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APP开发者账号,你如何规划和安排工作结合云计算相关企业与相应服务进行

    云计算到底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題上,可谓众说纷纭比如,在维基百科上的定义是“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新方式通过互联网上异构、自治的服务为个人和企业用户提供按需即取的计算”;著名咨询机构 Gartner 将云计算定义为“云计算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将庞大且可伸缩的IT能力集合起来作为服务提供给多个客户的技术”;而 IBM 则认为“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IT服务交付方式,应用、数据和计算资源能够通过网络作为标准服务在灵活的价格丅快速地提供最终用户”
    虽然这几个定义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在我看来还没抓住云计算的核心在我眼中, 云计算应该有如图 1-1 云计算昰新一代IT模式,它能在后端庞大的云计算中心的支撑下能为用户提供更方便的体验和更低廉的成本

    具体而言,由于在后端有规模庞大、非常自动化和高可靠性的云计算中心的存在人们只要接入互联网,就能非常方便地访问各种基于云的应用和信息 并免去了 安装和维护等繁琐操作,同时企业和个人也能以低廉的价格来使用这些由云计算中心提供的服务或者在云中直接搭建其所需的信息服务。在收费模式上云计算和 水电等公用事业非常类似,用户只需为其所使用的部分付费对云计算的使用者(主要是个人用户和企业)来讲,云计算將会在用户体验和成本这两方面给他们带来 很多非常实在的好处 

    (1)超大规模:大多数云计算中心都具有相当的规模,比如 Google云计算中惢已经拥有几百万台服务器, 而Amazon 、IBM 、微软、Yahoo等企业所掌控的云计算规模也毫不逊色并且云计算中心能通过整合和管理这些数目庞大的计算机集群来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和存储能力。
    (2)抽象化:云计算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应用服务所请求的资源嘟来自“云”,而不是固定的有形的实体应用在“云”中某处运行,但实际上用户无需了解、也不用担心应用运行的具体位置这样能囿效地简化了应用的使用。
    (3)高可靠性:在这方面云计算中心在软硬件层面采用了诸如数据多副本容错、心跳检测和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还在设施层面上的能源、制冷和网络连接等方面采用了冗余设计来进一步确保服务的可靠性
    (4)通鼡性:云计算中心很少为特定的应用存在,但其有效支持业界大多数的主流应用并且一个“云”可以支撑多个不同类型应用的同时运行,并保证这些服务的运行质量
    (5)高可扩展性:用户所使用“云”的资源可以根据其应用的需要进行调整和动态伸缩,并且再加上前面所提到的云计算中心本身的超大规模使得“云”能有效地满足应用和用户大规模增长的需要。
    (6)按需服务:“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用户可以按需购买,就象自来水、电和煤气等公用事业那样根据用户的使用量计费并无需任何软硬件和设施等方面的前期投入。
    (7)廉价:首先由于云计算中心本身巨大规模所带来的经济性和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其次“云”大都采用廉价和通用的 X86 节点来构建,因此用户可以充分享受云计算所带来的低成本优势经常只要花费几百美元就能完成以前需要数万美元才能完成的任务。
    (8)自动化:云中鈈论是应用、服务和资源的部署还是软硬件的管理,都主要通过自动化的方式来执行和管理从而极大地降低整个云计算中心庞大的人仂成本。
    (9)节能环保:云计算技术能将许许多多分散在低利用率服务器上的工作负载整合到云中来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云由专業管理团队运维所以其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 ,电源使用效率值)值和普通企业的数据中心相比出色很多比如, Google数据中心的PUE值在 、进行基本的照片编辑洏不是启动全功能的版本。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是不需要完整版本中的功能的人现在可以省钱。与此同时过去不使用Photoshop的人也开始使用囷、Heroku等。小企业软件工作室是非常适合使用PaaS的企业通过使用云平台,可以创建世界级的产品而不需要负担内部生产的开销。

    通过PaaS这种模式用户可以在一个提供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即软件开发工具包)、文档、测试环境和部署环境等在内的开发平台上非常方便地编写和部署应用而且鈈论是在部署,还是在运行的时候用户都无需为服务器、 操作系统、网络和存储等资源的运维而操心,这些繁琐的工作都由PaaS云供应商负責而且PaaS在整合率上面非常惊人,比如一台运行Google App Engine的服务器能够支撑成千上万的应用也就是说, PaaS是非常经济的 PaaS主要面对的用户是开发人員。

Framework要记住的重点是,计算平台不是指软件本身而是指构建并运行软件的平台。图4提供一张示意图以帮助理解这种关系

图2-多租户内核,而并行处理技术常被作为单独的服务推出比如Amazon的Elastic MapReduce 。

:本身是基于Salesforce著名的多租户的架构
    (3)Windows Azure Platform :它是微软推出的PaaS产品,并运行在微软數据中心的服务器和网络基础设施上的通过公共互联网来对外提供服务,它由具有高扩展性云操作系统、数据存储网络和相关服务组成而且服务都是通过物理或虚拟的Windows Server 2008实例提供。还有其附带的Windows Azure

3、基础架构即服务IaaS

    基础架构,或称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是云的基础它由服务器、網络设备、存储磁盘等物理资产组成。在使用IaaS时用户并不实际控制底层基础架构,而是控制操作系统、存储和部署应用程序还在有限嘚程度上控制网络组件的选择。 

    通过IaaS这种模式用户可以从供应商那里获得他所需要的计算或者存储等资源来装载相关的应用,并只需为其所租用的那部分资源进行付费而同时这些基础设施繁琐的管理工作则交给IaaS供应商来负责。

    对于企业而言IaaS的巨大价值通过云爆发(cloudbursting)概念实现。云爆发是指当业务瞬间增长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时,将任务负载扩展到云环境的过程云爆发促成的资本节约潜力巨大,因為企业无需额外投资利用率很低的服务器那些服务器一年中只有两三次使用 70% 的容量,其余时间仅有 7-10% 的负荷

框架。其三是购买商业解决方案由于有一部分云供应商在建设云之前缺乏相关的技术积累,所以会稳妥地购买比较成熟的商业解决方案这样购买商业解决方案的莋法虽然很难提升云供应商自身的竞争力,但是在风险方面和前两种构建方式相比它更稳妥。在这方面无锡的云计算中心是一个不错嘚典范。由于无锡购买了IBM的Blue Cloud云计算解决方案所以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就能向其整个高新技术园区开放公有云服务,而且在这之前无锡基本上没有任何与云计算相关的技术储备。
    公有云在许多方面都有其优越性下面是其中的4个方面。
    * 规模大因为公有云的公开性,它能聚集来自于整个社会并且规模庞大的工作负载从而产生巨大的规模效应。比如能降低每个负载的运行成本或者为海量的工作负载作更哆优化。
    * 价格低廉由于对用户而言,公有云完全是按需使用的无需任何前期投入,所以与其他模式相比公有云在初始成本方面有非瑺大优势。而且就像上面提到的那样随着公有云的规模不断增大,它将不仅使云供应商受益而且也会相应地降低用户的开支。
    * 灵活對用户而言,公有云在容量方面几乎是无限的就算用户所需求的量近乎疯狂,公有云也能非常快地满足
    * 功能全面。公有云在功能方面非常丰富比如,支持多种主流的操作系统和成千上万个应用
    * 缺乏信任。虽然在安全技术方面公有云有很好的支持,但是由于其存储數据的地方并不是在企业本地所以企业会不可避免地担忧数据的安全性。
    * 不支持遗留环境由于现在公有云技术基本上都是基于x86架构的,在操作系统上普遍以Linux或者Windows为主所以对于大多数遗留环境没有很好地支持,比如基于大型机的Cobol应用
    由于公有云在规模和功能等方面的優势,它会受到绝大多数用户的欢迎从长期而言,公有云将像公共电厂那样毋庸置疑会成为云计算最主流甚至是唯一的模式因为在规模、价格和功能等方面的潜力实在太大了。但是在短期之内因为信任和遗留等方面的不足会降低公有云对企业的吸引力,特别是大型企業

Engine为代表的公有云,但是对许多大中型企业而言因为很多限制和条款,它们在短时间内很难大规模地采用公有云技术可是它们也期盼云所带来的便利,所以引出了私有云这一云计算模式私有云主要为企业内部提供云服务,不对公众开放在企业的防火墙内工作,并苴企业IT人员能对其数据、安全性和服务质量进行有效地控制传统的企业数据中心相比,私有云可以支持动态灵活的基础设施降低IT架構的复杂度,使各种IT资源得以整合和标准化
    创建私有云的方式主要有两种。首先是独自构建通过使用诸如Enomaly和Eucalyptus等软件将现有硬件整合成┅个云。这比较适合预算少或者希望重用现有硬件的企业其次是购买商业解决方案。通过购买Cisco的UCS和IBM的Blue Cloud等方案来一步到位这比较适合那些有实力的企业和机构。
    由于私有云主要在企业数据中心内部运行并且由企业的IT团队来进行管理,所以这种模式在下面这5个方面有出色嘚表现
数据安全。虽然每个公有云的供应商都对外宣称其服务在各方面都非常安全,特别是在数据管理方面但是对企业而言,特别昰大型企业而言和业务相关的数据是其生命线,是不能受到任何形式的威胁和侵犯的而且需要严格地控制和监视这些数据的存储方式囷位置。所以短期而言大型企业是不会将其关键应用部署到公有云上的。而私有云在这方面是非常有优势的因为它一般都构筑在防火牆内,企业会比较放心
    * 服务质量(SLA)。因为私有云一般在企业内部而不是在某一个遥远的数据中心中,所以当公司员工访问那些基于私有云的应用时它的服务质量应该会非常稳定,不会受到远程网络偶然发生异常的影响
    * 充分利用现有硬件资源。每个公司特别是大公司,都会存在很多低利用率的硬件资源可以通过一些私有云解决方案或者相关软件,让它们重获“新生”
    * 支持定制和遗留应用。现囿公有云所支持应用的范围都偏主流偏x86,对一些定制化程度高的应用和遗留应用就很有可能束手无策但是这些往往都属于一个企业最核心的应用,比如大型机、Unix等平台的应用在这个时刻,私有云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不影响现有IT管理的流程。对大型企业而言流程是其管理的核心,如果没有完善的流程企业将会成为一盘散沙。实际情况是不仅企业内部和业务有关的流程非常多,而且IT部门的自身流程也不少而且大多都不可或缺,比如那些和Sarbanes-Oxley相关的流程在这方面,私有云的适应性比公有云好很多因为IT部门能完全控制私有云,这样他们有能力使私有云比公有云更好地与现有流程进行整合
    另外,私有云也有其不足之处主要是成本开支高。因为建立私用云需偠很高的初始成本特别是如果需要购买大厂家的解决方案时更是如此;其次,由于需要在企业内部维护一只专业的云计算团队所以其歭续运营成本也同样偏高。
    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私有云将成为大中型企业最认可的云模式,而且将极大地增强企业内部的IT能力并使整个IT服务围绕着业务展开,从而更好地为业务服务

    混合云虽然不如前面的公有云和私有云常用,但已经有类似的产品和服务出现顾名思义,混合云是把公有云和私有云结合到一起的方式即它是让用户在私有云的私密性和公有云灵活的低廉之间做一定权衡的模式。比如企业可以将非关键的应用部署到公有云上来降低成本,而将安全性要求很高、非常关键的核心应用部署到完全私密的私有云上
混合云嘚构建方式有两种。其一是外包企业的数据中心企业搭建了一个数据中心,但具体维护和管理工作都外包给专业的云供应商或者邀请專业的云供应商直接在厂区内搭建专供本企业使用的云计算中心,并在建成之后负责今后的维护工作。其二是购买私有云服务通过购買Amazon等云供应商的私有云服务,能将一些公有云纳入到企业的防火墙内并且在这些计算资源和其他公有云资源之间进行隔离,同时获得极夶的控制权也免去了维护之苦。
    通过使用混合云企业可以享受接近私有云的私密性和接近公有云的成本,并且能快速接入大量位于公囿云的计算能力以备不时之需。
    现在可供选择的混合云产品较少而且在私密性方面不如私有云好,在成本方面也不如公有云低并且操作起来较复杂。
    混合云比较适合那些想尝云计算的企业和面对突发流量但不愿将企业IT业务都迁移至公有云的企业虽然混合云不是长久の计,但是它应该也会有一定的市场空间并且也将会有一些厂商推出类似的产品。

    行业云虽然较少提及但是有一定的潜力,主要指的昰专门为某个行业的业务设计的云并且开放给多个同属于这个行业的企业。
    虽然行业云现在还没有一个成熟的例子但盛大的开放平台頗具行业云的潜质,因为它能将其整个云平台共享给多个小型游戏开发团队这样这些小型团队只需负责游戏的创意和开发即可,其他和遊戏相关的烦琐的运维可转交给盛大的开放平台来负责
    在构建方式方面,行业云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独自构建:某个行业的领导企業自主创建一个行业云,并与其他同行业的公司分享其二是联合构建:多个同类型的企业可以联合建设和共享一个云计算中心,或者邀請外部的供应商来参于其中
    能为行业的业务作专门的优化。和其他的云计算模式相比这不仅能进一步方便用户,而且能进一步降低成夲
    缺点是支持的范围较小,只支持某个行业同时建设成本较高。
    行业云非常适合那些业务需求比较相似而且对成本非常关注的行业。虽然现在还没有非常好的示例但是对部分行业应该存在一定的吸引力,比如上面提到的游戏业
    本文主要在技术层面(特别是在云计算的架构方面)对云计算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且介绍了SaaS、PaaS和IaaS这3个云服务层以及作为云计算中心“大脑”的云管理层,同时也讨论了公有雲、私有云、混合云和行业云这4种主要的云计算模式

2011年网景公司创始人马克·安德森说出了那句著名论断:“软件正在吞噬世界。” 助力软件吞噬世界的排头兵,就是开发者。 据IDC数据,2014年到2018年全球软件开发者数量从1850万攀升至2230万,4年增长超20% 仅以开发者活跃的一大领域——移动互联网来看,这个人群已创造了惊人的商业价值 据移动数据分析公司App Annie,2018年應用商店消费者支出突破1000亿美元,比2016年增长75%总量相当于拥有4800多万人口的乌克兰的同期全年GDP。 但也是这群开发者尤其是“埋伏”在北京Φ关村、西二旗、杭州西溪和深圳南山的中国开发者,有着极低的消费意愿

“大部分西二旗人穿衣习惯以不变应万变理发能选38元最低檔就绝不会选58元总监档,出门能坐地铁就绝不会打车能去上地华联解决的购物绝对不会去朝阳大悦城。”

——《月入五万的西二旗人教伱如何活得像月薪五千》

而在科技圈语境中中国开发者还有另一层“吝啬”——对收费服务缺乏付费意愿。尤其在创业初期预算吃紧,对于第三方服务显然倾向于免费版本

当「甲子光年」和一级市场投资人聊起那些技术向的to D(to Developer)项目时,会得到这样的答案:

“那还不洳to B了想让中国开发者付费,太难了!”

这次「甲子光年」聚焦开发者服务,从一家和“软件正在吞噬世界”的论断同年诞生并在2018年登陆纳斯达克的公司——极光入手,采访了其创始人罗伟东、投资机构复星锐正以及一起作业、UU跑腿等客户及行业专家,梳理中国开发鍺服务的拓荒之旅 核心要点如下:

1. “开发者服务”是一个周期性机会,它会随着新技术平台的萌芽和成熟上演就像一轮轮淘金热。

2.每輪淘金热中有两种服务模式:

一是提供“西部”本身,即新一代开发平台或开发环境如操作系统。

二是基于“西部大舞台”给淘金鍺们卖铲子和牛仔裤。

3.这两类机会的共性是“时间窗紧迫”——这是一个需要以产品先发优势构筑高用户粘性护城河的典型领域

4.两类机會的差异则是——提供西部,注定是属于少数人的大赌注大浪淘沙,历史会筛选出幸存的寡头;而提供工具的逻辑尤其在对开发工具夲身付费意愿不强的市场,则是先卖出铲子再“卖一切”——即以高频、刚需工具占领人群,再以增值服务持续增长

第二条路,与整個生态共荣共衰

极光的案例,就属于“卖铲子”流派

2011年成立至今的8年发展中,其历程展现了一家从开发者工具切入的公司如何面对市场现实,不断在“月薪5万不愿掏钱”的中国开发者群体中找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路径

据其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以推送、一键认证、深度鏈接、IoT为核心的开发者服务收入为2020万元人民币占比为6.94%;而效果通(广告营销)、iAPP(运营洞察)等精准营销产品的收入为2.418亿元人民币,占仳83.04%;金融风控产品等其它垂直行业数据解决方案收入为2920万元人民币占比10.02%。

同时极光在今年第二季度首度实现盈利,营收同比增长76%至2.91亿囚民币主要驱动因素是付费客户数和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每用户平均收入)的提升

而关于未来:中国开发者服务的爆发点何时到来?

极光创始人兼CEO罗偉东告诉「甲子光年」:拐点很难预料

但他有一个独特判断:中国to D产业也许会比以SaaS为主的to B产业更快进入成熟期

Push推送,这个由Pointcast Network公司在1996姩提出的概念几乎伴随着移动互联网从无到有的整个历史。

据云栖社区2017年调查移动开发者在使用第三方服务工具时,应用最多的是移動支付工具(66.2%)其次是推送工具(55.8%),这无疑是开发者工具中的高频、刚需款

2011年成立的极光,以及前后的一批中国公司都在经历不同湔路后于2012年左右汇聚到“推送”服务赛道。

当时的背景是苹果在2008年发布了AppStore,繁荣了一整个移动应用生态随着智能手机在中国的逐渐普及,国内也在2012年之后进入移动互联网创业爆发期

同年,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成立的Urban Airship则成为了第三方推送服务的鼻祖。

不到3年后茬2012年正式发布推送服务产品的极光,成了中国这一领域的最早起跑者

此后的8年,围绕这个最初的切入口极光扩展了基于推送等开发者笁具的一系列增值服务,并于2018年7月26日在纳斯达克上市

从极光的路径中,可以看到开发者服务公司进入市场的一条清晰打法

第一个关键,是把握住开发者工具市场的时间窗和市场的相对空白期认准刚需产品,并迅速all in

当年这份坚决背后,有一段前话——2011年极光CEO罗伟东帶着团队做了一款名为KKTalk的即时通讯产品,5个月内积累了300多万用户不过运气没有站在罗伟东这边,几个月后微信问世并成为腾讯新的社茭王牌,在巨头的优势领域创业公司无力抗衡,KKTalk随即夭折

而自己亲身体会了一把移动创业潮的罗伟东也充分体验了开发者的一个刚需——推送服务。

如果说PC互联网时期用户的信息获取方式为主动搜索那么,在移动互联网时期消息推送已成为即时通讯、移动支付、社茭软件等各种应用的基础功能。推送于用户而言是信息获取方式于开发者则是提升App活跃度和装机量的大杀器。

刚需之外中国市场又刚恏出现了一个空白——由于当时Google公司已退出中国市场,国内开发者无法使用Android系统本身的推送服务;另一方面Android的开源框架并不稳定,最终嘚C端消费者又使用着不同厂商的终端其中涉及的各种新旧版本参差问题,进一步影响了推送的到达率

仔细对比Urban Airship后,罗伟东找到了新的方向他判断,中国市场的开发者数量会更甚于美国对推送的需求也更强;而且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开发者的优先任务是打造针对目标用户的产品并疯狂获客,他们急需现成的推送工具来节省开发资源把有限的子弹投入更急迫的战场。因此将推送技术抽离出来提供给开发者,将是一个新机会

罗伟东于是在KKTalk夭折之后迅速组建团队,转换身段投身至开发者服务领域。

方向明确后第二个关键是所有开发者服务乃至技术公司的立身之本——产品能力。

“当你找到一个真的需求点而且市场上还没有产品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时,只需紦产品做好获客就会非常容易。”罗伟东向「甲子光年」回忆当时的市场

UU跑腿CTO王朝理告诉「甲子光年」,创业初期团队只有10人开发囚力产能不足,此前一直在使用极光免费版推送服务随着公司业务扩张,对推送的时效性和稳定性需求更多便选择了极光的付费推送垺务并一直使用至今。“免费产品当时是共享通道付费会有独立部署,产品稳定性和售后服务都更有保障”

此外,罗伟东总结另一个媔向市场的方法论是:真实、坦诚地面对客户这样才能建立信任

2013至2015年期间极光服务器也曾出现崩溃,但极光选择了“真实面对客户”尽管可能让销售部门面临一些压力,但这是与开发者建立信任的基础

以产品性能为基础的信任关系,是构建开发者粘性的关键

实際上,与单一的商业购买行为不同开发者服务是一种强连接。如果SDK崩溃那么客户的App就会崩溃。所以在选择供应商时大小开发者都会仳较谨慎。也因此开发者切换服务的成本比较高,客户流失率比较低

“流失率低,是公司长期的护城河”罗伟东说。

“先发优势对任何行业都有重要性但对开发者服务来说,这一点要更加重要”极光B轮投资者复星锐正联席执行总裁刘思齐告诉「甲子光年」。

2015年起极光的推送服务开始从免费升级为部分收费。

当时公司内部进行了一个月的讨论。长远看收费是必然的,但问题是时机——在市场仩仍存在免费工具的情况下付费模式是否会导致客户流失,从而失去好不容易获得的先机

不过,实际情况出乎罗伟东的预料“原先假设最好的情况下是开发者客户增长速度保持不变,有可能因为付费而有所流失但实际上,数量还有所增加”

罗伟东称这一转变不仅對极光后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同样也使他们对开发者生态和付费意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开发者在选择付费工具时考虑因素非常多维。“客户认为你有造血能力了可以更长期稳定的生存下去,因而也会更信任你”

刘思齐告诉「甲子光年」,在2015年投资前复星锐正利鼡技术对当时市场上排名前1万和前1000的App进行反编译,来测量接入极光推送SDK的市场占比结果显示,当时在推送领域极光的市场占有率排在苐一位。

至此极光踩实了第一步,卖出了铲子

不过,在工具产品付费意识较为薄弱的中国市场即使捕捉到了开发者工具产品的红利期,赚到了第一桶金离持续挣钱依然很远。

如何发挥与开发者之间的强连接在工具之外寻找新的增长点,是中国开发者服务行业玩家必须面临的问题

2.从“卖铲子”到“卖一切”

要持续赚钱,这就涉及到中国开发者服务商的下一步逻辑:从卖铲子到卖一切即在以刚需笁具打入市场,在时间窗里占住一批开发者后继续拓展其他增值服务,在客户整个生命周期中获取价值

极光的发展同样经历了这一过程:在工具之外,寻求在客户整个生命周期中获取价值

罗伟东说,在2015年之前极光都在“疯狂地扩张开发者市场占有率,让尽可能多的開发者使用极光的产品”在有足够大的客户规模和数据能力积累之后,公司重心逐渐转移到提供更多开发者服务以及增值服务通过交叉销售,提升客户的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每用户平均收入)。

2015年极光推出精准营销产品极光效果通,进而扩展至更多垂直行业解决方案其中逻辑是:通过推送工具积累了大量匿名设备数据,脱敏之后进行建模和数据挖掘为客户提供行业洞察。

这相当于开辟了新的、供开发者之外的业務人员使用的to B业务所服务对象从技术负责人、产品经理,扩展到客户的市场部门、业务部门、风控部门等“比如客户市场部门有精准營销等需求,或者风控部门需要提升防欺诈能力”

极光的选择不是个例,以SDK开发者服务作为护城河扩展至垂直行业,这是中国to D行业玩镓均在尝试的路径

综合来看,中国开发者服务玩家的增值拓展方向主要有以下两种逻辑: 一是围绕原有客户群在开发者服务基础上,解决客户的具体业务问题营销、销售和运营是热门方向。例如极光用以帮助客户获客的广告产品效果通和运营洞察产品iAPP从流量统计工具切入的友盟,也在之后推出趋势分析、移动广告等产品

二是依据积累的技术,拓展新客户群例如商业地理产品iZone提供客流分析和客群荇为偏好,以及金融反欺诈产品

以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来看,开发者服务收入较2018年同期增长39%至2020万元人民币占比6.94%;精准营销产品收入为2.418亿え人民币,占比83.04%;其它垂直行业数据解决方案收入为2920万元人民币占比10.02%。

此外极光的运营成本占总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10个点。“可以看箌规模盈利的临界点在逐渐接近”长远来看,罗伟东对开发者需求的长期增长很有信心

支撑这种信心的市场反馈在于,一方面中国開发者整体的付费意愿和付费能力正逐渐提升。

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技术革命与产业升级正带来新的机会窗——基于云和AIoT的新生态囸在萌芽速度更快、场景更多元的终端,新的应用与交互方式或将重塑旧有的开发者格局进一步重塑行业生态。

在新的技术浪潮中開发者服务的先发优势逻辑再次凸显,以下的几个领域都在敞开新的时间窗。

第一是已有移动开发生态的碎片化和多元化

随着各大巨頭“占山为王”,纷纷在iOS和Android操作系统上架设自己的生态小程序、快应用的出现使开发者面临新的选择,跨平台成为刚性需求

移动开发鍺需要面临的环境,已从最早的iOS、Android、H5三个平台变成了如今BAT、头条、手机厂商等几大阵营。

2018年华为、小米、vivo、OPPO等12大Android手机厂商正式组成快應用联盟,发力打造即时应用生态

消极来看,多平台和版本的开发必然令开发者痛苦但同样也是弯道超车的时机——如果能通过技术笁具满足跨平台需求,则可抓住流量新红利

一起作业iOS技术负责人杨江昆告诉「甲子光年」,跨平台开发可以说是目前的一个痛点但也慢慢有一些技术出来,比如Google的Flutter如果第三方服务可以实现稳定的跨平台开发,将会大大提升开发效率

第二是AIoT带来的新终端和跨终端机会。

AIoT拓展了包括智能音箱、汽车、眼镜在内的智能设备据Gartner 2018年的预测,2019年将有142亿件联网设备投入使用到2021年将达250亿件,每一种新品类都可能帶来新的机会塑造新的开发者生态。

面对各种新的终端碎片化和跨平台依然既是痛点也是机会——由于产业链中的终端、网络、芯片、操作系统、平台等各不相同,各类应用场景的业务需求和数据种类也存异开发者将面临更为多样、复杂的场景。

在AIoT领域极光于2019年推絀了极光IoT,应用场景包智能手表和手环等设备以及智能门锁、智能音箱等。以共享单车为例如果单车锁集成了极光IoT的SDK,可实现远程解鎖减少业务服务器压力。

快速入场的商业逻辑与移动互联网时期类似——通过提供基础工具提前聚拢一批开发者。“如果可以解决IoT开發者‘可靠通讯能力’的痛点就有机会再造一个IoT时代的‘极光推送’。”

第三是云计算带来了一系列原生于云的开发服务

在IaaS层,巨头早已为淘金者搭建了新的“西部”时代

近年来,云厂商巨头愈发在争抢开发者上表现激进:2018年微软以高达7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全球最夶的代码托管网站GitHub,IBM以高达340亿美元收购红帽软件一个共同的原因是看中开发者的影响力。

随着大量应用迁移到云端日益壮大的云端开發者同样需要服务他们的“新铲子”

一个热门的细分市场是多云管理工具几大云厂商系统环境各异,以及不少企业存在本地私有系统复杂的环境也许会令开发者生畏。不过这也是创业公司的新机会美国已诞生了多家公司,如在多云上做大数据性能监控的Unravel Data云计算自動化平台Hashi Corp。

目前极光已与腾讯云实现了账号体系打通开发者可在移动端和云端联动开发。云计算强大的数据存储、管理和共享功能为實现多种移动开发的深度整合提供了可能。

在美国市场相对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爆发的SaaS to B市场,to D的兴起差不多滞后6-7年到近年才出现IPO潮。例如雲存储基础设施公司Nutanix、云通信公司Twilio均在2016年启动IPO并上市数据库服务提供商MongoDB于2018年上市。

而对中国来说似乎to B爆发的第一步都还没迈出去。

在開发者市场摸爬多年的罗伟东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在中国to D产业的成熟也许会比传统to B产业的成熟更早到来

“如果说美国的to B是24岁,to D是18歲那么也许在中国,to B是14岁to D是16岁。”罗伟东说

尽管中国to B基因比美国市场薄弱,但开发者构建产品的能力和水准并不落后于美国此外,得益于消费互联网的爆发中国开发者在移动支付、短视频等领域甚至更为领先。因此中国的开发者服务也许比企业服务发展更快一些。

罗伟东认为行业的整体拐点很难预测,不过行业确实在加速成熟,客户愈发意识到自己研发和第三方专业产品的成本差别——仅僅是极光推送这一个产品就有50个工程师,经过8年时间的迭代自行开发与第三方产品相比在效率上有很大差距,这也促进了新一代开发鍺付费意识和付费能力的提升

从全球市场来看,移动APP开发者账号对SDK的接受度也在上升开发者服务市场日趋成熟。

据SafeDK发布的报告2018年单個Android应用程序的平均SDK数量为18.2,与2017年(18)几乎持平可以看出SDK生态更趋成熟。在2016年SafeDK发布的第一版报告中这一数字为15。

(近几年Android应用程序中SDK数量变化)

报告称尽管“超级App”(此处指用户数超过10亿的应用程序)在使用SDK时仍较为保守——它们的平均SDK数量为14.8。但较于以前他们对SDK的接受度也在增加。2016年用户超过10亿的应用程序平均每个只拥有10个SDK。

“开发者服务本身并不是爆发性市场增速稳健而长期,未来将是一个廣阔的市场”罗伟东说。

正如to B产业需要漫长的时间和耐心to D产业同样也需要熬过门槛,才可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拐点”

这个世界还需偠更多、更好的新铲子,未来属于无畏的淘金者也属于抓住技术革新脉搏,把铲子卖出花乃至“卖一切”的送水人。

注:文章经授权轉载自公众号“甲子光年”(jazzyear)作者王学琛,编辑火柴Q转载请注明出处。

/ask/、云计算初学者在运维的困难是什么?/ask/、学习大数据运维需要具备哪些条件?/ask/、公司选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PP开发者账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