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下文化综艺越来越多的现象?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近两年来,火热的文化类节目纷繁多样,其中不乏质量口碑上等的好综艺,如《声临其境》《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其中《声临其境》在第一季播出后收获豆瓣评分8.2的不俗成绩,但令人意外的是,改版升级后回归的第二季,豆瓣评分却跌落至4.4,给予1星的用户,几乎占据评价人数的一半,可以说是断崖式的口碑滑坡。于是,有网友直呼:又一档国产良心综艺崩了。

  导致一档节目收视率下滑或口碑不佳,原因复杂,“续集难为”往往是从业者面临的共同问题,而如何让文化类综艺节目持续发力也成为了业界和学界关注的问题。近日,记者对话相关专业人士,请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人们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和追求

  其实做得好的原创综艺在综艺界本来就是“稀有物种”,尤其是许多爆款都难逃“综N代魔咒”的当下,《声临其境》一开播就以良心综艺之姿呈现在观众和网友面前。

  去年,作为湖南卫视“爆款”综艺,《声临其境》在不被外界看好的情况下,以8.2的高分口碑和日常承包微博热搜的姿态完成了第一季的进击,这档节目给了观众很多惊喜和惊艳。作为国内首档配音类的综艺节目,《声临其境》第一季八期节目32位嘉宾,每一期都很有亮点,通过这个节目,观众又认识了许多优秀的演员,一些话剧演员从幕后走到台前,一些实力派演员也通过这个节目重新走入观众的视野,比如说经典配角赵立新,话剧演员王劲松,百老汇第一人王洛勇等。

  《声临其境》作为一档纯原创的小众垂直题材节目获得了成功。《声临其境》总导演徐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观众的审美需求也有了新的变化。“以前认为比较冷门、高端的,随着这个时代的进步,大家对专业、对能力、知识和文化有更高的需求。这个人群越来越独特,被分化的越来越细,可能会被认为是个圈层。其实真正好的东西,应该是超越圈层的。就像配音,我们做的配音出发点是台词,它相比配音和演员来说,切口更小,更偏基本功,是一个更基本的层面的技能,而不是小众。这几年文化节目的兴起,对传统文化、主流文化的认同和追求,其实已经是一个潮流了。把台词这个基本功放大,其实也是让大家回归到一个最基本的东西,就是你一定要把功底打扎实,某一个方面的特长同样可以体现你的价值、能力,得到应有的尊重,节目也顺应了人们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和追求。”

  徐晴表示,“节目的题材永远都不是问题,关键是你的表达是不是大众想要看的。我们自己做创作的,对潮流的敏感度,对观众口味的变化,或者有很多方式把小众的东西做到大众,把圈层撕开一个口子,都是蛮重要的。除了要应对观众的需求,也可以再往前面引领一下下。”徐晴告诉记者,目前已改为每年举办的金鸡百花电影节,规定参展影片和最佳演员的候选人,都必须用原声出演的作品参与报名和评选,如果电影作品中,角色使用配音,则不具备参赛资格。徐晴认为,这与《声临其境》的引领有着必然的关联,“这个应该是一个显见的,我们的节目给一个行业带来一丝改变的信号。”

  对于近两年来文化类节目火热的现象,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主任孙蕾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表示,“近几年荧屏文化类节目纷繁多样,不断努力探索新形态,从演播室里的读书,到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引起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其他节目也注重将文化内容作为必不可少的创作元素植入到节目中。一方面反映出不断强化的政策调控的效果,一方面也反映出观众日益增加的审美和文化品位的提升。”

  要流量还是打破“圈层”

  “不变”和“变”都是一种冒险

  在开局大好的情况下,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声临其境》的“魔咒”居然来得这么快。《声临其境》第二季被质疑蹭流量的热度、向流量低头而变了味儿。

  《声临其境》第二季进行了多面升级。节目邀请到“铁三角”王刚、张国立、张铁林三位在表演专业领域造诣颇深的老戏骨加盟担任“声音指导团”。在第二季每一期都有了“声音大秀”这一环节。节目中,将有“声音的魔术师”之称的拟音师邀请到了节目的现场,引起外界对这一行业的关注,带动行业的发展。节目在声音片段的挑选上,也进行了突破。例如,节目中喻恩泰展示了正统莎士比亚戏剧《亨利五世》中超高难度的英文台词片段,倪萍重新演绎了宋丹丹主演的舞台剧《万家灯火》的一幕独角戏,刘敏涛带来的配音片段《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更是“开口跪”。

  不过,本季节目在播出第二期后,因声音大咖迪丽热巴最终获得当期冠军而引来不断的争议声,许多观众和网友认为昔日仅靠实力说话的《声临其境》,也有了向流量倾斜的趋势。对此,导演徐晴表示,“我觉得两个方面来看,对节目有话题有争议不是一个坏事。大家一直把它界定为是圈层节目,是个小众的节目,有话题有争议反而可以证明它已经破了圈层。另外,我不会觉得热巴让我们的口碑受损了,我一直觉得吐槽的和看的是两波人。”徐晴表示,有质疑声是很正常的现象,“关键是,主流的声音是认可我们的,我们觉得是良心制作,节目在价值取向、趣味等方面是足够的,做好自己就足够了。”

  当被问及第二季选择嘉宾的标准,徐晴表示有“不变”和“变”两个标准。“变”的是节目更多地邀请一些像蔡明、朱时茂这样因小品被大家熟知的跨界艺人;不变的是,“实力派”是永远的标准,“续集本就难为,我们又是原创性的节目,在这个前提下,有实力的流量我们为什么不敢尝试?我们自己不应该带有任何成见和预设,流量和年轻都不代表没有实力。”徐晴说,从第一季的王源,到第二季的迪丽热巴,不论是小品演员还是歌手,年龄和职业永远不是遮挡实力的理由。她透露,第三季中将考虑邀约歌手参与配音。在第二季的声音大秀上,张韶涵就将作为跨界艺人的代表献声。

  孙蕾认为,面对融媒体时代,传统的电视节目借助新媒体传播,其观众群更加广泛,考虑年轻观众受众群,吸引年轻观众关注节目是很多节目要考虑的问题。“《声临其境》邀请年轻演员无可厚非,至于所谓‘流量艺人’特指那些深受欢迎、粉丝众多的明星,这是‘注意力经济’的产物,流量本无原罪。问题在于很多所谓的‘流量明星’只有流量没有演技,甚至还大量用替身用配音,这也是观众反感流量演员的原因。流量明星若是没有演技,终将成为‘流星’。”对于口碑下滑的现象,孙蕾说:“迪丽热巴作为‘90后’演员,本身就是一个话题艺人,作为特殊舞台,《声临其境》让热巴展示了自己的声音塑造能力,也让观众有机会更全方面认识这个演员。导致一档节目收视率下滑或口碑不佳,原因复杂,作为一档续集节目,观众对其创新给予更多的期待,如节目形态未能呈现出创新创意,口碑必然会出现负面评价。”

  续集如何打破“魔咒”

  既要保留精髓,又要有新意

  春节期间,电视荧屏不断涌现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第二季、《中华诗词大会》第四季、《见字如面》第三季、《经典咏流传》第二季等节目的持续热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荧屏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然而,除了《中国诗词大会》在春节档收视率拔得头筹,不少节目虽然口碑虽然“爆表”,收视率和网播量却并不算出色,难续“现象级”。文化类节目也难破综N代的魔咒,《声临其境》的导演徐晴也面临着这样的挑战和困扰──续集难为,徐晴坦言,“要怎么样在第一季的基础上,还能够保持新鲜感,让创作团队不断地突破自我、超越自我,这永远是一个最难的东西……”

  如何让文化类节目持续发力是业界和学界持续关注的话题。孙蕾表示,如何保持高收视需要从节目形式创新上入手。“近年来,无论唱歌、表演、配音等等类型的综艺都要借助个竞赛形式以建立悬念吸引关注和持续关注,但竞赛的形式已经过于重复。节目定位是欣赏还是赛事?节目以欣赏为主的话,PK竞赛只是形式,不宜注重结果,别为此成为枷锁。”另外,节目环节的设计也有待新颖,“比如,《声临其境》向观众展示了既熟悉又陌生的行业。既然已经定位为关注声音产业的节目,关照了拟音师,还可以再更多的关注幕后的配音演员。既然是声音秀,而不是演员秀声音,在嘉宾的邀请上,可适当邀请增加职业配音演员,正是他们陌生的面孔和熟悉的声音,才是这个行业的特点,或者增加原音重现环节。为了更好地增加节目的亲民性,可以尝试在‘声音大秀’环节增加民间草根配音高手等。”

  另外,孙蕾认为,任何节目在进入发展、成熟期后,观众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多审视内容,正确引导才能创新,给予观众更多对幕后工作的了解,满足观众对行业的好奇,对节目产生持续关注度,节目才能走得更远。孙蕾说:“任何商品都具有生命周期,电视节目也不例外,要想持久保新,就要不断地创新。有第一季的铺垫在前,第二季想要突破创新的确有很大压力,既要保留精髓的要点,又要有所新意。”(张 洁)

不得不说,央视推出的《国家宝藏》,口碑与收视率持续双赢,掀起了一股弘扬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热潮。随着文化类节目的持续走红,艺人嘉宾自然不能缺位。事实上,实力派艺人已经成为文化类综艺的标配,而艺人要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圈粉”,除了实力与才学,还要有真诚的态度。

真才实学或成嘉宾必备技能

文化类综艺既然“门槛”高,那么艺人必须亮出自己的真才实学、文化底蕴,才能在这样的舞台上带给观众惊喜,实力圈粉。

首先是实力和才学。《声临其境》第一期节目中,赵立新化身《魂断蓝桥》中风流倜傥的上尉军官,用声音讲述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情人相爱相知却不能相守的爱情故事,坚定而又深情。现场,他多维度挑战各种语言,用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进行跨越式演绎,圈粉无数。参加《声临其境》后,赵立新的影视公众人物影响力榜单排名提升了近1000位。

其次是文化底蕴。《国家宝藏》中,主持人张国立的文化功底和表演经验毋庸置疑。明星国宝守护人在节目中能有令观众称赞的表现,也与他们自身的知识文化积淀分不开。在浙江博物馆特辑中,孙淳要守护的国宝是唐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他对“彩凤鸣岐”琴的喜爱溢于言表,向博物馆工作人员提出了非常专业的“十万个为什么”,以至于工作人员如此评价,“我当时一听就知道他是懂行的人,而且很喜欢古琴”。

文化类综艺节目比较新鲜而且“门槛”高,明星一旦抓住了机会,展现了实力,带来了惊喜,也就更容易显得特别有质感,更能“圈粉”。

文化类综艺将迎来全面爆发

众所周知,央视接连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类综艺节目,掀起了一股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随后各大卫视纷纷跟进,文化类综艺节目红了整整一年。及至去年12月央视推出的《国家宝藏》再次成为全民话题,刷新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新高度。

《国家宝藏》是一档文博探索节目,由故宫博物院联合上海、南京、湖南、河南、陕西、湖北、浙江、辽宁九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推出,每一期推荐三样“镇馆之宝”。节目采用小剧场、实地走访、现场访谈的趣味形式,讲述每一件国宝的“前世今生”。该节目一经推出,就在网上获得了9.2分的高分,国宝及其背后的故事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网友纷纷为自己家乡的博物馆“打call”,话题讨论度一路走高。

事实上,今年是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大年”,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50档文化类综艺节目正在或即将播出。

湖南卫视的配音节目《声临其境》、人文美食结合的《回家吃饭吧》;

深圳卫视推出《一路书香》,以书店老板的形式做文化类探索;

北京卫视继续做《中国故事大会2》,濮存昕、张国立等老戏骨将带来文化类超强综艺《我是故宫讲解员》;

东方卫视则有人文类的《匠心传奇》和科技类的《科技大冲疯》;

央视将推出名人读信的文化综艺《信·中国》。

另外,网络上的文化类综艺更是全面开花。

不难看出,今年的文化综艺类节目,已跳出了“诗词”“成语”“朗读”的范畴,内容更加丰满,元素更加丰富,表现形式也更加多元。

被挑剔,实力演员成为文化类综艺的标配

必须承认的是,艺人已经成了文化类综艺的标配。有节目组直言请明星是为了吸引观众。而《国家宝藏》的“粉丝”们表示:“为了让年轻人更多关注国宝才找了这些年轻人喜欢的明星!”

《国家宝藏》在节目形式上灵活运用了明星元素,释放出了无限活力。节目组邀请了王凯、段奕宏、刘涛、易烊千玺等演员助阵,通过小剧场的形式来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让每位明星完成对一件国宝的守护。这让人觉得新鲜有趣,通过明星演绎的一个个片段,古老的文物变得鲜活可感,文物的价值也得到了传递。文化类综艺节目即使想要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表现出亲近感,也必须寻找与自己节目相符的明星嘉宾。

当然,文化类综艺节目对明星的选择比较挑剔。《国家宝藏》制片人于蕾曾表示:“我们没有那么多的经费,把大把的钱花在艺人薪酬上,特别感谢参与录制的明星艺人,他们更多的是被我们这件事情所吸引。”

另附:文化综艺,让传统文化走向大众生活

2017年,文化类综艺节目因创新的节目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得到了众多观众的认可。无论是口碑评价还是收视率表现,文化类综艺节目在众多电视文艺节目中都十分抢眼。继《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和《国家宝藏》之后,今年春节期间,文化类综艺节目再次为观众奉上丰盛的文化大餐。

《经典咏流传》:传统文化走向大众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朝诗人袁枚这首“孤独”流传了300年的小诗,日前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经由来自乡村的师生质朴演唱,一夜之间在网络上迅速走红。无独有偶,《明日歌》《将进酒》等多首观众耳熟能详的诗词,都在“和诗以歌”的形式下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经典咏流传》是央视在大年初一推出的一档全新文化类综艺节目。该节目采用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的方式,在传统诗词文化中融入时代和流行元素,重新激活传统诗词生命力的同时,收获了一众年轻观众的肯定,豆瓣网上的评分高达9分,不少网友都表达了对该节目的极大兴趣。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看来,《经典咏流传》这类节目的成功之处,在于给世界传统文化的传播难题,找到了一种中国式的解决途径——以跨界创新的节目模式、丰富多元的表现内容,实现更深层次、更高格局的价值引领。

“这一年多来,电视文化综艺节目虽迎来了迅猛发展,但是‘益智答题’和‘朗读诵读’占据了很大比例,市场跟风严重。当我们翘首以待文化类节目在资源、品类、形态上实现更多突破时,这类文化综艺节目及时为我们树立了新的文艺美学标杆,在音乐美学和诗词美学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冷凇说。

《舌尖3》:呈现食物制作背后的文化诉求

大年初四,《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以下简称《舌尖3》)在央视播出,继续带领观众“荧屏寻味”。不过,与前两季不同的是,《舌尖3》中除了对美食的描述,还展现并挖掘了制作美食的器具、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地方风俗。

如第一集即以“器具”独立成篇,讲述了刀、坛、锅、盘、碗等美食器具的故事。对此,《舌尖3》总导演刘鸿彦说:“我们希望在呈现出食物是怎么制作的同时,也能把美食背后附着的东西挖掘和呈现出来。”

尽管一些冲着美食而来的观众对此表示了些许失望,网络上对于该系列节目的评价也存在很大争议,但节目播出后不仅保持较高收视率,影响力也丝毫没有减弱。据美兰德公司监测统计,截至2月27日,优酷、爱奇艺等视频网站的《舌尖3》相关视频点击总量突破两亿次。

在业界看来,由于前两季带来的现象级传播效果,“舌尖”系列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文化载体。无论是“稀豆粉”“胡辣汤”还是“石花膏”,这些地方美食都已相应转化成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散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有评论人士认为,表现食物诱人的味道是容易的,但是呈现食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是有难度的。为此,《舌尖3》的主创团队在创作之初就表达了创新的决心。当然,改变风格也可能会令观众难以接受。不过,“即使冒险,也要对美食文化的创新表达进行探索。”

实际上,无论是春节期间文化娱乐市场上高涨的文化消费热情,还是荧屏上人们对于高质量文化节目的需求和欢迎程度,不难看出国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一大批文化类节目,尤其是以央视和部分卫视台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出现,令综艺节目从一味的喧嚣转向了对高雅和品位的追求。随着近年来多档优秀文化类综艺节目相继热播,2018年,文化、科技含量十足的节目依然受到制作方的青睐。

开年以来,多家卫视相继推出了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如深圳卫视开播的《一路书香》,围绕经典文学、古老文化印记、文学名人故地等,将读书与行走相结合,在一座座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名城中开启一段段文化之旅;

浙江卫视《小城故事》则走进国内各具特色的小城,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为观众缓缓揭开小城文化的神秘面纱,领略中华小城历史文化的风韵;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谢谢了,我的家》,透过一个个家庭,构筑出中国人的文化图景,唤起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情感共鸣,从而重新定义了“家风”——来自生活、尊重生活、指引生活;

江苏卫视推出的《最爱故乡味》,以“美食+亲情+乡愁”的模式,带着家人亲手制作的家乡美食远赴海外,让春节无法归家的游子能在第一时间尝到家乡的味道……

随着以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立意的文化类综艺节目频繁出现在荧屏上,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成为这类节目的主流观众。数据统计发现,《我在故宫修文物》《见字如面》等一系列人文类节目的受众群体以“85后”“95后”居多。

这一方面证明了文化类节目的活力和魅力,同时也为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保持文化类节目旺盛的生命力,如何留住年轻观众,成为文化类节目生产、传播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资料来源:广州日报、中国文化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综艺节目国内外研究现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