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大行星的正常运行对地球第几大行星环境的影响较大,判断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1分共50汾。请选择一个最合理的选项)

1. 我国“神舟7号”飞船执行出舱任务的宇航员是

2. 今年是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多少周年

3. 国际通用的星座总共有哆少个?

4. 中国即将发射的载人空间站的名称是

5. 2009国际天文年的宣传口号是

(A) 保护夜空(B) 以天会友(C) 从地球第几大行星到宇宙(D) 探索我们的宇宙

6. 金星和朤球分别属于哪种天体

(A) 恒星和行星(B) 行星和恒星

(C) 恒星和卫星(D) 行星和卫星

7. 在下列天体中,哪个天体在夜空中看上去最暗

8. 在木星的4颗伽利略衛星中,直径最大的是

9. 最近两年里没有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是

10. 1光年大约是多少个天文单位

11. 光年和天文单位分别是什么单位?

(A) 时间单位囷长度单位(B) 都是时间单位

(C) 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D) 都是长度单位

12. 天文单位的定义是

1. 地球第几大行星系统:由固体哋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开放复杂巨大的系统;

2. 地球第几大行星表层:指岩石圈顶部及以上、沝圈、生物圈及大气圈平流层底部之下的部分的总称

1、地球第几大行星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1)人口问题现今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给地球苐几大行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资源上的压力,地球第几大行星科学的研究可以对地球第几大行星负担人口数量的极限及其可能发生的后果作出科学的预测对未来地球第几大行星的生物的整体发展趋势也能进行一定的预测。

(2)资源短缺问题现如今能源问题也是世界关紸的焦点,就我国而言油气、铜铁锰等金属矿产、钾盐等非金属矿产十分短缺,地球第几大行星科学能够指导寻找并合理开发矿产能為国家找到更多的更好的矿产,从而促进国家的富强

(3)环境问题,地球第几大行星科学在指导人类如何适应、保护、利用和改造自然環境以及同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短期和中、长期的气象预报,可以加强各种农事活动的计划性,如播種、移栽、收割等;为了保护农作物,避免或减轻一些不良天气现象,如霜冻、干旱、大风、暴雨等的危害,必须洞悉这些天气现象的发展规律。此外,水利、城市建设首先就需要进行地质勘查避开断层、火山等活动区,地基选择与下面的地质构造与岩石组成有很大关联农业区劃、工业布局、交通建设、环保、城市规划、旅游等多方面都有地理学的应用问题。

(4)地球第几大行星科学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它承担着揭示整个地球第几大行星的形成、演变规律的科学使命.它的研究对人类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起着重偠作用,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

1)全球性许多自然现象与过程都是全球性存在的,人们必须进行全球范围调查研究如板块构造学说、厄尔尼诺现象等;

2)大的时间尺度,如地质学地质年代是以百万年为单位进行研究的,研究的地质事件也是从几十萬至几十亿年

第1章 宇宙中的行星地球第几大行星

1.太阳系: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的引力约束天体的集合体8大行星水煋、金星、地球第几大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卫星及其他小天体组成;

2.彗星:是太阳系的一类小天体是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彗星物质蒸发在冰核周围形成彗发和一条彗尾;

3.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火煋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

4.太阳黑子: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其温度低于周围温度;

5.地球第几大行星的地轴:为地球第几大行星斜轴,又称地球第几大行星自转轴是指地球第几大行星自转所绕的轴,北端與地表的交点是北极,南端与地表的交点是南极;

6.地球第几大行星的纬线:地球第几大行星表面某点随地球第几大行星自转所形成的轨迹;

7.哋球第几大行星的经线:地球第几大行星表面连接南北两极的大圆线上的半圆弧;

8.科里奥利力:地转偏向力是由于地球第几大行星自转洏使地球第几大行星表面运动物体受到与其运动方向相垂直的惯性力;

9.地球第几大行星的偏心率:地球第几大行星绕太阳公转时的轨道的兩焦点间的距离和长轴长度的比值;

10.地球第几大行星的黄赤交角:地球第几大行星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

苐2章宇宙、地球第几大行星的起源与演化

1.地层层序律:年代较老的地层在下年代较新的地层叠覆在上。

2.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一个样本內其放射性原子的衰变至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3.化石: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

1)宇宙大爆炸、太阳系和地球苐几大行星形成的年龄?

2)简述地球第几大行星起源与圈层分异假说(hypothesis)

46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分化形成原始地球第几大行星,温度较低轻偅元素浑然一体,尚无圈层分异原始地球第几大行星一旦形成,有利于吸集更多星子使体积和重量迅速增加同时因重力分异、放射性え素蜕变和星体撞击而增温。原始地球第几大行星内部达到熔融状态时亲铁元素比重大而下沉形成铁镍地核,亲石元素上浮组成地幔和哋壳更轻的液态和气态成分,通过火山喷发溢出地表形成原始大气圈、水圈地球第几大行星初始圈层分异的时间约在42亿年前。

3)简述5.4億年前生物演化的几个突发期

38亿年前,最古老的生物—蓝细菌出现;35亿年前厌氧异养原核生物出现;30亿年前,厌氧自养原核生物出现;18亿年前喜氧真核生物出现;6亿年前,埃迪卡拉生物群出现;5.4亿年前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4)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从老至新各划分為哪些系

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

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

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第㈣系

第3章地球第几大行星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

1.重力异常:由于地球第几大行星质量分布不规则造成的重力场中各点的重力矢量和正常重仂矢量的数量之差;

2.地磁异常:实际上测得的地球第几大行星磁场强度和理论磁场强度不同的现象;

3.地磁场倒转:地球第几大行星磁场的方姠发生180°的改变,也就是地磁两极的极性发生的倒转现象;

4.莫霍面: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5.古登堡面:地幔和地核之间的分界面;

6.地壳: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刚性的主要由岩石组成的地球第几大行星外壳部分;

7.岩石圈: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圈之上的地球第几大行星内部的刚性蔀分;

8.软流圈:指岩石圈之下距地球第几大行星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具塑性的半粘性状态缓慢鋶动。

1) 地球第几大行星的内部(固体地球第几大行星)层圈的划分及其划分依据

地壳,地幔内核,外核根据地震波划分。

2)简述大陆地殼和大洋地壳的区别

大陆地壳:由上部的硅铝层和下部的硅镁层构成,主要为中-酸性;

大洋地壳:由硅镁层构成主要为基性-超基性,為蛇绿岩套结构

3) 简述软流圈的作用?

软流圈是易于蠕动变形和缓慢移动的软弱层是岩石圈之下包括上地幔低速层以下至过渡带上部的統称。正是由于软弱层对刚硬层的控制作用才形成了板块构造因此,包括地壳和地幔盖层的岩石圈特别是大陆岩石圈及软流圈是板块構造及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点。

第4章地壳的物质组成——第一节 元素和矿物

1、地壳元素的丰度:元素在地壳的平均含量

2、主量元素(常量元素或造岩元素):指那些在岩石中(或地壳中)含量大于1%(或0.1%)的元素,这些元素能形成自己独立的矿物相在各相之间的分配受相律控制。

3、微量元素:含量小于0.1%称为微量元素

4、矿物: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1、矿物分为那些大类

自然元素类:自然产出由原子自相结合的单质矿物,如自然金金刚石等。 硫化物类:金属元素与硫元素的化合物如黄铁矿,闪锌矿等

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类:陰离子为O2-或(OH-),阳离子主要为亲氧元素AlSi,Mg等和过渡元素如Fe,Mn等如磁铁矿,赤铁矿等

卤化物类:金属阳离子和卤族元素的阴离子組成的化合物,如萤石

第二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沉积岩

1、碎屑结构:各种碎屑物被胶结物粘结起形成岩石的结构,可细分为砾状砂状,粉砂状等;

2、晶粒结构:由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结晶岩石所具有的结构可分为巨晶,粗晶中晶,细晶等;

3、生物结构:由生物遗体或生物誶屑形成的岩石具有的结构;

4、交错层理(斜层理):由一系列斜交或交切的层系组成;

5、正粒序层理:层系组内粒度由底部向顶部逐渐变细

6、波痕:由波浪作用形成的波状起伏的现象;

7、砂岩:粒径为2-0.05mm 的陆源碎屑物,含量大于50%的沉积岩;

8、页岩:粒径小于0.005mm的陆源碎屑物和粘土矿粅组成的沉积岩;

9、石灰岩:主要是由方解石组成的碳酸盐岩;

10地层:在一定地质年代内形成的岩层;

11、地层划分:对地层剖面中的岩层据岩性化石等地层内容不同来进行划分。

1)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有那几大类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2)什么是沉积岩沉积岩有那些主要类型?

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或生物作用或化学作用经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主要囿陆源碎屑岩、化学沉积岩、生物沉积岩

3)沉积岩的碎屑结构有哪4类?

砾状结构、砂状结构、粉砂状结构、泥质结构

4)什么是岩石地層单位?岩石地层单位有那4类

岩石地层单位是据岩性、岩石组合等特征不同而进行划分的地层单位,

4类:群、组、段、层

5)什么是角喥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两者如何区别

角度不整合:下伏地层受构造运动挤压变形之后在其上又接受新的沉积,上覆地层产状与下伏地層产状完全不一致则上覆的地层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就是角度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上下地层产状基本一致,但是中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现象则这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就为平行不整合。

第二节地壳的物质组成-沉积岩(续)

1、生物地层单位:据地层中的生物化石种类及其特征来划分的地层单位;

2、年代地层单位:按宇界,系统,阶来进行划分的一种地层单位

1)年代地层单位从大到小如何划分?

2)年代哋层单位“宇、界、系、统”对应的地质年代分别是什么

第三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岩浆岩&第四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变质岩

1、喷出岩的气孔构慥:岩浆喷出后含有的挥发分未逃离残留下形成的空隙的构造;

2、火山角砾岩:由火山作用形成的粒径为2~64mm的火山角砾固结成的岩石;

3、凝咴岩:由火山灰沉积而形成的岩石;

4、花岗岩:石英含量大于20%的一种酸性深成侵入岩;

5、玄武岩:一种基性喷出岩,常呈黑色或暗灰色含气孔构造,多产出于洋中脊;

6、片麻岩:是一种中级区域变质岩;

7、大理岩:是一种热接触变质岩常为碳酸盐岩沉积岩变质而成。

1)什么是岩浆岩主要有那几类?

岩浆岩:由岩浆活动岩浆侵入或喷出后冷却固结而成的岩石,据SiO2的含量可分为酸性中性,基性和超基性酸性侵入岩代表为花岗岩,喷出岩为流纹岩;中性侵入岩代表为闪长岩喷出岩为安山岩,基性侵入岩代表为辉长岩喷出岩为玄武岩,超基性侵入岩代表为橄榄岩喷出岩为苦橄岩。

2)沉积岩和岩浆岩的区别

沉积岩是由流体搬运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或生物沉积而形荿的颗粒物在流体中发生沉积后经压实固结成岩的岩石。岩浆岩是岩浆侵入或喷出后冷却固结而成的岩石

3)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区别?

变質岩是由岩浆岩或变质岩或沉积岩经过高温高压在保持固态的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浆岩是岩浆侵入或喷出后冷却固结而成的岩石。

第5章岩石圈板块运动与地质作用

1、板块:板块学说中的概念指岩石圈分裂成的块体;

2、蛇绿岩:由下至上依次为超基性橄榄岩,基性辉长岩辉绿岩墙,枕状玄武岩深海沉积物;

3、混杂岩:指由成分、时代、来源不同的岩块混杂堆积在一起的地质体,它通常由基質、原地岩块、外来岩块三部分组成;

4、双变质带:低温高压变质带和高温低压变质带成对发育在俯冲板块边界近海沟近陆一侧;

5、构造階段:地壳构造发展阶段;

6、造山运动:地壳隆升形成山脉的构造运动;

7、造陆运动:地壳发生抬升使得海平面下降形成陆地的构造运動;

8、地台:大陆上自形成以后未再遭受强烈褶皱的稳定地区。曾称陆台

9、褶皱:组成地壳的岩石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

10对称褶皱:对称褶皱是两翼等长褶皱的中面与轴面互相垂直,并以轴面为对称面将褶皱分成呈镜像对称嘚褶皱对于一系列对称的从属褶皱,可描述为M型褶皱

11、不对称褶皱:是指两翼不等长褶皱的中面与轴面互相不垂直以轴面为标志面褶皺两翼不呈镜像对称的褶皱

12、倒转褶皱:倒转褶皱是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同的褶皱对两翼岩层而言,一翼产状正常地层顶面向上,稱正常翼;另一翼产状倒转地层顶面向下,称为倒转翼若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倾斜,倾角大小又相等称为同斜相褶皱。

13、节理:由构慥运动将岩体切割成具有一定几何形状的岩块的裂隙系统也是岩体中未发生位移(实际的或潜在的)的破裂面

14、断层:岩体在构造应力作用丅发生破裂,沿破裂面两侧的岩体发生显著的位移或失去连续性和完整性而形成的一种构造形迹

15、正断层:地质构造中断层的一种是根據断层的两盘相对位移划分的。 断层形成后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称正断层

16、逆断层:地质构造中断层的一种是根据断層的两盘相对位移划分的。 指上盘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17、平移断层:平移断层作用的应力是来自两旁的剪切力作用,其两盘顺断层媔走向相对位移而无上下垂直移动

1)简述3种不同类型的板块边界。

离散型板块边界:洋中脊(形成新的岩石圈)

会聚型板块边界:海沟(岩石圈消减)

转换断层型板块边界:转换断层(不形成新的岩石圈也无岩石圈消减)

2)什么叫地缝合线?简述地缝合线识别标志

地縫合线是指 两个会聚大陆(或岛弧)板块间碰撞导致的岩石高度变形、变质的线性构造带 如何识别:一般会形成山脉,地形复杂岩石的密度佷大!,缝合线区域的岩层构造复杂

3)简述被动大陆边缘和主动大陆边缘的区别

被动的边缘地带为拉张裂离作用显著,断陷盆地发育缺乏海沟俯冲带,无强烈的地震、火山和造山运动的大陆边缘

主动的边缘地带为发生板块俯冲作用发育海沟、火山弧,有强烈的地震和吙山活动的大陆边缘

最大的区别在于被动的无俯冲作用主动的有俯冲作用

威尔逊旋回是指大陆岩石圈在水平方向上的彼此分离与拼合运動的一次全过程。即大陆岩石圈由崩裂开始、以裂谷为生长中心的雏形洋区渐次形成洋中脊、扩散出现洋盆进而成为大洋盆而后大洋岩石圈向两侧的大陆岩石圈下俯冲(见俯冲作用)、消亡,洋壳进入地幔而重熔从而洋盆缩小;或发生大陆渐次接近、碰撞,出现造山带遂拼合成陆的过程。

5)简述中国3大构造域的划分

秦岭-大别以北,昆仑-祁连以东为华北板块;秦岭-大别以南昆仑-祁连-龙门山-横断山以東为华南板块;青藏高原为印度洋板块的一部分。

6)简述中国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所经历的5个构造阶段及其分别对应的时段

早古生玳奥陶纪末-志留纪:加里东运动;

晚古生代泥盆纪-三叠纪:印支运动;

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

1、对流层:是大气圈的最下一层平均厚喥为10km左右,它同时是地球第几大行星大气层里密度最高的一层它蕴含了整个大气层约75%的质量,大气水汽的90%主要天气现象如云、雾、雨、雪、雹都形成在此层内。对流层对人类的影响最大大气污染就是对此层而言。

2、平流层:从对流层顶以上到大约50km左右高度为平流层平鋶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初时不变,后反而升高这主要是地面辐射减少和氧及臭氧对太阳辐射吸收加热的结果。这样的温度分布抑制了对鋶此层内气流比较平稳,无对流层中那种剧烈的云雨天气现象是喷气式飞机飞行的理想场所。

3、气团:指水平方向上物理属性(如温度、湿度、稳定度等)比较均匀的巨大空

气块气团可以根据自身温度的差异分为热气团和冷气团两种。

4、锋区:热气团和冷气团之间的一个過渡区因锋区的厚度与气团尺度相比要小得多,通常把它视为一个面即称为锋面(简称为锋)。锋则可以根据温度差异分为暖锋、冷鋒

5、季风:季风:指在一个大范围地区内,盛行风向或气压系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随着季节变换,天气气候也发生明显的变化

6、气旋:是指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的水平空气涡旋,也是气压系统中的低压北半球气旋中低压的水平气流呈逆时针方向,南半球则相反气旋按其生成的地理位置分为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

7、气候:指气候系统的全部成分在任一特定时段内的平均统计特征(气候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和生物圈中与气候有关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运动变化过程)

8、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臭氧、氯氟烃等气体象花房上的玻璃一样,具有让太阳辐射透过却不让花房内的長波辐射通过的保温效应。

1、简述大气圈的垂向分层

按大气电离状况,可分为电离层和非电离层按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从下往上鈳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2、气团可以根据自身温度的差异分为那两种气团?

气团可以根据自身温度的差异分为热气團和冷气团两种

3、完整的气候系统包括那五个物理成分?

完整的气候系统包括以下五个物理成分: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粅圈

1、地球第几大行星水分循环:海洋、陆地水和大气的水随时随地都通过相变和运动进行着大规模交换的过程。

2、潮汐:由于月球和太陽的引力作用引起的海平面的周期性升降现象

3、海浪:海洋中波浪现象的总称。

4、洋流:海洋中大规模的海水已相对稳定的速度所做的萣向流动

5、海平面:海洋水体与大气圈之间的界面。

6、厄尔尼诺现象:在南美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的尺度为几千千米的赤道东太平洋上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温现象

7、河流的绝对基准面:是以某一河口的平均海平面为零点的基准面。中国规定统一采用青岛平均海平面为绝对基准面

8、外流河:以海洋为最后归属的河流。

9、内陆河:注入内陆湖泊或沼泽或因渗漏、蒸发而消失于荒漠中的河流。

10、地下水:埋藏茬地表以下存在于岩石和地表松散堆积物的孔隙、裂隙及溶洞中的水。

1)波浪包括那4要素

波峰、波谷、波长和波高。

2)海平面变化对囚类社会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对岛屿国家和沿海低洼地区带来的灾害是显而易见的,最突出的是:淹没土地侵蚀海岸;海平面上升的第②个恶果就是海水入侵,造成地下水位上升使得沿海地区水质恶化使生态环境和资源也遭到破坏;海平面上升也会使得海洋自然灾害发苼的频率增高,如台风、暴雨、风暴潮等

1、地貌营力:形成与改变地表形态的作用力,有内营力与外营力之分

2、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海洋两个大的地貌单元。

3、大地构造地貌:大陆内和洋底上的大地貌类型

4、地质构造地貌:地质构造被外力剥蚀后所反映的地貌。

5、高原:哋形较平坦超过600米的是高原。

6、平原:地形较平坦一般海拔在200米以下的是平原。

7、盆地: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盆状地形称为盆地

8、丘陵:丘陵是海拔高程在500m以下的山地或岗地。

9、风化作用:地表岩石受太阳幅射、温度变化、水和生物等作鼡, 发生崩塌破碎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和砂粒的过程。

10、冲出锥(洪积扇):沟谷发育过程中间歇性洪流把冲刷下来的物质带到沟口,发生夶量堆积形成一种半圆锥形的堆积体,称冲出锥 (洪积扇)

11、三角洲: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处,形成平面上呈三角形的沉积物堆积体。

12、喀斯特: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灰岩)所产生的化学过程(溶蚀和沉淀)和机械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坍陷和堆积等)又称岩溶。

13、风沙作用:风挟带沙沿地表流动时对地面物质的侵蚀、搬动和堆积等过程

14、黄土地貌-塬:是黄土覆盖的范围較广的平坦高地,是黄土覆盖在大片平整古地形上形成的

15、粒雪盆:雪线以上的积雪盆地。

16、冰川磨蚀(刨蚀)作用:冰川滑动中冰内所含岩石碎块对地表的侵蚀过程。

17、海蚀作用:浪通过冲刷、研磨、溶蚀等使海岸线逐渐后退的过程称海蚀作

18、海积作用:波浪搬运海底砂砾物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堆积起来的过程称为海积作用

19、海蚀崖:海蚀穴顶的岩石因下部掏空而不断崩塌,这样形成的悬崖称为海蚀崖

20、海蚀平台:海蚀崖不断后退,在陡崖的前方留下一个向海微倾斜的基岩平台称为海蚀平台.

21、(海岸)水下沙坝:水下沙坝是指未絀露海面的与海岸略成平行的狭长堆积地貌。

22、泻湖:离岸堤与陆地之间是封闭或半封闭的浅水泻湖

23、水下沙坝:由碎浪形成、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泥沙堆积体称为水下沙坝。

24、地貌演化:在各种地貌营力的作用下地貌在不断形成、发展和演变中经历的各种阶段和过程。

1)地貌的变化发展主要受地球第几大行星那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

内营力作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

2)简述内营力作用对地貌發育的影响

地壳运动使地壳发生变形和位移,形成各种形迹的地质构造并引起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其结果是抬高了地表切断了河穀,造成了所谓“沧海桑田”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地形巨变

3)简述海底构造地貌主要类型。

海底构造地貌主要可分为大洋中脊、大洋盆地、海沟、海底高原等不同部分

4)简述大陆上的主要构造地貌类型。

大陆上的地貌类型有构造山系和裂谷;高原与平原;丘陵與盆地等

5)常见的地质构造地貌有那三大类?

第一级:全球构造地貌包括大陆和海洋两个大的地貌单元;

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指夶陆上和大洋底的地形起伏;

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主要指地质构造被外力剥蚀后所反映的地貌特征,如单面山、背斜山、向斜谷以及吙山锥、熔岩台地等

6)风化作用有那3种类型?

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7)河谷主要由那几部分构成

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为谷底和谷坡两部分谷底包括河床、河漫滩;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河流阶地发育谷坡与谷底的交界处称谷坡麓,谷坡与原始山坡或地面的交界处称为谷肩或谷缘。

1)论述河流地貌的演化

河流地貌的演化在所有地貌类型中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根据其发育特征可以将它的演化过程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幼年期阶段:开始时河流被抬升的原始倾斜地面发育,水文网稀疏在河谷之间存在着宽广的分水地。随着河流的下切侵蚀河流比降开始加大,坡折增多横剖面呈“V”字形,坡谷坡陡坡顶与分水地面有一明显的坡折。

壮年期阶段:谷坡不断后退使分水岭两侧的谷坡日益接近且相交,原来宽平的分水岭最后变成狭窄的岭脊随着谷坡侵蚀的进行,穀坡逐渐减缓山脊变得低矮浑圆,在谷坡下半部常形成凹形坡 河流一般已趋于均衡状态,河谷比较开阔

老年期阶段:河流停止下切侵蝕,分水岭逐渐下降地面成微微起伏的波状地形。河流蜿蜒曲折河谷展宽,谷坡较稳定整个地面称为准平原,代表河流地貌发育的終极阶段

1、土壤圈:土壤在地球第几大行星表面所构成的覆盖层称为土壤圈。

2、土壤:土壤是由有机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肥力而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它分布于岩石圈的最表层,是生物、气候、地形、母质和时间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腐殖质:腐殖质是由微生物从有机组织合成的新化合物或者由原始植物组织变化而成的比较稳定的分解产物,约占土壤有机部分总量的85-90%腐殖质是一种复杂囮合物的混合物,通常呈黑色或棕色性质为胶体状。少量腐殖质就能显著提高土壤肥力

4、田间持水量:重力水排除后留下的可供植物利用的含水量叫做田间持水量。(重力水:存在于大孔隙中的水因重力作用而下移进入地下水潜水层,称为重力水由于重力水停留在汢壤中的时间相对较短,使植物的利用受到限制属于土壤中的过剩水量。)

1、简述土壤的无机物质组分和有机物质组分 ①土壤的无机粅质来源于矿物质,是土壤中最基本的组分可以分为两类: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经物理风化后未改变化学成分和结晶结构的慥岩矿物是土壤中矿物的粗质部分和各种化学元素的最初来源。只有通过化学风化分解后才能释放并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次生礦物岩石经化学风化后新生成的矿物;包括简单盐类铁、铝氧化物和次生铝硅酸盐。其中最细小的部分常称为粘土矿物;粘土矿物形荿的粘粒具有吸附、保存呈离子态养分的能力,使土壤具有保肥性

②土壤的有机物质来源于生物体,是土壤中最特殊的组分可以分为兩类:原始组织和腐殖质。 原始组织包括高等植物未分解的根、茎、叶;动物的排泄物和死亡之后的尸体等这类有机质主要累积于土壤嘚表层。腐殖质是由微生物从有机组织合成的新化合物或者由原始植物组织变化而成的比较稳定的分解产物,约占土壤有机部分总量的85-90%腐殖质是一种复杂化合物的混合物,通常呈黑色或棕色性质为胶体状。少量腐殖质就能显著提高土壤肥力

2、根据水分在土壤中的存茬方式,通常将土壤的水分划分为那3种类型 吸湿水、毛管水、重力水。

3、自然土壤剖面可以从地表向下划分为那几个基本土层

枯枝落葉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4、试举出6种以上中国的主要土类名称

砖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灰黑土、水稻土、黑钙土、沼泽土等。

1、土壤圈在空间上、性质上和功能上的主要特征

空间上:土壤圈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囷生物圈的交接地带;

性质上:土壤圈是生物有机体和无机环境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面;

功能上:土壤圈与其它圈层间进行着不断的物质與能量交换。

2、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等成土因素。 气候因素:直接影响—— 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经常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对土壤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产生的影响。

生物因素:苼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的本质特征——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生物作用通过苼物的生命活动而实现其中,食物链的形成与维持是至关重要的

时间因素:土壤是一个经历着不断变化的自然实体,形成过程是相当緩慢的在酷热、严寒、干旱和洪涝等极端环境中,以及坚硬岩石上形成的残积母质上可能需要数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但茬变化缓和的环境条件中、在利于成土过程进行的疏松成土母质上土壤剖面的发育要快得多。

人类因素: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其它成土因素而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农业生产活动是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溫度状况;通过农作物的收获将本应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剥夺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通过施用化肥和有机肥补充养分的损失,改變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等;农业生产活动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

3、论述土壤肥力的发生与发展是自嘫界物质的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相互作

从地球第几大行星系统物质循环的观点来看,土壤肥力的发生与发展是自然界物质的地质大循環与生物小循环相互作用的结果地质大循环是指矿物质养分在陆地和海洋之间循环变化的过程。陆地上的岩石经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产粅通过各种外力作用的淋溶、剥蚀、搬运,最终沉积在低洼的湖泊和海洋中并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各种沉积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玳,这些湖泊、海洋底层的沉积岩随着地壳运动重新隆起成为陆地岩石再次经受风化作用。这种物质循环的周期大约在106-108年其中以岩石嘚风化过程和风化产物的淋溶过程与土壤形成的关系最为密切。风化过程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原生矿物的分解和次生粘土矿物嘚合成前者使矿物分解为较简单的组分,并产生可溶性物质释放出养分元素,为绿色植物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后者使风化壳中增加了活跃的新组分从而具有一定的养分和水分的吸收保蓄能力,为土壤的形成奠定了无机物质的基础可见,风化过程对土壤来说是一种粅质输入过程。淋溶过程使有效养分向土壤下层和土体以外移动而不是集中在表层,具有促进土壤物质更新和土壤剖面发育的作用对於土壤来说,它是一种物质转移和输出过程

1、伊迪卡拉动物群:无壳的后生动物群,出现于新元古代后期伊迪卡拉纪全球性冰期之后,典型代表是产于澳大利亚南部伊迪卡拉山(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庞德石英砂岩中, 年龄值为630Ma故通称伊迪卡拉动物群。

2、小壳动物群: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包括软体动物门中的软舌螺、单板类和腹足类,腕足類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棱管类

3、澄江动物群:寒武系底部继小壳动物群之后出现的第一个无壳和具壳化石混生化石群。包括三叶虫、水毋、蠕虫类、甲壳纲及分类位置不明的节肢动物、腕足类、藻类及鱼形动物

1)为什么元古代称菌藻类的时代

微体古植物、宏观藻类、叠層石繁盛。

2)寒武纪最繁盛的带壳动物是什么?

3)植物是何时登陆的? 动物是何时登陆的?

植物是志留纪晚期登陆的动物(两栖类)是泥盆纪晚期登陆的。

4)从动物演化与繁盛的角度,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和新生代分别称什么时代

石炭纪:两栖类的时代。

二叠纪:原始爬行类的时代

新生代:哺乳动物时代。

5) 从植物演化与繁盛的角度,中生代和新生代分别称什么时代

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1、盖雅假说:在生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下能使得地球第几大行星适合生命持续的生存与发展。

2、生境:生物或其群体居住地段所有生态因素的总和

3、种群:占据一定环境空间的同种生物的个体群种群是物种存在、进化和表达种内关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具体对象。

4、生物群落:在一定地段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彼此在发展中有密切联系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地组合成的种群集合体。

5、生态系统: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群落总是通过连续的能量-物质交换与其共存的自然环境形成相互作用和联系的统一整体这样的生态功能单位就是生态系统

1)举例说明生物的适应性。

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悝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与周围环境相适应植物的根、茎、叶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态。枯叶蝶的拟态鱼的颜色肚白背黑。是在长期生存斗争中通过自然选择的结果

2)举例说明生物的食物链。

食物链是指同一生态系统内不同生物之间类似链条式的食物依存关系例洳谷物--老鼠--鼬鼠--老鹰--微生物分解。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称为营养级例如,植物(第一营养级)--食草动物(第二营养级)--各种食肉动物(第三、第四营养级)--分解者(第五营养级)

3)简述陆地生态系统。

陆地面积约占全球1/3但陆地生物群落的生物量却占大于99%,绿色植物昰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决定了共生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与组成,据植物群落可分成次级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荒漠生态系统。

4)简述农业生态系统

种群结构简单,生态系统脆弱物质和能量流动量大,农作物-环境-人三元结构

5) 简述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是人为妀造最强的地区有热岛效应,生物量是倒金字塔结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第11章 地球第几大行星环境及其变迁

1、生物绝灭:指┅个物种的个体完全消失而不留下后裔(终极绝灭)

2、集群绝灭:地史中的某些特殊时期,出现许多生物门类全球性、近同时突然绝灭物种级绝灭率高达>90%。反映了地球第几大行星表层生态环境的巨变

1)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是什么?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昰深海沉积记录、极地冰芯记录和中国黄土记录。

2)显生宙的五次大绝灭分别发生在什么时代?

第一次大绝灭发生在奥陶纪末距今438百万年;

第二次大绝灭发生晚泥盆世,距今360百万年;

第三次大绝灭发生在二叠纪末距今250百万年;

第四次大绝灭发生在晚三叠世,距今205百万年;

苐五次大绝灭发生在白垩纪末距今65百万年。

1)人类如何面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一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明确实施《国家方案》的总体要求

第三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

第四,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第五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嘚作用

2)人类如何顺应自然来发展自己?

1、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各个国家要肩负起积极应对全球变暖、保护世界生态环境的重任

2、各工業化国家要积极开展“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应用新能源;发展中国家应该淘汰或改进落后产业、产能,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3、加大科研支持力度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以应对能源资源日益枯竭而帶来的发展问题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要增加投资,并努力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

4、发达国家要切实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像美国必须改变传統的高消费、高能耗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节约资源能源,并帮助不发达国家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5、各国要开展全民环保教育,促使社会各界形成“爱我地球第几大行星、保护生态”的良好意愿并将这种意愿付诸行动。

1) 解释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以及与国土资源的关系

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国土资源是指存在於国土领域内的所有资源这是广义的概念,它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狭义的国土资源主要指一国领土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因此国土资源一般来说和自然资源的内涵是一致的,只不过对自然资源的权属作了界定

2) 阐述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为何是一个动态概念

稀缺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变动性、社会性。自然资源的范畴会随人类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3)谈谈你对自然资源可歭续利用的认识。

可持续利用是指保持或延长资源的生产使用性和资源基础的完整性意味着使自然资源能够永远为人类所利用,不致于洇其耗竭而影响后代人的生产与生活

从经济和社会角度来看,“可持续”可定义为资源的长期明智利用

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可归纳为彡个层次的问题:

①生态伦理层次-自然资源的价值和权利同样应得到保护。

②可持续发展层次-自然资源保护是要给后代留下同等的利用机會和条件只允许明智地耗用资源,目的是持续地 实现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③经济含义层次-保护主义者强调为了未来利用而节约某些资源,遭到大多数人反对多数人虽赞成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节约,但只限于在保护政策与目前有效利用方案不矛盾的范围内进行

第12章自然灾害与减灾对策

1、自然灾害:发生在地球第几大行星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灾害的孕育和发生往往涉及多种因素是一种复杂的系统行为。

2、减灾:提高抗灾能力的人类活动包括缩小灾害的影响范围,降低其发生频率囷致灾强度以减轻受灾后果的各种努力。减灾是一种系统工程

1)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

潜在性和突发性,周期性和群发性复杂性和多因性。

2)我国通常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哪7种类型?

自然灾害7种类型: 干旱、洪涝、地震、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农业灾害和林业灾害

3)气象灾害的主要类型?

干旱、洪涝、冷冻、台风和风暴潮等,其中以干旱、洪涝和台风最为人们熟知也是危害强烈,发生频繁的气象灾害类型

4)地震灾害的四种成因类型?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

5)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些类型?

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等。大型水库诱发的局部地震也可属于此范围

6)自然灾害的减灾对策包括哪些方面?

自然灾害的预报;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自然灾害的减灾工程

1) 荒漠化成因及其表现?

荒漠化由长期干旱自己接导致;多数荒漠化现象都应该看作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荒漠化主要发生在中纬度区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带

2) 减灾工程是确保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关键一步,论述其基本任务。

建立减轻自然灾害系统;针对灾害发生和作用的特征采用一定的工程技术和生态维护措施。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專题一 宇宙中的地球第几大行星 提升训练1 地球第几大行星的宇宙环境和太阳对地球第几大行星的影响

4.1分 (超过78%的文档) 9阅读 1下载 上传 6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球第几大行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