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德艺画室怎么样?

鲁石1937年出生于山东郓城,1955年毕业于郓城一中,1958年毕业于长春九航校,1966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受教于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抑非诸位大师,并曾受到李苦禅、吴作人、赖少其、王个簃等大师的指点,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

鲁石的作品在国内外引起较大的反响,许多收藏家、画商、企业家前来订购他的作品。鲁石的画在日本、法国、美国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举办个人画展,深受好评。尤其香港影响最大。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鲁石画集》、《鲁石笔墨艺术》、《鲁石画册》、《鲁石书与画》、《鲁石画菊花》等。

这里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名家的评语,摘编如下,以供读者参阅。

王伯敏(),浙江台州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博士生导师。为我国著名的美术史论家、山水画大家、诗人、中国美术史学泰斗、当代文人画大师。50多年来,王伯敏有《中国绘画通史》、《中国美术通史》等43种编著出版。画山水外,间或写竹石。喜用松烟渍墨,尤擅用水,自具风格。

王伯敏(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鲁石的画大气,我给他题“大笔大势”不为过。鲁石在浙江美术学院读书的时候,我看了他的画就有新的东西,画很生动。他很注意写生,他的画从生活中来,不是从书本上来的。他是山东人,有北方文化气质,加上南方的秀美,两者结合得不错,他成功了。鲁石在浙江展览馆举办个人画展,有几幅我很喜欢,特别是丈二匹,很有气势,不错!

吴山明 1941年 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1960年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附中,1964年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专业,现任 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学督导,中国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山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鲁石,我不习惯,还是称他杜广廉吧。老杜在浙江美术学院读书时,我们就认识,他的干劲很大,很着重写生,二十多年来,跑遍了祖国大好河山,收集了很多很丰富的素材,所以他画的画很生动。他画了很多画,特别是大幅的画,丈二匹,很有气势,大家很欣赏。望老杜再接再厉,画出更多、更好、更美的画来,为浙江艺术做贡献!

何水法,1946年8月生于杭州,他先后在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北京、上海、山东等地举办大型个人画展。出版有《何水法花鸟画集》、《当代最具升值潜力的画家·何水法》等二十余部。何水法曾对两宋的花鸟画作过精深的研究,因此,他的工笔花鸟结构严谨,用笔圆润自如,设色典雅秀逸,写意则受青藤、八大之影响,因而所作写意花鸟气旺神畅,笔墨华滋,浑然天成,厚实灵动,相映成趣。

何水法(浙江著名画家、一级美术师):鲁石的画很大气,有传统,有笔墨,他深得中国画传统之笔墨,用笔横扫千里,如万年之枯藤,缠绵有力,枯湿苍莽,点苔如高峰坠石,错落随意。潘天寿先生曾说:画事,以得墨韵神情为难,鲁石于此独有会心。他的画笔墨技法,似熔吴昌硕、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抑非等大师于一炉,并吸收大自然中的精华,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有一股郁勃之气。他用自己独有的视角遍读了祖国山河,用心去体会,用爱去理解,用情去表达,故其笔下的松鹰、小鸟、梅花、花卉等物象,神形兼备,气韵生动,时有超迈前贤之势。

鲁石是一位敢闯的开拓者,他的画继承了传统,又不以固守传统为满足,而总是不断进取求新,去开创艺术的新天地,这才是老杜从艺最可贵的素质。鲁石认为:每一门艺术都有其发展的历史和传统,国画有国画的特点,西画有西画的特点,应该各保其纯,可谓“创新”并不是各类画种的混合,而是在本画种传统基础上孕育出来的新成果。没有传统的深度,就谈不上创新,真正的创新,不仅要发现新的题材,而且要发现新的表现手法,从而开拓出新的意境,把传统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所以鲁石的画有所进步,有所创新,他的起点高,得到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抑非的指导,在大师的指点下,努力创作,并为社会认可。

杜英信(著名画家、教授):鲁石的画既有浙派的东西,又有北方的气概,很大气,我很喜欢。他喜欢画大画,现在很少人画大画,他的大画,有传统,传统没有丢,在传统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他每幅画构图、章法都很讲究,每幅画都很精彩。老杜是山东人,北方那种豪放在他画里表现出来,他很有个性会钻研,干劲大,他不但能学习老师的东西,又喜欢写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吸收其精华,再加上他有干劲、天天画,所以多年来形成他独有的风格。鲁石他心性开朗,豪爽,他喜喝酒,喜欢跳舞,每天都乐哈哈。他常说:身体健康最重要,有了健康的身体,自己少受罪,家庭少受累,还给国家节省医疗费,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好处。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画大画,画好画!

总之,鲁石的画雅俗共赏,文人能看得懂,群众也能看得懂,有东方的,也有西方的。西方画色彩很漂亮,我们中国画可以吸收,鲁石的画也吸收了一部分,如他画的菊花就有西方成分,很有分量,色彩也很鲜艳。中国画不光中国人喜欢,西方人也喜欢,外国人也喜欢中国画。其实鲁石在浙江美术学院学习时就已经早年才华英发,可是他并不过早求名利,而是在笔墨技巧,构图与章法,书、诗、画的博大精深,在浩如烟海的传统艺术中摔打大半辈子,忍受了40多年寂寞,大功晚成,他成功了!

王志寿(著名画家、一级美术师):鲁石我很佩服他,他敢在杭州举办个人大型画展,了不得。杭州是什么地方?是艺术家文人聚集的地方,如果没有一定的水平,没有一定的实力是不敢在杭州举办个人画展的。鲁石的画气派大,一般人没有这种气派。小里小气的画我不喜欢。鲁石他是山东人,有北方豪爽的性格,又有南方的韵味。他的画确实好。四十年来他走过艺术探索和艺术成就的道路,清晰地可以看到他是一位艰苦奋斗,勤劳画家。他画大画,丈二匹,大又好,真是才气横溢,功底相当扎实,他是敢创新的艺术家。北方天气比较干燥,要在北方画出水淋淋的东西来是很难的,他的画干湿、笔墨、浓淡运用得很好,特别他画树干真有味道。鲁石人很好,很热情,他在香港打得很响,非常成功。

吴静初(著名画家、一级美术师):鲁石我不大熟悉,听说鲁石就是杜冰我知道了,杜冰在杭州早就有名了,我还学过他的画。他画的竹子、梅花真好,我特别喜欢。他画的梅花树干,那穿插、布局、构图、章法都很讲究,用笔用墨很生动,他很注意写生,他的东西从自然当中来,生活气息很浓,他很重视传统,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值得我们学习!

李敬仕(著名画家、教授):我和鲁石是同班同学,他人很好,很喜欢助人,当时他是团支部书记,和同学打成一片,他工作好,学习好,同学都喜欢他的画。他的画与同学画的都一样,我们都临摹老师的画,他就去写生,他画的东西很新鲜,不像中国画。但细看很有味道。浙美毕业,大家各奔东西,很少看到他的画,偶尔在报纸上看到他的,很亲切,比以前更好。他很重视笔墨、章法,特别大画,丈二匹很有气势,很高雅,为了看他的展览,特意请了假,从绍兴赶过来,确实不错,好好向他学习!

曹文池(著名画家、一级美术师):我和鲁石同班同学,在大学里他已经画得很好了。他的画讲究气势,如潘天寿老师那样的气势。他把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老师的东西学到手了,并且有自己的风格和面貌不容易,特别是他画大画,很有气势,用笔用墨、章法都很有讲究,他书法也不错,总之我们的老同学没有负老师和浙美的培养!

赵裕祥(收藏家):鲁石老师的画很大气,像他这样能够全面以笔墨处理布局,而能够完全体现一个艺术家的感受。毫无疑问,他的探索是成功的。他深入生活,观察花鸟与人的关系,去捕捉花鸟的生命活动,去对景写生以掌握其运动规律与微妙变化,这一切使他把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夫融入到新的表现形式中去,形成了鲁石花鸟画鲜明的艺术特点与个人风格。

鲁石老师画好人品也好。我与鲁石老师是邻居,他很和气,助人为乐,谁家有困难,他总是要去帮忙,谁家的孩子学费交不上了,他帮人家交上,他还资助了几个大学生。鲁石老师是个好画家,好邻居,好老师。

金鉴才(著名画家、书法家):鲁石的画很好,他的画给我们一个启示,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相结合,也就是说,他的画把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融合在一起了,形成他独有的艺术风格。值得我们学习!

吴伟山(著名画家):鲁石是我的好朋友,又是我的老同学。他非常能吃苦,他每天都在作画,都在研究艺术。现在艺术界有点乱,都在为商品画卖力,可鲁石不是,他默默地耕云,临摹、写生、创作不停。他是真正研究艺术的人。他继承了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抑非老师的画法,他又通过写生,画出更新的东西。他成功了,已经有了自己的特点与风格

霍震霆携子霍启山参观鲁石画展 杜小玉女士和霍启山先生现场交谈

白狄(万紫千红艺术团长、香港著名演员):我和鲁石先生认识是在1976年,当时我们香港凤凰电影厂几个演员,在黄山拍电影《白衣魔女》,鲁石先生也在山上写生,我们就看,有时我们拍镜头,鲁石先生也帮忙。他人很好,一来一往就成了朋友。我给他介绍霍英东先生,霍先生很喜欢他的画。1977年霍先生用1000元港币买他一幅画,后来经常买他的画,霍英东先生生前还托四姨太来杭州看他。鲁石这几年进步真快,成了大画家。我们曾登门拜访过他。他的画室“观月楼”,虽不那么豪华气派,但整整齐齐,很有文人的诗味。满屋里不是书就是画,墙上挂着潘天寿、齐白石的画,地下、桌上、柜子里全是他的画。大画家没傲气、没架子,是我的好朋友!

近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文化艺术人才管理中心、中国人民书画研究院、联合评选出范曾、张海、范迪安、苏士澍、孙晓云、刘孝田、沈鹏、靳尚谊为德艺双馨“人民艺术家“。

范曾(-),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江苏南通人,中国当代思想家、国学大师、书画巨匠、文学家、诗人。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南开大学、南通大学惟一终身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特别顾问”,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范迪安,男,汉族,1955年9月生于福建,1973年参加工作,197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张海,1941年9月生于河南省偃师市,郑州大学终身荣誉教授。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河南省文联名誉主席,郑州大学书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批准有突出贡献专家。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六届主席团主席,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河南省书画院院长等。

苏士澍,1949年3月生,满族,无党派人士,第七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物出版社名誉社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孙晓云,女,汉族,中共党员,1955年8月出生于江苏南京,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美术学院和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八届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主席、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刘孝田,别署(晓田),1973年生于安徽六安,中共党员,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华知名专家、北京中艺国展信息技术研究院艺术顾问、中国当代画家采风团党委书记(正厅级)、中央电视台签约画家,香港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礼艺术家,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分别被中国国家博物馆、韩国、泰国等博物馆收藏,并被国家邮政部出版 素有“国家名片之誉“的邮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刘孝田画选》,享受国务院津贴,作品《水乡》在北京传世水墨 国际拍卖公司拍出150万元人民币,作品《天水同色》在 英国罗素国际拍卖公司拍出480万元人民币,作品《千里大别山》在中国中央电视台13频道新闻播出,并接受央视访谈。

沈鹏,1931年出生,江苏省江阴市人。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诗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1950年起在《人民画报》社工作,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总编室主任、副总编辑并兼任编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代主席、主席、荣誉主席及艺术品中国荣誉艺术顾问,中国文联第六届副主席。作品参加2011年8月23日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的“光荣的使命——全国新闻出版行业书画展”。
2020年6月4日,沈鹏以2019年度公开拍卖市场作品总成交额725万元人民币名列《2020胡润中国艺术榜》第62位。

靳尚谊,1934年生,河南焦作人。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绘画系。1957年结业于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并留校在版画系教授素描课;1962年调入油画系第一画室任教。原中央美院院长。现为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美协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中国美协第九届名誉主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有一天晚上,朋友相聚,座位正好与著名书画家张寅强先生相邻,让我们有幸相识,席间畅谈甚欢。宴后,同去张先生画室品茗聊天,初入画室参观了陈列的书画作品,给我一种清雅、大气、灵秀的感觉。茶自然是清香爽口,然书画更是魅力无穷。

我们有的品着茶,有的参观着他的画室,欣赏着他的佳作,他便忙着给所有兄弟每人准备一幅墨宝。其中一幅自创诗,“承日月之光华,沐风云之雨露。采天地之精灵,养浩然之正气”。被先生写得大气磅礴,出神入化,大伙拍手叫绝,受赠者更是爱不释手。初识先生,真是热情有加,颇为感人。

再次见到张先生是他陪夫人来医院找我看颈椎病,看完病之后,跟先生作了较为广泛的交流。当年我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工作时,因为个人爱好和工作之便,结识了不少书画大家和名人,因此我们的交流还算基础丰厚,交集多多。首先谈到了著名国画艺术大师刘文西,先生是刘文西大师的学生,参加过他的学习班,对大师严谨的治学作风,高尚的人格魅力,佩服得五体投地。对大师的艺术造诣和成就有他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先生打趣:“刘文西老师的作品是全世界阅览量最大的”,他看我会心的笑了,知道我理解他说的人民币百元大钞上的毛主席像是出自刘文西大师之手,接着又说:“刘文西老师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大师,关键是他驻身大西北,扎根黄土地,用他的画作赞美和讴歌黄土地和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人民蓬勃向上的精神,形成独树一帜的黄土画派,创造性的引领中国画的一个方面,这是他最可贵最了不起的地方,也是许多有名无实的人望尘莫及的地方。他是继石鲁、赵望云之后,在三秦大地上又撑起一片天空的大师级领军人物”。我从他的话里听出了,他对恩师的无限敬仰之情和感恩之心,同时也能看出大师对他的人生和画作创作方向的影响。谈到了陕西书法四老:刘自椟,陈少默,卫俊秀,丘星。谈到了篆刻大师傅嘉仪,谈到了国画界我曾经的患者和朋友,月季王罗国士,八骏图张义潜,以画梅花著称的也龙,葡萄王胡锡明,少壮派牡丹王宋亚萍及他的另外一位恩师郑天欣。一滴水能够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从他的谈话中,我能领略到他的客观公正,谦虚谨慎,思路清晰,敬仰大师,学习大师,但不会盲从的鲜明的个性和作派。

参观了他的工作室,翻阅了他的微信相册,通过和他的几次交流,使我对先生诗文书画有了一些了解。

张先生在诗文方面有扎实的基础和很高的造诣。2009年他在黄帝陵写生时,有感于黄帝陵生态美和对始祖及先贤们的无限崇敬之情,遂赋诗一首:华夏文明,世界一灿,神州雄立,始于轩辕。赫赫功德,英名留传,殁于中原,葬在桥山。世代子孙,殷衍祀绵,汉武遗迹,诗章颂传。孙文祭文,润之书丹,民族阵线,挽救国难;森森巨柏,根深参天,身枝虬龙,苍翠茂繁;苍苍桥山,奇柏上万,呼呼涛声,响彻霄汉;菹水环绕,众山辐参,美景奇观,神秘莫辨;今日中华,国运昌盛,岁岁公祭,全球牵动。龙子龙孙,同根同心,生生不息,宏祖开新;巍巍黄陵,紫气万千,光披苗裔,辉煌万年。吾怀尊崇,圣地在沐,写就斯图,以表祭愿。仅此一文,张先生渊博深厚的学识基础,老道娴熟的创作功底可见一斑。

张先生的书画艺术,更是了得。其书法,挥毫泼墨,恰如其人,端庄大气,遒劲有力,风格迥异。其画作,受刘文西,李春海等大师们的指导和影响,加之自己四十多年的勤耕不辍,深刻感悟,成就了他恢宏大气,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2008年创作的《北京奥运公园全景图》被新华社、北京奥组委《奥运特刊》六张连载发表介绍。在《光明日报》以国家重大题材加以报道。2010年创作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陵图》被《天下秦商》一书双面发表。威震环宇,大气磅礴的《秦岭雄风图》被陕西省政府收藏陈列。还有作品先后分别被宁夏博物文史馆,展览馆,清华大学,郭味蕖艺术馆,赖少其艺术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等多家艺术单位收藏。奥运公园,黄帝陵,秦岭雄风,铁岭公园,唐山南湖公园,嘉陵江源头风景景区,姜子牙钓鱼台及巍巍贺兰山系列作品,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2005年张寅强先生应邀来宁夏故地重游,一位朋友向他求幅贺兰山的画,让他意外的发现了“新大陆”。他曾经在宁夏参过军,但未曾游过贺兰山,这一游便深深地被雄壮威武的贺兰山的风骨所倾倒,他惊讶的发现贺兰山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山水蓝本,裸露的山岩峻峭挺拔,长年经受风吹沙扰,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满目苍桑,却骨骼硬朗,巍然屹立,傲视苍穹,这不正是炎黄子孙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象征吗?

从此他下决心要通过他画笔向世人展示巍巍贺兰雄姿,弘扬伟大不屈的贺兰精神。填补历代文人墨客对这座爱国名山诗多画少的缺憾。为此创作了《踏破贺兰山缺》,《风长啸雕峻骨》,《贺兰风骨》,《大岳雄风》等系列优秀作品。

张先生还是一位爱心大使,常年参加社会各界各种类型的公益活动,他的公益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曾为宁夏希望工程助学基金一次就捐赠书画作品十万元。

我用一首诗诠释对张先生的印象:相貌端庄人品优,作风严谨画豪放。大爱无语搞公益,德艺双馨张寅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遥德艺画室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