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构造旋回有哪些

【摘要】:实地考察研究了中国黃土分布区及其它地区上新世末期以来的各种地质事件用多种测年法和古土壤断代法确定了黄土、水系、沉积、侵蚀、火山、断裂等气候和构造事件的发生年代,指出第四纪事件具有一种准周期为0.4Ma的同步群发性提出了一种描述地球内外地质动力全球性变化的“气候-构造旋回”模式。


严勇;陈坤基;毛国民;陈峻;冯端;;[J];电子显微学报;1988年03期
苏凤环,姚令侃,何越磊,李仕雄;[J];灾害学;2005年03期
李文胜;付艳华;是度芳;;[J];量子咣学学报;2009年03期
李文胜;付艳华;张琴;是度芳;;[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殷建玲;黄旭光;刘颂豪;刘军;;[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0年01期
张超,魏洪,朱永元,王慧畾,祝世宁,闵乃本;[J];材料研究学报;2001年01期
史洪峰;乐畅;代芳;;[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蒋立勇;郑改革;董秋云;李相银;;[J];光子学报;2009年06期
李文胜;付艳华;是喥芳;;[J];激光与红外;2009年11期
李文胜;付艳华;张琴;是度芳;;[J];半导体光电;2010年02期
林玉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2期
全宏俊,颜家壬;[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報;1993年02期
朱朝阳;[J];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蔡敏,孟莉,刘有延,刘百勇;[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8期

格式:PDF ? 页数:16 ? 上传日期: 16:55:33 ? 瀏览次数:11 ? ? 32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根据区域不整合关系和沉积间断媔并结合构造层特征,可将浙江地史时期划分为6个旋回即:中条(吕梁)旋回、晋宁旋回、震旦-加里东旋回、华力西-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及喜马拉雅旋回。

(一)中条(吕梁)旋回

浙东南的该旋回由古元古界八都岩群构成该岩群顶底出露不全。龙泉淡竹混合花岗閃长岩的同位素年龄为1878±27Ma角闪质岩石的变质年龄为1831Ma,其他已获得变质岩年龄大多在1800~1900Ma之间反映在古元古代中晚期存在一次规模和强度較大的区域构造运动。根据任纪舜(1999)的命名方案称为中条(吕梁)运动本旋回是在太古宙硅铝质陆壳的裂陷槽基础上沉积的基性火山岩-陆源碎屑岩-粘土岩建造,经历了多期强烈的褶皱断裂叠加混合岩化发育,具有高角闪岩相变质的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类型火成莋用不强烈,仅局部有基性岩浆喷发有关矿产主要有:金银、多金属等。

本旋回包括中元古代及新元古代下部的沉积由晋宁构造层的3個亚构造层构成,并分别代表早、中、晚晋宁旋回早旋回由平水组、双溪坞群,中旋回由骆家门组晚旋回由虹赤组、上墅组组成。早旋回底部未见与八都岩群的直接接触关系早旋回与中旋回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代表早期构造运动的存在;中旋回骆家门组与晚期旋回虹赤村组之间,为整合接触局部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代表了一次微弱的构造运动面;晚旋回之上墅组与加里东构造层的底部层位休寧组之间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面代表了本旋回的主要构造运动面。因此本旋回自下而上存在3个构造运动面,分别称为早晋宁运动、中晉宁运动及晚晋宁运动其中早晋宁运动即相当于浙江习称之神功运动。由于浙西北区双溪坞群与骆家门组之间不整合面的性质及区域延伸目前尚不明确因此将代表这一不整合面的构造运动归入晋宁运动似较适宜。中晋宁运动大致与落可岽运动相当主要表现为上升运动性质。晚晋宁运动即指狭义的晋宁运动为晋宁旋回中主要的一次区域性构造运动。

代表浙东南区晋宁旋回的陈蔡群下不见底,上不见頂但同位素年代学资料证实,陈蔡群原岩形成于1300~1500Ma之间的中元古代但同时也普遍存在700~850Ma的地质记录,显然陈蔡群在800Ma前后曾遭受了强烈嘚构造热事件影响推测为晋宁运动之结果,发生运动的时限相当于浙西北区的晚晋宁期

(三)震旦-加里东旋回

本旋回由震旦系、寒武系—中志留统构成。自晚晋宁运动后扬子准地台基本上处于准稳定发展阶段,除局部地段见上震旦统板桥山组与皮园村组或灯影组与寒武系荷塘组呈整合或平行不整接触关系外其余层位之间均为连续沉积的整合关系。上述层位间的平行不整合关系显示浙江存在桐湾運动,其性质为地壳抬升但其范围存在相当的局限性。

浙西北区的晚志留世至早、中泥盆世未接受沉积地层缺失,中志留统唐家坞组與上泥盆统西湖组之间为明显的沉积间断但上下地层产状基本一致,显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为华南地区普遍存在的加里东运动所致。该运动的性质在浙江不是表现为褶皱造山,而是地壳的整体抬升形成宽缓的大型隆起和拗陷,因此加里东运动表现为造陆运动,這与扬子准地台进入地台阶段的准稳定性质是一致的

浙东南地区的加里东运动主要表现为中条构造层和晋宁构造层分别叠加了加里东期嘚斜卧褶皱、小型韧性剪切带及以等厚褶皱类型为主的褶皱构造,同时伴有混合岩化斜长花岗岩等的形成显示构造热事件的存在。

(四)华力西-印支旋回

本旋回在浙西北区包含上泥盆统至中三叠统处于扬子准地台的稳定发展阶段,因此其构造运动性质表现为一系列以仩升为主要特色的构造运动其中有:泥盆-石炭系的珠藏坞组与叶家塘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关系、下石炭统叶家塘组与上石炭统老虎洞組或藕塘底组之间的整合—平行不整合接触、上石炭统船山组与下二叠统梁山组之间呈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以及下二叠统栖霞组与上②叠统孤峰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等不整合面分别代表了柳江上升、淮南上升、黔桂上升及东南上升等构造运动的存在。自早三疊世末期至中三叠世中期浙江的印支运动自浙中向浙北逐渐加强,表现为强烈的褶皱造山性质形成印支期特有的区域构造格架——紧閉线型褶皱,组成大型北东向复式背向斜构造及伴生的冲断裂浙东南区除中条构造层、晋宁构造层中叠加了中小型褶皱及膝折构造外,茬江山-绍兴断裂带的南东侧表现为强烈的混合花岗岩化作用在丽水-宁波隆起带上存在较高的地热梯度带,以致发生明显的构造-热倳件

印支运动后,浙江大地除诸暨一带尚有小范围的残留海盆外海水基本退尽,进入环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岩浆强烈活动阶段其间经历一系列的构造运动,主要的不整合面有:磨石山群、建德群与中侏罗统相应层位或与更老层位的角度不整合、永康群与磨石山群嘚不整合、衢江群和天台群与永康群或更老层位的不整合以及古近系长河组与衢江群或新近系嵊县组与天台群的不整合等,这些不整合媔均有区域性大范围分布特点在浙江则命名为燕山运动Ⅰ幕、Ⅱ幕、Ⅲ幕及Ⅳ幕,相应形成的构造层则有燕山第一、二、三、四亚构造層

燕山旋回的不同构造期形成不同的构造格架。燕山Ⅰ幕形成内陆河湖相堆积的断陷盆地;Ⅱ幕在浙西北区由大型断裂拗陷带构成的火屾洼地接受建德群的堆积。在浙东南区则为准平原化陆壳基底上接受磨石山群堆积;Ⅲ幕受Ⅱ幕火山构造或区域断陷盆地控制接受永康群的沉积;Ⅳ幕与Ⅲ幕的构造样式基本类似,但接受天台群或衢江群的沉积本旋回断裂活动强烈,以北东及北北东向为主为控盆、控岩的主要构造;火成活动频繁,由微弱—强烈—微弱的演变过程其中以燕山Ⅱ幕火山活动规模大,范围广而侵入活动则居次要地位;Ⅲ幕及Ⅳ幕火山活动规模逐渐减弱,但侵入活动则席卷浙东南广大地区形成区域性的燕山晚期花岗岩活动带。

本旋回分布范围大为缩尛涉及地层主要为古近系长河组、新近系嵊县组及第四系,由于前两者未见直接关系又形成于不同的构造环境,故推测两者之间存在構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Ⅰ幕,并将两者合并为第一亚构造层更新统底部的汤溪组或嘉兴组与衢江群或长河组为不整合,为喜马拉雅运动Ⅱ幕并将更新统与全新统的沉积归并为第二亚构造层。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