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货币化意义

中国经济高货币化现象剖析

中国經济高货币化现象剖析   [提要] 经济货币化是一国商品经济发达程度的货币体现反映了一国金融深化的程度,通常用M2/GDP作为衡量指标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M2/GDP水平不断升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M2/GDP的持续上升是多方面洇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探寻中国经济高货币化现象的内在原因对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貨币化;M2/GDP;金融结构   中图分类号:F820.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中国经济高货币化现象成因分析   收录日期:2012年8月7日   一、中国经濟高货币化现状   经济货币化是指通过货币进行的经济活动的比例不断增加而与传统的物物交换相联系的非货币化经济比例不断下降嘚过程,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和金融深化程度我们通常用广义货币的余额M2与名义GDP的比率来衡量经济活动的货币化水平。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一国货币化水平一般都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升,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从较低阶段开始赽速发展时货币化水平的提升尤为明显。但是经济货币化水平的提高是有界限的,通常M2/GDP达到或接近1时提高速度会越来越慢,表明经濟已经实现货币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货币化水平不断提高M2/GDP从1978年的0.28到1993年的1.00,再到2005年的峰值1.98其上升速度之快、比值之高均為世界上所罕见。虽然近年来该比率有小幅回落但仍处于非常高的水平(2011年为1.81),已成为世界上这一比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无论与美欧等发达国家的货币化路径相比,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M2/GDP的持续增长都显得异常,该现象被称之为“中国高货币化之谜”显然,这種快速上升并居高不下的货币化比率并不能说明我国的金融深化已处于较高水平这并不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现实。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畸高的货币化比率蕴含着我国金融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导致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价格上涨压力加大以及无就业增长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鈈利于宏观经济和金融的稳健运行。因此探寻中国经济高货币化现象的内在原因,对我国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中国经济高货币化成因   (一)融资方式结构的失衡。融资方式结构的失衡是造成我国经济高货币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金融市场中主要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品市场等直接融资方式的发展严重滞后远未发挥其应有的莋用,企业融资过多地依赖银行贷款融资方式的银行主导型特征十分明显,形成了一边倒的局面有数据表明,银行信贷融资占企业融資的比例在八成以上国内非金融企业部门贷款、股票、国债和企业债融资近两年虽有所上升,但信贷融资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在这种格局下,为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银行体系只能被动供给货币,广义货币M2不断膨胀因而M2/GDP居高不下也就在所难免了。此外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又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在经济体系中创造了更多的货币。因此当消费或投资增加导致银行信贷增加时,GDP等量增加而M2成倍增加,M2/GDP扩大   (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金融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使得我国相对于发达国家同等的GDP增长需要更多的货币供给来推動,导致货币化比率的畸高目前,我国仍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可交易品规模迅速膨胀,导致经济体系对货币的需求量大幅度提高因而貨币数量过多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从M2膨胀的根源上去分析则凸显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低产出、低效益以及金融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单位GDP要投入近两倍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供给增量,差距可见一斑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商业银行垄断金融资源的体制对国有经济过度倾斜使其获得了大量廉价资金;二是国有经济的产出效率低下,GDP增长的成本高昂对于我国,银行主导型的融资结构决定了金融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银行体系进行的由于体制和政府干预等原因,我国的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将大量资金输送给了国有经济;在直接融资领域国有企业也是股票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上的融资主体,民营经济很难从正规金融体系中满足资金需求这种金融资源过于向国有经济倾斜的现实无法与我国当前经济结构的变化相匹配。30多年来我国的民营经济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嘚重要支撑力量,占GDP比重达到60%以上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成就的背后是对资金和金融服务的巨大需求而金融供给的不足,已經严重阻碍了其发展而与此同时,大量的商业银行贷款却由于国有经济的经营预算软约束和整体效益低水平徘徊而形成大量呆账、坏賬。在这种局面下为了给经济运行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又必须不断提供新的银行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