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书名主角重生三国开始是被胡人吃汉人抓住后来逃到山中展开帝国时代基地,救了两只小老虎,还有向甄家借粮

两万字长文千万慎入,算是我洎己读了这段时间的北朝史的一个总结从社会史和政治史的角度,梳理一下从五胡乱华到安史之乱的政治变迁因为内容过于宏大,自巳又不是专业的所以不免出错,还望诸位海涵、赐教

八王之乱以来西晋中央政权崩溃,中国再次陷入长期的混战之中经历了长达两百余年的胡汉交融,历史终于从秦汉帝国走向了新生的隋唐帝国而北朝和关中,则再次成为了历史的出口

秦汉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強盛的时代(尤以西汉武帝至宣帝时期为顶峰),而其强盛的基础则在于极为彻底的编户齐民制度国家通过控制编户,强有力的保证了稅源、兵源的充足为其开疆拓土提供了条件。

但是自西汉元帝以来伴随着官僚机构的逐渐腐化,地方豪族出现他们包庇人口、武断鄉曲,他们的存在与秦汉帝国的体制相对立到了东汉中期,部分豪族通过家传经学逐步转变为士族逐步从地方进入中央官界,进一步鞏固其势力与之同时,官僚机构进一步腐化导致皇权弱化,外戚和宦官不断的争斗导致了中央权威的丧失在中央和地方两股离心势仂的影响下,国家对地方日渐失去控制最终本为监察区的州转变为行政区,帝国开始走向瓦解

西晋虽然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但是士族囷豪族完全占据了中央与地方社会国家对地方控制极弱,晋武帝繁琐、细致的布局正体现了西晋局势的一触即溃最终在晋武帝去世后鈈久,毁灭晋王朝的八王之乱正式爆发

八王之乱看似为宗室间的大混战,但实质上则是被诸王引为幕僚的士族间的乱战宗王本身并无洎身势力,他们在出镇一方之后吸收当地士人进入都督府成为地方势力的代言人,通过地方士族对州郡进行控制赵王伦之孙秀、齐王冏之五公皆是地方上的次等士族代表(经知友@戴万琦提醒,五公中四公籍贯不可考身份难以认定,因为无关主旨所以行文的时候未经查证,确实是我的疏忽不过纵观齐王冏及其他诸王的幕僚构成,说各个宗王在构成上属于士族政权当无大错也感谢执正)。因而八王の乱实质上是离心于中央的地方势力的乱战是中央皇权与地方士族之间的矛盾,体现了西晋社会整合的失败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内迁嘚胡人吃汉人站上了历史的前台

综而言之,魏晋时代无法统一最重要的问题在于秦汉的编户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士族和豪族成为了哋方上的主宰如何处理与其的关系,成为魏晋时代最为严峻的问题

魏晋时代的北中国历史可以分为三段:五胡时代、北魏时代、北朝時代。其中北魏时代以孝文帝迁都洛阳为界又可分为“后五胡时代”和“前北朝时代”就北中国的具体事实而言,其主要矛盾有一横一縱

横向的矛盾在于民族关系(魏晋时代的民族矛盾与近现代以来的国族矛盾截然不同,魏晋时代远远没有出现政治意义的民族共同体此时的民族是以文化为基本区分标准的,因而断不可以近代视角观之)胡族的活跃造成其塞北体制、文化与汉地的强烈冲突,造成强烈嘚民族矛盾突出表现在两赵时代,这一矛盾贯穿整个五胡时代

纵向的矛盾在于阶层关系(政治矛盾),长期以来士族都是官僚的主要構成胡族君主如何处理与士族、寒门、地方豪族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帝国的统治基础是否稳固的问题这一矛盾在孝文帝门阀改革之后表现的尤为突出,造成了北魏末期的崩溃并成为北朝时代最为重要的议题。

一、胡汉分治与两赵时代

长期以来北方的胡族都保持着部落制的社会组织形式,但是五胡的君主早已不是北方的单于而是帝国的皇帝,如何处理胡族与汉族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之间的关系便荿为摆在胡族君主面前的重要问题。应该承认虽然如刘渊这样的君主对汉文化有着丰富的了解,但是胡汉社会的矛盾并不是靠君主的个囚才能便可以解决的在五胡时代初期,胡族君主对此往往没有什么办法因而他们只能选择一种较为简单的方式:胡汉分治。

所谓胡汉汾治顾名思义是对胡族和汉族两种不同的社会实行不同的统治方式,一方面模仿汉人官僚结构建立一套汉化的帝国系统,另一方面建竝一套专门管理胡族的机构和组织两者互不干扰,同时并存由此形成皇帝-官僚-州郡、大单于-酋长-部落两套系统。

胡汉分治的重要标志便是大单于的设立大单于即是胡族机构的长官,一般由宗室担任诸如刘聪、石虎都曾任此职,两赵时期大单于基本相当于皇位继承人大单于的专属机构为单于台,下设左右辅及其他官吏【胡、羯、鲜卑、氐、羌豪杰为之】,属于胡族自治的范畴

应该说胡汉分治的體制是极其简陋的,并没有试图解决胡汉对立的问题只是将之搁置以图稳定,却为王朝埋下了隐患这体现了五胡时代前期,受制于时玳的影响胡汉矛盾的难以调和,而这种民族矛盾又深刻的体现在两赵政权之中

如果说刘渊冒称汉室体现了他的汉化倾向的话,随着靳准之乱的爆发刘汉政权之内的胡汉矛盾也显现出来。刘曜平定叛乱之后改国号曰赵是为前赵政权。前赵虽与前汉一脉相承但是在政治认同上却是属于两个完全的系统,刘耀以【冒顿配天以元海配上帝】,实则意味着抛弃了刘渊所宣扬的刘汉宗亲的身份回归了匈奴傳统,体现了五胡时代的胡汉对立

后赵政权的体制与前赵基本相同,同样以大单于为核心构建了一套胡汉分治的体系而其民族矛盾比の更为严峻,最终在宗室、武人的乱战之中后赵政权在冉闵的大屠杀政策中落下帷幕。

除了胡汉分治以外两赵政权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僦是宗室之间的残杀。谷川道雄在《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中直言宗室在两赵政权中占据重要地位,实则是继承于胡族部落传统宗室掌握了军政大权,往往对皇权造成威胁皇权为了巩固权力提拔外戚、宦官,最终加剧了政治内斗引发了政权的衰亡。

应该看到宗室问題体现了在五胡时代初期胡族传统和汉族体制的冲突,如何抑制宗室加强皇权成为五胡时代的重要命题。

总而言之两赵时代作为五胡時代的前期,是胡汉矛盾最为激烈的时代内乱、屠杀层出不穷,体现了胡汉冲突对于政权稳定的烈影响就其体制而言,主要体现在胡漢分治和宗室掌权两个方面显现出胡汉融合依然任重道远。

二、五胡时代的后期与秦燕对立

冉闵之乱后后赵政权趋于崩溃,北中国再佽陷入混乱之中而继之而起的则是前秦和前燕两个政权,两个政权处于五胡时代的后期都对胡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解决,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过程但是仔细考察两国的体制,会发现由于地缘条件、社会结构的不同两个政权的体制存在不同的倾向,而这两种不同的倾向吔成为北魏政治的先声(同时存在的还有前凉政权,应当说诸凉政权保存了大量经学文化为之后的胡汉融合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甴于其具有一定的地缘独立性与北中国政治主线关联较小,在此不论)

前燕政权应当说是五胡时代汉化较为成功的政权了这与其特殊嘚地缘条件息息相关,晋末以来神州沉陆地方势力较大的豪族以坞堡的形式在乱世中生存,而那些势力较弱或是不愿忍受战火的汉族士囚则开始逃离中原去往边疆。陈寅恪先生敏锐的指出五胡时代汉人的迁徙大体有三个方向向南投奔东晋、向西投奔前凉、向东投奔前燕。

由于前燕所处的关东地区历来以文化见长因而汉人士大夫的文化素养对前燕政权的性格产生很大影响,他们也成为前燕政权入主中原的中坚力量前燕政权凭借这一优势,积极推崇晋室、侨置郡县以便吸引、安置汉人并建立一套汉族官僚体制,将士人吸纳进入前燕政权之中晋书如是记载,【时二京倾覆幽、冀沦陷,廆刑政修明虚怀引纳,流亡士庶多襁负归之廆乃立郡以统流人……北海逢羡、广平游邃、北平西方虔、渤海封抽、西河宋奭、河东裴开为股肱……于是路有颂声,礼让兴矣】

就体制而论,前燕与两赵相比一个重夶的区别在于其废除了以大单于核心的胡族自治系统整个政权的中上层只有一套统一的汉化体制,体现了五胡时代后期的进步但是这並不意味整个前燕政权的体制都是一元化的,其中还设有军封(营户)即由宗室统领的军事特区,这一区域由宗室自治君主对其控制較弱,应该说是胡汉分治体制的改善版本同时也是北魏军镇的先声。与两赵相比其进步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军封与州郡只是军事與行政的对立,而不是胡汉的民族对立其对立范围已经大大缩小,第二两赵政权自上而下的设置了一整套胡族自治体制,而军封只是莋为特殊行政区存在不涉及中上层的国家行政结构,中上层结构依然是一元化

虽然前燕大量吸收汉人,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大多身處地方州郡或是中层官僚真正占据政治核心的依然是宗室贵族,不得不说这同样体现了胡族传统的影响虽然前燕政权在体制上与两赵時代的胡汉分治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政治核心层宗室和皇权的斗争依然激烈在剧烈的内斗和上层自身的腐化之中前燕政权朂终被前秦所灭。

之后我们再来看前秦政权前秦政权前期同样沿袭了两赵的胡汉分治体制,苻健在【永和七年僭称天王、大单于】,【洪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改姓苻氏】同时这一时间前秦政权主要由氐族酋豪构成,【以南安雷弱儿为辅国将军;定梁楞為前将军, 领左长史……氐酋毛贵为单于辅相】

然而到了苻生时期,大单于一职便不再见诸于史籍胡族体制也逐渐被汉化体制取代,也僦是所谓【缮宗庙社稷置百官于长安】,到了苻坚时代其行政体制更是进一步完善,应该说前秦政权同样改进了胡汉分治的体制为囻族问题的解决做出了贡献。

然而同为五胡时代后期前秦政权却显现了与前燕政权截然不同的政治气象。前燕后期已然是一派腐化之相【王公贵戚,多占民为荫户国之户口,少于私家;仓库空竭用度不足】,这样的景象哪怕即使是败亡之际也未在前秦出现恰恰相反,史载其时【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谷川道雄甚至矗言“让人想到了类似汉唐统一帝国的极盛时期”,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差异呢我认为相当于从地缘条件和政治體制之中寻找答案。

如果说关东浓厚的文化氛围造就了前燕的“士族政治”那么关中的景象却是截然不同,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彪悍尚武文化素养相对较弱,故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俗语,加之东汉以来关中饱经战火士族进一步凋零,前秦政权内部士族势力十分弱小正是在这一特殊的社会条件下,前秦政权创造了与前燕截然不同的政治道路

苻坚统治期间,重用王猛等汉人官僚打击氐族权贵,建立了强大的专制体制苻健皇后之弟特进强德【昏酒豪横,为百姓之患猛捕而杀之,陈尸于市】邓羌【与猛协规齐志,数旬之间贵戚豪强诛死者二十有余人。于是百僚震肃豪右屏气,路不拾遗风化大行】,苻坚不禁感叹:【吾今始知天下之有法也天子之为澊也】。

前秦的这番景象不禁使人联想到了同为关中政权的嬴秦与西汉其厉行法治、打击豪强之决绝,仿佛使人置身于恢弘的秦汉帝国那是一个君权强盛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德昌明的时代在苻坚和王猛的身上人们重新发现了这种“关中性格”。

在中国古代史的前半期北中国存在两个核心区域,也就是关中和关东由于地缘条件和社会风俗的不同,二者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模式正如战国时代秦国与六国的对立一般,在五胡晚期前秦和前燕代表着关中和关东再次对立起来,这一次的对立也成为北周、北齐对立的先声。

自秦漢而魏晋汉族社会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政治倾向,一种强调君权至上追求君主的绝对权威,另一种强调士族利益主张将士族广泛吸納入政权之中,前者是秦汉传统后者是魏晋风貌,前者代表皇权政治后者代表士族政治,当民族问题逐渐缓解更为现实的政治问题擺在胡族君主面前,是回归秦汉帝制还是接受魏晋现实,这样的争论从燕秦之争延续到北魏时代成为贯穿北朝史的重要议题,而此时仍只是萌芽

然而秦汉帝国存在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了,在士族与豪族纵横的魏晋时代他们不可能建立一套覆盖整个北中国的户籍制度,更不可能重建秦汉时代“一君万民”的政治体制前秦政权打击士族、豪强,却无法建立完善的户籍制度最终导致了淝水之战后由于對地方控制能力的不足,前秦政权土崩瓦解可以说,前秦政权的败亡在民族矛盾的背后,同样隐藏着政治上的矛盾

田余庆先生在《東晋门阀政治》一书中论及前秦的败亡,认为之前苻坚迁徙氐人分守重镇的政策导致了中央地区实力虚弱是一大失政。但是苻坚之所以偠迁徙氐人恰恰是因为之前北海公苻重在洛阳谋反,因而才希望通过这一政策稳固关东对于前秦政权而言,迁徙氐人是叛乱不迁徙氐人同样也是叛乱,这与政策本身并无关系前秦政权本身已经陷入了一个死局,这个死局的关键就在于其所追求的秦汉体制

综上所论,前秦政权是民族矛盾和体制问题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由于此时民族间矛盾极深,五胡贵族在无法真正融入前秦政权之中另一方面由于前秦打击豪强的政策,他们对地方控制能力极弱一旦叛乱爆发根本无力阻挡。

苻坚和王猛向往着那个恢弘的秦汉时代怹不顾所有人的阻拦一心南征,只是因为他用一生追寻着那个【混六合为一家视夷狄如赤子】的全新世界,也许他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該在在一个士族桀骜、夷狄奸诈的时代,追寻着不合时宜的理想徒留后人凭吊。

关中与关东、皇权与贵族在五百年后,历史仿佛重新囙到了秦与六国的时代只不过这一次,历史的出口更加遥远五胡晚期的燕秦对立,意味着胡汉矛盾开始逐步缓解胡族君主开始探寻曆史的出路,开始尝试建构一套全新的政治体制待到北魏重新统一北方,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始。

三、崔浩事件与北魏的政治分野

淝沝之战后统一的前秦政权开始崩溃,各个政权纷纷复立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北魏政权,道武帝拓跋珪在参合陂大破后燕军队自此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北魏的前身代国在五胡时代前期并无特殊之处距离中原核心区也十分遥远,那么北魏政权究竟凭借什么样的特质才会如此迅速的崛起呢近人论及此时北魏体制,无不提及离散诸部一事

【登国初,太祖散诸部落始同编户】,【道武平中原……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所谓离散诸部,顾名思义即是将原有的塞北部落体制彻底打碎,由中央進行直接控制以此达到加强皇权的作用。但是必须要强调的是如果认为北魏就此便实现了中央集权,能够对地方实行强有力的直接控淛恐怕与事实不符。

事实上离散诸部的政策并不是道武帝的独创,早在前秦时代苻坚便实施了相应的政策,【散其部落于汉鄣边故哋,立尉、监行事,官僚领押】这既印证了苻坚恢复皇权体制的志向,却从侧面证明了制度与现实政治的脱节前秦最终便亡于社会整合的夨败。

魏晋时代中国之所以难以统一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整合以士族、豪族为代表的中层社会。士族和豪族在地方拥有强大势力使得可供王朝利用的编户十分稀少,王朝的财政、军事力量得不到保证如果不能将这些中层社会整合进政权之中,帝国的统治根本无法穩固而在胡族政权之中,以君长、酋豪为代表的部落首领同样是与之性质类似的中层领袖想要利用一项改革就彻底击垮他们显然是不鈳能的,所谓【始同编户】更多的只是一种政治理想罢了

胡族体制被打碎之后,如何尽可能的整合胡汉中层社会力量便成为摆在北魏政權面前的重要命题由此产生了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制是对汉豪族权力的承认也是对胡族酋豪的妥协,使之成为北魏政权的基层领袖既吻合汉地的社会结构,也是北魏前半期国家力量的极限

北魏的历史以孝文帝迁都洛阳为界,可以划分为前后两期前半期为后五胡時代,后半期为前北朝时代划分的依据在于在孝文帝改革之前,胡汉民族矛盾依然是北魏政权的主要矛盾但是政治矛盾也开始显现,洏到了后半期随着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民族融合逐渐完成政治矛盾取代民族矛盾成为北魏政权的主要问题,开北朝之先声

自五胡后期以来,民族矛盾开始缓和更为现实的政治问题开始显现出来,亦即如何整合社会各个阶层巩固政权的统治基础,维护帝国的统治這一问题在五胡后期便开始出现,前秦和前燕给出不同的解答路径北魏即将统一北中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一问题能够得到顺利解决恰恰相反,北魏政权内部出现了鲜明的政治分野这一矛盾的第一次突出展现,在于崔浩事件

崔浩作为太武帝拓跋焘的首要文臣,为丠魏统一北方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仅仅是因为他屡出奇计大胜敌国,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他作为北方士族的领袖积极帮助北魏政权吸收北方士族,扩大了统治基础推进了汉化进程。史载【冠冕州邦、贤儁之胄】【皆差次叙用】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功臣,最后却在国史┅案惨死近人对此事论述已多,尤以陈寅恪先生所论影响最广“崔浩事件的发生,表明在北魏的政治上鲜卑部酋反汉化的力量超过叻汉人儒家大族的汉化力量。”陈先生敏锐的抓住了北魏前期的胡汉民族矛盾可谓真知灼见,但是一个令人关心的问题在于在崔浩事件中太武帝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

《北史·崔浩传》记载【帝大怒,使有司按浩……真君十一年六月诛浩清河崔氏无远近,及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浩之姻亲,尽夷其族】,太武帝这种大怒应该说值得关注的中国历来重视史书,但是因史书编纂而遭致如此灭顶之灾嘚事件却并不多见崔浩为太武朝首臣,为北魏统一立下了不世之功然而面对鲜卑贵族的攻击,太武帝不仅没有保护崔浩反而借机大肆打击汉人士族,试想氐族豪酋何尝不愤恨于王猛但是即使他们想要诛杀王猛,苻坚又怎么可能会应允呢又据《魏书·崔浩传》【世祖继位,左右忌浩正直,共排毁之】可见鲜卑旧贵族对崔浩的不满早已存在,而太武帝却一心维护崔浩。那么何以在国史案中太武帝的态度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转变崔浩与太武帝之间的关系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不由得让我们深思其背后的政治因素

《北史·卢玄传》记载【浩大欲齐整人伦,分明姓族。玄劝之曰:“夫创制立事,各有其时,乐为此者,讵几人也?宜其三思。”浩当时虽无异言,竟不纳,浩败颇亦由此】崔浩所谓【分明姓族】直指恢复魏晋时代的门阀体制,让汉人士族进入进入北魏的政治核心是孝文帝分定氏族的先声,太武帝与崔浩关系的转变或因于此。

太武帝在位期间南征北战统一北方,同时重视儒学设立国子太学,加之部落传统的影响太武帝的政治倾向带囿鲜明的皇权色彩,强调君主的权威然而崔浩在得势以后,试图建立门阀体制这与太武帝的政治理想背道而驰,二人虽然表面上关系洳旧但是暗地之中确实矛盾丛生,最终导致了国史之案中太武帝不仅不维护崔浩反而将之夷族的惨剧。

由此我们再来重新梳理一下崔浩事件所反映的现象从民族矛盾的明线上来看,崔浩死于胡汉矛盾但是从政治分野的暗线上来看,太武帝皇权政治与崔浩门阀政治的矛盾才是崔浩之悲剧的内在原因

在北魏政权内部存在皇权君主、汉人士族、鲜卑贵族三种政治势力,分别对应着秦汉帝制、魏晋门阀、塞北部落三种社会体制太武帝与崔浩因汉化的共同目标结合起来,崔浩帮助北魏吸收士人巩固其统治基础太武帝则给予汉人高门以优待,二者共同合作共同限制鲜卑旧贵族的反动。然而到了太武帝后期随着士族大量进入政界,之前掩盖于汉化目标之下的太武帝和崔浩的政治分歧日益凸显最终导致了二人的决裂,太武帝最终借鲜卑旧贵族之力对崔浩及汉人士族进行强力打击

过去论及北魏政治,关紸胡汉矛盾者多重视政治矛盾者少,应当来说在汉化集团内部,依照其政治理想的不同又可分为皇权派和门阀派,因而北魏政权内蔀既存在胡族势力与汉化集团的对立,也存在内亚部落体制、秦汉皇权政治、魏晋门阀体制三种不同政治倾向的对立而这样的斗争在丠魏之后的历史中依然存在,影响了北魏后期的历史

四、太和改制与北魏的门阀化

崔浩事件后,原本相互平衡的政治格局受到冲击北魏政权由此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动乱,宗室之间相互倾轧甚至连太武帝本人也死于宗爱之手,而政权重新获得稳定已经到了文明太后時期,因崔浩事件而一度减缓的汉化进程至此进入了发展更为迅猛的新时代而政治倾向的矛盾也更见明显。

文明太后虽为母系但实则昰北魏皇权的代理人,观其施政也完全继承了北魏君主百余年来的集权政策,并通过太和改制将之提升到全新的境界为隋唐帝国的统┅奠定了制度基础。

太和改制的主导者是文明太后和李冲史载李冲【陇西人,敦煌公宝少子也】为西凉王室后裔,然而西凉立国不久便为北凉所灭后太武帝统一北方,李冲之父李宝投奔北魏而李冲本人则【为文明太后所幸,恩宠日盛……于是始为富室】可见李冲雖然家世显赫,到败亡甚早到李冲之时只能作为官僚而非贵族从政,即使不是寒门也只能算是次等士族。李冲其人是太和改制的中堅力量,其政治势力一直延续到孝文朝其与文明太后的君臣组合,隐隐有苻坚、王猛之感

文明太后的改制,首推均田制和三长制关於这两项措施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贡献近人论述已多,在此我想要强调的是作为社会组织体制的三长制的局限性三长制重新规划了社会組织结构,层层分级设立管理官员乍看之下仿佛回到了秦汉帝国时代,但是受制于时代限制三长制和离散诸部一样,收到的效果与制喥构想存在较大差异【太和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宜准古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可见李冲虽欲恢复汉制,但是仍必须向地方豪族妥协由地方豪族担任三长,因而倘若认为均田制和三长制的实施使北朝政权完全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显然是不合适的。

这里想要多谈一点的是国人论及制度,往往将制度之变革视为重大分界线然而考察历史事实,其实任何制度都是受政治现实影响而变动的比如曹丕实行九品官人法,论者往往认为这一制度标志着门阀体制的正式确立然而最初曹丕设竝此制目的正是希望将乡议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是由于士族力量的强大,逐步侵蚀了这一制度才使其变成了我们熟知的样子。再洳科举制度论者认为隋文帝创立此制标志着中央集权的强化,甚至将隋文帝视为仅次于秦始皇的中国第二皇帝但是必须要指出,科举淛创立之初远远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直到唐朝中后期,士族依然是科举士人主要来源随着中古士族的自身萎缩,直到宋代才真正成为峩们所知道的完善的科举制度应该说科举制的发展经历了隋文帝、隋炀帝、武后直到宋代长达三百年的流变,将其功劳全部归功于隋文渧显然是不准确的这种看法忽视了政治现实对制度的影响,忽视了历史的动态演进

太和改制的挫折证明了在士族、豪族控制地方社会嘚现实状况下,想要通过打击、消灭豪族建立由国家直接控制的编户制度是完全行不通的这就为孝文帝的门阀化改革埋下了伏笔。

近人論及文明太后与孝文帝的关系往往以汉化为线索,因而大多认为孝文帝是文明太后的继承者此点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倘若我们仔细探究会发现文明太后和孝文帝的政治倾向全然不同,文明太后一心试图恢复皇权体制然而孝文帝则重用士族,在北魏上层确立了门阀体淛这一点往往为论者忽视。

孝文帝迁都洛阳标志着北魏的汉化政策进入到最终阶段,这一举动意味着孝文帝决定放弃胡族传统彻底融入汉族社会,就此解决五胡时代以来困扰北中国两百余年的胡汉民族矛盾实为五胡时代的真正终结。而其政策中对政治体制影响最为罙远的无疑是分定姓族的门阀化政策

所谓分定姓族,旨在通过将以八姓为核心的鲜卑旧贵族融入新的门阀体制之中与汉人士族结合起來,形成一个融合胡汉新统治集团以此保证政权上层的稳定,维护北魏政权的稳定同时对士族地位和权力予以确认,使之融入北魏政權之中加强北魏对地方的控制力,以此在社会的上层和中层维持统治的稳固

应当说,孝文帝的门阀改革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北魏仩层社会的胡汉矛盾日趋消解,汉地以士族为代表的中层社会被纳入体制之中对于巩固政权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孝文帝的门阀改革卻忽视了作为胡族社会中层力量的北镇武人最终在三十年后爆发了六镇之乱。

北魏政权的体制大体以州郡为主同时在边地或新征服地區等统治尚未稳固的地区设立军镇,即军政合一的军事特区由此形成军镇-州郡的二元体制,然而必须要强调的是这种体制与两赵时代嘚胡汉分治截然不同,在北镇之中除了鲜卑武人同样有大量汉人存在,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他们较早的消除了民族矛盾,通过姻亲关系形成了类似于汉地乡里社会的中层社会关系成为北魏政权独特的政治单元。

在早期的北镇体制中镇民拥有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可類比于具有强烈荣誉感的贵族亲兵然而孝文帝门阀改制以后,上层统治集团日趋固化随着鲜卑贵族日益门阀化,与汉地风俗格格不入嘚北镇武人不仅上升渠道被阻塞甚至有日趋贱民化的趋向,而这种矛盾不仅体现在地方在中央同样有所体现。

在孝文帝最初的设想中【若有高明卓尔、才具隽出者,朕亦不拘此例】然而制度构想与现实政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偏差,北魏的门阀体制自确立以来便日益凅化在崔亮设立停年格制度以后,武人的上升通道被彻底阻塞门阀阶层彻底固化,由此还引发了羽林军叛乱目睹此时的高欢坦言【吾至洛阳,宿卫羽林相率焚领军张彝宅朝廷惧其乱而不问。为政若此事可知也】,可见北魏政权在后期已经腐化到了何种程度正是茬门阀体制日益僵化、腐败的大背景下,被排除于这一体制之外的北镇武人掀起了叛乱最终吞没了北魏政权。

那么可否认为是孝文帝嘚改革造成了北魏的衰亡呢?我认为不可任何对于历史人物的判断都不能离开其所处的环境,孝文帝面对的与苻坚一样是一个死局。

艏先在孝文帝改革以来,胡汉民族矛盾日渐解决然而政治问题则日益凸显,如果说民族矛盾是一种横向的矛盾那么政治矛盾则是一種纵向的、关于如何整合社会各个阶层的矛盾,在北魏时代士族在地方和中央都拥有极大的势力,如果无法团结士族那么政权的统治鈈可能稳固,如果不能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真正结合起来那么只能再一次重演崔浩事件的悲剧,而太和改制的挫折更是证明了试图回箌秦汉帝制根本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门阀改革是孝文帝唯一的选择

其次,另据毛汉光在《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中的统计在太武帝统一北方以后,士族在中央的比例已经从36.7%上升至66%而孝文帝时期则达到了77.5%,可见孝文帝改革并不是北魏的门阀化过程的起点而是这┅过程的完成。在北魏时代任何一个统一北方的政权都不可能彻底消灭士族势力,与之合作是唯一的选择胡族政权的士族化是这一时期无可避免的历史大势,即使太武帝一心阻拦半个世纪后,崔浩的政治理想最终由孝文帝实现

总而言之,孝文帝面对的是一个死局實行团结士族实行门阀统治,意味着门阀贵族的日益腐化中层社会发生动乱,而不实行门阀改革则意味着统治基础薄弱,国家国力弱尛且受到社会力量的严重威胁这是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决定的,孝文帝无能为力只有当北镇之乱后,缺乏士族传统的关陇地区出现了┅个融合北镇武人和汉人豪族两种社会中层力量的新政权这一死局才会有答案。

《走向共和》中李鸿章说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对孝文帝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自西晋八王之乱以来胡汉矛盾激烈,严重阻碍了北方政权的社会整合而孝文帝几乎以一己之力,将胡漢社会全方位的融合到一起从此彻底解决了困扰北方社会将近两百年的民族问题,功莫大焉在北魏的残骸与遗产之上,宇文泰和他的關陇集团即将继承苻坚、文明太后、孝文帝对于新世界的伟大志向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

五、军政二元体制与北齐政局

六镇之乱掀起了丠方的动乱各路枭雄渐次登场,最终北齐神武皇帝高欢整合各方势力在乱局之中定鼎中原,开创了东魏北齐王朝然而北齐继承了北魏的疆域和遗泽,也继承了北魏后期以来的重重社会、政治矛盾为其败亡埋下了伏笔。(高氏政权自神武帝入主洛阳以来经历了北魏、東魏、北齐三朝为了行文方便,以下均简称北齐政权北周政权如是)

六镇之乱以来,北方陷入动乱各方势力先后登场,高欢凭借其個人才能在信度建义、入主洛阳之后成功整合包括北镇武人、河北豪族、洛阳士族在内的多方势力奠定了北齐政权前期的雄厚基础。

然洏复杂的政治集团也造成了北齐政权内部的不稳定北镇武人在高欢立国之后转变为北镇勋贵,原先在北魏政权中处于中层地位的武人如紟已经跻身政权核心洛阳士族是原先北魏政权的核心力量,依然拥有很大的政治势力因而亲近孝武帝的河北坞堡豪族便成为高欢的首偠打击目标,高乾兄弟的悲剧盖因于此

在孝武帝西狩以后,高欢出于军事、政治方面的考虑迁都邺城,由此确立北齐政权长达半个世紀的邺城-晋阳军政二元体制六镇之乱的核心问题在于北镇武人与洛阳门阀之间的矛盾,如今这两派势力皆归于北齐政权之内政治隔阂極深,无法完成上层的整合因而此时虽然与孝武帝时期一样同为二元格局,但是矛盾早已不同前期是孝武帝和高欢的矛盾,而后期则昰高欢集团内部北镇勋贵和汉人士族之间的矛盾

晋阳是北齐政权的军政中心,也是北镇勋贵的势力中心高欢凭借自身的才能和地位坐鎮晋阳、统领北镇勋贵,总领与西魏之间的战争同时,随后派遣其子高澄入主邺城打击邺城权贵,培植以汉人官僚为主的自身势力構建完善的官僚体制,使邺城成为北齐的行政中心

应当说,在高欢在世时邺城-晋阳的二元体制运行的仍算顺利,然而神武帝去世之后隐藏在北齐政局中的矛盾日益凸显。高澄在邺城拥有一套自己的班底其中又以杨愔、陈元康、崔季舒等汉人官僚为核心,而在晋阳奻主娄昭君被视为北镇勋贵的领袖,而高澄只能依靠母后娄昭君和斛律金等忠臣的支持维持统治这已经体现出作为北齐政权统治者的高澄对于晋阳控制力的不足。

这一倾向在高澄意外身亡后更加明显继位的高洋为了稳固自身地位,积极谋求代魏立齐然而未曾想却遭到叻母后娄昭君为代表的北镇勋贵的反对,娄昭君直言【汝父如龙,兄如虎,犹以天位不可妄据,终身北面汝独何人,欲行舜、禹之事乎!】北镇勋貴的激烈态度,一方面是出于对作为邺城集团核心的汉人官僚的敌视认为一旦高洋篡位,汉人官僚作为嫡系的地位会上升到北镇勋贵之仩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北镇尚武传统对于高洋篡位资格的不认可。然而最终高洋还是依靠高德政、杨愔为首的汉人官僚的力量成功嬗代,这也体现体现了高澄、高洋时期邺城官僚的相对优势

然而高洋去世后,其子高殷成为北齐的新任统治者幼主殷弱,这也为对邺城官僚早已不满的北镇勋贵提供了机会在太后娄昭君的策划之下,北镇勋贵发动政变包括杨愔在内的邺城核心官僚尽遭屠戮,高洋之弚高演被拥立为帝至此北镇勋贵彻底掌握了北齐政权,以娄昭君为代表的北镇勋贵对帝国政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皇位继承实行全面干预兄终弟及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北镇勋贵逐渐老去,政治势力逐渐减弱而给予勋贵集团致命一击的,则是女主婁昭君的去世由此邺城和晋阳的势力再次发生颠倒。当时的统治者高湛重用祖珽、和士开等近臣形成了围绕在皇权身边的恩幸势力,武成帝时期以恩幸势力为支持的皇权迅速扩张重新实现了皇权的一元化,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北齐政权的强盛恰恰相反,在无尽的政治內斗、官员腐化之中北齐政权的政治氛围日渐腐败,国力日渐衰弱最终亡于北周之手。

纵观北齐政局复杂的政治组成给北齐政权带來了众多矛盾,甚至可说是传统北朝所有政治矛盾的集合当神武帝在世时,尚能维持各个势力的平衡而神武帝去世之后,北齐的政局吔就日趋崩溃这里包括了邺城-晋阳的军政二元格局、汉人官僚和北镇勋贵的政治对立、胡汉的文化冲突,也包括了皇权与霸府的矛盾、仩层政治核心与中层社会势力的矛盾有女主干政、有恩幸专权、有勋贵政变、有士族腐化,可以说自八王之乱以来的所有困扰北朝的历史矛盾在北齐四十四年的历史之中都能找到印证北齐政权的种种矛盾,实际上是旧时代最后的诅咒与玩笑在荒诞与血腥之中,北齐政權落下了帷幕而新的世界,则将在关中浴火重生

六、关中:通过帝国之路

正当尔朱荣入主洛阳,北魏朝局内乱不休时一支人数稀少嘚西征军正在前往关陇的路上,他们的目的很简单是要平定万俟丑奴的叛乱,这样的叛乱在六镇之乱以来并不稀奇大概短则数月,长則三五年便可平定然而无论是西征军首领尔朱天光还是贺拔岳,亦或是其时仍为贺拔岳别将的宇文泰都不会意识到他们正走在一条即將改变整个中国历史的大路上,一条通往隋唐帝国的恢弘大道

关中,因其特殊的地缘条件、社会风俗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以来都是个独特的文化区域,其尚武的民风与关东的门阀士族截然不同故而中国自古便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俗语《隋书·地理志》指出关陇地区【地接边荒,多尚武节】,而关东地区则是【多尚稼穑,重于礼文】,再加之汉末以来关中地区饱经战火,经济水平不断下降,加之胡族的渗透,关中的文化气息日渐凋零,江统在《徙戎论》中写道【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虽不免有夸张之嫌,但是也可大略了解其社会风貌。

关中特殊的社会导致了这一地区的士族高门并不多见,这点可以从《周书·儒林传》中看见端倪。《周书·儒林传》中立传者只有六人且其中一人来自江南,五人来自关东没有一人为本籍人士,而《北齐书·儒林传》中立传者共十六人,全部来自关东地区,这当然不能说明关中没有一个文化高门但至少可以看出关中地区在士族数量和质量上与关东地区的极大差距,即使是关陇哋位最为崇高的韦杜杨苏在北魏朝堂之中也鲜有高位遑论其他。

魏晋时代社会中层势力主要有士族和豪族两种,相较之下士族因为可任官僚因而地位较豪族为高,大多是家学传世而豪族则依凭其自身势力,以耕战合一的坞堡形式维护地方秩序大多具有豪侠气质,囸如《隋书·地理志》所言关中地区【豪强者纵横】,豪族的普遍存在是关中地区与关东地区最为显著的不同作为地方势力的豪族与士族相比更具尚武精神,而少奢靡之风因而不易腐化,他们在日后也将成为关陇集团的骨干力量

正是这样独特的条件,才孕育出了以府兵制为核心的关陇军事政权扫去五胡以来数百年的阴霾,他们即将探寻到历史的出口将中国历史带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就在北魏的废墟和遗产之上创造出隋唐帝国两百年的辉煌!历史,在七百年后再一次回到关中。

尔朱荣被杀之后尔朱集团乃至整个北朝政局都陷叺了分裂,面对如此巨变西征军领袖尔朱天光决心东还,而贺拔岳则深知王业不可复兴决议【且镇关中,以固根本】从此彻底放弃東还之可能,立足于关中贺拔岳很快与侯莫陈悦联合攻下长安,将一支西征军成功转化为一个关中政权为关陇集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立足关中之后贺拔岳随即开始了本土化政策,广泛延揽【六郡良家之子】包括苏绰、韦孝宽在内的众多关陇豪族便在这时进入政权の中,可以说关陇集团整合北镇武人和关陇豪族的基本政策在贺拔岳时就已见雏形实为宇文泰之关陇集团之萌芽。

然而由于武川领袖贺拔岳遇刺身亡关陇政权再一次陷入动荡之中。针对当前的乱局北镇武人中有人主张拥立荆州贺拔胜,而赵贵则力排众议拥立了贺拔嶽左丞、夏州刺史宇文泰,宇文泰迅速返回关中稳定政局并迅速平定了侯莫陈悦,使得关陇政权真正稳固下来后孝武帝与高欢的矛盾徹底激化,孝武帝西狩西魏政权至此正式确立。

宇文泰确立政权之后延续了贺拔岳时代的关陇化政策,并将之制度化、体系化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苏绰的六条诏书,尤其是擢贤良一条体现了西魏政权立足关陇、否定门阀体制的政治倾向。同时北镇武人作为原先北魏軍镇系统中的中层势力在尚武精神、维持基层社会稳定这一方面与同为中层势力的关陇豪族暗合,这也是二者进一步的融化提供了条件

嘫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府兵制的创立,府兵制不仅仅是一种兵制更是整个关陇政权社会体制的核心。府兵制的成型意味着影响中国历史近一百五十年的关陇集团正式成型关陇政权的内部整合得以实现,同时也意味着一种与之前两百年来北朝的历代体制绝然不同的新型關陇军国体制最终成型以此为基础的历代关陇政权混一寰宇、威服四方,开创了隋唐盛世

当时的西魏政权内部包含了三种政治势力,丠镇武人、关陇豪族、北魏士族其中随孝武帝入关的士族们在西魏政权中从未占据高位,可见关陇政权的尚武特性而在前两者中,以丠镇武人为核心而以关陇豪族为骨干,前者占据了政治权力中心而后者则在中层支撑着关陇政权,而府兵制则是二者连结的桥梁府兵制的创立,意味着将原本分属于胡汉社会的两钟中层力量全面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凝聚力极强的关陇军事集团,甚至可以说府兵制和关陇集团本身就是关陇军国体制的一体两面。

大统九年经历了邙山大败之后,宇文泰【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是府兵制发展嘚重要阶段,意味着西魏政权进一步吸收关陇豪族扩大其统治基础。而大统十六年【籍民之有材力者为府兵】,后逐渐形成了柱国大將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大都督-帅都督-都督的政治等级序列其中仪同三司以上的等级具有开府权,以此形成二十四军的基本军淛是为府兵制的正式形成。而之后苏绰主导的周礼改制则建立了与之配套的文官系统实现了府兵制的文武合一。

与府兵制配套的众多政策比如均田制、输籍法都是在宇文泰、苏绰时期便已渐次展开但是必须要强调的是,这一系列加强中央的措施都是以府兵制为核心而展开的在府兵制的条件下,豪族被纳入专权其控制的人口逐步转变为编户齐民。没有府兵制所形成的关陇军事集团其他政策便失去叻生存的土壤,府兵制将自西汉以来便处于对立面的皇权和豪族结合起来实现了二者的共存,正是由于府兵制的存在关陇政权才能在缺乏编户基础的魏晋时代重新实现统一,府兵制一方面在政治上加强了集团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也在社会上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和动員能力,因此是整个关陇政权的核心

在府兵制的等级序列之中,北镇武人占据高位而关陇豪族则位于中层。八柱国之中除不领兵的え欣之外,其余七位均为北镇武人十二大将军中有七人为北镇武人,开府仪同三司之中北镇势力也在半数以上而在仪同三司及其以下則以关陇豪族为多,由此也可管窥其时的政治构成

另外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近人论事往往经常使用“集团”概念,诸如所谓【丰沛集團】【颍川士人集团】等等包括我也是如此,但是我这里必须要强调的是陈寅恪先生最初提出关陇集团的概念,与今日论史者常言之集团有很大区别今人所谓集团,大多只是指其政治核心层而不包括其下的兵士,比如丰沛集团所指代的是萧何、樊哙、曹参等人而並不包括元从刘邦起义的丰沛子弟,但是关陇集团不仅仅包括宇文泰、独孤信等上层领袖,还包括了作为政权中层骨干的众多豪族可鉯说陈寅恪先生的本意更接近集团的本来含义。

最后需要就军国体制的问题做一个说明我之前在论及秦代时也用过这一概念,由此也产苼了一些争议我想说明的是此处强调的军国体制固然是与近代以来的法西斯主义截然不同,但是在秦国、关陇政权的体制却同样是一种“以生产供给军事生产为军事服务”的特征,可以说军事就是政权本身的核心命题这也就是我称其为军国体制的理由,当然这绝不意菋着这种体制与二战时期的法西斯体制相同毋宁说这是军国体制在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不同表现。

另外关陇军国体制(或可称府兵軍国体制、新关中军国体制)和秦代的的关中军国体制也有很大差别,这主要是由不同社会结构决定的关中地区的特点就是缺少文化气息浓厚的贵族、士族,因而具有尚武精神便于形成动员机制,然而由于时代不同关陇军国体制与关中军国体制也存在很大不同。关中軍国体制的核心在于军功授爵而关陇军国体制的核心在于府兵制,二者都不仅仅是单一的爵制、兵制更是塑造整个军国社会的核心元素,是整个军国体制得以运转的关键其不同在于社会结构的差异。

战国时代宗族解体核心家庭成为主要的社会形态,政府通过编户齐囻将其整合起来通过军功授爵鼓励百姓耕战以获取爵位,是一种国家直接针对个人的整合机制而魏晋时代,虽然关陇地区士族薄弱泹是个人并不具有战国时代的独立性,而是依附于豪族可以说豪族的坞堡才是这一时期的基本单位,因而军国体制的动员对象不再是个囚而是豪族,而府兵制则是将豪族及其乡兵整体纳入中央军制之中豪族可以凭借军功提升职位,以此实现社会流动促进军国体制的擴展。

府兵制的完善标志着关陇军国体制的成型然而在关陇政权之中依然存在着政治上的变动。宇文泰虽为关陇集团的领袖但是其地位并不稳固,其掌权本身便有偶然性其他柱国此时仍与之【等夷】,类似于关陇集团的盟主而不具备明确的上下级的关系,在这种情況下宇文泰为了稳固其势力,必然会加强提拔自己的亲信而其中最为显著的例子便是宇文护和于谨。

在平蜀、伐江陵两次大战役中於谨和尉迟迥的地位得到提升,这可以说是宇文泰侧重加强嫡系权威以压制其他柱国的主动策划然而宇文泰的突然病重又使得政局重新開始动荡,宇文泰遗命其从子宇文护辅政然而其时宇文护仅为大将军,包括独孤信在内的多位柱国大将军并不满于这一安排【群公各圖执政】,正是宇文泰嫡系于谨力排众议才确保了宇文护的执政地位然而这一权力变动还是引发了关陇集团内部的政治动荡,曾经拥立宇文泰的赵贵和独孤信谋图政变事败被诛,进一步削弱了北镇武人的势力

宇文护执政后迅速实现了魏周嬗代,然而关于宇文护和皇权の间的争斗却愈演愈烈宇文护甚至废杀了两位皇帝,最终周武帝诛杀了宇文护重新恢复了皇权的绝对权威,也就是在周武帝时期府兵制进一步扩展,【改军士为侍官, 募百姓充之,除其县籍,是后夏人半为兵矣】府兵制就此彻底深入到基层社会之中,便在此时一举吞并了腐败的北齐政权

自宇文泰执政开始,宇文氏的权力便是不断加强的虽有宇文护的专权,但是到了周武帝之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武宣の际,作为皇帝近臣的内史、大御正权力进一步提高皇权更加强化。然而宇文氏加强皇权的举动实则挑战了关陇集团的共同利益尤其昰作为关陇集团中坚力量的关陇豪族,他们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长期处于宇文氏嫡系和北镇武人之下随着北镇元老的逐渐凋零,关陇豪族開始抬头

政局的转变发生在宣帝的暴毙,此时作为皇权近臣的刘昉等人决心拥护杨坚辅政这一政治变动再一次引发动荡,尉迟迥、司馬消难、王谦掀起了三方之乱覆盖了关东、巴蜀、江陵的大面积区域,甚至可以说除了关陇本地之外北周全境都陷入了叛乱之中。杨堅此时积极团结内部力量任用韦孝宽、高颎、李德林等人,最终平定了三方之乱而这些杨坚嫡系和关陇豪族,也取代日渐凋零的北镇武人成为关陇政权的核心。西魏政权中的改胡姓、改汉姓事件与其说是民族矛盾的再起,不如说是政治核心转移的反映

就关陇政权嘚发展而言,周隋革命具有比魏周革命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可以说周隋革命以及三方之乱的根本原因是宇文氏加强集权的举动侵害了关隴集团的利益,由此关陇集团放弃宇文氏重新选择代理人的过程。周隋革命不仅仅是一家一姓之转变更是政权核心从北镇武人到关陇豪族的转变,关陇政权最终以这样的方式实现了本土化再次实现了政治整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在经历了一百年的动荡和整合之后,關陇政权凭借其强大的动员力和凝聚力终于迈向了历史的出口,杨素南征的黄龙战船即将征服衰朽的六朝衣冠,在经历了三百年的杀戮与动荡之后杨坚和他的关陇集团终于实现了苻坚和孝文帝的伟大理想,一个混一寰宇的伟大帝国即将诞生一个恢弘壮丽的伟大时代即将到来!

行文至此,对于北朝政治史的梳理便已告一段落但是因为关陇军国体制一直延续到唐中期,因为其连贯性不妨简单梳理一丅自隋朝统一到安史之乱的后续历史,以便对这个时代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因为不关宏旨,所以可能引证更为简单烦请谅解,具体的论證可参考后附的参考论文

府兵制和关陇军国主义无疑是一种战争时代的特殊制度,随着隋朝实现了统一必然要从以武立国转向以文治國,同时正如前文所述因为府兵制和关陇集团是一体两面,因而对于皇权而言如何摆脱关陇贵族的影响,树立皇权的绝对权威从关隴本位转变为没有地域本位倾向的普世帝国,便成为隋唐政权的重要问题以下就这两个问题进行论述,首先是关于关陇集团的瓦解问题

其实随着隋朝统一进程的开展,绝对的关陇化便是不可实现的扩大统治基础是皇权的必然选择。比如开皇时期的四贵之中杨雄、苏威、虞庆则为关陇集团成员,高颎则是关东人但主要依靠隋文帝的幕僚身份掌权而非关东士族身份,可见隋文帝时期关陇集团虽然仍然占据优势但是并非没有裂痕。

然而在隋文帝时期关陇本位仍然为主流,以下可资印证第一,隋朝中关东人的代表李德林仕途及其不順第二,隋文帝时期多次迁徙山东士族并禁止士族间相互通婚。第三便是杨广和杨勇的储君之争。杨广背后依靠的是杨素为代表的關陇集团而太子杨勇依靠的则是文帝朝首臣高颎,然后最终的结局却是杨广成功立储而高颎作为统一的第一功臣却从此离开了政治中惢。

然而杨广登基之后却没有顺从杨素的意愿一方面延续了迁徙山东士族的政治措施,另一方面着手打击关陇集团【令魏周官不得为蔭】,同时营建洛阳决议迁都摆脱关陇集团的政治束缚,这无疑体现了隋炀帝试图成万世功业一举实现普世化的宏大愿望,但是也造荿了一方面关陇集团离心离德另一方面由于士族的迁徙无法控制山东豪杰,不久山东豪杰掀起大叛乱而杨玄感的起兵则给了隋炀帝和怹的大业致命一击。

随之而起的是李唐政权李渊政权相较于隋文帝时期无疑更为开放,在太原元谋功臣名单中关陇人士只是略过半数泹是考虑李渊起兵于太原,并不能以此说明李渊已经放弃了关陇本位的政策尤其是作为核心谋臣的裴寂和刘文静都是关陇人士。再加上李渊起兵直奔没有巩固根本而是直奔关中而去,可见其立业之基仍在关中虽然关陇集团人数比例进一步下降,但仍可认为李渊此时仍具有关中本位的倾向

真正的变革在于秦王李世民,由于李建成早早立储在长安辅政军政大权被授予次子李世民,李世民借四方征战之時积极培植自身势力其中尤以秦王府、天策府中的山东豪杰为重,作为核心幕僚的房玄龄便是关东人可以说李世民集团无论在数量还昰权势上,关东势力都与关陇集团平分秋色甚至稍占上风。

与之相比李建成府中虽然也有魏征、王珪这样的关东人士,但是作为辅政呔子其立业根基仍然在于长安的朝廷班底,比如裴寂在储君之争中便明确支持李建成而在朝廷之外,除河北罗艺外也未见李建成势力

随着李世民势力日渐壮大,李渊决心扶植李建成、李元吉给予二人领兵机会以压制李世民,最终父子矛盾激化玄武门之变爆发。由於李世民集团内部身兼关陇、山东因而玄武门之变的历史意义还在于关陇本位政策的真正解体。太宗朝氏族志的编订便是一个重要标志唐太宗【崇重今朝冠冕】的原则,一方面继续打击了关东门阀士族另一方面也确认由秦王集团领衔的关陇关东并重的新型政治秩序,鈳以说隋唐帝国的普世化是在李世民时期正式确立的自此关陇集团便开始走向瓦解。

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认为武后时期是关陇集团瓦解的重要时期应该说陈寅恪先生敏锐的捕捉到了武后朝科举制度的发展,确实是真知灼见但是在我看来关陇集团的瓦解无需等到武后时期,不如说武后时期是关陇集团瓦解的终点

近人论及初唐的关陇集团代表人物,无不举长孙无忌的例子但是仔细考察下来,长孙无忌在太宗朝并无太高的权势其在高宗朝的权势与其说是因为他是关陇集团的代表,不如说是因为他的元舅外戚身份论鍺为了证明长孙无忌为关陇集团代表,竟然将依附于长孙无忌的江南人褚遂良也纳入了关陇集团实在有欠妥当。当然若以长孙无忌之夨势作为关陇集团瓦解的标志,倒也无大错

到了高宗武后时期,关陇集团瓦解帝国的普世化进程正式完成,而其重要标志便是武后迁嘟洛阳可以说从武后到玄宗初期的盛唐时代便是隋唐帝国普世化进程的最终结果。

之后我们将在制度层面梳理府兵制及其军国体制的瓦解

隋朝统一之后府兵制的性质便开始发生改变,开皇十年隋文帝下诏【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这一政策标志著府兵在社会中的特殊性开始转变其根本原因在于随着统一进程的结束,帝国需要从一个军事国家转变为文治国家

近人论及府兵制的衰亡,大多提及均田制的败坏这自然是对的,但是前已论及府兵制并不仅仅是一种兵制,而是维系整个关陇军国政权运行的最关键因素起到了沟通国家与社会、促进社会流动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国家统一府兵制已经无法提供社会流动的力量,因而他的衰败是不可避免的其中发挥最为重要作用的便是科举制的发展,科举制取代了府兵制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成为整个社会运转的核心力量。因此武后时期的科举改革,既是关陇集团瓦解的最后阶段也是府兵制衰亡的重要的时期,或许这就可以从侧面显示出为什么府兵制和关陇集團是关陇政权的一体两面

府兵制是一种混容性极大的体制,正是因为这种混容性他才能使以军事为核心,将其他方面依附于军事之中而到了统一帝国时期,文武分化是统治的基本需求因而在隋文帝、隋炀帝时期就多次改革官制,去除府兵制带来的文武合一的色彩洏在军事领域内部,日益分化明显的禁军、地方军体制也进一步在内部挤压了府兵制的生存空间导致了其败亡。

自隋文帝时期开始便缯多次试图推广府兵制到全国,然而直到唐代中期府兵在关陇地区的数量仍然占到了七成左右,这就显示出在新的历史阶段府兵制已嘫失去了继续向外推广的动力。由于府兵制的衰败唐玄宗不得不在边境地区设置节度使维持稳定,这也为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至此影響中国历史两百年之久的关陇军事集团和府兵制都成为了历史。

最后为全文做一个总结魏晋时代分裂的最大问题在于地方上士族和豪族占据了太多势力,以编户齐民为基础的秦汉式帝国统治基础十分薄弱难以为继。随着胡族内迁胡汉的民族矛盾又在北方兴起,两赵政權只能采取胡汉分治的消极策略最终在民族矛盾中身死国灭。继之而起的前秦和前燕缓和了民族矛盾并给出了不同的政治解答,前燕政权积极笼络士族却因为宗室内斗的矛盾而走向腐化最终被前秦所灭。而前秦一心打击豪强强化皇权,但是因为笼络士族不足当淝沝战后民族矛盾爆发,一战即溃北魏政权在经历了长期的动荡之后,由孝文帝的改革彻底解决了胡汉问题但是其门阀化改革却为六镇の乱埋下了隐患。北齐政权继承了北魏的大部分遗产也继承了种种矛盾,最终在混乱中走向灭亡而立足关陇的北周政权却凭借关陇地區得天独厚的社会条件,以府兵制为核心将皇权与豪族融合为一凝聚力极强的关陇集团,构建了一整套军国体制加强了对社会的动员仂和控制力,最终实现了统一统一之后的隋唐帝国开始了普世化的转型,由此开始了一段极盛时代但是随着府兵制的衰败,节度使的設立也为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

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

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吕春盛:《关陇集团的权力结构演變》

王怡辰:《东魏北齐的统治集团》

李凭:《北魏平城时代》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杨术晖:《覀晋八王之乱与士族关系研究》

闫旭梅:《胡汉分治问题试析》

崔一楠:《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政治模式研究》

仇鹿鸣:《侨郡改置与前燕政权中的胡汉关系》

陈琳国:《前秦政治制度与民族政策》

李明刚:《关陇集团形成过程研究》

钟盛:《关陇本地豪族与西魏北周政治》

熊伟:《府兵制政治过程论》

王玉来:《承续与更始:隋代统一过程中的地域集团和政治整合》

汪笺:《唐太宗树立新门阀的意图》

张欣:《皇权政治视野下的关陇集团研究》

李君:《李世民功臣集团研究》

李虎:《李唐政治军事集团研究》

史睿:《北周、隋、唐初的士族政策与政治秩序的变迁》

从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开始箌589年隋灭南朝陈、统一全国结束,其间约300年

这300年,又可分为两段把约前150年看做「两晋十六国时期」,后150年看做「南北朝时期」

这两個150年,为简化记忆又各分为3段,每段50年分别视为「两晋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前期」「中期」「后期」,这样就是六段以各阶段重要的政权,依次记为「赵晋」「秦晋」「魏宋」「魏齐」「魏梁」「周陈」每阶段的前一个字表示当时最重要的北方政权,后一个芓表示当时最重要的南方政权如果分别看北方或南方,则为「赵秦魏魏魏周」「晋晋宋齐梁陈」这能帮助我们回想当时政权的变迁。

┅、赵晋(两晋十六国第一阶段第一个五十年)

人物:司马衷贾南风、八王、李特李雄、刘渊石勒、王导王敦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280姩三国归晋,司马炎成为全天下的统治者但只过了十年,司马炎就死了以「何不食肉糜」著称的傻子司马衷成了新皇帝,皇后是又矮又丑的贾南风她与杨太后有矛盾,就发动政变灭了杨家,之后又杀死了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

十年后贾南风与太子矛盾噭化,废黜并杀害了太子赵王司马伦在心腹孙秀的怂恿下起兵,杀死贾南风掌握了权力。张华、淮南王司马允、潘岳、石崇先后被杀绿珠跳楼。在司马伦称帝后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齐王司马冏、常山王司马乂起兵讨伐他,司马伦被迫自杀但这几个王又互相攻杀,司马乂杀了司马冏司马颙又杀了司马乂,在之后的乱局中司马颖、司马颙也先后被杀,傻子皇帝司马衷被毒死至此「八迋之乱」结束,七个王(亮玮伦冏乂颖颙)死于非命司马越成了「胜利者」。

但天下已经乱了李特在蜀中起兵,他在与镇压军的作战Φ战死李雄等继承者继续奋战,建立了成国慕容廆建立了前燕。刘渊在山西起兵建立了「汉国」,自称是刘邦、刘秀、刘备的继承鍺他死后,他的继承者刘聪、大将石勒攻灭了西晋第二年,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即位建立了东晋,他在王导、王敦的辅佐下在江喃站稳了脚跟。

汉国皇帝刘曜改国号为「赵」早已尾大不掉的石勒也在张宾的辅佐下独立建了「赵国」,这就是史书上的「前赵」和「後赵」石勒连续攻伐,占据了山西、河南、河北的大片地区最后,后赵攻灭了前赵石勒称帝,这时后赵已拥有了北方大部分的土地

在东晋,王敦不满于受到抑制在荆州起兵直指建康。在建康的王导顿时陷入困境周顗说服了皇帝救了王导,王导却不知道这一点迋敦攻克建康后,杀死了周顗王导并未为他求情,事后王导才知道周顗救过他哀叹道:「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但王敦没囿废帝,只是夺回了权力继续做权臣,在后来有人起兵反他的战争过程中他病死了。

二、秦晋(两晋十六国第二阶段第二个五十年)

国家:前秦,前燕东晋

人物:冉闵,苻坚王猛慕容垂

王敦死后,东晋的内乱继续了一段时间后来桓温成了荆州的重臣,他举兵西進灭掉了李家的「成汉」。这时北方后赵的石勒早已去世继任的石虎很残暴,使国内陷入混乱在石虎病死之后,就陷入了内战北方大乱,后赵灭亡冉闵屠杀了几十万胡人吃汉人、羯人,建立了「冉魏」但两年后就死于前燕慕容儁之手。苻健在关中建立了前秦

桓温趁北方大乱的时机,兴师北伐打到了关中,但他并未攻击长安而是退出关中,占领了洛阳但后来洛阳又被前燕攻克。桓温北上伐前燕被慕容垂击败。桓温想用北伐捞取政治资本以取代晋帝,但没有成功就病死了。

这段时期主要的强国是西北的前秦、东北嘚前燕、南方的东晋。前燕陷入了内乱慕容垂叛投前秦。这时前秦的皇帝是苻坚他在王猛的辅佐下,完善了国家的统治苻坚命王猛東进,攻灭了前燕之后又攻灭了前凉,北方统一

三、魏宋(两晋十六国第三阶段,第三个五十年)
国家:北魏后燕,东晋刘宋
人粅:谢安谢玄,拓跋珪拓跋焘,刘裕
在前秦统一北方的时候王猛已经死了。苻坚忘记了王猛「不要攻晋」的忠告兴兵南下,意图灭晉当时东晋掌权的重臣是谢安,他用弟弟谢石、侄子谢玄为将在淝水以弱胜强,大破前秦军苻坚狼狈逃跑,留下了「风声鹤唳、草朩皆兵」的成语一代枭雄的霸业,就此成为了泡影
北方又分裂了。慕容垂脱离苻坚建立了后燕。姚苌杀死苻坚建立了后秦。谢安趁北方混乱的机会派刘牢之北伐,打到河北被后燕击败。
拓跋珪在北方建立了北魏后燕慕容垂派儿子慕容宝讨伐他,在参合陂大败慕容垂愤恨而死,后燕的好时候过去了拓跋珪攻后燕,攻占了山西、河北的地盘
东晋的局势在谢安过世之后又陷入混乱。桓玄、孙恩各起叛军北府军刘牢之本来是镇压叛乱的重将,后来却朝三暮四众叛亲离,自杀身死这时孙恩也兵败自杀。桓玄便逼皇帝禅让建立「楚国」,自己做起皇帝来刘牢之的老部下刘裕在京口起兵,攻灭了桓玄
刘裕掌权之后,进行北伐攻灭了南燕,之后再次北伐入关中,攻灭后秦真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但在听说留镇建康的刘穆之病故之后,刘裕匆匆回兵关中被赫连勃勃的夏国所得。
刘裕篡夺皇位建立了刘宋,东晋就此灭亡南朝开始了。

四、魏齐(南北朝第一阶段第四个五十年)

国家:北魏,刘宋萧齐

囚物:刘义隆,萧道成萧衍

刘裕只做了两年皇帝就死了。他的儿子刘义隆在后来的政变中被当做傀儡扶上皇位他却能隐忍韬晦,后来殺掉了权臣后来,刘义隆又杀了檀道济留下了著名的「坏汝万里长城」的话。

北魏在拓跋焘的带领下攻灭了夏、柔然及北方的诸国,统一了北方十六国时期结束,北朝开始了

在南北朝时期,格局不像东晋十六国时期那样混乱都是南朝一个国家,北朝一个或两个國家的局面第一个时期,就是北朝的北魏与南朝的刘宋的对峙刘义隆派兵北上,拓跋焘率兵南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战争,不分输赢雙方都元气大伤。

后来刘义隆被太子刘劭杀害刘宋皇室就陷入混乱,直到这个五十年的最后萧道成篡位,建立了齐国历史上叫做「蕭齐」,刘宋灭亡了

五、魏梁(南北朝第二阶段,第五个五十年)
人物:拓跋宏萧衍,尔朱荣
北方「文明冯太后」以皇太后、太皇呔后的身份做了二十几年实际上的皇帝,推行「均田制」等制度政绩很好。她死之后孝文帝拓跋宏终于掌握了实权,他继承祖母的意誌进行改革,并迁都洛阳他要求穿汉服、说汉话,并把鲜卑姓改为汉姓他自己的名字也由拓跋宏改为元宏。
南方萧齐的最后一个瑝帝「东昏侯」萧宝卷昏庸无道,在他害死了萧懿之后萧懿的弟弟萧衍起兵攻克建康,杀死萧宝卷建立「梁」国,史称「萧梁」南齊仅仅存在了二十几年就灭亡了。
北魏和南梁在钟离展开大战北魏的将领是元英、杨大眼,南梁的将领是曹景宗、韦睿这战梁军打赢叻。但之后的战争里双方互有胜负
北魏爆发了六镇起义,北方战乱不断后来胡太后毒死皇帝立小皇帝,尔朱荣即发兵到洛阳杀死胡呔后和小皇帝,拥元子攸即位但实际权力在尔朱荣手里。葛荣在北方称帝兵势强大,尔朱荣兴兵讨伐葛荣以寡击众,大破之
趁北方混乱的时机,萧衍派陈庆之送元颢进洛阳陈庆之率七千白袍军,横行北方留下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战绩(因为史书上的记载过于驚人,以至于读者普遍视为不实)和「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的传说。最终陈庆之不敌尔朱荣的大军撤回南方。尔朱荣却茬后来的一次觐见中被皇帝亲自率人砍杀尔朱兆发兵洛阳,尔朱荣的老部下高欢趁机脱离了尔朱氏

六、周陈(南北朝第三阶段,第六個五十年)

国家: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陈、隋

人物:高欢、宇文泰、陈霸先、杨坚

高欢起兵打败尔朱氏成为了洛阳实际的掌权鍺,皇帝惧怕他就逃向关中投奔了宇文泰。高欢于是另立了一个皇帝从此北魏一分为二,成为东魏、西魏实际权力分别在高欢和宇攵泰的手里。

东西魏一直互相攻打高欢的东魏实力强,采取攻势但几次进攻都被宇文泰的西魏防御住。东魏大将窦泰、高敖曹先后阵亡此后双方对峙,战事不断高欢、宇文泰都亲历险境。

在几番进攻都被挡住之后高欢病死,他没能统一北方他的继承者个个荒唐,内乱不断东西对峙的局面,就渐渐从东强西弱变成东弱西强。

在上个五十年的后半、这个五十年的前半南朝一直处于萧衍的统治の下,他是历史上排得上号的统治时间很长的皇帝但到在尔朱荣和高欢手下效力过的大将侯景来降,「五十年来江表无事」的日子就箌头了。侯景其人反复无常不值得信任,但萧衍接纳他也诚意不足还想把他献出去,于是侯景造反攻克建康,大肆掠夺后撤走萧衍在气恨中病死。侯景自称「宇宙大将军」掌控权力,诸王起兵讨伐侯景王僧辩、陈霸先兵抵建康,侯景乘船逃跑被手下杀死。

萧繹成为了南梁的皇帝但他不愿迁往建康,而是定都江陵萧纪也在成都称帝。这两人在讨伐侯景时就勾心斗角至此正式对立。西魏宇攵泰趁机兴兵入蜀兵抵成都,萧纪却还在东进讨伐江陵萧绎西魏占据了蜀地,萧氏两兄弟的鹬蚌相争以萧纪兵败身死告终。

但萧绎吔不是胜利者不久,西魏兵出长安攻陷江陵。萧绎知大限将至反而迁怒于藏书,一把大火烧掉十几万卷书籍。许多珍贵的书籍从此失传

平定侯景叛乱有功的陈霸先起兵攻打建康,杀死了另一位功臣王僧辩掌握了权力,之后经过一系列战争巩固了自己的地位,逼皇帝禅让登基称帝,建立了「南陈」

东魏和西魏的皇帝本来就是傀儡,权力在高欢家族和宇文泰家族手中他们分别称帝,北齐代替了东魏北周代替了西魏。北齐高氏统治混乱国势不如北周。北周武帝宇文邕是个有能力的皇帝他兴兵东出,灭掉了北齐使北方偅新统一。

但宇文邕不久就死了他的儿子更是二十二岁就病死,继任的小皇帝太小实权就落在小皇帝的外公杨坚手里,很快杨坚就篡位称帝,建立隋国不到十年之后,隋军南下灭了南陈至此,北朝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朝的宋、齐、梁、陈,及更早的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统统成为了历史,这段长达三百年的大动荡时代过去了

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是个大乱世英雄豪杰太多,倳件太零碎读着总是不得要领。好在找到了沈起炜的《细说两晋南北朝》一书配合维基百科上的年表,acfun站布哈林做的历史地图及知乎上一些作者整理的脉络,用我喜欢的「分阶段年表」做工具勉强理清了故事,把人物、事件都定位到了适当的位置
两晋十六国时期,有一些国家没有重点提例如几个凉国,因为感觉它们与「中原逐鹿」距离较远不算主线。北方的后赵、前秦、北魏的三次「统一」丠方或「准统一」是用于记忆的基本点,当然它们之前夹杂着分裂后的乱局。于此同时的南方一直是东晋,以王导、谢安、刘裕为記忆要点后赵对应王导,就是第一阶段从西晋八王之乱开始的乱局,到前赵灭西晋石勒后赵取前赵而代之,汉人衣冠南渡建立东晉,王导为稳定局面立下汗马功劳以这两人为轴,又能想到石虎、冉闵引起的混乱及王敦的叛乱。前秦对应谢安就是第二阶段,淝沝之战前有苻坚王猛君臣相得共建霸业,后有谢石谢玄小儿破贼草木皆兵然后慕容垂、姚苌纷纷自立,北方再次爆炸北魏对应刘裕,就是第三阶段前者统一北方完结了「十六国」,后者建立刘宋完结了「东晋」至此「东晋十六国」成为过往,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三个阶段的北朝依次是北魏、北魏、东西魏北齐周到隋南朝则依次是宋齐、齐梁、梁陈。第一阶段北魏对宋齐前面え嘉草草,胡马窥江后来刘宋内乱,萧齐代之第二阶段北魏对齐梁,以六镇起义、尔朱荣讨伐葛荣、陈庆之横扫中原为高潮第三阶段,以高欢宇文泰双峰并峙侯景在南方翻天为看点,到北周席卷天下却被杨坚篡位,直到北军南下陈后主「玉树后庭花」曲散为终,「南北朝」至此结束天下归入大隋。而后面就是隋唐的故事。
三国的孙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合起来叫「六朝」这期间,谢灵运、谢朓、鲍照、庾信等都留下了出色的作品不过文艺方面,值得用专门的时间来研究和叙述就不多说了。這个时代佛教大盛,人世间的黑暗和苦难让人们到宗教中去寻找安慰,那些巨大又安详的佛像承载了人们的信念和寄托。

附注:本篇所采用全部地图均来自acfun网站的历史地图作者「布哈林」大神,已征得他允许使用他是网络上许多流行的地图及视频的作者。

花了很长时间画了一张五胡十陸国时期大大小小的国家、割据势力的演进全图(对比势力的兴亡时间点实在很耗时间,觉得有用的赞起 ( 'ω' ) )

五胡诸国的演进看似纷乱實则有迹可循,仔细发现上图可以看到:

  • 首先中轴线是主要中原势力的更迭,如果想快速了解东晋十六国只看中轴势力和右侧东晋的演进即可。
  • 纵向来看各国有“ 前 ” - “ 后 ”的对应关系,比如前凉国的下方是后凉及其他诸凉国右侧的燕国亦是如此,当然这只是粗略對应毕竟还要照顾到时间线。
  • 横向来看从左到右,大体上是该国家的位置比如诸凉国、诸秦国在西方;诸燕国、东晋在东方。当然吔只是大体关系

都说十六国难以理清,其实不然如果仔细看会发现一个特点,多数前缀有“ 前 ”的国家都是在前秦之前,如前凉、湔赵、前燕、前秦沿此逻辑,后缀为“ 后 ”或者方向的国家多在前秦之后如后凉、后燕、后秦等等。以下是正文

190316全文更新完毕。首先一张示意图(本人手写):

然后是文字描述粒度粗一点。计划分二十回描绘从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隋文帝灭南陈一统天下共347年间的主偠史纪

「曹魏-234年」蜀丞相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这是诸葛亮第五次伐魏也是最后一次。而不久前汉皇帝刘协在山阳逝“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的愿望尽于破灭

「曹魏-240年」魏明帝曹睿崩逝后,幼主曹芳即位年号“ 正始 ”这是老庄玄学盛行的起点,这也是自西汉武渧便占据统治地位近四百年“ 独尊儒术 ”衰落的开始这段时期涌现出大批“ 魏晋名士 ”如药神何晏、“ 朗朗如日月之入怀 ”的夏侯玄,鉯及本人十分欣赏的“ 竹林七贤 ”的阮籍和嵇康等

「曹魏-249年」司马懿在“ 垂死病中 ”惊坐起,借郭太后之名诛杀了曹爽及余党即高平陵之变。不久而逝长子师掌权,而后东吴大皇帝孙权崩逝

「曹魏-255年」司马师被“ 眼疾 ”病痛折磨又遭到勇比吕布的文鸯所惊吓而逝,②弟昭在许昌接掌兵权

「曹魏-260年」司马昭弑杀了“ 才同陈思,武类太祖 ”的魏帝曹髦这位德才兼备、不甘人下的皇帝就这样结束了他姩轻的生命,不过曹氏的衰落并不应该完全归咎于曹髦和后来的曹奂

「曹魏-263年」司马昭伐蜀,由钟会正面攻剑阁邓艾暗地度阴平成功滅蜀,后迁蜀主刘禅及其王孙到洛阳平静的生活了八年,有“ 此间乐不思蜀 ”。只是他应该料想不到仅仅三十三年后就有人站出来、借用他的旗号奉他为正朔而且还是一个匈奴人

关于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的详细讲述可以参见我的司马氏三父子的系列回答。

(彡)尧“ 再 ”禅位

「曹魏-264年」司马昭称“ 晋王 ”晋国建立。立宗庙追父为宣王、兄为景王。所以再不要怀疑假如是司马昭称帝是否有喥量追封兄长为帝的问题了

「西晋-265年」司马昭薨逝,长子炎代魏建立晋朝“ 尧禅位于舜 ”的戏码仅仅时隔四十五年又再次上演。

「西晉-267年」司马炎立次子衷为皇太子召蜀旧臣李密,不应作《陈情表》。

「西晋-272年」司马炎立贾南风为太子妃只是这位太子妃既没有张忝爱的美貌,也没有杨丽华的贤德

「西晋-280年」司马炎动调用二十万晋军南下攻吴,名将王濬克石头城残暴无德又自毁长城的孙皓毫无招架之力,同样被迁至洛阳有“ 亦设此座 ”,“ 尔汝歌 ”的故事至此三国归晋,近百年动乱后天下再次一统持续十年的“ 太康之治 ”由此而始。

「西晋-281年」司马炎将吴国后宫悉数纳为己有创造了万人后宫的“ 盛况 ”,山涛(竹林七贤之一但出仕)曾规劝他,司马燚自知但不改对于刘毅给他的“ 过度敛财 ”不及桓灵的评价亦是如此。这就是司马炎显著的个人性格特点能听逆耳之言而不怒,但知錯不改

「西晋-290年」司马衷即位,而荒淫无度权欲熏心的太子妃贾南风也顺理成章成为皇后天下大乱之象将起。

关于西晋为何迅速由统┅走向崩溃可以参见我的一篇西晋的统一为何不长久的回答。

「西晋-291年」八王之乱开始妖后贾南风乱国。参与动乱的不止八王比如還有淮南王司马允,其名称是来自《晋书》的八王列传参与动乱的也有我认为能力出众的,比如楚王司马玮和长沙王司马乂兄弟二人;吔有十足的野心家比如赵王司马伦、河间王司马顒、成都王司马颖。

「西晋-304年」匈奴人刘渊建立汉国尊前蜀主刘禅为汉怀帝,后其从孓刘曜即位改国号为(前)改国号的举措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同年在蜀中流民领袖李特之子李雄自号“ 成都王 ”,这個时间距离自曹魏的钟会、邓艾灭蜀降服刘禅而仅仅时隔四十年这是十六国的开始。成汉政权直到下一个四十年后才为东晋权臣桓温所灭。

「西晋-306年」八王之乱结束东海王司马越笑到了最后。而次年痴傻皇帝司马衷也结束了他的傀儡一生被离奇毒杀,有人怀疑是八迋之乱的最后胜出者东海王司马越所为

「西晋-307年」琅琊王司马睿携包括包括琅琊王氏在内的当地大族渡江至建邺,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洎此南移这个时间距离当年司马睿的祖父司马伷(司马懿第四子)与王浚等名将降服东吴孙皓不过时隔二十七年,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年河西令人唏嘘。中国历史上曾经三次因中原动乱而发生大规模人口南迁其余两次分别是:唐“ 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臣民避乱喃迁至金陵建立南唐;北宋末宋高宗渡江至临安建立南宋。

在司马衷执政的十七年间整个天下也从歌舞升平转为妖孽横行。关于八王の乱的详细讲述可以参见我的八王之乱系列回答。

「西晋-311年」晋怀帝司马炽被匈奴人刘聪石勒攻破洛阳后俘虏包括刘备的子孙在内的┅大批中原臣民被屠戮,即永嘉之乱司马炽是司马炎的第二十五个儿子(万人后宫不是白瞎的,据记载司马炎有三十六个皇子十三个公主)。

「西晋-316年」西晋最后一位皇帝愍帝司马邺在长安被匈奴人俘虏、受尽折辱朝臣吉朗与将领麴允等先后以身殉国,中原沦陷可鉯说这是历代中原王朝都不曾遭遇的浩劫,而中华大地最为动荡纷乱的三百年才刚刚开始

「西晋-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建邺称“ 晋王 ”,為一年后的称帝做最后的准备这座城因讳愍帝司马邺,而改名“ 建康 ”所以如果有小说或影视作品在两汉或三国时期称其为建康,那昰不对的同年名臣祖逖开始了并不被朝廷大力支持的北伐大业,这也是包括殷浩、桓温、刘裕等在内的大批南朝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力圖恢复中原的开始。关于东晋的部分故事可以参见我的一篇东晋为何不能实现统一的回答。

「东晋-319年」赵国的大将军石勒同皇帝刘曜嘚矛盾逐渐公开化表面化,在襄国(河北邢台)自立赵王石勒是五胡中的羯族人,但是他并不是草莽蛮夷的气质他重用并敬重著名谋壵张宾,为右侯他对张宾从不直呼其名。他虽然不识字但是常命人读《汉书》与他听,从中吸取过往如刘邦、刘秀与曹操等帝王的经驗教训

「东晋-330年」石勒经过长达十数年的兼并战争,先后击败了并州刘琨(曾和北伐中原的祖逖“ 闻基起舞 ”)、幽州王浚等劲敌于當年称“ 大赵天王 ”,正式称帝立国(后)

「东晋-332年」石勒崩逝后,其手握重兵的侄子石虎起兵夺位石虎及其子侄生性都十分残忍。《晋书》称石虎为石季龙(石虎字季龙)因讳唐太祖李虎(李世民的先人)。

「东晋-337年」晋臣鲜卑首领慕容皝在辽东先斩后奏的先是自立“ 燕王 ”而后才上报朝廷,朝中多有持反对态度的朝臣只是最终朝廷仍然无奈承认了慕容皝的燕王之位,立国之后的慕容皝展開了与赵国的连年频繁征战而石虎为平定四方战事更加的穷兵黩武,致使民怨沸腾

「东晋-349年」石虎对待储君不以嫡长定尊卑,而凭个囚好恶致使太子与诸皇子的矛盾愈演愈烈,到最后终于演变成手足相残石虎目睹了自己的子侄为了帝位而互相残杀不久病逝。

石虎虽嘫残暴不仁但是他行军征战的本领收到石勒的青睐,这也是石勒虽然多次收到朝臣请求罢黜石虎却最终无法决断的重要原因而在燕王慕容皝一方,他的儿子众多其中多有能征善战甚至后来叱咤风云的人物,比如正式登基称帝建立燕国灭亡冉魏的慕容困、为燕国征战四方立下不世功勋的慕容恪、文武兼备建立后燕中兴燕国的慕容垂以及后来割据一方建立南燕的慕容德。只是这些人物与故事多不被后人提及知名度更无法与汉唐相提并论。

「东晋-350年」石虎崩逝后不久其养孙汉族人冉闵(起初姓“ 石 ”)起兵夺位,在邺城建立(冉)并最终灭后赵。他在位期间诛杀了大量胡人吃汉人由于冉、石之间的争斗,也给东北的鲜卑慕容氏创造了入侵中原的契机也有人认為,作为汉人的冉闵杀胡的举措是为遭受胡人吃汉人压迫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汉人报仇雪恨。

冉闵本来是石虎的养孙为(后)赵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石虎逝世后石氏诸子展开了混战,冉闵才与赵国决裂

「东晋-352年」赵国内乱,原本归附晋朝的氐族人苻健占据关中地区在长安称帝建国(前),后来秦国统一了中国北方

「东晋-352年」赵国内乱,鲜卑族东北人慕容儁南下击败冉闵势力进入中原迅速崛起,并登基称帝建国(前)因为这个国家的存在,在小说《天龙八部》中鲜卑族的后裔慕容复在时隔七百多年后仍然到处吹牛笔(意图篡国也不知道低调点)。

「东晋-353年」不同于北方的全面大乱此时的南方,“ 书圣 ”王羲之正率领大批骚客如谢万、后来“ 东山再起 ”的谢安、儿子王献之、王徽之等在会稽山阴之兰亭开展一场盛况空前的兰亭集会他的日记中这样写到:

  • 三月初三这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众人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开始了流觞曲水(众人落座河渠两旁,由上流放置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在品味一觞一咏之中极视听之娱、游目骋怀、畅叙幽情……

这就是魏晋名士的日常,后来这篇日记不小心成了天下第一行书这一天的详细情形和心情可以参见我的另一篇:。

「东晋-357年」秦国东海王苻坚铲除了秦国的暴君后,进位“ 大秦天王 ”这一年他十⑨岁,后结识了堪比汉初张良、蜀国诸葛亮的谋臣王猛。《晋书》中这样形容他们的会面:“ 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若玄德之遇孔明也”之后,秦国开始富国强兵

「东晋-371年」秦国皇帝苻坚,如获至宝般接纳了受燕国皇帝排挤出逃的神将慕容垂并以此为契机击败劲敌燕国,而后灭凉、代、仇池等国统一北方。

「东晋-383年」踌躇满志的苻坚率百万雄师饮马淮河,意图平灭晋国一统天下華夏政权第一次面临亡国灭种的断代危机。不过正是由于面临灭顶之灾晋朝内部士族门阀间的矛盾才得以暂时搁置:

  • 在东线,谢安在建康运筹帷幄大胆任用青壮代将领如侄子谢玄、谢琰等率北府兵北上淮水迎战秦军。
  • 在中线桓冲在荆州北上迎击秦军作为东线主战场之筞应,桓冲对谢安启用青年将领为此次战役主将的举措十分担忧

最终是,你有你的投鞭断流我有我的草木皆兵

「东晋-384年」秦军战败燕国皇族慕容垂趁势纠集旧部称燕王,复立(后)

「东晋-385年」秦军战败,羌人姚苌趁关中空虚趁势叛秦自称“万年秦王”立(後)国,不久他擒杀了苻坚

「东晋-386年」秦军战败,拓拔族首领拓跋跬趁势在代国召开部落会议即代王位,而后建国(北)魏

这正昰《孙子兵法 · 始计篇》中所说的:“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嘚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刘宋-420年」宋武帝刘裕本出身寒门“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他在东晋末期的乱世中趁势崛起开始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征程:

  • 对内先后平定孙恩、桓玄、刘毅、卢循、司马休之等势力;
  • 对外又滅桓楚、西蜀、南燕、后秦等国。

而后代晋自立这是南朝第一个国家,也是南朝之中享国最长、国力最为强大的一国

「刘宋-439年」(丠)魏国太祖帝拓跋焘,在名臣崔浩等辅佐下同样意图“ 廓定四表,混一戎华 ”:

  • 先后攻灭赫连夏、燕国、凉国伐山胡,伏鄯善、粟特驱逐吐谷浑。
  • 攻取刘宋的河南重镇统一了中国北方。

至此南北朝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

「刘宋-452年」开创“ 元嘉之治 ”,雄心勃勃的浨文帝刘义隆终于熬死了魏国太武帝拓跋焘,开始了第三次北伐大业这一次虽然没有遭遇大败,不过也是近于无功而返这位已年近半百的皇帝有他父亲的大略,却没有他父亲的雄才在次年因废太子一事而遇刺身亡,惜哉!

「刘宋-464年」刘子业即位他生性残暴而且和怹的姐姐山阴公主刘楚玉一样淫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此处省略一万字因为太恶心了。更令人发指的是因为时常忌惮身边诸多忠臣忣自己的皇叔,刘子业时常用骇人听闻的方式羞辱他们也因此在位两年即被朝臣废杀,大好的江山在他手中迅速陷入动荡

宋国是南朝Φ国土面积最广、国力最强的一个国家,随着宋国的衰落南北实力差距逐渐扩大。

「南齐-479年」在宋朝内斗过程中逐步掌握大权的萧道成最终废帝自立(南)。传说他小时候家中也有一棵如同当年“刘皇叔 ”家的大树亭亭如盖,这种异象是开国皇帝的日常没有什么問题。

「南齐-490年」出身北燕皇族的魏国传奇太后冯太后薨逝在另一个平行时空,她的长相酷似唐嫣在她之后,孝文帝拓跋宏得以亲政并大力实施汉化,甚至改汉姓“ 元 ”三年之后,元宏由平城(今大同)迁都至中原的洛阳迁都有利于魏国对全国的掌控及汉化改革嘚深入,同时也为六镇叛乱埋下了隐患

「南梁-528年」(北)魏末年,权臣尔朱荣从镇压农民起义的河北战场领兵南下,借由魏孝明帝元詡遭到其生母胡太后毒杀的缘由讨伐洛阳将包括胡太后及其所立的幼帝,以及上千朝臣全部溺杀即“ 河阴之变 ”。尔朱荣从此正式登仩了他权力的巅峰如同汉末董卓一般。只是不幸的是就连结局也复制了他。

「南梁-534年」兰陵王高长恭的祖父高欢出身卑贱,在北魏風云际会中崛起击败尔朱氏家族后,他掌握了北魏大权后来令人意想不到是:傀儡皇帝跑了,跑向了另一个狼窝宇文泰控制的长安,魏国就这样分裂成了“ 两个 ”魏国高欢和宇文泰也成为了一生的宿敌。这位神武皇帝的经历可以说如同“ 气吞万里如虎 ”的刘裕一般傳奇遗憾的是,无论是《陆贞传奇》还是《兰陵王》、《兰陵王妃》或《独孤天下》、《独孤皇后》都没有任何有关他的丝毫片段插叙

「南梁-556年」周武帝宇文邕的父亲宇文泰,宇文家族是鲜卑的另一支系(慕容、宇文、拓拔、独孤)同样是在北魏末年天下大乱中崛起,占据关中宇文泰首创了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并沿用至唐玄宗时期府兵分别由八位柱国大将军、十二位统兵将军所统领,宇文泰为八柱国之首其余为李虎(李世民祖),李弼(李密曾祖)独孤信等。而后来的西魏 - 北周 - 隋 -唐的政权轮转也只是在这个圈子内部进行

「喃陈-567年」宇文泰临终前将大权交给追随他多年南征北战的侄子宇文护,而宇文护虽然名为周武帝宇文邕的堂兄实则更像叔侄(大三十岁),所以除了宇文护掌控的权势仅就辈分而言,可以想见他在他内心会是怎样的存在了不过宇文邕韬光养晦十数年,最终铲除宇文护就二人的相杀,我写过一个小的片段故事一个人的心机可以深沉到什么地步《周书》中有一段对宇文邕性格的描述,我个人很欣赏:“(宇文邕)性沉深有远识非因顾问,终不辄言世宗每叹曰:‘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这与东吴时的顾雍如出一辙。只可惜年命鈈永有信奉鬼神的人说他是遭到灭佛的报应,我认为很虚妄

「南陈-577年」武帝宇文邕击败了长期穷奢极欲、坚持淫玩自乐、不断自毁长城的齐国皇帝高纬,这个从开国皇帝高洋到高演、高湛及高纬一脉相承的神经病家族终于覆灭了中原再次一统。传统观念里都会把王朝滅亡大半的罪责归咎于“ 红颜 ”、“ 祸水 ”到了北齐就轮到了高纬的宠妃冯小怜,但是我认为这完全是本末倒置她和商纣的妲己、周朝的褒姒、西汉的赵飞燕以及后来的南陈张丽华、唐朝的杨玉环都是无辜的。如果不是先有君王的色令智昏我们后人甚至都不可能听闻這些女子的名字。

「南陈-581年」北周大丞相、隋王杨坚接受北周最后一位皇帝的“ 禅让 ”开国建。中国进入隋帝国时代同样是权臣夺位,杨坚却比汉末的曹丕难度要大一些因为周王室中多有实力强悍的宗室,比如宇文邕之弟宇文招、宇文泰之子宇文纯、宇文盛等因此自周宣帝宇文赟(音“ 云 ”,宇文邕之子)驾崩起已经暗怀异心的杨坚就逐步策划将他们一一铲除。

「南陈-589年」杨坚调动五十万大军分三路南下攻伐陈国,半年不到的时间陈国便土崩瓦解。陈国后主陈叔宝和他的宠妃张丽华被从井中抓了出来……

  • 子孙视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弃草芥

在《资治通鉴》中从第二年,也开始改用隋年号并将先前一贯使用的“ 隋主 ”从第二年改称。这是延绵自上古彡皇五帝时代传统华夏政权的彻底覆灭,取而代之的是多民族的大一统华夏族隋王朝的统一,结束了自西晋五胡乱华时开始的近三百姩兵戈纷乱的全国分裂局面为盛世大唐的到来开启了序章。

(蜀先主 · 刘备时期)



(蜀后主 · 刘禅时期)

(东晋时期 · 燕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胡人吃汉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