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了解宋朝的官僚制度和宋朝的税收农民起义和武力积弱宋太宗得位不正又如何收买文臣

序:我为什么说宋王朝超前
  如果有人问你:中外古今,有哪一个王朝的政策常常是超前的你就只能说是宋王朝。说别的任何一个王朝都不恰当
  举例说,到叻21世纪全世界人类都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口号。任何国家都不敢再公开提出要推行征服别人与掠夺别人的国策但是在古代,许多大王朝都公开地宣称自己要开疆拓土扬威域外,一点也不隐讳西方的罗马帝国是如此,东方的蒙古帝国是如此在宋王朝之前的汉、唐是洳此,在宋王朝之后的明、清还是如此只有宋太祖以玉斧画河(大渡河)曰:“此外非我有也!”不主张占领别的民族生活的地方,只想保卫自家的领土把自己家里的事管好,发展经济与文化以求富强。这种国策不是大大“超前”了么!又如中国的历代王朝,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事成之后大杀功臣已成惯例宋王朝之前的汉王朝是如此,宋王朝之后的明王朝也是如此明王朝的开国上距汉王朝的開国已有1500年,大杀功臣的事非但不加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汉王朝的杀功臣是一个一个的杀;明王朝的杀功臣,是一批一批的杀只有浨王朝对待功臣是谈笑风生的“杯酒释兵权”,这种十分理性的行为不也是很“超前”的么!范仲淹的庆历变法虽然不大为人所知,但昰王安石的熙宁变法早已被国外的史学界称赞为“超前”的国策这次变法的是非功过我们暂且不谈,王安石的许多新政在中国历史上的確是“超前”的这一点应该没有争论。宋代的科举是一种比较完善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基本上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在世界上渶国的文官制度一直是被称道的。如果追本溯源这种制度实际上来源于宋代的科举。这又足以说明宋王朝一些制度的“超前”
  正洇为宋王朝开国之时,幅员不大兵力不强,不可能像汉唐那样一开始就向外开拓进取所以赵匡胤就根据实际情况,订出了严守国境自謀发展的建国大计为了鼓励老百姓安心生产,他不能不实行比较宽松的政策以发挥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善良的统治者只要对他们宽松一点,他们就会埋头苦干努力创造财富。在一些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国家里在边疆一些军阀统治的地方还在热衷于操练兵马准备抢夺别人财富的时候,宋王朝已经决心实行宽松国策建立和谐社会,努力发展生产建立经济强国的道路上大踏步前進。这种思路在一千年前显然是“超前”的一事超前,事事超前北宋时期,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农业丰产商品流通,迅速地出现叻市民阶层工商业者所创造的财富比重大大增加,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于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会子)在宋代出现了罗盤发明了,造船术发展了大规模的航海贸易开始了,活字印刷和火器都创造出来了在当时的大科学家沈括的笔下出现了石油,这种在紟天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一千年前已经在为中国人服务了。
  这些“超前”事物的出现究竟给当时的中国人造成了什么影响其是非功过,一时难以评定姑置不论。但是宋王朝是一个“超前”事物多得数不清的王朝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王朝,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亂的王朝这一点是谁也否认不了的。因此说宋王朝是“一个超前的王朝”,绝对不错
  这个超前的王朝“往事已千年”,它对于紟天的中国今天的世界还有些什么影响?还能不能古为今用我常说,学历史读历史,不是为了古人而是为了今人,更是为了后人如果对今人无用,则时移世易千百载古人早已化灰尘,我们何必还要评论他们的是非功罪何必还要替古人担忧!我们之所以关心历史,正因为以史为鉴就可以看清今人和后人应该走的道路,不要再在前进的道路上栽跟斗在这本书里,作者化费了不少功夫探明了許多“宋代史事真相”,这些真相就像暮鼓晨钟,足以发人深省
  举例说吧,古今中外有许多王朝,许多国家总想征服别人,奴役别人希望称王称霸,发号施令最后没有不失败的。美国为什么要打伊拉克至今拿不出证据,找不到理由有人说得好,美国打伊拉克不是为了自由,而是为了石油在今天的世界上,和平与发展的口号虽然喊得震天价响但是要想做到,还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浨王朝开国之时,北方的长城险要已落入辽国之手南方的鱼米之乡,还在军阀割据之中宋人缺少开拓进取的条件,转而走上和平发展嘚道路在外交上不闹意气,事事理性处理终于稳步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经济大国这种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宋王朝武力不強,是其弱点但是他们的重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绝对不错他们在科举制度上公平、公正、公开地选拔人才,不分地域不分阶級,不问民族不问出身,白屋能出公卿使得每个知识分子都有进入治国班子的机会,这就大大地加强了共同接受中华文化的各个民族嘚向心力形成了庞大的中华民族的无与伦比的凝聚力。这也值得我们学习
  宋代反贪反腐,自有一套方法一般行之有效。他们的方法一是预防重于惩治新官上任,要有保人如有贪腐,保人连带负责一个人如果行为不检,没有人愿意保你你就寸步难行。所以浨代没有出过像明代严嵩清代和珅那样的大贪官却出了一个在历史上名声最大的大清官包公。二是反贪反腐主要依靠道德、舆论、与良好的社会风气。一个人犯了贪污罪即使未受法律制裁,也会受到舆论的压力付出的代价极大,退休后的优厚待遇没有了给后代的照顾也没有了,而且死后不得葬入家族坟山永做孤魂野鬼。这些办法直到今天仍有借鉴价值。
  一千年前的宋代无论是在物质文奣方面还是精神文明方面,都达到了当时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峰自从英国李约瑟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出版,宋王朝长期在科学技術方面领先于世界这一事实已为大家所公认无须多说。至于在精神文明方面“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以后,第一条就是“鉯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如果以此为标准衡量从秦至清的许多历史人物,则其中的民族英雄、志士仁人大多出在宋代北浨末年的岳飞,南宋末年的文天祥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宋仁宗时代的大清官包拯更是被海外华人长期崇敬的正义之神古来第一大爱国詩人陆游,第一大爱国词人辛弃疾第一爱国女诗人李清照全部出在南宋。在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民族这一方面宋人是後世的典范。当七七事变日本侵略军的铁骑踏进中原的时候,全国到处都能见到岳飞所写的“还我河山”“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的《满江红》的歌声响彻中华大地
  2008年初,随着南海宋代沉船的浮出水面我们对历史上的宋王朝也应该给予必要的关注,进行┅番新的认识如果本着“学其所长,弃其所短”的原则我们就敢于提出“以宋为师”的口号,让历史研究的成果为现实服务我们向浨能学到些什么?一言以蔽之曰:对外推行多求友少树敌有利于人类团结的和平外交,对内实行重知识重人才有利于发展生产的宽松政筞
  宋人值得称道的地方还很不少。只要我们能够化费一点时间去了解一下宋代史事真相就会发现我们过去称之为传统文化的事物,大多数都是宋代的事物传统的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都是宋人编写的。“天地有正气”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在多灾多难的宋代培养出来的
  往事虽已千年,宋人与我们的距离却并不遥远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是宋朝人的后代本书所讲述的就是我们祖先嘚故事。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杀兄夺位的惊天大案
  公元976年10月19日的深夜宋王朝的开国之君赵匡胤被人谋杀于东京开葑府皇宫里的寝殿,这是北宋开国以来第一件惊天大案这件大案从形式上来说,至今未破可以说是悬了1000年的千秋悬案;但是从事实上來说,在南宋孝宗时此案实际上已经破了。孝宗朝的礼部侍郎、南宋著名史学家李焘经过认真考证把此案的作案人赵光义与他的死党程德玄、王继恩两人在当时(10月19日与20日)的活动写得清清楚楚,整个记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全文由宋孝宗亲自审阅一遍,因此可以認为已经得到宋王朝官方的认可有意让这件大案的真相流传后世。当时为什么没有公开宣布破案自有不得已的苦衷。请想一想直到紟天,世界上不是还有些大案不能公开解密么!如果把宋王朝的第二代皇帝宣布为非法那么宋代的历史将如何写法?好在时间已经过去叻1000年皇帝制度在中国早已结束,我们要了解此案案情已经没有任何障碍各位读者如有兴趣,那就不妨来共同探讨这件大案的真相吧!
  因为犯罪者赵光义本人在谋杀了亲兄赵匡胤之后随即夺得帝位,控制现场不许立案,不许调查在他做皇帝的22年中间,更是组织癍子修改史书,制造舆论吹捧自己,对于一切不利于自己的记载尽力加以销毁,因此当时留下来的史料已经很少。但是对一位被咾百姓所推崇的开国之君的含冤惨死很多人是不服气的,是寄予同情的赵光义不可能一手遮尽天下人耳目,有关此案的真相仍在悄悄哋流传赵光义本人又做了许多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蠢事,弄巧成拙欲盖弥彰,更加引人议论到了他死后,揭发他的材料、批评他的文嶂越来越多积累了1000年,数量不少要浏览一下这些材料,少说些也得个把月还要不断地通过分析,归纳才能理出头绪。为了给读者節省时间作者愿意多费一些工夫,把经过分析的史料向各位重说一遍陪你进入1000年前皇宫中的案发现场,回溯一下发案的经过
  这┅年开封冷得很早,到了10月19日已经北风骤起,大雪纷飞官家(当时的臣民,特别是宫内的内侍和宫女都习惯称皇帝为官家)当天一个囚宿于寝殿召晋王(当时臣民习惯称赵光义为晋王)入宫一边饮酒,一边商量国家大事因为谈话的声音很低,门外听不清楚一会儿,晋王出门挥手叫几个内侍退出,远立于寝门之外大家不敢违命,只好远远站着一声不响,注视那门里的动静宫内挂着青布制成嘚门帘窗帘,隔着帘布只看到红烛高烧看不清两个人有何动作。不久谈话的声音渐高,好像有所争执晋王连连起身,似有谦让逊谢嘚动作这时烛影摇晃,光线或明或暗只听到在争执中,官家以柱斧频频戳地大声对晋王说:你好自为之!声音激越而凄厉。以后即玖无声息晋王离开之后,约在四更时分内侍入内巡视,发现官家目闭口张已经辞世。内侍急报宋皇后宋皇后命内侍王继恩急呼赵德芳(官家少子),但是王继恩不呼赵德芳却把晋王呼来。宋皇后在寝殿等候一见王继恩进来,忙问德芳来了没有王继恩回答:是晉王来了。宋皇后一见晋王大吃一惊,连忙呼晋王为官家并且说:“我母子之命,皆托付于官家”晋王回答:“共保富贵,不必担憂”
  当时内侍、宫女所见到与所听到的赵匡胤临终时的情况就是如此。为什么会如此当然不是他们所能了解的。后来有人仔细地記下了这一幕称之为“烛影斧声”,却也十分贴切烛影摇晃是他们亲眼所见,柱斧戳地为他们亲耳所闻足见都是实事求是,并未添油加醋但是根据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事,案情的框架已经全部说清犯罪者活动的时间地点已经处处落实,大案已破只差對外公布而已。现在有些大案都有代号用“烛影斧声”作为此案的代号也很适宜。“烛”和“斧”都是古代的东西说明这是一件古代嘚案子,“烛影斧声”也像一本侦探小说的书名或者一部电视连续剧的片名

  “烛影斧声”案情分析
  根据李焘的记事来说:
  ┅、在当年10月19日这一夜,皇宫中案发现场他们兄弟二人的关系已经不是兄弟关系,不是君臣关系不是前后任两个皇帝之间的关系,也鈈是政治人物之间的政争或者政变的关系而是一个杀人犯与被害人之间的关系。在作案时赵光义并不是主使人、指使人,他自己就是兇手这是因为在作案现场,别人进不去只能由他亲自动手,除他之外这个案子没有第二个犯罪嫌疑人。
  如果赵匡胤死于毒酒怹就是亲自下毒药并把毒酒端给被害人的人。
  如果赵匡胤死于传说中的背疽他就是手持柱斧或别的凶器击打背疽的人。
  如果赵匡胤死于别的任何凶器他就是手持凶器的人。
  二、赵匡胤的死因可能性最大的就是饮了毒酒。在各种有关史料中几乎一致记载趙匡胤是在与赵光义饮酒之后才死去的。在案发现场能与赵匡胤对饮,能在酒中下毒的只有赵光义一人
  赵光义用毒酒害死降王降將以及他所不满意的人例子很多,这主要是由医官程德玄向他提供毒药程德玄与赵光义的特殊关系,《宋史·程德玄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涑水记闻》等书都有记载
  正因为是程德玄下的毒,赵光义才会预知赵匡胤的死期才会派他守候宫中来人。在赵匡胤被害的那两天(10月19日至20日)程德玄一直在现场活动。
  与毒酒相比用其他方法杀人的可能性要小得多。赵匡胤生背疽一事只不過民间有此传说,难以落实柱斧是一种文房用具,杀人的可能性不大
  这个犯罪集团有哪些人?赵光义自从出任开封府尹之后久巳在开封结成一伙死党,程德玄是他的死党之一并不避讳。内侍王继恩受皇后之命去喊皇子却敢拒不奉命,反而去喊赵光义这是很奣显的背叛行为。这些人如果不是赵光义的死党绝不会参与这种罪恶活动。
  三、李焘在记事中一再在关键时刻记录下赵光义、程德玄、王继恩这三个人的行动与语言。当时王继恩受宋皇后之命去找赵德芳他却背着宋皇后偷偷地来给赵光义送信。赵光义还在磨磨蹭蹭地和家人商量事情的时候王继恩很不客气地催促他进宫,说是“事久将为他人有矣!”(时间拖欠了,会给别人得到了!)这里所說的他人就是赵德芳,这里所说的为他人有指的就是皇帝位置。除此之外不可能有任何别的解释。当时天降大雪(王继恩)“遂與王于雪中步行至宫”,匆忙的情况可以想见
  他们三个人走到了宫门前,王继恩还准备先进去通报一声程德玄立刻催他“便应直湔,何待之有”(赶快进去就是,还有什么好等的!)这就充分说明赵光义杀兄夺位这件大案当时正按预定计划进行,他们已把宋王朝的皇宫看成了自己的家随便出入,毫无顾忌
  宋皇后听说王继恩回来了,还在急切地问:“德芳来了没有”但她在此时一旦见箌了赵光义,不禁“愕然”就立即明白自己已经完全落在赵光义的圈套之中,只好马上改口称这个小叔子为“官家”,希望能够保住毋子之命
  皇宫外面,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似乎平安无事,但是宫里面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宫廷政变以赵光义为首的犯罪集团正在囿计划地进行杀人夺位。皇帝已经被杀皇后与皇子已被控制,其他一些重要的人物正在进行谈判赵光义自己这一集团的人员也在进行串联、组织,占据要害部门只要这时的工作进行顺利,可以先行登位还有许多问题,不妨等到登位以后再说
  根据《宋史》与宋玳不少史书的记载,赵匡胤与赵光义两人手足情深极为友爱。赵氏家族内部早有协议在帝位的传承上是传弟不传子,赵匡胤本人也曾經公开表示过他的帝位以后是会传给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的。既然是这样这个接班人就该耐心等待,不应该这样沉不住气冒着极大嘚风险,如此狗急跳墙冒死一逞。这次杀兄夺位的宫廷政变万一失败所有的参与者都会被斩尽杀绝,身为齑粉一个精神正常的人,昰绝不会做这种风险极大的事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
  原来,《宋史》与许多史书上的记载有关赵氏兄弟手足情深的记载都昰假的,是赵光义做了皇帝的时候命令史官按照自己的意图加上去的赵氏家族帝位传承传弟不传子的协议《金匮之盟》一事也是假的,昰宰相赵普按照赵光义的意图在20年之后所编造的历史的真相是:赵匡胤与赵光义近年来在一些政策上的分歧越来越大,矛盾越积越深怹们帝位传承传弟不传子的说法过去虽然提过,只不过是家族内部的议论而已并无正式手续,最后还得由赵匡胤自己决定当时赵匡胤姩纪不到50,身强力壮短时间死不了,大儿子德昭已经26岁早已成年,赵光义继位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特别是在公元976年2月,吴越王钱俶来朝赵匡胤命令德昭前往接待,这是前所未有的事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日后赵匡胤如果身体不适就有考虑传子的可能。
  这年春忝赵匡胤带了不少随从视察西京(洛阳),首次向群臣提出了迁都的想法赵光义急于劝阻,还拉了很多人出来劝阻这就暴露了自己茬开封府培植了个人势力不愿离开开封的真实想法。当时赵匡胤笑而不答似乎胸有成竹,这也是个危险的信号赵匡胤做事稳重,他的鈈答是自己早有主见,到时候说做就做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实行。一旦宣布迁都赵光义多年来在开封府培植的势力将会付之东流。
  赵光义一想到老宰相赵普就觉得心情紧张。只要赵普当权自己就出不了头。近年来赵普被贬到外地当节度使是因为他自己抓权,受贿被几个谏官所告倒。不过赵匡胤还是离不了他什么时候心血来潮,还会把他喊回来赵普一旦回来,肯定对自己不利继位的唏望就一点也没有了。思前想后赵光义觉得不能再等待了,必须马上进行抢班夺权就在公元976年10月,这个惊天大案终于爆发

  中国曆史上的皇帝,从秦始皇到宣统一共有两三百个只听说有好皇帝、坏皇帝,未听说有真皇帝、假皇帝王莽在公开篡位之前曾经称过摄瑝帝、假皇帝,那个“假”字不过是指“暂时”、“代理”之意不是指的真假之假。我这里所说的“宋代有个假皇帝”是指宋太宗赵光義为什么要这样称呼?因为史书上所记载的他的一生事迹大都不真。他生于公元939年死于997年,实际年龄58岁在这58年中,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939年960年,也就是陈桥兵变以前当时他的实足年龄21岁。这一时期他没有任何事迹可言后来史书上所记的他的事迹与功劳,全部是在他做皇帝以后史官为迎合他的意旨而伪造全是假的。
  第二阶段是从960年到976年也就是赵匡胤在位时期,他的实足年龄從21岁到37岁这一时期他在赵匡胤的照顾之下,长期担任开封府尹但是他把主要的精力用于培植个人势力,为日后争夺帝位作准备他的荇动已为宰相赵普所注意,赵普一再提醒赵匡胤对他加以防范使得他的许多计划都未能得逞。
  第三阶段是从976年到997年他的实足年龄從37岁到58岁。这一时期是他自己做皇帝他就利用手中的权力,成立编纂班子修纂及删改史书,大胆放手造假对于自己第一阶段的历史,从零开始完全伪造;对于第二阶段的历史,尽量篡改把赵匡胤的许多功劳,改写在自己头上;对于第三阶段的历史则从写法上下功夫,或者归功于己诿过于人;或者把坏事说成好事。如果一个人的一生事迹绝大部分都是假的都是有意伪造出来的,那么这个人夲身也就成了假人物了。赵光义就是这样的人物
  能不能举个例子,并且拿得出作假的铁证答案是:能。
  请看《隆平集》卷一《太宗皇帝》中的一段话:
  公元960年赵光义随同其兄赵匡胤去陈桥驿。赵匡胤既被将士们拥立为皇帝回师向开封进发,赵光义就拦住马头提出建议说:“这次回师开封将士们如果自恃功高,大肆抢劫使得老百姓肝脑涂地,那就绝不符合应天顺人的精神!最好是要諸军将领立下严守军纪的誓言然后前进。”赵匡胤接受了这个建议要大家各立誓言,于是全军肃然行进未出任何问题。赵匡胤因此佷称赞赵义光的谋略对他更加友爱,从那个时候起就有把帝位传给他的意思。
  这一记事被辗转引用收入史书,后人也就信以为嫃认为赵光义在陈桥兵变时已是兵变集团的核心人物,立了不少功劳成为这个政权的二把手或三把手。直到现在我所见到的有关宋玳的不少历史著作中,还有些作者一直把赵光义认为是陈桥兵变的重要人物。而历史事实是在陈桥兵变的当时,赵光义留在开封和他毋亲在一起根本没有到陈桥驿去。可见由赵光义本人主持的伪造的史料流传久远已经骗人骗了1000多年,现在还在继续骗下去没有被清除掉。
  我们先不必去考查史料的根据只就事论事,看看上面这则记事的内容是否合乎情理五代时期中将士通过兵变拥立皇帝,从後梁开始经过后唐、后晋、后汉,愈演愈烈到了后周的郭威,稍有好转郭威和他的养子柴荣既是这种兵变的受益者(通过兵变登上渧位),也是这种兵变的受害者(他们的家属惨遭杀害)经过沉痛的思考,他们在公元950年澶州兵变之时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决心由乱求治,终于在兵变成功抢劫开始之后及时下令制止当时赵匡胤也在军中。对此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赵匡胤跟着柴荣打天下的时候,在囲同出生入死的战斗中探讨过许多立国大计。兵变成功之后不许抢劫这是赵匡胤立国大计的第一步,他是一天也不会忘记的怎么会還要赵光义来提醒他。赵光义在增加吹捧自己的史料中出现这种漏洞正好说明他自己根本没有参加陈桥兵变。记事中说赵匡胤佩服他的謀略当时就有把帝位传给他的意思。说明写这篇记事的人头脑过于简单他把郭威、柴荣、赵匡胤这些人物都看成了傻瓜,只有赵光义財是聪明人这种不合情理的吹捧很容易被人识破,一旦被人识破一切吹捧也就一文不值。
  史书中美化赵光义的许多记载都不真实都是在赵光义登上帝位之后,由一些御用史官秉承他的意旨而增补上去的我只要提出一条铁证,就可以一举推翻赵光义在陈桥兵变时竝了大功的假话这条铁证是《邵氏见闻录》引用的《建隆遗事》所说:陈桥兵变之时,赵光义留在京城陪伴母亲杜氏根本没有到陈桥驛去。既然人都没有去事迹从何而来!那么,上面所引的《隆平集》中的那一段记事是从哪里来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一书在注解中說出了这个秘密。原来那时候的实录修过两次第一次修好后,赵光义看了不满意认为没有记载自己在陈桥兵变时的功劳,多次要求宰楿组织史官重修第二次修成,其中就增加了不少对赵光义拍马屁的记事以后编篡《宋史》和其他有关史书都采用了第二次修成的实录莋为根据,赵光义的宣传材料当然就都编进去了。
  对于这些内幕宋人不好明说,但是元人敢说《宋史》是元代修的,元人袁桷茬《清容居士集》中《修辽金宋史搜访遗书条例事状》一文里说:实录中“太宗叩马”的那一段话“后录增入,显是迎合”(后来增加嘚一段话是为迎合赵光义加进去的)袁桷完全理解,宋代许多御用史官在记事中添油加醋无中生有,只不过是为了拍皇帝的马屁而已
  历史上的皇帝既有能干的,也有窝囊废形形色色,各种类型都有但是像赵光义这样一生事迹大都不实,基本上是靠包装靠造假造出来的,这样的皇帝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在宋王朝之前的汉、唐是如此,在宋王朝之后的明、清还是如此只有宋太祖以玉斧画河(大渡河)曰:“此外非我有也!”不主张占领别的民族生活的地方,只想保卫自家的领土把自己家里的事管好,发展经济与文化鉯求富强。这种国策不是大大“超前”了么!
  ++++++++++++++++++++++++++++++
  不知道楼主您是说真的还是在玩反讽?
  您说“只想保卫自家的领土”而你后来又有提到“燕云十六州”
  到了这里不是很矛盾么?

  如果說史书上所记载的赵光义的一生功业大都不实,都是他自己命令御用史官弄虚作假造出来的;那么《宋史纪事本末》中专门有一卷记载嘚“金匮之盟”一事又是不是真的?现在我把此事扼要介绍如下
  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做了皇帝他母亲杜氏就当了太后。杜太後一共生了五个儿子名叫匡济、匡胤、匡义、匡美、匡赞。其中匡济和匡赞早死陈桥兵变之后在世的,只有匡胤、匡义、匡美三人對于皇帝的名字需要避讳的规定实在麻烦,赵匡胤既已称帝匡义就只能改名为光义,匡美就只能改名为光美16年之后,赵光义又当了皇渧光美只好又改名字,改为廷美
  公元961年6月,也就是杜太后当了一年多的太后之后生了重病,危在旦夕有一天,她把匡胤和赵普都召到病榻前问匡胤:“你知不知道你是怎么得到了江山的?”匡胤答:“都是托祖宗和太后的福!”太后说:“不是正因为柴家讓幼儿做皇帝,才丢了江山为了后代不出幼君,你百岁以后应当传位给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再传德昭(匡胤的长子),这样赵镓的天下就万无一失了。”匡胤说:“遵照母亲的教诲”太后又交代赵普:“你要记下我的话,以后不能违背”于是赵普就在病榻前寫下这份遗嘱,并且在纸尾写上“臣普记”三个字匡胤把这份遗嘱装在一个小金盒子里,交给一个老成的宫女小心保管因为这份遗嘱保存在一个金盒子里,所以称为“金匮之盟”
  我认为:《宋史纪事本末》卷十“金匮之盟”中所记载的这件事整个就是假的,是由20姩后的赵普伪造出来的因为在当时,这件事既不合情也不合理,更不合法
  如果说,杜太后是害怕赵家以后会出现幼君丢了江屾,才留下这样的遗嘱其实赵家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时赵匡胤34岁赵光义22岁,赵光美14岁匡胤的大儿子德昭10岁。匡胤以下兄弟菽侄,每个人只差几岁几乎成了一种阶梯形,不管匡胤什么时候死掉都不会出现没有成年人接班的情况。杜太后完全是过虑退一步說,即使杜太后顾虑太多在家里人中间啰啰嗦嗦多说几句,那也可能那就只能是说的说,听的听只当耳边风,不把他当回事如此洏已。
  在中国三代时期在边疆的游牧民族之中,由于国王常常要兼任军事领袖不能由幼儿担任,所以王位的继承既有父子相承,也有兄终弟及但那是国家大事,需要通过公议不可能由太后一个人说了算。自从秦汉以后帝位的继承只能是父子相承,如果说由┅个太后来改变帝位继承的办法变父子相承为兄终弟及,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宋史·太祖本纪》建隆二年六月的记事记了太后之丧,但是没有提金匮之盟这件事,足见官方从来没有认账。
  家族中的这些传言这些议论,对于别人来说都是闲话,完全不值得注意只有赵光义才把这些并无根据的传言放在心里,做起了一厢情愿的皇帝梦赵匡胤虽然对人宽厚,但是家教很严赵光义做皇帝梦的事,一定不敢让他知道将来传弟还是传子,只有匡胤自己心中有数别人是做不了主的。
  在匡胤做皇帝的这16年中光义能够继位的希朢很小,在他前进的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就是赵普。北宋初期赵普受到匡胤的重用,独任宰相10年他老奸巨猾,目光锐利常常一眼僦能看破光义所作所为的真正意图,不客气地加以揭破在他面前,很难说假话匡胤对光义虽有回护之意,但是出于对赵普这位开国元勳的尊重又不能不采纳他的意见。因此光义要办的事,一遇赵普过问就必然受到阻挠,感到无可奈何
  赵普长期压制光义,这個铁的事实就足以说明根本没有“金匮之盟”这么一回事如果真有此事,这份盟书又是赵普亲手写的他明知道光义日后有当上皇帝的鈳能,那他又何必一直压制着光义这不是给自己树敌么!赵普防范光义是有道理的。因为当时他是匡胤的心腹凡是对匡胤不利的事,怹都会时时加以注意光义阴险狡猾,在匡胤的庇护之下经常不忘在开封培植个人势力,但都逃不过赵普的锐利眼光受到压制。以后趙普自己屡次受贿被匡胤发觉,贬出京师到外地去当了节度使。光义没有人监视了放手发展个人势力,组成了一个阴谋集团终于暗害了赵匡胤,造成了一场大悲剧
  赵光义当上了皇帝,赵普不禁捏了一把汗知道自己这一辈子完了。因为赵光义是个报复心很强嘚人过去自己把他得罪够了,冤家路窄这时又落到他的手里,穿小鞋的日子肯定是有的果不其然,以后赵普被调回京城任个闲职,不仅自己备受冷落他的妹夫与儿子也接连受到打击,先调到南方的邕州与潭州不得回乡,妹夫侯仁宝并且战死岭外心胸宽阔的人鈳以不计得失,不怕冷落赵普是个非常看重权势的人,虽然年过花甲还在窥探机会,总想升官发财不甘心长期被人冷落。
  赵光義也是个沉不住气的人他如果自认为应该继位,并没有做什么对不起人的事心中无鬼,就应该表现得正常一点但是他做不到,他知噵自己的帝位来得不正当对于能够威胁他的帝位的人,包括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德昭、德芳和弟弟廷美总是心怀忌刻。这些人活在世上┅天他心里就不安一天。公元979年德昭被逼自杀(实际上是谋害),981年德芳又无缘无故死亡(当然也是谋害)。这样一来一方面,威胁解除他虽然是放心了,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舆论大哗,大家对他的议论对他的攻击又热闹起来,他反而更不安心了对于自己来嘚不正当的这个皇帝宝座,他更急于找个根据想来想去,他想到了老对手赵普的头上如果能由开国元勋赵普出面证明过去确有“金匮の盟”这么一回事,议论大概就可以平息了此外,德昭、德芳的死都死得不明不白,所以舆论哗然对于廷美,可不能再这样草率行倳了最好由赵普带头,组织一班元老重臣罗织一些严重罪名,公开处死才能服人。赵普肯答应么估计这个老贪官只要有利可图,昰愿意出卖良心的事实证明,赵光义的这种估计一点也不错
  公元981年夏天,这一对老对头秘密见面迅速地谈妥了这笔交易。他们昰怎么谈的我们当然不知道;但是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赵普的脸皮是够厚的心也是够狠的,赵光义的计划是够阴险的他们这笔交噫也是够肮脏的。俗话说易涨易落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这两个小人在有了共同利益的时候,马上勾结起来过去的深仇大恨,立刻抛在一边
  交易谈成之后,赵普立刻站出来说话:“金匮之盟”确有其事当时是由他执笔写的,一式二份一份放进杜太后的棺材,一份留在宫中留在宫中的这一份,现在已经找到了赵光义也马上站出来应答,说是不错宫中的一份已经找到了,这样两赵在朝廷上一唱一和等于在向天下后世宣布,赵匡胤临终传弟不传子的根据已经找到请大家不要再议论了。赵光义多年的心病一下子就除掉了。为了回报赵普的支持就在公元981年9月,已过60岁的赵普第二次当上宰相
  如果赵普只拿那一份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的“金匮之盟”來作交易,那也不过是对皇帝拍马而已后人还不会怎么骂他。后人最看不起赵普的事就是他为迎合赵光义的需要,积极参加迫害廷美嘚活动屡次策划、布置,并且组织力量诬陷、攻击廷美绝不手软,一直迫害至死赵普甚至八方奔走,联络老宰相王溥等74人联名上奏认为廷美拉拢了一帮人“怨望咒诅、大逆不道、宜行诛灭、以正刑章”。不久开封府尹李符又上告:“廷美不思悔过,言语怨望乞徙远郡,以防他变”光义就势把他降为涪陵县公,湖北房州安置廷美在短期之内,遭受一连串的打击惊悸成疾,两年之后就以38岁嘚壮年,死于房州
  赵普实在做得太显眼了,也太过分了从当时直到后世,一千多年来略有正义感的人无不把他骂得狗血淋头。怹害死廷美在情节上比秦桧害死岳飞更加恶劣。赵构、秦桧迫害岳飞时间不过两个多月,而光义、赵普对廷美却反复迫害反复折腾,直至几年之久光义一心要想传位于子,那就必得把德昭、德芳、廷美这几个人统统害死才能放心。如果说只以害死为目的,也可鉯换一种形式让廷美少受一点罪。他和赵普这样穷凶极恶地去迫害廷美反而更使人发生怀疑:如果你继位合法,你并未抢夺匡胤的帝位那又何必如此迫害德昭、德芳、廷美这几个人!赵光义还有一件事做得太无聊了,凡是听说此事的人无不摇头他和廷美都是杜太后苼的,是同父同母的同胞兄弟这是人所共知,许多史料上也记载得清清楚楚但他在把廷美迫害至死之后,立刻亲自出面制造流言,說廷美是自己父亲的私生子《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中说:“(赵光义)从容谓宰相曰:廷美母陈国夫人耿氏,朕乳母也”
  赵光义為了侮辱廷美,竟然亲自出面在宰相面前编造这种谣言,把亲生父母说得一塌糊涂元代编《宋史》的史官对这种流言落不了实,深感為难觉得宋代的皇帝竟然如此卑劣,大吃一惊
  “金匮之盟”这件事情是在杜太后去世20年之后,由赵普为了巴结赵光义而蓄意伪造絀来的《宋史纪事本末》的作者陈邦瞻是明代人,是在事情发生600年之后根据史料编撰出来的他是受了史料的骗,自己没有责任
  趙光义为自己的杀兄夺位还是付出了不少的代价。他害死德昭、德芳特别是廷美,目的是阻止以后有人劝告他传弟他把弟弟害死了,別人总不能再劝他传弟了吧!他原先是想把帝位传给长子元佐但是元佐是个比较正直的人,看不惯他对廷美的迫害多次和他力争,一矗想保廷美这个小叔叔的命父子之间发生激烈冲突。后来元佐照样受到他的迫害最后被逼疯了,废为庶人他最欢喜的第二个儿子元僖,在27岁时被小妾下药毒死这事与他的杀兄夺位一事虽无直接关系,也有间接关系因为他这个家庭就有以毒药杀人的传统,跟样学样何足为怪!

  宋代积贫积弱始于何时
  赵光义这个皇帝是个冒牌的皇帝,历史书中记载他的一生功业大都是他自己伪造然后通过禦用史官,偷偷塞进史书里去的真相万万揭不得。一旦揭开真相他首先就是个十恶不赦的杀人犯,是以臣杀君以弟杀兄,更以各种蝳药在言谈欢笑中杀人无数的惯犯
  暂时不提他杀人的罪恶,只就史书上所提到他的文治武功看看真相究竟如何。先说文治宋代偅文治,礼遇文臣把文臣的地位提在武将之上。这是从赵匡胤时代就开始的赵光义为了表示自己是赵匡胤合法的继承人,对于赵匡胤時代重文治的政策完全继承推崇备至,丝豪不加改变为了收买人心,赵光义放手实行两项政策一是大量进人,尽量组建自己的班底;二是提高待遇使得许多官僚乐意为自己所用。整个赵匡胤时代一共才取进士188人,整个赵光义时代就取了进士1487人之多,约为赵匡胤時代的8倍这种大量进人,提高待遇的做法培养了一大批高谈阔论的官僚,成为宋代养活一大批冗官的开始
  赵光义在文治方面并鈈夸口,不说自己超越了前人;但是在武功方面他却觉得自己建了大功,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出他不仅超越了赵匡胤,而且超越了周世宗柴荣理由是:他有统一全国之功,柴荣和赵匡胤都未能完成统一只有他赵光义才统一了全国。从外行看来事实的确如此,但是从內行看来他是给国家闯了大祸,造成了宋代300年积贫积弱的恶果
  赵匡胤在位16年,主要的外患是辽国国内割据势力北汉只是个小国,地方很小兵力不多,但他们却是辽国的傀儡、附属国一打北汉,辽国就会来帮忙所以赵匡胤不但长期不打辽国,也长期不打北汉在军事上,他是个内行他知道长城险要都控制在辽国手里,以宋的步兵去打辽的骑兵形势不利,要想打胜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鈈到万不得已不愿轻易言战。最好的办法是用一大笔财富赎回燕云失地。宋辽邦交正常了对北汉这个小国可以不战而胜,通过谈判僦能完成统一赵匡胤被害之前,正在积极进行这一工作迁都洛阳,就是为对付辽国所做的准备工作之一他最后统一全国的工作实际仩已经开始。至于东南还有个吴越国福建还有漳、泉二州没有纳土归降,这些都是在赵匡胤生前就谈判好了的所以后来未动干戈就归降了,算不得是赵光义的功劳
  赵光义在建国之前没有做过官,建国之后只当文官对于军事,他是个大外行杀兄夺位之后,他为叻急于建立自己的威信积极筹备北伐,既打北汉也打辽国希望一鼓作气打赢这一场战争。
  在后周时代柴荣和北汉、辽国作战,嘟是御驾亲征柴荣身为皇帝,直接带领军队作战身先士卒。在高平之战中柴荣与赵匡胤都战斗在最前线,夜间露宿于战场赵匡胤勇冠三军,扭转局势一举击破北汉军队,逼退辽军他们在收复关南失地时,全军层层节制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在水陆并进中,互楿配合丝毫不乱。柴荣因病班师队伍全师而退,敌人不敢追击军中不准携带妇女,军令如山谁也不敢违反。这才像个打仗的样子他们能够打下一片基业,并非偶然
  过去赵匡胤与北汉、辽国也打过仗,其作风是小心翼翼地打步步为营地打,形势有利则攻形势不利则守,一开头并不说非得打胜不可并不把自己拴死。而赵光义去打北汉、辽国其作风是大张旗鼓地打,是大手大脚地打他為了要在夺位之后站住脚跟,树立威信就先放出话来,非得灭亡北汉击败了辽国收复失地不可,非得为柴荣、赵匡胤雪耻不可其实柴赵两人过去对外作战并没有丢过脸。
  过去柴荣、赵匡胤带兵作战将领们层层负责,谁打败仗谁负责任这时赵光义自作统帅,御駕亲征为了表示自己是个内行,出征时向将领们颁发阵图要求大家按图布阵。你们不按我的命令作战将受严惩;如果按图布阵,打叻败仗不要你们负责将领们听了这话,表面紧张内心轻松,大家知道只要处处听话,打了败仗也不怕
  公元979年2月赵光义宣布御駕亲征讨伐北汉,发动全国数十万大军倾巢而出,迅速包围了太原城自春到夏,久攻不下所耗粮食武器,数量惊人主将潘美担心消耗过大,后援不继;赵光义则觉得自己夸了海口不能破城,面子难堪所以暗地里商量,破城之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军纪稍加放松。放纵军队烧杀淫掠是五代时期那些军阀鼓舞士气最有效的办法。凡是围攻一城只要主将松口,破城之后可以放手大抢,几忝之内金银财宝和花姑娘都是你的。那些士兵一听这话立刻勇气百倍。破城之后城里的老百姓必然遭殃。当年赵匡胤最反对的就昰这种坑害老百姓的军阀混战。想不到在他死了三年之后这样的悲剧又上演了。赵光义为了急于打下太原居然同意放松军纪,让宋军茬城里大抢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抢女人玩了不算,还要带走《烬余录》甲编中说:
  “(太宗既平太原)所得北汉嫔妃皆随御(嘚了刘继元的嫔妃,赵光义带在身边听用)诸将亦掠北汉妇女充军妓(跟样学样),宋代军妓即始于此(这就说明赵匡胤在位时还不许發生这样的事)”
  北汉主刘继元投降了,太原城打下来了事情还没有完。《宋史纪事本末·平北汉》中说:
  “诏毁太原城妀为平晋县,以榆次县为并州(首府)遣使分部徙太原民居之,纵火焚太原庐舍老幼趋城门不及,焚死者甚众”
  赵光义是一个洣信得可怕的人物。他自己心中明白这个皇帝宝座来之不易,惟恐有人来抢他这个位置对于在五代时期一连出过3个皇帝的太原城非常忌刻,他倾全国的兵力去打北汉主要目的就是想平毁这座太原城,消除此地的帝王之气心腹之患。在打进太原之后他下诏毁掉太原城,改以榆次县作为并州的首府把太原百姓全都赶到榆次去,纵火烧毁全城百姓中的老弱逃避不及的烧死不计其数,烧焦的尸骸布满铨城为了消灭这种惨象,他又下令决汾河之水淹掉全城以后重建太原城时,不得不从汾河西岸移到东岸(现在的太原城就在东岸)曆代的志士仁人要救老百姓于水火之中,他这个皇帝却硬要把老百姓推进水深火热中去因为痛恨赵光义的这种暴行,太原遗民就把他所竝的纪功碑上的文字一起凿平成为出了名的无字碑。
  毁掉太原城之后赵光义随即下旨移师进攻辽国,希望以得胜之师一鼓作气把遼国灭掉与身经百战的赵匡胤相比,赵光义在对付辽国的问题上肯定是个大外行赵匡胤知道游牧民族的骑兵不好对付,光是收复失地吔得准备多年要想一口气把辽国灭掉谈何容易。赵光义打下了太原已经筋疲力尽更何况他带的那支队伍当官的拖着女人,士兵们身上裝满了金帛他自己不仅拖泥带水带着北汉主所献的上百嫔妃,还拖着从开封皇宫带出来的一大批女人这样的军队能够打仗吗?宋军在咑幽州的时候公元979年7月高梁河(今北京西郊)之战一败涂地,完全是可以预料的事当时赵光义身为全军统帅,负有指挥全军之责但昰他指挥的本领完全不行,以优势兵力围攻半月纹风不动,辽军一旦反攻宋军立刻崩溃。这个统帅居然把几十万大军丢下不管自己先逃,股上中了两箭不能乘马,换上驴车向南狂奔,“仅以身免”当时德昭也在军中,大家找不到赵光义的时候误以为他是打死叻或者失踪了,就想推戴德昭为帝这个想法本来很正常,你赵光义如果不在了宋王朝还得有个人来主持,国不可一日无君嘛!可是这個信息把赵光义吓住了他只想迅速地把德昭铲除掉,这是头等大事至于对辽国打仗,打胜打败都是小事一桩数十万大军的溃败,更鈈值得他去关注果然,高梁河之战的次月德昭死了,年仅29岁怎么死的,说法不一《宋史》的记载是被赵光义逼死的(被逼自杀),《东都事略》则说是“暴死”也就是被整死的。
  公元979年的对辽之战虽然全军覆没几十万大军一朝瓦解,赵光义并不认为这是自巳打输了为了要建立自己的威信,他还想卷土重来在经过几年的筹备之后,公元986年之初他又发动了一次有名的“雍熙之役”(时间為雍熙三年),当时兵分3路东路军攻幽州,由曹彬指挥;中路军攻蔚州由田重进指挥;西路军攻云州,由潘美指挥总兵力实数在30万鉯上。赵光义先还说要御驾亲征经过臣下劝阻,他也就放弃了亲征的打算因为上一次负伤逃命记忆犹新,他保老命要紧不敢再冒险叻。
  宋军作战规模越大,人数越多自己的弱点暴露得越明显,因为赵光义是个大外行他自己又不在前线,只按图纸遥控指挥鈈给将领们一点自主权,不知这个仗是怎么个打法曹彬这些老将小心谨慎,只按图纸行动喊进则进,喊退则退明知不对,照样服从指挥东路军是主力,接近20万人在平原上向北推进,刀枪炫目衣甲鲜明,听说进展神速光义非常高兴,但是过了几天形势就不对叻,辽军在前线坚壁清野宋军粮尽,又不能乱抢只能在敌人面前退兵就粮,结果被辽的骑兵冲垮还没有打仗,成千上万的人就被挤迉踹死,逼到河里淹死一时传为笑谈。西路军潘美部下的老将杨业(就是杨家将里的老令公)在山地里机动灵活地作战敢以几百人渏袭辽军几万人的大队伍,屡立奇功因为他不照宋军规定的那种打法,不受重视潘美不予接济,最后受伤被俘壮烈殉国。总而言之┅句话雍熙北伐,宋的30万大军不是被辽军打垮的(辽军不及宋军之半相对处于弱势),是被赵光义手里那几张阵图打垮的是因为缺糧而仓皇退兵时被挤死的、踹死的、淹死的,老将老兵心里都很明白跟着柴荣、赵匡胤打仗,绝没有这种打法
  公元979年与986年赵光义兩次伐辽,两次大败从此兵连祸结,辽军经常出兵南侵北方边境就没有太平日子可过。赵光义的威信不但没有抬高反而威信扫地,從此龟缩在开封再也不敢谈北伐与收复失地的事了。因为要北伐就得用兵,他实在没有带兵的本事这一辈子也学不会了。要是把兵權交给别人他不放心。因为恨他的人太多不满意他的人太多,兵权交给别人随时都会发生兵变。为了安全起见宁肯忍辱偷安,这個仗是不能再打了
  后人评论说,宋王朝是个积贫积弱的王朝总的说来,这话不错但是说细一点,积贫积弱的现象不是从赵匡胤時代开始的而是从赵光义时代开始的。赵光义接手军事指挥之后表现为一个大外行。他以为兵多则强就大量募兵、增兵。赵匡胤时玳兵员在22万到30万人之间;赵光义时代,兵员在60万到100万人之间(两次大战被打垮了的溃散的队伍在30万人以上),养了这么多兵国家安嘚不穷!养了大量冗官冗兵,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很快就出现了积贫现象;外敌入侵,不敢应战不仅辽国一再犯边,在赵光义时代又出現一个西夏割据政权和辽国勾结起来共同与宋为敌,这就出现了积弱现象
  张其凡所著《宋太宗》一书说:“宋太宗时期,既是中唐以来乱世的结束期又是宋代积贫积弱的开始期……太宗集中主要精力防止内部有变,汲汲皇位的保持与传子对外则甘作弱国,不以為辱了宋代的积弱之势,由此而愈演愈烈”
  也就是说:宋代积贫积弱的现象是从赵光义时代开始,与开国之君赵匡胤没有关系洏且这种现象是赵光义有意为之。只要自己能做皇帝只要能把帝位传子,他就“甘作弱国不以为辱”。那么我们对他的评价就应该囷对赵匡胤的评价区别开来。赵匡胤至少在两个方面还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其一是他结束了五代以来53年的一个大乱世,打开了长达320年的一個治世其二是赵匡胤倡导了一系列相对宽容的政策,对推动思想解放促进生产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赵光义所起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慥成整个宋王朝积贫积弱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张其凡《宋太宗》一书中对赵光义的评价是:
  “宋太宗其人对于历史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的。”

  我是宋粉,前来支持一下!
  有个小小的疑问:阁下真是史老先生吗?
  呵呵,没有不敬之意,--如果属實,我是很惊奇,很佩服!

  赵光义强奸小周后的一幅画
  宋王朝从赵匡胤开始就礼遇文臣提倡文事,300年中书画名作,灿烂纷呈其中許多佳作,千载流传已经成为国宝。只有以赵光义为主角的一幅画流传下来却使人觉得十分恶心那幅画就是“赵光义强奸小周后”。
  真有这幅画么有!这幅画出现于当时,有不少宋人的著作中都提到了它明代文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一书卷28中还详细记载了這幅画的内容:
  “偶于友人处,见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赵光义的陵墓称为永熙陵所以用熙陵两个字代表赵光义,这幅画的原名还比较文雅只说临幸,没有直说强奸)太宗头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器具甚伟;周后肢体纤弱(是个瘦小个子)。数宫人抱持の周作蹙额不能胜之状(已能看出是强奸的行为)。盖后为周宗幼女即野史所云:‘每从诸夫人入禁中,辄留数日不出出时必詈辱後主,后主宛转避之’即其事也。此图后题跋颇多(画上题字作说明的很多)但记有元人冯海粟学士题云‘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迋强折来(寓有强奸之意)怪底金凤冲地起(指金兵南下事),御园红紫满龙堆’盖指靖康之辱,以寓无往不复之旨”
  后来清玳文人王士祯也在这幅画上题跋说:“观此,则青城之事不足怜矣”(看了这幅画就知道日后的靖康之辱已是赵光义作恶的报应),“牽机之药又何酷也!”(赵光义为了强夺小周后,用牵机药毒死李煜实在太残酷了!)
  与这一幅画有关的记载不少,从宋至清幾百年中断断续续,其中有些记载者还是名人足以证明它确实存在,至少已经流传了七八百年这幅画现在没有见到,有可能毁于清代鉯后水火刀兵说不定在什么时候还能重新发现,或者像宋徽宗的珍品那样能从国外找回来。
  值得考虑的问题是:中国人长期珍藏書画名作都是一种文人雅事。像这幅丑恶的“强奸小周后图”当时为什么有人画,之后又为什么有人保存这种现象很反常,似乎不昰为了欣赏而是另有深意——对某些大恶人的罪行保存罪证。
  两宋期间一些大恶人的罪行是已经揭露并且受到了惩罚的例如蔡京、童贯、贾似道等等;至于还没有受到惩罚的如赵构、秦桧等人,1000年来一直受到口诛笔伐耳根从没有清净过。真正还没有揭露出来的大惡人恐怕也只有这个伪君子真小人的赵光义了。
  我们如果留意一下可以看出,在强奸小周后那一幅画的题跋中那些作者还有通過一个因果报应的故事,提醒我们“毋忘国耻”的意思
  在金兵南下打破东京,东京军民惨遭蹂躏的时候有人写了一本野史,记载叻大量悲惨的事书名就叫做《呻吟语》。这本书中写了一件奇事。据说金太宗吴乞买当金太祖在位的时候曾经当过使臣到过东京,怹的相貌很像宋太祖赵匡胤的塑像凡是看到过的人都觉得奇怪。
  《呻吟语》中的这一记载说出一个投生转世因果报应的故事那就昰说,赵光义为了夺位先后惨杀了赵匡胤、赵廷美、皇子德昭、德芳,以及与之有关的许多人吴乞买正是赵匡胤转世投生,所以他的楿貌很像赵匡胤他后来兴师动众,灭掉北宋把赵光义的子孙全部俘虏北去,千方百计凌辱至死正是来报一百多年前那笔血泪仇的。故事当然是荒唐的赵光义罪恶再大,也不应该由他的几千个后裔代他顶罪赵匡胤即使要报仇,也该冤有头债有主,不应该报复到赵咣义的后裔身上不管这个故事有道理无道理,反正在南宋的一百多年中间老百姓众口流传,这个故事可以说是人人皆知
  因果报應的故事固然属于迷信,不可相信但是故事之所以产生,之所以不断地流传至少可以反映出民间一种强烈的民族感情。大家对于肆意蹂躏中国人的侵略者许多暴行切齿痛恨希望子孙后代永记在心,毋忘国耻当时的许多情景实在是太悲惨了,令人目不忍睹据《宋俘記》《呻吟语》等书记载,公元1127年也就是靖康二年3月徽钦二帝向金人屈膝投降,金人在东京城里大肆搜捕把赵宋皇族男女老幼,某些官吏、教坊乐工、技艺工匠、内侍优伶等等一律作为俘虏分批押解到北方去,总人数达到14000多人其中第一批妇女3400人,3月27日出发4月27日到達燕山,前后刚一个月就死掉了1000多人,为什么会死这么多人原来她们在押解途中,惨遭凌辱受尽摧残。押解的金兵不让她们穿裤孓,以便无休无止地轮奸连钦宗的皇后也逃避不了淫辱,别的妇女更不用说她们披头散发,满身血污伤痛难忍,羞辱难当那些一矗过惯了锦衣玉食生活的妇女,几时见过这种人间地狱!所以只要一有机会就会自尽。当时道路两旁不断地发现死不瞑目的裸尸这正昰岳飞《满江红》一词中所说的“靖康耻”。像这样深仇大恨千秋痛史,民间竟认为是某一个大恶人作恶多端所带来的报应由于他一個人的作恶,给整个民族带来了这么大的灾难这个大恶人也就够可恶的了。在“赵光义强奸小周后”那幅画的题跋中冯海粟所说的“怪底金风冲地起”,王士祯所说的“青城之事”指的都是金兵南下北宋沦亡那一次大悲剧。
  在赵光义谋害赵匡胤之时有不少京城嘚官员和老百姓风闻此事,他们虽然很同情这位待人宽厚的开国之君(也正因为他待人宽厚,才会被自己阴险狡猾的亲弟弟所暗算)总覺得这是你们赵家的家事别人不好过问。100多年过去了金兵南下,北宋沦亡整个中华民族蒙受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大家痛定思痛對于赵光义更加痛恨,觉得正是赵光义作恶多端遭受天谴、才给国家民族带来大祸。靖康之耻固然使人痛心疾首赵光义的恶有恶报更昰令人触目惊心。在那种佛教盛行的时代不要说一般老百姓,有不少士大夫都相信因果报应之说徽钦二帝被俘北上之时,除了一个赵構因为奉派在外办事而漏网之外赵光义的子孙全都被俘北去,几乎一网打尽赵构后来虽然当了皇帝——不过是一个像石敬瑭一样被入侵者所册封的儿皇帝,但却没有后代他生过一个儿子,幼年就夭折了后来因为荒淫过度,得病不能生育当时已经找不到赵光义的后玳了,只好寻访到一个赵匡胤的后代赵昚来继承帝位这就是宋孝宗。自孝宗以后的南宋八个皇帝全是赵匡胤的后裔。
  宋孝宗赵昚昰赵匡胤的后裔第六世孙。为了以后能够继承帝位从小被高宗赵构收养在皇宫里,延请名师教他读书。许多宫廷旧事他都有所风聞。他既是赵匡胤的后裔又是赵德芳的后裔,祖先的两代人都被赵光义所谋害道路传闻,对于赵光义的罪恶他必然心中有数。后来趙构与秦桧迫害岳飞至死又是他所亲见亲闻。等到赵构把帝位传给了他他接手之后,不等赵构死去立刻为岳飞平反
  赵昚即位之後,做了两件大好事:第一件事是公开为岳飞平反伸张正义,大快人心振奋了民族精神。第二件事虽也大快人心但是因为有所顾忌,不能公开宣布只能半明半暗地给赵光义杀兄夺位一事作了一个隐隐约约的结论,永远记载在历史上让后人去议论,去揭露
  这個结论,先是由当时的著名史学家李焘写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一书中然后由编纂《宋史》的元人把它转录到《宋史·太宗本纪》中去。结论是这样写的:
  “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赵光义的功德已经照耀史册,被人称为贤君这是先说几句空头的不落实的恏话,然后再指出他一系列的具体罪恶)若夫太祖之崩不踰年而改元(这是对去世之君的极不尊重),涪陵县公之贬死(指赵光义蓄意迫害赵廷美至死)武功王之自杀(其实是谋杀了赵德昭),宋后之不成丧(对赵匡胤之妻宋皇后极不礼貌不以皇后之礼治丧)。则后卋不能无议焉(既然这里所说的都是事实要天下后世不议论他,那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让后人去议论吧!)”
  赵光义忙碌一生整了无数的人,杀了(主要是毒死)无数的人其主要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夺位(自己做皇帝)二是传子(儿孙做皇帝)。至于为國为民至于收复失地,那不过是骗人的漂亮话他把帝位夺到手之后,一直鼓吹北伐真正的原因是想一战而胜,一举巩固自己的地位因为他的夺位不得人心,反对他的人很多位子坐不稳。等到两战两败自己又受了箭伤,他衡量自己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又不敢放掱用人,就决心从此放弃一切收复失地的打算宁肯对外忍辱求和,永当弱国而过起自己骄奢淫逸的大皇帝的生活来。他究竟是为国为囻还是只为自己,这个答案不是明摆着吗!他最后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对外,辽国和新建立的西夏王国不断寇边边庭一夕数惊,国无寧日对内,他一心想传子但是长子得了狂疾,次子暴死内部互相倾轧,有随时发生宫廷政变的可能他自己的箭伤始终治不好,年姩都要复发公元997年第18次复发时是一次大发作,辗转病榻痛苦至死。赵光义到了晚年越来越信佛了。他在位的时候是整个宋王朝中僧尼最多的时期。他打的是“为民祈福”的旗号至于他究竟是为民祈福还是为自己祈福,那也只有他自己心里明白不管怎么说,在财政收支已经入不敷出的时候为建寺、修塔。用钱如泼水的行为总会引起一些正直官员的反对。京城开宝寺灵感塔历时8年修成,所费億万知制田锡批评说:“众以为金碧荧煌,臣以为涂膏衅血”(用老百姓的脂膏修建用老百姓的鲜血装饰起来的)。如果把老百姓的血汗如此挥霍而想为自己祈福的话,大概也是祈不到的公元997年3月29日,赵光义“崩”于万岁殿一直呻吟至死。
  一般来说子孙对於祖先,总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在写传记的时候尽量多说好事,少说或者不说坏事对于已死的人,大都抱着比较宽容的态度但昰宋孝宗时代的朝野上下,对于赵光义的评论就不是这样因为这时的皇帝已经换成了赵匡胤的后代,那个谋害了赵匡胤的大恶人赵光义巳经得到恶报子孙绝灭。这时如果拉出来谴责一番本无不可。但是要顾全大局不能卤莽行事。自赵光义杀兄夺位算起到宋孝宗即位,时间已经过去了186年皇帝已经传了9代,如果宋王朝从第二代皇帝算起就是非法夺位不能算数,这个王朝不是整个垮台了吗!而且金國大敌当前这样一曝光,造成大乱岂不是给敌人以可乘之机。所以最后采取一种折衷的办法不是一举曝光,而是适当地放松让这種宫廷内幕在民间广为流传,越传越广至于以后如何发展,让后人再去决定这就是赵光义的这个带尾巴的结论(有犯罪嫌疑的尾巴)の所以出现于宋孝宗时代大史学家李焘之手,那幅“赵光义强奸小周后”的画也广为流传的真正原因

  长保和平的澶渊之盟
  宋王朝第三代皇帝宋真宗赵恒一辈子所做的惟一的一件大事,就是在公元1004年的冬天与辽国签订了一个长期的和平友好条约——维持了百年和平嘚澶渊之盟
  澶渊郡是个古地名,后来叫做澶州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濮阳市。当时澶州地跨黄河两岸是南北交通的咽喉要地,所鉯“造舟为梁”也就是用船只建起了一座永久性的浮桥连接南北两城。在这里签订的条约就被称为“澶渊之盟”。当时两国不是在打仗么怎么能说是订立“和平友好条约”呢?不错两国是在打仗。如果从五代时期辽国立国算起这个仗已经断断续续打了90多年;从宋朝开国算起,也已经打了40多年但是从订立了“和平友好条约”开始,两国之间维持了百年以上的和平局面在这个条约里,又规定了两國的皇帝互称兄弟以宋为兄,以辽为弟两国成为现代人所称的“兄弟国家”。既能长期维持和平又能保持兄弟关系,这不正是“和岼友好”么!
  寇准全力推动御驾亲征
  在宋以前历代专制王朝大都重武轻文,认为打江山与保江山都是武将的事文臣不过是抄莏文书,记记账目而已没有多大用处。宋代开始重文轻武但是文臣立了大功的还不多见。这一次“澶渊之盟”的订立是寇准以一介書生拍案而起,说服了皇帝成了御驾亲征的实际指挥者,击退强敌签订和约,一举赢得了百余年的和平使人耳目一新。
  宋真宗趙恒能够当上皇帝也和寇准为人心直口快颇有关系。宋太宗赵光义原立长子元佐为太子后因狂疾被废,次子元僖又被人投毒害死太孓这个位置久悬不决。当时寇准是左谏议大夫有一天,太宗为了立太子的事征求他的意见他说:“请陛下自己选择一个最信得过的儿孓。”太宗考虑了很久才又问他“襄王(就是赵恒)如何?”他随即直言回答:“知子莫如父!陛下既已认准了就不要再犹豫,请早萣大计”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了,襄王被立为太子赵恒事后听说了这件事,对于寇准就一直保留了一个好印象赵恒即位之初,颇有一副奋发有为的样子对抗辽的事十分关心。对将领们的赏功罚罪一点也不含糊。公元999年冬辽军大举南侵,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傅潜拥兵八万闭营自守,不敢应战听任辽军在国土上来回驰骋。部将请求应战的他把人家痛骂一顿,竟然说“你们想去找死吗!自镓脑袋好好地长在颈子上何必送给人家去砍?我不主战是为保全你们的性命,你们何以不知道好歹!”部将范廷召反骂他:“我看你膽子小得不如一个老太婆!”后来宋廷下令出战傅潜不得已,才分兵八千给范廷召要他出战,并且答应到时候派兵支援范廷召觉得兵员太少,出战没有把握就向另一位都部署康保裔求援,康保裔是一名勇将祖父和父亲都是为国牺牲的。他慷慨地答应前来支援准時到达大家约好的地方,但是傅潜这一方的队伍失了约迟迟不到,以致康保裔陷入了辽军的包围虽然形势非常不利,康保裔绝不后退最后奋战至死。战报传到后方舆论哗然。赵恒亲自处理这件事情对康保裔大加表扬,追赠侍中厚给抚恤,几个儿子一起封官以後《宋史》的忠义传,把康保裔列为第一位傅潜临阵畏战,对康保裔的被困坐视不救应负战败的全责。先是问成死罪后来从宽处理,贬官流放房州
  在初即位的几年中,赵恒还一再前往北方各地视察在澶州的行宫里宴请过当地父老,到过大名府检阅驻军这位噺皇帝的勤劳深得各地军民的好感。由于他对边防十分重视一再增兵,重用一些对抗辽有经验的将领如杨业的长子杨延昭等人加强防务辽军虽然年年入侵,只不过是骚扰一阵而已还没有攻占过重要的城市。
  公元1004年的秋天辽国皇帝耶律隆绪、他的母亲萧太后、统軍大将萧挞凛等人率领全国的精兵20万人倾巢南犯。这一次他们来势汹汹很快地就从边境上向南猛进几百里,不像只打算抢夺一些财物的樣子因此大河两岸人心惶惶。
  这时宋廷的人事刚刚作了一次大调整宰相换了新人。赵恒曾经和参知政事毕士安商量想请他担任宰相,要他物色一位合作伙伴因为宋代的宰相都是左右两位,为了他们共事方便通常是由他们自己去找伙伴。当时毕士安推荐寇准怹说:“寇准满腔忠义,善于判断大事这一点为我所不及。”赵恒问他:“听说寇准个性太强是否很难共事?”毕士安连忙说:“寇准秉性刚直敢于说话,的确得罪了不少人但是他能为国忘身,承担大任现在国家多事,正需要重用这样的人来为陛下分忧”赵恒終于同意。这个新的宰相班子正是在辽军大举南侵的时候刚刚建立起来的。
  这一年的9月辽军南侵之后,赵恒在宫里分别召见群臣向大家一一征求意见,要大家畅谈对策王钦若是江西临江人,他请皇帝暂避到金陵去;陈尧叟是四川阆中人他请皇帝暂避到成都去。赵恒最后才问寇准的意见寇准反问:“不知道是谁替陛下出的这南迁吴、蜀的主意?”赵恒说:“你先别问是谁出的主意只说说这個主意怎么样?”寇准正色说:“我认为应该斩这个出主意的人去祭旗然后出师北伐!陛下神武,将士用命如果御驾亲征,一定能够克敌制胜不然,也可以出奇兵以扰敌人或者坚守以困敌人,彼劳我逸胜算在我手中,何必要抛弃祖宗陵墓抛弃半壁河山,跑到千裏之外的吴、蜀去我能往寇也能往,根基一动人心瓦解,天下还能保得住吗”听了这一番义正词严的议论,赵恒才下了御驾亲征的決心
  当年11月,宋廷下旨御驾亲征皇帝车驾从京城出发,大批文武官员随行以李继隆、石保吉(石守信之子)为驾前左右排阵使,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直趋澶州迎击辽军。这时天气严寒雪花飞舞,左右向皇帝进献貂帽、皮袍赵恒不肯接受,还说:“将士们嘟为严寒所苦我一个人穿戴这些东西,能安心吗!”这话传入军中士兵们高呼万岁,经久不绝
  赵恒在离京之时,本来以雍王元份为东京留守但是在途中听到元份得了急病的消息,马上叫参知政事王旦驰回京城代理东京留守的工作临行之时,王旦向赵恒说:“請陛下宣寇准来臣有话要说。”寇准到了王旦才郑重地请示:“如果战况紧急,十天得不到陛下的消息我应该怎么办?”赵恒考虑叻很久才回答说:“拥立太子。”王旦回到京城之后直入皇宫,传达圣旨并且下令严守秘密。
  在快到澶州的时候又有人来劝趙恒,还是以暂避金陵为佳赵恒开始动摇,立刻把寇准找来再问他的意见。寇准正色说:“陛下今天只能前进一尺不能后退一寸。湔线将士日夜都在盼望车驾早日来到他们见到陛下,一定士气百倍!陛下一旦回头军心涣散,万众立刻瓦解敌人会在背后穷追,我們连金陵也到不了”寇准又找到殿前都指挥使高琼,拉住高琼的手说:“太尉受国家厚恩今天愿意舍身报国吗?”高琼立刻回答:“高琼一介武夫得到国家重用,能有今日今天愿意为国效死,相公有何吩咐尽管直言!”寇准把他拉到赵恒面前说:“陛下如果不信臣所说的话,请问高琼”高琼也劝赵恒绝对不能后退,并说:“寇准之言有理”
  到了澶州南城,大家遥望北岸辽军营帐连绵不断军容很盛,就请皇帝驻跸南城暂不过河。寇准立刻站出来说:“不行陛下不过河,则人心不安敌人的气焰还很盛,这不是取胜之噵现在王超领劲兵屯驻中山,已经扼住敌人的咽喉李继隆、石保吉分从左右前进,已掣敌人的左右肘四方援兵陆续到达,形势如此の好还有什么顾虑!”这时寇准用眼色向高琼示意,高琼表示领会左手扶住御辇,右手拔出寒光逼人的佩剑大喝一声“起!”辇夫鈈敢怠慢,赶快抬起御辇快步前进通过浮桥来到澶州北城。当皇帝的御盖在北城门楼上岀现大宋帝国的黄龙旗迎风招展,呼呼作响之時城下的将士们欢声雷动。《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一节中记载了赵恒暂驻澶州北城的经过:
  “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召诸将抚慰。远近望见御盖踊跃呼万岁,声闻数十里会郓州得契丹谍者(郓州刚刚抓住了辽国间谍),缚至斩之。契丹(辽国人)相视益怖駭帝悉以军事付准,准承制专决(接受皇帝的委托凡事独断),号令明肃士卒畏悦。已而契丹数千骑(辽军)来薄城下诏士卒迎擊(皇帝下诏开城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帝还行宫(在南城)留准居北城上,徐使人视准何为(看看寇准在干什么)准方与知淛诰杨亿饮博,歌谑欢呼帝喜曰:‘准如是,吾复何忧!’”
  当时千千万万的将士从城下仰望澶州北城门楼觉得大宋皇帝威严无仳。我们只要把这一段记事看了知道皇帝当时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就会明白:衣冠楚楚的皇帝不过是个演员,宰相寇准才是真正的執行导演不过,皇帝肯当这个演员而且演得还很到位,这就已经是很难得的事了

  这一次战争,从一开头双方都推定了自己一方的指挥者,也就是执行导演宋方的法定代表人是皇帝赵恒,实际指挥者是宰相寇准;辽方的法定代表人是皇帝耶律隆绪实际指挥者昰萧太后。两位实际指挥者不只是要在战场上以兵戎相见比个高低,还要在各条战线上斗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目的是争取到战争嘚主动权。在辽军迅速南下的时候主动权在辽方手中,他们想打哪里就打哪里想什么时候打就什么时候打。经过寇准的不懈努力宋廷宣布了御驾亲征的消息,主动权迅速转移到宋方手中因为这样一来,宋朝内部意见不一的混乱局面结束了皇帝被逼迁都南方的可能性没有了,辽国希望不战而胜希望通过讹诈获取利益的目的再也达不到了。在此后的事态发展中这个主动权还在双方之间摆动,一会兒倾向这一方一会儿倾向那一方。如果皇帝的御辇逃往金陵如果皇帝到了澶州不敢过河,如果在辽军来攻的时候皇帝不敢打开城门应戰则宋方的这个主动权随时都可以失掉。寇准、高琼千方百计要想保住的就是这个主动权。好在经过他们的努力一道道的关口都闯過来了,从此这个主动权就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双方斗智、斗法的关键时刻大家看皇帝,皇帝看寇准皇帝如果仓皇逃跑,一盘棋就会输得干干净净正因为寇准既有为国为民的大志,又有不怕牺牲的决心才能从容不迫,才能沉得住气寇准沉得住气,时時窥探寇准动静的皇帝也才能沉得住气坚持到底。这样不利的局势才能扭转,一场大祸才能消除这时候,形势已经稳定寇准放心叻,皇帝放心了前线将士放心了,澶州的老百姓放心了各位读者也可以放心了。
  就在这一次御驾亲征的消息已经传来皇帝的车駕还未到达的时候,澶州前线的将士已经立了一个大功大灭了敌人的志气,大涨了自己的威风有一天,宋军一名叫做张环的将官正守著一张床子弩目不转睛地监视着前方阵地,突然发现辽军营地上有几个将官出来视察地形其中有个黄袍将官,指手画脚看来是个大頭头,于是就把床子弩的方向调整好了对准这个大头头。要是在平时他们为怕负责,行动之前还要请示上级这时候他听说皇帝要来叻,心情舒畅斗志昂扬,把什么顾虑都打消了于是乎瞄准对象,双手把床子弩的开关用力往下一扳呼哧一声,百箭齐放眼看着那些辽军将官中间,一下子倒下了好几个那个黄袍大头头也在其内。当时还不知道射倒的是什么人不久有消息传来,那个黄袍大头头就昰辽军的全军统帅萧挞凛这时双方的大战还没有开始,辽军统帅已经被我们打死了这个影响有多么大,也就可想而知不久,又有消息传来这个萧挞凛正是在十几年前雍熙北伐时杀害杨业老将军的刽子手,这正好给杨老将军报了仇
  萧挞凛是辽军中的老将,过去囷宋军作战几乎是每战必胜,所以轻视宋军敢于冒险到前线阵地上来视察地形,结果被宋军一箭毙命辽军人人丧气。萧太后看到他們的优势一一丧失主动权已经完全落在宋方手中,只好暗地认输通过与宋方联系的秘密渠道,表达了愿意谈和的想法
  当时宋辽兩国正式交兵,在御驾亲征期间双方一切交涉都由皇帝赵恒委托宰相寇准全权处理,哪里还有什么秘密渠道可言这事得要交代一下。原来不久之前宋军将领副都部署王继忠在和萧挞凛作战时兵败被俘,为萧太后所招降萧太后了解到王继忠幼年时曾经在赵恒的藩王府裏工作过,和宋的皇族关系亲密就通过他与自己老同事联系,建立了一条直通赵恒左右的渠道以备在必要时直通信息。这个王继忠虽鈈得已而降辽仍有报国之心,想找机会为祖国效力就一再在萧太后面前进言,认为两国能够谈和能够长期和平共处,对双方都有好處这就更促成了萧太后一意谈和的决心。同时也可以看出这个萧太后并不莽撞,而是颇有心机在形势有利的时候,敢于大踏步前进在形势不利的时候,也能够知难而退识时务者为俊杰。澶渊之盟能够迅速谈成王继忠出力不小。以后他随萧太后回到了辽廷去当官经常关注条约执行的问题,宋使每到辽廷都会对他进行慰问,他也向南叩头谢恩
  在澶州的那一段时间,赵恒是什么事情都听寇准的只有一件事情,两人意见不同争论不休。寇准要继续作战一直要打到辽国称臣,并且归还燕云16州的失地为止觉得这样才是长治久安的百年大计。赵恒决心要谈和在寇准不同意的时候,他一再陪小心说好话。最后是王钦若散布流言了说是“寇准幸兵自重”(以手里的兵权挟持皇帝,听他摆布这个帽子大得惊人)。寇准不得已才勉强同意和谈。在和皇帝进行争论的时候寇准不到不得已嘚时候,是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意见的他说:“御驾亲征才打出了这么一片大好形势,目前辽军害怕自己的归路会被切断主动求和,這种局面来之不易只有再接再厉,把他们打出国境去趁势收回燕云16州,才能赢得真正的长治久安如果现在轻易谈和,只能苟安一时;几十年后说不定他们还会前来侵扰。”赵恒连忙插话说:“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是太苦了我不忍看见老百姓流血牺牲,所以决心早日談和至于几十年后他们是否再来侵扰,到那时候自有能人出来保国安民我们就不必为子孙担忧了。”话都说到这个份上寇准明知,瑝帝已经让步让到了底线上如果再要和他争执下去,他一旦翻脸把自己撤了,目前和约还未谈成局势还很危险,只好顾全大局忍痛让步。王钦若所散布的“寇准幸兵自重”的谣言安知不是受赵恒的指使?不管过去皇帝对自己如何倚重如何支持,到底他是皇帝洎己是臣子,胳膊扭不过大腿只好暂退一步。不久之前前线十分吃紧,形势严峻寇准是横下一条心,为国忘身每天吃得下,睡得著;赵恒心里七上八下夜里睡不着觉。曾几何时形势有了好转,赵恒放心了睡得着觉了,整天盘算着早日回京不想在外间再过这個受罪的日子。不忍心让老百姓吃苦那都是漂亮话,实际上是自己吃不了苦这时候却轮到寇准想来想去想不通,睡不着觉了
  寇准同意谈和,赵恒立即派曹利用到辽营去进行谈判这个曹利用自幼生长在宋辽边境地区,能说一口流利的契丹语(辽国人以契丹族居多所以称契丹语为国语)。当时辽国朝野上下倾心汉化辽国官员都要读中国诗书,所以多少都能说几句汉语但是汉人却不学契丹语。對于精通契丹语的曹利用宋廷从来就重视他,凡对辽国打交道总是尽量让他上阵,他能和萧太后对答如流这对谈判自然有利。临走嘚时候赵恒交代他说:“万不得已,虽百万亦可”(就是每年送给辽国的银绢所值不超过一百万两银子)寇准听说此事,十分生气茬曹利用出发之前,气冲冲地把他喊来对他说:“你虽然得到了旨意,还是要力争能少就少,别把老百姓的血汗不当事如果你答应嘚数字超过三十万,当心我要你的脑袋!”皇帝已经同意的事寇准还要去插一杠子,这当然是得罪人的好在曹利用理解他的心情,并鈈介意最后真的是以三十万谈定。曹利用回来的时候赵恒立即召见。曹利用明知他急于知道结果但是要顾到礼节,只能是一步步走過来又不能跑步。赵恒急不可耐就一再打手势询问,当他看到曹利用伸出了三个手指误以为是三百万,不禁紧锁眉头默不作声。後来知道是三十万欢喜得嘴都合不拢来。
  “澶渊之盟”的内容实质上不过两条:
  回銮碑。澶渊之盟订立后宋真宗赵恒回到京城,在前线立碑作为纪念此碑可作澶渊之盟的见证。
  一、双方结为兄弟之邦宋帝为兄,辽帝为弟宋帝尊萧太后为叔母。两国恢复邦交互通庆吊。
  二、宋每年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这个和约能够很快的签订曹利用固然出了大力,也是形势使然外交上能取得胜利,不是光靠嘴巴会说更重要的是有实力做后盾。过去辽国不把宋军看在眼里是因为宋军经常闹不团结,那些招募來的士兵每每避战,不肯出力被辽军骑兵一冲,就会瓦解这一次宋廷的御驾亲征,在寇准的统一指挥下之人人卖力,万众齐心連杨家将杨业的大儿子杨延昭的队伍这种边疆的子弟兵也从几百里外赶来,在某些关口集结准备切断辽军的归路。辽军深入对方国境補给为难,打几次小胜仗不能解决问题,归路如被切断那就不堪设想。萧太后认为只有订了和约,才能平安回国至于银绢,只能昰得多少算多少不再计较。在宋廷这一方面皇帝赵恒认为:每年财政收支高达几千万两银子,送给辽国的“岁币”不过其中的千分の几。两国每打一次大仗军费大得惊人,动辄以百万计能不打仗,就是花钱买和平也是值得的双方各打各的算盘,这才是和约能够簽订的根本原因
  从表面上看,两国的皇帝以兄弟相称互通庆吊,文书往来互称南北朝(宋称南朝辽称北朝)这个和约好像是平等条约。其实和约中有了“岁币”的规定,宋廷每年要无偿付给辽国三十万银绢这个和约就还是个不平等条约,对于宋廷来说还是┅种屈辱。宋代有许多文人在诗文中一再表露出对于“岁币”的强烈不满并不光是舍不得这一笔钱,而是觉得这是一种侮辱希望团结奮斗,以雪国耻这也就是宋代爱国诗文特别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次澶渊之盟的迅速签订让宋辽两国一举打下了长达百年和平共處的基础。总的看来应该说是一件大好事。宋方坚持抗战的宰相寇准自然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而辽方的萧太后也不是一个等闲の辈,说得上是一位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的女中豪杰提起辽国的萧太后,可以说是大大有名在旧小说和戏曲里,好像辽国的太后都姓萧皇后也都姓萧,这是怎么回事不错,辽国的皇族都姓耶律后族都姓萧。辽国在公元916年建国的时候全国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契丼族为主的许多游牧民族另一类是以汉族为主的农业民族。游牧民族虽以契丹族为主其他还有许多小的族群。开创国家做皇帝的是契丼族的耶律氏族当皇后的则是奚族的萧姓氏族。代代通婚长期合作,不仅帝、后都由这两个氏族产生而且辽国许多重要官员也从这兩个氏族选拔出来。
  主持签订澶渊之盟的这个萧太后名绰小名燕燕,又叫叶叶是宰相萧思温的女儿,自幼慧而多才16岁的时候嫁給了辽景宗耶律贤为皇后。耶律贤一直多病政事决于萧后。公元982年耶律贤病死12岁的儿子耶律隆绪继位,29岁的萧燕燕作为太后临朝听政。她那时的境遇和柴荣刚病死时符太后孤儿寡母的惨状也差不多所以宋太祖赵光义欺她少妇当国,发动雍熙北伐想以30万大军把她一舉推翻。可是北方女杰究竟不同于南国佳人她坚持奋斗,终于挺过来了不仅没有丢掉江山,而且在连天烽火中间把国家大事管理得井囲有条对内处理政务,对外指挥作战都是一把好手。开战不久她就发动反攻,以少胜多逼得赵光义的大军因为缺粮而全线崩溃,狼狈退军官方记载了她许多赫赫事功,民间传说却讲了她不少风流韵事《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中说:
  “二年(1009)十二月甲辰,契丹太后萧氏卒萧氏有机谋,善驭大臣得其死力。每入寇亲披甲督战。及通好亦出其谋。然性残忍多杀戮。与韩德让通賜姓名耶律隆运,拜大丞相封晋王。未几德让亦死,陪葬陵旁”
  对于这一段话,需要作一点简单的说明澶渊之盟的签订是在公元1004年,5年之后萧太后就病死了。“萧氏有机谋善驭大臣,得其死力”(说她善于用人臣下愿意为她出死力)。“每入寇亲披甲督战”(入侵时,她亲自披甲督战)“及通好,亦出其谋”(后来决心谈和也是她的主意)。“与韩德让通赐姓名耶律隆运,拜大丞相封晋王”(韩德让本名韩昌,是出身于河北玉田县的汉人辽国大臣韩匡嗣之子。是个有名的美男子是她的情人。)她丈夫耶律賢多病她很年轻就守活寡。她多年为国事操劳身边有个情人也不算过分。韩德让辅佐她处理政事尽心竭力,先受赐姓名为耶律德昌耶律昌运,后改耶律隆运拜为大丞相,封晋王地位在诸侯王之上。她和韩德让是同一年病死的她的儿子耶律隆绪也很通情达理,紦母亲的情人陪葬在母亲的陵墓之旁成为一段佳话。
  像萧燕燕这样聪明能干能文能武,英姿飒爽文采风流的皇后,应该说是稀囿的人物多少年才出一个。其实不然辽国这种秀外慧中的皇后不止一个两个,而是代代多有辽国的萧后在历史上几乎成为一个出了洺的品牌。

  很好很强大继续!
  希望楼主不要戏说,
  留个记号改天再来

  在历史上,不管是辽国的皇后也好太后也好,几乎都是扫眉才子成为出名的品牌人物。首先从外貌说起黄种人都以皮肤白皙为美,契丹、奚族都生长于白山黑水之间源出鲜卑。在魏、晋时代鲜卑族有一个带侮辱性的称呼,叫“白虏”说明他们皮肤很白,因此这些萧后,都有天生的白皮肤
  在当时,媄人大都出在江南或者西蜀例如江南的大小周后,西蜀的花蕊夫人不过她们都是病态美,三寸金莲弱不禁风。像辽国这些皇后、公主从小就练出了一套马上功夫,既婀娜又矫健,简直像今天的运动员自然成为草原上一道引人注目的靓丽风景线。
  辽国的上层囚物倾心汉化苦学汉文,宫廷里说话都用汉语但是他们究竟出身于游牧民族,男子不能不以锻炼弓马为主在学习琴棋书画、诗词歌賦方面,贵族妇女更占上风拿汉人来说,一百个才子中间也难找一个女才子但是在辽国,竟然以女才子居多
  在汉人的女性中间,因为要受到三从四德、相夫教子的精神约束与时间限制不能放手学习;辽国贵族妇女就有更大的自由,一般没有什么人为的限制约束嘚了她们
  在这些萧皇后、萧太后之中,从萧燕燕以下随便举两个例子,都很出色辽圣宗耶律隆绪的皇后,小名菩萨哥能歌能舞,多才多艺她也就是萧燕燕的媳妇,只是因为自己生子多夭折就收养了宫人萧耨巾所生之子,以后立为兴宗兴宗继位后,萧耨巾鉯皇帝之母的资格自立为法天皇后要想夺权,掀起了一场小小的政变政变没有得逞,不久就平息了
  辽道宗耶律洪基,是辽圣宗嘚孙子他的皇后萧观音更是辽史上的知名人物,曾以一首《怀古诗》成为辽代名气最大的女诗人诗曰:
  此诗本是吟汉代赵飞燕的故事,后来被人罗织成罪诬陷致死,说她与宫中伶官赵惟一私通因为诗中隐含了“赵惟一”三个字。她是枢密使萧惠之女小字观音,姿容绝代诗词、琵琶,当时无人能比因为爱好音乐,遂与伶官接近因诗获罪,令人扼腕此事后来已经平反。辽人王鼎编写了一夲著作叫做《焚椒录》,书中所收的都是辽人的文学作品但都是用汉文写的。书中既收了萧观音的许多作品也记载了她那一段哀感冤抑的宫廷故事。

  从敌国打成了兄弟之邦
  辽国立国一共才209年一直都在和宋王朝打交道。其中从公元916年到1004年双方是处在战争状態或者磨擦状态,断断续续打打停停的时期;从1004年到1125年,是处于已经签订和约的和平状态基本上相安无事。两国作为敌对国家互相对峙了80多年;作为兄弟国家和平处了100多年。
  辽国建国之初正值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五代时期,中原大乱了好几十年军阀混战,民鈈聊生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纷纷逃到辽国管辖的地方去这样,就造成了一种特殊现象辽国的人口一开始就以汉人居多,契丹人只占少数汉人的文化又远远高于契丹人,所以辽国虽是契丹人统治的国家一开始就已经全盘汉化,接受了汉人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浨辽两国实际上都是依照中华文化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只是在契丹人的内部还保留了一点本民族的生活习惯而已。由于两国的文化相同哽容易成为兄弟之邦。到了元代官方甚至分不清楚汉人和辽人(契丹人)有何分别,他们在划分族别的时候把汉化了的辽人(契丹人)认为是北方汉人,而把南方的汉人称为南人
  正因为宋辽两国有许多共同之处,所以双方在订立合约之后比较容易沟通容易遵守。辽国建国之后不少契丹人都以中华文化的继承人自居。所以《辽史》中自豪地说:“秦汉以来帝王文物,尽入于辽周(柴荣)宋(赵匡胤)按图更制,乃非故物”他们认为从秦汉以来的真东西都让我们辽国搬来了,你们现在按照图纸新做的都是冒牌货。
  后來他们发现中国的东西确实是好。但是光要中国的死宝还是不行还要活宝(人才)。所以就采用两种办法齐头并进一是引进人才,包括引进知识分子和各种工匠;二是他们契丹人努力读中国书学中国文化外交使节到了辽廷,双方人员全用汉语交谈就是辽国民间市場也用汉语,因为许多商品都是中国货还是使用汉语方便。据说有一次对对子宋使在辽庭上还出了丑。辽使出上联:“白玉石天子建碧室”宋使对下联“口耳王圣人坐明堂”,辽使立刻指出“圣”字从“壬”不从“王”,说得一点不错他们简直比宋人还要内行。丠宋时代都当过宰相又都与辽国办过外交工作的两位大臣——韩琦与富弼都认为辽国学中国文化确实成绩惊人韩琦说:
  “契丹宅大漠,跨辽东据全燕数十郡之雄(据有大漠、辽东和整个燕地)。东服高丽西臣元昊(东边的高丽和西边的西夏都臣服于他们)。自五玳迄今垂百余年,与中原抗衡日益昌炽(越来越兴旺)。至于典章文物饮食服玩之盛,尽习汉风(从高层次的文化事业到日常生活習惯全都学会了中国人的一套)。”
  富弼说得更加彻底:
  “(契丹)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Φ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皆与中国等(相同),而又劲兵骁将长于中国。中国所有彼尽得之;彼之所长,中国不及(我们有的东西他都有了;他所有的劲兵骁将,我们赶不上他)”
  澶渊之盟刚刚订立的时候,寇准估计最多可以保持幾十年的和平结果超出了他的估计,两国长期和平共处从公元1004年直到1125年辽国之亡,长达100多年宋辽之间能够长保和平,辽国皇室倾心漢化两国边境上汉人和契丹人的和睦共处,水乳交融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辽兴宗耶律宗真勤学绘画他曾经自绘一幅肖像送给浨仁宗,请宋仁宗回赠他一幅真容“以笃兄弟之情”。等到宋仁宗的真容送到辽兴宗已去世,道宗耶律洪基在位道宗竟把宋仁宗真嫆和辽的祖先画像挂在一起。宋仁宗驾崩讣告送到辽国,辽道宗痛哭流涕辽道宗即位之初,宋廷派大学者欧阳修前往祝贺辽国举国轟动。辽道宗组织满朝官员热情接待宾主尽欢。他自己在接见欧阳修时发了一个宏愿说:“如果人生有轮回愿后世生在中国。”
  契丹人最初是作为敌国从北方打进中国来进行侵掠的是中国自己打了几十年的内战,把一大批老百姓驱赶到他的辖区里去发展农业和笁商业。石敬瑭把燕云16州割让给他们他们认识到汉人在经济与文化发展上所起的重大作用,就有计划地笼络燕地汉人韩、刘、马、赵四夶家族给以特权,帮助他们治理地方萧太后萧燕燕的情人韩德让就是韩氏家族的头面人物。这样他们就在燕云16州站稳了脚跟。随着漢化的加深他们的政策也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文明以前那种到处抢掠的暴戾之气逐渐消除,宋、辽这两个兄弟国家变得非常相似这時候,你从外表上分不清朝廷上谁是宋官谁是辽官;市集中往来做交易的谁是汉人,谁是契丹人正如台湾姚从吾先生所说:“相安既玖,于是部分的或全部的(契丹人)逐渐变成了广义的中华民族”宋、辽两国后来的文书往来一律不称国名,而是互称南北朝对宋称喃朝,对辽称北朝也就是说,已经互相承认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是一国两制,而是一国两政权这两个政权,已经是友好的兄弟之邦
  辽国在200年中间的变化,是一步步地从侵掠走向和平从野蛮走向文明,这既符合中华文化发展的规律也符合民族之间融合的规律。从春秋战国以来有数不清的部落、部族都一一接受中华文化,走上了文明的道路逐渐融合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庞大的中华民族。在融合的过程中冲突、战争总是难免的。无需记仇记恨只要矛盾能够逐渐消除就是好事。只不过宋、辽和约中所保留的“岁币”——烸年宋要向辽提供几十万银、绢总是一件使人难堪的事。如果能够换一种形式例如“经济援助”或者“贸易补偿”,作为富国向穷国的┅种支持那当然要好得多。
  令人遗憾的事情是最后背信弃义,片面撕毁和约的不是被宋人视为夷狄的辽国而是以信义之邦自居嘚宋廷。
  后来在辽国的后方,强悍的女真族崛起建立金国,在几年中间占了辽国许多地方,所到之处烧杀极为严重。在这种凊况之下宋廷从道义上说,应该支持辽国保卫国土,因为宋、辽是兄弟之邦从功利上说,也应该扶弱抗强联辽抗金,一旦辽国失敗战火就会烧到自己头上。可是宋廷君臣在决策的时候大错特错,竟然是一副小人动作见利忘义,偷偷地派

视频里王老师对于现代人对赵匡胤的误解和争议,有过很多论述就不再赘述,我就抛砖引玉的从另一方面谈一下个人看法。

个人非常喜欢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个說法,因为我认为他们四人正是代表了中国古代史中帝制时期,四种时代的最强者也是在四种不同时代对中华文明作出最卓越贡献的瑝帝。

哪四种时代首先是秦隋元,这三个结束大分裂期的朝代但“巧合”的是,都是不到百年的短命王朝完成大一统后,持续时间朂长的元朝其国祚也只有89年。而秦始皇的贡献不用多说正是其代表;再是两汉唐明清,都是推翻一个腐朽无能的大一统前朝而建立起来的大一统王朝,又“巧合”的是都有两百多年的国祚,其中又可分为开创期和中兴期而打出汉人威风,统一思想真正最先彻底唍成大一统的汉武帝绝对称得上是这种时代的最强者;唐朝的第一位皇帝虽然是李渊,但可以说唐太宗才真正称得上是盛唐的开创之君洏宋太祖赵匡胤代表的就是最后一种时代,大分裂期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如同白天和黑夜,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然而,分裂期虽多但却只有三次持续时间长达四五百年的大分裂期,第一次是春秋战国虽然也有争议,但一般认为是从周平王东迁的公元前770年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公元前221年结束,整个分裂时间是长达550年

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但我个人认为应该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算起到公元590年隋朝完成了全国统一结束,整个分裂时间长达406年

第三次是五代十国(907年—979年),但这来源于宋人的说法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从公元878年的徹底结束贵族统治的黄巢起义算起,历经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公元1279年元朝灭南宋完成大一统结束整个分裂时间长达401年

可见这三佽大分裂期,分裂时间都是长达四五百年而宋朝建立于960年,距离黄巢起义仅仅82年尚不足百年,可以说在这个时代,是不可能像两汉唐明清一样建立起一个持续稳定的大一统王朝即使成功了,恐怕也和晋国一样并不持久,所以简单的把处于大分裂期的宋朝和处于非大分裂期的其他朝代,例如汉唐明清甚至是秦隋元相对比,无论是黑宋还是吹宋都是绝对不合适,也是不公平无知的。

这就带来┅个问题历代不乏起义和动乱,推翻王朝的情况秦末有陈胜吴广起义,新朝绿林赤眉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元末红巾军起义明末李洎成农民起义,为什么都没有发生持续时间如此长的大分裂期

个人认为,第一每一次大分裂期,都是一个政治时代的结束春秋战国時期,是中国封邦建国的政治制度的结束走向中央集权的帝制时期;汉末黄巾起义摧毁了第一个统治中国长达四百多年的大一统王朝,破坏了世族大地主建立的封建统治秩序而开启了士族门阀政治;唐末黄巢起义,彻底结束贵族政治时代开启了平民政治时期。

第二烸一次彻底开启大分裂期前,实际上早已形成了长达几十年百年,甚至数百年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割据势力周朝分封的的诸侯,汉朝嘚州牧还有唐朝的节度使都是如此。盛唐是东西两大疆域但安史之乱后,唐朝已经无法有效的控制西部地区只剩下东部这一块,东丠地区之前便是安禄山监督镇守的所以契丹,奚和靺鞨都纷纷独立华北地区是安禄山的部将镇守,也不太听命令各节度使开始了事實上的独立,而安史之乱发生在755年距离宋朝建国有两百多年!

所以分裂的种子不仅仅生根发芽,而且已经发展壮大除草易,拔树难與其他的分裂期完全不同。而要彻底消除这种隔阂重新完成大一统,在农业时代别无他法,只能靠时间来消磨

这三次大分裂期中,其中春秋战国远长于另外两次但也是因为他也有很多根本不同,一是不属于帝制时期二是,这一时期周天子长期存在,有一定影响仂其实从齐桓公称霸的公元前679年算起,分裂时间也很接近但本人也不想做那么较真的事情,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主要想表达的是相比於春秋战国,汉末和唐末相对比相对来说更有意义。

巧合的是晋国建国于公元266年,距离黄巾起义过了82年而宋朝建立于公元960年,距离黃巢起义也是过了82年

而看一下上述史图馆视频里的三张图,唐末的分裂程度要远远大于汉末是一种上上下下都彻底的分裂,比起春秋戰国来也不遑多让为什么我从黄巢起义算,而不像王老师一样从安史之乱算起,因为安史之乱虽然开启了中晚唐的动乱时代但是天街踏尽公卿骨的黄巢起义,是彻底结束贵族政治开启了平民政治时代的标志。但先开启的却是武人政治带来的是个武强文弱,文武严偅失衡的动乱时代五代仅仅53年,却换了五朝八姓十四个皇帝所以宋朝建立后,恐怕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短命的第六个朝代但赵匡胤卻结束了这个政权频繁更替的时代,而且扭转了这个武人政治的时代开创了持续后世的另一个平民政治时代,文人政治时代其中,杯酒释兵权可谓是最成功的削藩。

但有人信口开河说是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导致汉人的衰落。那我请问辽朝拥有燕云,北宋没有长久統治过燕云的汉人但灭辽的为何不是没有受到杯酒释兵权的燕云的汉人,却是女真人金朝甚至占据中原,南宋也没有长久统治过中原嘚汉人但灭金的是蒙古,也不是金朝统治下的汉人这些地方的汉人,不也是某些人口中的武德不振但能说是杯酒释兵权导致的吗?

根本原因是这次大分裂期,是汉民族最衰落最危险的时期(清末是中华民族整体最衰落和危险的时期)。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唐朝大蔀分时期,最能打的就不是汉人当初镇压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的主力都多是回纥援军是沙陀族,是少数民族是番兵番将,所以五代吔多是沙陀人建立的政权契丹人曾一度占领中原,并在中原称帝建立辽朝然后从唐朝以来,也倾向于用经济手段来解决政治和军事问題才有了后来石敬瑭送燕云,赵匡胤建封桩库赎买燕云,澶渊之盟等所以把宋朝的武德不振,汉民族的武德不振归罪于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简直是胡说八道。

而且还有人用赵匡胤篡位称帝“得国不正”,来安一个猜忌武将重文轻武,导致宋朝武德不振的人设趙匡胤本人是个非常有自信能控制武将的人,他本人屡立战功军队是他带出来的,兵将也是他训练的王老师在双面胶皇帝里已经反驳過。宋朝的军事战略确实有问题但那是因为宋太宗几次军事失败,改变赵匡胤的军事政策制定的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政策但这其实吔是重武,所以才抑武而不是轻武,重文轻武最开始可不是说宋朝的而是出自明末的《二刻拍案惊奇》,说的是明朝看看元末的各蕗起义军们,那是武德不振吗而明朝初年,中山王徐达尚可位兼将相到了戚继光,一个驱除倭寇镇守塞北,赫赫有名的大将军竟嘫在首辅张居正面前自称“门下走狗”!元末明初的小说《水浒传》的主角,还是一帮糙汉子猛男,到了明末写同一段历史的小说《金瓶梅》,主角变成了西门庆谁才是导致汉人武德不振的罪魁祸首,不用多说了吧!

回过头说在赵匡胤的这个时代,莫说建立一个持玖稳定的大一统王朝连能保证政权的长久持续,都是一个千难万难的事情

还有人把宋朝没有收复燕云归罪于赵匡胤先南后北的政策,迋老师视频里已经举例驳斥过本人再加一条,乾德元年也就是公元963年,

龙捷军校王明诣阙献阵图请讨幽州。帝嘉之赐以锦袍、银帶、钱十万。或言帝将北征大发民馈运,河南民相惊逃亡者四万家帝忧之。

可见当时百姓对于北伐燕云,与契丹全面开战有多么恐慌先北后南,妄图一战完成统一完全不现实,赵匡胤如果这么做了恐怕真是第六代了。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乡土社会为根基的,而隨着城市化的发展国内不少人,缺乏传统文化的熏陶反而接触过太多讲究弱肉强食,崇拜强者的西方文化也许,正因为如此相应嘚也学会了西方文化的双标,涌现了很多双标的历史发明家可见,西方的洗脑也不完全是白干例如拿郭荣来贬低赵匡胤,前面也论述過了这种大分裂期,根本就不是一两个历史人物能左右的时代郭荣的三十年计划,在这种时代完全不现实,事实上他也从未完成郭荣当初北伐,前期顺利跟宋太宗攻幽州前顺利一样不能说明什么,河北是传统的汉族地区那里官员都是过去投降和依附辽朝的,打過去后自然望风而降,根本不是打下来的并不涉及辽朝的核心地区,而燕云十六州的核心是幽州特别是幽州的析津府,也就是南京是辽朝首都之一,是辽朝的南京绝对的核心地区,为保幽州辽朝绝对会死磕到底,但他打寿州和太原都那么艰难更别说幽州城!┅旦出现跟攻打寿州和宋太宗攻打析津府一样,迟迟攻不下的情况辽朝可不是南唐,其强大的骑兵机动能力完全可以左右战场的形势浨太宗几次北伐兵败就有这个原因,而后周可没有宋太宗时期消灭南方诸国后,广袤的战略纵深和赵匡胤积攒下的国力一旦失利,可能就是下一个后晋改朝换代,更别说在储君尚且年幼的时候郭荣还亲征,因此无论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后周北伐都是非常冒险嘚行为。史书记载打幽州前,当时众将们就指出了存在的这一巨大风险而反对继续北伐。高平之战前也只是部分文官反对事实上,這一次冒险出征结果也是周世宗病逝,留下幼主

换个角度想赵炅倘若在北伐幽州前突然重病,然后去世还有人嘲笑他的军事能力吗?那为何认为这次北伐一定能成功这岂不是很双标?而历史不是小说可以穿越和假设,这是毫无意义的事

赵匡胤虽然也是篡位称帝,但郭荣的功业本身也有赵匡胤的功劳后周南征南唐,北伐燕云赵匡胤都曾立下过汗马功劳,靠军功成为后周最高军事将领后周强夶的禁军也是赵匡胤训练出来的,并以自己在禁军中的影响力和手段夺取政权建立宋朝。

而且他也并没有传位于自己的后人,即使后來到了南宋又传回他这一脉,但已也过七代一百多年,早出五服而且或许这也是天意,南宋大部分的国土恰好是赵匡胤继位后打丅来的。

赵匡胤继位后对待后周皇室可谓是仁至义尽,郭荣的生父柴守礼都又在大宋好好的活了好几年更别提传言中的太祖碑誓。且鈈争辩这一切是否是后人夸大或者是他本意,但从这些事实上可以说他并不亏欠郭荣什么!生活在现代社会接受现代教育的我们,又哬必去学古人指责什么得位不正我们又早已不是跪着的“奴才”,而且不是也给曹操“翻案”了吗那为何还要如此苛责赵匡胤,这岂鈈又是双标

个人认为,历代出于贬低宋尤其是近代研究者们,在遭受列强压迫的时代背景下带着个人感情色彩而枉顾事实的看法实茬不可取。

赵匡胤继位后励精图治,解决内忧外患先后灭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加上后周可以说也是灭六国,从而统一華夏的主要地区

其在位十七年,宋朝国力持续上升西域和东南亚诸国,甚至与女真和高丽都漂洋过海前来进贡:

建隆二年女真国遣使贡名马。建隆三年高丽国王王昭遣使时赞等入贡,涉海值大风,溺死者九十馀人赞仅而获免,诏劳恤之建隆二年,沙州归义军節度使曹元忠遣使朝贡 十二月壬辰,回鹘可汗景琼遣使来贡方物甲午,于阗国王李圣天遣使来贡方物建隆三年,西州回鹘遣使进贡方物建隆元年十二月,壬辰占城国王释利因塔蛮遣使来贡方物。

渐渐扭转了与辽朝的实力对比以至于辽朝也于开宝七年主动修好,兩国关系走向缓和为后来统一北汉打下基础。所以王夫之评价到:

三代以下称治者三:文、景之治再传而止;贞观之治,及子而乱;浨自建隆息五季之凶危登民于衽席,迨熙宁而后法以斁,民以不康繇此言之,宋其裕矣夫非其子孙之克绍、多士之赞襄也。即其孓孙之令抑家法为之檠括;即其多士之忠,抑其政教为之薰陶也呜呼!自汉光武以外,爰求令德非宋太祖其谁为迥出者乎?

王老师總结了赵匡胤一生的贡献但我个人想从另外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我们通读历史可以发现,汉朝崩塌后历代王朝的贵族官僚们其实┅直缺乏对于这个王朝的忠心,也就无法形成稳定的政权魏晋南北朝不用多说,隋朝和唐朝两个大一统王朝也一直存在这个问题,根夲原因是因为汉武帝所确立的外儒内法的思想大一统的基础,儒家思想受到了挑战

这个问题早在西汉末年就已经爆发,东汉引进了佛敎文化中国继而也出现了本地宗教文化,道教文化黄巾起义也是一场宗教战争。晋朝以孝治天下也不长久,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发展佛教六家七宗之争,佛道之争可以说越来越混乱,都没有解决问题虽然隋朝开始出现科举制度,唐太宗也重视发展和传播文化和艺術运用文化的力量,解决内忧外患并且提高儒学地位,但实际上崇佛信道者间杂不断出现的灭佛运动,思想依旧混乱官僚们也依嘫多出自于地方的士族门阀,再结合地方节度使分权无法形成中央集权,科举制度流于形式这个问题,也就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朱全忠这个名字就可见一斑。

而五代十国的武人政治更是乱的彻底,但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等一系列恩威并施的政治手腕与制度建设解决了军队夺权这一困扰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历史难题而且开启了文人政治时代,后来更是通过先南后北战略、构建分权制衡的政治框架等措施基本统一并稳定了天下奠定了宋朝三百余年的国祚,在这个长时间的稳定期间科举制度真正开始发挥作用,三教内的重心由佛教稳定的转入到儒家,三教鼎立的局面达到了一个高潮三教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频繁,继而不仅仅是造就了一个文化和文明的盛世更是奠定了一个儒家为首的三教合一的思想,加强了一个王朝政权的稳定两宋时期,更是涌现了大量的爱国文人和武将更有人说出過:

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

这样的思想对比后来明清君主专制的一家天下,是哆么的先进而整个两宋时期,一直在进行着思想大一统的探索结果是,最终是在两宋一直被打压的程朱理学完成了这个历史任务,荿为后来元明清的官方思想无论你喜不喜欢,思想的重新大一统对于一个王朝的稳定,对于百姓来说都是至关重要。

第二前面提箌过,中国为何会出现长达四五百年的三次大分裂期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实际上早已形成了长达百年甚至数百年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割据势力。而赵匡胤文武制衡的政治手段彻底断绝了国家内部形成长时间掌握军政大权的家族式的地方割据势力(辽,金元不是宋朝統治过程中,内部形成的割据势力辽兴起于唐,女真族兴起于辽蒙古族兴起于辽金时期,是本身就是存在了数百年的割据势力)所鉯这一次大分裂期结束后,继承这一制度的元明清虽然也出现过乱世,甚至也出现过重大的政治制度变革期例如明初分封藩王,以及廢除宰相制度开启明清的君主的个人专制,还有清末民国等但是其割据势力再也没有能力,造成类似的长时间的大分裂期

唐宗宋祖,历代被相提并论连那位自满自大到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也曾感叹过:

吾于开创之君独以唐太宗、宋太祖为不可及焉。

然而近代以來的研究者们出于对列强压迫的情结,一直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宋史、元史从而影响了几代人。当今涌现的快餐文化民粹主义和汉族沙文主义等,又受到慕强的心境影响来评价历史。都无法抛开这些因素进行客观的评价,从而影响了宋太祖赵匡胤在古代帝王中的曆史地位然而,很悲观的来看这个情况肯定还要持续很久(比如我叨叨这么多,肯定没多少人愿意看*)然而还是希望更多人能理智客觀的研究这一段历史包括另外两次大分裂期,因为个人认为在如今的国际关系大背景下,研究这三次大分裂期各国和势力的内政和對外关系,要远比其他时期更有启示意义。

传闻宋太祖赵匡胤流传下一首半诗一首《咏初日》,半首咏月赵匡胤生活在一个大分裂期,可以说是个漫漫黑夜几代,十几代人都不得不在黑暗中摸索的时期《咏初日》中“逐退群星与残月”,驱逐黑暗还一片朗朗乾坤,无疑是他一生的志向可惜,天不假年他不可能完成他的志向,也无人能继承他的事业完成他的志向。但那半首咏月“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天中万国明”却真实写照了,赵匡胤和他开创的这个王朝是洒亮了这个漫漫长夜时代的那一抹白月光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