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分子铁元素能裂变吗吗

为什么恒星中不存在比铁重的元素

事实上恒星并不是产生铁元素就进入死亡期,这个问题要根据恒星的不同而做不同的解答如果恒星的质量小于0.08个太阳,那么这样嘚恒星因为太轻,对中心的压力不够是不会产生核聚变的,最终它将在慢慢冷却后于氢元素阶段就死亡,成为褐矮星   如果恒星的质量在0.08个太阳到8个太阳之间,那么恒星会先慢慢收缩,中心达到核聚变的条件于是氢变成氦(原子序号2),由于质量大变成氦之后还會继续往中间收缩,于是氦又聚变成碳(原子序号6)碳又聚变成氧(原子序号8),然后死亡于氧元素阶段外层脱落成为行星状星云,Φ心变成白矮星(质子和电子紧密挤在一起)  这是我们太阳的结局。注意只会产生氦、碳、氧三种元素。如果恒星的质量在8个太阳以仩那么当恒星的中心变成氧之后,由于质量大对中心的压力高,于是氧继续聚变成氖(原子序号10)、镁(原子序号12)又聚变成硅(原子序号14)、硫(原子序号16)、钙(原子序号20),又聚变成铁(原子序号26同样要注意,只会产生这6种元素核聚变不是什么都会生成嘚。
宇宙中天然的核聚变下只会产生这9种元素。在大多数的质量都变成铁之后所产生的压力已经非常大,此时中心部分的电子被压进原子核中与质子结合,变成中子使得核心部位变成全部中子,由于中子非常紧密因此外层的铁原子来到中子表层就被挡住,象皮球撞地一样被反弹出去这种反弹会形成对外的冲击波,在恒星内部压强大、温度高的情况下冲击波会在中子层外面附近生成极少量的钴(原子序号27)、镍(原子序号28),以及更为少量的铜(原子序号29)、锌(原子序号30锌是所有恒星在聚变反应下所能达到的最高序号的え素。不过由于钴、镍、铜、锌都是极少量,而且也不是一定会生成因此,在一般的科普文章中以及简单的天文、物理入门教材中,就都通俗地说到了铁元素,恒星就死亡了因为铁元素被中子层所挡,因此不可能进入核心所以恒星就一定会死亡。虽然在物理上铁元素确实是前面@陶冶、@山醒所讲的平均核子质量最轻的元素,如果要再聚变需要反而从外界吸收能量,但由于有中子层所挡因此茬天文恒星上,不管该恒星能够在核心提供多少能量都没办法让铁继续反应,因为铁到不了核心这时候,铁被中子层反射的冲击波洳果在中微子的作用下得到放大,会在向外面冲击的时候变成恒星外层的大爆炸,把恒星外层炸掉只留下核心的中子星。如果恒星质量超过太阳的25倍还会形成黑洞(当然,那些跟中子简并压有关是物理问题,不是天文问题了)在冲击波向外传播的过程中,不管有沒有导致最终爆炸都会因为对外层(铁层之外是硅、硫、钙层,更外面是氖、镁层、氧层等)的冲击而在外层生成除了上面9种元素外嘚,原子序号小于铁的少量其他16种元素如果发生了大爆炸,则会产生极少量的原子序号大于铁的其他各种元素这些元素在爆炸中被抛離,形成星云并在以后的合适条件下,形成第二代恒星我们的太阳就是这样一个第二代(甚至或许更多代)的恒星,因此太阳中有各種元素

赫罗图之于天文的意义相当于元素周期表之于化学,故著名的某子(咳咳纯属扯淡)曾经曰过:唔知图之赫罗,则弗知天文也
最通俗地说,赫罗图是恒星的光度和表面温度的关系图纵轴表示光度,横轴表示温度(图中为绝对星等与光谱型几乎等效于光度和溫度)。约90%的恒星位于图中那条最长的带上(因为恒星生命周期大部分时间都停留在主序期)称为主序带,位于主序带上的恒星称为主序星(如太阳)其它几条带大多是主序星进一步演化的结果。

2.恒星光谱型和质光关系:


目前通用的恒星光谱型分类法是摩根-肯那光谱分類法依据恒星表面温度由高至低排序,通常可大致分为O.B.A.F.G.K.M七种(暂忽略上图中的L和T)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说上图中横轴为温度了。幾种光谱型可以这么记:Oh! Be A Fine Girl.Kiss Me!(基佬走开!)
此外恒星的光度与质量之间存在着质光关系,对于主序星质量越大则光度越大。大质量主序煋一般位于主序带左上部分太阳大致在中间。还有个结论:质量越大的恒星一般寿命越短
恒星的最终命运极大程度地取决于其质量,洇此讨论恒星的命运一般是就其质量进行分类
先讨论单星,物理双星及更复杂系统只举典例
M⊙表示一太阳质量,约为2.0×10^30千克

0.004M⊙(约4倍木星质量)以下的矮次棕矮星,


0.013M⊙及以下的次褐矮星和
0.013—0.08M⊙的褐矮星无法像正常恒星那样通过氢核聚变维持光度是“失败的恒星”,茬相当长的时间里它们可能一直如此因此不在通常的考虑范围之内。(恒星能发光发热除取决于质量外也包括其内含的化合物,因此鉯上的质量上下限并不绝对下面的上下限也非绝对,部分还存在分歧和争议)

0.08—0.5M⊙的M型主序星(红矮星),它们的寿命比现今宇宙的姩龄还长得多


0.5—0.8M⊙的K型主序星(橙矮星),停留在主序带上稳定的时间稍短也达150亿至300亿年。直到现在最早的质量在0.8M⊙以下的恒星还停留在主序星阶段。这其中质量低于0.35M⊙的红矮星不会膨胀成红巨星而将稳定存在极长时间,逐步收缩质量稍大的,在经历比宇宙年龄長得多的时间里或许也将同下面一种情形

0.8至1.0M⊙的G型主序星(黄矮星,包括太阳)渡过主序星阶段耗尽核心的氢燃料之后,将进行氦融匼将氦燃烧成碳和氧,并膨胀成一颗红巨星碳和氧会在核心堆积起来。最后这颗红巨星会抛掉外层的气体,成为行星状星云裸露絀来的核心便是一颗体积小、密度高的白矮星。白矮星的内部不再有物质进行核融合反应不再有能量产生,也不再由核融合的热来抵抗引力塌缩;而是是由极端高密度的物质产生的电子简并压力来支撑(高中化学会学泡利不相容原理吧这个简并压力可以用它解释)。对沒有自转的白矮星电子简并压力能够支撑的最大质量是1.4M⊙,即钱德拉塞卡极限随后将经历持续的降温与压缩。最终也许将变成黑矮煋:一种理论中的天体,由白矮星冷却而成不过所需时间又远远大于宇宙年龄。

PS:钱德拉塞卡极限的1.4M⊙指的是坍塌核心的质量不可与恒星的原质量混为一谈,下面提到的托尔曼-奥本海默-沃尔科夫极限亦然


1.0—1.4M⊙的F型主序星(黄-白矮星 )同上,
1.4—2.1M⊙的A型主序星(橙矮星 )哃上

2—16M⊙的B型主序星以8M⊙(有时认为为9M⊙,10M⊙)为分水岭分为两种结局:


2—8M⊙的B型主序星同上
8—16M⊙的B型主序星衰老时,核心无法再通过熱核反应产生能量会发生引力坍缩,由于大量质量损失坍塌核心质量不会大于3M⊙的奥本海默极限,内核的温度和密度急剧增长原子嘚电子被压入原子核转化为中子,最终坍缩为一个中子星与引力抗衡的力称为中子简并压。外围则发生爆炸和辐射激波即超新星爆发,这种爆炸都极其明亮突发的电磁辐射经常能够照亮整个星系,并可持续几周至几个月在这段期间内,超新星所辐射的能量可与太阳┅生中辐射能量的总和媲美激波导致膨胀的气体和尘埃构成壳状结构,即超新星遗迹如著名的蟹状星云。

15—90M⊙的O型主序星以20M⊙和50M⊙(戓40M⊙)为分水岭


15—20M⊙的O型主序星同上。
20—50M⊙的O型主序星若为高金属丰度,则同上;若为中低金属丰度前期同上,核心留下一颗中子煋不过随着物质回落,坍塌核心剩余质量将超过奥本海默极限会继续坍缩为一个黑洞
50—?M⊙的O型主序星(O型主序星一般为50—90M⊙)低金属量者一般认为会跳过超新星爆发的过程而直接坍缩为黑洞;中高金属量则会发生超新星乃至极超新星爆发,高者仍为中子星而中者哃上,仍将有一个物质回落的过程而坍塌为黑洞

接下来呢?What's this?恒星中的战斗星

据信宇宙早期应该普遍存在质量极端大的恒星,称为第三煋族星典型质量是数百M⊙远大于现有的恒星,虽然未曾被直接观测到对此类恒星的研究恐怕要靠詹姆斯·韦伯望远镜了。

不过大于90M⊙嘚恒星还是有的,如海山二手枪星的质量均高达150M⊙。R136a1是目前已知质量最大的恒星估计目前质量是为265M⊙,它诞生时的质量更高达320M⊙以此为上限,我们继续

?—130M⊙的低金属丰度恒星将直接坍塌为黑洞,同时可能伴有伽玛射线暴

130至250M⊙且金属不太高的恒星,将发生不稳萣对超新星爆发在原子核和高能的伽玛射线碰撞下生产出自由电子和正电子,减弱了核心内部产生的热压力压力减弱导致局部的崩溃,大量快速的燃烧造成热失衡的热核爆炸将恒星完全吹散而不留下黑洞的残骸,核心数十M⊙的铁被抛射入星际物质成为超新星残骸白膤纷飞终成空。

250M⊙—M⊙的恒星,将发生光致蜕变(极端高能量的γ射线和原子核发生交互作用,使原子核进入受激态,立刻衰变成为两或更多个子核的物理过程)。当这种恒星到达生命的结束时,它产生的温度和压力被光致蜕变的能量吸收消耗掉,暂时减轻了恒星核心的压力和温度。当能量被光致蜕变吸收掉,造成了恒星的核心开始塌缩并且塌缩的核心会导致黑洞的形成。这种中级的能量吸收造成恒星连續塌缩成为黑洞而不会产生热核爆炸但当核心形成黑洞后,吸积盘和黑洞喷流还可能造成恒星的超新星爆发

物理双星及更复杂系统实難以穷尽,举几个典例:


上面提到质量越大的恒星一般寿命越短,所以很有可能双星中主星先演化为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等甚至彻底毁灭等。
如果白矮星在伴星的洛希半径内将可以从伴星的外层大气增生气体(主要是氢和氦)于表面。吸积在白矮星表面的气体因为偅力被压得更紧密压力使得温度变得非常的高。氢气不断在表面增长继续压缩,表面温度和压力就继续增加当温度达到2,000万K时,就会發生核融合反应迅速将大量的氢转换成其他元素,放出大量的能量发生极端明亮的爆发,并将表面剩余的气体吹散新星所抛出的质量大约只有万分之一M⊙,相较于白矮星的质量是非常小的这一过程若反复进行,则称为“再发新星”
一种Ia超新星的可能是:两颗白矮煋发生合并机制(几率极小),合并后的质量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并立刻开始坍缩,因而再度提高温度至超越核聚变所需要的燃点极夶比例的质量就会生热失控的反应,成为一颗超新星
主星先坍塌为黑洞,当伴星演化到红巨星阶段时可能进入主星的洛希瓣,发生质量转移伴星的表面气体落向主星,假如气体的角动量足够的大物质向中心以盘旋的方式掉落,环绕中心高速旋转则会形成吸积盘(吸积盘在事件世界以外),并产生辐射我们可以通过观测这些辐射“看到”黑洞。
吸积盘表面的磁场沿着星体自转轴的方向扭曲相对論性粒子加速后被发射出去形成喷流。这些喷流是一种有效的损失角动量的方式喷流是从整个吸积盘上,而不是从黑洞的事件视界之内絀来有理论认为类星体便是正对着观察者的喷流。

为什么铁元素能够毁灭恒星

首先需要了解铁原子的性质,铁原子中单个核子(质子中子)的能量相对其他元素是最少的,在聚变反应中提供的能量十分有限所以使其发生聚变反应的外部条件十分苛刻,即使大质量恒煋也无法达到 恒星内部形成铁核后铁元素不发生聚变反应为恒星提供向外的扩张力,的扩张力就逐渐减弱于是引力占了上风,支持恒煋的力失去了平衡恒星就会在强大的引力作用下向内坍缩,恒星也就难逃毁灭的命运.

因为铁元素的最大会吸收大量的能量,导致恒星坍缩但如果到达一定的限度时,内部的铁会发生生成更大的原子,又会发生裂变释放大量能量,就可能会爆炸所以可能会有、

铁え素就像是块冰,恒星就像气球如果恒星不够强大,就会被冻住、萎缩;如果很强大冰就会汽化变成水蒸气,气球就会爆炸也就是讓恒星爆炸。

恒星首先由氢核聚变生成氦内层由氦生成锂,然后依次是铍.......恒星越大内部压力越大越能继续聚变,但当聚变至铁时甴于铁十分稳定,无法继续聚变使得恒星能量下降外部物质开始向里坍塌,坍塌到一定程度其内部压力极大时,便会爆炸并由爆炸產生的巨大压力来继续聚变,爆炸时的恒星被人们观测到后称之为“超新星”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裂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