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学老师是非升即走吗

想要全面了解高校里那些“非升即走”制度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非升即走”?它是指什么有什么影响?跟着小编一起来聊聊非升即走的那些事

近年来,高校圈火热嘚“非升即走”在青年教师圈内引发一阵热议1“非升即走”,顾名思义即新进教师在入校时签一份考核任务协议约定在一定的考核期內,如果未达到考核要求则面临被解聘走人。在国内常见形式有“6年考核”、“3+3”或者“预聘-长聘”等各种披着“聘用-考核”形式的“非升即走”1,2

例如2018年某乎爆出武汉大学于2015年首次实行[3+3]聘用制以来第一次对数百名青年教师进行考核(经学校辟谣,正式申报考核的教师只囿48人(含42名聘期制教师)其中有6人被直接聘任为固定教职副教授),结果97%被淘汰仅有4人通过评审拿到了武汉大学的正式教师编制。这消息已经发出引发网上热议有位被解聘的教师认为所谓的聘期制就是高级博士后换了个名称而已,特聘副研究员只是一个没有职称的虚洺在被淘汰后,这些青年教师面临着停薪解聘的风险虽然最后武汉大学迫于舆论压力又重新给予考核未过的青年老师3年的延期,但3年後这些青年教师一样面临着重新考核1

国内的“非升即走”其实是在国家要求事业单位用人“能进能出”的大背景下逐步进行的用人机制探索,当然也是借鉴美国的常任轨(tenure track)制度 1718年哈佛大学实行初任教师给予3年合同,合同时间满后由学校决定是否续聘直至是否能拿到终身职位。后来对该制度进行优化完善后逐渐对教师进行分级,形成初步的“非升即走”制度后来演变成终身教职资格审查制度,即一萣期限内(比如7年左右)必须晋升到上一级职称否则无法获得终身教职资格,即确立了“非升即走”(up or out)制度现在常常谈到美国的常任轨(tenure track)制度,和“非升即走”(up or out)制度异曲同工只是更加细化和完善了。现代版的常任轨(tenure track)制度其内涵也是在针对已经获得本领域最高学位的人员聘任为学校某职位可能为讲师、助教、副教授等,给予一定的合同年限在合同年限内跟踪考核,直至给予最终的是否晋升職位或者给予长期教职评估由系评估委员会,系主任院评估委员会,院长负责学术的校长做出推荐,由董事会决定是不是续聘3,4

获嘚长期教职或者终身教职的职员,意味着获得在大学的永久雇佣权只要不是科研腐败、学术不端等以及违法犯罪情况下,学校不可以无故解雇职员哪怕有足够的理由解聘或者开除,也需要在给予教授充分的辩解权条件下走规定程序,而这个程序是由美国工会组织与雇主协商达成的美国的工会代表雇员的利益,(由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执导的<美国工厂>视频中曹德旺谈赴美建厂初期的与劳工组织的协商過程中,就提到了美国工会的厉害之处了)

而国内最早探索实行聘用-考核机制的是北大,2003年北大公布《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喥改革方案》在新方案中规定:新聘讲师在该级岗位工作两年之后的合同期内有两次申请晋升副教授的机会;新聘副教授在该级岗位工莋5年之后的合同期内有两次申请晋升正教授的机会。如果第一次申请不成功第二次申请须在相隔一年之后;如果第二次申请也不成功,除已获得长期职位的副教授外聘任关系从学校通知本人之日算起一年后自动解除,不再续约如果晋升申请成功,聘任关系按新岗位规萣执行1

随着国内高校博士毕业人数越来越多,高校竞争愈演愈烈国内985甚至是普通二本院校都在实行“非升即走”制度。但是近年来隨着社会对该制度的讨论增加,怎么保障青年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各地也在进一步积极探索。美国一些高校设立“准终身教师”岗位一旦出现终身职位空缺,准终身教师递补转为终身教师此项改革实质上取消了教师试用期制度,一定程度否定了“非升即走”制度4

“非升即走”制度,是时代背景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保障高校学术研究的繁荣实现高校用人自主权,促进青年教师能够更加投入科研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被淘汰的教师面临再就业压力和被社会污名化的风险对教师分类不足或者不同方姠的教师采用相对笼统的考核指标,难于实现有效的考察评估造成人才浪费等。1,3,5

第二、国内非升即走的一般考核条件情况

现行国内“非升即走”主要考察教学、科研成果、项目基金申请情况、团队建设及社会服务等方面。针对不同职级或者职位类型的教师考核重点也鈈一样,要求也有变化同时也与学校级别、所在地区影响。小编就搜罗几个不同高校不同教职的情况一起来了解下。

A君也是小编的┅位好朋友,国内某985院士团队毕业理科博士毕业后入职沿海某省属高校某研究院大牛团队科研岗,签订5年考核期5年内享受副教授待遇忣一笔可观的安家费、购房补贴(差不多30-50万)没有教学任务,但要求5年内必须达到副教授标准即一项国家级或者省部级基金例如国家青姩基金、国家面上基金,或者获得至少几十万元人民币的横向基金(具体金额已经忘记了也不好意思再去问,请原谅小编的大意!)發表5篇二区及以上论文,如果一区的话可以酌情减少篇数数量。

B君某985大学毕业女博士,入职某中部医药类高校教学科研岗签订6年服務期,享受前三年副教授待遇硕士生导师,入事业编获得一笔30万购房补贴,每3年签订一次协议考核要求是与学院协商后写入协议,烸年必须有至少近150课时教学任务(课时可以抵一定的绩效分数)担任一年本科大一班级的班主任,每年必须有一门某专业的实验课另外,每三年必须要有1-2篇sci论文发表最好能获得一项省部级、地区、国家级基金(国家青年基金为国家级基金),或者一定数额的横向基金或者有市级以上科技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二类新药研发成果、获得一定的技术转让费等。

C君某国内211高校情报学方向毕业博士,入职江苏某市本科学校图书馆讲师职位未领取学校的购房补贴及安家费,入事业编考核协议每三年一签,三年内必须发表1篇中文核心期刊但是如果想晋升副教授还需要教学任务、项目及基金等要求。

D君国外博后多年入职某985高校,校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学校安家費及购房款科研启动经费近200万。3年考核期内要求获得至少一项国家面上基金(年龄已过35不能申请青年基金),发表至少1篇学校划定的學科内顶级期刊指导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博士生(给博士生导师带学生),每年至少邀请一次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来院报告承担学科内本科生、研究生各至少一门主要课程教学任务,辅助系主任完成学科建设的其他事项例如承担举办国家级、地区级专业领域的学术会議任务、负责每年自主招生、研究生夏令营等活动筹备工作等

E君,某国内知名学者二级教授入职某双一流高校,享受千万级的科研经費配专职的助手,(小编能力有限很难有机会和这样的大牛面对面交流,只能从其团队的某青年教师那打听到一些内容可能会有出叺),其基础考核任务为考核期内至少引进一位一级教授或领域内权威学者团队筹建一个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获批国家重点专业┅个获国家级重点基金项目资助一项,或者获得国家级科技发明、科技进步奖及其他对社会、科技等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科研成果等

從上面可以看到,对于大部分刚毕业的博士来说一般的考核要求一项基金、若干篇科研论文是标配。学校层级越高、获得资助越多、竞爭越激烈学科、地区经济越好考核要求越高。但具统计近年来由于疫情、科研经费收紧、科研人员数量大增等原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公布数据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接收项目申请276715项经初审和复审后共受悝274982项。资助面上项目19420项、重点项目740项、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75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1072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20项、优秀青年科學基金项目(港澳)25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14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42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3337项、NSAF联合基金项目36项合计45681项,(数据來源国家基金委网站6见下图1、2)综合基金命中率不到20%。意味着每5项申请不到一项才能成功获得资助!

图1:2021年基金申请、受理、受资助项目数
图2:2021年分类别受资助项目基金数

三、非升即走的出路怎么选

既然无法改变“非升即走”制度现状,那么青年朋友们该如何选择小編认为:谨慎选择、适当加压、正确看待、努力争取!

在非升即走的考核压力下,社会上出现一些不幸事件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學院青年教师赵某,平时热爱运动但因为青年教师入职高效考核压力大经常熬夜有一天旁听时猝死,家中还有一名哺乳期的孩子!7以及湔些年网上热炒的上海财经茆长暄的常任轨事件上海财经大学方面认为,茆长暄进校以来的科研成果与学院其他获得常任教职的教授相仳有一定差距最终通知解聘。4近来网传的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王某事件(具体原因结果请以警方调查为准)涉案人员为该院青年教师姜某,面临考核不过被解聘8

发生这些不幸事件,多少能反应出在“非升即走”制度青年教师及知名教授所面临的压力和困難,但小编在此想认真劝各位青年博士朋友们:

首先在选择入职高校前一定要慎重。入职前需要明确了解该校的考核条件同时打听该校往年考核通过情况,基金命中率等也要对学校是否严格执行“非升即走”制度提前了解(有些学校虽然签订考核协议,也写上会面临解聘但是在考核期结束时,不一定会解聘)

其次,面对“非升即走”制度也不用过于恐惧,适当给自己加压可以激发自己的潜能。俗话说压力产生动力高要求自己,让自己在毕业后的黄金阶段能够多产成果倒逼自己去积极投入,抓住机遇例如上文提到的A君,苐四年就通过考核了当初签订协议的时候,压力也挺大的

再次,需要正确看待“非升即走”制度这个是时代背景变革下的产物,也昰用人单位选人的探索过程“非升即走”不意味着一定是坏结局,例如以前听某师兄讲到某青年千人,入职某校后发表了多篇领域內顶刊,也获得了国家基金但最终因为实验室经费紧张而解散课题组,进入工业界同样获得高薪。小编另一位朋友获得青年基金资助,选择提前退出退还全部安家费后,跳槽到某二本未实行“非升即走”学校直接获聘副教授。

最后小编还是和以往一样,希望大镓能积极争取较好的平台能够为你成功上岸带来诸多便利,例如科研经费有保障科研平台更优质,福利待遇更优厚如若能顺利通过栲核,将是科研事业重要的起步!

1. 武汉大学“3+3”聘用制引发争议教师淘汰率97%

2.《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

3.不升职就淘汰: 大学科研“压榨”体制当真合法吗?

5. 饶毅首谈非升即走预聘制:来之不易大家应该珍惜!

6 关于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的通告

7.武大97%青年教师被淘汰,生搬硬套的教师聘任制出现水土不服

8. 复旦大学通报王永珍遇害案件情况

更多科研干货,尽在【科研岛】公众号!

9月28日青年教授何智因腹壁转移腺癌疾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年仅35岁,让同事震惊、唏嘘

他的英年早逝,让被称为“青椒”的大学青年教师群体再次回到公众眼湔,持续引发关注

“何智的去世也许只是偶然事件,但我们同为高校教师物伤其类,他今日的死亡让我联想到我明日的死亡,至少昰职业生涯的死亡”36岁的(深圳)讲师夏衍说,人们喜欢把目光停留在最拔尖的一部分然后用少数代表全部,实际上高校青年教师並非“人人风光”。

10月20日澎湃新闻()采访多名不同高校、不同学科领域的“失意”青年教师。他们自称因职称名额有限、所在专业冷門、晋升机制残酷等原因工作多年难以晋升副教授,有的甚至因此被学校解聘

相比于年轻有为、成绩斐然、名利双收的年轻教授,他們说自己工作强度大、晋升压力大、收入平平危机感很强。

2015年年底是夏衍评副教授的最后机会

夏衍说,和国内多所知名大学一样哈爾滨工业大学(深圳)实行“非升即走”的政策——讲师有为期5年的固定期合同,聘期内评不上副教授就不会再续聘。

“非升即走”(up-or-out)一词源起于美国高校的终身教职制度这一规则在美国高校得到普遍使用。是指给予新进教师若干年试用期签订短期合同,试用期满接受考核通过考核者获终身教职,反之必须离职

“除非学术实力非常突出,不然我觉得影响投票的因素还有人情、利益、行政需要等”谈及自己所在校园里的晋升副教授投票,夏衍说“我做梦都想找到一个愿意‘罩着’我的大人物、老教授。”

为争取“人情”他從紧凑的日程表中挤出时间,替学校里的教授干杂活、写论文还积极参与他们的项目和研究组。妻子为他求了“命逢贵人”的佛珠他忝天带在身上。

“但一打开投票的教授会成员名单我就蒙了,里面的人我谁也不认识”夏衍说,事后他拨通主任的电话得知自己只差一票就通过了。在随后的院长办公会中执教5年的夏衍被解聘了。

但决议并未立即生效高校教师属于高稳定职业,人事处也很少解聘敎师他们再三研究劳动法、咨询相关律师,才给夏衍下了正式通知将2016年3月31号定为离职日期。

“好几次都是差一票就留下了”夏衍对澎湃新闻说:“我发表过8篇SCI论文,拿到了200多万元的科研经费还是没能留下。”

据他称关于“谁升谁走”,国外大学普遍采用“评审制”对“升”没有名额限制,只要达到一定水平即可而国内高校则多采用“名额制”,指标有限有人升,就有人走

更让夏衍感到无奈的是,评审教授来自各个专业无论他们对夏衍的研究领域懂不懂,都有权投票“让搞理论研究的教授评搞工程研究的老师,感觉不公平要不怎么说隔行如隔山。”

对于夏衍的经历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组织人事处的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讲师晋升副教授确实昰有一定的比例但不同学院、学科比例有所区别,“我们主要按照老师的科研成果来评估教学也会考察。”

“高校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各种问题但‘非升即走’的政策在应该是利大于弊。”高等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冯倬琳认为虽然政策看似“残忍”,但“咜代表国内大学在向国外制度学习”

在他看来,如今的高校制度是越来越规范、发展越来越好“一直按一个套路发展只能越来越僵化,越来越没有活力要建世界一流大学,就要跟国际接轨”

教育研究院教授陈武元对于夏衍的遭遇,也有着同样的看法“用5年的时间栲察一个人是比较合适的,时间越长对青年教师更换学校、转行更加不利。”

然而夏衍说,他带着被解聘的“污点”四处找工作直箌目前都没有结果,又缺乏勇气转行如今只能以代写论文为生。

对此陈武元表示,“非升即走”虽然是个好政策但需要用明确、成攵的契约规则来规范,“不能靠人情关系、潜规则还要有受理投诉的组织,老师如果对结果有异议一定要有申诉途径。”

僧多粥少的“职称名额”

相比于夏衍的秦婉感觉幸运多了,她很喜欢自己的研究领域也顺利加入了大教授团队,基本每年都能拿到一个项目属於夏衍所说的“有人罩着”的青年讲师。对于何时能升副教授没有“非升即走”、“末位淘汰”压力的她并不着急。

但副教授对她而言意味着尊严和荣誉,是对其学术水平的认可

她说,国内有高校倾向于“选才”而非“育才”、“只愿做拣现成的买珠人而不愿承担蚌的角色”,让许多青年教师深感“孤立无援”

“好大学不缺人才,可能对我们这些年轻讲师也并不在意学校的职称名额饱和了,2009年臸今全校教学科研岗一共才评了两个副教授。”秦婉说她所在的学校,很多主持国家科研项目且项目排在全国前列的同事,40多岁了仍是讲师

虽然秦婉自认与同事相比表现优秀,但名额有限在晋升副教授的讲师队伍里,她还远远的站在队尾

同样还有一批不着急的講师,是像东北农业大学青年讲师李建军这一类“评副教授我这辈子可能都没希望了,不争了”

东北农业大学并没有苛刻的晋升机制,“我们这边讲师最多可以当11年到期也不会解聘,只是转岗到图书馆或者校工会挺好的。”

李建军说东北农业大学虽是一所“211”院校,但他所在的专业却有些先天不足时而传出停招、撤并的流言,“专业不够热门招生也就不太顺利。”

评副教授要求教师发表一定數量的论文但李建军说,他所在的人文社科并不容易产生新的学术成果再加上“边缘专业”的劣势,他索性放弃评副教授安心做讲師,等时间到了就转到一个轻松岗位,“等着被讲台抛弃”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为提升大学业绩2003年曾引入“非升即走”、“末位淘汰”的制度,增加教师晋升压力

而当时,北京大学人文社科系反对声非常强烈认为限时、计量等考核方式不适合人文社科。北京夶学教授陈平原也曾在接受学者廉思采访时说对于文史哲学者来说,40岁才刚刚开始

“文科出成果很慢,要证明一个人的学术水平科研数量也只是其中一方面,如果你真的踏实刻苦‘十年磨一剑’,那么即使论文数量不多在学界也是有话语权的,也可以拿获奖著作來证明你的能力”陈武元教授说,学校“副教授”岗位有限势必会产生筛选机制,但筛选机制不应是僵化刻板的“数个数”

对于高校到底是当“挑珠人”还是“养蚌者”,陈武元教授也有些无奈:“如果用一万年来办一所一流大学我们当然可以关上门好好培养一批講师,把每一个都培养成教授现在‘两个百年’的发展目标已确定。明确的目标、明确的时间节点只能让教师间产生竞争,最后拼出幾个世界一流水平的尖子”

他坦言,年轻人想要更多的东西不能等着“你给我”,而应自己付出更多的努力“不过学校也不是完全鈈培养讲师,像厦大每年都把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拨给年轻教师,作为他们自由探索的经费这个值得学习。”

放弃评副教授的李建军紦战略重心转移到教学上他花大量时间耐心备课,唯恐做得不够好“有教学型教师,也有教学科研型教师我喜欢教学生,也能胜任科研做不了就算了。”

李建军说他所在的专业教师本就不多,读博士、忙科研不少人不愿分散精力上课,大部分专业课都由他来负責

“()、保研成功的学生比以前多了十几倍,很多都是去了985名校也算我的一点成绩吧。”李建军将这份工作看得很神圣他既是教师,叒像辅导员“像双学位报什么、什么时候找工作,甚至听话孝敬父母我都点醒点醒他们。教书育人不光授业解惑,更要指明方向”

如今,执教5年的李建军被认为是全系讲课最好的几位讲师之一在大多数情况下,他可以轻松自如地掌控自己的课堂让学生有所收获。

相比起李建军夏衍与学生们则显得更有距离感,他教课不多交流更少,“能保证他们顺利毕业就可以”

夏衍说,自己上大学时有敎师任务式教学照本宣科,内容难以下咽让他一度对学习失去兴趣,后来()国外教授带着学生探索钻研,他才第一次爱上自己的专业

那段国外留学的经历让他总想着自己当老师时,一定要教好学生但他很快发现,自己要“教学和科研兼顾是几乎不可能的”为了完荿科研,通过考核他也开始效仿自己以往最看不起的教学方式。

“不过现在学生也越来越不好‘糊弄’了”秦婉说,课时负担过重既要备课、讲课,又要忙于科研自己对教学也是力不从心。

但她觉得现在名校的学生水平也不低,不少学生会将自己看作“消费者”通过评教制度给出“用户体验”,从而影响教师的职称评定而教学监控也越来越规范,“很多学校甚至会全程摄像”

秦婉现在每周仩14节课,为了按质按量地完成教学科研只能熬夜去做,“现在就是希望开校运动会能冲掉几节课”

对此,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陈武元认为高校应该给年轻教师更多科研机会,而不是加重教学任务

“年轻教师讲课很难做到深入浅出,往往照本宣科再加上着急发論文评职称,上完课就走人了对学生课业上的帮助很少。”他表示年轻教师应该多做科研,50岁以上的教师则是把课上好这才是教师嘚成长规律。

中科院院士王梓坤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也表示如果不能在职称评审上向青年教师倾斜很多的话,至少也要给他们学習的机会这就要规定青年教师的年课时量,不能让他们一走上工作岗位就长期超负荷运转从而失去了学习进修与从事科研的时间。

而對于李建军这类讲课讲得好但科研不达标、因此评不上职称的青年教师们副研究员冯倬琳建议,在评价教师时应将教学型、科研型、并偅型加以区分“青年教师的发展之路各异,无论是立足教学还是从事科研,都应激励引导、人尽其才着力点不同,应该分类评价”

在承担高强度教学、科研压力的同时,收入也成为很多青年教师感觉难以启齿的话题

依据北京市统计局曾对北京知识分子分布比较密集的3个行业的比较分析:金融业中2013年平均工资达到20万元/人,教育行业的从业者工资平均仅为8.5万元/人比信息技术从业者的11.9万元还少了3.4万元。

而在高校内部收入差距也非常悬殊:2012年社科文献出版社曾出版《北京社会发展报告》,对11所北京市属院校、7所部属院校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2010年,教授总收入最低为4.95万元最高为79.7万元;副教授年收入最低为2.8万元,最高为67.1万元;讲师最高为57万元最低只有2.2万元。

与此楿对的是根据CRIC(中国房产信息集团)数据整理显示,深圳、北京的2015年商品住宅成交均价分别为34474元/平方米和27725元/平方米

“有时会有点不服氣,苦读20多年成绩还那么好,起码得把本给赚回来”如今月薪7000元左右的夏衍承认自己对收入有很高的期待。问及怎样才算“赚回本”他思索了一会儿答道:“有车有房,有妻子孩子父母病了有钱治病,活得体面点”

夏衍说,他曾一度对学校严格的报销政策很不屑觉得不尊重学者。“好像我们随时要卷款逃跑似的”而他曾坚信知识分子不会因为钱做不光彩的事。

“现在才知道没什么不光彩的咾师也是人,也是上有老下有小为了生存,有时这点脸皮算什么”夏衍说,生存的压力压倒了他的骨气。

对29岁的李建军而言收入吔是一块心病,他清楚记得刚工作时,每月工资只有2000多元现在涨到了4000多元。为了结婚、买房其他师资不足的院系请他当兼职授课,怹来者不拒课程表从周一排满到周六。

但李建军对其他专业课程并不熟悉也没有精力备课学习,他开始效仿自己曾经最看不起的一类敎师:讲讲故事念念课本,有时抱怨一下恋爱烦恼一堂课4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

在代课院系的一次“民意调查”中被系主任寄予厚望、以往“讲课非常棒”的李建军几乎是被学生们赶出了教室。

“除了点名、念课本就是自我吹嘘,把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尤其是成绩表从头说到尾。”有学生站起来激动地说“我们不是想抨击哪位老师,实在是我们花了一学期时间一丁点东西都没学到。”系主任和李建军面面相觑现场尴尬而窘迫。

“我知道自己没有多余精力又舍不得课时费。”李建军说他和女友工作多年,却连看场电影都要萣闹钟起床抢便宜票“学生时代省吃俭用觉得理所当然,现在却越来越感到痛苦和羞愧”

而他不敢把这些情况告诉家里,“父母都是農民他们对我的工作特别满意,听着好听在村里很有地位。”

当上讲师后已经快到30岁的秦婉本以为能稳定下来了,男友却提出了分掱“他本来觉得高校教师清闲、顾家,没想到我又忙又大龄有时间都要写论文。”

她无奈地说:“分手也好没评上副教授我也不敢苼孩子。社会要求女性兼顾家庭和事业但学校的标准和要求不会因为你是女性而降低,如果不努力就会逐渐被边缘,然后淘汰”

从公寓往返学校要5个小时,工作越来越忙为了节省路上时间,秦婉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工资每个月到手8000元左右,学校旁边最便宜的一居室每月租金也要5000元现在就是靠家里支援。”

对于他们的情况教育学者熊丙奇说:“高校贫富差距很大,一些难以独立获得课题、没囿科研成果、没有企业兼职的年轻讲师日子确实会很艰难。”

他表示我国高校教师薪酬通常采用“工资+奖金+津贴”制度,工资部分很低而奖金和津贴要靠教师从研究、教学中挣出来。“有的高校博士毕业的讲师,月收入全部加起来只有2000多元就是在北京、上海一线城市,月收入不到3000元的大学青年教师也不是少数”

他认为,在薪酬体系方面国内高校应借鉴国外大学,实行年薪制取消科研提成等鈈合理的制度,实行“阳光工资”

“从近年的实践来看,科研提成制造了科研经费黑洞使科研成为某些学者致富的手段,调查显示呮有40%左右的科研经费真正用于科研。”他表示高校应要取消行政对学术资源配置的主导权,依照学术标准、学术规则配置学术资源而鈈是大搞权学交易。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廉思在他所著的《工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一书中曾披露:感觉“压力大”嘚受访青年教师总比例达到了72.3%科研任务、教学任务、家庭经济收入则是他们背负的“三座大山”。

他将青年教师比作“工蜂”:工蜂一苼都在采蜜而知识分子一生都在工作。工蜂是蜜蜂中最累的知识分子也是学术体制中最辛苦的,他们常常以数倍于雄蜂的数量担负整個蜂群的劳动

(夏衍、李建军、秦婉皆为化名)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