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学生生活费不够用?

  原标题:超七成受访大学生曾陷入“生活费不够用”的窘境

  上个月,一条关于“大学生嫌1200元生活费太少而抱怨母亲”的新闻引起了网友广泛讨论。随着各高校进入开学季,关于大学生日常开销的话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网络上流传的一份《各地大学生生活费标准一览表》下,学生们纷纷留言表示,自己的实际开销远高于表中的标准值,并感叹“生活费不够用却又不知道钱到底花在了哪里”。

  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面向全国12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40.88%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每月生活费在元,29.44%的受访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在元。每月生活费在2000元以上的占19.84%,不足1000元的占9.84%。此外,超七成受访大学生都曾经历过“生活费不够用”的窘境。

  生活费都被“吃”掉了?

  陈悦在杭州一所学校读大二,每个月生活费2000元。她坦言,自己每天吃食堂,偶尔买奶茶和蛋糕,如此下来,每月要花1500元在“吃”这一项。“主要是因为校园附近物价高。”陈悦不无委屈地说,“水果更贵,夏天的时候,半个小西瓜也要二十几元,但学校3公里外的水果店价格只是校内商店的三分之一。”

  陈悦觉得自己几乎没有额外的钱用于娱乐。“在周边游玩的话至少花费一两百元,聚餐人均至少六七十元。出去玩就是奢望。”她自己努力控制开销,不向父母请求“支援”。但今年7月,她让朋友帮忙在境外代购防晒霜,所以向父母求助了500元。

  而在北京一所高校读书的孙阳表示,自己很难理解陈悦能“吃”掉这么多钱。孙阳是北京本地人,每到周末他都会回家。父母每月给他1200元生活费,他表示“完全够花,偶有结余”。孙阳告诉笔者,他的一日三餐在学校食堂解决,所以月初时他会给饭卡充值500元作为当月的伙食费。“剩下的钱主要用于朋友聚会、社团聚餐,每次均摊费用,差不多人均七八十到一百元。”孙阳坦言,外出旅行、报名培训班和买衣服的开销都是父母额外“拨款”。

  调查结果显示,“每月主要开支”中,选择“伙食费”的受访大学生占97.25%,选择“服饰及化妆品”的占61.68%,选择“网费通信及交通费”的占60.24%,选择“学习资料费”的占44.24%,选择“外出旅游费”的占21.84%,选择“游戏装备费”的占3.84%。

  同样在浙江读书的吴钰表示自己每个月有1400元生活费,其中1000元来自父母,400元是她在学校参与勤工助学岗位所得。“我的衣服全部是网购,每天点一次外卖,偶尔给游戏充值,但是1400元足够了。”吴钰说。

  安徽一所高校的陈怡认为自己每月开支在1000元以内,这和学校的位置、城市的物价有关。她调侃道,进一次城往返要近3个小时,而自己的课程相对较多,所以一般“宅”在学校。

  为自己的爱好和社交埋单

  南京大学的谢颖表示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网购剁手党”。她每月的生活费有1100元,其中的40%会用于网购衣物。她提到,自己在网购时,经常会退换商品,所以平均每月花掉的快递费也有几十元。虽然她经常告诉自己“下次一定要管住自己下单的手”,但一旦到了打折季、狂欢节,之前的冷静、理智都会被购物车里的降价商品瞬间淹没。即便有冲动消费的懊悔,但她仍认为,“不论花钱多少,逛淘宝、抢上新是我的生活乐趣。”

  今年6月刚刚从江西一所高校毕业的董楠回忆,自己的生活费在2000元左右,但其中一半用于买颜料、画笔,出去写生等专业学习。董楠觉得虽然“烧钱”,但自己乐在其中。

  西安的大四学生武亚坦承自己是个名副其实的“吃货”,她希望在毕业之前能完成西安100家饭店的“美食打卡”。武亚每月有1200元生活费,其中花在饮食上的费用大约占三分之二。在她看来,自己日常在校内吃饭的花费较低,但每个周末她都会乘车到市区里找同学推荐或者网络上热门的饭店来“改善伙食”。武亚觉得自己不需要每月都购买衣服或化妆品,但是寻找美食对自己来说既是刚需又是癖好。“即使偶尔遇到不太好吃的饭店,也是我‘探店’的一次经历,不能算是乱花钱”。

  在海南读大学的舒婷每月有2500元生活费,相较于周围的同学,她觉得自己“比较宽裕”。看电影是她的一大爱好,她平均每月至少贡献6场以上电影票房。但自从养了猫并且开始谈恋爱,原本生活费绰绰有余的她多了些“吃土”的体验。

  养了宠物以后,舒婷不仅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照顾它,还要为猫添置一系列“衣食住的生活用品”,频繁的小额支出累计在一起也有500多元。舒婷坦言,谈恋爱后她和男朋友两人一起外出吃饭、休闲娱乐的花费也达到了近1000元。当被问及两人谈恋爱时钱怎么算,她表示两人“不会把钱分的太清楚,如果他付了饭钱,我就会去买两张电影票。但总体来说,男生在恋爱中的经济压力会比女生更大”。

  大学生也有“糊涂账”

  在长春读大二的林婧回忆,上学期,父母尝试在开学初就把自己半年的生活费一次打过来,让她享受更多“自由”。“感觉突然就‘放飞自己了’。”林婧说,没有计划的消费让她“不知不觉”中提前两个半月花完了全部生活费。

  韩璐就读的福建师范大学位于家乡福州,在“家门口”读书的她没有固定的月生活费。“父母通常会一次性打一笔钱,作为在学校时的伙食费,衣服和化妆品则直接在和家人逛街时一同购买。”当被问及每月的平均消费时,她表示“不清楚”。虽然偶尔会被移动支付账单上的数额所震惊,但她承认不会因此尝试记账,“毕竟我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已经固定了。”和韩璐有相同经历的大学生并不在少数,而“无固定月生活费”和“不记账”是他们的两大共性。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调查显示,当生活费捉襟见肘时,69.84%的受访大学生选择“节流”。

  北京一所高校的学生徐心霖每月仅花费1000元左右,她总结省钱的诀窍在于“少买不急用的东西”。她认为,一些需要耗费时间精力“二次加工”的零食,如蜂蜜柚子茶、麦片等,其实利用率很低,大多“遭遇”被遗忘直至被扔掉的情况,因此不如买东西的时候就多问问自己,“这件物品我真的现在就需要吗?”

  半年前,自主创业的陈清清第一次完全实现了经济独立。在四川传媒学院就读期间,从发传单、家教、婚庆主持到拍视频,她做过的兼职种类有十几样。

  她回忆,自己的第一份兼职是为了给妈妈买生日礼物。当时缺乏工作经验的她,只能选择在饭店刷盘子这类对技术要求较低的体力活儿,提及当时的经历她直言,“当时手酸的再也不想进任何饭店的大门。但我妈妈收到礼物那一刻的感动,让我觉得,比起花父母钱的爽快,给父母花自己赚的钱给我一种特别的成就感。”

  然而即便在有能力赚钱养活自己之后,陈清清的消费观念依然非常理智,甚至称“自己比以前每月向父母伸手要1000元生活费时过得更加紧巴巴”。二十出头的她和其他大学生一样,有自己“种草”的包包和喜欢的鞋子,但她坚持不给一切没有拿到手的钱开“空头支票”。“因为当你真正拿到钱时,总是会发现还有其他七零八碎的用途。”陈清清说,每赚到一桶金后,她会将资金投入到更好的设备和人才上,而不是自己用来“潇洒”。

  虽然是一个坚定的“开源派”,但陈清清并不赞同大学生为了赚钱而赚钱的行为,“大学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节点,我们的大学生活不应该被生活费的多少所支配。”

  在“如何‘开源’”的问题上,46.1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选择“做与专业相关的兼职或实习”,44.56%的受访大学生选择“做家教”,37.14%的受访大学生选择“努力学习,争取奖学金”,29.18%的大学生选择“学校里的勤工助学岗位”,选择创业的占9.28%。

  西南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的辅导员任凯利在今年9月迎来了他的第五届学生。在大学生生活费开支问题上,他表示“衣食住行学”应该作为大学生的主要消费类别,除此之外,用于培养兴趣爱好、提高综合素质的花销也很有必要。

  他认为,大学生不仅要学会怎么花钱,更要学会如何管钱。“养成记账等财务管理习惯,不是为了督促大学生省钱,而是为了让自己的每一笔开支都‘花得明白’”。任凯利说,“这样的习惯养成后,学生能获得的受益是长期且可持续的。在未来,无论是规划财富还是规划生活,大学生们都能更加得心应手。”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受访大学生均为化名)

  西南交通大学 白羽 南开大学 伍玉婷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马宇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9月11日 11 版)

眼下,“双十一”的购物热潮正在影响着这个崭新的社会群体。作为中国最年轻、最有消费欲望的大学生是这次“双十一”狂欢节的主要参与者,虽然大学生消费的金额有限,但是,大学生的消费热情却是最高的。

文3267字,阅读约需6分钟

数据新闻编辑 陈华罗 实习生 齐纪元 新媒体设计 许骁 校对 杨许丽

又是一年“双十一”,经过多年营销,许多人对“双十一”的热情已经大不如以前,对商家的套路也开始厌烦,但围观高校,“双十一”的氛围依旧浓厚。

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双十一”预售首日,18-35岁消费者占比超过70%,年轻群体的参与度进一步提高,“双十一”的参与者年龄段正在“下沉”,而这其中,大学生们做了不少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与往年不同,这届高校生今年一踏入校园时,就曾受到过社会高度关注。据教育部公开数据,今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为1078万,相比去年增加7万。据计算,近年来高考整体录取比例为80%左右,也就是说,今年有800多万人走进大学,成为了一名大一新生。

“大学生”这一人数众多的身份标签意味着高关注度与强共鸣感,相关的话题总是热度很高,前段时间关于“消费力”、“生活费”、“购买力”等话题频频登上热搜,阅读量破亿,讨论量数万:

#大学每月生活费多少合适#

#这届大学生有多能买#

#大学生活费一个月一千够用吗#

#大学生活费最大的一笔支出#

#这届大学生消费力有多强#

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门,观点不尽相同。

一个月2000元的生活费

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的提高保障了充足的给予。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13年至2020年的七年间,全国居民月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变为原来的1.76倍。

但与此同时,这些年赚得多了,花得也变多了。

自改革开放初1978年至今的42年间,物价涨至原来的6.9倍,年的7年间物价变为原来的1.15倍,相比之下虽物价整体上呈不断上涨趋势,但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略高一些。

据《2020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研究报告》显示,被调查的来自全国100多所院校的15860名大学生,大部分每月可支配生活费集中在元区间,全体受访者平均每月可支配生活费约为1954元,是当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2.86%。

有数据显示,1994年中国在校大学生月均基本生活费约为250元, 至2020年大学生月生活费已经是原来的8倍。

与《2016年大学生消费理财报告》相似,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依然是父母(家人),其他主要来源也同样是奖助学金及补贴、校外兼职或勤工俭学,大体分布不变。

此外,2016年报告中还提及:年级越高、学历越高的大学生,收入来源越多样,如毕业班学生中兼职创业的比例较高,研究生中参与科研项目获得经费或拿奖学金的比例更高,因而生活费中父母来源的比例也较低。

不同地区的物价水平不同,所需的生活费自然也就不同,据《2019大学生消费报告》数据,高校云集的北京,在校大学生月均生活费领先全国,达到2400元。

月均生活费超过2000元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和杭州,而深圳、广州这些一线城市的大学生,月均生活费均接近2000元大关。

这一数据引起了网友热议,甚至有不少上世纪90后网友隔空喊话:“这几乎是我们当年生活费的两倍”,也有人在讨论,不知道当年不到千元的生活费,是怎样度过一个月的。

同时,根据《2020年中国北上广深地区大学生火锅消费行为洞察报告》,2020年北上广深四地在过去半年有火锅消费经历的大学生的月均生活费约为2705.5元。

有火锅消费经历是否意味着偏高的生活费我们不得而知,但一线城市的饮食费、住宿费、交通费较高却是实实在在的。此外,一二线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相对完善、出行便捷,商场、电影院、KTV、密室逃脱剧本杀等娱乐休闲场所也相对数量多、覆盖广,生活在这里的大学生可能拥有更多元的消费选择与消费意愿。

其实每个月父母会给大学生多少生活费,这个并没有具体标准,主要还是根据家庭自身经济条件量力而行。而对于大部分大学生而言,第一次掌握经济的主动权,也是培养自身正确消费观的机会。

大学生的钱都花在了哪?

时间倒流回90年代,受限于特定时代发展的消费环境,彼时大学生的生活费开支里,饮食消费占据大头,恩格尔系数高达89.4%。

随着社会的发展,到2007年时,大学生的衣着、娱乐开支已经成为一笔不可忽视的开销。而至当下,大学生的消费场景更丰富多元,饮食消费的占比已经下降到半成以下。

可以看出,在年间,大学生每个月饮食消费支出仅由89.4%下滑至83.8%,但截至2018年,饮食虽然仍旧是占比最大的消费支出,但已仅占43.9%,大学生们将其余生活费用在了结构更为丰富的消费中。

近年来大学生消费结构分层更加细化了,对于衣着的支出整体上升,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对“美”的追求;“异军突起”的各路奶茶咖啡饮品店使得零食饮料支出独占一头;越来越贵的纸质教材和浩如烟海的阅读材料成为必要的学习支出;各种宿舍收纳神器、装饰好物也在生活用品中占比不小。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学生们在流媒体方面的花费增加了,连续包月包年的音乐APP、视频APP、网站会员已成为常态。

数码产品更新迭代飞速,购买数码产品也成为一项较大支出,据《2018年大学生消费洞察报告》,大学生平均每14个月更换一次手机。

由于疫情,许多学生居家上课或出校困难,线上购物与校内商店成为首选。也是这几年,电商平台直播带货成为不少人的选择,喜欢的博主UP主的种草、朋友的推荐也成为许多人的消费选择,但同时大学生们对网络KOL的甄别和自主思考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人际社交成为新兴支出且占比较高,在这个“社恐”越来越多的年代,不少人却不得不为社交支付一些费用。与以往相比,当代大学生的娱乐休闲生活有了更多选择,密室、探店、展览、戏剧、演唱会……多样的选择使得他们可以更好地充实精神世界以及找到兴趣所在;朋友小聚、同门聚餐、社团团建等各类社交场合也比以往更多了。

超过一半大学生使用过超前消费分期产品

不少大学生走上理财道路

时代终将属于年轻人,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多层次的消费场景,大学生作为年轻的消费群体,更愿意在这些场景里消费买单。

眼下,“双十一”的购物热潮正在影响着这个崭新的社会群体。作为中国最年轻、最有消费欲望的大学生是这次“双十一”狂欢节的主要参与者,虽然大学生消费的金额有限,但是,大学生的消费热情却是最高的。

所以对于大部分没有收入的大学生而言,即便是拥有固定可支配生活费,但仍有大部分学生会超前消费。

据《2018年大学生消费洞察报告》数据显示,使用过分期产品的大学生占比50.7%,分期付款为过半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消费支撑。利率相同的情况下,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花呗、白条作为透支手段使用,信用卡在拉新用户上的优势并不明显。

与超前消费不同的是,在同样的情况下,一个新兴消费领域就是投资理财,逐渐树立的理财意识、愈来愈丰富的投资渠道使得更多的大学生走上了自主理财的道路。

据《2021大学生投资理财现状调查报告》数据显示,超过87%的在校生的投资本金在一万元以下,其中本科生投资本金更多来源于生活费,硕士生、博士生投资本金来源占比最高的是实习兼职所得。

超过半数的本科生选择购买低风险产品,硕士生对各平台的选择较为平均,本科生投资渠道则较为单一。在不同年级中,第三方财富管理平台都保持着较高的渗透率,而银行APP的理财使用率则随着学历升高逐渐降低。

一份第三方的调查数据显示,有54.9%的大学生赞成超前消费,近四成超前消费金额在500—1000元。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以及大学生消费需求的增加,所以目前大学生超前消费的行为日益普遍和流行。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超前消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的资金压力,但也容易陷入消费陷阱,所以对于没有收入的大学生群体而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自我管理意识十分有必要,花钱应“三思”而后行,更要学会拒绝不良机构贷款。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但是如果把明天的钱提前透支,明天又在哪里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每个月给的生活费都不够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