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显示10.255.0.19是什么意思?

作为一个资深的酱油党,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路过,在路过的同时还要关心楼主,鼓励楼主,在这个冷漠的时代,给予楼主温暖。酱油党莅临的地方,不仅仅是挽尊,不仅仅是消灭零回复,酱油所过暖意无边------酱油党

Linux就该这么学 目录:

计算机硬件是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共同组成的,而让各种硬件设备各司其职且又能协同运行的东西就是系统内核。的内核负责完成对硬件资源的分配、调度等管理任务。

Shell就是这样的一个命令行工具。Shell(也称为终端或壳)充当的是人与内核(硬件)之间的翻译官,用户把一些命令“告诉”终端,它就会调用相应的程序服务去完成某些工作。主流Linux系统选择Bash解释器作为命令行终端主要有以下4项优势,读者可以在今后的学习和生产工作中细细体会Linux系统命令行的美妙之处。

1:通过上下方向键来调取过往执行过的Linux命令;

2:命令或参数仅需输入前几位就可以用Tab键补全;

3:具有强大的批处理脚本;

4:具有实用的环境变量功能。

常见执行Linux命令的格式是这样的:

命令名称 [命令参数] [命令对象]

注意,命令名称、命令参数、命令对象之间请用空格键分隔。

命令对象一般是指要处理的文件、目录、用户等资源,而命令参数可以用长格式(完整的选项名称),也可以用短格式(单个字母的缩写),两者分别用--与-作为前

  命令参数的长格式与短格式示例

从上至下搜索某个关键词,如“/linux”

从下至上搜索某个关键词,如“?linux”

定位到下一个搜索到的关键词

定位到上一个搜索到的关键词

一般来讲,使用man命令查看到的帮助内容信息都会很长很多,如果读者不了解帮助文档信息的目录结构和操作方法,乍一看到这么多信息可能会感到相当困惑。man命令的帮助信息的结构如表2-3所示。

具体的可用选项(带介绍)

echo命令用于在终端输出字符串或变量提取后的值,格式为“echo [字符串 | $变量]”。

该命令会在终端屏幕上显示如下信息:

 

head命令用于查看纯文本文档的前N行,格式为“head [选项] [文件]”。

 

接下来使用diff --brief命令显示比较后的结果,判断文件是否相同:

考虑到有些读者会纠结bs块大小与count块个数的关系,下面举一个吃货的例子进行解释。假设小明的饭量(即需求)是一个固定的值,用来盛饭的勺子的大小即bs块大小,而用勺子盛饭的次数即count块个数。小明要想吃饱(满足需求),则需要在勺子大小(bs块大小)与用勺子盛饭的次数(count块个数)之间进行平衡。勺子越大,用勺子盛饭的次数就越少。由上可见,bs与count都是用来指定容量的大小,只要能满足需求,可随意组合搭配方式。

file命令用于查看文件的类型,格式为“file 文件名”。

在Linux系统中,由于文本、目录、设备等所有这些一切都统称为文件,而我们又不能单凭后缀就知道具体的文件类型,这时就需要使用file命令来查看文件类型了。

在网络上,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传输压缩格式的文件,原因是压缩文件体积小,在网速相同的情况下,传输时间短。下面将学习如何在Linux系统中对文件进行打包压缩与解压,以及让用户基于关键词在文本文件中搜索相匹配的信息、在整个文件系统中基于指定的名称或属性搜索特定文件。本节虽然只有3条命令,但是其功能都比较复杂而且参数很多,因此放到了本章最后讲解。

tar命令用于对文件进行打包压缩或解压,格式为“tar [选项] [文件]”。

在Linux系统中,常见的文件格式比较多,其中主要使用的是.tar或.tar.gz或.tar.bz2格式,我们不用担心格式太多而记不住,其实这些格式大部分都是由tar命令来生成的。最重要的几个参数,以方便大家理解。tar命令的参数及其作用如表2-14所示。

查看压缩包内有哪些文件

用bzip2压缩或解压

首先,-c参数用于创建压缩文件,-x参数用于解压文件,因此这两个参数不能同时使用。其次,-z参数指定使用Gzip格式来压缩或解压文件,-j参数指定使用bzip2格式来压缩或解压文件。用户使用时则是根据文件的后缀来决定应使用何种格式参数进行解压。在执行某些压缩或解压操作时,可能需要花费数个小时,如果屏幕一直没有输出,您一方面不好判断打包的进度情况,另一方面也会怀疑电脑死机了,因此非常推荐使用-v参数向用户不断显示压缩或解压的过程。-C参数用于指定要解压到哪个指定的目录。-f参数特别重要,它必须放到参数的最后一位,代表要压缩或解压的软件包名称。刘遄老师一般使用“tar -czvf 压缩包名称.tar.gz 要打包的目录”命令把指定的文件进行打包压缩;相应的解压命令为“tar -xzvf 压缩包名称.tar.gz”。下面我们来逐个演示下打包压缩与解压的操作。先使用tar命令把/etc目录通过gzip格式进行打包压缩,并把文件命名为etc.tar.gz:

………………省略部分压缩过程信息………………

接下来将打包后的压缩包文件指定解压到/root/etc目录中(先使用mkdir命令来创建/root/etc目录):

………………省略部分解压过程信息………………

grep命令用于在文本中执行关键词搜索,并显示匹配的结果,格式为“grep[选项] [文件]”。grep命令的参数及其作用如表2-15所示。

将可执行文件(binary)当作文本文件(text)来搜索

反向选择——仅列出没有“关键词”的行。

grep命令是用途最广泛的文本搜索匹配工具,虽然有很多参数,但是大多数基本上都用不到。刘遄老师在总结了近10年的运维工作和培训教学的经验后,提出的本书的写作理念“去掉不实用”绝对不是信口开河。如果一名IT培训讲师的水平只能停留在“技术的搬运工”层面,而不能对优质技术知识进行提炼总结,那对他的学生来讲绝非好事。我们在这里只讲两个最最常用的参数:-n参数用来显示搜索到信息的行号;-v参数用于反选信息(即没有包含关键词的所有信息行)。这两个参数几乎能完成您日后80%的工作需要,至于其他上百个参数,即使以后在工作期间遇到了,再使用mangrep命令查询也来得及。

在Linux系统中,/etc/passwd文件是保存着所有的用户信息,而一旦用户的登录终端被设置成/sbin/nologin,则不再允许登录系统,因此可以使用grep命令来查找出当前系统中不允许登录系统的所有用户信息:

………………省略部分输出过程信息………………

find命令用于按照指定条件来查找文件,格式为“find[查找路径] 寻找条件操作”。

本书中曾经多次提到“Linux系统中的一切都是文件”,接下来就要见证这句话的分量了。在Linux系统中,搜索工作一般都是通过find命令来完成的,它可以使用不同的文件特性作为寻找条件(如文件名、大小、修改时间、权限等信息),一旦匹配成功则默认将信息显示到屏幕上。find命令的参数以及作用如表2-16所示。

匹配权限(mode为完全匹配,-mode为包含即可)

匹配修改内容的时间(-n指n天以内,+n指n天以前)

匹配访问文件的时间(-n指n天以内,+n指n天以前)

匹配修改文件权限的时间(-n指n天以内,+n指n天以前)

匹配比文件f1新但比f2旧的文件

匹配文件类型(后面的字幕字母依次表示块设备、目录、字符设备、管道、链接文件、文本文件)

匹配文件的大小(+50KB为查找超过50KB的文件,而-50KB为查找小于50KB的文件)

后面可跟用于进一步处理搜索结果的命令(下文会有演示)

这里需要重点讲解一下-exec参数重要的作用。这个参数用于把find命令搜索到的结果交由紧随其后的命令作进一步处理,它十分类似管道符技术,并且由于find命令对参数的特殊要求,因此虽然exec是长格式形式,但依然只需要一个减号(-)。

根据文件系统层次标准(Filesystem Hierarchy Standard)协议,Linux系统中的配置文件会保存到/etc目录中(详见第6章)。如果要想获取到该目录中所有以host开头的文件列表,可以执行如下命令:

如果要在整个系统中搜索权限中包括SUID权限的所有文件(详见第5章),只需使用-4000即可:

………………省略部分输出信息………………

进阶实验:在整个文件系统中找出所有归属于linuxprobe用户的文件并复制到/root/findresults目录。

该实验的重点是“-exec {}   \;”参数,其中的{}表示find命令搜索出的每一个文件,并且命令的结尾必须是“\;”。完成该实验的具体命令如下:

1.在RHEL 7系统及众多的Linux系统中,最常使用的Shell终端是什么?

2.执行Linux系统命令时,添加参数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了让Linux系统命令能够更贴合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工作。

3.Linux系统命令、命令参数及命令对象之间,普遍应该使用什么来间隔?

答:应该使用一个或多个空格进行间隔。

4.请写出用echo命令把SHELL变量值输出到屏幕终端的命令。

5.简述Linux系统中5种进程的名称及含义。

答:在Linux系统中,有下面5种进程名称。

R(运行):进程正在运行或在运行队列中等待。

S(中断):进程处于休眠中,当某个条件形成后或者接收到信号时,则脱离该状态。

D(不可中断):进程不响应系统异步信号,即便用kill命令也不能将其中断。

Z(僵死):进程已经终止,但进程描述符依然存在, 直到父进程调用wait4()系统函数后将进程释放。

T(停止):进程收到停止信号后停止运行。

6.请尝试使用Linux系统命令关闭PID为5529的服务进程。

答:执行kill 5529命令即可;若知道服务的名称,则可以使用killall命令进行关闭。

7.使用ifconfig命令查看网络状态信息时,需要重点查看的4项信息分别是什么?

答:这4项重要信息分别是网卡名称、IP地址、网卡物理地址以及RX/TX的收发流量数据大小。

8.使用uptime命令查看系统负载时,对应的负载数值如果是0.91、0.56、0.32,那么最近15分钟内负载压力最大的是哪个时间段?

答:通过负载数值可以看出,最近1分钟内的负载压力是最大的。

9.使用history命令查看历史命令的执行记录时,命令前面的数字除了排序外还有什么用处?

答:还可以用“!数字”的命令格式重复执行某一次的命令记录,从而避免了重复输入较长命令的麻烦。

10.若想查看的文件具有较长的内容,那么使用cat、more、head、tail中的哪个命令最合适?

答:文件内容较长,使用more命令;反之使用cat命令。

11.在使用mkdir命令创建有嵌套关系的目录时,应该加上什么参数呢?

 答:应该加上-p递归迭代参数,从而自动化创建有嵌套关系的目录。

12.在使用rm命令删除文件或目录时,可使用哪个参数来避免二次确认呢?

 答:可使用-f参数,这样即可无需二次确认。

13.若有一个名为backup.tar.gz的压缩包文件,那么解压的命令应该是什么?

14.使用grep命令对某个文件进行关键词搜索时,若想要进行文件内容反选,应使用什么参数?

答:可使用-v参数来进行匹配内容的反向选择,即显示出不包含某个关键词的行。

学习linux就一个感受:

真是盖了帽了,我的linux。

1、我首先会去看看系统的平均负载,使用top或者htop命令查看,平均负载体现的是系统的一个整体情况,他应该是cpu、内存、磁盘性能的一个综合,一般是平均负载的值大于机器cpu的核数,这时候说明机器资源已经紧张了

2、平均负载高了以后,接下来就要看看具体是什么资源导致,我首先会在top中看cpu每个核的使用情况,如果占比很高,那瓶颈应该是cpu,接下来就要看看是什么进程导致的

3、如果cpu没有问题,那接下来我会去看内存,首先是用free去查看内存的是用情况,但不直接看他剩余了多少,还要结合看看cache和buffer,然后再看看具体是什么进程占用了过高的内存,我也是是用top去排序

4、内存没有问题的话就要去看磁盘了,磁盘我用iostat去查看,我遇到的磁盘问题比较少

5、还有就是带宽问题,一般会用iftop去查看流量情况,看看流量是否超过的机器给定的带宽

6、涉及到具体应用的话,就要根据具体应用的设定参数来查看,比如连接数是否查过设定值等

7、如果系统层各个指标查下来都没有发现异常,那么就要考虑外部系统了,比如数据库、缓存、存储等

如何迅速分析内存的性能瓶颈

  • 先用 free 和 top,查看系统整体的内存使用情况。

  • 再用 vmstat 和 pidstat,sar,查看一段时间的趋势,从而判断出内存问题的类型。

  • 最后进行详细分析,比如内存分配分析,swap、缓存 / 缓冲区分析、具体进程的内存使用分析等。

如何迅速磁盘io的性能瓶颈

  • 文件系统:使用查看文件系统容量的工具 df。它既可以查看文件系统数据的空间容量,也可以查看索引节点的容量。至于文件系统缓存,我们通过 /proc/meminfo、/proc/slabinfo 以及 slabtop 等各种来源,观察页缓存、目录项缓存、索引节点缓存以及具体文件系统的缓存情况。

  • 磁盘 I/O: 用 iostat 和 pidstat 观察了磁盘和进程的 I/O 情况。它们都是最常用的 I/O 性能分析工具。通过 iostat ,我们可以得到磁盘的 I/O 使用率、吞吐量、响应时间以及 IOPS 等性能指标;而通过 pidstat ,则可以观察到进程的 I/O 吞吐量以及块设备 I/O

  • 一般的查看:先是top看%iowait到升高,iostat -d 查看磁盘的具体使用情况。 再看pidstat是哪个进程在操作磁盘,再strace看进程的调用栈(系统调用)。用lsof 来定位应用程序。

如何迅速cpu的性能瓶颈

  • uptime查看平均负载,平均负载指的是:平均负载是指单位时间内,处于可运行状态和不可中断状态的进程数。不要过高,否则就可能导致进程响应变慢

  • 查看上下文切换是否过多:使用vmstat 查看上下文切换

    • 使用top找到疑似僵尸进程
  • 接着查看 app 应用程序的代码,看看子进程结束的处理是否正确,比如有没有调用 wait() 或 waitpid() ,抑或是,有没有注册 SIGCHLD 信号的处理函数。
  • 无法通过top查看到的cpu大量占用的情况:

    • 可能是:应用本身在不停地崩溃重启,而启动过程的资源初始化,很可能会占用相当多的 CPU。对于这类进程,我们可以用 pstree 或者 execsnoop 找到它们的父进程,再从父进程所在的应用入手,排查问题的根源。

网路性能可以使用的工具

Linux 网络基于 TCP/IP 协议栈构建,而在协议栈的不同层,我们所关注的网络性能也不尽相同。

在应用层,我们关注的是应用程序的并发连接数、每秒请求数、处理延迟、错误数等,可以使用 wrk、JMeter 等工具,模拟用户的负载,得到想要的测试结果。

而在传输层,我们关注的是 TCP、UDP 等传输层协议的工作状况,比如 TCP 连接数、 TCP 重传、TCP 错误数等。此时,你可以使用 iperf、netperf 等,来测试 TCP 或 UDP 的性能。

再向下到网络层,我们关注的则是网络包的处理能力,即 PPS。Linux 内核自带的 pktgen,就可以帮你测试这个指标。

为了方便调用内核,Linux将内核的功能接口制作成系统调用(system call)。系统调用看起来就像C语言的函数。你可以在程序中直接调用。Linux系统有两百多个这样的系统调用。用户不需要了解内核的复杂结构,就可以使用内核。系统调用是操作系统的最小功能单位。一个操作系统,以及基于操作系统的应用,都不可能实现超越系统调用的功能。一个系统调用函数就像是汉字的一个笔画。任何一个汉字都要由基本的笔画(点、横、撇等等)构成。我不能臆造笔画。

在命令行中输入$man 2 syscalls可以查看所有的系统调用。你也可以通过$man 2 read来查看系统调用read()的说明。在这两个命令中的2都表示我们要在2类(系统调用类)中查询 (具体各个类是什么可以通过$man man看到)。

系统调用提供的功能非常基础,所以使用起来很麻烦。一个简单的给变量分配内存空间的操作,就需要动用多个系统调用。Linux定义一些库函数(library routine)来将系统调用组合成某些常用的功能。上面的分配内存的操作,可以定义成一个库函数(像malloc()这样的函数)。再比如说,在读取文件的时候,系统调用要求我们设置好所需要的缓冲。我可以使用Standard IO库中的读取函数。这个读取函数既负责设置缓冲,又负责使用读取的系统调用函数。使用库函数对于机器来说并没有效率上的优势,但可以把程序员从细节中解救出来。库函数就像是汉字的偏旁部首,它由笔画组成,但使用偏旁部首更容易组成字,比如"铁"。当然,你也完全可以不使用库函数,而直接调用系统函数,就像“人”字一样,不用偏旁部首。

(实际上,一个操作系统要称得上是UNIX系统,必须要拥有一些库函数,比如ISO C标准库,POSIX标准等。)

  • 在linux内核中伙伴系统用来管理物理内存,其分配的单位是页,分配的粒度又太大。
  • 由于内核无法借助标准的C库,因而需要别的手段来实现内核中动态内存的分配管理,linux采用的是slab分配器。slab分配器不仅可以提供动态内存的管理功能,而且可以作为经常分配并释放的内存的缓存。
  • 通过slab缓存,内核能够储备一些对象,供后续使用。需要注意的是slab分配器只管理内核的常规地址空间(准确的说是直接被映射到内核地址空间的那部分内存包括ZONE_NORMAL和ZONE_DMA)。
    采用了slab分配器后,在释放内存时,slab分配器将释放的内存块保存在一个列表中,而不是返回给伙伴系统。在下一次内核申请同样类型的对象时,会使用该列表中的内存开。slab分配器分配的优点:
    • 可以提供小块内存的分配支持
    • 不必每次申请释放都和伙伴系统打交道,提供了分配释放效率
    • 如果在slab缓存的话,其在CPU高速缓存的概率也会较高。
    • 伙伴系统的操作队系统的数据和指令高速缓存有影响,slab分配器降低了这种副作用
    • 伙伴系统分配的页地址都页的倍数,这对CPU的高速缓存的利用有负面影响,页首地址对齐在页面大小上使得如果每次都将数据存放到从伙伴系统分配的页开始的位置会使得高速缓存的有的行被过度使用,而有的行几乎从不被使用。slab分配器通过着色使得slab对象能够均匀的使用高速缓存,提高高速缓存的利用率
  • Slab对小对象进行分配,不用为每个小对象分配一个页,节省了空间。
  • 内核中一些小对象创建析构很频繁,Slab对这些小对象做缓存,可以重复利用一些相同的对象,减少内存分配次数。

slab分配器专为小内存分配而生。slab分配器分配内存以Byte为单位。但是slab分配器并没有脱离伙伴系统,而是基于伙伴系统分配的大内存进一步细分成小内存分配。我们先来看一张图:

kmem_cache是一个cache_chain的链表,描述了一个高速缓存,每个高速缓存包含了一个slabs的列表,这通常是一段连续的内存块。存在3种slab:

slab是slab分配器的最小单位,在实现上一个slab有一个货多个连续的物理页组成(通常只有一页)。单个slab可以在slab链表之间移动,例如如果一个半满slab被分配了对象后变满了,就要从slabs_partial中被删除,同时插入到slabs_full中去。

  • MISSES ,表示缓存未命中的次数;
  • HITS ,表示缓存命中的次数;
  • DIRTIES, 表示新增到缓存中的脏页数;

除了缓存的命中率外,还有一个指标你可能也会很感兴趣,那就是指定文件在内存中的缓存大小。你可以使用 pcstat 这个工具,来查看文件在内存中的缓存大小以及缓存比例。

除了缓存的命中率外,还有一个指标你可能也会很感兴趣,那就是指定文件在内存中的缓存大小。你可以使用 pcstat 这个工具,来查看文件在内存中的缓存大小以及缓存比例。

除了缓存的命中率外,还有一个指标你可能也会很感兴趣,那就是指定文件在内存中的缓存大小。你可以使用 pcstat 这个工具,来查看文件在内存中的缓存大小以及缓存比例。

当 Swap 使用升高时,要如何定位和分析呢?

# 写入空设备,实际上只有磁盘的读请求
  1. 接着,在第二个终端中运行 sar 命令,查看内存各个指标的变化情况。你可以多观察一会儿,查看这些指标的变化情况。
# 间隔1秒输出一组数据
# -r表示显示内存使用情况,-S表示显示Swap使用情况
 



注意区分下图的虚拟内存,这是进程
PCB前后指针连接,然后放在相应事件的队列中,进程调度器进行调度。

进程控制块包含三类信息

 
PCB是进程存在的唯一标志。 Linux 系统中用task_struct 数据结构来描述每个进程的进程控制块
即内核为每个进程在内核自己的空间中分配一个变量(task_struct结构体)以保存上述信息。内核可以通过查看自己空间中的各个进程的附加信息就能知道进程的概况,而不用进入到进程自身的空间
PCB中包括:
  1. 进程标识符:(用于标识)

    进程标识符用于惟一地标识一个进程。一个进程通常有外部标识符和内部标识符两种,分别用来方便用户对进程的访问和系统对进程的访问。
    内部标识符。在所有的操作系统中,都为每一个进程赋予了一个惟一的数字标识符,它通常是一个进程的序号。
    外部标识符。它由创建者提供,通常是由字母、数字组成,往往是由用户(进程)在访问该进程时使用。

  2. 处理机状态:(存数据)

    处理机状态信息主要是由处理机的各种寄存器中的内容组成的。处理机在运行时,许多信息都放在寄存器中。当处理机被中断时,所有这些信息都必须保存在 PCB 中,以便在该进程重新执行时,能从断点继续执行。这些寄存器包括:
    ① 通用寄存器,又称为用户可视寄存器,它们是用户程序可以访问的,用于暂存信息,在大多数处理机中,有 8~32 个通用寄存器,在 RISC 结构的计算机中可超过 100 个;
    ② 指令计数器,其中存放了要访问的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③ 程序状态字 PSW,其中含有状态信息,如条件码、执行方式、中断屏蔽标志等;
    ④ 用户栈指针,指每个用户进程都有一个或若干个与之相关的系统栈,用于存放过程和系统调用参数及调用地址,栈指针指向该栈的栈顶。

  3. 进程调度信息:(用于调度)

    在 PCB 中还存放一些与进程调度和进程对换有关的信息,包括:
    ① 进程状态,指明进程的当前状态,作为进程调度和对换时的依据;
    ② 进程优先级,用于描述进程使用处理机的优先级别的一个整数,优先级高的进程应优先获得处理机;
    ③ 进程调度所需的其它信息,它们与所采用的进程调度算法有关,比如,进程已等待 CPU 的时间总和、进程已执行的时间总和等;
    ④ 事件,指进程由执行状态转变为阻塞状态所等待发生的事件,即阻塞原因。

  4. 进程控制信息:(用于继续执行)

    ① 程序和数据的地址,指进程的程序和数据所在的内存或外存地(首)址,以便再调度到该进程执行时,能从 PCB 中找到其程序和数据;
    ② 进程同步和通信机制,指实现进程同步和进程通信时必需的机制,如消息队列指针、信号量等,它们可能全部或部分地放在 PCB 中;
    ③ 资源清单,即一张列出了除 CPU 以外的、进程所需的全部资源及已经分配到该进程的资源的清单;
    ④ 链接指针,它给出了本进程(PCB)所在队列中的下一个进程的 PCB 的首地址。

 
PCB的组织方式:
链接方式:这是把具有同一状态的 PCB,用其中的链接字链接成一个队列。这样,可以形成就绪队列、若干个阻塞队列和空白队列等。对其中的就绪队列常按进程优先级的高低排列,把优先级高的进程的 PCB 排在队列前面。此外,也可根据阻塞原因的不同而把处于阻塞状态的进程的 PCB 排成等待 I/O 操作完成的队列和等待分配内存的队列等。
 
线程控制块(Thread ControlBlock,TCB),保存每个线程的状态。但是,与进程相比,线程之间的上下文切换有一点主要区别:地址空间保持不变(即不需要切换当前使用的页表)。

讲讲僵尸进程和孤儿进程

 
 

当子进程终结时,它会通知父进程,并清空自己所占据的内存,并在内核里留下自己的退出信息(exit code,如果顺利运行,为0;如果有错误或异常状况,为>0的整数)。在这个信息里,会解释该进程为什么退出。父进程在得知子进程终结时,有责任对该子进程使用wait系统调用。这个wait函数能从内核中取出子进程的退出信息,并清空该信息在内核中所占据的空间。但是,如果父进程早于子进程终结,子进程就会成为一个孤儿(orphand)进程。孤儿进程会被过继给init进程,init进程也就成了该进程的父进程。init进程负责该子进程终结时调用wait函数。
当然,一个糟糕的程序也完全可能造成子进程的退出信息滞留在内核中的状况(父进程不对子进程调用wait函数),这样的情况下,子进程成为僵尸(zombie)进程。当大量僵尸进程积累时,内存空间会被挤占。
 



内核在创建进程时,会同时创建task_struct和进程相应堆栈。每个进程都会有两个栈,一个用户栈,存在于用户空间,一个内核栈,存在于内核空间。当进程在用户空间运行时,CPU堆栈寄存器的内容是用户堆栈地址,使用用户栈。当进程在内核空间时,CPU堆栈寄存器的内容是内核栈地址空间,使用的是内核栈。
当进程因为中断或系统调用进入内核时,进程使用的堆栈也需要从用户栈到内核栈。进程陷入内核态后,先把用户堆栈的地址保存到内核堆栈中,然后设置设置CPU堆栈寄存器为内核栈的地址,这样就完成了用户栈到内核栈的转换。
当进程从内核态恢复到用户态时,把内核中保存的用户态堆栈的地址恢复到堆栈指针寄存器即可。这样就实现了内核栈到用户栈的转换。
注意:陷入内核栈时,如何知道内核栈的地址呢?
进程由用户栈到内核栈转换时,进程的内核栈总是空的。每次从用户态陷入内核时,得到的内核栈都是空的,所以在进程陷入内核时,直接把内核栈顶地址给堆栈指针寄存器即可。


真是盖了帽了,我的linux。


  

SIGINT 当键盘按下CTRL+C从shell中发出信号,信号被传递给shell中前台运行的进程,对应该信号的默认操作是中断 (INTERRUPT) 该进程。

SIGQUIT 当键盘按下CTRL+\从shell中发出信号,信号被传递给shell中前台运行的进程,对应该信号的默认操作是退出 (QUIT) 该进程。

SIGTSTP 当键盘按下CTRL+Z从shell中发出信号,信号被传递给shell中前台运行的进程,对应该信号的默认操作是暂停 (STOP) 该进程。

SIGCONT 用于通知暂停的进程继续。

SIGALRM 起到定时器的作用,通常是程序在一定的时间之后才生成该信号。

  • 1: 数据包从外面的网络进入物理网卡。如果目的地址不是该网卡,且该网卡没有开启混杂模式,该包会被网卡丢弃。
  • 2: 网卡将数据包通过的方式写入到指定的内存地址,该地址由网卡驱动分配并初始化。注: 老的网卡可能不支持DMA,不过新的网卡一般都支持。
  • 3: 网卡通过硬件中断(IRQ)通知CPU,告诉它有数据来了
  • 4: CPU根据中断表,调用已经注册的中断函数,这个中断函数会调到驱动程序(NIC Driver)中相应的函数
  • 5: 驱动先禁用网卡的中断,表示驱动程序已经知道内存中有数据了,告诉网卡下次再收到数据包直接写内存就可以了,不要再通知CPU了,这样可以提高效率,避免CPU不停的被中断。
  • 6: 启动软中断。这步结束后,硬件中断处理函数就结束返回了。由于硬中断处理程序执行的过程中不能被中断,所以如果它执行时间过长,会导致CPU没法响应其它硬件的中断,于是内核引入软中断,这样可以将硬中断处理函数中耗时的部分移到软中断处理函数里面来慢慢处理。

为什么要使用两部分中断

当网卡接收流入网络的数据包时,需要通知内核数据包到了,网卡需要立即完成这件事,从而优化网络的吞吐量和传输周期,以避免超时。因此网卡立即发出中断,通知内核这里有最新的数据包。内核通过执行网卡已注册的中断处理程序作出应答。中断开始运行,应答硬件,复制最新的网络数据包到内存,然后读取网卡更多的数据包,这些都是重要的、紧迫的、又与硬件相关的的工作。处理和操作其他数据包的其他工作在随后的下半部分进行。

  • 7: 内核中的ksoftirqd进程专门负责软中断的处理,当它收到软中断后,就会调用相应软中断所对应的处理函数,对于上面第6步中是网卡驱动模块抛出的软中断,ksoftirqd会调用网络模块的net_rx_action函数
  • 8: net_rx_action调用网卡驱动里的poll函数来一个一个的处理数据包
  • 9: 在pool函数中,驱动会一个接一个的读取网卡写到内存中的数据包,内存中数据包的格式只有驱动知道
  • 10: 驱动程序将内存中的数据包转换成内核网络模块能识别的skb格式,然后调用napi_gro_receive函数
  • 11: napi_gro_receive会处理相关的内容,也就是将可以合并的数据包进行合并,这样就只需要调用一次协议栈。然后判断是否开启了,如果开启了,将会调用enqueue_to_backlog
  • 15: 看是不是有AF_PACKET类型的socket(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原始套接字),如果有的话,拷贝一份数据给它。tcpdump抓包就是抓的这里的包。
  • 16: 调用协议栈相应的函数,将数据包交给协议栈处理。
  • 17: 待内存中的所有数据包被处理完成后(即poll函数执行完成),启用网卡的硬中断,这样下次网卡再收到数据的时候就会通知CPU
  • ip_rcv: ip_rcv函数是IP模块的入口函数,在该函数里面,第一件事就是将垃圾数据包(目的mac地址不是当前网卡,但由于网卡设置了混杂模式而被接收进来)直接丢掉,然后调用注册在NF_INET_PRE_ROUTING上的函数
  • NF_INET_PRE_ROUTING: netfilter放在协议栈中的钩子,可以通过iptables来注入一些数据包处理函数,用来修改或者丢弃数据包,如果数据包没被丢弃,将继续往下走
  • routing: 进行路由,如果是目的IP不是本地IP,且没有开启ip forward功能,那么数据包将被丢弃,如果开启了ip forward功能,那将进入ip_forward函数
  • dst_output_sk: 该函数会调用IP层的相应函数将该数据包发送出去,同下一篇要介绍的数据包发送流程的后半部分一样。
  • ip_local_deliver:如果上面routing的时候发现目的IP是本地IP,那么将会调用该函数,在该函数中,会先调用NF_INET_LOCAL_IN相关的钩子程序,如果通过,数据包将会向下发送到UDP层
  • udp_rcv: udp_rcv函数是UDP模块的入口函数,它里面会调用其它的函数,主要是做一些必要的检查,其中一个重要的调用是__udp4_lib_lookup_skb,该函数会根据目的IP和端口找对应的socket,如果没有找到相应的socket,那么该数据包将会被丢弃,否则继续
  • buffer是不是满了,如果满了的话,丢弃该数据包,然后就是调用sk_filter看这个包是否是满足条件的包,如果当前socket上设置了,且该包不满足条件的话,这个数据包也将被丢弃(在Linux里面,每个socket上都可以像tcpdump里面一样定义,不满足条件的数据包将会被丢弃)

调用完sk_data_ready之后,一个数据包处理完成,等待应用层程序来读取,上面所有函数的执行过程都在软中断的上下文中。

应用层一般有两种方式接收数据,一种是recvfrom函数阻塞在那里等着数据来,这种情况下当socket收到通知后,recvfrom就会被唤醒,然后读取接收队列的数据;另一种是通过epoll或者select监听相应的socket,当收到通知后,再调用recvfrom函数去读取接收队列的数据。两种情况都能正常的接收到相应的数据包。

首先,应用程序调用 Socket API(比如 sendmsg)发送网络包。由于这是一个系统调用,所以会陷入到内核态的套接字层中。套接字层会把数据包放到 Socket 发送缓冲区中。接下来,网络协议栈从 Socket 发送缓冲区中,取出数据包;再按照 TCP/IP 栈,从上到下逐层处理。比如,传输层和网络层,分别为其增加 TCP 头和 IP 头,执行路由查找确认下一跳的 IP,并按照 MTU 大小进行分片。分片后的网络包,再送到网络接口层,进行物理地址寻址,以找到下一跳的 MAC 地址。然后添加帧头和帧尾,放到发包队列中。这一切完成后,会有软中断通知驱动程序:发包队列中有新的网络帧需要发送。最后,驱动程序通过 DMA ,从发包队列中读出网络帧,并通过物理网卡把它发送出去。

实际上,我们通常用带宽、吞吐量、延时、PPS(Packet Per Second)等指标衡量网络的性能。

  • 带宽,表示链路的最大传输速率,单位通常为 b/s (比特 / 秒)。
  • 吞吐量,表示单位时间内成功传输的数据量,单位通常为 b/s(比特 / 秒)或者 B/s(字节 / 秒)。吞吐量受带宽限制,而吞吐量 / 带宽,也就是该网络的使用率。
  • 延时,表示从网络请求发出后,一直到收到远端响应,所需要的时间延迟。在不同场景中,这一指标可能会有不同含义。比如,它可以表示,建立连接需要的时间(比如 TCP 握手延时),或一个数据包往返所需的时间(比如 RTT)。
  • PPS,是 Packet Per Second(包 / 秒)的缩写,表示以网络包为单位的传输速率。PPS 通常用来评估网络的转发能力,比如硬件交换机,通常可以达到线性转发(即 PPS 可以达到或者接近理论最大值)。而基于 Linux 服务器的转发,则容易受网络包大小的影响。

除了这些指标,网络的可用性(网络能否正常通信)、并发连接数(TCP 连接数量)、丢包率(丢包百分比)、重传率(重新传输的网络包比例)等也是常用的性能指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页无法显示是什么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