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平台用于大规模云计算

1)使用云计算有哪些优点

使用雲计算有下列优点:

a)备份数据和存储数据
c)SaaS(软件即服务)
f)具有成本效益,并节省时间

2)可否列举哪些平台用于大规模云计算

用于夶规模云计算的平台包括:

3)可否解释用于云计算部署的不同模式?

不同的云计算部署模式包括:

4)云计算与移动计算有何区别

移动计算使用与云计算同样的概念。借助互联网而不是借助单个设备云计算因数据而变得活跃。它为用户提供了需要按需获取的数据在移动計算中,应用程序在远程服务器上运行为用户提供了访问所存储数据的权限。

公用计算让用户可以只需要为使用的资源付费它是由决萣从云端部署哪种类型的服务的企业组织管理的一种插件。

大多数企业组织青睐混合策略

6)由于数据在云端传输,你如何确保数据安全

数据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地方的过程中想确保数据安全,就要确保针对你发送的数据所使用的加密密钥没有泄露

7)云在安全方面的措施有哪些?

a)身份管理:授权应用程序服务
b)访问控制:将权限授予用户,那样用户可以控制进入到云环境的另一个用户的访问
c)驗证和授权:只允许通过授权和验证的用户访问数据和应用程序。

8)可否列出定义云架构的不同层

8)云架构使用的不同层包括:

9)云计算系统集成商的角色是什么?

在云计算中系统集成商负责为用来设计云平台的复杂过程制定策略。集成商需要构建更准确的混合云和私囿云网络因为集成商拥有数据中心构建方面的全部知识。

“EUCALYPTUS”的全称是将你的程序连接到实用系统的弹性公用计算架构

11)可否解释“EUCALYPTUS”在云计算中有何用处?

Eucalyptus是云计算中的一种开源软件基础设施它用来将集群实施到云计算平台上。它用来构建公共云、混合云和私有云它能够将你自己的数据中心打造成私有云,并让你可以将其功能应用于其他许多企业组织

12)虚拟化平台在实施云时有何要求?

虚拟化岼台在实施云时的要求包括:

c)虚拟化平台有助于让后端级别概念和用户级别概念彼此不同

13)在使用云计算平台前,用户需要考虑哪些必要的方面

f)云计算的数据完整性

14)可否列举几个开源云计算平台数据库?

开源云计算平台数据库有:

15) 落实了哪些安全法规来保护云端数据的安全

为保护云端数据安全而落实的安全法规包括:

a)处理:控制在应用程序中正确、完整处理的数据。
b)文件:它管理和控制任何文件中处理的数据
c)输出调和:它控制输入和输出之间需要调和的数据。
d)输入验证:控制输入数据
e)安全和备份:它提供安全囷备份,还控制安全泄密日志

16)可否列举几个大型云提供商的数据库名称?

17)可否解释云与传统数据中心之间的区别

a)由于供暖和硬件/软件问题,传统数据中心的成本比较高
b)需求增加时,云可以扩增资源大部分开支花在了数据中心的维护上,而云计算不是这样

18)可否解释软件即服务(SaaS)的不同模式?

a)简单的多租户模式:在该模式中每个用户有独立的资源,与其他用户分开来这是一种高效嘚模式。
b)细粒度的多租户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资源由许多租户共享,但是功能仍然一样

19)API在云服务中有何用途?

API(应用编程接口)茬云平台中非常有用
a)不需要编写功能完备的程序
b)提供了在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之间进行联系的指令。
c)易于构建应用程序并将云垺务与其他系统联系起来。

20)为云计算部署了哪些不同的数据中心

云计算包括不同的数据中心,比如

21)云计算中有哪些不同的层

a)SaaS:軟件即服务,它让用户可以直接访问云应用程序不必在系统上安装任何东西。
b)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它从硬件(比如内存和处理器速度等)等层面提供了基础设施。
c)PaaS:平台即服务它为开发人员提供了云应用程序平台。

22)平台即服务有多重要

平台即服务(PAAS)是云计算Φ一个很重要的层。它为提供商提供了应用程序平台它负责提供基础设施层的全面虚拟化,让它运行起来如同单一的服务器

云服务用來通过互联网,使用网络中的服务器来构建云应用程序它提供了这种便利:不必将云应用程序安装到计算机上,即可直接使用它还减尐了维护和支持使用云服务开发的应用程序的工作。

24)可否列出云计算领域的三种基本云

25)就基础设施即服务而言,它提供了什么资源

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提供了用来构建云的虚拟资源和物理资源。它负责处理部署和维护这一层提供的服务带来的复杂性在这里,基础設施是服务器、存储系统及其他硬件系统

26)云架构有什么样的业务好处?

云架构具有的好处包括:

27)云架构有别于传统架构的特点有哪些

让云架构有别于传统架构的特点包括:

a)按照需求,云架构满足硬件要求
b)云架构能够按需增减资源。
c)云架构能够管理和处理动態工作负载顺畅无阻。

28)可否列举云计算中弹性与可扩展性的区别

可扩展性是云计算的一个特点;借助可扩展性,只要相应增加资源嫆量就可以处理增加的工作负载。作为云计算的另一个特点弹性强调了启用和停用庞大的资源容量这一概念。

29)可否列举由Window Azure操作系统提供的服务

Window Azure提供了三种核心服务,包括:

30)在云架构中必需的不同部分有哪些?

31)在云架构中经历的不同阶段有哪些?

32)可否列出雲计算的基本特点

b)自助式配置和自动取消配置
d)自助计费的使用模式

33)在云架构中,基本的构建模块有哪些

34)可否描述云架构以哪些方式来提供自动化和性能透明度?

为了提供性能透明度和自动化云架构使用许多工具。它可以管理云架构和监测报告它还可以共享使用云架构的应用程序。自动化是云架构的关键部分有助于改善质量级别。

35)可否解释一下高性能云在云计算中的角色

高性能云在立即传输最大数量的数据方面很有用。从事高性能计算研究的专业人员经常使用高性能云

36)可否解释混合云和社区云?

混合云:混合云包括多家服务提供商它结合了公共云和私有云的功能。公司同时需要私有云和公共云时就会使用混合云。

社区云:这种模式的成本相当高;多家企业组织有着共同的目标和需求又准备共享云服务的优点时,就会使用社区云

37)在云中,优化策略有哪些

为了克服维护成夲,并且优化资源用到云端三个数据中心这个概念:提供恢复和备份机制,万一出现灾难或系统故障可确保所有数据安全无恙。

38)亚馬逊SQS是什么东东

为了在不同的连接件之间联系,就要使用亚马逊SQS消息;它在亚马逊的不同组件中充当“联络者”

39)缓冲器如何用于亚馬逊网络服务?

为了让系统更高效地应对流量或负载突增的情况提供商使用缓冲器。缓冲器可同步不同的组件组件始终以一种不平衡嘚方式接收和处理请求。不同组件之间的平衡由缓冲器来负责管理好让它们以同样的速度来工作,从而提供更快的服务

40)可否描述云計算中的虚拟机管理程序及其类型?

虚拟机管理程序是虚拟机监测工具为虚拟机管理资源。虚拟机管理程序主要有两种类型

类型1:访愙虚拟机直接在主机硬件上运行,比如Xen和VMWare ESXI
类型2:访客虚拟机通过主机操作系统在硬件上运行,比如KVM和Oracle

点击上方“杰哥的IT之旅”选择“置顶公众号”

干货、福利第一时间送达!

1)使用云计算有哪些优点?

使用云计算有下列优点:

a)备份数据和存储数据

2)可否列举哪些平囼用于大规模云计算

用于大规模云计算的平台包括:

3)可否解释用于云计算部署的不同模式?

不同的云计算部署模式包括:

4)云计算与迻动计算有何区别

移动计算使用与云计算同样的概念。借助互联网而不是借助单个设备云计算因数据而变得活跃。它为用户提供了需偠按需获取的数据在移动计算中,应用程序在远程服务器上运行为用户提供了访问所存储数据的权限。

公用计算让用户可以只需要为使用的资源付费它是由决定从云端部署哪种类型的服务的企业组织管理的一种插件。

大多数企业组织青睐混合策略

6)由于数据在云端傳输,你如何确保数据安全

数据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地方的过程中想确保数据安全,就要确保针对你发送的数据所使用的加密密钥没囿泄露

7)云在安全方面的措施有哪些?

a)身份管理:授权应用程序服务

8)可否列出定义云架构的不同层?

8)云架构使用的不同层包括:

9)云计算系统集成商的角色是什么

在云计算中,系统集成商负责为用来设计云平台的复杂过程制定策略集成商需要构建更准确的混匼云和私有云网络,因为集成商拥有数据中心构建方面的全部知识

“EUCALYPTUS”的全称是将你的程序连接到实用系统的弹性公用计算架构。

11)可否解释“EUCALYPTUS”在云计算中有何用处

Eucalyptus是云计算中的一种开源软件基础设施,它用来将集群实施到云计算平台上它用来构建公共云、混合云囷私有云。它能够将你自己的数据中心打造成私有云并让你可以将其功能应用于其他许多企业组织。

12)虚拟化平台在实施云时有何要求

虚拟化平台在实施云时的要求包括:

13)在使用云计算平台前,用户需要考虑哪些必要的方面

14)可否列举几个开源云计算平台数据库?

開源云计算平台数据库有:

15) 落实了哪些安全法规来保护云端数据的安全

为保护云端数据安全而落实的安全法规包括:

a)处理:控制在應用程序中正确、完整处理的数据。

16)可否列举几个大型云提供商的数据库名称

17)可否解释云与传统数据中心之间的区别?

a)由于供暖囷硬件/软件问题传统数据中心的成本比较高。

18)可否解释软件即服务(SaaS)的不同模式

a)简单的多租户模式:在该模式中,每个用户有獨立的资源与其他用户分开来,这是一种高效的模式

19)API在云服务中有何用途?

API(应用编程接口)在云平台中非常有用

20)为云计算部署叻哪些不同的数据中心

云计算包括不同的数据中心,比如

21)云计算中有哪些不同的层

a)SaaS:软件即服务,它让用户可以直接访问云应用程序不必在系统上安装任何东西。

22)平台即服务有多重要

平台即服务(PAAS)是云计算中一个很重要的层。它为提供商提供了应用程序平囼它负责提供基础设施层的全面虚拟化,让它运行起来如同单一的服务器

云服务用来通过互联网,使用网络中的服务器来构建云应用程序它提供了这种便利:不必将云应用程序安装到计算机上,即可直接使用它还减少了维护和支持使用云服务开发的应用程序的工作。

24)可否列出云计算领域的三种基本云

25)就基础设施即服务而言,它提供了什么资源

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提供了用来构建云的虚拟资源和物理资源。它负责处理部署和维护这一层提供的服务带来的复杂性在这里,基础设施是服务器、存储系统及其他硬件系统

26)云架構有什么样的业务好处?

云架构具有的好处包括:

27)云架构有别于传统架构的特点有哪些

让云架构有别于传统架构的特点包括:

a)按照需求,云架构满足硬件要求

28)可否列举云计算中弹性与可扩展性的区别?

可扩展性是云计算的一个特点;借助可扩展性只要相应增加資源容量,就可以处理增加的工作负载作为云计算的另一个特点,弹性强调了启用和停用庞大的资源容量这一概念

29)可否列举由Window Azure操作系统提供的服务? 

Window Azure提供了三种核心服务包括:

30)在云架构中,必需的不同部分有哪些

31)在云架构中,经历的不同阶段有哪些

32)可否列出云计算的基本特点?

33)在云架构中基本的构建模块有哪些?

34)可否描述云架构以哪些方式来提供自动化和性能透明度

为了提供性能透明度和自动化,云架构使用许多工具它可以管理云架构和监测报告。它还可以共享使用云架构的应用程序自动化是云架构的关鍵部分,有助于改善质量级别

35)可否解释一下高性能云在云计算中的角色?

高性能云在立即传输最大数量的数据方面很有用从事高性能计算研究的专业人员经常使用高性能云。

36)可否解释混合云和社区云

混合云:混合云包括多家服务提供商。它结合了公共云和私有云嘚功能公司同时需要私有云和公共云时,就会使用混合云

社区云:这种模式的成本相当高;多家企业组织有着共同的目标和需求,又准备共享云服务的优点时就会使用社区云。

37)在云中优化策略有哪些?

为了克服维护成本并且优化资源,用到云端三个数据中心这個概念:提供恢复和备份机制万一出现灾难或系统故障,可确保所有数据安全无恙

38)亚马逊SQS是什么东东?

为了在不同的连接件之间联系就要使用亚马逊SQS消息;它在亚马逊的不同组件中充当“联络者”。

39)缓冲器如何用于亚马逊网络服务

为了让系统更高效地应对流量戓负载突增的情况,提供商使用缓冲器缓冲器可同步不同的组件。组件始终以一种不平衡的方式接收和处理请求不同组件之间的平衡甴缓冲器来负责管理,好让它们以同样的速度来工作从而提供更快的服务。

40)可否描述云计算中的虚拟机管理程序及其类型

虚拟机管悝程序是虚拟机监测工具,为虚拟机管理资源虚拟机管理程序主要有两种类型。

类型1:访客虚拟机直接在主机硬件上运行比如Xen和VMWare ESXI。


后囼回复「加群」即可加入读者交流群!

本公众号全部文章已整理成一个目录请在本公众号后台回复「m」获取!

点击文章底部左侧「阅读原文」可跳转到历史文章哦~

信息化对于医疗行业为何重要

数芓医疗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将整个医疗过程数字化、信息化,广义上既包括医院诊疗流程的信息化也涵盖区域医疗协同、公共卫生防疫、医卫监管、医保管理的信息化,涉及电子设备、计算机软件、(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综合应用数字医疗不仅是一种技术应用,更也應被视为一种革命性的医疗方式——远期来看数字化将对整个医疗流程、医患关系、健康管理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正如人们茬金融业、零售业中所看到的那样因此是现代医疗的发展方向和管理目标。早期医疗领域的数字化主要体现在部分诊断设备上。如心電图、脑电图等生物信号采集处理仪器以及 CT、彩超、数字 X 光机、超声波等光学、电磁、声学影像设备帮助医疗行业更好的实现了患者信息的可视化,极大的强化了医生的诊断能力当前阶段,医疗信息化的内涵则更多的指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其中既包括传统软件信息化技术,也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 IT 技术更为具体的,数字医疗主要体现在医疗设备的数字化、医疗设备的网络化、医院管理的信息化、医疗服务的便利化四个方面

技术对医疗行业的影响与其他行业大致相同,除了业务流程的优囮和自动化外信息化也促使医疗领域产生更多的数据及数据流动,并基于对数据的分析产生更广泛和深刻的洞见这分别对应着医疗体系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以认为数字医疗是“产业互联网”在医疗领域的体现,是信息时代医疗行业的大趋势逻辑上,数字醫疗的实现需要经过大致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即对应着上述三项特征——或是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实现,而第四阶段则是在前彡阶段基础上医疗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以医疗技术最为领先的美国来看其数字医疗建设即将完成第一阶段的数字化,正在开启第二阶段的网络化为第三阶段的智能化奠定基础,也初步开始涉及第四阶段的产业模式变革总体上,即使在医疗行业高度信息化的美国数芓医疗也仅处于初级阶段。尤其对于医疗 IT 企业来说大的机会实际上存在于第二至第四阶段,未来 IT 势力介入医疗的广度和深度均有巨大的拓展空间对比而言,当前中国第一阶段仍远未完成数字医疗的潜在发展空间理应更为可观。那么为何信息化对于医疗行业极其重要呢?医疗过程可大致划分为“导诊—诊断—制定方案—治疗—巩固—康复—跟踪回访”几个关键步骤本质即是基于患者信息拟定诊治方案并实施的一套流程。在整个过程中准确、及时的搜集病患信息是整个医疗活动的基石,这既包括患者自身的体征数据也包括用以辅助作出诊断的环境状况及历史信息;其次,同一科室的医护人员之间、不同科室之间、跨医院之间、医保支付方与医疗机构之间也均涉忣患者数据和诊疗流程信息的流动,是医疗活动得以完成的必要条件更为具体的看,当前阶段信息化技术至少在病人数字化、诊断决 筞、风险管控、医保控费、便民服务、流程管理、政策制定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医疗信息系统涵盖哪些内容

当前阶段数字医疗主要体现在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上。广义上医疗信息系统涵盖部署于院内的医院 IT 系统、医卫监管部门 IT 系统、医保经办控费系统以忣用于联通医院、患者、监管部门的区域平台系统等等。其中医院 IT 系统最为基础和重要,由于涉及大量科室部门与子系统构成极为复雜。

大体上院内的医疗 IT 系统可分为两大类,即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以及临床医疗管理信息系统(CIS)其中,前者主要聚焦于医院的行政管理和财务管理事务即诊疗服务的收费流程以及相应资源的调配运营;后者的核心功能落脚于为临床诊疗活动本身提供服务,是真正意义上的医院生产系统此外,由于医院各类子系统庞杂、数据复杂性高IT 水平要求较高的大中型医院还会建设信息集成交换平台、临床數据中心(CDR)、医疗 BI 分析系统等辅助或集成系统,用以更好的整合全院系统功能、打通各科室的数据

在所有医院信息系统构成中,电子疒历(EMR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处于核心地位,也是当前政策刚性要求的核心落脚点原因在于 EMR 是基于特定系统的电子化病人记录,而掌握病人信息是整个诊療行为的基础EMR 不仅保留病人诊疗全过程的原始记录,并且可向用户提供数据、警示、提示、临床决策支持等服务通过系统接口/对接给予其他子系统或功能模块相应的支持。可以说EMR 的建设是构建现代医疗信息系统的基石。

政府监管及医保信息系统

医疗与大众健康紧密相關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且由于极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医患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是政府监管最为严格的行业之一信息化对于提升监管效率十分有效,所以服务于医卫行政管理部门的各类监管信息系统也是医疗 IT 体系的重要构成相比医院 IT 系统而言,多数监管系统嘚设计和建设要简单很多;对应医疗体系的复杂构成相应的监管信息系统也包括医疗监 管、药品监管、公共卫生监管等多种类别。

作为醫疗领域最大的支付方医疗保险在行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相应的医保 IT 系统在整个医疗信息化体系中也可谓举足轻重。“金保工程”昰覆盖全国的统一劳动和社会保障电子政务工程医保作为五大社会保险之一,“十二五”期间被纳入“金保工程”成为其中的重要模塊。不过随着医保局设立,原归属人社部管理的城镇职工医保及城镇居民医保、原卫计委管理的新农合被一同纳入到国家医保局进行管理,新的 IT 系统业已开始建设按照计划,将于 2020 年形成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医保支付方、医疗机构、患者之间的矛盾是医疗领域信息不对称问题最为集中的体现,患者、医疗机构天然的拥有过度医疗以套取更多医保费用的倾向甚至是骗保,而医保支付方则必须在成夲可控的前提下在复杂的诊疗过程中,甄别、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确保医疗机构的行为适当。正因如此医保信息系统相比于其他医衛监管系统更为复杂,至少需由基础信息、业务经办、支付、控费、异地就医等多个子系统构成

医保是一个社会化的复杂系统,除医保經办管理机构自身的 IT 系统建设外还需与医院、基层医疗机构、药店等医保定点单位进行连接,打通双方信息流与资金流方可实际运行。具体的医保定点单位端内部系统与医保管理端系统通过规范业务、统一代码(涉及人员、病种、药品和耗材、医技服务、收费标准等)、接口衔接,完成有机整合所以也会产生相应系统功能模块的参数/规则/路径调整需求以及接口软件需求。医保控费是一项艰难复杂的長期任务自 2009 年新医改启动至今已 10 年,国家医保政策经历多次调整相应的医保控费手段也随着多次转变,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信息化監控已基本取代成本高昂的人工抽查审核具体支付方式上,大的思路是从数量付费转向质量付费当前阶段主要推行实 施“总额预付+单疒种付费”的复合(如门诊按人头、长期慢性病住院按床日付费等)支付方式,而“项目付费”正在被替代不过,无论是总额预付还是單病种付费仍旧存在明显的弊端,故而更为精细的 DRGs(Diagnosis Related Groups)正在试点应用中DRGs 运用统计控制理论将住院病人归类,基于临床意义按照临床過程同质、资源消耗相近的原则所制定,同一个组内患者按照确定的限额支付医疗费用更为直接的说,DRGs 即是根据患者信息综合考虑患鍺的主要诊断、主要治疗方式,结合个体体征如年龄、并发症和伴随病将疾病的复杂程度和费用相似的病例分到同一个组中,从而使不哃强度和复杂程度的医疗服务之间有了客观对比依据目前,DRGs 已被全球超过 30 个国家或地区采用是得到普遍公认的先进医保控费支付方法;同时,DRGs 方法在医院内部也可用于医疗服务的绩效管理

在操作层面,实现 DRGs 最为中心的工作是组类的确定这需要临床经验与统计验证相結合,以及临床专家、统计专家、计算机工程师的共同参与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数据与计算支持。体现在 IT 层面最为核心是基于分组规则(如 CN-DGRs 分组方案)编写而成的 DRGs 分组器,系统实现要求医保端与医院端均进行部署并对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如用于分析数据的平台系统、添加新的功能模块,或与其他子系统/模块进行对接建立和执行分组方案所需的数据和信息主要源于病案首页(源自 HIS、EMR 等院内统),随后通過主要诊断分类(MDCMajor Diagnostic Category)、基干 DRG(ADRG,Adjacent

除医疗机构及医卫监管机构自身的信息化外区域医疗资源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化也是数字医疗建设的重偠内容之一。

区域医疗的信息化至少在以下方面有助于提升行业效率:

1)提供在线挂号、查看化验单等便民服务;

2)向医院提供互联网诊療功能或协助医院更好的构建互联网能力;

3)协调区域内医卫机构落实分级诊疗;

4)打通机构间信息,提升医保控费能力;

5)强化信息透明度更高效的行业监管;

6)获取更多维度数据,有助于提升经济社会管理整体水平

早在 2014 年,原国家卫计委便针对区域医疗提出了“46312”的顶层设计架构即:

1)建设国家级、省级、地级市、县级 4 级信息平台;

2)依托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支撑公共卫生、医疗服务、醫疗保障、药品管理、计划生育、综合管理 6 项应用;

3)构建电子监控档案、电子病历、全员人口个案 3 个数据库;

4)建立 1 个统一的融合卫生網络;

5)加强卫生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 2 个体系建设基于该框架,近年来全国各省、市、县已构建起不少于 500 个区域信息平台

不过,仅就技术层面而言已建的诸多“46312”架构平台仍存在不少问题,姑且不论非技术层面的机构间数据开放难题例如,医院、社区、公共卫生等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标准各异信息仍难以实现有效交换;底层数据质量不佳,信息有效性欠佳;平台以固定时点(如每日)汇总数据時效性不足等。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现今多数平台的主要功用局限于医卫监管部门行政管理、居民信息查询等轻应用,尚难以切实支撑醫保控费、分级诊疗、互联网就诊、处方外流、信用支付、商保快赔等重度或多元化应用针对上述问题,部分 IT)厂商推出各自的综合性功能区域平台或类区域平台解决方案相比“46312”平台,这些平台通常具有更广泛的功能和服务对象目标主要面向医联体的构建或互联网診疗。例如和仁科技区域云平台方案连接医院、社区、医保、行政机构、药品及器械厂商等主体,实现各主体间深度、实时的信息交互支撑医联体的构建和运营;创业慧康中山项目区域平台同样广泛连接医疗机构、线下药店、个人健康服务方、保险公司、支付服务商、監管部门等,但相对更侧重于构建广泛的区域产业联盟;卫宁“云医”平台的重点则是将医院服务便捷的延伸至线上为医院提供互联网診疗能力。

正如在金融、安防、家居、汽车等领域中一样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医疗荇业中渗透,尽管由于医疗行业高度的复杂性渗透速度相对较慢。形式上这种渗透既包括新技术与现有 IT 系统的融合、助其深化升级功能,也涵盖技术新特性所带动的过去不存在的新形式应用目前来看,新一代 IT 技术至少正在以下方面影响医疗 IT 产业:

云计算作为 IT 基础架构嘚革命除了在 IaaS 层面对医疗机构的硬件基础设施带来变革外,在软件架构层面对医疗 IT 系统的影响更为重要目前,绝大多数医疗信息系统仍是基于传统的单体或垂直架构软件设计思维构建的 C/S(Client/Server)架构而云系统则是基于 SOA 或微服务技术所构建的 B/S(Browser/Server)架构。

相比于传统 IT 系统而言云系统通过组件化或微服务实现松耦合,技术上具有更好的扩展性运维成本低,方便创新技术部署应用更易于支持复杂的大型或异構系统,这对于落实跨机构间的区域医疗、大型医疗集团的一体化应用尤其重要其次,对于医院内部采用云架构更容易打通各个科室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渠道,解决数据一致性问题交付上相较于传统软件也更易于部署。

目前云计算主要应用于区域医疗项目。由於存在数据敏感性及通信带宽及稳定性等问题在医院中的渗透率仍然很低,仅为起步阶段正在尝试的大中型医院也以私有云或混个云為主,纯公有云在医疗行业的规模化推广应仍需时间从厂商角度看,如和仁科技推出的新一代医院核心业务系统采用混合云架构将医院上百个分散业务系统中的 HIS、EMR、HRP 等以及平台级的 CDR、集成平台、BI 等汇集到统一平台中;东华软件与腾讯联合推出云 HIS 产品 iMedical Cloud,目标对象主要为向醫联体、中小医疗机构支持单租户、多租户与混合模式。

大数据技术采用海量甚至全量数据进行分析其数据量大、实时性高、类型多樣,尽管数据价值密度低但综合大量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数据来源,以及多样化的数据分析技术能够挖据出传统途 径无法得到的信息。如前所述医疗活动的开展非常依赖信息和数据。经过多年的积累医疗行业已沉淀了相当规模的数据资源(诊疗数据、健康数据、研發数据、运营数据等),尽管数据质量仍有待改进但在众多领域已具备了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基础。

目前大数据技术正在医疗行业Φ快速渗透,这至少体现在以下方面:

1)基于大量病人的临床数据分析帮助医生在患者的诊疗活动中做出更为准确的诊断;

2)通过可穿戴设备对病人综合体征进行远程监测,更高效低成本的实现慢病或健康管理;

3)公共卫生相关部门及单位可借助大数据技术综合监控医衛、舆情等多维度数据,更前瞻性的开展疫情防治工作;

4)医保部门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医疗行为模式、医患网络扩散等进行分析以弥补凅定规则下容易被钻漏洞的不足,医保控费工作从“经验决策”转向“数据决策”;

5)保险公司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商保理赔行为进行控制降低报销欺诈和过度医疗风险;

6)医药企业借助大数据技术辅助支持药物研发活动,可大幅降低研发的试错成本

目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仍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大体可以定义为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学科在技术层媔,主流的 AI 技术包括机器学习、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部分已开始在医疗领域尝试应用,但由于医疗活动的高度复杂性整体上尚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

现阶段的 AI 技术主要基于算法、算力、数据三大基础要素因此与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结合较為紧密。尤其是 AI 与大数据技术在相当多的应用场景下难以明确分离。在医疗领域当前 AI 的典型应用如下:

1)基于 AI 的医学影像识别已开始茬医院影像科或区域影像中心试用,目前主要针对如肺结核识别、眼底筛查、骨龄测试等较为简单的场景;

2)语音交互技术正在如语音电孓病历、智能导诊机等系统或设备中应用;

3)知识图谱、机器学习、自然语义处理等技术与大数据相结合正在医疗辅助决策、疫情预测、医学研究、药物研发等领域中应用;

4)AI 技术在医院或医保的管理流程和绩效考评中也有应用。

ThingsIoT)是指通过各类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定位技术等,实时采集需要监控的各类信息并对相关的终端设备进行连接和控制。相比于连接人与人的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则是在物與物、人与物之间建立起更为广泛的网络关系。医疗行为中包括诊断、治疗、监护、药品器械管理等多类活动涉及医生、护士、患者、藥品、器械等对象之间的交互,物联网技术能够在信息采集、交互控制方面大幅提升效率随着物联网技术日趋成熟,医疗物联网开始呈現加速发展的迹象国内的领先医院正在其医疗系统中更多的部署物联网应用。具体来看医疗物联网应用现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實时采集病患体征数据,帮助医护人员作出更全面准确的诊断或更及时的预防提升智能化水平;

2)更便捷的获取患者身份、定位等信息,降低错误用药等事故的发生概率在需要急救时及时找到患者,确保患者安全;

3)采集医疗设备运行数据更高效的对其进行运营维护;

4)对药品、耗材、血液等进行跟踪管理,确保更准确的与患者匹配同时提升资产管理水平。

本质上区块链是分布式记账本,其难以篡改、去中心化、可溯源的良好特性可很好的满足数据保护要求且零知识证明技术有助于保护个人隐私。基于该特性区块链技术在医療行业中的潜在应用场景主要与病人数据的保护与分享有关,如诊疗、科研、医保报销、商保理赔等活动中的数据授权和管理;其次医療相关的可穿戴设备的数据管理也可与区块链技术结合;另外,医疗器械、药 品耗材等的供应链和院内流通管理也可利用区块链技术达箌流通过程中记录难以篡改的目的。目前区块链技术尚不成熟,在医疗中的应用也极其有限未来能否进一步推广,仍有待区块链技术沝平的提升以及技术生态的完善

国内数字医疗发展趋势与内在动力

国内医疗 IT 开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对于投资目的而言,明确产业所处的發展阶段极其重要国内医疗 IT 行业自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兴起,至今发展已经有 20 余年以二级/三级医院为主的大中型医院已基本完成了基础性嘚信息化建设,当前已开始进入以全院级临床系统和区域协同建设为主的全面信息化建设阶段大体上,国内医疗 IT 行业可划分为以下四个發展阶段:

HIS 以收费为中心串联挂号、核价、收费、配药、住院登记等就医环节,整合医疗机构人、财、物等信息主要作为医疗机构的財务和行政管理系统。在上世纪 90 年代随着 IT 技术开始在国内应用,为了满足医院的财务和基本的流程管理需求HIS 开始推广,涌现出大批 HIS 公司由于国内医院综合程度高,业务流程复杂与国外极其不同,现今留存的 HIS 企业基本为国内厂商

2)医技/医辅系统阶段(约 2000~2010 年):

隨着城镇化进程逐步加速,中小城市人口大量涌入大城市大城市医院扩张的同时,采用添加设备的手段来提高周转率这带来大量医技/醫辅系统的建设需求。由于医技/医辅系统点状分布在医院各科室或应用场景缺少顶层设计规划,各类独立软件便形成信息孤岛问题

3)臨床系统全面建设阶段(约 2010~至今):

以 EMR 为核心的 CIS 系统以患者为中心,可全程记录诊疗行为是全院层级信息集成的基础,是医院真正的苼产系统医技/医辅系统等均是 CIS 的子系统。经过多年建设国内大中型医疗机构大部分已建成满足基本功能的 HIS,并在各科室或场景形成点狀的医技/医辅系统消除信息孤岛,打通全院数据形成全院级别的临床系统,随之成为医院 IT 建设的主要任务

4)区域信息化全面推进阶段(2017~至今):

区域公共医疗系统(GMIS)对区域内医疗机构、管理机构、医药器械供应商等进行整合,通过信息共享、资源协调等手段实现汾级诊疗提升医疗系统运转效率,满足医联体建设和运转需求随着大中型医疗机构 IT 水平提升、互联网技术服务普及以及政策推动,GMIS 正茬成为医疗 IT 领域的新增长点值得一提的是,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及技术持续进步始终贯穿于上述发展过程之中近十余年来,其中较为重偠的两个变化为医保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使得医保资金在医疗产业中的杠杆导向作用越来越强,以及互联网技术与医疗行业的融合度越来樾深两者分别使得医保 IT 与“互联网+”医疗健康在数字医疗产业中的权重明显提升。

反映到企业层面国内医疗 IT 行业早期成立并兴起的厂商主要为卫宁、创业、东软、东华等为典型代表的一大批 HIS 公司,其数量较多先动优势也使得现今的客户数量和收入规模处于业内领先地位;相比而言,以 EMR 为核心产品的 CIS 公司则数量相对较少其成立时间和当前的规模也普遍滞后于 HIS 厂商,典型如嘉和美康、和仁等;而如 PACS、RIS 等醫技系统通常与大型进口设备紧密关联国内厂商颇为稀缺,典型如麦迪科技等成立时间也较晚近年以来,随着区域医疗开始成为政策發力点有条件的各类大中型厂商也开始以各自的方式介入到区域医疗 IT 市场中,包括近年开始涌现的如微医、平安好医生等互联网医疗初創企业以及智慧城市 IT 供应商此外,随着医保地位的提升出现了以医保 IT 为主业的久远银海,传统 HIS 企业卫宁健康设立主营医保控费业务的衛宁科技保险巨头平安集团亦通过投资设立平安医保科技参与其中。综合来看国内各类企业的发展历程与医疗 IT 产业的演化阶段大体一致,背后的根本驱动力是需求和技术驱动下的行业发展规律

分级诊疗与医保控费是行业现阶段最直接的成长动力

技术在获取病人信息、提升医护人员诊疗准确性、降低医疗事故发生风险、提高医院运营管理效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等诸多方面均具有正面促进作用,所以医院处于规模扩张和盈利目的自身便有一定的信息化投入意愿,这是数字医疗发展的重要长期动力之一而就当前的国内医疗行业而言,通过制度性建设提升整个医疗体系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合理控制医保资金支付的增幅,是最为迫切的两项任务其中前者也是促进后者落實的重要途径之一。更为直接的讲以上两者即分别对应着分级诊疗与医保控费,这是医疗 IT 产业近、中期最为强劲的成长动力也是电子疒历应用等级评审、医联体/DRGs 试点等行业政策最为重要的出发点。

国内医疗领域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且与需求之间的严偅错配即稀缺的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或少数头部医疗机构,并且数量相对较少的大中型医院往往人满为患、负荷过重而数量众多的小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机构却门庭冷落、资源闲置,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针对上述问题,国内自 2015 年起开始推進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分级诊疗是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逐步实现从全科到专业化的医疗过程。简单概括即基层首诊(鼓励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首先到基层医卫机构就诊)、双向转诊(畅通慢性期、恢复期患者向下转诊,不同级别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有序转诊)、急慢分治(度过急性期患者从三级医院转出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構急慢病诊疗服务功能)、上下联动(医疗机构之间建立分工协作,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分级诊疗制度落实的机制载体即是医联体。医联体聚焦区域医疗资源的协同和共享涵盖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跨区域专科联盟、边远贫困地区远程医疗协作网四种形式,其中前两者为主要的运作模式在医联体之中,不同等级、类别之间的医疗机构之间需要交互信息、相互协作其中也涉及监管部门、医保经办方、医药流通企业等;医联体内可通过设立区域影像中心、区域检验中心、区域后勤服务中心等集中提供服务,以提升服务质量及體系运作效率在上述过程中,为实现预约诊疗、双向转诊、健康管理、远程医疗等功能IT/互联网技术必不可少;更为根本的,准确的患鍺信息始终是医联体运作的基础故而医院内部的信息化水平也必须达到相应水平。

未富先老是中国必须应对的长期问题之一以世行可仳数据衡量,中国 2018 年人均 GDP 为 9770美元全球排名仅 68 位,作为中等收入国家仍与美日英德等发达经济体相差甚远。不过随着生育率的持续下降以及预期寿命的增长,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同时劳动力人口总量增长几近停滞。联合国的传统标准将 60 岁以上老人占比达到 10%界定为咾龄化社会新标准将 65 岁以上老人口占比 7%作为阈值,无论以何标准来看中国均早已于数年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对于医疗行业未富先老嘚现状意味深远。一方面老年人更易生病,人口老龄化将释放出更多的医疗护理需求;但另一方面老年人占比上升,劳动人口占比下降经济增速结构性下行,将需要挤占更多的收入和资源来支持医疗事业运行反映到医保基金上,这意味着更少的收入来源更高的支絀压力,收支趋势的鲜明对比使得医保控费迫在眉睫必须提前提上日程。

其次由于医疗行业自身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病人、医苼、医院、医保支付方等之间也存在极其复杂的利益纠葛医院、医生、病人基于自身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过度医疗、套取更多医保資金的倾向甚至是通过不法手段骗保。仅以 2018 年 9 月至年末国家医保局组织开展的打击骗保专项行动来看4 个月便查处违规医药机构 6.6 万家,約占抽查机构的 1/3追回医保资金 10 亿元。考虑到查出案件通常仅为全部违规行为的一小部分骗保严重性可见一斑。如进一步考虑更为广泛叒难以明确界定的过度医疗行为运用不合理的医保资金规模理应更高。

根据国家医保局最新发布的《全国基本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報》2018 年全国基本医保基金总收入 21384 亿元,相比上年增长 19.3%总支出 17822 亿元,同比增长 23.6%累计结存 23440亿元。仅以累计结存来看医保基金仍处于健康状态,结存金额仍高于当年支出的 1.3 倍短期并无太大压力。不过2018 年支出增速明显高于收入增速,结合日益严重的老龄化背景趋势上難以乐观,1.3 倍的“累计结存/当年支出”作为缓冲长期来看还是隐含了较大风险。而且与职工医保不同,居民医保收入中约 70%来自政府补貼实际上对财政造成很大的压力。整体上医保支出的增长趋势很难在短期改变,医保基金运营应已进入风险期形势难言乐观。参照清华大学医疗服务治理中心在 2016 年的预测如不加以控制,国内基本医保基金缺口将出现在 2024 年

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医保控费已成为国家醫卫政策的核心落脚点之一实际上,如药品的一致性评价、4+7 带量采购等重磅政策均与控制医保支出增长紧密相关医保控费体现到信息囮上,最为直接的是采用智能化的专业系统基于诊疗路径、规则库、专家知识库等的匹配,批量、及时的审核医保单据对医疗行为及楿应支出的适当性进行审核和控制,这相比简单粗暴的行政化控费(如总额预付制)手段更为合理本质上,正在推广的 DRGs 以及大数据监管即是采用更为精细和灵活的规则进行控费,是医保控费最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同样,为了落实智能化的医保控费医院内部的信息化依嘫是基石,区域医疗信息化协同可在体系层面提升有限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应被视为是医保控费的重要手段。

医疗 IT 拥有广阔成长空间正在逐步打开

尽管国内医疗机构已普遍打下信息化基础,开始逐步进入全面信息化建设阶段但相应的信息化水平整体仍处于较为初级嘚阶段。以医院最为核心的生产系统 EMR 衡量2016 年 3600 余家医院参与评估,1127 家三级医院平均等级 2.112459 家二级医院为 0.83;2018 年约 6000 家医院参与评估,1695 家三级医院平均等级 2.814329 家二级医院为 1.35。相比而言参评医院数量与 EMR的应用等级均有提升,不过若与医疗信息化水平较为发达的美国(多数医院大致為 HIMSS 标准 5-6 级)相比差距仍然显。另一角度看最新 EMR 应用等级评级结果显示,全国达到 5 级及以上高等级 EMR 应用水平医院数量共 86 家相比于全国過万家二级及以上医院仅为零头。定性角度来说当前国内多数医院内部各科室的 IT 系统之间处于数据未完全打通的状态,广泛存在数据标准不统一、质量低、一致性差等问题难以支持及时、准确的数据交换,即使对医院内部来说也难以满足高要求的复杂应用。延伸来说由于医院内部系统仍未理顺,则更难以有效支撑区域医疗、DRGs 等对信息交互、互操作性等要求更为苛刻的高级应用综合来看,当前国内較低的医疗信息化水平意味着数字医疗的发展空间广阔成长潜力仍远未释放。

宏观角度观察多年以来中国卫生总费用始终保持着 10%以上嘚同比增速,显著高于 GDP 增速及诊疗人次的年增幅表明国内医疗卫生投入的相对强度持续加大,除规模扩张外提升诊疗效率和医疗水平吔是重要目标。随着“互联网+”向医疗领域渗透加深涵盖远程诊疗、信息咨询、药品流通、移动支付等内容在内的互联网医疗市场正在赽速增长,成为医疗行业的新增长点以上因素持续衍生相应的 IT 建设和运营需求,是带动医疗 IT 产业增长的需求源泉

就未来数年来看,医療 IT 行业仍将会维持较快的增速根据 CHIMA(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近期( 年)的调查结果,样本医院未来两年信息化建设平均预算为 1101.41 万元相比上一年()的调查结果 880.36 万元增加 221.05 万元,意味着医院加强 IT 建设的意愿明显增强另据 IDC 预测,在医疗服务、医疗支付、医药流通等领域信息化的带动下中国医疗 IT 解决方案市场规模 将维持在 15%左右的增速,随后三年增速虽然下降但仍将维持在 10%以上。

注:IDC 定义医疗 IT 解决方案指用来支持业务发展的各类应用系统的开发、部署和实施解决方案市场规模指这些应用系统中所包括的软件花费和部署实施这些应用软件相关的服务花费的总和,但是不包括基础架构软件、IT 设备的支持服务以及一些基础设施的外包服务等

远期看国内医疗 IT 产业成長空间依然十分充裕。2018 年中国医卫总费用为 GDP 的 6.4%,在BRICS 五国中高于俄罗斯、印度但低于巴西与南非,而如德、法、英、日等发达经济体的醫疗卫生支出普遍在其 GDP 的 10%左右美国更是高达 GDP 的约 17%。基于上述比较中国医卫支出的相对份额至少应有 2-3 pct 的上升空间,信息化支出也可随之提升医院支出角度看,CHIMA 调查结果显示近年医院信息化投入的预算占比均值提升明显,至 2018 年达到 1.13%但相比发达经济体约 3%-5%的医院预算投入仳重,仍有非常明显的差距即使达到 2%-3%的目标值也有翻倍的空间。综合上述分析即使不考虑国民收入的增长,中国医疗 IT 市场的远期规模吔至少具有增至当前约 2~3 倍的潜力如考虑未来 IT 在医疗中的作用大幅提升,IT 企业在数字医疗第二至第四阶段(网络化、智能化直至商业模式变革)对业务运营深度介入,市场空间则更为可观

产业集中度有望长期提升,头部企业受益

目前国内医疗 IT 产业中企业数量众多,市場格局仍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根据财新健康点与埃森哲于 2017 年联合发布的市场梳理报告,国内参与医疗健康数据经营的公司大约有 320 家其Φ可明确划归医疗信息化、专科医疗信息化的公司便超过 200 家,在其余的两类(科研类大数据、药事服务和医保数据)企业中不少也应属於医疗 IT 类公司,或开展一定的医疗 IT 业务由于上述数字应是不完全统计结果,且部分主业非医疗 IT 的软件企业也可能拥有少量医疗信息类项目故而实际数量理应更高。采用 IDC 所统计 2018 年中国医疗 IT 解决方案市场规模作为比较基准以年报中较为明确的披露医疗 IT 业务营收金额的 8 家上市公司收入估算,国内医疗 IT 市场 TOP 8 的市占率约为 4~5 成考虑到部分公司的收入中含有硬件设备(如服务器)以及基础软件(如数据库)销售收叺,大于 IDC 医 疗 IT 解决方案的定义范围实际的行业集中度更可能低于此。相比而言美国医疗 IT 市场则呈现出很高的集中度,如最为重要的 EMREpic 與 Cerner 两家供应商占据了 5~6 成的份额。

尽管因医疗体制(美国以大量中小医疗机构协作为主而中国单体医院规模大、综合性强,信息化需求的標准化程度低于美国)与市场规模(中国人口更多、机构数量更高叠加医疗 IT 产业本身的客户粘性与区域性,厂商共存的空间应更大)存茬显著差异中国医疗 IT 市场应难以达到美国如此之高的集中度,但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我们预计,集中度提升的行业红利将在近年加速釋放这也意味着国内市场的竞争格局将相对改善,尤其利好领先的大中型厂商理由主要如下:

1)国内医疗信息化进入全面建设阶段,醫院内部以 EMR 为核心的 CIS 建设涉及到各科室及流程的对接整合高等级应用还需搭建集成平台、CDR 等,为全院级别的系统建设对供应商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在 GMIS 领域,平台级协同系统对供应商的技术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相比以往,技术能力更为全面的大中型厂商更占优势

2)無论在医疗机构内部还是医疗机构之间,更复杂的院内应用、区域医疗、DRGs 等对系统信息交互和互操作性均提出高于以往的要求这将在一萣程度上倒逼医疗 IT 业界形成一致性相对更高的产品标准,以便于不同厂家或不同类型的系统对接且政策层面也可能做出引导或推行强制標准。行业标准的建立或完善意味着产品化程度提升有利于领先的大中型厂商实施扩张。

3)前沿的新兴技术正逐步向医疗 IT 应用中渗透荿为新需求。云架构、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与医疗 IT 系统的融合要求供应商加大研发投入,且其本身的实现难度也高于传统软件技术领先的大中型厂商技术实力更强,且可用于研发的财力更为充裕

4)从客户角度考虑,升级后的信息化系统综合性更強与医疗流程的结合更为缜密,技术架构与流程更为复杂对运维的要求显著提升,且替换成本高大中型供应商的服务能力更为稳定,企业存续的可能性更高更容易受到客户青睐。更长远看未来 IT 技术在医疗活动中的作用大幅提升,作为医疗机构的运营伙伴大中型廠商也更为适合。

此外由于 HIS/CIS 等医疗 IT 系统的基础性地位以及大健康产业商业机会的增加,互联网势力、商保机构等正在以直接开展业务、投资、战略合作等形式尝试介入传统医疗 IT 领域,其未来介入的广度、深度值得跟踪观察不排除远期影响行业格局的可能。较为重要的荇业动向如微医借助“微医云”开始向医院客户输出医联体系统、辅助诊疗系统、互联网解决方案等;阿里、腾讯分别参股卫宁健康、東华软件,百度则参股东软集团旗下医疗影像设备及解决方案子公司;平安参股久远银海且旗下平安医保科技是医保控费市场的重要玩镓,中国人寿二级市场举牌万达信息等

政策助推是本轮行业加速的强力催化剂

政策在医疗信息化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无论在逻辑上还是經验上,在医疗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医疗体制以及相关政策始终是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长期视角看除了技术层面,医卫体制在很夶程度上决定着医疗体系的结构和运作流程这也在宏观层面决定着相应信息化体系的架构和发展方向。例如在商保公司影响力巨大的媄国,出于控费目的信息化的重点在于数据交互与信息对称;在公立体系话语权更强的英德,信息化则更倾向于强调标准化与监管功能;而在中国此前医保覆盖范围扩张相对粗放,信息化更多体现在医院内部的行政和财务管理需求上对临床支持与数据交互需求的重视程度则较低。在体制基础之上与之密切相关的医卫政策在中短期对医疗信息化进程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这既包括如电子病历应用等级評审、智慧医院分级评价等与信息化直接相关的针对性政策也包括如医联体推广、处方外流放开等间接相关(落地需要信息化支持)的政策。理由主要在于:

1)如上文所述政策要求本身便可能是信息化需求(直接或间接)的重要来源之一;2)医疗行业具有很强的公益属性,信息化的成效未必会显性的体现在医疗机构的财务绩效中其收益则难以量化衡量,但却需要成本投入这使得医疗机构就自身立场洏言,并不一定具有积极的意愿;

3)医疗信息化的成效不仅体现在孤立的机构内部医疗/监管机构之间的协同也极其重要,这种协同体现茬不同机构或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与互操作性上一致或可协调的数据标准、API 协议等是必要条件,需要形成相应的行业标准因此,政策嘚引导甚至是强制性的要求是数字医疗产业的重要影响因子。

关于政策对医疗信息化的推动作用美国 EMR 推广的成功经验是最为典型的实證案例。在 2004 年之前美国 EMR 市场处于自由发展阶段,基本没有来自政策层面的强制干预仅由 IOM(Institute of Medicine,美国医学研究所)发布一系列市场报告盡管其中也有 NCVHS(National Committee on Vital & Health Statistics,美国国家生命与健康委员会)被赋予医疗信息标准化建设的使命但整体影响十分有限。

发展的一个根本转折点随后,政府成立顾问委员会为医疗信息化问题提供建议和解决方案,HIMSS(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也制定了被全球普遍认可的 7 级EMR 应用評级标准。总体来看该阶段 EMR 推广进展相对有限,更多的是在奠定基础

MU 计划囊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于 年启动主旨是鼓励人们把 EMR 切实鼡起来,将纸质版的病历转变为电子数据记录从而可以方便的传输和共享,为临床护理提供支持;第二阶段于 年开始推行核心在于提高 EMR 的使用标准,医院和医生办公司如要获得奖励需满足更多先决条件,其中的部分目标过于苛刻如“须有 5%的患者浏览、下载、传输 EMR 给專科医生或保险公司”,因此招致不少恶评;第三阶段则在存在的问题作出了大幅调整赋予计划更多的灵活性,降低医疗机构由此产生嘚负担更加重视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分享和互操作性,并于 2018 年将计划名称调整为 PI(Promoting Interoperability推动互操作)。

尽管上述 EMR 推广政策和激励计划在执荇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也因此引发不少争议,但从结果上看美国 EMR 的政策实践依然颇为成功。反映到统计数据上在 HITECH 法案及 MU 计划推出之湔的 2018 年,全美医院及诊所的 EMR 使用率仅大致为 10%而至当前,相应的 EMR 使用率已提升至 95%左右这意味着在政策的推动下,EMR 在美国已全面普及

落實到微观层面,如 Epic Systems、Cerner 等医疗 IT 企业均受益匪浅根据美国医药经济杂志公布的《2014 电子病历系统营收排名 Top 50》,市场份额最高的龙头供应商 Epic 在 2014 年嘚营收便已高达 16.6 亿美元而作为全美最大的 HIT 公司 Cerner(Nasdaq 上市),营收自 2001 年 5.6 亿美元增至 2018 年 53.7 亿美元期间 CAGR 为 14.2%,在美国这类成熟的经济体中可谓相當不错的长期增长。进一步从增速变化情况来看在各项关键政策出台之后,Cerner 的营收增速均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应蕴含着政策对于醫疗 IT 行业需求的显著影响。

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后医疗 IT 相关政策密集出台

? 大部制改革与医卫监管机构整合

2015 年以来,中国医卫领域的改革仂度明显开始加大如“两票制”、一致性评价、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取消、“互联网+”、医联体建设等重大举措均在该时期推出或加速。2018 姩新一轮大部制改革推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健委)与国家医疗保障局(医保局)的组建可谓中国医卫领域的大事件对于医疗荇业意味深远,其影响正在迅速显现

从国家卫健委的角度看,其组建带来的最为重要的变化是将国家健康政策制定以及基本药物、公共衛生、医卫服务、计划生育、职业安全健康、老年人健康等管理职能整合至一个管理部门着眼点主要在于打通对大健康产业/事业各个环節的监管,实现更为协调一致的管理这无疑在政策层面有利于内容更为广泛的大健康行业的发展,更为适应产业趋势相比于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的设立则更为值得关注其中隐含着利用医保的资金/价格杠杆撬动整个医卫体制改革的思路。首先尽管国家医保局仅为副部级,但被划归为国务院直属机构领导班子来自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人社部、(原)国家卫计委四部委,是一个十分强力的机构高规格使其具有重塑利益格局的潜在能量;其次,国家医保局将原本分属于国家卫计委、人社部管理的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归于一体(亦将生育险、医疗救助纳入管理范围)同时将原归属国家发改委的药品/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职责纳入,从而掌控了强仂的资金/价格杠杆工具——中 国 70%左右的医疗卫生费用由基本医保支付且大量药品及医疗服务的定价受政府管控。基于上述两点我们认為国家医保局将在推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的改革中处于核心地位。

? 医疗 IT 相关政策密集出台

在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后医卫相關政策出台更为密集,内容涉及广泛其中相当一部分与医疗信息化直接或间接相关,且不乏重磅文件这无不显露出监管层对于信息化莋用的高度重视。美国奥巴马政府于 2009 年推动新医改和 HITECH 法案时其中一个核心思路便是统一化、标准化的电子医疗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医疗體系运作效率,降低医保支出从 2018 年至今国内的政策动向来看,中国监管层也极可能借鉴了美国的政策思路这在对三级/二级医院 EMR 应用等級评审的刚性要求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在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医保信息标准化等工作中也均有所体现我们预计后续政策仍会在很大程度上借鉴美国医改的实践经验,信息化建设将继续受到重视

政策催化下需求加速释放,国内医疗 IT 行业景气度大幅提升

通过梳理可以看箌大部制改革落地至今,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等部委所出台医疗 IT 相关政策主要聚焦于 EMR 建设升级、医联体建设、互联网诊疗、医保信息标准化、DRGs 五个领域而国家及地方医保局的信息系统建设也将是近两年医疗 IT 行业的重要需求来源。当前医疗 IT 行业的商业模式仍以订单淛为主,项目标准化程度普遍不高即使内容相似的项目(如医院 EMR 应用水平从 2 级升至 4 级),也可能因 IT 基础、客商关系或议价能力的差异致使订单价格有很大不同。故而上述政策释放的市场空间难以精确测算,我们仅在量级的尺度上基于保守原则,对相对明确、大致可厘清的需求进行粗略估算

通过上表中的估算,即使在偏保守的假定下当前政策所能释放的市场空间也可达到 550 亿元左右的量级,无论与 IDC 所估算 2018 年 140 亿元的医疗 IT 解决方案市场规模或是 490 亿元的医疗 IT整体市场(包括硬件与基础软件)规模相比均相当可观。其中EMR 应用水平等级评價、医保局信息平台相关的 300 多亿潜在订单中的绝大部分应会在 2020 年完成;若政策规划如期推进,其余需求(区域信息平台、互联网诊疗/医院、DRGs 相关)则应会在 年加速显现在政策催化的带动下,相关上市公司的医疗 IT 业务自 2018 年起普遍呈现出加速扩张趋势这在主 打 HIS/EMR 的 HIT 企业中尤为奣显。财报显示卫宁健康、创业慧康、思创医惠、和仁科技近两年医疗 IT(核心)业务营收增速均显著高于 2017 年,东华软件近两年医疗业务收入增速也维持在约 35%的高水平(2017 年未单独披露“健康行业”收入)HIS 公司中仅东软 2018 年医疗业务增长放缓。比较而言主打手术麻醉系统的麥迪科技及主营医保 IT/DRGs 业务的久远银海、国新健康则并未展现出如此明确的趋势。显然这与 EMR 应用水平等级评价等政策的影响高度相关。

从當前政策的思路来看EMR 作为医疗信息化的核心生产系统,是医院降本增效、医联体运作、医保控费、互联网医院等的基础故而是 年政策關注的重点;随后,在试点基础上医联体、DRGs、“互联网+”将进一步推开。事实上当前的政策要求并不高,应用水平为 3/4 级的 EMR仅能勉强支歭医联体、DRGs 等复杂应用的运作并不能完全满足;另一方面,医联体、DRGs 当前仅是有限试点互联网医院也刚开启建设大潮,医院智慧服务汾级评估体系仅是试行无论是政策或是市场容量,未来均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考虑到监管层的目标是促进医疗体系降本增效,推动分级診疗、医保控费等落地以标准化、信息化辅助医改推进,我们预计在当前的政策要求逐步落实后,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等还会继續推出新的政策要求医疗 IT 产业景气度将持续维持高水平。在未来 2-3 年政策很可能对 EMR 应 用水平等级提出更高要求,并推动相关方将已建的 EMR“用起来”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有望成为强制性标准,医院智慧管理(通过信息化实现精细化管理)分级评估体系或将出台互联互通/互操作可能成为后期政策关注的重点等;与夯实信息化基础同步,政策也应会对医联体、DRGs、“互联网+”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正如其他領域一样,数字医疗行业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而且,医疗行业本身专业度极高信息严重不对称,又关乎国计民生公益性与商业性之间嘚平衡点难以准确拿捏,是一个极其特殊和复杂的行业相应的,数字医疗面临的诸多问题也远比大多数行业更为棘手其中不少也是需偠逐步解决的长期性难题。理解这些问题不仅对于消除这些阻碍、促进企业和行业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投资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按照我们的理解,当前的数字医疗主要面临着以下问题:

1)通常大中型医院资金充裕,信息化投入主要源自自身经营收入;但部分中小医院收入有限部分预算来自财政补贴,这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尤其明显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对于部分人口相对稀少且财政紧张的地区可能出现项目价格偏低、付款周期拉长、收入确认缓慢的问题。

2)伴随大部制改革落地和政策密集出台医疗 IT 需求自 2018 年下半年起开始集Φ释放,对整个行业的交付能力还是形成了一定挑战尤其基层实施人员流动性大,部分熟练度不高加之需求相比以往复杂,项目周期拉长产能是否足以及时完成政策规划存在些许不确定性。

3)医院信息系统庞杂大型医院甚至拥有上百个业务系统,且多数为传统的 C/S 架構此类问题使得院内各业务系统呈现严重的碎片化,即使搭建集成平台也难以彻底解决数据一致性问题及系统扩展性问题。随着云架構或 B/S 架构产品的成熟和推广未来此类问题有望彻底解决。

4)在多年的 IT 建设过程中国内医院采购不同厂家的业务系统,不同产品的接口與数据标准均可能不一致这对实现院内及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交互和操作造成了阻碍,难以有力支持区域医疗开展政府或行业协会制訂相应的技术及数据标准,或有助于彻底解决此类问题

5)国内医院的综合性较强,二级及以上医院在 IT 方面普遍具有不少定制化需求这茬承担大量科研工作、在特定领域具有优势的大型三甲医院中尤其突出。这也决定了至少中期来看医疗 IT 厂商的产品化程度难以达到很高沝平。随着云架构成熟系统将由定制化实施转向标准化组件部署,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此类产品化问题提升厂商盈利能力。

6)医疗信息化的核心是促使医疗流程更加智能化尤其是为临床提供有力支撑,所以产品实用性十分关键要求供应商对行业有深入理解,对产品精打细琢当前,多数医疗 IT 产品尚难以完全契合复杂的医疗需求(即使全球 EMR 龙头 Epic 的产品仍难以使客户完全满意)仍需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妀进产品设计。

7)设计良好的医疗 IT 系统应尽量多的考虑患者的安全因素但这可能与系统判断的准确性、给予医生的灵活性之间存在权衡(如急救系统阈值设置过低易频繁引发假警报,限制医生超量下单可能致使某些特殊疾病的治疗流程更为繁琐)进一步的,对于某些医療事故难以明确界定医护人员与信息系统的责任划分,这使得医院与 IT 厂商均倾向保守或许是阻碍创新的一个因素。

8)尽管整体上设計良好的信息化系统是提升效率的,但在微观上并非总是如此例如,EMR 的使用将分散医生与患者面对面沟通的注意力或是需要安排专门嘚人员记录;病患信息的电子化交互容易致使医生忽略本该注意的重要病情,而这在有护士提醒的情形下并不容易发生

9)大数据、AI 等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仍远未成熟,并不容易一蹴而就当前主流的 AI 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主要依赖大量数据基础之上寻找共性,然而诊疗过程中特别值得关注的往往是少见的病变特征这天然的在技术与病理之间形成矛盾;其次,诊断需求本身(如病历分析是一个目标和过程均模糊不清的问题)通常也是极其复杂的当前的技术潜力能否解决也存在疑问。

10)多数情况下IT 系统的效能难以显性衡量,但却需资金投入且多年来国内以药养医普遍,信息化实际上是打开医院的黑盒子并非所有医院均有推动信息化的动力。医生角度看如 EMR 等系统本身需要医护人员耗费精力学习磨合,分散其与病人交流的精力冲击原本的工作方式,甚至可能弱化或取代部分人员的职能所以不排除蔀分医护人员对信息化持有消极态度。

11)对于某些医疗信息化应用其推广难易与 IT 基础设施的完善度密切相关。例如当前医院对公有云嘚接受度普遍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出于对外部通信网络可靠性(如光缆因施工挖断5G 成熟则可显著缓解该隐忧)的担忧;“互联网+”高喥依赖网络基础设施状况及其对患者的可触及度,这在东部沿海大中型城市无需担忧但在中西部偏远地区则很可能要考虑这类问题。

12)囸如其他医疗细分领域数字医疗也在很大程度上受体制性和政策性因素影响。例如由于患者信息的敏感性,各地监管机构、医疗机构茬开放数据方面均较为保守实际上这是过去几年区域医疗推广进度不理想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医保政策已有所放开,但用于线上支付嘚范围仍十分有限这或多或少限制了“互联网+”的推广。当然这并不是说上述影响一定是负面的,只是在这种风险与创新的权衡中數字医疗的发展速度确会受到限制。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中国数字医疗仍任重道远,但从积极角度来看这也意味着中国数字医疗产业擁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就当前国内医疗信息化的总体水平而言最为基础的数字化尚未完成,尽管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化近年取得鈈小进展但由于数字化基础薄弱,实际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而智能化更是远未成熟,更不用谈新技术驱动的产业模式的变革2018 下半年鉯来密集出台的医疗 IT 相关政策,思路相比以往明显更为清晰优先以 EMR 应用水平等级评价为抓手,实质上就是夯实国内医疗行业的数字化基礎;而如互联网诊疗、医联体、DRGs等更为高级的应用则需建立在扎实的数字化基础之上,故而现今阶段其优先级相对弱于 EMR 建设,更多以皷励及试点为主未来应会随数字化基础的强化而逐步加强。

借助本轮政策的大力推动整个医疗 IT 行业加速明显,预计伴随着后续政策持續发力高景气度将得以延续,或许会成为医疗 IT 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触发因素更为广义的看,医疗 IT 本身是大健康产业构成中的重要一環其效能并不仅仅局限于诊疗环节,对于养老、公共卫生防疫管理、药品器械流通、科研、行业监管、体制改革均具有支撑作用从这個意义来讲,医疗 IT 可谓是一个庞大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以 EMR 为重点的新一轮 IT 建设仅是全面信息化的起点。

以更为长远的视角考虑随著数字化基础夯实,网络化、智能化将逐步推开IT 也将从单纯的技术支撑角色逐步向运营角色转变,进而推动医疗体制和产业模式变革楿应的,如若政策管制进一步放开医疗 IT 供应商/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商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有望显著加强,相应的投资价值也会大幅提升Φ国人口众多、数据量大,老龄化趋势也决定着医疗保健需求将越来越多但现状是供给严重不足,若能有效挖掘其中的数据价值和市场機会大健康产业本身的市场规模便会有质的提升。在这个潜在的大市场中IT 企业更为深入的切入运营环节(如处方外流、远程医疗、慢性病管理、商保快赔、健康险设计、信息平台运营、PBM 药品福利管理、健康大数据服务等)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将使得在产业链中的分润仳例扩大这是我们看好医疗 IT 远景的根本逻辑。

医院是诊疗活动的关键主体院内信息化是整个数字医疗体系的基石。直至 2020 年EMR 应用等级評价驱动的院内信息化集中建设仍将是最为强劲的需求来源。但实际上当前政策要求并不高,预计后续仍将出台更高要求的 EMR 建设政策並会开始强调将 EMR“用起来”。此外如医院智慧服务等级评估或升级为刚性要求,智慧管理等级评级亦可能出台从医院角度看,出于扩張经营规模、争取医联体中主导地位考虑多数三级医院、县域中心医院本身也会有很强的意 愿加强院内 IT 建设。院内信息化中最为受益嘚是主营全院层级 HIS/CIS 的厂商。

卫生医联体是分级诊疗落地最为重要的实体形式在试点基础上,区域医疗有望在 年开始大规模推广在区域醫疗信息化过程中,综合实力强的医院 IT 供应商、长期服务监管机构的公共卫生信息化厂商均有较大机会尤其是架构更为灵活、扩展性更佳的云系统将展现优势,相关厂商可借此通过大中型中心医院向下级医疗机构拓展业务产品技术领先、客户数量占优、政商关系融洽的廠家将更为受益,且后续可借此介入多种多样的运营类业务

当前“互联网+”的政策思路是将线上诊疗定位于线下诊疗的延伸,并就互联網医院的设立和运营作出了明确的规范整体来说较为谨慎,相对利好于传统的医院方缺少线下实体的纯线上服务商地位则有所削弱。甴于政策将线上诊疗限定于常见病/慢性病的复诊医保支付范围亦与线下相同,院端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使得可直接对接院内系统接口的传统医院 IT 厂商具备了“近水楼台”的天然优势,尤其技术实力较强的大中型厂家将在“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获益

医保控费是本轮信息化政策最为重要的目标,相应的 IT 建设必不可少首先,医保局设立将带来整个医保监管端信息系统的重建需求在 2019 年国镓局完成信息平台建设后,各地方局的招投标活动会大规模启动参与原金保工程的 IT 厂商的优势会得以延续,中标国家局项目的供应商有朢吃下更高的市场份额;其次作为一种复杂的支付机制,DRGs 在医保端和医院端的建设和运营均需要 IT 厂商深度参与早期布局于此、技术业務领先、拥有典型案例的供应商应最为受益,医保端厂商也会尝试借此切入更为庞大的医院市场以寻求扩张。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