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话形容什么都懂的人,方言怎么说

和标准普通话相比有亮点有神韻,写出文字大家能懂而不是只有说出来才有神韵 例如上海话里面: 老菜皮,形容中年妇女不要太传神啊。 小赤佬也是 大转…

原标题:有趣的昆明方言和民俗

昆明方言属北方语系其形成大致经过3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元跨革囊”时赛典赤奉命入滇担任最高行政长官,大批蒙古人、色目人、回民和北方汉民进入云南对昆明方言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至今仍在使用的昆明方言中便有不少北方游牧民族的语汇。老昆明囚把小板凳叫“小马杌(wu屋)”,把漆黑一片叫“黑漆麻咕洞”把“去”读“刻”,均说明北方游牧民族语汇在昆明方言中留下痕迹第二阶段在元末明初,沐英率大军挺进云南屯垦戍边江南数十万移民来到云南生活居住,吴侬软语渐次融入昆明方言“花里胡哨”、“血糊淋剌”、“充行实”等江浙语汇被昆明百姓津津乐道,流传至今第三阶段在清王朝开国时,吴三桂统率重兵入驻昆明北方话、江浙话、昆明话融为一体,昆明方言逐渐成型

昆明的老民居多为三房一照壁,中间的院子叫“天井”天井内大多栽培花木,或为山茶或为玉兰,或为海棠花开时节春意盎然,走出房门即可感觉春的气息因此昆明人将走廊称为“游春”。屋顶叫“房头”修缮屋頂叫“减漏”。减漏时调皮捣蛋的顽童(昆明人称之为“闹包”)不甘寂寞,会爬上屋顶嬉闹昆明人称之为“爬房头”。客厅叫“堂屋”堂屋内摆放供桌,供有“天地君亲师”和祖宗牌位过年时,堂屋内铺上厚厚的青松针叶供桌摆上硕大的米花团和黄色的佛手柑,于是顽童们欢天喜地在青松针叶上头朝下脚朝上“立青天”。老昆明人讲究礼仪吃饭称为“请饭”。见面寒暄第一句总是问“请過了吗?”到餐厅吃饭叫“上馆”当年上馆时,经常听到店小二吆喝“免青、免红”意思是煮品中不放韭菜和辣椒。

昆明人把厕所叫“茅司”如厕叫“解手”。据说当年先民们充军云南身披枷锁,方便时须解开双手遂有此词。家庭主妇上街买菜经常使用“相因”一词,其意为便宜这个词在《儒林外史》中出现过,应是江浙一带语汇日常生活中,昆明方言多有生动传神的表述多嘴多舌叫“岔巴”,炫耀叫“抖草”糊涂叫“颠东”,令人生厌叫“嘈耐”寒酸叫“偻馊”,刁钻凶狠叫“拔毒”斤斤计较叫“渣筋”,全部叫“一把连”故弄玄虚叫“装佯”,不顾颜面叫“惩”举止失当被称为“勺”或“二气”。街头巷尾经常听到这样的嘲笑:这人太懲了,居然占老年人的便宜或是:此人太勺了,说话颠三倒四一点谱气都没有。

昆明方言有古汉语的明显印记“肉”读为“如”,這正是肉的古音充行实意为逞能出风头,“行实”一词见《说文解字》包弹(tan,摊)意为批评指责见元代杂剧《董西厢》。花里胡哨意为穿戴过分艳丽在《儒林外史》中多次出现。血糊淋剌形容血迹斑斑见元杂剧《勘头巾》。类似的例子很多

上世纪50年代,昆明囿位名叫刘澍德的作家写过一本名叫《归家》的长篇小说,在当时影响很大《归家》全用昆明方言记叙描写,对话生动俏皮有很浓嘚乡土气息,读来倍感亲切可惜自刘澍德之后,再无人进行类似的文学尝试这不能不算是一件憾事。(顾国诚)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