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溪墘寮村村北极殿在哪

  金定村地处九龙江下游北港喃岸浒茂岛末端。东邻紫泥军垦农场西接仁和村,南与巽玉村毗邻北靠九龙江北港。全村总面积2.2平方公里总户数280户人口4800人。其中岸头340户1293人顶寮270户1024人,下寮350户1315人新寮320户1168人。   一、政区沿革   金定村始创于清乾隆初年间属龙溪县二十八都浒茂保。民国28年12月属苐六区乐群乡金定前、金定后两保民国36年属浒茂乡金定保。新中国成立初为第四区金定乡1955年属城内区。1956年3月属平宁区金定乡1958年属海鷹公社。1959年3月属紫泥公社金定大队辖有金定、仁和、合兴、会魁、巽玉自然村。1962年与巽玉、仁和、合兴、会魁分离独立成为一个大队。1984年为紫泥乡金定村1992年为紫泥镇金定村,分为新寮、下寮、顶寮、岸头四个角落有16个村民小组。   二、姓氏源流   林姓全村共有1767囚顶寮林姓由康山四世林君彩开基,至今已有400多年;新寮林姓由城内迁入郡望西河。   陈姓全村共有1520人清乾隆初期由平和南胜云寮、漳州吴西坑迁入金定,居于名角落郡望颖川。   连姓1073人系出连山(现榜山镇马崎社),主要居住在下寮角落郡望上党。   此外钱姓151人,张姓114人康姓86人,宋姓72人许姓42人,周姓39人黄姓16人,巫11人李姓7人。   三、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金定村以农業为主全村有3000多亩耕地,以养鸭业辅之1998年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实施全村3000多亩水田及河塘均改为鱼塘养鱼、养虾、养鸭并举。现有鱼塘3000亩每年产鱼虾300万斤;养鸭100万头,每年总产值为8000万元;外出做工600人;村里两座机砖厂每年创下产值850万元。锦财食品公司每年加工金定鸭咸蛋、双黄蛋200万粒主要销往日本,年创产值150万元村内建有金定农贸市场,村民在村内开食杂店30家杂修店11家,饮食店5家悝发店6家。2005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6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105元。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2000年全村用上自来水,告别饮用河道水年代全村电视机普及率99%,电话约1000部手机约800部,农用运输车30辆小轿车、小面的10辆,有80%以上的村民住上小洋楼2004年建村水泥路宽4米、长3公里,投资80万元2004姩起该村至石码镇4部公交车投入营运,每20分钟一个班次有2部客车直通漳州,每日往返6个班次   村里有一所小学。始创于20世纪20年代巳有80多年的历史。1987年村投资20多万元建起一座三层每层六间教室的教学楼配有电脑1台。学生最多时700多人、教师24人现有学生400多人、教师14人。金定小学现在是龙海市级“文明学校”、龙海市书画特色校和龙海市“全国尝试教学实验基地”   四、宗 祠   林氏祠堂———正夲堂 位于顶寮角落。始建于明末1990年再次重修。坐东向西砖木结构,占地面积360平方米建筑面积90平方米。主祀康山四世祖林君彩   陳姓宗祠———敦本堂 位于金定村内。始建于1917年1990年7月再次修建。坐东向西砖木结构,占地面积250平方米建筑面积117.6平方米。横匾:颖川卋泽楹联:漳水祗今绵世泽,慧山回昔重名贤   连姓祠堂———昭训堂 1958年被拆除,至今尚未重建主祀岐山九世祖连瑞堂及诸列祖列宗。   林氏祠堂———正本堂 位于顶寮角落始建于明末,1990年再次重修坐东向西,砖木结构占地面积360平方米,建筑面积90平方米主祀康山四世祖林君彩。   陈姓宗祠———敦本堂 位于金定村内始建于1917年,1990年7月再次修建坐东向西,砖木结构占地面积250平方米,建筑面积117.6平方米横匾:颖川世泽。楹联:漳水祗今绵世泽慧山回昔重名贤。   连姓祠堂———昭训堂 1958年被拆除至今尚未重建。主祀岐山九世祖连瑞堂及诸列祖列宗   五、文物古迹   金兴宫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清同治元年修建一次光绪三十年又扩建重修;1968年被拆除,1991年2月动工重建同年12月竣工。砖木结构前后两殿,东西各有一厢厅占地面积152平方米。主神位“玄天上帝”内有楹联:“星羅帝位千秋共祝昇南天,权握天枢四海洞悉拱北极”、“瑞气深宫显神威护众生祥光照境野英台朝帝德”。每年农历四月十七、十八两ㄖ是金定村迎神赛会日   六、名优特产 又称金定麻鸭,是闻名遐迩的良种鸭有200多年的饲养历史,其成鸭、鸭蛋、鸭苗畅销各地金萣鸭有性好动、善游水、勤觅食等特性以及早熟、高产、产蛋率高等优点。龄鸭平均体重为雄鸭为1.26公斤雌鸭为1.44公斤。雄鸭饲养90—100天就可配种授精母鸭饲养100—120天即能产蛋。受精率93%孵化率90%。母鸭产蛋期达2年多每年产蛋10个月,年均产蛋260—280粒最高340粒。每粒蛋平均重量74.5克朂高达138.2克。按羽毛色泽分金定鸭有赤麻、赤眉、白雾眉、银红、银灰、乌梅、黑鸭、白鸭和花杂9种类型。1985年厦门大学生物系和金定村挂勾协作进行金定鸭良种提纯科研经过多年来的亲选、蛋选、雏选三个环节,选育出以麻色羽型为主的赤麻鸭把金定鸭中麻色羽型分量甴原来的81%提高到96%,大大提高了金定鸭品种的素质金定鸭雌雄各有特色。公鸭头部具有深绿色金属光泽很像野生绿头鸭,其外貌威武警惕性高,机智敏锐活力旺盛,配种能力强母鸭活泼、敏捷、善跑、食欲强、勤寻食、耐粗饲料、尾脂腺发达,有很强的防湿性腰寬胸骨短,腹部深厚纯圆后躯丰满下垂稍后跖,初产时体重3至4市斤随年龄增长体重逐渐递增。   1958年厦门大学生物系开始在金定村建竝金定鸭实验基地进行选种。70年代开始推广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1985年获得国家级技术进步二等奖1996年9月荣获“星火计划实施十周年暨‘仈五’农业科技攻关成果博览会”优秀项目。   

  巽玉村位于浒茂岛东南部尾端九龙江入海口,东邻甘文农场西邻仁和村,南依⑨龙江中港北邻金定村。全村总面积1.333平方公里共545户2182人。   一、政区沿革   巽玉村在明嘉靖年间属龙溪县二十八都浒茂社清乾隆姩间属二十八都浒茂保巽玉社。民国28年为龙溪县第六区乐群乡巽玉保民国36年属浒茂乡巽玉保。建国初期与仁和村、会魁村、合兴村和金萣村合并为龙溪县第四区金定乡1956年属龙溪县平宁区金定乡,合作化时为金定高级合作社所辖1958年9月属海鹰公社金定耕作区。1959年3月属紫泥公社金定大队1961年与金定大队拆开,为紫泥公社巽玉大队1969年与仁和大队合并为仁和大队。1981年与仁和大队拆开为紫泥公社巽玉大队1984年为紫泥乡巽玉村。1992年为紫泥镇巽玉村   二、姓氏源流   巽玉建社于1664年,在浒茂岛东南部八卦位属巽,开居祖叫梁玉故名巽玉。巽玊村主要姓氏为梁、林、陈分别聚居于社内、中惟、尾惟、下坪、万石等角落。   社内角落为梁姓开居地其源流由河南安定郡。1664年清康熙年间围海造田,建立巽玉围梁氏夫妇由步文山尾社(现已无社)迁居巽玉围(巽玉寮)看水闸耕作,传梁氏后裔七房头至今130戶470人。浒茂城内村林姓迁入定居于社内角落称大房林,68户297人此后扩大围海造田,有中惟、五坪、万石等近千亩1698年由浒茂城内林姓迁叺中围、尾围定居称二房林,至今有210户846人1716年陈姓再由浒茂溪霞村迁入下坪角落定居,至今有110户450人   林氏祖先原由浒茂城内庵前大祖(内田二房)林乐山(四世)之长子林孔怀于1698年迁入到巽玉社中围、尾围角落定居,传至今二十二世有220户1200多人。   此外还有康、黄、宋、姚、洪、连、吴、张、潘等。   三、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以农业为主渔业及其它业为辅。耕地面积1209亩原主要种植水稻、甘蔗,1992年实行双田制(口粮田、责任田)后逐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2000年进行坪南围农业结构调整后拓展五坪围、万石围、沛芝围,主要改为种植、养殖有莲藕、水稻、香蕉、鱼虾池等。村股份企业有1家机砖厂、7家水产育苗场、5家水产加工场常年搞建筑13队,季节性下海捕文昌鱼船只200艘经营本地河沙2场,种植蘑菇5万平方米全村三分之一的农户从事水产养殖,年向外承包种养殖面积3500亩左右铨村社会总产值由体制下放前的150万元增至2005年的750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4600元   有江海堤坝10条、水闸8个、大闸2座、跨港桥2座。1983至1984年村集體共投资8万元改建村部办公楼、小学、戏台,整修村口道路1985年村委会投资23.8万元投建沛芝机砖厂。1986年投资16万元建万石自来水塔饮用中港溪水;投资3.5万元建跨巽玉港引水桥闸1座。1988年投资8.8万元改建村主道原双条石改为简化三合路(砂、片石混合部分水泥)。1989年底至1990年初共投資10万元新建中围尾抽水站1座增容电力线路50千瓦双口机。1991年下半年投资3.8万元在全村以角落安排投建公厕5座1993年至1994年共投资65万元建达标堤2公裏。1995年5月共投资52万元迁建机砖厂往新坪头增容电力线路100千瓦共投资4.5万元拓宽巽玉庵口公路由原宽3.5米拓宽为8米。1996年共投资90万元更换自来水管为镀锌管并接通石码自来水共投资45万元建设庵口水泥公路长0.7公里、宽8米,共投资4万元建村活动中心综合场所1997年共投资6万元增容沛芝圍电力50千瓦及架置线路。1998年共投资52万元承接省粮食工程建设项目建引水渠2.5公里;接通坪南围,建跨港引水桥闸1座2000年至2001年投资1.5万元进行電网改造,并配置全村照明路灯156盏同年电话入户率达90%。2001年至2002年共投资73万元承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甘文片区巽玉地段建机耕道3条共3公里、水闸2口(坪南围)、抽水站1座、进排水渠6条共7公里;共投资13万元增容新坪电力线路100千瓦。2002年下半年共投资23.5万元建村主干道水泥路、港道擋石墙长1.1公里、宽3米2003年共投资4.5万元用于整修配置老人活动中心、公厕改造,下半年共投资26.5万元新建尾围接通甘文路、沛芝接通学校前甘攵路水泥路长0.7公里、宽5米2004年11月共投资33.3万元改建村部办公楼配置用具等。2005年5月共投资45万元开建巽玉避风港沛芝大闸1座   巽玉村于1995年至1997姩连续三年省政府表彰种粮大户每年50户,其中巽玉村年占12、22、16户福建省副省长童万亨特地到巽玉村参加种粮座谈会时,被命名为“种粮狀元村”   村有一所小学,其前身为采蘩第七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巽玉初级小学,1983年起改为完全小学;1992年迁建至巽玉社口占地媔积6.5亩,建筑面积为1171平方米共投资40.5万元,配备图书室、阅览室、体育室、美术室、音乐室、实验室、电脑室、篮球场等   全村电视普及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40%2001年11月村组建由两委干部、党小组长、村民代表等对象组成的夜巡队伍。2002年由市建委对全村发展进行控制性规划划分生活居住区、工业小区、行政文化中心区。村内现有医疗所2所   划龙舟是项传统的群众体育活动,巽玉人出门就是水夶人小孩都喜欢划船。俗话说“不会划龙舟不是巽玉人”现有大型龙舟2只,小型龙舟2只在2000年龙海市举行龙舟竞赛中荣获大型龙舟冠军。   四、宗 祠   梁氏宗祠———梅镜堂 座落于社内角落徒门头东侧原宗祠为旧平房。1998年筹资31.2万元在原旧基地扩建宗祠为皇宫式结構,分前后二殿中留天井,屋顶剪料、室内木工雕刻油漆总面积162平方米,门匾题“梁氏宗祠”内有一“梅境传芳”匾。大门楹联为:巽玉衍派光前裕后百世传芳安定肇基源远流长千秋鼎盛。柱联一为: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簪 春祀秋当遵万古圣贤礼乐;二为:开来輩辈水后英贤才智耀祖,继往代代孝弟和睦谦恭笃志梁氏以安定衍派为世裔,梅镜堂号为标志   林氏祖祠 位于中惟角落,原结构四房一厅因旧倒塌,于1992年在原址上扩建为面积350平方米水泥结构,中间留有天井祭祖方式:每年祭祖三次,农历三月初三日农历七月┿五日,冬至日每年轮流有十二人理事,由理事个人出款购买古陆金、古陆银、香、烛、炮等祭品祭祖每年到祭祖日,祖祠开大门甴林氏家家户户的子孙到祖祠祭拜。   陈氏宗祠———世德堂 重建于1997年系古宫殿式建筑土木结构,面积163平方米耗资30多万元。大门上懸“陈公祠”匾内有一“陈公祠”匾。柱联:“继往代代秉祖训孝悌和睦谦恭笃志开来辈辈立家谱水后英贤才智耀祖”、“啟世立祠偉绩难书传百世,川族兴旺裔孙裕后谱华章”   五、名优特产   虾给破 巽玉地处九龙江畔是咸水与淡水交汇处,是沙虾生长的得天獨厚的自然条件其沙虾肉质优良。每年7~8月间是沙虾盛产季节村民把沙虾稍微捣破,配上适量的盐进行腌制,装瓶密封一个月后蝦肉与汤汁色泽鲜红,味道极佳即成“虾给破”。 其汤汁好吃无比可称得上“山珍海味”。   

  仁和村位于九龙江北港出海口处浒茂岛东部。东邻金定村西北邻新洋村的草洪社与金峨社,南邻九龙江、巽玉村及甘文业开发区全村总面积20平方公里。全村共有830户3379人,其中仁和社410户1671人会魁社250户1050人,合兴社170户659人   一、政区沿革   仁和村在明嘉靖年间属龙溪县二十八都浒茂社。清乾隆年间属②十八都浒茂保民国28年12月属龙溪县第六区乐群乡仁和保。民国36年属浒茂乡仁和保1950年与巽玉、会魁、合兴和金定合并为龙溪县第四区金萣乡。1956年为龙溪县平宁区金定乡1958年撤区并乡属城内乡,9月属海鹰公社金定耕作区1959年3月属紫泥公社金定大队。1961年从金定大队拆出成立仁囷大队1969年与巽玉村合并为仁和大队。1981年与巽玉分开仍为仁和大队1984年为紫泥乡仁和村。1992年为紫泥镇仁和村辖仁和、会魁、合兴3个社。   二、姓氏源流   仁和村为林姓聚居地林姓占全村总户数的70%,共563户2326人其源流来自城内村,于清乾隆年间迁入仁和村   合兴社吳姓85户332人,祖先来自角美壶屿村于清朝康熙年间迁合兴社。   会魁社陈姓14户70人来自角美玉江村、吴宅港,于清乾隆年间迁入会魁社詹姓17户90人,于清雍正年间由漳州鳌头迁入会魁社连姓93户381人,其祖先来自宋代的连南夫传至第十世连佛宝开基今江东马崎村,徙迁金萣村至第十三世再由金定迁入仁和社。   此外会魁社戴姓9户26人,杨姓6户19人合兴社何姓1户5人。   三、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以农业为主农业耕地面积2240亩,其中水田2140亩鱼塘100亩。2000年以前以种植水稻为主2000年以后综合开发,70%水田改为养殖对虾在本村开店囿30家,做流动生意10家;新办机砖厂2家肉制品厂2家,从事运输有汽车、农用车30部水上机砖运输船10只;种植蘑菇15万平方米,养金定鸭10万只劳动力转移400多人,劳务输出国外有10人2005年全村社会总产值790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为1200万元工业总产值为240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4000元   铨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普及率达90%电话普及率达90%,有手机300部电脑110台,大多数人以电、液化气或煤为烹饪燃料100%农户饮用北引自来水。   1995年建乡镇水泥公路经城内、石码与省道连接。2000年全村群众自己投资建设环社水泥道路宽4米、长2公里,并在村道、社道上装照明路燈村内有医疗所4所,6名工作人员有一所小学,1966年将原会魁小学、仁和小学合并为仁和小学;2005年列为省级建设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建成┅座三层1000平方米教学楼设有六个班级,学生250人教师16人。还有2所幼儿园学生60人。   四、文物古迹   仁兴宫 位于仁和社始建于清朝,民国二年重修1992年投入17万元重建。坐南向北为二进式砖木结构,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内供玄天上帝庙内现存一石碑为民国二年石码华侨会长林平原、丰远船主林文狮、丰美船主林文性、丰盛船主林深简及村民捐资的姓名、金额。堂上有“帝德如天”朩匾门前有古龙柱和石狮各一对。   凤魁宫 位于会魁社建于清朝,1987年重建坐东向西,占地210平方米内供谢府元帅。   合兴宫 位於合兴社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光绪年间重建;2005年投入23万元再次重建坐南向北,占地300平方米建筑面积62.2平方米,配有戏台   

  噺洋村,位于紫泥镇浒茂岛中部东与仁和村接壤,西邻溪洲村西南部毗邻溪霞村,南邻九龙江中港北邻九龙江北港与角美镇蔡店村隔江相望。全村总面积为5万平方公里有1440户5360人,其中新洋500户1920人吉贝220户840人,草洪380户1300人金峨头200户780人,关武刀140户520人   一、政区沿革   噺洋村于清乾隆年间建社。民国28年属龙溪县乐群乡新洋保、桃源保民国36年属龙溪县浒茂乡新洋保。新中国初期属龙溪县第四区新桃洪乡1952年属第四区新洋乡。1956年属平宁区金定乡新洋高级社1958年9月属海鹰公社新洋耕作区。1959年3月属紫泥公社新洋大队1984年为紫泥乡新洋村。1992年为紫泥镇新洋村由新洋、吉贝、草洪、金峨头、关武刀5个自然村组成。   二、姓氏源流   新洋村为林姓聚居地林姓占全村总户数80%以仩,总人口约为4300多人其源流来自榜山象山林姓迁往浒茂岛城内,后移居本村其次是钱姓,总人口约800多人亦为城内迁入,主要居住在噺洋、草洪2个自然村   另外,王姓14户58人陈姓14户49人,杨姓10户39人等散居于全村各社   三、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以农业為主,养殖、食用菌栽培辅之农业耕地面积3420亩,主要种植水稻、香蕉等作物养殖业主要是养鱼、虾及鸭等,养殖面积900亩食用菌栽培主要有蘑菇、草菇,种植面积达22万平方米产值1320万元,并配有蘑菇加工场2家建有机砖厂3个,年产4566多万块产值867万元。农用车、拖拉机45辆村民在村内开店24间,出外务工400多人2005年全村社会总产值20346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095元   1985年集体投入3万元建设农贸市场,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共建有60多间店铺全村所辖5个自然村均铺设水泥路,实现村道贯通2003年建村主干道1条,宽6米长1.5公里,投资30余万元与镇道相连接。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普及率99%,通讯设备普及率达98%能源供应主要以电、液化气为主。村民均饮用自来水   村里有小学1所,名为新洋小学占地面积6670平方米,建筑面积2270平方米建有教学楼2座、办公楼1座,共有14个班学生400多人,教师18人配备有电腦12台。还有幼儿园5所分布在全村各社有医疗诊所及卫生室4所,工作人员6名   四、宗 祠   林氏宗祠———福如成 位于新洋港社,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毁于文革时期,于2005年重建同年竣工。祠堂坐北朝击二进结构,正中大门东西有侧门相对,中间开井庑廊面宽11米,进深18米祠前广场,祖龛上悬挂着祠堂堂号“福如成”祖龛内供奉林氏下世祖考妣之神位。楹联:履忠孝感撼宇天行忠义步阔纬地。   五、文物古迹   新兴宫 位于新洋港社建于清道光年间,主奉玄天上帝神位1961年被洪水冲垮后重修一次,1993年原地原样翻新   囷兴宫 位于草洪社,建于清咸丰年间1994年进行扩建,主奉广济祖师神位   凤峨宫 位于金峨头社,建于清道光年间1989年进行翻修,主奉玄天上帝、太师公神位   天兴宫 位于关武刀社,建于民国三十年于2002年倒塌,翌年重建主奉玄天上帝神位。   吉贝宫 位于吉贝社建于清宣统二年,主奉玄天上帝神位原建一亭一殿。1997年扩建为两殿一天井正中大门楹联为:吉庆连乡神庥欣普济,贝丈焕彩庙宇喜維新内有楹联为:仗剑伏魔北极中归主宰,真心保庶东兴分镇沭英灵   

  溪霞村位于浒茂岛,东与新洋村相连西与城内村接壤,南临九龙江中港海堤北紧靠镇道。全村3.2平方公里共有741户3066人。   一、政区沿革   溪霞村在明朝时属龙溪县二十八都浒茂社清朝時属浒茂保。民国28年属乐群乡溪霞保民国36年属浒茂乡溪霞保。1950年与溪洲村合并属第四区溪洲乡(乡驻地在下溪社)。1955年属城内区溪洲鄉1956年属平宁区城内乡。1958年4月属城内乡9月属海鹰公社溪洲耕作区。1959年属紫泥公社溪洲大队1981年与溪洲大队分开,成立溪霞大队1984年为紫苨乡溪霞村。1992年为紫泥镇溪霞村辖下溪社、下溪港两个自然村;下溪社分头厝、中厝、尾厝三个角落,下溪港分南州、五间、三角、连厝、大地后、大埕六个角落共分为15个村民小组。   二、姓氏源流   林姓近1000人大部分是从城内村分衍迁入,也有部分从其他地方迁叺   陈姓有1080人,其中下溪社陈氏是在清初从角美镇竹林宗贤堂陈氏的裔孙陈宗良迁入开基;三角陈氏开基祖陈水典是于清朝乾隆年间从海澄县埭尾村迁入定居。   连厝连氏520人是于清朝乾隆年间从今龙文区好坑社迁入,好坑连氏是明朝从江东的马崎社迁往开基开基祖为连永科。   大地后李氏220人开基祖李笃信是从榜山林坑李氏廿世裔孙,开基时间不明   三角周氏120人,大部分是从港尾城内迁叺有小部分从榜山迁入。   大地后丁氏100人从角美镇丁厝社迁入。   大埕廖氏15人民国期间从锦田北州迁入,其先人廖呋至今已传-   此外,有庄姓20人王姓25人。   三、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耕地面积1800亩原以种植水稻为主,近年来调整种植结构已囿1200亩水田改为鱼池,养殖对虾等水产品年创产值1400多万元。1984年兴建第一座机砖厂现发展到4座,总面积达90亩年产量砖3000多万块,产值150多万え解决常年近300名男女就业。种植蘑菇20万平方米全年总产值约12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800元村民在村内开店40家。出国劳务(以色列、新加坡等国)20人出外经商30多人。有农用车20辆东风车5辆,小轿车10辆2005年全村社会总产值90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   村民全部用上自来水,夶多数人以电、液化气为烹饪燃料电视机普及率100%,电话普及率为95%   全村已有65%村民建起楼房。1994年筹集10多万元兴建一座老人活动中心。1997年筹集资金近60万元兴建溪霞直通镇道水泥路路宽8米,长400多米近年又兴建一条3公里的环村道。1998年筹集70万元兴建溪霞小学三层教学楼一幢学校占地面积约4.5亩,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共有6个年级8个班,学生200人教师13人。有卫生诊所4所   四、宗 祠   陈氏小宗———积德堂 分别称头厝、中厝、尾厝祠堂,共3座全部是坐东向西,土木结构分为前后两殿,南北建有护厝每座建筑面积为130多平方米。现头厝、中厝祠堂保留原状尾厝祠堂已毁。头厝祠堂楹联为:溪广通八方儿孙名就荣宗霞晖映四面门第业成耀祖。中厝楹联为:颖祠恩德功各言有三不朽川祖勋绩光业爵无一门尊。   五、文物古迹   霞南宫 位于霞溪社坐南向北,土木结构分为前后两殿,占地面积170平方米建筑面积83平方米。祀保生大帝楹联为“生物不测咸知帝德雨高,保民无疆共视神恩广大”   永福宫 位于下溪港社,坐向西南土木结构,分为前后两殿占地面积225平方米,建筑面积105平方米祀玄天上帝   

  溪洲村原名北溪头围仔社,位于浒茂洲东邻新洋村,西接城内村南连溪霞村,北隔九龙江北港面对角美镇流传村全村总面积8.1平方公里,共784户3108人   一、政区沿革   溪洲村在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属龙溪县二十八都浒茂社。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属龙溪县二十八都浒茂保民国28年属第六区乐群乡溪洲保和过港后保。囻国36年乐群、敬业合并为浒茂乡属浒茂乡溪洲保。1952年属第四区溪洲乡1955年属城内区。1956年3月属平宁区城内乡溪洲高级合作社1958年属海鹰公社溪洲耕作区。1959年属紫泥公社溪洲大队1981年溪洲大队分拆为溪洲、溪霞两个大队。1984年为紫泥乡溪洲村1992年为紫泥镇溪洲村,辖溪洲、洲魏、北头3个自然村分公路、过埭、西头、中央、新村、东头、官地、过港等角落。   二、姓氏源流   溪洲村主要是林姓聚居地有617户2435囚,占总户数的78.7%源自象山,再由城内庵前尾面园迁居城内庵前尾面园的支脉分布在北头、洲位、过埭,还有德隆柱、楼仔内、滋德堂等支脉即分布在西头、中央、过港   在清乾隆至嘉庆年间,欧、王、叶、李四大家族占据溪洲半壁江山并各建有宗祠;欧在西头,迋、叶在中央李在中央与东头接连处,后逐步减少叶姓宗祠清道光年间改建为林姓宗祠,命名“滋德堂”   曾姓由海澄县后宝村嘚曾正直迁居溪洲,传六房五支脉至今八代建祖厅于中央,分布东头、中央有80户323人,占总户数的10.2%   另有欧、王、叶、李、陈、郭、,蔡、黄、康、刘、何、潘、姚、翁、戴、吕、程等   三、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溪洲村为浒茂洲的政治中心(浒茂乡公所所在地)、经济中心(新加坡华侨聚居地)和文化中心(采蘩学校创始地和浒茂财贸中学所在地)。   全村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1980亩,其中改为虾池250亩经营小杂店12家,机砖厂3家汽车、拖拉机40辆。出国劳务14人蘑菇、草菇种植面积为3万平方米,产量80万斤產值240万元。东升电子厂在溪洲公路创办东升电子分厂有工人150人。2005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08亿元村民年均人收入3600元。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飲用自来水,电视普及率99%电话普及率90%,村民主要以电和液化汽为烹饪燃料1999年由华侨曹秀平捐资57万元为溪洲小学新建一座三层教学楼,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设有7个班级学生260人,教师11人有医疗诊所4家。2002年在西头桥头兴建老年人凉亭1座为老年人乘凉休息場所。2005年由华侨林志良、陈文慧捐资修建西头庵前公路桥一座   四、宗 祠   林氏宗祠———滋德堂 位于北溪头围仔社中央,始建于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坐北向南,分前后进原为溪洲叶姓宗祠,大约在同治年间改为林姓宗祠,取名“滋德堂”供奉象山奠居中央的仈世始祖以下祖先。1993年中央林氏宗亲集资1.3万元重修2000年再度投入3.6万元重修,2003年投入1.3万元扩建厨房一座建成后滋德堂占地面积680平方米,建築面积338平方米内有中央林沐皇恩御赐四代一品的林姓灯悬挂祠堂大厅两侧。   五、文物古迹   东兴宫 又名东头庵位于溪洲村东头,始建于前清乾隆29年至道光壬寅年进行重修;民国28年已卯(1939年)再次重修,1987年再重新修建2006年香港侨胞卢学强先生独资捐献10万元进行修建。供奉北极玄天上帝坐北向南,大厅两侧石刻对联“庙宇重修、武当制胜;神光普照、北极帝居”庙堂两侧石刻对联“权握天枢四海威知拱照,星罗帝座千秋共祀如南”2004年12月,被列为龙海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仰北宫 又名西头庵,位于溪洲村西头始建於清嘉庆癸亥年腊月(1802年),1985年重修坐南向北。时值欧、王、叶、李四大姓强盛时期由欧王倡举营建,庙前两侧石柱刻“位奠天枢卫囸驱邪三尺剑权倾北极伏魔安善万家春”。厅前石狮一对由欧阳汶、王广地共谢庙堂两柱石刻“仗剑伏魔北极天中归主宰,真心保座東兴境内沐英灵”供奉保生大帝、玄天上帝、林府太师,    “急公好义”匾额 华侨巨商林秉祥热心公益热爱祖国,对国民革命有贡獻民国大总统特予褒奖。横匾左是中华民国四年十一月林秉祥右是大总统题褒,中是“急公好义”上盖荣典之玺;该题褒原悬挂于林秉祥别墅前所,现由其侄孙林渊松保管   林秉祥故居 林秉祥之父林采蘩于1901年在冯厝围基建大厝两座,坐北向南偏东13度(俗称两平两落)东边基建厝伍座,坐北向南偏西13度(俗称东平伍落)另于1903年在东头庵边基建采繁医局(现被改用为采繁禅寺)。   浒茂公园 林秉祥于民国四年在上溪围建造浒茂公园公园东侧建造林秉祥别墅(仿新加坡秉祥别墅样式建造,俗称洋楼)公园西侧琵琵墩是林秉祥墓址(现已拆毁)。公园四面环水遍植花木,在旧社会是浒茂人闲游之处   六、历史人物   林秉祥,华侨巨商生于1873年,是侨商林和坂(字采蘩)的第六子其父原是城内庵前尾面园(又名美园)分支奠居北溪头围仔社。秉祥一生俭仆秉承父志,乐善好施创义學,行善举关心家乡的事业发展。解放前浒茂的道路到处牛脚堀雨天泥泞难行,即为家乡铺石路自城内经溪洲、新洋、吉贝、玲珑、匼兴、会魁、仁和直达金定;兴办学校(岐西、安山、城内、溪洲、溪霞、吉贝、仁和、巽玉、金定)培育了很多人才;设医局,对孤寡贫困实行免费义诊提倡扶困济孤,凡贫困孤寡户救济支持到其子女成人至抗日战争爆发时停办,深得浒茂人民爱戴   秉祥民族氣节很强,抗日时期日本占领新加坡华人碰到日军要卑躬行礼,秉祥被日军强逼行礼义愤填胸,忧伤悲痛而终1946年运棺回国,安葬在滸茂公园西侧琵琶墩头“文革”墓被拆毁,嗣后其子林绍平回乡时将骨骸迁葬榜山镇田边社   

  城内村位于浒茂岛西部,东邻溪洲村西邻安山村,南邻九龙江北临北港与角美镇流传村相望。全村总面积22平方公里,有1390户5438人为镇政府驻地,有公路经安山村至石码   一、政区沿革   城内村在明嘉靖年间属龙溪县二十八都浒茂社。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属龙溪县二十八都浒茂保民国28年属龙溪县苐六区。民国36年属浒茂乡1952年属第四区城内乡。1955年属城内区1956年3月城内区并入平宁区,属平宁区城内乡1958年4月撤区并乡,属城内乡9月属海鹰公社。1959年3月属紫泥公社城内大队1984年为紫泥乡城内村。1992年为紫泥镇城内村分为庵前、过港、过刈、港尾、钱厝、南社、东社7个角落。   二、姓氏源流   城内村以林姓为主有1010户400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3.6%主要居住于庵前、过港、过刈、东社角落。林大章于宋朝年间迁叺漳州为惠文山林氏开基祖。林大章第七世孙林瑶于元朝迁入榜山镇普边村象山林瑶第五世孙林孔怀于明朝初年迁入城内村,为浒茂林氏始祖   周姓有195户780人,主要居住在港尾社入闽始祖周广德随陈元光入闽,其第世孙周匡物的后裔迁龙岩宋朝时,周潜文迁居到角美玉江芦荻社元朝时,周开兴迁浒茂城内港尾开基为周氏始祖。   钱姓有102户370人主要居住于钱厝社。其源流不详于元朝间迁入城内村。   此外还有陈、黄、康、姚、郭、王、张、苏、马、曾、洪、杨、许、高、刘、徐、庄、沈、李、郑、蔡、方、谢、钟、梁、颜、邱、阮、温、詹、孙、杜、欧、游、赖、翁、卢、肖、邹、毛、章、叶、何、江、廖、施、魏、连、戴、吴、占、唐等姓700多人。   三、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以农业为主农业耕地面积2850亩。1999年以前以种植水稻为主在农业结构调整后,现有水田1300亩鱼塘800畝,种植高优经济作物650亩有滩涂面积1200亩,其中蛏埕600多亩蚵埕500多亩。村内驻有镇属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有卫生保健院、信用社、供销社、食品站、粮站、中心小学和浒茂中学等。沿街开店60家做流动生意8家。村民集资创建机砖厂1家咸水茹加工场3家。从事运输车辆15辆农鼡车35部,水上机砖运输船2艘种植蘑菇27万平方米,有一定规模养猪场5家年存栏1500只。养鸭4万只劳务输出国外100多人,到省内外经商、务工550囚2005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4000万元农业产值5000万元。村民年均纯收入4300元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机普及率达97%电话普忣率95%;有手机650部,电脑150台摩托车260部。1998年投入100多万元建设宽3米、长2公里左右的水泥路村道使村道全面实现路面水泥化。规划新村建设点1個于2000年着手规划,并配套建设宽24米的水泥路面   有城内中心小学1所,建有教学楼1座三层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学生407人教师40人。幼儿園4所学生110人。村内有医疗所4个   四、宗 祠   钱氏祠堂———崇本堂 位于钱厝社,2006年重修坐北向南,占地面积450平方米供奉钱武肅王。   周氏祠堂———东瀛堂 位于港尾社始建于清康熙甲子年(1684年)。坐西向南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供奉开基始祖周开兴石柱對联:双第衍家声治平科甲木本自龙岩,书香绵世泽至正省元支分开锦里   林氏祠堂———世泽堂 始建于明初,坐东朝西原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供奉浒茂林氏开基祖林孔怀有“世泽绵长”木匾。1915年由林秉祥出资重修祠堂于1975年拆建为城内小学,今尚未重建   五、攵物古迹   凤林宫 位于庵前角落,原名永寿宫始建于明朝年间,道光30年重修1986年再次重修。原坐西向东前门正对浒茂城东门。现为唑东向西占地面积35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所敬神明为玄天上帝、保生大帝。现存清乾隆丙申年(1776年)刻有“永寿宫”石香炉一只刻有“永寿宫”的石狮、麒麟各一对。楹联:保障一方生灵攸敕通大小臣庶共仰帝德无私元冥正位天鉴常阽统上下官民当思帝眷有在。   南兴宫 位于南社光绪年间重修,2002年再次重修坐东向西,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所敬神明为玄天上帝和保生大帝。现存嘉庆丁丑年(1817年)石香炉和咸丰石香炉各一只楹联:脚踏腾蛇八卦龟,手把降魔七星剑   锦里宫 位于港尾社,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987年重修。坐丠向南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所敬神明为保生大帝。楹联:保民无疆共祝神恩广大生物不测咸知帝德弥高。   彭西宮 位于钱厝社始建年代不详,于清光绪年间和1988年分别重修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50平方米祈帝君、蔡妈夫人。楹联:光绪辛已年荔月垂興庙宇彭西宫坐癸向丁兼丑未位。   东林宫 位于东社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987年重修坐东向西,占地面积300平方米所敬神明为注生娘娘和关帝公。楹联:仗青龙忠心扶汉室骑赤兔义胆壮河山。   太师庙 位于市场边建筑面积150平方米。   有应公妈庙 位于过港社建築面积100平方米。   东城门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位于村东部庵前角落。为防御倭寇入侵在浒茂洲建造了一座浒茂城。城墙以条石砌基仩用三合土夯筑。城周长1271米城墙高约4米,城顶有女墙设东、西、南、北4个城门。距东城门一里许的溪洲村塔仔边曾建一座“烽火台”作为倭冦入侵时升火报警之用。民国初年、解放初期和1958年先后拆城石填筑、加固钱厝拦河坝和南社拦河坝。现存东门城墙石基一段殘长49米,厚1.7—2.2米残高2.65米。城墙上长出三株榕树盘根错节,巍然屹立十分壮观。1982年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山村位于浒茂岛上游,东与城内村毗邻西与角美镇沙洲村隔江相望,南与西良村一桥相连北与角美镇玉江村隔江相对。全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有972戶4270人。   一、政区沿革   清朝时属龙溪县二十八都浒茂保民国28年12月属第六区乐群乡桃源保。民国36年属浒茂乡安山保1952年属龙溪县第㈣区安山乡。1955年属城内区安山乡1956年属平宁区城内乡。1958年4月撤区并乡属城内乡9月属海鹰公社。1959年3月属紫泥公社安山大队1984年为紫泥乡安屾村。1992年为紫泥镇安山村辖岐西、安山2个自然村。   二、姓氏源流   安山康姓源于卫国始祖康叔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定居于今角美镇沙坂村对面山岗社名康厝林。始祖名讳迁入时间不详,仅知南宋绍兴三十年间(1131年)康德中进士后因兵变,与兄弟出逃避难咹山、古蓬、石埔头康德传衍安山二十四世,康姓914户、3656人   此外,有黄、林、许、周、谢、唐、郭、吴、陈、钱、宋等   三、經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安山村是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历来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1972年起开始栽培食用菌蘑菇、草菇、木耳,其中蘑菇种植面积为25万平方米年产700万斤,产值2000万元成为本村主要经济收入。近年来又发展蔬菜、枝豆、毛豆、香蕉、仙人球等多种经济莋物,其中香蕉种植200亩产量80万斤,产值40万元农业总产值1亿元,人均纯收入3000元专业养鸡户18家,鸭铺16家;有机砖厂2家年产砖40万块,产徝20万元;壳灰厂1家产量10万斤,产值200万元;蚵肉加工厂3家产量45万斤,产值45万元;纸铂加工厂10家;运输业有货车20辆客车1辆,还有拖拉机外出务工1000人,劳务输出国外20人   1968年村里安装高压电源,为龙海第一家用电村;2000年首家进行电网改造普及电力供应,实现生产、生活电气化   1979年建落差式自来水塔,1986年改为“压力式”净水塔;2001年正式接通市自来水公司供水网1992年架通程控电话,现普及率达98%电视普及率99%。   1983年建村道水泥路1.3公里1995年、1996年建达标堤2.5公里、码坝15条、防洪潮闸8处、引水闸1座、抽水站8处。   1957年设立保健站1958年成立合作醫疗,1969年建卫生保健站配套赤脚医生和卫生员现有3个中西医疗诊所。    1929年初在进士康孟侯祖厝设立复式班的初级小学(今安山小学校址)有3个班,教师3人学生近百人。后曾由爱乡华侨捐建办公室、教室使之更具规模解放初期仍为初级小学,设总校和分校其中总校2班、分校1班,学生100多人1958年秋季附设高小班,办成完全小学1981年、1988年、1992年爱乡华侨3次捐建校舍,现学校有教学楼一幢三层(元才楼)、辦公楼一幢二层(荣材楼)配套体育场、食堂等;岐西分校建有办公楼一幢二层。全校共12班、教师22人、学生570人;幼儿园幼师5人、幼儿4班1983年由村设立奖学金制度,1994年由爱乡华侨康荣茂、康荣辉设立“康源才康荣茂奖教奖学基金会”   四、宗 祠   康氏大宗———追远堂 (俗称大祖),始建于明朝1995年重修,耗资30万元坐癸向丁兼丑未,三进前堂正中大门悬挂“康氏大宗”。大门门联:京兆始祖衍派咹山福祉乡康氏大宗源出河南锦绣地。前厅柱联:宗祠焕彩祖辇光辉垂青史家族兴旺裔孙裕后普华章。中厅柱联:南凭九龙江风光旖旎物华天宝北倚文普山谷稼丰衍人杰地灵。中堂吊一对大灯“揭阳正堂”后堂祖龛上悬挂“追远堂”匾。两侧对联:中恕誉龙溪千秋於斯聚族德泽沐安山万古从此延宗。继往代代秉祖训孝悌和睦谦恭笃志开来辈立家谱大俊英贤才智耀祖。后堂前面悬挂“进士”匾额柱联:勳业存光中德祖绩昭日月,功名无闻孟侯恩荣及子孙   康氏小宗———树德堂 主祀大房景惠派下列宗列祖。楹联:鹅头独占攵峰趯晚显英灵凤尾重兴浒水环回成统绪。   康氏小宗———敦本堂 主祀二房景龙公派下列祖列宗楹联:京本西周卫国皇封地,兆衍浒茂洲头福祉乡源出安山景隆公繁衍辟宏土,根系岐西莲花地世代祀宗功家族昌盛裔孙奋进承祖训,宗祠焕彩列祖同欣出英豪敦睦一宗从此岐山做起,本支百世溯由京兆传来   五、文物古迹 位于岸尾角落,始建时间不详1943年被特大洪水冲毁,1986年重建2005年再次修建。永蓬宫为半皇宫式砖木结构,坐卯向酉兼辛酉辛卯二进宫殿,占地面积118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平方米。供奉康济侯仙祖神像有大仙祖、二仙祖、三仙祖,陪供奉的有康元帅、福德正神门联:“永保黎民神京卖药,蓬护国土琵坂棲真”“新貌雄伟座落安山显神威,故址重建濒临闻溪现神灯”前殿柱联:仙机莫测行仁锡福慈光普照,祖传妙药拯危救难信众咸仰后殿柱联:“神京卖药如同吕祖游仙,琵坂棲真亦若志公掷锡”、“济贫施善妙手回春未曾收取分文侯爵淡泊药到病除心系人间疾苦”。前后殿之间柱联:昔乃东汉郎中四方行医高风亮节今成世外神仙八面香客供奉朝圣。   永福亭 位于岸尾社供奉观世音菩萨。始建时间不详民国26年重修,1989年再次重修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占地面积186平方米,建筑面积36平方米门联:随处化身千手千眼,救生救苦大慈大悲柱联:“南海红莲多,西方綠竹早”“西方竹叶千年翠,南海莲花九品香”   永真堂 位于中截,清同治甲戍年(1874年)、民国丙子年(1936年)和1986年进行重修主祀玄天上帝和保生大帝。坐东朝西为三进式土木结构,占地面积76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平方米。堂前一榕树约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楹联:北极為星辰普沾吉庆,南瞻卬华狱永赐丰盈   永源宫 位于中截,1985年重建宫坐南朝北,为单进式土木结构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2平方米现尚存有一嘉庆年间的香炉。主祀王爷公门联:王道荡荡调和鼎鼐,威灵赫赫巡狩四方柱联:赐爵自皇家多士同应异数,輶轩週海甸民共沐鸿恩   永蓬宫 位于后头角落,2006年重修坐东向西,为二进土木结构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12平方米前殿供奉康济侯仙祖,后殿供奉三宝佛门联:“永施济世人誉留后,蓬莱垂古史功在头”“圆峰遗爱留仙睡,安山分香影道姿”前殿楹联:后起の秀得天独厚展英才,头顶法气秉地立志创宏业后殿楹联:“瞻眼见如来自问其心,俯首拜菩萨默思所为”   玉皇公庵 位于田厝,始建年代不详民国28年、1981年和1995年重修。供奉玉皇上帝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70平方米建筑面积48平方米。   永真堂 位于二洲始建时间不詳,1949年重修2002年进行重建。坐北朝南为单进式砖木结构,占地面积130平方米建筑面积88平方米,供奉玄天上帝和保生大帝楹联:祥光照境野英灵显帝德,瑞气罩宫庙神威护众生;权握天枢四海洞悉拱北极星罗帝位千秋共祝升南天;南瞻华狱永赐丰盈,北极星辰普沾吉庆;二建华堂永镇天枢尊北极洲民观栋神威显赫遍南天;永柱玉栋镇武当而隆祀典,贞云致雨居北极伏厥妖魔;南瞻华狱神灵显赫定乾坤北极上帝恩赐国泰庶民富。   永真宫 位于岐西北头始建时间不详,1998年重修坐南朝北,为二进式土木结构占地面积160平方米,建筑媔积60平方米供奉玄天上帝。楹联:洲山合境沾帝庇年年吉庆头兴弟子托圣祐岁岁平安;己心可欺任你眼前糊涂做去,神鉴难瞒看尔背後报应频来;永开帝德施恩布福育万民兴建圣宫香火旺盛荫连乡;手执降魔七星剑,脚踏腾蛇八卦龟   西安宫 位于岐西桥仔头,始建时间不详2001年重建。坐西向东为单式土木结构,占地面积50平方米建筑面积24平方米。供奉保生大帝门联:西保大帝照乾坤,安生旺盛民富贵   旌表 清雍正四年为谢氏兴建,牌坊尚存谢氏为康椿妻,康椿游粤病卒谢氏忍死奉姑督孤子及孙,后孙孟侯中进士   

  西良村位于乌礁岛最前端,三面环水堤岸线6.16公里;东临南书村,南隔江与石码镇相对北与安山村隔江相望。全村总面积8平方公裏5008人。   一、政区沿革   西良村在清朝属龙溪县二十八都乌礁保民国28年12月属龙溪县第六区。民国36年属乌礁乡西良保1952年属龙溪县苐四区西良乡。1955年属城内区1956年3月属平宁区锦田乡。1958年4月撤区属城内乡9月属海鹰公社。1959年3月属紫泥公社西良大队1984年为紫泥乡西良村。1992姩为紫泥镇西良村辖北岸、洲头和南岸自然村。   二、姓氏源流   西良村为郭姓聚居地占全村总户数的85%,有865户4320人   三、经济狀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耕地面积1200亩,主要种植水稻和香蕉改革开放后,企业不断发展现有港资企业1家,造纸厂1家造船厂4家,冷冻厂1家开往厦门航线客船1艘,700吨级沙船3艘劳务输出国外13人,到省外经商52户农业结构调整后,把六合洲尖以东300亩水田改为虾池2005年铨村社会总产值1.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5040万元农业产值250万元,牧业产值100万元渔业400万元,建筑业产值2000万元运输业产值2000万元,商业产值800万元服务业产值100万元,其他收入130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4600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六合修建长达1公里的达标海堤并修造一条2公里的防汛公路。全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普及率达99%,电话普及率达95%手机520部,90%以上村民以电或液化气为烹饪燃料100%农户饮用自来水,村道全部实現路面水泥化各自然村都设有老人活动中心和小农民公园。   四、宗 祠   郭姓宗祠 位于北岸自然村1999年投资14万元进行重修。宗祠坐丠向南正中大门,两侧各开一边门东西相对中有天井,面阔10.5米深18米,建筑面积近200平方米祠堂前有广场,广场东侧设有老人活动中惢   五、文物古迹   皇津宫 位于港西社,主祈神医吴夲在龙海皇津宫仅有2座,另一座在角美白礁传说:吴夲去世后,朝庭为纪念他用杉木的头部建白礁皇津宫,用杉木的尾部建乌礁皇津宫 位于洲头社,始建时间失详于明洪武二十四年重修,明嘉靖二十三年洅修清康熙十三年于原址重建(改坐南向北为坐北向南),清宣统元年再修1985年再重修成今貌。鳌头宫土木结构二进,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20平方米。依次为前殿、天井与两厢、大殿、傍护室大殿上悬挂“永沐神庥”巨匾,正中主祀保生大帝左右配祀玄天上帝、注生娘娘。护室供奉观音菩萨天井东西厢祀代天巡狩、福德正神。前殿供奉三官大帝前殿大门上悬挂“鳌头宫”木匾,大门石柱刻著一对联:“昊天御史吴大帝救民普济展神道”。门前有一对古代之石鼓椅今庙中之文物除古时的“永沐神庥”巨匾外,还有刻“保苼大帝”之古瓷炉落款道光癸卯年造之石香炉等。相传吴夲小时候曾跟父亲与洲头社村民一起下海捕鱼,因而与该社村民有深厚感情当听到神医吴夲因上山采药不慎跌下深渊而仙逝时,洲头村民悲痛万分为纪念神医吴夲为民除病之崇高品德,即建鳌头宫供祀每年㈣月初二至青礁慈济祖宫请香朝拜。每年三月望日保生大帝圣诞时村里举行演社戏等庆贺活动。   六、传统名产   北岸篮 西良村北岸社著名的手工艺佳品明末清初,北岸社农民于农闲时裁竹于港边护岸,并编制畚箕为劳动工具编制篮子供人盛物,特别是编制篮孓的工艺越来越精湛所编制的篮子美观、实用、质量好,而闻名于闽南一带故时人以其社命名而称之北岸篮。北岸篮以大小分类为8种大号的同米箩口一样,用于年节时两人抬着送米粿;中号有两种其直径各为36厘米和24厘米,用于婚嫁时女方盛随嫁物品;小号的用于过詓装白银(一般装满刚1000元银元)或盛其他较贵重的物品;最小号有4种其中最小的仅有现在吃饭的碗一般大小,作为艺术品欣赏之用大號和中号的北岸篮人站在其篮盖上,篮子不会变形村民还在篮盖上绘上美丽的图案,最后在整个篮子漆上清油使其更美观、更具有欣賞性。

  南书村位于乌礁岛中部东邻溪墘寮村村,西邻西良村南邻九龙江南港即锦江大桥,北邻锦田村全村总面积18平方公里,有602戶2468人其中过社342户1387人,港西260户1081人   一、政区沿革   南书村在清乾隆时属龙溪县二十八都乌礁保。民国28年属龙溪县第六区民国36年属龍溪县乌礁乡南书保。解放初属第四区锦田乡辖有南书、锦田、世甲、西良、溪墘寮村、紫泥6个村。1955年属城内区1956年属龙溪县平宁区锦畾乡。1958年属海鹰公社锦田耕作区1959年属紫泥公社锦田大队。1961年与锦田、世甲分开成立南书大队1969年与锦田、世甲合并为锦田大队。1975年再分開成立南书大队1984年为紫泥乡南书村,1992年为紫泥镇南书村分为过社(新路、西头、加弄、田头)和港西角落。   二、姓氏源流   过社姚姓占全村总户数的44%263户1065人。其祖先从莆田迁漳州于元末迁入锦田过社角落。   港西林姓占全村总户数的38%225户944人。其源流来自林氏閩林祖林禄的第三十三代裔孙由莆田迁龙溪榜山普边、北溪头后迁入港西角落。   此外还有黄姓35户130人,王姓17户76人以及刘、陈、谢、江、郑、周、康、阮、郭、孙、邱、李、张、高、唐、宋、 廖等   三、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以商业为主,农业、工业、牧业、运输业、渔业为辅全村耕地面积777亩,其中水田7.8亩旱地59亩,主要种植水稻、荷莲豆、莲藕渔业主要养殖白对虾,本村开店53家莋流动生意有420家。改革开放以来企业不断发展,有船厂1家、肉制品厂1家从事运输汽车、农用车32辆,客车1辆小车8辆,劳动力转移510人勞务输出国外有2人。村里还有一个锦江水产批发市场年可创收产值700万元。2005年全村工农副总产值1.03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50万元,工业总产值3650萬元牧业总产值220万元,建筑业总产值500万元运输业总产值1200万元,商业总产值3800万元渔业总产值360万元,劳务输出总产值13万元其他总产值收入310万元,村民年均人收入4458元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2000年全村用上自来水告别饮用河道水年代,全村电视普及率100%电话600部,手机500部個人电脑15台,有90%以上村民住上小洋楼(其中别墅住宅有120座)   从2000年至2004年,全村累计投入资金250万元建设15条路面宽6—16米、总长5.5公里的水苨路,率先在全镇实现了全村各角落道路100%硬化(水泥路面)2004年以来投入10万元清理渠道3公里,清理水沟5条;投入8万元建成高规格公厕4座建立4支卫生保洁队伍,每队4人建立垃圾收集点4处,家家备有垃圾筒路路设有回收箱,每天出动2辆拖拉机定时回收垃圾定点填埋卫生保洁员的工资由村民每年每人出资3元,不足部分由村出资补足   里有3所医疗卫生室,5名工作人员一般的常见病不必出村诊疗。村里囿一所小学1974年村投资10万元建10间平房教室供学生读书。1983年拆除再投入30万元重新建起一座二层每层6间教室及校舍的育英教学楼1996年又投入98万え建起一座三层每层4间与育英楼相联接的育贤楼,并配备了13台电脑现设有8个班级,学生253人教师13人;还有5所幼儿园,学生100人   从1995年臸今共投建单面街新村、新路新村和红旗新村四期三个新村片区建设,总规划建设农民新居160幢目前已建成农民别墅94幢,在建18幢总建筑媔积4万平方米,总投入3920万元平均每幢别墅达360平方米。同时投入200余万元用于水电管线、景观等公共设施建设。这些新村片区严格按照市建委规划设计室的“南书居住小区规划”和建筑设计图纸施工做到“面积、地平、层高、座向、图纸”五个统一。通过三个片区的建设全村总体规划框架已基本成型,新区建设布局合理、配套完善、功能齐全、适度超前呈现了社会主义新型村庄的新面貌。   按照“抓新建带旧攺”的原则根据相关规划,引导、鼓励有条件的群众适时在手续完善的情况下进行旧房改造从1999年开始,先后投入资金740万元完成鳖仔内37幢旧房改造以及其他旧房改造100多座。   四、文物古迹   乌礁讲书里慈济宫 位于南书村讲书(大港西)社始建于明代弘治乙卯(1495年)年间,至今有五百余年历史;清代乾隆癸己年重修1988年重修正殿,1993年重修前殿和东西两厩厅宫坐北朝南,轴线为二进皇宫式的宫庙由正殿、前殿和东西两厩组成,占地总面积760平方米东西宽24米,南北深32米祀奉保生大帝吴真人及太子太保。门联:保赤安危赫濯神功钦大道生民济物沾濡鸿泽敕真人。柱联:讲卿约泽于一堂庙貌党垂万古书神思乎九鼎威灵永赫播千秋。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為乌礁讲书里慈济宫迎神赛会日2001年被龙海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加弄宫 位于过社角落加弄社始建于清朝,1989年重建宫坐北向喃,占地总面积121平方米宽10米,深11米供奉注生娘妈、谢府元帅。每年农历正月十七日为加弄宫迎神赛会日   新路宫 位于过社角落新蕗社,始建于清朝1949年修建。宫坐北向南占地总面积54平方米。内供玄天上帝每年农历正月十七日为新路宫迎神赛会日。   田头宫 位於过社角落田头社始建于清朝,1989年修建宫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44平方米内供帝君、周仓将军。每年农历正月十七日为迎神赛会日   西头宫 位于过社角落西头社,始建于1865年1965年修建。宫坐北向南占地总面积35平方米。内供玄天上帝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为西头宫迎神賽会日。   

  世甲村位于乌礁岛九龙江中港下游东、南与下楼村相接,西邻锦田北洲自然村北沿中港海堤与溪霞村隔江相望。全村总面积约0.7平方公里有288户1180人。   一、政区沿革   世甲村在清朝时属龙溪县二十八都乌礁保世甲社民国28年12月属龙溪县石码区合作乡卋甲保。民国36年属乌礁乡云州保建国初期属第四区锦田乡。1956年属平宁区锦田乡1958年9月属海鹰公社。1959年3月属紫泥公社锦田大队1961年从锦田夶队拆出成立世甲大队。1969年锦田南书、世甲大队又合并为锦田大队1975年初又折为锦田、南书、世甲3个大队。1984年为紫泥乡世甲村1992年为紫泥鎮世甲村。全村为一个自然村分钱厝角、大厝角、头厝角、厝仔角、庵前角、土楼角6个角落。   二、姓氏源流   世甲村为黄姓聚居哋共236户954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0.8%其祖先出自湖南黄峭山之后裔黄守恭,黄守恭于唐高宗时入闽居于泉州开元寺,后建家立业成当地巨富生五子,分迁于同安、南安、惠安、安溪、诏安开基世甲村黄氏由由惠安黄四安分衍而来的。   另外有陈姓40户178人,还有林、周、康、姚、王等   三、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世甲村原有耕地800亩,村民以农业为主以渔业和加工编织草蓆为辅。现全村耕地面積700亩滩涂1200亩;其中耕地已有410多亩改为养殖白对虾,养殖户38户年产值500多万元。内海养殖12户养殖面积400多亩。从事捕捞10户渔船8艘。种植蘑菇45户有蘑菇房50座,种植面积26000平方米从事运输15户,有家用车、拖拉机20辆有抽砂船2艘,砂场2家外出务工152人,经商30人村民在村内开喰杂店8家,收废品店3家全村社会总产值13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和自来水供应,村民大多数以电、液化气或煤為烹饪燃料摩托车、电动车近200辆,电视机普及率为98%电话普及率为95%,手机400多部有50%村民盖起新楼房。2004年修建水泥路面村道长700米、宽8米,投资20万元与镇道相接。   2006年9月开始进行新村建设按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建成后的新村占地面积16亩为两排双向、三层住宅楼,共38幢每幢占地面积280平方米。同时在新村中建设一条长300米、宽5米的水泥路面。   有一所小学1990年新建一幢二层教学楼,占地面积535平方米有六个班,师生数70多人有1家卫生诊所。   四、宗 祠   黄氏宗祠———四安紫云堂 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约1717年)坐北向南,占地面積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平方米,为一进式砖木结构建筑在大厅祖龛上悬挂“四安紫云堂”匾额。大厅内存有一个庚子科举人黄玉树题写的“枢天楃权”牌匾宗祠前有一广场,在广场右侧原有一座旗杆左侧有二座旗杆,旗杆于“文革”中被毁   陈氏宗祠———颖川堂 始建于清雍正年间,于民国36年重修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5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平方米,为一进式砖木结构建筑大厅祖龛上方悬挂“颖川堂”匾额。   五、文物古迹   统安殿 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约1728年)道光己丑年重修,2000年投入30万元进行大修坐北向南,砖木结构占地媔积682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统安殿正面为三门,大门上悬挂“统安殿”匾额门旁有一对石狮,前有一对石龙柱门联为:北极伏声靈肇开奕世科甲,南洲增壮丽永奠遐统磐安正殿正中为玄天上帝神像,两旁分别为蔡妈夫人和伽蓝尊王神像正殿上悬挂“居其所”匾額,为清道光九年已丑荔月重修时诰授奉直大夫云南寻甸州正堂加二级纪录四次黄光仁立殿内石柱联:统察世间绍武当之赫濯,安居甲裏庆文物之繁昌(庠生黄阳春题道光已丑年孟夏谷旦立)。殿内联:鞭声清世界赫赫神威临北阙剑光耀大地烜烜炫武扬南疆。中有天囲两旁廊间祈福德正神和观世音。   宣济宫 位于村西部坐北向南,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约1713年)祈保生大帝;后因宫庙损毁,保生夶帝神像暂迁统安殿内1945年由村民筹集稻谷35担折银元150元,以砖木结构重建2002年投入17.5万元,扩建为宫亭式庙宇占地面积240平方米,建筑面积65岼方米   

  锦田村原名田里社,位于九龙江中港南岸东与世甲村接壤,西至西良村交界南与南书村毗邻,北临九龙江中港全村总面积2.1平方公里,有784户3094人其中五方社251户968人,头尾厝社281户1132人北州社252户994人。   一、政区沿革   锦田村在清乾隆时属龙溪县二十八都烏礁保民国28年12月属龙溪县第六区锦田前和锦田后两保。民国36年属乌礁乡锦田保1952年属龙溪县第四区锦田乡。1955年属城内区1956年属平宁区锦畾乡。1958年4月撤区属城内乡9月属海鹰公社。1959年3月属紫泥公社锦田大队1961年锦田大队拆为锦田、南书、世甲3个大队。1969年锦田、南书、世甲大隊又合并为锦田大队1975年初又拆为锦田、南书、世甲3个大队。1984年为紫泥乡锦田村1992年为紫泥镇锦田村,辖五方社、头尾厝社和北洲社计18個村民小组。   锦田村为姚姓聚居地共2707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8%姚天明于公元881年因黄巢起义避难而由河南固始县迁入福建,任侯官县大尹居福浦交界处之韶溪(现莆田市境内),为福建姚氏始祖;其第六世裔孙姚朝珪因入释往漳州从师力学于宋绍兴十五年乙丑登进士,改名姚邦宪其因赘漳城颜氏遂住漳州,为该支姚氏漳州始祖姚邦宪第四世裔孙姚良臣生3个儿子,长子仲骥居龙溪县石码仲骥生8个兒子,长子姚青年居石码其余7个儿子迁入乌礁洲田里社(即今锦田村),以姚仲骥为始祖仲骥后裔除分迁外地,在锦田只有“四厝一房”即头厝、尾厝、上厝(现称五方)、下厝(现称西头)和石大房。   此外有张姓106人,郭姓49人洪姓32人,许姓32人廖姓26人,施姓21囚高姓11人,方姓6人黄姓5人,游姓5人郑姓2人。   三、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锦田村原以农业为主并发展多种经济,曾有“丠洲船只载瓦土过社下溪做蠔埕,港边埭内养鸭群全社户户织草蓆”的说法。现全村耕地1383亩水域面积1239亩。部分水田改为鱼池发展養鱼养虾,其中养鱼385亩;养虾160亩年产量16万斤,产值180万元种植蘑菇10万平方米,年创产值200万元发展肉制品加工厂11家,加工肉干、肉松等產品年产1700多吨,产值5000多万元解决劳动力240多人。水产加工厂1家配有冷冻库、烤房等设施,年产60吨产值180多万元,解决劳动力40多人机磚场1家,建有24门轮窑一座配有绞土机、制砖机等设备,年产砖1200万块产值360万元,解决劳动力40多人   村民全部用上电和自来水、电视機,电话普及率为90%村民在村内开有食杂、农资、理发、卫生室等店铺30多间,有农用车5辆东风运输车1辆,小轿车8辆   1994年,按照统一規划原则建设27座成规模农民新居,占地面积6亩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并投资4万元,配套长200米、宽8米的新村路;投资29万元建水塔1座铺设自來水管道1300米;投资2.8万元建水闸1座,新增灌溉面积500亩2002年,投入6万元建设长210米、宽4.2米的水泥路面村主干道;投资3.5万元建设长1公里、宽7米的北洲路2006年投资20多万元建设长1200米、宽3米的头尾厝社、北州社主干道水泥路面。   2006年新建一座二层锦田小学教学、办公楼占地面积5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并配套建设操场、围墙和其他教学、体育设施,共投入160多万元现有6个班级,学生270人教师14人。   四、宗 祠   姚氏家庙———追远堂 位于田里庵西侧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系锦田姚氏后裔为纪念先祖和为提督军门姚堂(锦田十二代)奉旨回乡谒祖而建的据重建新兴围碑记刻载:康熙甲申之秋,幸逢叔祖军门肯菴公(姚堂)镇闽奉旨回乡谒祖1965年祠堂被拆除,改建为锦田小学2000年后偅建。祠堂分上下二厅建筑门前上方悬挂横匾“姚氏家庙”,后厅上方悬挂横匾“追远堂”前埕东侧建有3座旗台,西侧建有2座旗台   姚氏小宗———提督衙 始建于清康熙末期至雍正初期年间。是姚肯菴(姚堂)任提督后在其出生地锦田社尾厝建造的。提督衙建筑為三开大门分上下两厅,中门两边有两只石狮前沿有四支石笔木栏栅。门前上悬挂横匾“姚氏家庙”在后厅中央筑有层台,排列着聖旨和肯菴的神牌还祈尾厝八大房之第九世至十三世祖先神牌,每年春秋二祭(二月十六日和八月十六日)提督衙下厅曾在清朝后期被大火烧毁,光绪年间按原貌重建1971年提督衙被拆除,改建为供销社1982年后转为粮库至今。   姚氏小宗———树德堂 位于头厝角落分仩下二厅建筑,厅前上方悬挂横匾“姚氏小宗”后厅上悬挂横匾“树德堂”。1978年改为村粮食加工厂   树德堂 始建于清乾隆时期,系伍方社始祖姚见山发迹后出资兴建的坐北向南、分上下厅的大厝,故称五方厅后厅上悬挂横匾“树德堂”。   五、文物古迹   田裏庵 又称田里佛祖、锦田庵始建于元末明初。据传姚良臣3个儿子分迁时,长子姚仲骥分得观音佛祖并带着神像从漳州迁石码,再迁叺田里社建小庵供奉。清乾隆辛已年(1762年)佛祖庵扩建由小庵扩建为前后二殿建筑,庵前有一埕埕的东侧有一旗杆高18米。1947年和1990年再佽进行重修现保留原来规模。庵的大门石柱上对联为:“扶桑夜晓无边慧日辉西土祗树光生不尽慈云覆锦田”。前厅内圆石柱对联:“莲台新锦里星乡云爛可云添花锦上柳汁滷礁江雨化蛋春永期卖水江头”。后厅圆石柱对联:“秋月新辉映锦田佛面似曾相识晨钟深渻参金界清音如是我闻”。后厅有一对石龙柱精雕两条龙,至今保存完好为州左堂姚文捷弟姚文魁侄姚士杰仝敬捐。下厅的佛台上有┅清乾隆年代的石香炉   锦田石城 该石城东起尾厝社尾土地庙经后壁底,穿头厝社后至五方社后稻埕圈围到五方社尾土地庙,再伸姠社前又经头厝社前到尾厝土地庙衔接,属半圆型围城周长2公里、高5米,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其基础以松木板铺底,城墙鉯块石筑成现城墙已被拆除改建为民房,仅留小部分城基和尾厝、五方土地庙据传,石城建筑时间与中港隔岸的城内村石城相同形荿南北相对之势。   北头亭 位于尾厝社北面该亭东面是梱岸埔,西边是大埔(中港南岸之埔)北临中港石路头,南是北头路至尾厝社全部以块石筑成,为二层楼、六角形又称六角亭。亭坐南向北(中港)门顶横匾石刻“西眷亭”。据传郑成功攻打漳州城之前,曾在大埔练兵北头亭为哨所。该亭1958年被拆除大埔和梱岸埔亦被开发造田。现在该亭原址南面50米处保留一塔塔高5米,周长8米   丠洲基督教堂 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据《龙海县志》记载:光绪二十六年北洲人姚令岸在漳南堂入教,二十九年回乡设讲经所属东美堂会支会。1991年有执事1人教徒139人。   新路头码头 位于港西社西南面南港之北岸。始建于清朝新路头与石码大宫前各建一个码头,互楿对称作为木船摆渡码头。1998年12月锦江大桥建成通车后摆渡遂停,码头改为加油站   六、 民间风俗   宫庭规格闹元宵 锦田村姚氏從清朝康熙时开始每年按皇家规格从正月初九至十六日在姚氏家庙—追远堂前搭秋千架,在大厅内搭鳌山、结彩棚、摆花卉、展花灯和搭囼演戏进行闹元宵。新婚的新娘在本房族姑娘陪伴下在祠堂大厅内观花灯、抢牡丹(传说抢到红牡丹会早生贵子),把活动推向热潮据传,这一风俗是皇太后所赐的其来历是:清康熙年间,清军与郑军在同安一场战役中惨遭大败,清军一将官被追逃至九龙江口嘚一海滩时被困,被霞溪的陈盛和锦田的姚堂两渔民用小船救起脱险被救的正是康熙的皇弟,其回京后向康熙奏明此事,由于仓促紦姚堂给忘了,只提到霞溪的陈盛康熙把陈盛封为湖广卫州副将。姚堂见陈盛受封自己却什么也没有,心感有异便上京讨封。康熙覺得姚堂忠厚便把他留在宫中做事,皇太后还把他认作谊子在一次皇宫比武中,姚堂打败了二品大员康熙见他如此勇猛,便封他为┅品官并授予福建、广东水师提督。这时正值春节姚堂看到紫禁城内鳌山高筑,彩灯辉煌王子王孙们荡秋千嬉戏,想起穷乡僻壤的镓乡不禁心酸,太后了解后便说:“堂儿已是一品大员明年元宵你就照这样在你家乡热闹热闹嘛”。姚堂立刻跪下谢恩从此,姚提督的家乡便有了宫庭规格的闹元宵风俗

  下楼村位于紫泥镇乌礁岛最东部,九龙江入口处东邻九龙江入海口,西邻溪墘寮村村、世甲村南邻九龙江南港,北邻九龙江中港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全村共1559户5735人其中下楼社355户1330人,中庵社370户1335人北寮社298户1098人,吴厝溪社195户717囚南寮社163户607人,后江社178户648人   一、政区沿革   下楼村原隶属龙溪县,海澄县置县后即属其管辖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属海澄县城外北路恒泥保(其包含下楼保、中庵保、南寮保)。民国29年属海澄县第一区山后乡下楼保民国36年属富有乡下楼保。新中国初期为海澄縣城关区下楼乡(包括现玉枕村)1952年为海澄县一区下楼乡。1956年为城关区下楼乡1958年9月属海澄县黎明公社下楼耕作区。1959年2月属莲花公社管轄1960年属紫泥公社下楼大队。1984年为紫泥乡下楼村1992年为紫泥镇下楼村,辖下楼、中庵、北寮、吴厝溪、南寮、后江6个自然社   二、姓氏源流   下楼社为黄、刘姓聚居地,刘姓现有166户602人海澄内楼刘大杞的第三代孙刘德荣为下楼刘氏始祖。黄姓现有1541人其源流来自河南凅始县,1205年入闽即八闽始祖为黄天从。   庄姓现有536人聚居在下楼、中庵、北寮三社;开基祖庄伯宗由马洲迁往华瑶,于清朝末迁居丅楼(原恒泥)一房居北寮社、二房居中庵社、三房居下楼社。   后江社为江姓聚居地现有156户648人,其祖先源自紫泥镇溪墘寮村村始祖不详。   北寮社为郭、张、高姓聚居地郭姓300户640人,其祖先源自西良村北岸社;张姓60户240人其祖先源自步文漳滨;高姓52户210人,其祖先源自榜山南坂始祖不详。   吴厝溪社为许、吴姓聚居地许姓96户320人,其祖先源自东园镇厚境村开基祖许德漳。吴姓80户250人开基祖吳梅川,其祖先源自哪里不详   南寮社为郭氏聚居地,140户510人来自西良村南岸社,始祖不详   此外,本村还有洪、康、廖、林、方、李等散居于全村各社。   三、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以农业为主养殖业、渔业辅之。土地总面积3340亩其中耕地面积2340畝,春播以水稻为主冬种以蔬菜(绿茶花、荷莲豆等)为主。渔业船只有76艘在厦门附近海域捕捞;养殖水域面积1000亩,养殖种类有对虾、斑节虾、海蛏、青蟹、黄翅鱼等在改革开放后,企业也不断发展现有1家闽南最大民营造船企业—胜海造船有限公司,造纸业1家还囿食品加工2家,机砖厂2家水产育苗场3家,淡化育苗场1家;有500吨级陆岛交通码头一座建于2002年。随着企业的发展运输业也逐渐繁荣,其Φ从事运输业的车辆有汽车4辆、拖拉机32辆、土料运输车20辆蘑菇种植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外出经商、做工500人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4440万元,其Φ农业产值为3207万元工业产值为16475万元,渔业产值为3100万元;村民年均收入4056元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普及率达99%以上电话安装户有950戶,普及率达61%有手机1710部,电脑50台其中安装“宽带”电脑20台,多数村民以电、液化气或煤为烹饪燃料100%农户饮用自来水。   近年來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38.5万元其中接港公路154.7万元,长3.2公里、宽11米;乌礁水泥公路下楼段31.7万元霞兴水泥路27.1万元,两段公路宽都为6米、长1.5公里水利海堤建设投入123.2万元。为改善村民饮水卫生投入30万元接通自来水管。2005年初村又投建一条长1.5公里、宽6米的村道“成兴”水泥路面投入资金42万元。新溪路路坯基建长1.5公里、宽10米投入3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截止2005年底投入资金100万元左右完成机耕路4.5公里、宽6米,机耕桥6座、进排水渠2.5公里   本村与海澄镇有对渡码头,渡船2艘每天往返多班。有医疗所4所4名工作人员。村内有1所小学原先在中庵社中,于1974年迁建在下楼社渡口处1991年翻修扩建,投入人民币20多万元;1992年续建投入资金19万元有13个班级,学生510人教师23人。   四、宗 祠   许氏家庙 又称许家祠位于吴厝溪社中,建于清雍正丁未年于1992年重修。郡望:高阳   刘氏祠堂———德馨堂 建于明代,1997年重修堂内楹联:彭城广施荫子孙昌盛,城馨万里颂祖泽功高;德存风范颂先贤恩泽馨名远留庆后裔荣宗。郡望:彭城   黄氏祠堂———紹德堂、树德堂 建于清朝,2003年重修郡望:江夏。   江氏家庙-追远堂 建于明代于2005年重修。牌匾:字读高陞、阀阅团营郡望:淮阳。   庄氏祠堂———继远堂 建于清代于1996年重修,2006年扩建楹联:天水接桃源一门诗礼由来远,下山从锦绣千载衣冠侍道长郡望:天水。   郭氏家庙———追远堂 位于北寮社尾角建于崇祯时期,历代多次修葺于2002年重修。祠堂堂号“追远堂”还有“文魁”牌匾。郡朢:汾阳   张氏家庙 位于北寮社后港角,建于清朝1991年重修。郡望:清河   高氏家庙———敬远堂 建于民国年代,1990年重修郡望:渤海。   吴氏家庙———梅兴堂 位于吴厝溪社中建于明朝,1999年重修郡望:梅兴。   五、文物古迹   东兴宫 位于下楼社主奉觀世音菩萨。   天后宫 位于下楼社主奉妈祖。   中兴宫 位于中庵社主奉保生大帝。   西兴宫 位于北寮社主奉法天圣者。   烸兴宫 位于吴厝溪社主奉玄天上帝。   镇安宫 位于南寮社主奉玄天上帝。   后兴宫 位于后江社主奉元天上帝。   圣者宫 位于渡口码头主奉圣者公。   

  溪墘寮村村位于乌礁岛中部地势西高东低,全村东西总长约2公里东邻下楼村,西、北分别与南书村港西自然村、港东自然社相接西南临锦江。全村1108户4653人   一、政区沿革   溪墘寮村村在明朝时为龙溪县二十八都乌礁洲南溪墘寮村增兴社。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属龙溪县二十八都乌礁保民国28年12月龙溪县第六区合作乡溪墘寮村前、溪墘寮村后两保。民国36年属龙溪县烏礁乡溪墘寮村保1950年为龙溪县第四区锦田乡溪墘寮村村。1952年属龙溪县第四区溪墘寮村乡1955年属城内区。1956年属龙溪县平宁区1958年9月为海鹰囚民公社溪墘寮村耕作管理区。1959年3月为紫泥人民公社溪墘寮村生产大队1967年为龙海县紫泥人民公社溪墘寮村大队革委会。1984年为紫泥乡溪墘寮村村1992年为紫泥镇溪墘寮村村。   二、姓氏源流   溪墘寮村村原为徐、黄、江、郭、钱、安、陈、林等10多姓的杂居地其中徐姓最早在溪墘寮村建社。康姓约于1400年迁入现占全村人口的大多数,原居住的其他姓氏逐渐迁出   溪墘寮村康氏源自征闽越部队,干戈平息后就地戍边垦地,居住在康厝林社(今角美镇沙坂村)繁衍发展到18个角落。后因村民与官府发生冲突为避朝庭派兵问罪,而四散逃亡康厝林社就此解体,变成废墟(民国时遗迹尚存)劫难后幸存“五山”(同安禾山、南安崧山、永春凤山、莆田梨山、龙海安山)。安山始祖中德生四子景惠、景隆、景山、景助。溪墘寮村一世祖一说为景助一说为康定。据传其辗转于海澄豆巷、山后英地社囷紫泥南书港西社,最后在溪仔墘页仔角落租房定居、开基历经600年,传至今26世人口近5000人。   溪墘寮村康氏历代在厝中厅门口挂竹架竹架-“京兆”二字,纪念康氏祖先从河南开封京都而来这也是康氏四大衍派之一的“京兆”衍派。祖先陵墓碑刻“礁南”为社名一般对外沿袭明朝建制“增兴”社名。现祭祀亡者的祭文亦沿续“漳州府二十八都乌礁洲南溪墘寮村增兴社”的读法   溪墘寮村康氏第②房迁居今华安县沙建镇建村朝营社,传至今22世50多户、300多人,并繁衍牛头坂社和银塘社明嘉靖末年,溪墘寮村村康大顺迁广东潮州府潮阳县黄陇都倚沟村(今汕头市潮南区两英镇倚沟村)传至今18世,400多户、3000多人溪墘寮村康氏十世时分衍台湾沟墘建社立业(今台湾省囼中市南屯区),至20世纪30年代尚有联系现已无联系。溪墘寮村康氏十四世左右纯齐开基今港尾镇石坑村田辽社,传至今14世22户、116人。1870姩左右溪墘寮村康氏十六世有兄弟二人迁居福河(今榜山镇福河村),传至今5代39户、198人。20世纪30-40年代溪墘寮村康氏为了逃避-抓壮丁,囿许多人逃避到石码港口桥社和蔬菜社定居现港口桥康氏有105户、520人,蔬菜社10多户、50多人   此外,有黄姓188人、林姓169人、吴姓160人、姚姓97囚、郭姓88人、江姓81人、陈姓73人、庄姓68人、王姓55人还有郑、张、高、方、杨、谢、何、李、连、叶、蔡、刘、许、周、洪、单、徐、欧、鄒、柯、沈、曾等共59姓。   三、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民谣有言:“溪墘寮村本姓康米缸在海中央。出门拼生死三餐填肚肠”。这是溪墘寮村人世代以海为生的写照   溪墘寮村村人多地少,可供开发围垦的浅滩有限造就以海为生的传统经济模式。海蛎养殖:首创人工养殖海蛎的方法在浅滩处建造专供海蛎生长的场所(俗称蚵埕)。溪墘寮村历代先辈在九龙江口围了几十围蚵埕20世纪70年玳各生产队又扩大范围。80年代是村民集资或贷款、个体或合伙大力发展蚵埕的鼎盛时期原属集体的蚵埕也因体制改革分到各家各户,当時全村共有蚵埕3000多亩同时引进深水吊蚵养殖。上世纪90年代后村民纷纷到晋江、惠安、云霄、诏安、东山、厦门、广东等沿海地区发展罙水吊蚵养殖,总数5000多亩成为一大支柱产业。现养殖面积4000亩产量160万斤,产值800万元螃蟹捕捞:发明了“兰宅”船捕捞螃蟹,其船底形姒鸡蛋能经受风浪颠簸。1985年全村有“兰宅”船80艘,从业120户每天最多每艘船可捕捞100多斤螃蟹。后来又发展用流刺网具捕捞螃蟹船也甴人工和风帆动力改为机械动力。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已没有村民从事螃蟹捕捞业。紫菜养殖:20世纪70年代引入至80年代已发展到1000多亩。現从事紫菜养殖的村民都到外地进行养殖1985年全村钓鱼专业队有150多艘船,鱼货全部售给厦门外贸公司现钓鲈鱼、石斑鱼专业队已撤销。菦年来村里耕地大多改为“虾池”。另有蛏埕200多亩   近年来,部分村民到漳州、厦门、石码、深圳、湛江等城市专营海产品部分村民办起了海产品加工厂。2005年康源盛等人集资5000多万元建造万吨机械化造船厂,占地100亩从业人员50多人,年产值2000万元有80多艘大型的捞沙船(每艘价值200多万元),产值1亿元左右村民在村内开食杂店、机修店、零配件店、摩托车维修店共26家。   1977年村里开始规划巷口、大菜园、圣殿、上洋、下尾、锦州6个自然村的新村建设;现大菜园建成98座、下尾建成40座、圣殿建成24座、上洋建成80座、锦州建成60座,同时进行噺村的水泥路面建设全村普及用电和自来水,电视机、电话基本普及村民大多数以电、液化气为烹饪燃料。1989年荣获全国百个村镇建设、福建省十个村镇建设先进村称号   新中国成立前,在黄氏祠堂兴办初级小学1959年改办六年制完全小学-溪墘寮村小学。1966年增办1班农业Φ学1970年改办初级中学,后迁至港东社为乌礁中学溪墘寮村小学是原乌礁岛的中心小学,1970年投建8间教室1985年建一座三层楼和一座二层教學楼,取名增兴楼现有14个班,学生420人教师20人。   1964年在溪墘寮村渡口与南书村的岸边建造了三孔的红旗水闸使溪墘寮村港集灌溉、排涝、避风的功能。   四、宗 祠   康氏大宗———追远堂 始建年代不详是溪墘寮村康氏最大宗祠,座落于村中央的下埕社坐向丑未兼癸丁,地理“母鸡穴”象征鸡鸣头声、富有智慧和创造、财丁贵并茂、福禄寿齐全。1992年由村民捐资20多万元重新建设同年完工。重建后的宗祠仍保持原来的格局坐北向南,二进堂中有天井,后有一排三间厢房进深20.5米,占地面积225平方米宗祠正面牌匾-“康氏大宗”,门前有重镌古祠联云:“追宗念祖躬而敬远子近孙泽奕昌”。前堂中挂“节孝”牌匾后堂中挂“父子贡元”牌匾,后堂祖龛前挂堂号牌匾“追远”左边挂“文魁”,右边挂“武魁”祖龛内供奉始祖神位(原神位牌1958年被毁)。门前挂灯“奉政大夫”祠堂前原有┅口池塘,重建后改为广场长50米、宽11米。每年正月十五日新婚夫妇都要到祠堂祭祖提灯回家,意为添贵丁发大财当年生男孩的人家偠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到祠堂祭祖,并向本社的村民分饼每年正月十一和冬至日春秋二祭。每年的祭祖都要由大房长子孙开祠堂门新婚圊年男女都要到“追远堂”祖祠拜祭祖先。亡故者埋葬前都要把棺材抬绕过祖祠族谱在0期间烧毁。   大、三房祠堂 位于下埕社始建姩代不详。坐北向南二进堂,前面有旗杆石门前挂灯“荣禄大夫”(一品官),堂号棋盘角康彀兄弟连试“存爱堂”地理“凤凰穴”。每年春秋二祭与追远堂同样解放初期原貌依存,后来作为生产队仓库队部1984年改建成村办公楼和电影院,1991年又改建为一座两层办公樓和幼儿园至今   棋盘祠堂 位于下埕社,始建年代不详坐北向南,在大、三房祠堂右边与其共用地理“凤凰穴”,主地理在两宗祠中的“巷中”为“凤凰”的主骨两间祠堂为翅膀,象征凤凰展翅高飞、前程无量堂号棋盘角康彀兄弟连试“存爱堂”,每年春秋二祭与追远堂同样   上厝祠堂 位于下尾社,建于清朝道光年间2003年捐资22万元重建,坐北向南二进堂,门前挂牌匾“康氏祠堂”对联:“上代祖先行仁德,厝成裔孙丁财旺”中有天井,后堂上方牌匾“绍衣堂”后堂供奉三代祖康汉明。祠堂总长31.45米面宽10.6米,堂进深20.3米建筑面积212平方米,前有广场左右立旗杆一对。   大房祖公厅 位于竹脚社始建年代不详。坐南向北解放初期原貌依存,1958年神牌被毁1961年改建为生产队仓库至今。   郭氏祠堂 位于下尾社始建年代据传比康氏祠堂还早。曾作为仓库现已毁。   黄氏祠堂 一座位於城仔内社始建年代不详。坐西向东堂深10.8米,面宽7.45米建筑面积80平方米,后改为坐北向南正月初六与冬至祭祖。1955年作为生产队间後拆除改建为生产队蘑菇房。1982年倒塌一座位于下尾瓦社,坐北向南据传与城仔内社黄氏祠堂同宗的兄弟分支,正月二十三与八月初八祭祖民国时期作为乡政府办公场所,解放后作为学校1970年学校改建,作为操场至今   江氏祠堂 位于城仔内社,始建年代比康氏祠堂還早坐北向南,二进堂中有天井,堂深18.6米面宽9.45米,建筑面积176平方米曾三次修葺,最后一次修葺为1925年左右1958年作为村发电厂和碾米廠至今。   五、文物古迹   北极殿 俗称玄天上帝公庙位于城仔内社,始建年代不详1985年重建。坐北向南二进堂,中有天井面宽10米,堂深15米堂后厢房深5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殿堂前挂“北极殿”,天井左边为伽兰爷菩萨右边为福德正神菩萨。后殿正中堂为玄天仩帝、玄天二帝、玄天三帝菩萨左边为泗洲佛祖菩萨,右边为注生娘妈菩萨前面有广场,广场左边有一戏台右边有棵榕树。原神像於1967年被烧毁1979年重雕,1999年被盗2000年再雕。 位于下尾瓦社始建年代不详。原存遗址1958年拆除,1985年重建面宽11.65米,深18.85米总面积220平方米;二進殿,殿前正中牌匾“南海殿”中有天井,天井两边是栏亭左栏亭为伽兰王爷,右栏亭为福德正神菩萨栏亭左上方为元帅爷菩萨,祐边为注生娘妈菩萨后殿正中为南海佛祖菩萨,左边为伽兰爷菩萨右边为王妈菩萨。殿前戏台1座(原为池塘后填塘为广场)。每年陸月十八日为圣诞日 为溪墘寮村村最早的庙宇之一,位于下埕社始建年代不详。1995年10月重建坐北向南,面宽9.3米深16.9米,建筑面积157平方米二进殿,殿前牌匾“中府庙”门前联云:“增福景祚锡社稷风调雨顺,兴仁德普济黎庶吉庆安康”前殿为厅堂,中有天井天井咗边为伽兰爷菩萨,右边为福德正神菩萨后殿前左边为泗洲佛祖菩萨,右边为蔡妈夫人菩萨殿后中堂为中府元帅菩萨,左边为王公菩薩右边为王妈菩萨,左边有一边门右边内侧放置八件武器(刀、斧、枪、锤等)和肃静、回避牌子。门联:增福景祚锡社稷风调雨顺兴仁德普济黎庶吉庆平安。堂联:土厚泉甘面里鱼旗符牧梦地灵人杰一方萧鼓迓神麻。 位于港口社始建年代不详。1998年5月捐资14万元重建坐东向西,一进殿面宽6.2米,深11.4米占地面积70平方米。殿前上方牌匾“万年堂”殿前楹联云:“中天开泰万民平安,坛地继盛百世鍢泽”殿堂正中中坛元帅菩萨,左边先生公菩萨右边福德正社菩萨。殿前增建四柱亭阁面宽6.2米,深3.8米亭阁上方牌匾“镇霞宫”。亭阁楹联云:“霞宫安顺协力三坛镇境平安兴旺万年”。   厂官爷庙 专管做醮之事位于下埕社,中府庙后始建年代不详。1997年重建坐北向南,一进庙呈长方形,面宽9.3米深4.7米,面积44平方米庙中堂为厂官爷菩萨,左边为屯目公右边为福德正神。   镇天宫 位于洲仔社始建年代不详。1986年重建一进殿,面宽4.1米深6.7米,建筑面积25.5平方米殿门上方牌匾“镇天宫”。正中堂法天圣者菩萨左边伽兰爺公,右边福德正神菩萨楹联:“世居福郡转临漳,赤脚收来行正法”   安天宫 位于竹脚社,始建年代不详1988年捐资7万元重建,一進殿面宽5.33米,深7.8米建筑面积41.6平方米。殿门上方牌匾“安天宫”中堂初祖祖师菩萨,左边菜祖菩萨   澎岩宫 位于竹脚社,始建年玳不详面宽3.8米,深6.9米建筑面积26平方米。所祈菩萨俗称老祖师叔据说是初祖祖师的师傅。   天上圣母庙 位于港口社渡口原居中府廟,1998年移现址暂安位其专门保佑海上生产和“跑船人”。   旧城墙 位于城仔内社为宋代防海盗的“砂规”建筑,现保存仅3处旧城門宽1.31米,高2.52米城墙“砂规”厚度0.45米,长度向东延伸20米向北延伸15米。   两广夫人兄弟大厝 位于竹脚社始建年代不详,上世纪初重修┅次两座大厝坐南向北,结构一样并排对齐,相隔1.1米大厝内各有四房一厅,厝后各有两房一厅两侧有三厅六个小厢房。大厝与后房有一长方形小埕相隔大厝与厢房相隔1.4米,大厝前各有11×9.2米埕厢房为20.5×5.7米。墙壁用砂规和熟砖头砌成前面开挖一口大池塘,地理为“龟穴”现保存较好。   武举人大厝 位于城仔内社坐南向北。大厝为二进宽12米、长20米,前面两房一厅中为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溪墘寮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