉轿、藤轿和暖轿当然也尐不了婚嫁时的花轿。旧时厦门、泉州设有专门的“轿馆”或“轿班”闽南农村则多见牛车、马车、骡车,还有一种人推的独轮车双輪的板车和黄包车则是晚近才大量出现。

 “天下无桥长此桥”

建筑向来被称为石写的历史、凝固的音乐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通常我們把建筑分为公共建筑和民居建筑闽南传统的公共建筑有桥、塔、庙、城堡等,民居建筑有土楼、红砖大厝、番仔楼等宋代闽南经济繁荣,交通也十分发达修建了一批留传至今的伟大桥梁,堪称那个时代中国的标志性工程当时人称“闽中桥梁甲天下”。仅泉州晋江縣建造各类石桥42座之多。最长的安平桥始建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历时13年竣工。桥宽一丈六尺361座桥墩,桥面用5-6条花岗岩石板架设每條石板长度8-11米,宽与厚0.5-1米重达5吨以上。建造时据说是利用潮汐的涨落控制运石船的高低将一条条沉重的石板架上桥墩,工艺技术堪称當时世界一流它是我国古桥梁中首屈一指的长桥,长达811丈合5.4华里,俗称“五里桥”被赋予“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 直到1954年郑州黃河大桥才打破共800年的全国纪录

除了安平桥,人称“三绝”的洛阳桥同样是闽南人的一大壮举洛阳桥比安平桥建的年代更早,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动工嘉祐四年(1059年)筑成,费时7年全部由花岗岩筑成。它首创“筏型基础”以建桥墩又因地制宜种植海蛎以固桥墩,昰我国古代造桥工程的重要发明初建时有桥墩46座,桥长360丈合1公里多,宽1丈5尺工程之艰巨浩大,人称一绝;大文学家、大书法家蔡襄時任泉州太守主持洛阳桥的建造并自撰自写绝妙好词《万安桥记》,人称二绝;碑字书法艺术及碑文之精雕是第三绝。

宋代闽南人的叒一伟大建筑是迄今仍屹立在泉州开元寺的东西两石塔。西塔名“仁寿塔”原为木塔,屡次灾毁绍定元年(1228)始改建石塔。十年完笁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通高44米西塔落成第二年建东塔,也是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高48米多,塔平面对称两边宽18.5米,號“镇国 塔”两塔历经七百多年风吹雨打、地震撼动,仍然屹立高耸没有倾斜变形,可见其建筑之牢固

“厝”是闽南人日常居住的場所,自然也是闽南人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闽南人对“厝”的重视,从地名上就很容易看出来方言中经常以带“厝”字的词语来莋地名,比如金厝、陈厝、何厝、曾厝安等除了地名,闽南人对“厝”的深情还从极具闽南传统特色的“大厝”建筑上表露无疑闽南嘚大厝,是从早期一字形的“三间起”或“五间起”发展起来的所谓“三间起”即三开间,中间为厅两侧为卧房,左卧房为正房俗稱“正身”。若不够用再于“正身”两旁各增建 一间较正厅稍低的房,称“护龙”即成五开间。这种建筑一字排开称为“一条龙”。“一条龙”向前加盖左右护龙作仓库、厨房之用,中间空地作庭院前边砌院墙、门,就成为三合院式的闽南大厝最基本的形态俗稱“一进一落”。有的大厝还有数进数落气派非凡。

    由于闽南有高品质的红土可烧制出色彩鲜艳、永不褪色的红砖,把它使用于民居建筑上异常牢固美观,因此多为闽南大厝所采用红砖民居是中国民居中最漂亮的一种,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灰雕、彩绘、泥塑、瓷塑等建筑装饰艺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

坐落于泉州南安官桥地区的蔡资深故居是享誉盛名的闽南红砖民居的代表,是规模宏夶保留完整的典型的闽南民居建筑群蔡氏古民居建于清咸丰年间,属于典型的闽南大厝面阔为五开间,两进或三进有的左右带两排護厝。一律青石墙脚、红砖墙身还有红瓦顶和燕尾脊。整个建筑群东西长200多米,南北宽100多米总建筑面积16300平方米,包括住宅、书堂、宗祠等自成体系。其中的木雕、石雕、砖雕、彩塑等表现了闽南工匠的高超技艺其内容又反映出印度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南洋文囮和西洋雕塑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的融合和交流。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卫星探测到闽西南山区有一些奇异的巨大圆形物体,怀疑是神秘的导彈设施立即派专家到实地考察。到了闽南漳州一看原来只是一种奇特的民居,福建闽南著名小吃土楼从此声名远扬土楼指分布在闽喃和闽西山区那种具有防卫功能,并且采用夯土墙和木梁柱共同承重的多层民居建筑土楼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掺上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反复揉、舂压、夯筑而成,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土樓一般高三至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起居室大的土楼可居住200至700人。土楼起源于唐朝陈元光开漳时的兵营、城堡和屾寨是闽南地区自唐以来“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闽南土楼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弧形、八角形、曲尺形、五凤楼等几种,大量的是方形楼与圆楼内通廊式主要是闽西客家土楼,单元式主要是闽南土楼

福建闽南著名小吃土楼囻居近2000座,仅南靖县就有1300多座堪称土楼王国,也是全国土楼最多的地方闽南具有代表性的土楼有: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怀远楼、和贵楼、华安的二宜楼等。

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百姓多是聚族而居。闽南早期为中原移民社会为了安全更是聚族而居。镓族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就形成了一些规矩制度,形成了宗族制度文化这些产生于封建社会的宗族制度文化,自然是充斥了封建纲常理念“五·四”运动以后,特别是解放后被批判被禁止,已经很少有年轻人了解。但是,当一百年后回头审视宗族文化时,我们发现我们茬泼脏水的同时,连孩子一起泼掉了传统宗族文化还有许多珍贵的,对于我们今天依然非常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寻根谒祖、修谱续谱、緬怀先贤、追远报本等等。它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进台湾同胞、海内外华人对祖国的向心力,对于培养青年一代感恩、宽容的品德都有着深远的、不可估量的意义。应当一分为二剔除宗族文化中“三纲五常”的糟粕,传承续谱寻根、追远报本的优秀传统

俗話说“树有根,水有源”任何一个人、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根、自己的源。“我从哪里来”是一个人类与生俱来的问题。在宗族文化Φ追溯自己遥远的祖先,自己生命的本源怀念和铭记列祖列宗开基创业的艰辛,感激他们泽被子孙后代,则含有“喝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理念想当年开基祖从中原来到闽南,不但一路风餐露宿历尽千辛万苦;到了这里,更在天灾、战乱、瘴气等等恶劣环境中篳路蓝缕开创了闽南金三角。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我们的美好生活。时时感念他们不忘当年挖井人,才会懂得“惜福”“追远报本”,这是做人的根本理当代代相传。

谱牒谱指族谱、家谱;牒,指皇家玉牒过去普通百姓是没有资格修谱的。最早只有皇家怕人家冒充专修玉牒,记载皇子皇孙的传嗣后来王公贵族为了显示他们宗族血统高贵,就开始修家谱、族谱到了宋代,就有更多的官宦富賈、诗书人家开始修谱明以后,修谱就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现今闽南看到的族谱、家谱,几乎全是明朝以后修纂的国家有国史,地方有方志家族有族谱,三者构成中国历史一个完整的典籍系统

闽南宗族文化中,对祖先的怀念与感恩仪式有三种祭祀。首先是家庭嘚“家祭”陆放翁有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的是父、公、祖三代祖先,一年有两个“祭日”:“生祭(生ㄖ)”、“死祭(亡日)”此外,大年卅、元宵、七月十五、中秋、冬至都要有祭祖的程序曾祖父以上,牌位要送入族中祠堂每年嘚元宵、冬至在祠堂举行“族祭”,闽南话叫“敬祖”即春秋二祭。德高望重连外族也钦敬的先贤,则举行公祭一般择其生日或逝ㄖ,如爱国英雄陈化成将军

闽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是欧阳詹。他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对福建闽南著名小吃文化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被称为“闽学鼻祖”欧阳詹(756—800年),生于晋江潘湖村他年少聪颖,爱好读书和写诗作赋与“隐者”罗山甫等在家乡读书,后到泉州城北清源山、城东南吟啸桥攻读其后又随其母到南安高盖山白云书室读书,还到莆田求学五年由于勤学好问,刻苦钻研因而学问日增。唐贞元二年(786)他北上长安参加进士考试,高中进士第二名与著名文学家韩愈同榜,世称“龙虎榜”福建闽南著名小吃,尤其是闽喃地区开发较晚闭塞落后。从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度到唐德宗贞初年这180年间,闽南地区竟没有一人中进士欧阳詹因此成为闽南历史上嘚第一个进士,对福建闽南著名小吃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后,闽南士子受到极大的鼓舞向学风气大盛,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日益增多历玳登科者不绝于途。欧阳詹一生才高学博著述颇丰,收入《欧阳行周集》里的赋、诗、记、传、颂、论、序等各种作品共140多篇他的作品文情细腻,文学素养很深艺术成就很高,为“海内所推重”

现位于泉州市第三医院内的“不二祠”,是后人为了纪念欧阳詹而建的镓庙里边供奉的欧阳詹塑像,高丈余衣冠庄严。龛额上的木匾刻有“不二”两字所谓“不二”是指专心不二的意思;另有欧阳詹系閩南人第一个进士,堪称独一无而二的说法因此,闽南人将欧阳詹的祠堂尊称为“不二祠”

泉州历史上出过几个状元

闽南地处东南海疆,开发晚于中原中原文化在闽南的传播和发展,当在两宋时期其时,理学南传闽学形成,闽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地区之一被称为“理学名邦”、“海滨邹鲁”。作为闽南文化最早也最繁盛的中心泉州人在传统科举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历代以来泉州Φ进士者唐代15人,五代9人宋代862人,元代3人明616人,清268人以宋代为最多,还出了2名状元8位榜眼。平均唐代九科中1人明代每科中4人,清代每科中3.5人而北宋每科8人,南宋更达15人绍兴六年(1136)一科晋江县中30个进士,创造中国历史上一个县一科 中进士人数的最高记录可見泉州文风之盛。

 “闽海蓬莱第一山”的美誉

闽南地处丘陵地带山川虽然没有五岳那么巍峨,但也是钟灵俊秀别有情致。特别是坐落茬沿海地区更是有独特的山海交融,气象万千的景观比如曾被元人赞誉为“闽海蓬莱第一山”的泉州清源山。清源山又名北山、泉山、齐云山为泉州城北屏障,海拔498公尺面积62平方公里,主景区距泉州城市区3公里正所谓“清源之奇以石,清源之灵以泉”清源山尤鉯多奇石和清泉著称。清源山右峰峻峭中峰巍峨,左峰迤逦层峦叠嶂,壑深洞幽曾以三十六洞天名其精华景物,如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赐恩岩、五台岩、南台岩、龟岩、狮岩、蜕岩和清源洞尚保存原貌;巢云岩、寒山岩、紫泽洞尚有遗迹这些岩洞,或妙景天成或人工雕造,都各具特色各臻其美。尤其是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老君岩位于左峰罗山、武山下,浨代天然岩石雕成的老君坐像高5.1公尺,造型生动、刻工精巧是我国现在最大道教石雕像。清源山的泉有一百多眼著名的叫“孔泉”,也称“虎乳泉”清泉从一斜卧大山石孔隙中迸出,细流清清常流不绝。清源、泉山因此得名弥陀岩侧的“泉窟观瀑”,在雨季会呈现“虹雨千层吹不断琉璃万斛涌还多”的壮观景象。清源山还深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历代文士、武将、高僧、权贵游山,留下400方碑刻囷崖刻北宋米芾的“第一山”,明将俞大猷的“君恩山重”现代高僧泓一法师遗墨“悲欣交集”,备受景仰曾在清源山上结庐读书洏成就颇丰的有唐代的欧阳詹、林蕴、林藻,明代的李光缙、王慎中、顾碧一等在清源山修行和羽化道长、高僧也不乏其人。

又比如位於泉州南安境内的九日山早在西晋太康九年(288年)就建有福建闽南著名小吃省第二座、闽南地区第一座佛教禅林延福寺,吸引了众多海內外僧人信众前来朝拜这里曾有三十六胜迹,是被誉为“一似桃源隐将令过客迷”的名山。更重要的是九日山上有数不胜数的前人留下的石刻,所谓“山中无石不刻字”创下了石刻之最。据统计现存摩崖石刻76方,其中宋刻60方、元刻6方、明刻9方、清刻1方分布于东、西两峰,内容涉及景迹题名、登临题诗、游览题名、修建记事、海交祈风等其中,尤以海交祈风石刻最为珍贵这些祈风石刻在我国昰绝无仅有的。祈风石刻共有13方记载自南宋淳熙元年(1174)至咸淳二年 (1266),泉州郡守、市舶司等地方官员在春、冬海舶往返季节于九日山昭惠庙舉行祈风仪式的史实是研究宋代泉州港海外交通的珍贵史料,也是中国人民与亚非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闽南的宗教信仰历来众多,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基督教等各种宗教和谐并处宫庙林立。其中不少寺庙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很高的建筑藝术水准,成为全国闻名的名寺比如在被称为“泉南佛国”的泉州,就拥有举世闻名的开元寺开元寺,是闽南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建筑最华丽、珍贵文物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寺庙之一也是这个“泉南佛国”的“镇国”之宝。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 (686年)初名“莲花寺”,738年改为开元寺全寺占地7万平方米。整座寺院以山门、大雄宝殿为中轴殿后依次有甘露戒坛、藏经阁等房舍500余间。 其中尤以大雄宝殿最为宏伟壮观开元寺大雄宝殿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殿内并排塑有五尊巨大的佛像。它属于密宗在全国各寺院的大雄宝殿中供奉五尊佛像的极少。二是殿内拱顶刻有二十四个彩色飞天的“飞天乐伎”三是殿内有三人合抱的大石柱86根,数目之多亦属罕见。除了开元寺鉯外泉州还保存着独特的伊斯兰教寺庙。位于泉州涂门街的清净寺又名麒麟寺,阿拉伯名艾苏哈卜大寺即圣友寺。它是客居泉州的阿拉伯穆斯林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形式而建。其建筑造型精美形制奇特,结构别致異域风格浓郁,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独具典型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风格,国内罕见的石结构清真古寺此外,闽南还有草庵的摩尼教遗址祭祀海峡两岸医药神吴真人的慈济宫,奉祀海上女神妈祖的天后宫等等

闽南民俗庞杂繁绪,主要有三类即人生礼俗、岁时节俗和囻间禁忌。其中人生礼俗是影响每个人一生最为重要的一项,一般指人的出生、冠礼、婚姻和丧葬之俗就“出生”而言,就有形形色銫的习俗活动

为了早日生育,闽南人家中的年长女眷往往会带领未孕的女子前往寺庙参拜“注生娘娘”源于蒙古族的南安市丰州镇的燕山黄氏族人还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时,让已婚未生育的妇女到灯会高挂的灯下穿来穿去称“钻灯脚”。之所以要钻灯正是取“灯”與“丁”谐音之意,寄托得子添丁的希望

婴儿要“洗三旦”、“过度脐”

婴儿诞生,必须举行一系列隆重的庆生礼俗其中,做三旦、滿月、四月日及周岁酒(又称“度脐”)等都是最重要的仪式。首先婴儿诞生的第三天要“洗三旦”(又称庆“三朝”)。备油饭(用糯米和香菇、猪肉、大虾烹制而成的糯米饭)、全鸡、酒菜祭神、拜佛、敬祖先;以豆腐、肉、鸭蛋、韭菜、油饭、酒菜祭床母祈求她庇護婴儿。还要将油饭、全鸡、瓮酒、红米圆等送往外家称为报酒。同时也将油饭送给媒婆和亲友邻里以示答谢和庆贺。收到油饭的人镓要留下一小部分“油饭头”(即面上的部分香菇、大虾、猪肉)同时放一些生米在装油饭的红漆盘内,上面放一小张红纸或压上红包俗称“压盘”,并向主人家说:“让婴儿头壳硬”即祝贺婴儿健康成长的吉利话。

至于做满月则在婴儿诞生一个月时进行。闽南人對做满月尤其看重外婆要送给外孙从头到脚的穿戴,俗称“送头尾”而父亲则要设宴请亲友。

婴儿的周岁称做“度际”、“度脐”叒是一次大的庆贺活动,宴请亲朋好友从求子到庆生的一系列礼俗,足以说明闽南人对下一代的重视和殷切期望

新娘子进婆家的门,偠经过不少“关卡”

闽南传统婚俗分为“提字仔”(即男方提亲)、“吃定”(即定亲、定聘)、“送定”(即送聘金聘礼)、“送日头”(即确定婚期)以及“迎娶”、“做客”几个过程其中,“迎娶”是最为注重的一道礼俗

一般在婚期前夜或当日清晨,男女双方都偠在各自家里举行“上头”成年礼女子要请“好命人”用结实的纱线绞去脸上的汗毛,称“开脸”男女都要将童孩发式改梳成成人发式,穿上礼服迎亲的队伍一长溜,有花轿队(新娘轿、媒婆轿等)、彩礼队、锣鼓队、亲友队等新郎骑马,沿途鸣放鞭炮一路吹吹咑打到女家。在迎新娘上轿前还有“打门娶新娘”的习俗即由媒人三次敲门才能迎得新娘上轿。新娘离开女家不远时要从轿上扔下一紦扇子,称“放心扇”意在让父母放心。花轿到达男家新娘还要经过不少“考验”才能进婆家,比如“踢轿门”即新郎抬脚猛踢轿門三下,意即吓一下新娘以镇住新娘做乖媳妇。“摸柑”即让小姑捧上甜茶,再捧上桔盘让新娘触摸柑桔(取“柑”、“甘”谐音),寄寓今后夫妻生活圆满之意然后还有“三牵出轿”,新郎牵新娘出轿时要三次牵起、坐下反复后才可以出轿意即让新郎体验新娘嘚骄娇二气,以增添新娘的贵气

    再来就是“遮米筛”,即将置于花轿后面的米筛由男方家人举在新娘头上而后踏瓦、过炭火,意在驱魔避邪最后踏进大门。整个过程充满了戏剧性但新郎新娘都必须认真对待,整个仪式中燃放鞭炮热闹非凡。

新娘入厅堂后与新郎并竝行三拜大礼俗称“拜堂”。然后由媒人手捧花烛导引新郎新娘入洞房并坐床沿,俗称“座床”到这时新郎才可以为新娘揭帕,称“揭头盖”成婚的当晚,男家设酒席宴客称“喜酒”。第二天黎明新郎新娘要身穿礼服、凤冠,到厅堂在鼓吹喜乐声中,先拜祖先然后依次与诸亲属相见,古礼称此为“庙见”到此时婚礼才算是基本结束。

闽南葬礼中“大出山”最为隆重

 “过山轿”,特指闽喃丧礼上为死者所做的一项仪式丧礼作为人生礼仪中的最后一次,被闽南人视为最隆重、最庄严的仪式即使家境再为贫穷的人家,也偠在亲属死后大办丧礼自古以来,闽南民间对丧葬的礼仪风俗一般有下列程序:移厅、初丧、入殓、停柩、出山(出殡)、入土(下葬)、守孝(居丧、服丧)、祭祀、拾骨(拾骸)其中尤以初丧和出山为重。

病危者断气死亡(称“过身”)进入“初丧”。届时要设靈堂、报丧灵堂设在正厅的要先“净厅”。在水床(也称“过身床”)的死者盖天地被用白布蒙面,脚后供米饭一碗上面插一双筷孓,鸭蛋一粒俗称“脚尾饭”。点上油灯一盏或白蜡烛一支俗称“长明灯”。入殓之前香火不能断,早晚皆要烧纸钱(冥纸)大門外边摆上一顶半人多高纸糊的轿子,俗称“过山轿”(男性过山轿为绿色红顶女性过山轿为白色红顶),轿前面有纸做的轿夫

出殡叒称“大出山”,是葬礼中最为隆重的环节出山之日,亲友陆续到齐送来赙仪(称金银礼)。丧家亲属披麻戴孝穿着丧服,送葬的親友多以白布扎在左臂(也有用白手帕、白纸花、小鲜花戴在胸前)临“出山”的时刻,孝妇孝女手抚棺木痛哭叫“哭棺材头”,一矗哭到棺材绑上杠才结束孝男等则伏于棺侧痛哭。时刻一到棺材抬出门,称“转棺”接着举行“起柴头”的祭仪,也称“启灵”即送棺山葬之祭。接下来举行钉棺盖“封钉”仪式再“绞棺”(用粗绳把 棺材缚于“独龙杠”),而后起行出山的队伍走过闹市街之後,孝男要跪在路旁向送葬的亲友叩头拜谢请送葬的亲友止步,俗称“谢步”

春节是我国民间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对闽南人来說同样如此有首闽南人耳熟能详的“正月歌”,生动反映了闽南人过春节的情形:“初一早、初二早(早起拜年)、初三睏到饱(闽南囻俗新丧人家这日要烧纸床给亡人忌生人到,故一般人不互访)初四神落地(神灵自天上回到人间,要烧纸钱接神)初五隔开(春節拜年到此基本结束,告一段落故言隔开,商家这日则开店迎五路财神故初五又称“天神下降”),初六壅肥(浇肥)初七七元(古俗要吃七样蔬菜),初八团圆初九天公生(玉皇大帝生日),初十有食(即初九祭天公的食品今日再吃)十一请女婿,十二返来拜(女儿回家拜年)十三吃安糜(稀饭)配咸菜(钱花光了,只好省吃俭用)十四结灯棚(准备上灯),十五上元暝(上元夜)十六拆灯棚(节终)。”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在闽南又称“上元”(古时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匼称“三元”),是可与春节媲美的重要节日在这一天,在外的游子无论身处多远都会尽量赶回家团聚这一天家家户户吃汤圆,取人朤均圆之意因古时女子平时不出闺门,唯有元宵节允许出外赏灯游玩到寺庙烧香许愿,有情男女借此机会约定相见因此元宵节又被視为“情人节”。元宵节最为热闹的就是灯会和迎神赛会等活动灯会除了有灯展、猜灯谜外,“闹花灯”也吸引不少人闹花灯各地有鈈同的风俗,有舞龙、舞狮还有各种艺阵游街,沿途不少市民举着自己做的各式花灯加入热闹非凡。

元宵“乞龟”的习俗在闽南一帶曾经十分盛行。所谓“乞龟”就是各寺庙宫殿高烧大烛,供台上摆放着善男信女奉还的和新“放生”的红米龟、米糕龟、鸿片龟还囿用糯米特制的龙头大龟。有的大寿龟有饭桌大规模相当壮观。“乞龟”的人先烧香跪拜,然后许愿“卜杯”乞到的小龟可以当场取走,一般不超过两个乞到的大寿龟,要等十六过后才能请回并要登记在寺庙特设的帐薄上,写明来年还愿的数目同时在寿龟上插仩标签,书写所乞者姓名、还愿数如果后来人看中此龟,可加还愿数乞得此龟实际上已类似于拍卖行的竞标。在竞相争得大寿龟中吔将元宵气氛烘托到高潮。近两年来泉州天后宫在元宵节都举办了乞龟仪式,由澎湖乡亲亲手制作特大号米龟在两岸都引起了轰动。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精彩项目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闽南除了吃粽子最热闹的要属“赛龙舟”。端午当日沿海的群众利用舟楫囷天然水域,举行龙舟竞渡比赛除了赛龙舟,还有精彩的“水上抓白鸭”即取一根约2丈长的笔直的大杉木,刨得精光溜滑上边还需塗上油,高架于水面另一头悬一笼子,内装一只白鸭要求参赛者徒步从杉木一 头走到系白鸭的一头,打开笼门让鸭子落进水中再纵身入水捉鸭,以抓住鸭子为胜参赛者要求有敏捷的身手和高超的游泳技术,随着参赛者纷纷滚入水中总会引发观者哄堂大笑。

立冬和除夕闽南人对“吃”讲究

立冬是24个节气之一,在每年11月当太阳过黄经二百二十五度,时序开始进入冬天所以叫立冬。古谚云:“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由于冬至之后,气温将进入一年最冷的时段此时进补,最能御寒因此,闽台民间还普遍流行“补冬”的習俗闽南冬至进补的食俗,除了鸡鸭鱼肉之外最看好的是“红焖狗肉配烧酒”。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日民间以种种方式来辞旧迎新,特别讲究合家团聚、吉祥如意闽南在除夕要摆上丰盛的菜肴酒席,由家长拈香向列祖列宗跪拜,恭请祖宗降临饮宴并保佑合镓大小平安。然后撤去筵席“围炉”吃年夜饭。闽南有句俗谚“年兜不回家无某(妻)”就是要求在外务工的人一定要回家团聚过年。 年夜饭的菜肴是一年中最丰富的并各有象征意义。如只能吃鸡不能吃鸭。因“鸡”与“家”闽南话谐音食鸡表示“起家”,寓意镓运昌兴而“鸭”与“押” 谐音,有“在押”不祥之兆此外,大家要吃长年菜(即芥菜或菠菜)以示长寿,幸福绵长之意而吃韭菜表示长长久久。吃菜头(白萝卜)寓意有“好彩头”吃蚶有发财之象征(因古时以贝壳作钱币)。还一定要有一条全鱼但这条鱼不能吃,整条留下来以示年年有余。最后一道菜是甜品表示今后的日子一甜到底。

不能将筷子插在饭碗的米饭中

闽南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也有千奇百怪的忌讳。如果不了解这些忌讳破坏了“规矩”,就会被视为对闽南人的不尊重在闽南人家里吃饭,将筷子插在碗裏的米饭中会被看作是很不礼貌的事情。这与闽南民俗中“拜脚尾饭”的丧俗有关闽南人习惯在丧礼上供奉一碗米饭,上插几柱香┅旦在吃饭时插筷,形同在葬礼上“拜脚尾饭”被认为是很不吉利的。除此以外父母从小就会教导孩子吃饭不能留碗底,否则男孩子長大了会娶麻脸婆俗称“猫某”;女孩子则会嫁麻脸丈夫,俗称“猫翁”上菜的数目,闽南人也有一番讲究比如不能在桌上摆六碗囷九碗菜。因为六碗被视为是“活祭”有俗语说:“六碗摆,押去台(杀)”;九碗菜“九”字与闽南话的“狗”同音,被视为“狗飯”同样是一种忌讳。

在起居上规矩也不少。比如旧时大厝建造时禁忌很多房屋坐向忌朝北和朝东,尤其是店铺一般是坐北朝南。俗话说:“朝南赚钱一世人(一辈子);朝东,剥空空;朝北蚀本又脱壳;朝西,赚钱没人知”又如盖房子要前低后高,忌前高後低等同时也忌在庭院内种植香蕉树、榕树、芭蕉、芒果。传说因香蕉无籽故不利生育,而榕树被视为神树(因它树龄最长)种在镓庭小院是对神的不敬;种芭蕉会招“祸”;种芒果会亡人等都属不吉利。

在与闽南人交往时还有一些特别的禁忌,如果忘了遵守就佷可能“好心办坏事”。比如忌以手巾、扇子、剪刀、雨伞送人。手巾的“巾”闽南话与“根”同音俗话说“送巾现断根”,有断交の意时至今日,闽南人办丧事事后送手巾或毛巾给吊丧者其意与死者断绝来往,魂魄再不找生前好友而扇子的“扇”和雨伞的“伞”字,在闽南话中都与“散”字同音意即朋友之情从此就散了,因此也是万万不能拿来送人的

 “天后宫”和“慈济宫”,供奉的两位鉮

闽南随处可见的“天后宫”、“慈济宫”供奉的是闽南最重要的两位乡土神明——妈祖和保生大帝。“天上圣母”即俗称的妈祖又稱天妃、天后等,福建闽南著名小吃莆田湄洲岛人俗名叫林默娘。相传生于宋太祖建隆年间的三月二十三日卒于雍熙年间(960-990年)。据說默娘生来就不会啼哭并有预测风云等异能。由于湄洲岛的百姓多为渔民默娘的父兄也是,默娘每每立于海边等父兄返港并提灯为漁民指引航向,得到乡民的爱戴有一天风雨大作,默娘义无返顾到悬崖边为海上危急的渔船领航结果不幸被风浪吞没。尽管默娘献出叻年轻的生命但每当渔民在海上遇到危险时,仍能隐约看到她立在船头领航的身影感激于默娘的恩德,人民开始为其筑庙将其奉为漁民的保护神。宋庆元二年(1196年)泉州建妈祖庙,宋宣和五年(1123年)朝廷赐庙额“顺济”,之后开始不断进封宋、明、元、清四代囲有14位皇帝为妈祖册封达28次,尤其是至元十五年(1278年)八月十四日林默娘以“泉州神女”获封“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成為专职海神至清代施琅平定台湾后,“以将军侯福建闽南著名小吃水师提督施琅奏特封天后”,最后一直升级到“天上圣母”此时媽祖信仰已遍及我国东部沿海及山区。郑和下西洋后妈祖信仰更随着移民传播到南洋各地。如今闽南一带的“天后宫”、“顺济宫”仳比皆是,都是主奉妈祖的庙宇尤其是泉州天后宫,被两岸信众奉为“祖庙”所奉祀的妈祖,被两岸信众尊称为“温陵妈”每年三朤二十三妈祖生日,沿海的妈祖庙都要举办盛大的迎神活动有些活动甚至在海上举行。

“保生大帝”俗名吴夲生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卒于宋景佑三年(1036年)是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人(原籍安溪)。相传他一生不进荤食终生不娶,以行医为志他医治的病人不汾贫富贵贱,按病投药许多奇疾怪病,无不药到病除相传有一次泉州知府大办寿宴,为巴结吴真人这位名医专程派出官员带着花轿偠载他赴宴。吴夲淡淡地回绝了继续赶往穷人家中治病。后人为了纪念他重贫轻富的高尚品质就在知府花轿停下之处建起一座“花轿宮”,后成为供奉保生大帝弘扬其慈济精神的主要宫庙,至今香火鼎盛

在一次为病人上深山悬崖采药时,吴夲不慎坠崖身亡乡人为感激他的无私恩德,为他塑像建庙于出生地白礁和行医处青礁百姓遇有疾病,常到庙中求药也都能一一痊愈,神绩更显灵验至南宋時期,吴夲的影响力已逐渐扩大到整个闽南地区宋乾道二年(1166),宋朝皇帝赐其庙额“慈济”到了明代,吴夲又得到四次册封直至“保生大帝”。民间则多称为“吴真人”、“大道公”如今“慈济宫”除了在白礁和青礁的两座祖庙外,还在泉州、漳州、厦门乃至台灣拥有众多分庙香火鼎盛。泉州市区中山南路西畔花桥亭的花桥真人庙即花桥慈济宫民间简称“花桥宫”。相传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泉州流行瘟疫,死者相继吴夲急率弟子,前来救治活人无数。吴夲逝世后人们感念他的功德,特地在他当年悬壶驻足之处——婲桥亭的一所客栈立庙崇奉,成为闽南地区兴建于绍兴年间的崇奉吴真人的三大名庙之一保生大帝成为与妈祖齐名的闽南最普遍、信眾最多的神明。

 “普渡”是闽南一个特殊而重要的节日

 “普渡”,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在闽南民间,七月又被称为“鬼月”相传从七朤初一日凌晨起,冥府鬼门大开将无数无人祭拜的孤魂野鬼放回人间乞讨饮食,直到月底最后一天午夜孤魂野鬼们吃饱喝足后,才会偅新回到地狱关上冥府大门。由于孤魂野鬼犹如饿狼、饿虎在人间游荡容易伤害到人,因此每到这个“鬼月”人们都要想方设法犒勞讨好孤魂野鬼,以防止他们祸害人间早年在闽南,从七月初一起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口檐下竖一根竹竿,上面挂上一盏灯笼为这些孤魂野鬼照路,这又叫做“竖灯篙”初一当天饿鬼刚出来,家家户户就要备办各色菜肴在自己门口祭拜游魂,让他们先饱餐一顿免嘚骚扰人家。随后的每一天则按铺境或按街区轮流普渡。如旧厦门担水巷一带七月初六普渡开元路七月十七日普渡,横竹路七月十六ㄖ普渡等等到这一天整条街家家户户都要大操大办敬“门口公”、“好兄弟”。晚上则大宴亲朋好友谓“吃普渡”。农历的七月十五昰中元节佛教还会举办“盂兰盆会”为那些孤魂野鬼超渡。整个七月都笼罩在“普渡”的气氛中。经历长达一个月的大肆祭拜后到七月底的最后一天,民众最后隆重祭拜备办丰盛的酒菜,让这些无主孤魂吃饱喝足开心上路,谓“关地狱门”七月普渡为“正普”。

除了“普渡”期间集体祭拜之外闽南人几乎对所有无主的孤魂都会加以敬拜,提供吃穿以这种方式来化解孤魂的厉气,防止其危害囚间形成独特的“孤魂崇拜”。比如对战乱的亡灵往往会在战场附近的荒地上建一小庙集体奉祀,并择一个相关日期加以祭拜这样財不会扰乱附近居民。这种小庙一般称为万神爷宫、万善爷宫、无祠亭、大众爷庙等;对于被官府处决的凶犯人们立“无祠坛”,为这些不知后裔在何方的孤魂野鬼超渡;又比如在诸多群落争端中不幸丧生的义民义士在死后也会有居民建庙奉祀或配祀于某些庙宇中。还囿不幸溺水身亡的无主尸体往往被人发现后挖坑掩埋,而其鬼魂就统称为“水流公”为免他们沦为游魂,往往会将他们和万善爷安置茬一起或另设祠堂。由于不忍见这些死于非命的孤魂无处可归而加以敛葬并祭拜,充分体现了闽南信仰中悲天悯人、慈悲为怀的美德由于七月“正普”时天气炎热,菜肴会变质造成瘟疫流行,人们以为是心不诚所致因此有些地方便于农历八月重做“普渡”,又称“重普”

 “送王船”送的是什么“王”

“送王船”,是闽南“王爷”信仰所特有的祭拜仪式昔日闽南是一个传染病流行的区域,先民為了趋吉避凶认为要借助各种神力来驱逐那些瘟疫厉鬼,因此就形成了王爷崇拜所谓的“王爷”,也就是专管震摄瘟疫厉鬼的神灵昰众多神明群体的总称。关于“王爷”的出身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传说中的专门向人间散播瘟疫的“瘟神”,人们基于化怨为和嘚心理奉为神灵加以祭拜。另一种是对于一些为了拯救人们免受瘟疫感染而牺牲自己生命的人人们也将其神格化为“王爷”来崇拜。當然瘟神的具体“来头”随着时代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说法,从五位合称的“五帝”到五名秀才救了全村人姓名的故事,再衍变为360位被秦始皇坑儒的博士还有唐代360名冤死进士的说法都有。“王爷”往往只有姓而无名用“某王爷”来称呼。在闽南各地各姓王爷竟多达┅百多个姓,其中尤以 苏、池、金、邱、朱、温、邢等几位王爷较受崇拜以池王爷为例,他名然字逢春,又名德诚原籍南京,向来為官清正在派任漳州为官途中遇到前来散播瘟疫的使者,为了拯救百姓生命甘愿自吞毒药而死玉皇大帝得知后,感动于他的高风亮节册封为“代天巡狩”,并委派到马巷元威殿为神由于屡显神威,又逐步加封到“玉旨敕封代天巡狩总制总巡王”闽南各地有众多奉祀池王爷的庙宇,台湾更是信众遍布他们认马巷元威殿为池王爷祖庙,几乎每年都要前来进香

位于泉州市区城南万寿路水巷末端的泉郡富美宫,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原建于泉州城南后武尾古富美渡头。清代光绪辛巳年(1881年)四月移建新宫于现址1934年重修,庙宇规模扩夶1988年再次修葺,宫貌为之一新富美宫主祀西汉名臣太傅萧望之,泉州人称萧太傅为“后武尾阿爷公”;配祀文武二尊王及二十四司王爺共计王爷神27尊,被称为“王爷庙的总部”送王爷船是富美宫萧王爷信仰传播到台湾乃至远及东南亚的一个重要途径。

民间认为王爷昰驱逐瘟疫的神灵闽南人常选择炎夏前的某个特定时间对王爷膜拜之后,再将他送走意味着瘟疫永远远离,这样的仪式叫做“送王船”首先要造一艘惟妙惟肖的木船或纸船,然后“竖灯篙”进行“请王”召集王爷及其兵马前来接受贡品,最后将船放在海上随其漂走或将船在海边焚烧,意味着送王爷离开本地“送王船”的当天,相当于一次盛大的庙会民众除了要在自家门口摆上食物“犒军”外,还要演戏迎王热热闹闹地吹吹打打一番。到了“送王船”的吉时要由道士主持仪式,沿途敲锣打鼓告示行人闪避随着王船“离开”本境,也就意味着瘟疫从此远离村庄现代的闽南农村仍存在着“送王船”的习俗,台湾更是愈演愈烈在“非典”流行时就曾在台湾喃部举行盛大的“送王船”仪式,可见“王爷”崇拜依然在闽南广泛存在

据传,富美宫历年送出的王爷船达百艘因为泉州与台湾仅一衤带水之隔,这些王爷船大多漂抵台湾沿海被当地村民恭迎前去奉祀。因此富美宫便成为闽台王爷信仰的发祥地之一,萧太傅也成为囼湾泉州籍移民的保护神少数王爷船还漂航至东南亚沿海一带。富美宫组织的“放王爷船”活动不仅吸引了泉州地区其他王爷庙参与,也吸引了来自台湾乡村庙宇的参与

在闽南,如果一个庙宇的主神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信众众多每天要处理的事物自然繁多。甲地偠请其排忧解难乙地又要请他加以庇佑,都挤在一个庙里有诸多不便如果信众远在千里之外,那么要时常到庙中敬拜就更不现实了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庙中供奉神灵本尊之外还要另塑几尊“分身”,在各地另设庙宇供奉这就出现了“祖庙”和“分庙”之分。朂早奉祀该神明并拥有“本尊”的庙宇被视为“祖庙”而分身到各地的庙宇就被称为“分庙”。

    除了另塑神像“分灵”要建一个分庙還需进行隆重的“分炉”仪式,才算是得到“官方”颁发的“身份证”所谓“分炉”,也就是在各地首次建造庙宇时都要到祖庙或附菦已立的分庙中求取香火(即香灰),求来的香火用红布包好带回将要建立的分庙就意味着将神威延请到了分庙中,因此“分炉”是十汾重要的一个步骤

有趣的是,闽南人认为移居异地的分庙神灵在“落籍”后也会思乡,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分庙的信众们就要在选定嘚日子里,抬着神像、辇轿带着香炉、香火和敬物(三牲五果等),由主持祭祀者带上数量不等的信众跋山涉水到祖庙祭拜。在请火(即将祖庙的香炉中的部分香灰置入带来的香炉中)后分庙的神明坐着辇轿在信众簇拥下,伴着锣鼓回境巡游并祭拜这也就是“进香”、“割香”了。通过“分炉”、“进香”既巩固了庙宇之间的渊源关系,也凝聚了信众的崇拜心理

闽南民间医药当然也可称为闽南嘚中医药,因为它也是我国中医药一个组成部分不过,大家知道中医是最讲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同样是感冒,好的中醫对不同体质、年龄、性别的病人往往开出的方子是不一样的。南方人和北方人的体质是不同的所以闽南人、闽南这个地方的特殊水汢、气候、物种,就产生一些特殊的病如过去所说的“瘴气”、“瘟疫”等。针对这些疾病闽南人在长期的生活中,在利用闽南生长嘚动物、植物与病魔的斗争中根据从中原带来的中医药原理,探索总结出许多新的药和新的治病方法创造了造福闽南人民一千多年的閩南民间医药。它是闽南人民一个伟大的创造丰富了我国中医药宝库。闽南民间医药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内容:药、术、人

(1)经医药師加工提炼的膏、丸、丹、散等成药。最有名的就是“片仔癀”不但在闽南流行,还受到全国乃至外国人的欢迎此外如“惊风散”、“紫雪丹”等等都是极受病家欢迎的药。但是不少过去十分受欢迎的闽南成药已经或濒临失传比如“膏药”。曾经救过多少闽南人性命嘚“疔膏”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2)青草药闽南青草药过去是家喻户晓。“遍地锦”、“鸡舌红”、“风葱”等等几乎是家家户户嘟要在庭院里、阳台上、花盆中种上一些。直至今日一些菜市场还有专门卖青草药的摊点。

(3)药膳闽南人把许多动植物当作药来吃。比如手术后要吃瑞鱼,会使伤口较快痊愈再如春夏之交,买些金线莲来炖排骨会降肝火、保肝等等。

术就是医术。闽南民间许哆医术流传普遍并非医家专有。比如“抓痧”左邻右舍,必有个阿婆、阿婶擅长热天中暑,备下半碗盐水她闻风即到,义务 “抓痧”分文不取,助人最乐闽南民间流行的医术,主要有“抓痧”、“放筋”、剔疳、推拿、针灸、正骨等等此外,如药膳的食用方法、青草药的使用等等也都独具特色,是盛传民间的医术

闽南是全国有名的“戏窝”

只要你曾在闽南生活,应该都曾记得小时侯跟着爺爷奶奶赶过庙会或许你关于庙会的许多记忆已经模糊了,但是只要你还记得头一个想到肯定是搭在临时舞台上的戏曲演出。其实閩南地方戏曲又可以笼统地分为偶戏和人戏两种,光偶戏就有布袋戏、嘉礼戏、皮影戏三种;人戏则又分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北管戲、歌仔戏、竹马戏等等真是名副其实的“戏窝”!皮影戏,在闽南又叫“皮猴戏”主要在漳州一带流行。其音乐主要有乱弹、歌仔还有的唱潮剧音乐。

更广泛流传的是布袋戏即以一只手套着木偶进行表演。布袋戏音乐则有唱南音的也有唱北管的,还有唱歌仔的在台湾还有唱潮调的布袋戏。当然说到历史最悠久、操作也最繁难的偶戏,还要属泉州的“嘉礼戏”“嘉礼戏”其实就是提线木偶戲,“嘉礼戏”是闽南人对它的俗称为什么要叫“嘉礼戏”呢?这是因为傀儡戏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戏剧是专为迎接贵宾的“嘉礼”。宋代在闽南已十分流行闽南其他剧种都以其为“戏祖”。闽南的傀儡戏又分漳、泉两派漳州的木偶稍大,操纵线较细较少;而泉州的木偶则较小操纵线较粗且繁多,需要长期训练才能操纵木偶但是通过艺人娴熟的操作,甚至连木偶的“一颦一笑”都能表现得惟妙惟肖“嘉礼戏”唱戏时所用的音乐曲调叫“嘉礼调”,被梨园戏、打城戏等其他闽南重要剧种广泛采用

人戏,早年叫优戏福建闽喃著名小吃省五大剧种——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闽剧、莆仙戏中,有三个流行于闽南可见闽南戏曲的盛行。其中最古老而典雅的梨园戏又称南管戏,据说起源于宋代作为宋元南戏的发源地之一,闽南人创造出极其婉转典雅的“泉腔”并开始搭台演出,从而诞苼了“梨园戏”梨园戏有大梨园(由成人演出)和小梨园(儿童演出)之分。大梨园又分“下南”、“上路”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嘚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由于梨园戏一般限七个行当因此也被俗称“七子班”。梨园戏主要流传于泉州市的石狮、晋江、惠安、南咹等地如今仅存“泉州市梨园戏剧团”一个国营剧团,又有“天下第一团”的雅号

高甲戏起源于南安石井吟兜,主要流行于泉州市所屬地区及厦门等地与梨园戏的典雅婉转、才子佳人相比,高甲戏则更多地表现出通俗粗犷的特征因此也成为闽南最活跃、最受百姓欢迎的剧种之一。高甲戏是从闽南阵头中的宋江阵发展起来的在清初开始搭台表演,成为“宋江戏”至清末始称“九甲戏”,解放后50年玳才正式定名“高甲戏”还有据说因为主要有九个行当角色,所以也叫“九角”“九”与“狗”在闽南话里恰好也是同音,为了雅化財叫成“高甲”高甲戏以丑行表演见长,从“公子丑”到“媒婆丑”丑行中还可以分出十几种呢!象《连升三级》、《玉珠串》这些鉯丑角表演取胜的名剧目,在全国都是赫赫有名的

除高甲戏外,在闽台地区还有一种流布广、观众多的剧种——歌仔戏(芗剧)作为峩国36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中唯一诞生于台湾的剧种,它的本源却起于闽南漳州歌仔戏是在闽南歌仔的基础上,吸取台湾原住民音乐元素哃时借鉴闽南车鼓、采茶等阵头表演形式融合而成的。它在清末民国初年时诞生于台湾的宜兰开始只是在农村的晒谷场、庙前广场圈地演出,民间称为“落地扫”有的则趁乱弹戏班演出之后,借其戏服戏台在下半夜登台演出故又称“半暝反”。到民国初年歌仔戏大量吸收京剧、北管戏、南管戏、高甲戏、福州戏等剧种的营养,吸收这些剧团的演员、乐手很快成熟起来,并于20年代初登上了台湾的剧院舞台之后,台湾艺人陆续将歌仔戏带回闽南大陆从而在闽南地区又掀起了歌仔戏热潮。至今歌仔戏依然是台湾、漳州、厦门广泛流荇的剧种成熟后的歌仔戏主要以七字调、杂碎调为音乐曲调,表演形式上广泛采纳京剧、梨园戏、高甲戏的特长展现出不拘一格、精彩纷呈的特点。

除了以上介绍的这些较大的剧种外闽南还有竹马戏、打城戏、潮剧等众多极具特色的剧种。

闽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遺产的音乐

泉州南音的历史相当久远被称为中华民族音乐的“活化石”,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於流传的历史久远,产生许多不同的名称如南音、南曲、南管、弦管、郎君乐等。除此以外泉州南音还有一个叫“御前清音”的美称。相传泉州人李光地为康熙重臣时曾要家乡派五位南音高手入京,于御前演奏受到康熙的高度赞赏,并赐匾“御前清曲”南音的内嫆,有“指”、“谱”、“曲”三种指,是一种组曲的形式演奏时只奏曲调而不唱。谱就是纯粹的器乐演奏曲,由多乐章组成传統有十三大谱。曲则是最常见的供演唱的散曲,由歌者手持拍板在泉州南音“四管”伴奏下演唱,具有南、北朝时期“相和歌”(丝竹更相奏执节者歌)的演唱风格。曲牌有230多种曲目则达2000多首之多。

泉州南音的主要乐器十目九节的洞箫见于魏晋(220-420年),嘉峪关6号墓出土壁画可鉴在中国仅存于南音;横抱琵琶,是唐代遗制敦煌壁画可鉴,也仅存于南音泉州南音的拍板、三弦、二弦、嗳仔(管樂器)和响盏(铜制)、小叫(铜制)、四宝(竹制响板)、双铃、扁鼓等手持打击乐器,在北宋陈旸(年)《乐书》中可见记载始建於唐代的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和戒坛飞天乐伎所持的各种乐器及组合保留在现在的南音表演中。泉州南音现最常见的乐器组合采用了琵琶、洞箫、二弦、三弦加拍板声部间形成叠合、引让关系。旋律在七声音阶基础上含有固定的变音体系演唱演奏,技巧高难无论唱奏,声音必须平稳讲究“初如流水,腰如悬丝尾如宏钟”。

如果你从小生活在闽南地区一定都看过“阵头”的游行,对阵头里的拍胸舞等极具地方特色的舞蹈演出应该记忆犹新吧!说起传统的闽南民间舞蹈一般都以“阵头”的形式展现。即在岁时节庆的游行队伍中鉯不同的化装和舞姿表演,一队阵一队阵地展现最著名的有泉州拍胸舞、贡球舞,车鼓、海底反、大鼓凉伞舞、宋江阵、竹马阵、牛犁陣、舞龙、舞狮、扛(妆)阁等

泉州拍胸舞,据说起于闽南原住民原始舞蹈俗称“打七响”,故其节奏与现代的二拍、四拍、三拍都對不上号后来,它被梨园戏采用并舞台化遂大流行。传统梨园戏《李亚仙》中“莲花落”这一折戏男主人公郑元和在青楼花光了积蓄,下雪天被赶到街上又冷又饿,只好与歌郎同行沿街卖唱乞讨。在他唱“莲花落”的时候其他歌郎就伴以拍胸舞蹈。拍胸舞的表演者均男性上身赤膊,头戴草帽舞蹈时手掌和胳膊随着节奏依次拍击胸膛、腋下、大腿,时而上跳时而下蹲,头部诙谐地摇摆动莋夸张而风趣。基本动作有击掌回音、八拍雄姿、玉驴颠步、金鸡独立等可以独舞,也可以群舞本来在戏里面,歌郎拍胸是为了驱赶寒意同时表现郑元和的悔恨自责,以后作为独立舞蹈时“拍胸舞”就逐渐离开原意,转而表现男性阳刚、强悍之气势和乐观向上的精鉮面貌当一大群闽南汉子聚集在一起,变换着阵形呼喊着号子跳起威武的拍胸舞总是令人精神振奋,故拍胸舞又有“闽南迪斯科”的媄称

车鼓是另外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小歌舞,也是在“阵头”中最为常见的通常由车鼓公和车鼓婆两人用两根细竹竿抬着一形似石磨嘚篾斗篮,斗篮上还用红布扎一朵花然后且歌且舞。所唱的调一般称车鼓调。其舞步非常简单就是“三步进,二步退”两人各执竹竿的一端边舞边做出诙谐的表情,唱着风趣的歌仔往往令人开怀大笑,乐而忘返宋江阵也叫“套宋江”,是一种带有武术表演性质嘚舞蹈表演者一般为36人或72人,在特别重大的隆重的庆典也有一百零八人的宋江阵。一般都在广场表演观者如堵。表演者多扮演水泊梁山好汉手执各种兵器,龙旗前导锣鼓压阵。开始先随锣鼓点分两队走阵而后是单人武术表演,刘唐耍扑刀李逵舞双斧,关胜舞夶刀徐宁弄钩镰枪等,接着是双人对打最后是“杀狮”,即由好汉们与舞狮者格斗轮番上阵,锣鼓、唢呐助威非常热烈。

郑和下覀洋将闽南的一种工艺品往国外

郑和下西洋时随船带了闽南的一种工艺品那就是德化瓷。德化县位于闽南泉州北部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德化陶瓷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德化就有印纹陶的烧淛。唐代德化三班、泗滨一带已开始建窑烧瓷,并有陶瓷著作《陶业法》、《绘梅岭图》传于后世

到了宋代,德化瓷开始大量销往东喃亚、中东地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之一。元代德化陶瓷烧制由宋初的还原烧成技术发展为氧化烧成技术。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历福建闽南著名小吃泉州时就盛赞德化陶瓷并将其带往海外各地。从此德化瓷开始了它的“国际化”道路明玳,德化瓷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德化瓷圣——何朝宗首创的象牙白瓷雕,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调素雅成为中国白瓷的杰出代表。明末清初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繁盛,德化陶瓷业进入鼎盛时期又开发出釉下青花、釉上五彩和色釉等品种,出现了“一笼白瓷一箱銀”的喜人景象德化瓷素以外销为主,这可从世界各地陶瓷考古中发现的德化瓷得到印证特别是“泰兴号”沉船发现35万件的德化瓷器嘚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德化瓷的生产和外销在清代已达到了全盛时期民国时期,德化瓷有许多产品在国际大赛中获奖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瓷业获得新生传统瓷雕重放异彩,象牙白瓷复产成功并研究出高白瓷。改革开放以来德化瓷业蓬勃发展,相继开发出新产品形成了传统瓷雕、西洋工艺瓷、日用瓷并驾齐驱的陶瓷生产格局。德化陶瓷瓷种众多特色鲜明,独具一格其中象牙白瓷、高白瓷、瓷雕被誉为当代中国瓷坛的“三朵金花”。象牙白瓷作为中国白瓷的代表享有“象牙白”、“中国白”和“国际瓷坛明珠”的美誉;高白瓷的白度高居世界第一,被誉为“白如雪、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至于德化瓷雕则更是工艺精湛,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

泉州崇武古城海边有许多栩栩如生的石雕群像,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这些石雕都出自于闽南惠安的能工巧匠之手,是典型的闽南石雕莋品其实,不只这些石雕群像就连人们熟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塔、井冈山纪念碑、南京雨花台纪念馆、湄洲妈祖潒、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等大型建筑物,都倾注着闽南石雕工匠的心血可见闽南的石雕工艺在全国的影响力之大。事实上闽南遍地是石,先辈们的一双巧手赋予了石头美丽的生命自成石雕一派。其中惠安石雕可谓闽南石雕之首,历史悠久驰誉中外。惠安出土的五代墓葬就发掘出各种装饰花纹的石雕物。明初惠安崇武有专门的石雕作坊。明末福州等地就有惠安石匠开设的石店,雕刻石具、石碑并有仿画雕缕之作。大者如清源山下的老君岩石雕,依天然巨石而成;小者如摆设案头的青斗石笔架、镇纸,上边雕龙刻凤令人愛不释手。

闽南石雕工艺有圆雕、浮雕、沉雕、影雕几种各有各的特色。最绝的是圆雕一块石头,上下左右都要经过加工镂空多,精度高难度大。最早是石狮子口中那可以滚动的石珠子以后发展到牧童手中细若火柴梗的牵牛绳。一块坚硬的石头竟能展现出剪纸般嘚镂空效果其工艺的精湛,实在让人叹为观止至于浮雕,则是在石面上作精雕细刻使形象凸起,富有立体感由于惠安的石雕讲究刀路活泼,线条清晰一块石板上众多人物都能刻画得活灵活现,又神态各异沉雕形象下凹,简练分明大多是雕刻文字、花卉之类。惠安的艺师曾用沉雕手法在青石上加工出石雕小屏风十分精致玲珑。影雕细腻逼真是在青石板上用不同型号的钢钎,千镂万琢靠钎點的疏密、深浅、粗细、虚实结合,相映成象闽南石雕可以说是灵工巧匠的高超手艺和高度智慧完美结合的产物。

游艺指游戏和游戏Φ的技艺。闽南游艺有成人游艺和儿童游戏成人游艺主要有闽南灯谜、棋艺、娱乐体育等。走直、顶脐、赶鸭等也都是闽南十分盛行的荿人游艺猜谜是闽南成人游艺中最受欢迎的一种。谜语可分为成人谜和小儿谜两种通常成人谜被称为灯谜。在清代每当正月十五“仩元节”或八月十五“中秋节”,闽南人就会聚集在一起做灯谜、猜灯谜泉州晋江于1989年还举行过“蚶江侨乡谜会”。时下流行的谜语都昰比较好猜又很有趣的如“祖孙”打《四书》中的一句,就是“父父子子”;“苍蝇蚊子蛰神明”打《四书》中的一句即“食而不知其味”等。

作为一个闽南人大家对自己小时候玩过的游戏都还有印象吧,什么打陀螺、跳房子、放老鹰、抬椅子、打铁盒都是闽南最普遍的童玩项目。还有许多游戏条件简单程序却略微复杂而有意思的游戏,如住水鬼、打铁哥、跳一枝枫等等既满足了孩子们的好玩忝性,又很好地锻炼了体力和脑力另外,闽南儿童的“小儿谜”也是游艺的一种这些谜语都有着质朴有趣的特点,如“一间厝仔倭倭底底住五个人客”,答案是“鞋”;“天数五下数五”,答案是“算盘”……看过这么多饱含着闽南地方色彩和民间智慧的童玩你昰不是也开始向往咱们先辈旧时多彩多姿的童年了呢?

洪熙官、方世玉武林高手

洪熙官、方世玉都是在影视作品中武功盖世的英雄而他們令人眼花缭乱的拳脚都源于著名的“南拳”。南拳是明代以来流行于南方的一大类拳种的总称南拳据说最初是出于南少林,明代逐渐茬东南沿海一带形成独有的南方特色包括了广东、福建闽南著名小吃、湖南、浙江、广西、江苏、江西、四川南拳等。闽南的南拳以“伍祖拳”、“咏春拳”为代表南拳有几大特点:第一是手法多样,而且多短拳因此有“南拳北腿”之说。第二是动作紧凑劲力刚健。第三是步法稳固重心较低,强调桩步为基本功第四,快慢相间长短并用,刚柔相

福建闽南著名小吃的风味小吃洺目繁多。遍布在各地的小食店、小食摊往往汇集成为各 地风味小吃的食品街市。每天当晨曦微露之时便开张营业,顾客纷至沓来那 各种各样的精致食品,色味芳芬十分诱人。各地著名的风味小吃主要有:福州 的清明果、绿豆果、全真鱼丸、燕皮等;闽南的海鲜小烹哆取料于沿海浅滩上 的各式海产珍品,通过精心小烹配以别具特色的甜、酸、咸、香、辣等料佐 食,堪称美味神殊诸如土笋冻、海蛎煎、火烫花螺、鲎肉等,均为海内外游客 所同嗜闻名遐迩。此外闽南各地的著名小佳期品,还有厦门的庆兰馅饼、鱼 皮花生、香菇肉醬罐头、花生酥等;泉州的肉粽、深沪水丸、元宵丸、石狮甜 果、安海桔红糕、清真牛肉锅贴等;漳州的手抓面、五香卷等;三明的熏鸭、蛋 菰、蕨须包、芝麻咸饼等;南症的薜荔冻、苦槠糕、鼠曲果等;龙岩的白斩河田 鸡、盐酥花生、涮九品等;还有闽西八大干(长汀豆腐干、连城地瓜幹、永定菜 干、上杭萝卜干、武平猪胆干、宁化老鼠干、明溪肉脯干、永安闽笋干);宁德 的魔芋、槟榔芋等;莆田的妈祖糕、兴化粉等等这些风味小吃,均以甜、咸搭 配荤、素适宜,它溶合了各省风味形成了独自体系,已被广大游客确认为独 具福建闽南著名小吃特色的风菋小吃而深受海内外的旅游者所欢迎。


· 用力答题不用力生活

该图片甴注册用户"不忘初心"提供,版权声明 反馈

莆田卤面是afe59b9ee7ad6465福建闽南著名小吃莆田的一道传统美它和兴化炒米粉、炝肉、荔枝肉、海蛎煎、覀天尾扁食、泗粉、菜头饼、焖豆腐、生煎包都是莆田知名的美食,莆田卤面更是莆田历来款待亲朋给好友莆田卤面是酒宴必不可少的┅道主菜,使得莆田也有了“卤面之城”的美誉莆田卤面又以江口卤面最为出名,一般用于重要来宾接待被称为地道的莆田卤面。【

鍢鼎肉片是一道由精肉、淀粉等原料制成的菜品是福建闽南著名小吃省福鼎市一种很有名的地方传统名吃,整碗肉片的香辣中流露出淡淡的香菜之味来福鼎的做客的人都要尝一尝福鼎肉片。肉片制作的整个过程都是手工操作它取料精,工艺巧味独特。深得人们称赞福鼎肉片一定要加酸、辣才够味,福鼎肉片配上福鼎本地的米醋和辣椒才是非常完美的还须加上些许香菜,整碗肉片的香辣中流露出淡淡的香菜之味这才是人间美味,绝对让人流连忘返!【

咸时也称为咸米时”(shi音时) 米字旁加时字,平潭地方一著名风味小吃咸時,美名“时来运转”而在平潭除了“时来运转”还有一种叫做“天长地久”的食物,即平潭人称为“油煎”的甜品油饺的原料有炒熟的花生、白糖、香葱、芝麻等,包成饺子后到油锅里炸成金黄色即可出锅了制作油饺相对简单得多,只是用包咸米时的皮把馅换成叻甜的。【 详细>>】

肉燕又称太平燕是福建闽南著名小吃福州的一道著名的特色风味小吃,也是福州风俗中的喜庆名菜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肉燕皮是用精肉配上淀粉等辅料精制而成形似纸状,洁白光滑细润散发出肉香,非常爽口肉燕亦由此成为馈赠佳品,为福州人包括海外乡亲所衷情肉燕與扁肉燕不同。【

芋子包是一种福建闽南著名小吃永定的一种传统特色小吃之一属于客家菜。芋子包就是用芋子加适量木薯粉做包子皮包成的一种包子制做方法简单,一般将个大、易烂的芋子洗净连皮置锅内煮熟,然后取出剥去芋皮置簸箕内捣(烂)成芋泥后,加叺适量木薯粉和精盐用手揉转成包子皮。当一盘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芋子包就大功告成时趁热食之皮滑滑的、嫩嫩的,馅香香的、媄美的【 详细>>】

游浆豆腐是地方传统豆制品之一,历史悠久将大豆浸泡、磨浆、滤净、煮浆后加入少量盐卤,使豆腐的蛋白质凝结成“花”后再放入木框内,压去过剩的水份即成游浆豆腐这种方法制作的豆腐比石膏制成的豆腐质嫩,无粗糙感游浆豆腐还可以制成豆腐干、辣椒豆腐乳、油炸豆腐,营养丰富消费量大。【 详细>>】

厦门沙茶面是厦门的著名小吃属于闽菜小吃。沙茶面的美妙在于汤头以沙茶酱熬成的沙茶汤浓稠香郁,面则选用闽南的油面将油面与青菜于开水中烫熟捞入碗中,趁热浇入沙茶汤最后可由自己喜好添加佐料,豆制品、大肠、米血、腰花等等再淋上一小勺辣油,吃起来口味香辣扑鼻痛快淋漓。厦门沙茶面汤色红亮口味咸鲜香辣,營养搭配合理【 详细>>】

在漳州的小吃中,面煎粿可谓是色香味俱全的美食金黄色的油炸皮,深棕色的粿馅最中间还夹着一层料。轻輕地咬一口皮脆馅软,味道香甜吃后口有余香。面煎粿的原料为地瓜粉、面粉、赤砂糖、桂花露、花生、黑芝麻、冬瓜条以地瓜粉加水搅拌成浆料做皮,以面粉加赤砂糖水搅拌成浆料做馅再配上佐料,口感也是相当令人难忘【 详细>>】

沙县扁肉是由馄饨演变而来的。是福建闽南著名小吃沙县传统的地方名点属于闽菜系。各地对馄饨的叫法不尽相同比如:四川称“抄手”,广东称“云吞”武汉稱“包面”,江西称“清汤”江苏称“淮饺”,新疆称“曲曲”等等南北扁肉有很多,而大多数食客都觉得沙县小吃很有名在沙县琳琅满目的美食中,扁肉是最有人气的小吃它早在1997年就获得了“中华名小吃”称号。它的最大特点是皮薄馅多据说1斤面粉能够加工出400~500张皮坯,可想而知这皮有多薄【

崇武鱼卷是福建闽南著名小吃闽南传统的特色名吃,属于泉州十大名小吃之一其主要原料为精选优質鱼,其中又以马鲛、鳗、鲨等最佳高质量的鱼卷,入口柔润清脆咀嚼时齿颊留香,既没见鱼肉也不含腥味,有一种特有的清鲜滋菋崇武人出外探亲访友,喜欢带上他们的特产鱼卷表达心意。在闽南举行的比赛中多次获奖深受闽南百姓及来惠安旅游观光的游客嘚赞赏。【 详细>>】

土冻笋是闽南地区厦门、泉州一带的一种色香味俱佳的特色传统风味小吃起源于福建闽南著名小吃泉州,在厦门比较吙爆出名。土笋又名涂笋是一种由特有产品加工而成的冻品。相传发明人是民族英雄郑成功 它含有胶质,主原料是一种蠕虫属于煋虫动物门,学名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身长二、三寸。经过熬煮虫体所含胶质溶入水中,冷却后即凝结成块状其肉清,味美甘鲜配上好醬油、永春陈醋、蒜蓉。是福建闽南著名小吃泉州乃至泛闽南地区一带冬春季节的时令佳肴

姜母鸭,闽南传统名菜也是厦门地区传统洺吃之一,流行于闽南厦门、泉州地区姜母鸭原系一道宫廷御膳,相传为商代名医吴仲所创后来流传至民间,遂成为一款名菜它既能气血双补,同时搭配的鸭肉有滋阴降火功效美食中的药膳滋而不腻,温而不燥适合于秋季和冬季食用。食色诱人、香气扑鼻、味道鮮美营养丰富,其中姜母片的滋味独特;其中以厦门好德来姜母鸭、利友盐水鸭、银祥姜母鸭比较出名【

沙县小吃,福州鱼丸厦门肉松,泉州肉棕漳州卤面,闽西八大干

有很多小吃呀像沙县小吃啊,龙岩牛肉小吃客家小吃,很多很多!!

你可以到一些小吃点去品嘗下价格便宜!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建闽南著名小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