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关系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由用户提供并上传,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邮箱。资料中的图片、字体、音乐等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中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广告使用和商用。

耶和华是犹太教中的上帝,犹太教主要是现在犹太人信仰的宗教,他们将上帝是耶和华,不承认救世主,认为救世主还没有降临;耶稣是基督教中的救世主(基督就是救世主的意思),耶稣在基督教中是上帝唯一的儿子降临人间,是人间唯一的救世主.
犹太教的历史要比基督教早,基督教公元前后诞生于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创始人是耶稣,在那时,基督教还属于异端邪说,招到罗马帝国的迫害,这也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原因.公元4世纪初,基督教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基督教迅速发展,并在欧洲广为传播.公元5世纪前后,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教会也一分为二,分为东部教会和西部教会.公元11世纪,东西部教会正式分家,西罗马帝国的基督教为罗马公教(天主教),中心在罗马,他们的圣经是拉丁文,祈祷用拉丁语,教皇也是他们这一派的;东罗马帝国的基督教为希腊正教(东正教),中心在君士坦丁堡(现在的伊斯坦布尔),他们的圣经是希腊文,祈祷用拉丁语,后来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占,其中心被迫迁到了现在的俄罗斯(所以现在的信仰东正教的人主要是俄罗斯人,东正教教堂最大的特点是教堂顶像一个洋葱头).宗教改革后,形成了旧教和新教,旧教仍叫天主教,新教称为基督教,所以现在基督教主要说的是天主教宗教改革后的新教.现在的教皇就管着旧教这一派了.

  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明末清初以来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碰撞、沟通的历史,指出它对传统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形成了新兴的中国基督教文化,就是以利玛窦等传教士以及早期基督徒著作为代表的优秀中国基督教文化。这一切也被胡适等学者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欧洲文艺复兴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是新观念与新材料的出现,今天中国同样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所以,我们有理由呼唤与促成中国第二次文艺复兴的到来。

  关键词:基督教  中国文化  传教士著作 中国基督教文化 未来

  一、什么是中国文化?

  一)中国文化热及其认识误区

  近年来,中国文化热、儒家热一直不断升温,2015年11月在深圳更成立了“中华孔圣会”。这标志着大陆新儒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是他们对康有为的一种继承,但又提出了新的一些目标和构想,包括儒家宪政,把儒家立为中国的国教等等。这一事件引起很多人的高度关注。在此,我忍不住继续地思考这样的问题:什么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究竟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纯粹的中国文化?哪一家能够代表中国文化?是儒家?还是道家、佛家?还是形形色色的民间宗教?其实,就是在儒家里面也有很多派,是先秦的儒家,还是宋儒?还是现在的新儒家?或者说政zh i儒学?到底哪一家、哪一派能够代表中国文化?还有,中国文化的过去到底是什么情况?现在又如何?未来又在哪里?还有基督教的问题,基督教跟中国的关系问题。基督教在中国文化中间占有什么地位?它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基督教在中国文化中间曾经产生的一些成就、一些作品,包括传教士和中国早期基督徒的作品,这些到底能不能算为中国文化?再就是能不能说在明清之际就开始了中国的文艺复兴?那么,今天会不会有第二次的文艺复兴,如果有的话,那我们怎么样来促成这个文艺复兴的到来?如果是有的话,会有些什么困难?面对什么危机?

  关于中国文化。我觉得目前在认识上有一些误区。一个就是认为中国文化只讲伦理只讲此世,没有讲到超越,没有讲到彼岸,或者说没有对天、神等观念的展开与认识。还有就是现在一些人特别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讲中国文化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不同。这样,就一定会发生冲突,产生矛盾,如亨廷顿所说的文明冲突论。再一个讲法就是,有所谓纯粹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如果我们离开了它,好像就不是中国文化了,就变成别的东西了。

  二)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我认为中国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当然,它有一些基本的特征,但首先,它不完全是只讲伦理,它讲伦理有一个背景。从最早的中国文化来看,中国文化是讲敬天和畏天的。这是讲伦理的基础。如果我们仅仅强调儒家或者其他各家对伦理的注重,而把儒家背后敬天的这个背景抽掉的话,那不是真正的儒家,至少说不是一个全面的儒家。我认为要认识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其源头。文化就像一条河流一样往前奔流,但是我们还是要找到它的源头。我们把先秦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跟希伯来文化,跟希腊文化,来做一番比较。中外一些学者得出的一个结论,认为希伯来文化是一个听的文化,希腊文化是看的文化,而中国文化可以称之为感通的文化。

  我们可以看一下旧约圣经《申命记》6:3-5:“以色列啊,你要听,要谨守遵行,使你可以在那流奶与蜜之地得以享福,人数极其增多,正如耶和华你列祖的神所应许你的。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以色列人在他们的主要节日中有诵读固定经卷的习惯,至今以色列人每天清晨的广播第一声仍然是:“以色列啊,你要听!”这句话在旧约圣经中很多地方反复地回响,所以说我们希伯来文化是听的文化,就是听上帝的话,听上帝的声音。

  至于希腊文化则被认为是看的文化。希腊艺术以雕塑为主。古希腊人体雕塑,源于古希腊时代尚武的风俗和奥林匹克竞技。古希腊时代实行城邦制,公民意识强烈而社会活动发达,思想开放。加上气候炎热,故运动员多裸体竞技,竞技优胜者和英雄人物的纪念性塑像也多为裸体。造型精准而简洁明快,风骨精神含蓄内敛而神情静穆,已入雕塑艺术的化境,达后世无法企及的艺术高度。断臂的维纳斯、掷铁饼者、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雕像等等,被称为“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古希腊建筑如帕特农神庙、多立克石柱,也是如此。

  中国文化不同于希伯来文化的听,也不同于希腊文化的看,可以说是一种感通的文化,它也是在思考人跟上天即神的关系。像孔子就常常仰望苍天,思考苍天。“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17:19)传统的解释认为,此处的天指自然之天,是没有情感意志的,因他不会说话,“天何言哉”嘛。但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读。这里孔子讲“天何言哉”,不是说天不会说话,而是说此时天没有说话。我们说一个人他不说话不等于他不会说话。天在这个时候不说话,是有其用意的,他不需要说话,而让人们去看:春夏秋冬的流转,万物的生长,就可以知道天的意志、天的想法或者说天对人类的慈爱。正如明末清初传教士利类思所说:“吾道至明,不待言而自显,如天道不待言而可自见,谓天非有所造乎?夫二气使时行而物生,非自有之能也。以无灵之二气,而俾四时次序不爽,俾物物各以其类生,嗣续不乱,必有一至灵至睿者宰之,以其全知所定之秩序,以其全能所赋之德,使各传其类,各得其所,所谓天主是也。”从这段话我们可以联想到《罗马书》1:20:“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孔子在这里,就是要去揣摩天的意思,去通过观看神的作为,从而达到与神(这里就是用天来表示)的一种感通。利玛窦在《畸人十篇》中也说过类似的话:“无言,则人类迩於鬼神所谓:人以习言师人;以习不言师神也。故天主经典及西土圣贤莫不戒繁言,而望学者以无言矣。”

  顺便提一下:孔子等先秦人物讲的天,就是我们今天一些基督徒他们所说的神或者说God。反过头来孔子所说的神或者类似词语,反而不是今天所说God,孔子常常把神和鬼相提并论,这个神,只是一些小神小鬼。这个我们一定要注意。

  还有,中国文化其实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就像一条河流一样,它有自己的源头,也有众多的支流。在它流淌的过程当中,各个支流会加入进来,汇成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黄河长江,然后才奔流入海。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文化也一直受到外来文化的刺激和影响,比如说佛教,汉代进来,汉唐的佛教与佛学很繁荣,宋明理学实际上是对佛教的一种回应,当然佛教本身在中国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产生了中国式的佛教--禅宗,后来还在变化。基督教进入中国,也给中国文化带来了改变。当然基督教进入中国有好几次,第一次是在唐朝的时候,635年阿罗本把景教带入中国,当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留存下来。在元代被称为耶律可温教,也没有扎下根来。真正进入中国并且存留下来的,是明末清初的基督教。那时候很多的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发展信徒,传播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明末陕西的一个儒家叫王徵,写过《畏天爱人极论》一文。他一方面讲爱人,另一方面讲畏天,两个传统,他都把握住了。中国文化,有爱人这一方面,也有畏天这一方面。当然,中国文化跟天的沟通方式,是一种感通的方式。

  二、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在历史中的相遇

  一)明清之际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相遇

  1、明清之际传教士学术著作

  我们再来看看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在历史中的相遇。明清之际进入中国的当然是天主教。1558年,耶稣会士在澳门立足,1562年在那里建立了一所住院,不久,又建立了一所神学院。明末清初,基督教(广义的)进入中国的近200年时间,是以和平的方式进入的,而且受到中国人的欢迎,不是像我们的印象中,基督教是借着坚船利炮进来的。基督教跟中国文化的碰撞是和平的,不是所谓的文明的冲突,当然也不是一帆风顺,一点摩擦都没有。但是它这种碰撞,结出了累累硕果。我们知道那个时代传教士也好中国的早期基督徒也好,都流下了非常丰富的著作。收藏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有876部;耶稣会罗马档案馆约有451部,梵蒂冈图书馆约有557部,徐家汇藏书楼约有284部,北堂藏书楼约有109部。这些主要收藏机构共藏有2277部文献。著名的书目有费赖之的《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收360多种)、钱存训的《近世印书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收437种)。这只是一种保守的估计,就是现在所查阅到的。

  明清之际传教士写的著名著作有:利玛窦:《天主实义》、《交友论》、《畸人十篇》;艾儒略:《三山论学记》、《万物真原》;庞迪我:《七克》;白晋:《古今敬天鉴》、《易经大意》、《象形文字之智慧》;马若瑟:《儒教实义》、《中国古籍中之基督教主要教条之遗迹》、《易经理解》(文稿)、《儒交信》(汉语小说);利安当:《天儒印》;高一志:《修身西学》、《齐家西学》、《治平西学》、《譬学》;卫匡国:《逑友篇》。

  这都是一些出类拔萃的著作,当然这里只能列举几篇有代表性的,实际上还很多。像被称为索隐派的白晋、马若瑟、傅圣泽,他们对中国的《易经》有非常深刻的研究,康熙皇帝都把白晋、傅圣泽叫到皇宫中去研究,专门给他们一个好的环境,给他们很多的书籍资料让他们研究,对他们的研究成果也非常的赞赏。

  2、明清之际传教士文学建树

  传教士在文学上也很有建树。马若瑟写过汉语章回小说《儒交信》。这也是近些年才发现的,这是由原来在北大作客座教授的韩国学者郑安德教授在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发现的。在这部小说《儒交信》里,儒,指的就是儒家;信,指的就是基督教,当然当时就是天主教。这部小说用中国的章回体形式写的,一共有6回。写得相当精彩,无论从语言,还是结构以及风格等各个方面,都简直让人看不出这是外国人写的,只是其中所传达的观念跟传统小说大不一样。

  小说第二回,写举人李光受了当地富翁杨员外的挑拨后,要去找已经奉教的进士司马慎发难,问他为何背叛了孔子,信奉了天主教。司马慎苦口婆心给李光讲了一番道理:“凡奉天主教的,不但不背孔子,实是相助全守孔子的道理,不比前头恍惚了。”“若看得到极处,其与天教的心法,实不异也,任一样重,道一样远。凡为君子儒,知上帝有命,就致死不敢违;知人心可危,就奋勇以遏欲;知世福多病,就财逸不足恋其心;知正人多磨,就患难不足动其意。或称上帝,或呼天主,并是我们的父母,并是我们的大君。事君不以忠,算不得臣;事亲不以孝,算不得子。不臣不子,非忠非孝的人,分明背了孔子,万不可把他为儒。”司马慎还点出了全篇主旨:“耶稣不灭孔子,孔子倒成全于耶稣。”听了司马慎一席话,李光恍然大悟:“先生大教,真是度世金针。我李光浮沉半世,不事上帝,真孔子的大罪人也。”司马慎再次说明儒家与天主教的关系:“孔子道得好:‘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弟也对兄说,入天教室,必自儒门。”

  小说第五回开篇词《蝶恋花》下阙是这样的:“胸中恼恨当初气,只道儒宗为极至,细审天人,始晓多遗弃。儒信相交必大备,死生方了真关系。”这阙词讲了儒家与天主教的相通,也指出了儒家的缺陷:对生死关系等等还没有讲到和讲透。这一回中还讨论了谁是圣人的问题。李光因妻子也愿意信教,心情舒畅,说:“《中庸》说:‘惟圣人为能化’,我如今才懂得了。耶稣全化了我的心,可见耶稣就是中庸所俟的圣人了。”这一回回末还有一段司马慎与李光的对话。司马慎问李光:“如今李兄还是儒还是信?”李光说:“儒也是,信也是。儒未信无用,儒交信才实。需望圣人方儒,从圣人言为信。然小弟所谓圣人者,惟天主耶稣为能居之。我信耶稣,我要耶稣。”李光的这段话,就是对儒家和基督教关系的一个最好的说明,他不是说我或者是儒或者是信,而说我也是儒,我也是信,就是说我既是儒家又是天主教徒。他说儒家没有信的话,没有基督教信仰的话,就没有最真正的、最终的用处;那么,儒家如果跟信仰或者说儒家跟基督教有关系的话,才真正地落到了实处。他希望这些大儒都能够来信,然后他说真正的圣人、唯一的圣人就是耶稣基督。

  作者还借李光妻妹陈娘子之口说:“儒教的说原好,只是还不全。儒教的经引我们学圣人,然儒教的人不晓得这圣人是谁。不知道这个圣人来,未曾来。孔子待这个圣人,所以说不得孔子就是他。”“要真全的,只有我天主圣教,所以又能灭佛,又能补儒。天主圣教以耶稣为宗;耶稣不是单单一个人,如释迦,如老君,如孔子一般。耶稣又是圣人,又是天主。因为是个人,故能受难;因为是天主,故能以其苦难救赎天下万民,所以耶稣是天下万民的真主。”在第五回回末又说:“这正是:迷时无悟悟无迷,究竟迷时即悟时。此际将迷城悟境,儒交信也不差池。”总之,整部小说都是围绕着儒学与天主教教义并不矛盾,信儒学与信教是可以互相交融而且天主教可成全儒家这一主题展开。

  这样讲在先秦的中国文化背景中是完全可以的。孔子在生前并没有称自己为圣人,当弟子问他的时候,他是这样回答的:“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7:34)孔子反对别人把自己称为圣人。所以我们今天把孔子称为圣人或者把他偶像化,对他加以顶顶膜拜,这并不符合孔子本人的意思。那么,孔子心目中的圣人是谁呢?《列子·仲尼》中记载了孔子的回答:“商太宰见孔子曰:‘丘圣者欤?’孔子曰:‘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商太宰曰:“三王圣者欤?’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圣则丘弗知。’曰:‘五帝圣者欤?’孔子曰:‘五帝善任仁义者,圣则丘弗知。’曰:‘三皇圣者欤?’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时者,圣则丘弗知。’商太宰大骇,曰:‘然则孰者为圣?’孔子动容有间,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丘疑其为圣,弗知真为圣欤?真不圣欤?’商太宰嘿然心计曰:‘孔丘欺我哉!’”孔子明确说,圣人在西方,这很有可能指的就是耶稣基督。而商太宰的态度则代表许多不信的中国人,他们听到孔子说出了令人惊异的真理时,却以为是他在欺哄自己,不愿意相信,而轻率地拒绝了。

  3、明清之际中国天主教徒学术著作与文学作品

  在这一时期,明清之际,中国天主教徒写的作品也很多,像徐光启的《辟妄》、《辨学章疏》,杨廷筠的《代疑篇》、《代疑续篇》,韩霖的《铎书》,王徵的《畏天爱人极论》、《仁会约》、《崇一堂日记随笔》,张星曜的《天儒同异考》,严谟的《天帝考》等。

  吴历神父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也是中国艺术史上重要的一位画家。他有诗集《三巴集》,三巴就是今天澳门天主教堂所在地。他还写过《天乐正音谱》,这可能是当时唯一昆曲形式的圣歌集。下面是其中一首套曲。

  《致谢天主钧天乐》(正宫调):

  (北黄钟醉花阴)吾主全能遍天壤,诚赫赫今来古往。虽一体圣三皇,于穆无疆,其位尊无两。我怀爱德,藉恩光,荡荡难名惟叩颡。

  (喜迁莺)自汉季圣子来降,教吾人向化明良,恩广,托圣母童贞产马房,若瑟同来献主堂,祝赞有默西盎,道能救灵魂沦丧,扫魔鬼猖狂。

  (出队子)圣宠的先知若翰,比耶稣年略长,你道他先来开导在何方?领洗河名若尔当。把昔日径路崎岖成夷坦。恋烟云瞥眼炎凉,喜喜喜指明了教中超性朗,我我我爱天国安熙攘,他他他怎知道世福不能长。休错认沸海康庄。

  (本宫尾)少不得审判将来罚与赏,论中都非比遐荒,为甚么不知天的世人拜魍魉?

  这首套曲写得相当精美,把基督教信仰的主要的内容、核心的内容,用散曲的形式非常完美的表现出来,这就是基督教信仰跟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高雅文化的一种结合,这些传教士和中国的一些早期基督徒,他们对基督教和中国文化的融汇有极大贡献。

  他还有一首诗也写得非常精彩。“幻世光阴多少年,功名富贵尽云烟,若非死后权衡在,取义存仁枉圣贤。”

  4、明清之际传教士与中国天主教徒对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基本观点

  关于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他们有这样一些基本观点:明末来华传教士利玛窦说:“吾天主,乃古经书所称上帝也。《中庸》引孔子曰:‘郊社之礼,以事上帝也。’……历观古书,而知上帝与天主,特异以名也。”明末清初中国天主教徒朱宗元说:“天主者何?上帝也。中华谓之上帝,西土谓之天主。上天自有一主宰,岂待辨而始明哉?是以中华先哲,虽未亲闻造物之传,然莫不以敬事天主为学……后儒罔晰丕愿,唯认天以苍苍者,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督教和天主教对圣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