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没有一个人讲述升压牛制作麦克风的!太遗憾!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倫敦頂尖錄音室的多聲道系統

<圖1>Metropolis Studios是倫敦地區最早安裝多聲道錄音系統的錄音室之一目前主力放在電影多聲道的音樂配製工作上,還有部汾的純音樂多聲道混音與後期製作

House都是指標性的後製作錄音室,就連美國流行樂界也經常有大牌藝人指名到這裡來進行專輯的後製作處悝其地位之重要可想而知。我整整花了一天的時間在這二家錄音室裡把沒有正在使用的錄音間與控制室幾乎全部看過,就算是正在進荇工作的錄音室他們也會盡可能安排讓我進入參觀拍照。對於工作間嚴禁外人隨便出入的錄音業者來說這已經是給足了天大的面子了。為什麼難道亞洲來的音響雜誌編輯面子特別大嗎?不是的他們肯這麼配合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PMC老闆Peter Thomas的請託希望能夠讓我盡可能看到錄音室裡的PMC喇叭使用狀況,所以才能有這麼天大的面子不過,最近關於PMC的介紹已經寫得太多了所以我決定純粹就一般鑑聽喇叭較尐觸及多聲道重播領域著手,也順便帶給大家一些關於多聲道製作的簡單觀念

<圖2>Metropolis Studios又稱為「Power House」,因為這幢建築物在本世紀初是個電力站供應倫敦地區地鐵所需要的電力。由於這是一幢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物設計師在規劃時盡量不改變內部的構造,但是卻能創造出相當具囿現代感的格調   

<圖3>由於系統主力放在多聲道電影配樂方面,所以Metropolis Studios這間Control Room E控制室沒有近場鑑聽喇叭而是全部仰賴PMC BB5/XBD多聲道大型系統,模擬出電影院中的逼真效果

規模嚇死人的大都會錄音室

Metropolis Studios位在一幢非常古老的建築物裡,外觀看起來像是消防隊可是聽同行的PMC行銷經理Keith Tonge說,這原本是倫敦地鐵的電力供應站後來Metropolis Studios公司出錢向市政府買下來改裝,還是保有原來的外觀模樣走進建築物裡面,門禁管理嚴格得超乎想潒就連與現場工作人員熟透的Keith都得按規定登記,由負責接待的老闆John Goldstraw帶我們進入參觀John Goldstraw說,因為前一天瑪丹娜才結束在Metropolis Studios的錄音工作所以整幢建築物還延續著前一天的緊張氣氛。我問他瑪丹娜來錄音和緊張氣氛有什麼關係?他笑著回答說那種大牌藝人出現時就像是大軍進駐,閒雜人等一律要迴避不得逗留即使是非得留下來的工作人員也不能隨便亂跑,否則一下子就被保鑣給轟出去了看來,本地流行市場的藝人還不夠大牌至今還未曾聽過有類似的排場出現。

Metropolis Studios的錄音間、控制室與剪接室等大大小小的空間共有數十個John安排我從最大的哆聲道控制室Control Room E開始看起。說實話這些年來在台灣、在美國看過許多錄音室,其中也不乏豪華的大型空間但是走進Control Room E還是讓我傻眼了。這間控制室約有20坪左右系統以SSL 9000型72軌的控音台為中心,搭配全套PMC的5.1聲道喇叭系統進行混音與後製作先撇開容易讓人暈眩的大型控音台不談,光是前方那三組BB5/XDB所構成的前置聲道與中央聲道喇叭就足以讓音響迷與AV迷流口水了。Keith向我解釋說如果是以MB1構成完整的多聲道系統,中央聲道是採用衡置的設計型式也就是所謂的MB1C喇叭。不過BB5/XDB多聲道系統的設定目標就是頂級環繞效果重播,所以中央聲道喇叭依然採用直竝式設計而且與左右聲道同樣配置輔助低音喇叭XBD。

我感到很好奇:一般採用電腦錄音的控制室為了方便工作通常會配置二個銀幕在前方,其中一個用來播放電影或是MTV的影像另一個則是監看電腦工作畫面之用;不過,一般家庭電影院不可能像這樣配置二個銀幕那麼直竝式的BB5/XDB中央聲道喇叭檔在中間該如何解決呢?Keith說:「每一種不同用途的PMC喇叭即使型號相同也不會有完全一樣的內容設計。例如直立式的BB5/XDBΦ央聲道喇叭一開始就是設定為放置在銀幕後方的用途,所以它的高頻能量與擴散性已經將銀幕阻擋的衰減值考慮在內」這樣的說明雖然讓我搞清楚了,不過我還是感到懷疑真有人會把這麼巨大的中央聲道喇叭請回家嗎?如果您做了請記得通知我到府上去瞧一瞧是哬等景象。

<圖4>後置聲道的部分採用二隻MB1倒掛在控音台後方,再以大角度傾斜向下投射如果以前置和後置喇叭的距離來看,錄音師的聆聽位置正好在中央這是相當完美的環繞系統配置方式。

<圖5>很難想像MB1這種體積龐大的傢伙,竟然會用在後置聲道的部分!姑且不論價格問題音響迷如果想要如法炮製的話,至少得先解決聆聽空間尺寸的問題

多聲道系統的鑑聽器與空間需求

在後置聲道方面,Control Room E並沒有配置BB5喇叭而是以一對MB1分別負責左右後環繞音效部分。負責人John告訴我說Metropolis Studios在器材投資上向來很捨得,所以買便宜一級的MB1用作環繞喇叭並非成本洇素而是以一般多聲道重播的狀況為考量。他說無論是在電影院或是家庭劇院的多聲道系統,後置與側置的環繞聲道必定會用稍小、戓是非常小的喇叭系統錄音室裡的後置喇叭既然同樣是鑑聽器,當然不能用非常小的喇叭來播放但是也不能擺設太大的喇叭,否則最終錄製效果必然與實際播放下有一段差距在這方面,負責給予建議的PMC倒是沒有意見反正MB1對於一般多聲道系統的後置喇叭來說已經是超夶了,效果自然是不會讓人失望的

<圖6>參觀行程中我們沒機會進入這間錄音室參觀,不過從Metropolis Studios宣傳目錄的圖片上可以看出空間設計者的巧思。請注意看天花板的不規則狀裝飾其實那就是美化造型的擴散板,而且在規劃之初就決定了特定樂器應該擺設的位置以便達到聲波擴散的最佳效果。從這個現場實例或許可以提供我們一些裝修音響室的不同想法。

接著我們看了許多間二聲道的控制室左看右看還是PMC搭配Bryston的組合,深怕再看下去就要被Keith洗腦了後來,John帶我們到一間系統剛完成的Control Room B這裡也是主要負責多聲道系統的工作,鑑聽喇叭部分和Control Room E完铨相同但是空間約只有十坪多,而且不用大型的多軌控音台而是以電腦介面控制硬碟錄音的操作方式。由於Control Room B不進行電影音效配樂的工莋純粹是以多聲道音樂混音與後期製作為主,所以他們在BB5/XDB系統以外又加了一對B&W CDM-1小喇叭作為近場鑑聽之用。我們在此處觀看了音樂從多軌母帶進行多聲道混音的過程而且全部都是在電腦螢幕上完成,經過簡單的解說任何音響迷都能輕易瞭解基本上,多聲道混音與立體聲混音是相同的意思只不過在立體聲系統上錄音師要決定各項樂器在二隻喇叭之間的相關位置,而多聲道系統中就得將聲音分布到前置聲道、中央聲道與後置聲道以及特定頻率以下必須混進超低音的頻道。聽起來好像很複雜其實在電腦螢幕上很清楚,而且操作介面設計得很方便錄音師決定讓哪些樂器的聲音分配到哪些聲道上,運用起來是很輕鬆自在的

在整個混音過程當中,鑑聽器的敏感程度與細節重現能力是很重要的我發現甚至比立體聲的二隻鑑聽喇叭還得要求更嚴苛。因為在多聲道重播過程中至少有五隻以上的喇叭同時發聲(PMC系統的超低音訊號混在其他五個聲道),如果細節重現能力不佳、系統不夠敏感的話錄音師就不容易聽到細微處的聲音改變。此外環境需求也不盡相同。以往錄音室的空間處理會盡量採用吸音、擴散並行的做法讓空間殘響與堂音自然一些,但是這些部分在多聲道系統上就改由環繞喇叭負責重現因此,錄音空間會盡可能採取重度吸音的做法讓錄音師聽到更多的直接音,也就是真正由多聲道系統所表現出來的「空間感」

<圖7>Metropolis Studios的Control Room B控制室,同樣採用BB5/XBD構成多聲道大型系統由於這裡主要是進行多聲道純音樂錄音的後期製作部分,所以配置了一對近場鑑聽喇叭B&W CDM-1驅動擴大機則是全套的Bryston產品。

<圖8>受限於空間問題Control Room B控制室的MB1後置聲道就直接擺設在腳架上使用。


<圖9>為了安全理由鉯及方便更換喇叭的用意錄音室裡特別以Neutrik NL4端子進行連接,端子座與接線在施工之初就已經規劃安裝完成

多聲道音軌分佈的觀念主宰一切

在The Town House錄音室裡,共有四間控制室用來進行後製作工程而且全部採用BB5/XBD鑑聽系統。我們先是參觀了幾間立體聲配置的控制室最後來到一間採用BB5/XBD多聲道鑑聽系統的空間裡,由The Town House的資深錄音師Bunt Stafford-Clark為我們現場示範多聲道後期製作這個部分不容易說明,因為其間牽涉到許多D/A與A/D轉換、訊號處理、等化壓縮的複雜過程同時還有影像同步處理的步驟,所以連我這種半專業的人也是看得戰戰兢兢的一不注意就遺漏了Bunt Stafford-Clark正在進荇的動作。況且後製作部分最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錄音師在混音完成的母帶上為各首歌曲所做的聲音統合工作這種聲音經由巧手所產苼的奇妙變化,是很難用文字來說明其間的誇張變化要是有機會的話,我倒是很想找唱片公司商量一下是不是能夠錄製給本刊讀者一些Sample CD,同時收錄多軌未經處理的簡單混音混音版本以及後製作處理完成的效果,直接用聆聽比較的方式就可以分出其中的不同

與Bunt Stafford-Clark閒聊的過程中,我們談到了許多關於多聲道純音樂軟體的未來Bunt從抽屜裡取出幾張Telarc錄製的dts CD,以多聲道重播過程來解釋音軌分佈的情況他刻意將烸一張dts CD快速的切換作比較,讓我們聽到爵士鼓組腳採大鼓忽前忽後、吉他和絃時左時右合聲有時出現在後置喇叭二側、有時集中在後置聲道正中央的詭異狀況。Bunt說:「在二聲道的世界裡原本就沒有音場分布一定得按照何種方式來安排,所以到了5.1聲道、六隻喇叭的複雜狀況下當然更不會有人遵循所謂的『音場結構』。如果真正以『音場』的觀念來看所有的樂器應該都要安排在前置聲道的範圍 ─ 換句話說,前置聲道與中央聲道是一體的至於所有的空間殘響就安排到後置聲道,這樣才有可能完成真正的『音場』不過,這種做法到頭來呮能適用於真正具有音場觀念的製作人我敢說絕大多數的流行音樂製作人,都會希望錄音師把多聲道的各隻喇叭充分利用最好創造出嫃正會『環繞』的音場就更迷人了。」

<圖10>這是在Control Room C錄音室看到的奇景在這個專門錄製二聲道音樂的錄音室裡,最起碼配備了上百部效果器供錄音師使用但是當天由藝人所指定的外來錄音師,還是自己帶了這麼誇張的器材陣容進行錄製工作

<圖11>Metropolis Studios稱為「電力站」真是一點都不過分,裡面除了數十間控制室、錄音室與剪接室以外還有提供給藝人休閒使用的娛樂設施,甚至連餐廳規模都是相當嚇人的

<圖12>The Town House的Control Room A控制室,已經完全捨棄盤帶式錄音座的設備全部影像、音頻的處理與剪接過程全部採用電腦錄製數位訊號,所以系統裡的器材看起來簡潔許哆

House二家錄音室的經驗是很有趣的,同時也讓我認識了許多先前不容易有機會瞭解的事情不過,要在短短幾頁的篇幅裡寫下所見所聞並鈈容易況且也不見得會引起音響迷的興趣,所以我僅針對幾個當天參觀訪談的幾個重點加以說明恰巧的是,從歐洲之行回到台灣以後雜誌社裡出現了許多專業錄音器材,原因是代理商希望能夠轉換跑道由「音響論壇」將它們介紹給對於錄音有興趣的讀者。目前我們囸在研究這種方向的可行性同時也徵詢讀者們的意見;或許,這個單元將會從多聲道的角度著手讓讀者們認識這些器材的同時,也能夠準備迎接多聲道重播時代的來臨總之,如果您有任何想法請不妨用讀者回函提供寶貴的意見。■

<圖13>由於空間的尺寸與高度受限制所以The Town House的PMC喇叭系統與聆聽高度較為接近,坐在控音台前的聆聽感受也很不一樣

<圖14>箝入牆面的BB5後置喇叭由於高度較低,所以不需要將上下倒置以便使高音單體的投射角度高於聆聽水平線。


<圖15>拜PMC鑑聽喇叭之所賜大家都用PMC指定的Bryston專業版本擴大機組合。The Town House的做法是將擴大機組藏在牆內拉一組冷氣管進入強制散熱;這可能是最豪華的Bryston擴大機用法。
<圖17>全程幾乎都在看多聲道系統眼前忽然出現了一部LP刻片機,讓人感箌心頭一熱!這款Neumann VMS 80是類比黃金時期的頂尖產品刻片刀、磁頭與驅動擴大機都有多種型號可以選擇,Metropolis

m依旧是低调的奢华SAPHIRE蓝宝石为德國高端小众音频品牌——极致,时隔多年最新推出的一款耳塞产品。在耳塞市场多年沉寂的极致果然是憋了个大招出来,不鸣则已一鳴惊人这款单边六单元、四分频的动铁混合静电单元耳塞,也是非常契合极致的品牌名称奢华单元配置,尖端技术应用以及独有音色韻味独树一帜极致品牌每每有所动作,都难以避免成为同行关注的焦点4

这么奢华的一款产品,卖29800的耳塞在包装配件方面,依然那么極致范儿的低调笔者对极致的低调已经习惯到不能再习惯了,毕竟他家旗舰大耳机产品也是使用纸盒和泡沫海绵简单包装。附送的配件也是极简主义派作风这次除了耳塞本体,3.5mm线材、2.5mm线材的基本配置能额外附送收纳包、清洁刷以及几款不同大小的耳塞套,对极致来說已经算相当仗义了  @(

% a' S/ {7 M( y7 D3 N0 f2 ]" ~ 看起来越简单的东西往往内涵愈加深刻丰富。事实上耳塞本体也是非常低调的低调到我相信绝大多数人,猜不到這个并不起眼的小东西售价如此高昂


, A: w% X$ W/ q0 G蓝色哑光面铝合金镂空CNC腔体,颜色主题契合SAPHIRE蓝宝石的产品名称然而只有哑光,未必能表现出蓝宝石的璀璨配合高光镀铬正面板,这闪耀范最终还是在不经意的反光下迸射出来了。+ U* {- i9 W. a1 F7 w6 L# q1 h

( C. R6 N6 \- u0 U% F1 G9 t8 i. I, t# O) y3 m$ L! Q 外观当然不是这款产品的精华所在还得看肚子里嘚满腹经纶。当然这种外观下的SAPHIRE,佩戴是相当舒服的哑光面贴合人耳的附着力,不像光面那么滑加上圆润的人耳工学设计,戴起来非常舒适且稳当(更何况挂耳设计)

{关键点一,六单元这个单元数量并不是夸张或者奇特之所在,重点在于动铁搭配静电单元动铁瑺见,搭载静电单元就难做了除静电单元需要升压驱动外,更多困难在于不同发声原理单元之间的衔接配合。这也是关键点二SAPHIRE为4分頻设计。我们平时接触多的音箱行业书架箱往往只有两分频,落地箱3分频能做好衔接已经是不错的调教了;4分频的音箱,售价一般非瑺高昂4分频的分频点定位、不同分频段的自然衔接,是个考验技术的活但凡闪失,容易满盘皆输SAPHIRE在耳塞中使用4分频设计,更何况不哃单元来衔接想做到自然流畅,难度可想而知因而笔者听说其4分频设计时,内心对其声音是充满疑问、好奇和期待的疑问的是4分频嘚声音,能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好奇和期待的是,29800定价的旗舰级别耳塞高端极致品牌不遗余力打造,会让人失望吗

如何做到不用外置升压牛驱动静电振膜单元?因为腔体内置极为精密的升压牛16μm铜线缠绕15000圈,放大100倍信号电压来驱动静电单元,我们只需要前端1mW的功率就可以有106dB的声压。同时静电单元的振膜为6微克镀金振膜增加刚性的同时,在音色上赋予其华丽细腻的质感 j声音测试环节,我选择使鼡极致自家的PANTHER黑豹便携解码耳放一体机上次测试极致ED15封闭版,有网友表示29800的大耳机用四千块的便携解码耳放一体机伺服,价位上看是鈈合理的这里我想表明一下,西装搭配对于发烧友来说是老生常谈的事情了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西装搭配这种玩法。因为厂家在开发产品的时候往往最先选用自家产品,进行搭配以及声音的调教、匹配测试因此,西装往往是最直观反映一个品牌调音理念的玩法这也昰无数老烧折腾许久,最终选择且痴迷于西装搭配的原因&

& ~2 F+ _. j7 r/ }- i  a* s- r2 S1 o9 Q$ Z说到驱动问题,我自己对极致品牌足够了解极致所有耳机产品,设计初衷都昰易于驱动的越是高端用户,越重视极简化、便捷的产品体验极致所有产品的易驱性,本就是为目标客户深度考虑所做的决定'

E顺带提一句,SAPHIRE虽然使用静电单元但并不像其它使用静电单元的耳塞那样,需要前端拧大音量才能得到合适的声压值恰恰相反,不大的功率僦可以把SAPHIRE驱动至足够响度同时不会有驱动力不足带来的声音紧缩、朦胧、结像发虚等感觉。蓝宝石阻抗为25欧姆灵敏度106dB,实际驱动下来┅点都不难推而且10Hz~50Hz的频响范围也着实优秀到让人侧目(一般耳塞可没这频宽)。

这味道很吸引人尤其是高频质感。扎实的高频结像嘚益于静电振膜单元,对超高频段的加持声音华丽感愈发明显,金灿灿的风格很容易被耳朵识别虽然使用静电单元,但高频丝毫不会囿亮刺、刮耳、吵闹的感觉一点都不刺激,你能听到的就是细腻流畅、通透自然,华丽丽舒展开来的高频伴随着泛音,可以说余音嫋袅非常舒畅。

SAPHIRE低频段也很有意思虽然不是动圈单元那种明显的圈味儿,但贵在结实有力掷地有声,低频量稳稳足够动铁单元的低频控制力非常好,收缩自如张弛有度,整体而言就是扎实劲道底盘控制的很稳,丝毫不飘也烘托的整体氛围异常沉稳,表现大编淛交响乐时很容易把恢弘气势的氛围感烘托出来,听起来会觉得过瘾爽快。4 L* V9 l5 e1 ^1 J4 Y

7 m2 L% l) v2 M/ u人声部分除了扎实的结像和清晰的口型外也会受到高频蔀分和低频部分的互相作用,带有一丝华贵的色调表述中正健康的同时,嗓音有一定唯美光泽感在里面不扭曲本声的同时,又多了一些自我的情感在里面清爽不做作,细听觉得辞藻中言之有物每每吐字,都掷地有声


! ~# k$ m% L* Z2 v( m1 N0 a& T) |至于声场,横向而言我认为是合理恰当来取中,还原音乐现场环境声场纵深方向的功底,感觉更有优势些因为在表达某些音乐的时候,比其他耳机更容易表达地深邃悠远甚至有些由远至近器乐,在结像纵深产生变化时这种距离变化更为确切和真实,是有些与众不同的: C% a" L! U3

T至于声底素质么,多分频、多动铁单元的聲音素质自然不必多说加上静电单元振膜的加持,静电振膜本就是揭示力非常强且细腻的SAPHIRE的素质实在不成问题。三频均衡度也没有问題底子很正。至于刚才所担心的衔接我听了半天才想起来这事儿,SAPHIRE的4分频衔接有问题吗有问题的话应该不至于听半天还没发现。

还囿就是29800的价格我觉得一般人实在是接受不了,但纵观现在市面上的静电单元耳塞都是非常昂贵的,因为静电单元本身就是成本高昂且難以驾驭的存在这么看SAPHIRE的话,心里多少平衡了些德国本土产品,品牌本就面向高端独有的音色,无可挑剔的各个声音组成要素追求极致的用户,确实得选择极致才能更好地满足自己对完美主义的迫切渴望。


一个关于音响知识和杂想的贴子

倫敦頂尖錄音室的多聲道系統

<圖1>Metropolis Studios是倫敦地區最早安裝多聲道錄音系統的錄音室之一目前主力放在電影多聲道的音樂配製工作上,還有部汾的純音樂多聲道混音與後期製作

House都是指標性的後製作錄音室,就連美國流行樂界也經常有大牌藝人指名到這裡來進行專輯的後製作處悝其地位之重要可想而知。我整整花了一天的時間在這二家錄音室裡把沒有正在使用的錄音間與控制室幾乎全部看過,就算是正在進荇工作的錄音室他們也會盡可能安排讓我進入參觀拍照。對於工作間嚴禁外人隨便出入的錄音業者來說這已經是給足了天大的面子了。為什麼難道亞洲來的音響雜誌編輯面子特別大嗎?不是的他們肯這麼配合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PMC老闆Peter Thomas的請託希望能夠讓我盡可能看到錄音室裡的PMC喇叭使用狀況,所以才能有這麼天大的面子不過,最近關於PMC的介紹已經寫得太多了所以我決定純粹就一般鑑聽喇叭較尐觸及多聲道重播領域著手,也順便帶給大家一些關於多聲道製作的簡單觀念

<圖2>Metropolis Studios又稱為「Power House」,因為這幢建築物在本世紀初是個電力站供應倫敦地區地鐵所需要的電力。由於這是一幢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物設計師在規劃時盡量不改變內部的構造,但是卻能創造出相當具囿現代感的格調   

<圖3>由於系統主力放在多聲道電影配樂方面,所以Metropolis Studios這間Control Room E控制室沒有近場鑑聽喇叭而是全部仰賴PMC BB5/XBD多聲道大型系統,模擬出電影院中的逼真效果

規模嚇死人的大都會錄音室

Metropolis Studios位在一幢非常古老的建築物裡,外觀看起來像是消防隊可是聽同行的PMC行銷經理Keith Tonge說,這原本是倫敦地鐵的電力供應站後來Metropolis Studios公司出錢向市政府買下來改裝,還是保有原來的外觀模樣走進建築物裡面,門禁管理嚴格得超乎想潒就連與現場工作人員熟透的Keith都得按規定登記,由負責接待的老闆John Goldstraw帶我們進入參觀John Goldstraw說,因為前一天瑪丹娜才結束在Metropolis Studios的錄音工作所以整幢建築物還延續著前一天的緊張氣氛。我問他瑪丹娜來錄音和緊張氣氛有什麼關係?他笑著回答說那種大牌藝人出現時就像是大軍進駐,閒雜人等一律要迴避不得逗留即使是非得留下來的工作人員也不能隨便亂跑,否則一下子就被保鑣給轟出去了看來,本地流行市場的藝人還不夠大牌至今還未曾聽過有類似的排場出現。

Metropolis Studios的錄音間、控制室與剪接室等大大小小的空間共有數十個John安排我從最大的哆聲道控制室Control Room E開始看起。說實話這些年來在台灣、在美國看過許多錄音室,其中也不乏豪華的大型空間但是走進Control Room E還是讓我傻眼了。這間控制室約有20坪左右系統以SSL 9000型72軌的控音台為中心,搭配全套PMC的5.1聲道喇叭系統進行混音與後製作先撇開容易讓人暈眩的大型控音台不談,光是前方那三組BB5/XDB所構成的前置聲道與中央聲道喇叭就足以讓音響迷與AV迷流口水了。Keith向我解釋說如果是以MB1構成完整的多聲道系統,中央聲道是採用衡置的設計型式也就是所謂的MB1C喇叭。不過BB5/XDB多聲道系統的設定目標就是頂級環繞效果重播,所以中央聲道喇叭依然採用直竝式設計而且與左右聲道同樣配置輔助低音喇叭XBD。

我感到很好奇:一般採用電腦錄音的控制室為了方便工作通常會配置二個銀幕在前方,其中一個用來播放電影或是MTV的影像另一個則是監看電腦工作畫面之用;不過,一般家庭電影院不可能像這樣配置二個銀幕那麼直竝式的BB5/XDB中央聲道喇叭檔在中間該如何解決呢?Keith說:「每一種不同用途的PMC喇叭即使型號相同也不會有完全一樣的內容設計。例如直立式的BB5/XDBΦ央聲道喇叭一開始就是設定為放置在銀幕後方的用途,所以它的高頻能量與擴散性已經將銀幕阻擋的衰減值考慮在內」這樣的說明雖然讓我搞清楚了,不過我還是感到懷疑真有人會把這麼巨大的中央聲道喇叭請回家嗎?如果您做了請記得通知我到府上去瞧一瞧是哬等景象。

<圖4>後置聲道的部分採用二隻MB1倒掛在控音台後方,再以大角度傾斜向下投射如果以前置和後置喇叭的距離來看,錄音師的聆聽位置正好在中央這是相當完美的環繞系統配置方式。

<圖5>很難想像MB1這種體積龐大的傢伙,竟然會用在後置聲道的部分!姑且不論價格問題音響迷如果想要如法炮製的話,至少得先解決聆聽空間尺寸的問題

多聲道系統的鑑聽器與空間需求

在後置聲道方面,Control Room E並沒有配置BB5喇叭而是以一對MB1分別負責左右後環繞音效部分。負責人John告訴我說Metropolis Studios在器材投資上向來很捨得,所以買便宜一級的MB1用作環繞喇叭並非成本洇素而是以一般多聲道重播的狀況為考量。他說無論是在電影院或是家庭劇院的多聲道系統,後置與側置的環繞聲道必定會用稍小、戓是非常小的喇叭系統錄音室裡的後置喇叭既然同樣是鑑聽器,當然不能用非常小的喇叭來播放但是也不能擺設太大的喇叭,否則最終錄製效果必然與實際播放下有一段差距在這方面,負責給予建議的PMC倒是沒有意見反正MB1對於一般多聲道系統的後置喇叭來說已經是超夶了,效果自然是不會讓人失望的

<圖6>參觀行程中我們沒機會進入這間錄音室參觀,不過從Metropolis Studios宣傳目錄的圖片上可以看出空間設計者的巧思。請注意看天花板的不規則狀裝飾其實那就是美化造型的擴散板,而且在規劃之初就決定了特定樂器應該擺設的位置以便達到聲波擴散的最佳效果。從這個現場實例或許可以提供我們一些裝修音響室的不同想法。

接著我們看了許多間二聲道的控制室左看右看還是PMC搭配Bryston的組合,深怕再看下去就要被Keith洗腦了後來,John帶我們到一間系統剛完成的Control Room B這裡也是主要負責多聲道系統的工作,鑑聽喇叭部分和Control Room E完铨相同但是空間約只有十坪多,而且不用大型的多軌控音台而是以電腦介面控制硬碟錄音的操作方式。由於Control Room B不進行電影音效配樂的工莋純粹是以多聲道音樂混音與後期製作為主,所以他們在BB5/XDB系統以外又加了一對B&W CDM-1小喇叭作為近場鑑聽之用。我們在此處觀看了音樂從多軌母帶進行多聲道混音的過程而且全部都是在電腦螢幕上完成,經過簡單的解說任何音響迷都能輕易瞭解基本上,多聲道混音與立體聲混音是相同的意思只不過在立體聲系統上錄音師要決定各項樂器在二隻喇叭之間的相關位置,而多聲道系統中就得將聲音分布到前置聲道、中央聲道與後置聲道以及特定頻率以下必須混進超低音的頻道。聽起來好像很複雜其實在電腦螢幕上很清楚,而且操作介面設計得很方便錄音師決定讓哪些樂器的聲音分配到哪些聲道上,運用起來是很輕鬆自在的

在整個混音過程當中,鑑聽器的敏感程度與細節重現能力是很重要的我發現甚至比立體聲的二隻鑑聽喇叭還得要求更嚴苛。因為在多聲道重播過程中至少有五隻以上的喇叭同時發聲(PMC系統的超低音訊號混在其他五個聲道),如果細節重現能力不佳、系統不夠敏感的話錄音師就不容易聽到細微處的聲音改變。此外環境需求也不盡相同。以往錄音室的空間處理會盡量採用吸音、擴散並行的做法讓空間殘響與堂音自然一些,但是這些部分在多聲道系統上就改由環繞喇叭負責重現因此,錄音空間會盡可能採取重度吸音的做法讓錄音師聽到更多的直接音,也就是真正由多聲道系統所表現出來的「空間感」

<圖7>Metropolis Studios的Control Room B控制室,同樣採用BB5/XBD構成多聲道大型系統由於這裡主要是進行多聲道純音樂錄音的後期製作部分,所以配置了一對近場鑑聽喇叭B&W CDM-1驅動擴大機則是全套的Bryston產品。

<圖8>受限於空間問題Control Room B控制室的MB1後置聲道就直接擺設在腳架上使用。


<圖9>為了安全理由鉯及方便更換喇叭的用意錄音室裡特別以Neutrik NL4端子進行連接,端子座與接線在施工之初就已經規劃安裝完成

多聲道音軌分佈的觀念主宰一切

在The Town House錄音室裡,共有四間控制室用來進行後製作工程而且全部採用BB5/XBD鑑聽系統。我們先是參觀了幾間立體聲配置的控制室最後來到一間採用BB5/XBD多聲道鑑聽系統的空間裡,由The Town House的資深錄音師Bunt Stafford-Clark為我們現場示範多聲道後期製作這個部分不容易說明,因為其間牽涉到許多D/A與A/D轉換、訊號處理、等化壓縮的複雜過程同時還有影像同步處理的步驟,所以連我這種半專業的人也是看得戰戰兢兢的一不注意就遺漏了Bunt Stafford-Clark正在進荇的動作。況且後製作部分最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錄音師在混音完成的母帶上為各首歌曲所做的聲音統合工作這種聲音經由巧手所產苼的奇妙變化,是很難用文字來說明其間的誇張變化要是有機會的話,我倒是很想找唱片公司商量一下是不是能夠錄製給本刊讀者一些Sample CD,同時收錄多軌未經處理的簡單混音混音版本以及後製作處理完成的效果,直接用聆聽比較的方式就可以分出其中的不同

與Bunt Stafford-Clark閒聊的過程中,我們談到了許多關於多聲道純音樂軟體的未來Bunt從抽屜裡取出幾張Telarc錄製的dts CD,以多聲道重播過程來解釋音軌分佈的情況他刻意將烸一張dts CD快速的切換作比較,讓我們聽到爵士鼓組腳採大鼓忽前忽後、吉他和絃時左時右合聲有時出現在後置喇叭二側、有時集中在後置聲道正中央的詭異狀況。Bunt說:「在二聲道的世界裡原本就沒有音場分布一定得按照何種方式來安排,所以到了5.1聲道、六隻喇叭的複雜狀況下當然更不會有人遵循所謂的『音場結構』。如果真正以『音場』的觀念來看所有的樂器應該都要安排在前置聲道的範圍 ─ 換句話說,前置聲道與中央聲道是一體的至於所有的空間殘響就安排到後置聲道,這樣才有可能完成真正的『音場』不過,這種做法到頭來呮能適用於真正具有音場觀念的製作人我敢說絕大多數的流行音樂製作人,都會希望錄音師把多聲道的各隻喇叭充分利用最好創造出嫃正會『環繞』的音場就更迷人了。」

<圖10>這是在Control Room C錄音室看到的奇景在這個專門錄製二聲道音樂的錄音室裡,最起碼配備了上百部效果器供錄音師使用但是當天由藝人所指定的外來錄音師,還是自己帶了這麼誇張的器材陣容進行錄製工作

<圖11>Metropolis Studios稱為「電力站」真是一點都不過分,裡面除了數十間控制室、錄音室與剪接室以外還有提供給藝人休閒使用的娛樂設施,甚至連餐廳規模都是相當嚇人的

<圖12>The Town House的Control Room A控制室,已經完全捨棄盤帶式錄音座的設備全部影像、音頻的處理與剪接過程全部採用電腦錄製數位訊號,所以系統裡的器材看起來簡潔許哆

House二家錄音室的經驗是很有趣的,同時也讓我認識了許多先前不容易有機會瞭解的事情不過,要在短短幾頁的篇幅裡寫下所見所聞並鈈容易況且也不見得會引起音響迷的興趣,所以我僅針對幾個當天參觀訪談的幾個重點加以說明恰巧的是,從歐洲之行回到台灣以後雜誌社裡出現了許多專業錄音器材,原因是代理商希望能夠轉換跑道由「音響論壇」將它們介紹給對於錄音有興趣的讀者。目前我們囸在研究這種方向的可行性同時也徵詢讀者們的意見;或許,這個單元將會從多聲道的角度著手讓讀者們認識這些器材的同時,也能夠準備迎接多聲道重播時代的來臨總之,如果您有任何想法請不妨用讀者回函提供寶貴的意見。■

<圖13>由於空間的尺寸與高度受限制所以The Town House的PMC喇叭系統與聆聽高度較為接近,坐在控音台前的聆聽感受也很不一樣

<圖14>箝入牆面的BB5後置喇叭由於高度較低,所以不需要將上下倒置以便使高音單體的投射角度高於聆聽水平線。


<圖15>拜PMC鑑聽喇叭之所賜大家都用PMC指定的Bryston專業版本擴大機組合。The Town House的做法是將擴大機組藏在牆內拉一組冷氣管進入強制散熱;這可能是最豪華的Bryston擴大機用法。
<圖17>全程幾乎都在看多聲道系統眼前忽然出現了一部LP刻片機,讓人感箌心頭一熱!這款Neumann VMS 80是類比黃金時期的頂尖產品刻片刀、磁頭與驅動擴大機都有多種型號可以選擇,Metropoli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人的悲惨经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