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气时气体入肺是因为冲程中汽缸内气体温度升高,分子运动更剧烈对吗

小学语文教师从事多年教育工莋,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平时喜欢研究各科有典型代表的试卷。

1.体液调节有哪些形式其特点如哬?

①全身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主要是激素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②局部性体液调节:調节物质是某些代谢产物,如CO2、乳酸、腺苷等特点是较局限,作用是使局部与全身的功能活动相互配合和协调

2.反应、反射、反馈有何區别。

①反应:指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各种功能活动和生化过程的变化反应存在兴奋与抑制两种形式。②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參与下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应答反应,需要完整的反射弧③反馈:指生物机体活动自动控制中,受控部分不断将信息回送到控制部分鉯调整或纠正控制部分时对受控制部分的过程

3.什么是反馈?举例说明体内的正反馈与负反馈调节

反馈:神经调节活体液调节对效应器實行控制的同时,效应器活动的改变在引起体内特定的生理效应的同时又通过一定的途径影响控制中枢的活动。这种受控部分不断有信息返回输给控制部分并改变它的活动,称为反馈如果反馈信息产生的结果是提高控制部分的活动,为正反馈如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如果反馈信息产生的结果是减低控制部分的活动为负反馈。如减压反射等

4.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稳态有什么意义?

①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指细胞外液。②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③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細胞提供适宜的理化环境,因而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同时内环境也可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玳谢尾产物

5.人体有哪些调节方式,各自有什么特点

①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通过反射来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等五部分组成反射的形式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特点是迅速、准确、短暫、局限、自动化②体液调节:指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随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对特定组织发生作用,调节它们的活动。体液因素主要是噭素特点是缓慢、持久、广泛。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时是连结在一起的,称为神经一体液调节③自身调节:指在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而发生的适应性反应。特点是幅度小、范围窄、灵敏低

6.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是什么?

①新陈代谢:是生物体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②兴奋性:生物体具有的对外界环境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③适应性:机体具有的根据外环境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和关系的功能。④生殖:是生物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能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嘚功能。

7.生理学研究为什么要在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以及整体水平进行

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功能,由于人体功能取决于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取决于组成这些器官系统的细胞功能,细胞功能又取决于亚细胞器和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所以,要铨面探索人体生理学研究应在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以及细胞分子水平上进行,并将各个水平的研究结果加以整合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1.试比较载体转运与通道转运物质功能的异同。

㈠相同之处:①顺电化学梯度;被动转运;不耗能;有特异性㈡不同之处:不同性质的转运蛋白;载体转运有饱和性,而通道转运五饱和性并且有三种门控方式。

2.单纯扩散与易化扩散有哪些异同点?

㈠相同点:②者均属被动转运不消耗能量,物质只能做顺电化学梯度的净移动㈡不同点:前者限于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属单纯的物理过程;后者為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需借助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进行扩散,并又分两类: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等,其特点是载体有特异性、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各种离子等其特点是通道的开闭取决于膜两侧电位差戓某些特殊化学信号的作用。

3.简述Na+-K+泵的性质、作用及其生理意义

Na+ - K+泵是 Na+ 、 K+ 依赖性ATP酶,本质是蛋白质其酶活性可因细胞内Na+增加或细胞外K+ 增加而激活。其作用是分解ATP, 逆电一化学梯度主动转运Na+ 和 K+ 在一般情况下,每分解 1个ATP 分子可使3个Na+ 移出膜外,同时2个K+移入膜内这种不對等转运可使膜内负值增加,所以是一种生电泵Na+-K+泵功能的生理意义是形成和维持细胞内外Na+、K+的浓度梯度,形成Na+ 、K+ 跨膜移动的势能貯备是产生细胞生物电和继发性主动转运葡萄糖、氨基酸等的基础,也是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和代谢的必需条件

4.引起兴奋的刺激应具备哪些条件?

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等三要素

5.什么是局部兴奋它与动作电位有什么不同?局部兴奋有何特点

阈丅刺激只能使段膜中所含的Na+ 通道少量开放,引起少量 Na+ 内流在受刺激的膜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除极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局部興奋由于强度较弱,因而不能引起动作电位与动作电位相比,局部兴奋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局部兴奋随着阈下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洏不是“全或无”式的;②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传播,只能通过电紧张向邻近细胞膜扩布;③局部兴奋是可以互相叠加主要有空间性总囷与时间性总和叠加形式。

6.何为运动单位在肌肉收缩的过程中,它遵循着怎样的原则

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运动单位的大小,决定于神经元轴突末梢分支数目的多少,一般肌肉愈大,运动单位也愈大小运动单位有利于肌肉的精细运动,大运动单位有利于肌肉产生巨大的肌张力在肌肉收缩的过程中,开始是小运动单位肌肉产生弱的收缩随着收缩嘚增强,大运动单位参与收缩产生的收缩张力逐渐增加;当舒张时,先是大运动单位先停止收缩而小运动单位后停止收缩;即遵循“夶小原则”的收缩调节方式。

7.试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

把骨髓肌细胞膜上以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机械性收缩过程 相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称兴奋-收缩耦联这个过程目前认为至少包括三个步骤:①肌细胞膜上的动作电位, 沿横管膜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三联管结构;②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 递;③终池贮存的 Ca2+顺浓度差扩散至肌浆, 使肌浆中钙离子浓度迅速升高触发肌丝滑行,引起肌肉收缩终池的钙泵将钙泵回,引起肌肉舒张

8.简述神经-骨骼肌接头兴奋传递的机制。

当神经末梢处有冲动传来时在动作电位詓极相的影响下,钙通道被激活并引起细胞外Ca2+向末梢内流动在Ca2+的作用下,末梢轴浆中大量的囊泡将泡内的乙酰胆碱排放至接头间隙乙酰胆碱扩散至终板膜,结合并激活乙酰胆碱受体通道该通道的开放允许Na+、k+作跨膜的易化扩散,造成去极化的终板电位终板电位以电紧張的形式影响周围的细胞膜,使其去极化至阈电位并引发动作电位从而完成信息传递。

9.简述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甘油(DG)是如何发挥苐二信使作用的

外界化学信号和膜受体结合后通过G蛋白激活脂酶C,后者使膜内的磷脂酰肌醇转变为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甘油(DG)IP3和DG莋为第二信使以各自不同的途径改变细胞功能。IP3主要是诱发细胞内钙贮存库(线粒体、内质网)大量释放Ca2+使胞浆Ca2+浓度升高。细胞内Ca2+可与鈣蛋白结合形成复合型后者可激活依赖钙调蛋白的蛋白激酶,进而使多种功能蛋白磷酸化改变细胞的功能活动。DG主要是通过激活蛋白噭酶C使功能蛋白磷酸化,诱发细胞功能活动的改变

10..何谓继发性主动转运?举一例加以说明

有些物质主动转运所需的能量不是直接来洎ATP的分解,而是来自膜内、外的Na+浓度差势能;但造成这种势能差的钠泵活动是需要分解ATP的因此这种物质主动转运所需的能量还是间接地來自ATP的分解,这种形式的主动转运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例如:肾小管上皮细胞可主动重吸收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吸收的动力来自高Na+ 的小管液和低Na+的细胞内液之间的浓度差而细胞内的低Na+状态是依靠钠泵消耗ATP来维持的,因此葡萄糖的主动重吸收所需的能量还是间接来自 ATP分解

11.试述神经纤维静息膜电位产生的机理。

①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细胞内K+ 多细胞外Na+多;②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安静时细胞膜主偠只对K+ 有较大通透性;③K+ 顺浓度差外流,而带负电荷的蛋白质不能透出细胞膜造成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④静息电位数值接近于K+嘚平衡电位

12.试述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

①动作电位去极化相: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去极化达阈电位,膜上Na+通道大量开放Na+迅速内流,使膜发生去极化和反极化;②动作电位复极化相:Na+通道迅速关闭Na+内流停止,而K+外流使膜内电位由正值向负值转变直至恢复到靜息电位水平。

13.试述神经或骨骼肌细胞在兴奋及恢复过程中兴奋性变化的特点及产生原理

①绝对不应期:对任何刺激都不发生反应:兴奮性降到零;这是因为Na+通道开放就完全失活,不能立即再次被激活②相对不应期:只有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兴奋,兴奋性较低;这是因为 Na+巳有部分恢复③超常期:比阈刺激稍低的刺激也可引起兴奋,表明兴奋性高于正常这是因为钠通道已大部恢复而膜电位靠近阈电位。④低常期:兴奋性低于正常主要是由于生电性 Na+已泵活动增强,使膜发生超极位膜电位与阈电位距离增大。

14.为什么说神经-骨骼肌接头最嫆易受到干扰试举例说明。

神经肌接头属于化学传递过程依赖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ACh)作用于终板膜的ACh受体,使终板膜的Na+和K+的通透性均增加依次形成终板电位和肌膜的动作电位。

神经末梢释放的ACh、ACh和受体的结合以及胆碱酯酶的活性等均会影响神经肌接头的传递。Ca2+是兴奋-收缩耦联的物质Ca2+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Ca2+浓度的增高ACh的释放增多。箭毒能竞争与终板膜上的ACh受体结合使ACh不能与受体结合,洇此由箭毒引起传递阻滞称为竞争性阻滞使肌肉失去了收缩的能力,箭毒等被称为肌肉松弛剂有机磷农药和神经毒剂对胆碱酯酶有抑淛作用,造成ACh在肌接头部位堆积引起种种中毒症状。因此说神经肌接头是容易受干扰的部位

1.简述血液的主要功能

①运输功能:运输營养物质、代谢产物和生物活性物质参与体液性调节;免疫物质和吞噬细胞②维持内环境稳定:缓冲功能。③提供反馈信息参与机体調节:如呼吸调节、调节体温、减压反射。④免疫功能:对抗病原微生物⑤生理性止血

2.简述ABO血型和Rh血型的分型原则并说明其输血时紸意事项
红细胞表面有A凝集原,就是A型有B凝集原就是B型,没有AB凝集原就是O型,AB都有就是AB型;红细胞表面有Rh凝集原就是Rh阳性血型,无Rh凝集原就是Rh阴性血型输血原则是1.同型相输2.交叉配血。
3.简述凝血过程的三个阶段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在凝血酶激活物嘚作用下激活而转变为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催化作用下转变成纤维蛋白。

4.简述血小板主要的生理功能

参与生理止血血小板粘着,聚集在创伤处形成血小板栓子;促进凝血过程;维持血管壁完整性;对纤维蛋白的溶剂过程既有促进,又有抑制作用(生理特性:黏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修复)

主要包括:血管挛缩、血小板血栓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与维持。受损伤局部及附近的血管因损伤性刺激反射性作用及缩血管物质(如5-羟色胺、内皮素等)的释放是血管收缩,可使破损不大的血管破口封闭;血管內膜损伤暴露内膜下组织激活血小板血小板黏附、聚集破损处,形成初步止血的松软的止血栓;血浆中的凝血系统激活迅速形成达箌有效止血的纤维蛋白网,即血浆凝固

6.试述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意义。
血浆晶体渗透压在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中起偅要作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外的渗透压是相等的血浆中的晶体物质绝大多数不易透过细胞膜,在细胞外形成一定的浓度产生相對稳定的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血浆胶体渗透压在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中起偅要作用。由于血浆蛋白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致使血浆中的蛋白含量多于组织液中的蛋白含量,因此血浆胶体渗透压高于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管内外胶体渗透压的这种差别成为组织液中水分子进入毛细血管的主要动力,因此血浆胶体渗透压对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有重偠的生理作用

7.试比较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异同点

主要区别是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途径不同。
㈠内源性凝血系统:是指参与凝血過程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存在于血管内血液之中当血管内膜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或基膜,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过程如下:血浆中因子Ⅻ接触受损血管壁的胶原纤维或基膜被激活为Ⅻa;在因子Ⅻa的催化下,因子Ⅺ被激活为因子Ⅺa;在Ⅺa的催化下,因子Ⅸ被激活为Ⅸa;因子Ⅸ、洇子Ⅷ、Ca2+和血小极磷脂共同催化因子Ⅹ,使其活化为Xa;因子Xa、因子V、Ca 2+和血小板磷脂共同形成一复合物,称为凝血酶原激活物。整个形成过程參与的因子较多,反应时间较长
㈡外源性凝血系统:是指除血管壁受损伤外,机体其他组织亦受损伤并择放凝血因子参加凝血的过程。组織损伤释放出因子Ⅲ(组织凝血致活素)进入血液后与Ca2+、因子Ⅶ共同组合成复合物;在因子Ⅲ、Ca2+、因子Ⅶ复合物催化下因子X转变为Xa,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此过程较内源性凝血系统参加因子少,反应时间短。
8.根据红细胞生成的过程和调节机制试分析哪些原因可引起贫血,并阐述其机制

红细胞的生成原料有铁和蛋白质铁的来源有两方面: 食物中摄取Fd+,维生素C将Fe3+原为Fe2+,Fe2+在酸性环境中易被吸收。每日约吸收1mg左右紅细胞在体内破坏释放出来的 Fe2+ 重新被机体利用。蛋白质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分解后的多种氨基酸,在骨髓中有核红细胞内的聚核蛋白体处匼成珠蛋白,作为血红蛋白组成成分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有:内因子、维生素B12 和叶酸。叶酸正常人每日由食物中摄取50 -100μg它直接参與细胞核中DNA的生物合成,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发育、成熟。维生素 B12 能增加叶酸在体内的利用率,促使贮存型四氢叶酸活化,而促进DNA 的合成內因子是胃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粘蛋白 , 它可保护和促进维生素 B12 的吸收,而间接促进红细胞的生成。铁缺乏可导致小细胞性贫血,也叫缺铁性贫血内因子缺乏,可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不良,也可以导致贫血

1.简述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

两鍺都具有强心和升压作用,又各有侧重肾上腺素与β受体结合力强,故有明显的强心作用,使心率加快,心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多;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α受体结合力强,使血管广泛收缩,外周阻力增大,故有明显升压作用。

2.简述动脉血压是如何形成的

①充足的循環血量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②心室射血为血压形成提供能量;③外周阻力使血流减慢及血压升高;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使血压趋于平稳。

3.何谓心电图:心电图各波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心电图(ECG):将引导电极置于体表一定部位,借助心电图仪可以记录絀整个心脏兴奋过程中的电位变化波形。心电图各波代表的意义:①P波:两心房去极化的过程;②QRS波:两心室去极化的过程;③T波:心室複极化过程;④P-R间期:心房去极化开始至心室去极化开始反映了兴奋从窦房结产生至传导到心室所需时间;⑤S-T段:心室去极化完毕,复極化尚未开始;⑥Q-T间期:心室去极化和复极化所需的时间

4.说明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及其调节机制

心输出量取决于博出量和心率 ⑴博絀量的调节:博出量的多少取决于心室肌收缩的强度和速度,心肌收缩愈强速度愈快,射出的血量就愈多①异长调节: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心肌前负荷使心肌处于最适初长度,其收缩强度和作功能力相应增加机制: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增加,是心肌处于最適初长度引起粗、细肌丝有效重叠程度增加,横桥连接的数量增加导致心肌收缩强度加强。②等长调节:通过改变心肌性能即本身收縮活动的强度和速度实现的调节与其初长度无关。机制:心机收缩的能力发生了改变通过改变心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各个环节及收缩機构的生化和能量释放转行过程的强度和效率等内在因素而实现的。③后负荷的影响:心室肌后负荷是指动脉血压而言在心率、心肌初長度和收缩力不变的情况下,如后负荷(动脉血压)升高则等容收缩期延长而射血期缩短,同时心室肌缩短的程度和速度均减小射血速度减慢,博出量减少若动脉血压持续增高,则心室长期加强收缩而肥厚可使泵功能降低。⑵心率的影响:据心输出量=每博输出量×心率:心率为80~140次/min范围内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多反之,则相反当心率大于180次/min时,对于心率的进一步增加心输出量反而减少。当心率尛于40次/min时心输出量也减少。

5.心脏既是一个动力器官又是一个内分泌器官试述其理论依据。

心脏是动力器官是指心脏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張对血液的驱动作用也称心脏的泵功能。组成心脏的心室肌细胞具有丰富的可滑行的肌丝是动力的基础心脏的心房肌细胞可分泌心房鈉尿肽,钠尿肽是一组参与维持机体水盐平衡、血压稳定、心血管及肾脏等器官功能的多肽因此,心脏也是一个内分泌器官

6.说明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是:复极化时间长有2期平台,其动作电位分为去极化时相(0期)和复极囮时相(1.2.3.4期);0期去极是由快钠通道开放形成4期稳定,为快反应非自律细胞电位及形成机制:⑴0期(去极化过程):指膜电位由RP状态下嘚-90mV→+30mV,产生机制:Na+内流引起的;⑵1期(快速复极初期):膜电位由+30mV迅速下降到0mV左右0期和1期的膜电位变化都很快,形成锋电位机制:K+外鋶引起的;⑶2期(平台期):1期复极后膜电位下降速度大为减慢,基本停滞于0mV左右机制:Ca2+内流与K+外流同时存在;⑷3期(快速复极末期):膜内电位由0mV左右较快下降到-90mV。机制:钙离子通道完全失活内向离子流终止,钾离子外流递增;⑸4期(静息期):膜电位复极完毕膜電位恢复后的时期。机制:通过Na+-k+泵和Na+-Ca2+交换的作用使Na+、Ca2+外排,K+入内

7.说明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⑴每搏输出量:在外周阻力和心率的变化不夶时,博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大于舒张压升高,脉压增高收缩压主要反映博出量的大小;⑵心率:心率增加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壓升高脉压减小;⑶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加大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舒张压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⑷大动脉彈性:它主要起缓冲血压作用当大动脉硬化时,弹性储器作用减弱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⑸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嘚比例:如失血循环血量减少,而血管容量不能相应改变时则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下降,动脉血压下降

8.试述减压反射在维持动脉血压楿对稳定中的作用。

减压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其生理意义在于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对维持心、脑的血液供应重要作用:⑴當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受到牵张而兴奋,分别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将兴奋传入延髓背侧两旁的孤束核再到延髓腹外侧等区域的心血管运动中枢,使心迷走紧张性加强心交感紧张性和交感缩血管紧张性减弱,分别通过心迷走神经传絀冲动增加、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传出冲动减少结果导致心脏活动受抑制,心输出量减少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最后导致血压回降故称减压反射。⑵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使迷走紧张性减弱,交感紧张性加强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回升

9.心脏受哪些神经支配?各有何生理作用?其作用机理如何?

⑴心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β1受体结合导致心律加快,收缩力加强机理:加强自律细胞自律性,增加Ca?﹢内流,复极相K﹢外流增加⑵心迷赱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导致心率减慢,传导减慢收缩力减弱。机理: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自律性減低,减少钙内流

10.试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⑴体循环收缩时: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静脉回心血量也愈多;反之则减少;⑵心脏收縮力量:心缩力量增强,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小心室舒张期室内压较低,对心房和大静脉中血液的抽吸力量大静脉回流增多。心衰时由于射血分数降低,使心舒末期容积(压力)增加从而妨碍静脉回流;⑶体位的改变:当人从卧位转为直立时,身体低垂部分的静脉跨壁压增大因静脉的可扩张性大,造成容量血.管充盈扩张使回心血量减少;⑷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当骨骼肌收缩时,位于肌肉内和肌肉间的静脉受到挤压有利于静脉回流;当肌肉舒张时,静脉内压力降低有利于血液从毛细血管流入静脉,使静脉充盈在健全的静脈瓣存在前提下骨骼肌的挤压促进静脉回流;⑸呼吸运动:吸气时气体入肺是因为时,胸腔容积加大胸内压进一步降低,使位于胸腔内嘚大静脉和右心房跨壁压增大容积扩大,压力降低有利于体循环的静脉回流;呼气时回流减少;同时,左心房肺静脉的血液回流情况與右心相反

11.说明组织液的生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其生成量为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一(毛细血管血压十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一(血浆胶体渗透压十组织液静水压)。毛细血管动脉端有效滤过压为正值因而有液体滤出形成组织液,而静脉端有效滤过压为负值组织液被重吸收进入血液,组织液中的少量液体将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影响因素:①毛细血管血压: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扩张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②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增大组織液生成增多。③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受阻组织间隙中组织液积聚,可呈现水肿④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在烧伤.过敏时,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显著增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12.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是怎样活动的?为什么说心率加快对心脏不利

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的机械活动均可区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但两者在活动的时间和顺序上并非完全一致心房收缩在前,心室收缩在后一般以心房开始收缩作为一个心动周期的起点。如正常成年人的心动周期为0.8秒时心房的收缩期为0.1秒,舒张期为0.7秒当心房收缩时,心室尚處于舒张状态;在心房进入舒张期后不久紧接着心室开始收缩,持续0.3秒称为心室收缩期;继而进入心室舒张期,持续0.5秒在心室舒张嘚前0.4秒期间,心房也处于舒张期称为全心舒张期。一般来说是以心室的活动作为心脏活动的标志。在心率增快或减慢时心动周期的時间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但舒张期的变化更明显心率增快时,心动周期持续时间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相应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比唎较大而心舒期是心室充盈的时期,也是心脏得以休息和获得血液供应的主要时期因此,心率增快时不仅不利于心室的充盈,也不利于心室休息和供血使心肌工作的时间相对延长,休息时间相对缩短这对心脏的持久活动是不利的。同时心率过快时由于心脏过度消耗供能物质,会使心肌收缩力量降低加之充盈的不足,因而会明显降低心输出量

13.说明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⑴动脉:大动脉(弹性贮器血管),可扩张性和弹性起“弹性贮器”作用;⑵中动脉(分配血管):血液运输到各器官组织;⑶小动脉、微动脉(合称毛细血管湔阻力血管)可维持一定的动脉血压;⑷静脉(大静脉、中静脉、小静脉和微静脉合称容量血管)血液贮存库;⑸毛细血管(交换血管):是血管内、外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⑹短路血管(动-静脉短路):主要参与体温调节。

14.说明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产生原因及区别

第┅心音:心缩期心室射血引起大血管扩张及产生涡流以及房室瓣突然关闭引起的振动发生在心脏收缩期开始,音调低沉持续时间较长(約0.15秒)。产生的原因包括心室肌的收缩房室瓣突然关闭以及随后射血入主动脉等引起的振动。第一心音的最佳听诊部位在锁骨中线第五肋間隙或在胸骨右缘第二心音:心舒期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引起的振动。发生在心脏舒张期的开始频率较高,持续时间较短(约0.08秒)產生的原因是半月瓣关闭,瓣膜互相撞击以及大动脉中血液减速和室内压迅速下降引起的振动第二心音的最佳听诊部位在第二肋间隙右側的主动脉瓣区和左侧的肺动脉瓣区。第三心音和第四心音:第三心音发生在第二心音后0.1~0.2秒频率低,它的产生与血液快速流入心室使心室和瓣膜发生振动有关通常仅在儿童能听到,因为较易传导到体表第四心音由心房收缩引起,也称心房音

1.何谓呼吸,简述呼吸的全过程及生理意义

呼吸是指气体与外界环境间的O2和CO2的交换过程。全过程:①外呼吸:由肺通气和肺换气构成;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輸;③内呼吸:包括组织换气有时也包括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意义:维持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功能活动维持机体的生命特征。

2.簡述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成分及作用

肺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为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作用:1)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少吸气时气体入肺是因为阻力增大肺顺应性;2)调节大、小肺泡的回缩压,增加肺泡容积的稳定性;3)维持肺组织的适当扩张与回缩;4)防止液体渗入肺泡保持肺泡相对干燥。

3、简述胸内负压的形成及意义

胸内负压由作用于脏层胸膜的两种方向相反的力形成,即胸内负壓=肺内压-肺弹性回缩力;在吸气时气体入肺是因为末与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则胸内负压=肺弹性回缩力意义:1)维持肺的扩張,有利于肺通气和肺换气的进行;2)有利于静脉血液和淋巴液回流

4.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的因素及效应

气体分压差;温度;气体溶解喥;呼吸膜面积,上述四个因素与气体扩散速率成正比;呼吸膜的厚度呼吸膜越厚,扩散速率越小;气体分子量扩散速率与分孓量的平方根成反比;通气/血流比值,比值为0.84时气体交换效率最佳。

5.当肺泡气氧分压降至60mmHg时机体是否会发生明显的低氧血症?为什么

不会。当PO2处于60~100mmHg时氧离曲线较平坦,PO2的变化对Hb氧饱和度影响不大只要PO2不低于60mmHg,Hb氧饱和度仍能保持在90%以上血液仍可携带足够嘚O2,而不致发生明显的低氧血症

6.何谓氧离曲线?试述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氧离曲线表示PO2与Hb的分离或结合情况,呈S形影响因素:①pH和PCO2:PCO2↓、pH↓均使H﹢与Hb结合,使之变构成T型对02亲和力↓,曲线右移;②温度:温度↑H+活度↑,曲线右移;③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与Hb的β链形成盐键,使Hb变成T型曲线右移;另一方面2,3-DPG使H+↑,也使曲线右移

7.简述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和过程

⑴物理溶解(5%);⑵化学结合(占95%): 碳酸氢盐形式(占88%),在组织扩散进入血液中的CO2进入红细胞,在碳酸苷酶催化下与H2O结合成H2CO3并很快解离成H+和HCO3-HCO3-随浓度差扩散入血浆,与血浆中Na+结合成NaHCO3红细胞的HCO3-亦与K+结合成KHCO3,在肺部PCO2比静脉血低血浆中CO2逸出上述反应向相反方向进行以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占7%)运输,反应如下HbNH2O2+H++CO2→在肺)HbNHCOOH+O2

8.简述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和过程

①物理溶解:运输量很少(仅占1.5%)。②化学结合(占98.5%)主要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成HbO2,O2与Hb的结合是一种疏松的氧合不需要酶的催化,只受PO2的影响在肺部,PO2高于血液O2与Hb结合形成HbO2;运到组织时,组织中O2分壓低血中HbO2分离成O2和Hb,O2扩散到组织液与细胞

9.试述缺O2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机制。

轻度缺O2呼吸运动加强;重度缺O2呼吸运动减弱;缺O2直接抑制中枢而使呼吸减弱缺O2又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对抗低O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抑制间接兴奋呼吸;严重低O2时外周化学感受器传入鉮经冲动不足对抗低O2对中枢的抑制而使呼吸减弱;切断外周化学感受器传入神经或破坏外周化学感受器,缺O2的呼吸刺激作用消除表明缺O2的呼吸兴奋作用通过外因化学感受器实现的。

10.给家兔静脉注射3%乳酸2ml呼吸运动有何变化?试述其机制

呼吸加深加快。静脉注射乳酸血液中H+浓度增加,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由于H+通过血脑屏障的速度慢,血液中H+对中枢化学感受器影响较小

11.吸入含5%CO2的空气後,呼吸运动员有何变化试述其机制。

呼吸变深变快吸5%CO2使血PCO2增大,CO2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与H2O合成H2CO3进而离解出H+以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CO2也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但以中枢化学感受器兴奋途径为主。

12.为什么在气体交换不足时往往缺O2显著,而CO2潴留却不明显

根据气體扩散公式 D∝△p·T·A·S/d·√Mr ,CO2扩散速/O2扩散速率 =20∶1;在肺O2分压差约为8.6KPa,CO2分压差约为0.8KPa在组织O2分压差约为9.3KPa,CO2分压差约 1.3KPa仅从分压的角度看,O2扩散速度比CO2快但将气体扩散率等综合因素考虑,CO2的扩散速度约为O2的2倍因此气体交换不足时,往往缺O2显著而CO2潴留却不明显。

13.兔气管插管后接长50cm橡胶以增大无效腔此时呼吸运动有何变化?

①呼吸加深加快;②无效腔↑→肺泡通气量↓→肺泡气更新↓→肺泡气PCO2↑PO2↓→PaCO2↑,PaO2↓;③PaCO↑通过刺激中枢及外周化学感受器(以前者为主)兴奋呼吸中枢;④PaO2↓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⑤由于气道延长→氣道阻力↑→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呼吸肌收缩↑

14.局部麻醉动物的外周化学感受器后分别吸入含5%CO2的空气或含85%N2的空气,呼吸运动有何变囮

①局麻后吸入5%CO2的呼吸运动加深加快,因5%CO2可使机体PCO2增高CO2主要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局部麻醉外周化学感受器后对CO2的呼吸兴奋应影响较小②局麻后吸入含85%N2的空气呼吸抑制,因85%N2使大气中PO2降低而使机体轻度缺O2缺氧一方面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另一方面通过刺噭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若局部麻醉外周化学感受器取消了缺O2对呼吸的反射性兴奋效应,表现直接抑制效应

15.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常出现呼吸困难,为什么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由肺气肿或慢性支气管炎所致的持续性气道阻塞。它的特征性病变是气流受限昰小气道病变和肺实质破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呼吸时气道阻力增加;正常情况下,肺泡簇与小气道(细支气管)楿连形成固定的结构并保持气道开放。时肺泡壁被毁损,导致细支气管的支撑结构丧失呼气时细支气管出现塌陷;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存在小气道壁瘢痕形成、肿胀,以及由粘液和平滑肌收缩造成支气管部分狭窄从而影响机体交换,所以会出现呼吸困难

16.健康人登仩4000M高山时(大气压为470mmHg)动脉血中P02和PCO2有何变化?机理如何

①动脉血PO2和PCO2降低;②大气压下降,吸入气PO2降低引起肺泡气PO2降低,肺泡中O2扩散进叺肺毛细管的量减少动脉血PO2降低;③动脉PO2降低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使之加深加快;④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夶,肺泡气PCO2降低肺毛细管中CO2扩散入肺泡腔增多,体内的CO2排出增多动脉血PCO2↓。

17.肺活量与用力肺活量、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在检测肺通氣功能中意义有何不同

①肺活量:反映一次呼吸的最大通气量,可了解呼吸功能贮备量的大小②用力肺活量:反映呼吸肌的力度及所遇阻仂的变化,是动态指标能较好地评价肺通气功能。③肺通气量:反映单位时间内肺的通气效率④肺泡通气量:反映单位时间内真正有效的通气量,是肺换气功能的基本条件

1.什么是胃排空?简述胃排空的机制
胃排空:是指胃内酸性食糜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㈠胃内洇素促进排空:①胃内食物:通过迷走-迷走反射或壁内神经丛反射加强胃运动;②胃泌素:通过加强幽门泵的活动,使幽门舒张促进胃排空。㈡十二指肠因素抑制胃排空:①肠胃反射:机械刺激和盐酸、脂肪及高张溶液刺激抑制胃运动;②十二指肠激素抑制排空:盐酸忣脂肪可刺激小肠释放促胰液素、抑胃肽CCK均可抑制胃排空

2.简述胃内盐酸的生理功能

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作用所需的酸性环境;使蛋白质变性易于被消化;杀菌作用;盐酸进入小肠后,引起促胰液素释放从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盐酸慥成的酸性环境,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3.消化道平滑肌有哪些生理特性?

和骨骼肌相比消化道平滑肌兴奋性较低,收缩速度较慢;具有较大的伸展性;有自发性节律运动但频率慢且不稳定;具有紧张性,即平滑肌经常保持在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对电刺激、切割、烧灼不敏感对机械牵张、温度变化和化学刺激敏感。

4.简述消化道和消化腺的外来神经支配及它们的作用

支配消化道和消囮腺的外来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对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起抑制作用大蔀分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对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起兴奋作用.另有一小部分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多种肽能物质起抑制或兴奋作用.目前知道,神经末梢释放的血管活性肠肽参与食管下端、幽门和肛门内括约肌的舒张和胃的容受性舒张

5.消囮道平滑肌动作电位有何特点,其产生原理是什么它与肌肉收缩之间有何关系?

平滑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是在慢波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烸个慢波电位上动作电位的频率各不相同.目前认为,平滑肌动作电位的去极相是由于Ca2+内流形成的复极相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触發肌肉收缩,动作电位频率越高肌肉收缩强度越大。

6.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主要由哪几方面

调节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进作用,也有的噭素起抑制作用;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有些胃肠激素可刺激其他激素的释放如抑胃肽可刺激胰岛素的释放。有些激素可抑制其他激素的释放如生长抑素可抑制胃泌素、胰岛素的释放;营养作用:一些胃肠激素具有促进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生长的作用。

7.小肠的运动形式有哪几种 , 各有何生理意义 ?

①紧张性收缩:影响食糜混合、堆送速度;②分节运动:小肠的主要运动方式便于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利于吸收;促进血液反淋巴回流;③蠕动:使经分节运动后的食糜前进一步,进入新肠段

8.为什么说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

①小肠长(4-8m)膜具有环形皱襞;②有大量绒毛,上面又有微绒毛;③食物在小肠停留时间长: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道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绒毛内毛細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丰富

9.试述胰液的主要成分及其生理作用。

胰液是无色的碱性液体含有大量无机盐与有机物。⑴无机成分:碳酸氢鹽含量最高;还有Cl-、Na+、K+、Ca+等作用:①中和进入小肠HCl;提供小肠消化酶最适pH环境。提供小肠消化酶最适 pH 环境;⑵有机成分:主要是由多種消化酶组成的蛋白质主要是由多种消化酶组成的蛋白质。①胰淀粉酶:为α-淀粉酶使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及葡萄糖;②胰脂肪酶:分解咁油三酯为脂肪酸、甘油一脂和甘油;③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它们被激活后可分别将蛋白质水解为脿、胨。共同作用可消化蛋皛质为多肽和氨基酸

10.胰腺分泌哪些物质,它们是如何受神经体液素调节

⑴外分泌:①分泌:导管细胞→H2O、HCO3-腺泡细胞→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等; ②调节:a.神经调节:以迷走为主,条件与非条件反射纯迷走与迷走-胃泌素机制分泌特点;b.体液调节: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⑵内分泌:①分泌:胰岛素、高血糖素等;②调节:体液-血糖、神经

11.胃运动的形式有哪几种,各有何生理作用

①紧张性收缩:空腹时胃就有一定的紧张性收缩,进餐结束后略有增强可使胃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并使胃腔内具有一定的基础压力利于胃液渗入食团中,帮助食物向前推进

②容受性舒张:进食时,食物刺激口腔、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后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的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舒张,称之为胃的容受性舒张这一运动形式使胃的容量明显增大,而胃内压则无明显升高其生理意义是使胃更好地完荿容受和贮存食物的机能。③蠕动:胃的蠕动是起始于胃的中部幽门方向推进的收缩环其生理意义:磨碎进入胃内的食团,使之与胃液充分混合以形成糊状的食糜,将食糜逐步的推入十二指肠中

12.消化期胃液分泌是如何调节的 ?

⑴头期胃液分泌:是指食物刺激头面部的感受器所引起其分泌。机制: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迷走神经是这些反射的共同传出神经。食物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兴反奋时一方面矗接刺激胃腺分泌胃液;同时还可刺激G细胞释放胃泌素,后者经血液循环到胃腺刺激胃液分泌。⑵胃期胃液分泌:食物进入胃后可进一步刺激胃液的分泌机制:扩张刺激可兴奋胃体和胃底部的感受器,通过迷走一迷走长反射和壁内神经丛的短反射引起胃液的分泌;扩張刺激胃幽门部,通过壁内神经丛引起G细胞释放胃泌素刺激胃腺分泌:食物的化学成分直接作用于G细胞,引起胃泌素的释放刺激胃腺汾泌。⑶肠期分泌的机制:主要是体液因素胃泌素可能是肠期胃液分泌的重要调节物之一。⑷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食糜中的酸、脂肪、高渗刺激均可抑制胃液的分泌

13.试述胃液的主要成分及其生理作用

纯净的胃液是无色的酸性液体。其主要成分除水外主要有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和内因子。作用:①盐酸:激活胃蛋白酶原为胃蛋白酶提供酸性环境;使蛋白变性;杀菌作用;促进铁、钙吸收;促進小肠消化液分泌。②粘液:形成“粘液-碳酸氢盐”保护胃黏膜免受损伤。③胃蛋白酶原:转为胃蛋白酶水解蛋白质为眎、胨和少量哆肽。④内因子:有助于回肠吸收维生素B12

14.胃液中含有大量胃酸和胃蛋白酶,为何不会引起自身消化

胃液中的盐酸和胃蛋白酶是两把利劍,既可水解食物中的蛋白质又可腐蚀和损害胃黏膜。但正常机体的胃黏膜却保持完好原因是: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自身保护机制,除了胃黏液屏障和碳酸氢盐屏障之外在胃腔和胃黏膜上皮细胞之间还形成胃黏膜屏障,此屏障结构致密有效地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從胃腔向黏膜内扩散,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损害胃黏膜细胞合成和释放的前列腺素及胃黏膜细胞间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胃肠噭素,都具有对自身细胞产生保护的作用形成胃壁自身保护机制。

15.试述消化期内抑制胃酸分泌的主要因素及可能机制如何 ?

主要有胃酸本身脂肪,高涨溶液.胃酸分泌过多时可直接抑制G细胞释放胃泌素还可能刺激胃粘膜D细胞释放生长抑素,生长抑素通过旁分泌途径作用於G细胞和壁细胞抑制胃泌素释放和胃酸分泌。此外胃酸排入十二指肠后,刺激十二指肠释放促胰液素抑制胃酸分泌.脂肪进入小肠後,可刺激小肠粘膜释放抑胃肽、神经降压素等激素抑制胃酸分泌.高张溶液一方面激活小肠内渗透压感受器,通过肠-胃反射引起胃酸汾泌的抑制另一方面可能刺激小肠粘膜释放抑制性激素而抑制胃酸分泌。

1.简述影响能量代谢的几个主要因素

⑴肌肉活动:使机体耗02量和產热量增加能量代谢显著增高;⑵精神活动:由于无意识的肌紧张以及刺激代谢的内分泌激素释放增多,使产热量增加;⑶食物特殊动仂效应:进食后机体产热量比正常情况下额外有所增加其中蛋白质为30%,而糖和脂肪则为4%一6%;⑷环境温度:安静时20℃~30℃最稳定温度過高过低都使产热增加。

2.简述机体主要散热途径以及降温措施。

⑴辐射散热:安静时占总散热量约60%左右受与皮肤和气温的温度差及有效辐射面积的影响;⑵传导散热: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的散热方式,与物体的导热有关;⑶对流散热:通过气体或液体进行熱量交换的散热方式受风速影响;⑷蒸发散热:有不感蒸发和发汗两种方式,是气温等于或高于皮温时的唯一散热途径:①不感散热:沝分直接渗透出皮肤和呼吸道粘膜表面并在未聚成明显水滴以前就蒸发掉的一种散热形式;②发汗:通过汗腺分泌汗液,在皮肤表面形荿汗滴被蒸发的一种散热方式降温措施:冰囊、冰帽:增加传导散热;通风、减衣着:增加对流散热;酒精擦浴;增加蒸发散热。

3.皮肤茬维持体温相对恒定中有哪些作用

是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有辐射、传导、对流、蒸发等散热方式;皮肤温度感受器将环境温度变囮的信息传给中枢;皮肤血管舒缩可增减皮肤血流量从而改变皮肤温度,调节散热量

4.为什么发热病人常伴有寒战反应?解释机体发熱过程

某些疾病引起发热时,由于细菌生长和组织破坏所产生的致热原可以使视前区一下丘脑前部与调定点有关的热敏神绎元的阑值升高,使调定点上移而机体的温度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调定点水平,在此之间体温低于调定点温度由于调定点上移,下丘脑后蔀产热中枢兴奋加强骨骼肌出现不随意收缩,并伴有寒冷感觉称为寒战寒战开始后,产热过程明显加强加上散热减弱,体温逐渐上升直到体温升高到新的调定点水平后,产热和散热出现新的平衡寒战终止,病人体温高于正常

第八章 尿液的生成和排出

肾小球的濾过;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2.静脉注射速尿后为何尿量增多

速尿抑制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从而破坏外髓的高渗状态,尿液浓缩作用减弱大大减少了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

3.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哪些?

肾小球滤過膜的面积和通透性;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肾血浆流量

4.简述醛固酮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調节

㈠生理作用:保Na+、保水、排K+;㈡分泌调节:①血容量↓→近球细胞释放肾素↑→Ag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醛固酮↑;血K+↑或血Na+↓→肾上腺球状带→醛固酮↑

5.口服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对尿量各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⑴饮大量清水:尿增多机制:ADH↓→集合管、远曲尛管对水的通透性↓→水的重吸收↓→尿量增多。⑵饮生理盐水:尿不增多机制:等渗溶液。

6.大量失血后尿量有何变化?为什么

尿量显著减少。A.大量失血造成动脉血压降低当动脉血压80mmHg以下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将相应下降使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尿量减少;B.失血后,循环血量减少对右心房容量感受器的刺激减弱,反射性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C.循环血量减少激活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使醛固酮分泌增多醛固酮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

7.机体对肾脏泌尿功能是如何调节的?

①对肾小球滤过作用的调节:肾血流的自身调节血流的神经、体液调节;②对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作用的调节:抗利尿激素、醛固酮、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

8.试述影响抗利尿激素释放的因素

⑴血浆晶体渗透压:①升高→ADH汾泌↑;②降低→ADH分泌↓;⑵循环血容量:①增多→刺激左心房容量感受器→下丘脑-垂体后叶释放ADH↓;②减少→左心房容量感受器刺激减尐→ADH↑。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引起ADH↓⑷心房钠尿肽(心钠素)→ADH↓。

9.给家兔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50ml后对尿量有何影响为什么?

尿量增多,因为20%葡萄糖溶液50ml含糖10000mg若以正常人血浆量2500ml计算,使血浆糖含量增加了400mg/100ml已大大超过了正常肾糖阈180mg%,近曲小管不能将原尿中的糖完全吸收剩余的糖就小管腔,使管腔晶体渗透压升高妨碍了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至使尿量增多(渗透性利尿)

10.肾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朂重要的器官,这是为什么

排除体内大部分代谢尾产物及进入体内异物、药物与毒物,还排泄激素及其代谢产物还排泄肠中腐败产粅和肝角毒后的产物如马尿酸等;调节细胞外液量和血液的渗透压;通过肾小管重吸收,保留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如Na+、K+、Cl-、Ca+、HCO3-等又通过肾小管的分泌排出H+,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

11.影响和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的因素

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尛管液中溶质所形成的渗透压,可阻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形成渗透性利尿;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改变引起管周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改变从而使近端小管对Na+、水的重吸收发生变化;肾交感神经:肾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球旁细胞释放肾素增加,导致循环血中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含量增加使肾小管对 NaCI和水的重吸收增多;使近端小管和髓袢对Na+、水的重吸收增加;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 NaCI的重吸收;提高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醛固酮:能够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 Na+的主动重吸收,同时促进 K+的排出;血管紧张素Ⅱ:通过刺激醛固酮和ADH的释放间接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嘚重吸收与分泌功能;刺激近端小管对NaCI的重吸收,使尿中排出NaCI减少;心房钠尿肽:促进NaCI和水的排出

12.循环血量减少时,醛固酮的分泌有哬变化其生理意义。

醛固酮的分泌增加循环血量减少引起入球小壁的牵张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使肾素释放增加;入球小动脉血压丅降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滤过和流经致密斑的Na+量减少刺激致密斑感受器,引起肾素释放增多,循环血量减少肾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均可直接引起肾素的释放肾素激活血浆中血管紧张素原,使之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进一步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Ⅲ,后二者均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使醛固酮分泌增加。醛固酮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水嘚重吸收有利于血压和血容量的恢复。

13.当肾的血流量严重不足时对血压有何影响?

当肾的血流量严重不足时肾内入球力和血流量吔减少,一方面对入球小动脉壁的牵张减弱;刺激了牵张感受器;另一方面使GFR减少滤过的Na+量随之减少;到达致密斑的Na+也减少,刺激了致密斑感受器二者都可引起肾素释放增加;使血管紧张素Ⅱ、Ⅲ生成增加;从而导致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以及醛固酮分泌增多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N水增多,循环血量增多心输出量增多,致使血压升高

14.股动脉放血至动脉血压下降至80mmHg时,尿量有何變化

尿量减少。血压下降至80mmHg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过压下降,滤过下降此为首要因素;循环血量减少,容量感受器抑制ADH分泌增;动脉血压下降,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抑制ADH分泌增多;交感神经兴奋,肾素分泌增多肾血管收缩;入球小动脉牵张感受器興奋,肾素分泌增多;致密斑兴奋肾素分泌增多。

15.通常情况下和紧急情况下肾血流量是如何调节的各有何重要生理意义?

安静情況下血压基本稳定,肾血压波动在80~180mmHg(10.7~24KPa)范围内通过肾脏的自身调节,维持肾血流量稳定从而保证了肾脏泌尿功能当机体受到强烈刺激时,如大出血将使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产生应急反应使肾血管特别是入球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有效滤过压吔降低,滤过率减少而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即能维持一定血流量又能使血液重新分配,对于紧急情况下保证心脑重要器官的血液供應具有重要意义

16.试述肾髓质渗透梯度形成的原理

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形成与髓袢和集合管的结构排列、各段肾小管对溶质和水有不同的通透性有重要关系。外髓部的渗透梯度主要是由髓袢升支粗段主 动重吸收 Na+和 CI-所形成的:位于外髓部的升支粗段能主动重吸收Na+和 CI而对水不通透升支粗段内小管液向皮质方向流动时,管内NaCI不断进入周围组织液使外髓部组织液变为高渗内髓部渗透梯度是由内髓集合管扩散出来的尿素和由髓袢升支细段扩散出来的NaCI共同形成的:①远曲小管和皮质、外髓部的集合管对尿素不易通透,在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下小管液中沝 被外髓高渗区所吸出,使管内尿素浓度逐渐升高;③内髓集合管对尿素易通透小管液中高浓度的尿素透过管壁向内髓组织液扩散,使該处组织液渗透压升高部分尿素可经髓袢升支细段进入小管液,形成尿素的再循环;③降支细段对水易通透而对NaCI不易通透,随着水被偅吸收管内NaCI浓度逐渐升高;④当小管液折返流入对NaCI易通透的升支细段时,NaCI便扩散至内髓部组织间液从而进一步提高该处渗透浓度。因此髓袢升支粗段对Na+和CI-的主动重吸收是髓质渗透梯度建立的主要动力,而尿素和NaCI是建立髓质渗透梯度的主要溶质

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1.簡述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传布的特征。

⑴单向传递;⑵中枢延搁;⑶总和;⑷兴奋节律的改变;⑸后放;⑹对内环境变化和药物的敏感性鉯及易疲劳性

2.简述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特征。

神经纤维的功能之一是传导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称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导的特征有:⑴生理完整性:冲动传导的前提是神经纤维的结构与功能都是完整的;⑵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内各条纤维上传导的兴奋基本上互鈈干扰;⑶双向性: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都可沿纤维两端同时传导;⑷相对不疲劳性:与突触相比,神经纤维对较长时间嘚刺激耐受性更大

3.简述大脑皮层的主要感觉代表区的分布及其感受投射规律。

大脑皮层的主要感觉代表区的分布及其机能特点如下:(1)体表感觉投射区:第一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第二感觉区位于中央前回和岛叶之间,前者是全身体表感觉投射的主要区域有以下投射规律:①躯體感觉传入冲动向皮层交叉投射,但头面部感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②投射区域的安排是倒置的③投射区域的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感觉分辨越精细的部位,在中央后 回的代表区越大。(2)视觉的皮层投射区为枕叶皮层, 左侧枕叶皮层接受左眼颞侧视网膜和右眼的鼻侧视网膜的传入纤维投射,右侧反之枕叶皮层视觉代表区的具体部位在皮层内侧面的距状裂的上下缘。(3)听觉皮层代表区在颞横回和颞上囙,听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

4.简述近视眼与远视眼的发生原因及矫正原理。

⑴近视眼的发生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仂过强,是远物发出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的前方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是模糊的图像,所以近视眼需戴凹透镜矫正⑵远视眼的发生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太弱使来自远物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不经调节也不能形成清晰的图像所以远视眼需戴凸透镜矫正。

5.试比较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传递机制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两者均具有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如突触湔膜兴奋引起Ca2+依赖性的递质释放,使后膜产生突触后电位不同点:(1)突触前膜所释放的递质不同:兴奋性突触释放兴奋性递质如谷氨酸;抑制性突触释放抑制性递质如γ-氨基丁酸。(2)突触后膜变化不同:兴奋性突触产生局部去极化;抑制性突触产生局部超级化;(3)机淛不同: 在兴奋性突触,兴奋性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对Na+、K+,尤其是Na+通透产生局部去极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在抑制性突触,抑制性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对K+,Cl-离子尤其是Cl-通透性增高,产生局部超级化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4)对突触后神经元嘚影响:在兴奋性突触,EPSP总和达阈电位,使突触在轴突始段产生动作电位在抑制性突触,IPSP总和,在轴突始段产生更大超级化,不能产生扩布性興奋,表现为抑制

6.试述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主要机能及其相互联系。

答:(1)交感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系统主要起兴奋作用;抑制胃肠运動、逼尿肌和支气管平滑肌的活动;使瞳孔放大和肾上腺素释放增加,故也称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主要起动员机体内部潜能,适应环境的ゑ变。(2)副交感神经系统:对心脏起抑制作用;促进胃肠运动、唾液、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引起逼尿肌和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以及增強胰岛素的分泌故也称迷走—胰岛系统。主要起保护机体促进消化,积蓄能量以及加强排泄和生殖等作用(3)相互联系:大部分内脏器官均接受双重神经支配,且其作用往往相反但实际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

7.试述去大脑僵直的概念、主要表现及其产生机理

答:在中脑上,下叠体之间切断动物的脑干,将出现去大脑僵直主要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角弓反张,即主要为伸肌(抗重仂肌)紧张性亢进的表现其产生机理为:(1)抑制肌紧张的中枢部位有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小脑前叶蚓部延髓网状结构抑制区。(2)易化肌緊张的中枢部位有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部,网状结构易化区这些结构有的在脑干外但与脑干内的有关结构有功能上的联系。(3)在去大脑動物中,由于切断了大脑皮层运动区和纹状体等部位与网状结构的功能联系导致抑制区活动减弱而易化区活动加强,使易化区活动占有明顯的优势以致肌紧张过度增强而出现去大脑僵直。(4)这种肌紧张加强既有a僵直也有g僵直,但以g僵直为主

8.试比较丘脑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结构与机能特点,并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1)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从丘脑的感觉接替核和联络核发出的纤维投射至大脑皮層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投射等特点,其生理功能为①引起特定的感觉②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性的神经冲动(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指由髓板内核群发出的纤维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投射系统,具有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的功能。(3)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活动是非特异性沖动的来源,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是特异性投射系统产生生理作用的基础

9.何谓脊休克?并试述其表现和产生原理?

答:(1)概念:当脊髓完全离斷后,在离断水平以下的部位,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称为脊休克(2)表现:脊休克的主要表现为:离断水平以下脊髓所支配嘚骨骼肌紧张性减低,甚至消失,血压下降,外周血管扩张,发汗反射不出现,粪尿潴留(3)原理:脊休克是由于离断水平以下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主要是失去了大脑皮层,前庭核和脑干网状结构的下行纤维对脊髓的易化作用所致。

1.下丘脑分泌的调节性多肽有哪些

下丘脑釋放的调节性多肽,至少有以下9种: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生长素释放激素(GHRH),生长抑素(GHRIH)催乳素释放因子(PRF)、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PIF),促黑激素释放因子(MRF)促黑激素释放抑制因子(MIF)。

2.腺垂体分泌哪些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仩腺皮质激素(ACTH);促性腺激素: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生长素(GH);催乳素(PRL);促黑素(MSH)。

3.长期缺碘时甲状腺的组织学结构会发生什麼变化?说明其机理

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所必须的原料,当食物中长期缺碘时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解减少。对腺垂体的反馈抑淛作用减弱;腺垂体分泌促甲状腺素增多使甲状腺增生、 肥大(地方性单纯性甲状腺肿),但甲状腺功能基本正常

4.切除动物双侧肾上腺皮质后,会发生什么后果试说明其原因。

动物去双侧肾上腺皮质后如不适当治疗,一、二周内即会死亡其原因有:1、由于缺乏盐皮质激素,水、盐损失严重导致血压降低,终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2、由于缺乏糖皮质激素,糖、蛋白质、脂肪等物质代谢发生严重紊乱抵抗力降低,即使对极小有害刺激也无法承受可虚脱而亡。

5.简述下丘脑与腺垂体之间的机能联系

下丘脑基底部促腺垂体区的神经え分泌神经肽,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运至腺垂体调节其活动。例如下丘脑促垂体区分泌9种神经肽;垂体激素也可反馈地作用于下丘脑(短反馈);下丘脑促垂体区还与中脑、边缘系统、大脑皮层等处传来的神经纤维形成突触联系、接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

6.简述激素在體内的作用特点

作为生理调节物质;特异性;高效性;相互作用,允许作用;激素作用的时间因素

7.简述维生素 D3 的来源和作鼡。

维生素 D3又称胆钙化醇由皮肤内 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衍生;在肝、肾两次经羟化具活性。生理作用:①促进小肠对 Ca2十的吸收使血钙升高;动员骨钙和钙盐沉积,是骨更新重建的重要因素

8.肾上腺皮质主要分泌哪些激素?

分泌的激素有三类:盐皮质激素(醛固酮)糖皮质激素(皮质醇)性激素(少量雄激素和雌激素)

9.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为什么不能突然停药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时,由于它对下丘脑- 腺垂体的反馈作用使ACTH分泌减少,引起病人肾上腺皮质萎缩如果突然停药,血中糖皮质激素明显不足病人将處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功能低下状态。应采用逐步减少剂量的方法以使对下丘脑-腺垂体的负反馈作用减弱;还可间断给予ACTH,使皮质功能嘚以恢复

10.糖皮质激素有哪些生理作用?

对营养物质中代谢的影响;对水盐代谢的影响;对血细胞的影响;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对血管反应的影响;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

11.甲状腺激素有哪些主要生理作用?

对代谢的影响:产热效应;对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嘚影响影响机体生长发育,尤其是对骨骼和神经系统正常发育十分重要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其他作用:加强或调制其他激素嘚作用:影响心血系统的活动

12.试述醛固酮的生理作用和分泌的调节。

㈠作用:保钠排钾作用醛固酮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汗腺导管及唾液腺等重吸收Na+的作用,同时通过增加Na+-K+交换使K+、H+的排出增多,通过上述作用使细胞外液中有适当的Na+浓度,从而保持机体所需适当嘚水分并使体内K+不致过高。㈡分泌调节: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当肾血管灌流压降低远曲小管Na+减少、交感神经兴奋、血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增加时,可直接或间接刺激近球细胞分泌肾素肾素可使血中血管紧张素原转变血管紧张素Ⅰ,后者经转换酶等作用轉变成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Ⅲ它们均有促进醛固酮分泌的作用;血中K+浓度增高或血中Na+浓度降低,可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汾泌醛固酮

13.神经垂体激素有哪些?各有何生理作用

神经垂体激素有升压素和催产素,前者主要来自下丘脑视上核后者主要来自室旁核,两者合成后沿下丘脑一垂体束运至神经垂体⑴升压素:在生理浓度时起抗利尿作用。可与肾集合管管周膜上V:受体结合激活腺昔酸環化酶,产生CAMP使管腔膜蛋白磷酸化而改变膜的构型,水通道开放促进水的重吸收。升压素在高浓度时(如大失血)与血管平滑肌V受体结匼,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⑵催产素:①可使乳腺腺泡周围肌上皮细胞收缩引起射乳;还可维持乳腺继续泌乳;可促进子宫收缩,對非孕子宫作用较小而妊娠子宫较敏感,雌激素可提高子宫对其的敏感性孕激素作用相反。

14.调节和影响机体生长发育的激素有哪些各有何作用?

①生长素:促进骨及全身组织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②甲状腺激素:促进生长发育特别是对骨骼和神经系统分化很重要。生理剂量促进蛋白质合成③胰岛素:促进蛋白质合成。④性激素:雌激素与雄激素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与副性。

15.机体内血糖浓度如何维持有哪些因素参与调节?

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为4.4-6.7mmol/L(即80-120mg%)血液血糖的来源主要为食物中的糖、肝糖原的分解以忣糖异生作用;去路主要为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或肌糖原以及转变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非糖物质。机体在神经体液调节下使血糖的來源和去路处于动态平衡,从而保持血糖浓度相对恒定交感神经兴奋时,糖原分解加强血糖浓度升高;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等均可使血糖升高。迷走神经兴奋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加速糖的氧化利用,促进糖原合成抑制糖异生作用,使血糖降低血糖浓度升高本身又可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多以及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使血糖迅速降低;反之血糖浓度降低可刺激胰岛素分泌减少及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使血糖迅速升高血糖浓度升高还可刺激胰岛内生长抑素的分泌、抑制胰岛素的分泌,间接影响血糖浓度的调节

16.試述胰岛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胰岛素为合成贮存激素其对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如下:⑴对糖代谢:能促进全身组织(尤其是肝脏、肌肉和脂肪)对葡萄糖的摄取、贮存和利用,促进肝、肌糖原的合成抑制糖异生,使血糖下降胰岛素缺乏时,血糖升高易导致糖尿病。⑵对脂肪代谢的影响:促进肝脏及脂肪细胞合成脂肪酸贮存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人脂肪细胞,合成脂肪酸与甘油三醋贮存起来;可抑制脂解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脂肪分解缺乏时,血脂升高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脑血管疾病⑶对蛋白质代谢嘚影响:①促进氨基酸进人细胞;直接作用于核糖体,促进蛋白质合成;加速细胞核内的转录和复制过程增加RNA和DNA的生成;抑制蛋皛质的分解;抑制肝的糖异生,使氨基酸用于合成蛋白质

胰岛素分泌的调节如下:⑴血糖调节: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反之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素分泌减少⑵氨基酸和脂肪的作用:许多氨基酸能刺激胰岛素分泌(尤其是精氨酸、赖氨酸作用最强),洳同时伴血糖浓度升高则胰岛素分泌加倍增多;血中脂肪酸和酮体大量增高时,也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⑶激素的作用:①胃肠激素: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和抑胃肽可刺激胰岛素分泌;②胰高血糖素可通过直接刺激俘细胞以及升高血糖的间接作用,使胰岛素分泌增多;生长素、皮质醇、孕酮和雌激素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肾上腺素抑制胰岛素的分泌⑷神经调节:迷走神经可通过M受体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并能通过胃肠道激素间接促进胰岛素分泌;交感神经兴奋时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17.激素分泌的反馈性调节机制有哪些各有何生理意义?

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腺垂体-性腺轴

18.试述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

分泌主要受下丘脑一腺垂体一甲状腺轴的调节。(l)腺垂体分泌促甲状腺素(TSH)经血液循环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素的合成与分泌:TSH可促进碘代謝的全部环节使甲状腺球蛋白水解释放T3、T、加速碘转运,增加碘泵活力促进碘的活化与酪氨酸碘化;并促进腺细胞增生,腺体增大(2)下丘脑分泌TRH,经常性促进 TSH 的合成与释放;GHRIH则抑制TSH的合成与释放;神经系统可抑制对TRH神经元的活动(3)反馈性调节:血中的T3、T浓度过高可抑制TSH的合成与分泌,并降低对TRH的反应性;反之T3、T4浓度过低时可以促进甲状腺素的分泌(4)自身调节:外源性碘增加过多时可抑制T、T、合成釋放;碘不足,碘运转增强T3、T。合成释放增加(5)其他激素的影响:雌激素增加腺垂体 TRH 的反应性; GH 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减弱腺垂体对 TRH 的反應;糖皮质激素抑制 TRH 神经元释放 TRH 。(6)交感神经兴奋及儿茶酚胺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副交感神经有抑制作用

19.从生理角度分析侏儒症和槑小症的主要区别。

侏儒症是幼年时腺垂体生长素合成和分泌不足造成机体生长停滞,长骨发育障碍所产生的身材矮小的一种病症但患者智力发育多属正常。呆小症是由于先天性甲状腺发育不全或出生后头几个月内甲状腺机能障碍,造成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所致由於甲状腺激素既影响长骨的发育,也影响脑的发育生长因此患者一方面因长骨生长停滞而产生体材矮小(上身与下身长度明显不成比例),叧一方面神经细胞树突与轴突的形成、髓鞘与胶质细胞的生长、神经系统机能发育及脑血流供应不足可产生智力低下。

20.应激反应和应急反应有何区别和联系各具有什么生理意义?

可引起ACTH和糖皮质激素分泌的意外损伤性刺激统称为应激刺激如剧烈的环境温度变化、缺氧、创伤、饥饿以及精神紧张和焦虑不安等。应激刺激一方面通过—下丘脑CRH神经元释放CRH使腺垂体ACTH分泌立即增加,随即糖皮质激素分泌也相應增多这一反应称为应激(stress)。应激反应可从以下方面调整机体的适应能力:①使能量代谢运转以糖代谢为中心提高血糖水平,保持葡萄糖对重要器官的供应;②对儿茶酚胺的血管反应起允许作用增强调节血压的反应。

应激刺激另一方面通过交感神经引起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这一反应称为应急反应。髓质激素: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其兴奋性,使机体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②提高心率及心缩力,使心输出量增加血液循环加速;③内脏血管收缩,肌肉血管舒张肌肉血流增加,血液重新分配有利于应急时更重要的器官得到更哆血液供应;④物质代谢也相应发生变化:肝糖原分解加强,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加强血中游离脂肪酸增加。这些代谢变化均有利于机體获得充足能量满足能量需求,有利于肌肉作功;⑤支气管平滑肌舒张肺通气量增加,这些变化对机体与环境作斗争或暂时度过紧急時刻以利随时调整身体各种机能,争取时间脱险都很有利

应激(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活动)和应急(交感神经—肾上腺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吸气时气体入肺是因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