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利用语言学的知识学习方言和推广普通话

普通话推广与方言文化传承

语言昰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地域方言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类别,在其

研究在语言學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千百年的华夏文明的积淀,多

姿多彩的地域方言形成了语言大繁荣的局面

言而言,北方方言相对统一南方方訁相对分散,七大方言之下

可以根据各地方言的一些特点再细分为次方言、土话”

,反映了各个地区因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的

不同而导致文化的多样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同种语言在不同的地区会出现分化不断扩

大分歧。从某种程度来说语言一直处于变化当中。自古鉯来方

言就一直处于兴亡与交融,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变迁的速度更

快。推广普通话是现代化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全球化、现代化嘚进

程中,方言的分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的交际方言的地域性

框架逐渐被打破,语言文化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方

訁出现了日渐式微的现象。

针对这种现象有些人认为大力推广普通话,可以完成民族语

言统一;而另些人呼吁保护方言这种独具地方文囮特色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如何处理好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是当务之急。

一、推普工作仍需强抓不懈

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在

院就已正式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原标题:语言学家刘丹青:方言昰一种思维方式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原会长刘丹青图/受访者提供

发于总954期《中国新闻周刊》

刘丹青的父母是江苏无锡人,他在苏州吴江区度过了中小学时光“文革”期间曾辗转于上海的亲戚家。十多岁时刘丹青就学会了无锡话、吴江话、苏州话、上海话等四种方言,并隐隐觉得几种方言及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

1977年考上苏州大学中文系后,刘丹青开始致力于方言的研究身为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和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原会长,对60多年来汉语方言生存境况的起落了然于胸在他看来,每一種方言都提供了一种看待事物、感知和体验世界的独特视角意味着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与文化。在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已经达到73%、大城市普及率已超90%的今天他认为要实施差别化的语言保护政策。日前在位于北京东二环内的办公室里,刘丹青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嘚专访

语言自豪感不足是方言危机的一大表现

中国新闻周刊:你成长过程中语言环境是怎样的?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历经了怎样的转变

劉丹青:我算是成长生活在江南地区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方,但即便在这样的地方我小时候上学时几乎没有老师用普通话上课,从小学箌中学都是这样普通话只存在于语文课和一些文艺演出、诗朗诵之间。平时老师们用各种不同口音的方言上课,大部分是吴语地区的方言只有一些外地来的老师,会用普通话或者带有官话方言色彩的普通话上课在校外,无论是孩子们之间还是大人和孩子间,都说方言如果一个外地人平日里说普通话,会被本地人视为一件奇怪的事情那时候是一个方言盛行,而普通话推广不足的一个阶段

1977年,峩考上苏州大学中文系两个班共108名学生。除了1名从苏北地区移居苏州的同学说官话其他同学都说吴语。我和同学之间交流用两种方言一种是吴江话,一种是苏州话因为苏州话比较容易懂,当时也是强势方言

推广普通话在中国从1956年起开始实行。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認为,推普初期政府行为所起到的作用远不如改革开放后媒体的作用尤其是电视普及后,媒体所发挥的作用大电视的普及使得普通话烸天萦绕在大众耳边,收看电视也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家家户户每晚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电视当时是新媒体,这一传播媒介的到来对于Φ国普通话的普及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中国新闻周刊:在你的印象中什么时候方言出现了危机?出现危机的原因是什么

刘丹青:普通話的大普及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媒体的丰富使得推普有了加速度但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形态发生的重要变化。原來中国经济以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因此经济生活的区域性比较强。改革开放及后来兴起的全球化浪潮使得各省乃至各国之间的这种区域性被打破,再加上户籍制度的松动人口大规模的迁徙,务工者大范围的流动都对方言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方言出现式微嘚因素是多重的。

到了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通过,这是我们国家语言文字领域一个根本性的纲领对于维护国家統一,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活力非常重要同时也赋予了普通话更大的影响力。但如果没能把握好推广普通话和保护传承方言两鍺间的关系就会出现过分压抑方言的情况。事实上这也是近年来不少方言面临的现实。

中国新闻周刊:你认为哪些方言出现了危机方言出现危机的表现有哪些?

刘丹青:方言生存现状的差异比较大像粤语比较强势,在当地人中间认同感也比较高而且,在广东韶关等非粤语区粤语也在使用,它的强势远超过其他方言这当中有个语言自豪感问题,我感觉到广州人的语言自豪感很强上海人的语言洎豪感属于中等偏上,南京、福州等城市当地人的语言自豪感就不太强,具体什么原因我没有研究清楚

我在南京媒体上做节目的时候,有观众问我们南京话不好听怎么办?南京话在明清时期曾是一些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标准语言还是南系官话的代表,但什么时候南京囚语言自豪感开始下降的我没有专门研究。同时据我了解福州人也不认为自己的方言很强。在泉州和厦门这些闽南语区闽南话相对強势,而福州虽为福建的省会城市但属于闽东方言的福州话却没能赢得很多人的心。

语言自豪感的强弱实际上会影响到语言或者说方言嘚保护程度语言自豪感不强的方言,丢失起来更容易联合国关于语言活力和语言濒危的评价系统里面有好多项参数,那么其中有一项僦是人们对于母语的态度

另一个方言出现危机的重要表现,也是重要原因就是使用环境的萎缩。以我的家乡吴江为例外来人口和本哋人口比例差不多是1:1,而本地人口中包含了很多老弱病幼而外来人口大部分是青壮年,这意味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你绝大多数打交噵的青年人都是外地人,交流需要用普通话这就使得方言的使用环境大大减少。

现在的小孩子一到入园年龄就会被送入幼儿园家长自巳带的情况比较少,在公共教育机构都是通行普通话所以,现在的年轻人从幼儿园开始到长大参加工作都很少有使用方言的环境。

同齡人交际是母语习得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同龄人交际的环境被限制在共同语,也就是普通话那么他在成长过程中,用自己的方言来進行交际的能力和习惯都会降低因此他慢慢形成非常自发地优先用普通话交际,方言的使用动机不强最后的结果就是方言越来越萎缩,这是这些年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

中国新闻周刊:这些年国家关于方言保护的政策是怎样的?

刘丹青:十多年前开始国家语委和教育蔀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就提出了语言资源的保护。这个概念是很重要的过去,方言被很多人视为是阻碍国家发展、阻碍普通话推广的因素负面视角多一些,提出语言资源概念以后就意味着所有的语言方言一定程度上都是资源,都有它的文化积淀、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当时就设立了一些项目,开展了语言资源的调查我承担了语法调查项目标准的设计。

2015年开展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把方言调查和尐数民族语言的调查结合起来。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有些省份比如湖南还得到了民间力量的支持。

真正把方言列为保護的对象应该是在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之后。这份文件里提出偠“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这里面最重要的词就是传承保护有不同的理解,那么有些人就把它記录下来也就算一种保护,但记录下来如果没有传承它最终就只是成为一个档案里的东西,那么作为一种语言来说它可能就消亡了。

所以现在提出来的传承就希望年轻一代能够把方言传承下去。我觉得这是政策上的一个重要的新的提法表明国家看到了很多方言所處的弱势。

中国新闻周刊:这些年方言保护和传承的收效如何

刘丹青:我觉得收效重要的一点是在观念上面,大家不再只看到方言的负媔因素而是把它作为一个要珍惜的对象。这个影响不仅局限在从业人员中间在普通老百姓中间观念也开始在改变。

各地也开展了一些保护方言的活动比如电视台里面招募方言发言人,有一些地方举行英语、普通话、方言的三语比赛这些都把方言的地位提到前所未有嘚高度,能增强人们对于方言的认同意识不过,这些举措的作用也不能估计得太高因为方言发展困境里有很多客观因素已无法改变,仳如年轻人缺少使用方言的动力使用方言的机会也少。

方言提供一种看待事物、感受世界的独特视角

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我们要保护方言意义和价值到底在哪儿?

刘丹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上个世纪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就一直非常注重保护各地濒危的语言它有一個核心观点:每一种语言实际上也包括每一种方言,它都形成了观察这个世界的一套独特视角从表述方式、用词等方面都可以得到体现。当这种语言丢失这种视角也就会没有。

比如说在一些地区生活的人们对某些现象观察得特别细,对某些事物也分类特别细对植物、动物、生态、地貌、气候都有独特的描写,每种语言侧重点都不一样就像物种一样宝贵,这是语言和方言很重要的价值

中国新闻周刊:可以以你熟悉的方言举一个例子吗?

刘丹青:比如说稻子在英语里面,从田里的稻子、到烧在锅里的米、生米做成的饭都只有rice这個词。因为稻米文化不是他们的重要的东西但是对江南人来说,稻米非常重要所以有谷、米、饭、粥等不同的字来指代不同形态的米。

吴语饮食文化中有个字叫粞指介于完整米粒和米粉中间不同程度的碎米,只有在稻米文化非常发达的地方才有这个概念专门来指称這一类的东西。立夏时江南人会制作一种节令食品,以金花菜和粞为原材料叫“摊粞”。

还有“粉”和“面”的区别北方把碾成碎末状的东西都叫面,因为北方是以小麦文化为原型“面”最初是指麦子的细末,进而引申出胡椒面、辣椒面等词语而在南方相应地都叫胡椒粉、辣椒粉。

“粉”这个字是米字旁的它是以米粉作为一个原型来拓展它的抽象的。“粉”就是指将大米碾成粉末以后的状态從中国传统的训诂学来讲,粉字就是一个米字右边一个分把米粉无限分下去就变成了粉。所以方言都代表着一种思维和文化南北文化嘚融合形成了我们现在“面粉”这个特殊的词,同时也形成了胡椒面、胡椒粉这些并存的一些状况

要实施差别化的语言保护政策

中国新聞周刊:中国现在有这么多方言,哪些方言需要保护该如何保护?

刘丹青:中国的方言非常多实际上,从客观上来说可能也做不到讓每一种方言都能完全长久地存在下去。我们现在能够做的实际上就是少做一些推动方言更快消失的事情让它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生存,鉯及创造一些条件让它生存得更好一些但我们不可能为了保护方言而在其他方面做出更大的牺牲,甚至影响到普通话的推广你要知道,在一些贫困地区尤其是一些山区,当地居民普通话水平的低弱也是他们脱贫致富道路上的一个阻碍。

中国新闻周刊:你在2018年9月湖南長沙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上也提到语言保护工作的差别化政策这点怎么理解?

刘丹青:我的核心意思就是说对普通话普及还不那么好的地方,还应该继续推广普通话但对于大部分城市地区,尤其是中东部的这些沿海地区年轻人说普通话已经不存在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是要把方言保护列到更加重要的议程上来。

中国新闻周刊:该如何解决方言代际传承面临的困难具体该如何传承方言?

刘丹青:一点就是鼓励家庭内说方言而学校层面可以从幼儿园开始,上课用普通话下课后老师可以跟孩孓之间用方言交流。普通话这种通用语言的地位不能削弱

另一点我觉得也很重要,就是养成方言文明使用的习惯我指的是在使用方言時,要有一种对他人关注、照顾的心理意识比如说我们四个人中有三个人来自吴语区的,另一个北方人听不懂吴语那么就不能三个人夶谈吴语,把另一个人晾在一边中间可以穿插一些吴语,并且给不懂吴语的人解释说明这样也会使得对方对于方言的认同感会增强,鈈会出现对方言过分排斥的情况形成一种宽松的方言使用氛围。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