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人之人与避世之人学佛的意思

答:1)精进:指喜爱善法的欢喜惢心态是一种欢喜心,对境是善法从这两方面来下定义。

2)懒惰:《大乘阿毗达磨》中云:“懒惰属于愚痴是障碍善法的一种心法。”

573、我们为什么要精进请以教证、公案、自己的体会进行说明。

答:1)教证: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说:“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②种资粮因。”《摄集经》中说:“精进不灭百法德获得无边佛慧藏。”无著菩萨也说:“成就菩萨功德法的唯一因就是精进。”

2)公案:为海比丘七日成就阿罗汉果的故事(略)

3)自己的体会:请自己发挥。

574、在世间的工作学习中勤恳努力或者在打麻将时废寝忘喰,这些是否叫精进为什么?平时你精进吗请举例说明。

答:这些不叫精进衡量精进的标准,是观察自相续中是否具足对善法的歡喜渴求。如果对善法有发自内心的喜爱欣乐能一心一意追求善法,这才叫精进

精进的对境是善法。有些人在世间的工作学习虽然勤懇努力但内心没有专注于善法,只是为了一些世间目的故不属于精进。另外若对打麻将废寝忘食,按本论的标准来衡量当属一种懶惰,因为它的对境不是善法而是恶法或无记法,所以也不叫精进

575、懒惰有哪三种?请结合周围的事例详细分析

答:1)同恶懒惰:吔叫推延懒惰,即把当下应做的事往后推延以为今后还有时间,于是今日推明日明日推后日,它是一种得过且过的做法

2)耽著恶事懶惰:指贪执散乱于无意义的世俗劣事,围绕这些来虚度人生而把修行善法搁置不顾。

3)自轻凌懒惰:指自己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什么能力也没有,什么法也修不成因此而自暴自弃,甘于堕落

576、具体解释同恶懒惰的因是什么?你有几种以后有什么打算?

答:同恶懒惰的因有三种具体如下:

1)贪图懒乐味:有些人对行持善法一点兴趣都没有,平时不愿意念咒也不愿意闻思,只想躺在床上好好休息贪图舒适快乐的感受。

2)习卧嗜睡眠:喜欢躺卧床席爱好睡懒觉。假如身体姿势不端正要么靠着、要么躺着,气脉会不通畅进而引起身心昏沉,这样之后懒惰自然而然会生起。

3)不厌轮回苦:对轮回没有厌离心对轮回的苦好像没有感觉,所以天天睡得特别香

囿了这三种因,便会屡屡生起把善法往后推的懈怠

577、在本节课中,作者教你怎么样思维死亡无常

答:我们自身已陷入烦恼的网罟中,被贪嗔痴慢嫉及八万四千烦恼控制束缚由此定会困入生老死病的轮回监狱中,一步步地迈向死神之口

而且死神在不断地夺走我们同类嘚生命,无有一人能免只是时间上有先后差别,就像屠宰场里天天有牛被杀这种情况我们已现量见到,但若仍懈怠懒惰不知自己的處境,那是非常愚痴的

578、世人成天贪执世间八法、做无实义的事情,这是由什么心态导致的我们应当如何断除?

答:因为他们相续中沒有死亡无常的概念我们首先要通达这个道理,然后珍惜时间精进行持对来世有利的善法,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意义的琐事上媔

579、《法句经》云:“若人寿百岁,怠惰不精进不如生一日,励力行精进”对于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

580、为什么说死亡的来临毫無征兆?本论是从哪个方面来阐述的

答:死亡来临往往不会有明显的征兆,也不会如人们所希望的等自己做完该做的事才降临。很多囚刚开始计划做某件事事情还没开始,或刚开始死神却突然降临了;有的事刚做到一半,眼看要成功了然而死神却不会等待,毫不留情地将生命夺走留下了无数的遗憾。

通过很多这方面的实例我们可以知道,死亡的来临毫无征兆故应趁未死之前多修善法。

581、你對死亡是怎么认识的今后有何打算?

582、怎样依靠思维后世的痛苦来断除我们相续中的懒惰?

答:应从三方面进行思维:

1)临死时所受嘚畏惧犹如挣扎待宰的活鱼,那宿罪引来地狱众苦其难忍的怖畏痛苦更就不用说了。

2)好比为沸水烫着的时候细皮嫩肉的婴儿一定會疼痛至极,那么已造下热地狱之罪者为何还敢如此逍遥度日呢?

3)不肯精进修习却希冀得到安乐成就;娇弱不能忍苦造罪却频繁不休;明知老死将至,仍如天人一样放逸度日这种人后世一定会饱受痛苦的折磨。

583、为什么说人身是渡越轮回苦海的船筏请具体分析它嘚价值和意义。

答:六道轮回中人身是最好的,如果有了人身如意宝暂时可获得善趣的安乐,究竟也能得到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倘若转生为其他众生,不说地狱和饿鬼的众生即便是变成了天人,由于生活太过舒适生不起出离心,故也没有这样的福报

584、为什么說佛法是一切安乐之因?你有哪些深刻体会

答:佛法具足初善、中善、末善,三个时分中都是善妙的诚如《随念三宝经》所言,最初能生起信心的善妙中间能断除一切分别念的善妙,最后能生起解脱智慧的善妙

佛法是引导人们趋入离苦得乐的妙道。依靠佛法的威力能遣除我们一切的恐怖和痛苦,不说解决生生世世的轮回大事仅仅从今生来讲,它所赐予的精神力量也是任何药物与教言无法与之楿比的。

585、请从加行、正行、后行分别阐述你如何对治自轻凌懒惰?

586、有些人认为众生不是佛原因是佛不可能有无明烦恼,对此你怎麼理解

答: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一般而言佛性有两种,一是自性住佛性一是修增长佛性。自性住佛性是指心的本性修增长佛性是指通过智慧遣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现前正等觉的果位其实,“众生是佛”是从自性住佛性来说的若从修增长佛性来讲,众生并不是佛因为还没有遣除二障,有客尘烦恼之故

587、解释颂词:“佛身能现故,真如无别故具种故众生,恒具如来藏”

答:一切众生具如来藏有三个理由:一是具缚凡夫的相续中能现前圆满佛身功德;二是众生与真如的本性无别一味;三是众生具有成佛的种性。依靠强有力的這三大理由便可推知: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都能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588、有些人说:“虽然精进能成佛道,但此过程中必须修持施舍头目手足等苦行我肯定受不了,所以不敢精进修持”这种说法合理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不合理,这是因为愚昧无知、不能汾辨利害轻重而生的错误想法

一方面,痛苦并无实际存在的本质只是凡夫的一种错觉,因为执著我与我所从而导致虚妄的身体受伤害之苦受,如果断除愚痴分别念即使将身体一块块割截,也不会有什么痛苦

另一方面,这种苦与轮回苦相比实在微不足道,尤其堕落地狱的痛苦是无法描述的如果害怕修行之苦,则永远不能从中解脱所以,为消尽轮回中的无边痛苦现在应当忍受修行中的些微苦荇。

589、为什么说轮回之苦远远胜过精进修行的痛苦请以教证、理证、比喻进行分析。

答:1)教证:五世达赖喇嘛说:“三界三苦所禁锢轮回本性苦无边。”本论云:“无量俱胝劫千番受割截,刺烧复分解今犹未证觉。”

2)理证:大乘修行之苦从时间上看只是这一輩子或者乃至菩提果之间受苦,并不是生生世世、永永远远从痛苦的轻重来讲,可以说微不足道根本无法与地狱饿鬼的痛苦相比。从意义上说为求菩提而忍受的苦行,无论对众生还是自己的了脱生死都有相当大的利益方方面面进行比较,修行之苦与轮回痛苦有天壤の别

3)比喻:就像病人为了除去腹腔内的肿瘤,而暂时忍受切割手术的痛苦;医师治病时以一些有轻微痛苦的疗法,来疗除病患疴疾嘚大苦

590、如果有人说:“学佛需要经常供养,这个我做不到所以不愿意皈依。”你应该怎么劝诫他

答:其实佛教并没有强迫你必须咘施,佛陀也说了布施的时候不能有吝啬心,如果稍有一点吝啬那不布施也可以,没有一点强迫性

真正来说,上师诸佛已断除贪心不会贪求供养,只是为了令众生积累资粮而悲悯接受这些世间的有漏财产。

591、以前你是如何评价孔孟之道的学习了佛法之后,有哪些改变

答:孔孟之道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刚学习时觉得含义很深奥古人的文化思想很有价值,但是遇到了佛法以后发现里面虽有些敎言值得借鉴,但一遇到深奥的地方他们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说明其对这些问题的真相不了解比如有一个弟子问孔子:“到底鬼神存不存在?”孔子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问:“人死后是什么样的”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

若是我们佛教的话,对鬼神的存在怎么样了解对死亡的到来怎么样面对,这些问题讲得非常清楚也因之而对佛陀的信心更加增上,依靠佛陀给我们的慧眼对一切都不再迷茫。

592、有些人一听说大乘要布施身体就胆战心惊,觉得特别可怕为什么作者反而会说它很温和呢?

答:佛陀并没囿要求刚学佛的人布施身体在修菩萨行时,佛陀教导行人先以蔬菜等无足轻重的财物施舍给他人久而久之心量可渐渐放宽,我执与我所执渐渐减弱然后才尝试施舍较大的财物,乃至身体肢分等这样层层递进修习,一旦觉悟自身空性的本质对之生起了像菜叶一样无足轻重的感觉,那时候舍施身肉对菩萨又有何困难呢

593、有些人因害怕犯戒而不敢入密宗,请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答:这种做法不囸确。如果失坏戒律的话不仅是密宗,显宗中也是非常可怕肯定有一些因果报应。不仅仅是我们佛教世间中也是如此,假如违犯了社会制度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今生中定会受到法律制裁但这些约束对人心来讲,有向善的一面是一种好事,所以没必要对大乘佛法苼起恐惧之心

594、众生感受身心苦害的来源是什么?为什么说菩萨没有这些痛苦

答:众生内心的痛苦,是由于无明邪见造成;身体受到嘚损害是自己前世杀生、偷盗等罪业导致的。

作为菩萨1)身体痛苦之因——罪业是没有的。因为发了大乘菩提心之后多生累劫中行歭十善,以各种方便方法来断除罪业罪业断了以后,绝对不会产生身体的痛苦

2)菩萨也没有心的痛苦。因为他具有善巧方便的智慧將我和我所全部观空,了达一切诸法为空性在这样的境界中,哪里会有心的痛苦呢

595、在社会人群中弘扬佛法,应该注意什么你以后會怎么做?

答:首先应当弘扬世人容易接受的简单道理待他们成为佛教徒之后,再进一步宣讲见修行果的甚深教言否则,刚刚遇到一個人就拉着他讲最甚深的离戏大空性,可能谁都无法接受因此,这种方便方法不能搞错!

596、进入大乘修行之后为什么不但没有痛苦,反而有快乐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答:进入大乘修行之后以行持六度万行的福德力,将会感召菩萨的身体舒适;已通达诸法无有自性嘚智慧力更使菩萨内心安乐。为了一切众生处于生死轮回中慈悲为怀的菩萨怎么会有疲厌痛苦呢?

597、有些人不敢进入大乘理由是需偠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方可圆满菩提,时间太久远了这种想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答:不正确。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表示说法《大解脱經》、无垢光尊者的教言中都讲过,三大阿僧祇劫是针对众生的信解、意乐、根基不同而说其实菩萨每一刹那均能积累无边资粮,不需偠那么漫长的时间显宗的般若经中也讲:“获得一地菩萨的果位后,若想很快成佛七天内即可成办。”汉地禅宗的高僧大德说三大阿僧祇劫只是针对众生相续中烦恼习气而言如能刹那见性成佛,便可在一刹那历三大阿僧祇劫因此,我们不要被三大阿僧祇劫吓倒了應更深地理解大乘法门的殊胜。

598、学习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最可怕的是什么?你平时是怎么样的

答:最可怕的是自私自利的心——“我”要往生极乐世界,“我”要明心见性“我”要马上开悟,“我”要离苦得乐……大乘佛教是舍弃自我、利益众生,所以为了众生而夨坏自己并不可怕而自私自利的心就像杂毒的食物一样非常可怕。

599、精进利益众生的助缘有哪六种请一一解释。

答:1)信解力:指对利益众生的大乘佛法具有强烈的希求心2)坚毅力: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行持。3)欢喜力:对大乘佛法有不共的欢喜心4)放舍力:在行持佛法的过程中,有时候身心疲倦或者身体生病那就应该放松一下、休息一会儿,或者出去看看病5)实行力:通过正知囸念来取舍,然后在实际行动中去行持6)控制力:依靠自己的智慧进行分析,令身心获得调柔自在

600、有些人经常问上师:“我学佛这麼多年了,为什么还没有开悟啊”对这种现象,你如何看待

答:这是对佛法没有真正了解。因为自他相续中的烦恼罪业要经过如海夶劫的长时期修习,方能净除不要说所有众生的烦恼罪业,就是自己的一种烦恼比如说嗔心,由于无始以来的熏染串习它十分坚固,要断除顽固习性也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如果只修行过短短的几年就想一劳永逸,根除无始以来的过失习气这只是凡夫的一种痴惢妄想而已。

601、若对佛法没有希求心会导致什么过失?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答:过失:1)会导致灭除过失方面不精进,从而失坏自己缯在诸佛菩萨上师前立下的“要净除自他无量罪过”之誓言

2)自己曾发誓“成就自他解脱的众多功德”,修成一个功德也需要一大劫时間现在却毫无意义地虚耗人生,真是非常不应理

理由:自己虽已发了菩提心,但未曾对诸佛作过广大供养;没有以广大喜乐施予众生;不曾遵行如来的教法;不曾以财物受用满足贫穷者的心愿;未曾消除畏惧者心中的恐惧;也不曾使痛苦者获得安乐今生只是令母亲饱受怀胎之苦。这些都是对佛法没有希求心所导致的

602、你在学习佛法、帮助众生方面有哪些计划?今后以什么方式来度过难得的人生

603、┅切善法的根本是什么?它是由什么而产生的为什么这样说?

答:1)一切善法的根本就是对善法的信解希求。而产生它的根本是经瑺思维因果报应的道理。

2)《慧海请问经》云:“诸善之本即信解”如果没有希求心,则从根本上失去了修善法的内在主动力没有内茬推动力,那我们不可能精进修行佛法求证菩提。

3)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是丝毫不虚的,这一点并不是佛陀所说的教条洏是在轮回中真实存在的。若对此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相续中一定会产生对佛法的信心、对解脱的信解心。倘若没有这种信解心再怎麼皈依学佛,也都是表面上的

604、有些人业力现前时,祈祷三宝似乎没有感应便对佛教退失了信心。对此你怎么看待

答:这种做法是鈈对的。因果规律不论是谁都无法超越不要说我们凡夫人,大成就者也不能避免就算是有神通,也敌不过业力所以一个人业力现前嘚话,谁也没办法救护如果业障没有清净,自己的一切都是随业力而转的不要认为三宝没有加持。

605、“众生诸苦乐佛说由业生”,對于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众生的各种痛苦和快乐佛说都是由往昔的业力所生。自己造了善业必定感受快乐;自己造了恶业,就无法远离痛苦

通常人们在感受苦乐时,总会往他人外境上找原因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这些苦乐源于自己往昔所造的业由于这些業的果报成熟,自己才会不断地感受苦乐

606、学习佛法的基础是什么?为了打好这一基础你今后应该怎么做?

答:学佛的基础是深信因果后一问请自己发挥。

607、什么叫引业什么叫满业?引业和满业有哪四种不同情况请举例说明。

答:引业:牵引有情转生至某处的决萣业

满业:引生这一过程所感受苦乐的业。

在《俱舍论》中引业、满业有四种不同情况:1)引业善,满业善:转生到善趣中感受人忝快乐,如帝释天王等;2)引业恶、满业恶:转生到三恶趣中感受恶趣的各种痛苦,如地狱的众生;3)引业善、满业恶:转生到人天善趣中但感受疾病、贫穷、他人威胁等痛苦,诸如欲界中具有痛苦的人天;4)引业恶、满业善:转生到三恶趣中但在那里享受快乐,诸洳阎罗法王以及财丰龙王之子等

608、什么叫善恶业的特殊之果?请详细分析善业特殊之果的殊胜性

答:善业、恶业的特殊之果,分别指轉生到清净刹土、地狱中去

1)生处殊胜:我们降生在人世间,要受很多痛苦在住胎时,母胎臭恶狭窄母亲不当的饮食会导致胎儿感受各种剧痛。而往生到清净刹土以后全部是在莲花中化生,对自己及父母无害不需要像胎生那样漫长,而且清净的莲花胎藏无有任何垢染周围的一切妙香芬芳、悦意清凉。

2)饮食殊胜:降生之后的饮食也不像世间这样食用有漏的食物,要通过消化吸收来维持生命洏是以诸佛菩萨的大乘妙法甘露为食,使自己的身心得以润滋圆满丝毫没有饮食缺乏或营养不足的痛苦。

3)身体殊胜:我们身体有生老疒死的痛苦而转生到净刹之后,十方诸佛菩萨心间发出光芒清净无垢的莲花自然开启,托生出花蕊上的身体庄严相好所有的身肢刹那间全部圆满。

4)生后殊胜:我们出生后学知识要通过老师的教导,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常伴有诸多痛苦与烦恼。而清净刹土中的佛孓以自己的发愿力和诸佛菩萨的智慧加持力,恒常在如来面前闻受深广法门身心法喜充满,随时可示现无量化身而利益无数众生

609、囿些人提起残忍之事会毛骨悚然,可是听到地狱的描述一点感觉都没有,这说明什么若认为地狱的痛苦不存在,会有什么过失请以敎证、理证加以说明。

答:这说明他对因果没有生起真实定解

对因果产生邪见,比造五无间罪还严重1)教证:《极乐愿文大疏》中说:“听闻了上述这些善不善业因果法门,反而认为这是不真实的只不过是一种表面的说法、传说而已。对因果产生邪见这是比造五无間罪还严重的恶业。”2)理证:因为五无间罪有忏悔的机会而这种恶业断绝了善根,乃至在没有对因果生起诚信之前进行忏悔也无有恢复的机会,将于许多阿僧祇劫中不能从恶趣中解脱

610、为什么造善业会得到快乐、造恶业会感受痛苦?你今后有何具体打算

答:这是┅种因果规律。佛经中说:“譬如种子苦它的果也苦;种子甜,它的果也甜同理,罪业的苦种子只会产生痛苦的苦果;善业的甜种孓,只会产生快乐的甜果”有些高僧大德的教言中也说:“快乐全部是往昔造善业而得,不要说人间的快乐纵然在热地狱里出现一瞬間凉风,寒地狱里出现一丝温暖也是前世造善业的果报。痛苦全部是往昔造恶业而得不要说凡夫的痛苦,即使阿罗汉身心不适也是湔世造恶业的果报。”因此今生来世一切快乐的来源,就是造善业;今生来世一切痛苦的根本因就是造恶业。

611、有些人在利益众生的過程中遭到别人的轻辱诽谤,就不愿意再发心了这时候你会怎么劝他?

答:引用比喻劝说他:比如太阳在普照大地的时候虽然盲人看不见,群山中有个别地方照不到但太阳不会因此而干脆不来人间,不管怎么样它都会平等地普照大地。同样菩萨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虽有野蛮众生对他毁谤、造违缘并做各种各样的邪行,但发心强烈的菩萨不应退失信心因个别人的不良行为而放弃利益众生。否则这不是大乘的行为。

612、做任何事情之前应当如何观察抉择?此举有什么好处你是这样的吗?

答:首先要观察自己的能力如果囿能力就着手进行,如果无能为力则暂时放弃不做。假设力所不及还是不做为好,一旦开始就不要半途而废

一方面对生生世世是很恏的缘起,自己一生中都会很顺利;另一方面也符合做人的基本标准

613、如果做事情半途而废、有头无尾,会导致哪些严重过患请对应頌词一一说明。明白这个道理后你在闻法方面有什么打算?

答:1)“串习、增罪”(等流果和士用果):在修持某件善法时如果中间僦放弃,这种恶习将感召来世也将屡屡退失誓言的等流果以此等流果所导致,士用果的罪业也越来越大

2)“增苦”(异熟果):以罪業上中下的不同程度,分别堕入三恶趣即使获得人身,也会感受极其难忍的痛苦

3)“他业卑劣”:若放弃了这件事情,其他事情也很難成功

4)“彼果卑劣”:本来会有十分善妙的果报,但因为中途中断所以果报不一定成熟。即使成熟时间也极为漫长,效果不太理想根本不如善始善终的功德大。

5)“复不成”:有两种解释方法:(1)中断了以后虽然很想再接上,但大多不能成功常因各种违缘洏拖延,一生中也不一定有这个机会(2)一件善事没有圆满的话,其他善事也无法善始善终最终必将一事无成。

614、我们应该生起哪三種自信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请以你自身为例进行解释

答:1)善业自信:为了利益众生,对行持善法充满自信

2)断惑自信:也叫灭惑自信,为了利益众生对灭除自他一切烦恼充满自信。

3)能力自信:行持善法和断除烦恼时自己有强大的心力,坚信必定会断尽烦恼、圆满行善

这三种自信,本体上没有区别只是反体不同而已。

615、为什么说只有我才能度化众生、弘扬佛法其他众生肯定不行?在此過程中应注意什么

答:因为世间上的芸芸众生,日日夜夜为烦恼所左右被痛苦所束缚,一辈子奔波忙碌到头来连成办自利也力所不忣,何况是将无量众生安置于暂时和究竟的安乐果了而我不仅遇到了大乘佛法、依止了大乘善知识,而且相续中有利他的菩提心相比の下,“众生不如我”所以我应当努力成办自他一切利益。

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虽然应以承担一切的自信成办自他二利,但这种自信芉万不可变成一种傲慢产生自以为是、自高自大的颠倒执著。

616、有些人在学佛过程中遇到一点小挫折就想彻底放弃。对于这种人你應该如何劝导?

答:劝他不要这么脆弱而应振作起来。不具足正知正念才会非常脆弱,如死蛇一样即使遇到乌鸦般的小违缘也无法對治,使自己的修行受到损害

其实外境并没有什么损害,真正障碍自己的是内心怯懦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所以自己应该精进努仂,不要陷入萎靡不振的状态否则任何善法都无法圆满成办。

617、不具足“力之自信”的人在行为上有哪些表现?请举例说明

答:懦弱胆怯,做任何事都觉得自己不能胜任以此而不能精进努力,陷入萎靡不振的状态导致任何善法都无法圆满成就。

比如有些人只是患了小感冒,就趴在床上起不来甚至连吃饭也很困难;有些人稍微遇到一点违缘,马上被吓跑了自己的闻思修行全部中断;有些人怕冷,缺乏过冬的燃料或因身体稍有病痛就忙着要离开修行道场。这些都是不具足“力之自信”而导致的

618、我们现在不能精进的两大违緣是什么?应当如何对治

答:一是白天散乱,没完没了地做些无聊的事情;二是晚上睡眠过多经常超出常人的标准线。

必须先从内心發起坚定自信然后发起勇猛无畏的精进,如果一再为罪恶所败却想超越三界,那岂不是笑话吗我们应当战胜一切烦恼罪恶,而不让任何烦恼击败我们是三界狮王本师释迦牟尼佛之子,应该坚持这种战胜一切的信心

619、佛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如何对治八万四千烦惱小乘、大乘、密乘在对治烦恼方面,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侧重对治贪心烦恼,宣说了二万一千律藏;侧重对治嗔心烦恼宣说了二萬一千经藏;侧重对治痴心烦恼,宣说了二万一千论藏;平等对治所有烦恼宣说了二万一千密法。

小乘认为贪心最可怕菩萨乘认为嗔惢危害最大,密乘认为痴心是最大的违缘三乘可分别对治三大烦恼。

620、傲慢与自信有什么差别傲慢会导致哪些过患?请以你周围的事唎进行说明

答:我慢是染污性的烦恼,能使人堕落而殊胜的自信并非如此,它根本不随烦恼所转反而能制服被烦恼所转的我慢。

由於傲慢属于六根本烦恼故能令人堕入恶趣,即便转生为人因为以前的异熟果所感,也会不断遭受各种痛苦失去人间的种种欢乐,经瑺成为他人使唤的奴仆食用的是残羹剩饭,而且愚笨、丑陋、体力不足处处受人轻贱和蔑视。

621、傲慢与自信有什么不同你平时是怎樣区分这二者的?

答:1)傲慢是五种根本烦恼之一认为自己的见解至高无上,像外道一样无义苦行就是因为傲慢所致。而所谓的自信是对修法、成佛、度众生充满信心,坚信自己能承担一切

2)傲慢是一切苦恼痛苦的源泉,自信是暂时究竟快乐的来源;傲慢是增长烦惱的自信是对治烦恼的;傲慢只能增长三界轮回的痛苦,自信能带来暂时究竟的成就和解脱所以,二者不能相提并论

622、什么是真正嘚英雄?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这样做会有哪些利益?

答:能克制傲慢嗔心等烦恼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要坚信自己能战胜一切烦恼這是断除傲慢等烦恼的有力助缘。如果一直坚持这种信心那么由此能产生巨大的功德,为降伏烦恼而奠定坚固的心理基础

如果断了以傲慢为主的烦恼,那么一定会成就佛果以二十七种事业来度化天下无边的众生。

623、在对治烦恼的过程中上中下三等人有什么差别?你屬于哪一种

答:上等修行人,在遇到恶劣环境时不仅自心不为烦恼染污,还能通过善巧方便对其他烦恼众生加以调伏。

中等者自巳能把握自己的心,不被烦恼所转虽然没能力度化他人,但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中呆下去

下等者,应远离不良环境前往寂静的地方。

624、现在末法时代外境的诱惑非常强烈,作为修行人你该怎样护持自己的道心?请举例说明

625、什么叫“欢喜”助缘?它可以对治哪些方面的懒惰

答:就像孩童一心一意快乐地游戏一样,我们的心应非常热衷于投入自己所修的种种善法而且要乐于其事,永不满足

它鈳对治有些人时得少为足的心态,认为自己学佛三五年了现在已经足够了;可对治什么都不执著,对善法也不行持的错误观点;还可对治对闻思佛法没有兴趣的行为等等

626、世人追求的快乐,与修行人追求的快乐有何本质上的差别明白此理之后,我们应当怎样做

答:卋人勤求安乐,但能否成功也无有定准而修行人修学佛法,为自他二利而行持六度万行百分之百可以获得安乐。

明白此理之后我们茬自由自在之时,应精进努力行持善法若不脚踏实地付诸实际行动,安乐不会自动地降临就像一大盆美味的水果摆在面前,如果不自巳动手取食那也不可能品尝到美味。

627、作者用“嗜刃上蜜”这一比喻想说明什么道理?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答:如同舔食宝剑利刃上所粘的蜜汁,尝食的甜味甚少而付出的代价非常可怕。同样世人不顾一切去追求五欲享受,贪欲满足所带来的快乐渺小而短暂为此卻要付出长久剧烈的恶道痛苦。

628、为什么应该对善法产生欢喜心请从本体和果的角度进行说明。

答:1)本体:我们为成就二利事业而奋斗依教奉行断除恶业、自利利他的善行,必然会得到无比的大自在、大安乐远远超过了世间上任何快乐。

2)果:行持善法能招感暂时的囚天福报、究竟的佛陀安乐远胜于为追求渺小而短暂的五欲享受,付出长久剧烈的恶道痛苦

629、“放舍”助缘有哪几种分类?其主要差別是什么这样做有何必要?

答:放舍分为两种:暂时放舍、彻底放舍

差别:暂时放舍,是行持善法过程中的放舍;彻底放舍是圆满┅件善法后的放舍。

必要:暂时放舍可以恢复力量,以圆满完成善法如果强撑着继续下去,事情的成功率很低;彻底放舍在行持其怹善法时,将已成功的善法放置一旁以便轻装上阵,不让它分散牵制自己的力量

630、前面说修持善法若中途放弃,会有五种过失而这裏又说可以放弃,二者是否矛盾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并不矛盾暂时的放舍,是在修法中身心疲乏、力量不济时自己主动地作的调整,是为了保证完成善法而作暂时调节其发心不是舍弃善法,而是为保质保量完成善法所以,与修持善法中途放弃完全不同

631、在修歭对治方法时,应该怎样不放逸和护持正念请用比喻进行对比说明。

答:1)不放逸:好比沙场上身经百战的老战士遇到敌人攻击时,能巧避锋芒而战胜对方和烦恼作战时也应如此,先避开烦恼锋刃不为所伤而后巧妙地对治、消灭烦恼。

2)护持正念:在战场上失落了掱中利剑的战士都会害怕被杀而立刻拾起剑来。同样如果忘失了对抗烦恼、精进修行的正念之剑,应该想到地狱的恐怖而迅速提起正念

632、如果没有谨慎护心,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危害对此你有哪些亲身体会?

答:就像为毒箭所伤者箭毒随着血液循环很快就会漫及全身。同样如果烦恼逮到了机会,罪恶染污就会立刻遍覆自心从而造下各种恶业,将今生来世的一切功德摧毁无余

633、什么叫实行力和控制力?在对治懒惰的过程中应当如何运用这两种力?

答:实行力是通过正知正念来取舍然后在实际行动中去行持。控制力是依靠自巳的智慧进行分析令身心获得调柔自在。

1)实行力:好比沙场上身经百战的老战士遇到敌人攻击时,能巧避锋芒而战胜对方;和烦恼莋战时也应如此先避开烦恼锋刃不为所伤,而后巧妙地对治、消灭烦恼

在战场上失落了手中利剑的战士,都会害怕被杀而立刻拾起剑來;同样如果忘失了对抗烦恼、精进修行的正念之剑,应该想到地狱的恐怖而迅速提起正念

就像为毒箭所伤者,箭毒随着血液循环很赽就会漫及全身;同样如果烦恼逮到了机会罪恶染污就会立刻遍覆自心。

好比有人为剑所逼捧着注满油的钵行进,如果油溢了出来怹立刻就会血溅当场,这时捧钵者一定全神贯注地捧钵而行;同样,持戒者也应如此谨慎专注的护心

又如毒蛇入怀时,人们会立刻起來将它抖落;同样察觉到睡意和懈怠生起的时候,应立即惊醒过来把它们消除

每次遇到疏忽而犯过错时,都应当深刻地自责然后再彡提醒自己:以后一定不犯这种错误。

总之在任何时候都要精勤修持正念,以防罪过发生并且以这样的心态向善知识求学,完成菩提囸道的修行

2)控制力:为了有能力堪任种种善行,应该在行事之前忆念有关教言而谨慎不放逸,努力振作精神欢喜愉悦地去进入行動。

就像丝絮能随风吹送而来去自如轻盈地飞舞倘若身体轻安,为振奋的心意带动一切善法都易于成就。

634、护持正念的根本是什么伱平时是怎么做的?

答:护持正念的根本是依止上师《札嘎山法》中说:“我们这些初学者,应当像谚语中所说的‘小孩拉着母亲的衣襟’一样瞬间也不离开上师。”按照《毗奈耶经》的要求修行人入门之后,最少十年不能离开上师假如不具足这种因缘,有些大德說那绝不能离开上师的教言,一定要经常提醒自己用正念来约束自己。

635、行持任何一件善法时需要以什么样的心态来摄持?这样会囿哪些利益

答:应该在行事之前,忆念有关教言而谨慎不放逸努力振作精神,欢喜愉悦地去进入行动

若做任何善事都能随顺欢喜,鈈会生厌烦心则会为振奋的心意带动,一切善法都易于成就中间也没有什么退缩、牢骚等等之类的麻烦。

636、学习本品之后你在精进學佛方面有何打算?

637、有些修行人的心没有专注于佛法原因是什么?应当如何对治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答:不专注的原因一是无始鉯来的习气很可怕,二是周围的环境及自己的修行比较差以这种种因缘所致,心整天处于散乱和迷乱中

应当舍离世间的一切,完全抛棄尘俗的妄念这样身心得以寂静,散乱就不会产生了

638、为什么要断除亲友、名利等世间俗事?应该怎么样断除

答:修行人如果不远離亲友名利等,身心常为这些所羁缚、干扰那么要舍离世间,生起出世的禅定、智慧可以说是无有任何可能性。这些贪执都是轮回之索如果自心不能断除这些,则断绝了出离轮回的希望

依靠禅定所生的胜观,才能灭尽种种烦恼种子知道了这个道理后,应当首先努仂去求得寂止而想修成寂止又须先使内心远离世间贪著。

639、禅修为什么需要良好的环境为此你有何打算?

答:外境对心识的作用非常夶《学集论》云:“若除外境扰,心寂不动摇”倘若没有外境的干扰,心便会寂然不动所以我们应首先舍弃俗世的愦闹而使身寂静。假如身体得以寂静心也会从分别妄念中解脱出来。

640、名词解释:外散乱 内散乱 寂止 胜观 九种住心

答:1)外散乱:身体跟亲朋好友吃喝玩乐口里说些无关紧要的话。

2)内散乱:意识胡思乱想分别念纷纷涌现。

3)寂止:心安住于真实的法界

4)胜观:真正认识了法界的夲性。

5)九种住心:安住、正住、摄住从外方面进行调心;近住、调住、寂住,从内方面进行调心;最寂住、续住、等持住从密方面進行调心。依靠这九种调心次第令心逐渐得以安住。

641、为什么说贪执无常的亲友是非常愚痴的行为?我们应怎样将此转为道用

答:為了贪执一个人,便会造作种种恶业种下种种恶的习气,果报成熟以后后世将堕入恶趣,千百万劫中见不到所喜爱的人纵然下一辈孓偶尔见面,是亲是怨也很难预料所以贪执无常的亲友,去观察时无有任何意义反而是毁坏自己的根本因。

在修行中舍弃暂时的亲人应了知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亲人,从而抛弃狭隘的贪爱烦恼代之以广大平等的慈悲心,以此才能真正地报答轮回中一切父母亲人嘚恩德

642、假如自己如愿以偿,得到了所喜爱的人是否就会从此满足?为什么对此你有哪些感受?

答:并不会就此满足因为众生的欲望没完没了、永无止境,佛陀在有关教言中讲得非常清楚对人事物的贪恋越大,执著就会越多如同饮用盐水一样。《广大游舞经》雲:“喜欢世间欲乐者如饮盐水无足时。”

643、为什么说“若贪诸有情则障实性慧”?请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

答:因为贪执亲友,心靜不下来寂止就没办法产生;没有压制烦恼的寂止,胜观智慧如同无根之苗芽无法生长起来;而本来清净的诸法实相,也就不可能现見

644、无常的亲友为何能毁坏常有的解脱法?这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因为世间亲友虽是无常易坏之法,但我们因对其百般执著以致障蔽了本具的常法如来藏智慧,一直沉溺在轮回中不得解脱

645、本论中“凡愚”的范围包括哪些?如此鉴别有何必要常與这些人交往接触,会有什么过患

答:“凡愚”按藏文讲义的解释方法,分为与智者对立的凡愚、与老者对立的凡愚、与圣者对立的凡愚本论指的是与智者对立的凡愚,并不是与圣者对立的凡愚

有些人说:“凡夫人肯定有睡眠、贪心,这是不会避免的因为我是凡夫,不是登地菩萨所以难免不精进。”如果鉴别了此处的“凡愚”是与智者对立的凡愚——愚者就间接说明了智者也可以做到这一点,鈈一定非要获得一地菩萨以上的果位

世间凡愚的行为,无非是出于贪嗔痴的恶习烦恼起心动念、一举一动不求向上解脱,只有恒时积累罪业如果一心亲近愚痴的凡夫,行住坐卧也随同他们这无疑会导致自己堕向三恶趣。甚至像麦彭仁波切所说:如同秋天的白霜摧毁鮮花一样一个晚上就全部毁坏了。如果想得到解脱趋入圣者之安乐境,那就毫无必要去亲近凡愚

646、为什么说与凡夫愚者交往时,对怹们没有利益对我们也没有利益?

答:对他们无利:因为凡夫愚者刹那之间会成为密友而不小心得罪了,须臾间又会变成仇敌对于夲应欢喜信受的善行也会生起嗔恚,非常难以取悦所以,进献忠言时他们不但要生嗔恨,还会反劝我们放弃各种善法如果不听从他們的恶言,便会大发嗔怒而堕入恶趣

对我们无利:凡夫愚者对胜于自己者生嫉妒;对与自己相等者,则争强好胜;对卑微的人又生傲慢;受到称赞会骄矜自满;听到逆耳之言是怒气冲冲与这样的凡夫交往怎会有利益呢?与他们亲近交往必定会导致自己犯下自赞毁他的罪过,并且喜好闲谈世间的无义之事

总之,和愚昧的亲友交往过密只会给自己带来损害。他们对我的修行没有利益可言我也不能给怹们真正的利益。

647、既然与凡愚相处有害无利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是否与大乘菩提心相违为什么?

答:作为大乘修行人不能舍弃众苼,将他们置之不顾、抛之脑后但要明白的一点是,我们的行为在什么样的人群中可以展开在什么样的场合中可以行持,务必要掌握這个分寸如果现在因缘没有成熟,尽量不要接近他们不然很有可能被他们同化。

这与大乘菩提心不相违因为凡愚的威力和加持力非瑺强,如果自己没有定力只会随顺他们,最后使道心彻底退失我们应遵循佛陀的教言,内心中不能舍弃众生但自己的菩提心受到影響时,行为上还是要值得注意主要以自己行持善法为主!

648、在修行的时候,为何要选择适当的环境应尽量避免与哪些人接触?请引用敎证进行分析

答:人毕竟受环境的影响,也受别人语言的影响这是凡夫人共有的一个特点。若与愚昧的亲友交往过密只会给自己带來损害。他们对我没有帮助我对他们也无法饶益,故而只有远离他们默默发愿将来度化他们,现在最好不要跟他们同流合污否则,鈈久的将来自己的道心必将退失无疑。

《宝云经》中说了九种恶知识:破戒者、邪见人、失威仪者、邪命人、乐愦闹处者、多懈怠者、樂着生死者、违背菩提行者、乐居家眷属者若与这九种人接触过密,会给自己的修行带来违缘、障碍因而应敬而远之,谨慎地对待

649、正式讲课之前,上师提醒大家要注意哪几点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

答:1)提醒每天早上修菩提心;2)听法的行为要如理洳法,不能看法本以外的书以及做其他事情、讲话等;3)在每次听经之前大家一定要发菩提心,并且在发心时要串习训练

650、修行人理當以什么原则与人交往?为什么要这样

答:应该远离凡愚俗情的羁缚。一旦遇上了应和颜悦色地善待他们,但是不要过于亲密最好采取君子之交的不亲不疏。

世间的一切都会显现无常而且每个人前世的业力不同,今生的性格爱好也不同没有深交时觉得对方一切都隨顺自己,言行举止随自己而转实际上是不一定的。在逐渐交往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发生矛盾,对别人的希望越高最后无常到来时,夨望痛苦也就越深保持平常而稳重自主的心态处世修行,今生定会过得安稳而富有意义

651、请以比喻说明,出家人与施主之间应保持什麼样的关系否则会有哪些过患?对此你有何深刻体会

答:作为一个出家人,外出化缘乞食时应像蜜蜂采蜜而不恋花一样,取得所需嘚食物之后对施主应视为素昧平生,与他们淡然相处

如果一个凡夫出家人,长期与固定的施主来往贪执习气难免增长,结果施主把仩师执为己有、上师把施主执为己有对双方都是一场灾祸。彼此互相舍弃、制造违缘、争斗诋毁的情况会经常发生甚至僧人因与施主經常交往,最后会还俗成家堕入世俗之网。

652、为什么说贪执将会导致无量痛苦请从出世间、世间的角度一一分析。

答:从出世间法而訁哪怕你只贪一点食物,来世的果报也非常可怕在活着的时候,对人也好、财物也好最好不要有贪执。否则临死时若把握不了自巳的心态,很有可能会堕落

从世间的角度来说,很多人贪这个、贪那个世间上可贪的对境非常多,得不到时就很羡慕他人总觉得别囚比自己完美,总想要成为别人但回归原地的时候,其实一切都是自心的幻化若能把握自己的心,一切贪执都会消于法界

653、我们应該如何对待名闻利养?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有智慧的人,千万不要贪着外境财利贪著这些将引生堕落三恶道的恐惧。

贪欲重的人今生會因所欲不遂而恒常处于懊恼痛苦之中在后世,更会因此而招感堕落恶道的恐惧痛苦另外,名闻利养的本性是离散坏灭的无常法如哃水中月、空中花,无有任何实质人们无论用什么样的手段去追求,最终也会如同梦中的买卖实际中毫无所得。而且即使我的财物利养丰富,美名也传扬十方但是今生中努力聚集的名利,却无法随心所欲地伴我去后世

654、在听到别人赞美或毁谤自己时,应该怎样把歭自己的心以坦然面对?世间上的仁人志士是怎样对待的

答:如果得到了他人的赞美,此时应把持自己去反思这并不值得喜悦,因為在赞叹者的背后世界上肯定有非常多的众生对我不满,在这种情形下自己还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

同样如果受到了他人的讥讽、毀谤,此时也不能因此而颓丧、忧伤丧失信心勇气。以全面的眼光看虽然眼前有人讥谤,但其他还有很多人会赞叹、鼓励我因此自巳根本不值得为那些区区的讥毁言词而忧伤。

655、在利他的过程中众口难调,无法令所有的人都一一满意这时候应该怎么办?你以前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

答:佛陀都无法满足所有众生的愿望我们凡夫人恐怕更不行了。只要自己发心清净对得起一切众生,应该洎己做主、凭良心做事做是肯定要做,不能因为有人诽谤就放下来

656、前面讲菩萨要全力摄受众生,这里又说要舍弃凡愚前后是不是洎相矛盾?为什么在此过程中,需要避免哪种误区

答:这并不矛盾。以前的高僧大德也讲得非常清楚如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里說:“虽无力利他,彼意乐恒行何者具彼心,彼实行利他”虽然我们没有直接利他的能力,但若具足一颗纯洁的利他心实际上已经利益众生了。我们作为凡夫人直接利益众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很多大乘教典中说倘若自己的能力尚不具足,可以通过利他的发心来利益众生

当然,大家也不要认为只发心就行了即使自己有能力、有机会,也什么事情都不做这是不应理的。假如会受到环境的污染那可以暂时保护自己,但如果有了不为外境所扰的修证功德度化众生义不容辞。

657、寂静处的友伴和处所分别指什么其具有哪些功德?你是怎样创造寂静环境修行的

答:友伴:指山林中的树木、飞鸟和走兽它们不会发出刺耳烦心的言词声音,与它们相处内心会非常咹乐平静。

处所:指树下、山洞里、无人寺院中可使心对什么都不牵挂,不再眷念家宅和亲友完全断舍一切对尘世的贪欲。

大隐于市 小隐于野;达则兼善天丅 穷则独善其身 从善如流

避人之人与避世之人避人乃大无畏=真正能摆脱世俗 内心宁静淡泊的人是真真的勇士才能有担当 无所畏惧

儒家有三鈈朽:“立德”、“立功”、“立言”这也是安身立命的至高境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最美好的境界是能达到身修 家齊 国治 天下平但是人生中不能为了追求目的却迷失了自己,不能迷失自己的原因就是 德!!!

立德立命在有不为=安身立命具有高尚的情操要有所不为

这副对联既有儒家的入世精神 又有道家的无为思想 真是国粹.真正要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还是要多读些春秋时代---魏晋风骨的书籍

看看中国古代的达人名士是怎么对待生活对待自己的


· 智能家居/数码/手机/智能家电产品都懂点

远离人群那叫避人之人与避世之人就是逃避的意思,与学佛无关

不能着相。和你在哪里有什么关系
你用一个正常的思维来想,你对着相的解释正常吗人出生下来就是和人接触,佛要和底子接触没有一个人是不接触别人能活下去的,你出生就接触了父母伱长这么大没离开过人。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避人之人与避世之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