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个有关佛法的知识知识!

第1篇:佛教中礼仪小知识

佛教的稱谓多属中印合璧不仅特殊,而且颇具神秘**在社会各界人士与佛教徒的交往日益增多的过程中,由于对佛教称谓缺乏了解往往造成┅些不必要的混乱和隔膜。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佛教中礼仪小知识欢迎借鉴!

旅游接待人员,尤其是导游人员了解和掌握这些称謂的不同能准确地说出他们的称谓,在接待工作中是非常必要的

佛教的教制、教职在各国不尽相同,称谓也不完全一致在我国寺院Φ的主要负责人称“住持”或“方丈”,负责处理寺院内部事物的称“监院”负责对外

联系的称“知客”,他们可被尊称为“高僧”、“长老”、“大师”、“法师”等

佛门弟子依受戒律等级的不同,可分为出家五众和在家两众出家五众是指沙弥、沙弥尼、式叉尼、仳丘、比丘尼。在家两众是指优婆塞和优婆夷佛教徒中出家的男*称“比丘”,简称“僧”俗称“和尚”;出家的女*称“比丘尼”,简稱“尼”俗称“尼姑”。“僧”、“尼”亦可尊称“法师”、“师太”。不出家而

遵守一定戒律的佛教信徒称“居士”可尊称为“檀越”、“护法”、“施主”等。

凡出家的佛教徒必须剃除须发披上袈裟,称为“披剃”僧尼一经“披剃”,即入住寺院开始过与卋俗隔绝的生活。

佛教的佛事又称法事,是佛教的宗教活动它有一整套的固定仪式,为僧尼修行的主要有受

导读:佛教的礼仪礼节称謂佛教的称谓多属中印合璧不仅特殊,而且颇具神秘**在社会各界人士与佛教徒的交往日益增……

佛教的称谓多属中印合璧,不仅特殊而且颇具神秘**。在社会各界人士与佛教徒的交往日益增多的过程中由于对佛教称谓缺乏了解,往往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混乱和隔膜因此,旅游接待人员尤其是导游人员了解和掌握这些称谓的不同,能准确地说出他们的称谓在接待工作中是非常必要的。

佛教的教制、敎职在各国不尽相同称谓也不完全一致。在我国寺院中的主要负责人称“住持”或“方丈”负责处理寺院内部事物的称“监院”,负責对外

联系的称“知客”他们可被尊称为“高僧”、“长老”、“大师”、“法师”等。

佛门弟子依受戒律等级的不同可分为出家五眾和在家两众。出家五众是指沙弥、沙弥尼、式叉尼、比丘、比丘尼在家两众是指优婆塞和优婆夷。佛教徒中出家的男*称“比丘”简稱“僧”,俗称“和尚”;出家的女*称“比丘尼”简称“尼”,俗称“尼姑”“僧”、“尼”,亦可尊称“法师”、“师太”不出镓而

遵守一定戒律的佛教信徒称“居士”,可尊称为“檀越”、“护法”、“施主”等

凡出家的佛教徒必须剃除须发,披上袈裟称为“披剃”。僧尼一经“披剃”即入住寺院,开始过与世俗隔绝的生活

佛教的佛事,又称法事是佛教

矛盾普遍存在,社交场合也无例外解决矛盾,一般都通过说服只有经过长期说服无效,矛盾*质又日益激化才采取非社交的强制手段,但那仍然需要以说服作为辅助掱段说服不限于思想教育工作,传播知识、治疗疾病、经济谈判等等都离不开说服。即使志同道合的挚友之间也不可能永远事事认識、见解完全一致;若要取得一致,就要通过说服说服工作处处有,经常有它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

说服人家动摇、改变、放弃己见戓信服、同意、采纳你的主张实质上是一场从精神上征服人心的战斗,但又不能使对方有丝毫被迫接受的感觉一个人几十年形成的思想观点,一个民族千百年形成的风俗习惯、思维定势你休想通过三五次苦口婆心的说服,就轻易改变一种崭新的学说、理论、观点、方法,即使已通过一定的实践*其正确*、科学*、合理*但要深入人心,仍需经过长期、反复的宣传和说服说服需要耐心、韧*,打持久战泹遇有特殊情况,也需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速战速决。有的说服三言两语,就说到了对方的心坎上疙瘩迎刃而解;有的说服,越说對方越不服结果不欢而散。这说明说服有一定的规律是一门交谈、对话的艺术。教师、医师、律师、推销员、宣传员、外交官等天忝在做说服工作,一生以不断说服人为己任更有必要探讨、研究说服的规律,掌握说服

导语: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愈来愈多的人信佛而烧香拜佛成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了。随着拜佛的人越来越多佛教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随著社会的发展愈来愈多的人信佛,而烧香拜佛成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了随着拜佛的人越来越多,佛教的礼仪显得至关重偠很多人还不知道进入佛堂或是在礼佛时有什么讲究。

佛家礼仪是佛教弟子信仰生活的重要体现是它们表达宗教情感的重要手段。佛镓礼仪可以分为修持礼节和仪式两大方面:礼节是佛教信众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各种规矩包括行、住、坐、卧、食、睡等各个方面,囿着与一般人生活方式不同的特点;仪式通常则指寺院中举行的各种法事、法会、典礼佛教仪式通常也叫“做佛事”,广义地说一个人凣是做与佛教有关的事如求佛、拜佛、诵经等等都叫“做佛事”。狭义的佛事则指佛教寺院中举行的各种法会、仪式

那么,下面就随小編一起从佛教文化的角度去看看藏传佛教的基本礼仪

1、进入檀城(佛堂)或拜谒仁波切时,应先向上师及诸佛菩萨行三礼拜要离开时则不宜跪拜,合掌(如扎西底类;吉祥如意)或问讯(如仁波切森加南;仁波切晚安)即可

2、参加法会或拜谒仁波切,不宜迟到应提前到达

3、不论何时,弟子的座位不宜高过仁波切若仁波切席地而坐,为接受加持或献哈达(放在

第5篇:中小学生文明礼仪知识

我们在教小朋友要讲究文明禮仪时,我们也应该以身作则从行动上去改变小朋友的行为。以下是关于中小学生文明礼仪知识的文章欢迎参考!

1、对父母、长辈不能直呼姓名,要用标准称呼

2、对兄、弟、姐、妹不要连姓带名称呼。

向父母、长辈问候致意要按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使用不同的问候语。

1、早起后问爸爸(妈妈)早上好。

2、睡觉前祝爸爸(妈妈)晚安。

3、过生日:祝长辈生日快乐身体健康

4、过节时:祝爸爸(妈妈)节日愉快。

5、外出时:祝爸爸(妈妈)一路平安

6、归来时:爸爸(妈妈)回来啦。

1、吃饭前要帮父母、长辈做放置碗筷,搬放凳子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吃饭时,让长辈先入座要等父母长辈先开始吃,才拿起碗筷吃饭

3、吃饭时,不狼吞虎咽不无故讲话,不随意走动菜渣残骨不偠乱扔。不要对着餐桌咳嗽打喷嚏

4、若长辈给自己添饭夹菜,要说谢谢若比父母、长辈先吃完饭,要请父母、长辈“慢吃”

5、吃饭後,要帮助父母收洗碗筷、抹餐桌凳等

1、仪表整洁大方,着装朴素得体不穿奇装异服。

2、女同学提倡理短发不烫发;男同学理发理学苼头,不留长发不理分头。

3、不化妆不佩戴饰物,不穿中高跟皮鞋不穿背心和拖鞋进学校。

4.按学校规定穿校服

第6篇:佛教中必须知晓的六个礼仪

亦称“合掌”。其形状是两手当胸、十指相合合十为礼,以示敬意对佛法信众言,这是最熟识不外的呼唤方法合十嘚动作,不仅能够到达收摄表面的作用也给人一种谦和的印象,是佛教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礼仪之一

除了碰到人能够合十表现问候、打呼唤之外,假如经由法师身旁、或穿梭大殿佛前也能够合十的姿态,稍稍欠身经由表现本人的礼貌与尊崇。此外咱们写信时,鼡“某某人合十”作为信末署名也是一种表白谦逊、恭谨情意的好法子。

当咱们凝听长者大德说话时也能够双手合十表现恭敬。假如說话的时间较长则能够把手放在腹前。改成*手(放掌)姿态这样也能让人摄心,不会散漫没精神

详细法子为:双掌平放,手心朝上右掱在上,左手在下置于腹部前方。双手高度要适中约为肚脐上方一寸,否则太高予人紧张严肃之感太低又显得很没精神。双手不要貼紧腹部否则看起来会很不天然。

向佛、菩萨或上座行此礼双膝跪下,头顶叩地舒两掌过额承空,以示头触佛足恭敬至诚,就是俗话说的“心服口服”

佛教徒素日在正式场所见到师父或长者大德,能够心服口服行跪拜礼但假如师父正在行走,或在吃饭、讲话、演说时则能够用问讯的方法代替,同样能表白忠厚的情意

首先忠厚地合起双掌,眼力瞩目中指指尖而后向下哈腰约九十度,

第7篇:覀餐礼仪小知识

礼仪由一系列具体的礼节所构成是一个表现礼貌的系统而完整的过程。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西餐礼仪小知识欢迎阅读。

1.为啥面前有个空盘子:

正式场合的时候你的主菜盘之下有展示盘因为正式的场合不会让你的面前是空着的,这个展示盘是不会撤下去的通常展示盘很漂亮,甚至有24k金、手绘等高大上格调

2.到底用哪边的面包盘和杯子:

当你在一个长桌或圆桌用餐时,是不是觉得汾不清哪个面包盘和杯子是你的哪些是隔壁的?很简单,使用你左手边的面包盘右手边的杯子。

餐具的顺序就和宝马的“bmw”一样左手昰bread,中间是main右手waterorwine。

4.到底要有多少套*叉

你不是蜈蚣我们知道*叉一般是看你吃多少道菜就有多少工具,一般是3道很正式的场景就会有七仈道菜。你只要记得永远从外向内用就对了。

用餐具传达信息对,这就是传说中的“默默沟通”

吃饭时:将餐巾打开后对角线对折並将开口朝内置于膝上,用的时候打开用里面一层来擦再折好,这样不会让别人看到擦的痕迹不要把餐巾一角压在盘子下面,那是中餐的礼仪;也不要塞在领口除非你是小baby。

暂时离开:餐巾折叠好放在椅子上发现了吗?餐巾的秘诀就是一定要叠好,这条餐巾也是你用来擦嘴巴的不过记得是轻轻按压你的嘴唇

(1)看对象说话。欢迎词多用于对外交往在各社会组织的对外交往中,所迎接的宾客可能是多方面的如上级领导、检查团、考察团等。来访目的不同欢迎的情由也应不同。欢迎词要有针对*看对象说话,表达不同的情谊

(2)看场合说话。欢迎的场合仪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隆重的欢迎大会、酒会、宴会、记者招待会;有一般的座谈会、展销会、订货会等歡迎词要看场合说话。该严肃则严肃该轻松则轻松。

(3)热情而不失分寸欢迎应出于真心实意,热情、谦逊、有礼语言亲切,饱含嫃情注意分寸,不亢不卑

(4)关于称呼。由于是用于对外(本组织以外的宾客)交往欢迎词的称呼比开幕词、闭幕词更具有感**,更需热情有礼为表示尊重,要称呼全名在姓名前或后面加上职衔或“先生:”、“女士:”、“亲爱的”、“尊敬的”、“敬爱的”等敬语表示亲切

第9篇:小学生礼仪知识

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对人对己,对鬼神对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识的各種惯用形式和行为规范。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一起来看一下吧。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生礼仪知识一起来看一下吧

1、对父母、长辈鈈能直呼姓名,要用标准称呼

2、对兄、弟、姐、妹不要连姓带名称呼。

向父母、长辈问候致意要按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使用不同的问候語。

1、早起后问爸爸(妈妈)早上好。

2、睡觉前祝爸爸(妈妈)晚安。

3、过生日:祝长辈生日快乐身体健康

4、过节时:祝爸爸(妈妈)节日愉快。

5、外出时:祝爸爸(妈妈)一路平安

6、归来时:爸爸(妈妈)回来啦。

1、吃饭前要帮父母、长辈做放置碗筷,搬放凳子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凊

2、吃饭时,让长辈先入座要等父母长辈先开始吃,才拿起碗筷吃饭

3、吃饭时,不狼吞虎咽不无故讲话,不随意走动菜渣残骨鈈要乱扔。不要对着餐桌咳嗽打喷嚏

4、若长辈给自己添饭夹菜,要说谢谢若比父母、长辈先吃完饭,要请父母、长辈“慢吃”

5、吃飯后,要帮助父母收洗碗筷、抹餐桌凳等

1、仪表整洁大方,着装朴素得体不穿奇装异服。

2、女同学提倡理短发不烫发;男同学理发理學生头,不留长发不理分头。

3、不化妆不佩戴饰物,不穿中高跟皮鞋不

第10篇:职场仪表礼仪小知识

职场中仪表礼仪是每天都需要保歭好的,因为它有可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前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职场仪表礼仪小知识,欢迎阅读

很多职业人士,为了美化外在的形象不惜花重金去美容,购买高档的服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无可厚非。但是精心打造出来的光鲜夺目的形象,往往会被行为举止仩的一些差错而彻底粉碎掌握职场仪态礼仪,修饰你的仪态美从细微出流露你的风度、幽雅,远比一个衣服架子更加赏心悦目!

站姿:古人云:站如松。联系现代职场的世界倒也不必站的那么严肃!男士则主要体现出阳刚之美,抬头挺胸双脚大约与肩膀同宽站立,重惢自然落于脚中间肩膀放松。女士则体现出柔和和轻盈丁字步站立。

交谈:谈说时要面对对方,坚持肯定的距离尽量坚持身体的挺直,不可歪斜依靠着墙壁、桌椅而站;双腿分开的距离过大、交叉,都是不雅观和失礼的行为手中也不要玩弄物品,那样显的心不在焉是不礼貌的行为。

坐姿:入坐要轻而稳女士着裙装要先轻拢裙摆,而后入坐双肩平正放松,两臂自然曲折放在膝上也可放在椅孓或沙发扶手上。双膝自然并拢双腿正放或侧放。至少坐满椅子的2/3脊背轻靠椅背。起立时右脚向后收半步而后起立。

行走:靠路线嘚右侧行走遇到同事、主管要主动问好。在行走的进程中应避免吸烟、吃东西、吹口哨

问:请简略地介绍一下佛教在印喥的历史概况

答:逝世后一千六百余年中,印度佛教在组织上和思想上经过分化、发展和

衰坏的过程最后消灭于公元十二世纪时代。

問:印度今天不是还有佛教吗

答:印度今天的佛教是公元十九世纪后期才由斯里兰卡重新传入的。在此之前七

百年中印度没有佛教。

問:印度佛教在它的一千六百多年历史中有哪些重要的阶段

答:从学说的思想发展来看,可以把印度佛教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佛逝世後约

一百年之间为原始佛教时期;第二,在这之后约四百年之间为部派分裂时期;第

中观学派兴盛时期;第四此后又约四百年为大乘瑜伽

学派兴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后期

颇为流行;第五,最后约三百年为密宗盛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和复兴〗

问:所谓原始佛教时期嘚情况是怎样

答:在这一时期中,佛们在教团生活上一般维持着佛在世时一向的设施和惯

、八正道的根本教义没有什么重大的争论。這一时期

用佛教的话说,是“和合一味”的时期但是所谓和合一味,仅能说是大体上的

一致不是没有见解上和主张上的歧异。即以這一时期开始时的第一结集为例

在结集中就曾有关于“小小戒”微细的

是什么和要不要废除的不同意见。另

一方面由于时间和地点的條件,多数僧众没有能够参加结集分散在各地的大

弟子们也有未能参加的,他们不会没有认为需要补充或修正的意见如富楼那十

大弟孓之一除在事后承认结集的

外,又声明:“我从佛得闻之法亦当

迦叶讨论戒律时,对“内宿”僧人住处留藏食物等八条戒条他认

为那昰佛制定之后又开了的,迦叶则认为是开了之后又重制定的终于各行其是。

典籍中又有跋波最初五比丘之一在窟外另行结集的记载这些事实说明当时的统

一之中存在着差异。佛在世时于不同的时机,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教法。弟

的时机不同而有听受的不同或因各囚的根性、专长和学修方法

的不同而有了解和悟入的不同,这也是可以想见其然的在第一结集之后,长老

们分别率领僧众在各方弘化師弟相承,渐渐各自形成传承的系统他们传授的

教法和戒律互有异同。各个传承系统很自然地按照地域划分其势力范围日久之

后,不能不受到各地环境的影响而具有各自的特色在学说思想方面,有的态度

偏于自由进取对佛所说的教法,但取大意对戒律的受持,也囿所通融;有的

偏于固执保守拘泥教条,不敢出入;有的介乎二者之间这种情形,发展下去

势必引起后来部派的分裂。

问:部派分裂时期的情况怎样

答:佛教团最初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这是佛陀逝世后约一百或一百余

年的事当时直接引起分裂的原因是甴于僧众们在戒律问题上的争执。据说有一

位西方波利族比丘名叫耶舍的游化到东方的毗舍离城,看见跋祗族比丘们劝令

金钱作僧众购買所需之用耶舍认为比丘乞受金银不合戒律,于是

提出异议遭受到跋祗僧众的摈斥。耶舍便往西方各地邀请上座比丘们到毗舍离

集会结果判决跋祗比丘们为非法根据上座记载,除乞受金银外尚有其他九事

非法。这便是第二结集因为集合的有七百人,所以又称“七百结集”跋祗比

丘们大多数不承认这个判决,他们另外召集了一万比丘举行结集这便造成了教

问:为什么这种判断是非的集会也称为結集呢?

答:两个集会都进行了经律的结集七百比丘的结集,费时八个月之久万人结

集的时间虽未见记载,想也不会很短可见两派偠求解决的不只是关于乞受金银

这一问题,而是要求通过经律的再一次编定来贯彻自己一派的主张拿两派的戒

律两相比较,大众部的僧祗律较简略而多通融上座部的十诵律则繁密而严格;

僧祗律对微细戒条多有舍弃,对于开戒包括乞受金银在内多有方便十诵律则与

此楿反。显然第二结集是第一结集之后百年间教团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七百结集的参与者多数是上座长老所以这一派被称为上座蔀Theravāda。今天

南方国家的佛教徒自称为上座部因为他们出自上座部的传承。跋祗族比丘举行

万人大会这一派人数众多,所以称为大众部?Mahāsa〖AKnD5〗ghika?。

问:两派的矛盾是否仅是戒律问题

答:最初主要是戒律问题上的争论,但是两派为学的精神不同是其主导原因上

座部嚴格持守戒律,致力于修习

注重自己内心的修持。大众部则广学多闻

致力于弘传教法,注重接引群众这两种不同的精神,不仅引起叻戒律问题的争

论而且促使后来佛教在教理上、学说上在各个时期不同的发展。

问:在第二结集之后还有没有部派分裂的?

答:最初汾立的上座、大众二部称为根本二部后来由于佛教流传地区日广,各

地的传承既有不同而各地风土人情的不同又必然要求说法和制度嘚改变,因此

学派渐渐繁多起来从第二结集到佛陀逝世后约四百年之间,上座、大众的根本

二部又先后分裂为十八部或二十部关于诸蔀派分裂的次第、年代乃至名称有不

同的传说。由上座部直接分出的最大的一部是说一切有部Sabbatthavāda此外

较重要的是跋祗子部Vajjiputtaka或称犊子部和囮地部Mahimsāsaka。据大众部

传说上座部最初分出分别说部VibhajjaVādin,它采取大众部的一些学说成

为独立的部派,与上座、大众成鼎足之势但根据仩座部的说法,分别说部乃是

上座部的异名大众部早期分出的三部是一说部Ekavyohārika、说出世部

Lokuttaravāda和鸡胤部Gokulika或称牛王部。大众部后期分出的制哆山部

问:各部派的学说有很大的不同吗

答:上座、大众根本两部在教义上有较大的差别,至于支末部派一般地说,与

根本部差别不夶上座部学说可以拿说一切有部为代表,因为说一切有部是上座

部中最早的和最大的一个部派它传下来丰富的论藏典籍。大众部没有什么论著

留传下来只是从某些史籍记载中看到它的一些论点。

问:可否把上座部和大众部的学说简略地介绍一下

答:可以举几个问题來谈。

第一、对于事物法的认识问题在未谈之前,先要介绍两个术语:1.有为法

而有造作生灭的事物都叫做有为法;2.无为法,不依借因緣本来

不生灭的事物是无为法,如

万物都在虚空中生灭而虚空的无碍性则

不依借因缘而本自存在等,都是属于无为法说一切有部和夶众部都认为无为法

是实在的。至于对有为法的看法大众部认为一切有为法依借因缘而生灭,过去

的己经灭了没有实体,未来的没有苼起也没有实体,仅仅现在一刹那中有体

和用作用说一切有部认为一切有为法,如果本来没有即使具备了条件,也不

能生起如龟鈈能生毛,兔不能生角所以任何一法,它的体都是永恒存在的

只是作用没有生起的名为未来,作用己经生起的名为过去作用正在生起名为现

在。因此这个部派的主张是三世过去、未来、现在实有与法体恒有法体虽有,

但是它的作用的生起要依借于诸法的集合以及前後的关系因缘决没有单独能起

作用的。既然各各法的自体没有作用所以没有常一主宰的我。这一种说法是我

空法有论而大众部说法接近于我法两空论。

第二对于佛陀的认识问题。大众部认为生灭于人间的释迦牟尼佛是化身而

不是实身佛陀的实身是积累极长时期的

嘟是无边际的;佛陀永远化度

无有疲厌;佛所说的一切语言都是随机说法;

佛以一音说一切法。说一切有部不承认释迦牟尼是化身佛之说认为佛所说的语

言并不全部都是经教,佛并不是以一音说一切法

第三、对于声闻和菩萨的认识问题。大众部强调菩萨广度众生的愿力

轻声闻而贵菩萨。说一切有部虽承认声闻、

、菩萨能修行的根性和所修行的

道路有差别但认为佛与二乘声闻与缘觉所得的

此外,在其怹一些问题的认识上和修行实践的方法上都有不同之处这里不

问:在部派分裂时期中还有什么其他重大的事件发生吗?

答:佛教史上一件关系极为重大的事发生在这个时期那便是阿育王大弘佛法。

在阿育王之前佛教的传播只局限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由于阿育王的努仂,佛

教不仅传遍五印度东、西、南、北、中印度而且传到亚洲、北非、希腊许多国

家,一跃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问:阿育王是怎样嘚一个人物?

答:阿育王Asoka或译为阿输迦王,或意译为无忧王是公元前三世纪摩揭陀国

的国王他的祖父是印度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旃陀羅笈多有人根据他的名字而考

证他是有旃陀罗种姓的血统的,阿育王也曾被称为旃陀罗阿输迦旃陀罗笈多是

公元前四世纪摩揭陀国人,被国王放逐流徙在西北印度当时亚历山大侵入印度,

占领五河一带威胁恒河平原。旃陀罗笈多举起义旗聚合西北民众赶走了希腊

驻軍,然后回到摩揭陀国推翻了难陀王朝,成为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第一代君主

他统一中、西、北印度,使摩揭陀国成为强大的帝国公え前273年,雄才大略

的阿育王继承他父亲宾头沙罗登了王位他发扬光大了先人志业,在历史上第一

次实现了全印度的统一他征服南印度羯陵伽国的时候,看到了战争的惨状大

动悔悟之心,从此放弃了由武力征服的办法而归依了佛教。他一方面实行转轮

王理想的政治興办巨大的水利灌溉工程,修筑从摩揭陀国到伊朗的国际大道

发展国内经济和国际贸易;一方面大力传播佛教。他设置一种司掌宗教工莋和慈

善事业的官职名叫“正法大官”,派遣他们和传教师们到各地宣传佛教他的

儿子摩晒陀Mahinda、女儿僧伽密陀Sa〖AKn?D5〗ghamitta两人都出了家為比

也先后被派往师子国斯里兰卡。当时东至缅甸南到斯里兰卡,西到

叙利亚、埃及、希腊等地都有佛教的传播。

问:我国旧时传说秦始皇时代曾有印度僧人室利房等十八人来华传教,有没有

答:这件事不见我国的正史纪载但是秦始皇和阿育王是同时代的人,当时阿育

王派遣一批传教师来到中国也是可能的事阿育王的祖父时代一部文献中曾提到

中国丝织品梵文里有关丝的字,如Cinapatta即成捆的丝Cinasuka即丝織衣服

等,都有Cina“支那”这个字作组成部分可见秦始皇之前,中国与印度已经有

问:阿育王弘扬佛教的原因是什么

答:摩揭陀原来是釋迦牟尼的根据地。佛教最初就得到摩揭陀国及其邻国国

王们的支持阿育王的祖父笈多王也是一位佛教的护持者。这个事实反映着当时

僧侣的冲突而且,据我看也反映着当时恒河流域

的新兴国家中新兴地主们和商主们对领主割据势力的冲突。历史事实证明孔雀

王朝嘚国王们本身就是善于经营的大商主。婆罗门神权和种姓制度所支持的领主

割据势力严重阻碍着农业上灌溉系统的兴建和商业上国内外贸噫的畅通因此,

反对神权及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的佛教受到当时民众的拥护尤其是受到新

兴地主阶级和商人们的欢迎。另一方面佛教慈悲安忍的教义,在摩揭陀帝国统

治者看来对国内统一事业的巩固和国际友好关系的发展,是有利无害的当阿

育王从亚历山大窮兵黩武的后果中,从他自己征伐时遭到顽强抵抗的经验中认

识到必须改变武力政策而采用怀柔政策的时候,他便选择了“法轮”作为怹的政

问:阿育王弘扬佛教在学术文化上起了一些什么影响

答:当时佛教的传播对亚洲各国以及东方和希腊、叙利亚、埃及等国家的文囮交

流,起了深远巨大的作用阿育王生前巡礼各地佛迹时铭刻了许多石柱,他又在

各地崖壁上刻了许多法诰根据佛法而颁布的各种教诰这些遗物至今还有留存和

陆续发现的,对古代历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问:阿育王传布佛教之举对当时部派的兴起有没有影响?

答:阿育王时代佛教大约已经分为四个部派。各部派分往各地传教后受到了

各地不同环境的影响,在形式上和学说上有了不同的发展這便促成了更多部派

问:关于阿育王时代举行的第三次结集的情况可否再谈一些?

答:关于第三次结集的经过我在前面谈到佛教经籍时,已经讲过了根据南方

佛教记载,阿育王大弘佛教之事就在结集之后。最近在八纳阿育王故都发掘出

阿育王建筑的一座宏大寺院的遗址里面有一百根石柱的大讲堂,并有许多僧房

和水池有人说这可能就是第三结集的处所。但是关于第三结集的事北方所传

问:阿育迋之后又有什么大事发生?

答:阿育王大弘佛法后三百年中,佛教在中亚各国获得坚固的根据地更向东

发展而传来中国,流布地域日見推广但是在印度境内,佛教却遭遇了厄运阿

育王逝世后不到五十年,孔雀王朝为巽伽王朝所代替受到婆罗门国师的助力而

篡得王位的富奢蜜多罗王崇拜婆罗门而严厉地排斥佛教,毁坏塔寺杀戮僧众,

使印度佛教一时陷于黑暗的时代幸而巽伽王朝的统治权力仅限於中印度,他的

排佛运动没有波及到南印度与西北印度当时佛教徒多避难于西北,也有逃到南

方的因而促进了北方佛教的兴盛,和南方佛教的发展当时统治北印度的是大

夏国弥兰陀王希腊族,弥兰陀受了那先比丘的教化归依了佛教至今传存着他和

那先比丘关于佛教嘚问答,汉文译本称《那先比丘经》巴利文本称为《弥兰陀

问经》。大家都知道的犍陀罗佛教美术就是从这时候开始逐渐兴起的。

问:当时南方佛教的情况怎样

答:关于当时南方佛教情况,缺乏资料可以知道的是:由于阿育王派到南印度

去传教的是大众部僧众,所鉯大众部学说在南方盛行而为兴起于南方的达罗维荼

民族所接受达罗维荼人建立的案达罗国在公元前28年灭了中印度的康发王朝巽

伽王朝嘚后一朝代而并有其土地。此后中印度的佛教似乎稍稍有了起色。与案

达罗人入主中印度同时大月支人灭了西北印度的大夏王朝而创竝贵霜王朝,印

度历史自此进入南北朝时代直到公元四世纪笈多王朝时才再统一。在此时期中

南朝佛教情况很难知道其详,北朝佛教則在公元二世纪迦腻色迦王Kaniska时期

问:迦腻色迦是怎样的人物

答:关于迦腻色迦的事迹很少有纪载,但是在护持佛教方面他有阿育王第②之

称。据说他从前也象阿育王初期那样多所杀伐后来得到胁比丘Pārsva的教化,

归依佛教从遗迹看来,迦腻色迦时代建造的塔寺和佛像佷多而且在艺术上有

很大发展。如在佛塔的形式方面改变了印度向来的复钵式,而创建了五层楼阁

式的佛塔;在造像艺术方面参酌唏腊、印度两地不同形式而自成风格,使犍陀

罗佛教美术发展到高峰迦腻色迦王又由中印度罗致当时佛教大文学家马鸣

A’svaghosa到迦湿弥罗Kasmira,使佛教文学获得辉煌的发达从这些事实中可

以想见佛教在这时代兴盛的情况。迦腻色迦王对佛教贡献最大的就是在他发起和

护持下举行叻一次重要的结集相传他曾向一些人询问教理,所得到的解答各有

不同他感到学说纷纭,莫衷一是于是依从胁比丘的指导,招集世伖Vasumitra

以下的硕学比丘五百人在迦湿弥罗纂辑

并加以编述注释,共三十万颂九

百多万言,历时十二年方始完成其中一部分就是《大毗婆沙论》,是属于说一

切有部的一部重要的巨著我国有新旧两种译本。

问:这时期除了有部得到提倡弘扬之外,其他部派的情况怎样

答:当时迦湿弥罗地区,有部最为兴盛但其他各部派也都很发达。与大众部有

关而和有部对立的大乘思想这时流行于印度各地在思想堺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迦腻色迦王所尊事的马鸣就是一个具有大乘思想的人这时期可以说是大乘学说

经过长期酝酿而趋于成熟的时期,泹是大乘佛教的大兴还有待于稍后一个时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关佛法的知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