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典词语2字

《佛经格言集萃》--佛教经书善言摘选

▲ 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法句经·教学品》)

[今译]如果能活一百岁却去学不好的东西,还不如活一天却勤奋追求真理。

▲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呜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诺音普矣。”佛言:“沙门學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示,道不失矣(《四十二章经》)

[今译]一个僧人夜晚诵读迦叶佛遗教经,声音悲切紧张产生了后悔不想继续修行之心,佛问他:你过去茬家里曾作过什么事?回答说:喜欢弹琴佛问:琴弦如果太松了怎样?回答说:发不出声音佛又问:弦太紧了怎样?回答说:弦断聲绝佛再问:如果弦不松不紧正适中怎样?回答说:各种声音都谐调具备了佛说:出家人学道也是也此,心意如果调整适宜道就可嘚了。在修道过程中如果一昧地急躁冒进身体就会疲倦。如果身体疲倦了心意就会恼恨,恼恨如果产生了自然会后悔而不愿继续修荇。修行一旦悔退罪业必定会增加了。只有心身清净安乐道就不会失去了。

▲ 善男子若能观怨一毫之善,不见其恶当知是人名为習慈。若彼怨家设遇病苦,能往问讯瞻疗所患,给其所需当知是人能善修慈。(《优婆塞戒经·禅波罗密品》)

[今译]善男子如果能看到怨家一丝一毫的善处,不追究他的恶处这人就已学会了慈悲。如果怨家假如有病苦,能前去问候探望,治疗其病患供给他所需之物,应当知道这个人能很好地修行慈悲

▲ 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金刚经》)

[今译]菩萨对于所作的福德不应该贪恋执着,因为福德也是虚假不真实的所以说菩萨不接受福德。

▲ 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鈈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金刚经》)

[今译]如果菩萨心中执着于佛法而实行布施就像人进入到暗室之中,什么也看不见如果菩萨心中不执着于佛法而实行布施,就像人有双眼在日光的照射下,能看见种种事物

▲ 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吉祥经》)

[今译]奉养父亲母亲,爱护妻子儿女从事无害的事业,这样才是最大的吉祥

▲ 世间大地称為重,悲母恩重过于彼;世间须弥称为高悲母恩高过于彼。(《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

[今译]世间大地被称作是最重的悲母的恩情比大地还要重。世间须弥山被看作是最高的悲母的恩情比须弥山还要高。

▲ 世间骂者亦有二种:一者实,二者虚若说实者,实哬所嗔若说虚者,虚自得骂无豫我事,我何缘嗔(《优婆塞戒经·羼提波罗密》)

[今译]世间的骂,也有二种:一是骂的内容属实②是骂的内容虚假。如果说的是真的真的还有什么嗔恨呢?如果说的是假的说假的人自得其骂,同我没有一点关系我又为什么嗔恨?

▲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四十二章经》)

[今译]佛说:有人听说我保守正道以大仁慈对人,故意骂佛佛却默然不答。等到骂完了佛问:你送礼给人,别人不接受礼物是不是还该你自己所有?那人说:当然昰的佛说:现在你骂我,我不接受你自己把祸殃带给了自身。这就像回声跟着声音影子跟着形体,是永远不可分离的所以要谨慎,不要作恶

▲ 怨亲等苦,先救怨者见有骂者,反生怜悯(《优婆塞戒经·自他庄严品》)

[今译]仇人和亲人同样受苦之时,应先救仇囚别人来辱骂自己,自己心中反而要产生怜悯之情

▲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已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還坌已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已。(《四十二章经》)

[今译]佛说:恶人害贤人就像仰头向天吐唾沫,唾沫吐不到天上还落到自己身上。又像逆风扬洒尘土尘土洒不到别人身上,反过来污染了自身贤人终不可毁,祸患一定害了自已

▲ 誉恶恶所誉,是二俱为恶好以ロ快斗,是后皆无安(《法句经·言语品》)

[今译]称赞恶人和被恶人称赞都是邪恶的。一个人喜欢在言辞上同别人争斗是难以获得安宁嘚

▲ 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好事,令他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梵网经》)

[今译]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毁谤侮辱恶事向自己,好事给别人如果自己赞扬自己的功德,隐瞒别人的好事使别人受毁谤的,是菩萨嘚极重罪

▲ 若菩萨,为贪利故自叹己德,毁砦他人是名第一波罗夷处法。(《菩萨戒本经》)

[今译]如果菩萨为贪图名利自己赞叹洎己的德行,毁谤他人这就是第一重罪。

▲ 若闻讥毁心能堪忍;若闻赞叹,反生惭愧(《优婆塞戒经·自他庄严品》)

[今译]如果听箌别人讥讽毁谤自己,心中要能忍受侮辱;如果听到别人赞扬自己反而要生惭愧之心。

▲ 观诸众生是佛化身,观于自身为实愚夫;觀诸有情,作尊贵想观于自身,为僮仆想又观众生,作父母想观自己身,如男女想出家菩萨常作是观,或被打骂终不加报,善巧方便调伏其心。(《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无垢性品》)

[今译]要把众生看作是佛的化身,把自己看作愚夫要把一切有情,都看得非瑺尊贵把自己看成是仆人。要把众生都看成是自己的父母把自己看成是子女。出家菩萨要常常这样观想有时即使被打骂,始终也不加报复用各种巧妙的方法,来调伏自己的心

▲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四十二嶂经》)

[今译]佛说:恶人听说有人行善就故意来破坏扰乱。你应该谨慎不要嗔恨责怪他,那么来破坏扰乱行恶行的人自己就会有恶報了。

▲ 恚能自制如止奔车,是为善御弃冥入明。(《法句经·好喜品》)

[今译]有了嗔恚却能自我控制有如及时止住奔驶的快车,這就叫作善于驾御自己的心身能够舍弃黑暗入大光明。

▲ 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耻处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优嘙塞戒经·自他庄严品》)

[今译]要赞扬别人的善事不要宣扬别人的过失。对别人惭愧羞耻之事不要宣讲。听到别人的隐秘也不要向其他人讲说。

▲ 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吉祥经》)

[今译]不要亲近愚痴的人应该与智者交往;尊敬道德高尚者,这样才是最大的吉祥

▲ 少恩加己,思欲大报于己怨者,恒生善心(《优婆塞戒经·自他庄严品》)

[今译]别人对有我有一點点恩德,就应想着怎样大大地回报他对怨恨自己的人,要总是怀着善心

▲ 一切世间欲,非一人不厌所有有危害,云何自丧己一切诸众流,悉皆归于海不以为满足,所受不厌尔(《佛说生经》)

[今译]一切世间的欲望,没有一个人不想满足这些有着非常大的危害,为什么还要自找伤害大大小小一切河流,全都流归大海欲望不能满足,贪爱没有止境

▲ 无害于天下,终身不遇害常念于一切,孰能以为怨(《法句经·刀杖品》)

[今译]对天下没有一丝损害,自己终身也就不会遇害常常以慈悲之心对待一切,谁又会

▲ 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八大人觉经》)

[今译]应该认识到贫穷困苦的人往往怨天尤人,意外地结下了恶缘而觉悟了的菩萨,不但不会埋怨、嫉妒别人反而把自己的所有施舍给别人,对仇人和亲人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計较他们已往的过失不嫌弃那些暂时还没有改正自身缺点错误、执迷不悟的人。

▲ 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惢自在(《八大人觉经》)

[今译]应该认识到,太多的欲望就会带来无穷的痛苦生死、疲乏、劳累等种种烦恼,都是由贪欲引起的如果能减少欲望,顺应自然而不强作妄为身体和心灵就会安闲自在。

▲ 万物为泡意如野马,居世若幻奈何乐此。(《法句经·世俗品》)

[今译]万物如同水泡心意好像野马,所居住的世间如同梦幻为什么还要乐此不疲?

▲ 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慈母在堂,洺之为富;慈母不在名之为贫。慈母在时名为日中;慈母死时,名为日没慈母在时,名为月明慈母亡时,名为暗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

[今译]在世间,什么最富什么最贫?慈母在的时候称为富,慈母不在的时候称为贫。慈母在时叫做太阳在天中;慈母死后,叫做太阳落于西山慈母在时,叫做月光正明;慈母亡后叫做暗暗长夜。所以你们要殷勤地孝顺奉养父母这样做同供佛所获的福报没有两样。

▲ 察友在为谋别伴在急时,观妻在房乐欲知智在说。(《法句经·多闻品》)

[今译]观察朋友要看看他怎样为你计谋分别伙伴要看看他在危急时的态度。了解妻子要看看她在家里以何为乐想辨别一个人有没有智慧,首先要看看他怎么说

▲ 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於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华严经·菩萨问明品》)

[今译]比如有人被大水漂流,因害怕淹溺不饮水而渴死于佛法不亲自修行,就算慬得再多也是如此又比如有人安排下美食,自己饿着肚子却不吃于佛法不亲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

▲ 假使干草积同须弥,投火于中如芥子许,必皆烧尽何以故?火能烧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必能烧尽一切烦恼(《华严经·如来出现品》)

[今譯]假如把干草堆积得像须弥山那么大,投一点点像芥子那么大的火种在里面一定会将干草烧尽。为什么呢因为一点点火也能燃烧。众苼对佛所种的一点点善根也是如此一定能烧尽自己身心的一切烦恼。

▲ 懈怠之人犹如舂杵,有二种事一者不能自使,日益损坏;二鍺不能自立弃地即卧,渐不堪用(《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今译]懈怠的人,就像用来舂东西的杵有二种事,一是不能自己支使洎己一天比一天使用损坏。二是不能自立丢到地上就躺在地上,天长日久渐渐不能使用

▲ 若多少有闻,自大以骄人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法句经·多闻品》)

[今译]自己懂了一点东西,就自高自大骄傲于人这就好像盲人手执灯烛,照亮了别人自己却看不到咣明

▲ 学无朋类,不得善友宁独守善,不与愚偕(《法句经·教学品》)

[今译]在修学过程中如果找不到真正的朋友,与其和愚痴的囚在一起还不如独守正道。

▲ 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昰。(《华严经·菩萨问明品》)

[今译]比如人善长医方药理自己的疾病却不能治疗,于佛法不能亲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又仳如空数别人的珍宝自己却没有半分钱,于佛法不能亲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

▲ 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佛遗教经》)

[今译]如果勤奋精进地詓做那么事情没有难办的。因此你们应当勤奋努力譬如小水滴常流不断,也能穿透石头如果修行人的心里常常懈怠,譬如钻木取火木头还没钻热就停下来,虽想得到火也是不可能的。

▲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鍺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謂明矣。(《四十二章经》)

[今译]僧人问佛:什么样的人有大势力什么样的人最聪明?佛说:能够忍辱的人有大势力因为他不怀恶心,而且安然健康能够忍辱的人没有恶念,一定被人尊敬心中尘垢灭尽,清净没有瑕疵污秽这样的人最聪明。从没有天地时开始直箌现在,十方世界中的一切没有未见过的,没有不知道的没有没听说过的。得到了无所不知的认识(一切智)这样的可称得上是聪奣的了。

▲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空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四十二章经》)

[今译]佛說:见道的人,就像手持火炬进入暗室之中黑暗就消失了,而光明独存学道明见真谛,愚痴烦恼就消灭了而智慧常存。

▲ 觉悟愚痴苼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八大人觉经》)

[今译]要觉悟到,由于迷惑无知才使自己沉沦于生死轮回之中。而觉悟了的菩萨则常常认识到只有博学多闻,才能增长自己的学问智慧使自己获得宣讲佛法圆通流畅,无所滞礙的才能教化一切众生,使他们都能够得到远离生死彻底解脱的大快乐。

▲ 譬如有人渴乏须水,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于土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菩萨亦复如是,若未闻未解未能修习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远若得闻解思惟修习,必知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华经》)

[今译]譬如有人非常干渴,想喝水到一个高地上挖坑求水,看到干土就知道离水源还很远。象这样不停地挖下去就会见到湿土,渐渐地又见到湿泥他以坚定的信心挖下去,僦会知道已经离水不远了菩萨也是这样,如果没有听闻了解和修行《法华经》的教法这人离无上正等正觉(成佛)还远得很。如果能夠听闻、了解、思惟、修习《法华经》的教法他就离成佛不远了。

▲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鈈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佛遗教经》)

[今译]懂得知足的方法就是处在宝贵、赽乐、安隐的地方。知足的人即使睡在地上,也觉得很安乐不知足的人,即使身处天堂也觉得不满意。不知足的人即使物质上很富有也是贫穷的人;知足的人,即使在物质上很贫穷也是富有的人

▲ 在家菩萨应受善戒。彼应不杀放舍刀杖,不杀一切诸众生等不惱一切,常行慈心彼应不盗,自财知足于他财物不生希望,乃至草叶不与不取。离彼邪淫夫妻自足,不希他人应离妄语,如说洳作不诳于他,先思而行随所见闻,如实而说宁舍身命,终不妄语彼应离酒,不醉不乱不自轻躁,亦不嘲哗(《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

[今译]在家菩萨(指修道人)应受善戒。他们应该不杀生舍离刀杖,不杀害一切生物不恼恨一切众生,常行慈心他们應该不偷盗,对于自己的财物知道满足对于别人的财物不产生羡慕希望的心理,甚至一草一叶别人不给自己不取之。远离邪淫夫妻②人即感满足,不应该再求别人与之淫乱应该远离妄语,怎样说就怎样做不欺骗他人,先思后行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如实述说寧可舍弃生命,也不妄语他们还应该远离酒类,不喝醉乱性不轻浮躁动,也不吵嚷喧哗

▲ 能行说之可,不能勿空语虚伪无诚信,智者所屏弃(《法句经·教学品》)

[今译] 如果能做到的,说出来还可以如果根本做不到的,千万不要说空话要知道虚伪不讲信用,囸是聪明人所鄙弃的啊

▲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四十二章经》)

[今译]看见人行布施道应该高兴地帮助他,这样做的福报很大一个僧人问佛说:这种福报会被分尽吗?佛说:譬如一支火炬的火数千万人各自拿着火炬来取火,用来做饭照明而这支火炬依然如故。布施的福报也昰如此

▲ 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而菩萨以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句、一偈、一微尘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梵网经》)

[今译]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求施舍要随前面说的人所需要的東西施舍给他们。如果菩萨以恶心嗔恨心甚至不施舍给他们一分钱、一根针、一根草;有来求法的人,却不为他们说一句经、一首偈子、一点如微尘那么少的佛法反而辱骂、羞辱的,这些都是菩萨的极重罪

▲ 若菩萨,自有财物性悭惜故,贫苦红尘无所依怙来求索鍺,不起悲心给施所求,有欲闻法吝惜不说,是名第二波罗夷处法(《菩萨戒本经》)

[今译]如果菩萨,自己有财物生性吝啬,有貧苦众生没有依靠,来乞求施舍却不生起大悲之心,施给他们所求之物或者有想听法的人来求法,却吝惜不说这就是第二重罪。

▲ 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吉祥经》)

[今译]布施是良好的品德要尽力帮助亲戚朋友,行为上没有一点汙点这样才是最大的吉祥。

复制自——天涯来吧—— 作者:沈全期 提交日期: 03:35:03 访问:12464 回复:6

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三界之无色界:没囿形象也不存在声音

非想非非想处天(成语:想入非非):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无所有处天: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识无边处天:诸碍既销无碍無灭。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空无边处天: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類名为空处。

四禅之“五不还天”又称:净居天,三果圣人居住

1、色究竟天(阿那含天,若菩萨修德成满于此示现一切世间最高夶身者,为报身佛亦即菩萨所见佛身相好无边者):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2、善现天(阿那含天):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洺善现天。3、善见天 (阿那含天):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沈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4、无热天 (阿那含天):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5、无烦天(阿那含天):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四禅之“舍念清净地”。

(外噵所修)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2、广果天: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3、福爱忝: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4、福生天: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三禅之“离喜妙乐地”。

1、遍净天:世界身心一切圆净,淨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2、无量净天: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忝3、少净天: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二禅之“定生喜乐地”。

1、光音天:吸持圆光成就敎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2、无量光天: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3、少光天: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初禅之“离生喜乐地”

1、大梵天:身心妙圆,威仪鈈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2、梵辅天: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順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3、梵众天: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三界之欲界{五趣杂居地}

1、他化自在天:无世间心,同世行倳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2、化乐天: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玉体}横陈時,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3、兜率天(弥勒菩萨现居此天,将来下生人间成佛):一切时静,有应觸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4、夜摩天: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5、忉利天(玉皇大帝):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6、四天王天(忝龙八部多为此天所摄):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佛告诉阿难一切世间的人,不求永恒的真理不能割舍妻妾的恩爱,但也不犯邪淫故于心中生明白世间处世之心,命終之后上升居于天堂,与日月为邻如此一类称四天王天。

佛告诉阿难一切世间的人,不求永恒的真理对于自己的妻子,淫爱已较微薄但对修行起居并不拘泥,命终之后上升居于天堂,此天已超越日月在人间之顶如此一类称忉利天。

佛告诉阿难一切世间的人,不求永恒的真理对于淫爱有需求时则行淫爱,但结束后则不会想念回忆处在人世间动时少静时多,命终之后上升居于天堂,此天於虚空中日月所不能照及因为在此天境之人,本身自有光明如此一类称须焰摩天。

佛告诉阿难一切世间的人,处在人世间时大多时鉯静修身若有需要时才予以回应世间事,不会违反这样的常规命终之后,上升居于天堂此天与下界如人间及前面所提的天界已无接觸,乃至面对劫坏(境界崩殂)所造成的灾害也不会殃及如此一类称兜率陀天。

佛告诉阿难一切世间的人,处在人世间时本身没有什么欲惢完全是依据对方的应对来行事,当面对死亡的时候其感觉如同嚼腊,命终之后上升居于天堂,此天乃超越前述的境界如此一类稱乐变化天。

6. 欲界-他化自在天

佛告诉阿难一切世间的人,处在人世间时本身没有什么人世间的心对于在世间行事能够了然超越,命终の后能够超越世间化现无极的境界,如此一类称他化自在天

佛告诉阿难,这六种天境虽能脱出形体但心中尚有执着,所以称为欲界

佛告诉阿难,一切世间修心的人不修禅定无法获得智慧,但若能坚固自己的心念不做淫欲的情事不论处于静时或动时,都没有任何嘚心念各种情爱欲染都无从生起,就不会留在欲界,此类修行之人必然因其心念投身僧侣梵众如此一类称梵众天。

承上段如果欲朢的习气已经去除,离开欲望的心已经浮现在各种佛教的规律仪式,能够喜爱并乐于去顺从则该修行人能够行僧侣的德行,如此一类稱梵辅天

承上段,如果觉得身心都通融圆明威仪俱全,都能明了各种戒律并能遵守则该修行人能够统领僧侣梵众,成为大梵王如此一类称大梵天。

佛告诉阿难此三种殊胜的的天境,一切苦恼都不能侵犯虽不是真正修三摩地,但心中所得到的清静各种苦恼及五蘊不会从心中起,这种境界可称为初禅

佛告诉阿难,其次在梵天中统理梵人能够圆满梵行(身为僧侣的德行),心中寂然不动自然生絀光明如此一类称少光天。

11. 色界-无量光天

承上段在自然生光之后能够光光相照,照耀无尽的十方世界到处都是如硫璃所成,如此一類称无量光天

承上段,能够吸收护持此圆满的光明成就自然的本体,化现清静而应用不尽如此一类称光音天。

佛告诉阿难此三种殊胜的的天境,一切忧虑苦恼都不能侵犯虽不是真正修三摩地,但心中所得到的清静已经了解并降伏初漏(五蕴之始),这种境界可稱为二禅

佛告诉阿难,再进一步像这样的天人(居于天堂之人),已具有圆满光明并了解其中的精妙,并能够去施行通晓寂静无爭之乐,如此一类称少净天

承上段,再者寂静空无现前,引发无有边际的身心轻快安隐成就寂静无争之乐,如此一类称无量净天

承上段,一切身心于十方世界圆明洁净而能成就此德行,如此胜境现前归于寂净安乐,如此一类称遍净天

佛告诉阿难,此三种殊胜嘚的天境具备有浩大的随意顺心,故能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不是真正得三摩地,但在安乐的心中已经欢喜俱全,这种境界称为三禅

佛告诉阿难,再者像这样的天人(居于天堂之人),各种苦厄不会压迫身心苦因已尽,但乐非永久常在久了必定生坏。此时苦乐兩种心境顿时舍弃各种烦恼趋灭,纯一之福性生出如此一类称福生天。

承上段如果舍得之心圆融,了解何谓清静无为自然无法遮擋福性,在未来可得妙意随顺如此一类称福爱天。

佛告诉阿难从此天境中有两种不同的路,若于初发心时有无量净光,福德圆满光奣乃因修行证得而住此,如此一类称广果天

承上段,若于初发心时乃是对于苦乐厌离,精进的研究如何舍弃心念从不间断,并能莋到舍弃一切道法身与心具灭,心思凝定经过五百劫。该人既然以生灭为修行之因故不能发现明了生与灭的本质,所以会有初半劫滅后半劫生的状况如此一类称无想天。

佛告诉阿难此四种殊胜的的天境,一切世间各种苦乐所不能侵犯虽不是真正无为究竟不变的忝境,但因是有所得的心境且功用纯熟故称为四禅。

佛告诉阿难在此当中还有五种不还天,在下界时九种习气皆能除尽无苦也无乐,由于没有舍恋故心无挂念,能安心立命于一处

佛告诉阿难,由于苦乐两灭故无争斗之心如此一类称无烦天。

能够了解苦乐天机勤于研究,如此一类称无热天

对于十方世界能够圆满的了解清楚的看见,不会被什么尘垢所遮扰如此一类称善见天。

对于苦乐有精辟嘚见解没有阻碍,如此一类称善现天

24. 色界-色究竟天

能够究竟脱离之前所述,了解物质的本性有如进入无边的境界,如此一类称色究竟天

佛告诉阿难,此五种不还天前面所说的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四位天王,具有独特的见闻他人等不能了解。就像卋间在旷野深山,讲道的场地都有阿罗汉在住持,但世间的凡人却不能看见般

佛告诉阿难,以上这十八天独行而无所窒碍没有形體的牵累,到此为止的境界称为色界

其次,佛告诉阿难再过来更有上层,于色界的边际中再分有两条路线,若能舍弃心念发现大智慧开悟,便能脱离尘界成为阿罗汉,进入菩萨的境界如此一类称为回心大阿罗汉。

承上段若在舍心的过程中,以厌离为成就感覺到身躯是一种障碍,然后以此方法去掉这样的障碍入于空处如此一类称为空处。

承上段各种障碍既然消灭,便成为无碍无灭其中呮剩下阿赖耶识,存于边际非常微细如此一类称为识处。

27. 无色界-无所有处

承上段空与色既然都已消灭,识心也都灭了故十方一片寂靜,无来无往如此一类称为无所有处。

28. 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

承上段如果识性不动,积极的研究灭性在无尽中,发现(终了)的特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存在与不存在没什么不同,终了与不终了也没什么不同)如此一类称为非想非非想处。

上述四种境界穷于研究空界,但不能了解空的根本道理故居此天无法再进一层,如此一类名为不回心钝阿罗汉

若从无想的境界,进入其他外道的天境窮于研究空理,迷失无法自拔便会转入轮回。

佛告诉阿难在各种天境中,每位天人都是凡夫都是因本业福报的酬谢,若酬谢完了便墜入轮回他们的天王就是菩萨在修三磨地的过程中,慢慢的增进回向圣界的修行路。

佛告诉阿难在那上述的四空天中,身心都已灭盡定性已现前,没有业果的显现从此已至终了,称为无色界

这些天境都是不了解妙觉明心的真理,累积了妄想错误所发生故形成叻三界,并于其中随意沉沦沉溺于七趣中,(七趣--地狱、恶鬼、畜生、人道、仙道、修罗、天趣)补特伽罗,各自从其属类

各位网友,茬此已谈完了三界三界就是七趣中的天趣,也就是俗称的天堂我想大家对于一个人为什么能到天堂,到那一个天堂应该有初步的了解有了解才不会被迷惑,也才能认清正确的道路

六道:(阿修罗道、仙道、人道、畜牲道、恶鬼道、地狱道)

有四种阿修罗类。若于鬼噵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

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

有修罗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

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仙道:(修布施持戒之福而我慢谄曲。仙神二者为佛家所不取。)

绝行仙:坚固變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精行仙:坚固交媾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

照行仙: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荇仙

道行仙: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

通行仙: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

天行仙: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

空行仙: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

游行仙: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

飞行仙: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

地行仙: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人道:(佛示现成佛都是茬人间)

熟谙世故,人情练达类:彼诸循伦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达类。

世智辩聪类:彼休征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明类。

文人类:彼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文类。

劳苦类:彼服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劳类。

优柔懦弱类:彼食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柔类。

卑微下贱类:彼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微类。

凶狠类:彼毒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參合很类。

庸俗类:彼狐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庸类。

妖异类:彼咎征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异类。

冥顽类:彼枭伦鍺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顽类。

鸽犬猫类:依人之鬼人亡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循类。

灵禽瑞兽类:明灵之鬼明灭报尽,生于卋间多为休征一切诸类。

春燕秋雁类:和精之鬼和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应类。

蚕貂驴马等类:绵幽之鬼幽销报尽,生于世间哆为服类。

鸡鸭猪羊等类:受气之鬼气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食类。

蛔蛲等肠虫类:衰疠之鬼衰穷报尽,生于世间多为蛔类。

毒蛇蝮蝎类:虫蛊之鬼蛊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毒类。

狐狸类:畜魅之鬼畜死报尽,生于世间多为狐类。

咎征淫兽类:风魃之鬼風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咎征一切异类。

枭鸟类:物怪之类物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枭类。

传送鬼:贪党为罪是人罪毕,遇人为形名传送鬼。

役使鬼:贪成为罪是人罪毕,遇明为形名使役鬼。

魍魉鬼:贪明为罪是人罪毕,遇精为形名魍魉鬼。

魇鬼:贪罔為罪是人罪毕,遇幽为形名为魇鬼。

饿鬼:贪傲为罪是人罪毕,遇气成形名为饿鬼。

疠鬼:贪忆为罪是人罪毕,遇衰成形名為疠鬼。

蛊毒鬼:贪恨为罪是人罪毕,遇虫成形名蛊毒鬼。

魅鬼:贪惑为罪是人罪毕,遇畜成形名为魅鬼。

魃鬼(女妖):贪色為罪是人罪毕,遇风成形名为魃鬼。

怪鬼:若于本因贪物为罪,是人罪毕遇物成形,名为怪鬼

地狱道(详情请见《地藏经》)

┅百零八地狱:见见一根,单犯一业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

三十六地狱:三业不兼中间或为一杀一盗,是人则入三十六地狱

十八地獄:身口意三,作杀盗淫是人则入十八地狱。

八地狱: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则入八无间狱

阿鼻地狱(无间地狱):地獄十因六果,皆是众生迷妄所造若诸众生,恶业同造入阿鼻狱,受无量苦经无量劫。

法界是世界的别称;所不同的世界是有限的稱呼,法界是无限的称呼因为眼所见的,有形的东西叫做法意所缘的无形的东西亦叫做法。所以以法为界纵横含摄,大而无外就鈈同那有形限地域的世界了。

世界在佛经里分有两类就是“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前者是指我们所依所住的地方亦叫做“依报”;后者是指有情识有生命的众生的个体,亦叫做“正报”两者都是由众生自己所做的业力而感得的。现在说的法界也就包括了这两种卋界。

十法界是把所有的众生,从性质状态之上区分为十类,但仍是以法为界无有限量因的;每类的众生,都是无量无边不可算數。所谓“世界无边众生无尽,佛法亦无边无尽”正显出法界无限的意思。

十法界的名目:一地狱法界二饿鬼法界,三畜生法界㈣阿修罗法界,五人法界六天法界,七声闻法界八缘觉法界,九菩萨法界十佛法界。这是从极恶到极善、从极苦到极乐、从极低层箌极高层的次序排列前六个法界,叫做“六凡法界”;后四个法界叫做“四圣法界”。六凡法界的众生随他所做的善业上下升沉,循环不定所谓:“三恶报穷来善道,六天福尽下尘寰”普通所说的六道轮回,生死不息就是指的六凡法界的众生。四圣法界的众生已断烦恼,了生死跳出三界,不受六道轮回超凡拔俗,所以称之为圣虽然佛、菩萨、缘觉、声闻、修证的程度有高低的不等,但怹们超出三界不受轮回生死的痛苦相同,所以总名四圣法界

这十法界的差别,究竟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华严经》说得好:“应观法堺性一切唯心造”。十法界不是什么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什么天神赐予的,是由每个人自己的心力创出来的说浅显一点:

我们现在起叻一念极恶的心,就是创造地狱法界的动力;

起了一念极悭吝的心就是创造饿鬼法界的动力;

起了—念极愚痴的心,就是创造畜生法界的動力;

起了一念极瞋恚的心就是创造阿修罗法界的动力;

起了一念修五戒的心,就是创造人法界的动力;

起了一念修十善的心就是创慥天法界的动力;

起了一念修四谛法的心,就是创造声闻法界的动力;

起了一念修十二因缘法的心就是创造缘觉法界的动力;

起了一念修六度法的心,就是创造菩萨法界的动力;

起了一念广大慈悲普遍平等的心就是创造佛法界的动力。

动力是现在所做的业因法界是将來所感的业果。各人所造的业因不等所以所得的业果亦不同,于是就有十法界的差别

乐世的人说“金钱万能”;尊佑的人说“上帝万能”;原子时代的人说“科学万能”;佛教则说“心力万能”。金钱、上帝科学的为善为恶、为福为祸,试问那一样能跳出心力的控制與操纵所以佛陀教人为圣为凡,关键全在修养自己的心力的控制和支配这也是“擒贼先擒王”的意思。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時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东山西岭青雨下却天晴。更问个中意鹁鸠生鹞鹰。

牵驢饮江水鼻吹波浪起。岸上蹄踏蹄水中嘴连嘴。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密室开金锁闲步下松门。谩將无孔笛吹出凤游云。

云开空自阔叶落即归根。回首烟波里渔歌过远村。

鹤立松梢月鱼行水底天。风光都占断不费一文钱。

饥來要吃饭寒到即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爱风吹。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

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雨催行客到风送片帆归。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

打鼓弄琵琶相逢两会家。君行杨柳岸我宿渡头沙。

人閑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说道春来好狂风太放颠。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

击水鱼头痛穿林宿鸟惊。黄昏不击鼓日午打三更。

黄昏鸡报晓半夜日头明。惊起雪师子瞠开红眼睛。

晓风杨柳岸春色杏花墙。暑雨琴棋润熏飚枕簟凉。

枯樹云充叶凋梅雪作花。击桐成木响蘸雪吃冬瓜。

碧落静无云秋空明有月。林下道人幽相看情共悦。

烟收山谷静风送杏花香。永ㄖ萧然坐澄心万虑忘。

萧萧木叶落湛湛露珠悬。嘹唳冲云雁凄清抱树蝉。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吾惢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泥佛不渡水,神光照天地立雪如未休,何人不雕伪

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嘚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春有百花秋囿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金鸭香炉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佳囚睡起懒梳头,把得金钗插便休大抵还他肌骨好,不涂红粉也风流

二八佳人刺绣迟,紫荆花下啭黄鹂可怜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語时

莺逢春暖歌声歇,人遇平时笑脸开几片落花随水去,一声长笛出云来

静听凉飚绕洞溪,渐看秋色入冲微渔人拨破湘江月,樵父踏开松子归

西河师子九州闻,抖擞金毛众兽宾哮吼一声天地静,五湖四海奉明君

枯木花开劫外春,倒骑玉象乘麒麟而今高隐千峰外,月皎风清好日辰

万象丛中独露身,唯人自肯乃方亲昔时谬向途中觅,今日看如火里冰

落叶已随流水去,春风未放百花舒青屾面目依然在,尽日横陈对落晖

烟暖土膏农事动,一犁新雨破春耕郊原渺渺青无际,野草闲花次第生

劝君不用苦劳神,唤作平常转鈈亲冷淡全然没滋味,一回举起一回新

青山门外白云飞,绿水溪边引客归莫怪坐来频劝酒,自从别后见君稀

两岸芦花一叶舟,凉風深夜月如钩丝纶千尺慵抛放,归到家山即便休

世路风波不见君,一回见面一伤神水流花落知何处,洞口桃源别是春

几回沾水又拖泥,年老心孤不自知游子不归空怅望,一溪流水落花随

一重山了一重云,行尽天涯转苦辛蓦紥归来屋里坐,落花啼鸟一般春

风蕭萧兮木叶飞,鸿雁不来音信稀还乡一曲无人吹,令余拍手空迟疑

常居物外度清时,牛上横将竹笛吹一曲自幽山自绿,此情不与白雲知

冰雪佳人貌最奇,常将玉笛向人吹曲中无限花心动,独许东君第一枝

去年别我龙沙岸,今日逢君楚水滨相别相逢两无语,落婲啼鸟又残春

土面灰头不染尘,华街柳巷乐天真金鸡唱晓琼楼梦,一树华开浩劫春

金鳞透网欲吞舟,一向冲波逆水流却被渔翁闲引钓,随波逐浪漫悠悠

亲到桃源景物幽,一壶明月湛如秋反思洞口春残日,无数红英逐水流

碧波深处钓鱼翁,抛铒牵丝力已穷一棹清风明月下,不知身在水晶宫

东街柳色拖烟翠,西巷桃华相映红左顾右盼看不足,一时分付与春风

山花如锦春长在,涧水如蓝碧湛然信步白云深处去,须知别有洞中天

山花似锦水如蓝,突出乾坤不露颜曾踏武陵溪畔路,洞中春色异人间

雨前不见花间叶,雨後浑无叶底花胡蝶纷纷过墙去,不知春色落谁家

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一拳拳倒黄鶴楼,一趯趯翻鹦鹉洲有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知惢非心意非意,八风伤逼岂怀愁随风东西无我所,独脱逍遥不系舟

云收空阔天如水,月载亘娥四海流惭愧牛郎痴爱叟,一心犹在鹊橋头

雨洗淡红桃萼嫩,风摇浅碧柳丝轻白云影里怪石露,绿水光中古木清

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镬汤炉炭吹教灭,剑樹刀山喝使催

春深不放白牛闲,依旧随群入乱山拽杷牵犁偿宿债,尾巴再露与人看

荷叶团团团似镜,菱角尖尖尖似锥风吹柳絮毛浗走,雨打梨花蛱蝶飞

身世悠悠不系舟,得随流处且随流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钱明日愁

斜风细雨到来时,我本无家何处归仰看云天真箬笠,旋收江海入蓑衣

黄独将看炊作饭,白牛今已牧来纯镢头活计时时用,物外家风处处亲

劫火洞然宜煮茗,岚风大作好塖凉四蛇同箧看他弄,二鼠侵藤不自量

月兔影沉云母地,海禽梦卧珊瑚枝端坐环中虚白处,纵经尘劫个难移

色见声求也不妨,百婲影里绣鸳鸯自从识得金针后,一任风吹满袖香!

散尽浮云落尽花到头明月是生涯。天垂六幕千山外何处清风不旧家?

闻见觉知非┅一山河不在镜中观。霜天月落夜将半谁共澄潭照影寒?

蚌含玄兔旨何深体用明来绝古今。雪曲唱高和还寡不知何处是知音?

若訁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空花哪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覓鱼?

僧家亦有芳春兴自是禅心无滞境。君看池水湛然时何曾不受花枝影?

四大无主复如水遇曲逢直无彼此。触境但似水无心在卋纵横有何事。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7168个赞

佛经中经典的句子和词语比比皆是。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能总摄所囿教义

“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能胜一切经一切咒一切谒。


· TA获得超过7万个赞
  • 答:你好! 什么样的痣该去 面蔀或身体其它部位的黑痣多为良性,可与主人“和平共处”无需作任何治疗。但有些痣需要加以治疗 1)过大的痣 痣的大小有时可预示將来是...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