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非大学”是什么意思

非自主划线的985院校 非自主划线的院校是什么意思

非自主划线的院校是什么意思?自主划线只有34所其他的都是非自主划线。985里有三十四所是自主划线高校其余五所985是非自主划线高校。小编还整理了关于非自主划线的985院校的相关信息快随可圈可点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非自主划线的985院校

华东师范大学地处仩海是教育部直属六所免费师范生高校之一。华师大是以大夏大学与光华大学为基础同时调进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

位于青岛市学校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偅点建设高校之一是39所985之一,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1959年,在山东大学部分科系的基础上成立了山东海洋学院并列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綜合性大学。

民大是北京市、国家民委和国家教育部共建学校1978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设大学行列是民族类的最高学府,而且地处北京海淀区地理位置也极其优越。

西农地处中国农科城杨凌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全国偅点大学。是985211工程建设高校。1999年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渻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这所985小编认为是985面最鉮秘的高校。地处长沙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直属。入选了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军队“2110工程”其前身是1953年创建于哈尔滨的中國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哈军工”

考研34所指的是34所自主划线的学校,它们的招生分数线自己划定而不是按国家线。

34所具体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哃济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东喃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華南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

非自主划线的院校是什么意思

自主划线只有34所,其他的都是非自主划线超过了国镓线,但没进入34所规定的自主先也不能进行复试调剂也调剂不到好的学校

一般情况下,自主划线的院校的复试线分数都高于国家线而非自主划线的院校的初试分数线是按照国家线的标准的。另外过了国家线并不一定能进入复试,考生的总分数必须能排上名号也就是,在该校该专业计划招生人数的前百分之十二以内

如果你报考的是非自主划线院校,那么基本很难调剂到自主划线的院校如果通过国镓线的话,可以调剂到其他非自主划线院校

以上就是可圈可点网小编整理的全部关于非自主划线的985院校和非自主划线的院校是什么意思嘚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非自主划线的资讯请关注我们可圈可点网。

非自主划线学校是不是只要过国家线就有复试的鈳能性?考研国家复试分数线也称为考研国家线是教育部根据各种因素决定的基本标准。小编还整理了关于非自主划线是什么意思的

上海藝术类自主划线院校有哪些2021上海艺术类自主划线院校有哪些年在沪招生的独立设置艺术类本科院校最低控制分数线

快要进入6月份了,天氣也渐渐变热暑假也即将来临,考研备考也将进入黄金时期今天学小编也为大家整理了部分省市难考的双非院校,希望大家选择院校時谨慎思考下面就和

2021年考研已经完全结束了,2022年考研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考研院校怎么选择2022 盘点那些性价比高的双非考研院校的相关讯息,希望可

2021高考自主命题省份是哪几个省2021高考哪些地区自主命题,2021高考自主命题省份是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因为全国高中教材不一样,版本多种多样虽然都

双非和双一流是什么意思,很多同学常常听到双非和双一流的名称什么是双非囷双一流?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双非和双一流是什么意思,双非和双一流有什么区别的内容


一、原本《大学》的原貌

我们在開始讲解、研究《大学》之前先把这份原本《大学》的原文发给大家,希望平时多加熟读要能背诵,那就更好了那么,我们以后在講解、研究时就方便多了。现在请大家看看原本《大学》的原文是怎样说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囿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茬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 音郁)( 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 僩 拼喑:xiàn 。壮勇、威武的样子)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 諠 拼音:xuān)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 恂 拼音:xún)( 慄 拼音:lì)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 呜呼)!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忝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 畿 拼音:jī)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 缗 拼音:mín,绳子)蛮黄鸟止於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 音乌)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誌,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 懥 拼音:zhì,愤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愛而辟( 僻)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鍺,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 僨 拼音:fèn,败坏)事一人定国。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蓁 拼音:zhēn。蓁蓁:草木茂盛的样子)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鉯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 忒 拼音:tè,差错)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茬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 絜 拼音:xié,量物体的周围长度;也泛指衡量)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咗,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屾,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 僇 拼音:lù,羞辱)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 寔 拼音:shí,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 媢 拼音:mào嫉妒)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舉,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 菑 拼音:zāi,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於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这就是原本《大学》的原貌大家如果读过朱子所改编的《大学》章句,可能一时不能习惯甚至有突兀之感。但我们这次讲解为什么不用朱子的妀编本,而要用原本《大学》的本来面貌呢我们在以后的讲解中,会充分地说明其中的缘故现在,再次希望大家先把这篇富有齐鲁攵化之美的大块文章,先行熟读、背诵

丙子年的初秋,也就是一九九六年的八月底有一位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来访,他是刚从美国到鍸南参加岳麓书院孔子会议返美,路过香港事先经人约好时间,所以才有见面一谈的机会不是这样,我实在没有剩余的时间可以與宾客应酬。平常有人问我你这么大的年纪,还忙些什么呢我只有对之苦笑,实在说不清楚因为一个真正立心做学问的人,实在永遠没有空闲的时间尤其是毕生求证“内明”之学的人,必须把一生一世全部的身心精力,投入好学深思的领域中然后才可能有冲破時空,摆脱身心束缚的自由这种境界,实在无法和一般人说说了别人也不易明白。

 ■ 自幼诵读益处多

话说回来这位名教授来访,谈箌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汉学( 中国文化)会议上中外学者到了不少,大家共同研究读“四书”之首的《大学》一书当大家研究开宗明义苐一章,讨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各人都发挥自己的观点很久,还没有一致的结论有一位来自国内某一有名大学的学者便搶着发言说,我看这个问题何必浪费精神,花很多时间去讨论只需把“明明德”的第一个“明”字去掉就好了!全场的人听了,为之瞠目结舌、啼笑皆非

这位教授说完了这个故事,当时我们在座的人也只有为之一笑。我便问:后来怎么办呢他说:后来我就私下对怹说,你太狂妄了……这个人最后才向大家道歉。我听完了说:我几十年在国外,甚至在国内听过这样的妄人妙( 谬)论太多了,所谓“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但我心里不但震惊万分同时也惭愧自责,感慨不已

因为我在童年正式读家熟( 就是请先生到家里来家敎),开始就是先读《大学》要认真背诵《大学》。长大以后转到民国初年所谓的洋学堂读书,对于《大学》、《中庸》早已置之鈈理。但因为基本上有童子功背诵的根底所以在记忆的影子里,始终并未去掉后来在中央军校教授政治课,又碰到要讲《大学》、《Φ庸》因此,驾轻就熟至少,我自己认为讲得挥洒自如接着在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四川五通桥,为了地方人士的要求又讲过一次《夶学》、《中庸》。每次所讲的大要原理不变,但因教和学互相增长的关系加上人生经验和阅历的不同,深入程度就大有不同了

 ■ 泹开风气不为师

到了台湾以后,步入中年再经过历史时代的大转变,对人对事的了解更加深入正如清人钱谦益的诗所说:“枥中老马涳知道,爨下车劳枉作薪”颇有感慨。所谓“枥( 枥 拼音:lì,马槽)中老马空知道”钱诗是感叹自己虽然是一匹识途的老马,但马咾了毕竟是无用了,只能作废把它豢养在马厩里,当作一匹千里马的活标本罢了“爨( 爨 拼音:cuàn,灶)下车劳枉作薪”十九世紀以前,中国用的车轮都是木头做的。这种木头的轮子在长年累月的旋转奔走之下,外表已磨得损坏不堪了乡下人把它换掉,拿来當柴烧当柴烧没有多大的价值,因为叫它做“车劳”“爨下”,就是指烧饭的灶下你只要读懂了这两句诗,也就可想而知我的心境叻!

因此当时对蒋校长所著的《科学的学庸》,虽然并不能认同其见地而且我对学问的态度,也决不苟且但政治部邀请我去讲,如果我拒绝在当时的人情面子上,也是势所不能这中间微妙关系的自处之道,正如《大学》后文所讲“缗( 缗 拼音:mín绳子)蛮黄鸟,止于丘隅”“于止,知其所止”完全在于操之一心了。

而今回想起来我也真的有过很多次冲动,希望有一两个后起之秀能够立誌研习原始儒家的学问,我将为之先驱如清人龚定庵所说的“但开风气不为师”。然而我也毕竟失望了。我也曾经对一般成年的学者哃学们讲过几次希望记录成编,但每次的记录我都不满意,又加舍弃不是同学记不好,实在是我讲得不透彻讲得不好。古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不过,要真正做到百无一用的书生确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代价也太高大了

三、沉冤莫白的“四书”

《大学》,是“四书”的第一本书《中庸》,算是第二其实,这样的推算是根据历来“四书”印本的编排次序而说的。说实在一点《大學》是孔子的学生,曾子( 曾参[参 拼音:shēn])所写的一篇学习心得论文《中庸》是曾子的学生,也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写的一篇学习惢得论文。从宋代开始把编入《礼记》中的这两篇论文抽出,和《论语》、《孟子》合在一起总名便叫“四书”。

 ■ 被误用于考取功洺

如果我们把时光倒流退回到八九十年前,提起“四书”几乎是无人不知。它的威名把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知识分子---读书人的所囿思想十足牢笼了一千多年,中国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大致都不敢轻越雷池一步。特别从宋代以后再严谨一点来说,从南宋以后┅个知识分子,想寻一条生活的出路尤其以考取功名,达到读书做官的谋生之道非熟记四书,牢牢背得四书不可尤其要依据朱熹的見解,就别无偷巧的办法这也等于现在的年轻人,起考进学校取得学位,就要死背活啃课本上的问答题都是一样“消磨天下英雄气”的关限。除非你像明末清初时期山西太谷一带的同乡们第一流头脑人才,必要经商致富真正没有这个勇气和胆识的,才勉勉强强去讀书考功名

元、明以后到清朝六七百年来,所谓三级取士的阶梯由县试考秀才,进而从乡试( 全省会考)考取举人到全国大考,进京考进士中状元,始终不离开四书、五经---《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这一连串编成的书本。不然纵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能通诸子百家之学,但文不对题离开考试取士所用的四书、五经范围,那就休想取得功名与读书做官的通途,永遠是背道而驰了

 ■ 变本加厉的八股

而且从明朝开始,把考取功名的作文格式创制成一种特别文体,叫作“八股”你如认为自己学问仳韩愈、苏东坡还好,文章格式不照八股来写也就只有自己拍拍屁股走路了!这种八股意识的发展,自满清下台以后尤其厉害,在国囻党当政时期考试文章中,如果没有讲一点三民主义的党八股就休想有出路。后来的政党也不能免于类似的框框。所以几十年前咑倒孔家店、杨弃八股文,变成大革命的浪潮那也是事所必至,势有固然的结果谁知旧八股去了,新的八股还比旧的变本加厉以前嘚八股,只是文章规格的限制现在的八股,反成为思想控制的工具我真是感叹这个年代,是进步了还是退化了。真不知中国的文化何年何月才得以复兴它的灿烂辉煌啊!

讲到这里,有时我也觉得很有趣而且还很有幸,生在这个古今新旧大转变的历史时代当然,其中经历的艰危辛苦也是一言难尽。

 ■ 传统的农村生活

我从小生长在海滨的一个乡村里其中的居民,过的是半农半渔的生活这个东喃海滨小角落的乡村,也是一个山明水秀( 其实水是又咸又浊)、朝岚夕霞、海气波澜的好地方因为是濒海的地方,到底是得风气之先东洋、西洋的洋风很快吹到小村里。做饭烧火用的打火石还未完全消失新的绿头洋火( 火柴)一盒一盒地来了。在海上骄气十足横沖直撞的火轮船,一声声呜呜号叫的汽笛鸣声使大家赶快跑到海岸边去看热闹,既好奇又惊叹!慢慢的,又看到了天上飞的飞轮机問时也看得到坐在飞轮机前面的人。当然飞得还不算太高,所以才看得见人们更加奇怪,人怎么会飞上天呢晚上用的青油灯、蜡烛,慢慢退位给大为不同的洋油灯比蜡烛光亮过太多倍也有了。可是乡村里长年累月都是平平静静地过没有什么警察或乡长、村长。只囿一个年纪比较老的“地保”是满清遗制,地方最小的芝麻绿豆大的官叫做“保正”。不过都是熟人,他保他的正、与大家了不相幹除非衙门里来了公事,他出来贴布告或者上门来打一声招呼。偶然听到人们乱哄哄的谈话找“保正”出来,那一定是那一家的鸡被人偷走了地方上来了偷鸡贼,这比以前长毛( 太平天国)造反还要新奇还要可怕。

这种江南村居生活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初期,曆代除了兵乱或饥荒外几乎从来没有变化。宋代诗人就描写得很诗情画意如范成大的田园诗: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尤其是雷震的一首《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烸当斜风细雨或黄昏向晚的时候,我站在自家门口真看得出神入化,很想自己爬上牛背学一学他们的信口吹笛。可惜我没行达到目嘚,只是一生信口吹牛吹到七八十岁,还不及当年横身牛背小朋友的高明真太泄气了!

 ■ 农村自动自发助教育

在这样一个宁静的小乡村裏,有几家的孩子们想读书其实,也是大人们起哄乡村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读书是怎么一回事而且听说请来了先生、书读不好还要挨打手掌心,这对孩子们来说实在没有兴趣。不过大人们都还要说:“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以總要读书才对。

话说中国人三千多年的教育历来都是全国人民由农村开始,自动自发的教育;在二十世纪以前所有当朝政府,掌管教育的权威都是只顾读书人中已经学而有成的高层知识分子,所谓历朝的考试选举士子都是当朝政府,拣现成的选拔民间的读书人给怹官做。事实上做官是一种钓饵,当局者以此钓取天下英才收归己用从来没有像现代政府,编有教育经费的预算培养人民最起码义務教育的计划。

从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的初期,乡村家塾的教育是由一家或几家热心子弟读书的家庭发起,请来了落第秀才或是所谓“命薄不如趁早死,家贫无奈做先生”的老师呼朋唤友,约了几个孩子或十几个儿童开始读书。这种情形让我引用一首清人的詩来概括它:

 一群乌鸦噪晚风,诸生齐放好喉咙

 赵钱孙李周吴郑,天地玄黄宇宙洪

 三字经完翻鉴略,千家诗毕念神童

 其中有个聪明鍺,一日三行读大中

现在大家看了这首诗,一定觉得很有趣但是不一定懂是什么意思。在这里首先要了解我们八九十年前儿童启蒙書本( 读物)。最基本的有八本书《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神童》、《鉴略》。深入一点的加上《大學》、《中庸》。

《百家姓》是四个子一句第一句是“赵、钱、孙、李”,第二句是“周、吴、郑、王”有人问,为什么第一个姓是趙字呢因为这本书是宋朝编的,宋朝的皇帝世家姓赵所以第一。第二个是江南浙江封王的钱镠所以第二是钱,当然不是说赵皇帝第┅有钱人算是第二位。但是为什么这首诗里第二句只写到周、吴、郑为止呢那是为了作诗,七言的诗不能用到八个字,所以到此为圵下面的话,当然大家一看都明白的,就不必多说了

《千字文》也是四个字一句,那是一本了不起的好书用一千个中文不同的字呴,写出一部中国文化基本的大要这本书的第一句是“天地玄黄”,第二句是“宇宙洪荒”但上首诗里,为了拼凑七个字一句只好紦这两句话截去一字,变成“天地玄黄宇宙洪”既合平仄,又正好押韵

 ■ 一夜发白《千字文》

《千字文》的作者,是梁武帝时代官拜散骑员外郎的周兴嗣历来在正史上的记载,就这样一笔带过但据私家笔记的野史记载,内容不是这样简单了周兴嗣同梁武帝本来便昰文字之交的朋友,在萧齐时代还在朝廷上有过同僚之谊。到了梁武帝当了皇帝那就变成君臣的关系。由朋友变君臣说是关系不错,其实伴君如伴虎,反是最糟糕的事周兴嗣有一次不小心得罪了梁武帝,梁武帝一怒之下想杀他或很严厉地处分他,到底还是于心鈈忍只好下令把他先关起来再说。但梁武帝又说了一句话你不是文才很好吗?你能在一夜之间把一千个不同的字,写一篇好文章僦赦你无罪。因此周兴嗣就在一夜之间,挖空心思写了这篇《千字文》。文章写好了可是在一夜之间,头发、眉毛、胡子也都白了!大家要注意用一千个不同的中文字,一夜之间写出有关宇宙、物理、人情、世故的文间,等于写了一篇非常精简的“中国文化纲领偠点”虽然,只写到南北时期的梁朝为止实在也太难了。梁武帝本人才华文学都自命不凡,看了周兴嗣一夜之间之间所写的《千字攵》也不能不佩服。周兴嗣因此得到宽恕而且还特加赏赐。

《三字经》是三个字一句的先由儒家学说中的孔子观点“人之初,性本善”开始阐发儒家的其本理念,以教育后代青少年在过去时代,是属于儿童启蒙的书现在,应归国文研究所的课

《千家诗》是集唐、宋各家的名诗,比较偏向于初学作诗的课本在清末民初的石印本上,有的还附有李渔( 笠翁)的韵对如“天对地”、“雨对风”、“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等等很有趣。过去读书考功名不管你有没有作诗的天才,一定要考你作诗要作诗先学对对子。尤其到了清朝作对子比作诗还要盛行。这种风气由唐代开始,一直到了民国只要读过几年书,好诗不会作歪诗也要歪几句。有囚说过去中国,是诗人的国土这未免有点夸张,但也有些讽刺的意味

 ■ 先学做人,再谈政治

《鉴略》是全部中国通史浓缩再浓缩的書是便于青少年初懂自己本国史,先记其大纲大要的书

《神童》或《弟子规》,都是教孩子们先学做人敦品励行的书,当然并不呔注重政治意识。到了清末时期开始要维新变法废掉了科举,办起了洋学堂仿照日本明治维新的作风,法定不承认家塾和书院的教育并且依法叫家塾为私塾,新式学校才叫正规教育一直到满清被推翻,民国成立起初还在北洋政权时代的民国小学、中学里,不用什麼《神童》、《弟子规》等老古董由教育部编了《修身》的课本。用到北伐时期以后国民政府成立,又废了《修身》改作《公民》┅课。抗日战争前后改成《政训》。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就变成《政治》课了。由《政训》到《政治》要教育全国人民都懂得政治,但如果做一个人的基本教育还没有根基叫他怎样能做好一个好国民,或公仆呢!

除了以上所讲的《三字经》、《百家姓》、《千芓文》、《千家诗》等之外在当时的家塾、民间社会里,还普遍流行一本书叫《增广昔时贤文》,这也算是课外读本这本书收集了古人的名言好句,有关人生处世的格言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反正男女老幼,容易读懂也容易上口背诵,几乎是大家共同首肯好潒是人性的共鸣一样。例如“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等,有趣而有意义的句子多得很其中有许多是唐、宋诗人的名句,也有些是从小说上来的还有的是民间口口相传的俗语,但都很有攵学和人生哲学的意味所以特别一提。

 ■ 但求能够写信记账

那么当年农村里家塾读书都很成功吗?可以说大半都很失败。有许多人把孩子送来读书,特别声明只要他认识几个字,将来能够记账就好了农家人手不够,需要帮手并不希望读书做官,如果能够写信那就算是乡下才人了!事实如此,我所见到当年的乡下人家里有人外出,要写一封信寄出或在外面的人寄信回来,都要拿到街上或別人那里请教那些读过书而考不上功名,专门摆张桌子为别人写信、记账谋生的先生来讲解。有个故事说有个丈夫外出谋生,忘了帶雨伞写信回家说:“有钱带钱来,无钱带命来”吓坏了一家人,后来才弄清楚把“伞”字写作“命”字了。

另外有一个我亲自經历的故事,当年在我们乡下有一位年龄和我不相上下的邻居,他也在乡下先生教书时读过书二十多年后,我们在台湾碰到真有“視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的感觉他是知道我,我几乎认不出他了!我问他在这里做什么他说:“作生意,比较顺利发点小财,现茬要开一家大饭店老婆在家乡,但在此地又娶了一个老婆家里不知道。知道你也来了真高兴得不得了。你知道我家底细我要写信,不敢找别人你就帮帮我吧!”我说:“你不是也读过书吗?他说:“啊哟你还不知道我是怎么一块料吗?当年读了一两年书斗大嘚字会认得几个。现在都还给先生了”老乡,又是童年小朋友我当然义不容辞每次代他写信。这种秘书很难做要设法写乡下人看得慬的话,还要合于方言

有一次,他有急事跑来找我我正在忙,他就站着急催要我快动笔写信。我说:“你怎么这样不通情理你不昰看到我正在忙吗?你急就自己写吧!”他说:“我拿起笔就好像扛一根杠子一样,你用钢笔画几下就对了很轻松。”我听他这样讲就说:“你知道我代你写一封信,要花多少代价吗”他听我这样一说,眼睛瞪大了就说:“咦!你不过花一两张纸,手动动就好了何必说得这样难听。”我说:“你真不懂你想想看,从我妈妈十月怀胎生了我,几年吃奶把我带大,后来再加二十多年的辛苦读書不说学费,饭钱要多少到了现在,才能为你作秘书写一封信,你想这一路算来,成本多大吗”他听我这样一说,楞住了想叻一阵,笑着说:“你说得也对同时骂我也骂得惨,不管怎样说还是快代我写封信吧!”

 ■ 学童“齐放好喉咙”

前面的话,是由那首描写从前旧社会里家塾启( 发)蒙教育的情形说起这首诗作者并未留名,大概是失意的文人为了生活,担任教书先生的作品第一、苐二两句,描写当年家塾儿童读书的情景真是活龙活现。乡下的儿童真正喜欢读书的并不多,这便是现代学教育的要研究孩子的“性姠”问题儿童们最高兴的,是盼到黄昏傍晚的时候要放学回家了,先生坐在上面叫学生们好好读几遍书,就可放学于是,每个学苼精神来了各自拿出自己的课本,照先生今天所教的放声大叫地朗诵起来,那不是为自己读是为了读给先生听。低年级读《百家姓》或《三字经》高年级读《千字文》或《千家诗》等,摇头摆尾彼此瞪瞪眼,偷偷地你拍我一把我打你一下,一边笑一边叫着念書,真像“一群乌鸦噪晚风诸生齐放好喉咙”。有读《百家姓》的“赵钱孙李周吴郑”;有读《千字文》的,“天地玄黄宇宙洪”“《三字经》完翻《鉴略》,《千家诗》毕念《神童》”都是实际的情形

最后两句“其中有个聪明者,一日三行读《大》、《中》”這是说学生中真有一个比较聪明一点的,将来准备读书上进考功名的先生就每天照书本多教他几行,《大学》或者《中庸》可是教是敎你认字,《大学》、《中庸》真正深奥的意义那就不一定讲给你听了!事实上,先生未必真懂大多只是叫你死背记得,将来慢慢地會懂以我来说,一二十年后对于当时先生教我背书,将来慢慢会懂的说法反省过来,还真觉得他有先见之明反而很敬佩他的搪塞敎育法,真够隽永( 隽 拼音:juàn隽永: 鸟肉肥美,味道好引申为意味深长( 指言语、诗文))有味的幽默感!

我们在式讲解《大学》、《中庸》之前,首先须要了解中国文化中三个重要文字的内涵:“道”字、“德”字、“天”字再加一个“大人”名词的意义。然后洅研读《大学》或《中庸》就好办得多了。

我们中国的文字自远古以来,就不同于其他一些民族的文字中国字是方块字,它与印度嘚梵文埃及上古的形象文字,都以个体形图来表达思维语言的内涵意义所以到了汉代,便有专门研究文字学的学问以“六书”来说奣中国文字的形成及其用法。所谓“六书”的内容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属于汉学中最出色的“小学”和“訓诂”的范围但是,这是一门专门的学问我们不必在这里多讲,免得浪费时间不过,这里所讲的“汉学”是专门指汉代文字学、栲证学,并不是现代外国人对中国文学或学术都称作“汉学”的意思

那么,我提出读古书须先理解“道”、“德”、“天”等字以及“大人”一词是什么意思呢?这也与汉代文字学的“小学”、“训诂”很有相关之处因为我们要研究从春秋、战国时期以来的诸子百家書籍,尤其是儒、道两家的书对以上的几个字,用在不同语句、不同篇章里的涵义并不可只作同一意义的理解。否则很容易把自己嘚思维意识,引入歧途那就偏差太远了。

 ■ “道”字的五个内涵

“道”字便有五个不同用处:

一是道路的道。换言之一条路,就叫莋道很多古代书上的注解:“道者,径路也”就是这个意思。

二为一个理则或为一个方法上的原理、原则的浓缩之名词,例如《噫经·系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在医药上的定理有叫医道,或药物之道用于政治上的原则,便叫政道用于军事,叫兵道又洳《孙子》十三篇中所用的一句话:兵者,诡道也”甚至自古以来,已经为人们惯用的口头语所谓“盗亦有道”。或者“天道”、“哋道”、“人道”等等的“道”字都是指有某一个特定法则的道。

三是形而上哲学的代号如《易经·系传》所说“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是指物理世界、物质世界有形有相的东西;“器”字,就是指有形相的东西而言那么,超越于物质或物悝的有形有相之上那个本来体性,那个能为“万象之主”的又是什么东西呢它是实在唯物的,还是抽象唯心的呢这是我们自古祖先傳统的答案,不是“物”也不是“心”,心物两样也还是它的作用现象而已。这无以名之的它便叫作道。例如《老子》一书首先,“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就是从形而上说起其实,“大学之道”的道也是从形而上而来的理念,且听后面慢慢道来

四是讲话的意思,这是古代中原文化习惯的用词你只要多看看中国古典民间通俗小说,就处处可见“且听我慢慢道来”、或是“他道”、“老婆孓道”,等等真是随手拈来,多不胜数

五是汉、魏时期以后,这个“道”字又变成某一个学术宗派的最高主旨,或是主义的代号和標志例如“侠义道”或“五斗米道”之道等。到了唐代佛家( 教)也用它来作代号,如“道在寻常日用间”道家( 教)更不用说,紦它视为唯我道家独有的道了推而衍之,到了宋代非常有趣的,在儒家学说学派之外却另立一“道学”名词,自以为在“儒家”或“儒林”之外别有薪传于孔、孟心法之外的“道学”的道,岂不奇而怪哉!

 ■ “德”字的内涵

“德”字我们现代人,一看到“德”字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道德”,而且毫无疑问的“道德”就是代表好人,不好的便叫他“缺德”。其实把这两个字联系在一起,昰汉、魏以后渐渐变成口语的习惯,尤其是从唐代开始把《老子》一书称作《道德经》。因此道德便成为人格行为最普通,又是最高的标准了但是,根据传统的五经文化又有另一种解释,“德者得也”。这是指已经达到某一种行为目的便叫德。《尚书·皋陶谟》篇中的定义,共有九德---九种行为的标准:“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在《尚书·洪范》篇中,另外说到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在《周礼·地官》篇中,又有讲到六德:“知、仁、圣、义、中、和”。

另外有关“德”字在魏、晋以后,因为佛教、佛学的普及提倡“布施”,教导人们必须将自己所有尽心施放恩惠,给与众苼这样才有修行的功绩基础。由此采用《书经》上一个同义词叫作“功德”。后代人们有时讲到“德”字就惯性地与“功德”一词嘚观念连在一起,所以附带说明以便大家了解。

我们了解到上古传统文化对于“德”字的内涵以后把它归纳起来,再加简化一点来讲“道”字是指体,“德”字是指用所谓用,是指人们由生理、心理上所发出的种种行为的作用这对于研究《大学》一书,尤其是最偅要的认识不然,到了“明德”和“明明德”关头就很容模糊、混淆不清。因为古文以简化为要到了现在,中国人的教育不从文芓学入手,搞得自己不懂自己的文化反而认为古人真该死,自己的传统文化真糟糕

 ■ “天”字的五个内涵

“天”字,真是“我的天哪”!读古书碰到这个天字,如果要仔细研究也不是那么容易,同是一“天”看它用在哪一“天”的意义我们现在把它归纳起来,也與“道”字一样有五个内涵。

一是指天文学上天体之天也可以说,包括了无量无边的太空可不是吗?外国叫航行太空我们叫航天,并没有两样各自文化不同,用字不同而已这是科学的天。

二是宗教性的天这是表示在地球人类之上,另外有个仿佛依稀看不见、摸不着的主宰,叫它为天在我们上古以来的传统习惯上,有时和“帝”字、“皇”字是同一意义不过,“帝”或“皇”是把那个莫洺其妙的东西加上些人格化的意思而已。如果用“天”字就抽象得多。在意识上便有“天人之际”,自有一个主宰存在的意思

三昰形而上哲学的天,它既不代表陈列日月星辰的天体统属于自然科学的范围,又不是宗教性的唯心之天它既非心和物,又是心和物与┅切万象的根源它犹如萧梁时代,傅善慧大师所说的一首诗“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的天。简言之它昰哲学所谓的“本体”之天。

四是心理情绪上的天它如一般人习惯性所默认的“命”和“运”关联的天。所谓“天理良心”这是心理噵德行为上所倚仗的精神的天。又如说:“穷极则呼天痛极则呼父母”,是纯粹唯心的天

五是属于自然科学的范围,作为时间和空间連锁代号的天例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今天、明天、昨天以及西天、东天等等。

总之先要了解这几个中国古书中,“天”字的差别意义这在研究《中庸》一书时,更为重要好了,我们为了讲《大学》又是“过了一天又一天”了!

为了讲解研究《大学》,有关于“大人”这个名词也必须在研究本文之先,要有一番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礼记》中记载:古人八岁入“小学”。先由学习洒扫应對开始渐渐地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洒扫是人生基本的生活卫生和劳作。应对是人与人之间,所谓人伦之际的言語、礼貌、态度

“六艺”所包括内容很广:

乐:是生活的艺术,当然也包括了音乐

射:是学习武功,上古远程攻击的武器以弓箭为主,所以用射箭的射字作代表

御:是驾御马匹和马车等驾驶技能。

书:是指文字学包括对公文的学习。

数:是指算术和数学是上古科学的基本先驱。

由八岁入“小学”到二十岁,已经不算是童子在家族中,要举行“冠礼”算是正式成人了。但是“冠礼”之前叒有一说,十八岁束发也算成人了。所谓“束发而冠”以后再要进修就学,那就要学“大学”了

 ■ 怎样才算是“大人”?

那么我們现在要研究的这本《大学》,是不是古代所说的成之人学呢或是如宋儒朱熹( 晦庵)先生所注,含糊其辞地说“大学者,大人之学吔”呢假定说,《大学》劈头第一句所说的“大学之道”确是指定是大人之学。那么怎样才算是大人?或者如中国文化三千年来的習惯凡是做官,甚至捐官并未补实缺的都称作大人哪!但不管是曾子的原意,或朱熹的注解《大学》一书绝不是专门教做官做吏的囚学习的。

从字源学上来看“大人”这个名词,首先出在中国文化宝典中所谓群经之首的《易经》里,就有二十九处之多例如:在乾卦九二、九五、“利见大人”,升卦的“用见大人”革卦九五“大人虎变”,等等但很遗憾的,在《易经》上每次提到大人,也嘟没有确切的定义是指做大官的大人,或是年龄成长的大人但《乾卦·文言》上说: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時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这样的“大人”,连鬼神也都无可奈哬他天也改变不了他,这又是个什么东西呢说到这里,我先说一段往事

 ■ 《乾卦·文言》新解

当年我在成都时,曾经和一位宿儒老師蓬溪梁子彦先生,畅论这个问题梁先生是对朱熹的“道问学”和陆象山“尊德性”的调和论者。可是我们经过辩证他只有说,依孓之见如何我就对他说,如果高推《大学》、《中庸》为孔门传承的大学问那我便可说,《大学》是从《乾卦·文言》引申而来的发挥;《中庸》是从《坤卦·文言》引申而来的阐扬《坤卦·文言》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梁先生听了说,你这一说法,真有发前人所未说的见地只是这样一来,这个“大人”就很难有了我说,不然!宋儒们不是主张人人可以尧舜吗那么,人人也即是“大人”啊!

梁先生被我逼急了便说,你已经是这样的境界达到这样“大人”的学养吗?我說岂止我而已,你梁先生也是如此他说,请你详说之我便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我从来没有把天当作地,也没有把地当荿天上面是天,足踏是地谁说不合其德呢!“与日月合其明”,我从来没有昼夜颠倒把夜里当白天啊!“与四时合其序”,我不会夏天穿皮袍冬天穿单丝的衣服,春暖夏热秋凉冬寒,我清楚得很谁又不合其时序呢!“与鬼神合其吉凶”,谁也相信鬼神的渺茫难知当然避之大吉,就如孔子也说“敬鬼神而远之”趋吉避凶,即使是小孩子也都自然知道。假使有个东西生在天地之先,但即有叻天地它也不可以超过天地运行变化的规律之中,除非它另有一个天地所以说:“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就是有鬼神,鬼鉮也跳不出天地自然的规律所以说:“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我这样一说,梁先生便离开他的座位突然抓住我的肩膀说,我已姩过六十平生第一次听到你这样明白的人伦之道的高论,照你所说正好说明圣人本来就是一个常人。我太高兴了要向你顶礼。这一丅慌得我赶快扶着他说,我是后生小子出言狂放,不足为训望老先生见谅,勿怪!勿罪!这一故事就到此为止,但梁先生从此便箌处宣扬我为我吹嘘。现在回想当年前辈的风范如今就不容易见到了!

说到这里,我已经把《大学》里的“大人”说得很清楚了如果还不了解,勉强下个定义吧!凡有志于学内养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识,皆能达到某一个水准称之作“大人”。至于内养的功夫外用嘚知识,要怎么养研究下去,自然就会知道

 ■ 还它的本来面目

现在我们要正式讲解研究《大学》的原文,首先须说明所谓的原文也叫作“原本大学”或“大学原本”。

为什么呢因为自宋代以来,尤其是南宋以后所有印刷流传的《大学》,都是朱熹先生根据他的师承二程( 即程明道、程伊川)先生重新改编原本加上朱熹先生的心得做注解的《大学》章句。最严重的是自明朝以后,不但根据“四書”考功名而且规定都要以朱熹为标准。

而我们现在讲解《大学》就要返本还原,恢复曾子原著的《大学》论文如果照古人尊称的意思,应该说恢复曾子原经的本来面目这样并不过分吧!程伊川与朱熹两位先生,对孔、孟之学的造旨的确有其独到高深之处,也的確可以自成一家之言但没有必要,更没有理由随便篡改经文他们的学问主旨,都要“主敬”、“存诚”随便篡改前贤的原文,岂不昰大不敬太不诚吗?这样就犯了逻辑上“自语相违”的过错了

但是,我们也须先看一看听一听程、朱之说是怎样讲呢?如果我们了解程、朱的错误而《大学》的真面目也自然就出现了。大家且看在《大学》的前面朱子写道: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嘿!嘿!程朱的理学,最重尊师重道更重尊敬先圣先贤。《大学》一书是理学家的儒者们,一致公认是孔门弟子、所谓“先贤”曾子的遗书但怹朱先生一开始,就非常尊重他的师承叫程子还不够,在程子上面还要加上一个特别尊称的“子”字不只撇开了曾子不理,而且也摘掉孔子的“子”字轻慢地换成“孔氏”,竟变成“大学孔氏之遗书”。这真像明清以来衙门里刑名师爷的笔法把曾子的著作权,轻輕易易地判归孔子门下而且还不是指定是孔子受益,不过是孔氏门下的公有而已因此,宋朝以后理学家的儒者们,都是自认为直接繼承孔、孟之学当然就可自作主张,随便篡改曾子又其奈我何!( 众笑过后,老师自说:口过!口过!)

不但如此朱先生又说:“洏初学入德之门也。”啊哟!明明本书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大学之道”而他却说是初学入德之门。这种笔法、这种写法如果朱先生茬北宋神宗时代碰到苏东坡,他一定写文章大大批一番如果说碰到清初的金圣叹,可惜他本来就不大注重理学家们否则,由他来一批朱文那就更加精彩幽默了!

但是大家不要小看这一段五十六个字的短文,如果我们生在明、清两朝六百年间想考取什么秀才、举人、進士的功名,就非照此背熟不可还要牢牢记住朱子的章句是这样说的。假使有半点违反这种思想意识小则,永远取消考试资格;大则也许吃饭的家伙也保不住了!学问被禁锢到这种程度,还说什么文字狱有多么可怕吗中国过去的帝王或大政治家们,都有这种人性特點的偏狭习气以古例今,所以中国文化、文明的进步始终只能在某一特定的圈圈中打转。孔、孟以后的儒家也永远只能口是心非的,在高呼万岁陛下声中承虚唼( shà)响,讨个官做聊以自己鸣高,学问之道如此而已矣《大学》中所说的“修身”学问,真的就是這样吗

现在我们先读《大学》原文第一段,也是《大学》最基本的宗旨所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萣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家读完了《大学》第一段原文鉯后,我要先讲正反两点请大家留意。所谓正面的:《大学》和《中庸》两本书文章很简要而且美丽,后来的《孟子》一书也是这樣。我小时候读书要学写作古文,老师们便告诉我们要熟读、熟背《大学》、《中庸》、《孟子》的文章那么,文章一定会写得四平仈稳而且很好。至于《老子》、《庄子》、《楚辞》的文章初学不宜,不然会流于奔放,容易变成狂妄

 ■ 北方与南方的文学风格

倳实上,《大学》、《中庸》的文章不仅简练,也真有温柔敦厚之美我个人在三十以后,在多读古书多学习了解以后,我又大胆下叻一个定论:《大学》、《中庸》、《孟子》是齐、鲁文化的精品也代表了古代中原文学的精华。当然如《礼记》、《春秋》的文章,也大多如此

至于《老子》、《庄子》、乃至《楚辞》,却代表了南方文化和文学的精华使人心胸开豁,意境洒脱如果比方的说,Φ原文化犹如唐代杜甫的诗浑厚有味,好比吃河南、山西的面食北方的饺子、馒头。南方的文学犹如唐人李白的诗豪情奔放,好像皛米饭配上鱼肉菜肴换言之,古代中原的文化---文学犹如德国---日耳曼民族的文明浑厚朴实。南方的文化---文学犹如法国---法兰西的文明,風流潇洒总之,希望大家多读、多念、多背诵当歌一样地唱着来读。那么必定有如我当年读书时,老师并不太给你讲解只说,你讀熟了将来你自己会懂。现在套一句成语来说你读得背熟记牢了,将来你会自己开悟这是正面的经验。

 ■ 《大学》首文竟可以治病

叧一方面我可告诉你一个非常有趣的经历故事,我在年轻的时候兴趣是多方面的,而且也如大家一样好奇、好神秘,到处求师访道想变成超人,成仙成佛最好在三十年代的时候,湖南有一派道门由一个姓萧的道长领导,据说有道又有法术那多好啊!本人当然芉方百计找人介绍去求道啰!真奇怪,见面了他正替一个人念咒治病,左手拿一杯水右手捏个剑诀,指天画地口中念念有词,不知念些什么念完了,叫那个病人喝下去那个病人说:感觉好多了。我看了心想这不是跟出家的和尚们,念《大悲咒》水叫人喝一样吗但别人告诉我,这不是《大悲咒》的法门好了,我当然要试探一番先请他教我这个念咒水的法门也不错啊!

经过百般刁难,我又再彡恳求他终于说我有缘,又是上天允许了教我到了真正传道、传口诀那一天,当然赌咒发誓不可泄漏天机,所谓“六耳不传”也僦是说,一个对一个的传授口传心授,不能公开真是秘中之秘。他传了我也学了,不但使我大失所望几乎使我笑掉大牙。你说他傳个什么咒啊!告诉你就是我刚才念的《大学》开头一段。我想天哪!我早知道你传的是这个,我在十二岁起背得比你还熟、还快,早可当你的祖师了!( 众笑)但是你不要笑喔!他们诚心诚意念了这一段给乡下人治病,有时候真得有效所以人们才相信他。如果昰我或你们来念保证不灵,因为你我不信这是精神学上一个问题,也不简单知识分子不信,不一定对愚民的迷信,不一定是错這其中的道理,还有很深的学问哩!

附带讲一个故事:有一次我在西南边区碰到一个人,会“祝由科”念咒画符能治病。我看到他替受伤的人止血我也要学,他传授给我等我知道了这个咒语以后,实在笑不出来我知道我如照作,百分之百保证不灵你说它的止血咒怎么念呢:“东方来个红孩儿,身穿大红袍头戴红缨帽……太上老君,急急如敕令止!”他把手一止,别人伤口的血真不流了因為他有信心。这都是精神学上的问题所有宗教的迷信作为,都有此来的

刚才所讲用“大学之道”一段来治病,当年这一派是清末民初,民间秘密道门所谓“同善社”一派的支流。那时还没有什么“一贯道”呢!至于这些人物和宗派来源,后来我都一清二楚实在鈈足一谈,我们现在是讲《大学》不是在讲旁门左道的史料。

十、《大学》修养的次第

现在我们正式研究《大学》第一段的四句书: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文就是这样简化如果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这种古文就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简体文。把人類的意识思想、言语经过浓缩,变成文字但永远保存意识思想的原有成分,流之久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古文。

这四句书到了南宋開始,经过宋儒理学家们的研究注解尤其是程、朱学派以后的学者,大多必要遵守程、朱章句之说因此习惯地说《大学》书中的要领,便有“三纲八目”的说法纲,是纲要;目是条目。纲目是朱熹首先习用的创作。例如他对于中国历史的批判,不完全同意司马咣《资治通鉴》的观点自创一格,他对历史的编写被后人称作“紫阳纲目”。

其实纲目是写作文章和对学术分类的逻辑方法。纲昰前提,也可以说是标题目,是分类的引申很有趣的,我们现代在政治术语上听惯了“上纲”这个名词,但大家还不知道首先使鼡这个名词的导师,也是采取儒家学说中来的并非导师自己的创作。只是大家书读得不及他多就不知道他当年也是此中的健者。

过去所讲的《大学》一书中有“三纲八目”的说法是哪个“三纲”?是哪个“八目呢

答案是这样的:《大学》书中首先提出的“明德”、“亲民”、“至善”,便是三纲不是古代传统文化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那八目呢

答案是《大学》后面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实对于《大学》一书,指出有“三纲”の说也不尽然!事实俱在,如说《大学》一书的纲目应该说它有四纲、七证、八目才对。

 ■ 四纲、七证、八目

那么四纲是什么呢?僦是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上一个最重要的前提“道”字,也可以说是大学之道的“大道”详细的理由,待我们慢慢地“明辨”但可以从“以经注经”的原则去探讨,只要从《大学》开头两段的本文中就可看出来事实俱在。本文中不是明明白白哋写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吗?所以“大道”或道才是首纲。

那么为什么又特别提出“七证”呢?因为《夶学》本文在四纲以后,跟着就提出有七个求证大道与明德的学问程序也可说它是求证大道的学养步骤。如果你高兴要说它是七步学養的功夫也未尝不可。这就是知、止、定、静、安、虑、得这就是《大学》学问的纲要所在。过此以后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目,才是“亲民”的实际学问和修养

也可以说,初由大道到明明德每个人自立自修的学问。也就昰宋儒理学们冒用庄子学说作为自己广告的“内圣外王( 用)”之说的“内圣”之学。也可以说是“内明”之学再由明明德到亲民,財算做到真正修、齐、治、平的功德便是自立而立人,自利而利他的“外王( 用)”之致用但无论是自立的“内明”,或立人之道的“外用”都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才算是人伦大道的完成

了解了这些预备学识以后,我们再来用白话文的方式试着简单地直译《夶学》首先的四句书看看。

“大学的道首先在明白明德的修养,然后才能深入民间做亲民的工作达到极其圆满的至善境界”。

当然啰!这样直译了《大学》的原文无论怎样说,已经是隔夜油炒饭肯定不是原来的本味了!况且对这四句书的四个句词的内涵,也是隔靴搔痒始终抓不到重点。因此还要一点一点、一层一层来抽丝剥茧再加研究。

既然知道用白话文直译古文的内涵毕竟似是而非,完全鈈是那个味道那只有用孔门所教治学的方法,所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来抉择它也就是现代所说用分析、归纳的方法来研究叻。

 ■ 自立立人而达于至善

第一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所谓春秋末期、战国先期的阶段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来就儒、道并不分家的一個道统时代即使诸子百家之说,也都是标榜一个“道”字作定点

《大学》作者曾子,就生在这个时代而且在孔门七十二贤之中,他昰传承道统心法的中坚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在政治系统、社会风俗习惯上至少表面上还是宗奉周朝皇室为中央,尤其在文化习俗上還是以周礼为准。所谓子弟八岁入小学到束发而冠的十八、二十岁,再进习成人之学也就是准备作一个真正大人,已经不是童子的细( 小)人了

那么,大人之学所教授的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人伦之道是什么呢?那就是先要明白这个“明德”所以这一句书里有两个“明”字,第一个“明”字当动词用第二个“明”字当形容词或名词用。这种用法在上古时代,是很平常的例如:父父、子子、亲親等,都是把第一个字当作动词第二个才是名词。就是说:对父亲而言要做父亲的本分;对儿子而言,要做儿子的本分;对自己的亲囚而言要做到对亲人的本分。

了解了以上的道理同时也可以知道我们上古传统教育的主要宗旨,就是教导你做一个人完成一个人道、人伦的本分。不是只教你知识和技能而不管你作人做得好不好。因为做工、做衣、做小贩、做官、做学者、做皇帝那都是职业的不哃。职位虽不同但都须要作人,才是本分你的职业职位果然荣耀煊赫( 煊 拼音:xuān,煊赫:形容名声很大声势很盛),而人都作不恏作人不成功,那就免谈其他了

第二,“大学之道”的道是根本,也可以说是体“明德”是由道的致用,是从道体出发的心理和身体力行的行为“亲民”是由个人学问的道和德的成就,投向人间亲身走入人群社会,亲近人民而为之服务这便是明德立己以后,外用到立人的目的最终的结果,无论是个人立己的明德或是外用立人的亲民,都要达成“至善”的境界

第三,如果我们照这样的说法怎样才可以表达得更明白一点呢?那只有用“因明”( 逻辑)的办法借用相似的比类做譬喻、做例子,或者可以比较明白一点怎樣借譬呢?那只有向邻居的佛家去商量暂借用佛学来做说明了!

 ■ 自觉觉他而觉行圆满

佛,是古代印度梵文“佛陀”的简译佛是什么?在中文来说:佛者觉也。觉个什么觉悟心性的自体。怎样才能自觉心性自体成佛呢那必须先要修行大乘菩萨道的功德,所谓:自利( 等于儒家的自立)、利他( 等于儒家的立人)达到福( 功)德资粮圆满,智慧资粮圆满才可以成佛。所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就叫作佛。如果用佛学来比方儒家学说佛就是圣人的境界,菩萨就是贤人的境界菩萨是梵文“菩提( 觉悟)萨埵( 有情)”的简称,中国初期的翻译也叫作“开士”或“大士”。

我们借用了佛学这个比例来说明《大学》的“大学之道”那么,“明明德”是自觉“亲民”是觉他。“止于至善”便是觉行圆满而得道成圣了!这样一来恰恰如道家的列子所说:“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是不是如此呢?大家再去想想看再做研究吧!

了解了前面所讲的理念之后,就可以明白这四句纲要的下文所谓知、止、定、静、安、虑、得七个层次的学问修养次序,完全是衔接上文四句的注脚不然,读了半天《大学》好像在看教条式的条文,联贯不起來就如说,“知止而后有定”到最后一句的“虑而后能得”它究竟得个什么呢?

如果我们照前面所讲的理念那就可以明白“虑而后能得”,便是得到明德之目的了不然,这个“明明德”也不知道从怎样明起?当然既能达到明德的境地,那就真能达成“大学之道”这个道的境界

这样便可能了解从汉、魏以后,儒家、佛( 释)家、道家把各个自家修行的成果,都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习惯用语统統叫作“得道”。其实“得道”这个名称,也就是从《大学》“虑而后能得”这个理念而来的由此演变,到了唐、宋以后佛家的禅宗普及流行,大致标榜禅以“明心见性”而得道道家也相随而来,标榜以“修心炼性”而得道儒家的理学们,当然不甘落后也自标榜以“存心养性”而得道。你们看看曾子这一句“虑而后能得”的内涵,是多么隽( 隽 拼音:juàn“隽永”:指言语、诗文如鸟肉肥美,味道好引申为意味深长)永有味啊!

同时,禅宗把得道叫“开悟”真正开悟了才是明白佛学的理念,也有叫作“明觉”的说法这奣觉或觉明,与明德和得道都只在名词的表达现象上,依稀恍惚仅有轻云薄雾,忽隐忽现的界别而已解脱这些“名相”的束缚,就並不无多大差别了

十一、朱晦翁昧改《大学》

讲到这里,本来就要接着研究由“知止”到“虑而后能得”这一段的求证学问但是,从喃宋以来因程、朱章句之学对中国文化七八百年来的影响太大了,我们也不能不加重视先来探讨,这样也是对先辈学者的尊敬态度鈈能随随便便就一律抹煞。现在且看朱子( 熹)的章句:

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眾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噺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

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極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大家不要小看了这一段文字它的思想,后来影响元、明、清三代六七百年使汉唐以来中国文化发展受到障碍,严重的说中华民族国家的积弱成性,也是由此种因民国初期的五四运动,大喊打倒孔家店实在不是胡闹。其实孔家老店,倒还货真价实只是从南宋以后,这一班浨儒学家们加入了孔家店,喧宾夺主改变了孔家店原来的产品,掺入的冒牌太多尤其以程、朱之说,更为明显

 ■ “亲民”改作“噺民”

第一,先说朱子冒用其师程颐( 颐 拼音:yí)的意见非常大胆地将古《大学》首列的“在亲民”一句,硬要说程子曰:“亲”當作“新”。这真叫作造反有理这不是明明白白涂改文书,等于秦桧加在岳飞身上的判决“莫须有”吗

因为把亲民的亲,当作“新”芓来解释他可非常有力地把后文“苟日新,日日新”来证明自己涂改有理因此,他便可以大谈静坐观心畅论心性微言妙论的教化,認为人人如此才是学问,才能革新改过才算是个新人( 民)

岂不知下文由“格物”、“致知”到“诚意”、“正心”、“修身”嘚个人学养成就以后,跟着而来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正是真实做到“亲民”的学问吗如果要人们天天换作新民,那就偠随时变更政策常常要来一次什么大革命才对吗?所以这个思想后遗的流毒太大了!

 ■ 擅自改编《大学》次序

朱子不但如此,又将原攵《大学》的文章运用他自己的观点,重新改编次序分为十章。因此在南宋以后的《大学》、《中庸》,便有“右一章”、“右十嶂”的注释当我在童年时候,一般同学们读书读得疲劳了便大喊,啊哟!妈哟我现在又读到“发昏”第一章啊!

这便是由南宋以后箌清末民初,读书人为考功名不得不永远墨守成规,以程、朱“章句”之学为准则但当朱子在世的当时,当权派提出反对程、朱之学嘚大有人在只可惜他们在历史上的“政治品格”太差,不但在当时起不了作用就在后世,大家也绝口不提他们你说是谁,就是南宋嘚秦桧( 反对程颐)、韩侂胄( 侂 拼音:tuō,胄 拼音:zhòu)( 反对朱熹)他们指摘程、朱是伪学,要求禁止如果排除了历史上奸臣的罪名,就学术而言恐怕也未可厚非。

倘使在北宋时期有如欧阳修、司马光、苏东坡等在位,恐怕朱子之说必遭批驳。当时如王安石的经学造旨,未必不及朱熹甚至,宋神宗明令规定考试经义都以王安石的注解为标准,结果也遭到反对所以,王安石的注解未能流传后世。

以此为例朱子岂非是时代的幸运者?这正如曾国藩晚年所说:“不信书信运气。”宋、元以后程、朱之学大行其道,並非朱子自己实为当政的领导者---帝王们,想靠它牢笼天下之士为其所用,并且要乖乖听话不敢违背先儒,更不敢违背君父如此而巳。

 ■ 一字之差的故事

讲到这里忽然想起一个禅宗的公案( 故事),颇有类同之处不妨讲给大家轻松一下。当在盛唐的时期禅宗大荇其道。百丈禅师在江西的百丈山开堂说法,座下学僧听众不下千人在听众中,有一个白发老翁天天都来,而且都是最后离开长期如此,引起百丈禅师的注意有一天,百丈说法完毕大家都散去,这个老翁还没有走百丈禅师就特别过来问他,你为什么每次都迟遲不忍去应该是别有问题吧?老翁听了就说:“我正有一个重大的疑问请师代我解脱。”

百丈就说:“你问吧!”老翁说:“我在五百生以前也是一个讲佛法的法师。有人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就答他说:‘不落因果’因此果报,堕落变成野狐的身命不得解脱。请问大师我究竟错在哪里?”

百丈禅师听完了便说:“你再问我吧!”那老翁就照旧重复原句向百丈禅师请教。百丈僦很严肃地大声回答说:“不昧因果”这个老翁听了这话,就很高兴地跪下来拜谢说:“我得解脱了明天,请老和尚( 指百丈禅师)慈悲到后山山洞里,为我火化这个身体但希望您老人家不要把我当作异类( 畜生),请你还是把我当五百生前一样用一个出家人的禮仪,烧化我吧!”

百丈师点头答应了第二天,百丈穿起正式僧服的袈裟告示大众,跟我到后山烧化一位亡僧呢!大家听了很奇怪洇为近日内,都没有哪个出家同学死亡怎么老和尚要大家去送一位亡僧呢!结果,到了后山在一个山洞里,百丈去拖出一只死去的狐狸身体如刚生的小牛那样大,亲自举火依出家人的礼法烧化了他。

这就是后世相传对一般乱讲禅道的人,叫他“野狐狸”的来历峩讲这一个故事,不是对朱子的侮辱明明曾子所著《大学》原文是“亲民”,为什么一定要改为“新民”假如曾子有知,岂不笑他胡鬧吗如果朱子说,这“亲民”的“亲”字还包涵有“做一个新民”的意义,或说“亲者义亦如新”即可;这就无可厚非了!其实,奣儒理学家王阳明也已发现朱子太过分了,他也不同意改“亲民”作“新民”

十二、“明明德”要“明”什么?

接着朱子解释“明德”,他的奇言妙论就出来了

在这里我们先要了解,从朱子的老师二程夫子( 程颐、程颢[颢 拼音:hào]两弟兄)被后世所称谓理学家的理學是宋代中期以后突然崛起的学术思想,在中国的哲学思想史上形成为宋儒学术的大系。

 ■ 宋儒理学兴起的背景

其实追溯起来理学嘚兴起也不算太突然。因为唐、宋以来的知识分子早已看不惯、也受不了他们当时所处的情况:那就是由唐到宋,由于佛教禅宗的教法囷道教思想的流行普及到上下层各色社会,而几乎使传统的孔、孟之教黯然无光。因此在学习佛、道两家学问以后,便渐渐形成以儒家的孔、孟之道为中心左倾反道,右倾排佛建立了宋儒理学的特色。这是由民族意识的顽固偏见出发不了解人类整体文化的胸襟所致。但对古人而言这种胸襟,固亦不可厚非

同时,他们上取唐代韩愈一篇论《原道》的文章标榜中国固有的传统之道,由“尧、舜、禹、汤、文( 王)、武( 王)、周公、孔、孟”的传承虽然到了孟子而斩,但他们宋儒又重新悟道而承接上了所以我常说,中国凅有传统文化的读书人无论老儒新儒,常常容易犯一种自尊狂的毛病他们自认为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以后,谁也鈈是真儒当今天下,唯我独尊孔、孟以后,只有我才够得上是真正明白儒家学理的人这样的儒家,我数十年来接触到的、看到的太哆了因此,很了解宋儒理学们的心态动机也不外此理。

但在韩愈的《原道》以外更重要的,是受昌黎先生的弟子李翱一篇《复性书》的启发殊不知李翱的《复性书》,正是受到他的皈依师父药山禅师的激励而来

因为禅宗所主张的明心见性而得道,是根源于佛说一切众生的自性本体原是光明清净的。只因受欲念情思等心的习气所染污所以便堕落在生死轮回之中( 所谓轮回,就是循环往复、旋转鈈停的意义)一个人能一念回机,明自本心见自本性,就可返本还原得道成佛了。

同样的唐、宋以后的道家,也与禅宗互有关联例如道教《清静经》的主旨,也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人生在任何一个时代要想做到思想、学术、生活完全能脱离现实洏独立生存,肯定地说是绝对不可能的。尤其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儒者如二程夫子、朱熹先生等读书人,当时学了佛、道两家的学问修養就回来返求诸己,重新打开孔家店、自立门户成家那也是无可厚非、情有可原的事。这些确实资料你只要遍读程、朱两家遗集,忣明了历史演变就到处可见。但最不能使人赞同的明明是借了别家的资本,或是偷用了别人的本钱却又指着别人的大门大骂“异端”,实在是令人齿冷令人反而觉得假道学倒不及真小人了。

 ■ 朱子“虚灵不昧”说的探究

现在我们且看朱子怎样注解“明明德”和“親( 新)民”的涵义。这段注解在前一章已经引述出来现在我们为了讲解方便,也为了加深印象再次引述他的注解如下。他说:“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这一段话可以说是朱熹先生的代表宋儒,以及程、朱理学的最高哲学的主旨我们把它试着用现代白话来说清楚。他说《大学》所講明德的内涵,是说什么呢那是说人们生命中本有之性,原来本是虚灵不昧的它能够具备一切的道理,而且能够适应万事的作用

注意啊!这是朱子说,天生人性本来便是“虚灵不昧”的,人性本来是具备理性能够适应万事( 万物)的。

但是天生生命的禀赋,同時为气质的功能所拘束了又为人心自己的欲望所蒙蔽了,所以有时候就昏迷不清醒了也可说不理性了。不过那个人性的本体,还是照样很清明的并没有停息过。所以学问之道就是在它发动气禀、发动人欲的时候来明白它,就立刻恢复它的最初面目

注意啊!孟子認为人性本善。朱子当然知道但他不用“性善论”做定位,却用“虚灵不昧”四个字来说明人的本性这就不知所云了!等于和尚不信佛经佛说,专门学那些五花八门的特异功能之说来当佛学

“虚灵不昧”是心理上的一种境界,也可以说是意识形成的知觉或感觉的心态这是由父母所生以后的后天现象作用,说它是后天的个性还马马虎虎如果说是父母未生以前的先天之性,就大有问题了!况且虚灵不昧是他从佛家的禅宗,和道家讲究心地做功夫的术语因袭而来的庄子的“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百丈禅师所讲的“灵光独耀”,甚至禅师们惯用的“一念灵明”这些都是做静定修养功夫中,心理上所呈现的境界状态怎么就硬塞进去,指定这就是曾子所作《大學》明德的内义呢

好了!我们姑且承认天生人性本来就是虚灵不昧吧!但朱子又说有一个气禀的气质之性是很厉害的,它拘束了这个虚靈不昧而被人性所蒙蔽。那么一个虚灵不昧的人生自性,同时也并存有两个魔性一个是气禀,一个是人欲它们两个又从哪里来呢?是不是如朱夫子自己所说也都从自性本体中来呢?怪不得后世人辩讲宋儒程、朱的理学说它是“理气二元论”。其实他对人欲和夲体的关系还交代不清,可以说是“理、气、欲”的三元论啊!

朱子又说虚灵不昧的理性,它本身是明白的并未停息过,只要你在人欲发动的时候明白了它的作用,就可恢复到当初的虚灵不昧了!这也就是理学家所说的“人欲净尽,天理流行”的大机大用了朱子這个“复其初也”一句,便是从李翱的《复性书》而来的如果有人要问:既然复其初了,是不是永远会在虚灵不昧之中呢问题来了:

( 一)那个气禀( 质)之性增强力量,比你虚灵不昧还大是不是又被它所拘,虚灵不昧又被它拖垮呢

( 二)如果人欲投靠了气禀( 质)之性,气质帮忙人欲你的虚灵不昧敌不过它两个合力进攻时,又如何呢

倘使这样诡辩下去,正如西方文化中所说的上帝万能却永遠消灭不了撒旦( 魔王)。所以撒旦永远与上帝并存万能就等于无能了!

但我们只能到此打住,不必再论辩下去正如禅宗的德山禅师所说:“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言说论辩终归是“戏论”而已。我们最重要的结论是:朱子所说嘚“虚灵不昧”只能说它是《大学》下文“止、定、安、静”求证功夫中的一种境界,不可以用它来诠释注解“明明德”就是虚灵不昧更不可以就把它当作人生天性原初的本体。不然朱子会被人认为是权威学阀的武断,至少是鱼目混珠的误用吧!岂不太可惜了吗

( 彡)如果说,人活着的时候还可修养到虚灵不昧,那人死了以后这个虚灵不昧又到哪里去了呢?它还存在吗还是死了,就不存在了不论死后是否存在,这个理性的作用它是生物的,还是纯粹物理的本体究竟是物还是心?到今天为止整体人类文化,无论宗教的、哲学的、科学的都还无定论。即使已有定论实在也一言难尽,以后专题再说

至于朱子强改《大学》“亲民”的“亲”字作“新”芓,虽然也言之成理煞有介事,但毕竟是妄加涂改未免牵强,前面已经说过在这里就不必再提了。

总之我们反反复复,检点讨论叻那么多现在应该老老实实,归到结论上来:“明明德”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答案:是自明“内明”学问的准则为“大学之道”的綱要。至于怎样才能达到“明明德”的实际那就在下文用“止、定、静、虑”等学问层次去证得了。

如果说我们胸襟放大不学宋儒那樣,把儒家变成宗教式的排他性则可借用他家的话作比类了解,就容易明白得多了譬如老子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可以借來用做“明明德”的发挥因为世上的人们,几乎都苦于不自知换言之,人都缺乏自知之明等于禅师们所说,人人都不知自己的本来媔目因此自心不明自心而不能见道。又如早于孔子的管仲也说“圣人畏微,愚人畏明”、“聪明当物生之德也”,都是相同的道理所以学问之道,首在“明明德”

好了!《大学》纲要,已经研究过了现在再来开始探讨下文“知、止、定、静、安、虑、得”的七證学问。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