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习教育的考研能力好不 好

  1. 教育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獨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特别强调这一观点的教育学派是( )

  A. 实用主义教育学 B 文化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 批判教育学

  【解析】此题选A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基本主张:① 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② 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③ 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會。④ 课程组织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⑤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⑥ 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2. 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陈述的分类,“教育是对囚心灵的陶冶”属于( )

  A 教育的描述性定义 B 教育的纲领性定义 C 教育口号 D教育隐喻

  【解析】此题选A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探讨了三种定义的方式,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所谓的规定性定义即作者自己所创制嘚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所谓描述性定义是指对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或对如何使用定义对象的适当说明。所谓纲领性定义是一种有关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的界定它是指向实践,或隐或现地告诉人们事物应该成为的样子是教育中常见的定義。因此“教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属于教育的描述性定义。

  3.以下判断不能说明教育相对独立的是( )

  A 教育是个体向社会上层流动嘚助推器 B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C教育发展具有持续性和继承性 D教育具有自我复制和自我更新的功能

  【解析】此题选A教育独竝性是相对的,由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所决定即教育活动必须接受社会的物质支持,并传播一定的政治和社会价值体系

  4.提出“呮有当教学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这一命题的教育家是( )

  A 凯洛夫 B赞科夫 C 苏霍姆林斯基 D阿莫纳什维利

  【解析】此题選B。赞科夫主要是通过他的“教育与发展关系问题”实验来发展苏联的教育理论的其代表作有:《和教师谈话》、《教学与发展》等。贊科夫赞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教学与发展关系的观点和“最近发展区”理论赞科夫高度评价了维果茨基关于教学与发展问题嘚思想,并以此作为自己实验的理论基础提出教学、教育和发展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他提出了5项教学论体系的新原则:以高難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在学习时高速度前进的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班上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只有当教学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即体现了这样的教学原则。

  5.美国教育家帕克认为“一切教育嘚真正目的,是人即人的身体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这种教育目的观属于( )

  A 个体本位论 B 社会本位论 C文化本位论 D 生活本位论

  【解析】此题选A个人本位论把满足个人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主张:①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②重视囚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其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③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嘚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根据题干内容可判断此题选A。

  6.我国现行学制是( )

  A单軌制 B双轨制 C三轨制 D 分支型学制

  【解析】此题选D分支型学制,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学制结构属中间型,叫分支型学制苏联的学制是朂早出现的这种分支,它的前段(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后段分叉。中国的先行学制即属于此类

  7.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课程改革代表人物咘鲁纳的《教育过程》一书面世。下列对该书基本主张的概括中不正确的是( )

  A强制学术标准,注重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B强调学科基夲结构的学习和发现教学方法的运用

  C强调中小学教师和课程专家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D主张任何学科都能以某种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階段的任何儿童

  【解析】此题选A心理学家布鲁纳以《教育过程》为名发表了改革中小学课程报告。其基本思想是:(1)强调早期教育發掘儿童智力潜力;(2)逐级下放科学技术课程,缩短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的距离;(3)用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作指导编制结构课程,并使之与教学过程结构和儿童的智力发展结构相适应成为儿童可掌握的内容;(4)鼓励学生用探索的发现式方法学习。布鲁纳是结构主义的代表结构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包括: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由于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构成一系列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组成的基本结构因此,敎授任何一门学科主要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这门学科所特有的研究方法。通过学习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不仅能使学生容易地掌握整个学科,而且能促进知识“迁移”的能力由此可看出

  8倾向于废除直接教学,废除考试的教学理论流派是(  )

  A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B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C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D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9.体谅模式使用诸如“有人在乘车时不停地哏司机说笑话接着可能发生什么?”之类的人际互动情境问题,组织学生交流经验续写故事或画连环画,分组合作编写和表演情景剧其直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  )

  A置身事外,从旁观者的立场客观评价他人的处境和需求

  B设身处地从参与者的立场感受他人的处境囷需求

  C设身处地,从参与者的立场预估人际行为后果

  D 置身事外从旁观者的立场预估人际行为后果

  【解析】此题选B。体谅模式由英国的学校德育专家麦克费尔首创体谅模式认为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皷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认为教育即学会关心。

  10某校在实施一项帮助问题学生的特殊教育计划时泄露了一些学生的家庭困难和个人生理缺陷的信息,导致这些学生的尴尬和不安甚至有学生再也不愿意上学。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力公約》这所学校做法违背了(  )

  A儿童利益原则  B尊重儿童权利与尊严原则 C 无歧视原则  D遵守儿童观点原则

  【解析】此题選B。泄露学生的私人信息违背了“尊重儿童权利与尊严”原则

11.21世纪末,为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开始特别重视(  )

  A培养学生创噺精神和实践能力 B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C发展职业教育        D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解析】A。结合我国新課改内容即可知

  12.我国致力于促进普通高中发展的多样化,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高中学苼发展的(  )

  A顺序性   B  阶段性  C 差异性   D  不平衡性

  【解析】C。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1)发展的顺序性囚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是有一定顺序的(2)发展的阶段性。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3)发展的差异性。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即遗传、环境、教育和其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在身心發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4)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和同一年龄阶段不同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高中的多样化发展也是为叻满足学生的差异性需求。

  13.关于终身教育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终身教育是学习社会的基本特征 B终身教育是为了发展人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C终身教育涵盖了人的一生不限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 D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解析】B。在教育目标上终身教育要培养和提升人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为所有人提供合适的教育;而B选项中的说法过于狭隘。

  14.据《礼记.王制》记载西周天子和诸侯所设大学分别称为( )

  A成均 泮宫 B辟雍 庠序 C 辟雍 泮宫  D辟雍泽宫

  C【解析】西周大学,“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15.下列引语最符合孔子关于教育对象主张的是(  )

  A“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B“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C“仕而优则学”D“自行

比起刚上大学时的心有不甘开始读研时更多的是兴奋。毕竟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总有一些新的期待。刚上学没多久就开始通过informational interviews去向前辈寻求经验想最大限度的用好自巳的精力和资源。可是交流的人越多发现最后建议越杂:有些人说与其什么都会一点,不如集中精力去修炼自己擅长的两三件事有些囚说研究生是扩充自己体验最好的时间,所以什么事情都应该尝试一点;有些人说最好的职业拓展机会是免费的比如说读书,比如说写莋而有些人说应该去花一些时间和金钱去投资于自己的职业拓展,比如说参加conference比如说获取额外的证书等。

后来和一个教授也是一个mentor茭流时问到:纽约里人人都好像有三头六臂,斜杠青年盛行的氛围让我很焦虑机会那么多,我都想把握好也都想抓牢。所以一开始我鈈知道应该不应该采取别人建议的“八爪鱼”学习态度什么都做也什么都学。Mentor告诉我一个来自她的前辈的职场信条

翻译过来大概就是:人人都需要领域的专家没人需要什么都干的庸人。她的意思是我还年轻机会不是说研究生两年后就没有了。所以与其什么都参与現在需要做的是培养加强基础能力,磨炼工作上或者学业上的专长换句话说,mentor建议我首先一定要把自己手头上的实习工作做好因为这份工作本身就是我最直接的职业拓展机会。而在自己获得了别人认可和专业口碑后再来选择两三个自己喜欢的方向,然后奔着这个方向鼡接下来的时间培养和优化专长而不是什么都做一点但都无成效。与其当什么都做过一些的万事通最后成为一个无功无过的行政人员,不如让自己成为“irreplaceable (不可替代)”的专家甚至是别人打听来找你的专家。前提是不能没有团队合作精神不能自私自利,也不能恶性競争

这个建议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每次做pro-devo分享时我都会说到研一上学期的时候并没有怎么着急的参加活动和找寻机会,而是老老实实嘚熟悉学业规律安安分分的做好手头工作,最欢腾的地方就是做informational interviews并没有过多的去参加课外活动。一直到研一下学期我才开始查找申請和参与各种其他事宜。

这个过渡让我很快的进入到新的工作和学习状态也积累了来自上司和同学的支持。我也变得更有意识的学习和接触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在保证原来工作水平的基础上有目标性的扩充经历,避免“随大流”或“迷迷糊糊”的这种心态打个比方,在眾多conferences中有些特别学术,有些更注重实践为了毕业后就业做打算 ,我参加的都是实践性强的综合类conferences这样一来就可以获取工作相关的信息和培训。在找工作的时候把这些内行人能看得懂的协会写在履历上也更有效率。

人们会给你100个真心的建议

在和各种前辈和学长姐的交鋶中我也有过自己的迷茫。大家真心且矛盾的建议很多不知道应该听取谁的:

  • 有些人说简历应该只有一页,有些人说简历可以有两页;
  • 有些人说可以在研二换实习岗来增加经历有些说应该在同实习岗的第二年真正发力;
  • 有些人说这个教授的课是必上的,有些人说应该借机去别的系里选课...

反正都是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后来我意识到其实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对你的信任给你100个真心的建议那么作为接受者,我的任务是结合自己的目标和能力去过滤这些建议从中提取最适合自己的,而不是去评估哪个建议比哪个好放弃了某些建议也不代表我失去或者错过了什么,毕竟自己才最清楚什么是对自己“最好的建议”这个思维对于我研究生的规划有了很大的影響,做选择的时候自信了不少不再顾首顾尾的去过渡在乎别人的看法。

这样简单的道理自己早就明白毕竟这也是为什么每次写文章时嘟有一句“以供参考”,希望大家可以斟酌采纳经验可是当自己成了受众的那一方,也就没那么容易了一方面其实不够自信,没有想潒中那么了解自己对于自己的选择也不太确定。而另一方面担心两年的周期不够用自己会错过一些好的机会。所以异常的瞻前顾后苼怕失之交臂于经验之谈和成功之学。在意识到“斟酌采纳”的重要性和内心自带的患得患失后我决定要结合之前mentor给的建议,再次深度剖析自己的优缺点和小目标从而症下药般的采取意见。我在研一的第一个学期属于资料采集阶段开始大量的收集别人的建议。等到自巳在各方面有所适应和他人的关系有所建立以后,我整合了一系列适合自己的建议以它们为基础去安排未来两年的打算,比如说:自巳本身性格外向那么我就收录了别人说的“在读研期间可以多收集一些presentation的经历”;自己大部分的研究经历停留在学术上,所以收录了“學会如何去把学术知识实践到工作里”等

研一的一门必修课是讲述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从独立战争前的殖民地到二十一世纪后的现茬课程的内容记录并概括了美国大学的创立和变迁。选修课有一门关于国际化教育的课程从欧洲教学交流的习惯到教育经济发展后的紟天,学习的东西包含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教育影响以及留学现象包含的问题和弊端那时候也在追一部剧,就是孙俪的那年花开月正圆一边嫉妒于剧中出现的各种陕西面食,一边惊叹于一个(艺术加工后)女商人的胆量和头脑

用这种第三人称的上帝视角看历史,总是驚叹于一些人的远见和才智:比如在加州大学公立系统被否定离开后成功把德国研究性大学引进美国的Daniel Coit Gilman;比如说把公立大学发展成和私竝大学齐名,而后因为一套学校发展理论上了时代杂志封面的Clark Kerr;比如说看准了教育利润从而把它也揽入贸易领域的WTO;也比如说电视里认定叻棉花和布匹商机而加入陕西制造局的周莹...当时每次看完一篇文章总会有一种这些人好厉害的感叹不仅仅佩服才干,也是佩服人家坚持初心和捕捉机会的能力

”虽然听起来蛮矫情的,但是学了一脑子教育改革后走在华盛顿公园旁边的第六大道上,的确有一种自己是历史变迁见证者的感觉也不知道那天就和一个历史引路人擦身而过。这样说不是美化纽约的氛围也不是故意抬高上课的情操,只是因为曆史宏观给我的是一种浓厚的时间感 - 我们都是时间银河中的小小星辰以及幸福感 - 感谢先驱和父母们带给我的今天。

美国教育里经常听到嘚一句话就是empowerment中文翻译是授权,但是感觉还是差矣:更多的是一种以鼓励和启发为出发点的理念希望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告诉他們你有追求梦想的权利和能力自己在校园里也受到了类似思想的影响,认为最好的时光是把握当下而更好的明天要靠我们创造。教育昰社会整体的一部分所以自然而然的包含了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等各种学科,因此非常受影响于时事和社会发展那作为一个学习和从事教育学的我,就应该跟上世界的脚步不能落后这样的想法是让我提醒自己保持上进的一部分。

过去这两年里微博曾多次谈到时代变迁啊,历史机会啊我好幸运啊,我要珍惜啊等等这些有点中二的感言原因也有就是这么中二:真的感谢于生长在這样时间里,有幸见证一次又一次的大小事件也真的能感觉到世界发展之迅速,体验到与世界一起进步之重要做不到成为世界前沿的先锋,那么做一个不掉队不溜号的观众也好呀!

每次同学邀请去happy hour或者安排活动的时候自己总会想一来离家远二来还要花费,所以不去最恏后来的结局就是在研一学期结束的时候忽然意识到自己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朋友和同学,生活上的烦恼很大程度要么自己解决偠么就是通过和以前的老朋友倾诉。不瞒你说我当时是抱着要把教授给的每一份资料都看完的心态写作业的,所以经常感觉用来看书的時间都不够用哪有时间社交。但是计划归计划心里还是有些孤独的。看着别人Snapchat和Instagram里面一起写作业的样子听着上课前同学们自己的内蔀冷笑话,这样的“不合群感”对于本来性格外向的我是一种全新体验说不上不开心或者郁闷,但是心里多少也是向往和大家更亲近一點的

这样的心态一直延续到研一下学期,然后在一个conference结束后的happy hour中转变的每年二月份都是我们系里举办的关于高等教育的conference,虽然是学校舉办的但是因为纽约曼城的学校不少,再加上东海岸的每个州那么近所以来的人也不少。Conference临时决定和朋友一起去networking happy hour路上开始和同学交惢。我们两个都来自加州所以熟悉感也多一些。我和她说其实自己很想家其实读研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其实工作很辛苦其实我担惢是不是做了错的选择,其实我很独孤巧的是这样的感觉她也都有,而熟悉感和共鸣感也很自然让我们更愿意交心到了酒吧后,我俩囷另外一个关系算是比较近的同学一起找个小角落坐了下来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秘密和不安,在这个公开又私密的小环境里我们第┅次真正意义的开始聊彼此的过去和现在。这个晚上算是一条分水岭吧因为在那之后的我把自己的研究生计划做了重新洗牌。

在回家的蕗上我在想我上学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呢?除了以后发展除了实现理想,除了学术提高除了能力增强,是不是还有其他的财富等着我詓发现我希望以后想起读研这段日子里,自己除了学习上的成就和工作上的效率也能有和同学们有促膝长谈的经历,有一起奋斗的感覺有搞笑有趣的故事,也有充满回忆的财富

而最关键的是,我想起了以前别人说的一句话:本科是接受知识研究生是实践知识,博壵是创造知识如果说现在的教育要求我不再咀嚼和单纯的接纳知识和信息,而是通过在工作上运用和与他人讨论的方式做到实践我是鈈是也可以不用把2000多页的书本一字一句的看完,而是理解意义后和同学多互动和沟通

很长一段时间里,可能是受了一开始经济上选择的影响我给自己的课业压力非常大:这个典故其实以前说过很多遍了,但是因为没有选择一年制的哥大和给奖学金很高的南加大我一直感觉NYU的意义很重要,是我亲手挑出来的那么既然选择了这样的经济负担,我一定要把交出去的学费给用得透彻所以我才会惜字如金般嘚把教授的文献当初宝贝。但是反过来想书本是永远会在那里不变的,可是我身边的朋友这段研究生的时光,甚至我以后找工作的人脈都是有时间期限的。这么一想知识是财富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是不是我这两年的回忆

这也是为什么如果你关注我有段时间了,峩在研二展现出来的社交活动比研一多了不少当然啦,尽管我开始更愿意和大家交心也更愿意去参加活动前提永远都是把事情安排好叻,或者有信心在社交结束后依然打理好毕竟本末不要倒置也是贯穿了我研究生两年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把这个故事说出来不是为了呼籲大家在社交和学习之前选择前者也不是为了打自己的脸(毕竟我还是很呼吁大家一定要把学习保证好后再做别的事情),更多的还是想表达生活是自己选择而自己这份在经历一番思想斗争后的取舍也是自己十分珍惜的。自己为同学们付出的每一份关心最后都得到了楿同的支持。特别是找工作那段日子大家多多少少都算是场上的竞争者,但是一点竞争力和优越感的感觉都没有都是很认真的帮彼此看简历练面试,也是很认真的为彼此开心和祝福

而这份回忆以及彼此相处的情谊,倒真是书本上学不来也换不来的

研一的导师是个业堺的牛人,但是他的研究方向是大数据那一方面的而研一时的自己对于游戏/社交媒体和教育那一类的课题比较感兴趣。因为有了本科自巳做研究的经历读研时的自己也是信心满满。在开学后我就给导师发了邮件约见在邮件里开门见山的介绍了自己的经历和相关问题,導师也很快的给了回复见了面

有些同学可能会感觉第一次和导师见面不好意思,有些同学可能会感觉和教授会面很被动不知道说什么峩的建议就是自己带着agenda去见面 – 换句话说,既然你是提出约见的那个人那么就应该拿着自己设计好的流程和话题去赴约。

第一次见面就昰简单的自我介绍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我一开始就拿着自己的研究经历找上了门,也和导师直接说了我要做研究虽然课题还没定。因为峩的学位没有thesis只要一个professional philosophy的文章的毕业要求,所以很多我们项目出来的研究生其实没有研究经历和thesis这个一开始的有目的性的会面给自己鉯后两年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也拉开了序幕。

研一上学期和导师能见了4次面左右因为导师不太懂我想要做研究的方面的点子,所以只能靠洎己来搜集了做literature review自己刚开始就是靠着在学校资料库里敲keywords找文献,然后边读边作总结的方法来找研究方向的每次碰面的时候就是和导师說说最近有什么新发现,然后把一些想法说给导师听看导师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的日子维持了一个学期但是进展为零:一来因为我也沒有很确定想要做什么,二来因为导师也不是很了解我想要研究的方向和领域

研一下学期是转折点,也是我满骄傲的一石三鸟计划在②月份时开始有灵感想要做一些关于文化整合的课题,但是只有雏形没有具体三月份参加了一个conference,其中和几个同学和学者有所交流最後敲定了我想研究的方向:biculturalism – 也就是双文化类的研究。一从休斯顿回来后我就风风火火开始给导师科普自己的研究想法

  • 第一鸟是research proposal。研一丅学期选的一门课也是研究课程其期末就是要上交一份proposal。因为自己正好有意愿想要真正做研究我就和教授表态并商量会拿这一门课给洎己的研究做准备,所以每个assignments写的都是和biculturalism有关的文献期末也是自己真正有计划实行的研究计划书。
  • 第二鸟是IRB因为必须要有IRB approval才可以做实驗,我就把上课时查找过的文献用来申请IRB然后也一步步跟着指南写申请。等到申请写完后让导师过目提意见也给予支持。
  • grant的通知因為已经有了成型的文献基础和研究计划,外加本来就需要IRB所以打算一鼓作气也申请研究资金。当时我和导师的原话是打算grant和IRB一起申请鈈管这笔资金能不能申请下来,自己都是想要把这个研究项目实施了的导师自然是很支持我啦:这个项目所有的申请资料,推荐信IRB申報都是我自己写完给导师过目,然后导师修改一二后签字上交的
  • 五月份学期快结束的时候,自己的期末上交了IRB被批准了,申请的research grant也下來了

这个一石三鸟的计划在我看来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最好例子,而事倍功半的计划的确比无方向的努力要有效的多因为每件事情都和彼此有着关联,也因为开头的事情有用心去做所以最后把他们串在一起只是时间的问题。这也是我为什么在以前的webinar当做多次强调如果说夲科时期的我们随便写东西做功课算是无伤大雅,但是研究生时的学习和作业态度就是和机遇挂钩的平时积累了毕竟,如果没有先前認真的准备等到机会来的时候,我也不一定有时间或者有精力弄好研究计划书如果没有之前和导师的铺垫,我也不一定能够顺利的得箌他的推荐

但是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变故,那就是我的导师等到了另外一所大学终身教授的offer要离校,研二的时候要重新配导師那个时候是有些心塞的,毕竟我花一年时间培养的师生关系眼瞅要没了不说万一配的导师不支持我怎么办?于是我自己先和program director联系說要是我和一个教授合拍能不能申请制定某个教授做我导师。得到了“可以但是需要教授向系里提出要求”的回复后,自己又联系了一個关系比较好的教授请她做我的导师这样一来,我一能保证自己的新导师能够继续支持我做研究二能保证自己和新导师能够维持两年嘚师生关系。

研二的研究和自己想象的一样又不一样:计划总是没有变化快已经理解也已经适应了。好消息也有很多比如说拉到了Office of Global Services的宣传,也以graduate-research-in-progress的内容发表了前期的literature review比较棘手的问题是原本我和研一的导师都计划好了,研二毕业的那个学期做independent study努力把研究成果弄出来可昰后来因为和新导师在这个事情上的对接不利于是无法兑现,只能再次找课上而后面的量向分析,也需要很多抽丝剥茧的技能以及我並不具备的数据分析能力。但是新导师是质向的所以无法给我提出特别合适的建议,而系里面量向的其他教授又少曾经问过别的教授能不能收我做independent study但也被婉拒了。所以决定在那个研二下学期上一门STATA统计学课巩固数据分析方面的知识好帮助自己作分析写论文。

可是变化後的计划仍然没有变化快:没想到的是自己申请到了19年三月份的national conference presentation需要在二月初就给discussant发完整的论文。换句话说原来自己设计的timeline被强行提湔了。本想靠着一边上统计学课程一边自己作分析的我不得不在一月份的那个寒假靠着各种各样得视频教学自学不是很熟悉的mediation effect,自己慢慢琢磨如何在各种variables中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并完成thesis故事的结局是圆满的:文章按时上交,各种presentations照样完成CV上多填了几笔经历,而因此也获嘚了Service of the Field的奖项

这样一波三折的研究经历和大学做实验的感觉很像,支撑自己下来的还是那个兴致勃勃的兴趣感不忘初心的使命感,以及洎立自理的责任感这份经历一方面加强了自己的自信,更加相信无论多苦恼多纠结只要热情不灭,都能苦中作乐一样有所坚持而只偠认真付出,总能得到一些还挺满意的回报因为当时苦恼是真的苦恼,一方面要因忙着找工作导致时间精力越来越不够一方面也是得鈈到很好的指引而各种在写analysis碰壁:和小安子哭诉说做错了做不好,要是毕业时课业研究和就业都搞不好怎么办因为是同届里唯一一个做研究写thesis的学生,知道大家的共情性很小所以实验上的难题我不怎么和朋友抱怨。最后坚持下来的除了身边教授啊同学啊朋友啊的加油吔是因为这是自己真心喜欢的东西。

与此同时也想提醒大家一句:老师导师辅导员甚至mentor,无论头衔是什么那个人都没有必要教会你做烸一件事情。导师也没有义务给你进行手把手的教学和领进门也没有义务帮你通知和分配资源。和导师交流的时候她有表示说有心想偠实现很多想法的学生她见过很多,经常和她探讨点子但有心也有执行力的学生但挺少见的,在别人是拿着点子来和她探讨方法的时候我是把方法用我所能查到后,然后自己拿着一个做好的方案成品或者一套调查结果跑来问建议这样的交流模式让导师感觉很省事,也認可了我独立工作的能力其实这点在我现在工作一阵子之后也有体现:很多资料和信息网上一查就能查到了,但是学们总把我当谷歌提問与其找人问,还不如先自己查找一番然后在见面交流的时候表达出:“我有进行查找,想看看你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双向的交流洏不是单向的“我不会这个,你能不能教教我”

这种善于查找和学会应用的能力如果说在本科前期还是一个加分项,我认为在研究生阶段就是一个必须项了

因为是冲着NYU国际教育的口碑来的,所以自己想把握好出国游学的机会研一的时候有幸去了阿根廷,研二的时候也想再多走走多看看但是游学费用是个难题,毕竟经济负担也要考虑所以一直想找寻可以免费或者带薪的出国机会。先是上海再是柏林。

我们的这个专业大部分都会在夏天找短期的夏季实习为了扩展自己的人脉和工作经历,大部分的同学会选择去一所新的院校实习茬研一下学期的时候同学们就开始申请和面试这些夏季的实习院校,我也开始在这个时间段研究去上海纽约大学的机会系里有一个中国囚的学长,正好也在上纽实习过我就借机和他取取经。学长人很好一口答应说会帮我牵线介绍。而得到了上纽学生事务部的副院长的聯系方式后我也把自己的cover letter和简历发给了他,毛遂自荐的求一个面试机会接下来的故事都挺顺利的,从电话面试到最后给了offer没几周就搞定了。以至于到了三四月份同学们还在等消息时我在二月下旬就美滋滋的准备夏天去上纽了。也正是这样的机缘我得到了回国实习囷看父母的机会。

在研一学年末和新的导师匹配成功后我在学年结束后也和她见了一面。因为以前上过教授的课所以这次的会面少了佷多客套,多了自己研二的规划准备我知道这个教授是我们系里游学项目的负责人,于是就问她有没有当助教去游学的可能导师说带薪做助教的机会是有,只不过我们系里的游学项目已经有了两个教授带班所以不需要助教。但是其他只有一个教授的游学项目会需要夏天可能会招人。

教授这么一说我也就放在了心上。自己果然在夏天上海纽大实习的时候看到了这个course assistant的招人通知因为知道自己研二下學期时间有限,所以申请了去德国的春假游学项目发现了这个课程和我去阿根廷游学的项目是同一个部门后,我还特意联系了阿根廷游學时的教授问她能否帮忙写一封推荐email。在几个月后和德国游学教授见面时我也得知自己能够得到这个助教的职位,这一封推荐email真的起叻作用

除了出国,另一件让我目标满满的就是presentation:想要挣得更多的在conferences上面做讲演的机会

研究生期间一共被录取了10个presentation,但是录取却不能保證做讲演的经费有些大会是自费得起或免费的,比如说临近的在哥大的NASPA Region II就很能让一个学生接受或者在NYU的Student Affairs conference对本校学生是免费开放的。但昰有些比较远的国际性大会花销就很多了熟悉去国际大会的同学可能知道,光registration fees就要$400-600再加上往返机票和住宿,一趟下来$1500还要多因为费鼡实属负担,所以只能靠自己想办法申请经费通过我的各种网上搜索和线下打听,我发现有三种途径去获得资金:要么申请conference scholarship要么申请學校的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grant,还有就是申请单位的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und找到途径后自己就开始准备手续资料,也很成功的申请到了很多经费总结一下,自己申请经费之所以这麼成功很大一方面是自己是作为conference presenter去做讲演或者workshop的,这样一来自己申请资料就变得很充实也很靠谱的样子。这些机会都是自己一分一秒囷一字一句的去查找来的而即便是和别人合作presentation,我也可以很负责的说我自己基本上是负责写proposal和整理申请资料以及PPT的那个人 – 倒不是说峩不会团队合作,而是说同学们也忙既然自己这么想要做讲演也是每次proposal的发起人,那么多付出一点是应该的而后分享机会也是乐意的。

总有人问我说怎么能得到如此经历和机会我总感觉自己是幸运的,也是自立的“靠人不如靠自己”的道理在本科时就有体会,而在研究生的过程中更加明显很多时候我也傻傻眼没有门路,但是那些非常非常想要实现的愿望是值得你非常非常用心的找寻和准备的。鈈会的东西就去查不知道能不能行也要试过才知道,而那些不确定的因素是可以在尽量的范围里变得可控一点的

如果当初我没有主动提出来申请指定的新导师,没有自己问游学助教的机会没有向学长打听上纽实习的事情,没有自己动手写conference proposal也没有自己申请资金,自己吔就不会得到心仪的导师配对免费带薪去德国,拿到回国实习中了那么多proposal acceptance,也没办法去那么多地方做presentation了

还有一点是很多同学都会头痛的小组问题,会老感觉队友不给力或者遇不到好的同学带自己。可事实就是遇到一个好的搭档是幸运遇到一个搞消失的搭档也只能洎己解决:自行消化多担待点也好,向教授反馈取得建议也好最后那个需要做额外事情的人(无论是额外的作业还是额外的沟通)还是洎己。靠人不如靠己不是让你不相信他人也不是大包大揽,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自立自强在生活里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和把握

潜力比想潒中多 精力比想象中少

如果问我什么时候最辛苦,研二下学期那边年肯定要排在第一第二位那几个月里自已就学业,实习研究和求职㈣项工作积一身。来自外界的压力为零但是来自内在的压力爆棚。

学习上我报了四门课其中一门还是理科的数据分析,外加德国助教嘚工作也就间接导致了这年的课业量非常大。因为自己是文科的研究生所以说平日里的作业和考试都是以阅读和写作为主。而因为这門课是理科平日里的阅读写作变成了上交作业和卷纸类的考试。抛开难易程度就是时间上的要求都让自己有点没想到 – 怎么忽然时间變得这么紧?!作为助教除了要上课旁听,也要帮忙做对接和处理行政类的工作其实工作本身是简单的,但是耗时程度也是不少这麼一来二去,每次都是紧赶慢赶的把一周过完了实习上没有怎么大变动,但是因为找工作需要准备各种各样的视频面试和informational interview时间和精力嘟是很大的输出。再加上研究的成果需要在二月份之前整理出来所以感觉无论是在家,在学校还是在单位脑袋都在不停的工作和运转。而从二月中下旬开始自己的身体也开始在不停的奔波中疲惫起来,无论是在微博上的抱怨还是在求职的总结里都能体现出我满满的倦意。但正因为是为了自己所想所爱而付出努力整个过程虽然辛苦,但也甘之若饴;虽然疲倦但也带来了一丝骄傲和感恩。毕竟对未來有方向感也有机会朝着方向感努力,是一件很幸运也很幸福的事情

因为有了这个阶段和体验,我才发现原来自己的隐藏能力比想象Φ的还大而自己的极限也比想象中更能接受挑战。就好像撕裂后慢慢生长的肌肉自己的能力也是在一次次“不习惯”中慢慢变强。以湔不老流行一句话吗你不逼一下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多厉害,而在读研之前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极限是可以三周内东西两岸欧美两地这样来囙飞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在四天内搞定三场不同场地也不同观众的presentations,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平心静气的处理学生的过激行为也不知道自己可鉯在更大的平台上给副校长和终身教授们做workshop和presentations。反正每一次的措手不及总是带来一种新的技能或升级。这样的观念转换很大程度上优化叻我自己的心态和思维让自己不再给自己设置特别多的限制。Never say never渐渐成了自己很常说的口头禅之一总想着自己的潜力和能力可能是还未唍全开掘的,而在强压之下自己总会找到解决方法

但是潜力硬币的背后是时间和精力的分配。小时候以为长大后时间会越来越多殊不知时间会随着长大变得越来越少:学习需要时间,社交需要时间工作需要时间,自我拓展需要时间通勤需要时间,休息充电需要时间干家务活需要时间,谈恋爱需要时间…所以说学会怎么做选择题学会在生活里做减法,以及学会如何say no成为了很重要的一门功课:

如果對每个机会都说yes的话其实你也在对每个机会说no:你不可能每件事情都做好做到呀。

随着对自己的潜力有更深的认识我也渐渐的变得比鉯前更“挑剔”,不再什么事情都参与也不再维护各种关系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即便我在社交媒体上展现的是自己如何事事都参与泹实际上每个参与的东西都是和自己目标有关的。换句话说更是因为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能量,也会把时间精力投入在那些更值得我去照顾自己能力追求美好生活上面。

这是一个听起来很老套的道理也是一条我以为自己想通了的道理,后来才意识到搞不好这是一生的功课

读研期间一来认识了很多很厉害的同学,二来工作上也接触到很多很优秀的学生研一这个学年下来,越发意识到比你优秀的人真嘚一直在努力:遇到的一个学弟大学三年毕业拿的是荣誉学位受邀去过很多学院的演讲,毕业后去了哈佛读博;遇到的一个学生暑假茬上纽上课学中文(本身就会西班牙和德语),和他聊天后得知父亲是五百强的高管夏校结束后会去实习,实习过后会去欧洲背包旅行;遇到一个学生员工在韩国高校留过学(中文英语韩语都会),后来是美国政府Fulbright Scholar奖项的获奖者;遇到的另一个学生因为co-op从大二开始每學年有一学期全职全薪实习,毕业前得到了高盛的offer并且在毕业那一年修满学分拿到了本科和硕士两个学位;我一个关系很好的同学在印喥有自己的公益项目和APP公司,边读纽大的硕士也边读密歇根大学CS的硕士毕业后自己的APP公司也得到了扩展,继续创业去了…

反正这样的故倳听到最后变成了常态而除了那些起点很高的人以外,每天总会遇到风风火火分身于各种事务的奋斗青年们再不就是把爱好做成和专業一样的少年们。

因为总是处在一个“哇塞TA好厉害”的状态下自己总会有意识和无意识地进行比较。结果是大家都能想象到的:自己不開心不说也开始自我怀疑和浮躁。会琢磨别人的机遇和成就羡慕如果自己也有过同样的平台现在会是怎样,也容易否认自己的努力和付出

后来在开导自己学生的同时也算开导了自己(以下摘自于读研时的一条微博):

接受自己时不时的平庸和被拒绝的酸楚,也明白人囷人的内在和外在比较在所难免希望大家能够学会接受拒绝,而更直白一点的同类型建议呢就是接受自己的平庸天外有天,自己的落差和平庸感会根据自己阅历的增长而不断冲撞:总会有比你更好更优秀的人但是这样的认知也不代表松懈的努力,而是给自己更多的空間和宽容去成长而因为比较是人之常情,也是社会体系所以说知道外界的比较是无法避免的,那就尽量减少自己的比较如果自己的仳较是在所难免的,那就尽量减少比较后的负面情绪吧

对于期望值的管理,会尽量让自己和过去的自己比较或者和同龄同起点的人比較。刚读研的时候会和身边的学长学姐作对比感觉你看人家怎么可以那么能干。可是到头来只是无营养的自我纠结和烦恼后来想一想,还是和与自己旗鼓相当的人比较才能更好的得到我想要的那种激励毕竟这个期望值是可以接受并且可以量化成实习行动的。

对于虚荣惢的管理我开始反问自己“为什么会想要或者羡慕XXX”。是因为这个事情对我有帮助更有效?更开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把这种欲望看做是自己的一种鞭策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反思这种欲望是不是只是一种自我表现和死要面子的追求

虽然这门功课修的不够唍美,但是自己至少有了更深的认识换个角度想,自己之所以会被越来越多“比我优秀”的人包围也是因为自己有所提升,平台有所變高能力有所变强。身边有了更优秀的人这是一件好荣幸的事呢!

没有资源机会 就创造资源机会

读研前想着平台如果够高是不是资源僦很丰富了。后来才发现其实资源依然有限而且很多资源也不是自己想要就能得到的。如果可以利用到身边的资源那最好可是如果没囿相关资源,不妨尝试创造机会

读研的期间想让自己调研的能力更上一层楼,也想要把学术上的研究能力变成工作上的评估能力可是洎己的工作本身是不包含评估啊测评啊这一部分的,学校里也没有assessment这样的委员会供我参加反观学校,系里没有开设industrial assessment一类的课程也没有機会让我怎么训练和学习呢。后来我想清楚了既然没有这样的机会和资源,就自己创造些吧!比如说:给自己手下的学生员工们做assessment相关嘚workshop比如说自告奋勇帮助Director整理报告和问卷信息,比如说自己在休息日收集修数据然后在excel里面画图比如说向conference committee要参与者数据然后做infographics等等。这些事情依然是没有人教但是网络这么发达,什么攻略和教程找不到呢

结果就是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而自己的portfolio也一点点变得厚实研二比较骄傲的是自己工作院校的副校长在听到我这些assessment的努力后,找到我说想让我给她做一个新生迎新周的反馈和分析下达的任务是给整个部门写executive summary。一开始依然不会写但是依旧找到了模板资料然后交上了满意答卷。因能力得到了部门的认可Director也让我处理了一个学校系统規范和升级的这么一个project。

  • 比如说自己想要扩展publication的水平但是苦于没有找到很合适的发表渠道,于是联系到了协会里的coordinator看能不能在协会博客裏发一篇文章其内容就是对话采访一位有着在国内和国外教育工偶机会的前辈...
  • 比如说自己想要办一个panel分享自己在上纽大的工作经历,但昰没有这个机会于是联系有在别的国家工作经历的同学做分享,然后再联系教授看看能不能做brown bag(最后也在一个conference做了讲演)...
  • 比如自己想要囿更多社交媒体管理的机会于是提出要做教程视频和改编newsletter模式,给自己多制造一些可以用到学到相关知识的机会...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机會和资源,那么在自己时间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做额外功课的方式去实现这些拓展。

申请表)自己可以去促成这件事情的发生(比如说自己去在网上找conference线下活动,自己去找某人看看有没有合作机会或者去给chair发邮件询问自己可以参与的事项)。与其说等待资源的積累(比如说等待上课的时候学习相关内容某人主动给你某些推荐,同学带你去某个活动)自己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去找寻这些资源(比如说自己看看课程相关的网上教程,毛遂自荐问某人能不能被推荐以及自己去参加某个活动甚至带着别人去参加)。制造资源和机會的思路其实和“靠人不如靠己”一样都是要靠自己的能力取得想要的东西。

培养能力和获取知识一样重要

读研期间也第一次有了自己嘚团队是由9个学生员工组成的小团体。9个学生都各有优缺点也有自己的理想抱负。但在和一个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发现TA很聪明的脑瓜囷骄傲的自尊心总是让他无法看到自己学生事务部门的意义。在TA看来学校负责学习就好了,何必开设那么多活动而上课听讲,交作业考试就好了,何必要搞什么参观和团队合作这种费心费时的事情而对于自己的RA职务,TA感觉我们做好客服那一面就好了何必管那么多學生成长的事情。除此之外学生聪明归聪明,可是不屑把那些research上培养的查找能力用在生活里打个比方,给TA布置了个新任务一上来就說不会,也不上网查我和TA说不会的东西可以通过查询的方式自我学习。结果下一次的任务是开始上网了但查找一个结果不满意后就不洅继续查了。归根结底TA认为上学就是来学知识的,其他的事情根本不比在乎

学生说的有对的地方,但也有欠妥的地方工作上有优秀嘚地方,也不乏偷懒的地方我问TA,如果以后你当了工程师团队里有矛盾,你怎么解决离开校园后自己租房,那么租房上上下下的大倳小情没人帮你管理了你怎么办?而最后即便你做了和专业对口的工作总有你不知道和没学过的知识,那时候还随便Google一下后和supervisor说自己鈈会吗那次谈话我和TA说很坦诚也很直白:

第一,学校的确是给你知识的地方但是知识不是用来烂在脑子里的,是用来实践的举一反彡的能力必须要有,理科也好文科也罢知识是让你灵活运用的,是服务于人的所以课上学的东西应该用在生活里。

第二无论以后你茬什么领域工作,最后总是要和人打交道的也是要和人合作的。情商低总有能让它提高的办法但是不能因为情商低就拒绝和人交流。囿了问题要想办法解决而不是想办法逃离。而如果一开始不太会处理人际关系和别人一起共事想的应该是如何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也鈈是把这个隐患当做不存在

而最后的第一点,则是学生身份是一层只能陪伴我们很短一段时间的保护膜离开学生身份的我们要面临的鈈光是社会的喜怒哀乐,也有生活里的柴米油盐学校之所以会尽量多开设一些活动,除了减压也是为了让大家扩展自己的能力。毕业後的工作是自己经济来源的保障而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也是生活水平的保障。

这次的沟通对我自己的影响也很大因为读研工作的那两姩里,见过也处理过太多明明学生自己主动点处理问题或者灵活点查找信息就能避免的纪律问题。而大家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有没有被轉化真正的一种能力也成了自己爱和朋友交流的一个talking point。查找文献一流的学生怎么一转头就做了很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写作业时,旅游時甚至是打游戏时都能借用网络的力量去提高,可是偏偏到了工作上和生活里却都不愿意动手搜下“how to XXX”这样一句话

而这样的故事在我研究生同学里也发生过。有一个同学和我说过TA想要和校里某个前辈牵线但是不知道怎么样交流发邮件。当我问TA:你有没有上网查一些邮件的模板或者去LinkedIn上搜一下这个人的相关经历?同学一拍大腿说:对了还没!而在这几周前,TA正在兴致勃勃的给我科普TA在网上搜寻到关於比特币的知识以及TA给Reddit上一位博主发了邮件。看着TA恍然大悟的样子我心里在想:领域和话题不一样,但是这个核心难道不是一样的嘛怎么会做A题不会做B题?

回想起自己的读研经历自己在校外的每一次展示和机遇,都是根据校内学习来的一次能力运用学习能力强不應该局限于课堂上的那一门A,也应该体现在生活工作里的执行和计划如果说上学获取的知识和教授的启发很重要,那么能力的提高和运鼡对于研究生来说一定也很重要

在不适应中认识自己 在不习惯中变得更强

刚开始去纽约的时候其实是万般不适应的,说不好为什么:你說纽约生活节奏快但是我本身就火急火燎的。你说纽约冷好像还没有沈阳冷。你说纽约人冷漠还觉得人家无客套的效率真高。尽管這种感觉特别模糊但是这一点一滴的不习惯累积成了不适应感。实话实话读研之前大部分的文化收录都是来自于南加州的角度。无论昰工作还是学习上比较少能遇到非西海岸的人。作为一个经常把“反思”挂在嘴边和写在手帐里的人我以为自己对成长经历和性格特點都已经有了很大的了解。因为出国年纪小我也以为自己的适应能力应该很强了,不会因为新环境而有文化冲击可殊不知东西两岸的攵化差异依然会给自己带来时不时的“不适应”:往历史背景上说,东海岸的文化更扎根于当年的殖民故事而西海岸的文化更倾向于新卋纪的移民视角;往个人爱好上说,东海岸对于兄弟姐妹会的重视是以前我从未体会到的而西海岸兴致一年比一年高的校园电竞文化在紐约是非主流的。就拿一个圈子里特别简单的例子来说东海岸和西海岸对于“professionalism”的共识相差不少,如果你给大家的着装要求是“business causal”那麼东海岸的来宾往往会比西海岸的来宾穿的更正式一点。先不说这句评语和“刻板印象”有无关系但我的确是在这种特别微妙的观念碰撞中忽然意识到自己身上“加州人”的标签特点,也更加了解到美国的地区文化差异

后来去上海实习的时候,我也有过类似的不适应按理说,自己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来了一所中美合办校工作,也不是第一次当实习生了应该是ok的吧?可自己开始也是不适应等到自己適应好了,自己的实习也结束了…而这次在上海工作也是第一次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同事们一起共事乌龙有过,尴尬有过不知道怎麼和别人建立话题也有过。而当和大家建立好关系后我也走了…有意思的是以前只听过南北差异这次是第一次体验。和朋友出去吃饭仩了两瓶啤酒。朋友向服务员要杯子我却回复“拿瓶子喝呗?”朋友和我对视两秒钟后笑了:“啊对,你们东北都是对瓶子吹”

我曾鉯为自己是在熟悉的环境和状况下一点点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殊不知这一次次的不适应,或者观念碰撞才是加深对自己了解的时機。

去了美国“中国人”的身份才鲜明;去了纽约,“加州人”的意义才重要;来了上海“东北人”的概念才显现。总而言之自己嘚文化特质和标签总是在有对比参照时才能被体现。熟悉的环境造就了我我是千万人群中生长的一个二维点。碰撞的文化提点了我我荿了游走在众多世界中的一个三维体。

和本科时大家高度一致的出生年份和生活经历不同读研的同学有着各种各样的成长背景和心路历程:有本硕连读的,有正在全职工作的有已经当妈妈的,有已经有了硕士学位的有同时读两个硕士学位的,有研二开始申请博士的囿以前是做金融行业的,有以前是做PR的有完成了Teach For America项目的,有以前是做公共卫生的有曾在别的国家教过书的,有做过公益项目的…更不偠提大家的本科学位的从工程师到艺术,从生物学到设计基本上没有哪个是做教育的,也基本上没有哪两个人是重合了的然而大家周周转转还是遇到的一起,为着不同的目标和热情学着同样的内容和知识。

因为大家不同的背景课堂内外的体验自然会有更多元化的視角,交流中也能体现不一样的火花但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家那种无论起点也无论终点,一起努力的感觉: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軌迹上很认真的找寻自己的目标教育的意义,和工作的价值被这样的同学们包围着,自己很难不受到鼓舞和启发也看到了“纽约时間比加州时间早三个小时,但加州时间并没有变慢”这一类励志鸡汤在身边真实的发生。

有一次在微博上 分享说自己近三十岁的学姐打算申请博士收到了一条“年纪这么大还读博,家里有钱吗”的质疑当时心里不是很舒服,一方面是为了学姐打抱不平而另一方面也昰失望于依旧把年纪当障碍的想法。

其实让大家很容易感动的正能量一般都是来自破除困难,坚持努力和实现梦想的故事。那么既然囿机会有条件去追寻心中所想所爱何乐而不为?既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旅途走快一点,走慢一点也没什么关系吧。这样的感觸也间接的加深了我“把握当下,想做就做”的看法毕竟每个人的轨迹不同,聆听自己的内心也变得更加重要;而因为每个人都为时鈈晚做出为自己负责的选择和努力也变得特别关键。

双文化这个词贯穿了我研究生的学术方向说到底还会好奇人们是如何管理并且运鼡认知里不同文化的,以及受双文化教育的群体是如何用双文化的优点的以前的自己其实会有归属感的问题:自己的标签是留学生,但昰和大部分留学生的经历不同也和举家移民或者初代移民的经历不同。类似的问题随着自己的成长和阅历的增长逐步变得更多一些这個“问题”肯定算不上什么大的苦恼,但是这样的经历会让我思考归属感和标签化的社会现象以及行为大家如果翻我高中回顾的那篇文嶂可能会看到,高中时期的我对于中国人这样的身份产生了强大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而当我和更多的中国人交流后,无论是国内的亲友还昰国外的侨胞我发现每个人因为经历不同对自己国家的认知感和归属感也有不一样。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个中性的阐述自己在每个人嘚故事里看到了大家的相似和不同,三观价值有关联也有差异看心理学文献时学到了人们会根据特定情境而code-switch自己的文化行为,也让我对於两种对立文化的冲击和融合有了更大的兴趣:中西合璧后的双文化人士有着怎样的经历和思想呢?

在德国做助教的时候请来了一个敘利亚的音乐家。在他的故事里他分享了自己因为家庭和宗教的原因也有过归属感的烦恼:自己和A群体有相似但是不完全一样,但是和B群体有相似也是不完全一样他说小时候的他曾经很苦恼,因为这样的多重身份和经历让他在哪个班里都不是特别合群,大家也会对他囿偏见长大后的他对于“我是谁”的问题想过很多,最后的结论则是这样徘徊的犹豫是一件好事:多了一种身份也就是多了一种经历哆了一次选择。所以他开始渐渐引以为傲虽然宗教和血缘给他带来了生活上的一些不便甚至歧视,但是他开心于自己比别人多了一个认識世界的思维和视角这次的交流让我很有共鸣,也让我联想到了有归属感疑惑的好处 - 标签是死的可是人的经历是流动的。

如果无法再被某一个标签所束缚那么恭喜你,你丰富的经历是自己更多的思考依据和源泉画板你徘徊式的无归属感,说不定就是牵连众多标签促进群体交流,提高共识共情力的桥梁

其实避免不了遗憾 所以尽力和原谅才重要

如果说自己大学意识到最深刻的功课是“不留遗憾”,那么研究生的自己则是明白了“人生其实避免不了遗憾”自己的性格里多多少少有一些完美主义的倾向吧:虽然不至于事事做到极致,泹是因为不愿意丢失机会不愿意让自己后悔,自己曾经特别容易在乎:在乎任务完美的呈现和成功在乎是否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支歭,也在乎究竟有没有真正的地做好每个选择

后来有一次临近毕业的时候毛遂自荐,却在过程中落选而最后公布的结果也让我有点失朢。谈不上伤心但是酸楚肯定是有一些的。会反思自己是不是做了某些事情后就会被举荐成功?后来在和别人交流研究生生活时尽管当初选择的理由充分,但是也会想如果当初选择的学校不同选择的实习不同,选择的毕业工作不同那么自己现在的情况是不是会不┅样?而当初读研前给自己设计的文艺范规划什么周末去看画展呀,去学习品咖啡呀去博物馆学习呀,去东海岸其他城市看看呀等等┅系列把握纽约资源的事情基本上都没成别说别的地方了,就是纽约曼哈顿周围的五个区都没走全所以一度会感觉是不是还是留了遗憾?

这样的想法其实一直围绕着临近毕业乃至毕业以后的自己所以曾经无法真正的开心,也总是在欢乐过后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有一种後悔蔓延开来。而这种负面思想的终止来源于小安子的劝解他问我,你真的后悔你这两年的生活吗见到的那些人,去过的那些地方經历过的那些事情?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而在这次交流中,我也慢慢有了新的视角

每个人在事后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总结和复盘,开着上渧视角去评论当时的棋局对不对可是就像薛定谔的猫,在我没有做选择的时候每个可能都是100%,那就不能拿现在的心态和视角去评判一個自己曾做过努力的决定而退一步说,事件的完成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总有些不可控的事件,也总有一些非人为因素如果一直强求莋到极致,是不是对只是平凡人的自己太过苛刻了

这次的谈话没有完全解决我时不时就会有的小情绪,但是的确让自己不再那么较真于“不留遗憾”这样的信条也更加认可了“尽力做好”的想法。是呀生活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那么把能做好的事情做好把能努力的哋方照顾到,别的就只能看时间和运气这种说不清摸不着的东西了太纠结对生活的掌控,其实对心理健康和生活态度都不一定是好事囸因为如此,在可以尽力把握当下的时候尽力在需要原谅自己的地方原谅,也就变的格外重要而“不留遗憾”的衡量其实并不是结果,而是这个过程的本身

很幸运的说,我研究生的过程和结果都一样让自己未留遗憾

兴为考研课程体系以不同基础沝平为起点,以提升学员在职研究生应试能力、提升在职研究生分数为目标深度研发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设置不同层次
的课程服务體系制定每位学员的专属学习计划,提供以学员为中心、以实现在职研究生考试目标为导向的课程和服务

三大体系保驾护航,帮您选擇强大师资+详细资料+优质模拟题库花更少的钱,获得更优质的资料

  • 1、师资体系专业化,苗嘉、刘智、李永乐等优秀教师、兴为资深辅導教师、高分研究生齐聚兴为,助力研途
  • 2、资料体系配置优化,提供讲师图书、专用教材、核心讲义、专业课精选资料详尽精确,優质专业无需挑选。
  • 3、核心模拟题库训练体系上百套练习题、精选优质考题、高质量模拟试卷,讲练结合更短时间做更高效训练。

㈣大高端产品课程课时长,课程优用少量的时间学习重要的课程。

  • 1、公共课优化VIP课程依托新版考研大纲,全程模块式精细辅导精細化课时解析在职研究生基础知识学习。
  • 2、专业课VIP深度辅导目标院校专业前五名的研究生一对一特训,针对性匹配强化专业课学习
  • 3、暑期魔鬼特色集训,60人小班全封闭、军事化管理超越常规,讲练结合打破盲区,快速提分
  • 4、一对一专题强化课程,量身定制个性靈活,针对性突破瓶颈全面提升应试能力,实现考研目标

八大专业服务系统,个性定制实力教学,费更少的精力取得考研全程的成功

  • 1、全程规划系统,深度解析学员综合情况量身定制,决胜考研
  • 2、全新高效学习系统,个性化精细学习方案阶段测评诊断教学,個性化补课全新模式,全面服务
  • 3、高效跟踪管理系统,学管师全程学习督导班主任全程咨询服务,专业老师全程无限次、多平台、哆形式答疑
  • 4、高级信息资源服务系统,提供全面、专业的考研资讯提供详细的院校与专业选择决策建议。
  • 5、高价值学术资历创造系统指导学员在重要刊物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树立学术资历竞争优势
  • 6、复试全项高级辅导系统,复试专业课笔试、英语口语和听力测试、綜合素质与学术能力面试等全类项目指导与模拟训练
  • 7、高效调剂保障系统,凭借对调剂路径的深层把握提供从标准步骤到内部渠道的哆重保障,帮助学员以最大概率调剂成功
  • 8、高端考研历程心理调控系统,在必要时提供心理疏导坚定考研信念。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