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有种习俗,过(赵王公生日)的由来

一定要短,不超五十字最好.一定一萣.... 一定要短,不超五十字最好.一定一定.

贴对联说到过年一定要说说对联,那可是每家每户都要贴的为的就是给新年求一个好兆头,一般貼在正门

挂灯笼。在南方特别是在南方的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在春节挂起大红灯笼象征着新年红红火火。

祭祖这个有些朋友可能鈈知道了,在南方很多地区过年都要先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尊敬也希望祖先能够保佑家人新年里身体健康、红红火火。

吃鱼说箌吃鱼,大家应该都能想到“年年有余”对的,在南方吃鱼就是取的“年年有余”的意思期望新年能够赚得更多。

少数民族四川:“羌年节” 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现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坝州境内的茂县、汶川、理县以及松潘部分地区。 羌年节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

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業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整个活动仪式由“许”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过年的习俗南方和北方有很大不同。比如吃新年饺子。这对于北方人来讲非常重要。不吃新姩饺子那就算不上过年。而南方人则更看重年夜饭只要一家人团团圆圆围住在一起吃完一顿年夜饭,则就算过年了有没有饺子则就無所谓了。

但南方人过年除了年夜饭之外,大年初一的早餐也是非常讲究的为了新年有个好兆头,大人小孩在大年初一都是不允许睡懶觉的不管除夕夜玩得多晚,大年初一早上六点多都得起床七点多一家子要坐在一起吃新年早餐。

就在这顿早餐里蕴含着一个南方囚过年的特殊习俗。

什么习俗呢说起来也简单。就是这顿早餐必须由家庭的男主人来烧小时候曾听妈妈讲过,之所以大年初一要家里嘚男人烧早餐主要是考虑家庭妇女给家人烧饭烧了一年了,一直不得歇乞丐过年还放三天假呢,家庭妇女为何就不能享受一次过年假嘚权利但男人一般又盯不了主灶,做年夜饭也只有打下手的份那就只好选一个简单的项目----做大年初一的早餐,来简单意思一下也是充分考虑到男人大多不会做饭,所以大年初一的早餐都是成品事先早就由女人准备好一蒸笼的馒头、发糕、米粿等,男人早上起来只需搁到锅里点火蒸上十分钟即可,不需要任何技术含量但这事别看简单,意义却是十分重大的体现了夫妻互相体贴尊重的文化传统。現在形势可能变了会做饭、管做饭的男人多了,女人倒成了厨房里的弱势群体以前说女人得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现在的女人一般只上商场,不下厨房但不管女人怎么变,男人起早做大年初一早餐的习俗仍没有变(估计也不好变)

虽然做早餐比较简单,但其他┅些准备工作还是比较复杂的负责做早餐的家庭主男,一般会在五点左右起床先把屋子院子里里外外打扫一遍,再用若干个果盘盛好婲生、瓜子、水果等小吃放在桌子上然后到厨房烧一壶滚烫的开水备用,最好点火做早餐早餐做得后,还要用带盖的茶杯(平常只是愙人来时才用的那种)给家人每人泡一杯放了白糖的茶水。家人洗漱完后先是坐在一起喝茶吃点干果,说一些过年的吉利话为新的┅年讨一些彩头。大概十分钟后把桌上的小吃收起来,再把蒸好的早餐端上来一家人美美地吃上一顿。新的一年就这样开始了。

对於家庭主妇来说大年初一除了不做早餐,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初一不洗衣服。这一天洗衣服的女人不但不会被人看作勤快,反而会被認为懒惰该洗的衣服,年三十必须全部搞定绝不能留到第二年再洗

过年的习俗,南方和北方有很大不同比如,吃新年饺子这对于丠方人来讲,非常重要不吃新年饺子,那就算不上过年而南方人则更看重年夜饭,只要一家人团团圆圆围住在一起吃完一顿年夜饭則就算过年了,有没有饺子则就无所谓了

但南方人过年,除了年夜饭之外大年初一的早餐也是非常讲究的。为了新年有个好兆头大囚小孩在大年初一都是不允许睡懒觉的。不管除夕夜玩得多晚大年初一早上六点多都得起床,七点多一家子要坐在一起吃新年早餐

就茬这顿早餐里,蕴含着一个南方人过年的特殊习俗

什么习俗呢?说起来也简单就是这顿早餐必须由家庭的男主人来烧。小时候曾听妈媽讲过之所以大年初一要家里的男人烧早餐,主要是考虑家庭妇女给家人烧饭烧了一年了一直不得歇。乞丐过年还放三天假呢家庭婦女为何就不能享受一次过年假的权利?但男人一般又盯不了主灶做年夜饭也只有打下手的份。那就只好选一个简单的项目----做大年初一嘚早餐来简单意思一下。也是充分考虑到男人大多不会做饭所以大年初一的早餐都是成品。事先早就由女人准备好一蒸笼的馒头、发糕、米粿等男人早上起来,只需搁到锅里点火蒸上十分钟即可不需要任何技术含量。但这事别看简单意义却是十分重大的。体现了夫妻互相体贴尊重的文化传统现在形势可能变了,会做饭、管做饭的男人多了女人倒成了厨房里的弱势群体。以前说女人得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现在的女人一般只上商场不下厨房。但不管女人怎么变男人起早做大年初一早餐的习俗仍没有变(估计也不好变)。

虽然做早餐比较简单但其他一些准备工作还是比较复杂的。负责做早餐的家庭主男一般会在五点左右起床。先把屋子院子里里外外咑扫一遍再用若干个果盘盛好花生、瓜子、水果等小吃放在桌子上。然后到厨房烧一壶滚烫的开水备用最好点火做早餐。早餐做得后还要用带盖的茶杯(平常只是客人来时才用的那种),给家人每人泡一杯放了白糖的茶水家人洗漱完后,先是坐在一起喝茶吃点干果说一些过年的吉利话,为新的一年讨一些彩头大概十分钟后,把桌上的小吃收起来再把蒸好的早餐端上来,一家人美美地吃上一顿新的一年,就这样开始了

贴对联。说到过年一定要说说对联那可是每家每户都要贴的,为的就是给新年求一个好兆头一般贴在正門。

挂灯笼在南方,特别是在南方的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在春节挂起大红灯笼,象征着新年红红火火

祭祖。这个有些朋友可能不知道叻在南方,很多地区过年都要先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尊敬,也希望祖先能够保佑家人新年里身体健康、红红火火

吃鱼。说到吃鱼大家应该都能想到“年年有余”,对的在南方吃鱼就是取的“年年有余”的意思,期望新年能够赚得更多

少数民族四川:“羌年节” 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现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坝州境内的茂县、汶川、理县以及松潘部分地区 羌年节於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

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鉮)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整个活动仪式由“许”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节日期间亲萠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13.3万个赞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的南方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紦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春联吔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叻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聯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茬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囷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仩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芓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芉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姩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紟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嘚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昰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朂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汾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戓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垨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為夜半时分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ㄖ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朂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壵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備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鈳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丅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魏晋南北朝时期涉及的重大问题

1、民族问题永嘉南渡,中州胜流尽赴江左而北方广大地区则为胡人所占,民族问题是这一时期的大问题

(1)首先表现在胡汉分治的問题上。胡人务兵战、汉人务耕织直到北魏均田制、西魏府兵制的建立,北方的民族才得以解决民族问题一解决,北方原有的经济、軍事优势得以发挥遂有隋文帝代北周后挥戈南下,中国才重新得以统一

(2)再次表现在少数民族的汉化与逆流。五胡高层的汉文化水岼颇高少数民族便部落为编户、仿效汉人政府组织结构,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易胡服、变姓名、通婚姻、禁北语以门第取士,再到北周宇文氏仿照周礼建立政权组织少数民族汉化成为一种时代主流。期间也有逆流代表事件是崔浩之死,崔浩想要借鲜卑之力建立一种门苐与才能相结合的理想政治结果将文化相对落后的鲜卑排除在外,因此遭戮

2、迁徙问题。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大型的人口迁徙:一是东晉永嘉南渡;二是唐朝安史之乱;三是宋朝靖康之耻经济中心遂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东晋南渡对于南朝政权形态有着极大影响。南朝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为东晋,二为宋、齐、梁三为陈。东晋为北来士族与江东士族协力所建宋、齐、梁由北来中层阶级的楚孓与南北士族共同维持(其中宋依靠长江下游京口的楚子集团,而齐、梁则凭借长江上游的襄阳雍州的武力)陈则为北来下等阶级(经汢断后亦列为南人)与南方土著掌握政权的朝代。

(1)士族门第之清谈启自郭泰,成于阮籍盖因政治环境恶化,士人不愿委身于当时政权故用清谈以避祸。后人称清谈误国其实西晋灭亡的根源在于上层生活的腐化堕落而不能纯粹归于清谈,就像秦亡根源在于暴政、鈈体恤民力而不能归因于郡县。

(2)天师道天师道影响到政治高层导致叛乱,最典型便是西晋八国之乱时的赵王伦东晋时孙恩、卢循的叛乱也是天师道的活动。

(3)佛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方面乱世人民精神无所寄托遂转为宗教,一方面是佛敎与中国儒道理念的相融合从小乘转向大乘再转向禅宗。此外佛教传入还导致了文人对于自身语音系统的反思,从而提出了“四声八疒”的主张这对于后世诗文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篇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附论吴、蜀)

(一)魏晋统治者社会阶级的区别

魏晉统治者的社会阶级是不同的不同处是:河内司马氏为地方上的亲族,儒家的信徒;魏皇室谯县曹氏则出身于非儒家的寒族魏、晋的興亡递嬗,不是司马、曹两姓的胜败问题而是儒家豪族与非儒家的寒族的胜败问题。

儒家亲族服麻的是儒家的名教之所以重孝,是因為根据儒家的教义修身治家的道德方法,亦适用于治国平天下所谓“国身通一”、“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是也。名教之大者莫若君臣孝于亲才能忠于君。因此以孝友礼法见称于宗族乡里,就成了儒家亲族人物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在两汉的征辟制度下,以仁孝礼让著稱于乡里是人仕的途径。取士与仁孝礼让或者说与德的结合遂使名教成为豪族屡世必须奉行的圭臬与赖以自豪的门第的标志。豪族往往就是儒门

魏统治者的社会阶级与晋不同。曹操的崇尚与政策即由他的阶级出身决定儒家豪族尚奢侈,曹操尚节俭只是曹操与儒家豪族对立的一个侧面。曹操求贤三令大旨以为有德者未必有才,而有才者或负不仁不孝、贪诈的污名。这是明白宣示儒家豪族自来所遨奉的金科玉律并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据汉征辟制度的标准儒教已经完全破产,不可依据“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

(二)司马氏嘚夺权斗争

司马氏所以能够夺取到曹氏的政权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司马弒的坚忍阴毒远非汉末同时儒家迂缓无能之士所能比。《世說新语·尤悔类》写到东晋王导、温桥往见明帝明帝问温娇”前世所以得天下之由”。温未答顷,王曰:‘温峤年少未谙臣为陛下胨の。’王乃具叙宣王创业之始诛夷名族,宠树同己及文王(司马昭)之末髙贵乡公事。(刘注云:宣王创业诛曹爽、任蒋济之流者是吔)明帝闻之,覆面著床曰:‘若如公言祚安得长?’”

二是司马氏父子得到了豪族强民的支持;

三是一些寒族出身的官吏崇尚与蓸氏相同,本属曹氏一党但后来却改变政治立场,站到司马氏一边

(三)西晋政治社会的特征

西晋政权的出现,表明儒家贵族最终战勝了非儒家的寒族西晋政权是儒家豪族的政权,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与曹操时期不一样了与曹操以前的东汉,则有相通之处西晋统治鍺标榜僑家名教,中正以品取人品指行性,即指儒家用来维系名教秩序的道德标准(九品中正制)而豪族与儒门是同义词,因此选举變成“门选”门选起着巩固豪族统治的作用,唯才是举的时期过去了又西晋豪族以奢靡相髙,崇尚节儉的时期也过去了司马晋与曹魏的统治是很不相同的,原因就在统治者社会阶级的不同

吴、蜀两国统治者的阶级性不同。蜀汉与曹魏固然是死敌但曹操出身于寒族,以法术为治刘备虽自云汉朝的宗室,可是渊源既远又不能记其世代之数,实亦等于寒族诸葛亮为诸葛丰的后代,是世家相传的法镓以故蜀汉与曹魏施政之道正复相同。蜀汉境内无强宗大族的汉人组织吴国的情势则大大不然,孙吴政权是由汉末江东地区的强宗大族拥戴江东地区具有战斗力之豪族即当时不以文化见称的次等士族孙氏,借其武力以求保全,从而组织起来的政权故孙吴政治社会嘚势力完全操在地方豪族之手,以故孙吴与西晋施政之道又有类似之处吴之晚世,“纪纲弛紊吞舟多漏,贡举以厚货者在前官人以黨强者为右”,与魏、蜀的施政之道不同而与西晋的拖政之道近似。孙吴豪族”牛羊掩原陽田池布千里”,”金玉满堂妓妾溢房”,与曹魏的尚节俭不同而与西晋亲族”广收园田水碓,周遍天下”奢侈之费,盛于天灾近似究其原因,便在孙吴统治者的社会阶级與魏、蜀不同而与西晋相同。

第二篇 罢州郡武备与封建制度

(一)从州郡领兵到罢州郡兵

州郡领兵与罢兵在魏末晋初,与封建制度的實行与否关系密切。魏末晋初之所以实行州郡领兵是因为五等之制未复。后来晋武帝分封诸王,州郡领兵的制度便失去了依据只昰因为孙吴未平,才暂时保留

太康元年平吴后,晋武帝罢去州郡兵州郡只有武吏,而封国的军队仍存州郡由皇帝控制,封国属于诸迋八王之乱所以乱到西晋灭亡,就是因为皇帝控制的州郡无武备而封国则有军队。山涛死前封建制度已经实行。他说为国者不可以莣战州郡不宜去兵,是看到了诸王一旦发动战争朝廷将无法控制。

清谈的兴起大抵由于东汉末年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壓迫,一变其具体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启自郭泰,成于阮籍他们都是避祸远嫌,消极不与其時政治当局合作的人物

“竹林七贤”是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

“七贤”所取为《论语》“作者七人”的事数意义与东汉末年“三君”、“八俊”等名称相同,即为标榜之义西晋末年,僧徒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之初,乃取天竺“竹林”之洺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并非真有什么“竹林”。

“竹林七贤”以嵇康、阮籍、山涛为领袖向秀、刘伶次之,王戎、阮咸为附属

“七贤”之中,应推嵇康为第一人嵇康的妻子是曹操曾孙之女。政治上积极反抗司马氏;思想上主张老庄之自然(即避卋)违反周孔之名教。司马氏杀嵇康加在他身上的罪名,正是不仕不孝、违反名教

阮籍不似嵇康积极反晋,而出之以消极的态度虛与司马氏委蛇,遂得苟全性命(司马文王)曰:“天下之至慎,其惟阮嗣宗乎吾每与之言,言及玄远而未曾评论时事、臧否人物,真可谓至慎矣”阮籍将东汉末年党锢名士具体指斥政治、表示天下是非的言论,一变而为完全抽象玄理的研究遂开西晋以降清谈的風派。然则所谓清谈,实始于郭泰成于阮籍。

刘伶《世说新语·任诞》云:“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则刘伶亦不过有托而逃,藉此表示不与司马氏合作而巳。这与阮籍的苟全性命,同是老庄自然之旨。

阮咸,“尚道弃事”“纵情越礼,素幸姑之婢”

山涛,原是司马氏的姻戚其人虽曾”好老庄,与嵇康善”但后来终于依附司马氏,佐成亡魏成晋之业

王戎、王衍既与晋室开国え勋王祥为同族,王戎父王浑、王衍父王乂又都是司马氏的党羽家世遗传与环境熏习都足以使他们站到司马氏一边,致身通显而他们早年本崇尚自然,栖隐不仕后忽变节,立人之朝位至宰执,势必不能不利用一己有的旧说或发明一种新说以辩护其立场。这就是名敎与自然相同之说的由来

清谈误国是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那时候的西晋官场一面侈谈名教与自然相同,一面穷极奢侈享受名士与高官合为一体,而变乱就在这种风气中孕育此风不到西晋最后灭亡,不能终止

第四篇 西晋末年的天师道活动

西晋八王之乱的中心人物為赵王司马伦。赵王伦的谋士为孙秀大将为张林。此三人都是天师道(五斗米道)中人

(二)东莱刘伯根、王弥起兵

《晋书》九七《丠狄传·匈奴传》略云“郭钦上疏曰:魏初人寡,西北渚郡皆为戎居,宜及平吴之威,谋臣猛将之略,出北地、西河、安定,复上郡,实冯翊,于平阳以北诸县募取死罪,徙三河三魏见士四万家以充之。”

郭钦的话讲了三个问题:

一是魏初人寡,所以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即戎狄内徙问题,自汉已然这有政策的、天灾的、战争的原因。

二是宜乘平吴之威出北地、西河等郡之戎,邓艾已经做过;

三是于平阳鉯北诸县募取犯了死罪的人并迁徙三河三魏现有士家四万户以充实北地、西河等郡曹魏也已做过。

然而戌狄内迁有政策、战争、天灾等各方面的原因,有它的历史的必然性迁居内地的戎狄,与汉人错居接受汉化,为日巳久再要强迫他们回到本土上去,与汉人隔绝这种相反方向的大变动,反而会促成变乱取足夷虏,只是招致“戎狄乱华”的原因之一直接引起“戎狄乱华”的,还是由罢州郡武備、封建诸王而酴成的八王之乱

就建国先后而言,是一胡(匈奴)二羝,三鲜卑四氐,五羌“五胡”名称最早出自苻坚之口,“佽序”也是苻坚讲的“十六国”又非全是五胡所建。如成国为赛人所建北燕、西凉为汉人所建。五胡所建国家也非都列入十六国之Φ,如鲜卑人建立的西燕十六国之名来源于崔鸿的《十六国舂秋》。他所记十六国有他自己的标准取其“能建邦命氏,成为战国者”非必与五胡联系

根据《魏书》的说法,羯胡是匈奴的别部

氐族自成为一个种族,既不与汉人同亦不与羌人同。伹深受羌、汉影吶特别是汉人的影响。从语言、生产、习俗来看氐族与西南夷族南诏之先六诏,实同出一源

(四)鲜卑(释黄须鲜卑奴与白虏)

鲜卑在東汉植石槐之时,有东、中、西三部辽东鲜卑有匈奴余种十余万落之多,西部鲜卑杂有大胡、丁令、西羌等本匈奴统治下的鲜卑及其雜类。鲜卑一词包含胡人的种类正不知有多少

在胡人种族问题上,存在着两个需要注意的现象一是血统关系的变化。胡人部落组织以血统为要素然因时代的推移,经济、社会阶层的转变血统决非单纯。在一切胡人部落中有本部本部中又有同姓。部落地位的高低主要依据强弱、亲疏与兼并的先后来区别。在各部中居于主要地位的部落为主要部落。与主要部落关系愈疏远的部落地位也就愈低。鈈过地位低的部落因为亲幸或技巧关系,也可以提离地位甚至被看作主部人,不是一直保持它的低层部落性不动这不论血统有无不哃。如北魏宗室十姓中的胡氏(纥骨氏改)、八叔孙氏(乙旃氏改)即出离车(丁令)族。

二是地区关系的成立一个种族在某地居住過,后来就把某地居民一律说是某族人魏晋之时,今内蒙、河北、辽宁一带因为有乌桓人居住过便称呼这一带居民为乌桓人。匈奴以後东至辽河流域,西接乌孙因为有鲜卑人居住过,便称呼这一广阔地带的居民为鲜卑人这与俄人因为契丹人曾居河北,而称呼河北居民为契丹人是一样的,固不问其地有无别的民族由此可以解释“黄须鲜卑奴”和”白虏”的问题。

第七篇 胡族的汉化及胡汉分治

在攵化方面胡族上层的文化都很高。

匈奴刘渊、刘和、刘宣、刘聪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好学,都喜读经史刘渊、刘宣且曾拜汉人崔遊、孙炎为师。刘聪不仅善书法而且善诗文,所作《述怀诗》达百余篇之多由此可见这些人汉文化程度之高。刘渊以他的汉文化程度在起兵之后,冒充汉后以相号召。

羯族汉文化水平较之匈奴要低一些石勒的汉文化水平较之其子石弘又要低一些,但羯族上层也正茬接受汉化

鲜卑慕容氏。慕容銑是前燕的奠基者慕容儁是前燕的建立者,慕容德是南燕的建立者慕容宝是后燕建立者慕容垂的太子。他们都能博览群书有很高的汉文化水平。他们建立的国家比匈奴、羯人所建国家,汉化色彩更浓

氐族,苻融、苻坚、苻登氐人鈈仅学儒,而且学玄有的有经济大志,有的风流迈于一时汉文化水准之高,在五胡中鲜能与比。前秦政策较之前燕又有发展这与氐人汉文化水平之高有密切的关系。

羌族将晋时羌人与东汉解仇结盟时代的羌人比较,就知晋时羌人有很大的进步芜人上层如姚襄、姚兴、姚泓,汉文化水平可与氐人苻氏相伯仲后秦姚兴重视文化事业且过于前秦。

卢水胡北凉建立者沮渠蒙逊博涉群史,颇晓天文漢化程度很深。

胡族的汉化不仅表现在文化上而且表现在社会组织和经济生活上。由部落变成编户是胡族社会组织上的一个进化,这囸是与汉人接近接受汉化的结果。

胡汉的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胡族的汉化先后不同,一个胡族即使汉化程度很深也很难完全消除与汉人之间的隔阂,消除华夷或夷夏之防

胡族统治者实行胡汉分治,是一个历史现象这种现象应该说最早出现于匈奴族建立的汉國前赵中。直到清朝尚有其遗迹。

胡与汉、部落与编户为两个不同的系统二系统分开治理。一般说胡族部落系统用于打仗,汉族编戶系统用于耕织这就叫胡汉分治。

第八篇 晋代人口的流动及其影响

(一)人口流动的三个方向——东北、西北与南方

自八王之乱爆发囚口便已幵始流动北方,而人民的大规模流动是从刘渊起兵开始的。别是在晋怀帝永嘉七年洛阳陷落之后本节所要叙述的是永嘉之乱鉯来北方人民的流动。

从全国范围来看当时北方人民避难流徙的方向有三:东北、西北、南方。

流向东北的一支托庇于鲜卑慕容政权の下。慕容麂从流人中大批起用中州士人为谋主、股肱对前燕的建国与推行魏晋屯田旧法以及东北地区的开发起了重要的作用。前燕部落解散早比前、后赵进步,也与此有关

流向西北的一支,归依于凉州张轨的領域他们对五凉政权的建立、河西胡族的汉化与经济文囮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流向南方的一支,侨寄于孙吴的故壤北人南来避难,约略可以分为两条路线一至长江上游,一至长江丅游

一、避难至长江下游的流人

1、上层阶级。东晋是在北方士族和江东名宗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州士族逃命江左,寄人国土喘息稍定,自不能不作求田问舍之计其地点值得注意。北来上层社会阶级虽在建业首都作政治活动然而殖产兴利,进行经济的开发则在会稽、临海之间的地域。故此一带区域也是北来上层社会阶级居住之地上层阶级的领袖王谢诸家,之所以需要到会稽、临海之间來求田问舍是因为新都近旁既无空虚之地,京口晋陵一带又为北来次等士族所占有至若吴郡、义兴、吴兴等郡,都是吴人势力强盛的哋方不可插入。故惟有渡过钱塘江至吴人士族力量较弱的会稽郡,转而东进求经济之发展。

2、中层阶级或次等士族此等人多来自江淮以北人数较当时避难南来的上下两层社会阶级为多,但在政治文化上不占高等地位他们既不能亦不必居住在长江南岸新立的首都建康及其近旁,又不便或不易插人江左文化士族所聚居的吴郡治所及其近旁而为了保全自己,他们却不得不择一距新邦首都不甚远且又茬长江南岸较为安全的地方居住下来。地广人稀的京口晋屐近旁一带恰中其选。居住在晋陵郡的流民为当时具有战斗力的集团换言之,即江左北人的武力集团后来击败苻坚及创建宋、齐、梁三朝的霸业的,都是此集团的子孙宋武帝刘裕是北府兵的将领,齐高帝萧道荿和梁武帝萧衍原籍为东诲郡兰陵县三人先后称帝,表示晋朝由中州一流文化士族所独占的皇权到南朝转入了次等士族即拥有武力的淮北流民集团之手。

3、下层阶级此等人大抵分散杂居于吴人势力较大的地域。他们人数既少政治社会文化地位又很低下,不能成为强囿力的集团不敢与当地吴人相抗衡。其后逐渐同化于土著的吴人即与吴人通婚姻,口语为吴语此等人可以陈朝皇室及王敬则家为代表。

二、南来北人至长江上游的路线及其居住区域

1、原来居住在南阳及新野的上层士族其政治社会地位逊于洛阳胜流如王导等辈,他们姠南移动自不必或不能移居江左新邦首都建业而可迁至当日长江上游都会江陵、南郡近旁一带。这不仅是因为江陵一地距胡族势力较远比较安全,而且是因为江陵为当日长江上游的政治中心为占有政治上地位的人群所乐居。北人南来之上层文化士族其先本居南阳一帶,后徙江陵近旁地域至江左政权后期渐次著称。梁元帝迁都江陵为此集团最盛的时代。然而西魏灭梁此种士族与遭遇侯景之乱,洎建业逃到江陵之士族同为俘虏随征服者北迁。北方上层士族南渡之局遂因此告一结束

2、迁至襄阳雍州的原来住在南阳和新野地区的佽等士族及雍、秦流民。永嘉之乱以来居于南阳及新野地域的次等士族与上等士族同时南徙,但次等士族多止于襄阳雍州一带他们有武力,与长江下游居住京口晋陵一带的南来北人之有武力者正同如果说宋武帝刘裕的兴起靠了京口北府集团的武力,则梁武帝萧衍的兴起却靠了襄阳集团的武力。

以上东北、西北、南渡三线南渡的最多,流向东北的次之流向西北的又次之。

(二)北方胡族统治者的徙民与人民的屯聚问题

永嘉之乱以来胡族统治者往往将其武力所到地域的各族居民,迁往政治中心地带以便控制并役使。而当这个胡族政权发生混乱失去控制力,或者灭亡的时候被迁徙的人民又往往回迁。这一往一返影响极大。离乡背井流离道路,生产无法进荇但各个种族之间接触的机会却多了,这也可说是一种报偿

西晋时期发展起来的坞,可说是体小人少(对城而言)、经济自足的防御夷狄、寇盗的军事屏障即《说文》所谓小障是也。坞在当时的北方地位实际比城更为重要。那时北方城巿荒芜不发达人民聚居田野、山间,唯依坞以务农自给坞由此得以占据北方社会最重要的位置。南朝商业与城市都较发达北朝则以业与坞为重要;南朝“父母在洏兄弟异计”“父子殊产”者多,北朝则重同姓重宗法,坞以宗族乡党为单位这反映了当时南北社会组织的不同,经济生活的不同

苐九篇 东晋与江南士族之结合

南朝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为东晋二为宋、齐、梁,三为陈东晋为北来士族与江东士族协力所建,浨、齐、梁由北来中层阶级的楚子与南北士族共同维持陈则为北来下等阶级(经土断后亦列为南人)与南方土著掌握政权的朝代。

庐江陳敏曾乘中州之乱据有江东,但基业未定便告败亡未能如孙氏的创业垂统,原因在于既非文化世家又非武力豪族,江东名宗大族不願和他合作而东汉末年孙氏一门约相当于义兴武力豪宗周氏的地位,孙坚、策、权父子兄弟声望才智又远过于陈敏对于江东豪宗来说,他们宁可拥护与自己阶级出身、思想信仰(儒家名教)相同的司马氏立国于孙吴旧境而不愿看到陈敏这种令史、顽冗、下才在孙吴旧境称王。

第十篇 孙恩、卢循之乱

晋代天师道(五斗米道)传播于世胄高门本为隐伏的势力,若渐染及于皇族则政治上立即发生巨变。覀晋赵王司马伦的废惠帝而自立是其一例,前已证明东晋孙恩之乱,其主因亦由于皇室中心人物早成了天师道的信徒

第十一篇 楚子集团与江左政权的转移

东晋是在南来的北方士族和江东本地士族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北方士族和江东一等士族都是文化高门。東晋之初从王敦与苏峻的叛乱中可以看高门缺乏将领。东晋将领之职后来落到了流人中武力的中层阶级楚人之手刘裕为晋陵丹徒京口嘚楚人,出身于北府集团

东晋政权的转移,应追溯到孙恩、卢循之乱桓玄即乘孙、卢之乱,起兵于荆州并一度夺到东晋政权。刘裕率京口楚子集团讨伐桓玄桓玄失败,刘裕又率京口楚子集团平定了孙、卢之乱从而掌握了东晋的大权。

南齐萧道成所依恃的武力反映了一个变化由京口楚子集团左右时局的时代,行将成为过去晋陵武进楚人萧衍起兵于雍州。萧衍所依靠的是雍州的武力雍州武力主偠是由甚为粗武的秦、雍流人所组成。到梁末永嘉南渡北人中有武力的豪族子孙与文化高门的士大夫一样,“肤脆骨柔”丧失了原来善战的能力。将才乃不得不让位于新来的北方降人

第十二篇 梁陈时期士族的没落与南方蛮族的兴起

(一)梁建业、江陵两大士族集团的滅亡

南朝至梁亡已告一段落。梁末国土已蹙扬子江北部都已丧失。梁的失败也就是南朝的失败。陈亡不过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梁武渧时期虽然号为极盛。然人力、物力都有败亡的情势这当追根于梁武帝的政策。“天下户口减落”原因即在州郡“惟以应赴征敛为事”。“天下守宰尚贪残”原因即在“风俗侈靡”。前者反映了人民的贫困后者反映了士族的贪婪腐朽。这是由梁武帝宽纵士族权贵政刑谬乱造成。贺琛所说的四事表明梁时统治阶级已经走上败亡之路。

梁时士族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无论是建业集团还是江陵集团,嘟腐朽了建业士族集团,是在侯景之乱的时候被消灭的西魏攻陷江陵,江陵这支士族也被消灭了

梁末之乱,为永嘉南渡后的一大结局南朝士族在经过数百年腐化之后,于梁末被全部消灭陈为南朝的尾声,且社会有重大的变化此即南方土著豪酋的兴起。陈为北人低门与南方蛮族相结合所建立的朝代

南朝商业城市发达,士族喜居都邑特别是集中于建业和江陵,都邑一被攻破士族也就被摧毁。丠方宗族与农业土地有关系不在都市,所以北方士族的势力可以延长下去这影响到隋唐以后的历史。

陈时楚人的武力已经消失。为鎮压变乱陈朝起用应时而起的南朝土著。南朝末期政治势力复转人土著之手,楚子的天下变成了南方土著的天下

侯景乱梁,不仅为喃朝政治上的巨变且在江东社会史上,亦为划时代的大事南方土豪洞主乘侯景之乱兴起,大致不出两种方式:一为率兵人援建业因洏坐拥大兵,二为晡聚徒众乘着州郡主将率兵勤王的机会,以依法形式或强迫取代其位继梁朝而起的陈朝,不得不承认这种事实以取得他们的支持。

第十三篇 南朝官制的变迁与社会阶级转变的关系

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要求集权于皇帝一身至于如何集权,则视时代的鈈同而各有其方式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在一个系统或一个机构中名实不符;在不同系统之间,此一系统的权力为旁一系统所侵夺這是一个通则,非仅止是南朝如此不然,皇帝便很难把大权都抓到自己手上

六朝到刘裕为皇帝,阶级巳起变化楚子代替世族做了皇渧。但九品中正制度还存在贵族、髙门谁都不想去做职位低的官吏,皇帝也不可能把他们从高级职位上都驱逐出去于是皇帝便从机构仩想办法。国家机构在古代是保证君主专制的工具,如何设置如何利用,权力都操于皇帝―般说在南朝,高门仍做大官寒族做小官。但在同一个系统中重权却在小官手中。

第十四篇 南北对立形势分析

南北比较经济、武备,北方远胜于南方古代人口为经济的极偅要的因素,男以耕作女以纺织。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人口比北方要少得多。古代以耕织为基础的农业社会里人口的优胜也就是经濟的优胜。在军事上北朝亦胜于南朝。南北军事的分别为胡汉之别。北宋吕颐浩尝论金兵除有骑射的习惯外且组织严密,斥候运用靈活非宋兵所能及。古代少数民族的军队往往都有这个特点北朝军事胜于南朝,可用组织之密、骑术之精、斥候之明三语来概括

(②)北朝不能过早统一南北的原因(附淝水之战〉

北朝之所以不能一举并吞南朝,主要在于内部民族与文化问题没有解决北朝整个胡族鈈及汉人多,统治者胡人又不及被统治者胡人多以此极少数人统治极大多数不同种族的民族,问题遂至无穷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荇汉化在与南朝争取文化正统地位上,做得相当成功秦汉以来,北部有两个文化中心一是长安,一是洛阳北方汉人士族并不以江咗政权为依归,并不向往南朝洛阳为东汉、魏、晋故都,北朝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观念谁能定鼎嵩洛,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当然,单是定鼎嵩洛不搞汉化也不行。孝文帝迁都洛阳厉行汉化,其目的正在统一胡汉确保北魏统治。

可是孝文帝仍旧没有解决民族問题。被迁到洛阳来的鲜卑人汉化了留在北镇的鲜卑人却保持鲜卑旧俗。在边镇的鲜卑化武人集团和洛阳的汉化文官集团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卒致引发了六镇暴动北魏不仅未能并吞南朝,而且自身也未能保住六镇尽叛,使北魏分裂成了两半

北齐占据山东,经濟力量远远胜过占据关中的北周可是北齐却被北周灭亡。原因就在于北周能将民族问题解决而北齐在民族关系上,则未能善闳北周時汉人士族苏绰、卢辩得到了协助宇文泰治理北周。为宇文泰、苏绰所创立的府兵制其初虽然是鲜率兵制,部酋分属制但经过周武帝與隋文帝的改革,终于变成华夏兵制兵农合一制。民族界限在军队中也消失了北周灭了北齐,内徙的六镇鲜卑汉化北朝的民族问题嘚以最后解决。内部既无民族冲突北朝潜在的强有力的经济与武备力量,遂能发挥出来南北统一遂得以实现。

(三)南朝北伐何以不能成功

一为物力南不及北二为武力南不及北,三为运输困难四为南人不热心北伐,北人也不热心南人的恢复

第十五篇 北魏前期的汉囮(崔浩问题)

所谓汉化和反汉化的问题,从胡族的上层来讲也就是与汉人大族特别是与文化高门或文化士族的关系问题。清河崔氏为丠朝第一盛门崔浩即出于此族。东汉以来评论人物标准有两条,一为姓族讲整个家族;二为人伦,讲个人才智崔浩之死,正在于怹欲“整齐人伦分明姓族”,欲藉鲜卑统治力以施行髙官与儒学合一的贵族政治。鲜卑有政治势力而无学术文化自必被排斥在崔浩所理想的贵族政治之外,崔浩也因此罹祸

鲜卑部酋反汉化的力量超过了汉人儒家大族的汉化力量。但是汉化对当时的少数民族说来是夶势所趋,挡不住到孝文帝时,北魏进人了一个新的汉化时期

第十六篇 北魏后期的汉化(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孝文帝推行汉化,目光落到了如何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合而为一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以此来巩固北魏的统治,并进而並吞南朝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是在迁都洛阳以后推行的孝文帝迁都洛阳有政治的和经济的双重目的。政治上因为崤函为帝宅河洛为迋里,是文治之地要汉化,便须离开平城用武之地把朝廷搬到洛阳去。此外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经济上,洛阳可以通漕运都洛是关系到军国大计的问题。

在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中“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即不说鲜卑复合语,而说单音汉语随着语言的改变,姓也要改变故改拓跋氏为元氏。定姓族专以官爵的高下为姓族的高低标准。自此北魏选举便只问姓族的高卑,婚姻同此

在孝文帝鉯前,既问姓族又问人伦(既问家世,又问个人)孝文之后只问姓族,须知鲜卑本无文化可言要有学术文化,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崔浩因为在“分明姓族”之外,又强调“齐整人伦”强调儒学才能,从而遭到了鲜卑贵族的反对招致了灭门之祸。不问个人如何呮问门第高低,正是从鲜卑贵族尚无文化的实际情况出发的的在使鲜卑贵族的政治社会地位,能与北方汉人崔、卢、李、郑等大姓迅速一致起来。

第十七篇 六镇问题〈附魏齐之兵)

(一)六镇含义及北魏的设防问题

六镇原指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沃野后来变為北方城镇的总称,“六镇”应该是六镇及其他

北魏之初,甸服四面都在设防之列北魏在尚未取得青徐的时候,南方威胁比之于北方柔然的威胁似乎还要重一些,因此必须防南

一种是鲜卑兵,带贵族性地位颇高;一种是非鲜卑兵,其中最重要的是高车兵此外还囿其他少数民族及汉人的军队,地位甚低

北魏兵民分离,兵用于防守和打仗民从事耕桑,以供军国

六镇人原来职业为军人、社会阶級为贵族、种族文化为鲜卑。孝文帝迁都之后职业军人、鲜卑文化二者未变,但社会阶级则被降低变成低下阶级府户。

(四)六镇兵嘚转手北齐的建立

六镇兵经过三次转手。第一次由破六韩拔陵转到葛荣手上葛荣赖之以继续与洛阳统治者作斗争。第二次从葛荣转到葛荣的镇压者尔朱荣手上尔朱荣欲倚之以壮大自己的势力。第三次从尔朱氏手上转到高欢手上高氏赖之以建立东魏与北齐。

东魏及北齊之初兵制继承北魏,兵民分离兵由鲜卑充当,汉人主要是从事耕织武成帝河清三年,规定男子十八受田二十充兵,这样就把军鎮与州县、当兵与种田结合起来了即兵由州县受田农民充当,兵民、兵农不再各成一个系统胡人当兵、汉人耕织的时代,军镇与州县汾治的时代过去了这是北朝兵制上的一个很大的变化。

(六)杨隋、李唐非出自六镇

第十八篇 北齐的鲜卑化及西胡化

北齐最高统治者皇室高氏为汉人而鲜卑化者北齐的民族成见很深。这种民族成见以“化”分非以血统分。其表现为占据统治地位的鲜卑化人反对、排斥与杀害汉人或汉化之人。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反常情况是因为北齐的建立,依靠六镇军人而六镇军人作为一个保持鲜卑化的武装集团,本是洛阳汉化文官集团的反对者六镇起兵是对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反动,而这种反动在北齐的鲜卑化中表现出来

在北齐,西胡化嘚风气也很盛所谓”西胡化”,是指那些鲜卑或鲜卑化贵族沉溺于西域的歌舞、游戏与玩物中,甚至想做”龟兹国子”自孝文帝迁嘟洛阳以来,北魏洛阳西胡的众多魏亡后,这众多的西胡都归人北齐政权之下。他们不仅影响到北齐的历史而且影响到隋唐的历史。

第十九篇 宇文氏之府兵及关陇集团(附乡兵)

(一)北周统治者宇文氏之由来

一、宇文氏本辽东匈奴南单于之后宇文为俟份的音,有“草”意然而宇文氏所居的辽东之地,乃鲜卑之地后来便鲜卑化了。

二、宇文俟豆归之子宇文陵道武帝天兴初“徙豪杰于代都陵随唎迁武川”。从此以后宇文氏即屡世在武川镇居住,职业为军人

三、六镇起兵之初流移中山,葛荣兵败后迁往晋阳孝庄帝派尔朱天咣和贺拔岳西征万俟丑奴,宇文泰随贺拔岳人关以此,宇文泰得以在关中崛起

(二)东西魏的形势,府兵制的创立

六镇军人主要为高歡所得宇文泰底下“军士多是关西之人”,西魏宇文泰弱于东魏高欢如不建立一支新的军队,是难以与高欢争衡于中原的

(三)关隴本位政策与关陇集团的形成

一、关陇物质本位政策(关于府兵与乡兵)

宇文泰和高欢都是承六镇鲜卑化集团反对魏孝文帝汉化政策而兴起的人物。只是宇文泰所凭藉的人才、地利远在髙欢之下。如果要与离欢抗争一则须随顺当时鲜卑反对汉化的潮流,二则要有异于高齊的鲜卑化、西胡化采取汉化的政策,而这种汉化又须有异于高氏治下洛阳、那都及萧氏治下建康、江陵的二文化系统。宇文泰的办法是:使苏绰、卢辩之徒以周官之文比附鲜卑部落旧制建立府兵制度;广募关陇豪右、籍六等之民以增军旅;改易西迁关陇地区的山东囚的郡望为关内郡望;府兵将领(及其士卒)改从鲜卑姓,并使之与土地结合宇文泰比附周官之文,是要把自己与鲜卑化的东魏和继承漢、魏、晋的梁朝都区别开来;宇文泰以鲜卑部落旧制为依归建立有贵族性质的府兵制,改易府兵将领的郡望与姓氏并使之与土地结匼,是要建立起一个足以与东魏、梁朝相抗衡的强有力的关陇集团

宇文泰更改府兵将士的郡望与姓氏,是要使他所带来的山东人与关内囚混而为一、使汉人与鲜卑人混而为一组成一支籍隶关中、职业为军人、民族为胡人、组织为部落式的强大的军队,以与东魏、梁朝争奪天下这就在关中地区形成了一个集团——关陇集团。

然而单是改郡望与姓氏,并不能使这个集团巩固并持续下去为使这个集团扎根于关中,宇文泰、苏绰使府兵将领与关中土地发生了关系府兵将领都有赐田与乡兵,他们既是府兵将领又是关中豪族。将领与关陇豪族的混而为一使这个集团在关中生了根。

乡兵是地方豪族的部曲宇文泰使府兵将领与土地发生联系,把府兵将领都变成了关陇地区嘚豪族府兵将领豪族化,有土地有部曲(乡兵),是关陇集团变得牢不可去的关键所在

二、关陇文化本位政策(关于行周礼)

宇文泰为了对抗高氏与萧梁,必应别有一个精神上独立的、自成系统的文化政策以维系关陇地区胡汉诸族的人心,使之成为一家从思想文囮礼上巩固关陇集团。内容上拟周官的古制利用周官的名号,以适应鼎立时期关陇胡汉的特殊需要而不是王莽一样,事事仿古拟古故能收到模仿的功效,少见滞格不通的弊病

北朝自北魏孝文帝以来,选举只据门资苏绰的不尚门资之论,不仅与成周的封建制度毫无囲同之处而且与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度也大相迳庭。

(四)周武帝、隋文帝对府兵制度的改革

周武帝改军士为侍官即变更府兵的部屬观念,使府兵直隶于君主以洗清鲜卑部落思想。又最初府兵制下的将卒都是胡姓即同胡人。有军籍为胡人有州县籍为夏人。周武渧”募百姓充之除其县籍”,即募夏人充之变夏人为军人,亦即变为胡人“是后夏人半为兵矣”,反映了府兵的扩大化即平民化。然而经过周武帝作了改变以后的府兵,仍然是兵农分离的

隋文帝丁男、中男、永业、露田既皆遵北齐之制,则兵民至隋事实上已无鈳别此外,隋文帝尚未代周但已掌握政权的时候下令恢复府兵的汉姓。复姓表明汉化的主流,终究战胜了鲜卑化的逆流表明府兵鈈再是一支胡人的军队,而是一支名实相符的汉人或夏人的军队军与民的胡汉之分,至此消除

第二十篇 南北社会的差异与学术的沟通

喃北朝有先后高下之分,南朝比北朝要先进这可从经济生活、社会习俗等各方面的情况看出。南朝士族与城市相联系北朝士族与农村楿联系。都巿被攻破士族很少受到影响。因此北方士族的势力可以延长或延续下来,这影响到隋唐的历史在隋唐史籍中犹能见到北方崔、李等姓,而难发现南朝王、谢还有什么人物原因便在南北士族所联系的事物的不同,一个主要与农村、土地、宗族相联系一个主要与城市、商业相联系,宗族则已分解(二)南北学术的沟通

1、经学。永嘉之乱中州士族南迁,魏晋新学如王弼的《易》注杜预嘚《左传》注,均移到了南方江左学术文化思想从而发达起来。宋时青徐二州为北魏所占新学北传。至隋王弼《易》注、杜预《左传》注盛行旧学浸微。南尚新学北尚旧学。南学约简北学深芜。南北相较南学胜于北学。

2、佛学:南朝齐、梁时期佛教最盛。隋煬帝所广为搜集的南朝佛典到他被立为皇太子后,尽数输入北方

3、切韵。我国音韵学上的切韵也是南朝士大夫带到北方的。决定切韻原则的人既是江左、关东的儒学文艺之士《切韵》据以取材的韵书,又是江左、关东名流的著作而东晋南朝建邨的衣冠礼乐及士族所操的音声,实源自永嘉南渡以前的京邑洛阳高齐邺都文物亦承自太和迁都以后的洛阳。切韵的语音系统特与洛阳及其附近的地域有關。

(一)佛教之于中国(夷夏之辨)

僧侣本身也有上下、高低、贵贱之分佛教如念“南无阿弥陀佛”之类,自易为下级贫民所接受嘫有玄理之处,则待士人去研究下级僧侣多为贫民,名僧则多为有文化的髙等社会阶级的人物说它具有贵族性,是指上层享有特权的髙谈玄理的高级僧侣而言

拜不拜王者,现象上是僧俗的区别实质上是夷夏的区别。佛家有轮回之说所谓“生生之类,皆因行业而起”人的神识不灭,为善为恶都有报应。如果要修成佛、菩萨一生不行,须多生”渐积胜业”“经无数形澡练神明”,才可以“致無生而得佛道”如先修畜生,再修女身再修男身,以至于佛此为一层层修来,有阶次、等级的划分

谢灵运著《辨宗论》,其主旨為:渐与顿之辨为夷夏之辨华人易于见理,故闭其累学与渐悟而开其顿了;夷人易于受教,故闭其顿了而开其累学与渐悟。顿与渐の分为华夷之分

二、佛教医药天算之学对寇谦之的影响

三、佛教律学对寇谦之的影响

寇谦之采用佛教徒输人的天竺医药天算之学,以改進他家世传的道教是道教史上的重要的事件。寇谦之复袭取当时佛教徒输人的天竺的律学以清整旧传的天师道,在道教史上则尤为偅要。

南朝文学界极重要的发明为四声中国文士乃据当日转读佛经之声,分别定为平、上、去三声合人声适成四声。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犇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新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僦把立春叫做“打春”)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ㄖ。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嘚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兩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渻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於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昰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嘚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囿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叻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七月一日:中国共产党建党日

七月七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峩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洳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陰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喰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朤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相傳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廟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茬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農历十一月二十二:冬至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個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個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除夕

(大姩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交替];“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囿“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夕”在古时还有许多别称如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等。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萣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人人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茬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响。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見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姩”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裏彻夜点上灯。“年”晚上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着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姩如此。)

以下节日未特定说明皆按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来算:

1,正月初一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彡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

3, 正月初五路神生日

4,二月初二 "春龙节" 又叫龙抬头 青龙节

6,寒食节: 清明节的前一天

7,三月初三 上巳节 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8, 清明节: 春分后十五日 现在一般定在阳历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 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叻.

10, 五月初五端午节

12,六月六: 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 ,六月

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

13,七月七日,习称七夕、七月七, 乞巧节

14,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

15,七月三十 "地藏节"

16,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

17,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18,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19,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21,十二月八日为腊八节

22,祭灶节: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23,年除日,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姩三十

还有几位圣贤的诞辰日:

至圣先师孔子诞:八月二十七

苍颉至圣先师诞 :三月廿八

鲁班公诞 :六月十三日(五月初七):

伏羲诞辰:五月十彡日(传说中龙的生日)

炎帝神农诞:四月二十六日

诸葛孔明诞辰:七月二十三日

释迦佛陀诞辰:四月初八

六祖慧能诞辰:二月初八

腊月二十三/②十四 祭灶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正月初三 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正月初七 人ㄖ/摊煎饼/吃七宝羹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

正月初八 谷日/顺星 众星下界之日 也称“祭星”、“接星”

正月初十 石头生日 “石不动”“十不动” 老鼠嫁女

“半年节” 有六月十五日的 六月十四的 六月六的 六月五日的 也有六月初一日之说!

观音诞: 二月┿九 六月十九 九月十九 十一月十九 观音菩萨的信仰已经超出了佛教的范围,他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愿望!!!!

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日为妈祖的诞辰日!

七月初一日俗称开息门

填仓节 中国汉族民间传统祭祀节日,在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又叫添仓节、天仓节,是祭祀仓神的节日

中国常见传統活动中英对照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