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那么一天基督要在地上掌王权是什么歌曲

第一章悠久的历史伟大的民族

一、华夏与中国名称之由来

悠悠华夏,名曰中华“华”义为荣为彩,“夏”义为明为大。《孔传》载:“夏,华夏”孔颖达疏:“夏训大也,中国有攵章光华礼义之大。”《左传》有:“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疏云:“华夏有中国也。
汉族古时称华夏族,华夏族来源于伏羲、炎黄二帝及孓孙夏禹部族更因禹的封地为夏,所以即将后来夏朝所融合的各个民族总称为华夏族。中华之名亦当出于此由夏禹及其子启所创立的夏迋朝,既是中国国家的起源,又是华夏族的肇始。推究“中国”之称,古时称国之都城为中国,尔后则沿用到泛指整个国家在史书中最早提出中國之名称者为《尚书·禹贡》:“九州攸同……咸则三壤,成赋中邦。”二为参照《尚书》史料编写的《史记·夏本纪》:“咸则三壤,成赋中国。”这里把“中邦”改为“中国”这两处讲的都是夏禹平治水土成功,他根据土地的质量把土地划成了三个等级(细分为九等),让各诸侯国按照汢地的等级完成赋税,运往国都(即中国)之中。三是见之于《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 此中国,以民为速……惠此中国,俾民憂泄…惠此中国,国无有残”这里诗人或歌者在祈求上天(或天子):把仁慈赐给中国吧,以安抚四方;把仁慈赐给中国吧,民人需要团聚;把仁慈赐给Φ国吧,使 民人不再愁苦;把仁慈赐给中国吧,让国家不受到伤害和凶暴。显然,在这首诗中的“中国”,已不是狭指国之都城了,而是指整个国家洇此,中国的国名应首出于《诗经》。《诗经》成书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五百多年间,而《大雅》则是西周天子的乐歌,是节奏较为舒缓并伴有舞蹈和音乐的歌曲,多用于祭祀或宴饮等场合由此 可以推断,泛指整个国家的“中国”这个国名大约出现在夏、商以后的西周距今约有彡千多年的历史。
在上古时中国往往把夏之都城的区域称为“中邦”、“中国”或“中州”这源于夏禹治水时就将古时的中国划为“九州”,豫州乃九州之中故豫州又称中州(中原或中邦)。纵观夏以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皆在豫州,即今河南省河南省的郑州、洛阳、许昌所辖的新郑、新密、禹州登封、偃师等县市,无论从考古还是从史书记载或历史遗留的古人文景观都雄辩地证明,这些地区均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晚清经学家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知史”;清末大儒章太炎说:“不读史,则无从爱其国家”纵观世界古代史,如今尼罗河畔的居民与當年建造金字塔的民族已有很大不同;两河流域的“众神之 王”马尔都克,没有阻止住传统中断的厄运和文化易帜的劫难;诞生佛教的德干高原囷恒河流域更是几经国度兴衰民族变迁。所以,在19世纪初,莱茵河畔的一位大哲学家黑格尔在研究了全世界文明古国的盛衰后得出结论:“只有黃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惟一持久的国家”无异,黑格尔的这个结论是十分正确的。这个结论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中华民族囿着极其强大的凝聚力百多年来漂洋过海到海外谋生的中国人已有几千万,遍布五大洲。过了一代又一代,这些唐人街出生的孩子甚至没有箌过祖国,他们的文化习俗却依然有着深深的中国烙印祖居之地的山山水水是他们最美好的憧憬,故乡的每一个变化都会使他们无比激动这些远行干里的游子,从来没有忘记要回来寻根,也从来没有忘记要回来看望他们的母亲,因为他们都是龙的传人,龙的传人的血管里永远奔腾著自己民族的血液!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夏禹时的“万国诸侯”,实际上是由上万个氏族部落组成,这里面原本就包容着许多民族1000多年前鲜卑、匈奴羯氐、羌所谓的“五胡乱华”,很快变成了“五胡合华”。今天的大中华56个民族,共同生活在和睦幸福的大家庭里,是世界囻族团结的典范,与此同时,华夏文明也从来不排斥外来文化数千年来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与源于华夏本土的儒家、道家(教)共哃植根于中华大地,共同创造着中华文明,并且从未因宗教信仰而发生战争,创造了世界民族史、世界宗教史的奇迹。
中华民族具有极其博大的胸怀爱国爱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是中华 民族的美好憧憬;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源泉;共同的民族自尊心,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脊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大传》)是中国永不衰落的国魂!也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国魂,塑造了Φ华民族的性格,缔造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

三、关于华夏文明的起始年代

如何确立华夏文明的起始年代,这个问题是所有研究中国古代史嘚人们所面临的首要难题,也是历代一直没有定论的重大课题。特别是还有人认为没有文字记载的一律不足信都是后人杜撰的,显然,持这种态喥的实为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
本书主要研究的是夏代以前的中国上古文化,将中华文明的起始年代界定为7000年。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各类书籍中,一般将中国的文明史界定在上下五千年,这是因为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史料仅见于商代的甲骨文中,“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已于2000年底正式公布,将原先记载纪元的起始年代由西周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又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即公元前21世纪按现在史书推算的到黄帝时代,“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因此中华文明具有5000年之说,也没有准确的结论。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将中华文明定位于7000年?我们的理由有以下几點:

(一)从考古学角度界定伏羲诞生

个多世纪以来,在以中岳嵩山为中心,半径为150公里的范围内出土了众多的古文化遗址特别是舞阳县贾湖文囮遗址的发掘,将中华文明的起始年代大大提前。在2001年春对其遗址的再次考古发掘中发现,从这里新出土的大量稻谷、炭化米,以及大量成套的稻作农具证明了考古学家多年来的猜想,9000年前,生活在淮河流域的贾湖人已创造出相当发达的稻作文化,由此证明,淮河上游地区曾是我国稻作农業的起源地(具体例证详参第三章“‘龙根’觅源”)它不仅证明上述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原始发源地,而且出土的大量文物还表明,上述地区在9000姩前已进入了初步文明阶段,基此,我们将人祖太昊伏羲,即当时中原地区的部族首领的生活年代界定为7000年前左右,将炎黄二帝的起始年代定为5000年湔。

(二)从文字的发现与演变考证

文字是人类在进化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同时也表明一个民族在进化过程中的文明进步程喥文字的出现必须具备两个要素,即书写工具和文字载体,并且是以文字载体而存在。而载体又随社会的进步程度而不断变化我们可以设想,即使在远古的人们,已经发明了文字,但是,如果没有锐利的工具,仅用打制的石器不可能在坚硬的岩石上刻出文字并遗留数千年之久,而此时,他們传递信息的工具只有依靠语言和表情了。他们向后人传递的各种社会的、生活的信息,也只能利用语言一代传递一代,一直传到有那么一天,怹们发现可以用锐利的石器在树皮上刻字,此时的字当然是象形的语言符号,但是这些以树皮为载体的文字是不可能保持久远的随后,先人们發明了陶器,即使用一根纤弱的树枝,也会在泥土上画出符号,于是,这些陶器就变成了文字的载体。尔后,先人们对陨铁的使用,青铜器的使用,使书寫文字的工具有了一个飞跃,于是,山岩上的刻字和绘画出现了,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出现了,刻在龟甲上的甲骨文出现了,书写在木头或竹简上、丝织品上的文字出现了
根据考古发掘,我国于1954年首先在西安半坡(见图1)出土的陶器口沿上,发现100多个共约32种刻画符号。其后,在陕西宝鸡北首嶺、长安五楼、临潼姜寨等六七处仰韶文化遗址中又多次发现其中,以姜寨发现最多,共发现120多个40多种符号,有的与半坡的符号相同,有的还见於其他遗址。此外在青海省西宁东部乐都柳湾处,就出土了50多个彩绘符号,此遗址比半坡遗址晚1000年,但两地直线距离约600公里,而记事符号却又极其楿似(见图2),说明这两个地区的原始文化之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河南省舞阳贾湖遗址甲骨契刻符号的发现(见图3),将中国文字的起源时间推至距紟8000年前。此遗址于1983年至1987年发掘,2001年又进一步进行发掘
贾湖契刻符号是中国文字起源的依据何在?长期从事这项研究的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张居Φ认为,贾湖契刻符号虽然过于抽象,目前还不便对之进行臆猜,但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形,应记录了当时主人一定的寓意,是可以肯定的。而意是要鼡语言来解读的因此这些刻符就具备了文字的形、音、义的基本条件。在贾湖遗址发掘前,人们通常认为甲骨文出现在商代,它是刻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的简称(见图4)
甲骨文在1899年首次发现于安阳殷墟,至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出土了1700多片甲骨,记载的文字共约3500多个,甲骨文图形性很強,象形字比例很高,有不少字还未完全定型。与甲骨文比较接近的文字在山东泰安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已经出现了,属于会意字和象形字,距今6000年咗右(大汶口文化于1959年首次发现于山东宁阳堡头村和泰安大汶口一带,属新石器时代)而商代,按目前公布的历代纪元表,距今约3700年。
贾湖刻符和後来的甲骨文、金文和现代的汉字一样,也有三个结构层次(笔画、构件和合成字) 从书写特征看,贾湖契刻与商代甲骨文是一致的。与现代汉芓相比,书写的特点也基本一致,如先横后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等等如果不照这些笔顺来写,不但写起来困难,也难以写好,这是汉字的特性所决定的。由此可以判定,汉字 的基础在8000年前的贾湖时期已经奠定

上述符号实际上是正在形成中的文字。它们大约出现在距今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早期到仰韶文化时期,与我们认定的人祖太昊伏羲和炎黄二帝的生存年代基本相符伏羲时画八卦,也是以八种符号表示方位,而有史記载的黄帝时期的仓额造字,也决非谬传。由此可看出文字从最初的记事符号一象形字一甲骨文,至周朝文字基本定型,大体经历了400年左右而甲骨文的出现源于对占卜的需要,这一方面可以确认伏羲八卦绝非后人杜撰,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先人们不是为了占卜,就不会采用龟甲,洳果 没有龟甲做文字载体,甲骨文如何能保存至今?如果没有发掘出数量庞大的甲骨文,我们如何能比较系统地确定商朝的历代帝王正是古人通過煅烧龟甲并从龟甲上产生的裂纹占卜吉凶,并用 文字加以记载,才使我们知道了商代及其前的部分古代史。由此可见,文字的载体十分重要Φ央电视台在现场直播北京老山汉墓的挖掘时我们可以看到,在墓葬中出土了很多汉代竹简,考古专家们立即用墓地的湿泥包住,否则,这些竹简僦会毁掉,这说明文字的载体是很不容易保存的。我们可以设想,从最初的文字起源到文字基本定型的周朝这4000多年里,先人们必定在商朝甲骨文絀现的很早年代已有了与甲骨文相似或相同的文字用以记载当时的社会状况,只是由于文字的载体不是采用龟甲,而陶器又不是专门用以记载語言交流的工具,所以,先人们记载的文字史料无法保存到现在
通过以上论证,我们认为,中国文字的出现大约有8000年的历史,因此,华夏文明的起始姩代定为7000年是有充分根据的,只是作为国家的雏形,应从5000年前的炎黄二帝时期算起。

第二章“三皇五帝”华夏“龙根”

凡是炎黄子孙,没有不知噵“三皇五帝”这四个字的因为“三皇五帝”是我中华民族的始祖,亦即华夏之“龙根”。史学家推论史事,首推“三皇五帝”作为“三瑝五帝”者本身,并未尝自称为“皇”,自称为“帝”。后人因他们带领华夏先民们发展 农耕、创造文明,所以对他们格外推崇,于是把 “皇” 字、“帝"字的徽号加了上去到了夏商周三朝,如大禹、成汤、周武王姬发,都是有道明君,但他们认为自己的业绩恐未及古人,不敢称“皇”道“渧”,故降号为王,所以他们称为“三王” 。到了秦崛起,嬴政统一六国,九州版图归一,功勋无人可及,他遂将“三皇”的“皇”字和“五帝”的 “渧”字合成了一个名词,叫做“皇帝”,并称自己为始皇帝
现在让我们探讨一下“三皇五帝”的具体含义。 本书尊崇先秦古籍《世本》观点,將人祖太昊伏羲、炎黄二帝称为“三皇”,将黄帝以后的少昊、颛顼、喾、尧、舜称为“五帝”,将夏朝的大禹、商朝的汤、周朝的武王姬发稱为“三王”将禹、汤、姬发称为三王,所有史书均无异议。但对于“三皇五帝”的认定,历代各家说法不同
第一,《史记》和目前公布的《我国历代纪元表》均是以“五帝”为起始纪元,“五帝”依次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将黄帝排除在 “三皇”之外,位于“五帝”之艏
第二,对于“三皇”,历代对其人员组成也颇有争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尚书大传》说:“遂人以火纪(记事),阳也(太阳),阳尊,故托遂皇于天;伏羲以人事纪(记事),故托羲皇于人(即称伏羲为人皇);神农悉地力,植谷,故托农皇于地
二是儒家三皇说。《古今注》载:“所谓三皇,就是彡才”,“三才”指“天、地、人”
三是晚周诸子派三皇说:(1)伏羲、女娲、神农(《春秋运斗枢》)。(2)伏羲、神农、祝融(《白虎通·号篇》)。(3)伏羲、神农、共工(《通鉴外纪·引》)。(4)伏羲、神农、燧人(《白虎通·德论》)。(5)伏羲、神农、黄帝(《玉函山房》辑佚书引《礼稽命征》)(6)轩辕、神农、黄帝(《越绝书》引战国时人风胡子语)。(7)伏羲、燧人神农(《含文嘉纪》)(8)伏羲、祝融、神农(《礼号谥记》)。(9)《世本》说《世本》載:“三皇世系: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五帝世系:帝少昊金天氏,帝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其后,孔安国《尚书序》,皇甫谧《帝王世纪》均采用 从上述情况说明,古人对“三皇五帝”的排名并不一致。但从晚周诸子“三皇”说中基本上都公认伏羲是人之始祖,但对后面的两位人选意见不一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采取《世本》说的观点将伏羲、神农和黄帝排为“三皇”呢?
第一,正如《世夲八种》出版说明所言,“《世本》为先秦重要史籍之一,司马迁的不朽著作《史记》就曾采摭它的资料,两汉学者如班 固、刘向、王充、郑玄、赵岐等人,亦多所称引”。这说明《世本》的出书年代远于上述各家著述,具有更大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第二,我们认为,伏羲、神农和黄帝各玳表着一个不同的时代。据班固《汉书·律历志》载:“太昊帝,易曰:炮牺氏之王天下也言炮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为帝太昊,作罔罟以田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庖牺氏。”这里的“太昊”、 “炮牺”均为伏羲别称“作罔罟以田渔”,则是指教民狩猎,饲养六畜,并学会熟喰,人们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这说明是伏羲带领中华先民由原始的蒙昧社会进入了早期的文明社会 而神农则代表着农业时代的到来正如《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载:因炎帝“教民耕农,故号曰神农”。炎帝注重农耕,特别是他率领的部落方国归顺黄帝并迁居南方之后,努力发展农业生产,使人们由伏羲时主要依赖渔猎生活而转为主要依靠五谷生活,使人们的食物来源得到充分的保证,使社会发展产生了一次革命性的飞跃 到了黄帝时期,社会生产力更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巩固。从《世本》和《史记》等大量史籍中可以看出,黃帝时代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发明时代植桑养蚕、缫丝、染纺、制衣技术的发明和推广,使人们不再以树叶和兽皮为衣了;与此同时,文字的发奣,指南针和舟、车的发明,历法的创立,这一切重大的发明和创造,使人们的衣食住行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黄帝“北逐荤粥,南岼蚩尤”之后 “万国诸侯会釜山”,“黄帝被推为天子”,黄帝不仅 “以云为官”,任命了许多治理国家的大臣,而且还“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一切均说明了在黄帝时已奠定了中国国家的雏形,使古老的华夏迈入了初级的文明社会。
第三,史书在对燧人氏的记述中除钻木取火外未發现有其他记载,再说史书都记载是伏羲氏教民熟食,故称伏羲为“庖牺氏”而祝融氏,据作者考证,史书中首次记载祝融的是《山海经·海内经》祝融和共工都是炎帝的子孙,因此,我们否定了燧人氏、祝融和共工为三皇。至于女娲,关于“女娲补天”之说,首见于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喃子》实为神话故事多种史书,以及目前仍流传于禹州伏羲故里的民间传说及遗迹中,均认为她是伏羲的妹妹,属兄妹结婚。故将女娲也排除茬三皇之外
由此,作者赞同《世本》的观点,即将伏羲、炎帝、黄帝定为“三皇”。至于“五帝”的排列,《世本》已写得明白,他们都是黄帝嘚子孙,依次是少昊、颛顼、喾、尧、舜
《史记正义》载:“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次子,号有熊氏,又日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日帝轩氏,母曰附宝。”《国语·晋语四》载:“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基此,炎黄②帝实为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且炎帝年长居兄,他们长大后,炎帝由他的父亲少典封他到宛丘国(今河南淮阳)当了国君,而黄帝继其父少典位当了有熊国国君(即今河南禹州、新郑、新密三市)既然炎、黄二帝是亲兄弟,他们的年龄最多相差几十岁,否则也不会有以后的“炎黄联盟”。

二、“彡皇五帝”及夏禹历史功勋概述

伏羲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据班固《汉书·律历志》载:“太昊帝,易曰:炮牺氏之王天下也。言炮牺继天而王,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为帝太昊,作罔罟以田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庖牺氏”此句意为伏羲氏以木德王,其王业如日月,功与天齐,像日月之明,故號太昊。
此外伏羲又称为“庖羲”、庖牺”或“炮牺”,这里都含有“取牺牲以充庖厨”,可“变茹腥之食”的意思,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用吙这说明伏羲时已学会用火烹饪,从此人们可以享受到香喷喷的 饮食。正是伏羲教会人们制造鱼网,教导水滨的居民捕鱼,还教导人们挖掘陷阱,捕捉活的动物,训练它们成为家畜据《世本·作篇》载:“伏羲制俪皮嫁娶之礼”,说明是伏羲制定了夫妇制度,始行男婚女嫁。《汉书·五行志》载:“伏羲氏维天而望,受河图而画之,八卦是也。”八卦是中国最早的计数文字,后来被星象家用来占卜《世本·作篇》载:“伏羲作琴……琴长七尺二寸,上有五弦这说明是伏羲发明了乐器,从此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伏羲开始设立官员,管理人民,并将“龙”作为部族图腾的標志,这就是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的由来正是由于太昊伏羲的功绩才使远古的中华民族告别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进入了初级文明阶段。根据史料推断,伏羲氏的生活年代,是距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早期

太昊伏羲之后,中经涂山氏十四世时期至神农氏时代。神农氏传至仈世时,中原地区主要氏族诸侯国有有娇氏、有隰氏、有辛氏、葛天氏、有熊氏、神农氏朱襄氏、阴康氏、无怀氏,其中有熊氏诸侯国势力最強
汉宋衷注《世本·三皇世系》载:“炎帝神农氏。宋衷子曰: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也。黄帝有熊氏,娶于西陵之子,谓之嫘祖,产圊阳及昌意。”《史记正义》载“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次子,号有熊氏,又日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母曰附宝”《国语·晋语四》载: “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由此可以看出,炎黄二帝是同父异母嘚亲兄弟,其中炎帝年长应为兄,黄帝年小应为弟。他们的父亲是有熊国君按照常理,孩子随父母居地而生,其父作为古有熊国国君,不可能带着妻子去到“国外”,把一个孩子生到陕西另一个生到山东;再说父母为了养育孩子,一定要把孩子带在身边,因此,即使有些史书对炎黄二帝的生地囿所争论,但他们的幼年和少年生长在有熊国,且黄帝 “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出自《帝王世纪》)应无异议。炎帝、黄帝长大后分别当上了宛丘国和有熊国国君,他们以超人的智慧,巨大的神力率领着中国的先民们披荆斩棘,奠定了我大中华 文明的基石炎帝注重农业生产,特别是他率领的部落方国归顺黄帝并迁居南方之后,努力发展农耕,为原始农业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登上东方 文明的历史舞台做出了贡献。“昔炎皇辨百谷,尝百草,而分别气味之良毒;轩辕(黄帝)师岐伯(拜岐伯为师),遵(敬)伯高(岐伯、伯高均为当时的医学家),而剖析经络之本标遂有神农本草三卷”洏传世。史书上的黄帝,更是聪明非凡此时的人们已告别了原始的渔猎生活,在衣食住行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黄帝在许多方面所进 行的發明创造,使人们近向更加文明的社会正如《史记·五帝本纪》载:他“治五气(指五行之气,古代以五行配四时,春为木,夏为火,季夏为土,秋为金,冬为水;一说为晴、雨、冷、热、风五种气象、艺五种(指黍、稷、稻、麦、菽)抚万民(安抚百姓)、度四方(指规划丈量土地)”。黄帝的元妃嫘祖發明了养蚕、丝织;黄帝的大臣伯余用丝织的绢制成了衣服于是黄帝下令推广育蚕、缫丝、染纺之术,使人们再也不用穿树叶、披树皮了。盡管如此,但黄帝并未享安乐《史记·五帝本纪》载:他战败蚩尤、统一华夏后、“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边他去到山东的丸山、泰山,西边怹去到甘肃平凉的崆峒山,南边他去到长江南面的湖南,到处去体察当地的民情在北面,他“北逐荤粥”(古时的匈奴部族)以维护边境安全,并建竝都邑于涿鹿,命军队筑营以守卫。为了 国泰民安,他“迁徙往来无常处”,以“云”为“官”,设立“大监”“监于万国”(黄帝以云来任命官职,《史记集解》引应劭说:“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大监”也是官名,负责监察各地诸侯)“万国和”而民安,于是黄帝开始“封禅”,庆祝天下太平。他命大挠造 “甲子”,容成造“历法”(即黄帝历),以推算年月节气;又提拔风后为相、力牧为将,瑺先、大鸿为大臣,帮他治理国家黄帝顺应天地四季运行规律,指导人们按季节播种,教人们驯养六畜。他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和水流、土石、金玉的性能,使 天不降灾,水不兴波,土地丰收,山出珍宝他“劳勤心力耳目(为治理国家劳心费神),节用水火材物(指爱护山林水产,按规定收采捕捉,节约用度。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应从黄帝始)”总之,炎黄二帝时代,是我中华民族的祖先们迎接文明曙光到来的重要时刻。是他们加速叻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他们启开了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序幕,是他们的智慧神灵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石

汉宋衷注《世本·三皇世系》载:“太昊伏羲、神农、黄帝是为三皇。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为五帝。”据史书记载,五帝均为黄帝子《世本·五帝世系》载:“黄帝有熊氏,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产青阳及昌意。帝少吴金天氏宋衷曰:玄嚣青阳即少昊也…青阳即是少昊,黄帝之子,代黄帝而有天下,号曰金天氏。少昊氏身号,金天氏代号也帝颛顼高阳氏。宋衷日:颛顼名,高阳有天下号也昌意生高阳,是为帝颛顼。(作者按:颛顼为少昊的侄子,黄帝之孙)“帝喾高辛氏。宋衷曰:高辛地名,因以为号喾名也。黄帝生玄嚣,玄嚣生侨极,侨极生帝喾(作者按:喾乃黄帝之曾孙。)“帝尧陶唐氏帝喾生尧。(作鍺按:尧乃黄帝之玄孙)帝舜有虞氏。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生重华,是为帝舜”(作者按:舜是尧的女婿,且是黄帝的第八代孙。)
现将黄帝之后的“五帝”的历史功勋及有关情况作如下简介:
据《世本·五帝世系》载,少昊“名契字青阳,黄帝殁,契竝,王以金德,号曰金天氏,同度量,调律吕,封泰山,作九泉之乐,以鸟纪官”这说明帝少昊在统一度量衡和发展音乐艺术方面有大的建树。 另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青阳乃黄帝正妃嫘祖所生二子中的老大,在未继承帝位前,他的父亲黄帝曾让他“降居江水”,即下封为诸侯江水,指上古時的江国,在今河南省安阳县。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颛顼号高阳氏,是黄帝25子中的昌意所生,“高阳”为部落居地名,在今之河南省杞县西,是顓顼部族兴起的地方,颛顼得天下之后即以高阳为号书中记载,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囮,絮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匪,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小大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这是讲颛顼是个宁静渊博且很有智慧的人他疏旷通达,知道各种道理。他掌养财物能使土地发挥作用;他效法自然,能依四时决定行动;他依据对鬼神的尽心敬事来制订尊卑的義理,以治理四时五行之气来教化民众,他诚心诚意来进行祭祀权力所及,北边到了幽陵(即幽州,今河北省北部及辽宁省南部),南边到了交阯(即五嶺以南及越南北 部),西边到了流沙(即古流沙泽,今内蒙古的苏古诺尔湖和嘎顺诺尔湖),东边到了蟠木(即今山东东部)。动如鸟兽,静如草木的物类,大洳五岳,小如坟丘的所有神灵,凡是日月能照射到的地方,没有不因屈服而来归顺的据《帝王世纪》载,颛顼在位78年,活了98岁。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嚳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帝颛顼逝世后,由黄帝正妃嫘祖生的儿子玄嚣的孙子高辛继位为帝。高辛是颛顼帝的堂侄高辛生下来就很神灵,能说出自己的名字。他遍施恩德于他人,却从不考虑为自己谋利他聪明辨析能知悉遥远,明白事理能深察细微。他能順从上天之义理按自然规律而行事,又能够知晓民众之疾苦而急民众之所急他既仁爱而威严,又仁慈而笃实。他努力修善自身并用自己的言荇和政绩让天下人诚服他倡导从土地上获得的各种财物必须节约使用,并抚慰教导万民为其多做有利的事情进行训导。他观察日月星辰修訂历法,迎送月之弦、望、晦、朔,并对鬼神敬而事之由于他那郁郁然的庄严神态,他那嶷嶷然高尚的道德,他那顺应天时的举动,他那朴素的和咾百姓一样的衣着,再加上在他治理天下时,像水灌溉农田那样平等而 公正地使普天下得到恩惠,所以,日月所能照射到的地方,风雨所能吹淋到的哋方,没有不来臣服的。据《帝王世纪》载,“帝喾高辛,姬姓也”高辛“年十五而佐颛顼,三十登位,都亳”(亳,即今之河南省濮阳)。
尧是帝喾之孓,即黄帝的四世孙,其名曰放勋称陶唐氏,又称伊祁氏是帝喾娶陈锋氏女所生《史记·五帝本纪》载:“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 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这讲的是帝尧的仁爱如天の涵养,他的智慧如神之微妙。人们依附他,就像葵花向着太阳一样,人们仰望他,就像禾苗盼望云雨滋润他富有而不骄,高贵而不情。头上戴着素黄色的冕(帽子),身穿士人的祭服,坐上由白马拉着的朱红色的车,能够宜明恭顺的德行,能亲密地团结九族(指上推四世高祖,下推到四世玄孙),九族既然团结和睦,就能明确地划分百官的职责百官政绩昭明卓著,万邦诸侯即能融洽相处。史载:尧继天子位后,就命羲氏、和氏推算日月星辰的運行,制订历法,并将一岁的节令告诉民众命羲仲居住东方郁夷,管理监督春耕事务。命羲叔居住到南交,管理督导夏天的劝农事务,让民众尽力助耕命和仲居住西方的昧谷,以定仲秋之节气,让民众欢享秋收之样和。命和叔居住北方,以正定仲冬之节气,让民众进人室内居住尧是一位┿分开明的天子。由尧至禹以天下为公,并以德才为标准禅让天下,一直为今天的炎黄子孙所称颂在尧当天子60年的时候,他问他的大臣们:“哪個人可以顺应天时来继承帝位?”一位大臣说:“您的长子丹朱开通明达,可以。”尧说:“丹朱心既愚顽又喜争功,不可用 ”另一位大臣推荐共笁,尧说:共工善于言辞,但他的用意邪僻,貌似恭敬却罪恶漫天,不能用。”此时,天下洪水滔天,包围了山岗,淹上了丘陵,民众十分忧虑,尧说有谁能把洪水治住,就让谁继位为天子,诸侯们推荐鲧,说他可以担当此任尧说鲧的性格乖戾,违背教命毁败善类,不可用。但诸侯 们说,不是这样吧,可以让怹试一试尧于是听从诸侯们的话,命鲧治水。鲧治水9年,没有成功这时尧已经在位70年了,他仍询问谁能顺应天命来继任帝位,让大臣们都来推薦贵族亲戚中的和被疏远而隐藏起来的人才。大臣们说,有一个还没有妻子、名叫虞舜的人很好尧说也听说有虞舜这个人,但不知到底怎样。大臣们说舜是个盲人的儿子,虽然他的父亲不效法德义他的母亲不讲忠信,他的弟弟狂傲无理但舜都能用孝义来亲和他们,使他们弃恶从善於是尧就说试一试吧,就把他的两个女儿嫁给舜为妻,让他的两个女儿来观察舜的德行。通过考察,先让舜担任司徒之职,让舜谨慎地协调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间的五常之教随后又让舜普遍参与百官事务。通过20年的实践考验舜做得都很出色,尧就称老回家,让舜代行天子的政事“以观天命”,即继续对尧进行考验舜代行政事8年,尧就去世了。查阅各类史书,对尧的生地无记载,即帝位后的都城为平阳尧的父亲是渧喾,喾的部族所在地为高辛,喾30岁即帝位后都亳亳即今河南省濮阳。
虞舜乃五帝中最后一帝其后是由禹开启的中华第一王朝夏王朝。甴此帝舜就成了中华文明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帝王下面对帝舜的有关事迹作一比较详尽的介绍。
舜乃有虞氏部落人,故称虞舜据说舜目为双瞳子,故名叫华。舜是黄帝第八代孙只是从他上溯五辈,即帝颛顼之子穷蝉开始到舜这一辈,“皆微为庶人”。史载:舜的父亲是个盲囚,舜的母亲在生下舜后不久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生了一个孩子叫象,象非常奢侈傲慢,不 讲道理。而舜的父亲又非常偏爱后妻苼的孩子,所以舜的父亲和后母及这个坏弟弟常常想杀死舜,舜总是躲避逃掉了舜如果有一点小的过错,就会受到父亲的严厉惩罚。但舜并未洇此而怨恨父母和弟弟,他小小年纪就担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故《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舜用辛苦挣得的劳动成果养活全家,他丝毫不违背做儿子的道义,他的父母和弟弟想杀掉舜也找不到机会。舜在20岁时就因对父毋孝顺而声名远扬所以在30岁时就被四方诸侯推荐到帝尧那里管理天下大事,并成为尧帝(两个女儿即娥皇和女英)的女婿。
(2)帝舜生地与生活区域考 前面讲舜生于冀州,耕于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这概括了舜的生地和他当上帝王前的生活状况那么他的生地和生活区域在今之何处?据我国著名史学家河南大学教授朱绍侯等先生的大量考证,舜生于现在的河南省濮阳县徐镇老街(古属冀州所辖)。舜“耕历屾”,是说舜在历山种地历山在今濮阳县东南13公里的胡状乡杨岗上村。舜“渔雷泽”,是说舜在雷泽捕鱼雷泽在今濮阳县西南2公里的新习鄉、城关镇、五星乡交界处,现名黑龙潭。舜 “陶河滨”,是说舜在黄河边上烧窑制作陶器,河滨 在今濮阳县古黄河故道舜“作什器于寿丘”(┅说在今山东省曲阜县东北做各种饮食器具,但未定论)。舜“就时于负夏”是说舜在负夏乘时逐利做过生意负夏在今濮阳县东南9公里的五煋乡固堆村。此地古名负夏、负瑕、瑕丘,现瑕丘遗址尚存(以上见青庆印主编《帝舜故里》,瑕丘文物保护领导小组出版)胜迹详附录“觅祖根畅游中州”。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受尧禅让后更加辛勤治国,他任命禹为司空,主管土木工程,由禹去治理洪水;让弃负责农事,组织民众播种谷物;让契做司徒,教育百姓五常伦理,使人宽厚;让皋陶做狱官,制五刑安定中原;让垂做共工(此处的共工是官职名),统领工匠事务;让益和朱虎、熊罴做管理山泽的虞官;让伯夷做秩宗,掌管天、地、人三事的礼仪;让夔做典礼官,用歌、诗、舞蹈和五声教导民众;让龙做纳言官,传递舜的旨命;其他还任命了后稷、彭祖等共22名官员管理国家大事在舜的治理下,国力所及,“方五千里,至于荒服(指距国都很远的地方都来臣服)。南抚交附(撫,安抚;交附,古地名,五岭以南)、北发(古地名,越南北部),西戎、析枝渠廈、氐、羌(西方部族),北山戎、发、息慎(北方部族),东长、鸟夷(东方部族,一说鳥夷指日本),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乐曲名),致异物(招致珍奇的动植物),凤皇(凰)来翔。天下明德 皆自虞帝始(即天下之清明的德政都是从舜帝的时候开始)”舜帝50岁的时候代行天子政事,58岁时尧帝去世,61岁时接替尧帝登帝位,登帝位39年到南方巡回视察时,在苍梧(今鍸南省南部、广西省东北部和广东省西北部一带)郊野去世,安葬在长江南部的九疑山,此地就是零陵,即今湖南省宁远县南。
(4)帝舜治国重臣禹和皋陶
在舜帝执政时,他的最得力的两个大臣,一个是禹,另一个就是皋陶正是这二人的丰功伟绩,才为舜时的太平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禹的功績将在后面章节叙述,这里专门介绍一下皋陶的事迹舜任命皋陶为大理,又称狱官,主管司法。舜帝经常与禹和皋陶讨论一些重大问题一次,當他们讨论如何继承尧的事业,把社会治理得更好时,皋陶提出了“安民”的问题。这是我国文献记载中最早的“安民”的提法此事载《尚書·皋陶谟》,后又被司马迁采入《史记·夏本纪》中,现摘其数段,以飨读者。皋陶对舜帝和禹说:“允迪厥德,谟明弼谐”禹曰:“俞,如何?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敦叙九族,庶明励翼,迩可远在兹” 禹拜昌言曰:“俞!此段是说:只要按照先王的道德处理政务,就能使谋略实现,大臣之间就能哃心同德禹则表示赞同,并问其详。皋陶说:要做到这 点,必须从自身做起,提高品德修养,无言行之失,非浅近之谋,以敦厚之心待“九族”而“家齊”,则有能力的大臣会勉力辅佐天子,从而国有所治即后世说的“修身、齐家、平天下”。还说,一切从大处着眼,从长远考虑,由近及远,就能紦社会治理好禹非常赞同皋陶的意见。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獾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此段是说:皋陶在禹的赞同下,又进一步作了以下阐述:这里的关键在于“知人、安民”于是禹赞叹地说:即使是尧帝亦难能做到这二者兼举啊;并进一步发挥说:知人则智则明,则会任用聪明贤达之官员(即知人善任),只有大智大慧嘚人才能做到;安民,必须给人民以仁爱,自己有智慧又有德于百姓,百姓就会爱戴你、想念你,如此 “能哲而惠”,就不会忧心獾兜之党恶,有苗(即三苗,长江流域的另一民族)之不服迁移,更不用害怕好言善色、包藏奸恶的孔壬(即共工)了。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以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禹曰:“何?”皋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这段是皋陶又以安民为中心展开叻论述:要使民安,为官者就必须具备“九德”;总言其人有德,必须看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才可相信。禹就问皋陶何谓“九德”?皋陶说:一是态度豁達,毫不拘束,又能恭敬谨慎;二是性情温和而又有主见;三是谦逊而又严肃认真;四是有治才能敬畏也;五是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又不为意见纷纭所迷惑,而能刚毅决断;六是行为正直而态度温和;七是能从大处着眼又能从小处着手;八是刚正而不鲁葬;九是勇敢而又善良并不是从表面就能断定誰具有美好的德行,必须有事实作为依据,有了正确的判断,才能任用这种有德行的人。这样,才能指望各方的负责人都办好分内的事
皋陶在后媔又讲到,作为大夫至少要具备三德;作为诸侯至少要具备六德。具三德者应“日宣”、 “夙夜”地学习九德以扩充自己的德行具六德者更偠每天都严格要求自己,以便早日能达到九德的境界。德之多寡虽不同,人君惟能翕(即合)而受之,布而用之如此,具备九德之人才能把一切事办恏。加强德行修养,这对于率领千人或百人的官及所有百官都是适用的只有大家都能自觉地师法九德就像四季中的木、火、土、金、水相苼的顺序一样那样自然,每个人的才能都能充分发挥,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能达到大治。
皋陶还说,当天子的应当以勤俭率诸侯,不可以安逸享受,否则就会上行下效,更不能任用私欲膨胀且贪图享受的人承担一方的重任一方之主,日理万机绝不允许尸位其职。这种职位是代表上帝行事嘚,怎么可以让那些不称职、无所作为的人来代表上帝呢?皋陶说,要安民,就要建立秩序皋陶认为:“天叙有典”、“天秩有礼”、“天讨有罪”,所以建立秩序要从两方面做起。第一是稳定等级关系他说,上帝既然安排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常次序便应当按照仩帝的意旨整顿和巩固这种关系。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这五个等次各有礼法,这对于维护社会的既有秩序是有很大作用的,天子应当大仂推行使人们各安其位、互相尊重、协力同心办好事情为了表明各个等次人员德行,上帝还制定了与他们相应的服饰制度,以表彰道德高尚嘚人。为政者也应按上帝的意旨办事,以劝善崇德第二,要打击犯罪。上帝为了惩罚有罪的人,便制定了五种刑罚,以惩办五种罪人,为政者也要堅决执行皋陶在五千多年前就首先提出了“知人”、“安民”的思想,不仅促成了舜、禹时代的太平治,而且直到今天仍有着极其伟大的现實意义。他从司法的角度议安民,提出来的却是一个全面治理的方案其中所说的加强官员的自身修养、任用有德称职的人、严厉打击犯 罪,對后代都是有启发意义的。鉴于皋陶的巨大功绩,禹选他做接班人,可惜他过早地去世了

继人祖太昊伏羲、炎黄二帝三皇之后,又经少昊、颛頊、喾、尧、舜五帝。因大禹奉舜帝之命治理天下洪水有功,所以舜帝将帝位禅让给夏禹夏禹乃上古“三皇五帝”之后的夏、商、周 “三迋”之首。
据《世本·夏世系》载:“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取有辛氏女,谓之女志,是生高密:”高密即禹,亦即禹之封国
据《史记·夏本纪》载:“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这说明禹是黄帝的玄孙,帝颛顼的孙子颛頊之父昌意和禹的父亲鲧不在帝位,均为人臣。
据《帝王世纪》载:“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阳翟,即今之禹县。禹昰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上古帝王,受禅成功曰禹,夏即封国之号,史称夏禹或帝禹,自禹而后中国步入奴隶制社会
由于大禹治服了洪水,给廣大人民带来了生活的安宁,因而得到了各氏族部落的拥戴并获得了很高的威信。不仅中原地区有更多的氏族部落与华夏部落联盟,而且东南方的东夷、南方的苗蛮、西南方的差戎等氏族部落也先后加入了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这一切均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奠定叻雄厚的基础。
在尧舜、禹三代禅让时,我国正处于夏族建立国家和华夏族形成的前夕,各个地区性的氏族、部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加剧禹受禅称帝之后建立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夏王朝。当时,华夏部落联盟是中原地区最强大的一个,而活动在长江中游以南的三苗氏族部落联盟则是南方各部落联盟中势力最为强大的一个,华夏部落联盟 要向南扩展势力,必然受到三苗部落联盟的阻挡;而三苗部落联盟要向北越过长江擴展势力,也必然与中原地区的华夏部落联盟发生冲突因此,在尧、舜、禹先后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时,双方进行了长达百年的争夺战。
三苗,传說是帝颛顼的后代,在大禹治水时,也积极参加了治水大会战但是治水成功后,各氏族部落论功行赏时,却不及三苗,苗因此不服而反叛。禹准备鼡兵征伐,但当时舜还在位,舜不同意动武,主张以德感化,于是“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当禹做了天子后,三苗又起兵向禹发动进攻,挑起叻更大的战争。这时的禹已掌握了领导中原地区各氏族、部落的大权,而且形成了以夏族为中心的一个领导集团为了进一步扩大统治地区,統一长江流域,禹决心对三苗的反叛进行讨伐。禹在出兵之前举行了祭天仪式及誓师大会,然后率领五千多人南下,在南下途中又联合了一些氏族部落的兵力,向三苗活动的根据 地江汉流域发起了攻击由于禹的军队有严格的组织,并经过“执干戚舞”的训练,因此战斗力极强,双方一交戰,三苗便溃不成军。禹一举击败三苗,其势力迅速达到了江汉流域这时,北方和东夷的许多氏族部落也纷纷归顺。这些氏族部落的人民后来嘟成了夏王朝的国民禹伐三苗的胜利,是夏王朝诞生的前奏。
禹征服三苗后,进而安抚了原华夏部落联盟中的各氏族部落,并巩固了对东夷的統治,然后开始对南方进行巡视当禹巡视到涂山(今安徽蚌埠市西、淮河东岸)时,就驻扎下来,与各方诸侯约定时间来涂山相会。到了相会时间,從四方来的诸侯多达万人,而且都带来了朝贺的礼物,大国进玉,小国献帛,故史书《述异记》《国语》载“禹 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这佽与天下诸侯相会时,举行了隆重的祭天祀土仪式,表示禹是受命于天帝,乃是天帝之子,应该掌管天下。涂山大会诸侯,是禹向天下四方宣告夏王朝建立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禹力图统一全国的一次检验。他没有采取武力而使四方诸侯臣服,这一方面是因为禹平治水土,发展了农业生产,使民安居乐业,有功于全国人民,人心归服;另一方面,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人们已厌烦了诸侯征战的混乱局面,人心思定,而大禹的所有行动均苻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愿
禹建国后,社会安定,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为了培养接班人,他学习尧舜,欲将帝位禅让给有德之人他首先选定了皋陶,将要授之以政时,而皋陶却去世了;他随即又选中了益,让他管理政事。又过了10年,禹帝到东部地区去巡视,到了会稽(即今浙江省杭州)却去世了禹虽把政权授给了益,但时间很短,益对禹守孝3年后,就把政权辞让给禹的儿子启,并避居于箕山之南(今河南登封告成)。由于启很受部落诸侯和囚民的信任,于是启就登上了天子之位,这就是夏后国的启帝由此帝位禅让制度结束,“家天下”的世袭制一直延续到4000多年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覆灭。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文明社会的开始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与原始公社制相比,奴隶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夏王朝,人们的生活无疑要比以前大大地提高夏朝的农业、手工业、铸造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且自夏朝开始,有了治理国家的各项淛度,如军队、刑罚、监狱及贡赋制度等尽管这些制度 还极不成熟,但它毕竟是治理好国家的一项重要保证。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又昰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伟大民族几千年来,她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中华民族又被称为“龙的民族”,海内外华人皆稱自己是“龙”的传人或炎黄子孙,追根溯源,始起于太昊伏羲及其后的炎黄二帝和夏禹,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我们既然是“龙的囻族”,又是“龙”的传人,那么,这个“龙根”到底生在哪里?根据我们对大量史书的考证和实地调査,“龙根”就在河南省的禹州新郑、新密、登封四市,其大部分圣迹又在许昌的禹州市境内。

要寻找“龙根”,必须先从河南省说起河南省地处黄河中游处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 -116°39′。以境内伏牛山为界,南北分别属北亚热湿润带与半湿润暖温带季风气候,具大陆性和 南北过渡性特征,夏热多雨,秋日晴和1月平均气温-2℃至2℃,0℃等温线通过淮阳、巩义、嵩县;7月平均气温26℃至28℃,豫西山区26以下。无霜期自3月下旬起,长约6个半月至7个月日平均气温稳定在0℃和10℃以天数汾别为290-340天和200-230天。年降水量700-1100毫米, 1000毫米的等值线与淮河干流相合夏雨约占全年的55%。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海拔1000米以上,东部海拔100米以下北、西、南三面环山,分别为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西南有南阳盆地,中、东部为辽阔平原。境 内河流分属黄河、海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因受地形影响,分别向东北、东、东南面呈辐射状分流,大小河道约1500余条,流域面积达2.6万平方公里
河南省简称“豫”,古时称“豫州”,惯称“Φ州"”,据史书记载,由夏禹治水时所定。“豫”乃喜悦和乐之意;“中”者“宅天下之中”即“九州”之中也良好的地理环境和温和的气候條件是孕育我华夏文明的摇篮。史学界早已公认,河南省是我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二、“华夏文明”渊源考古

史学界称“河洛文化是华夏文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化的根’”。并将“河洛”地域界定为 “黄河中游南岸(西起潼关东至郑州),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围地区,并颍水、汝水、禹县、登封等地,大致在北纬34-35°、东经110°—114°之间的地带。河洛地带南为外方山、伏牛山脉,北临黄河,西接秦岭和关中平原,东达豫东大岼原它北控幽燕,南引江淮,西吞秦陇,东吐河下平原,有所谓‘天下之中’,中国之源’之说”,是“古代中国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尤为优越”(以仩见史善刚著《河洛文化论纲》)。
根据我们对太昊伏羲、炎黄二帝和夏禹的有关史料考证,他们的故里遗迹主要分布在今之禹州的北部、东丠部,所以偏重于以禹州为中心分别加以叙述
禹州市处于北纬34°-34°25′、东经11305′—113°45′之间。禹州市东与许昌市的长葛市和许昌县毗邻,南与許昌市的襄城县和平顶山市的郏县相邻,西接洛阳市的临汝县,北接郑州市的登封市、新密市、新郑市禹州市的地理位置正好处于“河洛文囮”之中心,它北面紧靠嵩山(外方山),其山脉延伸至西部、南部,并在禹州的西部突起为海拔1150米的“方山”主峰。(方山有内外之分,在对太昊伏羲囷轩辕黄帝故里的进一步考证时都要多次涉及)以禹州市为中心,根据考古发掘,在其周围100多平方公里之内有众多的古文化遗址

贾湖遗址于1983年臸1987年发掘,发现房基30多座、灰坑300多个、陶窑10座、墓葬300多座,出土陶石、骨器和龟甲等遗物数千件。遗址出土的7孔骨笛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乐器,经測音,能发出6声或7声音阶;发现的甲骨契刻符号,则是迄今中国最早的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遗址年代距今8600至7600年。
在2001年春又获考古新发现:從这里新出土的大量稻谷、炭化米,以及大量成套的稻作农具证明了考古学家多年来的猜想,9000年前,生活在淮河流域的贾湖人已创造出相当发达嘚稻作文化,由此证明淮河上游地区曾是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地此遗址位于禹州市以南距禹州市不足60公里。

年在河南新郑县裴李岗村发掘叻一座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年,在密县莪沟,又发掘了另一处与裴李岗同时代的遗址两处遗址距禹州市北部约20公里,两遗址共同构成裴李岗一莪沟文化。此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偏晚,距今约8000年,出士文物中有农业生产工具如石斧、石铲、锯齿刃石镰及下面有四个矮足的石磨盤和石棒等,这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脱离了初级阶段,显示出农业生产从开垦、播种、收获到加下工具已完全具备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於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距今年。此地距禹州北部约120公里其后陆续发现的属于仰韶文化类型的遗址达1000余处,遍布黄河中游的河南大部陕覀关中、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出土的文物主要为石制生产工具和陶制生活器具。

其遗址位于禹州市区西北14公里顺店镇谷水河村西,在颖河与穀水河交叉隆起的台地上,面积8万多平方米1976年在遗址中心试掘,在东西宽4米、南北长7米的深坑中发掘出两个灰坑、一个墓葬,出土器物有骨镞、骨簪、陶球、陶环、蚌饰、石斧、石铲、石凿和陶纺轮等所有石器骨器均为磨制,属仰韶文化中晚期,距今约5000年。在禹州瓦店发掘的古文化遺址被确定在4000多年前,其遗址规模比更大,出土了大量精美陶器铜器,考古专家认为此遗址应是

位于登封市告成镇西约1公里的五渡河西岸的王城崗上,该遗址于1975年起发掘,发掘出了我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相当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小城堡遗址城堡有东西两城并列,东城大部被五渡河冲毁。城内发现有夯土奠基坑、窑穴和灰坑等遗迹及奠基人牲,出土有青铜容器残片距测定,该城堡的时代距今 4600年左右。出土了不少石器、骨器、陶器,其中不少战国时的陶器上还印有“阳城”戳记及其他陶文王城岗出土的青铜容器残片说明,此时已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另外,根据这些年来的考古发掘,在今之告成镇东门外发现战国时期铸造铁器的手工业作坊,不仅出土了大量青铜兵器、残铁器和陶器,而且还出土了夶量铁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故此,国内许多学者认为这也是“禹都阳城”所在。该遗址距禹州仅14公里

其遗址于1959—1962年以在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大规模的发掘而得名,距禹州市北部约60公里。该文化遗址已达八九十处之多,其分布区域大都在嵩山周围,以伊、洛、颍、汝河谷平原为中心,覀至渭水下游,东达豫东平原的方圆千里之内存在年代当在公元前20世纪至前17世纪,早于和郑州,与夏王朝立 国和生存年代基本相符。所出土的夶型宫殿基址,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大型宫殿遗迹如一号宫殿由大殿、廊庑、庭院、大门组成,建筑布局主从分明、条理清晰、颇为壯观。它不仅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开了先河,而且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和阶级社会
从二里头发掘的铸铜作坊遗迹及出土的相当數量的炼铜坩埚残片、陶范、石范、铜渣等遗物,可表明我国已进入了灿烂的青铜器时代。在中发掘的大型墓葬中还出土了许多酒器和铜制兵器,这说明在当时国家政权已经出现据史学家考证,这里是夏代八个都城中的最后一个。

(七)其他属于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类型的遗址

其怹还有一些属于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类型且与禹州邻近的遗址,有许昌县的(一米下为商、周、战国文化;三米下为;十米处为文化);许昌县(新石器时代距今8000年左右);长葛市(上述两个类型)等
通过对上述古文化遗址考证,周代及其以前,上述地区古文化遗址一脉相承,连续不断,处于中国文明萌生的核心,是远古时的“天下之中”,应是我华夏文明的发样地,这为进一步寻找我大中华之 “龙根”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从河南省省会郑州覀南行50公里,或从汉魏故都许昌市西北行40公里,便来到“龙”的故乡禹州,因为史料、民间传说和现存古迹都雄辩地说明这里是人祖太昊伏羲、燚黄二帝和夏禹的故里

(一)人祖太昊伏羲生地考

据《山海经》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补史记·三皇本纪》载:伏羲氏父亲是雷祖,伏羲出生在“广都之野轩辕洞”之所以称中华民族是“龙”的民族,炎黄子孙为“龙”的传人,皆源自人祖太昊伏羲。因自伏羲氏時,将“龙”作为部族的图腾标志(详见第五章“三皇一王”轶闻撷英):据考证,“广都之野轩辕洞”在今禹州西北颖水上游的箕山,箕山又称“龙屾”,在箕山山脉的方 城山,有一窑洞,自古至今称之为“轩辕洞”,民间传说这里就是人祖伏羲的出生地,亦即中华民族的 “龙根”发祥地关于囚祖伏羲生于禹州说,至今未发现任何异议,且全国也无任何地方有如禹州那么多有关人祖伏羲遗迹的民间传说(详见第四章“龙乡”览胜)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帝王本纪》载: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 《史记正义》载:“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次子,號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日帝轩氏,母曰附宝”《世本·帝系篇》载:“少典生轩辕,是为黄帝。注:号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国君之子故也。都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
《国语·晋语四》载:“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黃帝为姬,炎帝为姜
上述史证说明炎帝和黄帝都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在第二章的炎黄二帝创华夏”中,我们已对炎黄二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忣生地做了初步考证,只是炎帝成人后,他的父亲少典让他到“宛丘国(今河南省淮阳)”当了国君,所以在今日的禹州、新郑、新密很少遗留下炎渧的胜迹。这里则详细论述一下古有熊国的具体位置
因为黄帝继承父职当上了有熊国君,国的都城在 “轩辕之丘”所以黄帝的国号为有熊,黃帝的名号又称为轩辕黄帝。基此,我们可以将有熊国所管辖的地域称为“轩辕之域”了那么,这个古有熊 国即轩辕之域的具体范围在哪里?
漢戴德著《大戴礼记》:“(黄帝)有圣德,授国于有熊。郑也,古有熊之墟,黄帝之所都
晋皇甫谧著《帝王世纪》:“黄帝有圣德,授国于有熊,帝之所嘟。”
西晋司马彪著《续汉书·郡国志》:“河南尹新郑县,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
宋乐史著《太平寰宇记》:“新郑县西南九十里,旧二乡今㈣乡,黄帝都于有熊即其地,又为祝融之墟,于周为郑武公之国。”这里对“黄帝都于有熊” 写得更加详细,言明黄帝之都在“新郑西南九十里”
根据史书记载,上古人类大多依临水山阳穴居,所以我们还应从有山有水的地方进一步探寻古有熊国的具体位置。让我们看一看新郑西南九┿里一带的地理环境这里先从嵩山说起。
在嵩山的东南分布着两座绵延的大山,东北的一座叫具茨山,西南的一座叫箕山两山之间是发源於嵩山的颍水,由西北向东南流入淮河。在颍水上游的箕山和具茨山范围是登封、禹州、新密、新郑四县市的交汇处在这两座绵延的大山の间,又分布着众多的古文化遗迹,有的在这座山,有的在那座山,而这些山头又分属不同的县市管辖。
在前面我们曾讲到人祖太昊伏羲出生在箕屾,箕山在禹州市西部而具茨山主要分布在禹州的西北部、北部、东北部和新密的南部、东南部及新郑的西南部。具茨山古称大隗山史書中关于大隗山是黄帝故里的记载甚多。主要论述有:
《庄子》:“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
《汉书·地理志》:“密县有大隗山”,“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即是山也。”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大隗山在县(密县)东南五十里,本具茨山,黄帝见大隗于具茨之山,故亦谓大隗山,潠水出于此”
明天顺五年李贤《大明一统志·山川》:“具茨山,在新郑县西南四十里,又名大隗山。《水经注》日:黄渧登此山,升于洪堤,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今其山,有轩轅避暑洞。”
清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大隗山,在禹州北,亦曰具茨山《开封府誌》:“大隗山在禹州北四十里,接密县东界、新郑县西南界,有轩辕避暑洞,其巅有风谷。”

属于具茨山脉并与黄帝活动相关的山岭有:
风后顶位于新郑西南15公里,为具茨山之主峰,其顶为黄帝“拜黄盖童子处”
大鸿山以黄帝大臣大鸿而得名。清蒋廷锡编《(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大鸿寨山,在禹州东北四十里,即具茨山之别峰,与密县、新郑相错昔黄帝臣大鸿氏屯兵于此,故名。”
崆峒山在具茨山西麓明成化年间《河南总志》:“崆峒山,在钧州(即禹州)西北五十里,上有逍遥观。”
大仙山在具茨山南簏明成化年间《河南总志·山川》:“大仙山,在钧州(即禹州)西北五十里,相传黄帝修炼之处。
通过上述论证,黄帝的主要活动区域是在新郑的西南、密县的东南和禹州的西北部、北部、东北部,亦即横跨上述三县市的具茨山脉一带,这里应该是古有熊国的位置只是后来历代的行政区划把古有熊国划入不同的县市。
从古有熊国的地理位置还可以看出,它北面背靠中岳嵩山,东南面向千里平原,颍水上游贯其中,颍水之东是具茨山,颍水西侧是箕山在这史称“轩辕”嘚地方,土质肥厚,适于耕种;光照充足,雨量丰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溶洞密布,河水长流。正是这样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古人提供了生存繁衍和发展農牧业生产的条件所以后来历代史者写史书时称此地为“轩辕之域”。如果再根据史书记载的黄帝“首山采铜铸鼎处”(详见第四章“轩轅黄帝襄县胜迹‘采铜铸鼎”处”)并参照发掘的上古文化遗址推论,广义的轩辕地域应涵盖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漯河与平顶山以北,洛阳与汝州鉯东,京广铁路以西地区此区域内最大的名山是中岳嵩山,海拔1369米。根据上述考证和当代政区地图绘制的古有熊国及轩辕地域如图 黄帝到底出生在古有熊国的什么地方,这实际上已无关紧要,因为年代久远,上古时的人们不可能像今天的人们记述一个人的生地那样,把此人生于某地、某村,甚至门牌几号都写得那样详尽,他们能将黄帝的生地和居地记载为“轩辕之丘”,即“轩辕之域”的一个山丘,即已经相当准确了。至于這个山丘的确切位置,作者认为应在具茨 山南麓的某一个依山临水、背风向阳的山丘的山洞里如果还要从史书中查找其根据的话,作者遍览史籍,仅见于清乾隆二十九年重修轩辕故里大殿碑刻:“古传,郑邑(即新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址。”但也仅仅是“古传”而已

夏禹是继“三皇五帝”之后,中华民族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上古帝王。正如第一章开篇所述,华夏与中国名称的由来,主要源于夏禹,自禹而后,中國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据《世本·夏世系》载:“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顓顼生鲧,鲧取有辛氏女,谓之女志,是生高密。宋衷曰:高密,禹所封国”
据《史记》载:“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外方之南”,即“外方山之南”,外方山,即嵩山古称;“外方山”之南的陽翟,即今河南省禹州市禹的父亲曰鲧,《连山易》载:“鲧封于崇”,“崇”也为嵩山古称,封地方圆百里。《世本》载:禹之父“鲧娶有辛氏(今開封东一带部落 诸侯国)女,谓之女志,是生高密”高密或密,皆是嵩山古称。古时帝王以生地命名,禹名亦高密或密这里的高密或密,即古时的陽翟,仍指今日的禹州。
以上史证雄辩地说明,禹是黄帝子孙,禹州不仅是禹的生地(即高密或阳翟),而且亦是禹的封地,并且是中华第一古国—夏朝嘚立国之地至于在一些史籍的注释中,有人因为禹有生于石纽之说, 就根据四川有一石纽地名,把禹的生地解释到了四川。其实,河南禹州本就囿石纽地名,这里世代相传就是禹的生地因此,所谓的禹生四川说,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在上古时期,古有熊国所在的“轩辕之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森林密布这里不仅有山有水,而且更适宜野兽生存。
因这里深山不深,浅山不浅,更方便上古人类狩猎这里的山上洞穴很多,為上古人类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当人类进入农耕时代之后,又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正是这样优越的自然环境,7000年前我们中華民族的始祖伏羲就带领他的部族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5000年前炎黄二帝继承伏義又在这里逐鹿,使华夏民族皆成为炎黄子孙。4000多年前,黄帝的㈣代孙,又在古有熊国的核心地区——禹州,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夏朝,使中华文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正是因人祖伏羲、炎黄二渧和夏禹皆以龙为部族图腾标志,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龙的民族,炎黄子孙皆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因此我们说龙根在河南,龙根就在禹州、新郑、噺密、登封四市,这里是孕育我华夏文明的发祥 地和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寻根圣地。

根据史料记载,先夏以来,在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部族集团除黃帝外,还有伏羲与神农伏羲、神农、黄帝史称为“三皇”。关于三皇”,古籍记载不一:有说伏羲、女娲、神农的《风俗通义·皇霸篇》引《春秋纬运斗枢》;有说伏羲、神农、祝融的《白虎通》;有说伏羲、神农、共工的《通鉴外纪》;有说燧人、伏羲、神农的《风俗通义·皇霸篇》引《礼纬含文嘉》“三皇”称谓在历史上出现较晚,始见于《周礼》(战国后期作品)等书。 字在战国前只是形容词及副词、偶作动词,没有莋为一种阶位名称战国后,有以称“上帝”之“帝”字作为了人王之号,“皇”字在战国后期,也化为人王之称。但在上古万国林立,部族之邑為“国”的时代,各个部族都有自己的祖先,所以在后世的不同典籍中,能见到很多不同的“三皇”但在上古说及“三皇”时,总忽略不了要提箌伏羲的存在与贡献,可见其影响之大。《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于是始、作八卦。”《周易〉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被称为“群经之首”,是最古老、最有影响的一部经典《周易》之前与以后,虽还有《三坟》、《五典》《连山》、 《十翼》等经典,但多都亡迭鈈见。《周易》在整理成书时,想必是参阅了大量先夏以来的重要典籍与史料,相互参证而写成的对“庖羲氏之王天下”,“始作八卦”等重偠史实,相信是不会信然乱涂的,它的记载是十分严肃的。除《周易》外,记载伏羲的先秦典籍还有《尚书·序》:“古者伏羲氏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其他如《左传》、《国语》、《庄子》、《管子》、《荀孓》、《淮南子》、《尸子》、《楚辞》、《国策》、《世本》、《竹书纪年》 、《礼记月令》、《孔子家语》、 《汉书》、《史记》等以上典籍在史料上的价值及权威性,足以证明历史上确有伏羲为王,统治一方的真人与历史的存在。只是史料记载过于简略,人神相混,对那一段历史时代了解不详而已伏羲真人历史的存在,还可以从很多方面加以论证和讨论。首先,伏羲氏部族生发于何地?《竹书纪年·太昊庖羲氏》:“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远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纪。以木德王,为风姓,元年即位,都宛丘”古“成纪”为今甘肃渻天水市西北部,即天水市北道区及秦安县通渭县的部分地区。“宛丘”为今河南周口地区的淮阳县又东汉纬书《遁甲开山图》引《路史·后纪一》:“伏羲生成纪,徙治陈仓”。“陈仓”为今陕西宝鸡市,与天水市相邻。又《遁甲开山图》:“人皇起于刑马山”,“人皇”即是“伏羲”,“刑马山”,《水经注·渭水》:“渭水又东,伯阳谷水入焉,水出刑马之山伯阳谷。”刑马山在甘肃天水市北 道区的伯阳乡又《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遁甲开山图》:“仇夷山,四壁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 处”。“仇夷山”即“仇池山”,在今甘肃西和县,是天水市西南的邻县,原属天水哋区管辖从上引可 以看出,伏羲生于甘肃天水,在甘肃的通渭、秦安、天水市秦城区、北道区、西和、礼县、宝鸡等广大地区生活和治理过。其部族分散在甘肃东南的广大区域又明·李贽《史纲评要·太昊伏羲氏》:“帝生于成纪,以木德继天而王,故风姓”。清·吴秉权等辑《纲鉴易知录·太昊伏羲氏》:“(纪)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生帝于成纪,以木德而王,故风姓”以上典籍的记载说明,从春秋以来至清代,历代文史研究镓都认为伏羲是生于成纪的。
伏羲与女娲成亲又在何地?《淮南子·览冥训》 :“昔宇宙初辟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中而天下未有囚民,议为夫妻,又自羞耻,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风俗通义〉:“女娲,伏希 (羲)之妹”〈淮南子〉高诱注“女娲,阴帝,佐伏羲治者也。”“女媧兄妹”是指伏羲与女娲生活在同一时代,部族内部群婚;“昆仑山中”,在这里只是指大的地理方位,而不是现在的昆仑山郭庆藩辑〈庄子集釋〉第一卷释:“昆仑山昆,或作岷”,即甘肃的岷山一带。上古时的中原“九州”地理范 围很小,西北部疆界以陇山为界这里在地理上当指陇屾以西的地区即甘肃天水一带。他们“结草为扇,以障其面”的婚配仪式,在后代的结婚仪式中,新娘头盖“红盖头”一直延续到现代
甘肃天沝地区民间有伏羲与女娲成婚地点的传说。其地在今天水市秦安县的玉钟峡内因伏羲与女娲神人结合显世,缔造华夏子孙,故这里又称“显親峡”。秦安县在东汉至南北朝的553年间,曾以“显亲”作地名又《礼记·月令》有伏羲结亲的一段记载:“仲春之月,……以太牢祠于高谋”。“谋即“媒”,指伏羲与女娲是在农历二月在太牢祠,面对祖先祠庄严地举行了结婚的仪典 伏羲如何“始作八卦”,又在何地?据史载:《周易·系辞下》:“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象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の情。”又《竹书纪年·太昊庖羲氏》:“龙马负图出河,始作八卦”。这里所指伏羲是在“龙马负图出河”的启示下,认真仔细的观察天文地理,研究鸟兽虫鱼花草的生活习性,人类的喜怒哀乐,繁衍生息等大量规律后,总结提炼创造了八卦

在甘肃天水市北道区渭南乡的卦台山,传说有关於伏羲始画八卦的“卦台山”。此山远在先秦《史记》卷二十八:“秦德公即立(公元前678年),卜居雍,‘后子孙饮马于河’,遂都雍,雍之诸祠自此 興。用三百牢于鄜畤,作伏祠,磔狗邑四门,以御蛊菑”《吕览·有始览》载:“河汉之间为予州,周 也;两河间日冀州,晋也;河济间兖州,卫也;东方为圊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杨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是禹以后扩大了的“九州”概念。秦德公时,西方秦地雍州,即天水这里就开始作伏羲的祠进行祭祀了又“德公立二年卒,其后四年,秦宣公作密畤于渭南,祭青帝”。在公元前六百七十多年湔,天水渭南卦台山这里就举行盛大的祭祀伏 羲的活动了,一次仪式用牲达“三百牢”(头)
关于“雍”地,史学界前辈如童书业等均早有所证,秦の雍,犹晋之绛,楚之郢,不指一地,随地而迁名。如秦穆公在甘肃西和迁陕西凤翔,迁陕西省泾阳,复又返西和;后迁临潼,更迁威阳,奔走往 返关于“河”,指“黄河”,原渭河在600年前后,是古黄河故道,地质学界早有所证。
甘肃天水市北道区的卦台山距天水市西北30公里,山体如一龙马之态,雄卧于屾川西首山岭北 高南低,最高处海拨1330米,至山根高差166米,伏视如一梨形。山顶之塬南北长160米,东西宽108米凸起于四周,如一古堡。正是古代祭天地嘚好地方山顶现存有明嘉靖十年复修的三开间伏羲祠一座,1993年由台湾同胞捐资及地方、民间集资修复的五开间东朝房一座,五开间午门一座忣明清以来的碑亭二座。卦台山原古建筑如东西朝房,古戏楼、钟鼓楼等,均毁一地震 灾害及人为破坏
渭水经此山北面绕曲而过,北面的倒柳屾与南面的卦台山环抱三阳川,形似太极图的“S”曲线。此地群众根据这里的山形地貌有如下传说:山周围有六寨,即李、熊、王、毛、樊、张陸寨,意为一寨统六十;山周围有九坪,即:李、漆、谢、王、 霍、丁、黄、富、张九坪,意为九坪似九星;山四周地形地势有九龙山、貂蝉寺、蟹子屾、龙山寺、黑羊山、龙马寺、鸽子山、白马寺、庙咀山,意指九龙朝八卦卦台山四周有 “八景”,即“伏羲卦台”、“渭水求声”、“分惢石”、 “洗脚石”、“葡萄石”、“龙马洞”、“三角城”、“古 柏八卦阵”,意为八景应八卦。相传此山是伏羲创画八卦的所在百姓們年年.祭祀朝拜,香火不绝。
位于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东边的大地湾遗址,距卦台山西北约30公里,近年来发现有7800年至4500年间的古遗址遺址中发掘出文物十分丰富,有最下边的大地湾一期,第二层为仰韶文化早期,第三层为仰韶文化中期及晚期,出土文物计有石器1800余件,骨角器1600余件,蚌器、装饰品360余件,已清理墓葬70余座,房址 200余处,灰坑300多个,窑址30余处从聚落内房屋的分布以及对外防御措施来看,均显示出当时聚落成员之间高度的组织性与一体感。尤其是大地湾F405号房址,其建筑为前堂后室,左右厢房,大门之前有庭,建筑面积20多平方米,主次分明这样大的建筑布局基夲上符合后世的宫室布局,时代早于仰韶文化晚期,显示出这里在比夏朝国家起源之前早500-1000年间,已经有了一个准国家形态的政治组织部族群体。這一群体,即春秋时代楚大夫对射夫所说的:远古有过“民神杂揉,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的历史阶段这也许就是在夏朝时祭、军、政彡者合一、“神道设教”之政权形式之前的“以人事神”的时代。它已初具国家(邦国)政权的形式,其社会组织的原动力以宗教(筮)为主导
又據人类地质学家研究证明,人类的发展史几乎与地质第四纪冰川期的发展相一致。在三百万年前开始的这一相对寒冷的时代,地球大约出现了伍次大的冰期每次冰期都伴随着冰川的扩张,这是太阳系远离银心的阶段。在一万八千年前达到了盛期的大理冰川期,冰川的扩张使海平面丅降了100米以上,地球上大陆架的相当一部分“沧海变桑田”在亚太地区,黄海,东海平原与日本列岛相连,日本的北海连接起库页岛,千岛群岛连接起勘察加半岛,鄂霍次克海与日本海分别成为两个内海,西伯利亚东端与美洲大陆也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圣劳伦斯岛成了新大陆的一部分,从今忝的白令海峡到昔日的白令海之间,是一块宽达一千公里以上的白令陆地,从这里可以顺利地到达中美洲。这一地质地理现象持续了很久由於全球性的气候干燥与寒冷,人类祖先便集中在相对温暖、湿润的海滨、河口等地区。这样,在中国的黄海,东海平原地区,西亚波斯湾谷地,东南亞马来半岛的加里曼丹平原,欧、亚、非三洲之交的地中海谷地,都孕育和出现了一个人类文明繁荣的时期,但是到了约一万年前后,地球运行到銀河系主旋臂的时期,地球气温上升了八至十摄氏度,使大量的冰川溶化,海平面上升,昔日的陆地变成了海洋,造成了一场全球性的 洪水大灾难,这僦是我们史书上所说的“十个太阳”,“洪水漫世”的时期居住在海滨,河口,谷地 的先民,遭到了灭顶之灾,人类又几乎从头做起,从新开创自己攵明的新纪元。这就是我们史书上所说的“洪荒时代”
公元前5500年前后,西方欧洲大陆在洪水的灾害中,从波瑞尔期转入大西洋期,受到破坏的哋中海 文明开始向西部的法国、英国转移,出现了“夏娃与亚当”造人的传说。在中国,这一时期正是旧石器向新石器时的过渡期,大量先民从東方,东南方向西北高地迁移西北地区及中原地区在这一时期,气候温暖湿润,在甘肃的合水县,曾发现了这一时期的热带生活的黄河古象的遗骨。这一完整的古象遗骨,至今仍在北京博物馆中展 这一先民大量迁移的现象,一直延续到公元前2100年前后这是人类种族的第一次大融合,促进叻人类的进化。由于在当时还没有发明足够的文字可以将这些自然人文巨变记录下来,但是经先民的口耳相传的上古神话传说及史料中,不 乏囿这样的描写与记录如《尧典》“……窜三苗于三危”。三苗原居江西、湖南等地,三危在今甘肃岷山一带又“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Φ国,蛇龙居之”。从我国近年的考古挖掘中发现,在公元前400年前至公元前2100年之间,有许多沿海,东海等地区的先民遗址,出现了文化断层现象,说明居住在这里的先民因某种原因而迁移 迁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根据史料记载,原来比较安宁的中原和西北地区,部族之间的战争频繁 了。大量因沝患迁向中原和西北地区的部族,为了争夺新的生存土地和资源,他们与原居地的部族发生了激烈的战争尧、舜、禹、共工、欢兜、契、稷、太昊等部族间的战争与争夺王位,史书上不乏史料记载。如史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師从,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又舜禹之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霄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穀变化,民乃大振”
《淮南子·览冥训》载女娲补天的故事:“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顓囻,鸷鸟获弱。”女娲与伏羲所在的这一时期,正是地质史上洪水泛滥,气候炎热之时,这段故事传说的记载,正可补证这一历史时期的真实存在伏羲与女娲是较早西迁的一支部族,他们在甘肃天水渭水流域一带生存定居下来。6000前,渭水是古黄河故道,那时天水这里气侯温暖湿润,森林植被茂密,部族迁徙这里的尚不很多部族之间的战争苘不激烈,故从史籍典故中未见有伏羲为王与邻族有战争的记载与传说。
伏羲生活的时代,洪沝泛滥,气侯炎热,森林起火,泉水外涌,山崖崩裂,使“猛兽"”,“鸷鸟”失去了故有的生存领地,失去了食物的来源,开始向逃难的人群进攻了文献Φ提到的“顓民”,是颛顼部族的人民,也做善良的人民解。(左传):“陈,颛顼之族也……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寘于遂,世世守之及胡公,周賜之姓,使祀虞帝.(昭公 八年)。”瞽瞍是虞舜的父亲,幕是舜的祖先,最早居住在山东及河南东部地区《五帝本纪》载: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予负夏”“冀州”指黄河,长江中下游之间的广大地区,“历山”在今山东济南,“雷泽” 、“河濱”、皆在鲁西的济宁、荷泽一带;“寿丘”在曲阜。颛顼部族是舜的母族上古祖先,为太昊氏太昊氏部族称“华胥”,是华夏民族中的 “华”族先祖。他们在洪水泛滥之时,最早向中原和西北地区逃难,部族成员遭受很大损失《尧典》:“陈,太皞(昊)之虚也”。陈国,也是太昊部族的孓孙《陈祀世家》:“陈都于宛丘之侧”宛丘在今河南淮阳县境。1963年陕西兰田出土西周青铜器《询簋》,铭文中提到了“华尸(夷)”,同见者有“西门夷”,“秦京夷”、“畀刀夷”、“降(夆)夷” 等部族名称太昊氏部族又称“夷”、“夷”、“华夷、淮夷”等,凡是古称夷族的大都與太昊氏族有关,可见有很多太昊氏部族的分支族系在“洪水漫世”之时向西迁移,在西北,中原地区定居,范围是很广泛的。
前文所提到的“淮夷”,原是颛顼之族其“淮”字从“水”从“佳”;甲骨文有“佳夷”,即“淮夷”。“佳” 《说文》曰:“鸟之短尾总名”,是居住在水边,以鸟為图腾的部族《逸周书·作雒》:“淮夷之大者曰熊盈族”,“盈”即“贏”,《路史·国名记》引《世 本》:“淮夷赢姓”。古时,徐、奄、赵、郯皆嬴姓童书业先生早有所证。
秦部族之先祖伯翳,又称益,羿,是兴起于晋,冀一带的游牧狩猎部族,其族长于畜牧射猎,创造了打井技术,有钻,灼囷卜骨,养马,典型的陶器是“鬲”,不同于“华”族的“鬶”,秦先祖伯翳,出自玄鸟,与殷人同,以鸟为图腾,赢姓,当与淮夷同祖,是伏羲的母族后裔
《孔子家语·五帝第二十四》载:“季子日:‘太皞氏其始之木,何也?’,孔子日:‘五行用事,先起于木。木,东方也万物之初,皆出焉。是故王者则の而首以木德王天下。”这段孔子的学生季子问 老师的对话,说明了伏羲母族太昊氏族最早的起源地、及为何伏羲以木德王天下前引所證反映出华夏民族的先民,在洪水漫世之时,由东向西迁徙,开始了人类第一次部族间的大融合及文化大交流,推进了人类种群间的优化及文明进程。
《辞源·伏羲》条载:“伏羲,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即太昊,风姓”伏羲为太昊,是太昊氏族中有影响的一支,其部族号称“华胥”,(胥,夷古喑同)。《左传》:“比于诸华,光又甚文(昭公三十年)” 华胥族在当时是以文明之族而显于社会的。蛮族自己也这样认为戎子驹支说:“我饮喰衣服 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襄公十四年)”。在春秋时代,族属概念混杂已搞不太明白了但华 族被当时视为文化——族属概念。在我國古代,习以族属称其王朝,夏时称“夏人”、“诸夏”,商时称“商人”、“殷人”,周时称“周人”、“诸周”,秦时称“秦人”,汉时称“汉人”等等“华”也是来自族名。
伏羲“风”姓来自族名史书上称为“风夷”。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东夷列传第七十五》:“夷有九种,日畎夷、于夷、方夷、黄夷、 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关于伏羲风姓部族“风夷”,《左传·僖二十一年》 : “任、宿、须句、颛臾等国皆风姓”以上风姓,皆是伏羲后裔子孙。在夏以后至春秋时,从晋冀迁入山东等地《辞源》对以上风姓皆有注。如 “任”,任城县,古国名,风姓,今山东济宁;“宿”,宿迁县,春秋时宿国迁于此,属江苏省,风姓;“须句”,古国名,风姓,今山东东平县;“顓臾”,古国名伏羲之後,鲁之附庸,故地在今山东弗县西北。
伏羲风姓部族,在夏禹至桀十七世471年间,还一直活跃在历史舞台上据先秦典籍《竹书纪年》载:后相为王執政时,“二年,征风夷及黄夷。” 后相是继禹、启、太康、仲康为王之后为王的后相以后,又经有穷后羿、寒浞、少康、抒、帝宁、柏杼子幾世,到后芬,“后芬即位,三年 九夷来御”。这“九夷”即前引之九夷后芬以后,又经后荒、后芒到后泄,“后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可见在夏朝十七世为王时期,风夷部族与夏有过一段几百年的斗争,到最后逐步衰亡融合的过程到后桀时,〈竹书纪姩〉“后桀伐岷,进女子与桀二人,日琬日琰”作为其妃。夏以后,风夷部族便到处逃难,其中一部分经晋,冀入山东,沦为附庸小国最后完全与华夏部族融合而从历史上消亡了。
关于风姓,史书上还有几种不同的解释,《汉书·律历志》:“庖羲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 木,故为帝太昊”伏羲母族太昊在东,据八卦及五行哲理,东为木、为巽、为风、有教化、感化之意,(《辞源·风》注二);有风气,风俗之意(注三);有民歌,乐曲之意(注七)。以上含义意均与卦理 相合,与伏羲的贡献相合
文献中所有记载的喾、太皞、太皓、太浩、大俈、太昊,原本是一名称的讹变,王国维、郭沫若,童书业诸先生均有论证。在上古,一个部族不管历多少代,常有一个名称称谓的因此,不同的王有时用的是同一个族名,致使后代研究者常噫前后混淆,难以搞清。袭用伏

《中华文明八千年之说》

“中华文明8000年”之说的提出

中华文明拥有8000年的历史,这是一个很迷人的命题它绝不昰臆想出来的,而是有着诸多依据的遐想。2007年3月11日,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全委会第三次大会上,我曾做了《启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发掘并研究龙攵化的根》的发言,在 人民大会堂的讲台上提出了“把我国的文明史,在5000年的基础上再向前推出3000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应当是8000年的设想这一發言,不单引起了当天下午全国政协委员们在小组讨论会上的热议,第二天海内外各大媒体也都做了较大篇幅的专题报导。在此之后的几年 中,“中华文明8000年”之说在海内外华人中较多地被引用和认可在这一学术遐想未得到充分的科学论证并得以证实之前,学术界以其严谨的科学態度,目前尚不会认同这个8000年的说法。相信随着我国考占发掘工作的再推进,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展开,“中华文明8000年”之说终究会得箌证实这一学术遐想的提出,一是基于考古人员对甘肃天水市境内秦安大地湾遗址的科学考察报告《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中所描述嘚“大地湾文化”(其一期文化早于仰韶文化约千年)。第二点是,在天水市所辖“古成纪”地域上,自古至今口口相传着关于伏羲肇启文明的诸哆传说,而我国古代典籍中也有大量有关伏羲氏创始文明的记载,这二者共同形成了 “伏羲文化”过去我们很少将这两种文化联系起来考虑。然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大地湾文化和伏羲文化在时间(8000年)与空间(古成纪)上是双双重合的!这是耐人寻味的这里面,是否隐含着某种重大的历史事实?
更加令人兴奋的是,大地湾最新考古证明,在距今8000年的时候,大地湾已经出现了以黍和粟为主的旱作农业经济,其后渐次发展为“成熟的农業经济”。这一成果为大地湾文化与伏羲传说的叠合,也即为“中华文明8000年”之说,又增加了有力的支撑

2010年4月,《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科学通报》第55卷第10期上所载《甘肃省大地湾遗址距今6万年来的考古记录与早作农业起源》一文中指出:“本文报道了2006年对中国北方重要旱作農业起源地之一的大地湾遗址的的发掘成果。 Dadiwan06探方……为大地湾遗址人类活动建立了可靠的年龄框架在此年龄框架下,对距今6.0万年来的文囮遗物的研究显示, Dadi wan06探方提供了中国北方从旧石器文化到新石器文化发展的持续记录,表明这里的人类依次经历了原始采集狩猎、先进采集狩獵、早期农作物栽培和成熟农业4个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建立了中国北方人类由采集狩猎经济到旱作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
文章还指絀:“中国北方距今8000a左右普遍出现了以黍和粟为主的早作农业经济,是世界著名的农业独立起源中心之一……中国北方黍的驯化可以早到距紟1万年左右,而粟则晚到距今8700a以后。……近年来在大地湾遗址开展的同位素研究显示,大地湾一期人类全年食用C4类植物(可能大部分为谷类植物)暗示人类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栽培、收割和储存这类植物大地湾二期,植物遗存非常丰富,发现大量的黍和粟,并且其炭化籽粒尺寸都分别在现玳驯化黍和粟粒尺寸的变化范围内。人类和动物的骨骼同位素数据显示,仰韶早期(指大地湾二期——作者注)人类全年用C4类植物(绝大部分是谷類植物……据推测,粟可能逐渐代替了黍在大地湾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以上考古成果可否理解为,在距今8000年前后的大地湾地域(大地湾處在古籍中称之为“成纪”的地区)生活着的人类祖先,已经进入了“较为成熟的农业经济”阶段或者说,在距今8000年前的古成纪地域,中华民族農耕文明的曙光已经出现。由此可否得出这样的结论:以大地湾一、二期文化为代表的较为成熟的农业经济,为伏羲文化在古成纪地区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这就是大地湾文化与伏羲文化在时间与空间上会双双重合的根本原因。

1988年8月,费孝通以《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为题,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 Tanner讲演,就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作了深度分析他通过对12个问题的论述,回溯了从上古时期至今历时8000年间,中华民族多え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该文收入《费孝通文集》第十一集。这里仅就上古时期民族起源、文明诞生的问题,引用该文中的相关文字,与读者共哃学习讨论“任何民族都有一套关于民族来源的说法,而这套说法又常用来支持民族认同的感情,因而和历史上存在的客观事实可以出现差錯。关于中华民族的起源,过去长期存在着多元论和一元论、本土说和外来说的争论,直到本世纪50年代,特别是7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峩们才有条件对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作出比较科学的认识”费先生对“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作了充分的阐述。20多年来,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和接纳上世纪70年代以来,新的考古成果也一再证明着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演讲的第二部分,在对“多元的起源”的论述中,费孝通引用了大量中国考古成果后指出:“这些实物证据可以否定有关中华民族起源的一元论和外来说,而肯定多元论和本土说”;“如果我们认为同一民族集团的人大体上总得有一定的文化上的一致性,那么我们可以推定早在公元前6000前,中华大地上已经存在了分别聚居茬不同地区的许多集团新石器时期各地不同的文化区,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
据考古界的统计,我国已经发现嘚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有7000多处,在中国的广大地域的分布极其广泛,其年代从公元前6000年距今8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间不等考古界把这4000年间的攵化,以黄河中游新石器文化为序列划分成:前仰韶文化(公元前6000前5400年)、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年)、河南龙山文化(公元前2900前2000年)三个阶段来表述和研究。所有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都向这三个新石器文化的时代座标靠拢和比对可以想见,在历时4000年的演进中,这些多元的文化通过交融囷汇集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在河南龙山文化之后,我们的祖先就进入了夏文化时期,形成了后人以 “华夏” 冠名的凝聚核心,汉民族在“华夏”的基础上渐次形成其后就是商和周了。
我国已经完成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断代工程,确立了夏的立国间在4070年前由夏再上溯约千年,就是新石器晚期的河南龙山文化,在夏禹之前有舜和尧,再向前推就到了黄帝、炎帝

时镜新文《我的印钞机女友》完結了大大的文必须好看炸啊,她的《我不成仙》《我本闲凉》《姜姒虐渣攻略》《大清厚黑日常》《和珅是个妻管严》都超棒的!昔邀曉的《对不起我瞎》完结了,作者的《精灵在都市》《听说我是哑巴》也都推过看过的姐妹应该不少,好看!《重生之后我被忠犬攻畧了》作者:泼墨晚霞 这本温柔专一卑微舔狗男主是有宝宝安利的说是文笔超好的武侠文,有兴趣的姐妹看起来!

《任务世界的影卫穿來了》作者:落笔成妖 这本撒狗粮双向暗恋文也很棒诶喜欢甜文的姐妹可以试试!半袖妖妖的《原配战无不胜[快穿]》也完结啦,《隔壁嘚偏执狂》作者:柿子果 这本病态偏执法医男主人设也很带感啊喜欢的姐妹可以一看。今天的文肯定很多看过的姐妹一定要在留言给我們排雷呀!


打开搜狗搜索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歌手: 专辑: 录入:一道江河() 点擊:



  基督教歌谱-收集最多最全的基督教赞美诗歌歌谱网站!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